血压正常的老年糖尿病患者24小时动态血压的偶尔测量分析

血压正常的老年糖尿病患者24小时动态血压的偶尔测量分析

一、偶测正常血压老年糖尿病患者24小时动态血压分析(论文文献综述)

李哲[1](2021)在《冠心病合并高血压患者血压节律类型与冠脉病变的关系》文中研究表明目的:1.观察冠心病合并高血压患者血压昼夜节律的不同类型;2.观察冠心病合并高血压患者各种血压节律类型的冠脉病变特点;3.分析冠心病合并高血压患者血压节律的类型与冠脉病变的相关性。方法:选取150例拟诊冠心病的高血压患者完善动态血压监测(ABPM)及冠脉造影术(CAG),记录患者一般资料、相关化验及ABPM、CAG结果,根据夜间血压下降率分为杓型组、非杓型组、深杓型组、反杓型组,并用Gensini评分法评价各组患者冠脉病变的程度,用SPSS 21.0进行统计学分析,分析血压节律与冠脉病变的关系。结果:1.冠心病患者中非杓型节律更多见。2.四组患者病变支数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1)。杓型组中单支病变者比例更高,非杓型组双支病变更多见,反杓型组以多支病变为主,深杓型组因病例数太少不具有统计学意义。3.四组患者Gensini积分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反杓型组与杓型组、反杓型组与非杓型组对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其余组间对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血压昼夜节律类型与冠状动脉病变程度具有相关性,反杓型患者冠脉狭窄程度更重,且以多支病变为主。

邹超斌[2](2020)在《老年隐匿性高血压患者长时血压变异性与左心室肥厚的相关性研究》文中研究指明目的:探讨老年隐匿性高血压患者基于家庭自测血压的长时血压变异性与左心室肥厚的相关性为观察老年隐匿性高血压患者的长时血压变化提供一种有效的监测方法,同时为更好的防治靶器官损害提供依据。方法:选取2018年8月到2019年10月我院下属社区卫生服务中心体检的老年体检者128例,其中男性72例,女性56例;根据诊室血压及连续7天的家庭自测血压读数,将受试者分为正常血压组(NH组)78例和隐匿性高血压(MH组)50例。计算所有受试者家庭自测血压连续后6天的收缩压及舒张压的标准差分别作为收缩压和舒张压的长时血压变异性;所有受试者均通过超声心动图测量其左心室舒张末期内径(LVDd)、舒张期室间隔厚度(IVST)、左室后壁厚度(LVPW);左心室质量(LVM)及左心室质量指数(LVMI)则通过Decerux校正公式计算所得。同时收集所有受试者的一般资料及生化指标。比较两组受试者的一般资料、生化指标;诊室收缩压、诊室舒张压、自测收缩压、自测舒张压、自测收缩压变异性(SBPV)、自测舒张压变异性(DBPV)、LVDd、IVST、LVPW、LVM、LVMI是否具有统计学差异。将自测SBPV及自测DBPV分别与LVDd、IVST、LVPW、LVM、LVMI进行相关性分析;通过多元线性逐步回归分析研究左心室肥厚的危险因素。结果:1.两组之间年龄、性别、吸烟史、饮酒史、体质量指数(BMI)、总胆固醇(TC)、甘油三脂(TG)、高密度脂蛋白胆固醇(HDL-C)、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LDL-C)、谷草转氨酶(AST)、谷丙转氨酶(ALT)、血清肌酐(Cr)、血清尿素氮(BUN)、空腹血糖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P>0.05)。2.MH组诊室收缩压、自测收缩压、自测舒张压、自测SBPV、自测DBPV均高于正常血压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间诊室舒张压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3.MH组LVDd、LVPW、LVM、LVMI均大NH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间IVST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4.MH组长时血压变异性与左心室各参数的Spearman相关性分析显示,自测SBPV与LVDd、LVPWT、LVM、LVMI呈正相关(r=0.457,r=0.390,r=0.508,r=0.505,P<0.05)差异有统计学意义,与IVST无明显相关关系(r=0.232,P>0.05)差异无统计学意义;MH组自测DBPV与LVDd、IVST、LVPWT、LVM、LVMI均无相关关系(r=-0.054,r=0.137,r=0.029,r=0.052,r=0.191,P>0.05)差异无统计学意义。5.MH组左心室肥厚影响因素的多元线性逐步回归分析显示,自测收缩压及自测SBPV均是LVDd、LVM、LVMI的独立危险因素。结论:与老年正常血压受试者相比,老年隐匿性高血压患者长时血压变异性升高,与左心室肥厚呈正相关。

左丽[3](2020)在《无症状腔隙性脑梗死患者脑微出血与血压变异性的相关性研究》文中研究指明目的:探讨无症状腔隙性脑梗死患者脑微出血与血压变异性的相关性。方法:收集2018年10月到2019年12月在河北北方学院附属第一医院神经内科及老年科收治的无症状腔隙性脑梗死患者,选取50例头颅磁敏感提示合并脑微出血的作为研究组,同期选取未合并脑微出血的患者50例作为对照组。分别记录两组患者详细临床资料,检测入院后生化指标,监测24小时动态血压后计算并记录血压变异性相关参数,根据夜间血压下降率进行昼夜节律分型:正常节律(杓型)、异常节律(非杓型、反杓型、超杓型);研究组依据脑微出血病灶数量进行严重程度分级(1级:1-3个,2级:4-10个,3级:>10个)。结果:研究组动态血压相应参数中24小时平均收缩压(24h SBP)、24小时平均舒张压(24h DBP)、夜间平均收缩压(NSBP)、夜间平均舒张压(NDBP)、24小时收缩压变异系数(24h SBP-CV)、24小时舒张压变异系数(24h DBP-CV)均高于对照组,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研究组中,动态血压呈异常节律者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在三种不同类型的异常节律中,反杓型节律中脑微出血发生率相对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24h SBP-CV、24h DBP-CV与脑微出血严重程度呈正相关(分别为r=0.561,r=0.435,P<0.05)。结论:研究证实对于无症状腔隙性脑梗死患者,其血压均值水平升高、变异性增大时,更容易合并脑微出血;异常昼夜血压节律是脑微出血的重要影响因素,其中反杓型的影响更显着;动态血压变异系数与脑微出血严重程度呈正相关。

蔡鹏[4](2020)在《甲状腺功能与白大衣性、隐匿性及持续性高血压的关联分析》文中指出研究背景:甲状腺功能与高血压之间存在紧密而复杂的联系,显性甲状腺功能亢进与甲状腺功能减退均可导致血压升高,而亚临床甲状腺功能减退及亚临床甲状腺功能亢进是否能够引起血压升高,虽几经临床研究探索,但仍存在争议。亚临床甲状腺功能减退高发于亚临床甲状腺功能亢进,且具有较明确的心血管损伤作用,其与机体血压间的关联的研究意义尤为重要。而在甲功正常的人群中,甲状腺功能指标与血压水平间也可能存在关联。曾有荟萃分析结果提示促甲状腺素(Thyroid stimulating hormone,TSH)与收缩压、舒张压升高相关,但其荟萃分析结果具有较高的异质性无法解释。近期多项大型临床研究结果提示与高血压相关的为游离三碘甲状腺原氨酸(Free triiodothyronine,FT3)和游离甲状腺素(Free thyroxine,FT4),而并非TSH。这也使得甲功正常人群中甲状腺功能指标与机体血压间的关联也存在争议。而实际上,上述结果均仅建立在诊室内血压的研究基础上,而单依靠诊室内血压可能并不能充分的反映甲状腺功能与血压状态间的真实关联。随着动态血压监测及家庭自测血压的逐渐普及,医学界发现诊室内血压与诊室外血压存在不一致性。联合诊室内血压与诊室外血压可以将机体血压划分为4种血压亚型,分别为正常血压(Normotension,NT)、单独诊室内血压升高的白大衣高血压(White-coat hypertension,WCH)、单独诊室外血压升高的隐匿性高血压(Masked hypertension,MHT)及诊室内外血压均升高的持续性高血压(Sustained hypertension,SHT)。而WCH等高血压亚型的发生机制目前尚不清晰。本次研究则突破诊室内血压层面,进一步联合24小时动态血压,划分WCH、MHT及SHT后,探讨亚临床甲状腺功能减退与WCH等高血压亚型间的关联,并分析甲功正常人群中WCH、MHT及SHT各自的甲状腺功能特点。希望可借此更全面地了解甲状腺功能与机体血压间的关联,并尝试解释既往诊室内血压层面上甲状腺功能与机体血压间的研究争议。第一部分研究目的:探讨亚临床甲状腺功能减退与WCH、MHT及SHT之间的相关性。研究方法:本次研究为横断面观察性研究。自2017年12月至2019年11月共有3078名成年人自愿参与本次研究,参与者均已完成24小时动态血压监测。继续通过调查问卷的形式对参与者年龄、性别、吸烟史、饮酒史、患病史、用药史情况进行了解,实地测量身高、体重并计算体重指数(Body mass index,BMI),诊室内测量参与者上臂肱动脉血压及听诊心率,取非同日3次血压及心率平均值记录为诊室内血压和诊室内心率测量结果。对参与者血脂、空腹血糖、肝功、肾功及甲状腺功能指标TSH、FT3、FT4进行检测。详细了解参与者病史及检查检验结果后,按照排除标准,剔除降压药物及影响甲功药物应用者1354例,先心病、心肌病及中度以上心瓣膜病患者29例,继发性高血压者17例,肝肾功能不全者65例,亚临床甲状腺功能减退以外的甲功异常者182例。共纳入亚临床甲状腺功能减退组(S-HYPO组)104例,甲状腺功能正常组(ET组)1327例,样本总体年龄61.9±11.7岁,男性736例,女性695例。参照欧洲高血压实践指南2014版标准结合诊室内血压及动态血压监测结果在参与者中划分NT、WCH、MHT及SHT。采用SPSS 22.0软件对S-HYPO组与ET组间WCH等高血压亚型分布情况进行统计学分析。研究结果:1.S-HYPO组TSH浓度明显高于ET组,而其FT3及FT4浓度则低于ET组(P<0.001,P=0.002,P<0.001)。2.S-HYPO组与ET组相较未发现诊室内收缩压及舒张压存在统计学差异(P>0.05)。而S-HYPO组日间收缩压平均值、夜间收缩压平均值、夜间舒张压平均值、24-h收缩压平均值及24-h舒张压平均值均明显高于ET组(P=0.048,P=0.002,P=0.007,P=0.014,P=0.046)。3.列联表分析结果提示S-HYPO组与ET组间NT、WCH、MHT及SHT总体分布存在统计学差异(?2=14.625,P=0.002)。采用Bonferroni法调整P值后进行两两比较,结果显示MHT与NT组间及SHT与NT组间亚临床甲状腺功能减退患者及甲状腺功能正常者分布存在统计学差异。4.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调整性别、年龄、体重指数、吸烟史、饮酒史、糖尿病、高脂血症混杂因素后,仍提示亚临床甲状腺功能减退是MHT及SHT发病的独立危险因素(OR=2.197,95%CI:1.298-3.719,P=0.003;OR=2.232,95%CI:1.290-3.863,P=0.004)。研究结论:亚临床甲状腺功能减退与MHT及SHT发生相关,而与WCH无关。第二部分研究目的:探索甲功正常人群中TSH、FT3、FT4与诊室内外血压关联是否一致,分析甲功正常人群中WCH、MHT及SHT各自的甲功特点。研究方法:纳入第一部分中的甲功正常参与者,共1327例,平均年龄61.6岁,其中男性700例,女性627例。参照欧洲高血压实践指南(2014版)划分组别,SHT为诊室内血压与动态血压均升高组;WCH为诊室内血压升高而动态血压正常组;MHT为诊室内血压正常而动态血压升高组;NT组为诊室内血压与动态血压均正常组,并且将NT组与MHT组合并称为诊室内血压正常组(NT+MHT组),WCH组与SHT组合并称为诊室内血压升高组(WCH+SHT组),NT组与WCH组合并为动态血压正常组(NT+WCH组)、MHT组与SHT组合并为动态血压升高组(MHT+SHT组)。共计WCH+SHT组489例,NT+MHT组838例,MHT+SHT组598例,NT+WCH组729例,NT组544例,WCH组185例,MHT组294例及SHT组304例参与本章节研究。采用SPSS 22.0软件对组间TSH、FT3及FT4浓度进行比较。研究结果:1.WCH+SHT组FT3、FT4浓度高于NT+MHT组(P<0.001,P=0.003),而TSH浓度不存在组间统计学差异(P=0.148)。MHT+SHT组则表现为TSH及FT3水平高于NT+WCH组(P=0.023,P=0.007),而FT4水平不存在组间统计学差异(P=0.975)。2.SHT组TSH浓度高于NT组及WCH组(P=0.011,P=0.018),FT3浓度高于NT组及MHT组(P<0.001,P=0.002)。3.WCH组FT4浓度显着高于NT组、MHT组及SHT组(P<0.001,P=0.002,P=0.001)。4.上述差异性结果均经多因素非条件Logistic回归分析调整年龄、性别、体重指数、吸烟史、饮酒史、糖尿病、高脂血症混杂因素,上述差异仍显着存在(P<0.05)。5.TSH在区分WCH及SHT的ROC曲线下面积(Area under the curve,AUC)为0.561(95%CI:0.508-0.614,P=0.023),FT4的曲线下面积为0.594(95%CI:0.542-0.646,P<0.001)研究结论:TSH、FT3、FT4与诊室内血压、动态血压关联不一致。SHT以TSH、FT3升高为临床特征,而WCH则表现为FT4升高。第三部分研究目的:第二部分结果提示TSH、FT4在WCH与SHT组间具有统计学差异,但其鉴别WCH与SHT的区分度较差。因此,进一步尝试联合甲功外的其他指标建立WCH与SHT的鉴别诊断模型。研究方法:纳入甲功正常人群中诊室内血压升高者的临床信息建立WCH的鉴别诊断模型。共纳入WCH患者185例,SHT患者304例。使用RSTudio软件1.2.1335版,通过划分训练集和验证集、Lasso回归筛选变量、Logistic回归建模并绘制列线图,区分度及校准度检验等建立WCH的鉴别诊断模型。欧洲高血压实践指南指出应针对高血压1级患者进行动态血压检查以明确是否存在WCH,该方法视为高血压分级法。本模型则将非低危参与者(WCH患病风险≥30%)列为动态血压监测对象,相应方法视为鉴别诊断模型法。卡方检验比较高血压分级法与鉴别诊断模型法参与者参检率及WCH漏诊率的统计学差异。研究结果:1.参与者通过RStudio软件随机划分训练集及验证集,共获得训练集346例、验证集143例。训练集中WCH患者139例,SHT患者207例,验证集中WCH患者46例,SHT患者97例,组间WCH占比不存在统计学差异(P=0.097)。2.Lasso回归及单因素Logistic回归共同确定参模变量。参模变量为单纯收缩性高血压(Isolated systolic hypertension,ISH)、诊室内收缩压、诊室内舒张压、TSH、FT4及血肌酐。多因素Logistic回归建模,并绘制列线图。3.鉴别诊断模型在训练集及验证集中的区分度比较接近(AUC=0.725,95%CI:0.671-0.778;AUC=0.692,95%CI:0.604-0.780)。校准度检验提示鉴别诊断模型在训练集及验证集中均具有良好的校准度(MAE=0.017,MSE=0.00038;MAE=0.023,MSE=0.00097)。4.高血压分级法参检率为75.7%,鉴别诊断模型法参检率为68.1%,鉴别诊断模型法可显着减少参检率(?2=6.926,P=0.008)。而高血压分级法WCH漏检率为14.1%;鉴别模型法漏检率为16.8%,两种方法间WCH漏诊率却不存在统计学差异(?2=0.518,P=0.471)。研究结论:甲功正常人群中可以建立稳定的WCH鉴别诊断模型,并且具有一定的区分度。

王雪宁[5](2020)在《原发性高血压合并冠心病患者动态血压监测及心率变异性分析》文中研究表明背景高血压是当今世界上流行较为广泛、危害极其严重的心脑血管疾病之一,在我国也是发病率很高的一种慢性疾病,是多种心脑血管疾病的重要病因及危险因素,目前高血压人群中多数为原发性高血压,其病因和发病机制尚不清楚,多是由于遗传和环境等多因素共同相互作用的结果。高血压严重危害人类生命健康,同样高血压也可加速冠状动脉粥样硬化性心脏病的动脉粥样硬化过程,在其病程中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而动态血压监测(ambulatory blood pressure monitoring,ABPM)及心率变异性(heart rate variability,HRV)分析已经被广泛应用到临床诊断及病情评价中,能够指导临床医师制定出更加合理的降压方案,在疾病的预防及治疗中起着重要作用。目的本研究通过观察原发性高血压合并冠心病患者的动态血压值及心率变异性的相关指标,分析探讨该类患者的动态血压及心率变异性的特点,为临床治疗提供参考。方法1.一般资料:随机选取2018年06月01日至2019年01月31日就诊于新乡医学院附属人民医院门诊、住院及健康体检患者169例,平均年龄为63.63±11.51岁,其中选取40名血压正常的健康体检患者,余129名均为患有不同程度的高血压患者。2.纳入标准:初诊高血压:在未服用降压药物的前提下,非同日于诊室测得3次血压,收缩压(systolic blood pressure,SBP)≥140mmHg和(或)舒张压(diastolic blood pressure,DBP)≥90mmHg(1mmHg=0.1333kPa);已诊高血压:详细询问患者病史,若既往明确诊断高血压病,即使血压水平为<140/90mmHg,也同样诊断为高血压,以上被纳入的高血压患者均至少近5日未服用任何降压药物。冠心病(coronary heart disease,CHD):是由于冠状动脉粥样硬化使管腔狭窄或闭塞导致心肌缺血、缺氧或坏死而引发的心脏病,经详尽的病史询问和全面的体格检查,通过相关检验检查,如心电图、超声心动图、冠状动脉CT血管造影、冠状动脉造影等发现缺血证据或明确的冠状动脉狭窄,最终由临床专业医师确诊,纳入慢性稳定型冠心病患者。3.排除标准:诊室血压中收缩压≥180mmHg和(或)舒张压≥110mmHg的高血压患者;有明确的继发性高血压病史或经肾功能、肾脏彩超、肾上腺CT或肾动脉造影等检验检查高度怀疑某些继发因素引起的血压升高;基础心律为非窦性心律,如患有房扑、房颤等;既往合并有糖尿病、脑血管疾病、肾功能不全及严重的心功能不全等疾病病史;既往曾行心脏起搏器置入术、心脏支架植入术等心脏相关手术治疗;既往有甲状腺或垂体等影响心率的疾病病史;既往有明确的血液系统恶性肿瘤或恶性实体肿瘤病史;妊娠期女性或既往患有妊娠期高血压;长期患有焦虑、抑郁等心理疾病,以及近期夜间睡眠质量差、失眠等;近3天有明显发热(体温≥37.3℃)及重症感染;近1周使用洋地黄类制剂、B族维生素等可能影响HRV的药物;近1月内发生急性心肌梗死等心脏急性突发事件。4.诊断标准:上述高血压的诊断标准符合《国家基层高血压防治管理指南(2017版)》[1];冠心病的诊断及分类标准符合《冠心病合理用药指南(第2版)》[2]。5.分组:根据上述标准将入选患者分为正常血压组、单纯原发性高血压组及原发性高血压合并CHD组,其中正常血压组记为A组(共40人),单纯原发性高血压组记为B组(共67人),原发性高血压合并CHD组记为C组(共62人)。6.观察内容:入组患者均完善24小时动态心电血压监测(心电血压二合一记录器),收集白天(07:0022:00)平均血压、夜间(22:00次日07:00)平均血压、全天24小时平均血压、夜间血压下降率数据,观察24小时血压的形态,同时收集HRV的时域指标SDNN、SDANN、SDNN-Index、RMSSD值。结果1.各样本的性别、年龄等一般资料之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2.B组、C组患者的白天平均收缩压(day-time mean systolic blood pressure,dmSBP)、白天平均舒张压(day-time mean diastolic blood pressure,dmDBP)、夜间平均收缩压(night-time mean systolic blood pressure,nmSBP)、夜间平均舒张压(night-time mean diastolic blood pressure,nmDBP)、24小时平均收缩压(24-hour mean systolic blood pressure,24hmSBP)、24小时平均舒张压(24-hour mean diastolic blood pressure,24hmDBP)水平均高于A组,与A组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C组患者血压水平仅dmDBP、nmSBP、nmDBP、24hmDBP高于B组,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而dmSBP、24hmSBP两组之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3.B组、C组患者的三种血压形态之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C组患者反杓型血压比例明显增高,与B组患者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4.B组、C组患者的HRV的时域指标SDNN、SDANN、SDNN-Index、RMSSD测量值均低于A组,组间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C组患者上述指标测量值最低,与B组比较差异同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1.24小时动态心电血压监测可以无创且有效地监测原发性高血压合并CHD患者的昼夜血压波动情况以及心率变异性。2.原发性高血压合并CHD患者的夜间血压明显高于单纯原发性高血压患者,且反杓型血压形态比例升高,血压昼夜节律改变更加明显。3.原发性高血压患者均存在自主神经功能紊乱,以交感神经兴奋性增强、副交感神经兴奋性减弱为主要特征,但当合并CHD时自主神经功能受损情况更加显着。

陈睿[6](2019)在《老年高血压患者血压昼夜节律与颈动脉粥样硬化相关性研究》文中提出目的:探讨老年高血压患者中不同类型的血压昼夜节律变化与颈动脉粥样硬化之间的相关性,为临床老年高血压及靶器官损害的防治提供依据。方法:选取2018年1月2018年10月青岛某三甲医院老年科住院的老年高血压患者117例(男性44例,女性73例),所有患者均行24小时动态血压(24hABPM)监测,收集监测数据(包括24小时收缩压、24小时舒张压、日间收缩压、日间舒张压、夜间收缩压和夜间舒张压),观察老年高血压患者所出现的不同的昼夜节律变化,按照患者间不同的血压昼夜节律变化类型可分为杓型组24例和异常昼夜节律组93例(其中非杓型组67例,反杓型组26例)。所有患者均行颈部超声检查,并对颈动脉粥样硬化进行分级。此外还需采集患者多项临床检测结果的数据,其中包括患者的空腹血糖(FBG),血脂(包括甘油三酯、胆固醇)水平,同型半胱氨酸(Homocysteine,Hcy)。将杓型组患者与异常昼夜节律组患者(包括非杓型组患者与反杓型组患者)一般资料、颈动脉内膜中层厚度、斑块发生率、颈动脉粥样硬化程度、24小时收缩压、24小时舒张压、白天收缩压、白天舒张压、夜间收缩压、夜间舒张压进行比较,将杓型组患者、非杓型组患者与反杓型组患者左右侧颈动脉内膜中层厚度、斑块发生率、颈动脉粥样硬化程度进行比较,探索不同类型血压昼夜节律变化高血压患者间的差异性。将数据使用Excel2016进行整理,采用SPSS24.0软件进行统计分析,计量资料均采用±s表示。两组计量资料比较服从正态分布的使用T检验,两组计数资料用率表示,比较服从正态分布的使用?2检验。以P<0.05判定为有统计学意义。结果:老年高血压患者中,与杓型血压组相比较,异常血压昼夜节律组患者在颈动脉内膜中层厚度(左侧IMT、右侧IMT)、斑块发生率、颈动脉粥样硬化方面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P<0.01);非杓型血压组与反杓型血压组在颈动脉内膜中层厚度(左侧IMT、右侧IMT)、斑块发生率、颈动脉粥样硬化方面相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杓型血压组在颈动脉内膜中层厚度、斑块发生率、颈动脉粥样硬化方面,左侧颈动脉与右侧颈动脉相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非杓型血压组、反杓型血压组在颈动脉内膜中层厚度、斑块发生率、颈动脉粥样硬化方面,左侧颈动脉与右侧颈动脉相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老年高血压患者在夜间收缩压、夜间舒张压方面,反杓型组平均血压水平高于非杓型组[(132.92±15.75)mmHg vs(122.85±14.91)mmHg,(72.38±8.75)mmHg vs(64.34±9.98)mmHg,(1mmHg=0.133kPa),P<0.01]。结论:老年高血压患者血压昼夜节律与颈动脉粥样硬化关系密切,异常血压昼夜节律损伤靶器官概率更大。并且首次说明老年高血压患者异常血压昼夜节律(非杓型、反杓型)左侧颈动脉内膜损害程度较右侧更加明显。

张祎恬[7](2019)在《合并T2DM的不同证型老年性高血压患者12时辰血压观察》文中认为目的:通过记录不同证型合并2型糖尿病的老年性高血压患者的12时辰血压,分析不同证型的此类患者昼夜及在不同时辰中血压的特点,探讨不同证型老年性高血压并发2型糖尿病患者的血压变化规律及中医机理,以便更有效地指导临床工作。方法:选取广州市中医医院内分泌科及心血管科住院部符合入选标准的不2型糖尿病的老年性高血压患者56例和合并2型糖尿病的老年性高血压患者194例,分为对照组56例(不合并2型糖尿病的老年性高血压患者)、观察组194例(合并2型糖尿病的老年性高血压患者),先对比二组之间的差异性,再比较观察组患者的证型组成、各证型该组患者的24h平均收缩压(24hSBP)、24h平均舒张压(24hDBP)、24h平均脉压(24hPP)、白昼平均收缩压(dSBP)、白昼平均舒张压(dDBP)、白昼平均脉压(dPP)、夜晚平均收缩压(nSBP)、夜晚平均舒张压(nDBP)、夜晚平均脉压(Npp)、动态血压昼夜节律(杓型/非杓型)。将记录的各组患者的24小时血压波动情况,取按时辰所对应的两个小时的平均血压作为该时辰的血压指标,对入中医子午流注法所分12时辰。用中医理论解释其病因病机,总结相关影响因素。结果:1.经两独立样本t检验:观察组与对照组比较,24小时平均舒张压(24hDBP)有显着性差异(t=3.796,P=0.000<0.01),对照组高于观察组;24小时平均脉压差(24hPP)有显着性差异(t=0.-4.968,P=0.000<0.01),观察组高于对照组;白昼平均舒张压(dDBP)有显着性差异(t=3.622,P=0.000<0.01),对照组高于观察组;白昼平均脉压差(dPP)有显着性差异(t=-0.5.091,P=0.000<0.01),观察组高于对照组;夜间平均舒张压(nDBP)有显着性差异(t=3.008,P=0.003<0.01),对照组高于观察组;夜间平均脉压差(nPP)有显着性差异(t=-3.854,P=).000<0.01),观察组高于对照组。2.对照组与观察组不同时辰血压变化比较。经两独立样本t检验:观察组与对照组比较,子时舒张压有差异(t=2.518,P=0.012<0.05),观察组高于对照组;丑时收缩压有差异(t=-2.362,P=).019<0.05),对照组高于观察组;寅时舒张压有显着性差异(t=2.624,P=0.009<0.01),对照组高于观察组;卯时舒张压有显着性差异(t=4.420,P=0.000<0.01),对照组高于观察组;辰时舒张压有显着性差异(t=5.151,P=0.000<0.01),对照组高于观察组;巳时舒张压有显着性差异(t=2.647,P=0.01=0.01),对照组高于观察组;午时舒张压有显着性差异(t=3.031,P=0.003<0.01),对照组高于观察组;申时舒张压有差异(t=2.575,P=0.011<0.05),对照组高于观察组;戌时舒张压有显着性差异(t=3.370,P=0.001<0.01),对照组高于观察组;亥时收缩压有显着性差异(t=—2.915,P=0.004<0.01),观察组高于对照组;亥时舒张压有差异(t=2.141,P=0.033<0.05),对照组高于观察组。3.250例患者中仅有8例患者昼夜血压节律成杓型,其中,观察组8例,对照组0例,杓型曲线组均明显低于非杓型曲线(P<0.05)。4.在收集到的194例观察2型糖尿病的老年性高血压患者中,占最大比例的两个证型为阴阳两虚型和肝肾阴虚型,分别占35.57%和34.54%,其次是痰蒙清窍型,占16.49%,之后是瘀阻清窍型,占10.31%,所占比例最小的证型为肝阳上亢型,占3.03%。5.观察组与对照组的十二时辰平均收缩压波动情况如下,可知观察组收缩压大部分时段血压均高于对照组,对照组收缩压最高峰时间在辰时(7:00~9:00),次高峰酉时(17~19:00),子时(23:00~1:00)最低;观察组血压最高峰时间在酉时(17:00~19:00),次高峰在巳时(9:00~11:00),寅时(3:00~5:00)最低。6.不同证型合并2型糖尿病的老年性高血压患者ABPM基本数值比较,剔除肝阳上亢型患者例数较少不列入比较,余证型组经单因素方差分析:夜间舒张压四个证型组组间存在差异(F=2.673,P=0.049<0.05),余项指标四组之间比较无显着性差异(P>0.05)。7.不同证型合并2型糖尿病的老年性高血压患者不同时辰血压四组间比较,可得卯时收缩压、卯时舒张压四组间存在差异(P=0.035,0.044<0.05),余四组之间无明显差异(P均>0.05)。8.四个证型不同时辰平均收缩压和舒张压波动情况如下,可知阴阳两虚型和疲阻清窍型收缩压成“三峰”、“四峰”形态,血压波动频率较大,阴阳两虚型收缩压的峰值依次在戌时、卯时、丑时,谷值依次在未时、寅时、戌时,舒张压峰值依次是辰时、酉时,谷值依次是寅时、未时;瘀阻清窍型收缩压的峰值依次在寅卯时、巳时、申时,谷值依次在未时、戌时、丑时、辰时,舒张压峰值依次是辰时、酉时、寅时,谷值依次为未时、丑时;而肝肾阴虚型收缩压则波峰与波谷距离最远,振幅较其他三型大,峰值依次在酉时、巳午时,谷值依次在丑时、未时,舒张压峰值依次是酉时、辰时,谷值依次是子时、未时;痰蒙清窍型峰值依次在辰时、酉时,谷值在申时,舒张压峰值依次是酉时、巳时、午时,谷值依次是子时、未时。结论:1.观察组194例患者中仅8例具有正常血压节律,明显低于186例非勺型曲线患者,对照组56例患者中则无。2.观察组各环节收缩压普遍较对照组患者高,而舒张压则较之偏低,故脉压差较大。在不同时辰中,对照组收缩压最高峰时间在辰时(7:00~9:00),次高峰酉时(17:00~19:00);观察组血压最高峰时间在酉时(17:00~19:00),次高峰在巳时(9:00~11:00),观察组收缩压大部分时段均高于对照组。3.观察组患者中占最大比例的两个证型为阴阳两虚,虚阳外越证和肝肾阴虚证,其次是痰蒙清窍证,之后是瘀阻清窍证,所占比例最小的证型为肝阳上亢型。4.四个证型不同时辰平均收缩压和舒张压波动情况如下,可知阴阳两虚型和疲阻清窍型收缩压成“三峰”、“四峰”形态,血压波动频率较大,阴阳两虚型收缩压的峰值依次在戌时、卯时、丑时,谷值依次在未时、寅时、戌时,舒张压峰值依次是辰时、酉时,谷值依次是寅时、未时;瘀阻清窍型收缩压的峰值依次在卯时、巳时、申时,谷值依次在未时、戌时、丑时、辰时,舒张压峰值依次是辰时、酉时、寅时,谷值依次为未时、丑时;而肝肾阴虚型收缩压则波峰与波谷距离最远,振幅较其他三型大,峰值依次在酉时、巳午时,谷值依次在丑时、未时,舒张压峰值依次是酉时、辰时,谷值依次是子时、未时;痰蒙清窍型峰值依次在辰时、酉时,谷值在申时,舒张压峰值依次是酉时、巳时、午时,谷值依次是子时、未时。

郭芊卉[8](2019)在《清晨高血压临床研究》文中认为目的:清晨高血压与心脑血管事件风险显着相关,是值得密切关注研究的高血压亚型。但清晨高血压在我国人群中的患病率、影响因素、最佳评估定义方法、及其代谢分子机制仍不清楚。方法:利用全国多中心动态和家庭血压登记(ABPR)研究数据库,分析清晨高血压在中国人群中的患病率及危险因素。清晨高血压是指起床后2小时或6:00-10:00的动态血压或清晨自测家庭血压≥ 135/85 mmHg。其次,在瑞金医院高血压门诊未治疗患者中,同时使用24小时动态血压和家庭血压监测(home blood pressure monitoring,HBPM)评估清晨血压,比较不同定义清晨血压的重复性及与颈-股动脉脉搏波传导速度(carotid-femoral pulse wave velocity,cfPWV)、颈动脉内中膜厚度和尿微量白蛋白/肌酐比值(albumin/creatinine ratio,ACR)的关系。在上海青浦和瑞典马尔默老年人群中,比较不同人群危险因素对cfPWV的影响。最后,在未治疗患者中,筛选HBPM定义的单纯清晨高血压,以及与其性别、年龄、血糖和血脂水平匹配的正常血压和持续性高血压患者各60例,利用液相色谱质谱联用技术进行血清代谢产物检测,筛选组间差异代谢产物并进行通路分析。结果:在3197名ABPR研究患者中,家庭血压、起床后2小时和6:00-10:00动态血压定义的清晨高血压的患病率分别为52.1%,55.7%和54.0%,不同定义清晨血压的影响因素相似。在1049名未治疗门诊患者中,不同定义的清晨血压均与血管损伤显着相关(P≤0.03),但家庭清晨血压的重复性更好,且与cfPWV和尿ACR的关系更密切(P<0.001)。单纯清晨高血压的患病率约为10%,其血管损伤主要表现为cfPWV增快(P≤0.002)。在中国和瑞典老年人群中,cfPWV的主要影响因素相似,但在中国人群中体质量指数、平均动脉压和心率对cfPWV的影响更大,而年龄和血糖的影响较小,甘油三酯在两个人群之间没有差别。和正常血压者相比,单纯清晨高血压和持续性高血压患者均表现为甘油磷脂和鞘磷脂代谢通路的异常。结论:中国人群中清晨高血压较为普遍,HBPM评估的清晨血压与血管损伤的关系更密切,重复性更好。不同人群动脉硬化的危险因素类似,但作用大小存在差别。清晨高血压可能与磷脂代谢通路异常有关。

关梦珊[9](2019)在《老年患者动态血压对比诊室血压的10年死亡风险预测研究》文中提出研究背景动态血压对预后影响的证据主要来自于普通人群的研究和一些相对年轻患者的临床调查,此外,白大衣性未控制高血压(WCUH)和隐匿性未控制高血压(MUCH)在老年人中很常见,在这个亚群中高血压分型对死亡预后作用没有完全确定。研究目的1.对比老年患者诊室血压和动态血压的10年死亡风险之间的关系2.基于最强预测价值的血压参数构建死亡风险预测模型nomogram图3.老年高血压患者经治疗后白大衣性和隐匿性高血压的10年死亡风险分析研究方法1.为对比研究老年患者诊室血压和动态血压的10年死亡风险之间的关系、构建死亡风险预测模型nomogram列线图,本研究设计《老年心血管疾病及危险因素调查表》,对2003-2008年间在南部战区总医院住院并完成24h动态血压和诊室血压监测老年患者进行调查,记录一般资料、体格检查及实验室检查结果,取得完整血压资料并符合纳入标准的65岁以上的有795人,均为男性。用Cox回归模型进行分析各血压参数的死亡风险,根据临床和24小时动态血压以及混杂因素进行调整。分别纳入年龄,BMI,吸烟,饮酒,糖尿病病史,心肌梗死病史,脑卒中病史,慢性心力衰竭病史,他汀类药物,降压药数量,TC,LDL-C,HDL-C等13个传统危险因素及诊室血压或动态血压参数为预测因子,采用nomogram图构建死亡预测模型,根据时间依赖的AUC曲线拟合图和C指数评估模型10年风险的区分度、根据Calibration curve(校准曲线)评估校准度、临床决策曲线分析(Decision Curve Analysis,DCA)评估临床效用,并采用重采样resampling(bootstrap)1000次的方法对模型进行内部验证。2.为研究老年高血压患者经治疗后白大衣性和隐匿性高血压的10年死亡风险,选取第一部分人群中的611名高血压患者为研究对象,根据诊室和24h动态血压数据分为以下几类:已控制高血压(CH)定义为诊室血压<140/90mmHg和24h动态血压<130/80mmHg;MUCH定义为诊室血压<140/90mmHg和24h动态血压≥130和/或≥80mmHg;WCUH定义为诊室血压≥140和/或≥90mmHg和24h动态血压<130/80mmHg;持续性高血压(SUCH)定义为诊室血压≥140和/或≥90mmHg和24h动态血压≥130和/或≥80mmHg。用Cox回归模型进行分析,根据临床混杂因素进行调整。结果1.在平均10年的随访时间中,发生了241起全因死亡事件。在包括24h动态和诊室血压参数的模型中,24h平均收缩压与全因死亡率有更强的相关性(血压每增加1-SD,HR 1.13,95%CI 1.02-1.33,P=0.019,经诊室血压调整后)对比诊室收缩压(HR 1.06;95%CI1.01-1.26,P=0.046,经调整24小时血压后)。夜间动态收缩压每增加1-SD的相应危险比为1.18(95%CI 1.03-1.51,P=0.02,经诊室和日间血压调整后),日间动态收缩压为0.97(95%CI 0.75-1.26,P=0.85,经诊室和夜间血压调整后)。2.以夜间动态血压及各心血管危险因素构建预测模型nomogram,时间依赖的AUC曲线拟合图随月份的增加而较稳定从0.782增长至0.796、C指数0.7311(95%CI 0.6974-0.7647),具有良好的区分度;校准度评价当观察到的死亡事件发生率10%-30%时,预测与实际风险值一致;夜间血压预测模型临床决策曲线分析存在明显的净获益。1000次重采样后的完整模型AUC=0.777,和构建模型无明显区别,仍具有良好的预测价值。3.在经降压治疗老年高血压人群中,发现MUCH患者127例(占总人群20.79%)和59例WCUH患者(占总人群9.66%)。在平均10年的随访期间,总共发生了192起全因死亡事件。年龄每增加一个单位,发生隐匿性未控制高血压风险增加64%(OR 1.64,95%CI 1.05-2.56,P=0.0290),夜间收缩压每增加一个单位,发生隐匿性未控制高血压风险的风险增加4%(OR 1.04,95%CI 1.02-1.06,P<0.0001);随着夜间收缩压的增加,白大衣性未控制高血压的发生风险下降4%(OR0.96,95%CI 0.93-0.99,P=0.0108)。4.在分层分析各危险因素对高血压分型与全因死亡的影响作用时,发现他汀药物服用史存在显着的交互作用(P interation=0.0234)。在对各种协变量进行调整后,对比已控制高血压,MUCH与全因死亡率更显着相关(HR 1.56,95%CI 1.04-2.35,P=0.032),WCUH具有预后不良的趋势。结论1.与诊室血压相比,动态血压更能预测10年死亡风险,夜间血压预测能力尤佳。2.以夜间动态血压构建预测模型nomogram图具有良好的区分度、校准度、临床有效性,具有较好的预测价值。3.隐匿性未控制高血压随年龄增长其发生率增加;夜间收缩压增高为MUCH的独立危险因素。白大衣性未控制高血压的发生率与夜间收缩压相关。4.对比已控制高血压,隐匿性未控制高血压显着增加老年高血压患者56%的死亡风险。

陈卉[10](2018)在《诊室外血压及血压变异与无症状性颅内动脉狭窄的关系》文中指出第一部分经颅多普勒超声研究无症状性颅内动脉狭窄的患病情况及影响因素目的:观察至高血压门诊就诊未接受降压治疗的人群中,无症状性颅内动脉狭窄的患病情况,并分析其影响因素,包括24小时动态血压及血压变异。方法:选择2009年至2013年瑞金医院高血压科动态血压监测门诊就诊的未接受降压治疗的患者作为研究对象,采用经颅多普勒超声检测其双侧大脑前中后动脉和椎动脉的狭窄情况,采用t检验及卡方检验比较狭窄组与非狭窄组间的临床特征差异,并采用多元Logistic回归分析颅内动脉狭窄的影响因素。结果:1130例患者的平均年龄为51岁,男性占49%,其中高血压、糖尿病患者分别占63%及5.3%。颅内动脉狭窄的患病率为7.4%(84例),狭窄多位于大脑前动脉(45例)及中动脉(44例),大脑后动脉(16例)及椎动脉(7例)狭窄较少。颅内动脉狭窄组的24 h收缩压(132比126 mm Hg,P<0.001)、及24h收缩压平均实际变异(9.9比9.4 mm Hg,P=0.01)显着高于非狭窄组,2组间的其余临床特征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10)。多元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女性的颅内动脉狭窄患病风险比男性增加72%(95%CI为6%179%,P=0.026),且患者的24 h收缩压每增加10mm Hg,颅内动脉狭窄的患病风险增加56%(95%CI为29%88%,P<0.001)。不同时段(白天、夜间、清晨时段)的收缩压增高均与颅内动脉狭窄患病风险增加有关,收缩压每增加10 mm Hg,颅内动脉狭窄患病风险增加34%47%(P均<0.001)。而在校正了24h收缩压平均水平及其他影响因素后,24h平均实际变异与无症状颅内动脉狭窄的关联没有统计学意义。结论:在我国高血压门诊人群中有较高的无症状性颅内动脉狭窄患病率,而动态收缩压升高是其重要影响因素。第二部分家庭血压及血压变异与无症状性颅内动脉狭窄的关系目的:第一部分研究显示无症状性颅内动脉狭窄与24小时动态血压密切相关,但与家庭自测血压及血压变异的关系还不清楚。本研究旨在分析家庭血压水平及血压变异与无症状性颅内动脉狭窄的关系。方法:选择从2009年到2013年在瑞金医院高血压科门诊就诊、尚未降压治疗、但进行了7天家庭血压监测(Omron 7051)的患者作为研究对象,计算7天家庭清晨、夜晚及总体血压平均水平、及标准差(SD)、变异系数(CV)、独立于均数的血压变异(VIM)、平均实际变异(ARV)、最大最小值差异(MMD)等血压变异指标,采用经颅多普勒超声(TCD)检测双侧大脑前中后动脉和椎动脉狭窄情况,将患者分为有颅内动脉狭窄和无颅内动脉狭窄两组,采用t检验、方差分析及协方差比较两组患者的家庭血压(清晨血压、夜间血压)及血压变异水平,采用多元Logistic回归分析家庭血压水平及变异与颅内动脉狭窄的关系。结果:1)704名患者中,平均年龄为49.6岁,其中男性53.8%,糖尿病患者5.7%。诊室血压及家庭血压的平均水平分别为130/81 mm Hg和129/82 mm Hg。2)家庭高血压患者占43.5%,家庭清晨高血压占45.9%,家庭夜晚高血压占41.9%。3)7天总体家庭收缩压/舒张压变异显着(P<0.001)高于7天逐日血压变异,SD、CV、VIM、ARV、MMD分别为8.2/5.3 mm Hg vs.5.0/3.3 mm Hg、6.3/6.5%vs.3.9/4.1%、8.2/5.3vs.5.0/3.3、6.3/3.6 mm Hg vs.5.1/3.4 mm Hg、34/22 mm Hg vs.14/9.3 mm Hg。4)61例(8.7%)患者存在颅内动脉狭窄,和无颅内动脉狭窄的患者相比,女性较多(61%vs45%,P=0.02);家庭总体(134.5 vs.128.6 mm Hg)、清晨(133.6 vs.128.5 mm Hg)、夜晚(135.4 vs.128.6 mm Hg)收缩压较高,P≤0.002),家庭血压总体收缩压变异较大(SD,9.1 vs.8.1 mm Hg;CV,6.8 vs 6.3%;VIM,8.8 vs.8.2;ARV,7.0 vs.6.2 mm Hg;MMD,37.8 vs.34.0 mm Hg;P≤0.05),而家庭舒张压、总体舒张压变异及逐日收缩压及舒张压变异均没有差别(P≥0.07)。5)多元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无症状性颅内动脉狭窄与诊室、家庭、家庭清晨及夜晚收缩压水平独立相关(P≤0.03);与家庭清晨收缩压7天总体变异指标SD、CV、VIM、ARV、MMD独立相关(P≤0.03);与7天舒张压变异及逐日家庭血压变异不相关(P≥0.08)。结论:无症状性颅内动脉狭窄与家庭收缩压水平及家庭清晨血压变异显着相关;家庭血压作为广泛使用的诊室外血压,是颅内动脉狭窄的重要影响因素。第三部分高血压亚型与无症状性颅内动脉狭窄的关系目的:研究白大衣性高血压、隐匿性高血压、持续性高血压等高血压亚型与无症状性颅内动脉狭窄的关系。方法:选择从2009年到2013年瑞金医院高血压科门诊就诊、尚未降压治疗、但进行了7天家庭血压监测(Omron 7051)的患者作为研究对象,采用诊室血压140/90mm Hg及家庭血压135/85 mm Hg的标准,将高血压患者分为白大衣性高血压、隐匿性高血压、持续性高血压三个亚型,并采用经颅多普勒超声(TCD)检测双侧大脑前中后动脉和椎动脉狭窄情况,采用卡方检验比较三个高血压亚型的颅内动脉狭窄的患病情况,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高血压亚型与颅内动脉狭窄的关系。结果:704名参加者中,正常血压340人(48.3%),隐匿性高血压155人(22.0%),白大衣高血压58人(8.2%),持续性高血压151人(21.5%)。持续性高血压患者无症状性颅内动脉狭窄患病率最高(10.6%),其次为隐匿性高血压(9.7%),正常血压者较低(8.2%),白大衣高血压患者最低(3.5%),但四组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39)。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无症状性颅内动脉狭窄与三种高血压亚型无明显相关性(P=0.22)。用动态血压分类,分析结果相似。结论:诊室外血压可用于诊断隐匿性高血压及白大衣高血压,但因样本量较小,本研究未发现隐匿性高血压、白大衣高血压等高血压亚型与无症状性颅内动脉狭窄相关。

二、偶测正常血压老年糖尿病患者24小时动态血压分析(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偶测正常血压老年糖尿病患者24小时动态血压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1)冠心病合并高血压患者血压节律类型与冠脉病变的关系(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英文摘要
常用缩写词中英文对照表
前言
1 材料与方法
    1.1 研究对象
    1.2 方法及分组
    1.3 统计学方法
2 结果
    2.1 各组一般资料及生化指标对比
    2.2 各组动态血压参数对比
    2.3 不同血压节律类型与冠脉病变支数的关系
    2.4 不同血压节律类型与Gensini积分的关系
    2.5 血压节律与病变支数、Gensini积分的相关性分析
3 讨论
4 结论
参考文献
综述 血压昼夜节律与靶器官损害的关系研究
    参考文献
致谢
个人简介

(2)老年隐匿性高血压患者长时血压变异性与左心室肥厚的相关性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引言
研究对象与方法
    1.研究对象
        1.1 纳入标准
        1.2 排除标准
        1.3 分组标准
    2.研究方法
        2.1 一般临床资料采集
        2.2 实验室检查
        2.3 诊室血压测量
        2.4 家庭自测血压测量
        2.5 超声心动图检查
    3.统计学方法
结果
    1.研究对象一般情况
    2.两组一般临床资料比较
    3.两组诊室血压及家庭自测血压比较
    4.两组超声心动图参数的比较
    5.MH患者血压变异性与左心室各参数的相关性分析
    6.MH患者左心室肥厚影响因素的多元线性逐步回归分析
讨论
结论
参考文献
综述
    综述参考文献
攻读学位期间的研究成果
缩略词表
致谢

(3)无症状腔隙性脑梗死患者脑微出血与血压变异性的相关性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英文摘要
英文缩写
前言
材料与方法
结果
附表
讨论
结论
参考文献
综述 脑小血管病研究进展
    参考文献
致谢
个人简历

(4)甲状腺功能与白大衣性、隐匿性及持续性高血压的关联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缩略词表
英文摘要
中文摘要
第一章 前言
第二章 亚临床甲状腺功能减退与白大衣、隐匿性及持续性高血压的关联分析
    2.1 前言
    2.2 材料及方法
    2.3 研究结果
    2.4 讨论
    2.5 结论
第三章 甲功正常人群中TSH等甲功指标与白大衣性、隐匿性及持续性高血压的关联分析
    3.1 前言
    3.2 材料及方法
    3.3 研究结果
    3.4 讨论
    3.5 结论
第四章 甲状腺功能正常人群中白大衣高血压与持续性高血压鉴别诊断模型的建立
    4.1 前言
    4.2 材料及方法
    4.3 研究结果
    4.4 讨论
    4.5 结论
全文总结
参考文献
文献综述一 甲状腺功能对机体血压的调控作用
    参考文献
文献综述二 白大衣高血压与隐匿性高血压
    参考文献
攻读学位期间的研究成果
致谢

(5)原发性高血压合并冠心病患者动态血压监测及心率变异性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前言
1 研究对象与方法
2 结果
3 讨论
4 结论
参考文献
综述:原发性高血压患者的动态血压监测及心率变异性研究进展
    参考文献
附录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文章情况
致谢
个人简历

(6)老年高血压患者血压昼夜节律与颈动脉粥样硬化相关性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引言
研究对象与方法
    1 研究对象
    2 研究方法
        2.1 血压昼夜节律与平均血压的测定
        2.2 颈动脉的测定
        2.3 生化指标的测定
        2.4 检索老年高血压患者血压昼夜节律与颈动脉粥样硬化相关文献
    3 统计学处理
结果
    1 研究对象一般情况
    2 研究对象血压昼夜节律情况
    3 杓型组与异常血压昼夜节律组一般临床资料比较
    4 非杓型组与反杓型组一般临床资料比较
    5 杓型组、非杓型组、反杓型组左右侧颈动脉IMT比较
    6 杓型组与异常血压昼夜节律组颈动脉斑块发生率的比较
    7 非杓型组左右侧颈动脉斑块发生率的比较
    8 反杓型组左右侧颈动脉斑块发生率的比较
    9 杓型组左右侧颈动脉斑块发生率的比较
    10 非杓型组与反杓型组颈动脉斑块发生率的比较
    11 杓型组与异常血压昼夜节律组颈动脉粥样硬化等级比较
    12 非杓型组与反杓型组颈动脉粥样硬化等级比较
讨论
结论
参考文献
综述
    参考文献
攻读学位期间的研究成果
附录
致谢

(7)合并T2DM的不同证型老年性高血压患者12时辰血压观察(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引言
第一部分 文献研究
    第一节 祖国传统医学对高血压昼夜节律的认识
        一、《黄帝内经》对时间治疗学的认识
        二、从子午流注角度谈血压节律
        三、原发性高血压合并2型糖尿病的病因病机
        四、关于合并2型糖尿病的老年性高血压患者的中医证型研究
    第二节 现代医学对高血压昼夜节律的研究进展
        一、现代医学对生物节律的认识
        二、现代医学对昼夜血压节律的认识
        三、现代医学对高血压病择时给药的研究
    第三节 老年性高血压的研究
        一、老年性高血压的流行病学
        二、老年高血压的特点
        三、老年性高血压的治疗原则
        四、高血压与2型糖尿病相互之间的关系与影响
        五、2型糖尿病的血压控制
    第四节 对未来的影响
第二部分 研究内容
    第一节 临床资料
        一、病例来源
        二、病例一般资料
    第二节 对照组与观察组比较方案设计
        一、研究设计
        二、样本量估计
        三、方案设计
        四、观察项目
        五、统计分析
    第三节 观察组四组证型比较方案设计
        一、研究设计
        二、方案设计
        三、观察项目
        四、时间标准
        五、可行性分析
        六、统计分析
    第四节 研究路线
    第五节 研究结果
        一、两组患者一般临床资料
        二、对照组与观察组比较动态血压分析结果
        三、合并组不同证型一般资料
        四、观察组动态血压分析结果
    第六节 结论
第三部分 讨论
结语
参考文献
附录
在校期间发表论文情况
致谢
统计学审核证明

(8)清晨高血压临床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中英文缩写
绪论
第一部分 中国人群中清晨高血压的患病率和影响因素研究——中国动态和家庭血压登记研究(ABPR)
    1.引言
    2.方法
    3.结果
    4.讨论
第二部分 清晨高血压与血管损伤的关联性研究
    第一小节 不同定义清晨血压和清晨高血压的重复性及其与血管损伤相关性的比较研究
        1.引言
        2.方法
        3.结果
        4.讨论
        附表
    第二小节 不同人群中动脉硬化影响因素的比较研究
        1.引言
        2.方法
        3.结果
        4.讨论
        附表
    第三部分 清晨高血压及持续性高血压的代谢组学研究
        1.引言
        2.方法
        3.结果
        4.讨论
        附表
结论
参考文献
致谢
已发表文章

(9)老年患者动态血压对比诊室血压的10年死亡风险预测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主要英文缩略语
摘要
abstract
前言
第一章 老年患者动态血压对比诊室血压的10年死亡风险与预测模型的构建
    资料与方法
        一、研究对象
        二、研究方法
        三、相关心血管疾病及危险因素的诊断标准
        四、分组及预测变量
        五、随访数据收集
        六、统计分析
    研究结果
        一、研究人群的基线资料分析
        二、老年患者动态血压对比诊室血压全因死亡的风险预测
        三、死亡风险预测模型nomogram列线图的构建与评价
    讨论
    研究不足之处
    结论
    参考文献
第二章 老年高血压患者经治疗后白大衣性和隐匿性未控制高血压的10年死亡风险研究
    材料和方法
        一、研究对象
        二、观察指标
        三、各种诊断方法及分组方法
        四、统计学方法
    研究结果
        一、研究人群的基线资料分析
        二、老年高血压患者经治疗后不同高血压分型及死亡的相关危险因素分析
        三、影响老年高血压患者经治疗后不同高血压分型与死亡关联的危险因素分析
        四、老年高血压患者经治疗后不同高血压分型的死亡风险预测分析
    讨论
    研究不足之处
    结论
    参考文献
攻读学位期间的研究成果
综述 隐匿性未控制高血压的研究进展
    参考文献
补充附录
致谢

(10)诊室外血压及血压变异与无症状性颅内动脉狭窄的关系(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缩略词表
绪论
第一部分 经颅多普勒超声研究无症状性颅内动脉狭窄的患病情况及影响因素
    引言
    1 对象和方法
        1.1 研究对象
        1.2 研究方法
        1.2.1 TCD检测
        1.2.2 动态血压监测
        1.2.3 问卷调查和其他数据收集
        1.3 统计学分析
    2 结果
        2.1 颅内动脉狭窄患病情况
        2.2 颅内动脉狭窄的单因素分析
        2.3 多元Logistic回归分析颅内动脉狭窄的影响因素
    3 讨论
第二部分 无症状性颅内动脉狭窄与家庭血压及血压变异的关系
    引言
    1 对象和方法
        1.1 研究对象
        1.2 研究方法
        1.2.1 血压测量方法
        1.2.2 TCD检测
        1.3 统计学分析
    2 结果
        2.1 家庭高血压及颅内动脉狭窄的患病情况
        2.2 无症状性颅内动脉狭窄的临床特征单因素分析
        2.3 诊室及家庭血压与无症状性颅内动脉狭窄的关系
        2.4 家庭血压变异与无症状性颅内动脉狭窄的关系
        2.5 家庭清晨/夜晚血压变异与颅内动脉狭窄的关系
    3 讨论
第三部分 高血压亚型与无症状性颅内动脉狭窄的关系
    引言
    1 资料与方法
        1.1 研究对象
        1.2 研究方法
        1.2.1 血压监测方法
        1.2.2 高血压亚型诊断标准
        1.2.3 TCD检测、病史采集及其他检查
        1.3 统计学分析
    2 结果
        2.1 高血压亚型的患病情况及临床特征
        2.2 高血压亚型与颅内动脉狭窄的关系
    3 讨论
参考文献
致谢
攻读硕士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

四、偶测正常血压老年糖尿病患者24小时动态血压分析(论文参考文献)

  • [1]冠心病合并高血压患者血压节律类型与冠脉病变的关系[D]. 李哲. 山西医科大学, 2021(01)
  • [2]老年隐匿性高血压患者长时血压变异性与左心室肥厚的相关性研究[D]. 邹超斌. 青岛大学, 2020(01)
  • [3]无症状腔隙性脑梗死患者脑微出血与血压变异性的相关性研究[D]. 左丽. 河北北方学院, 2020(06)
  • [4]甲状腺功能与白大衣性、隐匿性及持续性高血压的关联分析[D]. 蔡鹏. 中国人民解放军陆军军医大学, 2020(01)
  • [5]原发性高血压合并冠心病患者动态血压监测及心率变异性分析[D]. 王雪宁. 新乡医学院, 2020(12)
  • [6]老年高血压患者血压昼夜节律与颈动脉粥样硬化相关性研究[D]. 陈睿. 青岛大学, 2019(02)
  • [7]合并T2DM的不同证型老年性高血压患者12时辰血压观察[D]. 张祎恬. 广州中医药大学, 2019(03)
  • [8]清晨高血压临床研究[D]. 郭芊卉. 上海交通大学, 2019(06)
  • [9]老年患者动态血压对比诊室血压的10年死亡风险预测研究[D]. 关梦珊. 广东药科大学, 2019(02)
  • [10]诊室外血压及血压变异与无症状性颅内动脉狭窄的关系[D]. 陈卉. 上海交通大学, 2018(01)

标签:;  ;  ;  ;  ;  

血压正常的老年糖尿病患者24小时动态血压的偶尔测量分析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