杂交狼尾草无性繁殖技术研究

杂交狼尾草无性繁殖技术研究

一、杂交狼尾草茎秆无性繁殖技术研究(论文文献综述)

杨塞[1](2019)在《南荻种质资源遗传多样性与高产栽培技术研究》文中研究表明南荻(Miscanthuslutarioriparius L.)属于禾本科(Poceae)芒属(Miscanthus),是我国特有的芒属植物。它既是一种生态友好型植物,也是一种生产节约型的植物,被认为是优秀的生态改良植物和第二代生物质能源中的佼佼者。但目前,这一宝贵的种质资源基本处于半野生状态,仅被用于造纸。为了今后有效地开发利用南荻,本研究采用表型性状和27条目标起始密码子多态性标记(SCoT)对9个南荻居群的遗传多样及群体遗传结构进行深入研究。对南荻种质资源进行了农艺性状的综合评价,筛选获得了一批优良种质,并研究种植密度、施肥和收获时期等栽培措施对其生物质产量和品质的影响。主要研究结果如下:1、南荻表型多样性。(1)南荻种质资源表型变异丰富,南荻的22个表型性状在居群间和居群内存在显着差异,变异系数为3.17%~70.47%。性状变异在居群间占36.91%,居群内占63.09%,居群内的多样性大于居群间的多样性,居群表型变异顺序为:Pop4>Pop9>Pop8>Pop2>Pop3>Pop1>Pop5>Pop7>Pop6,说明洞庭湖区是南荻表型变异的中心。(2)根据表型聚类分析,9个居群基本以长江为界线,被划分为两大类。(3)初步确定南荻表型变异的丰集区位于长江中游的洞庭湖地区,以Pop3和Pop4两个居群为代表。2、南荻SCoT标记遗传多样性及遗传结构研究。(1)利用27条SCoT引物对9个居群的南荻进行遗传多样性与遗传结构研究,共扩增出了 429条清晰的条带,其中多态性条带为419,多态性比率范围为88.89~100%,平均为97.67%,多态性信息含量(PIC)值范围为0.219~0.293,平均为0.26,其中有17条引物为中度多态引物(PIC>0.25),10条引物为低度多态引物(PIC<0.25),平均等位基因数为1.88。说明SCoT引物可用于南荻遗传多样性研究。(2)DNA扩增结果显示,多态性位点比例(PPL)为97.2%,Nei’s遗传多样性指数(H)为0.36,Shannon’s信息指数(I)为0.54,期望杂合度(He)0.56,说明南荻拥有高水平的遗传多样性。Mantel检测结果表明南荻遗传距离与居群的地理空间距离之间没有显着相关性。(3)通过AMOVA分析,84.91%的遗传变异存在于居群内,15.09%的变异存在居群间,居群的Fst值为0.15,说明南荻具有中等的遗传分化水平。基因流分析表明长江以北和以南地区的居群之间的基因流小,而地区内居群之间的基因流大,说明长江是阻隔两岸南荻基因交流的天然屏障。(4)STRUCTURE,主成份分析和UPGMA分析的结果一致,9个居群均分为2类群,与表型聚类结果相一致,说明长江是南荻分类的天然界线。3、优良种质资源筛选。对经过初步筛选的30份不同来源南荻种质资源的9个产量性状和6个品质性状进行综合评价,结果表明:(1)产量性状和品质性状的变异系数变化范围为4.15%~75.02%;(2)通过主成分分析方法对这些性状分析,前5个主成分因子解释了 88.68%的变异源,第1主成分因子载荷最高的性状是株高、茎秆密度、茎粗,说明产量及其构成因子是南荻的主要变异来源;(3)通过主成分的综合线性模型对30份南荻种质资源进行综合评价,结果显示来自湖南澧县(编号HUN202)种质综合评分最高。4、南荻高产栽培技术研究。(1)通过对不同种植密度的南荻连续4年的观测发现,在第一和第二生长季,南荻的茎秆密度、产量与种植密度有显着相关性,种植密度对株高、茎径没有影响,在第三生长季,南荻的生产潜力都能达到最高。南荻的最佳种植的株行距为0.87m×0.87m。(2)施肥可以提高南荻的茎径和产量,N0P3K3处理的产量最高的,为21747.13kg/hm2,与对照相比提高了 33.95%。在肥料因素效应中,对产量影响的大小为磷>钾>氮,在肥料两两交互作用中,影响大小为氮钾>氮磷>磷钾。(3)施肥可以提高南荻的纤维素含量,各处理下的纤维素含量在40.91%~48.56%,各处理间的差异显着性不尽相同。不同施肥处理对南荻半纤维素含量影响不同,各处理下的半纤维素含量在25.01%~28.81%,N3P3K0处理能显着提高半纤维素含量,N4P2K4、N4P4K2和N4P0K0处理能显着降低南荻半纤维素的含量。单独施用钾肥可以显着提高南荻木质素的含量,其他施肥处理的南荻木质素含量与对照差异没有显着性。(4)以产量在20000~22000kg/hm2之间,纤维素含量在47%~50%之间为目标,最佳施肥方案:氮肥 55.08-193.89kg/hm2,过磷酸钙 69.39-117.29kg/hm2,硫酸钾 149.46-211.86 kg/hm2。通过施肥研究表明,不同施肥措施对南荻产量与木质纤维素的含量影响不同,可以根据不同原料使用需求而采用不同肥料配方。5、收获时间对南荻生产特性的影响。随着收获时间的推迟,南荻的生产特性都发生变化。(1)产量逐渐降低,到次年2月产量降低了 38.93%,叶片比例逐渐降低,产量损失的主要原因是叶片脱落。(2)南荻生物质含水量、灰分和半纤维素随着收获时间的推迟显着降低,热值、纤维素和木质素随着收获时间推迟逐渐提高。热值与纤维素和木质素含量呈显着性正相关,与半纤维素呈极显着负相关。(3)大部分矿质元素随着收获时间推迟而显着降低,K和Ca呈先升高后降低的过程,灰分含量与K和Si含量呈极显着性正相关。延迟收获虽然降低了南荻生物质产量,但燃料品质明显提高,综合考虑,11月末至次年1月底之间收获南荻,其燃料品质较好。本研究表明:南荻种质资源具有丰富的遗传多样性与中度的遗传分化,能够筛选出应用于不同方向的优良种质,并可通过栽培技术手段提高南荻的生物产量与品质,为南荻种质资源的综合利用与开发提供有价值的指导。

武炳超,童磊,杜昭昌,胡家菱,张欢,陈燚,刘伟,张新全,黄琳凯[2](2019)在《60Co-γ射线对2种狼尾草属牧草的诱变效应》文中提出【目的】探究60Co-γ射线对"热研4号"杂交狼尾草及"华南"象草的诱变效应,创制新种质,以推动狼尾草的育种工作。【方法】在前期剂量筛选基础之上,以2种狼尾草品种("热研4号"杂交狼尾草和"华南"象草)种茎为材料,利用60Co-γ射线进行辐射,剂量为30 Gy,剂量率为1 Gy·min-1。将辐射后的种茎与未辐射的种茎栽植于大田中,常规田间管理,1个月后统计成活率。待成活的植株生长成熟后,在2个诱变系群体中分别随机挑选30株进行形态指标的测定,共测定7个指标。随后利用分子标记探究辐射对遗传变异的影响。【结果】2个品种的辐射材料,分别随机选取30株进行形态指标测定,与对照相比,发现"热研4号"诱变系中有28株的株高,21株的茎节数及17株的叶宽有显着或极显着差异。"华南"诱变系中有20株的株高有显着或极显着差异,其他形态指标差异不大。2种牧草的突变体大都表现出株高的降低,因此,生物量也随之减少。还发现一个辐射材料RY4-17,由于分蘖数多于对照导致生物量增加。SSR分子标记研究结果表明,在"热研4号"诱变系中,20对引物的平均多态信息含量为0.245,共扩增出83条带,其中多态性条带52条,诱变系与对照之间的遗传相似系数为0.67—0.89,平均值为0.81,差异位点数为9—27,平均为15.9个,UPGMA聚类结果显示突变体RY4-9和RY4-23与对照遗传距离最远,变异程度最大。在"华南"诱变系中,20对引物的平均多态信息含量为0.394,共扩增出81条带,其中多态性条带65条,诱变系与对照之间的遗传相似系数为0.54—0.86,平均值为0.77,差异位点数为10—38,平均为18.8个,UPGMA聚类结果显示突变体HN-24与对照遗传距离最远,变异程度最大。【结论】适宜剂量的60Go-γ射线辐射可以使2种牧草种茎成活率显着降低,同时可以有效诱导2种牧草在形态学和遗传学水平上发生变异。60Go-γ射线辐射诱变是解决狼尾草因无性繁殖为主而导致遗传资源多样性匮乏的有效途径。

苏艳,杨宝明,黄玉玲,李永平,王丽花,龙媛,张艺萍[3](2019)在《杂交狼尾草腋芽的离体培养与组培快繁技术》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以杂交狼尾草茎秆中上部茎节处腋芽为繁殖材料,以MS为基本培养基,通过腋芽诱导、丛生芽分化和植株再生情况进行比较试验,以筛选最适宜的激素种类、浓度和配比,为杂交狼尾草组培快繁技术提供参考依据。结果表明,最佳诱导培养基为:MS+6-BA 2.0 mg/L+NAA 0.4 mg/L;最佳增殖培养基为:MS+6-BA 3.0 mg/L+NAA0.3 mg/L;最佳生根培养基为:MS+IBA 0.5 mg/L。

马行云[4](2018)在《种植密度与扩繁方式对玉草6号农艺性状和产量及品质的影响》文中提出玉草6号是通过玉米、大刍草和摩擦禾远缘杂交和多倍化选育出的新型多年生饲草玉米品种。为实现新品种的规模化生产和推广利用,本研究对玉草6号进行了与玉草1号的三地区生产性能对比试验,并且设定了低密度(L)8333株/公顷、中密度(M)10000株/公顷、高密度(H)12500株/公顷三个不同种植密度,以及选用茎秆扦插扩繁与分蔸扩繁两种不同扩繁方式的种苗,连续两年对玉草6号的形态学指标、植株鲜干物质产量、茎叶比进行观察测量,进行了年际间对比,并测定两种扩繁方式的扩繁系数以及建植第一年的饲用组分含量及产量主要结果如下:1.在玉草6号生产性能试验中玉草6号鲜、干草产量均高于玉草1号,品种间差异均达到显着或极显着水平;玉草6号抗寒性优于玉草1号,生育期较长,生育期内无明显病虫害发生,是一种值得在生产上推广种植的优良多年生饲草。2.密度试验中,玉草6号的分蘖数和基部周长受到种植密度的极显着影响,密度越大分蘖数越少,但与年份之间无交互作用,第二年各密度下的植株分蘖数都极显着增加,导致了各密度下基部周长在第二年的极显着增加;玉草6号的株高随密度的增加而增加,密度间差异不显着;玉草6号建植第一年高密度下的草长分别显着比中密度和低密度长19.58cm和29.19cm,建植第二年高密度下草长显着地比低密度下草长长35.33cm,但是年际间没有显着差异;建植第二年的主茎粗均比第一年极显着地减小8-10mm,密度间差异不显着。3.在不同的年份间,种植密度对玉草6号产量性状的影响存在差异,建植后第一年,密度对玉草6号的产量性状产生显着影响,随着种植密度增大,玉草6号的鲜、干重都随着种植密度增大极显着增加,茎叶比均减小,建植第二年各密度间产量性状无显着差异;年际间对比中,低密度与中密度的干、鲜重相对第一年分别极显着增产47.18%和19.65%,高密度的茎叶比相对第一年极显着增加,但其产量与第一年相比并无差异,说明种植密度与年份对玉草6号的产量性状产生交互作用,随着生长年份的增加,密度对产量性状的影响逐渐降低,以致中、低密度与高密度产量性状之间差异不显着;种植密度对玉草6号的饲用组分含量无显着影响。4.玉草6号农艺性状在建植第一年内和第二年之内在两种扩繁方式之间均无显着差异,但在年际间的对比中,建植第二年的所有农艺性状相对于第一年都有着极显着的差异,分蘖数和基部周长极显着增加,主茎粗极显着减小,分蔸扩繁和扦插扩繁的玉草6号植株基部周长分别有91.04%和92.13%的极显着增加;分蔸扩繁和扦插扩繁的玉草6号植株草长分别在第二年极显着增加了46.27%和44.30%,植株高度分别极显着增加了75.39%和71.13%。5.两种扩繁方式下的玉草6号农艺性状在建植第一年内和第二年之内均无显着差异,但年际间鲜草重和干草重都存在极显着的差异,分蔸扩繁和扦插扩繁的鲜草分别增产79.80%和77.33%干草分别增产80.89%和73.59%,年际间同种扩繁方式的玉草6号茎叶比之间不存在显着性差异,但是都有一定程度的减小。不同扩繁方式下玉草6号植株各饲用组分含量没有表现出显着性差异,但扦插扩繁方式具有更高的扩繁系数,综合表明采用茎秆扦插的扩繁方式进行玉草6号的扩繁生产,可以达到和分蔸扩繁方法同样的农艺性状、最终生物学产量和饲用品质,利于玉草6号的规模化生产。

胡耀芳,范希峰,滕珂,岳跃森,武菊英[5](2018)在《扦插部位、时间和IBA浓度对‘紫光’狼尾草(Pennisetum alopecuroides ‘Ziguang’)茎秆扦插成活的影响》文中提出以‘紫光’狼尾草(Pennisetum alopecuroides‘Ziguang’)为材料,分别研究了扦插部位、扦插时间和吲哚丁酸(indolebutyric acid,IBA)浓度对其茎秆扦插幼苗生长状况的影响。结果表明,不同扦插部位产生幼苗的生长状况:下部芽苞>中部芽苞>上部芽苞;八月上旬至十月下旬,随着扦插时间的变化,母株茎秆中可溶性糖含量曲线呈现"双峰型"变化,淀粉含量则持续增加,其幼苗成活率、苗高、鲜干重、最长根长与生根数等均呈现先升高后降低的趋势,并在8月22日左右扦插时幼苗的生长状况最佳,成活率为45%;在0,0.1%,0.2%,0.3%,0.5%,1%IBA处理条件下,随着激素浓度的增加,其茎秆扦插幼苗成活率、苗高、鲜干重、最长根长与生根数等均呈现先升高后降低的变化趋势,并在0.3%IBA处理扦插茎段时幼苗的生长状况最佳。本试验为狼尾草的茎秆扦插实际生产提供了理论依据。

温海峰,范希峰,朱毅,滕文军,韩壮,侯新村[6](2017)在《杂交狼尾草作为能源植物的研究进展》文中研究说明杂交狼尾草(Pennisetum americahum×P.Purpureum)系美洲狼尾草(P.americahum)与象草(P.Purpureum)的种间杂交种,是多年生高大C4草本植物,已作为造纸、饲料原料等被广泛应用,是中国有前景的非粮能源植物之一。笔者以非粮生物质原料生产和生物质转化利用为中心,针对杂交狼尾草的生物学特征、遗传特性与良种选育、产量、品质特征和生物质转化利用、生态适应能力和生态效益、栽培及管理技术等方面的研究进展和存在的问题进行了详细阐述,并展望杂交狼尾草作为能源植物的研发前景。认为虽然杂交狼尾草存在对土壤条件要求高、在北方地区不能越冬等缺点,但较其他能源植物具有显着的产量优势,在条件较好的边际土地和污染农田上具有广阔的利用前景。

娄世杰,孙鑫博,梁中银,边秀举,李会彬,王丽宏[7](2016)在《多效唑对狼尾草生长及抗倒伏的影响》文中研究说明通过监测狼尾草植株的形态指标,研究了多效唑对狼尾草生长及抗倒伏的影响。结果表明:灌施多效唑显着影响了狼尾草的株高、冠幅与节间长度,而对叶片长与宽影响不显着。与对照相比,浓度为300,400mg/L多效唑能有效抑制株高,施用后40d分别较对照降低28.7%,33.6%,之后抑制作用减弱;冠幅随多效唑浓度的增高呈降低趋势,20d及之后400mg/L多效唑对冠幅的影响显着,300mg/L多效唑处理40d时的冠幅与对照相比差异显着;狼尾草基部节间长度随多效唑浓度的增高呈降低趋势,多效唑对基部第2节间长度影响最大,200,300,400mg/L多效唑处理的节间长度分别较对照降低了34.6%,54.7%,66.5%。随着多效唑浓度的提高,狼尾草植株倒伏比例减少,倒伏程度降低。施用300400mg/L多效唑,能有效提高狼尾草抗倒伏能力。

魏娟,王学华,肖亮[8](2015)在《能源草本植物繁殖技术研究进展》文中研究表明综述了国内外近年来在芒草(Miscanthus)、柳枝稷(Panicum virgatum)、芦竹(Arundodonaxl)、皇草(Pennisetum sinense Roxd)、象草(Pennisetum purpureumk)等典型能源草本植物的有性和无性繁殖技术方面的研究进展,总结了能源草本植物繁殖技术中存在的问题,并就解决方法和发展方向进行了展望。

杨勇[9](2015)在《狼尾草有害生物的调查及杂草综合防治研究》文中提出本文采用普查和样地调查的方法,对贵阳市花溪地区杂交狼尾草(Pennisetum americanum×P.purpureum)有害生物种类进行深入调查,摸清了花溪地区杂交狼尾草主要病虫草害种类、分布和危害情况;分析总结了贵阳市花溪地区杂交狼尾草病虫草害发生的特点;确定花溪地区杂交狼尾草有害生物的主要防治对象,并根据杂交狼尾草不同的生长时期选用不同防治方法进行杂草防治试验研究,总结出杂交狼尾草地杂草综合防治的技术规范;并对杂交狼尾草的组织培养快繁技术进行了初步研究。上述研究以期为科学种植杂交狼尾草提供理论依据和生产指导。主要研究结果如下:花溪地区杂交狼尾草在生长期基本没有病虫害发生,偶发玉米螟等害虫和叶斑病,但对杂交狼尾草的株高和产量没有显着影响。通过杂草调查研究发现,杂草是影响杂交狼尾草生长的主要有害生物因素。杂草总计共有13科31属33种,其中菊科最多,有14种;群落组成主要以辣子草+马唐+豨莶+一年蓬+小蓟、辣子草+豨莶+马唐+鬼针草+宝盖草+狗尾巴草、辣子草+豨莶+宝盖草+鬼针草+莎草+荠菜+山苦荬+剪刀股+半夏+辣椒、马唐+豨莶+鬼针草+宝盖草+剪刀股+莎草+莲子草等群落为主;且以辣子草、马唐、艾草和莎草危害度级别较高。因此,确定有害生物中的杂草为杂交狼尾草地的主要防治对象,尤其是菊科和禾本科杂草。针对杂草进行了物理防治、生态控草和化学防治研究。结果表明,物理和化学防治均对杂交狼尾草地杂草的防治有较显着的效果。生态防除中最好的是覆草处理(T6),与其它处理呈极显着差异(P<0.01);化学防治中草甘膦铵盐喷施量为200 g·667m-2在喷药后30 d对杂交狼尾草地杂草的防治效果最好,与其它处理呈极显着差异(P<0.01)。结合杂交狼尾草的生长习性及其防除杂草的重点防治时期,确定杂交狼尾草地杂草的综合防治技术规范为:在上一年杂交狼尾草刈割过后,对种植地用杂交狼尾草叶子或稻草行间覆盖5 cm厚;在杂交狼尾草苗后至3-4叶期之间,对杂交狼尾草地的杂草每隔30 d进行人工除草一次;在杂交狼尾草植株生长到1.5-2.0 m左右,用喷施药量为200 g·667m-2的草甘膦铵盐对杂草进行防治;在杂交狼尾草植株生长至3 m高时,对杂交狼尾草地的杂草可不用物理或者化学处理进行防治。完成了杂交狼尾草组培快繁技术研究,建立了杂交狼尾草组培快繁技术体系。结果发现,利用杂交狼尾草幼嫩的茎和心叶为原材料,经过培养基培养诱导出愈伤组织,愈伤组织继代生长及其分化出新植株,建立了杂交狼尾草的组培快繁体系。其中,在MS的基本培养基中加入不同配比的生长素、细胞分裂激素、生长调节剂,最佳的培养基组合为YS4、JD3和FH7。

张怀山[10](2014)在《中型狼尾草种质特性及遗传多样性研究》文中研究表明中型狼尾草(Pennisetum longissimum var. intermedium)是陈守良和金岳杏在1984年发现并命名的长序狼尾草新变种,为禾本科(Gramineae)狼尾草属(Pennisetum)多年生疏丛型草本植物,在我国云南、四川、贵州、湖南、甘肃等地均有分布。中国农科院兰州畜牧与兽药研究所经过多年引种驯化,选育出4个中型狼尾草新品系,具有产草量高、萌发力强、易栽培、抗病性强等优良特性,平均株高1.8~1.9m,年均干草产量达到1.60×104kg/hm2,粗蛋白含量18%以上。本论文对中型狼尾草4个新品系的生长特性、生殖特性、细胞学特性、抗逆性进行深入研究,并对包括4个新品系在内的29份中型狼尾草种质材料的表型多样性和分子多样性进行了分析比较,以期为中型狼尾草种质资源的开发利用及新品种选育提供科学依据。主要结果如下:(1)对中型狼尾草3个早熟品系的开花授粉习性及花粉形态进行观察研究。结果显示,日内开花时间主要集中在7:00~11:00,8:00~10:00是开花高峰期。1号品系开花时间7:00开始,11:00结束;2号品系7:30开始开花,11:30结束;3号品系开花始于7:30,11:00结束。1号、2号和3号品系的开花期持续时间分别为13d、20d和15d。1号、2号品系有一个开花高峰期,总体呈现“低—高—低”的态势;2号品系出现两个开花高峰期,总体呈现“低—高—低—次高—低”的态势。中型狼尾草开花变化除受自身开花节律的控制外,与气温变化、空气湿度也有一定关系,20~25℃温度范围较适宜花粉萌发,空气湿度较大时,花药散粉推迟或不散粉。花粉形态近似球形或卵园形,花粉粒表面有皱褶,花粉外壁为细小颗粒饰纹,呈鱼鳞状排列。平均花粉粒大小为47.1μm,平均极轴长为45μm,平均赤道轴长为52μm,平均长/宽比例为0.86。探讨了中型狼尾草开花授粉习性在杂交育种中的应用以及花粉形态与低结实率的关系。(2)采用常规根尖压片法对4个中型狼尾草新品系的根尖细胞有丝分裂中期染色体进行数目统计及核型分析。结果显示,中型狼尾草是以9为基数的4倍体种,4个品系的染色体数目均为36,同属中着丝点的小型染色体,在基因源上是同源性较强的染色体组;1号、3号品系的核型公式为2n=4x=36=17m+1sm,2号品系的核型公式为2n=4x=36=16m+2sm,4号品系的核型公式为2n=4x=36=18m(1SAT),4个品系染色体核型均属于不对称性核型,核型不对称系数的变异范围较小,染色体核型为1B型。1号、3号品系间的核型差异较小,亲缘关系较近;2号、4号品系与1号、3号品系间的核型差异较大,亲缘关系较远。(3)对采自云南省的25份野生种质和4份驯化栽培种质材料的16个主要表型性状进行了多样性分析。结果表明,中型狼尾草各表型在29份材料间均表现出极显着差异(P<0.01),存在着丰富的表型多样性和变异水平,平均变异系数为17.58%,离散程度较高,极差变幅为0.31~51.60。主成分分析表明,叶长、穗长、穗宽、穗柄长、节间长等茎叶与穗部营养性状的变异是中型狼尾草表型变异的主要来源和贡献者,种子相关性状发芽率和结实率的变异程度低,遗传稳定。聚类分析结果,29份供试材料总体上分为3大类:第Ⅰ类有9份材料,第Ⅱ类有12份材料,第Ⅲ类包含8份材料。表型性状的遗传分化主要受到遗传因素与环境因子的共同影响,没有呈现明显的地域分布规律。(4)运用ISSR标记对采自云南的25份野生种质和4份驯化新品系中型狼尾草材料进行遗传多样性分析。50条ISSR引物中共筛选出10条能扩增出清晰条带且多态性明显的引物,29份材料DNA共获得72个扩增位点,其中多态性位点62个,多态性比率为87.4%,平均每条引物扩增位点为7.2个;平均观察等位基因数(Na)、有效等位基因数(Ne)、Shannon多样性信息指数(I)和Nei’s基因多样性指数(H)分别为1.8611、1.7428、0.5610和0.3959;种质材料间的遗传相似性系数变幅为0.236~0.903,表现出丰富的遗传多样性。利用UPGMA聚类分析,以遗传相似系数0.51为界,29份材料划分为4大类,但Mantel检测表明种质材料的遗传聚类和地理距离之间不存在显着的正相关关系(r=0.4370,P=0.2046)。首次从分子水平揭示了中型狼尾草的遗传多样性和变异水平,为科学合理地引种、驯化、保护和利用中型狼尾草野生资源提供重要的参考依据和数据支持。(5)采用PEG-6000、低温和NaCl处理模拟逆境胁迫的方法,系统研究了中型狼尾草幼苗在3种不同胁迫下生理生化特性的变化,并对其抗逆性、各生理生化指标的相关性进行了综合评价与分析。结果显示,①随着PEG浓度的增加,可溶性蛋白含量表现为先增后降再增的趋势;可溶性糖含量先增后降,在PEG浓度为5%时达到最大;脯氨酸含量显着升高,在20%PEG处理下含量是CK的6.0倍;MDA含量呈现“急剧增加—相对稳定—迅速下降”的变化趋势,5%PEG处理下MDA累积量达到最大;SOD活性总体上呈“急剧下降—微增—迅速上升”的趋势,PEG浓度为5%时最低,PEG浓度为20%时达到最大。②低温胁迫过程中,可溶性蛋白和可溶性糖含量均随温度降低总体呈现先升高后下降的趋势;脯氨酸含量随温度的降低均呈升高趋势;MDA含量随低温处理时间的延长而增大;SOD活性随温度的降低总体呈现先升高后下降的趋势。③随着NaCl胁迫水平的加强,可溶性蛋白含量表现先增后降的变化趋势;可溶性糖、脯氨酸和MDA含量均随NaCl浓度的增大而增加;SOD活性则呈现“微增—缓慢降低—急剧下降”的变化趋势。相关性分析显示:PEG胁迫下,脯氨酸含量与可溶性糖含量呈显着负相关;低温4h胁迫下,MDA含量与可溶性糖含量显着正相关,与脯氨酸含量极显着正相关;NaCl胁迫下,可溶性糖含量与脯氨酸含量和MDA含量极显着正相关,SOD活性与可溶性糖含量、MDA含量呈显着负相关,而与可溶性蛋白显着正相关。以上结果表明,中型狼尾草适应逆境胁迫受到多种生理生化的调节,且各生理生化物质之间存在一定的相关性,其生理指标的动态变化是中型狼尾草应答逆因子胁迫的重要生理调节机制,体现了其抵抗逆境胁迫、减轻伤害的适应性反应。(6)通过田间试验,比较研究了4个中型狼尾草野生栽培新品系在甘肃永登秦王川盐渍土区的物候期、生长速度、叶面积及分蘖数等性状的变化特征,运用灰色系统理论对其生产性能进行了综合评价。结果表明,1号、2号和3号品系出苗快,成熟早,生育天数147d左右;4号品系出苗迟,成熟晚,生育天数160d。1号品系生长最快,其株高在各个生育时期均显着高于其他3个材料(P<0.05),在开花期达最高(187.94cm);3号品系生长较慢,株高最矮(150.51cm)。生育前中期,参试材料单株叶面积、茎粗逐步增长,抽穗期以后,趋于平稳甚至有所下降,1号、2号和4号品系变化一致且明显高于3号品系。2号品系分蘖能力最强,其次是1号、3号和4号品系。综合生产性能较好的是1号和2号,年干草产量分别达到15300kg/hm2、14700kg/hm2。综合评价认为,中型狼尾草1号、2号新品系生长速度快,分蘖能力强,产草量高,成熟早,综合生产性能优良,适宜在永登秦王川盐渍土区推广种植。综上所述,中型狼尾草属于异花授粉植物,其花粉粒表面有皱褶,花粉外壁为细小颗粒状饰纹;细胞染色体数为36,染色体核型为1B型;29份中型狼尾草种质材料表现出丰富的遗传多样性,遗传分化主要受到遗传因素与环境因子的共同影响,没有呈现明显的地域分布规律;逆境条件下脯氨酸含量、可溶性蛋白、可溶性糖、MDA含量和SOD活性会发生应激变化,各生理生化物质之间存在一定相关性;4个中型狼尾草品系生产性能综合评价最高的是1号和2号,是适合甘肃中部干旱、半干旱地区及盐渍土区种植的优良品种(系)。

二、杂交狼尾草茎秆无性繁殖技术研究(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杂交狼尾草茎秆无性繁殖技术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1)南荻种质资源遗传多样性与高产栽培技术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前言
    1.1 南荻相关研究进展
        1.1.1 南荻的分类学
        1.1.2 南荻分布及生物学相关研究
        1.1.3 南荻繁殖技术
        1.1.4 南荻栽培技术
        1.1.5 南荻的应用
    1.2 芒属植物遗传学研究进展
        1.2.1 形态学水平研究
        1.2.2 细胞学水平研究
        1.2.3 DNA分子标记
    1.3 芒属植物育种研究进展
    1.4 研究的目的与意义
        1.4.1 南荻遗传多样性评价
        1.4.2 南荻高产栽培技术研究
第二章 南荻种质资源表型遗传多样性研究
    2.1 材料与方法
        2.1.1 试验材料
        2.1.2 试验地概况
        2.1.3 试验方法
        2.1.4 表型性状与采集数据标准
        2.1.5 数据处理与分析
    2.2 结果与分析
        2.2.1 南荻居群间的形态变异特征
        2.2.2 南荻居群内形态变异特征
        2.2.3 南荻表型分化
        2.2.4 南荻居群表型聚类分析
        2.2.5 南荻表型性状的相关性分析
    2.3 讨论
        2.3.1 南荻具有丰富的表型变异
        2.3.2 南荻遗传改良的前景
    2.4 小结
第三章 南荻种质资源SCoT标记遗传多样性与遗传结构研究
    3.1 材料与方法
        3.1.1 材料
        3.1.2 方法
    3.2 结果与分析
        3.2.1 SCoT标记的遗传分析
        3.2.2 南荻群体遗传多样性分析
        3.2.3 南荻群体遗传结构与分化
    3.3 讨论
        3.3.1 SCoT引物通用性
        3.3.2 南荻种质的遗传多样性分析
        3.3.3 南荻的遗传分化和基因流
        3.3.4 南荻群体间的遗传关系
        3.3.5 南荻野生资源保护策略及其利用
    3.4 小结
第四章 南荻优良种质筛选
    4.1 材料与方法
        4.1.1 试验材料
        4.1.2 试验设计
        4.1.3 数据处理
    4.2 结果与分析
        4.2.1 南荻农艺性状和品质性状的变异
        4.2.2 南荻农艺性状和品质性状的主成分分析
        4.2.3 南荻种质的综合评价
    4.3 讨论
        4.3.1 南荻种质资源的多样性
        4.3.2 南荻的生物质品质特性
        4.3.3 南荻种质的筛选与评价方法
    4.4 小结
第五章 南荻高产栽培技术研究
    5.1 材料与方法
        5.1.1 供试土壤
        5.1.2 试验材料
        5.1.3 试验设计
        5.1.4 试验方法
    5.2 结果与分析
        5.2.1 种植密度对南荻的生产特性的影响
        5.2.2 不同施肥处理对南荻生长的影响
        5.2.3 不同施肥处理对南荻产量的影响
        5.2.4 不同施肥处理对南荻木质纤维素含量的影响
        5.2.5 肥料效应方程的建立
        5.2.6 单因素效应分析
        5.2.7 两因素的交互作用
        5.2.8 三因素交互作用
        5.2.9 施肥模式寻优
    5.3 讨论
        5.3.1 种植密度对南荻的生产特性的影响
        5.3.2 施肥对南荻生物量与农艺性状的影响
        5.3.3 施肥对南荻木质纤维素的影响
        5.3.4 氮磷钾的交互作用
    5.4 小结
第六章 南荻最佳收获期研究
    6.1 材料与方法
        6.1.1 供试材料
        6.1.2 试验设计
        6.1.3 测定项目方法
    6.2 结果与分析
        6.2.1 收获时间对南荻生物质产量的影响
        6.2.2 收获时间对南荻生物质含水量的影响
        6.2.3 收获时间对南荻生物质灰分质量分数的影响
        6.2.4 收获时间对南荻生物质热值的影响
        6.2.5 收获时间对南荻木质纤维素含量的影响
        6.2.6 收获时间对南荻生物质矿质元素含量的影响
        6.2.7 南荻木质纤维素的含量与热值之间的相关分析
        6.2.8 主要矿质元素含量与灰分的相关分析
    6.3 讨论
        6.3.1 收获时间与生物质产量的关系
        6.3.2 收获时间与生物品质的关系
        6.3.3 收获时间与矿质元素含量的关系
    6.4 小结
创新点
参考文献
英文缩略词表
附图
致谢
个人简介
在读期间学术成果

(2)60Co-γ射线对2种狼尾草属牧草的诱变效应(论文提纲范文)

0 引言
1 材料与方法
    1.1 试验材料
    1.2 60Co-γ射线辐射诱变
    1.3 形态指标测定
    1.4 SSR分子标记
        1.4.1 DNA提取
        1.4.2 引物筛选
        1.4.3 PCR扩增及电泳
        1.4.4数据统计与分析
2 结果
    2.1 辐射后种茎成活率分析
    2.2 2个诱变系群体的表型变异
        2.2.1“热研4号”突变体表型的鉴定
        2.2.2“华南”突变体表型的鉴定
    2.3 SSR分子标记
        2.3.1 SSR引物多态性
        2.3.2 遗传相似性分析
        2.3.3 SSR标记位点差异分析
        2.3.4 UPGMA聚类分析
3 讨论
    3.1 60Co-γ射线对2种狼尾草属牧草种茎成活率的影响
    3.2 60Co-γ射线对2种狼尾草属牧草表型的影响
    3.3 60Co-γ射线对2种狼尾草属牧草分子遗传水平的影响
4 结论

(3)杂交狼尾草腋芽的离体培养与组培快繁技术(论文提纲范文)

1 材料和方法
    1.1 材料
    1.2 方法
        1.2.1 外植体选择
        1.2.2 外植体处理
        1.2.3 外植体灭菌
        1.2.4 培养基及培养条件
        1.2.5 外植体腋芽诱导培养
        1.2.6 芽丛增殖培养
        1.2.7 生根壮苗培养
    1.3 数据处理
2 结果与分析
    2.1 不同培养基对杂交狼尾草外植体腋芽诱导的影响
    2.2 不同培养基对杂交狼尾草不定芽增殖的影响
    2.3 不同培养基对杂交狼尾草苗生根的影响
3 结论与讨论

(4)种植密度与扩繁方式对玉草6号农艺性状和产量及品质的影响(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符号说明
前言
1 文献综述
    1.1 玉蜀黍属饲草利用概况
        1.1.1 玉米及近缘种的分类
        1.1.2 玉蜀黍属饲草利用
    1.2 饲草饲用品质测定及评价
        1.2.1 饲草饲用品质测定
        1.2.2 饲草饲用营养价值评价
    1.3 密度对饲草的影响
        1.3.1 种植密度对饲草植株形态的影响
        1.3.2 种植密度对饲草产量的影响
        1.3.3 种植密度对饲草饲用价值的影响
    1.4 繁殖方式及其对植物的影响
        1.4.1 茎节扦插
        1.4.2 植株分蔸
        1.4.3 不同繁殖方式对植株的影响
    1.5 研究目的及意义
2 材料与方法
    2.1 试验地点概况
    2.2 供试材料
    2.3 试验方法
        2.3.1 试验设计
        2.3.2 测定项目及方法
    2.4 数据处理与分析
3 结果与分析
    3.1 玉草6号的生产性能试验
        3.1.1 品种物候期比较
        3.1.2 品种抗寒性比较
        3.1.3 品种农艺性状比较
        3.1.4 品种产量性状比较
    3.2 不同种植密度对玉草6号生长发育的影响
        3.2.1 不同种植密度对玉草6 号形态的影响
        3.2.2 不同种植密度对玉草6 号产量的影响
        3.2.3 不同种植密度对玉草6 号饲用品质的影响
    3.3 不同扩繁方式对玉草6号的影响
        3.3.1 不同扩繁方式下玉草6 号的繁殖系数
        3.3.2 不同扩繁方式对玉草6 号形态的影响
        3.3.3 不同扩繁方式对玉草6 号产量的影响
        3.3.4 不同扩繁方式对玉草6 号饲用品质的影响
    3.4 年际间玉草6号形态和产量的比较
        3.4.1 不同种植密度年际间对比
        3.4.2 不同扩繁方式年际间对比
4 讨论与结论
    4.1 讨论
        4.1.1 玉草6 号饲草性能探究
        4.1.2 种植密度对玉草6 号植株农艺性状的影响
        4.1.3 不同种植密度对玉草6 号产量及饲用品质的影响
        4.1.4 不同扩繁方式对玉草6 号植株的影响
    4.2 结论
参考文献
致谢

(5)扦插部位、时间和IBA浓度对‘紫光’狼尾草(Pennisetum alopecuroides ‘Ziguang’)茎秆扦插成活的影响(论文提纲范文)

1 材料与方法
    1.1 试验材料与培养条件
    1.2 试验方法
    1.3 扦插方法
    1.4 测定指标及方法
    1.5 数据分析
2 结果与分析
    2.1 扦插部位对幼苗生长状况的影响
    2.2 扦插时间对幼苗生长状况的影响
    2.3 IBA浓度对幼苗生长状况的影响
3 讨论
4 结论

(6)杂交狼尾草作为能源植物的研究进展(论文提纲范文)

0 引言
1 杂交狼尾草生物学特性
    1.1 形态特征
    1.2 生理特性
2 杂交狼尾草遗传特性与良种选育
    2.1 引种与选育
    2.2 生物质产量潜力
3 生物质品质和能源转化利用
    3.1 杂交狼尾草生物质品质特性
    3.2 杂交狼尾草能源转化利用
4 杂交狼尾草生态适应性及生态效益
5 杂交狼尾草栽培管理技术
    5.1 种植方式及时间
        5.1.1 有性繁殖
        5.1.2 无性繁殖
    5.2 种植密度
    5.3 整地
    5.4 施肥
    5.5 中耕除草
    5.6 收获及利用
6 问题与展望

(7)多效唑对狼尾草生长及抗倒伏的影响(论文提纲范文)

1 材料与方法
    1.1 试验地与供试材料
    1.2 试验设计
    1.3 测定项目与方法
    1.4 数据统计与分析
2 结果与分析
    2.1 多效唑对狼尾草株体性状的影响
        2.1.1 多效唑对狼尾草株高的影响
        2.1.2 多效唑对狼尾草植株冠幅的影响
        2.1.3 多效唑对狼尾草植株叶长、叶宽的影响
    2.2 多效唑对狼尾草基部节间长度的影响
    2.3 多效唑对狼尾草倒伏的影响
    2.4 各指标间的相关性分析
3 讨论与结论
    3.1 多效唑对狼尾草生长性状的影响
    3.2 狼尾草株体性状与倒伏的关系

(8)能源草本植物繁殖技术研究进展(论文提纲范文)

1能源草研究概况
2能源草的繁殖方式
    2.1芒草繁殖技术研究
    2.2柳枝稷繁殖技术研究
    2.3芦竹繁殖技术研究
    2.4皇草繁殖技术研究
    2.5象草繁殖技术研究
3存在的问题
4我国能源草繁殖技术研究展望

(9)狼尾草有害生物的调查及杂草综合防治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文献综述
    1.1 杂交狼尾草的应用研究
        1.1.1 在饲料方面的利用
        1.1.2 在园林绿化方面的利用
        1.1.3 在生物能源方面的利用
        1.1.4 在其它方面的利用
    1.2 几种主要禾本科作物常用除草剂
        1.2.1 玉米地常用的除草剂
        1.2.2 水稻田常用的除草剂
        1.2.3 小麦田常用的除草剂
    1.3 牧草和草坪草中杂草的综合防治
        1.3.1 物理防治
        1.3.2 化学防治
        1.3.3 生物防治
        1.3.4 生态控草技术
    1.4 论文设计思路
        1.4.1 研究目的及意义
        1.4.2 研究内容
        1.4.3 主要技术路线
第二章 杂交狼尾草地病虫害调查
    2.1 试验材料
        2.1.1 试验地概况
        2.1.2 病原菌采集
        2.1.3 害虫采集
        2.1.4 仪器与试剂
    2.2 试验方法
        2.2.1 植株病害调查
        2.2.2 病原菌的分离与纯化
        2.2.3 植株虫害采集
        2.2.4 植株害虫的扑捉及鉴定
        2.2.5 数据处理与统计分析
    2.3 结果与分析
        2.3.1 植株病害调查结果
        2.3.2 植株害虫调查结果
        2.3.3 植株害虫鉴定
    2.4 小结与讨论
    2.5 结论
第三章 杂交狼尾草地草害调查
    3.1 材料与方法
        3.1.1 试验地概况
        3.1.2 试验用具
        3.1.3 调查方法
        3.1.4 数据处理与统计分析
    3.2 结果与分析
        3.2.1 杂交狼尾草地杂草的物种组成及主要杂草种类
        3.2.2 杂交狼尾草地杂草主要群落组成
        3.2.3 杂交狼尾草地杂草群落的数量特征分析
        3.2.4 杂交狼尾草地几种主要杂草和总的杂草数量变化情况
    3.3 小结与讨论
    3.4 结论
第四章 杂交狼尾草地杂草防治研究
    4.1 物理和生态防治
        4.1.1 材料与方法
        4.1.1.1 试验地概况
        4.1.1.2 试验方法
        4.1.1.3 对杂草的防效
        4.1.1.4 数据处理与统计分析
        4.1.2 结果与分析
        4.1.2.1 对杂草的株防效
        4.1.2.2 对杂草的鲜重防效
    4.2 化学防治
        4.2.1 材料与方法
        4.2.1.1 试验地概况
        4.2.1.2 试验方法
        4.2.1.3 对杂草的防效
        4.2.1.4 数据处理与统计分析
        4.2.2 结果与分析
        4.2.2.1 对杂草的株防效
        4.2.2.2 对杂草的鲜重防效
    4.3 小结与讨论
    4.4 结论
第五章 杂交狼尾草组培快繁技术研究
    5.1 材料与方法
        5.1.1 试验材料
        5.1.2 试验方法
        5.1.2.1 外植体消毒
        5.1.2.2 培养基和培养条件
        5.1.2.3 数据处理与统计分析
    5.2 结果与分析
        5.2.1 最佳的消毒条件
        5.2.2 愈伤组织的诱导
        5.2.3 激素组合对愈伤生长状态的影响及愈伤组织的继代培养
        5.2.4 再生植株的分化培养
        5.2.5 再生植株的移栽
    5.3 小结与讨论
    5.4 结论
第六章 全文总结
    6.1 主要结论
    6.2 主要创新点
    6.3 不足与展望
致谢
参考文献
附录
图版
缩写词及其含义

(10)中型狼尾草种质特性及遗传多样性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文献综述
    1.1 植物种质特性及遗传多样性研究的意义
        1.1.1 植物种质特性研究的意义
        1.1.2 植物遗传多样性研究的意义
    1.2 狼尾草种质特性研究进展
        1.2.1 狼尾草生长特性研究
        1.2.2 狼尾草生殖特性研究
        1.2.3 狼尾草抗逆性研究
    1.3 狼尾草遗传多样性研究进展
        1.3.1 狼尾草形态学分析
        1.3.2 狼尾草细胞学分析
        1.3.3 狼尾草同工酶分析
        1.3.4 狼尾草分子标记
    1.4 本研究的目的与意义
第二章 中型狼尾草开花授粉习性及花粉形态特征
    2.1 材料与方法
        2.1.1 试验地概况
        2.1.2 供试材料
        2.1.3 试验方法
        2.1.4 测定项目与方法
        2.1.5 数据处理
    2.2 结果与分析
        2.2.1 开花授粉习性
        2.2.2 花粉形态观察
    2.3 讨论
        2.3.1 中型狼尾草日内、日间开花变化规律
        2.3.2 中型狼尾草的开花授粉习性及应用
        2.3.3 中型狼尾草花粉形态对结实率的影响
    2.4 小结
第三章 中型狼尾草染色体核型分析
    3.1 材料和方法
        3.1.1 材料及来源
        3.1.2 测定方法
        3.1.3 数据处理
    3.2 结果与分析
        3.2.1 染色体数目观测
        3.2.2 染色体核型分析
        3.2.3 不同品系染色体核型参数比较
    3.3 讨论
        3.3.1 中型狼尾草的染色体数目和倍性
        3.3.2 中型狼尾草的染色体长度类型
        3.3.3 中型狼尾草的核型进化
    3.4 小结
第四章 中型狼尾草种质资源表型性状多样性研究
    4.1 材料与方法
        4.1.1 试验材料
        4.1.2 试验地概况
        4.1.3 试验方法
        4.1.4 测定项目与方法
        4.1.5 数据处理
    4.2 结果与分析
        4.2.1 主要农艺性状统计分析
        4.2.2 表型性状方差分析
        4.2.3 主成分因子分析
        4.2.4 聚类分析
    4.3 讨论
    4.4 小结
第五章 中型狼尾草种质资源遗传多样性ISSR分析
    5.1 材料与方法
        5.1.1 供试材料
        5.1.2 DNA 提取及定量
        5.1.3 ISSR 引物的筛选
        5.1.4 ISSR-PCR 反应体系的建立与优化
        5.1.5 数据统计及分析
    5.2 结果与分析
        5.2.1 ISSR 扩增产物及多态性分析
        5.2.2 遗传多样性分析
        5.2.3 遗传相似性系数分析
        5.2.4 聚类分析
    5.3 讨论
    5.4 小结
第六章 PEG、低温和盐胁迫对中型狼尾草幼苗的影响
    6.1 材料与方法
        6.1.1 试验材料
        6.1.2 试验设计
        6.1.3 测定指标及方法
        6.1.4 数据分析
    6.2 结果与分析
        6.2.1 中型狼尾草幼苗对 PEG 胁迫的生理生化响应特征
        6.2.2 中型狼尾草幼苗对低温胁迫的生理生化响应特征
        6.2.3 中型狼尾草幼苗对盐胁迫的生理生化响应特征
        6.2.4 PEG、低温和盐胁迫下各生理指标相关性分析
    6.3 讨论
        6.3.1 逆境胁迫对中型狼尾草幼苗渗透调节物质的影响
        6.3.2 逆境胁迫对中型狼尾草幼苗膜脂过氧化作用的影响
        6.3.3 逆境胁迫对中型狼尾草幼苗保护酶系统的影响
    6.4 小结
第七章 中型狼尾草在盐渍土区的栽培试验及生产性能评价
    7.1 材料与方法
        7.1.1 试验地概况
        7.1.2 供试材料
        7.1.3 试验设计
        7.1.4 测定项目与方法
        7.1.5 生产性能综合评价
        7.1.6 数据处理
    7.2 结果与分析
        7.2.1 物候期
        7.2.2 株高
        7.2.3 单株叶面积
        7.2.4 茎粗
        7.2.5 单株分蘖数
        7.2.6 生产性能综合评价
    7.3 讨论
        7.3.1 中型狼尾草在盐渍土区的生态适应性
        7.3.2 中型狼尾草叶面积变化在生产中的利用
        7.3.3 中型狼尾草生产性能的综合分析
    7.4 小结
第八章 结论和创新点
    8.1 结论
    8.2 创新点
参考文献
附图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的文章
发明专利和获奖情况
致谢

四、杂交狼尾草茎秆无性繁殖技术研究(论文参考文献)

  • [1]南荻种质资源遗传多样性与高产栽培技术研究[D]. 杨塞. 湖南农业大学, 2019(01)
  • [2]60Co-γ射线对2种狼尾草属牧草的诱变效应[J]. 武炳超,童磊,杜昭昌,胡家菱,张欢,陈燚,刘伟,张新全,黄琳凯. 中国农业科学, 2019(03)
  • [3]杂交狼尾草腋芽的离体培养与组培快繁技术[J]. 苏艳,杨宝明,黄玉玲,李永平,王丽花,龙媛,张艺萍. 山西农业科学, 2019(01)
  • [4]种植密度与扩繁方式对玉草6号农艺性状和产量及品质的影响[D]. 马行云. 四川农业大学, 2018(03)
  • [5]扦插部位、时间和IBA浓度对‘紫光’狼尾草(Pennisetum alopecuroides ‘Ziguang’)茎秆扦插成活的影响[J]. 胡耀芳,范希峰,滕珂,岳跃森,武菊英. 草地学报, 2018(04)
  • [6]杂交狼尾草作为能源植物的研究进展[J]. 温海峰,范希峰,朱毅,滕文军,韩壮,侯新村. 中国农学通报, 2017(03)
  • [7]多效唑对狼尾草生长及抗倒伏的影响[J]. 娄世杰,孙鑫博,梁中银,边秀举,李会彬,王丽宏. 河北农业大学学报, 2016(04)
  • [8]能源草本植物繁殖技术研究进展[J]. 魏娟,王学华,肖亮. 作物研究, 2015(05)
  • [9]狼尾草有害生物的调查及杂草综合防治研究[D]. 杨勇. 贵州大学, 2015(03)
  • [10]中型狼尾草种质特性及遗传多样性研究[D]. 张怀山. 甘肃农业大学, 2014(05)

标签:;  ;  ;  ;  ;  

杂交狼尾草无性繁殖技术研究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