德育科学化探索

德育科学化探索

一、关于德育科学化的探索(论文文献综述)

曾文婕[1](2021)在《德育研究科学化何以可能:来自神经科学的启示》文中研究说明神经科学的新成果,为德育研究科学化何以可能带来诸多启示。就因何可能来看,随着科学的飞速发展与广泛应用,德育研究科学化相继经过实验科学阶段的孕育和心理科学阶段的催化,在神经科学时代得以奠基。就为何可能而论,关键在于创建道德学习神经科学,深刻揭示道德学习的神经激活、环路生长与网络形成规律;发展文化取向的德育学,重点关注为造就个体特殊的神经环路进而培育道德脑提供适宜的经验与机会。就如何可能而言,德育研究科学化呼唤发展超学科研究范式,基于神经科学在道德脑功能定位上的"精准"特性以及"神经环路发育"、"神经介导作用"和"神经测量创新"三大原理,结合德育课程精准化等主题,提出"如何发现并应用道德学习激活神经活动进而造就神经环路的规律,研制精准德育课程以优化道德脑"等一系列的新研究问题,并使用无创无介入探察人脑神经活动的新研究工具与相关的人工智能新技术。同时,德育研究科学化需要吸引德育实践者加入其中,也需要创新政策以便提供相应的有力支持。

郭斌[2](2020)在《运用美育资源对高中美术生实施德育研究》文中研究表明习近平总书记在文艺工作座谈会上强调“繁荣文艺创作、推动文艺创新,必须有大批德艺双馨的文艺名家。要把文艺队伍建设摆在更加突出的重要位置,努力造就一批有影响的各领域文艺领军人物,建设一支宏大的文艺人才队伍”。高中美术生作为国家未来的艺术人才,除了要有好的专业素养之外,还要有高尚的人格修为,有强烈的社会责任感。教师要引领高中美术生树立正确的审美观念、陶冶高尚的道德情操、培育深厚的民族情感、激发想象力和创新意识、拥有开阔的眼界和宽广的胸怀,成为有理想、有本领、有担当,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艺术人才。现代教育强调的是学生的健康成长与人格的完整,更加注重学生个体的全面发展。但传统德育的内容与方法仍然根深蒂固,德育内容枯燥、德育方法靠说教,并存在一定的功利性,使得德育效果不佳。运用美育资源对高中美术生实施德育是对德育方式、方法、内容创新的探索。我国真善美合一的美育资源极其丰富,美育资源在实际生活中不仅具有审美价值,能给人们带来审美体验,而且其包含的真与善的内容,具有特殊的吸引力、感染力与影响力,具有引导形成正确政治意识、道德观念、人格品质的独特育人功能。当然,美育不能取代德育,两者不能互相替代,但运用美育资源对美术生实施德育是把美术资源中的德育要素以一定的方式对学生进行施教,把美育资源中的艺术作品作为德育载体,用美的形式把德育思想传递给美术生,使美术生对真、善、美产生向往和追求,不断提升自我,达到真、善、美的境界,达到以美育德的效果。本研究在在《2017年版思想政治课程标准》和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指导下,以文献法为基础,以访谈法、观察法为媒介、以多学科交叉研究法为手段,围绕运用美育资源对高中美术生实施德育这一主题,通过分析运用美育资源对高中美术生实施德育的理论依据与价值、实施的可行性与需要解决的突出问题,积极构建中学以美育德、美育与德育相融合的教学方式,实现美术生美育与德育的和谐发展,不断探索和推进思政教育与艺术教育深度融合,落实立德树人的根本任务。运用美育资源对高中美术生实施德育需要多措并举,首先把富含优秀德育思想的美育资源收集整理起来,经过加工处理后系统地展示给学生。教师引导学生正确解读艺术作品中的“美”与“德”,引导美术生发现艺术作品中蕴含的“真”、“善”、“美”,帮助学生初步树立马克思主义科学的审美观和文化观,培养学生认识美和欣赏美的能力,为培养学生的创造美的能力打下良好的思想基础。其次运用艺术作品激发美术生的审美情感与道德情感,引导学生运用自身的艺术知识和道德知识,结合自身的社会经验,把心中的美与德结合起来,把德育思想与美育思想内化,形成正确的审美观、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从而起到良好的德育与美育效果。最后让学生大胆发挥自己的想象力和创造力,主动运用艺术技能把德育思想融入到现实生活和艺术创作中去,形成良性循环。这样的德育教学方式美术生不是被动的接受德育思想,而是在教师发挥引导作用的前提下积极主动的接受、内化和外化。

张忠华,叶雨涵[3](2018)在《改革开放四十年我国德育理论研究主题嬗变》文中研究指明改革开放的四十年,是中国社会发生深刻变革并在经济、政治、文化和制度等方面都取得长足发展的四十年。为了满足中国社会转型发展的需要,德育理论研究在各个时期都有明确的主题与之相适应,四十年来德育研究主题的嬗变大体上遵循科学化研究-现代化研究-人性化研究-生活化研究的逻辑。每个研究主题都取得了丰硕的研究成果,形成了我国德育理论多元发展的特征。全面梳理、考察分析与反思我国德育理论研究的发展历程,对于丰富发展德育理论、改善德育实践和今后加强德育理论研究具有重大的现实启发意义。

曾昭皓[4](2012)在《德育动力机制研究》文中认为目前高校德育出现了边缘化和功能弱化的趋势,其深层原因在于德育动力及其机制的弱化和偏失。但目前关于这一问题的研究相对薄弱,且其系统性不强,深度不够。因此,德育动力及其机制研究不但是德育研究的应有之义,而且迫在眉睫。实践表明,只有把握了德育的各种动力构造要素及其互动机理,才能明确德育动力机制的全部内涵,真正把握德育动力系统的基本矛盾、基本规律及其发展趋势,从而更好地促进德育发展。所谓德育动力机制,是指德育动力诸要素之间相互作用的机理与方式,是促进德育发展的各种构造、功能和条件的总和。德育动力机制通过对德育动力诸要素进行有机结合,使之形成一个协同共生的有机整体,发挥最佳动力的整体功能,实现德育的良性运行与协调发展。根据动力机制的结构性特征,可以将德育动力机制划分为德育内生动力机制、德育外生动力机制以及德育联动动力机制。所谓德育内生动力机制,指的是那些源自于德育主体需要的动力构成要素所组成的有机体系。这个体系包括教育主体的动力结构要素、受教育主体的动力结构要素、社会主体的动力要素和政治主体的动力结构要素。教育主体的动力要素是利益驱动、发展需要、道德理想和事业追求;受教育主体的动力要素是物质利益、社会化、精神成人和追求高尚;社会主体的动力要素是社会秩序维护、道德传承和实现和谐社会理想;政治主体的动力要素是维护阶级利益、灌输意识形态、保障政治稳定和实现最高理想。德育内生动力机制是德育存在和发展的内在关系机制,其功能是既确保了德育的人本价值取向、人化实践方向和人性发展方向,又增进了德育主体、德育理论和德育实践的承继性。所谓德育外生动力机制,指的是除德育主体需要以外的各种动力构造要素之间相互作用的机理与方式。这些外部要素主要是理论创新的结构要素和实践创新的结构要素。德育外生动力机制是德育形成和发展的外在关系机制,其功能是增添德育改革与创新的活力,促进德育内化与外化的双向互动。所谓德育联动动力机制指的是促进德育动力系统实现良性互动的各种整合要素之间相互作用的机理与方式。德育联动动力机制包括德育动力加速机制和德育动力缓冲机制。德育联动动力机制是德育形成和发展的整合要素,实质上是一种整合性、衔接性的动力机制,其功能是保持工具理性与价值理性的合理张力,保证动力机制为德育提供适度动力。德育动力机制是一个有机整体,其运行是有规律的。第一个规律是德育动力盈亏规律。德育动力机制在动力过剩时起动力延缓作用,在动力不足时起加速作用,由此使德育动力盈亏达到动态平衡,德育动力处于适度状态。第二个规律是德育动力博弈规律。德育的正向动力与负向动力之间在相互博弈中发展,在德育动力机制的有序干预、控制和调节下,达到动态平衡。第三个规律是德育动力增减规律。德育动力变异的演变规律主要体现为时代性、多样性和质量互变性规律,德育增量动力的演变规律呈现出独特的历时性、共时性和可持续性的演变规律。并且,在德育动力机制的作用下,动力变异向积极方向发展。德育动力机制的建构需要在马克思主义人学理论的指导下进行,围绕人的生存与发展、人的本质与价值来建构其理论体系的完整图景和逻辑框架。为此,德育动力机制的建构要以防止德育异化与人的异化、促进人的社会化与个性化发展的双向互动、人的全面发展与德育文化的双向互促为目的,以尊重人的存在和主体性、回归生活世界、导引终极关怀为基础,从主体、利益、价值和制度维度形成四维一体的立体式、多元化建构路径。德育动力及其机制是德育理论研究的核心问题,又是事关德育实效性的现实问题。本文以马克思主义人学理论和需要理论为基础,以生态整体性视野,坚持理论创新与实践创新有机统一的路径,运用结构——功能分析法等研究方法对德育动力机制及其运行规律进行系统、深入的研究,形成德育动力机制理论体系的完整图景和逻辑框架。这对丰富德育动力机制理论研究,促进德育理论与实践发展,具有一定的理论价值和现实意义。

王昭煜[5](2011)在《中学德育科学化问题研究》文中提出21世纪是经济全球化的时代,中国正处在发展变革与调整时期。社会的变革给教育带来了一系列的道德问题,出现了急功近利、理想信念淡化,社会意识淡薄、人生观价值观扭曲等现象。这些现象在很大程度上影响了当前的中学德育工作,加强中学生的道德教育成为了时代的呼声,也是目前中学教育中的当务之急。进入新的世纪以来,在教育改革发展的大背景下,我国中学德育工作取得了长足的进步,但社会不良风气和教育内部各种因素制约了中学德育科学化的进程,导致德育实效性不理想的现状。对于如何推进中学德育科学化,笔者认真查阅了大量的德育文献资料,在反复研究和实践的基础上,力求找到解决问题的答案。全文主要由四部分构成:第一部分,提出中学科学化的内涵;第二部分,总结和分析了中学德育中存在的问题及原因;第三部分,提出中学德育科学化要遵循的基本原则;第四部分,谈了中学德育科学化的几点设想。

陈中建[6](2008)在《论高校社团文化的德育价值》文中提出社团文化的德育价值包含社团文化在隐形德育、主体性德育实践中的价值及社团文化对高校德育科学化的隐含价值等三个主要层面。研究高校社团文化的德育价值,有助于社团文化本身的内涵提升,有助于进一步促进社团文化与高校德育的有机融合,更有助于高校德育的科学化探索。

彭军[7](2007)在《对德育科学化深层次建设的思考》文中研究说明时代是不断变化发展的,当前青年学生的德育工作中存在着一些误区,它不利于德育工作科学化;深入分析和认识这些误区,有助于探寻德育工作的规律以及德育工作科学化深层次的建设。

鄢万春[8](2007)在《实效性指向下的德育科学化方法研究》文中指出

杨炎轩[9](2006)在《研究中心课题的转移:中国当代德育理论发展过程研究——以人大复印资料《G1教育学》(19812005)为研究样本》文中研究表明以我国人大复印资料《G1教育学》(19812005)所转载的德育论文及其引用着作文献为主要研究样本,中国当代德育理论发展大致经历了这样三个时期或阶段:19811988是德育理论研究的科学化阶段;19891998是德育理论研究的现代化阶段;19992005是德育理论研究的人性化阶段。

杨炎轩[10](2006)在《中国当代德育理论发展研究》文中研究表明中国当代德育理论的发展曾经经历了一个不断吸收德育实践的新成就和问题米充实自己的过程和阶段,现在,德育理论已经发展到了一个适应德育实践的变化而与时俱进改变自己的阶段。德育理论发展变化的这种时代特点,要求我们对我国改革开放以来的德育理论发展进行系统而深入的研究。这既是教育实践工作者提高自身德育理论素养的必经之途,也是教育理论研究者创新德育理论的内在需要。具体说,中国当代德育理论发展的研究,有助于我们深入认识我国当代德育理论发展的历程、成效及问题所在,增强德育理论研究的“自我意识”;有助于我们对过去和现在的德育现象、实践及其问题作出更科学的说明或解释,对今后的德育现象、德育实践作出科学判断、预测,并进行有效干预:有助于我们拓宽和深化德育理论研究的领域和主题,进而推动和促进德育学科的发展和繁荣。德育理论发展是德育理论的基本内容和特性,德育理论发展研究是对德育研究活动及德育理论本身发展性问题的研究,即对德育研究的研究。借鉴教育基本理论关于教育理论发展研究的成果,德育理论发展体现为德育理论研究中心课题的转移,德育理论研究传统的转变,德育理论研究内容的进展和德育理论研究趋势的展望。其中,德育理论研究中心课题的转移和德育理论研究传统的转变是从形式的角度来表征德育理论的发展,德育理论研究内容的进展是从内容的角度来具体说明德育理论的发展;德育理论研究趋势的展望则是从未来的角度对德育理论发展所进行的预测性分析。 以我国人大复印资料《G1教育学》(1981~2005)所转载的德育论文及其引用着作文献为主要研究样本,我国当代德育理论发展大致经历了这样三个时期或阶段:1981~1988是德育理论研究的科学化阶段;1989~1998是德育理论研究的现代化阶段;1999~2005是德育理论研究的人性化阶段。换句话说,1981~2005年德育理论研究的中心课题以科学化为起始,历经现代化,现正向人性化进发。在德育理论研究的科学化阶段,德育过程率先成为德育理论研究的议题,德育的地位受到普遍关注,科学化成为几乎所有德育问题讨论的归宿;在德育理论研究的现代化阶段,德育功能与效果成为学界关注的热点话题,德育地位的讨论让位于“德育首位”的探讨,德育理论科学化问题继续受到关注;在德育理论研究的人性化阶段,主体性德育思想成为德育理论研究的出发点,生活化成为几乎所有德育问题讨论的归宿,教育的道德性引起学术界的关注。德育理论研究中心课题的转移及其所反映的德育理论发展状况,只是体现了德育理论表层结构的变化,德育理论研究传统的转变反映的则是德育理论发展的内在逻辑,体现了德育理论深层结构的变化。德育理论研究传统的转变包括德育理论研究的哲学科学基础转变,德育理论研究的理论核心转变和德育理论研究的研究方法转变。德育理论研究的哲学科学基础转变主要表现为,从单一的哲学向度朝多样化的哲学科学向度转变;从哲学科学语录水平上的

二、关于德育科学化的探索(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关于德育科学化的探索(论文提纲范文)

(1)德育研究科学化何以可能:来自神经科学的启示(论文提纲范文)

一、德育研究科学化因何可能
    (一)实验科学阶段的孕育
    (二)心理科学阶段的催化
    (三)神经科学时代的奠基
二、德育研究科学化为何可能
    (一)创建道德学习神经科学
    (二)发展文化取向的德育学
三、德育研究科学化如何可能
    (一)发展超学科研究范式
    (二)使用新型的研究工具
    (三)吸引德育实践者加入研究
    (四)创新政策提供有力的支持

(2)运用美育资源对高中美术生实施德育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引言
    (一)问题的提出与研究意义
        1.问题的提出
        2.研究意义
    (二)国内外研究现状
        1.国内研究现状
        2.国外研究现状
    (三)研究思路与研究方法
        1.研究思路
        2.研究方法
    (四)研究重点、难点与创新点
        1.重点难点
        2.创新点
一、运用美育资源对高中美术生实施德育的理论依据与价值
    (一)运用美育资源对高中美术生实施德育的理论依据
        1.中国优秀传统教育思想以美育德说
        2.中国当代教育理论美育德育并举说
        3.西方“以美育德”教育理论基础
    (二)运用美育资源对高中美术生实施德育的价值
        1.因势利导探寻高中美术生实施德育的有效途径
        2.增强德育课的艺术性
        3.培养德才兼备的综合型人才
二、运用美育资源对美术生实施德育的可行性与需要解决的突出问题
    (一)运用美育资源对美术生实施德育的可行性
        1.真善美合一的美育资源提供了实施的客观条件
        2.高中美术生特有的审美情趣具备了实施的基础
        3.现代化的教学设备提供了实施的保障和呈现方式
    (二)运用美育资源对美术生实施德育需要解决的突出问题
        1.处理德育与美育的结合与平衡
        2.提升教师的美学素养与德育能力
        3.消除学生重专业、轻德育的片面观念
三、运用美育资源对高中美术生实施德育的对策
    (一)树立美德合一的教育理念
        1.以发展为主线,落实以学生为本理念
        2.以教师为主导,凸显立德树人理念
        3.以学生为主体,体现人文关怀理念
        4.以校园为载体,营造和谐理念
    (二)实现美育与“课程思政”的融合
        1.在思政课堂教学中以美育德
        2.在美育教学中潜移默化地体现思政的价值
        3.开展美育与德育教师联合备课
    (三)探索与实施以美育德的教学方法
        1.通过活动教学法培养学习德育课的兴趣与动机
        2.利用榜样示范法形成德美合一的人格
        3.运用情境教学法使得美德运用于生活实际
    (四)培养德美兼备的教师队伍
        1.提高思政教师美学素养
        2.树立美育教师美德并举的能力
    (五)注重培养美术生以德为先的意识
        1.培养美术生以德为先的认知意识
        2.培养美术生以德为先的创作动力
结语
参考文献
后记
附录
攻读学位期间取得的科研成果清单

(3)改革开放四十年我国德育理论研究主题嬗变(论文提纲范文)

一、德育理论的科学探索期
    (一) 教育实践发展迫切需要加强德育理论的科学化研究
    (二) 科学研究是对改革开放以前非科学研究反思的结果
    (三) 对德育过程理论的科学研究
二、德育理论的现代化研究
    (一) 教育实践发展的强烈要求
    (二) 对西方道德教育理论的研究
    (三) 德育本质与功能的研究
    (四) 德育过程中主体关系的研究
    (五) 德育课程与德育方法现代化研究
三、德育理论的人性化研究
    (一) 德育理论人性化的内涵研究
    (二) 主体性德育理论的研究
    (三) 德育人性化走向的研究
四、对生活德育理论的求索
    (一) 生活德育课程改革的研究
    (二) 生活德育理论的诠释
    (三) 生活德育理论体系的构建
    (四) 对生活德育理论的反思
五、结语

(4)德育动力机制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导论
    一、问题缘起及意义
    二、研究现状、困境及出路
        (一) 国外相关研究述评
        (二) 国内相关研究述评
        (三) 研究困境与出路
    三、理论基础与研究方法
        (一) 理论基础
        (二) 研究方法
    四、研究思路及创新点
        (一) 研究思路
        (二) 可能的创新点
第一章 德育、德育动力与德育动力机制
    一、德育动力机制及有关概念诠释
        (一) 德与道德、德育与道德教育、思想政治教育的概念辨析
        (二) 动力、动力机制与德育动力机制的内涵界定
    二、德育动力机制的动力结构
        (一) 德育动力系统的子系统
        (二) 德育动力子系统的组成元素
        (三) 德育动力系统的功能与功能结构
    三、德育动力机制的环境结构
        (一) 德育环境巨系统及其结构要素
        (二) 德育环境子系统及其结构要素
    四、德育动力机制的运作机理
        (一) 德育动力机制的基本结构
        (二) 德育动力机制的基本类型
        (三) 德育动力机制的运作过程与手段
第二章 德育的内生动力机制
    一、德育内生动力机制的概念诠释
        (一) “内生”中“内”的理解问题
        (二) “内生”中“生”的理解问题
        (三) 德育内生动力机制的概念内涵
        (四) 德育内生动力机制的概念外延
    二、德育内生动力机制的结构要素
        (一) 教育主体动力结构要素
        (二) 受教育主体动力结构要素
        (三) 社会主体动力结构要素
        (四) 政治主体动力结构要素
    三、德育内生动力机制的功能分析
        (一) 德育内生动力机制是德育存在和发展的内在关系机制
        (二) 德育内生动力机制确保德育的正确方向
        (三) 德育内生动力机制增进德育的承继性
第三章 德育的外生动力机制
    一、德育外生动力机制的概念诠释
        (一) 德育外生动力机制的逻辑基点
        (二) 德育外生动力机制的概念内涵
        (三) 德育外生动力机制的概念外延
        (四) 德育外生动力机制与德育内生动力机制的内在关系
    二、德育外生动力机制的结构要素
        (一) 理论创新机制的结构要素
        (二) 实践创新机制的结构要素
    三、德育外生动力机制的功能分析
        (一) 德育外生动力机制是德育形成和发展的外在关系机制
        (二) 德育外生动力机制增添德育的改革与创新的活力
        (三) 德育外生动力机制促进德育的内化与外化双向互动
第四章 德育的联动动力机制
    一、德育联动动力机制的概念诠释
        (一) 德育联动动力机制的概念内涵
        (二) 德育联动动力机制的概念外延
        (三) 德育联动动力机制与其他机制的内在关系
    二、德育联动动力机制的结构要素
        (一) 动力加速机制的结构要素
        (二) 动力缓冲机制的结构要素
    三、德育联动动力机制的功能分析
        (一) 德育联动动力机制是德育形成和发展的整合机制
        (二) 德育联动动力机制保持德育工具理性与价值理性的合理张力
第五章 德育动力机制运行的基本规律
    一、德育动力机制与德育动力盈亏的演变规律
        (一) 德育动力盈余及其体现
        (二) 德育动力亏损及其体现
        (三) 德育动力机制作用下德育动力盈亏的演变规律
    二、德育动力机制与德育正负动力的演变规律
        (一) 德育正向动力及其体现
        (二) 德育负向动力及其体现
        (三) 德育动力机制作用下德育正负动力的演变规律
    三、德育动力机制与德育动力增减的演变规律
        (一) 德育增量动力及其体现
        (二) 德育动力变异及其体现
        (三) 德育动力机制作用下德育动力增减的演变规律
第六章 德育动力机制的建构
    一、德育动力机制构建的目的
        (一) 德育异化与人的异化的双向扬弃
        (二) 人的社会化与个性化发展的双向互动
        (三) 人的全面发展与德育文化的双向互促
    二、德育动力机制构建的基础
        (一) 尊重人的存在和主体性
        (二) 回归生活世界
        (三) 导引终极关怀
    三、德育动力机制构建的路径
        (一) 主体维度的建构路径
        (二) 利益维度的建构路径
        (三) 价值维度的建构路径
        (四) 制度维度的建构路径
结语
参考文献
致谢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科研成果

(5)中学德育科学化问题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前言
    (一) 研究背景及意义
    (二) 文献综述
    (三) 研究思路、方法
一、中学德育科学化的内涵
    (一) 德育的内涵
    (二) 德育科学化的含义
二、中学德育现状分析
    (一) 中学德育现状
    (二) 中学德育中存在问题的原因分析
三、中学德育科学化要遵循的基本原则
    (一) 主体性原则
    (二) 民主性原则
    (三) 实践性原则
    (四) 发展性原则
四、中学德育科学化的几点设想
    (一) 优化学校制度安排,推进中学德育科学化
    (二) 加强德育课程建设,推进中学德育科学化
    (三) 构建有效德育,推进中学德育科学化
结束语
注释
参考文献
致谢

(8)实效性指向下的德育科学化方法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一、德育实效的意义指向
二、德育科学化的内在要求
三、在实效性指向下的科学德育方法走向
    1. 科学德育的指导思想:坚持“全面育人”与“德育首位”相结合
    2. 科学德育的形式要件:建立健全领导体系和工作机制, 切实保障人力、财力、物资的供给
    3. 科学德育的实现方式:要转变以往的德育观念, 注重工作的实际效果
    4. 科学德育的途径与载体:思想政治课教学、专业学科德育、校园文化建设、党建工作、教学研究
    5. 科学德育的价值生长点与重点对象
    6. 科学德育的具体方法:灌输的方法、心理咨询方法

(9)研究中心课题的转移:中国当代德育理论发展过程研究——以人大复印资料《G1教育学》(19812005)为研究样本(论文提纲范文)

一、1981~1988:以“德育的科学化”为中心课题的德育理论研究阶段
    1.德育过程率先成为德育理论研究的主题。
    2.科学化成为几乎所有德育问题讨论的归宿。
二、1989~1998:以“德育的现代化”为中心课题的德育理论研究阶段
    1.德育功能与效果成为学术界关注的热点话题。
    2.德育及其理论的科学化问题继续受到关注
三、1999~2005:以“德育的人性化”为中心课题的德育理论研究阶段
    1.主体性德育思想成为德育理论研究的出发点。
    2.生活化成为大多数德育问题讨论的主题。
四、结论

(10)中国当代德育理论发展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原创性声明
学位论文版权使用授权书
内容摘要
Abstract
引论
    第一节 问题的提出
        一、德育理论研究要求理论研究者加强对中国当代德育理论发展的研究
        二、德育实践改革呼唤实践工作者增进对中国当代德育理论发展的理解
    第二节 中国当代德育理论发展及其研究的可能性
        一、德育理论发展的涵义
        二、中国当代德育理论发展研究的可能性
    第三节 中国当代德育理论发展研究的理论意义和实践价值
        一、中国当代德育理论发展研究有助于促进德育理论创新
        二、中国当代德育理论发展研究有助于推动德育科学的发展和繁荣
        三、中国当代德育理论发展研究有助于对德育实践作出预测和干预
    第四节 中国当代德育理论发展研究的方法说明与基本思路
        一、中国当代德育理论发展研究方法的说明
        二、中国当代德育理论发展研究的基本思路
第一章 中国当代德育理论研究中心课题的转移
    第一节 1981~1988:以“德育的科学化”为中心课题的德育理论研究阶段
        一、科学化阶段德育理论研究的背景
        二、科学化阶段德育理论研究的特点
    第二节 1989~1998:以“德育的现代化”为中心课题的德育理论研究阶段
        一、现代化阶段德育理论研究的背景
        二、现代化阶段德育理论研究的特点
    第三节 1999~2005:以“德育的人性化”为中心课题的德育理论研究阶段
        一、人性化阶段德育理论研究的背景
        二、人性化阶段德育理论研究的特点
第二章 中国当代德育理论研究传统的转变
    第一节 研究传统及中国当代德育理论研究传统的考察维度
        一、研究传统的涵义
        二、中国当代德育理论研究传统的考察维度
    第二节 中国当代德育理论研究的哲学科学基础转变
        一、哲学和科学在不同层面上影响德育理论的发展
        二、哲学和科学在不同水平上影响德育理论的发展
        三、哲学和科学的更替和更新影响德育理论的发展
        四、中国当代德育理论研究哲学科学基础转变的实证分析
    第三节 中国当代德育理论研究的理论核心转变
        一、人性假设及德育理论研究的目的取向
        二、学生德性发展机制及德育理论研究的策略取向
    第四节 中国当代德育理论研究的研究方法转变
        一、德育研究及研究方法
        二、德育研究方法的分类
        三、德育研究方法的宏观统理与整合观念——教育研究方法的历史视角
        四、德育研究方法的宏观统理与整合观念——教育研究方法的逻辑视角
        五、中国当代德育理论研究方法转变的实证分析
第三章 中国当代德育理论研究内容的进展
    第一节 德育过程研究及进展
        一、德育理论研究科学化阶段关于德育过程的研究及进展
        二、德育理论研究现代化和人性化阶段关于德育过程的研究及进展
    第二节 德育功能研究及进展
        一、德育理论研究现代化阶段关于德育功能的研究及进展
        二、德育理论研究人性化阶段关于德育功能的研究及进展
    第三节 德育回归生活研究及进展
        一、德育回归生活研究的历史及学术背景
        二、德育理论研究人性化阶段关于德育回归生活的研究及进展
第四章 中国当代德育理论研究趋势的展望
    第一节 中国当代德育理论研究中心课题转移的特点及未来趋势
        一、中国当代德育理论研究中心课题转移的特点
        二、德育理论观念化与德育观念制度化将成为中国当代德育理论研究新的中心课题
    第二节 中国当代德育理论研究传统转变中有待处理好的几个关系及未来趋势
        一、中国当代德育理论研究传统转变中有待处理好的几个关系
        二、人学、道德及德育的主体性、质的研究方法将成为中国当代德育理论主流的研究传统
    第三节 中国当代德论理论研究内容进展中的不足及进一步发展的动因
        一、中国当代德育理论研究内容进展中的不足
        二、中国当代德育理论研究内容进一步发展的动因
结语
参考文献
附录
后记

四、关于德育科学化的探索(论文参考文献)

  • [1]德育研究科学化何以可能:来自神经科学的启示[J]. 曾文婕. 教育研究, 2021(07)
  • [2]运用美育资源对高中美术生实施德育研究[D]. 郭斌. 河北师范大学, 2020(07)
  • [3]改革开放四十年我国德育理论研究主题嬗变[J]. 张忠华,叶雨涵. 高校教育管理, 2018(06)
  • [4]德育动力机制研究[D]. 曾昭皓. 陕西师范大学, 2012(10)
  • [5]中学德育科学化问题研究[D]. 王昭煜. 辽宁师范大学, 2011(04)
  • [6]论高校社团文化的德育价值[J]. 陈中建. 中国青年研究, 2008(06)
  • [7]对德育科学化深层次建设的思考[J]. 彭军. 新课程研究(职业教育), 2007(09)
  • [8]实效性指向下的德育科学化方法研究[J]. 鄢万春. 教学与管理, 2007(03)
  • [9]研究中心课题的转移:中国当代德育理论发展过程研究——以人大复印资料《G1教育学》(19812005)为研究样本[J]. 杨炎轩. 教育科学, 2006(04)
  • [10]中国当代德育理论发展研究[D]. 杨炎轩. 华中师范大学, 2006(02)

标签:;  ;  ;  

德育科学化探索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