信用缺失的原因及对策

信用缺失的原因及对策

一、信用缺失的成因及治理对策(论文文献综述)

张安格[1](2020)在《企业逃废债行为:成因与治理对策》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受到2008年全球恶性金融危机的严重影响,世界经济势头复苏乏力,自2010年开始,在经济发展客观规律的作用下,我国传统的以劳动密集型及资源密集型为主的产业结构对经济增长的推动力日渐薄弱,持续性明显不足,我国政府主动进行产业结构调整,放缓经济增速,同时还通过政策修订积极对前期积累的矛盾进行淡化乃至消弭,在上述三个因素的共同作用下,造成了宏观经济企稳和下行管理压力的加大,总体上由于企业实际资产负债率的上升、局部地区宏观金融结构和生态环境的恶化,企业逃废银行债务的典型事件屡有发生。而企业逃废银行债务的行为已经严重地损害了金融机构和企业的合法利益,侵害了金融市场原有的信用体系,严重破坏了市场的金融秩序,给经济的整体发展造成了不利影响。因此,本文从企业逃废债行为的成因着手进行分析研究,以寻求有效的化解对策。本文首先通过对有关数据的列举分析,以此来证明当前我国面临的不良贷款严峻形势;其次从企业、银行角度系统阐述了导致企业逃废债这一现象产生的表象原因,并结合银企博弈方法分析出企业作为理性经济人,逃废债是其自身的占优策略,分析出造成企业逃废债问题的根本原因是制度方面的不健全,惩罚力度不足;再次,通过案例研究的方法,列举出当前企业逃废债的主要常见类型,并通过成功追偿案例以验证上述理论;最后,从银行、企业、金融监管和宏观经济角度四个方面,针对性的提出了以下防治企业逃废债行为的对策。银行方面应当强化内控合规机制,规范谨慎经营的行业风气,摒弃冒险激进的经营策略,从自身实际出发在风险和收益之间寻得最佳平衡。企业方面应当明确采取逃废债行为所要承担的责任和付出的代价,包括经济处罚、行政和民事责任,甚至上升到刑事高度,限高名单和征信的运用范围应当被逐步放大,渗透到“老赖”们生活的方方面面,协助逃废债和享受逃废债带来实际利益的第三方也应承担相应的责任。在行业内部鼓励企业进行互相监督,行业协会、供应链体系等企业自发组织应发挥好监督作用。金融监管部门应加强监管力度,做好金融风险提示工作和防治逃废债的协调配合工作,从本地区金融行业发展的实际情况出发,提出行之有效的方式实现对银行的高效监管;从事法务以及财务等专业化的第三方机构也应尽责履职,充分发挥其监督职能;各级政府对于过度干预司法和地方保护主义要有惩罚措施。宏观经济方面要建立健全金融法律体系,加快社会信用体系的建设。

刘航[2](2020)在《霍林郭勒市纳税信用缺失治理问题研究》文中提出纳税信用是社会信用体系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加强纳税信用缺失治理有利于保障国家财政收入、降低税收成本、提高纳税遵从。对纳税信用缺失的治理,必须充分发挥社会各种因素特别是政府的公共职能作用,联合涉税各部门的力量,构建税收共治、协同治理的强大合力。本文从纳税信用缺失治理的角度出发,对霍林郭勒市纳税信用缺失治理的现状展开分析,发现目前在纳税信用缺失的治理过程中存在着治理的主体单一、纳税信用等级评定机制尚不完善、纳税信用等级奖惩效果不明显等问题。这些问题产生的原因是复杂的,包括政府的主导地位及公共职能并未有效发挥、相关部门的参与度不高、纳税信用等级评定的社会认知不足、纳税信用奖惩机制不健全等多个方面。本文通过参考借鉴发达国家治理纳税信用缺失的先进经验,对这些问题及问题产生的原因进行分析,提出了应通过强化政府、各单位与税务部门的协同治理,加快推动纳税信用融入社会信用体系建设、完善纳税信用相关制度机制、完善相关惩戒激励措施等办法,为霍林郭勒市政府治理纳税信用缺失行为提供有参考价值的策略。

孙琪[3](2020)在《商事制度改革下企业信用监管研究 ——以德庆县市场监督管理局为例》文中研究说明我国商事登记制度是随着我国从计划经济向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发展而不断完善,一定时期内在维护社会主义市场秩序、保障市场交易安全等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但随着市场经济的持续高速发展,政府部门对商事主体的大量前置性行政审批已不适应市场竞争所需的高效要求。鉴于这种情况,我国于2014年3月启动了商事制度改革。改革降低了市场主体的准入门槛,使得市场主体数量“井喷式”增长,有效化解了人民投资创业的痛点和堵点问题,“放”出了一定成效。然而面对日益复杂艰巨的社会治理任务,传统常规治理手段的作用日渐式微,以信用为核心进行社会治理的信用监管作用日益凸显。本文以政府监管理论为理论基础,以商事登记制度改革和企业监管模式转变为突破口,企业信用监管的主要目的是适应商事制度改革的形势需要,创新政府部门管理方式,通过拓展“管”的深度,全面推行信用监管,达到“严管”的目的从而实现由“全能政府”向“有限政府”转变,最终达到全面提升企业信用监管水平,构建新型企业信用监管机制的目标。本文以德庆县商事制度改革后企业信用监管为研究对象,笔者利用在市场监管部门工作的身份,通过走访德庆县市场监督管理局及其下辖的部分基层所,同时采用文献研究法、案例分析法、访谈法和比较研究方法开展研究。本文首先分析论述了商事制度改革内容及市场监管部门信用监管职能,然后剖析了德庆县企业信用监管现状、存在问题及其成因。接着又对佛山市、横琴新区和天津市等地企业信用监管的经验进行总结归纳,应用于德庆县市场监督管理局企业信用监管体系中存在问题的整改中来。最后提出了完善企业信用法律体系建设、实施信用等级分类监管、构建统一信用信息共享平台、提升队伍监管效能、完善“双随机、一公开”抽查机制、构建市场多元共治监管体系等方面的对策建议。

李鹏[4](2020)在《新时代中国政府信用建设路径研究 ——以政府信用影响因素为分析框架》文中研究说明政府信用问题蕴涵于政治学与公共管理学经典理论之中,是政治学与公共管理学研究的重要理论问题,也是近年来理论界给予高度关注的现实热点问题。政府信用弱化会带来政府执政合法性降低、政府治理成本提高、社会秩序失调以及民主发展受阻等一系列消极影响。近年来,相关研究表明,政府信用弱化已经成为当前大多数发达国家、发展中国家政府行政中的普遍难题。因此,不断加强政府信用建设,有效增进公众对政府的信任已经成为各国政府的重要任务。新时代背景下,中国政府信用正面临着弱化风险积聚的挑战,政府失信的问题在不同层级、不同领域的政府行政中都一定程度的存在着。因此,加强对新时代中国政府信用建设的研究就具有了重要的理论与现实意义。在现代社会背景下,制度信用是政府信用的基本形态,影响制度信用生成的价值正当性、制度绩效达成与制度有效运行三个因素构成了解读政府信用影响因素的基本框架,根据这一分析框架,在现代社会语境下,政府信用影响因素由价值因素、绩效因素与制度运行因素构成。价值因素主要包括行政价值的公正性、权力行使的公共利益性以及行政程序的民主参与性;绩效因素主要包括政府经济绩效与制度绩效;制度运行因素主要包括政府法治行政、政府责任行政、政府公开行政以及公共政策执行。通过实证研究方法的运用,本文得出,价值因素、绩效因素与制度运行因素对新时代中国政府信用均具有积极影响与较强的解释力,与此同时,实证研究的结论也表明,不同影响因素对政府信用的影响力存在差异。新时代背景下,中国政府信用呈现出总体水平较高且稳定,但存在“央高地低”的结构性问题这一现状,政府失信集中表现在行政价值缺失、政府绩效供给不足以及制度运行有效性不足三个方面。因此,基于对新时代中国政府信用现状与失信问题的梳理与回应,从新时代政府信用建设的制度情境、社会情境、文化情境以及媒介情境出发,本文将中国政府信用建设的基本路径设定在行政价值、政府绩效与制度运行三个维度之中,并力图通过行政价值有效实现、政府绩效有效供给与制度有效运行来构建新时代中国政府信用建设的路径体系。

庞敏[5](2019)在《当前我国税收信用体系建设研究 ——以宜兴大数据税收信用体系建设为例》文中研究指明信用是确保市场经济良性发展的前提和基础,是社会系统运行的主要润滑剂。税收信用作为社会信用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在社会经济发展中起着指导和调控的作用。完善的税收信用体系有利于发挥税收职能作用,有利于全国社会信用体系的建立,有利于国家核心价值观的建立,有利于推进税收治理的现代化。当前,我国税收信用体系尚处于建设初期,制度尚未完善。存在税收诚信意识薄弱、法律制度不健全、失信成本偏低、信用体系框架缺位、缺乏现代化信用管理手段等问题,造成了企业失信行为屡禁不止。随着中国大数据时代的来临,中国的税收信用体系建设迎来了有利的时机。但新时期税收管理也面临着管理理念、数据应用及平台建设等多方面的挑战。宜兴市税务局结合经济发展特点,创建大数据税收信用平台,成为当前我国推进地方税收信用体系建设的实践样本。由此,分析宜兴市基于大数据的税收信用体系建设的原因、措施及成功之处,借鉴发达国家构建完善税收信用体系的成功经验,提出了完善我国税收信用体系建设必须建立完善信用法律体系、构建信用服务平台、加强指标体系建设、构建自然人税收信用体系、加大违信惩戒力度、加强税务机关诚信建设六个方面的具体策略。

李声高[6](2019)在《失信被执行人惩戒制度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失信不仅是一个法律问题,更是一个社会问题。大到“老赖”,小至“碰瓷”,无不深层次反映我们身处的这个时代正面临严重的诚信缺失问题。常怀敬畏之心,方能行有所止,敬畏源于法治,法治源于规则和良法。因此,面对失信问题,建立失信惩戒制度是一条必由之路。然而,我国当前的失信惩戒远未“制度化”,失信惩戒主体的“各自为尊”,惩戒依据的“规范壁垒”,惩戒措施的“求速弃理”,这些问题成为我国失信惩戒制度的发展瓶颈。法律是最低限度的道德,是社会规范的底线;法律权威的实现,以公正判决的彻底执行得以实现;民事案件占据的案件比重最大,执行难又是民事案件最大的程序痼疾;民事案件一旦进入法律程序,也就意味着常规手段无法获得“诚信履行”的效果,同时也注定了案件将会在执行程序遇到失信障碍。从广义上讲,民事案件执行难的司法痼疾,归根结底几乎都可以囊括为民事失信问题,除却无能力履行的“客观”失信人,最应当惩戒的就是有能力执行而拒不执行的“主观”恶意失信人,这类“老赖”是失信惩戒制度的关键对象。此文以民事案件的失信被执行人为切入点,从失信惩戒措施的理论支撑、失信被执行人惩戒制度的构成要素、惩戒制度的案例实效性剖析以及我国失信惩戒的制度化模式几个关键问题来对失信被执行人惩戒制度进行系统阐述。此文以递进式的结构,从理论到实践,在实践中发现问题,结合域外先进经验的基础上,提出制度上的完善路径。文章在内容上分为五大部分:绪论部分,主要是文章的研究综述部分,并且涵盖文章的问题缘起、研究思路、文献综述、研究方法和论文创新点等内容。基于诚信理论渊源的传统研究思路,运用道德、经济和法学理论交叉研究的方法诠释失信惩戒制度。反观失信被执行人惩戒的社会热点案例,基于“前卫性”惩戒措施的理论争议,如能引入多维学科的价值理念进行深层阐释,往往会更具说服力和实用性,即此文应用的“案例理论结合法”,作为问题缘起的索引和理论铺排的前提。第一部分论述失信被执行人惩戒制度的基本范畴,对失信惩戒的系统性介绍,由浅入深,从制度内涵到理论支撑,介绍诚信与失信、失信惩戒及其功能、执行中的失信惩戒以及三种维度的失信惩戒基本要义。具体而言,主要包括失信惩戒制度的内涵和思想源流,从社会学、经济学和法学三个维度阐述失信被执行人惩戒制度,并以执行程序中的失信惩戒制度切入,系统论述失信被执行人惩戒制度的功能。第二部分从立法与实践层面,介绍我国失信被执行人惩戒制度的基本现状,立法上的侧重于三种性质文件的体系梳理,探究如何将其上升为国家的基本立法及其现实路径问题,实践层面主要是失信惩戒与执行难的司法痼疾之间关系的数据规整,以及对典型案例中失信惩戒制度的实效性功能深化透析。具体而言,是从立法与实证研究的视角,系统梳理现行失信惩戒的民事、刑事和行政性规范文件,并应用大量的实证性研究资料和规整相关的司法大数据,结合相关典型案例,梳理执行难与失信惩戒的关系。失信被执行人惩戒的制度化问题是此文研究的重心,制度化最直接的体现是法律体系的建立,基于立法主体系统梳理了三种性质的失信被执行人惩戒的相关规范,并提出各自存在的问题。我国失信惩戒立法现状,特别是行政性立法泛化和司法性立法边缘化的问题,如何重新定位我国失信惩戒的立法模式,是此文的一项重点研究工作。在分项制度上,归结起来大致就是司法拘留和罚款措施、失信被执行人名单制度、财产调查和报告制度、限制高消费和拒执罪适用等几个方面。制度支持上主要就是刑诉法及其解释;最高法的失信名单相关规定;刑法和刑诉法上的拒执罪等。失信惩戒解决的是整个社会的失信问题,是国家一项系统性的法治工程,需要在立法上对失信惩戒相关的法律进行体系性的规整、梳理和汇编。在细节上,行政性、民事性和刑事性失信惩戒的程序衔接和转化,也是失信惩戒制度亟待解决的问题。失信惩戒的立法问题,特别是立法模式和立法内容的程序协调,是失信被执行人惩戒制度的实践层面最应当关注的论题。第三部分主要基于失信被执行人惩戒制度的现状中发现问题,进行成因分析。通过系统检思我国失信被执行人惩戒制度的困境及成因,首先阐释失信惩戒的模式定位难题,包括立法、司法和执法模式困境,其次解析失信惩戒的司法治理效果,再次从程序理性路径阻塞的视角论述失信惩戒问题的成因,最后从私益保障的角度对失信被执行人惩戒制度问题的原因进行分析。具体问题上,失信被执行人民事惩戒中“连带惩戒”的合法性与合理性问题,既是社会热点,也是该制度在理论部分最值得深层论思的问题;失信惩戒的人权保障问题,涉及到惩戒过程的合法私益保障和信用修复,失信惩戒不应当是没有节制的惩戒,应当实现惩戒法律效果和社会效果的衡平。失信被执行人的刑事惩戒方面,突出体现在拒执罪的立法与实践问题。拒执罪实体立法明晰,在程序法上拒执罪的立案管辖问题始终难以调试,立法上的管辖衔接与实务操作中的程序转化形成了“脱节效应”,拒执罪立案“成功率”不高,立案后相互推诿,执行申请人救济途径阻塞的问题亟待解决。失信被执行人的行政性惩戒存在部门规则冲突与程序衔接问题,多达四十四部门联动机制,在规则适用和衔接上,如何把握标准,需要专门的立法进行协调和解释。以案说理,言之有物,论之有据,规整出失信被执行人惩戒制度的理论支撑的症结,才能有效化解失信被执行人惩戒制度的发展瓶颈。第四部分对域外经验进行借鉴和吸收,外部经验参考并为之所用。该部分侧重于域外的比较法借鉴,系统阐释美国的私营征信模式、欧陆国家的政府主导的征信模式和日本的混合征信模式,通过对不同失信惩戒制度运行模式具体内容和侧重点分析,在体系化论证的基础上甄别吸收先进经验。制度化的失信被执行人惩戒制度,应当在立法主体模式设置和立法体系专门化上有一个清晰的认知,我国失信惩戒的制度短板正在于此,对域外典型国家的公立、私立和混立三种立法模式经验的甄别吸收,是一个治理捷径。第五部分作为文章的重心,系统设证我国失信被执行人惩戒的制度性建构问题,理念是前提,立法是保障,合理性是长效机制,失信名单与财产报告是手段,具体程序设置是制度的根本。从理论到制度,再将视角切回制度的完善部分。失信惩戒制度不仅是一个实体法问题,更是一个程序法问题。失信惩戒是为了还社会以诚信,彰显司法正义,而程序正义是看得见的正义。当前的失信惩戒的“经济性”远强于“司法性”,承前难以从伦理道德的维度寻求惩戒措施的合理性支持,启后无法做到与司法程序的正当性衔接,致使失信惩戒的实效难达预期。失信惩戒制度不是执行程序的“临时性”工具,而应当是一项“底线性”的程序法规则,任何失信惩戒措施的施行,都要由恣意走向规范,准确地说是“良性”的程序规则上来。我国当前的失信被执行人惩戒制度程序理性缺失问题相当严重,“无程序可讲、有程序不讲、程序冲突乱讲”问题,甚为常见。司法性弱化和程序理性缺失问题,成为失信被执行人惩戒制度的完善的中心和核心指导理念。具体来说,是从我国失信被执行人惩戒制度理念建构、分项制度推进方案、程序本位回归和配套措施四个方面进行具体的完善。

涂雨婷[7](2019)在《我国自然人纳税信用缺失的法律规制研究》文中研究说明“人无信不立,业无信不兴,国无信则衰。”在我国,诚信自古以来即为修身立国的根本之所在。然而在税务领域,自然人纳税信用缺失现象层出不穷。究其缘由,在于自然人纳税信用规制机制不完善。我国的纳税信用管理起步较晚,而且前期税务机关一直把侧重点放在企业纳税信用管理规则的制定、流程的优化等方面,对自然人纳税信用的重视不足。虽然新修订的《个人所得税法》对纳税人的纳税信用问题有所关注,但是规定过于简略,无法满足自然人纳税信用管理工作的实际需要。现阶段随着逐步提高直接税比重这一改革要求的提出以及个人所得税分类与综合相结合税制的正式启动,自然人税收征管工作对纳税人自觉依法纳税程度提出更高的要求,自然人纳税人的诚信问题也逐步受到广泛关注,因此,应采取措施对自然人纳税信用缺失问题进行法律规制。本文在对自然人纳税信用缺失的法律规制进行理论分析和域内外经验借鉴的基础上,从自然人纳税信用信息的共享、信用评价、诚信激励与失信惩罚、信用修复等方面对我国自然人纳税信用规制的规则进行建构,以期通过完善的法律规则形成自然人纳税信用法律规制机制,进而解决自然人纳税信用缺失问题。本文主要从四个方面进行研究,各部分的主要内容如下所述:第一部分,提出现阶段我国自然人纳税信用严重缺失,并归纳、分析造成自然人纳税信用缺失的成因:自然人诚信纳税意识淡薄;自然人纳税信用法规缺失、自然人涉税信息共享机制不完善、尚未建立自然人纳税信用评价及奖惩机制等。第二部分,从税收契约理论、信息不对称理论、纳税遵从理论等角度分析对自然人纳税信用缺失进行法律规制的正当性;并从观念、技术等层面分析对自然人纳税信用缺失进行法律规制的可行性。第三部分,从自然人纳税信用缺失的法律规制实践中总结经验启示。一方面,对我国率先开展自然人纳税信用管理的地区的实践、自然人纳税信用的拓展应用实践进行分析,并归纳其中存在的问题、总结有益的实践经验;另一方面,从美国、日本等已经建立起比较完善的纳税信用管理体系的国家的实践经验中,提炼出对我国构建自然人纳税信用法律规制机制的有益启示。第四部分,基于域外自然人纳税信用制度建设的启示并结合我国对自然人纳税信用缺失进行法律规制的现状,从明确相关部门的自然人纳税信用信息共享义务、建立自然人纳税信用等级评价机制、构建诚信激励与失信惩罚机制以及引入自然人纳税信用修复制度等方面对自然人纳税信用法律规则进行建构和完善,填补我国自然人纳税信用法律制度缺失。

苏莎莎[8](2018)在《SC农村信用社不良贷款管理策略研究》文中指出我国经济社会发展取得巨大成就,但农村资源不断流向城镇、城乡差距不断扩大成为日益制约我国经济社会持续发展的重要命题。为广大农民种植和中小企业生产提供信贷等金融服务,有助于加快我国农村地区经济发展,而这些离不开农村信用社的支持。促进农业供给侧改革和农民脱贫增收是农信社改革坚定不移的首要任务,但不良贷款问题严重制约农信社的健康发展和进一步改制工作。在新时代背景、新市场环境,聚焦SC农村信用社,结合其他学者的最新研究成果,分析该社不良贷款率形成原因,并探究能解决问题的管理策略和有益建议,一定程度上拓展现有“三农问题”的研究视角、丰富金融理论研究内容。本研究从降低农信社不良贷款的背景、意义出发,利用文献阅读法和比较分析法,结合SC农信社具体情况,从内部和外部两方面探究农信社高不良贷款率和不良贷款额的原因,并借鉴发达国家农村金融合作组织发展经验,针对内、外两方面,探索如何有效降低农信社不良贷款,并总结相关具体的政策建议。SC农村信用社高不良贷款的原因具体包括:内部方面包括信贷员业务素质差与能力低、信贷管理机制的缺陷、风险内控体制不健全、贷款对象单一、农业经济的特殊性等,外部原因包括宏观经济下行、社会整体信用缺失、风险保障机制不完善、法律法规体系不健全、历史包袱沉重等。随后,本研究从内外两方面针对性地提出建议,内部调控策略的建议包括提升信贷员业务素质与能力、全面深化改革,完善法人治理和股权结构、规范信贷管理、降低信贷风险、拓展信贷业务领域、支持鼓励农业经济发展等,外部方面地建议包括适应宏观经济下行压力、创造社会信用环境、完善农业风险保障机制、健全法律法规,强化法制监管、卸掉历史包袍,轻装上阵某发展等。最后,本研究给出诸多不足及展望,指出未来研究可以重点分析影响不良贷款因素的交互作用和系统性影响,并通过科学的计量方法和数理模型,探究具体某个农信社高不良贷款率和不良贷款额的作用因子,有机结合数理方法探究各类因素之间的交互影响作用和未来的变化趋势,弥补定性分析的缺陷,最后指出,可能SC农信社将变为SC农村商业银行,研究主体在产权、体制等方面发生重大变化,未来的研究需要结合新条件,具体分析面临的新情况、新问题。

刘庆华[9](2017)在《旅游市场的信用缺失及其治理研究 ——以重庆A区为例》文中提出中国是世界旅游大国,各级政府对旅游市场的信用缺失问题非常重视。关于信用缺失及治理方面的理论也比较丰富,但随着政府提出互联网深入各个行业,互联网+旅游取得深入发展,网络企业的加入使旅游体系发生改变,旅游市场呈现出旅行方式多样、消费方式多样化、线上与线下消费相结合的特点,旅游企业信用缺失出现了一些新的表现形式,这一切都需进一步研究,为旅游市场的健康发展奠定理论基础。写作前期通过阅览大量信用和治理相关的书籍、文献等资料,结合自身处理旅游投诉的工作实际,并以重庆A区旅游市场信用缺失问题为例,对重庆A区旅游市场信用缺失问题的现状、原因以及采取措施效果不佳情况进行了深入的分析,借鉴丽江、三亚、张家界三个旅游市场信用缺失治理经验,针对重庆A区提出了四条旅游市场信用缺失治理措施。研究表明,由于旅游市场信用法制建设滞后、旅游企业信用信息传播限制、旅游企业的信用信息外部应用有限、旅游信用缺失的交易成本低、旅游主管部门责权不对称、部门之间缺乏有效整合、监管手段跟不上市场的发展、政府服务职能发挥不充分且缺乏对企业的指导等原因,重庆A区旅游市场信用缺失主要表现在旅游合同、旅游广告宣传、服务质量、消费价格四个方面。为尽快适应现代治理要求,促进网络+旅游模式下A区旅游市场进一步发展,本文从分析A区投诉案例情况入手,并积极借鉴丽江、三亚、张家界三地旅游市场信用缺失的治理经验,健全联合执法机制,科学化监管手段、提升监管队伍水准,健全投诉机制、做到投诉有门。

史晓俐[10](2017)在《在经济学视角下—信用缺失现象、原因及对策研究》文中研究说明我国日益严重的信用缺失问题已经严重阻碍了我国经济社会的可持续健康发展,也引起了社会的广泛关注。而且,我国的信用缺失问题从主体角度来看,表现为多个维度交织在一起,个人信用缺失、企业信用缺失和政府信用缺失是我国社会信用缺失的三个主要方面,这三个方面的信用缺失相互作用、交织在一起,使得我国的信用缺失问题变得更加复杂。本文拟对我国的信用缺失问题进行研究,首先通过阅读现有文献,发现研究我国信用缺失的主要文献所选取的研究视角当中,以经济学视角来研究的文献较少。为了弥补这部分研究空白,本文以经济学的视角来研究我国的信用缺失问题。首先,本文着重分析了个人信用缺失、企业信用缺失和政府信用缺失的主要表现,其中个人信用缺失选取了当前比较典型的两个现象问题,即“扶老被讹”现象和大学生信用缺失问题。然后分析了企业和政府的信用缺失表现。第三章主要分析了我国信用缺失问题带来的各种负面影响,以此来强调对该问题研究的必要性,且为后文分析我国信用缺失的原因做好准备。在分析个人、企业和政府的信用缺失问题背后的原因时,本文主要从经济学的角度对其进行分析,其中对政府信用缺失原因建立了一个经济学理论模型。通过分析得出,个人信用缺失的主要原因在于媒体的舆论宣传引导扭曲作用、社会信用激励机制的不完善、我国特色的独生子女政策等原因。企业信用缺失的主要原因是成本收益核算导致行为主体选择守信或失信的不同行为取向,信息不对称的劣驱优行为以及机会主义原因和确定效应和损失规避的引导。政府信用缺失的主要原因由模型推导而来,主要为政府职能为实现有效转型,社会公众的意愿难以反映在政府的效用函数当中,政府的绩效考核机制存在漏洞。本文最后针对我国信用缺失的原因提出了相应的对策建议,以期对解决我国的信用缺失问题提供一定的借鉴意义。

二、信用缺失的成因及治理对策(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信用缺失的成因及治理对策(论文提纲范文)

(1)企业逃废债行为:成因与治理对策(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前言
    1.1 引言
    1.2 研究意义
    1.3 研究方法
    1.4 研究内容
第2章 文献综述
    2.1 防控不良贷款方面研究文献
    2.2 处置不良贷款方面研究文献
    2.3 企业逃废债方面研究文献
    2.4 银企博弈论方面研究文献
    2.5 信用理论方面研究文献
第3章 我国不良贷款现状
    3.1 行业整体资产质量现状
    3.2 按规模、性质类比分析
    3.3 按行业类比分析
    3.4 按地区省份类比分析
第4章 企业逃废债的成因与后果
    4.1 企业逃废债相关概念
        4.1.1 何为逃废债
        4.1.2 企业逃废债的认定标准
    4.2 企业逃废债的原因分析
        4.2.1 企业方面
        4.2.2 银行方面
    4.3 企业逃废债的博弈分析
        4.3.1 企业逃废债:与银行的博弈分析
        4.3.2 博弈分析的启示
    4.4 遏制企业逃废债难点所在
    4.5 企业逃废债带来的后果
        4.5.1 企业方面
        4.5.2 银行方面
        4.5.3 宏观经济方面
第5章 企业逃废债行为常见类型及案例分析
    5.1 企业逃废债常见类型
        5.1.1 借助关联方交易抽逃资金,转移资产
        5.1.2 利用虚假企业信息,夸大经营
        5.1.3 通过改制、重组、合并、分立等手段脱壳经营
        5.1.4 以假破产之名,行逃避债务之实
        5.1.5 设置司法障碍,阻碍资产处置
        5.1.6 成立债委会,利用不合理条款约束银行
    5.2 三种常见企业逃废债类型案例
        5.2.1 通过表面破产重整,达到逃废银行债务目的
        5.2.2 利用脱壳经营,达到逃废银行债务目的
        5.2.3 转移藏匿公司资产,达到逃废银行债务目的
    5.3 案例分析
第6章 企业逃废债的治理对策
    6.1 如何认识企业逃废债行为
    6.2 银行方面
    6.3 企业方面
    6.4 监管方面
    6.5 宏观经济环境
第7章 总结与展望
参考文献
致谢
学位论文评阅及答辩情况表

(2)霍林郭勒市纳税信用缺失治理问题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绪论
第一章 相关概念及理论基础
    第一节 相关概念
        一、纳税信用
        二、纳税信用缺失
        三、纳税信用缺失治理
    第二节 理论基础
        一、协同治理理论
        二、纳税遵从理论
第二章 霍林郭勒市纳税信用缺失治理的现状分析
    第一节 霍林郭勒市纳税信用缺失及缺失治理现状
        一、霍林郭勒市纳税信用缺失的现状
        二、霍林郭勒市纳税信用缺失治理的现状
    第二节 霍林郭勒市纳税信用缺失治理的成效
        一、纳税信用等级评定促进遵从效果明显
        二、“依法诚信纳税”导向作用得到了有效发挥
        三、惩戒纳税失信成效显着
第三章 霍林郭勒市纳税信用缺失治理中存在的问题及原因
    第一节 霍林郭勒市纳税信用缺失治理中存在的问题
        一、纳税信用缺失治理的主体单一
        二、纳税信用等级评定机制尚不完善
        三、纳税信用等级奖惩效果不明显
    第二节 霍林郭勒市纳税信用缺失治理中存在问题的原因
        一、纳税信用在社会信用体系建设中有所缺失
        二、纳税信用的政策宣传力度不够
        三、纳税信用相关制度机制尚不健全
        四、纳税信用奖惩措施有待完善
第四章 纳税信用缺失治理的相关经验及启示
    第一节 纳税信用缺失治理的相关经验
        一、发达国家的相关经验
        二、国内发达地区的相关经验
    第二节 纳税信用缺失治理的启示
        一、发挥政府公共职能作用,加快建设纳税信用法律体系
        二、建立统一信息平台
        三、重视宣传教育的影响及作用
        四、注重纳税信用等级结果的应用
第五章 霍林郭勒市优化纳税信用缺失治理的对策建议
    第一节 积极推动纳税信用融入社会信用体系建设
        一、提高政府重视及参与度,扩大纳税信用的社会影响力
        二、加快纳税信用立法,建立纳税信用保障机制
        三、加强部门间的协作配合,拓展纳税信用的社会化应用
    第二节 有效加强纳税信用相关政策的宣传力度
        一、加大普及和宣传力度,提高纳税信用等级的曝光率
        二、积极营造诚信纳税的社会氛围,提高纳税人的税法遵从度
    第三节 健全纳税信用的各项制度机制
        一、加快建立信息共享机制,提高纳税信用信息化水平
        二、扩大评定主体及范围,提高相关部门的参与度
        三、将纳税信用纳入个人征信体系,加快完善个人征信体系建设
    第四节 完善“激励守信,惩戒失信”相关制度
        一、强化内部管理,完善税收管理激励和惩戒制度
        二、强化外部运用,完善社会激励和惩戒制度
        三、探索更多行之有效的激励和惩罚举措
结语
参考文献
致谢
附录 霍林郭勒市纳税信用缺失治理情况调查问卷
作者简介

(3)商事制度改革下企业信用监管研究 ——以德庆县市场监督管理局为例(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选题背景和意义
        1.1.1 选题背景
        1.1.2 选题意义
    1.2 文献综述
        1.2.1 国内研究现状
        1.2.2 国外研究现状
        1.2.3 对国内外研究现状的评析
    1.3 概念与理论
        1.3.1 主要概念
        1.3.2 理论基础
    1.4 研究目标、研究方法和研究思路
        1.4.1 研究目标
        1.4.2 研究方法
        1.4.3 研究思路
    1.5 可能创新点
第二章 商事制度改革内容及市场监督管理部门企业信用监管职能分析
    2.1 商事制度改革内容及要点
        2.1.1 五大内容
        2.1.2 三大要点
    2.2 市场监督管理部门企业信用监管职能分析
        2.2.1 商事制度改革前企业信用政府监管
        2.2.2 商事制度改革后企业信用政府监管
第三章 德庆县商事制度改革后企业信用监管现状
    3.1 德庆县企业信用的现状调查与统计分析
        3.1.1 德庆县企业信用现状问卷调查及分析
        3.1.2 德庆县市场监督管理局企业信用现状的数据统计及分析
    3.2 德庆县市场监督管理局商事制度改革后企业信用监管的现状
        3.2.1 落实企业信用信息公示制度
        3.2.2 实施经营异常名录制
        3.2.3 推行“双随机、一公开”抽查机制
        3.2.4 开展合同信用监管
第四章 德庆县市场监督管理局商事制度改革后企业信用监管存在问题及成因分析
    4.1 存在问题
        4.1.1 企业信用监管法律制度依据不足
        4.1.2 企业信用信息公示制度不完善
        4.1.3 企业信用信息数据共享不通畅
        4.1.4 监管队伍不适应新型信用监管模式
        4.1.5 “双随机、一公开”抽查机制监管效果不明显
    4.2 成因分析
        4.2.1 国家性立法和地方性制度建设滞后
        4.2.2 企业信用监管效能不高
        4.2.3 部门信息数据不统一
        4.2.4 后续监管力量达不到严管要求
        4.2.5 “双随机、一公开”抽查机制不完善
第五章 国内其他城市商事制度改革后企业信用监管经验借鉴
    5.1 佛山
        5.1.1 构建市场监管服务信息化平台
        5.1.2 推进协同监管工程
        5.1.3 开展信用风险分类监管
    5.2 横琴新区
        5.2.1 完善顶层制度设计
        5.2.2 强化信息互联共享
        5.2.3 制定市场主体违法经营行为提示清单
    5.3 天津市
        5.3.1 推进部门联合惩戒
        5.3.2 强化部门协同监管
        5.3.3 实施信用分类监管
    5.4 经验借鉴
第六章 完善商事制度改革背景下德庆县企业信用监管工作的建议
    6.1 完善企业信用法律体系建设
    6.2 实行信用等级分类监管
    6.3 构建统一信用信息共享平台
    6.4 提升队伍监管效能
    6.5 完善“双随机、一公开”抽查机制
        6.5.1 充实执法力量
        6.5.2 规范检查流程
        6.5.3 强化结果运用
    6.6 构建市场多元共治监管体系
        6.6.1 明确各部门监管职责
        6.6.2 发挥行业协会自律作用
        6.6.3 积极发挥社会监督作用
结论
参考文献
附录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取得的研究成果
致谢
附件

(4)新时代中国政府信用建设路径研究 ——以政府信用影响因素为分析框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英文摘要
引言
    一、研究背景
    二、研究意义
        (一)理论意义
        (二)现实意义
    三、国内外相关研究综述
        (一)国外研究综述
        (二)国内研究综述
    四、研究方法与论文框架
        (一)研究方法
        (二)论文框架
    五、主要创新与存在的不足
        (一)研究的创新之处
        (二)研究的不足之处
第一章 核心概念与理论基础阐释
    一、核心概念阐释
        (一)信用的内涵界定
        (二)政府信用的内涵界定
        (三)政府信用的特征
        (四)政府信用的变迁
        (五)政府失信的原因与影响
        (六)新时代的科学内涵
    二、理论基础阐释
        (一)马克思主义国家学说
        (二)公共行政理论
        (三)委托代理理论
        (四)新制度主义理论
    三、论文分析框架
        (一)现代社会政府信用的基本形态:制度信用
        (二)制度信用的影响因素:价值正当性、制度绩效达成与制度有效运行
第二章 政府信用的影响因素
    一、价值因素
        (一)政府信用生成的价值诉求
        (二)从传统公共行政到新公共服务:政府信用生成价值诉求的公共性转向
        (三)价值因素的构成
    二、绩效因素
        (一)政府信用生成的绩效基础
        (二)绩效因素的构成
        (三)绩效因素结构变化的历时态考查
    三、制度运行因素
        (一)政府信用生成的制度运行保障
        (二)制度运行因素的构成
第三章 政府信用影响因素对新时代中国政府信用影响的实证检验
    一、价值因素各构成要素对新时代中国政府信用影响的实证检验
        (一)研究假设
        (二)变量选取与操作化
        (三)价值因素各构成要素与政府信用的多元线性回归分析
    二、绩效因素各构成要素对新时代中国政府信用影响的实证检验
        (一)研究假设
        (二)变量选取与操作化
        (三)绩效因素各构成要素与政府信用的多元线性回归分析
    三、制度运行因素各构成要素对新时代中国政府信用影响的实证检验
        (一)研究假设
        (二)变量选取与操作化
        (三)制度运行因素各构成要素与政府信用的多元线性回归分析
    四、价值、绩效与制度运行因素对新时代中国政府信用影响的比较分析
        (一)研究假设
        (二)变量选取与操作化
        (三)价值、绩效与制度运行因素与政府信用的多元线性回归分析
    五、实证分析的结论与启示
第四章 新时代中国政府信用的现状审视
    一、新时代中国政府信用水平的总体状况
        (一)新时代中国政府信用总体水平:较高且稳定
        (二)新时代中国政府信用水平的结构性特征:“央高地低”
    二、新时代中国政府信用缺失的表现
        (一)行政价值缺失的表现
        (二)政府绩效供给不足的表现
        (三)制度运行有效性不足的表现
    三、新时代中国政府信用建设的情境考察
        (一)制度情境
        (二)社会情境
        (三)文化情境
        (四)媒介情境
第五章 新时代中国政府信用建设的路径选择
    一、以行政价值实现推动政府信用建设
        (一)行政价值实现要增强行政的公平正义性
        (二)行政价值实现要增强行政的公共利益性
        (三)行政价值实现要增强行政的民主参与性
        (四)行政价值实现要提高行政伦理水平
    二、以政府绩效有效供给推动政府信用建设
        (一)实现政府绩效有效供给需要加快效能政府建设
        (二)实现政府绩效有效供给需要强化社会绩效供给
        (三)实现政府绩效有效供给需要科学的政绩观与绩效评估体系
    三、以制度有效运行推动政府信用建设
        (一)以法治行政实现制度的有效运行
        (二)以责任行政实现制度的有效运行
        (三)以公开行政实现制度的有效运行
        (四)以政策高效执行实现制度的有效运行
        (五)以治理现代化实现制度的有效运行
结语
参考文献
后记

(5)当前我国税收信用体系建设研究 ——以宜兴大数据税收信用体系建设为例(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引言
    一、问题的提出和研究意义
        (一) 问题的提出
        (二) 研究的意义
    二、文献综述
        (一) 国外学者关于税收信用的理论和观点
        (二) 国内学者关于税收信用的理论和观点
    三、研究方法
        (一) 文献研究法
        (二) 案例研究法
        (三) 实证研究法
    四、论文创新之处与不足
        (一) 创新之处
        (二) 不足之处
第一章 税收信用体系概述
    一、税收信用的基本概念
        (一) 信用
        (二) 税收信用
        (三) 税收信用体系
    二、税收信用的理论基础
        (一) 税收契约论与税收信用
        (二) 税收博弈论与税收信用
    三、税收信用体系建设的主要内容
        (一) 税收信用法律制度
        (二) 税收信用评价机制
        (三) 税收信用监督机制
        (四) 税收信用道德体系
第二章 当前我国税收信用体系建设存在问题
    一、税收诚信意识薄弱
        (一) 守法纳税的宣传教育不够深入
        (二) 征纳关系需要改善
    二、法律制度不健全
        (一) 法律层级低
        (二) 《税收征收管理法》修订滞后
        (三) 自由裁量权过大
    三、失信成本偏低
        (一) 惩戒力度低
        (二) 信用等级制度实用性差
        (三) 社会联合惩戒任重道远
    四、信用体系框架缺位
        (一) 缺乏稳定的信用体系模式
        (二) 征税信用权利义务失衡
        (三) 用税信用常被忽视
    五、缺乏现代化信用管理手段
        (一) “信息孤岛”普遍存在
        (二) 信用评价指标体系科学性还不足
        (三) 缺乏税收信用信息的深度应用
第三章 发达国家税收信用体系建设的经验借鉴
    一、美国的税收信用体系建设的经验借鉴
        (一) 法律建设完备
        (二) 信息化程度高
        (三) 保障措施运行有效
        (四) 信用社会氛围浓厚
    二、日本的税收信用体系建设的经验借鉴
        (一) 发达的税务代理制度
        (二) 基于信用的税收管理制度
        (三) 税法宣传“从娃娃抓起”
    三、加拿大税收信用体系建设的经验借鉴
        (一) 成熟的信用社会体系
        (二) 对税收遵从的培育
        (三) 信用管理高度信息化
        (四) 累进式惩戒制度
第四章 基于大数据的宜兴市税收信用体系的实践探索
    一、构建基于大数据的宜兴税收信用体系的缘由
        (一) 适应宜兴市经济发展状况
        (二) 优化宜兴税收管理结构
        (三) 健全宜兴税收信用体系
        (四) 发挥基于大数据的信用平台功能
    二、基于大数据的宜兴税收信用体系的举措及特点
        (一) 借助政府平台,融入社会诚信网
        (二) 强化部门合作,实现数据多方共享
        (三) 创新工作模式,实现“人+事”闭环
        (四) 引入预警概念,实现精准服务
        (五) 规范过程控制,全面夯实基础
    三、基于大数据的宜兴税收信用体系的实证研究
        (一) 企业评价模型
        (二) 人员评价模型
        (三) 数据的分析
    四、基于大数据的宜兴税收信用体系建设的成效
        (一) 打破部门瓶颈,增强了政府的“数据治理”能力
        (二) 释放改革红利,增加纳税人的获得感
        (三) 信息增值利用,促进了社会信用体系建设
第五章 完善我国税收信用体系建设的策略
    一、建立完善信用法律体系
        (一) 尽快制订《中华人民共和国社会诚信法》
        (二) 将信用理念融入新《税收征管法》
        (三) 建立健全各部门税收信用协作法律体系
    二、依托信息技术构建税收信用服务平台
        (一) 依托信息技术构建税收信用服务平台的重要性
        (二) 税收信用服务平台必须注意信息的保密、共享、规范
    三、加强指标体系建设的科学性
        (一) 信用指标体系要体现行业特点
        (二) 信用评价结果要实现奖惩运用
        (三) 信用评估环节要不断提升公平性
    四、构建自然人税收信用体系
        (一) 构建自然人信用体系的基础环节
        (二) 构建自然人信用体系的有效途径
    五、加大违信惩戒力度
        (一) 加大惩戒力度的必要性
        (二) 加大惩戒力度的举措
    六、加强税务机关诚信建设
        (一) 严格控制税务人员的税收自由裁量权
        (二) 不断增强税务人员业务能力和思想素质
        (三) 加强对税务机关及其工作人员的监督监察
结语
参考文献
致谢

(6)失信被执行人惩戒制度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绪论
    一、问题缘起与研究价值
    二、研究动态及文献评述
    三、理论框架与研究方法
    四、论文创新点
第一章 立论之基:失信被执行人惩戒的制度范畴
    第一节 失信惩戒制度概述
        一、失信的概念
        二、失信应对之惩戒制度
        三、失信惩戒之思想源流
    第二节 失信被执行人的内涵界定
        一、失信被执行人的概念解读
        二、失信被执行人的构成要素
        三、失信被执行人的界限范围
    第三节 理论维度中的失信惩戒制度
        一、社会学:德性生成、德治规训与效力局限
        二、经济学:学理解构、博弈机理与信用环境
        三、法学:失信惩戒法律定位与惩戒类型设计
    第四节 执行范畴中的失信惩戒制度
        一、失信被执行人惩戒制度的内涵
        二、执行难中的失信成本要素分析
        三、失信被执行人惩戒的程序理性
    第五节 失信被执行人惩戒制度的功能
        一、构筑诚信法治生态
        二、治理民事执行痼疾
        三、重塑司法公信权威
        四、实践智慧司法模式
第二章 现状阐释:我国失信被执行人惩戒制度立法与实践
    第一节 我国失信被执行人惩戒制度的规范缕析
        一、失信惩戒的民事立法及司法解释规整
        二、失信被执行人惩戒的行政性立法梳理
        三、失信被执行人惩戒刑事罪名适用解读
    第二节 我国失信被执行人惩戒实施数据分析
        一、执行案件的收执结数据分析(2013—2017)
        二、存在失信被执行人的案件规整
        三、失信惩戒的方式及实效例证
        四、失信被执行人惩戒制度的受限情况
    第三节 我国失信被执行人惩戒案例分析
        一、失信主体特殊性:行政机关执行失信系列案
        二、惩戒方式信息化:微博案代表的网络失信系列案
        三、失信惩戒界限:老赖致子女入学资格受限系列案
        四、惩戒的预防性:保姆纵火案代表的失信审查缺失
        五、案例总结:失信惩戒与执行司法痼疾之间的关系
第三章 检思防范:我国失信被执行人惩戒制度困境及成因
    第一节 “运动式”惩戒下的失信治理模式定位难题
        一、立法困境:体系混乱与效力边缘
        二、司法困境:司法弱化和成本忽视
        三、执法困境:执法乏力与救济缺失
    第二节 失信惩戒的司法治理效果欠佳
        一、失信被执行人名单制度实施困境
        二、被执行人财产调查制度难以落实
        三、拒执罪追诉机制适用困境及成因
    第三节 失信惩戒的程序理性路径阻塞
        一、失信惩戒制度程序规制缺位
        二、失信惩戒制度程序运作混乱
        三、失信惩戒程序衔接机制不畅
        四、失信惩戒程序保障制度缺失
    第四节 失信惩戒的私益保障不足
        一、事前曝光机制不规范
        二、事中正当私益被忽视
        三、事后信息处理未同步
第四章 探寻借鉴:失信惩戒制度的域外经验
    第一节 美国的私营信用责任模式
        一、市场征信体系中的失信惩戒
        二、信用报告评级中的惩戒基准
        三、信用监管中的失信法律惩治
    第二节 欧陆国家的公共信用责任模式
        一、公共信用责任的体系架构
        二、公力主导征信体系的惩戒
        三、公共信用管理的隐私保护
    第三节 日本混合信用责任模式
        一、日本的混合信用责任模式
        二、信用监管中的惩戒与评级
        三、行政信用信息的公开透明
    第四节 国外失信惩戒模式经验分析及价值借鉴
        一、失信惩戒模式的经验分析
        二、信用责任模式的价值借鉴
        三、模式移植的风险规避问题
第五章 革新展望:我国失信被执行人惩戒制度的完善路径
    第一节 失信被执行人惩戒理念的建构
        一、法治诚信理念
        二、司法中心理念
        三、协同惩治理念
        四、责过均衡理念
    第二节 失信被执行人惩戒制度的推进方案
        一、被执行人信用评级的智慧惩戒转型
        二、失信被执行人名单制度的深层推进
        三、被执行人财产调查与报告制度完善
        四、拒执罪追诉刑事失信惩戒路径破局
    第三节 失信被执行人惩戒的程序本位回归
        一、失信惩戒制度程序规则体系的建构
        二、失信被执行人惩戒衔接程序的理顺
        三、失信被执行人惩戒程序制裁的引入
        四、失信惩戒制度信用修复程序的完善
    第四节 失信被执行人惩戒配套措施的完善
        一、推进执行制度的独立化改革
        二、创建中国式的个人破产制度
        三、构筑规范化的征信体系模式
        四、创新媒体舆论监督法律机制
结语
    一、初创概览与论证思路
    二、经验总结与研究补正
    三、遗留问题与研究建议
参考文献
在读期间科研成果
后记

(7)我国自然人纳税信用缺失的法律规制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内容摘要
abstract
引言
    (一)选题背景和意义
    (二)国内外研究综述
    (三)研究思路和研究方法
    (四)论文写作的重点、创新点和不足
一、我国自然人纳税信用缺失现状及成因分析
    (一)我国自然人纳税信用缺失现状
    (二)我国自然人纳税信用缺失的成因分析
二、自然人纳税信用缺失法律规制的理论基础及可行性
    (一)对自然人纳税信用缺失进行法律规制的理论基础
    (二)对自然人纳税信用缺失进行法律规制的可行性分析
三、自然人纳税信用缺失的法律规制实践及启示
    (一)我国自然人纳税信用管理实践及启示
    (二)域外经验借鉴
四、我国自然人纳税信用法律规制路径
    (一)畅通自然人纳税信用信息共享渠道
    (二)建立自然人纳税信用评价机制
    (三)构建诚信激励与失信惩戒机制
    (四)引入自然人纳税信用修复制度
结语
参考文献
致谢

(8)SC农村信用社不良贷款管理策略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引言
    1.1 研究背景
        1.1.1 农村信用社对农业经济发展的重要作用
        1.1.2 农村信用社不良贷款问题严重
        1.1.3“新时代”背景下农村信用社变革发展的需要
    1.2 选题意义
        1.2.1 理论意义
        1.2.2 现实意义
    1.3 国内外研究综述
        1.3.1 不良贷款成因研究
        1.3.2 不良贷款影响研究
        1.3.3 不良贷款解决方案研究
    1.4 研究内容与研究方法
        1.4.1 研究内容
        1.4.2 研究方法
第二章 概念界定与理论基础
    2.1 相关概念界定
        2.1.1 农村信用社
        2.1.2 不良贷款的含义
    2.2 相关理论与研究基础
        2.2.1 逆向选择和道德风险
        2.2.2 委托代理理论
        2.2.3 制度变迁理论
        2.2.4 金融产业组织理论
        2.2.5 不良贷款处置手段
    2.3 发达国家农村合作金融不良贷款管理策略
第三章 SC农村信用社简介与现状分析
    3.1 SC农村信用社简介
    3.2 农村信用现状分析
        3.2.1 存款贷款情况
        3.2.2 贷款投放情况
        3.2.3 不良贷款情况
        3.2.4 经营效益
        3.2.5 人力资源结构分析
        3.2.6 不良贷款的管理与清收办法
第四章 SC农村信用社不良贷款成因分析
    4.1 影响SC农信社不良贷款的内部因素
        4.1.1 SC农信社信贷员业务素质与能力有限
        4.1.2 SC农信社粗放式的信贷管理机制
        4.1.3 SC农信社风险内控体制不健全
        4.1.4 SC农信社贷款对象单一
        4.1.5 SC地区农业经济的特殊性
    4.2 影响SC农信社不良贷款的外部因素
        4.2.1 宏观经济下行
        4.2.2 社会整体信用缺失
        4.2.3 风险保障机制不完善
        4.2.4 法律法规体系不健全
        4.2.5 历史包袱沉重
第五章 SC农村信用社不良贷款管理策略探究
    5.1 降低SC农村信用社不良贷款的内部调控策略
        5.1.1 提升信贷员业务素质与能力
        5.1.2 全面深化改革,完善法人治理和股权结构
        5.1.3 规范信贷管理,降低信贷风险
        5.1.4 拓展信贷业务领域
        5.1.5 支持鼓励农业经济发展
    5.2 降低SC农村信用社不良贷款的外部补给手段
        5.2.1 适应宏观经济下行压力
        5.2.2 创造社会信用环境
        5.2.3 完善农业风险保障机制
        5.2.4 健全法律法规,强化法制监管
        5.2.5 卸掉历史包袱,轻装上阵谋发展
第六章 总结与研究展望
    6.1 研究结论
    6.2 研究不足与展望
参考文献
致谢
作者简介

(9)旅游市场的信用缺失及其治理研究 ——以重庆A区为例(论文提纲范文)

内容摘要
abstract
一、绪论
    (一)研究背景
    (二)研究综述
    (三)研究意义
    (四)研究思路与方法
二、旅游市场信用体系建设的理论基础及实践
    (一)理论基础
    (二)中国旅游市场信用体系建设实践
三、A区旅游市场信用缺失现状及根源
    (一)A区旅游市场信用缺失现状
    (二)A区旅游市场信用缺失的根源
    (三)A区旅游市场的初步治理
四、旅游市场信用缺失问题治理的经验
    (一)三亚市治理旅游市场信用缺失的措施
    (二)丽江治理旅游市场信用缺失的措施
    (三)张家界治理旅游市场信用缺失的措施
    (四)比较与总结
五、加强A区旅游市场信用缺失治理的对策
    (一)健全联合执法机制
    (二)健全企业信用约束体系
    (三)科学监管手段,强调高效执法
    (四)健全投诉机制,做到投诉有门
参考文献
致谢

(10)在经济学视角下—信用缺失现象、原因及对策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绪论
    第一节 问题的提出
    第二节 信用的内涵及其特征
        一、信用的内涵
        二、信用的主要特性
    第三节 相关文献回顾
    第四节 研究思路与研究方法
        一、本文研究思路
        二、本文研究方法
        三、本文创新点
    第五节 本章小结
第一章 我国信用缺失的现状及表现
    第一节 个人信用缺失的表现
        一、“扶老被讹”与“防讹不扶”现象
        二、大学生信用缺失表现
    第二节 企业信用缺失的表现
    第三节 政府信用缺失的表现
    第四节 本章小结
第二章 我国信用缺失的影响分析
    第一节 个人信用缺失的不良影响
        一、“扶不扶”问题中信用缺失的不良影响
        二、大学生信用缺失的不良影响
    第二节 企业信用缺失的不良影响
        一、企业信用缺失导致交易费用增加,市场秩序混乱
        二、企业信用缺失导致需求不足,市场萎缩,经济活动处于生产可能性边界以内
        三、影响金融市场的正常运转和效率
        四、产品和服务质量低下,威胁消费者身体健康等合法权益
    第三节 政府信用缺失的不良影响
        一、社会公众对政府信任度下降,提高政府运行成本
        二、不利于我国经济的持续健康发展和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
        三、政府信用缺失容易滋生腐败和寻租空间,败坏社会风气
    第四节 本章小结
第三章 我国信用缺失原因分析
    第一节 个人信用缺失的原因分析
        一、媒体宣传过程中过分夸大扭曲事实,社会舆论价值引导出现偏差
        二、社会信用激励机制不完善,失信期望成本低于失信期望收益
        三、我国基础教育与高等教育体系的衔接存在漏洞,导致大学生高校进修目标低端化
        四、中国特色的独生子女现状也是诚信缺失的重要原因
        五、不完善的市场经济,导致人际关系经济化、功利化和冷漠化
    第二节 企业信用缺失的原因分析
        一、成本收益核算导致行为主体选择守信或失信的不同行为取向
        二、信息不对称所导致的逆向选择行为
        三、重复博弈减少导致信用缺失
        四、机会主义行为导致信用缺失
        五、确定效应和损失规避的引导
    第三节 政府信用缺失的原因分析
    第四节 本章小结
第四章 本文主要结论与对策建议
    第一节 本文主要结论
    第二节 对策建议
        一、加强媒体的社会责任感,如实审慎反映和传播新闻事实
        二、继续完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制度
        三、加快转变政府职能,使政府向服务型转变
        四、完善社会征信体系,形成有效的信用激励机制
        五、完善我国基础教育与高等教育的相互衔接
        六、创建诚信教育的制度环境
    第三节 本章小结
结语
参考文献
致谢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目录

四、信用缺失的成因及治理对策(论文参考文献)

  • [1]企业逃废债行为:成因与治理对策[D]. 张安格. 山东大学, 2020(05)
  • [2]霍林郭勒市纳税信用缺失治理问题研究[D]. 刘航. 内蒙古民族大学, 2020(02)
  • [3]商事制度改革下企业信用监管研究 ——以德庆县市场监督管理局为例[D]. 孙琪. 华南理工大学, 2020(02)
  • [4]新时代中国政府信用建设路径研究 ——以政府信用影响因素为分析框架[D]. 李鹏. 东北师范大学, 2020(02)
  • [5]当前我国税收信用体系建设研究 ——以宜兴大数据税收信用体系建设为例[D]. 庞敏. 苏州大学, 2019(03)
  • [6]失信被执行人惩戒制度研究[D]. 李声高. 中南财经政法大学, 2019(08)
  • [7]我国自然人纳税信用缺失的法律规制研究[D]. 涂雨婷. 西南政法大学, 2019(08)
  • [8]SC农村信用社不良贷款管理策略研究[D]. 苏莎莎. 西安电子科技大学, 2018(02)
  • [9]旅游市场的信用缺失及其治理研究 ——以重庆A区为例[D]. 刘庆华. 西南政法大学, 2017(10)
  • [10]在经济学视角下—信用缺失现象、原因及对策研究[D]. 史晓俐. 青岛科技大学, 2017(01)

标签:;  ;  ;  ;  ;  

信用缺失的原因及对策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