ICA、PJM逆转肿瘤细胞恶性表型及其机制

ICA、PJM逆转肿瘤细胞恶性表型及其机制

一、ICA,PJM逆转肿瘤细胞恶性表型及其机制的研究(论文文献综述)

李藤藤[1](2021)在《ICA通过调控miR-672-5p/AKT3/NF-κB信号通路抑制ox-LDL诱导的RAW264.7炎症反应》文中研究表明随着生活水平提高和生活方式的改变,动脉粥样硬化(AS)等心血管疾病病发率呈现逐年上升的趋势。AS是一种涉及平滑肌细胞、内皮细胞和巨噬细胞等多种细胞的慢性炎症性疾病,并伴随着一系列的并发症,给人们的生活带来诸多的困扰。淫羊藿是我国一种传统的药用植物,主要化学成分有黄酮、木脂素、苯酚苷、生物碱、多糖、挥发油、蒽醌、鞣质、甾醇、倍半萜等。淫羊藿苷(ICA)是淫羊藿的主要化学成分,是一种黄酮类的化合物,具有抗炎、抗肿瘤、抗衰老、抗骨质疏松、抗心肌缺血缺氧、促进免疫调节及促进生殖内分泌功能等多种药理作用。ICA具有抗AS的作用,目前多集中于ICA对平滑肌细胞增殖迁移、内皮细胞损伤等的研究,对巨噬细胞炎症反应的相关研究比较少。微小RNA(microRNA,miRNA)是一种短链非编码RNA,miRNA在细胞的增殖、分化,生物体的生长、发育及疾病治疗中发挥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研究表明,miRNAs能够成为心血管疾病的治疗靶点、诊断标志。因此为我们寻找治疗、诊断AS提供了新思路和方法。本课题组前期实验研究已证实ICA具有抗AS的作用,并且构建了 ApoE-/-小鼠胸主动脉miRNA表达谱,但是有关ICA发挥抗AS的具体分子机制尚需进一步探索和研究。本研究从miRNA芯片入手,利用生物信息学分析构建了miR-672-5p/AKT3/NF-κB信号通路,并以该信号通路为切入点研究ICA对ox-LDL诱导的RAW264.7炎症反应及分子机制。本研究分为3部分:(1)ICA 抗 AS miRNAs 芯片生物信息学分析及 miR-672-5p/AKT3/NF-κB信号通路构建首先比较ApoE-/-小鼠胸主动脉MOD组/CON组miRNA芯片结果,将差异基因的条件设定为p<0.05且|log2 fold change|>1.32,筛选出差异表达的miRNAs共16个。为了寻找RAW264.7中ICA发挥抗AS的关键miRNAs,随机挑选6个miRNAs,利用qPCR技术进行miRNAs表达的验证并确定miR-672-5p作为研究对象。通过TargetScan和DAVID数据库对其靶基因进行预测、GO分析及KEGG分析,我们发现miR-672-5p与细胞增殖、凋亡,蛋白质的转录与翻译等生物学过程密切相关,在miR-672-5p富集的信号通路中PI3K-AKT通路p值较小、富集到其中的靶基因较多,同时AKT3 mRNA的3’ UTR处与miR-672-5p存在结合位点且靶向性较好,因此我们构建出miR-672-5p/AKT3/NF-κB信号通路。(2)ICA对ox-LDL诱导的RAW264.7炎症反应的作用及机制研究以ox-LDL诱导RAW264.7构建巨噬细胞源性泡沫细胞,同时加入ICA进行干预,通过 CCK-8、油红 O 染色、ELISA、qPCR 及 Western Blot 探讨 ICA 对 ox-LDL诱导RAW264.7炎症反应的作用,结果发现,ox-LDL可以降低RAW264.7细胞活力,诱导RAW264.7的泡沫化,增加培养上清IL-1β、IL-6、TNF-α的含量。ICA可以逆转上述反应的变化。说明ICA可以抑制ox-LDL诱导RAW264.7炎症反应。进一步通过qPCR和Western Blot检测miR-672-5p/AKT3/NF-κB信号通路相关基因及蛋白表达,结果表明,ox-LDL可以降低RAW264.7中miR-672-5p的表达,提高AKT3 mRNA及蛋白的表达,并且上调IKK、IκBα及p65的磷酸化水平,而ICA可以逆转上述基因和蛋白表达的改变。说明ICA可能通过调控miR-672-5p/AKT3/NF-κB信号通路,从而抑制ox-LDL诱导RAW264.7的炎症反应。(3)miR-672-5p在ox-LDL诱导RAW264.7炎症反应中的作用构建过表达/沉默miR-672-5p的RAW264.7,利用油红O染色、ELISA、qPCR及Western Blot技术探讨miR-672-5p在ox-LDL诱导RAW264.7炎症反应的作用。结果发现,ox-LDL可以诱导RAW264.7的泡沫化,增加RAW264.7培养上清IL-1β、IL-6 及 TNF-α 的含量,降低 RAW264.7 miR-672-5p 的表达,提高 AKT3 mRNA及蛋白的表达,并且上调IKK、IκBα和p65的磷酸化水平。过表达miR-672-5p可以逆转ox-LDL的作用,而沉默miR-672-5p则增强ox-LDL的作用。说明miR-672-5p通过调控AKT3,介导NF-κB信号通路,从而抑制ox-LDL诱导RAW264.7炎症反应。综上所述,本实验证明ICA可能通过调控miR-672-5p/AKT3/NF-κB信号通路,抑制ox-LDL诱导的RAW264.7炎症反应,进而治疗AS。miR-672-5p是ICA治疗AS的分子靶点。

黄鹏[2](2021)在《ICA通过调控miR-205-5p/ERBB4/AKT信号通路抑制ox-LDL诱导的HAVSMCs增殖与迁移》文中提出动脉粥样硬化(atherosclerosis,AS)是一种基于脂质代谢紊乱的慢性进行性疾病。它的发生和发展极为复杂,涉及脂质堆积、内皮损伤、单核/巨噬细胞吞噬作用、泡沫样细胞形成、平滑肌细胞迁移、胶原纤维积聚及炎症反应等一系列生理过程,是冠心病,脑梗塞和周围血管疾病的主要原因,严重威胁着世界各地人们的生命和健康。目前,临床上主要应用他汀类药物治疗AS,但他汀类药物昂贵且有许多不良反应。因此,寻找治疗AS的新药物及新方案是亟需解决的问题。非编码RNA(noncoding RNA,nc RNA)主要由长链非编码RNA((long noncoding RNA,lnc RNA)、微小RNA(micro RNA,miRNA)和环状RNA(circ RNA)组成。其中,miRNAs在细胞的增殖分化、生物的生长发育、人类的疾病治疗中发挥着巨大的作用。越来越多的研究表明,miRNAs能够成为心血管疾病的诊断标志和治疗靶点,这为我们寻找AS的诊断标志物和治疗药物与靶标提供了新的思路与方法。许多中草药具有广泛的药理活性,可以有效地治疗动脉粥样硬化,并逐渐成为他汀类药物的替代品和补充剂。淫羊藿苷(Icariin,ICA)是中草药淫羊藿(Epimedium)主要药用成分之一,具有广泛的生物学活性。近年来,ICA已被证明具有抗氧化作用,免疫调节,抗骨质疏松活性以及保护心血管的功能。但是ICA的抗AS的机制研究还比较少,并且对ICA的作用研究多集中在编码基因领域,对ICA影响AS过程中miRNAs的作用了解甚微。本课题组前期已证明ICA可以治疗AS,并制作了ICA治疗ApoE-/-小鼠AS的miRNA芯片。本实验通过生物信息学分析构建miR-205-5p/ERBB4/AKT信号通路,并以该通路为切入点研究ICA抑制ox-LDL诱导的HAVSMCs增殖与迁移的作用及其机制,以期为开发和利用以ICA为药效成分的中药资源的提供科学依据。本实验分为3个研究部分:(1)ICA治疗ApoE-/-小鼠AS的miRNA芯片的生物信息学分析及miR-205-5p/ERBB4/AKT信号通路的构建和验证。对课题组前期构建ICA治疗ApoE-/-小鼠AS的miRNA表达谱进行分析,最终确定miR-205-5p作为研究对象。通过对miR-205-5p靶基因预测和KEGG富集分析,发现在ERBB4 m RNA的3’UTR处有miR-205-5p的潜在结合位点,靶向性较好,且ERBB4位于miR-205-5p富集的p值较小且靶基因较多的Erb B通路上游,AKT位于Erb B通路下游,且与心血管疾病相关。因此,构建出miR-205-5p/ERBB4/AKT信号通路。采用RT-q PCR法对预测得到的miR-205-5p及其靶基因ERBB4在ox-LDL诱导的HAVSMCs中进行初步验证,结果发现ICA可提高miR-205-5p的表达,抑制ERBB4的表达。采用转染实验证实,miR-205-5p可靶向负调控ERBB4。(2)ICA对ox-LDL诱导的HAVSMCs增殖迁移的作用。以ox-LDL诱导HAVSMCs复制HAVSMCs体外AS细胞模型,通过MTT、流式细胞术、划痕实验探讨ICA对ox-LDL诱导HAVSMCs增殖与迁移的作用,ICA可以降低ox-LDL诱导HAVSMCs的细胞活力,阻滞细胞周期进程,降低其迁移率,抑制ox-LDL诱导HAVSMCs的增殖与迁移。通过RT-q PCR和Western blot实验探讨miR-205-5p/ERBB4/AKT信号通路在ICA抑制ox-LDL诱导HAVSMCs的介导作用,ICA可以上调miR-205-5p,抑制ERBB4,抑制AKT的激活,抑制Cyclin D1蛋白表达,阻滞细胞周期进程,促进Caspase-3蛋白表达及BAX/BCL-2蛋白比值,诱导细胞凋亡,进而抑制细胞增殖。(3)miR-205-5p对ox-LDL诱导的HAVSMCs增殖迁移的作用。利用转染技术构建miR-205-5p过表达/沉默瞬转HAVSMCs细胞株,采用MTT、流式细胞术、划痕实验、RT-q PCR及Western blot实验方法检测miR-205-5p对ox-LDL诱导HAVSMCs增殖迁移的作用。结果如下:miR-205-5p mimics降低HAVSMCs的细胞活力、阻滞细胞周期进程、抑制其迁移能力,逆转ox-LDL对HAVSMCs的增殖与迁移作用,miR-205-5p inhibitor增强HAVSMCs的细胞活力、加速细胞周期进程、增强其迁移能力,加剧ox-LDL的作用。综上所述,得出结论:(1)通过对课题组前期研究得到的ICA治疗ApoE-/-小鼠的miRNA芯片进行生物信息学分析,构建miR-205-5p/ERBB4/AKT信号通路。(2)ICA通过调控miR-205-5p/ERBB4/AKT信号通路,阻滞细胞周期蛋白表达、促进细胞凋亡,进而抑制ox-LDL诱导的HAVSMCs增殖与迁移。(3)miR-205-5p可能通过靶向调控ERBB4,介导信号通路下游分子AKT,并促进凋亡、阻滞细胞周期蛋白,进而抑制ox-LDL诱导的HAVSMCs增殖与迁移。说明miR-205-5p是ICA抑制ox-LDL诱导的HAVSMCs增殖与迁移的分子靶点。

申培博[3](2021)在《淫羊藿苷对肿瘤微环境巨噬细胞极化表型的影响及抗乳腺癌转移作用研究》文中指出研究背景乳腺癌是女性中一种非常常见的恶性肿瘤,是对女性健康的重大威胁,化疗是其重要的治疗方法,但化疗药物副作用较大而且易产生耐药性,这迫使研究人员不断寻找乳腺癌新的治疗方法。肿瘤细胞与其周围的环境之间存在着密切的联系,这种联系对于肿瘤的发展至关重要。肿瘤细胞所处的环境叫做肿瘤微环境(Tumor Microenvironment,TME),近年来研究者对TME的研究逐渐增多,希望从中发现治疗肿瘤的新靶点。TME中存在着大量的肿瘤相关巨噬细胞(Tumor-associated macrophages,TAMs),这种细胞对肿瘤的进展具有非常大的影响。TAMs具有M1和M2两种极化表型。M1细胞可以抑制肿瘤发展,而M2细胞与之相反,具有肿瘤促进的作用。有关研究表明,某些物质可以影响TAMs的分化方向,使本该向M2分化的巨噬细胞转向M1方向分化。因此研究药物对TAMs极化分型作用及机制成为抗肿瘤新药研发的一个新思路。淫羊藿苷(Icariin,ICA)是一种类黄酮醇苷,具有非常好的抗肿瘤活性,并且对正常细胞无明显毒性。有研究报道表明ICA对多种癌细胞都有抑制作用,但是ICA对乳腺癌的作用却并不十分明确,另外,ICA对巨噬细胞极化的研究还未见报道。基于以上研究背景,本课题通过体内、外实验进行了 ICA对肿瘤微环境巨噬细胞极化表型的影响及抗乳腺癌转移作用研究。实验主要分为三个方面:1.ICA对MDA-MB-231细胞在增殖、凋亡、侵袭、转移、血管拟态的作用及其机制;2.ICA对巨噬细胞极化方面的作用及其机制;3.ICA对巨噬细胞极化产生作用后又对MDA-MB-231细胞产生的作用及其机制。实验方法和结果1.体外实验1.1淫羊藿苷对乳腺癌细胞的影响ICA对乳腺癌MDA-MB-231细胞存活率的影响:用不同浓度的ICA处理乳腺癌细胞24小时或48小时,然后用MTT实验对其存活率进行检测,再用流式实验对其凋亡情况进行检测,最后用Western blotting实验观察了蛋白Bcl-2、Bax和DNA修复酶PARP的表达情况。结果显示当ICA浓度达到75 μmol/L时开始对细胞的生存产生明显的影响,并且这种影响具有剂量依赖性。流式实验表明随着ICA浓度增加,乳腺癌细胞的凋亡率不断增加,Western blotting结果显示,ICA浓度越高,乳腺癌细胞中的蛋白Bax的表达越高,Bcl-2与PARP的表达越低。ICA对MDA-MB-231细胞血管拟态的影响:用不同浓度的ICA处理乳腺癌细胞,观察乳腺癌细胞血管拟态形成的变化,用Western blotting实验检测VEGF蛋白的表达。结果显示随着ICA浓度的增加,MDA-MB-231细胞的血管拟态形成能力逐渐降低,并且VEGF蛋白的表达减少。ICA对MDA-MB-231细胞侵袭迁移的影响:选择浓度对细胞生存率影响较小的ICA(10、20、40、80μmol/L)处理乳腺癌细胞24小时,然后检测MDA-MB-231细胞侵袭迁移能力的改变,并用Western blotting实验检测E-cadherin蛋白的表达。结果显示随着ICA浓度的增加,癌细胞的侵袭迁移的数量逐渐减少,侵袭迁移能力逐渐减弱,而E-cadherin蛋白的表达逐渐增加。1.2淫羊藿苷对巨噬细胞极化的影响将THP-1细胞用PMA刺激贴壁诱导为M0型细胞,然后将细胞并分为两组,一组加入脂多糖和干扰素γ,将其诱导为M1细胞,另一组加入白介素4和白介素13,诱导为M2细胞。用倒置荧光显微镜观察不同细胞的形态,并通过流式实验对M1、M2细胞标志物CD86和CD163的表达情况进行了检测,判断是否诱导成功,然后在M2细胞中加入不同浓度的ICA,观察ICA对M2细胞的存活率的影响,根据实验结果,选择对M2细胞生存率影响较小的浓度(50 μmol/L)进行接下来的实验。ICA及巨噬细胞极化对乳腺癌细胞的作用:用上述方法得到M2型巨噬细胞后,将M2细胞分为两组,一组作不做处理,另一组用ICA处理24小时后,弃掉原来的培养基并用PBS缓冲液洗净,然后用新鲜培养基分别培养M0、M1、M2、M2+ICA4组细胞24小时,然后取其上清处理MDA-MB-231细胞进行血管拟态和细胞迁移实验。结果显示用M2细胞处理后的MDA-MB-231细胞穿过Transwell小室的能力和细胞血管拟态能力增强,而用M1细胞的条件培养基和用ICA处理M2细胞后的条件培养基处理MDA-MB-231细胞会使细胞血管拟态形成能力和穿过Transwell小室的能力降低。ICA对巨噬细胞极化的作用:首先诱导得到M0、M1、M2细胞,并将M2分为两个组别,一组作不做处理,另一组用ICA处理24小时后,用这四组细胞进行流式实验检测巨噬细胞标志物CD86和CD163的表达,用RT-PCR实验检测标记基因IL-6、IL-12、IL-10、Arg-1的转录情况,然后将P13K、Akt、mTOR蛋白及其磷酸化蛋白的表达情况用Western blotting实验进行检测。结果显示用ICA处理后,M2细胞的标记物CD163表达减少,标记基因IL-10,Arg-1的转录下降,而M1细胞的标记物CD86表达升高,标记基因IL-6、IL-12的转录升高。Western blotting实验显示在M2细胞中磷酸化的P13K、Akt、mTOR蛋白的表达上升,而M2+ICA组中对应蛋白的表达明显下调,与对照组细胞和M1细胞的结果相似。2.体内实验选取15-20g(5-6周龄)的雌性BALB/c-nu裸鼠皮下接种MDA-MB-231细胞,长出肿瘤后将肿瘤取出,剪碎,接种到其他裸鼠的左侧腋部的皮下,然后随机分为4组,分别对照组、ICA40mg/kg组,80mg/kg组,160mg/kg组,每组5只裸鼠,按剂量灌胃给药给予ICA,每2天一次,记录三周内裸鼠肿瘤的生长和裸鼠体重情况,最后将其处死,将肿瘤组织取出,从中提取巨噬细胞,检测巨噬细胞中CD86、CD163、F4/80的表达情况。结果显示,与对照组相比,ICA给药剂量越高的裸鼠肿瘤生长越慢,同时从肿瘤组织提取的巨噬细胞中CD86的表达逐渐升高,而CD163的表达情况与之相反。实验结论1.ICA可以通过升高MDA-MB-231细胞中Bax的表达和降低Bcl-2与PARP的表达促进乳腺癌细胞的凋亡,并且通过下调VEGF和上调E-cadherin来抑制细胞的血管拟态和侵袭转移。2.ICA可以通过促进M2细胞向M1极化表型转变来MDA-MB-231细胞的血管拟态形成和转移。3.ICA促进M2细胞向M1极化的作用可能是通过抑制M2细胞中P13K、AKT、mTOR蛋白的磷酸化实现的。研究意义本课题主要从体内和体外水平探讨了 ICA对三阴性乳腺癌细胞在凋亡、侵袭、迁移、血管拟态等方面的影响,并探究了 ICA对肿瘤微环境中巨噬细胞极化的作用和机制及其对乳腺癌细胞的影响,明确了 ICA抗三阴性乳腺癌的作用与机制,为后续抗乳腺癌药物的研发提供了依据。

余世龙[4](2020)在《锌指蛋白300(ZNF300)参与非小细胞肺癌获得性多药耐药和恶性进展的作用及机制研究》文中提出背景肺癌目前仍然是位居全球肿瘤发病率和死亡率首位的恶性肿瘤。组织类型上肺癌分为非小细胞肺癌(NSCLC)和小细胞肺癌(SCLC),其中,NSCLC占肺癌总类型的80-85%,肺腺癌是NSCLC的主要病理类型。近年来尽管以EGFR-TKIs为代表的靶向治疗和以PD-1/PD-L1抑制剂为代表的免疫治疗将具有相应驱动基因的晚期NSCLC患者生存期提高到了25-30月,远远超越了传统化疗的8-10月,但因获益人群的局限性,以铂类抗癌药物为主的联合化疗仍然是大部分NSCLC患者首选的一线治疗方案,特别是不适合分子靶向治疗或免疫治疗的NSCLC患者、分子靶向治疗或免疫治疗失败的NSCLC患者以及术后需要辅助化疗的I-IIIa期NSCLC患者。顺铂(DDP)是铂类药物中最常用的化疗药物。顺铂对早期肺癌的抑制作用显着,但在短期缓解之后,几乎对顺铂治疗有效的患者都会相继出现多药耐药、复发和进一步转移等恶性进展,导致化疗失败,成为提高临床肺癌治疗效果的一大瓶颈。三十多年来,研究者对肺癌的顺铂耐药进行了大量研究并获得了重要成果,但顺铂诱导的肿瘤耐药表现出极其复杂的多因素性,其中一个严峻的现实是,针对目前已知的顺铂耐药机制研发的小分子药物并没有达到预期的临床抑癌效果。因此,进一步深入挖掘顺铂诱发的肺癌耐药机制是当前亟待解决的重要课题。为了进一步探讨NSCLC获得性耐药机制,本研究在前期成功建立人NSCLC耐药细胞A549/DDP的基础上开展相关研究,具体研究内容如下:1)NSCLC获得性多药耐药细胞A549/DDP鉴定;2)耐药相关基因的筛选和鉴定;3)ZNF300与NSCLC恶性进展;4)ZNF300促进NSCLC耐药和恶性进展的分子机制;5)淫羊藿苷和全反式维甲酸增强顺铂对肿瘤耐药细胞杀伤作用的机制。本研究将为寻找肿瘤耐药新靶点,逆转NSCLC耐药提供理论和实验依据。方法1)DDP处理A549和A549/DDP细胞后,采用JC-1染色法检测细胞线粒体膜电位(MMP),ATP试剂盒测定细胞内ATP含量以及DCFH-DA探针标记法检测细胞内氧自由基(ROS),以比较DDP对两种细胞线粒体功能的影响,并用流式细胞术检测DDP诱导的细胞凋亡。采用CCK8药敏实验检测五种化疗药物对两组细胞的IC50值,鉴定NSCLC耐药细胞的多药耐药性。2)以差异倍数|FC|≥3为标准筛选基因表达谱芯片(A549/DDP vs.A549)中差异表达基因,并把该数据和DNA甲基化芯片数据进行整合,筛选候选基因,尔后采用RT-PCR验证潜在侯选基因表达情况。RT-PCR和WB进一步验证候选基因在五种肺癌细胞株及其耐药株中的表达水平。BSP法检测三株NSCLC细胞及其耐药株中ZNF300启动子甲基化水平,WB检测5-Azacitidine和Belinostat处理后各细胞中ZNF300水平。3)重组慢病毒过表达或沉默相应细胞中靶基因表达后,CCK-8试剂检测五种化疗药物对各种细胞IC50。流式细胞术检测不同浓度DDP诱导下各组细胞的凋亡情况。建立免疫缺陷鼠移植瘤模型,体内验证靶基因对NSCLC肿瘤细胞耐药性的影响。4)Transwell小室实验检测各组细胞侵袭能力,划痕愈合试验检测各组细胞迁移能力,失巢凋亡实验评估各组细胞集落形成能力和抗失巢凋亡能力,Ed U染色检测各组细胞增殖率,流式细胞术检测各组细胞的细胞周期,鬼笔环肽染色激光共聚焦观察细胞骨架形态。从Oncomine、Betastasis和Biogps等生物信息数据平台下载靶基因表达数据,分析靶基因与NSCLC临床特征之间的相关性。免疫组化法检测靶基因在肺癌标本中的表达水平,并分析其临床特点相关性。5)GO、KEGG和GSEA确定表达谱芯片中与耐药细胞表型改变相关的信号通路(A549-ZNF300 vs.A549-ZNF300-NC),WB验证相关通路核心蛋白表达。使用通路抑制剂和激动剂体外验证靶基因调控NSCLC耐药和恶性进展的分子机制。6)ICA、ATRA和DDP处理时,高内涵系统动态观察共培养细胞。WB检测药物处理后各组细胞的CD235a和CD61表达水平,SA-β-GAL染色检测药物处理后各组细胞衰老情况。RT-PCR检测DDP对衰老基因和SASP相关基因表达影响。结果1)DDP处理后,A549/DDP细胞MMP改变、ROS水平显着低于A549细胞(p<0.05),而ATP含量显着高于A549细胞(p<0.05)。DDP诱导A549/DDP细胞的凋亡显着低于A549细胞(p<0.05)。顺铂、吉西他滨、紫杉醇、多西他赛、培美曲塞对A549/DDP细胞的IC50显着高于A549细胞(p<0.05)。2)A549/DDP和A549细胞的表达谱芯片数据和甲基化数据整合后,初步筛选出140个候选基因,其中包括77个启动子低甲基化上调表达基因和63个启动子高甲基化下调表达基因。RT-PCR结果显示,15个启动子低甲基化基因的表达上调,25个启动子高甲基化基因的表达下调。候选基因ZNF300在A549/DDP、H520/DDP和H1650/DDP细胞中的水平显着高于相应亲代细胞。5-Azacitidine处理后ZNF300在上述三种耐药细胞的亲代细胞中表达显着性升高。3)成功建立ZNF300过表达细胞(A549-ZNF300)和低表达细胞(A549/DDP-sh ZNF300)。五种化疗药物对ZNF300高表达细胞的IC50显着高于ZNF300低表达细胞(p<0.05)。顺铂诱导ZNF300高表达细胞的凋亡显着性低于ZNF300低表达细胞(p<0.01)。DDP处理后,ZNF300低表达细胞形成的皮下移植瘤比ZNF300高表达细胞的重量和体积显着缩小,证明ZNF300促进NSCLC肿瘤细胞耐药形成。4)体外实验表明,耐药细胞的侵袭、迁移、集落形成和抗失巢凋亡能力均显着强于药敏细胞(p<0.05),耐药细胞的细胞增殖率显着低于药敏细胞(p<0.05)。相比药敏细胞,耐药细胞出现细胞周期阻滞(p<0.05),且具有更明显的细胞伪足。生物学信息分析结果表明,ZNF300与NSCLC恶性进展有关。免疫组化结果提示,ZNF300高表达与NSCLC患者病理分级、临床分期、术前淋巴结转移、区域性转移和复发呈正相关,与患者OS呈负相关。5)与A549-ZNF300-NC细胞相比,A549-ZNF300细胞中大部分与生长分化因子和MAPK/ERK通路相关的基因(CD61,CD235a,p-ERK1/2,p-p38 MAPK)表达下调,而大部分与细胞周期和癌症干性相关的基因(PCNA,p15,Nanog,Oct-4)表达上调。AZD6244处理ZNF300低表达细胞后,p-ERK1/2、p-p38 MAPK和CD61下降,而p15和Nanog增加,细胞迁移、侵袭、抗凋亡和顺铂耐受性显着增强,细胞增殖减弱。而Hesperetin对ZNF300高表达细胞的作用相反。6)与药敏细胞相比,ICA和ATRA能上调耐药细胞中CD235a和CD61水平。细胞共培养发现,耐药细胞对顺铂联合ATRA或ICA的反应比药敏细胞更明显。ICA和ATRA作用下,耐药细胞被药敏细胞吞噬的比例显着高于药敏细胞被耐药细胞吞噬的比例。DDP、ICA和ATRA药物处理后,耐药细胞中SA-β-GAL阳染率明显高于药敏细胞,并且,耐药细胞中衰老相关基因和SASP相关基因的表达显着性高于药敏细胞。结论1)ZNF300是NSCLC耐药相关基因。2)ZNF300可促进肿瘤细胞恶性生长,其高表达预示NSCLC患者预后不良。3)ZNF300通过抑制MAPK/ERK信号通路调控耐药细胞缓慢周期表型和细胞分化。4)ZNF300通过抑制WEE1/MYT1和调控MYC/AURKA/BORA/PLK1信号轴激活CDK1从而调节耐药细胞的细胞周期。5)ICA和ATRA通过诱导细胞分化提高DDP对耐药细胞抑癌作用。

张曦文[5](2020)在《肺瘤平膏及其有效组分通过调控脂质代谢逆转肿瘤相关树突状细胞功能的机制研究》文中研究指明肺癌是临床最常见的肿瘤,患病率和死亡率居所有恶性肿瘤的首位。肺癌的主要治疗方式包括手术、放化疗、靶向治疗和免疫治疗等。树突状细胞(Dendritic cells,DCs)是机体功能最强的专职抗原递呈细胞,能够有效激活T淋巴细胞免疫,是肿瘤免疫治疗中的调控关键。在肿瘤微环境中,肿瘤相关树突状细胞(Tumor-associated dendritic cells,TDCs)中脂质过氧化激活内质网应激,引起未折叠蛋白反(Unfolded Protein Response,UPR),激活下游 IRE1α-XBP1 通路,产生的剪切型XBP1-s通过靶向多个脂质合成基因,诱导TDCs内脂质的异常积累,表现出未成熟表型和功能障碍,抑制了抗肿瘤免疫。有研究表明,PI3K-AKT-mTOR信号途径在脂质代谢中起重要调控作用,能够通过调节脂肪合成相关基因的表达来调控脂质合成,XBP1过表达会导致PI3K/mTOR表达的上调,敲除XBP1后,PI3K/mTOR表达下调,还有研究表明,抑制mTOR2可以下调脂质的生成。“脂浊”既为病理产物也是致病因素,多归属于中医学“痰浊”的病理范畴。肺瘤平膏是由“全国名中医”朴炳奎教授研制的临床治疗肺癌具有确切疗效的中药复方,具有益气养阴、化痰散结、解毒活血的功效,可通过多作用靶点发挥抗肿瘤作用。前期研究表明,肺瘤平膏(FLP)能够明显提高DCs功能,通过调节DCs的抗原递呈功能发挥抗肿瘤效应,并且在调控PI3K/mTOR通路方面具有一定优势。作为肺瘤平膏中化痰类代表药物桔梗的主要有效组分,研究表明,桔梗皂苷D(PlatycodinD,PD)具有明确的抗肿瘤、免疫调节、降脂和抗氧化等功能,并且具有抑制ROS聚集、调节PI3K/mTOR信号的作用。因此,我们推测PD可能是FLP调控脂质代谢逆转TDCs功能的有效组分之一,可能通过抑制TDCs脂质异常堆积逆转TDCs功能,并希望对其效应机制进行初探。目的:(1)构建TDCs共培养体系,探究肺瘤平膏在毒胡萝卜素(TG)诱导ERS剪切XBP1s后,对TDCs中脂质含量和功能的影响及作用机制。(2)初探PD对TDCs的免疫调节功能,及探究TG激活ERS剪切XBP1s后,对TDCs中脂质含量和功能的影响及可能的效应机制。方法:(1)小鼠骨髓源树突状细胞的分离、培养,建立体外肿瘤相关树突状细胞共培养模型。(2)模拟肿瘤微环境,通过FLP含药血清干预TDCs模型后,流式细胞术观察对TDCs脂质含量、共刺激分子表达;通过混合淋巴细胞反应,CCK8检测混合淋巴细胞增殖、流式检测T淋巴细胞亚群活化,Luminex技术检测TDCs细胞因子分泌。(3)毒胡萝卜素干预TDCs模型,观察TG激活ERS,对IRE1α-XBP1通路的影响,及对TDCs脂质含量、共刺激分子表达、混合细胞增殖和亚群活化、细胞因子的影响。(4)FLP含药血清,作用TG干预后的ERS激活后的TDCs模型,观察对TDCs脂质含量、共刺激分子表达、混合细胞增殖和亚群活化、细胞因子的影响。(5)通过 Western blot、qPCR 技术,检测 FLP 含药血清对 BiP-IRE1α-XBPI、PI3K-AKT-mTOR通路mRNA和蛋白的表达情况,探索可能的作用机制。(6)通过LDH、CCK8检测技术,观察PD对DCs毒性和Lewis肺癌细胞的杀伤能力。(7)模拟肿瘤微环境,通过PD干预TDCs模型后,观察对TDCs脂质含量、共刺激分子表达、混合细胞增殖和亚群活化、细胞因子的影响。(8)通过构建TG激活ERS后的TDCs模型,观察PD对TDCs脂质含量、共刺激分子表达、混合细胞增殖和亚群活化、细胞因子的影响。(9)通过 Western blot、qPCR 技术,检测 PD 对 BiP-IRE1α-XBPI、PI3K-AKT-mTOR通路mRNA和蛋白的表达情况,探索可能的作用机制。结果:(1)流式检测诱导后DCs表面分子CD1 1c+阳性表达比例为76.5%,并与肺癌细胞培养上清共培养,冻融抗原刺激,构建TDCs共培养模型。(2)在模拟的肿瘤微环境中,FLP含药血清干预后,降低TDCs胞内脂质含量(P<0.01),提高TDCs表面分子的表达,其中以提高CD80、CD86的表达最为明显(P<0.05),FLP刺激共培养淋巴细胞增殖(P<0.05),明显提高T细胞中Th、CTL细胞亚群比例(P<0.05),降低Tregs细胞的表达(P<0.05),提高细胞因子 IL-12p70、IFN-γ 的分泌(P<0.05)。(3)TG作用后,在TDCs培养模型中,BiP-IRE1α-XBP1(t/u/s)通路mRNA、蛋白表达增加(P<0.05),脂质含量较模型组增加(P<0.05),影响TDCs表面分子的表达,MCH-Ⅱ、CD80、CD86的表达均明显降低(P<0.05);抑制混合淋巴细胞的增殖能力(P<0.05),降低Th、CTL细胞亚群的表达(P<0.05),提高Tregs亚群的表达(P<0.05),同时抑制细胞因子IL-12、IFN-γ的分泌(P<0.05)。(4)FLP含药血清作用于TG干预后的TDCs,脂质含量明显下降(P<0.05),恢复TDCs表面分子的表达,其中以提高CD80、CD86表达水平较为明显(P<0.05),提高TG干预后的混合淋巴细胞增殖能力(P<0.05),提高Th、CTL细胞亚群比例(P<0.05)、降低Tregs细胞的亚群表达(P<0.05),促进TG作用后 TDCs 细胞因子 IL-12p70、IFN-γ 的分泌(P<0.05)。(5)qPCR、Western blot 结果显示,对于 TG 激活 ERS 后,BiP-IRE1 α-XBP 1、PI3K-AKT-mTOR通路mRNA和蛋白表达量增加(P<0.05);FLP含药血清干预TG作用后的TDCs,FLP+TG组能够显着降低BiP-IRE1α-XBP1通路mRNA和蛋白的表达(P<0.05),对重要脂质调节转录因子XBP1-s,具有降低其mRNA和蛋白表达的作用;同时,肺瘤平膏含药血清作用后,TG激活的PI3K-AKT-mTOR通路mRNA和蛋白具有一定程度的下降,并且明显降低AKT蛋白的磷酸化水平。(6)LDH结果显示,30uM以下的PD浓度,对DCs无明显损伤,或影响DCs细胞LDH的释放;CCK-8实验结果显示,PD能够有效杀伤Lewis肺癌细胞,其IC50值在13uM左右。(7)在TDCs共培养体系中,PD高中低浓度均能够有效降低TDCs中的脂质含量(P<0.01),提高TDCs表面MCH-Ⅱ的表达(P<0.05),提高CD80(PDH、PDM,P<0.05)、CD86(PDM、PDL,P<0.05)的表达;PDH较强混合淋巴细胞的增殖(P<0.05);PD高中低组均能提高Th、CTL细胞的亚群表达率(P<0.05),抑制 Tregs 亚群表达(PDH,P<0.05);提高 IL-12p70(PDH、PDM,P<0.05)IFN-γ(PDH,P<0.05)细胞因子的分泌。(8)TG干预诱导RES后,PD高、中、低剂量组均能降低TG干预后TDCs中脂质含量(P<0.01);PDH能够提高表面MCH-Ⅱ的表达(P<0.05),各剂量组均能提高CD80及CD86的表达(P<0.05),PDH具有提高淋巴混合细胞的增殖能力(P<0.05),PDH、PDM能够明显提高Th、CTL细胞亚群的表达(P<0.05),PD各剂量组均能降低Tregs细胞亚群的表达(P<0.05),并能促进 TDCs 分泌 IL-12p70(PDH,P<0.05)、IFN-γ(PDH、PDM,P<0.05)细胞因子。(9)qPCR、Western blot结果显示,TG激活ERS后,PD+TG组能够显着降低BiP-IRE1α-XBP1(t/u/s)通路mRNA和蛋白的表达(P<0.01),同时,PD+TG组作用后,TG激活的PI3K-AKT-mTOR通路mRNA和蛋白具有一定程度的下降,其中降低p-AKT磷酸化蛋白表达(P<0.05)水平作用较为明显。结论:基于本实验条件下,我们推测:(1)TG诱导ERS,激活IRE1α-XBP1通路,产生XBP1-s剪切形式,可造成TDCs脂质异常堆积和TDCs的功能障碍。(2)FLP含药血清能够逆转TG激活ERS诱导XBP1剪切造成的TDCs脂质异常堆积和抗原呈递功能障碍。(3)PD可能是FLP发挥改善TDCs脂质异常堆积和抗原呈递功能的有效组分之一。(4)FLP含药血清及其有效组分PD调节改善TDCs脂质异常堆积和抗原呈递功能的作用机制可能是通过调控BiP-IRE1α-XBP1 和 PI3K-AKT-mTOR 通路实现的。

杨佳慧[6](2020)在《丹栀逍遥散调控肿瘤相关成纤维细胞抑制乳腺癌生长、转移及分子机制》文中指出目的:利用Transwell体系建立肿瘤相关成纤维细胞(cancer-associated fibro blast,CAF)与MDA-MB-231细胞共培养模型,探讨丹栀逍遥散含药血清通过调控CAF抑制乳腺癌MDA-MB-231细胞生长、转移及其分子机制,揭示丹栀逍遥散可能通过调控CAF途径抑制乳腺癌。材料与方法:45只SPF级SD雄性大鼠(250±10)g,适应性饲养7d后,按随机数字表法将大鼠随机分3组,即空白组、丹栀逍遥散组、西黄丸组,每组15只。按照人与大鼠等剂量换算公式折算大鼠丹栀逍遥散等效剂量为8.99g·kg-1,大鼠西黄丸等效剂量为0.55g·kg-1,空白组给予生理盐水灌胃,每组连续给药7d,每日1次。在末次给药1h后,麻醉,腹主动脉取血。室温条件下放置2h,使用低温离心机分离血清,在4℃、1500rpm·min-1条件下,将血液离心10min。收集同组血清并56℃灭活30min。将灭活的血清分装在1.5m L的EP管中,放置于-80℃条件下保存。运用条件培养基诱导HMF细胞转化为CAF,免疫荧光法检测α-平滑肌肌动蛋白(α-smooth muscle actin,α-SMA)的表达,鉴定模型。运用CCK-8法检测15%丹栀逍遥散含药血清在作用12h、24h、48h、72h时,通过调控CAF分别对MDA-MB-231细胞增殖的影响;细胞侵袭实验检测丹栀逍遥散含药血清通过调控CAF对MDA-MB-231细胞侵袭能力的影响;细胞黏附实验检测丹栀逍遥散含药血清通过调控CAF对MDA-MB-231细胞黏附能力的影响;流式细胞术分析丹栀逍遥散含药血清通过调控CAF对MDA-MB-231细胞凋亡与细胞周期的影响;免疫印迹法(Western blot)检测丹栀逍遥散含药血清通过调控CAF对MDA-MB-231细胞低氧诱导因子-1α(Hypoxia inducible factor 1α,HIF-1α)、单羧酸转运蛋白1(Monocarboxylate transporter 1,MCT1)、单羧酸转运蛋白4(Monocarboxylate transporter 4,MCT4)、小窝蛋白-1(Caveolin-1)、CXC趋化因子受体4(CXC chemokine receptor 4,CXCR4)、CD47、巨噬细胞移动抑制因子(Macrophage migration inhibitory,MIF)、白细胞介素-6(interleukin-6,IL-6)、白细胞介素-8(interleukin-8,IL-8)、Ⅰ型胶原蛋白(collagenⅠ)蛋白表达的影响。结果:1.CAF的鉴定免疫荧光结果显示,α-SMA在HMF细胞中表达很低,而在CAF中表达明显增高(P<0.01)。2.丹栀逍遥散含药血清通过调控CAF对乳腺癌MDA-MB-231细胞增殖能力的影响CCK-8结果显示,给药干预72h,15%丹栀逍遥散含药血清通过调控CAF抑制MDAMB-231细胞增殖最明显(P<0.01),因此选择15%丹栀逍遥散含药血清干预72h为以下实验条件。3.丹栀逍遥散含药血清通过调控CAF对乳腺癌MDA-MB-231细胞侵袭能力的影响细胞侵袭实验结果显示,各组穿透小室膜底细胞数依次为:肿瘤组(24.80±2.51)、共培养组(68.13±6.99)、丹栀逍遥散组(42.33±4.32)、西黄丸组(30.60±3.33)。与肿瘤组相比,共培养组MDA-MB-231细胞侵袭能力明显增强(P<0.01);与共培养组相比,丹栀逍遥散组MDA-MB-231细胞侵袭能力显着减弱(P<0.01);与共培养组相比,西黄丸组MDA-MB-231细胞侵袭能力显着减弱(P<0.01)。4.丹栀逍遥散含药血清通过调控CAF对乳腺癌MDA-MB-231细胞黏附能力的影响细胞黏附实验结果显示,各组细胞黏附个数为:肿瘤组(25.00±1.97);共培养组(63.67±3.80);丹栀逍遥散组(49.80±3.86);西黄丸组(28.93±2.27)。与肿瘤组相比,共培养组MDA-MB-231细胞黏附能力显着增强(P<0.01);与共培养组相比,丹栀逍遥散组MDA-MB-231细胞黏附能力显着减弱(P<0.01);与共培养组相比,西黄丸组MDA-MB-231细胞黏附能力显着减弱(P<0.01)。5.丹栀逍遥散含药血清通过调控CAF对乳腺癌MDA-MB-231细胞凋亡的影响结果显示,与肿瘤组相比,共培养组MDA-MB-231细胞凋亡率明显下降(P<0.01);与共培养组相比,丹栀逍遥散组MDA-MB-231细胞凋亡率明显上升(P<0.01);与共培养组相比,西黄丸组MDA-MB-231细胞凋亡率明显上升(P<0.01)。6.丹栀逍遥散含药血清通过调控CAF对乳腺癌MDA-MB-231细胞周期的影响结果显示,肿瘤组G1期细胞比率为(55.88±1.29)%;共培养组G1期细胞比率为(39.30±1.88)%,与肿瘤组相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丹栀逍遥散组G1期细胞比率为(44.27±0.64)%,与共培养组相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西黄丸组G1期细胞比率为(50.05±2.60)%,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肿瘤组S期细胞比率为(30.25±0.53)%;共培养组S期细胞比率为(46.86±0.62)%,与肿瘤组相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丹栀逍遥散组S期细胞比率为(41.46±0.88)%,与共培养组相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西黄丸组S期细胞比率为(34.96±0.76)%,与共培养组相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7.丹栀逍遥散含药血清通过调控CAF对乳腺癌MDA-MB-231细胞中HIF-1α、MCT1、MCT4、Caveolin-1蛋白表达的影响Western blot结果显示,与肿瘤组相比,共培养组HIF-1α、MCT1、MCT4蛋白表达均有升高(P<0.01),Caveolin-1蛋白的表达水平降低(P<0.01);与共培养组相比,丹栀逍遥散组HIF-1α、MCT1、MCT4蛋白表达均有降低(P<0.01),Caveolin-1蛋白的表达水平升高(P<0.01);与共培养组相比,西黄丸组HIF-1α、MCT1、MCT4蛋白表达均有降低(P<0.01),Caveolin-1蛋白的表达水平升高(P<0.01)。8.丹栀逍遥散含药血清通过调控CAF对乳腺癌MDA-MB-231细胞中IL-6、IL-8、CD47、MIF蛋白表达的影响Western blot结果显示,与肿瘤组相比,共培养组IL-6、IL-8、CD47、MIF蛋白表达均有升高(P<0.01);与共培养组相比,丹栀逍遥散组IL-8、CD47、MIF蛋白表达均有降低(P<0.01),IL-6蛋白表达降低(P<0.05);与共培养组相比,西黄丸组IL-6、IL-8、CD47、MIF蛋白表达均有降低(P<0.01)。9.丹栀逍遥散含药血清通过调控CAF对乳腺癌MDA-MB-231细胞中CXCR4、collagenⅠ蛋白表达的影响Western blot结果显示,与肿瘤组相比,共培养组CXCR4、collagenⅠ蛋白表达均有升高(P<0.01);与共培养组相比,丹栀逍遥散组CXCR4、collagenⅠ蛋白表达均有降低(P<0.01);与共培养组相比,西黄丸组CXCR4、collagenⅠ蛋白表达均有降低(P<0.01)。结论:1.丹栀逍遥散含药血清可通过调控CAF,抑制MDA-MB-231细胞增殖、侵袭、黏附能力,促进MDA-MB-231细胞凋亡,使MDA-MB-231细胞阻滞在G1期。2.丹栀逍遥散含药血清能够下调HIF-1α、MCT1、MCT4、CD47、MIF、CXCR4、IL-6、IL-8、collagenⅠ蛋白的表达,上调Caveolin-1蛋白的表达,提示丹栀逍遥散含药血清通过调控CAF,抑制乳腺癌MDA-MB-231细胞的生长、转移,可能与其调控低氧环境下乳酸代谢异常、炎症因子改变、细胞外基质(extracellular matrix,ECM)、上皮间质转化(epithelial-mesenchymal transition,EMT)失衡有关。

孙亚赛[7](2020)在《淫羊藿中淫羊藿次苷Ⅱ的抗宫颈癌活性及其机理研究》文中研究表明淫羊藿是国家卫计委规定的药食同源的食品原料之一,我国传统上一直作为中药材或功能食品的原料来预防疾病。宫颈癌在女性相关的癌症的致死率中占有很大的比例。目前利用安全、低毒的天然提取物作为膳食补充剂来预防或治疗癌症的方式逐渐被人们所接受,也是研究热点之一。本学位论文首先考察了淫羊藿次苷Ⅱ在Hela细胞和肿瘤小鼠中抗宫颈癌的效果;其次利用mi RNA组学-转录组-蛋白质组从整体水平研究了淫羊藿次苷Ⅱ对宫颈癌Hela细胞的抑制机制;最后验证并明确了淫羊藿次苷Ⅱ抑制宫颈癌增殖和迁移的机制。本论文的研究结果为淫羊藿开发成特殊医学用途的功能性食品提供了理论的支持。淫羊藿水提取物和淫羊藿次苷Ⅱ的抗宫颈癌作用。首先采用单因素实验和响应面分析的方法优化得出大孔树脂提取富含淫羊藿次苷Ⅱ的淫羊藿水提取物工艺为用7.45 g/L淫羊藿水提取物以3 BV/h的流速通过大孔树脂,在大孔树脂吸附完全后用3 BV、60%的乙醇进行洗脱。该条件下洗脱效率最佳为89.38%,提取物中淫羊藿次苷Ⅱ的含量达到5.08%。将富含淫羊藿次苷Ⅱ的水提取物按照25mg/kg/2 Day的剂量给荷瘤模型小鼠灌胃后,肿瘤体积明显变小;其次利用淫羊藿次苷Ⅱ结构相似的4种单体(淫羊藿素、淫羊藿苷、淫羊藿次苷Ⅰ和淫羊藿次苷Ⅱ)对Hela细胞进行MTT实验,发现淫羊藿次苷Ⅱ对宫颈癌细胞的抑制效果最好;最后在荷瘤小鼠体内验证发现淫羊藿次苷Ⅱ单体对宫颈癌的抑制作用明显。综上所述,淫羊藿中的淫羊藿次苷Ⅱ对宫颈癌具有显着的抗癌作用。淫羊藿次苷Ⅱ对宫颈癌Hela细胞mi RNA整体水平的影响。利用30μM淫羊藿次苷Ⅱ处理宫颈癌Hela细胞后,共有63个mi RNA发生变化,其中有5个mi RNA显着上调,58个mi RNA显着下调。针对变化最显着的hsa-mi R-4508、hsa-mi R-320a-5p、hsa-mi R-17-3p、hsa-mi R-182-5p和hsa-mi R-345-5p进行GO和KEGG分析,mi RNA的靶标基因主要富集在细胞周期、细胞凋亡、抗原受体(Toll-like receptor和NOD-like receptor)和相关的下游信号通路(MAPK和NF-κB)。淫羊藿次苷Ⅱ对宫颈癌Hela细胞m RNA整体水平的影响。利用30μM淫羊藿次苷Ⅱ处理宫颈癌Hela细胞后,共有1502个基因发生变化(680个基因明显上调,822个基因明显下调)。这些差异表达的基因主要富集在内质网蛋白加工、细胞增殖、细胞凋亡、MAPK和Foxo等信号通路中。与mi RNA组学中的结果对比发现,细胞增殖、细胞凋亡和MAPK在两组学中均受到影响,并用定量PCR的方法对mi RNA-m RNA两种组学筛选出的基因进行验证,与表达谱的结果一致。淫羊藿次苷Ⅱ对宫颈癌Hela细胞蛋白质整体水平的影响。利用30μM淫羊藿次苷Ⅱ处理宫颈癌Hela细胞后,有2998个蛋白变化明显,其中1591个蛋白显着上调,1407个蛋白显着下调。这些差异表达的蛋白质主要富集在细胞核、线粒体、NF-κB、Wnt、P53、TNF、MAPK、内质网蛋白质加工、细胞凋亡、细胞周期、细胞粘连、细胞自噬、AMPK等信号通路中。综合mi RNA-m RNA-protein组学结果,淫羊藿次苷Ⅱ处理主要调控宫颈癌Hela细胞如下通路:a)内质网蛋白质加工信号通路:SEL1L、HSPA5和HYOU1;b)细胞周期:G1/S时期的蛋白;c)细胞凋亡:内源和外源引起细胞凋亡的信号通路的相关蛋白;d)模式受体及其下游的信号通路:MAPK的JNK、ERK和P38 MAPK和NF-κB的IKKα/β-P50/P65。淫羊藿次苷Ⅱ抑制宫颈癌Hela细胞增殖及其机理。淫羊藿次苷Ⅱ对Hela细胞的增殖具有显着抑制作用。一方面,Hela细胞被淫羊藿次苷Ⅱ通过AKT/Cyclin E/CDK2阻滞在G0/G1期;另一方面,从流式细胞术和免疫荧光显色结果显示,淫羊藿苷Ⅱ对细胞死亡呈剂量依赖性的促进作用,并且活化线粒体依赖的Caspase9/Caspase 3通路的程度明显强于死亡受体Caspase 8/Caspase 3通路。最终在移植瘤中以进一步验证所得到的结论。淫羊藿次苷Ⅱ抑制宫颈癌细胞迁移及其机制。首先用免疫组化和Western blot的方法证明了淫羊藿次苷Ⅱ处理后显着抑制了宫颈癌中MMP2/9的表达。其次细胞迁移实验进一步表明淫羊藿次苷Ⅱ能够明显降低Hela细胞跨膜的能力和伤口愈合率。最后通过筛查转录表达MMP2/9的NF-κB和MAPK信号通路中的关键调控因子发现JNK与MMP2/9的表达趋势相同,并用JNK的激活剂PolyphyllinⅠ和Anisomycin讨论得出淫羊藿次苷Ⅱ能够通过JNK-MMP2/9信号通路抑制宫颈癌的迁移。

刘小菊,张美芝,陈丹[8](2018)在《淫羊藿苷防治恶性肿瘤作用机制研究进展》文中研究表明淫羊藿苷(ICA)是从淫羊藿属植物茎叶中提取的总黄酮的有效成分。ICA对恶性肿瘤的发生、发展有重要的调节作用,还可抑制多种恶性肿瘤,逐渐成为国内外的研究热点。ICA防治恶性肿瘤的作用机制主要包括诱导肿瘤细胞凋亡、诱导肿瘤细胞分化、抑制肿瘤细胞侵袭转移、抑制肿瘤血管形成、协同增效和减轻放化疗毒副作用等,通过对国内外有关ICA防治恶性肿瘤作用机制的研究作一综述,以期将其更好地应用于临床。

杨能力[9](2018)在《丙泊酚抑制脂多糖诱导的非小细胞肺癌恶性转化作用及其机制研究》文中研究指明第一部分:缺氧诱导因子1(hypoxia inducible factor-l,HIF1)α亚基的表达水平与非小细胞肺癌预后的相关性研究研究目的:明确HIF-lα的表达水平与非小细胞肺癌病例的淋巴结转移、分化状态、TNM分期等临床特征及预后的关系。研究方法:1.利用Oncomine在线分析软件比较TCGA数据库中Wachi lung肺鳞癌数据集和Stearman lung肺腺癌数据集中癌组织和癌旁组织的HIF-lα mRNA 水平。2.利用免疫组织化学法检测187例非小细胞肺癌组织样本中HIF-lα的表达水平。3.利用Kaplan-Meier法对具有不同HIF-lα表达水平的非小细胞肺癌患者的预后进行差异分析。4.结合187例非小细胞肺癌病例的临床资料,探究HIF-lα的表达水平与非小细胞肺癌淋巴结转移、分化状态、TNM分期等临床特征的关系。研究结果:1.在Wachi lung和Stearman lung数据集中,肺鳞癌和腺癌组织内HIF-1α mRNA水平明显高于正常肺组织。2.HIF-1α高表达的非小细胞肺癌患者五年总生存期显着低于HIF-1α低表达的患者(18.28%vs 34.04%;P=0.0001)。3.HIF-lα的表达水平与非小细胞肺癌的肿瘤大小,淋巴结转移,分化状态以及TNM分期存在关联。结论:相较于癌旁正常组织,HIF-1α的表达水平在非小细胞肺癌组织中显着升高。而高表达的HIF-1α与非小细胞肺癌的恶性临床特征以及较差的预后存在关联。第二部分:丙泊酚抑制脂多糖(LPS)诱导的非小细胞肺癌细胞HIF-1α表达上调的研究研究目的:探究LPS和丙泊酚对非小细胞肺癌细胞中HIF-1α表达的影响。研究方法:1.不同浓度的LPS(0、1、5、10 μ g/ml)与非小细胞肺癌A549细胞共培养,利用荧光定量PCR法(qRT-PCR)检测细胞内HIF-1 α mRNA的表达水平;免疫印迹法(Western blot)检测细胞内HIF-1 α蛋白的表达水平;化学发光定量法检测细胞内氧自由基ROS水平。2.A549细胞在10 μg/ml LPS培养条件下,用不同浓度的丙泊酚(0、5、10、20 μ g/ml)处理细胞,利用qRT-PCR检测细胞内HIF-1α mRNA的表达水平;Western blot检测细胞内HIF-1 α蛋白的表达水平;化学发光定量法检测细胞内氧自由基ROS水平。3.将A549细胞分为对照组,LPS组(10μ g/ml)及丙泊酚组(10 μ g/ml LPS+20 μ g/ml丙泊酚)处理A549细胞12小时后,分别采用环己酰亚胺追踪实验(CHX-Chase assay)检测细胞内HIF-1 α的蛋白稳定性;免疫荧光实验(IF)检测HIF-1α蛋白的亚细胞定位;报告基因实验(reporter assay)检测细胞内HIF-1的转录活性。研究结果:1.LPS诱导非小细胞肺癌A549细胞中HIF-1α的表达上调及氧自由基的产生(ROS)。2.丙泊酚抑制LPS诱导的HIF-1α表达及氧自由基的产生(ROS)。3.丙泊酚下调LPS诱导的HIF-1α蛋白稳定性及核聚集,抑制HIF-1α的转录功能。结论:LPS通过促进非小细胞肺癌细胞中HIF-1α的表达、蛋白稳定性以及入核,增强HIF-1的转录活性。而丙泊酚能够抑制LPS对HIF-1α的激活作用。第三部分:miR-199a-5p在丙泊酚抑制LPS诱导非小细胞肺癌HIF-1 a表达中的作用研究研究目的:探究丙泊酚在LPS诱导非小细胞肺癌HIF-1 α表达中的作用是否受到miR-199的调控及其机制。研究方法:1.利用 targetscan,BiBiserv2 软件预测 HIF-1α 基因 mRNA 3’UTR上可能的miR-199结合位点。2.利用荧光定量PCR法(qRT-PCR)检测细胞内HIF-lαmRNA和miR-199a/b-5p的表达水平。3.利用免疫印迹法(Western blot)检测细胞内HIF-1α蛋白的表达水平。4.报告基因实验(reporter assay)检测miR-199a-5p对HIF-1α mRNA的调控作用。5.亚硫酸氢盐测序法(Bisulfite genomic sequencing)检测miR-199a启动子CpG岛的甲基化水平。研究结果:1.在A549细胞中,miR-199a-5p通过直接靶向HIF-1α mRNA 3’UTR抑制HIF-1α的表达。2.LPS诱导A549细胞中miR-199a-5p的表达下调,从而促进了HIF-1α的表达;而丙泊酚解除了 LPS对miR-199a-5p表达的抑制作用,从而降低了HIF-1α的表达。3.LPS处理A549细胞后,miR-199a基因启动子CpG岛的甲基化水平增强;而丙泊酚抑制了 LPS诱导的甲基化。4.使用过氧化氢酶清除LPS诱导的ROS抑制了 miR-199a基因启动子CpG岛的甲基化,从而促进了 miR-199a-5p水平升高。5.在A549细胞中,抑制LPS诱导的miR-199a基因启动子甲基化促进了 miR-199a-5p水平升高,从而抑制了 HIF-1α的表达。结论:丙泊酚通过抑制LPS诱导的miR-199a基因启动子甲基化促进miR-199a-5p水平上调,从而抑制HIF-1α的表达。第四部分:丙泊酚抑制LPS诱导的非小细胞肺癌的上皮间质转化(EMT)的研究研究目的:探究丙泊酚抑制LPS诱导的非小细胞肺癌的上皮间质转化(EMT)的影响。研究方法:采用LPS(10ng/ml)或LPS(10μg/ml)联合丙泊酚(20μg/ml)处理A549细胞。1.利用荧光定量PCR法(qRT-PCR)检测细胞内E-cadherin、Vimentin以及MMP2/9 mRNA的表达水平。2.利用免疫印迹法(Western blot)检测细胞内E-cadherin、Vimentin 以及 MMP2/9 蛋白的表达水平。3.划痕实验(Wound healing assay)检测细胞迁移能力。4.浸润实验(Transwell assay)检测细胞侵袭能力。研究结果:1.LPS引起A549细胞中表皮型标志分子E-cadherin下调及间质型标志分子Vimentin上调,而丙泊酚抑制了 LPS对E-cadherin和Vimentin表达的影响。2.LPS引起A549细胞中基质金属蛋白酶MMP2/9的水平上调,而丙泊酚抑制了 LPS对MMP2/9表达的影响。3.在LPS处理的A549细胞中,敲低HIF-1α抑制了 Vimentin和MMP2/9的表达,同时促进了 E-cadherin的表达。4.LPS促进A549细胞迁移和侵袭能力,而丙泊酚能够抑制LPS对A549细胞恶性表型的促进作用。然而过表达HIF-lα显着削弱了丙泊酚对A549细胞迁移和侵袭的抑制作用。结论:丙泊酚通过下调HIF-1α抑制LPS诱导的非小细胞肺癌EMT过程及恶性表型。

顾欣,杨丹丹,王丽,徐阳阳,田蓝天[10](2012)在《淫羊藿甙诱导甲状腺癌细胞系SW579的分化及恶性表型逆转的实验研究》文中研究表明目的:考察淫羊藿甙(ICA)对甲状腺癌细胞系SW579的增殖、细胞周期、黏附及侵袭效应的影响,探讨其逆转甲状腺癌细胞系SW579恶性表型的机制。方法:采用MTT法检测ICA作用过的甲状腺癌细胞系SW579的增殖,运用流式细胞技术(FACS)检测细胞周期分布;运用Tanswell小室侵袭试验,软琼脂集落形成实验,细胞-基质黏附率检测等方法检测逆转SW579恶性表型情况;RT-PCR检测分化抑制因子/DNA结合抑制因子(Id-1)、p21 mRNA表达水平。结果:与对照组比较,ICA在浓度(6.25~100)mg/L范围内,对SW579细胞增殖的抑制作用呈明显的浓度依赖效应和时间依赖效应;细胞周期各时相分布中S期明显减小(P<0.01),而G0/G1期升高(P<0.01);SW579细胞非整倍体DNA含量减少,克隆形成率、细胞基质黏附率以及体外细胞侵袭力明显降低;Id-1 mRNA表达下调,p21mRNA表达升高,且有明显的浓度依赖性。结论:ICA可以逆转人甲状腺癌SW579细胞系的恶性表型,通过下调Id-1 mRNA水平来激活p21基因的表达,从而使SW579细胞从S期向G1/G0期逆转,完成诱导分化。

二、ICA,PJM逆转肿瘤细胞恶性表型及其机制的研究(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ICA,PJM逆转肿瘤细胞恶性表型及其机制的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1)ICA通过调控miR-672-5p/AKT3/NF-κB信号通路抑制ox-LDL诱导的RAW264.7炎症反应(论文提纲范文)

前言
中文摘要
Abstract
中英文缩写对照表
第1章 绪论
    1.1 淫羊藿苷的药理学作用
        1.1.1 对心血管系统的作用
        1.1.2 对免疫调节的作用
        1.1.3 抗肿瘤的作用
        1.1.4 对骨代谢的作用
        1.1.5 对神经系统的作用
        1.1.6 对生殖系统的作用
    1.2 miRNAs与动脉粥样硬化
        1.2.1 miRNAs对内皮细胞的影响
        1.2.2 miRNAs对平滑肌细胞的影响
        1.2.3 miRNAs对巨噬细胞的影响
    1.3 常见信号通路与动脉粥样硬化的关系研究
        1.3.1 NF-κB信号通路
        1.3.2 MAPK信号通路
        1.3.3 Toll样受体通路
        1.3.4 Janus激酶/信号转导及转录激活因子信号通路
        1.3.5 PI3K/AKT信号通路
第2章 ICA抗AS miRNAs芯片生物信息学分析及miR-672-5p/AKT3/NF-κB信号通路构建
    2.1 实验材料
        2.1.1 药品及试剂
        2.1.2 实验仪器
        2.1.3 溶液配制
    2.2 实验方法
        2.2.1 细胞培养
        2.2.2 差异miRNAs的筛选
        2.2.3 差异miRNAs在RAW264.7中表达的验证及目的miRNA的确定
        2.2.4 miR-672-5p的靶基因预测以及GO分析
        2.2.5 KEGG通路分析、靶基因确定及信号通路构建
        2.2.6 ApoE~(-/-)小鼠胸主动脉组织中miR-672-5p、AKT3 mRNA及蛋白的表达
        2.2.7 统计学分析
    2.3 实验结果
        2.3.1 差异miRNAs的筛选
        2.3.2 差异miRNAs在RAW264.7中表达的验证及目的miRNA的确定
        2.3.3 miR-672-5p靶基因预测和功能富集结果
        2.3.4 miR-672-5p/AKT3/NF-κB信号通路构建
        2.3.5 miR-672-5p、AKT3基因及蛋白在ApoE-/-小鼠胸主动脉组织中的表达
    2.4 本章小结
第3章 ICA对ox-LDL诱导RAW264.7炎症反应的作用及机制研究
    3.1 实验材料
        3.1.1 药品及试剂
        3.1.2 实验仪器
        3.1.3 溶液配制
    3.2 实验方法
        3.2.1 细胞培养
        3.2.2 CCK-8检测RAW264.7细胞的增殖情况
        3.2.3 油红O染色检测RAW264.7泡沫化的形成
        3.2.4 ELISA检测RAW264.7培养上清IL-1β IL-6及TNF-α的含量
        3.2.5 qPCR检测RAW264.7中miR-672-5p及AKT3 mRNA的表达
        3.2.6 Western Blot检测RAW264.7中AKT3及相关信号通路蛋白的表达情况
        3.2.7 统计学分析
    3.3 实验结果
        3.3.1 ox-LDL诱导巨噬细胞源性泡沫细胞模型最佳浓度、时间确定
        3.3.2 ICA对ox-LDL诱导RAW264.7细胞活力影响的浓度确定
        3.3.3 ICA对ox-LDL诱导RAW264.7泡沫化的影响
        3.3.4 ICA对ox-LDL诱导RAW264.7培养上清IL-1β、IL-6及TNF-α含量的影响
        3.3.5 ICA对ox-LDL诱导RAW264.7 miR-672-5p及AKTmRNA表达的影响
        3.3.6 ICA对ox-LDL诱导RAW264.7中AKT3以及信号通路相关蛋白表达的影响
    3.4 本章小结
第4章 miR-672-5p在ox-LDL诱导RAW264.7炎症反应中的作用
    4.1 实验材料
        4.1.1 药品及试剂
        4.1.2 实验仪器
        4.1.3 溶液配制
    4.2 实验方法
        4.2.1 miR-672-5p对AKT3靶向调控作用的验证
        4.2.2 miR-672-5p对ox-LDL诱导RAW264.7炎症反应的影响
        4.2.3 统计学分析
    4.3 实验结果
        4.3.1 miR-672-5p与AKT3靶向调控的验证
        4.3.2 miR-672-5p对ox-LDL诱导RAW264.7炎症反应的影响
    4.4 本章小结
第5章 讨论
    5.1 ICA治疗ApoE~(-/-)小鼠AS的miRNA芯片的生物信息学分析及miR-672-5p/AKT3/NF-κB信号通路的构建
    5.2 巨噬细胞源性泡沫细胞的构建
    5.3 ICA改善ox-LDL诱导RAW264.7的炎症反应
        5.3.1 ICA抑制ox-LDL诱导RAW264.7的泡沫化
        5.3.2 ICA减少ox-LDL诱导RAW264.7培养上清IL-1β、IL-6及TNF-α的含量
    5.4 ICA通过miR-672-5p/AKT3/NF-κB信号通路抑制ox-LDL诱导的RAW264.7炎症反应
        5.4.1 miR-672-5p/AKT3的生物学作用
        5.4.2 ICA通过miR-672-5p/AKT3/NF-κB信号通路抑制ox-LDL诱导的RAW264.7炎症反应
    5.5 miR-672-5p作为ICA抑制RAW264.7炎症反应作用靶点的探讨
第6章 结论
创新点
参考文献
作者简介及在学期间所取得的科研成果
致谢

(2)ICA通过调控miR-205-5p/ERBB4/AKT信号通路抑制ox-LDL诱导的HAVSMCs增殖与迁移(论文提纲范文)

前言
中文摘要
Abstract
中英文缩略表
第1章 绪论
    1.1 淫羊藿苷的药理学作用
        1.1.1 抗炎作用
        1.1.2 抗衰老
        1.1.3 抗肿瘤
        1.1.4 抗动脉粥样硬化
    1.2 miRNAS与AS的关系
        1.2.1 miRNAs与内皮细胞的关系
        1.2.2 miRNAs与血管平滑肌细胞的关系
        1.2.3 miRNAs与单核/巨噬细胞的关系
    1.3 与AS相关的信号通路
        1.3.1 MAPK通路
        1.3.2 ErbB通路
        1.3.3 Notch信号通路
        1.3.4 NF-κB信号通路
        1.3.5 HIF-1α/VEGF/VEGFR-2 信号通路
第2章 ICA治疗ApoE~(-/-)小鼠动脉粥样硬化的miRNA芯片生物信息学分析与miR2055p/ERBB4/AKT信号通路构建
    2.1 实验方法
        2.1.1 差异miRNAs的筛选
        2.1.2 miR-205-5p靶基因预测和GO分析
        2.1.3 KEGG通路富集分析及信号通路的构建
    2.2 实验结果
        2.2.1 miRNA筛选结果
        2.2.2 miR-205-5p互靶基因预测及功能富集
        2.2.3 miR-205-5p/ERBB4/AKT信号通路的构建
    2.3 本章小结
第3章 ICA抑制ox-LDL诱导HAVSMCs增殖与迁移的作用及机制研究
    3.1 实验材料
        3.1.1 药品及试剂
        3.1.2 实验仪器
        3.1.3 实验溶液配制
    3.2 实验方法
        3.2.1 细胞培养
        3.2.2 细胞分组及处理
        3.2.3 ICA对ox-LDL诱导HAVSMCs增殖的检测
        3.2.4 划痕实验检测ICA对ox-LDL诱导HAVSMCs迁移的作用
        3.2.5 RT-qPCR检测HAVSMCs中miR2055p及ERBB4 mRNA的表达
        3.2.6 Western blot检测ICA对ox-LDL诱导HAVSMCs相关蛋白表达
        3.2.7 统计学分析
    3.3 实验结果
        3.3.1 ICA抑制ox-LDL诱导的HAVSMCs增殖
        3.3.2 ICA抑制ox-LDL诱导的HAVSMCs迁移
        3.3.3 ICA对ox-LDL诱导HAVSMCs中miR2055p/ERBB4/AKT通路相关分子表达的影响
        3.3.4 ICA对ox-LDL诱导HAVSMCs增殖相关蛋白表达的影响
    3.4 本章小结
第4章 miR-205-5p在ox-LDL诱导HAVSMCs增殖与迁移中的作用研究
    4.1 实验材料
        4.1.1 药品及试剂
        4.1.2 实验仪器
        4.1.3 实验用液配制
    4.2 实验方法
        4.2.1 细胞培养
        4.2.2细胞转染及转染miR-205-5p后HAVSMCs miR-205-5p与ERBB4 mRNA的表达
        4.2.3 miR-205-5p在ox-LDL诱导HAVSMCs增殖与迁移中的作用及机制研究
    4.3 实验结果
        4.3.1 细胞转染效率及miR-205-5p对ERBB4的靶向负调控作用
        4.3.2 miR-205-5p抑制ox-LDL诱导的HAVSMCs增殖
        4.3.3 miR-205-5p抑制ox-LDL诱导的HAVSMCs迁移
        4.3.4 miR-205-5p对ox-LDL诱导HAVSMCs中miR-205-5p/ERBB4/AKT通路相关分子表达的影响
        4.3.5 miR-205-5p对ox-LDL诱导HAVSMCs增殖相关蛋白表达的影响
    4.4 本章小结
第5章 讨论
    5.1 HAVSMCS的体外AS模型的复制
    5.2 ICA抑制ox-LDL诱导的HAVSMCS增殖及迁移
    5.3 ICA治疗ApoE~(-/-)小鼠AS的MIRNA芯片的生物信息学分析及miR2055P/ERBB4/AKT信号通路的构建
    5.4 ICA抑制OX-LDL诱导HAVSMCS增殖的机制探讨
        5.4.1 ICA对miR-205-5p/ERBB4/AKT信号通路的作用
        5.4.2 ICA对细胞周期蛋白和凋亡蛋白的作用
    5.5 miR-205-5p作为ICA抑制HAVSMCs增殖作用靶点的探讨
第6章 结论
创新点
参考文献
作者简介及在学期间取得的科研成果
致谢

(3)淫羊藿苷对肿瘤微环境巨噬细胞极化表型的影响及抗乳腺癌转移作用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符号说明
前言
    1.TAMs对肿瘤转移的影响
    2.肿瘤相关巨噬细胞极化调控
        2.1 巨噬细胞极化通路
        2.2 影响巨噬细胞极化的环境因素
    3.淫羊藿苷抗肿痛作用的研究
    4.本课题的研究内容
实验材料和方法
    1.实验材料
        1.1 药物
        1.2 诱导剂
        1.3 细胞系
        1.4 试剂、耗材
        1.4.1 细胞培养
        1.4.2 MTT实验
        1.4.3 Transwell、VM形成实验
        1.4.4 蛋白提取和Western blotting实验
        1.4.5 RT-PCR检测试剂
        1.4.6 流式细胞术试剂
        1.5 试剂配制
        1.6 仪器设备
        1.7 实验动物
    2.实验方法
        2.1 细胞培养
        2.2 巨噬细胞诱导分化实验
        2.3 MTT细胞生长抑制实验
        2.4 流式细胞术实验
        2.5 RT-PCR实验
        2.6 Transwell细胞迁移实验
        2.7 Transwell细胞侵袭实验
        2.8 体外血管拟态实验
        2.9 Western blotting实验
        2.10 淫羊藿苷体内抑瘤实验
        2.10.1 构建裸鼠移植瘤模型
        2.10.2 观察指标
        2.10.3 流式细胞术检测小鼠肿瘤巨噬细胞极化情况
        2.11 统计学方法
    3.实验结果
        3.1 淫羊霍苷对三阴性乳腺癌MDA-MB-231细胞的作用
        3.1.1 淫羊藿苷对MDA-MB-231细胞存活、凋亡的作用
        3.1.2 淫羊藿苷对MDA-MB-231细胞迁移、侵袭的作用
        3.1.3 淫羊藿苷对MDA-MB-231细胞VM形成的作用
        3.1.4 淫羊霍苷对MDA-MB-231细胞蛋白表达的作用
        3.1.5 淫羊藿苷对裸鼠肿瘤生长的影响
        3.2 淫羊藿苷对巨噬细胞极化的影响
        3.2.1 淫羊藿苷对巨噬细胞的存活率的作用
        3.2.2 淫羊藿苷对M2巨噬细胞形态的影响
        3.2.3 淫羊藿苷对巨噬细胞表面标志物CD86、CD163的影响
        3.2.4 淫羊藿苷对巨噬细胞基因转录的影响
        3.2.5 淫羊藿苷对巨噬细胞极化相关蛋白表达的作用
        3.2.6 淫羊藿苷对裸鼠肿瘤内巨噬细胞极化的作用
        3.3 巨噬细胞极化对MDA-MB-231细胞的作用
        3.3.1 巨噬细胞极化对MDA-MB-231细胞迁移能力影响
        3.3.2 巨噬细胞极化对MDA-MB-231细胞VM形成的作用
        3.3.3 巨噬细胞极化对MDA-MB-231细胞蛋白表达的作用
讨论
结论
参考文献
致谢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和待发表的学术论文
学位论文评阅及答辩情况表

(4)锌指蛋白300(ZNF300)参与非小细胞肺癌获得性多药耐药和恶性进展的作用及机制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缩略语表
Abstract
摘要
第一章 前言
第二章 NSCLC获得性多药耐药细胞A549/DDP鉴定
    2.1 引言
    2.2 实验材料与方法
    2.3 实验结果
    2.4 讨论
    2.5 小结
第三章 NSCLC耐药相关基因的筛选及鉴定
    3.1 引言
    3.2 实验材料和方法
    3.3 实验结果
    3.4 讨论
    3.5 小结
第四章 ZNF300与NSCLC恶性进展
    4.1 引言
    4.2 实验材料和方法
    4.3 实验结果
    4.4 讨论
    4.5 小结
第五章 ZNF300促进NSCLC耐药和恶性进展的分子机制
    5.1 前言
    5.2 实验材料和方法
    5.3 实验结果
    5.4 讨论
    5.5 小结
第六章 淫羊藿苷和全反式维甲酸增强顺铂对NSCLC肿瘤耐药细胞杀伤作用的机制探讨
    6.1 前言
    6.2 实验材料和方法
    6.3 实验结果
    6.4 讨论
    6.5 小结
全文总结
参考文献
文献综述一 肿瘤化疗耐药机制的研究现况
    参考文献
文献综述二 锌指蛋白家族的结构与功能以及ZNF300的研究现况
    参考文献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的成果
致谢

(5)肺瘤平膏及其有效组分通过调控脂质代谢逆转肿瘤相关树突状细胞功能的机制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英文缩略词
第一部分: 文献综述
    综述一: 中医药调节肿瘤免疫应答防治肿瘤的研究进展
        1 先天性免疫调节
        2 适应性免疫调节
        3 小结
        参考文献
    综述二: 树突状细胞在肿瘤免疫和免疫治疗中的作用
        1 树突状细胞亚群分类
        2 肿瘤免疫中树突状细胞功能
        3 肿瘤对树突状细胞功能的调节作用
        4 肿瘤治疗中的树突状细胞功能
        5 基于树突状细胞的肿瘤免疫疗法
        6 抗肿瘤树突状细胞疫苗
        7 小结
        参考文献
    综述三: 桔梗皂苷D的抗肿瘤作用机制研究进展
        1 调控肿瘤细胞凋亡途径
        2 调控肿瘤细胞自噬
        3 调控肿瘤细胞增殖
        4 抑制血管生成
        5 抑制肿瘤的侵袭和转移
        6 体内抗肿瘤调控
        7 免疫调节及降脂活性
        8 小结
        参考文献
第二部分 实验研究
    前言
    实验一: 肿瘤相关树突状细胞的诱导培养
        1 材料
        2 实验方法
        3 结果
        4 讨论
    实验二: 肺瘤平膏含药血清对肿瘤相关树突状脂质及功能的调节作用
        1 材料
        2 实验方法
        3 结果
        4 讨论
    实验三: 毒胡萝卜素激活内质网应激对肿瘤相关树突状细胞中脂质含量和功能的影响
        1 材料
        2 实验方法
        3 结果
        4 讨论
    实验四: 肺瘤平膏含药血清逆转毒胡萝卜素激活内质网应激对TDCs脂质及功能的影响
        1 材料
        2 实验方法
        3 结果
        4 讨论
    实验五: 肺瘤平膏含药血清对肿瘤相关树突状细胞BiP-IRE1α-XBP1通路和PI3K-AKT-mTOR通路的影响
        1 材料
        2 实验方法
        3 结果
        4 讨论
    实验六: 桔梗皂苷D对树突状细胞毒性和肿瘤细胞杀伤能力的研究
        1 材料
        2 实验方法
        3 结果
        4 讨论
    实验七: 桔梗皂苷D对肿瘤相关树突状细胞脂质含量及功能的调节作用
        1 材料
        2 实验方法
        3 结果
        4 讨论
    实验八: 桔梗皂苷D逆转毒胡萝卜素激活内质网应激对TDCs脂质含量和功能的影响
        1 材料
        2 实验方法
        3 结果
        4 讨论
    实验九: 桔梗皂苷D对肿瘤相关树突状细胞BiP-IRE1α-XBP1通路和PI3K-AKT-mTOR通路的影响
        1 材料
        2 实验方法
        3 结果
        4 讨论
结语
致谢
个人简历
参考文献
附件

(6)丹栀逍遥散调控肿瘤相关成纤维细胞抑制乳腺癌生长、转移及分子机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英文摘要
英文缩略词表
前言
材料与方法
实验结果
讨论
结论
本研究创新性的自我评价
参考文献
综述
    综述一 中医药对维护乳腺癌肿瘤微环境稳态的研究进展
        参考文献
    综述二 肿瘤相关成纤维细胞对乳腺癌影响的研究进展
        参考文献
个人简介
在学期间科研成绩
致谢

(7)淫羊藿中淫羊藿次苷Ⅱ的抗宫颈癌活性及其机理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致谢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引言
    1.1 淫羊藿
        1.1.1 淫羊藿概述
        1.1.2 淫羊藿的主要成分及功能
        1.1.3 淫羊藿中主要成分的抗癌主要作用机制
    1.2 宫颈癌
        1.2.1 宫颈癌的国内外现状
        1.2.2 宫颈癌的起因
        1.2.3 宫颈癌的预防措施
        1.2.4 宫颈癌现有的治疗措施
    1.3 癌症涉及机制
        1.3.1 生长信号的自给自足
        1.3.2 对抗生长信号不敏感
        1.3.3 避免细胞凋亡
        1.3.4 癌细胞的组织浸润和迁移
        1.3.5 促进血管生成
        1.3.6 无限复制潜力
        1.3.7 能量代谢重构
        1.3.8 避免免疫破坏
        1.3.9 癌症引起的炎症
        1.3.10 基因易突变
    1.4 应用组学探究癌症机制
        1.4.1 miRNA组学与癌症
        1.4.2 转录组学与癌症
        1.4.3 蛋白质组学与癌症
    1.5 本论文展开的背景及意义、研究内容及研究意义
        1.5.1 研究背景及意义
        1.5.2 本论文的研究内容
        1.5.3 研究思路
第二章 淫羊藿水提取物的工艺优化和淫羊藿次苷Ⅱ的抗宫颈癌作用
    2.1 材料与方法
        2.1.1 材料和试剂
        2.1.2 仪器
        2.1.3 富含淫羊藿次苷Ⅱ的淫羊藿水提取物的提取工艺流程
        2.1.4 淫羊藿水提取液制备
        2.1.5 液相色谱的条件
        2.1.6 淫羊藿次苷Ⅱ标准曲线的绘制
        2.1.7 大孔树脂吸附实验
        2.1.8 大孔树脂吸附和洗脱的单因素实验和响应面实验设计
        2.1.9 细胞培养
        2.1.10 MTT实验
        2.1.11 宫颈癌Hela细胞构建的荷瘤小鼠实验
        2.1.12 H&E染色
        2.1.13 数据统计与分析
    2.2 结果与分析
        2.2.1 树脂型号的筛选
        2.2.2 单因素试验
        2.2.3 响应面的优化分析
        2.2.4 回归模型的验证
        2.2.5 富含淫羊藿次苷Ⅱ的淫羊藿水提取物抑制宫颈癌荷瘤小鼠肿瘤的增殖
        2.2.6 富含淫羊藿次苷Ⅱ水提取物对宫颈癌Hela细胞活性的影响
        2.2.7 淫羊藿次苷Ⅱ以及与其结构相似物对宫颈癌Hela细胞活性的影响
        2.2.8 淫羊藿次苷Ⅱ单体在宫颈癌Hela细胞构建的荷瘤小鼠中的抗癌效果
    2.3 本章小结
第三章 淫羊藿次苷Ⅱ对宫颈癌Hela细胞mi RNA整体水平的影响
    3.1 材料与方法
        3.1.1 材料和试剂
        3.1.2 仪器
        3.1.3 细胞培养和预处理
        3.1.4 制备文库和测序
        3.1.5 信息分析
        3.1.6 mi RNA的提取和定量PCR分析
        3.1.7 数据统计与分析
    3.2 结果与分析
        3.2.1 样品miRNA的质量控制
        3.2.2 miRNA组学的数据分析
        3.2.3 淫羊藿次苷Ⅱ处理后mi RNA和靶标基因的表达
    3.3 本章小结
第四章 淫羊藿次苷Ⅱ对宫颈癌Hela细胞m RNA整体水平的影响
    4.1 材料与方法
        4.1.1 材料和试剂
        4.1.2 仪器
        4.1.3 细胞培养和预处理
        4.1.4 制备文库和测序
        4.1.5 生物信息学分析
        4.1.6 m RNA的提取和定量PCR分析
        4.1.7 数据统计与分析
    4.2 结果与分析
        4.2.1 细胞样品总RNA的质量检测结果
        4.2.2 测序数据的预处理和分析
        4.2.3 基因总体表达水平分析
        4.2.4 差异表达的基因分析
        4.2.5 淫羊藿次苷Ⅱ处理后基因表达的验证分析
    4.3 本章小结
第五章 淫羊藿次苷Ⅱ对宫颈癌Hela细胞蛋白质整体水平的影响
    5.1 材料与方法
        5.1.1 材料和试剂
        5.1.2 仪器
        5.1.3 细胞培养和预处理
        5.1.4 样本的预处理
        5.1.5 正式处理样品阶段
        5.1.6 生物信息学分析
        5.1.7 数据统计与分析
    5.2 结果与分析
        5.2.1 蛋白样品的制备
        5.2.2 蛋白样品的初步分析
        5.2.3 差异表达的蛋白质分析
        5.2.4 淫羊藿次苷Ⅱ处理后显着变化的蛋白的验证分析
    5.3 本章小结
第六章 淫羊藿次苷Ⅱ抑制宫颈癌Hela细胞增殖及其机理
    6.1 材料与方法
        6.1.1 材料和试剂
        6.1.2 仪器
        6.1.3 细胞培养
        6.1.4 MTT实验
        6.1.5 细胞周期
        6.1.6 细胞凋亡Hoechst33342/PI双染
        6.1.7 Annexin V/PI染色
        6.1.8 ROS检测
        6.1.9 线粒体膜电位
        6.1.10 DNA片段
        6.1.11 蛋白提取和Western blot
        6.1.12 m RNA的提取和定量PCR分析
        6.1.13 数据统计与分析
    6.2 结果与分析
        6.2.1 淫羊藿次苷Ⅱ对宫颈癌Hela细胞存活的影响
        6.2.2 淫羊藿次苷Ⅱ阻滞宫颈癌Hela细胞的细胞周期在G1/G0期
        6.2.3 淫羊藿次苷Ⅱ处理对AKT/CDK2/Cyclin E信号通路的影响
        6.2.4 淫羊藿次苷Ⅱ促进宫颈癌Hela细胞的凋亡
        6.2.5 淫羊藿次苷Ⅱ处理对死亡受体信号通路的影响
        6.2.6 淫羊藿次苷Ⅱ处理对线粒体信号通路的影响
    6.3 本章小结
第七章 淫羊藿次苷Ⅱ抑制宫颈癌细胞迁移及其机制
    7.1 材料与方法
        7.1.1 材料和试剂
        7.1.2 仪器
        7.1.3 细胞培养与处理
        7.1.4 荷瘤小鼠的培养
        7.1.5 细胞划痕实验
        7.1.6 Transwell实验
        7.1.7 MTT实验
        7.1.8 RNA的提取和定量PCR分析
        7.1.9 蛋白提取和Western blot
        7.1.10 H&E染色
        7.1.11 MMP2和MMP9 免疫组化
        7.1.12 TUNEL染色
        7.1.13 数据统计与分析
    7.2 结果与分析
        7.2.1 淫羊藿次苷Ⅱ抑制宫颈癌Hela荷瘤小鼠肿瘤中MMP2和MMP9 的表达
        7.2.2 淫羊藿次苷Ⅱ对宫颈癌Hela细胞的迁移的抑制呈时间和剂量依性
        7.2.3 淫羊藿次苷Ⅱ对宫颈癌Hela细胞NF-κB信号通路的影响
        7.2.4 淫羊藿次苷Ⅱ对宫颈癌Hela细胞MAPK信号通路的影响
        7.2.5 淫羊藿次苷Ⅱ通过JNK-MMP2/9 信号通路抑制宫颈癌Hela细胞的迁移
    7.3 本章小结
第八章 结论与展望
    8.1 结论
    8.2 创新点
    8.3 展望
参考文献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的学术活动及成果情况

(8)淫羊藿苷防治恶性肿瘤作用机制研究进展(论文提纲范文)

1 恶性肿瘤发生机制
2 ICA防治恶性肿瘤作用机制
    2.1 诱导肿瘤细胞凋亡
    2.2 诱导肿瘤细胞分化
    2.3 抑制肿瘤细胞侵袭转移
    2.4 抑制肿瘤血管形成
    2.5 协同增效和减轻放化疗毒副作用
3 结语

(9)丙泊酚抑制脂多糖诱导的非小细胞肺癌恶性转化作用及其机制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部分: HIF1α的表达水平与非小细胞肺癌预后的相关性研究
    1. 前言
    2. 材料与方法
    3. 实验结果
    4. 讨论
    5. 结论
    参考文献
第二部分: 丙泊酚抑制脂多糖(LPS)诱导的非小细胞肺癌HIF-1α表达上调的研究
    1. 前言
    2. 材料与方法
    3. 实验结果
    4. 讨论
    5. 结论
    参考文献
第三部分: miR-199a-5p在丙泊酚抑制LPS诱导非小细胞肺癌HIF-1α表达中的作用研究
    1. 前言
    2 材料与方法
    3. 实验结果
    4. 讨论
    5. 结论
    参考文献
第四部分: 丙泊酚抑制LPS诱导的非小细胞肺癌上皮间质转化(EMT)的研究
    1. 前言
    2. 材料与方法
    3. 实验结果
    4. 讨论
    5. 结论
    参考文献
综述
    参考文献
中英文缩略词表
攻读学位期间公开发表的论文
致谢

(10)淫羊藿甙诱导甲状腺癌细胞系SW579的分化及恶性表型逆转的实验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1 材料与方法
    1.1 细胞株和主要试剂
    1.2 RT-PCR引物
    1.3 方法
        1.3.1 MTT法检测细胞增殖抑制率
        1.3.2 流式细胞术检测细胞周期变化
        1.3.3 软琼脂集落形成实验
        1.3.4 细胞基质粘附实验
        1.3.5 细胞体外侵袭力测定
        1.3.6 RT-PCR检测p21和Id-1 m RNA水平
    1.4 统计学处理
2 结果
    2.1 ICA对SW579细胞增殖的抑制作用
    2.2 ICA对SW579细胞周期的影响
    2.3 软琼脂集落形成
    2.4 ICA对SW579细胞-基质粘附率的影响
    2.5 ICA对SW579细胞体外侵袭力的影响
    2.6 RT-PCR检测ICA处理后SW579细胞中p21和Id-1 m RNA的表达变化
3 讨论

四、ICA,PJM逆转肿瘤细胞恶性表型及其机制的研究(论文参考文献)

  • [1]ICA通过调控miR-672-5p/AKT3/NF-κB信号通路抑制ox-LDL诱导的RAW264.7炎症反应[D]. 李藤藤. 吉林大学, 2021(01)
  • [2]ICA通过调控miR-205-5p/ERBB4/AKT信号通路抑制ox-LDL诱导的HAVSMCs增殖与迁移[D]. 黄鹏. 吉林大学, 2021(01)
  • [3]淫羊藿苷对肿瘤微环境巨噬细胞极化表型的影响及抗乳腺癌转移作用研究[D]. 申培博. 山东大学, 2021(12)
  • [4]锌指蛋白300(ZNF300)参与非小细胞肺癌获得性多药耐药和恶性进展的作用及机制研究[D]. 余世龙. 中国人民解放军陆军军医大学, 2020(07)
  • [5]肺瘤平膏及其有效组分通过调控脂质代谢逆转肿瘤相关树突状细胞功能的机制研究[D]. 张曦文. 中国中医科学院, 2020(01)
  • [6]丹栀逍遥散调控肿瘤相关成纤维细胞抑制乳腺癌生长、转移及分子机制[D]. 杨佳慧. 辽宁中医药大学, 2020(02)
  • [7]淫羊藿中淫羊藿次苷Ⅱ的抗宫颈癌活性及其机理研究[D]. 孙亚赛. 合肥工业大学, 2020(01)
  • [8]淫羊藿苷防治恶性肿瘤作用机制研究进展[J]. 刘小菊,张美芝,陈丹. 河北中医, 2018(11)
  • [9]丙泊酚抑制脂多糖诱导的非小细胞肺癌恶性转化作用及其机制研究[D]. 杨能力. 苏州大学, 2018(04)
  • [10]淫羊藿甙诱导甲状腺癌细胞系SW579的分化及恶性表型逆转的实验研究[J]. 顾欣,杨丹丹,王丽,徐阳阳,田蓝天. 中国现代普通外科进展, 2012(07)

标签:;  ;  ;  ;  ;  

ICA、PJM逆转肿瘤细胞恶性表型及其机制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