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网络测试命令Ping的应用

浅谈网络测试命令Ping的应用

一、浅谈网络测试命令Ping的应用(论文文献综述)

边子政[1](2020)在《可扩展的分布式网络协议测试与验证系统》文中研究指明近些年来,随着云计算规模的不断扩大与可编程数据平面的逐渐普及,数据中心内的网络协议正发生着快速的变革。为保证新协议的稳定与可靠,需要在部署前对其功能与性能进行大量工程上的测试与验证。由于真实设备的成本较高,所以一般使用仿真环境进行操作。在该过程中,会遇到三个问题:第一,由于这些网络的规模较大,而传统网络仿真技术的性能有限,因此难以对整个网络进行真实流量的仿真;第二,现有系统对网络仿真的关注较多,而对网络协议测试验证技术的研究相对较少;最后,分布式仿真环境中的网络遥测技术有待进一步完善。因此,本论文针对上述问题,提出了一种分布式网络协议仿真与测试系统的设计方案。首先,系统使用了容器与隧道技术,使仿真网络的节点与链路能够同时运行于多台主机中,解决了大规模网络仿真中系统的扩展性问题;其次,由于在协议的开发及测试过程中,需要通过运行数据对其进行调试与分析,所以论文利用eBPF技术,提出了一种应用于分布式仿真场景下的带外遥测技术,它能够以较低的开销按需过滤与提取网络节点中的数据包;最后,论文还提出了一种基于测试用例的协议测试方法,并提倡以测试驱动的方式完成网络协议的开发与测试。此外,论文通过模拟为数据中心网络添加新协议及进行对比实验的方式,测试了系统的功能及性能。功能测试结果表明,系统对大规模网络的分布式仿真、带外实时遥测和协议的自动化测试验证都具有良好的支持。性能测试结果表明,系统在具有双核CPU和4GB可用内存的单机上,就可以仿真拥有约640个节点和1280条链路的网络。并且在具有多个工作节点的情况下,系统创建仿真网络时的性能具有显着的提升。

赵亚婵[2](2020)在《基于SDN的虚拟网络动态映射技术研究》文中研究指明随着Internet的发展,人们在承载数据转发与交换的硬件上添加了越来越多的技术元素,这一举动使的硬件的负载逐渐加重,不仅在实施方面带来了困难,也增加了网络维护的难度,限制了网络的发展。为此,新的网络架构SDN(Software Defined Networking)诞生解放了硬件,SDN作为一种新的网络模式,使执行转发与控制决策分离,简化了网络控制与管理,具有广泛的应用前景。此外,在数据增长的过程中,网络能耗问题逐渐受到了大家的关注,目前人们在这一方面的研究并不多,主要是通过降低硬件设备能耗或者设计新的路由机制降低能耗。本课题首先通过研究SDN技术及减少能耗等相关技术在国内外的研究现状,针对云计算数据中心中多种能耗特征网络资源共存多种云计算服务共享网络资源的现状,引入SDN技术,提出了虚拟网络动态映射技术,设计针对流量大小可自动切换路径的系统。在本系统中虚拟机之间通信有两条路径可供选择,即光交换机和电交换机。通过对交换机的切换,实现虚拟网络流量的整合,减少物理网络资源的冗余浪费,从而达到优化数据网络能耗的目的。其次,使用Ping和Netperf两个工具通过调节参数配置对系统进行切换测试,并记录数据。然后通过数据对比选取发送包个数较多的数据,使用探索性数据分析对此数据进行预处理。最后,使用决策树算法对延迟时间建模预测,提出的配置参数与延迟时间的预测模型,找到可以切换路径的流量阈值,优化系统。研究实验表明,我们提出的基于SDN的虚拟网络动态映射技术原型系统,在不影响网络应用正常运行的情况下,实现了对虚拟网络链路的动态调整,通过网络流量与网络路径的合理匹配,达到了降低网络能耗的目的。

范新东[3](2020)在《基于OpenFlow的数据中心网络流量调度策略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随着数据中心网络流量的爆炸式增长和横向流量占比的逐渐增多,传统的流量调度机制逐渐暴露出链路利用不充分、网络状态不可知的缺陷。借助近年来逐渐兴起的软件定义网络架构,可以方便地获取全网设备和链路状态,灵活地部署流量调度策略,进而更加充分合理地利用数据中心网络的资源。因此基于软件定义网络设计出高效的流量调度算法是本课题研究的重点。本文主要针对数据中心网络中常见的胖树(Fat-Tree)拓扑结构,研究了以下两部分内容:(1)针对数据中心网络中大象流的调度,提出了性能尺度模型,然后结合蚁群算法的自组织性和模拟退火算法的快速收敛性设计了基于蚁群模拟退火算法的数据中心流量调度策略。通过对路径跳数和路径负载这两个因素的综合考量,在主动规避链路拥塞的同时尽可能降低闲置链路的比例。通过仿真验证了该算法相比于对照算法能够更充分地利用链路资源,从而更有效地提升大象流的业务性能。(2)针对数据中心网络中大象流和老鼠流综合调度的场景,提出了基于警戒流机制的流量调度优化策略。允许符合带宽条件的警戒大象流与老鼠流共用相同的链路传输,将老鼠流占用链路的带宽利用率维持在合理水平的同时尽可能减少大象流的重路由次数。通过仿真验证了该机制相比于对照算法在牺牲少量大象流吞吐率的同时能够大幅提升老鼠流的业务性能。

罗煜[4](2020)在《基于多路径传输直播系统的网络性能评价模型构建与分析》文中研究指明当今世界,互联网己经成为国家运行发展的命脉和基础,整个国家、社会、个人对网络的依赖程度越来越高。众多政府部门、组织、企业都在建立和扩展自有网络,并通过互联网对海量的网络资源信息实现充分的共享与利用。网络的地位越来越重要,己经成为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支柱。网络服务的各种需求促使网络技术发展日新月异,并且形式越来越多样化。同时,随着用户需求的提升,网络服务对网络质量尤其是在带宽、鲁棒性等方面的要求也越来越高,当前的网络环境已经逐渐难以满足用户多样化的网络需求。多径传输技术主要研究的是怎样在多宿终端间使用多条路径进行并行数据传输,并且在这个过程中实现负载均衡、带宽聚合、动态切换,同时能够及时地将传输服务从拥挤且易中断的路径切换到传输质量较好的其它路径。多路径并行传输相较于单路径传输,能有效解决现有网络环境下单路径传输低效的问题,具有以下优势:(1)提高数据传输的鲁棒性,能够实现资源切换与故障快速复原;(2)聚合带宽,提高吞吐量;(3)具有良好的负载均衡能力。当前,计算机网络正在对各类产业产生着深远影响,随之网络的稳定性与可靠性是各个产业稳定发展的前提和基础。由此可见,网络性能的优劣已经成为评价一个网络好与坏的关键指标。现有关于网络性能评估的研究主要是对单路径传输网络进行的,而因多路径传输网络当下还未被广泛普及且较单路径传输网络有诸多优势,能够更加适合当前网络服务的发展需求,故采用适当的手段,对多路径传输网络性能进行分析和评估是一个需要解决的重要问题。本文以多路径传输直播系统为例对多路径传输网络性能进行评估。首先针对多路径传输网络的网络特性,以ITU-T(国际互联网标准化组织)和IETF(国际互联网工程任务组)对网络性能的定义为基础,按照精简性、可测性、代表性三个原则抽取了相应的评价指标;然后以这些指标为基础提出了多路径传输网络的灰色关联网络性能评估模型,简称:MPTCP-GANPEM(Multi-Path TCP Grey Associated Network Performance Evaluation Model),该评估模型可以对多路径传输网络综合性能给出量化评分;最后通过搭建多路径传输直播系统,依托Nor Net国际测试床的真实网络环境,设计多种实验场景并使用该评估模型对不同场景下的网络综合性能进行了分析评价,实验结果表明:(1)本文提出的评估模型MPTCP-GANPEM能够对多路径传输网络的综合性能做出客观评价;(2)在多路径传输网络综合性能的指标影响度方面,时延对其影响最大,时延抖动影响最小;(3)使用MPTCP-GANPEM,多路径传输直播平台网络性能的综合评分至少应达到73.82才能保证直播视频的流畅播放。

刘潇潇[5](2020)在《矿井移动自组织网络智能优化路由研究》文中研究指明在煤矿井下安全监测和生产作业过程中,数据传输需要通信基础设施的支撑,这些基础设施在恶劣的井下环境中可能会被破坏,导致数据无法传输,存在安全隐患。移动自组织网络可以通过矿工携带的智能移动终端构建,不依赖于任何基础设施,为矿井安全监测数据的无线传输提供一种新方法。基于移动自组织网络的动态性,本文利用变形虫模型自适应行为,设计了自主优化路由算法来适应井下无线网络拓扑的动态变化。该算法将移动自组织网络参数引入变形虫模型中的泊松方程,利用变形虫模型的微分进化方程对参数进行优化,降低算法的复杂度,并提出一种分布式路由决策方法,构建数据传输的优化路径,提高数据传输的服务质量。本文基于NS2平台进行了仿真实验,并与GPSR、PIMAR和P-IRP路由算法进行了比较。结果表明,基于变形虫模型的矿井移动自组织网络自主优化路由算法在平均端到端延迟、投递率、吞吐量和网络生存时间等方面都体现出了良好的性能,实现了能量消耗和网络负载的均衡,延长了网络生存时间。为了自组网能在矿井等实际环境中得到更好的应用,需要在真实的网络环境中测试路由协议的性能。目前,移动自组织网络的研究大多是基于模拟器的,而模拟环境与真实的移动自组织网络测试环境大不相同。为了研究真实环境下移动自组织网络的性能,本文设计一种基于嵌入式ARM-Linux的移动自组织网络测试平台,并在其上移植了相应的路由协议。本文详细阐述了移动自组织网络测试平台的搭建过程,包括Linux内核的移植、无线网卡的移植和AODV协议的移植。网络性能测试表明,本文构建的测试平台能够实现移动自组织网络的相应功能,为移动自组织网络路由等相关研究提供支撑。该论文有26幅图,表9个,参考文献69篇。

梁萧[6](2020)在《LoRaWAN网络QoS机制研究》文中提出LoRa(Long Range)是一种新兴的低功耗广域网(Low-Power Wide-Area Network,LPWAN)技术,具有远距离、低功耗、低成本等优点。LoRaWAN(LoRa Wide-Area Network,LoRa广域网)是基于LoRa技术的组网标准,定义了LoRa网络的通信协议和系统架构。在实际应用中,由于LoRaWAN协议的不完善,特别是应用层协议缺陷,以及LoRa设备的性能限制,导致LoRa设备的通用性差、可扩展性低,同时会降低网络的通信可靠性和网络容量。因此,需要研究相应的机制来保证LoRaWAN网络的QoS(Quality of Service,服务质量)。本文针对实际应用中LoRaWAN网络存在的终端节点设备地址分配冲突、缺少应用层规范、网关下行通信冲突概率大等问题,设计了终端节点的设备地址分配策略,规范了终端节点的应用层信息定义和传输方式,同时对LoRa网关进行扩展,研究多通道通信调度算法,提升下行数据的发送成功率,使LoRaWAN网络的服务质量能满足物联网应用的需求。本文的主要工作如下:(1)针对LoRaWAN网络中终端节点设备地址冲突的问题,提出了LoRa终端设备地址分配策略,可以唯一地识别并标识终端节点,避免网络中设备地址冲突,提高网络的稳定性和可靠性。(2)针对LoRa终端设备应用层信息不规范、通用性差、可扩展性差等问题,提出了LoRa终端设备信息识别策略,完善了LoRaWAN协议的应用层,对终端节点的应用层信息进行了规范的定义,同时使网络服务器可以快速识别并管理终端设备的应用层信息。(3)针对LoRaWAN网络中上下行通信数量较多时,网关收发数据易发生冲突,特别是下行通信冲突的问题,提出了适用于多通道网关的调度算法,使网关可以合理调度下行通信所使用的信道,提升下行通信的发送成功率,特别是保证Class C类型数据的成功发送,同时增加网络容量。通过仿真验证和实际测试结果可知,终端设备地址分配策略、终端设备信息识别策略、网关多通道调度算法,可以显着提升LoRaWAN网络的稳定性、可扩展性和网络容量,缓解通信冲突,特别是下行通信的冲突问题。

易展翔[7](2019)在《医院无线网络的设计与实现》文中研究指明某医院是一所集医疗、教学、科研、保健康复、门诊急救于一体的大型三级甲等综合医院,某医院的信息化建设起始于2006年,在这十几年的更新换代中经历了三个阶段:单机用户孤岛式使用、科室数据共享使用、全院信息化应用。信息化应用系统是以计算机网络系统为基础,在计算机机网络系统不断完善当中渐渐成熟发展,由此可见,信息化应用极度依赖于计算机网络技术,为此,某医院一直在不断的优化网络和升级改造。为了更好的构建“智慧医院”,在院领导的高度重视下,某医院需要与时俱进,建设一个中等架构的无线网络,为信息化移动医疗提供基础设施,并且与现有的有线网络互为补充和备份。为此,通过这次工作上的实际应用作为论文的研究方向。在某医院无线网络升级改造的基础上,对现有的网络做了详细的研究,针对其正在使用和准备上线的业务进行类分评估,依据某医院的需求,做出了升级方案,并通过工程测试,最后顺利建设完成无线网络系统。文章介绍了某医院无线网络的设计方案和实施配置过程,主要包括项目的总体需求分析,项目实施的规划和设计;项目实施时的核心交换机、无线控制器(Wireless Access Point Controller,AC)等设备的参数配置;以及实施完成后的验收测试。以下是我的主要工作内容:(1)服务集标语识(Service Set Identifier,SSID),根据实际的使用场景和现有应用软件的业务性质对无线网络的SSID进行需求分析:规划5个简便易记的SSID名称,设计好SSID的认证规则、广播方式、授权规则和授权结果等访问规则,供各类型的访问用户使用,确保用户之间不会相互干扰影响。(2)无线访问接入点(Wireless Access Point,AP)安装完后配置AC等核心网络设备,通过CONSOLE线直连,使用“超级终端”软件登录设备作初始化配置,初始化配置后可以通过网络登录做后续配置。(3)系统的联调测试阶段:首先通过控制器AC对无线接入点AP控制,并发射出无线信号;再到无线网络覆盖区域通过笔记本和移动设备做多项测试,测试项目包括有网络联通测试、无线信号覆盖和强度测试、连通登录测试、程序应用测试等,测试信号不及格时,立即整改调试,重新测试后确保达到预期标准。某医院无线网络系统通过测试并正式投入使用,运作了半年时间,无线信号覆盖广、移动漫游时稳定、访问服务器没有延迟滞后的情况,基本解决有线网络存在的问题,满足某医院的业务需求,符合改造实施的目的。

占海文[8](2019)在《网络命令在计算机网络工程中的应用探讨》文中研究指明计算机网络中主要由计算机技术与信息技术构成,促使各类信息广泛传播。在新时期计算机网络工程发展中要重视各项安全问题,科学化应用网络命令。本文对网络命令在计算机网络工程中的应用进行探析,分析目前计算机网络工程发展现状与不同网络命令的具体应用,旨在推动计算机网络工程全面发展。

马思超[9](2019)在《光网络综合测试仪的嵌入式系统设计与实现》文中研究指明目前,我国的网络通信以及其应用几乎已经覆盖到了每家每户,随之而来的故障报修量也是非常巨大的。运营商的故障检测技术以前是一直依靠运维人员人工的进行排摸,检测维修,这个需要大量的人力和物力成本。同时也需要耗费巨大的成本。在运营商的体系中还没有一个全面的小型化的故障检测仪表设备可以用于目前网络设备故障排摸的环境。我们这次的研发目的是为了迎合目前通信运营商及专网用户欠缺线路综合测试手段而自主开发的测试终端,终端具有通信功能,采集数据,协议分析,接入测试,物理层(光铜结合)测试,应用层网络测试等功能,兼顾目前背景下光铜并存的运行状态,并嵌入智能操作系统,美观界面,实用接口,强大的续航能力,自主选择测试功能等特点,有利于现场运维人员快速判断故障并及时处理。本课题的创新点在于:1.可以对光网络终端下行光功率进行精确测试(常用于在用户终端处进行光功率为1490nm测试)2.配置完成后自动将光线路中接入网相对复杂的MPCP进行同步,OAM进行同步,对LOID进行认证以及其他环节自动进行分析,并得出相应的测试结论3.可检测光线路中的协议信号是否接入网络,也可直连光网络进行拨号测试,得出相关故障结论4.通过上层网关分配的IP地址来进行访问网络,并提供测试相关的网络功能5.终端有自己的无线模块,可以检测无线局域网的链接6.后续开发还为多种联网方式提供联通测试以太网无源光网络应用技术已广泛应用于中国三大通信运营商,包括点对多点拓扑特性和上行多分复用。这是其网络运营和维护的巨大挑战。本文结合以太网无源光网络测试的存在特点,提出了一种基于协议分析方法的以太网无源光网络测试系统的设计方案。该方案采用新型物理访问方法实现系统测试,并通过分析和比较以太网无源光数据中的协议帧。可以快速得出测试结论并在系统中定位故障点。还有一个急需解决的问题就是以太无源网络中存在一种故障叫异常发光光网络单元,他对网络的正常运行有着极大的影响。在研究异常照明网络单元故障检测技术的基础上,进一步分析故障原因,提出了一种基于硬件采集信号的异常照明网络单元故障检测技术。从硬件底层开发,测试光网络链路层,并进行监控,是一种有效排除异常发光网络单位故障的解决方式。光网络综合测试仪表的研究目的就是减少运维人员平时检测故障需要携带多种测试设备的压力,同时快捷的查出故障节点,节省了运维的时间。这样还取代了目前大规模计算机工作的使用,改变了运维概念,实现了故障预防措施,提高了运营商的服务质量。

张金龙[10](2019)在《基于6LoWPAN技术的充电桩群间通信网络的设计与实现》文中指出大力发展新能源汽车应用是我国政府的战略性发展政策,在节能减排和能源安全方面具有极为重要的意义,也有利于推动我国从汽车大国向汽车强国迈进。近年来,物联网技术已经大量应用到充电设施当中,这不仅有利于更科学地充电设施管理、提供更好的充电服务,同时也是智能电网建设的重点工作。本文在分析了当前充电桩接入网络的必要性和各种方式以及现存的问题与缺点后,提出了基于6LoWPAN技术的组网方案。首先,通过分析充电桩通信网络的发展背景及现状论证了本文课题的研究意义。其次,详细介绍了充电桩通信网络的现存形式和6LoWPAN等相关关键技术。然后,针对目前充电桩通讯存在的网络扩展性差、成本高等问题,引入了6LoWPAN技术作为充电桩组网的解决方法,设计出一种基于6LoWPAN无线网络的充电桩群间通信网络系统。对充电桩的功能结构框架进行设计,在其中加入专用于通信功能的控制模块,对充电桩终端无线6LoWPAN网络的协议栈进行设计,利用NAT64网络协议转换技术使该网络系统能够同时支持IPv6和IPv4网络,采用RPL路由协议,以此实现充电桩终端的6LoWPAN自组织网络,利用专为嵌入式设备的无线网络设计的CoAP协议实现对充电桩的远程监控管理。最后,针对本文设计的充电桩群间通信系统进行了仿真实验。利用TI公司的CC2538芯片和Contiki嵌入式操作系统搭建仿真环境,模拟实现6LoWPAN充电桩群间通信网络,分析说明该网络系统的特性及优点。最终通过相关的理论分析和仿真实验,初步论证了基于6LoWPAN通信技术组建充电桩群间通信网络方法的合理性和可行性。

二、浅谈网络测试命令Ping的应用(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浅谈网络测试命令Ping的应用(论文提纲范文)

(1)可扩展的分布式网络协议测试与验证系统(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研究背景及意义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1.3 论文的主要工作
    1.4 论文的组织结构
    1.5 本章小结
第二章 相关技术及研究工作
    2.1 虚拟化技术
        2.1.1 平台虚拟化
        2.1.2 网络虚拟化
    2.2 P4技术
        2.2.1 P4语言简介
        2.2.2 P4设备与传统设备的区别
        2.2.3 P4的抽象转发模型
        2.2.4 P4C和BMV2
    2.3 eBPF技术
    2.4 网络拓扑的切分
    2.5 本章小结
第三章 分布式网络协议测试和验证系统的设计
    3.1 引言
    3.2 系统需求分析
        3.2.1 大规模拓扑的仿真
        3.2.2 分布式仿真网络中的网络遥测
        3.2.3 网络协议的测试与验证
    3.3 系统的整体架构
        3.3.1 系统的控制平面
        3.3.2 系统的数据平面
        3.3.3 控制平面与数据平面的交互
    3.4 系统功能设计
        3.4.1 系统资源的监控与管理
        3.4.2 网络拓扑的切分与调度
        3.4.3 仿真网络的部署
        3.4.4 网络遥测
        3.4.5 网络协议部署、调试与测试验证的流程
        3.4.6 用户交互
    3.5 本章小结
第四章 分布式网络协议测试和验证系统的实现
    4.1 引言
    4.2 系统实现的原则与架构
    4.3 系统数据平面的实现
        4.3.1 工作节点
        4.3.2 仿真节点与仿真链路
    4.4 消息链路的实现
        4.4.1 消息代理和指令执行器
        4.4.2 消息回传组件
    4.5 系统控平面的实现
        4.5.1 系统控制器组件简介
        4.5.2 系统中的模块
        4.5.3 核心模块
        4.5.4 资源管理模块
        4.5.5 网络遥测模块
        4.5.6 用户交互模块
        4.5.7 系统中的服务
        4.5.8 网络管理服务
        4.5.9 其它系统服务
        4.5.10 系统中的附加模块
    4.6 本章小结
第五章 分布式网络协议测试和验证系统的实验验证
    5.1 引言
    5.2 实验环境
    5.3 系统功能的验证
        5.3.1 实验场景及实验目标
        5.3.2 简单网络协议的实现
        5.3.3 创建自定义场景模块
        5.3.4 创建并配置实验网络
        5.3.5 编写测试用例
        5.3.6 启动仿真网络并测试系统功能
        5.3.7 案例实践小结
    5.4 系统性能的测试
        5.4.1 典型操作和典型场景下的时间消耗和资源使用
        5.4.2 系统的承载能力
        5.4.3 系统特性对性能的影响
        5.4.4 性能实验小结
    5.5 本章小结
第六章 总结与展望
    6.1 主要工作总结
    6.2 未来工作展望
参考文献
附录 缩略语表
致谢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目录

(2)基于SDN的虚拟网络动态映射技术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绪论
    1.1 课题研究背景及意义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1.3 本论文的研究内容与结构安排
    1.4 本章小结
第2章 相关技术
    2.1 SDN技术
    2.2 OpenFlow
    2.3 控制器
    2.4 交换机
    2.5 虚拟网络映射技术
    2.6 本章小结
第3章 动态映射系统设计与实现
    3.1 系统设计
    3.2 动态映射技术的实现
        3.2.1 系统运行过程
        3.2.2 路径切换过程
    3.3 本章小结
第4章 探索性数据分析
    4.1 探索性数据分析简介
    4.2 数据异常值处理
    4.3 计算数据相关性
    4.4 决策树算法
    4.5 本章小结
第5章 系统评估与分析
    5.1 系统启动
    5.2 输入命令
        5.2.1 启动node-1
        5.2.2 启动node-2
        5.2.3 控制器启动
    5.3 测试配置界面
    5.4 测试工具
        5.4.1 Ping测试
        5.4.2 Netperf测试
    5.5 测试数据
    5.6 SDN延迟时间数据分析
        5.6.1 测试数据选取
        5.6.2 异常值选取
        5.6.3 计算相关性
        5.6.4 建立决策树模型
        5.6.5 模型评估
    5.7 本章小结
结论
参考文献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论文和参加科研情况
致谢
作者简介

(3)基于OpenFlow的数据中心网络流量调度策略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研究背景与意义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1.3 主要工作及内容安排
        1.3.1 论文的主要工作
        1.3.2 论文章节安排
第二章 相关技术的研究与分析
    2.1 数据中心网络相关技术研究
        2.1.1 胖树(Fat-Tree)拓扑架构
        2.1.2 数据中心内流量特点
        2.1.3 数据中心调度算法
    2.2 软件定义网络概述
        2.2.1 软件定义网络的定义和特性
        2.2.2 软件定义网络架构
        2.2.3 开放流(OpenFlow)协议
    2.3 微网(Mininet)网络仿真器与流(Ryu)控制器
        2.3.1 微网(Mininet)网络仿真器
        2.3.2 流(Ryu)控制器
第三章 基于蚁群模拟退火算法的大象流调度策略
    3.1 引言
    3.2 数据中心网络大象流调度模型描述
    3.3 基于蚁群模拟退火算法的数据中心流量调度策略
        3.3.1 基于蚁群模拟退火算法求解
        3.3.2 蚁群模拟退火算法的详细设计
    3.4 仿真实验与性能评价
        3.4.1 实验环境
        3.4.2 流量模型
        3.4.3 性能对比标准
        3.4.4 算法参数设置
        3.4.5 性能评价
    3.5 本章小结
第四章 基于警戒流机制的流量调度优化策略
    4.1 引言
    4.2 基于警戒流机制的流量调度优化策略设计
    4.3 仿真实验与性能评价
        4.3.1 实验环境
        4.3.2 流量模型
        4.3.3 参数设置
        4.3.4 性能评价
    4.4 本章小结
第五章 总结与展望
    5.1 论文总结
    5.2 未来研究展望
参考文献
致谢

(4)基于多路径传输直播系统的网络性能评价模型构建与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1 绪论
    1.1 项目背景
    1.2 研究现状
        1.2.1 多路径传输研究现状
        1.2.2 网络性能评价研究现状
    1.3 研究内容
    1.4 论文结构
2 多路径传输技术概述
    2.1 SCTP协议的多路径传输
        2.1.1 流控制传输协议(SCTP协议)
        2.1.2 并行流控制传输协议(CMT-SCTP协议)
    2.2 MPTCP协议的多路径传输
        2.2.1 MPTCP协议概述
        2.2.2 MPTCP协议功能架构
        2.2.3 MPTCP协议连接建立过程
    2.3 基于不同协议的多路径传输机制对比
    2.4 本章小结
3 多路径传输直播平台设计实现与部署
    3.1 多路径传输直播系统的设计思想
        3.1.1 IPv6重构软件的实现
        3.1.2 编译MPTCP协议更新Linux内核
        3.1.3 配置路由表
        3.1.4 构建SRS扩展功能
    3.2 直播平台搭建
    3.3 系统在Nor Net国际测试床上的部署
        3.3.1 Nor Net国际测试床简介
        3.3.2 “HU-IPv6/IPv4-MPTCP-RTMP直播平台”系统的部署方案
    3.4 本章小结
4 多路径传输网络性能评价模型构建
    4.1 网络性能评价的意义
    4.2 网络性能评价方法
        4.2.1 主动测量与被动测量
        4.2.2 单点测量与多点测量
        4.2.3 拓扑测量与性能测量
    4.3 网络性能评价模型指标选取
        4.3.1 相关指标内涵概述
        4.3.2 评价指标选取
    4.4 评价模型构建
        4.4.1 定义评估集
        4.4.2 归一化处理
        4.4.3 确定指标权重
        4.4.4 构造模糊关系矩阵
        4.4.5 评价结果计算
        4.4.6 分值映射
    4.5 本章小结
5 实验与分析
    5.1 实验环境及场景设计
        5.1.1 实验环境
        5.1.2 实验场景设计
    5.2 评价指标数据获取
        5.2.1 指标数据获取方法
        5.2.2 数据获取
    5.3 评价模型执行过程
    5.4 实验结果与分析
        5.4.1 评价模型运行结果
        5.4.2 数据流量的可视化表达
        5.4.3 实验结果分析
    5.5 本章小结
6 总结与展望
    6.1 现有工作总结
    6.2 未来工作展望
参考文献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取得的科研成果
致谢

(5)矿井移动自组织网络智能优化路由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致谢
摘要
abstract
变量注释表
1 绪论
    1.1 研究背景及意义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1.3 论文主要研究内容
    1.4 论文章节安排
2 相关工作
    2.1 移动自组织网络概述
    2.2 移动自组织网络路由技术
    2.3 矿井移动自组织网络
    2.4 本章小结
3 基于变形虫模型的自主优化路由决策
    3.1 引言
    3.2 相关工作
    3.3 系统模型
    3.4 变形虫自主优化路由算法
    3.5 仿真实验与分析
    3.6 本章小结
4 矿井移动自组织网络测试平台设计
    4.1 引言
    4.2 相关工作
    4.3 硬件平台与操作系统
    4.4 交叉编译环境搭建
    4.5 嵌入式Linux系统的移植
    4.6 网卡驱动
    4.7 AODV协议的移植
    4.8 自组织网络平台性能测试
    4.9 本章小结
5 总结与展望
    5.1 总结
    5.2 展望
参考文献
作者简历
学位论文数据集

(6)LoRaWAN网络QoS机制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研究背景及意义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1.3 研究目标和内容
    1.4 论文结构安排
第二章 LoRaWAN网络简介
    2.1 LoRaWAN网络结构
    2.2 LoRaWAN协议栈
    2.3 LoRa物理层参数
        2.3.1 信道频率
        2.3.2 带宽
        2.3.3 扩频因子
        2.3.4 编码率
        2.3.5 空中传输时间
    2.4 LoRaWAN MAC层标准
        2.4.1 MAC层帧格式
        2.4.2 设备地址
        2.4.3 终端节点入网
        2.4.4 终端节点工作模式
        2.4.5 MAC层通信参数
    2.5 LoRaWAN网络的QoS机制
        2.5.1 入网过程的QoS
        2.5.2 数据传输的QoS
        2.5.3 下行通信性能
    2.6 本章小结
第三章 LoRa终端设备地址分配策略
    3.1 问题分析
    3.2 分配策略设计
        3.2.1 DevEUI获取
        3.2.2 DevAddr存储方式
        3.2.3 设备地址分配方式
    3.3 仿真与性能分析
        3.3.1 仿真参数
        3.3.2 设备地址分配策略性能分析
    3.4 本章小结
第四章 LoRa终端设备信息识别策略
    4.1 问题分析
    4.2 应用层信息定义
        4.2.1 应用层信息概述
        4.2.2 Basic Cluster
        4.2.3 Group Cluster
        4.2.4 On/Off Cluster
        4.2.5 Level Control Cluster
        4.2.6 Input and Output Cluster
    4.3 应用层信息初始化
    4.4 应用层信息识别流程
    4.5 应用层信息传输
    4.6 基于LoRaWAN网络的测试与分析
        4.6.1 测试环境
        4.6.2 应用层信息声明
        4.6.3 设备信息识别策略测试
    4.7 本章小结
第五章 LoRa网关多通道调度算法设计
    5.1 问题分析
        5.1.1 硬件分析
        5.1.2 软件分析
    5.2 多通道LoRa网关设计
        5.2.1 硬件设计
        5.2.2 软件设计
    5.3 多通道调度算法设计
        5.3.1 Class A/B类型数据入队策略
        5.3.2 Class C类型数据入队策略
    5.4 仿真与性能分析
        5.4.1 仿真参数
        5.4.2 下行数据发送成功率
        5.4.3 Class C类型数据发送性能
    5.5 本章小结
第六章 总结与展望
    6.1 全文总结
    6.2 工作展望
致谢
参考文献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取得的成果

(7)医院无线网络的设计与实现(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项目背景及意义
    1.2 国内外现状
        1.2.1 美国
        1.2.2 日本
        1.2.3 国内
    1.3 论文工作及组织结构
    1.4 本章小结
第二章 医院无线网络的现状
    2.1 组网方案
    2.2 组网模式
        2.2.1 fat ap模式
        2.2.2 fit ap模式
    2.3 无线网络的覆盖
        2.3.1 放装型
        2.3.2 分布型
    2.4 无线网络的转发
        2.4.1 集中式转发
        2.4.2 本地式转发
    2.5 无线网络的同频干扰
    2.6 无线网络的漫游
    2.7 本章小结
第三章 某医院无线网络的需求分析
    3.1 建设前的网络状况
    3.2 有线网络拓扑
    3.3 无线业务介绍
        3.3.1 医生移动查房系统
        3.3.2 护士移动护理系统
        3.3.3 无线输液系统
        3.3.4 多渠道患者移动服务
        3.3.5 移动远程会诊系统
        3.3.6 移动管理系统
    3.4 功能需求分析
    3.5 流量需求分析
    3.6 建设需求分析
        3.6.1 工程需求
        3.6.2 覆盖范围
    3.7 本章小结
第四章 某医院无线网络的设计
    4.1 硬件部署设计
        4.1.1 无线控制器(AC)
        4.1.2 无线访问接入点(AP)
        4.1.3 交换机
    4.2 无线网络的设计
        4.2.1 SSID认证设计
        4.2.2 无线网络地址设计
        4.2.3 AP规划设计
    4.3 无线网络数据流向的设计
        4.3.1 AP注册管理数据流向
        4.3.2 客户端认证数据流向
        4.3.3 终端动态获取地址数据流向
        4.3.4 客户端数据流向
    4.4 本章小结
第五章 某医院无线网络的建设实现
    5.1 实施步骤
    5.2 无线AP安装分布
        5.2.1 门诊大楼AP分布
        5.2.2 医技大楼AP分布
        5.2.3 新住院大楼AP分布
    5.3 配置核心交换机
        5.3.1 核心交换机初始化配置
        5.3.2 配置与管理AAA系统
        5.3.3 SNMP网络管理参数配置
        5.3.4 无线网络相关参数配置
        5.3.5 建立集群
    5.4 配置防火墙
        5.4.1 防火墙初始化配置
        5.4.2 配置网络相关参数
        5.4.3 配置安全规则
        5.4.4 配置路由规则
    5.5 配置AC
        5.5.1 配置VLAN信息
        5.5.2 创建VAP模板
        5.5.3 创建并推送AP配置
        5.5.4 建立CAPWAP隧道
    5.6 本章小结
第六章 某医院无线工程测试
    6.1 联机测试
        6.1.1 内部联机测试
        6.1.2 外部联机测试
    6.2 无线信号强度测试
    6.3 移动设备认证测试
        6.3.1 账号和密码认证
        6.3.2 无线设备的网页认证
    6.4 AP间切换测试
    6.5 应用程序的使用测试
    6.6 本章小结
总结与展望
参考文献
致谢

(8)网络命令在计算机网络工程中的应用探讨(论文提纲范文)

1 计算机网络工程发展现状与网络命令基本内涵
    1.1 发展现状
    1.2 网络命令内涵
2 计算机网络工程网络命令的安全性
3 目前计算机网络工程中存在的问题
4 计算机网络工程中的网络命令分析
    4.1 Ping命令
    4.2 Arp
    4.3 SOCK网络编程
    4.4 Netstat
    4.5 Route与Tracert
5 计算机网络工程中网络命令应用探究
    5.1 计算机网络工程命令安全
    5.2 计算机网络工程网络命令应用
6 结论

(9)光网络综合测试仪的嵌入式系统设计与实现(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课题的提出
    1.2 系统内容及研究目标
        1.2.1 研究的内容
        1.2.2 研究的目标
        1.2.3 关键技术
    1.3 系统的整体设想
    1.4 本文的工作
第二章 系统的整体设计
    2.1 总体设计
    2.2 路由接入模块设计
    2.3 测试模块设计
    2.4 系统的基本组成
        2.4.1 主控芯片模块
        2.4.2 以太网交换模块
        2.4.3 光突发式收发模块
        2.4.4 存储模块
        2.4.5 电源模块
    2.5 本章小结
第三章 LINUX嵌入式系统的实现
    3.1 嵌入式系统的定义
    3.2 嵌入式系统的特征
    3.3 操作系统发展史
        3.3.1 串行处理系统
        3.3.2 简单批处理系统
        3.3.3 多种通道的批处理系统
        3.3.4 分时系统
        3.3.5 现代操作系统
    3.4 关键技术
        3.4.1 模块化
        3.4.2 消息驱动机制
        3.4.3 GUI系统移植
        3.4.4 GUI系统的微型化
    3.5 嵌入式Linux系统的构成
        3.5.1 最小的Linux系统
        3.5.2 最基本的Linux系统
        3.5.3 具体实用的Linux系统
    3.6 系统移植的实现
        3.6.1 Bootloader的移植
        3.6.2 linux内核的移植
    3.7 本章小结
第四章 底层应用开发
    4.1 3.5 寸LCD驱动移植
    4.2 实现DM9000 网卡驱动的移植与实现
        4.2.1 DM9000 网卡芯片简介
        4.2.2 DM9000 驱动程序的设计原理
        4.2.3 移植的具体步骤
    4.3 键盘驱动移植
        4.3.1 驱动程序的设计原理
        4.3.2 移植的实现
    4.4 显示电池电量
        4.4.1 主控芯片ADC工作原理
        4.4.2 驱动程序的实现
        4.4.3 系统电量监测
    4.5 实现充电芯片驱动
        4.5.1 TP4056 简述
        4.5.2 TP4056 引脚功能
        4.5.3 TP4056 的工作原理
        4.5.4 TP4056 使用注意事项
    4.6 触摸屏驱动移植
    4.7 本章小结
第五章 测试系统的实现
    5.1 EPON技术原理及优势
        5.1.1 EPON技术原理
        5.1.2 EPON技术特点
        5.1.3 EPON技术优势
    5.2 使用协议分析法实现EPON网络测试
        5.2.1 硬件采集板卡
        5.2.2 协议分析软件
    5.3 异常发光ONU故障新型检测技术
        5.3.1 故障原因分析
        5.3.2 路由接入
        5.3.3 测试模块
        5.3.4 硬件部分
        5.3.5 软件部分
    5.4 嵌入式ONU的搭建
        5.4.1 硬件系统设计
        5.4.2 ONU系统的测试
    5.5 本章小结
第六章 应用开发的实现
    6.1 读取光功率软件
    6.2 网络设置软件
        6.2.1 电源管理
        6.2.2 静态配置
        6.2.3 DHCP(动态主机配置协议)
        6.2.4 PPPOE(基于以太网的点对点协议)
    6.3 EPPPOE软件
        6.3.1 等待网卡初始化
        6.3.2 MAC配置
        6.3.3 LOID配置
        6.3.4 光纤状态
    6.4 PING软件
        6.4.1 测连通
        6.4.2 测稳定
    6.5 本章小结
第七章 结束语
参考文献
附录一 :DM9000 SHELL脚本
附录二 :测试报告
致谢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已发表的论文

(10)基于6LoWPAN技术的充电桩群间通信网络的设计与实现(论文提纲范文)

致谢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研究背景
        1.1.1 电动汽车充电设施的发展现状
        1.1.2 充电桩与“智慧城市”
    1.2 研究现状
        1.2.1 充电桩通信技术的研究现状
        1.2.2 无线通信技术的研究现状
    1.3 研究目的及意义
    1.4 课题支持项目
    1.5 本文研究的主要内容和章节安排
第二章 充电桩通信网络和6Lo WPAN技术
    2.1 充电桩通信网络
        2.1.1 电动汽车充电站的通信网络
        2.1.2 分散式充电桩的通信网络
    2.2 IPv6 技术和全IP化网络
    2.3 6LoWPAN技术简介
        2.3.1 6LoWPAN和 IEEE802.15.4 标准
        2.3.2 6LoWPAN的协议栈
        2.3.3 6LoWPAN的体系架构
        2.3.4 6LoWPAN中的邻居发现
    2.4 本章小结
第三章 系统总体设计
    3.1 充电桩群间通信网络总体设计
        3.1.1 充电桩群间通信网络的特点
        3.1.2 充电桩群间通信网络基本架构
    3.2 充电桩终端6LoWPAN网络
        3.2.1 充电桩终端节点功能设计
        3.2.2 充电桩终端6LoWPAN网络的拓扑设计
    3.3 6LBR节点设计
        3.3.1 融合IPv4 网络方案
        3.3.2 6LBR协议栈设计
    3.4 基于Co AP的 B/S架构远程访问
    3.5 本章小结
第四章 仿真实验及结果分析
    4.1 实验设计
    4.2 仿真实验平台搭建
        4.2.1 实验平台软件环境搭建
        4.2.2 实验平台硬件设计
    4.3 RPL 路由仿真实验
        4.3.1 仿真环境参数设置
        4.3.2 实验结果分析
    4.4 节点自动加入网络测试实验
        4.4.1 节点参数设置
        4.4.2 实验结果分析
    4.5 本章小结
第五章 总结与展望
    5.1 总结
    5.2 展望
参考文献
附录1 文中相关程序代码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的学术活动及成果情况

四、浅谈网络测试命令Ping的应用(论文参考文献)

  • [1]可扩展的分布式网络协议测试与验证系统[D]. 边子政. 北京邮电大学, 2020(05)
  • [2]基于SDN的虚拟网络动态映射技术研究[D]. 赵亚婵. 河北工程大学, 2020(08)
  • [3]基于OpenFlow的数据中心网络流量调度策略研究[D]. 范新东. 北京邮电大学, 2020(08)
  • [4]基于多路径传输直播系统的网络性能评价模型构建与分析[D]. 罗煜. 海南大学, 2020(02)
  • [5]矿井移动自组织网络智能优化路由研究[D]. 刘潇潇. 中国矿业大学, 2020(01)
  • [6]LoRaWAN网络QoS机制研究[D]. 梁萧. 电子科技大学, 2020(07)
  • [7]医院无线网络的设计与实现[D]. 易展翔. 广东工业大学, 2019(02)
  • [8]网络命令在计算机网络工程中的应用探讨[J]. 占海文. 山西能源学院学报, 2019(04)
  • [9]光网络综合测试仪的嵌入式系统设计与实现[D]. 马思超. 上海交通大学, 2019(06)
  • [10]基于6LoWPAN技术的充电桩群间通信网络的设计与实现[D]. 张金龙. 合肥工业大学, 2019(01)

标签:;  ;  ;  ;  ;  

浅谈网络测试命令Ping的应用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