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81例儿童肝炎病原学分析及预防对策

481例儿童肝炎病原学分析及预防对策

一、481例小儿肝炎病原学分析及预防对策探讨(论文文献综述)

谭从容[1](2016)在《非肝炎病毒感染性肝炎患儿的综合治疗效果观察》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目的探究非肝炎病毒感染性肝炎患儿的临床特点和综合治疗疗效,为该病的诊断和治疗提供依据。方法收集170例于2013年4月至2015年3月入恩施土家族苗族自治州民族医院儿科诊治的非肝炎病毒感染性肝炎患儿的临床资料,通过统计学分析,得出该病的临床特点和综合治疗疗效。结果引起患儿非肝炎病毒感染性肝炎的常见的3种病毒是巨细胞病毒(37.65%)、EB病毒(28.82%)、腮腺炎病毒(7.65%)。发热(61.76%)、纳差(47.06%)、咳嗽(31.18%)、腹痛腹泻(32.35%)为患儿的主要临床症状,而扁桃体肿大(28.82%)、淋巴结肿大(22.94%)、肝脏肿大(30.59%)、脾脏肿大(18.24%)为患儿主要的临床体征。治疗前,患儿有92.21%出现谷丙转氨酶(ALT)异常升高,有88.32%出现谷草转氨酶(AST)异常升高,治疗后,这两项指标异常发生率分别降至7.03%和5.62%;治疗前,170例患儿ALT、AST水平分别高达(370.31±37.99)IU/L和(271.08±37.08)IU/L,在经过综合治疗后,两项指标分别降至(160.07±27.11)IU/L和(85.13±9.42)IU/L,且治疗前后ALT、AST两项肝酶水平对比,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t值分别为58.734、63.372,均P<0.01)。结论儿童非肝炎病毒感染性肝炎的临床表现与肝炎病毒感染性肝炎类似,在临床上需结合实验室检查和病原学检查,并进行综合治疗。

祝博[2](2014)在《《医药论坛杂志》2014年第35卷分类总索引——按《中国图书馆分类法》(第四版)》文中认为

王晶[3](2014)在《慢性阻塞性肺疾病急性加重多中心病原及耐药基因分子流行病学调查》文中研究说明目的通过对北京地区11家医院住院AECOPD患者的流行病学特点和病原菌构成情况的调查,了解主要病原菌的抗菌药物耐药情况、重要临床特点及应用不同抗菌治疗方案的疗效,肺炎克雷伯杆菌、铜绿假单胞菌、鲍曼不动杆菌、大肠杆菌相关耐药基因的流行状况,拟为优化AECOPD抗菌治疗方案提供依据。方法前瞻性调查北京地区11家医院呼吸内科及呼吸监护病房自2013年6月至2014年1月入住的的326例AECOPD患者的流行病学材料、临床表现、辅助检查、转归、病原学培养及应用不同抗菌药物的预后;聚合酶链反应法检测肺炎克雷伯杆菌、铜绿假单胞菌、鲍曼不动杆菌、大肠杆菌相关耐药基因的流行状况;探讨慢性阻塞性肺病急性加重期不同种类抗菌药物的应用。结果1、共入组患者326例,其中男性207例(63.5%),女性119例(36.5%),年龄46-100(平均75.7±9.6)岁。145(44.5%)例患者院前应用抗菌药物,最常见的是应用第二、三、四代头孢、喹诺酮类或者第二、三、四代头孢+喹诺酮类。病原学检测的总体阳性人数为109人,阳性率为33.4%;其中前五位病原阳性菌为肺炎克雷伯杆菌,占17.6%;铜绿假单胞菌,占15.5%;鲍曼不动杆菌,占9.2%;肺炎支原体,占6.3%;金黄色葡萄球菌,占4.2%。统计显示院前未用抗菌药物组与用抗菌药物组之间临床治疗终点无统计学差异。根据住院后使用抗菌药物分组情况,左氧氟沙星、莫西沙星、哌拉西林/酶抑制剂与其他抗菌药物相比费用较低,住院时间与联合应用抗菌药物组相比明显减少,但与其他方案抗菌药物相比无差异。各方案之间临床好转率无明显差异。AECOPD患者痰培养G-阴性菌位于前四位是肺炎克雷伯杆菌、铜绿假单胞菌、鲍曼不动杆菌、大肠杆菌。普遍对阿米卡星、头孢哌酮/舒巴坦、对哌拉西林/他唑巴坦、头孢吡肟的耐药率较低,对碳青霉烯类抗菌药物的耐药率较高。β内酰胺类耐药基因SHV在KP中的占有比例最高,而DHA基因在AB菌中的阳性率最高78.6%, TEM在大肠杆菌中覆盖率最高62.5%, CTX-M-15在KP中占28.6%,其余三种细菌的阳性率低于20%。同时携带两种或两种以上基因型四种细菌分别为11株(52.4%),6株(28.5%),8株(57.1%)、3株(30%),且多为CTX-M型与TEM或SHV型共同存在,说明细菌对β内酰胺类药物的耐药可能与携带多种β-内酰胺酶的耐药基因有关。与膜通透性相关的Opr-D2基因阳性率与药敏结果较一致,可能可以预测细菌对碳青霉烯类抗菌药物亚胺培南的耐药性,从而为抗菌药物的选择提供依据。结论AECOPD住院患者痰培养前五位的病原菌为肺炎克雷伯杆菌、铜绿假单胞菌、鲍曼不动杆菌、肺炎支原体、金黄色葡萄球菌。细菌普遍对抗菌药物耐药率有升高趋势。住院后应用左氧氟沙星、莫西沙星、哌拉西林/酶抑制剂与其他抗菌药物相比费用较低,预后未见明显统计学差异。不同抗菌药物对不同细菌的耐药机制各不相同,耐药基因的产生和在细菌之间传递可能是细菌耐药范围越来越大的主要原因,合理应用抗菌药物,正确及时的选择抗菌药物是治疗预防耐药的关键。对耐药基因的筛选可能为以后抗菌药物的选择提供相应的治疗方向。

蔡丽如,黄奕兰,王盈盈,陈志成[4](2002)在《481例小儿肝炎病原学分析及预防对策探讨》文中研究说明目的 分析小儿肝炎病原学情况及探讨预防对策。方法 用ELISA法对住院病人进行甲、乙、丙、丁、戊型肝炎病毒及巨细胞病毒标志物检测。结果 抗HAV IgM阳性率为 6 4 0 3% ,HBsAg阳性率为 30 35 % ,各型病毒重叠感染率为 13 31% ,以甲、乙型肝炎病毒重叠感染为主 ,占 6 2 4 % ;无丁型肝炎病毒感染病例。结论 应加强小儿肝炎 ,尤其是甲、乙型病毒性肝炎的预防。

蔡丽如,黄奕兰,王盈盈,陈志成[5](2001)在《481例小儿肝炎病原学分析及预防对策探讨》文中指出目的:分析小儿肝炎病原学情况及探讨预防对策。方法:用ELISA法对住院病人进行甲、乙、丙、丁、戊型肝炎病毒及巨细胞病毒标志物检测。结果:抗HAV-IgM阳性率为64.03%,HBsAg阳性率为30.35%,各型病毒重叠感染率为13.31%,以甲、乙型肝炎病毒重叠感染为主,占6.24%;丙、戊型肝炎病毒无单独感染病例,无丁型肝炎病毒感染病例。结论:应加强小儿肝炎,尤其是甲、乙型病毒性肝炎的预防。

王艳[6](2011)在《长沙市2008-2009年手足口病流行病学研究》文中研究说明目的:描述长沙市2008~2009年手足口病的流行特征,探讨影响手足口病病程及流行的相关因素,为制定手足口病防制策略提供科学依据。方法:应用现况研究方法,收集长沙市2008~2009年手足口病的疫情报告数据资料,对2008~2009年湖南省儿童医院及湖南省人民医院报告的全部手足口病临床诊断病例进行个案调查,同时对长沙市2008-2009年送检的手足口疑似病例进行试验检测和流行病学调查。用SPSS13.0统计软件进行统计分析。用率和构成比进行计数资料的统计描述,用多元线性回归模型对手足口病程的影响因素进行多因素分析。用RT-PCR技术对疑似手足口病例标本进行病原学检测,分别用χ2检验、非条件logistic回归分析对实验室确诊病例和实验室检测阴性的手足口病例进行比较,探讨影响手足口流行的相关因素。结果:2008~2009年长沙市手足口病发病数为13613例,年发病率为110.87/10万。地区分布:长沙市9个区县均有手足口病例报告,其中以雨花区发病率最高;季节分布:全年均有病例发生,但呈现两个高峰,大的发病高峰出现在4-6月,较小的高峰在11月左右;人群分布:病例数以散居儿童为主,占65.81%;年龄分布以1-4岁儿童发病率最高,男性发病率为140.72/10万,女性为79.30/10万。48.6%手足口病例有发热症状,77.4%有皮疹症状。多元线性回归分析结果显示,就诊不及时(b’=0.348)、发热(b’=0.152)是导致手足口病病程延长的危险因素,随着年龄的增加病程缩短(b’=-0.127)。非条件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显示,在报告的手足口疑似病例中,托幼机构带养(OR=2.393,95%CI:1.136-5.041)、手足口病患者接触史(OR=3.836,95%CI:1.436-10.250)、吸吮手指(玩具)习惯(OR=4.213,95%CI:1.395-12.721)与最终实验室检测病毒阳性密切相关。结论:2008-2009年长沙市手足口病的分布存在地区差异,男性多于女性,以1-4岁儿童居多,发病高峰集中在4-6月。手足口病一般病程为5天,近半数病例有发热症状,以中热型为主,多部位的皮疹多见。年龄小、发热、诊治时间晚是导致手足口病病程延长的危险因素。手足口病患者接触史、吸吮手指(玩具)习惯及幼托机构带养与实验室检测EV阳性密切相关,可能是影响手足口病感染发生的重要因素之一

张建忠,郑秀奇[7](2006)在《小儿肝炎病因分析和防治对策》文中研究表明目的:了解我市小儿肝炎的的病因分布及对小儿肝炎的防治具有重要意义。方法:将2000年1月 -2005年10月收住我院的小儿肝炎428例,其中男350例,女78例,男女比例为4.49:1,年龄2个月 -14岁,平均年龄9.5岁资料回顾整理。检测方法抗-HAV-IgM采用ELISA方法;HBV-M、抗- HCV、抗-HEV-IgG、抗-HEV-IgM均采用ELIAS方法;HDAg、抗-HDV、抗-HDVIgM采用ELISA 方法;HBV DNA定量采用PER荧光检测方法;HCV RNA定量采用PCR荧光监测方法;CMV-IgM、

李丽军,孙艳青,胡玉玲[8](2005)在《病毒性肝炎患儿486例病原学调查》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目的为了解小儿病毒性肝炎的病原学特点,以指导小儿肝炎的预防与临床诊断。方法采用ELISA法对1992年1月2003年1月住院患儿486例进行甲、乙、丙、戊型肝炎病毒标志物检测。结果病原分型:甲型肝炎占53.1%(258/486),乙型肝炎占20.2%(98/486),双重感染占9.5%(46/486),未定型肝炎11.9%(58/486);临床分型:急性肝炎占78.2%(380/486),重型肝炎占11.1%(54/486),慢性肝炎占8.2%(40/486)。结论洛阳地区小儿肝炎以甲型病毒性肝炎为主。

俞蕙[9](2004)在《IFN-γ基因多态性与宫内HBV感染易感性关系的研究》文中研究指明目的:为了研究宫内乙型肝炎病毒(HBV)感染儿童干扰素-γ(IFN-γ)基因多态性(包括+874A/T SNP及CA重复序列)与宫内HBV感染易感性的关系,探讨宫内HBV感染的遗传易感因素。 方法:1.对象:来自我院乙肝疫苗专科随访门诊。母亲为HBV携带者,新生儿出生后按程序使用乙肝疫苗或乙肝疫苗联合乙肝免疫球蛋白(HBIg)进行免疫,并定期随访一般情况、肝功能及乙肝标志物,排除急、慢性乙型肝炎、合并CMV、HCV、HDV、EBV感染、急性传染病、自身免疫性肝病、以及心、肺、肾、脑等重要脏器疾病和免疫系统疾病。对照组来自住院的急性细菌性或病毒性呼吸道感染病例,均能治愈出院。所有研究对象肝功能均正常,年龄均大于1岁。 2.分组:(1) 出生时外周静脉血HBsAg和(或)HBV-DNA阳性并持续阳性6个月以上者为宫内HBV感染者(Ⅰ组)(2) 出生时及以后随访中未曾出现过HBsAg或HBV-DNA阳性,1岁时抗-HBs达保护滴度以上者为正常免疫儿童(Ⅱ组)(3) 对照组 3.实验方法:(1) 用ABI Prism7700高通量荧光PCR系统对IFN-γ+874A/TSNP进行测定(2) 用PCR及毛细管电泳法对IFN-γ CA重复序列多态性进行检测 结果:1.在46例宫内HBV感染组儿童中IFN-γ+874AA、AT和TT基因型分布频率分别为67.4%、19.6%和13.0%:而在73例正常免疫儿童中AA、AT和TT基因型分布频率分别为45.2%、30.1%和24.7%。两组IFN-γ+874基因型的分布频率差异有显着性(X2=5.102,P=0.02389)。宫内HBV感染儿童IFN-γ+874AA基因型占优势。 2.宫内HBV感染儿童IFN-γ+874A/T基因频率以+874A为优势,占77.17%、+874T占22.83%;正常免疫儿童IFN-γ+874A占60.27%、+874T占39.73%。宫内HBV感染儿童与正常免疫儿童I刚一Y+874A/T基因频率比较xZ=7.238,P=0.0071,OR=2 .228,95%Cl 1.244一3.992。 3.宫内HBv感染儿童xFN一Y CA重复序列基因多态性(CA12)十/(CA12)+减少,42例中仅有5例,占一1.90%,(CA,2)+/(eA,2)一占26一90/0,(eA12)一/(eA12)一占61.91%;正常免疫儿童I刚详(eA12)+/(eA12)十占26.47%,(eA12)+/(eA12)-占33.52%,(eA12)一/(eA,2)一占39.71%。宫内HBv感染组与正常免疫组比较趋势xZ二5.64,P二0.0176,两组对象I刚一Y以重复序列基因多态性差异有统计学意义,宫内HBV感染儿童(CA,2)十/(CA12)十较正常免疫儿童减少。 4.宫内HBV感染儿童IFN一Y CA重复12次的频率为25%,比正常免疫儿童x州一 Y eA重复12次的频率43.350/0明显降低,xZ二7.548,P二0.0060,有显着统计学意义。 结论:1.IFN一丫+8 74A/T基因多态性与宫内HBV感染有关,宫内HBV感染儿童IFN-Y十874AA基因型占优势,IFN一丫+8 74A等位基因占优势,提示IFN一Y+874基因多态性与宫内HBV感染有相关性。 2.IFN一Y CA重复序列基因多态性与宫内HBV感染有关,宫内HBV感染儿童IFN一Y CA重复12次(高表达量基因型)的频率明显减少,提示IFN一丫以重复序列基因多态性在决定个体宫内HBV感染遗传易感性方面有一定意义。 3.IFN一Y基因多态性在决定个体宫内HBV感染遗传易感性方面有一定意义。

刘路,杨世达,孔金峰[10](2003)在《214例小儿肝炎病因分析和预防对策》文中研究表明 关于小儿肝炎病因与临床分型及各年龄组分布情况的文献报道较少,而我市为肝炎的高发地区,了解小儿肝炎的病因分布对小儿肝炎的防治具有重要意义。本文对214例小儿肝炎的病因进行总结分析,现将结果报告如下。

二、481例小儿肝炎病原学分析及预防对策探讨(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481例小儿肝炎病原学分析及预防对策探讨(论文提纲范文)

(1)非肝炎病毒感染性肝炎患儿的综合治疗效果观察(论文提纲范文)

1 资料与方法
    1.1 患儿基本资料
    1.2 入选标准和排除标准
    1.3 检查方法
    1.4 治疗方案
    1.5 观察指标
    1.6 统计学方法
2 结果
    2.1 170例患儿主要症状和体征
    2.2 非肝炎病毒感染性肝炎患儿病原体检测结果
    2.3 非肝炎病毒感染性肝炎患儿肝酶异常发生率
    2.4 非肝炎病毒感染性肝炎患儿治疗前后ALT、AST水平变化
3 讨论
    3.1 非肝炎病毒感染性肝炎患儿的主要临床症状
    3.2 抗感染治疗联合护肝降酶药物治疗非肝炎病毒感染性肝炎患儿的临床效果

(3)慢性阻塞性肺疾病急性加重多中心病原及耐药基因分子流行病学调查(论文提纲范文)

英文缩略词表
中文摘要
Abstract
前言
第一部分 慢性阻塞性肺疾病急性加重多中心病原流行病学调查
    材料和方法
    结果
    讨论
    结论
第二部分 相关细菌耐药基因的分子生物学调查
    材料与方法
    结果
    讨论
    结论
创新点与不足
文献综述
参考文献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文章情况
致谢

(4)481例小儿肝炎病原学分析及预防对策探讨(论文提纲范文)

1 对象与方法
    1.1 对象
    1.2 方法
2 结 果
    2.1 481例小儿肝炎血清病毒标志物检测结果 见表1。
    2.2 重叠感染情况
    2.3 单独感染情况
3 讨 论

(6)长沙市2008-2009年手足口病流行病学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缩略语说明
第一章 前言
第二章 对象与方法
    2.1 研究对象与研究内容
        2.1.1 资料来源
        2.1.2 临床病例分析
        2.1.3 病原学及流行的影响因素研究
    2.2 病例诊断标准
        2.2.1 临床诊断标准
        2.2.2 实验室确诊病例标准
        2.2.3 疑似手足口病例
    2.3 实验室检测方法
        2.3.1 标本的采集
        2.3.2 病毒分离与血清学鉴定
    2.4 资料的统计分析
    2.5 质量控制
第三章 结果
    3.1 流行状况
    3.2 三间分布
        3.2.1 发病的地区分布
        3.2.2 季节分布
        3.2.3 人群分布
    3.3 临床病例分析
        3.3.1 一般情况
        3.3.2 病情情况
        3.3.3 临床表现
        3.3.4 流行病学接触史
        3.3.5 影响手足口病病程的相关因素分析
    3.4 疑似病例的病原学检测结果分析
        3.4.1 一般情况
        3.4.2 实验室确诊病例组与实验室检测阴性病例组临床特征比较
        3.4.3 实验室确诊病例的影响因素分析
第四章 讨论和建议
    4.1 流行特点
    4.2 临床特征
    4.3 实验室确诊病例的影响因素分析
    4.4 建议
    4.5 存在的不足和进一步研究的方向
第五章 结论
参考文献
综述
    参考文献
附录
致谢
攻读学位期间主要的研究成果

(8)病毒性肝炎患儿486例病原学调查(论文提纲范文)

资料与方法
    一、一般资料
    二 、方法
结 果
    一、病毒性肝炎486例病原学分类
    二、病毒性肝炎486例临床分型
讨 论

(9)IFN-γ基因多态性与宫内HBV感染易感性关系的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英文摘要
前言
第一部分 IFN-γ+874A/T基因单核苷酸多态性与宫内HBV感染易感性关系的研究
    对象和方法
    结果
    讨论
第二部分 IFN-γCA重复序列基因多态性与宫内HBV感染易感性关系的研究
    对象和方法
    结果
    讨论
    结论
参考文献
综述1 小儿水痘-带状疱疹病毒感染的现状及对策
综述2 儿童慢性乙型病毒性肝炎的干扰素治疗及其影响疗效的因素
综述3 单核苷酸多态性的检测方法及其在儿科的应用
论文1 HBIG联合不同剂量国产重组酵母乙型肝炎疫苗阻断HBV母婴传播免疫效果的研究
论文2 1980-1999年水痘患儿临床特点的研究
论文3 儿童EBV感染30例临床分析
论文4 IFN-γ+874基因单核苷酸多态性与宫内HBV感染易感性关系的研究
论文5 IFN-γCA重复序列基因多态性与宫内HBV感染易感性关系的研究
评述1 病毒性肝炎感染者的新生儿乙肝疫苗接种
参编《传染病学》第3版,2003年8月复旦大学出版社
    水痘
    猩红热
参编《儿科感染病学》,2003年10月上海科技出版社
    感染病的预防措施
    水痘-带状疱疹病毒
    弓形虫病
    绦虫病
    包虫病
致谢

四、481例小儿肝炎病原学分析及预防对策探讨(论文参考文献)

  • [1]非肝炎病毒感染性肝炎患儿的综合治疗效果观察[J]. 谭从容. 中国妇幼健康研究, 2016(12)
  • [2]《医药论坛杂志》2014年第35卷分类总索引——按《中国图书馆分类法》(第四版)[J]. 祝博. 医药论坛杂志, 2014(12)
  • [3]慢性阻塞性肺疾病急性加重多中心病原及耐药基因分子流行病学调查[D]. 王晶. 中国人民解放军医学院, 2014(03)
  • [4]481例小儿肝炎病原学分析及预防对策探讨[J]. 蔡丽如,黄奕兰,王盈盈,陈志成. 重庆医学, 2002(11)
  • [5]481例小儿肝炎病原学分析及预防对策探讨[J]. 蔡丽如,黄奕兰,王盈盈,陈志成. 中西医结合肝病杂志, 2001(S1)
  • [6]长沙市2008-2009年手足口病流行病学研究[D]. 王艳. 中南大学, 2011(01)
  • [7]小儿肝炎病因分析和防治对策[A]. 张建忠,郑秀奇. 中华医学会全国第九次感染病学学术会议论文汇编, 2006
  • [8]病毒性肝炎患儿486例病原学调查[J]. 李丽军,孙艳青,胡玉玲. 实用儿科临床杂志, 2005(09)
  • [9]IFN-γ基因多态性与宫内HBV感染易感性关系的研究[D]. 俞蕙. 复旦大学, 2004(01)
  • [10]214例小儿肝炎病因分析和预防对策[J]. 刘路,杨世达,孔金峰. 中西医结合肝病杂志, 2003(S1)

标签:;  ;  ;  ;  ;  

481例儿童肝炎病原学分析及预防对策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