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态文明观的树立与人的全面发展

生态文明观的树立与人的全面发展

一、生态文明观的确立与人的全面发展(论文文献综述)

李兆敏[1](2021)在《“课程思政”视域下面向高中美术生的数学教学设计研究 ——以“不等式”为例》文中研究表明“课程思政”要构建“三全”育人格局,即各类课程落实立德树人的任务要与思想政治课程同向同行,协同共育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合格接班人和可靠建设者,实现对新一代青年价值塑造、知识传授和能力培养,其中数学课程责无旁贷。参加雄安新区支教时,发现高中美术生的教育存在专业知识和思想政治教育结合力度不够的现象,针对问题,采用文献分析法、问卷调查法,了解到当前美术生迷茫困惑状态明显、是非辨别能力薄弱、价值观念不成熟的特点突出,在美术生价值塑造黄金时段,探索将价值观教育寓于专业课教学中,实现全方位育人,已成为教育改革的重要研究课题。通过对美术生思想情况的调查,总结出美术生在人生规划、爱国表现、价值取向、思想特点、思政教育获得方式五个方面的表现,在此基础上确立“课程思政”切入点理论模型。切入点理论模型从辩证唯物主义观教育、爱国情怀教育、科学人文素养教育、创新思维教育和生态文明观教育五个维度的内容展开,并指导完成以“不等式”相关内容为例的教学设计、实践与评价。研究表明:在课程思政教学设计原则指导下,基于已有教学设计模型和优秀案例总结构建了课程思政数学教学设计的流程,包括课程思政切入点规划、教学要素分析、教学实施设计和教学评价设计四个环节。区别于传统教学设计模型,课程思政契入点模型贯穿于整个数学教学设计,目标设计增设了课程思政目标,效果评价规避了成绩衡量能力的片面性,从成绩、意识、观念、行动进行综合考量,通过实践与反思不断优化教学设计。实现课程思政在数学教学资源上的拓展,在教学评价上的突破,在实践中取得阶段性的研究成果。研究得到的教学策略,从语言、资源、价值、意识、能力五个层面进一步指导课程思政在其他数学内容的实践。语言层面强调契合新时代美术生的用语方式,资源包含课程内外思政元素和时代发展典型案例,价值层面注重于对学生三观的影响,实现塑智塑魂塑价值观的育人追求,意识着眼于国家人才发展需要的创新意识,并树立环保意识,能力层面把课程思政落实到提高学生综合能力。

宫宇强[2](2020)在《高校大学生生态文明观教育存在的问题及对策研究》文中认为党的十九大报告中提出,“加快生态文明体制改革,建设美丽中国。”习近平总书记指出,生态环境问题是我们党亟需解决的重大政治问题,更是关乎到人民生活幸福的重大社会问题,保护生态环境是我们党的宗旨和使命。新时代大学生肩负着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历史责任,也肩负着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的历史任务。全面提高大学生的综合发展水平,对振兴民族富强具有重要意义。新时代大学生自身生态文明观的养成,以及生态文明素质的水平,将直接影响着我们国家的综合国力水平和国民的幸福指数。高校作为大学生培育和发展至关重要的一环,应致力于开展大学生生态文明观教育,不断的为祖国输送具备生态文明素养、生态文明智慧、生态文明理念、生态文明行为、生态文明实践“五位一体”的高素质人才。高校在教育资源和文化氛围方面具有独特的优势。它以培养在德育、智育、体育、美育、劳育等各方面均有建树的学生为目的,为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作出贡献。新时代大学生作为我国社会主义建设的主力军,他们身上不仅要承载着祖国对他们寄予的厚望,而且担负着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重要使命。新时代大学生自身的生态理论水平、道德行为、思想高度等特性,可以为社会主义生态文明建设起到保驾护航的作用。实际上,高校作为中国生态文明建设的重要的组成部分,既是对大学生进行生态文明观的教育场所,也是我国生态文明建设的必然选择。本文除绪论外共分为三个部分。绪论分别阐述了研究背景、意义、现状、思路、方法等基础问题。第一部分从生态文明观教育的理论出发,通过阐述马克思主义生态文明观、中国传统生态文明观、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生态文明观,为本文的研究提供了理论支撑。第二部分通过研究调查,设计了调查样本,整理出最真实的数据,反映出当前大学生生态文明观教育的现状;发现了在生态文明观教育的实施过程中存在的阻碍因素和困境;产生这些问题的原因来自各个方面。不论是学校、社会、家庭,还是学生自身都有着很大的提升空间。第三部分主要是论述大学生生态文明观教育改善对策。其改善对策主要是:提供生态社会环境支撑;构建生态校园关系;增强大学生生态文明意识;培养大学生生态文明情感;提高大学生生态行为能力;养成大学生生态文明习惯。

崔云朋[3](2020)在《国家治理现代化视域下人的全面发展研究》文中研究表明人的全面发展是马克思主义哲学研究的重要内容,也是其追求的核心价值和根本目标。马克思从现实的人出发,在批判资本主义社会对人的异化的基础上,提出了在未来社会实现人的全面发展的理论和构想。在当代中国现代化进程中,人的全面发展面临着现实困境,消费主义的影响造成了一些人的物化生存和精神虚无,资本逻辑的影响造成了一定程度的社会公平正义的缺失和伦理道德的失范,人类中心主义对自然的影响造成了自然生态环境危机和人的生存危机。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是解决当今社会问题的重要举措,也是我们党一直重视的重大问题,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与党的十九届四中全会对于这一问题都作出了重要决策,体现了我们党对于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的科学探索,这标志着我国对社会发展规律的认识上升到一个新的高度。在国家治理现代化视域下,如何认真反思人的全面发展的现实困境,创新和发展马克思人的全面发展理论,促进新时代实现人的全面发展,推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建设,有重要的理论和现实意义。本文直面人的全面发展的现实困境,运用唯物史观,围绕国家治理现代化这条主线,系统探究人的全面发展的经济治理向度、政治治理向度、文化治理向度、社会治理向度、生态治理向度,在理论上就国家治理现代化视域下对人的现代性的本质进行整体探析和逻辑建构,从而促进人的现代化和全面发展。全文包括导论和正文共八章内容,全面阐述了国家治理现代化的语境下人的全面发展的内容与维度。导论部分主要介绍了本文选题的背景和意义,梳理了国家治理现代化视域下人的全面发展研究的理论基础和国内外研究现状,说明了研究方法和基本思路,阐述了本文的研究目标及创新点。第一章从现实的人的实践出发,分析了当代中国现代化进程中,人的全面发展面临的物化生存、精神虚无、公平失衡、道德失范、环境恶化等时代问题和产生的根源。第二章从公有制为主体的共同发展、按劳分配为主体的制度正义、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公平治理和以企业为主体的创新治理等四个方面展开了具体的论述,以此来分析和研究人的全面发展的经济治理向度,立足于国家现代化治理的现实语境,探究人的全面发展对经济治理的内在要求、逻辑关系和实现路径,探究经济治理维度在人的全面发展中的重要作用。第三章阐述了人的全面发展的政治治理维度,从人民当家作主是根本政治保证、协商民主是重要内涵和自治制度是政治治理的重要形式三个方面,阐述了国家治理现代化视域下人的全面发展的政治内涵,并进一步从人民代表大会制、多党合作与政治协商、爱国统一战线、民族区域自治、基层群众自治五个具体视角,分析国家治理现代化视域下人的全面发展的政治治理内涵,阐明了政治治理在人的全面发展中的职能,并探究了新时代人的全面发展的内涵与政治治理的主要内涵和逻辑关系以及实现路径。第四章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是人的全面发展的精神引领、社会主义道德规范是人的全面发展的道德支撑、社会主义先进文化是人的全面发展的文化内涵等三个方面,以及人的物化生存的价值治理、精神虚无的调整规范、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文化自信、以人民为中心的文化治理、马克思主义道德观和社会主义道德规范等角度,分析国家治理现代化视域下人的全面发展的文化治理向度,探究新时代人的全面发展与文化治理的科学内涵和逻辑建构,揭示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对于人的全面发展的重要意义。第五章从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是人的全面发展的基石、社会主义社会治理制度是人的全面发展的制度保障、新一代信息技术是人的全面发展智能治理的实现方式三个方面,以及社会公平正义、新时代社会主要矛盾、社会治理共同体、共建共治共享治理机制、智能治理等视角,深入探析了当下语境中人的全面发展的社会治理内涵,并系统探究了人的全面发展与社会治理的内在关系,由此出发,遵循社会治理逻辑理路来建构人的全面发展的社会治理路径。第六章从生态文明是人的全面发展的社会文明形态的体现、人与自然是生命共同体是人的全面发展生态治理的价值遵循和社会主义生态治理制度是人的全面发展的生态保障三个方面,以及生态文明是人的全面发展的重要内涵、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社会主义生态文明观等视角,分析国家治理现代化视域下人的全面发展的生态治理向度,探究人的全面发展与生态治理的内在机理,建构人的生态价值尺度的实现路径。第七章从人的现代性本质来分析人的全面发展的当代内涵,围绕马克思主义关于人的本质的整体观思想、人的现代性本质的整体属性与特点以及人的现代性本质的整体建构等三方面给出系统探析,以揭示现代化历史条件下人的全面发展的总体性特征及其内在辩证关系。总之,国家治理现代化视域下人的全面发展,是一个整体的逻辑展现。经济治理满足人的全面发展的物质需求,政治治理满足人的全面发展的民主和自由需求,文化治理满足人的全面发展的精神和文化需求,社会治理满足人的全面发展的公平正义需求,生态治理满足人的全面发展的可持续发展需求。这些多维度治理相互联系、相互作用,并与技术属性和法治属性相结合,组成一个有机整体,展现了人的现代化的本质力量,实现了治理发展与人的发展相一致,推动了人与自身、人与人、人与社会、人与自然的和谐统一,促进了人的全面发展,反过来人的全面发展也推进了国家治理现代化的实现。国家治理现代化蕴含着人的现代化的重要内涵,其核心在于实现人的观念现代化、素质现代化和能力现代化,是人的现代化和人的全面发展的统一,体现了人的全面发展的本体论思想;国家治理现代化蕴含着人的整体性思维智慧,无论从治理理念,还是治理内容、治理方式、治理路径上来讲,体现了人的全面发展的整体把握,彰显了人的全面发展的方法论创新;国家现代化中以人民为中心的治理,充分彰显了国家治理的人民性,是以人民为中心与人的发展的统一,体现了人的全面发展的价值尺度;国家治理现代化的治理实践,体现了人的全面发展的治理逻辑,展现了人的全面发展的时代路径;国家治理现代化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的应有之义,反映了对国家发展规律和治理规律的科学把握,体现了国家发展和人的全面发展的统一。当前学界对国家治理现代化与人的全面发展的相关理论范畴进行了较为丰富的考察。本论文的特点首先是从国家治理现代化的视域去看待人的全面发展问题,将人的全面发展问题作为国家治理现代化的理论宗旨,并作为一个集中的理论主题加以研究,认知二者的关系并由此认识到国家治理现代化的理论价值。其次是提出人的现代性本质的整体性建构。人的全面发展体现了人的本质的内涵,从整体上对人的现代性本质进行建构是人的全面发展的内在要求。本文围绕人的现实存在方式,从本体论、认识论、价值论、方法论等方面阐述了人的现代性整体建构的内在逻辑,体现了国家治理现代化和人的现代化、人的全面发展相一致。再次,在对社会治理共同体分析的基础上,提出应建立融经济、政治、文化、社会和生态于一体的国家治理共同体,其蕴含着治理主体发展与人的发展的内在统一,体现了治理的人民性、民主性和科学性的统一,是新时代促进人的全面发展的必由之路。国家治理现代化视域下人的全面发展是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重要内涵,是时代的要求与进步的表征,为促进人的全面发展提供了新的历史机遇,也必将有力推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建设,实现“中国梦”。

李晓梅[4](2020)在《大学生生态文明观教育存在问题及对策研究》文中提出党的十八大报告中设专题部分阐述生态文明,并把生态文明纳入到“五位一体”总体布局中,十九大报告中将“美丽”归结到国家现代化目标之中,这体现出中国对生态文明建设的重视程度日渐加深。中国的生态文明建设存在的诸多困境与挑战需要全国人民共同参与,大学生尤其要充当生态文明建设的主力军。为此,大学生必须树立科学的生态文明观。但是,长期以来,中国对大学生生态文明观的教育不够重视,教育中存在许多问题,学生普遍缺乏生态文明建设的意识和相关知识,更缺少参与生态文明建设的行动。因此,为了提高大学生对生态文明的认识,加强对大学生生态文明观教育问题的研究具有非常重要的理论价值和实践指导意义。本文在综述国内外研究文献的基础上进一步梳理了大学生生态文明观教育相关问题。主要对生态文明、生态文明观、生态文明观教育的概念进行了界定,阐述了大学生生态文明观教育的理论基础,论述了加强大学生生态文明观教育的必要性。其次,对大学生生态文明观教育存在的问题及成因展开论述。通过对问卷的整理,总结出当前大学生生态文明观教育存在的问题,主要有高校生态文明观教育存在不足,家庭生态文明观教育欠缺,社会生态文明观教育氛围不足,大学生生态文明观自我教育意识淡薄四个方面的问题,并对存在问题的成因进行了分析。原因主要有高校生态文明观教育重视不够,家庭中生态文明观教育意识薄弱,社会上生态道德和法律法规落实不到位,大学生自身生态观存在偏差。最后,也是本文的重点论述部分,是提出加强大学生生态文明观教育的对策。主要有强化学校在大学生生态文明观教育中的主导作用,重视家庭在大学生生态文明观教育中的基础作用,发挥社会在大学生生态文明观教育中的引导作用,激发自我教育在大学生生态文明观教育中的内在动力。

曹雪梅[5](2020)在《新时代高校大学生生态文明观教育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环境问题一直以来都受到国内外的广泛关注。中国各届领导人都为改善环境做出了一定贡献。尤其是近年来,随着人们生活水平的提升,对生存环境的要求也越来越高。党和国家提出建设生态文明、建设美丽中国等战略,改善生态环境,提升生活质量,将生态文明建设与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和社会建设一道融入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总体布局。生态文明建设成为国家未来发展的重要方略之一。习近平总书记也多次强调生态文明建设的重要性。建设生态文明功在当代,利在千秋。青年一代是国家的希望,他们肩负着建设祖国的重任,而大学生是青年中有较高知识素养的群体,更要肩负时代责任与使命,他们的思想状况、理论修养对国家未来发展有着重要影响。因此,在国家高度重视建设生态文明的新时代,大学生应该认真学习生态文明知识,提升生态素养;积极响应国家号召,学习并宣传国家的方针政策,用实际行动为建设生态文明贡献自己的一份力量。高校作为培养人才的主阵地,应该充分发挥育人功能,立足新时代背景,开展大学生生态文明观教育,培养出优秀的生态文明建设的践行者和接班人。高校开展生态文明观教育对于提升大学生生态文明素养以及践行生态行为有促进作用,有利于完善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内容。综合各种研究,对大学生生态文明观教育的概念及理论依据和现实依据进行学理分析。生态文明观教育是教育者以生态文明观为教育理念,遵循人与自然和谐发展的规律,对受教育者施加影响,使其正确认识生态价值、正确处理人与自然关系,具体包括生态自然观、生态价值观、生态法治观以及生态道德观教育,具有时代性、实践性、渗透性以及人本性特征。新时代加强大学生生态文明观教育,要坚持理论性与实践性相统一、价值性与知识性相统一、统一性与多样性相统一、主导性与主体性相统一的原则,创新新时代高校大学生生态文明观教育形式、营造新时代高校大学生生态文明观教育环境、强化新时代高校大学生生态文明观教育保障,加大教育力度,力求实效性。

朱梦佳[6](2020)在《习近平生态文明观引领乡村振兴的价值及实现途径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三农”问题一直是我国现代化建设需要着力解决的重大问题。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之后,随着改革的全面深化和现代化建设的全面推进,“三农”问题日益突显。当前的“三农”问题,不仅是农业、农村、农民自身的问题,也是事关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的战略目标能否顺利实现的重大问题。十九大报告提出了乡村振兴战略,强调农业农村农民问题是关系国计民生的根本性问题,必须始终把解决好“三农”问题作为全党工作的重中之重。农村生态环境问题是“三农”问题中十分重要的内容,加快农村生态环境污染问题的解决,不仅关系着乡村振兴战略能否顺利实施,也关系着我国生态文明建设的推进和现代化目标的实现。习近平总书记在十九大报告中指出,生态文明建设是关系中华民族永续发展的根本大计。我们要牢固树立社会主义生态文明观,推动形成人与自然和谐发展的现代化建设新格局。习近平的生态文明观不仅引领着我国生态文明建设的发展,也为实现乡村振兴提供了科学的理论指导。本文以“习近平生态文明观引领乡村振兴的价值及其实现途径”为题,其主旨在于探讨实现乡村振兴的生态之策。本文正文部分主要包括以下四个方面:第一部分,习近平生态文明观概述。在分析习近平生态文明观形成的背景和思想渊源的基础上,阐释了习近平生态文明的内涵:“以绿色为导向”的生态发展观、“生态兴则文明兴”的生态文化观、“坚持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生态社会观、“生态惠民、生态利民、生态为民”的生态民生观、“人与自然是生命共同体”的生态伦理观。第二部分,乡村振兴面临的生态困境。从乡村生态保护意识淡薄、乡村环境治理机制不完善、乡村环境污染和资源浪费严重三个方面,分析了乡村振兴所面临的生态困境。第三部分,习近平生态文明观引领乡村振兴的价值。结合习近平生态文明观的内容以及我国农村社会发展的现实状况,揭示了习近平生态文明观引领乡村振兴的价值内涵。第四部分,习近平生态文明观引领乡村振兴价值的实现途径。从强化环境治理,以优美生态助力乡村振兴;树立现代生态意识,以科学理念引领乡村振兴;转变生产模式,发展生态型经济;完善管理制度,强化生态治理政策制度推动等四个层面,探讨了习近平生态文明观引领乡村振兴价值的实现途径。

朱泽东[7](2020)在《新时代大学生生态文明观培育研究》文中研究说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了新时代,人民美好生活需要日益广泛,而生态环境问题却成为了制约人民美好生活重要因素。通过新时代大学生生态文明观培育,培养一大批具备生态文明素养的领导者和建设者,推动人的发展观念和经济发展方式的转变,是从根本上解决生态环境问题和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优美生态环境需要的关键。怎样有效培育大学生生态文明观,引导大学生辩证看待经济发展同生态环境保护的关系,培养生态文明建设的推动者、建设者,是新时代的重要课题,也本文试图探索和力求解决的核心问题。论文主体由三个部分构成,首先,梳理了新时代大学生态文明观培育的相关概念、思想资源和必要性;其次,概括了大学生生态文明培育取得的成绩,并分析了存在的问题及其原因;最后,探讨论文研究的核心问题。结合思想政治教育的原则和方法,从教育引导、环境熏陶和实践养成三个维度,提出新时代大学生生态文明观培育的针对性策略。生态文明观的培育是一个的动态的系统过程。在已有研究的基础上,结合新时代的要求,对生态文明、生态文明观和大学生生态文明观培育的概念和内涵进行阐释,有助于对概念的理解和研究的开展。从中国传统文化中的生态智慧,马克思、恩格斯关于“人与自然关系”的思想,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生态文明思想以及西方环境伦理思想四个方面,挖掘了新时代大学生生态文明观培育的思想资源。立足新时代背景,分析了大学生生态文明观培育的必要性:新时代优美生活环境的需要与满足、新时代生态文明建设的成效与巩固、新时代绿色发展方式和生活方式的形成与推动。我们国家历来重视生态环境的保护,尤其是党的十八大以来,大力推进生态文明建设,生态文明宣传教育工作取得一定进展。大学生的生态文明法治观念逐渐树立、生态文明道德意识有所提升和生态文明价值认同初步形成。当前,生态文明建设正处于压力叠加、负重前行的关键期。大学生生态文明观培育面临着环境污染问题突出,培育主体自觉性低;培育氛围不够浓厚,绿色理念转化不足;绿色消费自觉性低,生态行为实践不足三方面的问题。原因主要是消费主义冲击下,生态文明教育引导不足;经济利益驱使下,绿色发展方式转变不足;多元文化影响下,生态文明观的知行异化。大学生生态文明观的树立具有自身的特点和规律。需要协调各个培育要素,从教育引导、环境熏陶和实践养成三个维度构建新时代大学生生态文明观培育对策。一是加强高校生态文明观培育的主阵地建设,运用教育引导功能;二是构建三位一体的生态文明观培育环境,利用环境熏陶作用;三是积极促进大学生生态行为的实践转化,发挥实践养成效果。有效提升新时代大学生生态文明观培育效果,帮助大学生积极培育和践行生态文明观。

孙雯[8](2020)在《新时代公民生态文明观培育研究》文中研究表明生态文明建设是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事业的重要组成部分,党的十九届四中全会提出要坚持和完善生态文明制度体系,促进人与自然和谐共生。保护生态环境不仅是技术问题,更是社会制度和思想观念的问题,既需要外在保障和约束,也需要内在自觉和行动,需要全体人民在思想上精神上紧紧团结在一起,促进生态文明意识养成和以生态价值观念为准则带来发展方式的深刻转变,使生态文明观在全社会牢固树立。我们应继续发挥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的显着优势,从人类最高利益出发,达成政治共识、增进价值认同、唤起情感共鸣,增强制度自信,使全体人民在伟大的社会主义建设事业中不忘初心、牢记使命,共同建设望得见山、看得见水、记得住乡愁的美丽中国。这既是新时代赋予我们每位中华儿女的新任务和新挑战,又是顺应人类文明发展规律的当代回应。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是我国社会发展的新的历史方位。文中以此为背景,分析了中国“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历史交汇期的时代任务与中国生态文明建设的必然联系,阐述公民生态文明观培育的时代诉求。首先,在对国内外生态文明观教育相关研究的了解和梳理基础上,分析了当前所面临的时代机遇与挑战,以及生态文明观培育存在的问题和原因。过去的中国,在历经沧桑与磨难后围绕经济建设为中心进入到快速恢复与发展时期。为了缩短与发达国家的差距,满足人们不断增长的物质与精神文明需要,我们在处理经济发展与生态保护关系中过于强调物质的进步,加之各种不良思潮以及多元文化的冲击,致使思想认识偏离方向。在处理人与自然关系方面,一切重心包括文化建设、教育内容都围绕经济发展的目标而偏移,忽略生态保护的意义和价值,付出了生态代价。其次,详细论述生态文明观培育原则应当围绕目标来确定,使符合新时代公民要求的“生态人”目标在以时代性、政治性、持续性、协同性和实践性为原则的培育过程中圆满达成。最后,面对千载难逢的时代机遇,以及存在的问题与挑战,着重探究新时代公民生态文明观培育整体化实施路径。要在对社会主义制度优越性充分认识的基础上,坚持共同的理想信念、价值理念、道德观念以夯实民族精神基础,提升生态审美能力唤起生态文明意识自觉生成,发挥生态文化多样性的优势,为生态文明观培育提供精神支持和动力保障;生态文明观培育内容要符合新时代需要,具有新时代特征,呈现新时代气象,以奠定对国家和民族责任感、认同感、自豪感等心理基础,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加强和坚持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信念;凝聚家庭、学校、社会各单元的有利资源,动员全社会力量,筑牢思想政治教育阵地,共同激发人们对于生态文明观的学习动力和行为自觉,建设人人有责、人人尽责、人人享有的社会治理共同体,使中国生态文明制度体系更加完善,在新时代实现人与自然的和谐共生,彰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的巨大优势。

王晓利[9](2019)在《高校生态文明观教育探究 ——以天津市普通高校为例》文中研究表明高校生态文明观教育在我国建设生态文明过程中起着重要作用,有利于推进社会主义生态文明社会的构建。高校生态文明观教育在取得一部分成绩的同时也存在着一些问题,这需要整合高校相关部门、高校教师以及高校大学生的力量共同解决这些问题。本文从生态文明观的概念入手,在梳理生态文明观的理论基础,分析了高校生态文明观教育的重要性。本文以天津市普通高校为重点研究了高校生态文明观教育的现状,分析了高校生态文明观教育中存在的问题并且提出了相应对策。全文一共有三章,引言部分介绍了本课题的研究背景及意义、国内外研究现状、文章的研究方法及创新之处。第一章主要梳理了生态文明观的涵义及其必要性,以马克思主义生态文明观为理论基础,详细解释了马克思主义生态文明观中国化的过程,并总结了不同时期我国生态文明思想的主要内容,并提出了高校生态文明观教育的重要性。第二章主要是阐明了当前高校生态文明观教育的现状及问题成因。第三章主要从思想政治教育的主体、介体、客体、环体四个方面提出了高校生态文明观培育的对策。加强高校生态文明观教育,以科学的思想为指导,坚持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原则,不断优化和完善生态文明观教育的形式方法,从而使大学生树立科学的生态文明观。

赵云煜[10](2019)在《新时代大学生社会主义生态文明观培育研究》文中研究说明党的十九大报告首次提出牢固树立社会主义生态文明观。新时代大学生是社会主义事业的建设者和接班人,培育大学生树立社会主义生态文明观,能够促进大学生全面发展,引导大学生积极投身于社会主义生态文明建设。所以新时代大学生社会主义生态文明观培育对高校培养人才、服务社会具有重要的意义。本文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遵循思想政治教育的原理和规律,依据并吸收生态文明建设和社会主义生态文明观培育的相关理论,分析并总结新时代大学生社会主义生态文明观培育过程中存在的问题,对新时代大学生社会主义生态文明观培育进行以下四部分研究。第一部分,阐释论文研究背景以及研究意义,梳理并归纳国内外的研究现状,在此基础上提出本文的创新点,为新时代大学生社会主义生态文明观培育的研究做好背景铺垫。第二部分,对新时代大学生社会主义生态文明观培育的相关概念进行了界定,并从马克思人的全面发展理论、马克思恩格斯的生态思想、中国化马克思主义的生态思想、中国传统文化中的生态思想、生态学马克思主义五个方面阐释了新时代大学生社会主义生态文明观培育的理论基础,为新时代大学生社会主义生态文明观培育的研究做好理论准备。第三部分,通过对问卷调查数据整理分析,梳理新时代大学生社会主义生态文明观培育过程中存在的三个主要问题,并提炼出产生这些问题的三点主要原因,为得出新时代大学生社会主义生态文明观培育的研究提供实践依据。第四部分,根据存在的问题和产生问题的原因,从高校、高校教职员工、大学生自身三个层面探索新时代大学生社会主义生态文明观培育的具体路径,这是本文研究的重点。在高校层面,提出积极构建新时代大学生社会主义生态文明观培育体系的五点建议,这是本文研究的难点,特别是提出将新时代大学生社会主义生态文明观培育与思想政治理论课有机融合,推进社会主义生态文明观培育进课堂,构成本文研究的创新点。在高校教职员工层面,提出从“三全育人”,特别是“全员育人”的新视角,将新时代大学生社会主义生态文明观培育纳入“三全育人”的考核内容,实现“三全育人”,特别是“全员育人”的实践创新。在大学生层面,则提出从学习态度、生活方式、责任担当三个侧重点引导其投身于社会主义生态文明建设的实践。

二、生态文明观的确立与人的全面发展(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生态文明观的确立与人的全面发展(论文提纲范文)

(1)“课程思政”视域下面向高中美术生的数学教学设计研究 ——以“不等式”为例(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选题背景
    1.2 研究意义
    1.3 研究问题
    1.4 研究创新点
    1.5 核心概念界定
    1.6 论文框架
第二章 文献综述与理论基础
    2.1 文献综述
    2.2 理论基础
第三章 研究设计
    3.1 研究假设
    3.2 研究对象
    3.3 研究方法
    3.4 研究工具
    3.5 研究思路
    3.6 需要注意的问题
第四章 高中美术生思想状况调查结果与“课程思政”切入点模型
    4.1 问卷调查实施
    4.2 数据统计与分析
    4.3 调查结果与“课程思政”切入点模型的关系
    4.4 “课程思政”切入点模型
第五章 “课程思政”数学教学设计流程
    5.1 “课程思政”数学教学设计原则
    5.2 “课程思政”数学教学设计流程
    5.3 等式性质与不等式性质示例1
    5.4 基本不等式示例2
第六章 “课程思政”数学教学实践与评价
    6.1 二次函数与一元二次方程、不等式第一课时案例1
    6.2 二次函数与一元二次方程、不等式第二课时案例2
    6.3 “课程思政”数学教学效果评价
第七章 研究结论、建议与展望
    7.1 研究结论
    7.2 研究建议
    7.3 研究不足
    7.4 研究展望
参考文献
附录
致谢

(2)高校大学生生态文明观教育存在的问题及对策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绪论
    (一) 研究背景与研究意义
        1. 研究背景
        2. 研究意义
    (二) 研究现状
        1. 国外研究现状
        2. 国内研究现状
    (三) 研究思路与方法
        1. 研究思路
        2. 研究方法
    (四) 创新与不足
        1. 创新之处
        2. 不足之处
一、 大学生生态文明观教育相关概述
    (一) 生态文明观概述
        1. 生态文明观
        2. 马克思主义生态文明观
        3. 中国传统生态文明观
        4.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生态文明观
    (二) 大学生生态文明观教育概述
        1. 大学生生态文明观教育的概念
        2. 大学生生态文明观教育的内容
        3. 开展大学生生态文明观教育的必要性
    (三) 大学生生态文明观教育理论基础
        1. 马克思主义生态文明思想
        2. 中国传统文化中的生态文明思想
        3. 中国共产党人的生态文明思想
        4. 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
二、 大学生生态文明观教育的现状调查及问题
    (一) 大学生生态文明观教育现状的调查设计与样本概况
        1. 大学生生态文明观教育现状的调查设计
        2. 大学生生态文明观教育现状的调查样本概况
    (二) 大学生生态文明观教育现状
        1. 大学生生态文明意识现状
        2. 大学生生态文明行为现状
    (三) 大学生生态文明观教育存在的问题
        1. 高校生态文明观教育制度不完善
        2. 高校实施生态文明观教育浮于形式
        3. 教师在生态文明教育方面专业程度不够
        4. 大学生接受生态文明观教育缺乏主动
        5. 大学生参与生态文明观实践意愿不强
    (四) 大学生生态文明观教育问题形成的原因
        1. 社会影响:公民素质与生态文化缺乏
        2. 学校因素:师资力量与教学体系待完善
        3. 家庭原因:父母生态文明观教育与自身素养欠缺
        4. 自身原因:学生生态文明观认知与行为存在偏差
三、 大学生生态文明观教育改善对策
    (一) 提供生态社会环境支撑
        1. 政府加强生态立法,提供良好的法制环境支撑
        2. 媒体加强生态宣传,提供良好的舆论环境支撑
        3. 社会形成生态文化,提供良好的文化环境支撑
    (二) 构建生态校园关系
        1. 提高教师生态素养,构建良性的师生关系
        2. 鼓励家庭参与教学,构建联动的“家园”关系
        3. 建设生态校园环境,构建和谐的“生园”关系
    (三) 增强大学生生态文明意识
        1. 进行生态现状教育,提升大学生生态危机意识
        2. 进行生态科学教育,增强大学生生态科学意识
        3. 进行生态伦理教育,增强大学生生态道德意识
    (四) 培养大学生生态文明情感
        1. 全面认识自然,培养大学生的自然敬畏感
        2. 创设生态文明情境,培养大学生的自然亲近感
        3. 体悟生态自然之美,培养大学生的自然审美情感
    (五) 提高大学生生态行为能力
        1. 进行生态理论教育,指导大学生参与生态实践
        2. 提供生态实践机会,鼓励大学生参与生态实践
        3. 创设生态教育基地,提高大学生生态实践能力
    (六) 养成大学生生态文明习惯
        1. 进行生态法制教育,养成大学生依法环保习惯
        2. 进行生态生活教育,养成大学生生态生活习惯
        3. 进行生态消费教育,养成大学生生态消费习惯
结论
参考文献
附录
在学期间公开发表论文情况
致谢

(3)国家治理现代化视域下人的全面发展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导论
    一、问题的提出及意义
        (一)问题的提出
        (二)选题的意义
    二、理论基础和国内外研究现状
        (一)马克思人的全面发展理论
        (二)国内外研究现状
    三、研究方法和基本思路
        (一)研究方法
        (二)基本思路
    四、研究目标及创新点
        (一)研究目标
        (二)创新之处
第一章 人的全面发展的现实困境
    1.1 消费主义导致消费异化
        1.1.1 消费主义造成人的物化生存
        1.1.2 消费主义导致人的精神虚无
    1.2 资本逻辑对社会的制约
        1.2.1 资本逻辑影响社会公平正义
        1.2.2 资本逻辑影响伦理道德
    1.3 人类中心主义对自然的影响
        1.3.1 人类中心主义导致生态环境危机
        1.3.2 人类中心主义带来人的生存危机
    小结
第二章 人的全面发展的经济治理向度
    2.1 公有制为主体的共同发展是促进人的全面发展的基础
        2.1.1 公有制是人的全面发展的制度根基
        2.1.2 多种所有制共存是人的全面发展的必经阶段
    2.2 按劳分配为主体的分配正义是促进人的全面发展的保证
        2.2.1 按劳分配的制度正义
        2.2.2 多种分配方式并存的价值正义
    2.3 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公平治理是促进人的全面发展的市场规范
        2.3.1 市场准入的公平治理
        2.3.2 市场监管的公平治理
    2.4 以企业为主体的创新治理是促进人的全面发展的关键
        2.4.1 创新治理的内涵要义
        2.4.2 创新治理的实践路径
    小结
第三章 人的全面发展的政治治理向度
    3.1 人民当家作主是人的全面发展的根本政治基础
        3.1.1 人民民主是人的全面发展的政治前提
        3.1.2 人民代表大会制是促进人的全面发展的根本政治制度
    3.2 协商民主是人的全面发展政治治理的重要内涵
        3.2.1 多党合作与政治协商的民主治理体现着人的全面发展的要求
        3.2.2 爱国统一战线的民主治理体现着人的全面发展的价值内涵
    3.3 自治制度是人的全面发展政治治理的重要形式
        3.3.1 民族区域自治治理体现了人的全面发展的民族性
        3.3.2 基层群众自治治理体现了人的全面发展的民众性
    小结
第四章 人的全面发展的文化治理向度
    4.1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是人的全面发展的精神引领
        4.1.1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是对人的全面发展的物化生存校正
        4.1.2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是对人的全面发展的精神虚无的调整规范
    4.2 社会主义先进文化是人的全面发展的文化内涵
        4.2.1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自信是人的全面发展文化治理的内在价值
        4.2.2 以人民为中心的文化价值是人的全面发展文化治理的核心体现
    4.3 社会主义道德观是人的全面发展的道德规范
        4.3.1 马克思主义道德观是人的全面发展的道德价值
        4.3.2 社会主义道德规范是人的全面发展的道德治理目标
    小结
第五章 人的全面发展的社会治理向度
    5.1 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是促进人的全面发展的基石
        5.1.1 公平正义是人的全面发展社会治理的价值遵循
        5.1.2 新时代社会主要矛盾是人的全面发展社会治理的主要内涵
    5.2 社会主义社会治理制度是促进人的全面发展社会治理的根本保证
        5.2.1 社会治理共同体是人的全面发展社会治理的内在要求
        5.2.2 共建共治共享是人的全面发展的社会治理的运行逻辑
    5.3 新一代信息技术是促进人的全面发展智能治理的实现方式
        5.3.1 新一代信息技术体现了人的全面发展的社会治理价值意蕴
        5.3.2 新一代信息技术蕴含着人的全面发展社会治理现代化的手段与维度
        5.3.3 新一代信息技术赋能社会治理现代化的逻辑建构
    小结
第六章 人的全面发展的生态治理向度
    6.1 生态文明是人的全面发展的社会文明形态的体现
        6.1.1 生态文明是人的全面发展的重要内涵
        6.1.2 生态文明体现了人的全面发展的价值尺度
    6.2 人与自然是生命共同体是人的全面发展生态治理的价值原则
        6.2.1 人与自然和谐共生是人的全面发展的自然前提
        6.2.2 人与自然是生命共同体蕴含了人的全面发展的实现路径
    6.3 社会主义生态治理制度是人的全面发展的生态保障
        6.3.1 社会主义生态文明观是人的全面发展生态治理的价值引领
        6.3.2 社会主义制度体现了人的全面发展的生态治理的制度正义
    小结
第七章 人的现代化与全面发展的整体建构
    7.1 马克思人的本质的整体观
    7.2 人的现代性本质的主要特征
    7.3 现代性视域中人的全面发展的整体建构
    小结
结束语
参考文献
攻读学位期间取得的研究成果
致谢
个人简况及联系方式

(4)大学生生态文明观教育存在问题及对策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引言
    (一)研究背景和研究意义
        1.研究背景
        2.研究意义
    (二)研究现状
        1.国内研究现状
        2.国外研究现状
    (三)研究思路与研究方法
        1.研究思路
        2.研究方法
    (四)论文的创新点与不足之处
        1.创新点
        2.不足之处
一、大学生生态文明观教育相关问题概述
    (一)生态文明观教育相关概念
        1.生态文明
        2.生态文明观
        3.生态文明观教育
    (二)大学生生态文明观教育的理论基础
        1.马克思恩格斯生态文明思想
        2.中国共产党历代领导人的生态文明思想
        3.中国传统的生态文明思想
    (三)加强大学生生态文明观教育的必要性
        1.适应时代发展的现实需要
        2.促进大学生全面发展的客观需要
二、大学生生态文明观教育存在的问题及成因
    (一)调查问卷的分析
    (二)大学生生态文明观教育存在的问题
        1.高校生态文明观教育存在不足
        2.家庭生态文明观教育欠缺
        3.社会生态文明观教育氛围不足
        4.大学生生态文明观自我教育意识薄弱
    (三)大学生生态文明观教育存在问题的原因
        1.高校对生态文明观教育重视不够
        2.家庭中生态文明观教育意识薄弱
        3.社会上生态道德和法律法规落实不到位
        4.大学生自身生态观存在偏差
三、加强大学生生态文明观教育的对策
    (一)强化学校在大学生生态文明观教育中的主导作用
        1.采用有效的教学方法
        2.加强校园生态环境建设
        3.丰富生态文明实践活动
    (二)重视家庭在大学生生态文明观教育中的基础作用
        1.提高父母对生态文明的认知
        2.创设良好的家庭教育氛围
    (三)发挥社会在大学生生态文明观教育中的引导作用
        1.强化生态文明法治建设
        2.营造良好的生态舆论氛围
        3.鼓励生态实践活动的健康发展
    (四)激发大学生在生态文明观教育中的自我教育能力
        1.有意识的主动学习生态文明知识
        2.树立正确的生态消费观
        3.在实践中需做到生态观的知行合一
结语
参考文献
附录 大学生生态文明观教育调查问卷
致谢

(5)新时代高校大学生生态文明观教育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课题来源及研究的目的和意义
        1.1.1 课题来源
        1.1.2 研究的目的
        1.1.3 研究的意义
    1.2 国内外在该方面的研究现状及分析
        1.2.1 国内在该方面研究现状及分析
        1.2.2 国外在该方面研究现状及分析
    1.3 主要研究内容、方法及创新点
        1.3.1 主要研究内容
        1.3.2 研究方法
        1.3.3 创新点
第二章 新时代高校大学生生态文明观教育概述
    2.1 新时代高校大学生生态文明观教育相关概念解析
        2.1.1 生态文明与生态文明观
        2.1.2 生态文明观教育
        2.1.3 新时代高校大学生生态文明观教育
    2.2 新时代高校大学生生态文明观教育的必要性
        2.2.1 提升大学生生态文明意识的内在要求
        2.2.2 培养大学生践行生态文明行为的必然要求
        2.2.3 完善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内容的时代要求
    2.3 新时代高校大学生生态文明观教育的依据
        2.3.1 理论依据
        2.3.2 现实依据
第三章 新时代高校大学生生态文明观教育的内容及特征
    3.1 新时代高校大学生生态文明观教育内容
        3.1.1 生态自然观教育
        3.1.2 生态价值观教育
        3.1.3 生态法治观教育
        3.1.4 生态道德观教育
    3.2 新时代高校大学生生态文明观教育特征
        3.2.1 时代性
        3.2.2 实践性
        3.2.3 渗透性
        3.2.4 人本性
第四章 新时代高校大学生生态文明观教育举措
    4.1 坚持新时代高校大学生生态文明观教育原则
        4.1.1 理论性与实践性相统一
        4.1.2 价值性与知识性相统一
        4.1.3 统一性与多样性相统一
        4.1.4 主导性与主体性相统一
    4.2 创新新时代高校大学生生态文明观教育形式
        4.2.1 创新理论教学形式
        4.2.2 拓展实践教学途径
        4.2.3 搭建网络教育平台
    4.3 营造新时代高校大学生生态文明观教育环境
        4.3.1 增加校园环境“硬件”设施
        4.3.2 加强校园环境“软件”建设
        4.3.3 打造特色生态校园环境
    4.4 强化新时代高校大学生生态文明观教育保障
        4.4.1 提升师资能力
        4.4.2 强化物质保障
        4.4.3 建立激励机制
第五章 结论
参考文献
致谢
个人简介及攻读学位期间取得的研究成果

(6)习近平生态文明观引领乡村振兴的价值及实现途径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引言
    (一)研究背景和意义
        1.研究背景
        2.研究意义
    (二)国内外研究现状
        1.国内研究现状
        2.国外研究现状
    (三)研究思路与方法
        1.研究思路
        2.研究方法
    (四)研究的重点难点与创新点
        1.重点与难点
        2.主要创新点
一、习近平生态文明观概述
    (一)习近平生态文明观形成的背景
        1.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了新时代
        2.社会主要矛盾的新变化
    (二)习近平生态文明观形成的思想渊源
        1.马克思主义的生态文明观
        2.中国传统文化中的生态智慧:“天人合一”的生态思想
    (三)习近平生态文明观的核心内涵
        1.“以绿色为导向”的生态发展观
        2.“生态兴则文明兴”的生态文化观
        3.“坚持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生态社会观
        4.“生态惠民、生态利民、生态为民”的生态民生观
        5.“人与自然是生命共同体”的生态伦理观
二、乡村振兴面临的生态困境
    (一)乡村生态保护意识淡薄
        1.乡村居民的生态环保意识淡薄
        2.基层领导人的环保意识淡薄
    (二)乡村基层环境治理体系不健全
        1.环境治理机制不完善
        2.环境治理部门失位
    (三)乡村环境污染和资源浪费严重
        1.乡村环境污染严重
        2.乡村资源浪费严重
三、习近平生态文明观引领乡村振兴的价值
    (一)乡村生态引领
        1.有助于推进人与自然和谐共生
        2.有助于改善生态环境,惠普民生福祉
        3.有助于推进“生态宜居”乡村的建设
    (二)乡村经济引领
        1.有助于转变传统经济发展理念
        2.有助于推进乡村经济转型
四、习近平生态文明观引领乡村振兴价值的实现途径
    (一)强化环境治理,以优美生态助力乡村振兴
        1.打好农业农村污染治理攻坚战
        2.打好农村人居环境整治攻坚战
    (二)树立现代化生态意识,以科学理念引领乡村振兴
        1.树立人与自然和谐共处的意识
        2.践行绿色、低碳发展理念,增强乡村生态保护意识
        3.开展生态文化宣传教育,普及优秀生态文化知识
    (三)转变生产模式,发展乡村生态型经济
        1.转变生产方式,推进农业绿色发展
        2.高效利用生态资源,发展生态友好型产业
    (四)完善管理制度,强化生态治理政策制度推动
        1.发挥村民为主体的生态自治作用
        2.推进乡村环保政策落实
        3.建立乡村环境长效治理机制
结语
参考文献
后记
攻读学位期间取得的科研成果清单

(7)新时代大学生生态文明观培育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绪论
    一、问题的提出
        (一) 研究背景
        (二) 研究意义
    二、国内外研究现状述评
        (一) 国内研究现状
        (二) 国外研究现状
        (三) 研究现状述评
    三、研究方思路与方法
        (一) 研究思路
        (二) 研究方法
    四、创新点与不足之处
        (一) 创新之处
        (二) 不足之处
第一章 新时代大学生生态文明观培育的理论分析
    一、相关概念界定
        (一) 生态文明
        (二) 生态文明观
        (三) 大学生生态文明观培育
    二、新时代大学生生态文明观培育的思想资源分析
        (一) 中国传统文化中的生态智慧
        (二) 马克思、恩格斯关于“人与自然关系”的思想
        (三) 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生态文明思想
        (四) 西方环境伦理思想
    三、新时代大学生生态文明观培育的必要性
        (一) 新时代优美生活环境的需要与满足
        (二) 新时代生态文明建设的成效与巩固
        (三) 新时代绿色发展方式和生活方式的形成与推动
第二章 新时代大学生生态文明观培育的成绩、存在的问题及原因分析
    一、新时代大学生生态文明观培育取得的成绩
        (一) 生态文明法治观念逐渐确立
        (二) 生态文明道德意识有所提升
        (三) 生态文明价值认同初步确立
    二、新时代大学生生态文明观存在的问题
        (一) 生态环境问题突出,培育主体自觉性低
        (二) 培育氛围不够浓厚,绿色理念转化不足
        (三) 绿色消费主动性低,生态行为实践不够
    三、新时代大学生生态文明观培育存在的问题的原因分析
        (一) 消费主义冲击下,生态文明教育引导不足
        (二) 经济利益驱使下,绿色发展方式转变不足
        (三) 多元文化影响下,生态文明观的知行异化
第三章 新时代大学生生态文明观培育的对策
    一、加强高校生态文明观培育的主阵地建设
        (一) 丰富生态文明观培育的相关课程内容
        (二) 提高师资队伍传播生态文明观的水平
        (三) 打造协同推进的生态文明观培育模式
    二、构建三位一体的生态文明观培育环境
        (一) 营造生态文明建设齐参与的社会氛围
        (二) 打造生态文明素质共提高的校园环境
        (三) 形成绿色生活方式同构建的家庭环境
    三、积极促进大学生生态行为的实践养成
        (一) 加强生态文化引领作用
        (二) 健全生态实践制度保障
        (三) 推动形成绿色生活方式
结语
参考文献
在校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
致谢

(8)新时代公民生态文明观培育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绪论
    1.1 选题背景
    1.2 选题目的及意义
        1.2.1 研究目的
        1.2.2 研究意义
    1.3 国内外研究综述
        1.3.1 国内研究综述
        1.3.2 国外研究综述
    1.4 主要研究思路及方法
        1.4.1 研究思路
        1.4.2 研究方法
    1.5 创新之处
第2章 本研究相关概念界定与理论依据
    2.1 相关概念界定
        2.1.1 新时代
        2.1.2 公民
        2.1.3 生态文明观
    2.2 理论依据
        2.2.1 马克思人与自然关系的理论
        2.2.2 中国传统文化蕴含的生态思想
        2.2.3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生态文明观
        2.2.4 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
    2.3 本章小结
第3章 新时代公民生态文明观培育时代境遇
    3.1 新时代公民生态文明观培育的时代机遇
        3.1.1 人民美好生活愿望为生态文明观培育增强动力
        3.1.2 生态文明制度体系建设为生态文明观培育提供政策支持
        3.1.3 教育现代化为生态文明观培育掌握目标方向
    3.2 新时代公民生态文明观培育面临的挑战
        3.2.1 人与自然关系的理想与现实存在矛盾
        3.2.2 意识形态领域斗争复杂交织
        3.2.3 生态环境保护制度有待具体完善和落实
    3.3 本章小结
第4章 新时代公民生态文明观培育现状分析
    4.1 公民生态文明观培育调查问卷分析
        4.1.1 参与调研者的基本情况
        4.1.2 个人对生态文明建设的态度
        4.1.3 个人践行生态保护的状况
        4.1.4 个人对生态文明建设主体的认识
        4.1.5 个人对生态保护了解状况
    4.2 生态文明观培育存在问题
        4.2.1 生态伦理道德失位
        4.2.2 生态文明意识培育缺位
        4.2.3 生态文明观培育自觉性偏低
    4.3 生态文明观培育存在问题成因分析
        4.3.1 经济发展特定阶段的观念制约
        4.3.2 生态文化缺乏系统性建设
        4.3.3 生态文明教育缺乏整体效能
    4.4 本章小结
第5章 新时代公民生态文明观培育原则和目标
    5.1 新时代公民生态文明观培育的基本原则
        5.1.1 时代性原则
        5.1.2 政治性原则
        5.1.3 持续性原则
        5.1.4 协同性原则
        5.1.5 实践性原则
    5.2 新时代公民生态文明观培育的价值目标
        5.2.1 生态人是生态文明践行的主体
        5.2.2 生态人是实现人的全面发展应有之意
    5.3 本章小结
第6章 新时代公民生态文明观培育实施策略
    6.1 引导公民树立生态意识
        6.1.1 树立绿色消费观遵循绿色生活方式
        6.1.2 树立绿色发展理念超越资本逻辑
        6.1.3 树立循环节约意识践行基本国策
    6.2 推进生态文化建设
        6.2.1 培育生态审美情趣
        6.2.2 发展生态文化自觉
        6.2.3 发掘生态文化资源
    6.3 拓展生态文明观培育内容
        6.3.1 生态理性的价值观教育
        6.3.2 生态责任感的道德品质教育
        6.3.3 合理需求与适度消费的幸福观教育
        6.3.4 平等、公正的大国精神教育
        6.3.5 人类命运共同体的忧患教育
    6.4 强化生态文明观培育路径
        6.4.1 以家庭教育为起点培育生态文明习惯
        6.4.2 以学校教育为阵地加强生态文化教育
        6.4.3 以社会教育为依托构筑生态文明基石
        6.4.4 以个人教育为重心提高生态文明自觉
    6.5 本章小结
结论
参考文献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发表的论文和取得的科研成果
致谢
附录 公民生态文明观培育调查问卷

(9)高校生态文明观教育探究 ——以天津市普通高校为例(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引言
    一、选题背景
    二、国内外研究现状
    三、研究意义
    四、研究方法及创新点
第一章 生态文明观的历史演进及高校生态文明观教育的重要性
    1.1 生态文明观内涵及其必要性
        1.1.1 生态文明观的内涵
        1.1.2 建设生态文明的必要性
    1.2 马克思主义生态文明观及其中国化
        1.2.1 马克思恩格斯及列宁的生态文明观
        1.2.2 以毛泽东为代表的党的第一代领导集体的生态文明观
        1.2.3 以邓小平为代表的党的第二代领导集体的生态文明观
        1.2.4 以江泽民为代表的党的第三代领导集体的生态文明观
        1.2.5 以胡锦涛为代表的党中央的生态文明观
    1.3 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生态文明思想聚焦
        1.3.1 注重传承与创新并行的新时代生态文明观
        1.3.2 注重开发与保护并举的新时代生态文明实践观
        1.3.3 注重利用与节约并举的新时代生态文明实践观
    1.4 推动高校生态文明观教育的重要性
        1.4.1 大学生是生态文明观的传播者
        1.4.2 大学生是生态文明社会发展的参与者
        1.4.3 大学生是建设美丽中国的骨干力量
第二章 天津市高校生态文明观教育现状及问题成因
    2.1 天津市普通高校生态文明观教育现状
        2.1.1 高校生态文明观教育取得的成绩
        2.1.2 高校生态文明观教育存在的问题
    2.2 高校大学生生态文明观教育问题的成因
        2.2.1 高校生态文明观教育环境建设有待提高
        2.2.2 高校教师生态文明观素养水平高低不平
        2.2.3 高校大学生提升自身生态文明素养的意愿不足
第三章 新时代高校大学生生态文明观教育实效性对策
    3.1 高校应加强对生态文明观教育的制度建设
        3.1.1 高校应定期开展对大学生生态文明观的认知度调查
        3.1.2 高校适应新时代发展需要来制定生态文明观教育相关对策
        3.1.3 高校相关部门依据新时代生态文明思想构建科学评估标准
    3.2 全面提升高校教师队伍的生态文明观素养
        3.2.1 高校教师主动定期参加生态文明观的相关培训
        3.2.2 高校教师积极创建生态文明观教育的整体合力
        3.2.3 高校教师定期对自己的教育效果开展回馈调查
    3.3 提高大学生生态文明观的自我学习和自我教育程度
        3.3.1 通过网络舆论调动大学生关注保护生态环境的积极性
        3.3.2 引导大学生在日常生活中达到生态文明观知行合一
        3.3.3 促使大学生在实践过程中不断进行自我反思和自我教育
    3.4 依托新媒体优化高校生态文明观教育媒介
        3.4.1 传统媒体与新媒体融合来传播新时代生态文明观
        3.4.2 加强校园文化建设来营造生态文明观教育氛围
        3.4.3 线上与线下教育配合来丰富生态文明观教育内容
结语
参考文献
发表论文及参加科研情况
附录 天津市普通高校大学生生态文明观教育状况调查
致谢

(10)新时代大学生社会主义生态文明观培育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研究问题的背景及意义
        1.1.1 研究背景
        1.1.2 研究意义
    1.2 国内外相关问题研究综述
        1.2.1 国内研究综述
        1.2.2 国内研究综述小结
        1.2.3 国外研究综述
        1.2.4 国外研究综述小结
    1.3 研究方法及创新点
        1.3.1 研究方法
        1.3.2 研究的重点及难点
        1.3.3 研究的创新点
第二章 新时代大学生社会主义生态文明观培育的理论概述
    2.1 概念界定
        2.1.1 生态
        2.1.2 生态文明
        2.1.3 生态文明观
        2.1.4 社会主义生态文明观
    2.2 新时代大学生社会主义生态文明观培育的理论基础
        2.2.1 马克思人的全面发展理论
        2.2.2 马克思恩格斯的生态思想
        2.2.3 中国化马克思主义的生态文明思想
        2.2.4 中国传统文化中的生态思想
        2.2.5 生态学马克思主义的思想
第三章 新时代大学生社会主义生态文明观培育现状分析
    3.1 新时代大学生社会主义生态文明观培育取得的成绩
        3.1.1 大学生初步具备基本的生态文明意识
        3.1.2 大学生初步掌握基本的生态文明知识
        3.1.3 大学生能够参与生态保护的志愿服务
    3.2 新时代大学生社会主义生态文明观培育过程中存在的问题
        3.2.1 高校尚未构建社会主义生态文明观培育的完备体系
        3.2.2 高校教职员工尚未形成社会主义生态文明观培育的合力
        3.2.3 大学生尚缺乏对社会主义生态文明建设的自觉践行
    3.3 新时代大学生社会主义生态文明观培育过程中存在问题的原因探析
        3.3.1 高校社会主义生态文明观培育的经验不足
        3.3.2 高校教职工社会主义生态文明知识储备不足
        3.3.3 大学生践行生态环境保护的意识还需强化
第四章 新时代大学生社会主义生态文明观培育的路径
    4.1 高校积极构建新时代大学生社会主义生态文明观培育体系
        4.1.1 完善社会主义生态文明观培育机制
        4.1.2 明确社会主义生态文明观培育内容
        4.1.3 创新社会主义生态文明观培育载体
        4.1.4 营造社会主义生态文明观培育氛围
        4.1.5 探索有效的“互联网+”培育方法
        4.1.6 借鉴国外生态文明教育的有益成果
    4.2 教职员工形成新时代大学生社会主义生态文明观培育的“全员育人”合力
        4.2.1 高校教师增强推进社会主义生态文明观培育进课堂的教学能力
        4.2.2 高校辅导员充分发挥社会主义生态文明观培育的引领作用
        4.2.3 高校员工为新时代社会主义生态文明观培育创造有利条件
    4.3 大学生自觉投身于社会主义生态文明建设的实践
        4.3.1 积极学习社会主义生态文明观的理论知识
        4.3.2 自觉养成简约适度绿色低碳的健康生活方式
        4.3.3 主动内化社会主义生态文明观的责任与担当
第五章 结论
参考文献
附录A 《新时代大学生社会主义生态文明观培育》调查问卷
附录B 《新时代大学生社会主义生态文明观培育》调查问卷结果梳理
作者简介
作者在攻读硕士学位期间获得的学术成果
致谢

四、生态文明观的确立与人的全面发展(论文参考文献)

  • [1]“课程思政”视域下面向高中美术生的数学教学设计研究 ——以“不等式”为例[D]. 李兆敏. 天津师范大学, 2021(09)
  • [2]高校大学生生态文明观教育存在的问题及对策研究[D]. 宫宇强. 长春师范大学, 2020(08)
  • [3]国家治理现代化视域下人的全面发展研究[D]. 崔云朋. 山西大学, 2020(12)
  • [4]大学生生态文明观教育存在问题及对策研究[D]. 李晓梅. 辽宁师范大学, 2020(02)
  • [5]新时代高校大学生生态文明观教育研究[D]. 曹雪梅. 河北大学, 2020(08)
  • [6]习近平生态文明观引领乡村振兴的价值及实现途径研究[D]. 朱梦佳. 河北师范大学, 2020(07)
  • [7]新时代大学生生态文明观培育研究[D]. 朱泽东. 南方医科大学, 2020(01)
  • [8]新时代公民生态文明观培育研究[D]. 孙雯. 哈尔滨工程大学, 2020(04)
  • [9]高校生态文明观教育探究 ——以天津市普通高校为例[D]. 王晓利. 天津工业大学, 2019(02)
  • [10]新时代大学生社会主义生态文明观培育研究[D]. 赵云煜. 沈阳建筑大学, 2019(04)

标签:;  ;  ;  ;  ;  

生态文明观的树立与人的全面发展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