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鼠中枢神经系统衰老的形态学研究Ⅱ小脑Puth细胞核实性和核大小的测定

大鼠中枢神经系统衰老的形态学研究Ⅱ小脑Puth细胞核实性和核大小的测定

一、大鼠中枢神经系统衰老的形态学研究 Ⅱ小脑浦氏细胞核固体与核大小的测定(论文文献综述)

李朝惠[1](2019)在《Ttk维持肠祖细胞分化机制及Hbs1对精子发生影响的研究》文中研究说明成体组织器官中细胞的日常更新和组织的修复离不开成体干细胞,成体干细胞的自我更新或分化调控的紊乱会破坏组织器官的稳态和正常生理功能,导致许多重要疾病,如癌症和不孕不育症等的发生。果蝇的消化系统和生殖系统与哺乳动物相应系统具有高度保守性,果蝇中肠道干细胞和生殖干细胞的发现,为研究成体干细胞的自我更新和分化调控提供了良好的平台。成体干细胞的分化是一个需要多种信号通路、转录因子和转录后调控因子等多层次调控方式参与的过程。之前的研究表明Tramtrack(Ttk)作为一个转录抑制因子可以抑制肠道祖细胞向肠内分泌细胞(ee)的分化,对于肠道祖细胞的命运决定至关重要,然而ttk功能的缺失除了引起ee细胞的增多还会导致肠道干细胞的异常增生,ttk在肠道中的作用和作用机制仍有待进一步研究;Hbs1是RNA监视复合物Hbs1/Pelo的核心蛋白,参与转录后调控。虽然该复合物在真核生物中高度保守,但其在多细胞生物中的具体生物学作用尚不十分清楚。在本论文肠道的研究中我们发现:在肠道祖细胞中敲低ttk会导致异常表达神经特异性基因的肿瘤形成,其中神经特异的Notch靶标基因dpn的异常表达是肿瘤细胞形成的主要原因;但Ttk在肠道中并不是直接结合抑制dpn表达,进一步的研究表明ttk敲低后神经特异性基因sequoia(seq)的异常表达是导致dpn和其他神经特异性Notch靶基因上调和引起肿瘤的主要原因;Seq可以直接结合到这些神经特异的Notch靶位点,增强Notch通路的转录因子Su(H)在这些位点的结合;另外,seq敲低可以抑制ttk敲低后ee的增加,Seq可以直接结合到sc和ase位点,促进sc和ase的表达进而诱导ee分化,所以Seq也是ttk抑制ee分化的关键因子。在Hbs1功能的研究中我们发现:Hbs1突变会导致精子发生过程中的减数分裂和精子形成阶段异常,最终导致雄性不育。Hbs1与Pelo除了存在体外的相互作用还存在遗传上的相互作用和体内的共定位,Pelo中Hbs1结合位点的缺失也会导致精子发生的异常。因此Hbs1很有可能通过与Pelo形成复合体发挥作用。综上所述,本研究首次报道了肠道祖细胞需要ttk抑制神经特异性基因的表达从而维持正常分化。另外,我们首次报道了Hbs1在果蝇精子发生中的功能,探讨了其作用机制。本研究为更好的理解肠道干细胞分化、ttk的功能和作用机制、精子发生和Hbs1的生物学功能提供线索。

郝吉福[2](2015)在《白藜芦醇纳米混悬剂改善口服生物利用度及经鼻脑靶向递药系统研究》文中认为阿尔茨海默症(Alzheimer’s disease, AD)为与年龄相关的退行性神经病变,导致记忆、认知功能衰退及行为能力受损。白藜芦醇(Resveratrol, Res)是来源于天然植物中的非黄酮类多酚物质,其潜在的对抗氧化、清除自由基的作用为AD的预防与治疗提供了理论基础。然而由于白藜芦醇差的水溶性,存在的血脑屏障不能有效地实现药物的脑部递送,成为限制其应用的主要瓶颈。本课题主要目的是将白藜芦醇制备成纳米混悬剂,利用结冷胶离子敏感的性质,将白藜芦醇纳米混悬剂分散到结冷胶溶液中,构建以结冷胶为基质的原位凝胶,施用于鼻腔后,评价其制剂学特性、药动学及药效学特性,以期能有效地将药物传递到脑部,提高脑内浓度,为中枢系统疾病的治疗进行有意义的探索及提供新的给药途径。本研究的主要内容包括白藜芦醇的处方前研究;白藜芦醇纳米混悬剂的工艺研究与处方筛选;白藜芦醇纳米混悬剂药动学特征及提高白藜芦醇生物利用度的方法;基于原位凝胶为载体的白藜芦醇纳米混悬剂离子敏感型鼻用凝胶的研究;在采用小鼠侧脑注射Aβ25-35建立AD模型的基础上,评价小鼠水迷宫行为及测定脑组织相关生化指标,探讨白藜芦醇经鼻腔给药后对AD的防治作用;以Aβ25-35损伤的PC12细胞作为AD细胞模型,观察白藜芦醇对PC12细胞的保护作用,并对其可能涉及的机制进行初步探讨。依据紫外光谱扫描确定白藜芦醇最大吸收波长,采用HPLC法建立体外分析测定方法,测定不同介质中的饱和溶解度及油水分配系数。处方前研究结果显示,白藜芦醇在水中的溶解度约为16μg·mL-1,正辛醇-水中脂水分配系数logP约为2.3,根据药物低溶解性及高渗透性的特征,其属于生物药剂学BCS分类系统中的Ⅱ型药物。提示溶解度小导致较慢的溶出速度,可能是限制白藜芦醇吸收的主要原因。比较高压均质法与反溶剂沉淀法两种常用的制备纳米混悬剂的方法,结果显示溶剂-反溶剂沉淀法可以获得符合要求的纳米混悬剂;采用Box-behnken design效应面实验,以粒径大小及粒径多分散指数为响应值,通过建立数学模型及数理统计分析考察药物浓度,稳定剂聚维酮PVPK17及表面活性剂F188的量对响应值的影响,以筛选最佳处方。优化后的处方组成为:白藜芦醇的含量为29.2(mg/ml),0.38%的PVP K17及3.63%的Poloxamer 188。考察了纳米混悬剂的冻干工艺,对冻干曲线进行分析以确定冻干工艺,筛选5%的甘露醇作为白藜芦醇纳米混悬剂的冻干保护剂。粒径及SEM结果表明,纳米混悬剂为类球状,粒径大小为145±6.56nm, PDI为0.279,Zeta-电势为-8.8 ± 1.52 mV. DSC和X射线衍射测定结果表明,在制备纳米混悬剂的过程中,白藜芦醇的晶体形态发生了改变,可能为亚稳定型或无定型状态存在。红外光谱结果显示,白藜芦醇的结构没有发生改变,依然维持反式的空间结构特征,对于保证白藜芦醇的活性具有重要意义。白藜芦醇纳米混悬剂体外的溶出速率和饱和溶解度结果表明,与原料药相比,溶出速率加快,溶解度可以提高约11倍。大鼠口服给药后的药动学结果表明:与普通混悬剂相比,口服给予白藜芦醇纳米混悬剂后,其Cmax、AUMC0→∞和AUCo→∞分别提高了3.2倍,1.4倍及1.33倍。与胡椒碱联合应用后可以使白藜芦醇在大鼠体内的Cmax、AUMC0→∞和AUCo→∞分别提高1.73,1.91及1.93。提示胡椒碱可以通过抑制葡萄糖醛酸转移酶的活性提高白藜芦醇在大鼠体内的生物利用度;通过凝聚法制备黄芩苷固体脂质纳米粒(baicalin solid lipid nanoparticles),口给予黄芩苷固体脂质纳米粒能使白藜芦醇在大鼠体内的Cmax、AUMC0→∞和AUCo→∞分别提高161%,147%及164%,提示黄芩苷可以改善白藜芦醇在大鼠体内的生物利用度。在白藜芦醇纳米混悬剂原位凝胶的制备过程中,采用结冷胶作为离子敏感型鼻用凝胶的基质材料,通过临界离子浓度、膨胀系数及持水能力评价结冷胶形成凝胶的性质,结果表明0.5%的结冷胶符合要求。流变学研究结果表明,形成的凝胶为典型的假塑性流体特征,其粘度与剪切速率有关,随剪切速率的增加呈明显降低趋势;频扫实验与应力实验表明结冷胶的流变学类型为典型的Cross模型,该体系表现出剪切稀化性、触变性及屈服应力的特点。与结冷胶溶液相比,质构分析结果显示当遇到阳离子形成凝胶时,其密度指数,浓稠度,内聚力,粘度等参数呈增大趋势,符合凝胶的要求。体外溶出实验结果提示,白藜芦醇纳米混悬剂原位凝胶体外释药过程遵循Higuchi方程,是以骨架扩散为主,兼有溶蚀行为的释放机制。采用在体蟾蜍上颚纤毛模型、鸡胚绒毛尿囊膜模型及小鼠体内鼻腔粘膜组织病理切片模型综合考察白藜芦醇纳米混悬剂原位凝胶对鼻腔纤毛的毒性及刺激性,结果表明原位凝胶对鼻腔粘膜组织未出现明显损害,刺激性小,其安全性较好,可以用于鼻腔给药。经鼻给药后药动学结果显示,白藜芦醇在脑组织中的AUCo-8h是静脉注射给药的2.88倍,脑靶向效率DTE为458.2%和经鼻直接入脑的百分比DTP为78.18%,表明经鼻腔给药可以有效地实现脑靶向递药。本实验通过侧脑室注射Aβ25-35后会引起神经元细胞的衰退,出现记忆减退、认知功能障碍的症状,成功复制了AD的疾病模型。通过水迷宫实验研究了白藜芦醇对认知功能障碍大鼠学习记忆能力的改善作用及测定AD模型动物脑组织中胆碱能递质的变化探讨相关的治疗机制。鼻腔给予白藜芦醇纳米混悬剂原位凝胶后表现出更好地改善学习记忆方面的能力。通过测定胆碱能神经递质的生化指标结果证实了提高学习记忆的能力的原因,给予白藜芦醇后,能够降低乙酰胆碱酶的活性,提高乙酰胆碱转移酶的活力,从而增加神经递质乙酰胆碱的含量,改善其学习记忆功能。HE染色用以观察海马区域神经元的损伤程度,白藜芦醇可以对Ap损伤的神经元产生保护作用。药效学结果表明白藜芦醇对AD模型小鼠的学习记忆能力减退有改善作用。白藜芦醇纳米混悬剂及白藜芦醇原料药可以提高Aβ25-35损伤PC12细胞的存活率,对Aβ25-35诱导凋亡的神经细胞起到保护作用,其保护的作用方式可能是减少ROS的活性抑制氧化应激反应及调控线粒体相关Bax和Bcl-2蛋白表达实现的。本文成功制备了基于白藜芦醇纳米混悬剂的离子敏感型原位凝胶,经鼻腔给药后可以提高药物到达脑部的药物浓度,增强对AD的防治,为鼻用制剂的进一步开发奠定理论基础。

杨爱民[3](2013)在《Neuronostatin对痛觉、胃肠运动和情绪的影响及脂基化蛋白LC3-Ⅱ的半合成》文中研究指明2008年Samson WK等人对生长抑素(somatostatin)前体nRNA保守序列进行生物信息学分析,发现了一种新的肽类激素neuronostatin。研究表明,neuronostatin是一种内源性的脑肠肽,在体内分布广泛,并参与多种生理功能的调控。Neuronostatin除了能诱导神经元、垂体前叶和胃肠组织中c-Fos的表达,还具有抑制大鼠摄食和饮水,抑制心肌细胞收缩,升高血压等生理作用。蛋白质和多肽翻译后修饰在生命有机体中具有十分重要的作用,与许多生物学功能相关。C末端酰胺化是一种普遍存在的翻译后修饰,而neuronostatin就是一种C末端酰胺化的多肽。在本项研究中,采用经典的多肽固相合成技术,使用Rink Amide-MBHA树脂和合适的Wang连接树脂分别合成了酰胺化和未酰胺化的neuronostatin,并采用合适的动物模型,研究了它们对痛觉、胃肠运动和情绪的影响。实验结果显示:在小鼠甩尾实验中,侧脑室注射neuronostatin能诱导镇痛效应;在福尔马林实验中,侧脑室注射neuronostatin能诱导痛敏效应;在强迫游泳动物模型中,侧脑室注射neuronostatin诱导抑郁样行为;侧脑室注射neuronostatin抑制了胃肠运动。进一步的研究结果显示,中枢黑皮素系统、阿片系统和GABA受体参与介导neuronostatin诱导的这些生理功能。相反,未酰胺化neuronostatin不能显着影响小鼠痛觉、胃肠运动和情绪。总之,本研究表明,neuronostatin是一种具有重要生理功能的多肽,在调节痛觉、情绪和胃肠运动等方面发挥着重要的作用。]Neuronostatin的C末端酰胺化修饰对它的生物活性可能是必需的。虽然到现在为止还没有鉴定出neuronostatin的受体,但根据已有实验结果可以推测,C末端酰胺化修饰对neuronostatin受体的激活必不可少。细胞自噬(autophagy)是真核细胞中进化上高度保守的、用于降解和回收利用细胞内生物大分子和受损细胞器的过程。在细胞自噬过程中,Atg8/LC3是一种泛素样蛋白,其靶标为磷脂酰乙醇胺(phosphatidylethanolamine, PE)。在哺乳动物中,LC3由前体蛋白proLC3合成而来,proLC3被Atg4B切除C-端暴露出甘氨酸残基,形成LC3, LC3溶于胞浆中,又称LC3-I。LC3-I被Atg7激活,转移至Atg3上,最终结合在PE上,形成LC3-PE,这种脂化形式的LC3又称LC3-Ⅱ。Atg4B也可切除LC3-Ⅱ末端的PE。在哺乳动物细胞中,营养缺乏或者激素应答均可诱导LC3-Ⅱ的形成,因此,LC3-Ⅱ是细胞自噬的特异性标志物。到目前为止,虽然通过体外重建系统或化学偶联方法可以得到镶嵌在脂质体中的脂基化蛋白LC3-Ⅱ,但LC3-Ⅱ的化学合成仍然是蛋白合成领域的挑战之一。在本项研究中,采用了多肽合成技术和表达蛋白连接(EPL)的方法,合成了具有生物活性的脂基化蛋白LC3-Ⅱ,并探究了它的膜融合特性。选择LC3蛋白中Ala114-Ser115为连接位点,通过重组的方法得到了MBP-LC31114蛋白硫酯,利用有机化学方法合成了N末端为半胱氨酸的脂肽LC3115-120-PE,通过天然化学连接(NCL)方法,半合成得到了脂基化蛋白LC3-Ⅱ。进一步的研究结果显示,Atg4B也可切除LC3-Ⅱ末端的PE,这说明半合成得到的脂基化蛋白LC3-Ⅱ具有生物活性。体外脂质体实验表明,脂基化蛋白MBP-LC3-II能诱导膜牵引和膜融合。总之,本研究利用化学生物学方法,成功合成了具有生物活性的脂基化蛋白LC3-Ⅱ,这将成为今后研究细胞自噬的强有力的工具。

刘莉[4](2012)在《几种小分子对NGF诱导的PC12细胞轴突生长作用的研究》文中研究指明神经生长因子(NGF)是一种对神经细胞起营养作用的多肽分子,在神经元的生长发育、轴突的生长、递质的合成及细胞的凋亡等阶段起着重要作用,是人和动物体内必不可少的多功能因子。它与多种疾病的发生、发展有关,且无论是它本身水平的改变或是它的受体水平或功能的改变都对某些疾病的病理生理学具有重要影响。多项研究证实,NGF对神经退行性疾病,糖尿病性神经病,神经损伤,炎症和某些癌症具有潜在治疗作用。但作为制剂,NGF的药代动力学差,分子质量较大,半寿期短;不稳定,不易跨越血脑屏障;另外,NGF有两个能执行相反作用的受体Trk A和p75NTR,能激活多个信号通路,产生不同的反应;再加上其较高的价格,使NGF很难大规模应用于神经退行性疾病、糖尿病性神经病及神经损伤等的临床治疗。因此,人们以寻找具有类似NGF活性的,或是能促进NGF在细胞内合成分泌的,或是具有NGF激动剂或拮抗剂活性的药代动力学高,副作用少的小分子化合物作为解决这一难题的有效途径。为了寻找具有促神经分化活性的小分子,本文以大鼠嗜铬细胞瘤细胞系PC12(ratpheochromocytoma cells)作为研究模型,在细胞形态观察、细胞分化率分析的基础上,对鳞盖肉齿菌Sarcodon scabrosus (Fr.) karst子实体中分离得到的一系列化合物进行了活性筛选,选择结构相似的鸟巢烷型二萜类化合物和两种原小檗碱类化合物及其氢化产物作为研究对象,采用形态观察、细胞计数、ELISA,Western blotting等方法对其构效关系及分子机理进行了系统研究。获得了以下主要创新性结果:1.本文首次对20个小分子化合物(包括6个新化合物和一个人工合成的化合物)对NGF诱导的PC12细胞轴突生长的作用进行了研究,首次发现sarcodonin G和sarcodonin A具有NGF依赖的促PC12细胞轴突生长活性。通过对PC12细胞p-TrkA和p-ERK的检测、形态学统计分析以及化合物的结构分析,发现多个官能团对鸟巢烷型二萜类化合物的NGF依赖的促PC12轴突生长活性有重要影响,从分子水平阐明化合物构效关系。同时本文还证明sarcodonin G和sarcodonin A都是通过NGF/Trk A体系触发反应,并经由ERK1/2信号转导通路促进NGF依赖的PC12细胞轴突生长。本文以活性先导化合物的发现为基础,为鳞盖肉齿菌的开发利用提供了实验依据;为设计具有临床应用价值的神经营养因子激动剂提供了理论依据。2.本文首次发现一个新化合物scabronine M具有抑制NGF诱导的PC12细胞轴突生长的活性,且该化合物是通过NGF/Trk A体系触发反应,部分影响ERK1/2途径,实现对NGF依赖的PC12细胞轴突生长的剂量依赖性抑制作用。本文以活性先导化合物的发现为基础,为鳞盖肉齿菌的开发利用提供了实验依据;为设计具有临床应用价值的神经营养因子抑制剂提供了理论依据。3.本文首次对两种植物源原小檗碱类化合物小檗碱和巴马汀的氢化产物——四氢小檗碱和四氢巴马汀的NGF诱导的PC12细胞轴突生长的作用进行了研究,首次发现四氢小檗碱和四氢巴马汀具有促NGF依赖的PC12细胞轴突生长活性。通过同一浓度下四种化合物分别对PC12细胞p-Trk A和p-ERK作用的比较,发现氢化修饰能显着提高原小檗碱类化合物的生物学活性。本文为含有小檗碱成分的植物的有效利用及新药开发提供理论基础。

于春泳[5](2008)在《NOTCH-1信号通路对脑胶质瘤干细胞增殖与分化调控作用的实验研究》文中研究指明胶质瘤是常见的一种原发于神经系统的恶性肿瘤,是治疗效果最差的肿瘤之一。最大的难点在于复发,这与胶质瘤细胞的无限增殖能力和侵袭性生长有关。近期发现脑胶质瘤中存在胶质瘤干细胞,但仅占细胞成分中的少部分。它具有能自我更新和增殖、分化能力,是形成不同分化程度胶质瘤细胞的“种子”细胞,在胶质瘤的发生、发展和复发中起决定性作用。近年来通过对NOTCH-1信号通路的深入研究,发现NOTCH-1信号的异常与人类肿瘤形成有密切的联系。在多种组织肿瘤中均发现NOTCH-1信号通路的异常激活。中枢神经系统中NOTCH-1信号通路的异常激活可能导致脑肿瘤形成。NOTCH-1信号通路在脑胶质瘤的发生中起重要作用,一些胶质瘤和髓母细胞瘤以及相应的模型系统的维持和存活需要NOTCH-1信号通路信号;NOTCH-1信号通路可能参与了胶质瘤的启动,而且通常作用于神经前体细胞或有神经干细胞特性的细胞。NOTCH信号通路通过NOTCH-HES信号转导系统抑制神经干细胞分化为神经细胞和胶质细胞,从而间接维持神经干细胞的未分化状态和自我更新。在此过程中发挥关键的作用的是碱性螺旋-环-螺旋( basic-helix-loop-helix, bHLH)基因。NOTCH-1信号也可通过细胞周期因子、抗凋亡因子调控,或与其他信号通路如SHH通路协同,发挥调控作用,从而影响肿瘤细胞的增殖和存活。鉴于NOTCH-1信号通路在NSC或神经前体细胞的自我更新、增殖及分化中起重要作用,而在包括髓母细胞瘤在内的胶质瘤和其它多种肿瘤组织及细胞系中也发现NOTCH-1信号通路的异常活化,我们推测在胶质瘤的种子细胞胶质瘤干细胞中应该也有NOTCH-1信号的异常变化,并可能对胶质瘤的发生、发展起重要作用,但是究竟如何变化?这些变化又是通过何种机制决定胶质瘤干细胞的命运及调控其增殖、分化等生物学行为?目前国内外尚未见报导,值得进一步深入研究。在第一部分实验中,采用以CD133为标志,用免疫磁珠法从人脑胶质瘤组织和细胞株中分离脑胶质瘤干细胞并进行体外培养,通过免疫荧光技术检测干细胞标志物CD133、Nestin,诱导分化后检查分化细胞标志物MAP2、GFAP、MBP以及电镜超微结构观察和移植SCID鼠致瘤实验,对其干细胞特性加以鉴定,得到如下结果:不同病理分级的新鲜胶质瘤标本和胶质瘤细胞株中存在一小部分CD133+的胶质瘤细胞,能表达干细胞的标志物CD133和Nestin,符合干细胞的超微结构特点,体外培养能连续传代;具有多向分化潜能:诱导分化后能产生MAP2、β-TubulinⅢ、GFAP、MBP染色阳性的细胞;移植SCID鼠后能形成与亲本肿瘤表型一致的移植瘤。因此,这一小部分CD133+胶质瘤细胞具有干细胞的属性,就是胶质瘤中的肿瘤干细胞,即胶质瘤干细胞。在第二部分实验中,采用体外分离培养的胶质瘤干细胞作为细胞模型,研究胶质瘤干细胞增殖、分化培养过程中NOTCH-1信号通路基因和蛋白的表达情况,以及脑胶质瘤组织和细胞株中的蛋白表达情况及细胞类型,并分析与脑胶质瘤干细胞增殖、分化的关系。应用免疫荧光技术、RT-PCR、Western Blot和流式细胞术等检测对体外培养的脑胶质瘤干细胞增殖、分化、得到如下结果:1、脑胶质瘤组织和细胞株中有NOTCH-1和HES-1表达,而正常成人脑组织中仅能检测到微弱的表达;NOTCH-1和HES-1在高级别胶质瘤组织中的表达强于低级别胶质瘤组织中。2、NOTCH-1和HES-1在CD133、MAP2、GFAP和MBP阳性细胞中均可表达,但在CD133阳性细胞中有很强的表达,而在发育较成熟的MAP2、GFAP和MBP阳性细胞中表达减弱或极弱检测不到,提示NOTCH-1和HES-1的表达强弱可能参与了胶质瘤细胞未分化状态的维持和分化的调控。3、胶质瘤干细胞增殖过程均能检测到较强的NOTCH-1信号通路基因mRNA和蛋白表达,提示NOTCH-1信号通路的强表达可能参与了脑胶质瘤干细胞增殖过程的调控和干细胞状态的维持。4、胶质瘤干细胞分化时NOTCH-1信号通路基因mRNA和蛋白表达逐渐减弱,CD133表达逐渐减弱,MAP2、GFAP和MBP出现表达并逐渐增强,提示NOTCH-1信号通路表达减弱可能参与了胶质瘤干细胞分化的调控。在第三部分实验中,在第二部分的基础上构建了针对人NOTCH-1基因的RNA干扰逆转录病毒载体,应用RNAi技术抑制脑胶质瘤干细胞中NOTCH-1信号通路的表达和作用,分析NOTCH-1信号通路对脑胶质瘤干细胞增殖与分化的调控作用,得到如下结果。1、成功构建了pSiRNA- NOTCH-1和pSiRNA-NC,并经PT 67细胞包装后生成了相应的逆转录病毒载体。2、对NOTCH-1信号通路进行RNAi后,胶质瘤干细胞增殖受到抑制,存活细胞减少;G0/G1期细胞减少,G2/M期细胞增加,凋亡/坏死细胞增加,提示NOTCH-1信号通路对胶质瘤干细胞增殖、细胞分裂和存活有促进作用,该作用可能是通过调控细胞周期以促进细胞分裂、减少细胞凋亡/坏死实现的。3、对NOTCH-1信号通路RNAi后,脑胶质瘤干细胞分化受到抑制,死亡细胞明显增加,说明NOTCH-1信号通路促进胶质瘤干细胞分化和存活。总之,通过本课题的研究,结果表明: NOTCH-1信号通路的基因和蛋白在脑胶质瘤的增殖、分化和存活的过程中同样表达并发挥重要的调控作用,不仅促进脑胶质瘤干细胞的增殖和存活,同样也促进并调控脑胶质瘤干细胞的分化过程和存活,该作用可能是通过调控细胞周期以促进细胞分裂、减少细胞凋亡、坏死实现的。我们也应该看到,NOTCH-1信号仅仅是胶质瘤增殖、分化和存活中起关键作用的信号通路之一,其他的信号通路如、HH、WNT、EGF、bFGF信号通路可能也对胶质瘤增殖、分化和存活起着重要作用,因此,很可能是众多信号通路协同作用,共同完成对胶质瘤干细胞增殖分化和存活的综合调控作用。对这些关键因素的进一步研究,将使我们在更广、更深的层面上认识和理解调控胶质瘤发发病机制。

高红莉[6](2008)在《“瘀血生风”假说检验 ——活血熄风法干预缺血性中风大鼠的作用机理研究》文中研究表明目的:探讨缺血性中风与瘀血的关系以及活血熄风法对缺血性中风大鼠的干预作用和作用机理。方法:采用光化学法诱导制备缺血性中风大鼠模型,观察具有活血熄风作用的活血熄风方对模型大鼠的拮抗作用以及在不同水平层面上的影响,用评分法观察神经功能情况,TTC染色法测脑梗塞体积,称重法测脑组织水肿,激光多普勒测量仪测局部脑血流,放免法测IL-1β、TNF-α和ET的变化,分光光度法测脑组织中SOD、GSH-PX、ATPase及LDH的活性以及MDA、NO含量,HE染色观察脑组织病理形态学变化,TUNEL法观察神经细胞凋亡情况,免疫组化法测凋亡相关基因Bax、Bcl-2、Caspase-3蛋白表达,RT-PCR法测脑组织中Caspase-3mRNA及VEGFmRNA表达。结果:活血熄风方能明显改善缺血性中风大鼠神经症状,减小脑梗塞范围,减轻脑水肿,增加局部脑血流,降低IL-1β、TNF-α的含量,调节ET/NO比值;增强脑组织中SOD、GSH-PX、Na+-K+-ATPase、Ca2+-ATPase及LDH的活性,降低MDA含量,减少TUNEL阳性细胞数,上调抑凋亡基因Bcl-2蛋白的表达,抑制促凋亡基因Bax、Caspase-3蛋白表达及Caspase-3mRNA表达,上调VEGFmRNA的表达。结论:光化学法诱导的缺血性中风大鼠模型行为学改变以及导致这些行为改变的内在病理变化与瘀血具有相关性,活血熄风法治疗具有明显的脑保护作用,其作用机制可能与增加脑血流量,抑制炎症反应,调节血管舒缩状态,改善能量代谢障碍,抗自由基损伤,调节凋亡相关基因表达,促进血管新生等有关。

张雯雯[7](2007)在《雌激素拮抗紫外线所致皮肤光老化作用的研究》文中研究指明紫外线导致皮肤光老化的主要机制之一是使皮肤组织中产生大量的自由基,近年来的研究结果提示雌激素能够加速组织细胞中自由基的清除。紫外线是波长100~400纳米的辐射线,接受适量的紫外线照射,可以促进人体合成维生素D3,增加钙的吸收,具有预防和治疗佝偻病的作用等,然而,过量的紫外线照射可使人体产生红斑、色素沉着、并可导致免疫系统的功能抑制,进而会导致皮肤黑色素瘤、皮肤癌的发生。近年来,由于环境污染对臭氧层的破坏,皮肤癌的发生呈上升趋势。雌激素具有多方面的功能,雌激素对皮肤也有一定的生物学作用。雌激素具有特殊的抗氧化(即自由基清除)作用。为此,本研究旨在通过腹腔注射和皮肤涂抹两种方式,探讨雌激素拮抗紫外线所致皮肤光老化作用,为研制出抗皮肤衰老的临床制剂提出实验依据。实验结果表明:雌激素具有拮抗紫外线所致皮肤的光老化作用,并且局部涂抹的效果优于腹腔注射。

郭怀兰[8](2006)在《过量碘对小鼠脑神经元发育的影响及硒的干预作用研究》文中认为随着全民食盐加碘政策的实施,碘缺乏病已得到了有效控制。但另一方面,由于摄入含碘高的食物、水以及药物,或由于补碘不当造成的过量碘对机体的危害日益受到关注。我国生活在水源性高碘地区的人口已达到6000万。深入研究过量碘对人体的危害以采取有效的干预措施成为急需解决的重要问题。以往的研究证实,过量碘可引起高碘性甲状腺肿大,过量碘摄入是否也会影响脑发育过程而影响智力,有关此方面的研究资料较少并且没有统一的结论。另一微量元素硒以硒半胱氨酸的形式存在于许多蛋白以及酶的活性中心,是抗氧化酶谷胱甘肽过氧化物酶(GSH-Px)和甲腺原氨酸脱碘酶的重要组成成分,在甲状腺激素的合成、代谢以及甲状腺组织损伤过程中具有重要作用。有研究认为硒可通过影响甲状腺素合成影响神经系统发育,但有关硒、碘与脑发育的研究多为硒与低碘导致的脑发育障碍方面的资料,有关硒对过量碘导致的脑发育障碍的干预作用的研究,国内外未见报道。本研究在成功复制Balb/c小鼠过量碘动物模型的基础上,首先观察了过量碘对亲代鼠甲状腺激素代谢的影响及不同剂量硒的干预作用;然后观察过量碘对孕鼠甲状腺激素代谢的影响及不同剂量的硒干预作用;随后观察了过量碘对仔鼠甲状腺激素代谢的影响及不同剂量硒的干预作用,进行了脑组织形态学及海马神经元超微结构的研究,最后应用荧光定量PCR、Western-blot和免疫组化方法检测了神经元特异性烯醇化酶(NSE)、突触素(SYP)、神经颗粒素(RC3)、微管蛋白(α-tubulin)、G蛋白α亚单位(G0α)、甲状腺激素受体(TRα1和TRβ1)基因的表达,从神经元和树突、突触的成熟、细胞骨架蛋白、甲状腺激素受体、信号传导几个方面深入探讨了过量碘对仔鼠脑神经元发育影响的分子机制及硒的干预作用,为进一步深入研究过量碘对智力的影响及硒的干预作用提供理论依据。现将结果报告如下:第一部分过量碘亲代小鼠模型的建立及不同剂量硒对过量碘危害的干预作用目的复制过量碘亲代小鼠动物模型,观察不同剂量硒对过量碘亲代鼠甲状腺激素代谢的影响,在过量碘动物模型的基础上,探讨硒对过量碘亲代小鼠所致损伤的干预作用及其机制及适宜剂量范围,为下一步实验提供依据。方法将刚断乳的清洁级Balb/c小鼠240只(雌雄2:1),随机分为8组,每组30只动物,分别给予自来水及含碘酸钾(KIO3)的过量碘水,过量碘组碘剂量为3000μg/L碘,过量碘补硒组分为6组,饮水中除含3000μg/L碘,还分别含亚硒酸钠:0.1、0.2、0.3、0.4、0.5、0.75mg/L Se。四个月后,测定小鼠尿碘、尿硒、肝硒、血清甲状腺激素,肝、肾和甲状腺1型脱碘酶(D1)活性和mRNA水平,并取甲状腺观察病理变化。结果3000μg/LⅠ会导致亲代鼠尿碘水平显着升高,尿硒水平显着下降(P<0.05),肝硒水平有下降趋势;血清总四碘甲状腺原氨酸(T4)显着升高,总三碘甲状腺原氨酸(T3)降低(P<0.05);甲状腺病理切片表现为胶质潴留性甲状腺肿;肝、肾和甲状腺D1的活性和mRNA水平下降(P<0.05)。补硒可提高过量碘亲代鼠的硒营养状况,升高尿碘、尿硒、肝硒以及甲状腺激素水平(P<0.05),减轻甲状腺滤泡腔胶质潴留,升高肝、肾和甲状腺D1的活性和mRNA表达水平,改善甲状腺激素代谢异常,以0.2~0.4mg/L硒剂量范围效果较好。结论Balb/c亲代小鼠过量碘动物模型的复制是成功的;3000μg/L碘导致亲代小鼠甲状腺激素代谢紊乱,补充亚硒酸钠可改善过量碘亲代小鼠甲状腺激素代谢,以0.2~0.4mg/L硒剂量范围效果较好。本部分的研究首次表明补硒可干预过量碘对亲代小鼠甲状腺激素的影响,为进一步研究硒干预过量碘对仔鼠脑神经元发育的影响打下了基础。第二部分过量碘对孕鼠甲状腺激素代谢的影响及不同剂量的硒干预作用目的观察过量碘对孕鼠甲状腺激素代谢的影响及不同剂量硒的干预作用,为进一步探讨硒拮抗过量碘所致神经元发育异常的机制提供依据。方法刚断乳的清洁级Balb/c小鼠240只(雌雄2:1),按体重随机分为8组,每组30只动物,A组,即正常对照组,给予自来水;B组,过量碘组,给予3000μg/L I的过量碘水;C~H组为过量碘补硒组,除了3000μg/L I外,分别给予0.1、0.2、0.3、0.4、0.5、0.75mg/L的硒。亲代鼠饲养四个月后,按雌雄2:1的比例合笼,次日晨检查阴栓,查到阴栓者计为孕0.5d,在孕12.5d和19.5d分别取6至10只母鼠的血、肝脏和肾脏测定其甲状腺激素水平、脱碘酶D1的活性和mRNA表达等指标。同时取孕12.5d和19.5d母鼠的胎盘和12.5d的子宫,液氮速冻后,-70℃保存,测胎盘和子宫2型脱碘酶(D2)和3型脱碘酶(D3)活性及mRNA水平、肝脏和胎盘硒含量。结果①过量碘显着降低孕鼠肝硒水平(P<0.05),补硒可显着提高孕鼠的硒营养水平,肝硒水平在0.2mg/L补硒组开始显着高于过量碘组,胎盘硒水平在0.3mg/L补硒组开始显着高于过量碘组。②过量碘降低胎盘重量(P<0.05),补硒在一定剂量范围内有升高平均胎盘重量的趋势,0.3mg/L补硒组与过量碘组间有显着性差异。③过量碘降低孕鼠血清T3水平,升高T4水平(P<0.05);补硒可升高过量碘孕鼠血清T3水平,降低T4水平,从0.2mg/L补硒组开始与过量碘对照组有显着性差异,但在0.75mg/L补硒组,血清T3和T4水平与过量碘组间无显着性差异。④过量碘可降低孕鼠肝、肾D1活性(P<0.05),补硒可显着升高肝、肾D1活性和肝mRNA水平。肝脏、肾脏D1活性在0.2~0.5mg/L剂量组显着高于过量碘组(P<0.05)。肝脏D1mRNA水平在0.2~0.5mg/L剂量组显着高于过量碘组,肾脏D1mRNA水平在0.3~0.75mg/L剂量组显着高于过量碘组。⑤过量碘可降低胎盘和子宫D2活性,升高19.5d子宫的D3活性(P<0.05);补硒可显着升高胎盘和子宫D2活性。12.5d胎盘D2活性在0.2~0.3mg/L硒剂量组显着高于过量碘组,19.5d胎盘D2活性在0.3~0.4mg/L剂量组显着高于过量碘组,而19.5d子宫D2活性从0.2mg/L硒剂量组开始显着高于过量碘组(P<0.05)。补硒对胎盘D3活性无明显影响,而19.5d子宫的D3活性从0.2mg/L硒剂量组开始显着低于过量碘组。结论过量碘影响孕鼠肝、肾、胎盘和子宫脱碘酶活性以及孕鼠甲状腺激素代谢,从而可能影响胎儿甲状腺激素代谢;补硒可明显改善过量碘孕鼠的硒营养状况,在一定剂量范围内发挥对过量碘所致胚胎毒性的干预作用。补硒可调节甲状腺激素代谢过程中关键酶-脱碘酶的活性,影响孕鼠和胚胎的甲状腺激素水平,本实验条件下,拮抗过量碘所致胚胎毒性的适宜硒剂量为0.2~0.4mg/L。首次说明补硒在妊娠期这个环节上拮抗过量碘对子代的影响,为进一步探讨硒拮抗过量碘所致神经元发育异常的机制提供依据。第三部分过量碘对仔鼠甲状腺激素代谢的影响及不同剂量硒的干预作用目的观察过量碘仔鼠甲状腺激素代谢的影响及不同剂量硒的干预作用,为进一步探讨硒干预过量碘仔鼠脑神经元发育的机制提供理论依据。方法刚断乳的清洁级Balb/c小鼠240只(雌雄2:1),按随机分为8组,每组30只动物,即正常对照组(NC),给予自来水;过量碘组(EI),给予3000μg/LI的过量碘水;C~H组为过量碘补硒组,除了3000μg/LI外,分别给予0.1、0.2、0.3、0.4、0.5、0.75mg/L的硒。各组亲代鼠饲养4个月后雌雄按2:1交配,取0、14和28日龄仔鼠血及脑组织,测定甲状腺激素和脑D2、D3活性及mRNA水平;取肝脏、肾脏,测D1活性和mRNA水平;取棕色脂肪组织(BAT)测D2活性;测0日龄仔鼠肝硒含量;取14日龄仔鼠甲状腺,检查病理改变。结果过量碘导致14日龄仔鼠甲状腺出现胶质储留性甲状腺肿,滤泡腔变大,腔内胶质较多,上皮细胞较少,细胞较扁,不同剂量补硒可减轻甲状腺肿,但0.75mg/L硒效果较差。与正常对照组相比,过量碘组0日龄仔鼠肝硒含量降低,但无显着性意义,14日龄仔鼠血清T4水平显着降低(P<0.05);0和14日龄时,过量碘组仔鼠脑组织T4、T3水平显着降低,脑D3活性及mRNA表达降低,脑D2活性及mRNA表达升高,肝、肾D1活性降低,BAT D2活性升高(P<0.05),不同剂量补硒组较过量碘组血清和脑组织T4、T3都有一定程度上的升高,上调脑D3和肝、肾D1活性和mRNA表达,下调脑和BAT D2活性和mRNA表达;28日龄时各组血清和脑T4、T3水平、脑和BAT D2、脑D3以及肝、肾D1活性和表达无显着性差异。结论母体过量碘和高血清甲状腺激素可通过胎盘到达胎儿,引起仔鼠胶质储溜性甲状腺肿大,影响甲状腺激素的合成和释放,导致仔鼠出现甲状腺功能减退症和甲状腺激素代谢紊乱。虽然,过量碘可造成亲代鼠硒的不足或相对缺乏,但仔鼠无明显硒缺乏。补硒可拮抗过量碘引起的仔鼠甲状腺形态和功能的异常,主要通过影响母体的甲状腺激素代谢而发挥作用。本实验条件下0.2~0.4mg/L的硒发挥了相对较好的干预作用。本实验首次表明补硒可拮抗过量碘引起的仔鼠甲状腺形态和功能的异常,为进一步研究硒干预过量碘仔鼠脑神经元发育提供了理论依据。第四部分过量碘对仔鼠脑组织及神经元超微结构的影响及硒的干预作用目的从大脑组织形态学及超微结构上,观察过量碘对仔鼠脑发育的影响及硒的干预作用,为研究硒干预过量碘仔鼠智力的影响提供理论依据。方法动物饲养、分组和交配与第三部分类似。将出生后0、14和28日龄仔鼠摘眼球取血并脱臼致死,断头,冰上快速分离大脑及海马。将分离的大脑放入4%多聚甲醛固定,经常规洗涤、脱水、透明、浸蜡和包埋,石蜡固定并制作切片,用于HE染色。参照鼠脑立体定位图,在冰上分离14日龄仔鼠海马CA1区,修成1mm×1mm×1mm小块,2.5%戊二醛预固定后,用于电镜标本制作及观察。结果与正常组相比,光镜下,0日龄过量碘组皮层细胞更密集,体积更小,14日龄过量碘组仔鼠大脑皮层、齿状回和CA1区神经细胞小而圆,核着色较深,异染色质较多,胞质少,细胞数较多,细胞分化程度较低,发育程度较低;大脑皮层细胞紧密相连,导致整个大脑减小,过量碘组14日龄仔鼠海马CA1区神经元超微结构表现为细胞突起较少,核周染色质较少,核较大,核/浆比增大,异染色质增多,胞质细胞器减少,粗面内质网及核糖核蛋白体数量较少,线粒体也减少,轴突和树突内微管和微丝减少,表明过量碘使仔鼠脑神经元发育落后,补硒可使仔鼠脑神经元发育落后有一定的改善。结论过量碘造成大脑组织及神经细胞超微结构异常,大脑发育落后,补硒对过量碘仔鼠脑形态和神经元超微结构异常具有一定的改善作用,本研究首次为硒干预过量碘仔鼠脑发育提供了组织形态和超微结构的依据,为进一步研究硒干预过量碘对智力的影响提供了理论依据。第五部分过量碘对仔鼠脑神经元发育影响的分子机制及硒的干预作用目的从分子水平上,观察过量碘对不同日龄仔鼠脑神经元发育的影响及硒的干预作用,应用荧光定量PCR、Western-blot和免疫组织化学的方法,从神经元的发育成熟、突触的发育、甲状腺激素靶基因神经颗粒素的表达、甲状腺激素受体、信号传导几个方面深入探讨硒对过量碘仔鼠脑神经元发育的影响及分子机制。方法动物饲养和交配与第三部分。刚断乳的清洁级Balb/c小鼠120只(雌雄2:1),按随机分为4组,每组30只动物,即正常对照组(NC)给予自来水;过量碘组(EI+)给予3000μg/L I的过量碘水;补硒组(Se+)饮水中给予0.2mg/L的硒;过量碘补硒组(EI+Se+)除了3000μg/L I外,给予0.2mg/L的硒。将出生0日龄(P0)、14日龄(P14)、28日龄(P28)仔鼠摘眼球放血并脱臼致死,断头,冰上快速分离大脑,液氮速冻,然后存放于-80℃。将一部分分离的大脑放入4%多聚甲醛固定,经常规洗涤、脱水、透明、浸蜡和包埋,石蜡固定并制作切片,用于免疫组化。结果过量碘可下调0和14日龄大脑神经元特异性烯醇化酶(NSE)、突触素(SYP)、神经颗粒素(RC3)的表达,下调0日龄微管蛋白α-tubulin的表达(P<0.05),延缓出生后α-tubulin表达降低的速度,上调甲状腺激素受体(TRα1和TRβ1)和G蛋白α亚单位(G0α)的表达(P<0.05)。28日龄各组仔鼠脑NSE、SYP、α-tubulin、RC3、TRα1和TRβ1以及G0α的表达水平无明显差异。补硒则可拮抗过量碘引起的0和14日龄仔鼠大脑NSE、SYP和RC3的表达下降,下调TRα1和TRβ1 mRNA、GoαmRNA的表达,使出生后α-tubulin表达下调模式与正常对照组接近。结论过量碘可引起NSE、SYP、RC3、α-tubulin的表达下调以及TRα1和TRβ1以及G0α的表达上调,从而影响仔鼠脑神经元的发育成熟、树突发育以及突触发育,硒可拮抗过量碘对脑神经元发育的影响。硒可能主要是通过影响过量碘亲代、孕鼠以及仔鼠甲状腺激素代谢来发挥对过量碘仔鼠脑神经元发育的干预作用,本研究首次在分子水平研究了硒对过量碘不同日龄仔鼠脑神经元发育的干预作用,为进一步探讨硒干预过量碘对智力的影响奠定了理论基础。

赵长安[9](2002)在《铝致阿尔茨海默病大鼠的效应及补肾填精方的防治机制》文中认为AD是老年人代谢性疾病,患者本人过着依赖性生活,必须受到监护性照料,给患者家庭和所在社区带来了沉重的经济和社会负担,最后常因褥疮、骨折、肺炎等继发疾病而死亡。联合国对2002年和2050年60岁以上老年人分布的预测显示,2002年全世界有6.29亿(占总人口的10%),中国有1.34亿(10%);到2050年,全世界增至19.64亿(21%),中国增至4.37亿(30%),届时我国AD患者将增至550余万,居世界各国之首。另外,随着我国老龄化的进一步进展和人口构成与家庭结构的重大变异,“四二一”家庭(即四个老人,二个成人,一个孩子)不断增多,AD发病率呈现上升趋势。因此,研究AD的发病机制、研发AD的防治药物不仅是医学问题,而且对我国的可持续发展也有重要意义。 AD的发病原因不清楚,目前有遗传学说、胆碱能神经元溃变学说、雌激素缺乏学说、慢性铝中毒学说、慢性炎症学说等。铝在AD发病过程中具有重要作用,AD患者脑铝含量升高。慢性铝中毒可以造成模型动物脑内出现大量NTFs、APP蛋白水平升高、Abeta沉积增多和大量神经元丢失等。 中医认为“肾为先天之本,藏精,主智,主骨,生髓,髓生血,髓通脑。”中医认为AD的病因是本虚,伴有血瘀、痰淤、肝失疏泻等实症。李恩教授对于包括AD在内的老年性代谢性疾病的研究和防治提出了“肾-骨-髓-血-脑”一体论的学术思想。 为了进一步研究铝在AD发病中的作用,探讨补肾填精方防治AD的机制,我们从“一体论”的角度比较了慢性铝中毒大鼠与AD疾病的相似性,研究了补肾填精方防治慢性铝中毒大鼠AD疾病模型的效应和机制。 选用6月龄雌性SD大鼠60只,体重240g~260g,随机分为正常组(N组)、模型组(M组)、小剂量中药防治组(T1组)和中剂量中药防 中文摘要治组厂 组卜 AD大鼠模型用长期腹腔注射氯化铝制造。M组、TI组和TZ组大鼠腹腔注射lml0)AICI。溶液,连续注射3天付天,4天为一个周期,共计18个周期;N组大鼠按上述方法腹腔注射生理盐水。TI组和 TZ组每天灌胃 lml补肾填精方煎液,连续灌胃 7天用大,8大为一个周期,共计9个周期。TI组灌胃药液生药含量相当于成人剂量的 5倍,TZ组相当于成人剂量的 10倍。补肾填精方防治和 AD疾病造模同时进行。补肾填精方由川尊、熟地、获菩、郁金、石蔓蒲、淫羊蓄、当归、黄蔑和何首乌组成。 大鼠学习记忆能力和精神状态用Y-电迷宫测定。端脑、海马和血清EZ、Abeta与 EPO含量用放免法测定。端脑和海马 ER o与 ER 6蛋白的 厂表达量用免疫组化法检测。骨密度用双能X-线骨密度仪测定。 组织总RNA的提取用异硫氰酸肌一步法。用RTPCR检测端脑。海马和肾脏组织 APP m枷A异构体表达量。GAPDH引物的正链为5-cccacggcaagttcaacggca-3,负链为5-tggcag卵ctccaggcggc-3”,PCR产物长度为606hp;APP弓物的正链为5”-gactccgatgtctggtgggg-3,负链为了-tgtcagc*gggcaaattctt-3,PCR产物长度为445hp、502hp、613hp和 670hP,分别代表APP。。。、APP,;。、APP,。;不 APP,,。。端脑和海马APP695与GAPDH的表达量用同管PCR检测,肾脏APP异构体的表达用单管 PCR检测。端脑和海马 APP PCR产物的半定量用KPP。。;辉度 X象素*(GAPDH辉度X象素)表示,肾脏APP mRNA异构体表达量差异用(APP695辉度X象素*(APP770辉度X象素+APP751辉度X象素+APP714辉度X象素)表示。 RTPCR产物的回收用低熔点琼脂糖凝胶回收法。载体DNA与目的 DNA的连接按pGEM丁 Vector连接试剂盒说明书进行。感受态大肠杆菌的制备和转化用氯化钙和热休克处理法进行。重组质粒的筛选用LacZ基因功能失活法。DNA序列测定用改良Sanger法。 实验结果数值用X士X表示。除了大鼠在Y-迷宫中的逃避正确率的比较用秩和检验以外,所有其它实验数值都用t检验比较组间差异显着性口 结果显示,正常大鼠、慢性铝中毒大鼠和补肾填精方干预大鼠在整 2 中文摘要 一 体、病理和分子等多方面存在明显差异: l各组大鼠学习记忆能力和精神表现 和N组比较,M组大鼠逃避启动障碍,逃避正确率降低o<0刀5人 逃避潜伏期延长p<0.05人 癫狂症状明显;和M组比较,TI组和n 组大鼠的逃避启动好转,逃避正确率增高p<0刀5),逃避潜伏期缩短 (P<0刀5,P<0刀1),癫狂症状减轻。 2各组大鼠端脑和海马组织细胞形态 和N组比较,M组大鼠端脑组织脆性增加,神经元丢失,神经元肿 大,卫星现象和噬神经现象增多,胞核收缩变性,有双核现象,胶质细 胞增多。和 M组比较,TI组和 TZ组大鼠端脑神经元丢失和胶质细胞激 活减少,未见到胞核收缩变性和双核现象,TI组神经元肿胀消退、TZ

朱望东[10](2002)在《大鼠穹窿下器参与脑内神经免疫调节的形态学研究》文中研究表明穹窿下器(subfomical organ,SFO)位于第三脑室顶部,其背侧紧邻腹侧海马连合,其腹侧邻近室间孔。在正中矢状切面上,SFO呈长梭形,其中间部(体部)最宽大,前腹侧端(腹侧柄)和背后端(背侧柄)较窄细。在冠状面上,SFO二柄部呈盘状,体部近于半球形。在光镜下观察,其脑室面为室管膜单层柱状上皮,其中以单纤毛的伸展细胞居多;其实质部富含微血管,在其间有密集的各种细胞,以神经内分泌样神经元最多,其次含胶质细胞和神经纤维。在电镜下观察,穹窿下器的毛细血管为窗性毛细血管,内皮缺乏紧密连接结构,基膜薄而不完整,内皮与基膜之间的间隙宽大,内皮裂隙可通向此间隙,毛细血管内皮腔面可见贴壁小泡,星形胶质细胞脚板未完整包围毛细血管,这些结构特点提示SFO的血脑屏障不完整。因此它是典型的室周器官(circumventricular organs,CVOs)之一,Gross等人还将穹窿下器、终板血管器和最后区等称为感受性室周器官(sensory CVOs,SCVOs),认为它们可能作为脑的窗口(windows of the brain)能感受血携免疫信息分子的信息变化。已经证实SFO与心血管活动的调节、饮水行为,以及神经内分泌等多种生理功能有着密切的关系,它在体内环境稳定机制中起着重要调节作用。早就有文献指出,CVOs参与脑内免疫反应,但无详细报道。脑屏障留有CVOs和柔膜(珠网膜和软脑膜)缺乏血脑屏障的“脑开窗”,但脑内理化环境仍能保持相对稳定,这是个尚未解开之谜。脑有免疫系统,但脑是免疫相对豁免器官,又是一个未解之谜。本研究欲以SFO为CVOs的代表,以形态学手段,探求其在感受血携免疫信息分子和感受脑脊液化学分子方面,及对脑内免疫反应调节方面的意义。 我们认为从其形态学的诸多特点上来推测,穹窿下器肯定与脑内的神经免疫调节有着一定的联系。也有一些研究表明穹窿下器等感受性室周器官在对某些诸如:IL-1、TNF等细胞因子的通过方面有着特 中文摘要别的表现,这也增强了我们研究的可厅性。 为了证实穹窿下器在脑内免疫调节系统中的作用,在本研究当中,应用了NADPH刁的组化方法、TUNEL末端标记法、扫描及透射电镜方法、免疫组织化学的荧光双标法及激光扫描共聚焦显微镜技术,来研究在腹腔内给予大肠杆菌内毒素后,脑内的一氧化氮合酶细胞的变化、室管膜细胞的凋亡、早期即刻基因(immediate earlygenes沁-fos的表达与星形胶质细胞之间的关系,以及穹窿下器与其它脑区相比较时的特异性改变。并通过不同时间点的选择,来推断穹窿下器在整个脑的变化中所处的阶段性作用。 大肠杆菌内毒素是由革兰氏阴性细菌外膜产生的一种复合脂多糖,外周给予内毒素后可以引起机体的许多急性反应,包括高热、痛阈降低、加速新陈代谢等,并激活神经系统的多种内分泌活动,可以显着地增加血浆中多种激素的水平。即大大的激发了机体的免疫应激状态。在此状态下的穹窿下器又有着什么样的形态学上的变化呢。 一氧化氮与炎症及自身免疫反应有着密切的联系,对各种白细胞介素的分泌起着复杂的影响作用,可促进 IL刁 a和 IL八 的产生,抑制巨噬细胞及肝巨噬细胞产生IL6,NO被认为是一种新的免疫介质。因此,我们用能催化产生一氧化氮的一氧化氮合酶细胞作为指标,来观察其在不同免疫状态下的大鼠脑内的变化,以推测它们在脑内免疫反应中的作用。在本实验中,我们通过腹腔内给予不同剂量的大肠杆菌内毒素(内;:1.smwg、内厂2.sing 各 内厂3.sin叭g)和地塞米松(地;:6mg/kg、地。:12mghg、地。:18mgdig)8小时后,观察阳性一氧化氮合酶细胞与它们的剂量依赖关系,进而证实一氧化氮合酶细胞在不同的免疫状态下的不同变化,正是一氧化氮参与脑内免疫调节的重要证据。结果显示在不同组别中穹窿下器的阳性一氧化氮合酶细胞的数量有着明显的差异,应用体视学测量方法,计算出不同组别的穹窿下器内一氧化氮合酶阳性细胞的面密度均值和标准差,并进行在检验得出:对照组<地1<地广地广内;<内产内尸 同样,在对相同组别的脑的不同部位进行面密度比较时,穹窿下器内的阳性一氧化氮合酶细胞均有着明显的增高。 基于一氧化氮合酶阳性细胞在穹窿下器内特别的表现,我们认为 2 中文摘要 有必要从电镜水平来观察穹窿下器此时在形态学上的改变。而对于穹 窿下器血脑屏障方面的研究较多而详细,但从脑一脑脊液屏障方面的 研究并不十分透彻,尤其是穹窿下器与周围脑结构的差别以及其在免 疫状态发生改变后的形态,并未引起注意。因此我们分别选择了在腹 腔给予大肠杆菌内毒素(2.sing/kg)2刁时、4刁时、8刁日不 16刁时 后的4个时间点来对穹窿下器进行扫描电镜观察,同时应用透射电镜 观察细胞结构上的改变。 结果显示:扫描电镜观察结果:l、对照组的结果:从整体上 看,SFO表而纤毛稀少,大部分

二、大鼠中枢神经系统衰老的形态学研究 Ⅱ小脑浦氏细胞核固体与核大小的测定(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大鼠中枢神经系统衰老的形态学研究 Ⅱ小脑浦氏细胞核固体与核大小的测定(论文提纲范文)

(1)Ttk维持肠祖细胞分化机制及Hbs1对精子发生影响的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前言
    1.1 选题背景概述
    1.2 背景知识与研究进展综述
        1.2.1 成体果蝇肠道干细胞的分化与调控
        1.2.2 Ttk的研究进展
        1.2.3 果蝇的精子发生与调节
        1.2.4 Hbs1/Pelo复合体的研究进展
    1.3 研究目的与意义
    1.4 论文结构
第2章 实验材料与方法
    2.1 实验材料
        2.1.1 果蝇品系
        2.1.2 抗体
        2.1.3 其他实验试剂
    2.2 果蝇遗传操作系统
        2.2.1 Gal4/UAS/Gal80 过表达系统
        2.2.2 FLP-out/Gal4 嵌合体分析系统
    2.3 实验仪器
    2.4 实验方法
        2.4.1 果蝇遗传筛选实验
        2.4.2 果蝇肠道(精巢)免疫组化染色与观察
        2.4.3 果蝇肠道冰冻切片
        2.4.4 少量细胞表达谱分析
        2.4.5 DamID用果蝇品系构建
        2.4.6 DamID测序及分析
        2.4.7 ATAC-seq建库及分析
        2.4.8 P element介导Hbs1 基因突变及筛选
        2.4.9 精巢m RNA提取、反转录及实时荧光定量PCR检测
        2.4.10 繁殖能力实验
        2.4.11 精巢内容物分析
        2.4.12 酵母双杂交实验
        2.4.13 数据统计分析与图像处理
第3章 Ttk维持肠祖细胞正常分化机制的研究
    3.1 敲低肠祖细胞中的ttk导致表达神经特异性基因肿瘤的产生
        3.1.1 敲低肠道祖细胞中的ttk形成前体细胞的肿瘤
        3.1.2 ttk敲低形成的肿瘤细胞中神经特异性基因异常表达
    3.2 神经特异性基因dpn是敲低ttk后肿瘤产生的关键因子
        3.2.1 敲低dpn抑制ttk敲低后肿瘤的形成
        3.2.2 过表达dpn可以产生与敲低ttk表达谱类似的肿瘤细胞
        3.2.3 讨论与小结
    3.3 敲低ttk诱导dpn和其他神经系统相关基因异常表达机制研究
        3.3.1 Ttk对 dpn的抑制作用可能是间接的
        3.3.2 敲低ttk增加dpn和其他神经特异Notch靶基因处Su(H)的结合
        3.3.3 Seq是敲低ttk后导致神经特异Notch靶基因上调的重要因子
        3.3.4 Seq可以直接与神经特异Notch靶基因结合,促进Su(H)的结合
        3.3.5 小结
    3.4 单一分化潜能的肠前体EB细胞仍需要ttk维持分化稳态
    3.5 对Ttk抑制ee机制的探讨
    3.6 小结
第4章 Hbs1对精子发生影响的研究
    4.1 Hbs1突变导致雄性果蝇不育
    4.2 Hbs1突变在雄性果蝇精子发生中的作用研究
        4.2.1 Hbs1突变不影响精巢生殖干细胞功能
        4.2.2 Hbs1突变导致精子发生过程中减数分裂的异常
        4.2.3 Hbs1突变影响精子个体化进程
    4.3 Hbs1突变导致精子发生异常的机制研究
        4.3.1 Hbs1与Pelo具有遗传学上的相互作用
        4.3.2 Hbs1与Pelo存在体内的共定位和体外的相互作用
        4.3.3 与Hbs1 的结合位点对于Pelo在精子发生中的作用至关重要
    4.4 小结
第5章 总结与展望
    5.1 论文总结
        5.1.1 Ttk在果蝇肠道中的作用和作用机制总结
        5.1.2 Hbs1 可能通过与Pelo组成复合体参与精子发生的调控
    5.2 论文展望
        5.2.1 对Ttk控制细胞命运作用的思考
        5.2.2 Notch信号通路靶点特异性调节的探讨
        5.2.3 对于Hbs1/Pelo在精子发生中作用机制的探讨
参考文献
致谢
个人简历、在学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与研究成果

(2)白藜芦醇纳米混悬剂改善口服生物利用度及经鼻脑靶向递药系统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符号说明
前言
    1 模型药物白藜芦醇的研究进展
    2 纳米混悬剂的研究
    3 经鼻脑靶向递药的研究
    4 鼻腔用原位凝胶的研究
    5 本课题设计思路
第一章 白藜芦醇纳米混悬剂处方前研究
    1 仪器与试药
    2 方法与结果
        2.1 白藜芦醇分析方法的建立
        2.1.1 紫外吸收波长的确定
        2.1.2 色谱条件
        2.1.3 标准曲线的制备
        2.1.4 精密度考察
        2.1.5 回收率考察
        2.1.6 稳定性考察
        2.2 白藜芦醇基本理化性质研究
        2.2.1 不同pH值下饱和溶解度的测定
        2.2.2 白藜芦醇在不同介质中脂/水分配系数的测定
    3 讨论
    4 小结
第二章 白藜芦醇纳米混悬剂的工艺研究与处方筛选
    第一节 白藜芦醇纳米混悬剂的制备工艺
        1 仪器与试药
        2 方法与结果
        2.1 分散法(Top-down)制备白藜芦醇纳米混悬剂
        2.1.1 均质压力对粒径的影响
        2.1.2 均质次数对粒径的影响
        2.2 凝聚法(Bottom-up)制备白藜芦醇纳米混悬剂
        3 讨论
        4 小结
    第二节 Box-behnken design优化白藜芦醇纳米混悬剂的处方研究
        1 仪器与试药
        2 方法与结果
        2.1 白藜芦醇纳米混悬剂的制备
        2.2 处方优化
        2.2.1 Box-Behnken设计
        2.2.2 数据处理
        2.2.3 效应面分析预测与处方优化
        2.3 冷冻干燥工艺研究
        2.3.1 白藜芦醇纳米混悬剂冻干曲线的测定
        2.3.2 冻干保护剂的筛选
        2.3.3 冻干工艺确定
        3 讨论
        4 小结
    第三节 白藜芦醇纳米混悬剂物理化学性质的研究
        1 仪器与试药
        2 方法与结果
        2.1 白藜芦醇纳米混悬剂的制备
        2.2 粒度分布与ζ-电位测定
        2.3 纳米混悬剂形貌特征观察
        2.4 差示扫描量热分析
        2.5 粉末X-射线衍射分析
        2.6 粉末红外光谱分析
        2.7 体外释药特性研究
        2.8 饱和溶解度测定
        3 讨论
        4 小结
第三章 白藜芦醇纳米混悬剂药动学及提高生物利用度的方法
    第一节 白藜芦醇纳米混悬剂口服给药后大鼠体内药动学研究
        1 材料与动物
        1.1 仪器
        1.2 试剂
        1.3 动物
        2 实验方法与结果
        2.1 生物样品中白藜芦醇分析方法的建立
        2.1.1 色谱条件
        2.1.2 样品的前处理
        2.1.3 方法专属性
        2.1.4 标准曲线的制备
        2.1.5 精密度实验
        2.1.6 回收率实验
        2.1.7 稳定性实验
        2.2 白藜芦醇纳米混悬剂口服给药大鼠体内的药动学实验
        2.2.1 实验动物分组及给药
        2.2.2 取样方法与取样点安排
        2.2.3药时曲线与数据处理
        3 讨论
    第二节 胡椒碱对白藜芦醇纳米混悬剂给药后大鼠体内药动学的影响
        1 材料与动物
        1.1 仪器
        1.2 试剂
        1.3 动物
        2 实验方法与结果
        2.1 胡椒碱与白藜芦醇纳米混悬剂的制备
        2.2 胡椒碱对白藜芦醇纳米混悬剂口服给药大鼠体内的药动学实验
        2.2.1 实验动物分组及给药
        2.2.2 取样方法与取样点安排
        2.2.3 药时曲线与数据处理
        3 讨论
    第三节 黄芩苷固体脂质纳米粒对白藜芦醇纳米混悬剂给药后大鼠体内药动学的影响
        1 材料与动物
        1.1 仪器
        1.2 试剂
        1.3 动物
        2 实验方法与结果
        2.1 黄芩苷固体脂质纳米粒的制备
        2.2 黄芩苷固体脂质纳米粒包封率的测定
        2.3 浊度的测定
        2.4 优化实验
        2.4.1 实验设计
        2.4.2 数据处理、预测与验证
        2.5 黄芩苷固体脂质纳米粒理化性质表征
        2.5.1 粒径及SEM测定
        2.5.2 差示扫描量热分析
        2.6 黄芩苷固体脂质纳米粒对大鼠口服白藜芦醇纳米混悬剂药动学参数的影响
        2.6.1 实验动物分组及给药
        2.6.2 取样方法与取样点安排
        2.6.3 药时曲线与数据处理
        3 讨论
第四章 白藜芦醇纳米混悬剂离子敏感型鼻用原位凝胶的研究
    第一节 基于白藜芦醇纳米混悬剂的鼻用原位凝胶的制剂学特征
        1 仪器与试药
        2 方法与结果
        2.1 基于白藜芦醇纳米混悬剂的原位凝胶的制备
        2.2 结冷胶相转变临界离子浓度的测定
        2.3 不同浓度结冷胶膨胀系数的测定
        2.4 结冷胶保持水分能力的测定
        2.5 原位凝胶流变学的评价
        2.6 原位凝胶质构分析
        2.7 原位凝胶体外释放试验
        2.7.1 扩散池法
        2.7.2 无膜溶出法
        3 讨论
        4 小结
    第二节 基于白藜芦醇纳米混悬剂的鼻用原位凝胶的安全性评价
        1 仪器与试药
        2 方法与结果
        2.1 白藜芦醇纳米混悬剂原位凝胶对蟾蜍纤毛毒性的影响
        2.2 白藜芦醇纳米混悬剂原位凝胶对鸡胚绒毛尿囊膜的影响
        2.3 白藜芦醇纳米混悬剂原位凝胶对小鼠鼻腔粘膜的影响
        3 讨论
        4 小结
    第三节 白藜芦醇纳米混悬剂原位凝胶经鼻腔给药后脑内分布动力学研究
        1 材料与动物
        1.1 仪器与试剂
        1.2 动物
        2 实验方法与结果
        2.1 脑组织中白藜芦醇分析方法的建立
        2.1.1 色谱条件
        2.1.2 样品处理
        2.1.3 方法专属性
        2.1.4 标准曲线的制备
        2.1.5 精密度实验
        2.1.6 回收率实验
        2.1.7 稳定性实验
        2.2 白藜芦醇纳米混悬剂原位凝胶鼻腔给药后小鼠体内的药动学实验
        2.2.1 实验动物分组及给药
        2.2.2 取样方法与取样点安排
        2.2.3 药时曲线与数据处理
        2.3 白藜芦醇纳米混悬剂原位凝胶鼻腔给药后脑内分布实验
        3 讨论
        4 小结
第五章 基于白藜芦醇纳米混悬剂的原位凝胶经鼻给药后的药效学评价
    1 材料与动物
        1.1 仪器
        1.2 试剂
        1.3 实验动物
    2 实验方法与结果
        2.1 动物筛选
        2.2 AD动物模型的制备
        2.3 给药与分组
        2.4 学习记忆能力的测定
        2.5 脑组织中乙酰胆碱、乙酰胆碱酯酶及乙酰胆碱转移酶的测定
        2.6 脑组织病理形态学观察
    3 讨论
    4 小结
第六章 白藜芦醇对Aβ_(25~35)诱导PC12细胞损伤的保护作用
    1 实验材料
        1.1 仪器
        1.2 试剂
    2 实验方法与结果
        2.1 PC12细胞损伤模型的建立
        2.2 白藜芦醇对PC12细胞的影响
        2.3 白藜芦醇对Aβ_(25~35)损伤PC12细胞的影响
        2.4 PC12细胞对白藜芦醇纳米混悬剂颗粒的摄取
        2.5 PC12细胞内活性氧ROS测定
        2.6 白藜芦醇对Aβ_(25~35)溶液致细胞凋亡的影响
        2.6.1 Hochest33342和PI双染
        2.6.2 Annexin V-FITC/PI流式
        2.7 Western blot检测Bax、Bcl-2蛋白的表达
        2.7.1 细胞培养及分组
        2.7.2 总蛋白的提取
        2.7.3 SDS-PAGE凝胶电泳
    3. 讨论
    4. 小结
全文小结
参考文献
致谢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目录
学位论文评阅及答辩情况表

(3)Neuronostatin对痛觉、胃肠运动和情绪的影响及脂基化蛋白LC3-Ⅱ的半合成(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第一部分 Neuronostatin对痛觉、胃肠运动和情绪的影响
    第一章 前言
        1 Neuronostatin的研究进展
        1.1 Neuronostatin的发现及结构特征
        1.2 Neuronostatin的组织分布
        1.3 Neuronostatin的生物学效应
        1.4 Neuronostatin的候选受体
        2. Neuronostatin和生长抑素在分布、结构和生理功能上的异同
        3. 中枢黑皮素系统
        3.1 内源性黑皮素
        3.2 黑皮素受体
        4. 阿片系统
        4.1 内源性阿片肽
        4.2 阿片受体
        5 GABA和GABA受体
    第二章 立题依据
    第三章 实验材料和方法
        1 实验材料
        1.1 实验动物
        1.2 药品
        1.3 仪器
        2 实验方法
        2.1 多肽合成
        2.2 实验动物模型及测试
        3 统计方法
    第四章 结果及其分析
        1 多肽合成
        2 Neuronostatin对小鼠急性痛觉的影响(小鼠热甩尾实验)
        2.1 热甩尾模型中neuronostatin能诱导镇痛效应
        2.2 不同的受体的拮抗剂对neuronostatin诱导的镇痛效应的影响
        3 Neuronostatin对小鼠慢性疼痛的影响(小鼠福尔马林实验)
        3.1 慢性炎症痛觉模型侧脑室注射neuronostatin诱导痛敏效应
        3.2 Neuronostatin诱导慢性炎症痛觉模型痛敏效应的作用机制
        4 侧脑室注射neuronostatin对小鼠胃肠功能的的影响
        4.1 侧脑室注射neuronostatin对小鼠胃排空率和胃肠推进率的的影响
        4.2 侧脑室注射neuronostatin抑制胃排空率和胃肠推进率的作用机制
        5 侧脑室注射neuronostatin对情绪的影响
        5.1 侧脑室注射neuronostatin诱导了小鼠抑郁样行为
        5.2 侧脑室注射neuronostatin对小鼠自主活动没有显着影响
        5.3 不同受体的抑制剂对neuronostatin诱导的抑郁样行为的影响
        6 C-末端未酰胺化修饰的neuronostatin的生物活性
    第五章 讨论
    第六章 结论
第二部分 脂基化蛋白LC3-Ⅱ的半合成
    第一章 前言
        1 细胞自噬
        1.1 细胞自噬的分类
        1.2 细胞自噬相关基因(autophagy-related genes,Atg)
        1.3 细胞自噬的分子机制
        1.4 细胞自噬的生理功能
        2 细胞自噬的研究方法
        2.1 形态学方法
        2.2 细胞自噬的特异标志物
        3 蛋白化学合成
        3.1 自然化学连接(NCL)
        3.2 自然化学连接(NCL)方法的改进
        3.3 表达蛋白连接(EPL)
        4 膜融合的研究方法
        4.1 动态光散射技术(dynamic light scattering,DLS)
        4.2 膜脂混合测试(lipid mixing assay)
    第二章 立题依据
    第三章 实验材料和方法
        1 实验材料
        1.1 药品
        1.2 材料
        1.3 菌株
        1.4 仪器
        1.5 实验中用到的缓冲液和培养基
        2 方法
        2.1 肽合成及分析和制备方法
        2.2 基因的克隆
        2.3 蛋白表达和纯化
        2.4 蛋白硫酯和脂肽的连接和纯化
        2.5 脂基化蛋白的纯化
        2.6 Atg4对LC3蛋白的剪切
        2.7 脂质体测试
    第四章 结果及其分析
        1 LC3-Ⅱ的合成策略
        2 蛋白硫酯的表达测试
        2.1 LC3的克隆和蛋白表达测试
        2.2 MBP-LC3的克隆和蛋白表达测试
        2.3 LC3蛋白硫酯的表达和纯化
        3 LC3蛋白硫酯的化学反应性测试
        4 脂基化蛋白LC3-ⅡC末端脂肽的合成
        5 蛋白硫酯和脂肽的连接及其产物的纯化
        6 Atg4对半合成的脂基化蛋白LC3-PE的剪切
        7 脂质体测试
    第五章 讨论
    第六章 结论
参考文献
附录
在学期间的研究成果
致谢

(4)几种小分子对NGF诱导的PC12细胞轴突生长作用的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部分 文献综述
    第一章 NGF 的结构、功能,受体及信号通路的研究
        1.1 神经生长因子及其受体的结构
        1.1.1 神经生长因子的结构和功能
        1.1.2 神经生长因子的来源与分布
        1.1.3 神经生长因子受体
        1.1.4 神经生长因子受体在体内的分布
        1.2 神经生长因子的信号通路
        1.2.1 NGF 功能性受体 Trk A 引发的信号转导通路
        1.2.2 P75NTR引发的信号转导通路
    第二章 神经生长因子及其受体与疾病的关系
        2.1 神经生长因子与神经系统损伤和神经性病变
        2.2 神经生长因子与心血管疾病
        2.2.1 NTs 及其受体是心脏形成的必要因子和关键调节者
        2.2.2 NTs 调控血管生成
        2.2.3 NTs 促进缺血组织的血管新生
        2.3 神经生长因子与糖尿病
        2.4 神经生长因子与肿瘤
        2.4.1 胶质瘤
        2.4.2 神经母细胞瘤
        2.4.3 髓母细胞瘤
        2.4.4 其它类型的肿瘤
        2.5 神经生长因子与其它相关的疾病
        2.5.1 哮喘
        2.5.2 疼痛
        2.6 神经生长因子给药途径
    第三章 与神经生长因子相关的小分子化合物的研究
        3.1 有类 NGF 作用的分子
        3.2 能促进 NGF 表达的小分子
        3.3 具有 NGF 激动或抑制活性的小分子化合物
        3.3.1 具 NGF 激动活性的小分子
        3.3.2 具 NGF 抑制活性的小分子
        3.4 论文的设计思想
        3.4.1 选题背景
        3.4.2 研究的目的和意义
第二部分 实验研究
    第四章 鳞盖肉齿菌 Sarcodon scabrosus(Fr.)karst 中分离的鸟巢烷型二萜的促神经分化活 性的研究
        4.1 前言
        4.2 材料与方法
        4.2.1 神经细胞分化模型——PC12 的建立
        4.2.2 主要仪器和试剂
        4.2.3 鸟巢烷型化合物的分离纯化
        4.2.4 细胞形态学分析
        4.2.5 统计学分析
        4.3 结果与分析
        4.3.1 鸟巢烷型二萜进行活性初筛情况
        4.3.2 两个结构相似化合物活性比较情况
        4.4 讨论
        4.5 小结
    第五章 NGF 依赖的神经轴突生长活性化合物的构效关系与分子机制的研究
        5.1 前言
        5.2 材料与方法
        5.2.1 主要仪器和试剂
        5.2.2 scabronine M 的分离纯化
        5.2.3 对细胞形态的影响的分析
        5.2.4 ELISA 分析
        5.2.5 Western blotting 分析
        5.2.6 统计学分析
        5.3 结果与分析
        5.3.1 sarcodonin A 和 sarcodonin G 促 NGF 依赖的 PC12 细胞轴突生长活性的研究
        5.3.2 scabronine M 对 NGF 诱导的 PC12 细胞的分化的抑制作用
        5.4 讨论
        5.4.1 sarcodonin A 和 sarcodonin G 对 NGF 诱导的 PC12 细胞的分化的促进作用
        5.4.2 scabronine M 对 NGF 诱导的 PC12 细胞分化的抑制作用
        5.5 小结
    第六章 两种原小檗碱类化合物及其氢化产物对 NGF 诱导的 PC12 细胞轴突生长的影响
        6.1 前言
        6.2 材料与方法
        6.2.1 主要试剂和仪器
        6.2.2 四氢衍生物的制备
        6.2.3 细胞形态学分析
        6.2.4 ELISA 检测
        6.2.5 Western blotting 分析
        6.2.6 统计学分析
        6.3 结果与分析
        6.3.1 四种化合物对 NGF 诱导的 PC12 细胞分化的影响
        6.3.2 四种化合物对 NGF 依赖的 Trk A 磷酸化水平的影响
        6.3.3 四种化合物分别对 ERK1/2 磷酸化水平的影响
        6.4 讨论
        6.5 小结
结论
创新点
参考文献
附录
缩略词表
致谢
作者简介

(5)NOTCH-1信号通路对脑胶质瘤干细胞增殖与分化调控作用的实验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常用英文缩写一览表
英文摘要
中文摘要
论文正文 NOTCH-1 信号通路对脑胶质瘤干细胞增殖与分化调控作用的实验研究
    前言
    总材料和方法
    第一部分 脑胶质瘤干细胞的分离、培养及鉴定
        材料和方法
        结果
        讨论
        小结
    第二部分 NOTCH-1 信号通路在脑胶质瘤中的表达
        材料与方法
        结果
        讨论
        小结
    第三部分 NOTCH-1 信号通路对脑胶质瘤干细胞增殖与分化的调控作用
        材料与方法
        结果
        讨论
        小结
    全文总结
    致谢
    照片
    参考文献
文献综述一 1脑肿瘤干细胞的研究进展
    参考文献
文献综述二 2Notch 基因的研究进展
    参考文献
学习期间发表主要相关论文
英文论着

(6)“瘀血生风”假说检验 ——活血熄风法干预缺血性中风大鼠的作用机理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提要
Abstract
引言
第一部分 瘀血与中风关系的理论探讨
    一、瘀血是中风发生的关键病因
        (一) 文献学基础
        (二) 现代实验研究依据
        1. 血液流变学方面
        2. 微循环方面
        3. 纤溶系统与血小板功能方面
        4. 血液生化方面
    二、活血熄风法是中风的基本治疗法则
        (一) 流行病学资料
        (二) 临床治疗学基础
        (三) 药物学基础
第二部分 活血熄风法干预缺血性中风大鼠的作用机理研究
    一、实验研究思路
    二、实验设计方案
        (一) 缺血性中风动物模型的复制
        (二) 动物分组及给药
        (三) 检测指标及方法
        1. 活血熄风法对缺血性中风大鼠神经行为及组织形态学的影响
        2. 活血熄风法对缺血性中风大鼠模型炎性因子的影响
        3. 活血熄风法对缺血性中风大鼠血管舒缩状态的影响
        4. 活血熄风法对缺血性中风大鼠自由基代谢及能量代谢障碍的影响
        5. 活血熄风法对缺血性中风大鼠神经细胞凋亡的影响
        6. 活血熄风法对缺血性中风大鼠凋亡相关蛋白及基因表达的影响
        7. 活血熄风法对缺血性中风大鼠血管新生的影响
        (四) 统计学处理
        (五) 技术路线图
    实验一 活血熄风法对缺血性中风大鼠症状行为及组织形态学的影响
    实验二 活血熄风法对缺血性中风大鼠炎性因子的影响
    实验三 活血熄风法对缺血性中风大鼠内皮素和一氧化氮含量的影响
    实验四 活血熄风法对缺血性中风大鼠自由基代谢及能量代谢障碍的影响
    实验五 活血熄风法对缺血性中风大鼠神经细胞凋亡的影响
    实验六 活血熄风法对缺血性中风大鼠脑组织中 Bcl-2、Bax 蛋白表达的影响
    实验七 活血熄风法对缺血性中风大鼠脑组织中 Caspase-3 蛋白及mRNA 表达的影响
    实验八 活血熄风法对缺血性中风大鼠脑组织 VEGF m RNA 表达的影响
结语
参考文献
附录 1 实验附图
附录 2 英文缩写
附录 3 文献综述缺血性中风大鼠模型的研究进展
致谢
查新报告

(7)雌激素拮抗紫外线所致皮肤光老化作用的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内容提要
英文缩写
第一章 绪论
第二章 文献综述
    1. 紫外线及其导致皮肤光老化的机制
    2. 雌激素的研究进展
第三章 材料与方法
    1. 实验材料
        1.1 实验动物
        1.2 实验试剂及试剂盒
        1.3 实验用主要仪器设备
    2. 实验方法
        2.1 紫外线致皮肤损伤动物模型的构建
        2.2 经腹腔注射雌激素拮抗 B 段紫外线对皮肤的损伤作
        2.3 经皮肤涂抹雌激素拮抗 B 段紫外线对皮肤的损伤作用
第四章 实验结果
    1. A、B 段紫外线照射对豚鼠皮肤的损伤作用比较
    2. 经腹腔注射雌激素拮抗 B 段紫外线对皮肤的损伤作用
    3. 经皮肤涂抹雌激素拮抗 B 段紫外线对皮肤的损伤作用
第五章 讨论
    1.紫外线的损伤作用
    2.紫外线波段的选择
    3.腹腔注射雌激素对紫外线所致的皮肤损伤作用的影响
    4.皮肤涂抹雌激素拮抗紫外线损伤作用的探讨
结论
    1. 长期紫外线照射可引起皮肤老化
    2. B 段紫外线对皮肤的损伤作用比 A 段紫外线对皮肤的损 作用强
    3. 雌激素具有一定的拮抗 B 段紫外线对皮肤损伤的作用
    4. 雌激素经皮肤涂抹拮抗 B 段紫外线损伤作用的效果比腹腔 注射的效果好
参考文献
中文摘要
Abstract
致谢

(8)过量碘对小鼠脑神经元发育的影响及硒的干预作用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前言
第一部分 过量碘亲代小鼠模型的建立及不同剂量硒对过量碘危害的干预作用
    材料与方法
    结果
    讨论
第二部分 过量碘对孕鼠甲状腺激素代谢的影响及不同剂量的硒干预作用
    材料与方法
    结果
    讨论
第三部分 过量碘对仔鼠甲状腺激素代谢的影响及不同剂量的硒干预作用
    材料与方法
    结果
    讨论
第四部分 过量碘对仔鼠脑组织及神经元超微结构的影响及硒的干预作用
    材料与方法
    结果
    讨论
第五部分 过量碘对仔鼠脑神经元发育影响的分子机制及硒的干预作用
    材料与方法
    结果
    讨论
总结
综述
附录一 全文缩写词
附录二 博士期间工作小结
附录三 彩图
致谢

(9)铝致阿尔茨海默病大鼠的效应及补肾填精方的防治机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英文摘要
英文缩写
研究论文 铝致阿尔茨海默病大鼠的效应及补肾填精方的防治机制
    前言
    材料与方法
    结果
    附表附图
    讨论
    结论
    参考文献
综述 铝在阿尔茨海默病发生中的作用
    正文
    参考文献
致谢
个人简历

(10)大鼠穹窿下器参与脑内神经免疫调节的形态学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英文摘要
英文缩写
引言
第一部分: 不同免疫状态下穹隆下器的一氧化氮合酶细胞的变化
    前言
    材料和方法
    结果
    讨论
    小结
    参考文献
第二部分: 外周给予内毒素穹窿下器细胞凋亡的时程变化
    前言
    材料和方法
    结果
    讨论
    小结
    参考文献
第三部分: 给予内毒素后穹窿下器c-fos的表达和星形胶质细胞间的时程变化
    前言
    材料和方法
    结果
    讨论
    小结
    参考文献
第四部分: 大鼠穹窿下器细胞内游离Ca~(2+)浓度变化的测定
    前言
    材料和方法
    结果
    讨论
    小结
    参考文献
结论
附图
综述 感受性室周器官参与脑内免疫调节的形态学研究进展
致谢
个人简历

四、大鼠中枢神经系统衰老的形态学研究 Ⅱ小脑浦氏细胞核固体与核大小的测定(论文参考文献)

  • [1]Ttk维持肠祖细胞分化机制及Hbs1对精子发生影响的研究[D]. 李朝惠. 清华大学, 2019(07)
  • [2]白藜芦醇纳米混悬剂改善口服生物利用度及经鼻脑靶向递药系统研究[D]. 郝吉福. 山东大学, 2015(01)
  • [3]Neuronostatin对痛觉、胃肠运动和情绪的影响及脂基化蛋白LC3-Ⅱ的半合成[D]. 杨爱民. 兰州大学, 2013(10)
  • [4]几种小分子对NGF诱导的PC12细胞轴突生长作用的研究[D]. 刘莉. 西北农林科技大学, 2012(11)
  • [5]NOTCH-1信号通路对脑胶质瘤干细胞增殖与分化调控作用的实验研究[D]. 于春泳. 第三军医大学, 2008(03)
  • [6]“瘀血生风”假说检验 ——活血熄风法干预缺血性中风大鼠的作用机理研究[D]. 高红莉. 山东中医药大学, 2008(10)
  • [7]雌激素拮抗紫外线所致皮肤光老化作用的研究[D]. 张雯雯. 吉林大学, 2007(03)
  • [8]过量碘对小鼠脑神经元发育的影响及硒的干预作用研究[D]. 郭怀兰. 华中科技大学, 2006(03)
  • [9]铝致阿尔茨海默病大鼠的效应及补肾填精方的防治机制[D]. 赵长安. 河北医科大学, 2002(02)
  • [10]大鼠穹窿下器参与脑内神经免疫调节的形态学研究[D]. 朱望东. 河北医科大学, 2002(02)

标签:;  ;  ;  ;  ;  

大鼠中枢神经系统衰老的形态学研究Ⅱ小脑Puth细胞核实性和核大小的测定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