钩端螺旋体病致脑出血一例报告

钩端螺旋体病致脑出血一例报告

一、钩端螺旋体病致脑出血一例报告(论文文献综述)

嘉志雄[1](2013)在《烟雾病成人外周血来源内皮祖细胞分离培养与功能观察》文中提出目的:1、探索以内皮祖细胞体外培养和行为观察为基础的对烟雾病血管生成机制研究的实验方法;2、对比正常对照组,观察研究烟雾病患者外周血来源内皮祖细胞是否具备正常增殖、粘附、迁移能力。方法:1、实验组取2012年8月-2012年12月在华中科技大学同济医学院附属同济医院神经外科住院6名烟雾病患者术前外周血标本20ml,所选患者均因脑缺血或脑出血入院,行全脑DSA提示烟雾病,不伴有其他脑血管及血液系统、免疫系统疾病。对照组随机选择10名健康志愿者,抽取外周血标本20ml。2、体外单个核细胞诱导培养内皮组细胞(EPCs):采用Ficoll密度梯度离心法分离外周血单个核细胞,M199为基础的,含胎牛血清、VEGF、bFGF培养基在人纤维连接蛋白包被培养板诱导培养EPCs,倒置相差显微镜下观察细胞形态。采用DiI-ac-LDL、FITC-UEA-I荧光染色,激光共聚焦显微镜鉴定细胞类型。3、细胞功能检测:采用CCK-8试剂盒测定培养第3、6、9、12、15、18天细胞悬液OD值,制作细胞生长曲线,比较两组细胞悬液生长情况。取培养第7天细胞,使用划痕实验方法比较实验组与对照组样品内EPCs迁移能力。取培养第7天贴壁细胞悬液行粘附实验,观察两组EPCs粘附能力差异。结果:1、外周血分离单个核细胞培养3天后,细胞增大,部分细胞不规则,培养7天后,镜下可见部分细胞形成不规则形长椭圆形,聚集呈团块或簇装,14天细胞集落增多,集落交界处细胞紧密排布贴附培养板。2、CCK-8试剂盒测定培养过程中细胞增殖,在9-12日增长速率最快,15日之后达到平台期,在9、12日实验组EPC增殖速率较对照组有降低,但进入平台期后,两组细胞增殖能力相近。使用细胞划痕法测定EPCs迁移能力,实验组EPCs迁移细胞数为26.67±2.33,对照组29.30±2.68,P=0.51,两者迁移能力无差异。粘附实验中实验组EPCs粘附细胞数为22.17±2.68,对照组20.60±2.18,P=0.85,两者粘附功能相似。结论:1、烟雾病成年患者外周血单个核细胞内经诱导培养可成功诱导分化内皮祖细胞。2、与正常对照组相比,来源于烟雾病患者外周血EPCs具备有和正常组EPCs相似的形态、增殖、迁移、粘附能力。3、烟雾病血管内膜明显增厚的特征性病变可能与病态血管所处环境多种调节因素有关,具备正常分化功能的EPCs在体内血管修复功能受影响,参与或促进了烟雾病病理过程。4、成年烟雾病患者体内储备有血管修复和再生潜力,及时行直接/间接颅内外血管吻合术改善局部血流将可能诱导更多新生血管生成,改善局部脑组织缺血症状。

吕秋杰[2](2012)在《鲁西南地区烟雾病临床特征及病因分析》文中提出目的:烟雾病(Moyamoya disease, MMD)是一组以双侧颈内动脉末端及其大分支血管进行性狭窄或闭塞,且在颅底伴有异常新生血管网形成为特征的闭塞性疾病.。其在脑血管造影片上形如吸烟时喷出的烟雾。烟雾病在临床上有脑缺血和脑出血两种表现,可导致患者遗留有长久的神经功能障碍和智力障碍,甚至危及生命,给社会和家庭造成极大的负担。该病由日本人最早发现并报道,烟雾病在欧美少见,亚洲多发,发病率最高的是日本,其次是韩国和中国等东南亚地区。日本和韩国已经有全国性的流行病学报道,目前国内只有南京、香港、台湾有系统的流行病学分析资料,尚未见对鲁西南地区烟雾病的流行情况的报道,本课题对鲁西南地区烟雾病的临床特征、病因进行分析,对人们认识本病及预防本病具有重要的意义。方法:收集我院2007年1月-2011年10月诊治的103例烟雾病患者。对确诊的烟雾病患者征得患者同意后部分去山东省疾病控制中心行钩体凝溶试验,及所有患者在我院中心化验室测定血清FT3、FT4、TSH水平,测定甲状腺过氧化物酶抗体(TPOA)和甲状腺球蛋白抗体(ATA)水平;同时收集同期入院的性别、年龄与之相匹配的60例非烟雾病脑卒中患者、正常健康查体者60例作为对照,进行甲状腺功能(FT3、FT4、TSH)及甲状腺抗体(TPOA、ATA)相关检查。采用SPSS17.0统计软件包处理数据,计量资料用x±s表示,差异显着性采用t检验,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分析鲁西南地区烟雾病的临床特点及病因。结果:1.103例烟雾病患者中,出血型43例(41.1%),男22例,女21例,其中脑实质出血13例,脑室出血15例,蛛网膜下腔出血15例;缺血型55例(55.6%),男28例,女27例,其中脑梗死30例,颈内动脉系统短暂性脑缺血发作14例,后循环缺血11例。以动眼神经麻痹为主要表现1例,产前子痫1例,以反复出现脑梗死脑出血表现的2例,1例儿童以溶血性贫血为首要表现。103例患者中发现动脉瘤6例,单侧烟雾病15例。2.本研究103例患者中未发现有家族史者,1例产褥期患者行剖宫产后发现烟雾病,有55例行钩体凝溶试验检查,其中钩体凝溶试验阳性者11例,103例烟雾病患者中甲状腺功能亢进者4例。相对于非烟雾病脑卒中患者及正常对照组,烟雾病患者甲状腺自身抗体及FT3、FT4水平明显升高,差别有统计学意义(P均<0.05)。结论:1.烟雾病临床表现多样,以缺血症状为主。2.烟雾病患者病因未明,可能与钩端螺旋体感染、甲状腺功能亢进有关3.烟雾病患者甲状腺自身抗体及FT3、FT4水平明显升高。烟雾病与甲状腺自身抗体导致的免疫反应有一定的关系。

徐静[3](2011)在《青年卒中危险因素及其临床特点分析》文中研究表明脑卒中(别名脑中风),又称脑血管意外。是一种突发的脑血液循环障碍导致颅内缺血或出血性疾病,各种诱因导致脑内动脉狭窄,闭塞或破裂,造成急性脑血液循环障碍,以一过性或永久性神经功能缺失为临床症状和体征。青年脑卒中定义是:年龄不超过45岁的成年人发生脑血管意外(缺血性和出血性卒中),占全部卒中的5%~15%。随着慢性病发病年龄的提前和人口老龄化趋势加速,中国脑卒中的防控形势将更加严峻,脑卒中的发病年轻化趋势,因此关于青年脑卒中的研究日益受到关注。世界卫生组织最新数据表明,全球每6个人中就有1人可能罹患卒中,每6秒就有1人死于卒中。卒中发病年轻化的危害性日益突出,因此关于青年脑卒中的研究受到社会各界广泛重视。近年来大量学者致力于青年卒中的研究,其发病率、致残率、致死率逐年增高,严重影响人们的生活质量,威胁生命安全,给患者和家属带来巨大痛苦,亦给国家和社会造成严重经济负担。本研究收集以吉林大学第一医院神经科入院诊断为脑卒中的患者,其中选取出生于1966年1月1日至2011年5月1日年龄在45岁以下包括45岁的青年脑卒中患者366例,选取出生于1856年1月1日至1951年12月31日年龄在60岁以上包括60岁的老年脑卒中患者215例,并选取同期青年对照共95例。采用SPSS15.0统计学分析,描述青年脑卒中的基本现状,对其危险因素进行探讨。我们研究发现,青年脑卒中患者主要集中在31岁~45岁这个年龄段,男性多于女性,缺血性卒中多于出血性卒中;青年卒中患者与老年卒中患者相比,病变部位多位于右侧,且幕上病变多于幕下;与老年脑卒中患者相,青年组脑卒中患者受心脏病、高血压的影响较小,同时脑卒中发病史不明显。与青年对照组比较,青年脑卒中病例组既往脑卒中病史高于对照组。糖尿病史、高血压史、血脂异常史、实验室检查:TG(甘油三酯) >1.70mmol/L、LDL-C(低密度脂蛋白)>3.12 mmol/L的患病率高于对照组。同时在青年脑卒中病例组中吸烟、饮酒的比例也明显高于对照组。通过以上研究表明年龄、性别、糖尿病、高血压、血脂异常、TG(甘油三酯) >1.70mmol/L、LDL-C低密度脂蛋白)>3.12 mmol/L、吸烟、饮酒的是青年脑卒中的危险因素;青年脑卒中的危险因素依次为年龄(疾病有明显的好发年龄段)、性别(男性患者多于女性),血脂异常、高血压、吸烟、饮酒、糖尿病。而老年卒中患者的危险因素依次为性别、血脂异常、颈内动脉斑块形成、高血压、既往卒中病史、吸烟、心脏病、糖尿病、饮酒。研究证实二者之间存在差异,可应用于指导临床预防及治疗。

唐跃东,董强[4](2010)在《青年脑卒中病因及危险因素的研究进展》文中认为近年来关于青年卒中的报道逐渐增加,青年卒中的发病率越来越高。青年卒中不但严重影响患者的生活质量及工作,而且给家庭及社会造成沉重的经济负担。青年卒中的病因与老年人相比更加复杂。对于青年卒中,虽然有些病因及危险因素是先天性的,是不可预防和控制的,例如先天性脑血管畸形、脑淀粉样血管病;但是多数病因及危险因素还是可预防和控制的,例如高血压、糖尿病、吸烟、饮酒等。然而,遗憾的是这些病因及危险因素在发病前大多不被人知晓或重视,以至最终造成脑血管病发病越来越年轻化。探讨青年卒中的病因及危险因素对及早预防具有重要意义。

苗伟[5](2010)在《烟雾病的流行病学调查及临床治疗研究》文中研究指明第一部分南京市烟雾病流行特征与发病情况调查目的统计分析南京市本地居民烟雾病流行病学情况及临床发病特征。方法收集南京市15家具有烟雾病诊断能力的医院2000年1月1日到2007年12月31日确诊的烟雾病患者的住院病历资料,回顾性分析其流行病学特征、临床特点、治疗方法及预后情况等。结果收集2000年1月1日到2007年12月31日确诊的烟雾病病人共202名,男性94例,女性108例,女性患者略多于男性;男女性别比为1:1.1;年龄2~78岁,以脑缺血为首发症状的有81例,以脑出血为首发症状的有113例,无症状患者8例。年检出率为:0.43人/10万人/年,患病率为:3.92人/10万人,缺血性发病的年发病率为:0.16人/ 10万人/年,出血性发病的年发病率为0.22人/ 10万人/年。有两个发病高峰年龄段,第一个发病高峰为5-9岁儿童,第二个发病高峰为35-39岁成人。儿童患者中,10岁以上患者与10岁以下比为8.18:1。农村患者与城市患者比为1.43:1。结论研究显示南京本地居民烟雾病发病与检出率呈逐年上升趋势,流行病学及临床发病特征与日、韩、欧美不完全相同,无明显性别差异,虽有两个发病高峰,但以成年人多见,且以男性出血性表现为多,无症状患者较少,鲜有家族史,其发病机制是否存在不同需进一步研究。第二部分间接血运重建术(EDAMS)治疗烟雾病的临床疗效观察目的探讨颅内外间接血运重建方法脑-硬脑膜-动脉-颞肌贴敷术(EDAMS)治疗烟雾病(MMD)的临床疗效。方法选取2003年10月至2009年12月确诊为MMD的17例患者为研究对象,均行手术治疗,手术方式为脑-硬脑膜-动脉-颞肌贴敷术(EDAMS),术后随访内容包括临床症状和头颅MRI复查(包括MRI平扫、MRA和MRI灌注成像),并且进行手术前后自身对照以评价手术效果。结果在17名患者中,男8例,女9例;年龄8~67岁,平均35.42岁。以脑缺血为首发者9例,以颅内出血为首发者8例。术后随访时间为6~54月,平均32.6月。缺血组治疗有效率为77.78%,出血组治疗有效率为62.5%,总有效率为70.59%。随访期间所有患者均未出现再次出血。部分患者术后复查MRA提示颅底异常血管网不同程度减少。结论颅内外间接血运重建方法EDAMS术能改善MMD患者脑血流的灌注状态,有助于减少烟雾状血管,是治疗烟雾病安全而有效的方法之一。

张剑[6](2009)在《现代中青年人群脑卒中危险因素及医疗观察检测指标缺陷分析》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目的:脑卒中是严重威胁人类生命与健康的疾病之一,中青年脑卒中越来越普遍并严重影响着中青年人的生活质量。该研究探讨现代中青年人群脑卒中危险因素及其住院期间进行医疗观察指标检测时存在的缺陷,为中青年脑卒中的一级预防提供依据。方法:采用回顾性调查方法分析2007年7月至2009年2月在广西医科大学第一附属医院住院的162例中青年脑卒中患者的资料,运用SPSS13.0统计软件包进行统计分析,构成比比较采用x2检验。汇总分析10年来有关我国中青年钩端螺旋体脑动脉炎、高同型半胱氨酸血症与缺血性脑卒中关系的流行病学文献。结果:(1)在所收集病例中,男性113例(69.7%),女性49例(30.3%),男女比例为2.31:1,中年脑卒中男性病人比例高于青年脑卒中组(79.3%vs。50%,P<0.05)。(2)脑卒中类型构成:脑梗塞116例(71.6%),脑出血36例(22.2%),脑梗塞合并脑出血6例(3.7%),蛛网膜下腔出血4例(2.5%)。(3)中青年脑卒中危险因素构成比由高到低为:缺乏运动(91.4%)、血脂异常(61.7%)、高血压病(50%)、血浆纤维蛋白原(40.7%)、吸烟史(36.4%)、动脉粥样硬化(25.3%)、重度饮酒史(20.3%)、既往脑卒中史(16.7%)、BMI升高(15.4%)、糖代谢异常(9.3%)、血浆同型半胱氨酸增高(6.8%)、钩端螺旋体感染(6.2%)、梅毒感染/心脏病(4.3%)、烟雾病/动脉炎/血管畸形(0.6%)。(4)餐后2h血糖检查人数89例(54.9%),颈部血管B超检查人数80例(49.4%)、TCD检查人数64例(39.5%)。(4)合并效应量的检验:高同型半胱氨酸血症的中青年人群的卒中风险增高(计数资料:OR合并=9.12,95%CI:6.26-13.29)。结论:(1)青年脑卒中病人男性与女性比例相仿,中年脑卒中病人男性比例高于女性。(2)中青年脑卒中类型构成以脑梗塞和脑出血为主。(3)中青年脑卒中主要危险因素为缺乏运动、血脂异常、高血压病、血浆纤维蛋白原、吸烟史等。(4)目前医疗观察检测指标尚存在部分缺陷,应加强餐后血糖的检测,注意动脉粥样硬化的筛查,逐步在本院开展钩体及同型半胱氨酸的检测。

沈曰娟[7](2007)在《伴抗磷脂综合征的青年脑卒中病例报道并文献复习》文中认为目的分析抗磷脂综合征在青年脑卒中发病中的作用,探讨其病因、发病机制、诊断及治疗。方法对一例28岁因急性脑卒中、多处动静脉血栓形成、血清抗心磷脂抗体阳性而诊断为抗磷脂综合征的病例进行系统分析,并结合国内外相关的文献,对其病因、发病机制、诊断及治疗进行系统讨论。结果血清抗磷脂抗体阳性,临床上有静脉或动脉血拴形成、大于3次的习惯性流产、血小板减少等症状称为抗磷脂综合征(APS),其基本病理改变是动静脉血管内血栓形成。APS的临床表现主要为血栓形成,可发生在全身任何组织器官,动静脉均可形成血栓,静脉血栓更为常见,动脉血栓以脑动脉血栓形成较多见。该患者既往有右下肢静脉血栓形成的病史,现发生急性脑梗死,符合APS的临床表现。APS的病因及发病机制尚不完全清楚,可能与遗传、感染等因素有关;血清中存在抗磷脂抗体(antiphospholipid antibody,APL)是关键因素,APL主要包括抗心磷脂抗体(ACL)狼疮抗凝物质(LA)等。多种磷脂、磷脂结合蛋白及其复合物可以成为APL的靶抗原,这些抗原受到APL的干扰,有的APL使部分血管内皮细胞(EC)活化,持续使Ⅻ因子启动内源性凝血级联激活,有的使ECs表面组织因子的表达增高启动外源性凝血级联,还有的抗体会导致纤溶系统和蛋白C系统受抑,并能促进心血管系统的动脉粥样硬化的形成,最终形成血栓,导致相关的临床表现。该患者年龄轻,缺乏高血压动脉硬化及高血脂、糖尿病等危险因素,认为其发生急性脑卒中与血清ACL阳性有关。APS的诊断主要依靠临床表现和实验室检查,根据该患者多处动静脉血栓形成,血清ACL两次阳性,且间隔超过3个月,诊断为APS,由于该患者两次抗dsDNA抗体、ANA异常,不能排除继发于其他自身免疫疾病。APS的治疗原则是对症处理和防治血栓和流产的再发,同时也强调避免和降低动脉粥样硬化的风险因素,包括血栓急性期和慢性期的治疗、血小板减少的治疗、妊娠失败的处理及恶性抗磷脂综合征的治疗,对于继发性抗磷脂综合征还要针对原发病进行治疗。该患者的治疗主要为在血栓急性期先用肝素后用华法林,慢性期应用华法林,同时监测国际标准比值(INR)使其在2.5(适宜范围为2.0~3.0),针对抗dsDNA抗体、ANA异常,给予甲基强的松龙、羟基氯喹,环磷酰胺等药物治疗;此外对症支持治疗及适当的功能锻炼。3个月后患者临床表现好转,语言功能由完全性失语恢复到能与人进行正常语言交流,右上肢肌力0级、右下肢肌力2级恢复至右上肢近端肌力4~5级、远端肌力1~2级、右下肢肌力4~5级;INR监测值为1.32,嘱其口服华法林由3mg/d加量至6mg/d。结论该患者此次脑卒中的发生与抗磷脂综合征有关。抗磷脂综合征的临床表现复杂多样,包括各器官组织均可发生的血栓形成、大于3次的习惯性流产、血小板减少等。其病因及发病机制尚未完全清楚,血清中存在抗磷脂抗体是关键,抗磷脂抗体可通过多种途径导致血栓形成。抗磷脂综合征的诊断包括临床标准及实验室标准,临床中尚有一些临床表现不典型的病例需要注意。其治疗原则是对症处理和防治血栓和流产的再发,同时也强调避免和降低动脉粥样硬化的风险因素,对于继发性APS还应治疗原发病。抗磷脂抗体与脑卒中的关系密切,尤其是青年缺血性脑卒中,抗磷脂抗体相关脑卒中患者多缺乏高血压动脉硬化及高血脂、糖尿病等危险因素,常表现为多发性病变,且复发率高,给患者造成的危害大,因此早期诊断对治疗及预防的意义重大。

蒋雨平[8](2004)在《螺旋体病》文中提出

黄谷良,林特夫,宋秀宇,汤郡,马登宏,张世馥[9](2002)在《钩端螺旋体病后发症与L型》文中研究说明目的 :了解钩端螺旋体 (以下简称钩体 )L型与钩体病眼、神经后发症的关系。方法 :对临床疑诊为钩体病后发症患者血、脑脊液作钩体及L型培养和显微镜凝集试验。用青霉素在患者体内诱导钩体L型和分离的钩体L型分别二次对豚鼠进行实验性感染 ,以了解引起的病理变化与临床后发症的关系。通过对L型的生物特性研究 ,了解其长期在体内存活的原因。结果 :从 186例患者血与脑脊液的检测表明钩体L型分离阳性率为 2 8.6 % ,远高于钩体原型 10 .2 % (P <0 .0 0 5 )。从感染动物病变见有血管壁增厚、管腔狭窄、脊髓前角神经元变性、眼葡萄膜与视网膜炎以及肾曲小管中见有L型存在。病变出现于L型感染动物多于原型感染动物。经微区图谱证明钩体L型的细胞膜比原型增厚 3倍。结论 :钩体L型细胞膜的增厚使其能延长在体内存活的时间。引起的病变证明与后发症有关。在肾曲小管中出现说明钩体L型可经尿排出 ,应予重视

陈吟卿[10](2001)在《钩端螺旋体性脑动脉炎患者的临床护理》文中认为通过对 15例散发性钩端螺旋体性脑动脉炎 (简称钩体性脑动脉炎 )的护理体会 ,提出了此病一经确诊 ,严密观察病情 ,防止赫氏反应 ,预防颅内压增高 ,以及偏瘫病例的早期康复训练等是提高抢救成功率的关键

二、钩端螺旋体病致脑出血一例报告(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钩端螺旋体病致脑出血一例报告(论文提纲范文)

(1)烟雾病成人外周血来源内皮祖细胞分离培养与功能观察(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前言
材料和方法
    1 实验材料和试剂
    2 实验方法与观察指标
    3 实验分组
    4 统计学方法
结果
    1 实验对象一般情况
    2 EPCs 细胞培养倒置相差显微镜观察
    3 细胞荧光鉴定
    4 EPCs 增殖能力检测
    5 细胞迁移能力检测
    6 细胞粘附能力检测
讨论
    1 细胞水平血管的生物学行为的研究对疾病发生与发展的直接揭示
    2 成人烟雾病患者体内成功培养出与对照组相近似形态与功能的 EPCs,藉此推断烟雾状血管的形成过程中 EPCs 的作用
    3 成人与儿童烟雾病患者外周血 EPCs 培养结果的的讨论分析
    4 颅内外血管搭桥术的积极意义:改善脑部血供和血管生成微环境
结论
参考文献
附录:文献综述
    参考文献
致谢

(2)鲁西南地区烟雾病临床特征及病因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缩略语/符号说明
前言
    研究现状、成果
    研究目的
    研究方法
一、烟雾病临床特征分析
    1.1 对象和方法
        1.1.1 研究对象
        1.1.2 研究方法
    1.2 结果
    1.3 讨论
        1.3.1 烟雾病概述
        1.3.2 烟雾病的两种表现形式
        1.3.3 动脉瘤
        1.3.4 单侧烟雾病
        1.3.5 烟雾病分期
        1.3.6 烟雾病代偿机制
        1.3.7 产褥期烟雾病
        1.3.8 烟雾病与钩端螺旋体感染
        1.3.9 烟雾病与甲状腺功能亢进
    1.4 小结
二、烟雾病病因分析
    2.1 对象和方法
        2.1.1 研究对象
        2.1.2 研究方法
    2.2 结果
    2.3 讨论
        2.3.1 烟雾病病因概述
        2.3.2 烟雾病与遗传学
        2.3.3 烟雾病与产褥期感染
        2.3.4 烟雾病与钩端螺旋体感染
        2.3.5 烟雾病与甲状腺功能亢进症
        2.3.6 烟雾病与甲状腺自身抗体
    2.4 小结
结论
参考文献
发表论文和参加科研情况说明
综述
    综述参考文献
致谢

(3)青年卒中危险因素及其临床特点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前言
    1.1 脑卒中的概念
        1.1.1 脑卒中的概念
        1.1.2 脑卒中的类型
        1.1.3 脑卒中危害
    1.2 青年脑卒中的现状
    1.3 青年脑卒中的相关危险因素
    1.4 研究的目的和意义
第二章 材料与方法
    2.1 研究对象入选的标准
        2.1.1 病例组
        2.1.2 对照组
        2.1.3 排除标准
    2.2 临床资料
        2.2.1 所有患者均记录一般情况
        2.2.2 所有患者均记录辅助检查情况
        2.2.3 实验室检查结果的判定标准:采用国内、国际统一标准判定
    2.3 统计学方法
第三章 结果
    3.1 青年脑卒中患者一般情况如下表
        3.1.1 青年脑卒中患者一般情况
        3.1.2 青年脑卒中患者既往病史及吸烟饮酒情况
        3.1.3 青年脑卒中患者血脂异常情况
    3.2 青年脑卒中组与对照组一般状况比较
        3.2.1 青年脑卒中组与对照组一般状况比较
        3.2.2 青年脑卒中组与对照组既往患病情况及相关因素比较
        3.2.3 青年脑卒中组及对照组血脂异常情况比较
    3.3 青年及老年脑卒中患者一般状况比较
        3.3.1 青年、老年脑卒中患者一般状况比较
        3.3.2 青年、老年脑卒中患者既往病史比较
        3.3.3 青年及老年脑卒中患者血脂异常及发生部位比较
第四章 讨论
    4.1 青年脑卒中危险因素的研究进展
    4.2 本研究发现
        4.2.1 调查人群既往病史
        4.2.2 调查人群既往病史
        4.2.3 青年病例组对照组比较
        4.2.4 青老年脑卒中患者比较
第五章 结论
参考文献
脑卒中患者调查表
致谢

(4)青年脑卒中病因及危险因素的研究进展(论文提纲范文)

一、高血压
二、早发性动脉粥样硬化
三、炎症性和非炎症性脑血管病变
四、心脏疾病
五、糖尿病
六、脑静脉血栓形成
七、凝血性疾病
八、高同型半胱氨酸血症
九、抗磷脂抗体
十、高脂血症
十一、脑血管畸形
十二、吸烟和酗酒
十三、药物滥用
十四、其他原因

(5)烟雾病的流行病学调查及临床治疗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英文摘要
引言
第一部分 南京市烟雾病流行特征与发病情况调查
    材料与方法
    结果
    讨论
第二部分 间接血运重建术(EDAMS)治疗烟雾病的临床疗效 观察
    对象与方法
    结果
    讨论
结论
参考文献
综述
    参考文献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论文
致谢

(6)现代中青年人群脑卒中危险因素及医疗观察检测指标缺陷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一、缩略词
二、正文
    中文摘要
    英文摘要
    前言
    第一章 资料与方法
    第二章 结果
    第三章 讨论
    第四章 结论
参考文献
综述
致谢

(7)伴抗磷脂综合征的青年脑卒中病例报道并文献复习(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英文摘要
符号说明
前言
临床资料
讨论
    2.1 APS的临床表现
    2.2 APS的病因及发病机制
    2.3 APS的诊断
    2.4 APS的分类
    2.5 APL与脑卒中的关系
    2.6 APS的治疗和预防
结论
附图
参考文献
综述
    综述的参考文献
致谢
学位论文评阅及答辩情况表

(9)钩端螺旋体病后发症与L型(论文提纲范文)

1 后发症与钩体L型的关系[1]
2 钩体L型的诱导与生物学特性
    2.1 L型的诱导[2~5]
    2.2 钩体L型的形态[4~6]
    2.3 电镜下的超微结构[7]
    2.4 钩体L型的鉴定[8~10]
3 后发症的实验动物模型[11, 12]
4 后发症的临床表现[13~16]

(10)钩端螺旋体性脑动脉炎患者的临床护理(论文提纲范文)

1 临床资料
2 护理问题分析
3 护理措施
    3.1 严密监测颅内压变化
    3.2 赫氏反应的护理观察
    3.3 早期康复训练的护理
4 效果评价
5 小 结

四、钩端螺旋体病致脑出血一例报告(论文参考文献)

  • [1]烟雾病成人外周血来源内皮祖细胞分离培养与功能观察[D]. 嘉志雄. 华中科技大学, 2013(07)
  • [2]鲁西南地区烟雾病临床特征及病因分析[D]. 吕秋杰. 天津医科大学, 2012(02)
  • [3]青年卒中危险因素及其临床特点分析[D]. 徐静. 吉林大学, 2011(05)
  • [4]青年脑卒中病因及危险因素的研究进展[J]. 唐跃东,董强. 中华脑血管病杂志(电子版), 2010(03)
  • [5]烟雾病的流行病学调查及临床治疗研究[D]. 苗伟. 南京医科大学, 2010(06)
  • [6]现代中青年人群脑卒中危险因素及医疗观察检测指标缺陷分析[D]. 张剑. 广西医科大学, 2009(10)
  • [7]伴抗磷脂综合征的青年脑卒中病例报道并文献复习[D]. 沈曰娟. 山东大学, 2007(03)
  • [8]螺旋体病[J]. 蒋雨平. 中国现代神经疾病杂志, 2004(04)
  • [9]钩端螺旋体病后发症与L型[J]. 黄谷良,林特夫,宋秀宇,汤郡,马登宏,张世馥. 蚌埠医学院学报, 2002(01)
  • [10]钩端螺旋体性脑动脉炎患者的临床护理[J]. 陈吟卿. 中华护理杂志, 2001(07)

标签:;  ;  ;  ;  ;  

钩端螺旋体病致脑出血一例报告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