住宅小区综合评价模型探讨

住宅小区综合评价模型探讨

一、住宅小区综合评价模型探讨(论文文献综述)

史丁尹[1](2021)在《基于POI可达性的杭州城市居住空间和房价分异演变研究》文中研究指明居民的日常出行需求主要是从居住地出发,到达生产生活和社会活动等的发生地。因此,住宅的POI(Point of Interest,兴趣点)可达性是居住选址时优先考虑的重要因素。随着经济的发展,城市不断对周边土地进行建设和开发,城市建成区成倍拓展,城市内部资源配置的非均衡性不断凸显。与此同时,学区、地铁、景观等新兴影响因素,使得居住空间和住房价格的影响机制复杂化。本文首先通过GIS分析杭州城市居住空间从2006年到2012年乃至2018年的分布演变规律,细化研究居住空间分异情况,利用杭州居民出行调查数据进行社会因子生态分析,提取出了主导杭州市居住分异的因子。在此基础上,对住宅小区到城市中心、就业中心等相关POI的可达性进行测算,探究居住空间的演变与POI可达性之间的相关性和耦合性。另一方面,观察住房价格在时空维度上的变化,构建时空地理加权回归模型(GTWR)探讨POI可达性对房价的动态影响。时空模型展现出了优于传统的地理加权模型(GWR)和混合地理加权模型(MGWR)的拟合优度。最后总结探究城市居住空间演变的驱动机制。主要研究工作及结果如下所示:(1)对杭州市新建住宅小区区位分布及其变化进行统计研究,发现杭州城市居住空间沿着交通干线不断外拓发展,从单中心发展为多中心的分布模式。(2)杭州市居住空间呈现马赛克化的格局特征,居住分异的主导因子的提取以及集群聚类的分析表征出居住空间分异形成原因的复杂性。(3)GTWR回归结果表明,城市中心、就业中心、商业中心、学校、公园景点等POI的可达性都是住宅价格空间分异的重要影响因素,且其对房价的影响存在时空异质性,近年来居民对于教育质量和交通便捷的重视程度有所提升。(4)城市房价分异不止于表达,也是推动居住空间演变的重要驱动机制,此外还有POI可达性的引导作用以及宏观层面外部因素的驱动作用,综合形成了城市居住空间演变的复杂的驱动机制。

黄彩建[2](2020)在《物联网技术在老旧小区物业管理中的应用研究与评价 ——以滨河花园小区为例》文中研究表明随着我国房地产的发展和城镇化的推进,城市的小区变得越来越多,伴随着很多小区建成投入交付使用,小区人口流动性日益加剧、停车场的车流量持续增大、居民需求越来越多样化,传统的小区管理服务方式日渐无法适应新形势、新要求。解决现实难题,必须把科技作为第一生产力,通过依靠新小区建设和老旧小区的改造,普及使用物联网平台新技术,不断推进新技术的规模化落地运用,才能更好的改善民生和促进和谐社会的建设。目前我国互联网和建筑业新技术的进步为住宅小区的发展带来了新的机遇,住宅小区物业管理结合物联网技术不但可以提升自身功能,还可以推动智能技术进一步向纵深发展,进而推进智慧城市建设。论文首先针对国内外住宅小区物业服务研究现状及物联网技术发展,阐明了物联网技术在小区应用中的必要性和重要意义。其次,构建了住宅小区物联网技术应用评价模型,在此基础上以滨河花园老旧小区物业管理为研究对象,对物联网技术在老旧小区管理中的应用效果进行了实证分析,并得出了评价结论和存在的问题;最后,针对评价结论从应用系统、应用技术、应用管理三个方面提出了优化物联网技术在老旧小区管理中的对策建议。通过论文的研究,能够进一步提高滨河花园小区物业管理的效能和水平,提升老旧小区居民对物业管理的满意度,对我国其它住宅小区的物联网应用也会起到一定的理论指导和实践示范参考效应。

邹玉萍[3](2020)在《基于多元线性回归方法的广东普通商品住宅园林工程限额设计研究》文中指出随着越来越多居住区项目园林工程在设计阶段引入园林限额设计作为主要设计方法与评价指标。而当前普遍存在限额设计实施过程设计人员比较被动、限额指标分解复杂、设计人员经验不足等问题,且在常规商品住宅小区的园林工程限额设计指标运用与调整策略研究上还较为空白。因此本论文系统性地分析广东普通型商品住宅小区园林工程的成本要素,以限额设计方法为基础,用限额设计指标模型和调整设计思维来协助园林工程方案和施工图的设计流程,打造具有经济性和合理性的园林工程,为项目发展商的评价决策和设计师的园林规划和设计各阶段调整,提供全过程定量参考。从第二章到第五章,通过归纳广东普通型商品住宅小区园林工程的特点和功能,分析设计广东普通型商品住宅小区园林限额设计的流程,并从园路、泳池水景、车库顶板疏水层、绿化和水电等五种典型专项对广东普通型商品住宅小区园林进行限额设计分析。本论文将园林总单方造价设为因变量y,将园建单方造价设为A,将绿化单方造价设为B,将水电单方造价设为C,经过回归后,得到线性显着性极好的园林工程限额模型。随后本论文对该模型的各指标进行细化,最终确定了园建主材单方A2、园建机械辅材单方A3、绿化人工单方B1、绿化主材单方B2、水电人工单方C1和水电主材单方C2等6个变量,并得到参数更加细化的园林工程限额模型。论文进一步通过层次分析法对广东普通型商品住宅小区园林工程的限额设计进行评价,将评价体系分为总目标层、目标层和方案层。举例分析已有园林工程实际数据中目标层和方案层中各指标的造价占比情况来确定各指标的权重,然后采用指标标准化方法对园林工程的单方限额指标进行标准化处理,最终得到广东普通型商品住宅小区园林限额设计评价体系。论文最后部分通过对广东某园林工程的设计方案进行验证和改造,验证本论文的投资估算模型和限额设计模型对园林工程限额设计各成本要素指标的分配以及园林工程改造具有较好的指导意义,可有效控制造价,并提升限额设计方案的评价标准。但该评价模型仅适用于总单方造价为150-1200元/㎡的园林工程,而对总单方造价小于150元/㎡和大于1200/㎡的园林工程缺乏足够的证据证明模型的准确性和可靠性,还需进一步的进行研究。

席旭辉[4](2020)在《厦门市高层住宅小区室外热环境现状及评价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建设生态文明城市背景下,全球气候变暖及城市热岛效应等问题突出,改善城市居住区的室外热环境刻不容缓。由于室外热环境受多种因素影响,其评价研究对室外热环境改善具有重要作用。目前,高层住宅小区成为我国小区的发展趋势,且高层住宅对小区室外热环境影响较大。考虑到厦门市气候环境较为典型,其室外热环境评价研究意义较大。综上,本次研究主要围绕厦门市高层住宅小区室外热环境展开,为其改善提供评价依据及改善策略。同时,所得成果可以丰富我国室外热舒适研究数据库。首先,对厦门市145个高层住宅小区进行调研,基于室外热环境的影响因素归纳出其典型特征。而后,从75个典型高层住宅小区中选取4个深入调研,确立室外热环境测试场地。其次,分季节(过渡季、夏季、冬季)对厦门市典型高层住宅小区进行室外热环境参数测试、热舒适问卷调查,并对实测结果分析处理,得到居民热舒适状况、室外热舒适评价依据及居民室外热适应性特征。其中,室外热舒适评价依据基于PET、UTCI、TSVmodel三种指标建立,经对比、分析及验证后确立。各季节室外热舒适评价依据如下:过渡季室外热舒适评价依据为:PET(16.8~30.9℃)、UTCI(18.2~29.8℃);夏季室外热舒适评价依据为:PET(≤31℃)、UTCI(≤33.6℃);冬季室外热舒适评价依据为PET(15.7~24.5℃)、UTCI(17.5~27.3℃)。最后,由实测结果得出不同季节室外热环境水平,并结合居民室外热舒适状况与室外热舒适评价依据,明确室外热环境水平特征:夏季最差、过渡季与冬季较好。选择夏季进行室外热环境改善策略研究,通过SPSS软件分析后明确其改善方向为:降低Ta、降低Tmrt-Ta及增大V10。结合改善方向与夏季实测结果,提出改善策略。通过Sketchup及Phoenics软件模拟分析验证,确定改善策略,为夏季厦门市高层住宅小区室外热环境改善提供参考。

李星云[5](2020)在《山地城市住宅小区活力评价与分析》文中认为住宅小区是现代城市居住生活的主要空间单元。城市活力,是指城市空间中的社会活跃程度,是城市空间旺盛生命力和城市功能生存发展的保证。目前,快速的城市化进程仍是我国城市经济发展的主旋律,城市人口和城市居住用地不断扩张,城市跳跃式开发、住宅郊区化、人口与住宅用地错配及城市新区活力不足等问题逐渐凸显。住宅小区作为城市居住空间的主要载体,测度住宅小区活力将是检验城市居住空间品质的有效手段,对评价城市土地利用效率,引导城市居住用地的规划布局具有重要意义。同时,“多源大数据时代”的到来,为获取和处理巨量城市地理空间数据提供了技术支撑,使得在空间上刻画和揭示海量城市要素的时空特征成为可能。在这个背景下,本文选取中国西部典型山地城市——重庆市的主城区作为研究范围,以住宅小区活力为研究对象,对重庆主城区住宅小区活力展开定量评价和分析。首先,在理论研究及数据方法梳理阶段,本文基于文献梳理定义了住宅小区活力的内涵框架,明确了住宅小区活力的评价指标及数据处理模型与方法;第二,基于住宅小区内涵框架,本文构建了单要素评价和综合活力指数评价的定量评价体系,以“部分-整体”的评价逻辑对住宅小区活力的时空特征展开全面详实的定量研究;第三,选择住宅小区的关键属性——建筑年代及房价,对住宅小区综合活力指数与建筑年代和房价的相关性进行内部机制研究;最后,基于住宅小区综合活力指数、建筑年代及房价的空间聚类分布,识别出具有特殊内涵的十个典型区域,进行实证案例研究。本文研究认为:(1)以系统的思想,构建住宅小区内部环境、外部环境及人文环境的三维活力内涵框架较为合理。内部环境提供物质基础,外部环境提供功能支撑,人文环境表征人类活动,三者相辅相成、相互依赖与协调共同构成了住宅小区活力的全部内涵;(2)住宅小区土地利用强度、交通可达性、功能密度、功能多样性及人口热力是进行单要素评价的5个Ⅰ级指标。分指标来看,住宅小区不同指标的空间分布特征有显着差异性,结合不同指标的特点,本文进行了较为详细和全面的特征分析;分区域来看,住宅小区单要素的空间分布特征受重庆主城“多中心、组团式”空间结构及山水阻隔影响显着。在城市内环核心区和外围老城区,住宅小区的土地利用强度、公交可达性、功能密度及人口热力显着高于内环外侧的城市新区;轨交可达性和功能多样性要素则冲破了重庆主城地形的限制,在内环外侧的部分城市新区也呈现较强的高值聚集特征;(3)POI密度、周边人口热力及容积率对住宅小区综合活力指数影响最为显着。住宅小区POI密度及周边人口热力的空间聚类分布有较高的空间叠合性,使得住宅小区外部环境活力、人文环境活力及综合活力指数的空间聚类分布也呈现出较强的空间叠合性。且住宅小区综合活力指数呈显着的“多中心”及“阶梯型递减”的空间分布特征;(4)住宅小区综合活力指数与建筑年代有中等强度的负相关性,与房价有极弱的负相关性。通过对十个“双聚集”区域进行案例验证,表明本次住宅小区活力研究结果具有相当的可靠性。总的来说,本文利用多源大数据,从单要素评价和指数综合评价两个角度,对住宅小区活力时空分布特征及与其他因子的内在机制进行了充分研究和探讨,为城市内环核心区及外围老城区的城市更新及内环外侧城市新区的城市开发,提供了有益的政策建议,对城市居住空间的规划布局有一定参考价值。

王璠[6](2020)在《城市公园对住宅价格影响的时空效应研究》文中指出城市公园是集生态功能、经济功能和社会功能为一体的综合体,对城市居民生活质量的提高和城市形象名片的构建意义重大。城市公园的规划建设和优化升级有利于城市土地资源优化配置,提振城市经济发展潜力,特别是提升城市住宅价格水平。定量探究城市公园对周边住宅价格影响的时空效应,可以为国土空间规划体系的合理构建提供参考,也可以为更好更快的建设宜居城市和幸福城市提供借鉴。鉴于此,本论文在界定城市公园、住宅价格的概念以及梳理两者相互影响的基础理论和技术支撑的基础上,剖析城市公园对住宅价格影响的时空效应表象及其驱动力,构建城市公园对住宅价格影响的时空效应模型,最后实证分析徐州城市公园对住宅价格影响的时空效应。主要研究结果如下:(1)城市公园对住宅价格的影响具有时空效应。城市公园对住宅价格影响的空间效应一般表现为递减趋势,即随着到城市公园距离的增加,住宅价格呈现出下降趋势;城市公园对住宅价格影响的时间效应一般表现为先增后减最终平稳的趋势,即城市公园优化升级完成后,住宅价格有明显的增加趋势,但随着时间的推移,对周边住宅的影响程度逐渐降低,最后与城市公园周边区域整体的住宅价格表现出平稳差异。城市公园对住宅价格影响的时空效应的表象包括三方面的内在驱动力,即城市建设需要、供求需要影响和层次需要决定。(2)城市公园对住宅价格的影响可以用时空效应模型表达。通过引入距离范围虚拟变量构建了城市公园对住宅价格影响的空间效应模型;同时,进一步探讨了城市公园对住宅价格影响的最大空间增值半径模型,分别是:模型一,当距离范围虚拟变量的回归结果显着且均为正时,城市公园对住宅价格的影响在影响范围内均是正向的,此时累积平均增值恒为正,且城市公园对住宅价格影响的最大空间增值半径为所有影响范围均显着时的该范围的终点值;模型二,当距离范围虚拟变量的回归结果显着且有正有负时,城市公园对住宅价格存在正负两方面的影响,则累积平均增值初次出现负值时所在的影响范围是城市公园对住宅价格影响的最大空间增值半径。通过引入双重差分模型和时间虚拟变量构建了城市公园对住宅价格影响的时间效应模型,并探究了城市公园优化升级对住宅价格影响的时间增值效应。(3)徐州城市公园对住宅价格的影响具有明显的时空效应特征。根据所建模型实证分析了徐州城市公园对住宅价格影响的时空效应,结果表明徐州城市公园对住宅价格的空间正效应影响范围为100-500m、1000-1100m;徐州城市公园对住宅价格的空间负效应影响范围为500-1000m、1100-1400m、1500-1800m、1900-2400m、2500-2800m,徐州城市公园对住宅价格影响的最大空间增值半径为1364.75m。同时,徐州云龙湖风景区的优化升级存在着明显的时间效应,该风景区优化升级完成后周边住宅市场的平均价格比改造前约高10.19%。徐州城市公园对住宅价格影响的时空效应启示如下:即空间效应方面,消费者购房要考虑城市公园的可及性,房地产企业选点要结合城市公园的外部性,建筑设计商要因公园布局合理建筑规划,政府部门要适当增扩公园面积和数量;时间效应方面,社会公众群体要积极参与城市公园的优化升级,具体施工企业要做好城市公园优化升级各个时间阶段的规划,政府部门要慎重确定优化升级对象和投资金额,商体组织要因湖设景、因景造势,让城市公园既是商业体又是景观体。该论文有图37幅,表14个,参考文献148篇。

虞思逸[7](2020)在《城市三维空间形态对人居环境影响的测度与评价研究》文中研究说明人居环境指的是人类在地表聚集生存的空间,包括气候环境、生态环境城市建设环境等。城市化背景下,基础设施的建设一方面提高了人居环境的宜居程度,一方面又带来了城市热岛效应、绿地可视性减少等问题,在很大程度上降低了城市的宜居程度。如何在城市发展中兼顾生态环境与居民生活质量是城市规划面临的巨大挑战。建设人居环境宜居城市是联合国可持续发展目标中尤为关键的一项。目前的人居环境研究基本在二维空间中开展,鲜有涉及三维空间。随着人口增长和经济发展,城市化进程不断加剧,城市形态在水平方向上不断扩张的同时,在垂直方向上也有了巨大改变,直接和间接影响到人居环境。为此,论文以上海市外环以内为研究区域,研究三维空间下的城市人居环境,重点探讨三维空间形态的热环境效应以及三维空间下的城市人居环境评价。论文研究的主要内容及取得的成果包括:(1)三维空间形态的热环境效应。论文引入三维高度信息建立了二、三维景观格局指数体系并进行了计算。然后以上海市外环以内为研究区域,以二、三维景观格局指数为特征,以地表温度为因变量,利用eXtreme Gradient Boosting(XGBoost)模型,探索了精细尺度的三维景观格局与地表温度的关系。进一步使用SHapley Additive exPlanations(SHAP)模型解译法,解译了三维景观指数对于地温的影响。结果表明,城市三维景观指数可以解释75.7%的地温变化,相较于传统二维指数提升了12.1%,证实了城市三维形态对于城市热环境的影响。基于不同城市功能区的分析揭示了三维景观格局在不同城市功能区上对地温的影响。城市人造景观的大量存在使得建成区的热环境受到了地表粗糙度的巨大影响,其中,建筑物高度极大影响了工业区的热环境,而居民区及公共管理与服务用地的热环境则对植被体积有着更强的响应。就建筑物与植被两大城市主要的立体景观要素来说,高于30m与低于10m的建筑物高度设计能够缓解城市热岛效应,而10m至30m间的中高层建筑物则显示出了明显的增温效果;三维空间下,表面积、体积更大的植被依旧显示出较强的降温作用,能有效抑制城市热岛效应。(2)三维空间下的绿地可视性评价。论文提出了一种基于楼层的绿地景观可视性指标——楼层可视绿指数,并设计了相应的绿地观测情景模拟与指数计算方法。该方法通过设置虚拟观测阳台与系列观测点的方式,基于视域分析估算了系列楼层可视绿指标,评估了建筑物各个楼层的绿视受阻程度。论文以陆家嘴为研究区,采用机载激光点云数据以及高分辨率航拍影像进行了该指数的实例探究。此外,通过模拟城市改造项目,定量、客观地估算了拟建建筑的居民视域绿度及其对周围建筑物的遮挡程度,证实了可视绿指数在项目规划阶段的实用价值。该指数定量化地表征了三维空间下城市居民对于植被的空间感知度,衡量了三维形态对于人居环境的影响,同时可用于城市规划、决策制定以及楼盘经销等项目中。(3)三维空间下的人居环境综合评价。论文提出了三维空间下的人居环境综合评价指标体系,该体系依据不同的空间维度与敏感度考虑了居民小区尺度与居民楼楼层尺度的各个人居环境影响因素。论文以上海市外环以内区域为研究区,基于多源数据,使用遥感与GIS方法提取了各评价指标,首先进行了居民小区尺度的综合评价。进一步以陆家嘴街道为例,提出了居民楼楼层尺度各指标的计算方法,进行了该尺度的综合评价并进行了三维显示。结果表明:高宜居度小区集聚于内外环间西南至西北的条带区;低宜居度集聚区主要为内环以内的旧式住宅区以及外环沿线的自然村落住宅;陆家嘴街道总体上呈现出了顶层舒适度优于低层、沿江居民楼舒适度高于其他区域、小区外围舒适度劣于内围的特征。该人居环境评价体系具有多维、多尺度的特点,可以为城市公共设施、医疗卫生、基础教育建设以及小区舒适性改造提供依据。

汤坤[8](2020)在《居住空间分异视角下的武汉市医疗服务可达性分析》文中研究说明随着中国城市化水平的不断提高,城市公共服务设施配置不均衡的问题日益凸显,城市居住空间作为城市的物质空间与社会空间的集中体现,其分异现象也日益明显。在“共建共享、全民健康”的号召下,推进基本公共卫生服务均等化成为城市发展的主要目标之一。本文以武汉市中心城区为例,基于网络爬取的POI数据、住宅小区房价数据和出行时间数据,研究了各住宅小区在不同时段使用不同交通方式到达不同层级医疗服务设施的可达性特征,分析了不同居住空间阶层医疗服务可达性的差异,研究结果可以为医疗类公共服务设施规划、公共交通规划以及居民购房等提供参考。本文首先基于网络爬取的住宅小区房价数据,分析武汉市中心城区住宅小区空间分布特征,利用两种聚类方法划分了居住空间阶层,并分析其空间分异特征。其次,以武汉市中心城区医疗服务设施POI和城市道路等数据为基础,利用互联网地图服务获取融合实时路况的加权最优时间路线,构建住宅小区至综合医院和基层医疗卫生机构的多时段OD时间成本矩阵,测度了不同时段、不同交通方式以及不同层级的医疗服务可达性,对可达性的时空特征和聚类特征进行了分析。最后,利用基尼系数和居住空间阶层划分结果对医疗服务可达性的均等性进行了评价。本文主要得到以下结论:(1)武汉市主城区的住宅小区整体沿长江分布,距离长江越近分布密度越高。长江右岸住宅小区呈现出“L”形,平行于长江分布,其中友谊大道为竖轴,地铁二号线和四号线为横轴;长江左岸的住宅小区则沿地铁六号线形成聚集区,且密度明显高于长江右岸。(2)在剔除了部分价格过高的别墅住宅和豪宅后,武汉市主城区的房价在6250-45713元/平方米之间浮动,均价为19610元/平方米。基于K均值聚类法将住宅小区划分为6类,其中中等房价和中等偏低房价两类小区2179个,占小区总数的63%;基于空间聚类的划分发现,低房价集聚居住空间阶层主要分布在汉阳、汉口的二环-三环之间区域以及武昌偏远区域,高房价集聚居住空间阶层大多集中在武昌沙湖-东湖之间的区域和汉口解放大道沿线解放公园-中山公园一带,多种房价混合区则散布在武汉三镇。(3)住宅小区医疗服务设施通达性方面,(1)综合医院驾车出行可达性:在平峰期和畅通期,武汉市超过80%的居住小区到达其最近综合医院的驾车耗时少于6分钟,在工作日高峰期这一比例降为约75%;同时,也有约2.5%和1.1%的小区在工作日及休息日高峰期、1%上下的小区在平峰期以及0.5%左右的小区在畅通期出行时间超过12分钟。(2)综合医院公共交通出行可达性,不管是高峰期还是平峰期,出行时间均在10-20分钟区间分布最广;可达性在三环内区域普遍较好,三环外的城市近郊,尤其是湖滨区域可达性较差,其中位于卢西湖东南面的武汉软件新城区域和黄家湖北面的部分住宅小区出行时间超过40分钟;高峰期和平峰期的整体可达性空间格局变化不太显着,但高峰期的可达性比平峰期的差,休息日的可达性好于工作日。(3)基层医疗卫生机构步行可达性,超过91%的住宅小区步行10分钟内即可到达社区医院、诊所等基层医疗卫生机构;二环内区域住宅小区的可达性等级大多为“非常好”或“好”,等级为“差”和“非常差”的住宅小区主要分布在三环沿线或三环外的城市近郊区,分别有26个、38个小区的出行时间超过20分钟和30分钟,这些小区主要分布在洪山区的偏远地区。(4)医疗服务综合可达性,大体上呈现由二环线向三环线衰减的空间特征,二环内住宅小区的综合可达性水平普遍较好,医疗服务综合可达性较差的区域集中分布于三环外的城市近郊区。(4)分别从空间视角和非空间视角对医疗服务可达性进行聚类分析,空间视角的聚类发现,高享型住宅小区主要分布在二环内的老城区,低享型住宅小区大量分布于三环附近的城市近郊区,滞后型住宅小区则主要分布在二环内的医疗服务高享型与不显着区域的交界地带,主城区内没有优势型的住宅小区。利用K均值算法的非空间聚类发现,可以基于四种可达性将住宅小区分为7类,其中,4类和6类小区的医疗服务可达性都很好,但后者在综合医院公交可达性和综合可达性上稍逊于前者;2、3、7三类小区的医疗服务通达性较差,其中2类小区主要是驾车和步行通达性差,3类小区是公交通达性差,而7类小区则是驾车和公交通达性差。(5)武汉市主城区医疗服务可达性的基尼系数为0.37,医疗服务资源配置处于相对公平状态。在此结论前提下,进一步从居住空间分异视角探讨医疗服务可达性差异。结合居住空间阶层空间聚类结果发现,高房价集聚区/低房价集聚区的综合医院和基层卫生服务机构可达性在“好”及以上级别的比例差异不大,但高房价集聚区在“差”及以下级别的比例要较大幅度低于低房价集聚区,这一特征在综合医院公交出行可达性和基层医疗卫生机构步行可达性上尤为明显。结合居住空间阶层传统聚类结果发现,综合医院驾车出行可达性方面存在不均等,低房价小区和中等偏高房价小区可达性表现相对较差,而超高房价小区表现最优;综合医院公交出行可达性方面,低房价和超高房价的表现相对价差;而在基层医疗卫生机构步行可达性方面,可达性“差”及以下级别的频率基本随房价降低而升高。

张晶[9](2020)在《BIM技术在某住宅给排水系统中的应用及效益评价研究》文中指出信息技术在我国快速发展,将信息技术与传统产业相结合势必会加快传统产业的发展。对于建筑业而言,应充分利用BIM技术优势,发挥BIM技术价值,解决建筑业中的难题。在给排水系统中,使用BIM技术能够有效解决给排水管道间的碰撞问题,传统的二维表达方式更适合于简单的给排水系统,对于复杂的给排水系统适合利用BIM技术进行高效表达。建筑信息模型不仅能精确表达给排水系统的平面位置,而且能表达复杂的空间位置,通过协同设计在很大程度上解决设计人员沟通不及时或缺乏沟通的问题。本论文以某住宅小区给排水系统为依托,探讨了BIM技术在该领域的应用并对项目进行了综合效益评价。通过对BIM技术的研究背景、国内外研究现状、发展历程的全面了解,结合给排水工程特点,对BIM技术的研究内容、研究方法、使用价值、主要软件、存在优势及BIM技术在建筑给排水中应用的工程案例进行了深入研究。本文基于某住宅小区给排水系统,结合项目特点,对BIM模型的协同方式、建立过程、碰撞检查展开详细叙述,并对住宅小区项目进行了综合效益评价。项目开展过程中以高质量BIM模型为依托,利用Revit、Fuzor、Navisworks分别开展碰撞检查工作,通过对比采取适合于本项目的碰撞检查软件。在应用过程中发现BIM技术能够快速查找给排水系统中的碰撞点,与二维相比更加高效,但是在模型效果和交互性方面存在不足,因此将VR技术引入,以Fuzor为虚拟现实平台,通过漫游和佩戴VR设备进行管道之间的碰撞检查。通过运用BIM技术解决了给排水系统中的碰撞问题,找出了设计中存在的错、漏、碰、缺等问题,避免了工期延误和成本超支。为了使项目参与方明确BIM技术在本项目中的应用效果,对本项目进行了综合效益评价。首先,选取投资回报率作为信息技术效益评价指标,统计分析了国内外35篇相关文献,对文献中提及的指标进行整理,建立了投入和产出两个效益评价指标体系,然后利用层次分析法确定各指标权重,最后利用模糊综合评价法计算本项目的效益值,得出效益评价结果。通过运用BIM技术对某住宅给排水系统进行分析,使项目各个参与方直观感受到施工后管线的排布和走向,利用碰撞检查功能提前发现问题并解决,为BIM技术在建筑给排水中的应用起到了借鉴作用。同时,通过对本项目进行效益评价,得出在本项目中应用BIM技术取得了效益,为今后应用BIM技术决策时提供了参考,促进了BIM技术的应用与发展。

王凤娟[10](2019)在《石家庄市麓溪城房地产项目开发方案经济评价研究》文中提出近年来,随着国民经济不断发展和城镇化进程不断加快,城市逐渐向外扩张,我国房地产市场蓬勃发展。当前,在国家对房地产行业的宏观调整决心初现和房地产市场竞争日趋激烈的背景下,再加上房地产项目建设周期长、投资金额巨大和存在许多不确定性因素的特点,对房地产开发企业而言,房地产项目的经济评价研究是十分必要的,以最大程度地规避风险,最终做出开发决策。通过全面系统的前期经济评价研究,不仅有利于房地产开发企业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生存,而且可以促进房地产市场的长期健康发展。本文运用实证的方法,以石家庄市鹿泉区麓溪城房地产项目为例,深入对房地产项目开发方案的评价研究,帮助房地产开发企业作出符合市场环境的科学决策。在推动项目研究的同时,为更多的房地产开发项目提供借鉴经验。论文首先分析麓溪城房地产开发项目的社会经济环境现状,包括石家庄市和鹿泉区的房地产市场分析,为麓溪城房地产开发项目的经济评价研究提供了市场分析的背景条件。其次,在介绍麓溪城房地产开发项目总体情况的基础上,运用SWOT分析方法对麓溪城房地产开发项目的战略定位进行分析,从目标客户定位、产品定位、价格定位等方面对麓溪城房地产项目进行市场定位分析。论文中运用财务评价分析方法,对本房地产开发项目实施方案进行经济效果评价研究,从项目的盈利能力、清偿能力和资金平衡能力等方面开展了全面系统的分析、测算和评价;在系统剖析麓溪城房地产开发项目开发方案实施过程中存在的各种风险和不确定性因素的基础上,开展了项目实施过程中的不确定性分析、敏感性分析和风险分析,提出应对风险和不确定性方面的应对策略。并且从国民经济整体的角度出发,分析研究了该项目对国民经济的贡献。最后,在对本房地产开发项目全面分析评价研究的基础上,结合项目开发过程中可能存在的问题和不足,提出了项目开发方案实施的具体对策和建议。

二、住宅小区综合评价模型探讨(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住宅小区综合评价模型探讨(论文提纲范文)

(1)基于POI可达性的杭州城市居住空间和房价分异演变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致谢
摘要
ABSTRACT
1 绪论
    1.1 研究背景和意义
        1.1.1 研究背景
        1.1.2 研究意义
    1.2 研究目的
    1.3 研究内容和研究方法
        1.3.1 研究内容
        1.3.2 研究方法
    1.4 技术路线及论文提纲
        1.4.1 技术路线
        1.4.2 章节安排
    1.5 研究创新点
2 文献综述
    2.1 城市居住空间的相关理论
        2.1.1 城市居住空间理论基础
        2.1.2 城市居住空间格局的形成和演变
        2.1.3 居住空间分异模式研究
        2.1.4 居住空间分异动力机制研究
    2.2 城市内部住房价格空间分异研究
        2.2.1 城市住房价格的影响因素研究
        2.2.2 住房价格空间分异的驱动机制
        2.2.3 住房价格研究模型的演进
    2.3 住宅小区到POI的可达性
        2.3.1 可达性定义
        2.3.2 可达性测度方法
        2.3.3 住宅相关兴趣点的可达性测算及其对住宅价格的影响
    2.4 借鉴与启示
3 模型构建与数据选取
    3.1 研究思路与逻辑
    3.2 研究范围和数据基础
    3.3 POI选取与可达性模型测度
        3.3.1 住宅小区POI的选取
        3.3.2 可达性模型测度
    3.4 住房价格模型与变量
    3.5 本章小结
4 杭州市居住空间演变与分异
    4.1 杭州市居住空间格局演变
        4.1.1 住宅小区分布密度演变
        4.1.2 城市交通发展和住宅小区分布相关性
        4.1.3 POI可达性与住宅小区分布相关性
    4.2 杭州市居住空间分异
        4.2.1 数据处理
        4.2.2 主导居住空间分异的因子提取
        4.2.3 聚类分析
        4.2.4 杭州主城区社会空间分异的格局特征
    4.3 本章小结
5 住宅价格时空分异:基于POI可达性的视角
    5.1 住宅价格时空模型
        5.1.1 GTWR模型构建
        5.1.2 GTWR模型回归结果
    5.2 POI可达性对住宅价格分异演变的影响
        5.2.1 各个POI的影响分布变化
        5.2.2 住宅价格分异机制的时空演变
    5.3 本章小结
6 城市居住空间演变的驱动机制
    6.1 住宅价格分异与居住空间演变的交互
        6.1.1 住宅价格空间分异演变
        6.1.2 基于住宅价格视角的居住空间演变
        6.1.3 住宅价格分异与居住空间分异的耦合
    6.2 POI可达性对居住空间分异的推动
        6.2.1 城市中心可达性与居住空间分异格局
        6.2.2 邻里可达性与居住空间分异格局
        6.2.3 教育资源可达性与居住空间分异格局
        6.2.4 居民个体选择与居住空间分异格局
    6.3 宏观层面的外部因素的驱动
        6.3.1 国家和地方宏观政策因素
        6.3.2 历史背景和城市规划因素
    6.4 本章小结
7 结论与展望
    7.1 研究结论
    7.2 研究不足与展望
        7.2.1 研究不足
        7.2.2 研究展望
参考文献
作者简历

(2)物联网技术在老旧小区物业管理中的应用研究与评价 ——以滨河花园小区为例(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绪论
    1.1 研究背景与意义
        1.1.1 研究背景
        1.1.2 研究意义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1.2.1 国外研究现状
        1.2.2 国内研究现状
        1.2.3 研究述评
    1.3 研究内容和方法
        1.3.1 研究内容
        1.3.2 研究方法
    1.4 技术路线
第2章 住宅小区物联网技术应用理论概述
    2.1 物业管理概述
        2.1.1 物业管理概念
        2.1.2 物业管理服务体系
        2.1.3 现代物业管理创新的趋势
    2.2 物联网技术概述
        2.2.1 物联网概念
        2.2.2 物联网技术
    2.3 物联网技术在住宅小区应用概述
        2.3.1 智慧小区与物联网技术应用
        2.3.2 物联网技术住宅小区应用的优势
        2.3.3 物联网技术落地应用
    2.4 AHP一模糊评价模型
    2.5 小结
第3章 住宅小区物联网技术应用评价模型构建
    3.1 评价原则
        3.1.1 科学性原则
        3.1.2 实用性原则
        3.1.3 综合性原则
    3.2 评价指标
        3.2.1 评价指标体系的筛选
        3.2.2 评价指标体系的建立
    3.3 评价模型构建
        3.3.1 建立递阶层次结构模型
        3.3.2 计算指标权重
    3.4 小结
第4章 实证研究
    4.1 滨河花园小区现状
        4.1.1 小区概况
        4.1.2 小区发展现状
    4.2 物业管理服务体系现状
        4.2.1 滨河花园小区物业服务
        4.2.2 物业管理服务存在的问题
    4.3 物联网技术在滨河花园小区中的具体应用
    4.4 分层次多级模糊评价
        4.4.1 评价集和评价数据的建立
        4.4.2 综合评价值计算
        4.4.3 评价结论
    4.5 小结
第5章 滨河花园小区物联网技术应用的优化举措
    5.1 应用系统的优化举措
        5.1.1 物业管理系统的优化
        5.1.2 视频监控系统的优化
        5.1.3 电子巡更系统的优化
        5.1.4 停车管理系统的优化
        5.1.5 电子围栏系统的优化
    5.2 应用技术的优化举措
        5.2.1 完善技术方案增加产品选型
        5.2.2 提升系统集成性和设备先进性程度
        5.2.3 提高网络安全性的水平
    5.3 应用管理的优化举措
        5.3.1 做好顶层设计和标准制定
        5.3.2 建设专业化人才梯队
    5.4 小结
第6章 结论与展望
    6.1 研究结论
    6.2 研究不足和展望
参考文献
附录 滨河花园小区物联网技术应用调查问卷
致谢

(3)基于多元线性回归方法的广东普通商品住宅园林工程限额设计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研究背景
    1.2 研究目的及意义
    1.3 国内外研究现状
        1.3.1 国外研究现状
        1.3.2 国内研究现状
        1.3.3 文献述评
    1.4 研究方法
    1.5 研究内容
    1.6 研究技术路线
第二章 园林工程限额设计的相关概念及理论基础
    2.1 普通型商品住宅园林特点
        2.1.1 普通型商品住宅的定义
        2.1.2 广东普通型商品住宅小区的园林特点
    2.2 园林造价和单方造价的概念
    2.3 园林限额设计在设计阶段的应用
        2.3.1 设计阶段限额设计的重要性
        2.3.2 设计阶段限额设计存在的问题及优化方向
        2.3.3 园林限额设计在设计阶段的模型应用
        2.3.4 多元线性回归模型运用于园林工程限额设计的可行性
        2.3.5 多元线性回归模型的建立方法
    2.4 园林工程限额设计的基本流程及内容
        2.4.1 园林限额设计指标的制定
        2.4.2 园林限额设计的实施与反馈
        2.4.3 园林限额设指标的修改
        2.4.4 园林限额设计变更管理
        2.4.5 园林限额设计的评价
    2.5 广东普通型商品住宅园林工程限额设计的评价体系构建
    2.6 基于线性回归模型的限额设计指导研究
    2.7 本章小结
第三章 广东普通型商品住宅小区园林工程限额设计内容
    3.1 广东普通型商品住宅小区园林工程的特点
    3.2 各类成本元素对园林限额设计的占比分析
        3.2.1 软硬景面积和造价占比分析
        3.2.2 乔灌木、地被、草坪数量和造价占比分析
        3.2.3 园林工程植物出现频数结果分析
        3.2.4 主材、人工及机械辅材的成本占比分析
    3.3 广东普通型商品住宅小区园林建设内容划分
    3.4 典型专项的限额设计应用分析
        3.4.1 限额设计组成要素划分
        3.4.2 园路的限额设计
        3.4.3 泳池和水景的限额设计
        3.4.4 车库顶板疏水层限额设计
        3.4.5 绿化限额设计
        3.4.6 水电限额设计
    3.5 主材的限额设计分析
        3.5.1 园路的主材限额设计
        3.5.2 泳池和水景的主材限额设计
        3.5.3 车库顶板疏水层主材的限额设计
        3.5.4 绿化的主材限额设计
        3.5.5 水电的限额设计
        3.5.6 主材替换的案例分析
    3.6 本章小结
第四章 园林工程限额设计在造价比例分配的模型构建
    4.1 基于线性回归模型的限额设计方法
    4.2 统计数据的收集
    4.3 广东普通型商品住宅园林工程限额设计变量确定
        4.3.1 限额设计的变量设计
        4.3.2 园林工程在子工程的造价投资分配模型
        4.3.3 园建工程的造价投资分配模型
        4.3.4 绿化工程的造价投资分配模型
        4.3.5 水电工程的造价投资分配模型
    4.4 园林工程单方造价限额模型构建
    4.5 园林工程单方造价限额模型优化
    4.6 普通型商品住宅小区园林工程评价模型
    4.7 限额设计的品控措施
    4.8 本章小结
第五章 广东某园林工程限额设计实例验证
    5.1 广东某园林工程项目简介
    5.2 原方案的总造价预测和评价
    5.3 原方案面临的问题
    5.4 原方案改造
    5.5 优化方案评价和验算
    5.6 本章小结
第六章 结论与展望
    6.1 结论
    6.2 展望
参考文献
附录 1 植物拉丁文名
致谢
附件

(4)厦门市高层住宅小区室外热环境现状及评价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绪论
    1.1 研究背景
        1.1.1 我国城市居住区室外热环境现状
        1.1.2 室外热环境评价研究的重要性
        1.1.3 高层住宅小区的发展趋势
        1.1.4 高层住宅对小区室外热环境的影响
        1.1.5 厦门市气候环境特征
        1.1.6 总结
    1.2 研究目的与研究意义
        1.2.1 研究目的
        1.2.2 研究意义
    1.3 相关概念与研究内容
        1.3.1 相关概念
        1.3.2 研究内容
    1.4 国内外研究现状
        1.4.1 室外热环境评价研究现状
        1.4.2 室外热环境评价研究方法
        1.4.3 室外热舒适影响因素研究
        1.4.4 室外热舒适指标研究
        1.4.5 研究现状总结
    1.5 研究方法与技术路线
        1.5.1 研究方法
        1.5.2 技术路线
第2章 厦门市高层住宅小区及其室外活动空间调研分析
    2.1 厦门市高层住宅小区现状及类型归纳
        2.1.1 厦门市高层住宅小区发展概况
        2.1.2 厦门市高层住宅小区类型归纳
    2.2 典型高层住宅小区室外活动空间调研分析
        2.2.1 天鹅美苑小区室外活动空间
        2.2.2 滨水小区室外活动空间
        2.2.3 水晶湖郡一期小区室外活动空间
        2.2.4 莲花尚院小区室外活动空间
        2.2.5 典型高层住宅小区室外活动空间类型归纳
    2.3 本章小结
第3章 过渡季室外热环境实测及评价研究
    3.1 实测小区概况
    3.2 实测内容
        3.2.1 室外热环境参数测试
        3.2.2 室外热舒适问卷调查
    3.3 过渡季室外热环境实测结果
        3.3.1 过渡季室外热环境参数测试结果
        3.3.2 过渡季室外热舒适问卷调查结果
    3.4 过渡季室外热舒适模型及评价依据
        3.4.1 室外热舒适评价依据的确立思路及应用价值
        3.4.2 过渡季室外热舒适模型建立
        3.4.3 过渡季室外热舒适评价依据确立
    3.5 过渡季居民室外热适应性特征
        3.5.1 过渡季居民室外热感觉与舒适度的相关性特征
        3.5.2 过渡季居民室外热感觉与接受度的相关性特征
        3.5.3 过渡季中性室外热舒适指标
    3.6 本章小结
第4章 夏季室外热环境实测及评价研究
    4.1 夏季室外热环境实测结果
        4.1.1 夏季室外热环境参数测试结果
        4.1.2 夏季室外热舒适问卷调查结果
    4.2 夏季室外热舒适模型及评价依据
        4.2.1 夏季室外热舒适模型建立
        4.2.2 夏季室外热舒适评价依据确立
    4.3 夏季居民室外热适应性特征
        4.3.1 夏季居民室外热感觉与舒适度的相关性特征
        4.3.2 夏季居民室外热感觉与接受度的相关性特征
        4.3.3 夏季中性室外热舒适指标
    4.4 本章小结
第5章 冬季室外热环境实测及评价研究
    5.1 冬季室外热环境实测结果
        5.1.1 冬季室外热环境参数测试结果
        5.1.2 冬季室外热舒适问卷调查结果
    5.2 冬季室外热舒适模型及评价依据
        5.2.1 冬季室外热舒适模型建立
        5.2.2 冬季室外热舒适评价依据确立
    5.3 冬季居民室外热适应性特征
        5.3.1 冬季居民室外热感觉与舒适度的相关性特征
        5.3.2 冬季居民室外热感觉与接受度的相关性特征
        5.3.3 冬季中性室外热舒适指标
    5.4 本章小结
第6章 不同季节室外热环境水平特征及夏季改善策略
    6.1 不同季节小区室外热环境水平特征
        6.1.1 不同季节室外热环境水平分析
        6.1.2 不同季节居民室外热舒适状况分析
    6.2 夏季小区室外热环境水平改善目标及方向
        6.2.1 夏季小区室外热环境水平改善目标
        6.2.2 夏季小区室外热环境水平改善方向
    6.3 夏季小区室外热环境水平改善策略
        6.3.1 降低空气温度的改善策略
        6.3.2 增强遮阳效果的改善策略
        6.3.3 加强通风效果的改善策略
    6.4 本章小结
第7章 结论与展望
    7.1 主要结论
    7.2 研究展望
参考文献
致谢
附录A 厦门市高层住宅小区详情
附录B 室外热舒适问卷调查内容
个人简历、在学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及研究成果

(5)山地城市住宅小区活力评价与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1 绪论
    1.1 研究背景与意义
        1.1.1 研究背景
        1.1.2 研究意义
    1.2 国内外研究综述
        1.2.1 活力与城市活力
        1.2.2 城市空间活力
        1.2.3 城市活力的量化评价
        1.2.4 新趋势:大数据在城市活力定量研究中的应用
    1.3 研究内容和技术路线
        1.3.1 研究内容
        1.3.2 技术路线
2 住宅小区活力的综合评价体系及数据处理
    2.1 住宅小区活力的内涵
        2.1.1 研究区域
        2.1.2 研究单元与研究对象
        2.1.3 住宅小区活力的内涵框架
    2.2 住宅小区活力的定量评价体系
        2.2.1 评价指标选择
        2.2.2 具体指标的单要素评价&活力指数的综合评价
    2.3 研究数据
        2.3.1 数据来源
        2.3.2 指标数据处理
    2.4 研究模型与方法
        2.4.1 基于粒子群优化算法的投影寻踪模型
        2.4.2 Pearson相关系数法
3 住宅小区活力的单要素评价与分析
    3.1 土地利用强度
        3.1.1 建筑密度
        3.1.2 容积率
    3.2 交通可达性
        3.2.1 与最近地铁站的距离
        3.2.2 公交站点数量
    3.3 功能密度
        3.3.1 POI密度
    3.4 功能多样性
        3.4.1 POI混合度
    3.5 人口热力
        3.5.1 周边人口热力
4 住宅小区综合活力评价和相关性分析
    4.1 住宅小区综合活力的评价与分析
        4.1.1 计算结果的总体评价与分析
        4.1.2 住宅小区内部环境
        4.1.3 住宅小区外部环境
        4.1.4 住宅小区人文环境
        4.1.5 住宅小区综合活力指数
    4.2 住宅小区活力与建筑年代的相关性分析
        4.2.1 住宅小区建筑年代的数据特征
        4.2.2 住宅小区建筑年代的空间分布特征
        4.2.3 建筑年代与综合活力指数的相关性分析
    4.3 住宅小区活力与房价的相关性分析
        4.3.1 住宅小区房价的数据特征
        4.3.2 住宅小区房价的空间分布特征
        4.3.3 房价与综合活力指数的相关性分析
5 居住空间的区域分类识别与案例分析
    5.1 四种“双聚集”区域类型的识别与分类
    5.2 “高房龄高活力”区域的案例验证与分析
        5.2.1 案例一:渝中半岛两路口和上清寺片区
        5.2.2 案例二:南岸南坪商圈片区
    5.3 “低房龄低活力”区域的案例验证与分析
        5.3.1 案例三:渝北空港新城板块
        5.3.2 案例四:沙坪坝大学城板块
        5.3.3 案例五:大渡口双山板块
        5.3.4 案例六:茶园鹿角板块
    5.4 “高房价低活力”区域的案例验证与分析
        5.4.1 案例七:照母山及园博园板块——城市拓展的低密居住区
        5.4.2 案例八:江北嘴及弹子石滨江板块——城市更新的品质高层聚集区
    5.5 “低房价高活力”区域的案例验证与分析
        5.5.1 案例九:回兴老城区——北部边缘的成熟老城区
        5.5.2 案例十:鱼洞老城区——南部边缘的成熟老城区
6 结论与展望
    6.1 主要结论
    6.2 主要创新点
    6.3 后续工作展望
参考文献
附录
    A 学位论文数据集
致谢

(6)城市公园对住宅价格影响的时空效应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致谢
摘要
abstract
变量注释表
1 绪论
    1.1 研究背景与意义
    1.2 研究综述
    1.3 研究内容、目标及方法
    1.4 研究技术路线
2 城市公园对住宅价格影响的时空效应概念界定与理论基础
    2.1 城市公园对住宅价格影响的时空效应概念界定
    2.2 城市公园对住宅价格影响的时空效应理论基础
    2.3 城市公园对住宅价格影响的时空效应技术支撑
    2.4 本章小结
3 城市公园对住宅价格影响的时空效应表象分析
    3.1 空间效应案例—以西安大明宫国家遗址公园为例
    3.2 时间效应案例—以徐州云龙湖风景区为例
    3.3 城市公园对住宅价格影响的时空效应概念模型
    3.4 本章小结
4 城市公园对住宅价格影响的时空效应模型构建
    4.1 时空效应模型的建模思想
    4.2 时空效应模型的建模过程
    4.3 时空效应模型的表达
    4.4 时空效应模型的参数估计与检验
    4.5 本章小结
5 城市公园对住宅价格影响的时空效应实证分析
    5.1 徐州城市公园对住宅价格影响的空间效应分析
    5.2 徐州云龙湖风景区优化升级对住宅价格影响的时间效应分析
    5.3 徐州城市公园对住宅价格影响的时空效应启示
    5.4 本章小结
6 结论与展望
    6.1 主要结论
    6.2 不足与展望
参考文献
作者简历
学位论文数据集

(7)城市三维空间形态对人居环境影响的测度与评价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绪论
    1.1 研究背景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1.2.1 城市三维形态表达及影响
        1.2.2 基于遥感的城市热环境影响因素研究
        1.2.3 人居环境宜居度评价研究
        1.2.4 现有研究中存在的不足
    1.3 研究内容及意义
    1.4 论文组织结构
第2章 研究区域与研究数据
    2.1 研究区概况
    2.2 数据介绍
        2.2.1 三维信息数据
        2.2.2 Landsat系列遥感影像
        2.2.3 土地覆盖/土地利用数据
        2.2.4 夜间灯光遥感数据
        2.2.5 POI数据
第3章 城市三维景观格局的热环境响应探究
    3.1 城市二、三维景观格局指数体系的建立
        3.1.1 二、三维景观格局指数体系
        3.1.2 三维景观格局指数的计算方法
    3.2 地表温度反演
    3.3 XGBoost回归模型
        3.3.1 XGBoost理论基础
        3.3.2 模型的建立
    3.4 SHAP模型解译法
    3.5 结果
        3.5.1 地表温度与三维景观指数的空间分布
        3.5.2 基于XGBoost的景观指数与地温的回归分析结果
        3.5.3 基于SHAP值的景观指数贡献度分析
    3.6 分析与讨论
        3.6.1 三维景观格局指数对于地温的影响探究
        3.6.2 改善热环境的可能策略与建议
    3.7 本章小结
第4章 三维空间下的城市绿地可视性评价
    4.1 楼层可视绿指数的定义与计算方法
        4.1.1 楼层可视绿指数的定义
        4.1.2 观测情景模拟与可视绿估算方法
    4.2 实例研究——上海陆家嘴区域
        4.2.1 数据预处理与楼层可视绿指数的估算
        4.2.2 楼层可视绿计算结果
    4.3 讨论
        4.3.1 参数敏感性分析
        4.3.2 楼层可视绿指数的应用
        4.3.3 楼层可视绿指数的影响因素
        4.3.4 楼层可视绿指数与其他指数的区别
    4.4 本章小结
第5章 三维空间下的城市人居环境综合评价
    5.1 人居环境评价指标体系构建
        5.1.1 评价单元的空间尺度
        5.1.2 评价指标体系构建
    5.2 单指标计算方法及评价结果
        5.2.1 城市发展系统信息提取
        5.2.2 生态环境系统信息提取
        5.2.3 居住舒适性系统信息提取
    5.3 评价模型的建立
        5.3.1 指数标准化处理
        5.3.2 权重确定算法
        5.3.3 综合指数计算
    5.4 基于居民小区尺度的人居环境宜居度综合评价
    5.5 基于楼层尺度的人居环境宜居性综合评价
    5.6 本章小结
第6章 总结和展望
    6.1 总结
    6.2 研究的创新之处
    6.3 研究不足与展望
参考文献
作者简历
在学期间取得的研究成果
后记

(8)居住空间分异视角下的武汉市医疗服务可达性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研究背景
        1.1.1 公共服务发展不平衡
        1.1.2 居住空间贫富分化加剧
        1.1.3 共建共享医疗服务
    1.2 研究意义
    1.3 研究内容
    1.4 技术路线
第二章 理论基础及研究综述
    2.1 核心概念
        2.1.1 居住空间分异
        2.1.2 可达性
    2.2 国内外研究综述
        2.2.1 可达性测度方法研究
        2.2.2 医疗服务设施可达性研究
    2.3 本章小结
第三章 研究区、数据及研究方法
    3.1 研究区概况
    3.2 数据获取及预处理
        3.2.1 住宅小区房价数据
        3.2.2 医疗服务设施数据
        3.2.3 交通路网数据
        3.2.4 实时交通数据
    3.3 研究方法
        3.3.1 空间分析方法
        3.3.2 可达性测度方法
        3.3.3 公平性评价方法
    3.4 本章小结
第四章 居住空间阶层及其空间分异
    4.1 住宅小区地理空间分布
    4.2 居住空间阶层划分
        4.2.1 基于传统聚类划分
        4.2.2 基于空间聚类划分
    4.3 居住空间阶层分异特征
    4.4 本章小结
第五章 医疗服务可达性分析
    5.1 医疗服务可达性指标计算
        5.1.1 不同交通方式的可达性
        5.1.2 综合可达性
    5.2 医疗服务可达性的时空特征分析
        5.2.1 综合医院可达性分析
        5.2.2 基层医疗卫生机构可达性分析
        5.2.3 综合可达性分析
    5.3 医疗服务可达性的聚类分析
        5.3.1 空间视角的医疗服务可达性聚类分析
        5.3.2 非空间视角的医疗服务可达性聚类分析
    5.4 本章小结
第六章 医疗服务均等性评价
    6.1 基于基尼系数的医疗服务均等性评价
    6.2 基于居住空间分异的医疗服务均等性评价
        6.1.1 基于空间聚类的居住空间阶层均等性评价
        6.1.2 基于传统聚类的居住空间阶层均等性评价
    6.3 本章小结
第七章 结论与展望
    7.1 研究结论
    7.2 可能的创新点
    7.3 不足与展望
参考文献
致谢

(9)BIM技术在某住宅给排水系统中的应用及效益评价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1 绪论
    1.1 研究背景及意义
        1.1.1 研究背景
        1.1.2 研究意义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1.2.1 国外研究现状
        1.2.2 国内研究现状
    1.3 研究内容及方法
        1.3.1 研究内容
        1.3.2 研究方法
    1.4 技术路线
2 BIM技术理论
    2.1 BIM基本概念、内涵及特点
        2.1.1 BIM基本概念
        2.1.2 BIM内涵
        2.1.3 BIM特点
    2.2 BIM技术的应用价值
        2.2.1 建设方的应用价值
        2.2.2 设计方的应用价值
        2.2.3 施工方的应用价值
        2.2.4 运维方的应用价值
    2.3 BIM软件
    2.4 建筑给排水设计中BIM技术与CAD技术对比分析
    2.5 BIM技术的发展阻碍及建议
        2.5.1 BIM技术的发展阻碍
        2.5.2 BIM技术发展建议
    2.6 BIM技术扩展
        2.6.1 BIM技术与绿色建筑
        2.6.2 BIM技术与3D打印
        2.6.3 BIM技术与云计算
        2.6.4 BIM技术与GIS
        2.6.5 BIM技术与物联网
    2.7 本章小结
3 BIM技术在高层建筑给排水中的应用研究
    3.1 给排水工程特点
    3.2 传统建筑给排水设计中存在的问题
    3.3 BIM技术在高层建筑给排水中应用的优势
    3.4 建筑给排水中所需的软件支持
        3.4.1 Revit软件介绍
        3.4.2 Revit软件特点和优势
        3.4.3 Revit的数据结构
        3.4.4 Revit参数化模型中图元行为
        3.4.5 Revit中的族及创建族
        3.4.6 鸿业机电软件介绍
    3.5 BIM技术应用案例
    3.6 本章小结
4 给排水BIM模型构建与碰撞检查研究
    4.1 工程概况
    4.2 给排水BIM模型构建
        4.2.1 协同方式
        4.2.2 项目样板的建立
        4.2.3 构建给排水模型
    4.3 模型成果
    4.4 碰撞检查
        4.4.1 基于Revit的碰撞检查
        4.4.2 基于Navisworks的碰撞检查
        4.4.3 基于BIM+VR(Fuzor)技术的碰撞检查
    4.5 对比分析
    4.6 本章小结
5 某住宅小区项目BIM效益评价
    5.1 效益评价理论
        5.1.1 效益评价的概念
        5.1.2 信息技术效益特点
        5.1.3 效益评价的方法
        5.1.4 BIM技术效益评价方法选择
        5.1.5 BIM技术效益评价步骤
    5.2 BIM效益评价体系构建原则及思路
        5.2.1 BIM效益评价体系构建原则
        5.2.2 BIM效益评价体系构建思路
    5.3 BIM评价指标体系构建
        5.3.1 BIM效益评价文献列表
        5.3.2 BIM效益评价指标频数统计
        5.3.3 评价指标优化
    5.4 确定指标权重及综合评价
        5.4.1 层次分析法确定指标权重
        5.4.2 效益模糊综合评价
    5.5 工程案例效益评价
        5.5.1 本工程特点及难点
        5.5.2 BIM技术主要应用
        5.5.3 BIM技术应用投入及产出评价
        5.5.4 BIM技术应用效益评价结果
    5.6 本章小结
6 结论和展望
    6.1 结论
    6.2 展望
参考文献
作者简介
作者在攻读硕士学位期间获得的学术成果
致谢

(10)石家庄市麓溪城房地产项目开发方案经济评价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研究背景和意义
        1.1.1 研究背景
        1.1.2 研究意义
    1.2 研究内容
    1.3 研究方法和技术路线
        1.3.1 研究方法
        1.3.2 技术路线
    1.4 论文创新点
第二章 相关理论基础与文献综述
    2.1 经济评价概念与作用
    2.2 经济评价研究内容
        2.2.1 财务评价
        2.2.2 国民经济评价
    2.3 经济评价系统
    2.4 经济评价的步骤
    2.5 国内外研究现状与文献综述
        2.5.1 国外研究综述
        2.5.2 国内研究综述
    2.6 本章小结
第三章 石家庄市房地产住宅市场需求分析
    3.1 石家庄市社会经济发展概况
        3.1.1 石家庄市社会经济发展概况
        3.1.2 石家庄市鹿泉区社会经济发展概况
    3.2 石家庄市房地产住宅市场分析
        3.2.1 石家庄市房地产整体市场发展情况
        3.2.2 鹿泉区房地产市场数据分析
    3.3 居住类产品市场细分
    3.4 本章小结
第四章 麓溪城房地产项目概况与开发方案规划
    4.1 麓溪城房地产项目概况
        4.1.1 项目背景
        4.1.2 项目主要经济技术指标
    4.2 项目SWOT分析
        4.2.1 项目优势分析
        4.2.2 项目劣势分析
        4.2.3 项目机会分析
        4.2.4 项目挑战分析
    4.3 项目市场定位分析
        4.3.1 定位原则
        4.3.2 项目目标市场定位
        4.3.3 项目产品定位
        4.3.4 项目价格定位
    4.4 项目开发方案规划
        4.4.1 总体规划思路
        4.4.2 规划设计
    4.5 本章小结
第五章 麓溪城房地产项目开发方案经济效果评价
    5.1 基础数据测算
    5.2 开发方案财务评价
        5.2.1 盈利能力分析
        5.2.2 清偿能力分析
        5.2.3 资金平衡分析
    5.3 项目风险与不确定性分析
        5.3.1 风险分析
        5.3.2 不确定性分析
    5.4 项目开发方案社会效果评价
        5.4.1 项目国民经济效果分析
        5.4.2 项目社会影响分析
        5.4.3 项目综合评价
    5.5 本章小结
第六章 方案实施的对策与建议
    6.1 制定风险应对策略
        6.1.1 风险回避
        6.1.2 风险控制
        6.1.3 风险转移
        6.1.4 保险援用
    6.2 实行投资控制
    6.3 合理安排进度规划
        6.3.1 开发进度规划
        6.3.2 销售进度规划
    6.4 构建科学的综合评价指标体系
    6.5 建立经济评价研究数据信息库
    6.6 本章小结
第七章 结论与展望
    7.1 研究结论
    7.2 展望
参考文献
致谢
作者简介

四、住宅小区综合评价模型探讨(论文参考文献)

  • [1]基于POI可达性的杭州城市居住空间和房价分异演变研究[D]. 史丁尹. 浙江大学, 2021(06)
  • [2]物联网技术在老旧小区物业管理中的应用研究与评价 ——以滨河花园小区为例[D]. 黄彩建. 扬州大学, 2020(04)
  • [3]基于多元线性回归方法的广东普通商品住宅园林工程限额设计研究[D]. 邹玉萍. 华南理工大学, 2020(02)
  • [4]厦门市高层住宅小区室外热环境现状及评价研究[D]. 席旭辉. 华侨大学, 2020(01)
  • [5]山地城市住宅小区活力评价与分析[D]. 李星云. 重庆大学, 2020
  • [6]城市公园对住宅价格影响的时空效应研究[D]. 王璠. 中国矿业大学, 2020(01)
  • [7]城市三维空间形态对人居环境影响的测度与评价研究[D]. 虞思逸. 华东师范大学, 2020(08)
  • [8]居住空间分异视角下的武汉市医疗服务可达性分析[D]. 汤坤. 武汉大学, 2020(04)
  • [9]BIM技术在某住宅给排水系统中的应用及效益评价研究[D]. 张晶. 沈阳建筑大学, 2020(04)
  • [10]石家庄市麓溪城房地产项目开发方案经济评价研究[D]. 王凤娟. 河北地质大学, 2019(08)

标签:;  ;  ;  ;  ;  

住宅小区综合评价模型探讨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