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强度聚焦超声及其在肿瘤治疗中的应用

高强度聚焦超声及其在肿瘤治疗中的应用

一、高强度聚焦超声及其在肿瘤治疗中的应用现状(论文文献综述)

陈诚,王俊杰,吴涯昆[1](2021)在《高强度聚焦超声在中晚期肝癌中的临床应用进展》文中研究表明肝癌发病率高,起病隐匿,确诊时多为中晚期,手术切除率低,术后复发率高,预后较差,目前缺乏有效治疗手段。高强度聚焦超声(high-intensity focused ultrasound,HIFU)技术具有无创、精准、无辐射、可重复和适形治疗等优势,近年来在中晚期肝癌中应用的安全性和有效性获得了肯定性结果,与经动脉化疗栓塞术(trans arterial chemoembolization,TACE)、放疗、中医药联合治疗可提高中晚期肝癌患者的生存时间,改善患者的生活质量且不增加不良反应。现结合本中心的经验就HIFU的发展与原理及其在中晚期肝癌中治疗安全性与有效性、联合治疗情况进行综述。

高明生,陈拥军,姚勇,奉镭[2](2021)在《高强度聚焦超声治疗胰腺癌、肝癌的研究进展》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高强度聚焦超声(HIFU)技术历经近二十年的发展已日趋成熟,逐渐得到临床医师的认可,临床应用日益广泛。消化系统肿瘤的发病率、病死率一直居高不下,根治性手术仍是其首选治疗方案,其次是姑息性治疗,包括放疗、化疗、介入、靶向、免疫、中医中药治疗等,HIFU具有无创、安全、有效、可重复等特点,因此其在消化系统肿瘤治疗中日益受到重视。食管癌、胃癌、肠癌等空腔脏器肿瘤由于腔内气体制约了HIFU的应用,但胰腺癌、肝癌属于实体肿瘤,HIFU给此类错失手术时机的患者带来了福音。鉴于此,本文就HIFU治疗胰腺癌、肝癌的研究进展进行分析、综述,以期为临床治疗提供新思路。

曹凯琪[3](2021)在《基于FIGO分型研究HIFU联合软坚散结胶囊治疗痰瘀互结型子宫肌瘤的疗效差异》文中提出目的:子宫肌瘤是女性生殖器官最常见的一种良性肿瘤(约占52%),也是临床患者子宫被切除的主要原因之一,对女性的身心健康造成了很大的影响。目前其西医治疗仍以传统有创手术为主,但随着“有创-微创-无创”治疗观念的改变,更多的女性开始选择近乎无创的高强度聚焦超声(High intensity focused ultrasound,HIFU)治疗子宫肌瘤。然而,HIFU术后肌瘤原位坏死的吸收问题,西医并无有效方法,而中医药治疗具有疗效好、副作用小、价格低廉的优势,是理想的干预手段。我院研发的软坚散结胶囊(软坚)具有活血化瘀、化痰散结的作用,临床应用多年,在良恶性肿瘤的治疗中均取得了较好的疗效,前期实验及临床研究均证实了其在痰瘀互结型子宫肌瘤上的治疗作用。本研究基于FIGO(国际妇产科联盟)分型,将子宫肌瘤分为0~8型,研究了 HIFU及软坚散结胶囊治疗不同分型痰瘀互结型子宫肌瘤的疗效差异,为痰瘀互结型子宫肌瘤提供更好的个性化中西医结合治疗方案。方法:根据纳排标准,回顾性地选取2017年9月至2020年9月期间,在山西省中医院、上海市第一妇婴保健院HIFU治疗中心接受治疗的235例痰瘀互结型子宫肌瘤患者,共纳入子宫肌瘤296枚。根据地域差异,将患者分为两组,山西省的125例患者均为HIFU+软坚组,共有肌瘤158枚,其中0型6枚,1型24枚,2型23枚,3型26枚,4型28枚,5型26枚,6型20枚,7型4枚,8型1枚;上海市的110例患者均为HIFU组,共有肌瘤138枚,其中0型5枚,1型21枚,2型19枚,3型18枚,4型21枚,5型20枚,6型26枚,7型6枚,8型2枚。两组患者术前准备及手术过程一致,HIFU+软坚组的患者在术后1天开始口服软坚散结胶囊至术后3个月,HIF U组术后不予任何子宫肌瘤相关药物干预,所有患者均于术后1天、术后1个月及术后3个月来院随诊并复查盆腔增强核磁,收集患者的一般情况,比较术后肌瘤的消融率、缩小率、疗效判定及患者术后症状评分的改变,并评估两组患者手术并发症的发生。结果:(1)术后1天所有患者总的肌瘤消融率达85.57%,HIFU组与HIFU+软坚组之间患者的消融率没有统计学差异,两组患者之间1~6型肌瘤的消融率也没有统计学差异,0、7、8型肌瘤因样本量太小,与其他组差异对比无意义,故不再进行对比。(2)术后1个月与术后3个月肌瘤缩小率方面,HIFU+软坚组均较HIFU组高;且不同时间窗上,1~6型肌瘤在两组患者中缩小率的差异经方差分析后均为1型>2型>3型=4型>5型=6型;而通过计量最小二乘法利用矩阵分析,软坚散结胶囊对1~6型肌瘤术后缩小率影响上的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3)术后3个月肌瘤的疗效判定上,HIFU组与HIFU+软坚组之间无统计学差异,总有效率达到98.28%;两组患者1~6型肌瘤的总有效率经方差分析后无统计学差异,且两组患者之间1~6型肌瘤疗效判定的两两对比,经卡方检验计算后也无统计学差异。(4)术后1个月症状总评分上,两组患者均较术前降低,且HIFU+软坚组较HIFU组低;术后1个月各症状评分上,HIFU组较术前仅痛经、下腹部不适2个症状有统计学差异,较术前降低,而HIFU+软坚组较术前在血块量增多、痛经、乏力、下腹部不适、腰酸5个症状上具有统计学差异,较术前低。术后3个月症状总评分上,两组患者均较术前1个月降低,且HIFU+软坚组较HIFU组低;术后3个月各症状评分上,两组患者较术后1个月在各症状评分上均降低,而两组之间,HIFU+软坚组较HIFU组在血块量增多、痛经、乏力、下腹部不适、腰酸5个症状评分上更低。所有患者均顺利完成手术,术中及术后随访中,部分患者出现了不同程度的治疗区域疼痛、臀部及骶尾部疼痛、低热等并发症,根据SIR标准进行分级评估后,两组均无SIR C~F级的患者,再使用t检验对比两组患者并发症的发生,无统计学差异,两组患者的安全性均较高。结论:研究中所有痰瘀互结型子宫肌瘤患者均能顺利安全地完成HIFU手术,且术后肌瘤消融率均较高,两组患者肌瘤的总平均消融率可达到85.39%,而各组患者在肌瘤消融率、疗效判定、并发症发生上无明显差异;肌瘤缩小率上,由于0、7、8型肌瘤例数太少,与其他组对比差异无意义,而1~6型肌瘤在HIFU术后不同时间窗上缩小率排序均为1型>2型>3型=4型>5型=6型;软坚散结胶囊可以提高肌瘤术后的缩小率,但在1~6型肌瘤缩小率之间没有明显的差异;症状评分上,HIFU术后可以明显改善患者的总症状评分,其中HIFU对于痛经、下腹部不适改善最明显,而软坚散结胶囊可以在HIFU基础上进一步改善患者的血块量增多、乏力、腰酸;术后1个月患者可能仍存在月经量多、月经周期紊乱、血块量多等症状,但在术后3个月时所有症状基本都可好转,可在术后提前告知患者,减轻患者的心理负担。

王斌[4](2021)在《高强度聚焦超声(HIFU)无创闭合新西兰兔隐静脉的实验研究》文中提出目的:研究高强度聚焦超声(High-Intensity Focused Ultrasound,HIFU)技术无创闭合新西兰兔隐静脉的有效性和安全性,对比点式治疗和区域治疗两种治疗方式的优缺点及临床应用价值。方法:将15只健康新西兰兔的双侧后肢30条隐静脉分为左侧和右侧两组。使用上海爱申科技公司的HIFUNIT9000聚焦超声肿瘤消融机进行干预治疗,目标静脉左侧采用点式治疗,右侧采用区域治疗。两组均采用输出功率85W,发射时间150 ms,间隔时间300 ms。彩超随访统计分析两组在干预后2小时、7天、14天和21天的血管闭合率、血流再通率和并发症发生率情况。随访21天靶静脉彩超下未观察到血流定义为治疗有效;治疗后2小时治疗段静脉彩超随访无血流,21天内随访任意时间再次出现血流定义为血流再通。并在21天时每组取5条病变静脉做病理组织学苏木精—伊红染色法(hematoxylin-eosin staining,HE)染色,对比两种治疗方法的有效性和安全性以及临床意义。结果:总共选取15只新西兰兔30条隐静脉,1只麻醉过程中死亡,28条有效实验静脉。HIFU技术无创治疗的整体有效率为71.43%(20/28);其中点式治疗组有效率64.29%(9/14),区域治疗组有效率78.57%(11/14),两种治疗方式的组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678);治疗后2小时点式治疗组和区域治疗组有效率分别为78.57%和85.71%,组间比较无统计学差异(P=1.000);治疗后7天点式治疗组和区域治疗组有效率分别为71.43%和85.71%,组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648);治疗后14天和21天时,两组有效率相同,都为64.29%和78.57%,组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678);随访21天,血流再通的发生率为10.70%(3/28),其中点式治疗组为14.29%(2/14),区域治疗组为7.14%(1/14),组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590);随访过程中并发症的发生率7.14%(2/28),点式治疗组无明显并发症发生,区域治疗组2例出现并发症14.29%(2/14),其中1例在治疗后即刻出现局部皮肤轻度灼伤,观察14天痊愈,无特殊处理;1例在随访14天时出现足趾缺血坏疽,骨头外露,考虑动脉损伤。结论:HIFU技术无创闭合新西兰兔隐静脉的研究中体现出具有良好的有效性和安全性。点式治疗和区域治疗两种治疗方法在有效率、血管再通率和并发症发生率之间的差异不明显,本研究为HIFU技术无创治疗静脉疾病提供了一定的理论依据,但其潜在应用价值仍需进一步研究。

叶合敏[5](2021)在《基于MnO2金属有机框架纳米粒的制备及其在HIFU治疗中的增效研究》文中研究指明研究背景高强度聚焦超声(High Intensity Focused Ultrasound,HIFU)肿瘤治疗系统是在影像的引导下靶向消融局部肿瘤组织的一种新方法。近年来,纳米粒在靶向功能化、刺激响应、体内成像、联合化疗等方面的发展,为HIFU的联合治疗提供了新思路。但是传统的HIFU增效剂存在体积较大、稳定性差、载药量低等问题。为了解决这些问题,本研究通过物理吸附将葡萄糖氧化酶(Glucose Oxidase,GOD)、二氧化锰(MnO2)、三价铁离子(Fe3+)、化疗药物盐酸阿霉素(DOX·HCl)制备成GOD-MnO2-Fe3+-DOX金属有机框架纳米粒(GOD-MnO2-Fe3+-DOX NPs)。该纳米粒可在肿瘤弱酸性微环境刺激下解离,释放的MnO2在HIFU治疗过程中产生O2以增效HIFU治疗,联合释放的GOD和DOX共同治疗HIFU消融后残余的肿瘤细胞。目的制备GOD-MnO2-Fe3+-DOX NPs,并探究其在联合HIFU治疗肿瘤中的增效作用。方法1.通过氧化还原反应制备MnO2纳米粒并检测表征。GOD、MnO2、Fe3+与抗癌药物DOX通过物理吸附自组装形成GOD-MnO2-Fe3+-DOX NPs并检测表征。2.利用流式细胞术、激光共聚焦、CCK-8细胞毒性试验考察GOD-MnO2-Fe3+-DOX NPs在细胞内的摄取、分布及对4T1小鼠乳腺癌细胞的杀伤作用。3.SD大鼠尾静脉注射DOX和GOD-MnO2-Fe3+-DOX NPs后在不同时间点取血,处理后检测血浆中药物浓度,评估药物代谢动力学。BALB/c小鼠取血,提取红细胞后与不同浓度的GOD-MnO2-Fe3+-DOX NPs共孵育后观察溶血现象,计算溶血率。4.建立4T1小鼠乳腺癌皮下瘤模型进行肿瘤抑制实验,尾静脉注射单纯DOX、GOD-MnO2-Fe3+-DOX NPs,24 h后处死小鼠取肿瘤组织制备冰冻切片,在CLSM下观察药物在组织中的分布。5.建立4T1小鼠乳腺癌皮下瘤模型,当肿瘤体积达到80-100 mm3,随机分为空白对照组、单纯DOX组、GOD-MnO2-Fe3+-DOX NPs组3组进行治疗,定期测量肿瘤体积、记录小鼠体重及拍照。治疗结束后,处死小鼠,收集肿瘤及心、肝、脾、肺、肾主要脏器,利用组织病理石蜡切片检测纳米粒经体内循环后对肿瘤的杀伤效果以及对主要脏器的毒副作用。6.建立4T1小鼠乳腺癌皮下瘤模型,当肿瘤体积达到300-500 mm3时,随机分为空白对照组,仅HIFU组,GOD-MnO2-Fe3+-DOX NPs+HIFU组进行治疗。HIFU治疗功率为90 W,治疗总时间为3 s。观察HIFU作用前后超声图像上靶区灰度变化,计算肿瘤凝固性坏死体积。治疗结束后定期测量肿瘤体积、监测小鼠体重及生存期变化。结果1.制备GOD-MnO2-Fe3+-DOX NPs,粒径为131.23±0.84 nm,表面电位为21.87±1.72 m V,载药率约为40.18%。在pH=7.4的中性环境中48h内药物累积释放率仅23.13%,而在pH=5的弱酸性条件下中,4 h内药物累积释放率可达57.37%,48h内药物累积释放率约为87.85%。2.体外对4T1小鼠乳腺癌细胞的毒性作用结果表明GOD-MnO2-Fe3+-DOX NPs作用比仅DOX作用4T1小鼠乳腺癌细胞毒性更高。激光共聚焦扫描图像及流式细胞检测结果分别从定性与定量两方面显示与4T1小鼠乳腺癌细胞共孵育4 h后GOD-MnO2-Fe3+-DOX NPs能被肿瘤细胞摄取并释放药物,且GOD-MnO2-Fe3+-DOX NPs比单纯药物对癌细胞杀伤效力更高。3.药物代谢动力学及体内安全性实验结果表明,GOD-MnO2-Fe3+-DOX NPs具有良好的生物相容性且单纯药物具有更长的体内滞留时间。激光共聚焦扫描肿瘤冰冻切片观察到GOD-MnO2-Fe3+-DOX NPs组的DOX荧光滞留在肿瘤部位并进入到细胞核,而单纯DOX组无明显荧光。4.体内动物实验结果显示在单纯药物和GOD-MnO2-Fe3+-DOX NPs治疗中肿瘤生长受到不同程度的抑制,然而单纯药物组小鼠体重与生存期都明显缩短,GOD-MnO2-Fe3+-DOX NPs与对照组则无明显差异。5.GOD-MnO2-Fe3+-DOX NPs协同HIFU治疗结果显示其中GOD-MnO2-Fe3+-DOX NPs组灰度增强(25.5±4.5)明显高于仅HIFU辐照组(18.7±3.9)、凝固性坏死体积GOD-MnO2-Fe3+-DOX NPs组(105.80±1.21 mm3)明显大于仅HIFU辐照组(38.02±0.34 mm3)、能效因子GOD-MnO2-Fe3+-DOX NPs组(1.79)明显低于生理盐水组(4.97),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观察治疗后两周内肿瘤抑制结果显示GOD-MnO2-Fe3+-DOX NPs可以有效抑制肿瘤的进一步生长。结论本研究制备的金属有机框架纳米粒(GOD-MnO2-Fe3+-DOX NPs)可通过EPR效应富集到肿瘤部位以改变声环境,并在肿瘤微环境的作用下发生解离、产生O2,从而增强HIFU对肿瘤组织的消融作用,同时释放抗癌药物DOX以治疗残留的肿瘤组织。

杨海燕[6](2021)在《细菌蛋白纳米粒协同HIFU治疗乳腺癌的实验研究》文中指出聚焦超声消融手术(focused ultrasound ablation surgery,FUAS)或高强度聚焦超声(high intensity focused ultrasound,HIFU)技术用于治疗乳腺癌的效率仍有待于进一步提高。为此,针对如何提高HIFU治疗效率的各种研究则应运而生。其中最如火如荼的莫过于HIFU增效剂的研究。课题组近年开始开展对生物靶向性HIFU增效剂的研究,以厌氧菌双歧杆菌(Bifidobacterium,Bifi)作为特异性靶向肿瘤组织的载体,通过化学或物理的连接方式与传统的HIFU增效剂结合后,靶向性递送到肿瘤部位进行HIFU增效,取得了一定的研究成果,开启了对生物靶向性HIFU增效剂的新尝试。但前期研究发现,以Bifi为HIFU增效剂的载体,只能解决传统HIFU增效剂靶向性不强的问题,且Bifi与传统HIFU增效剂的各种连接方式或多或少存在一定的难点和不稳定性。更为重要的是,目前只能通过在Bifi的表面连接HIFU增效剂,仍然不能解决传统HIFU增效剂存在的诸如安全性不够高、靶区蓄积的量不足和靶区滞留时间短等问题。所以,如何提高靶区蓄积的HIFU增效剂的量、延长靶区滞留时间、提高安全性和肿瘤靶向性,是目前亟待解决的问题!为此,本研究试图以基因工程菌-大肠杆菌(Escherichia coli,E.coli)作为“寻靶剂”,将携带声学报告基因(Acoustic reporter genes,ARG)的质粒转入E.coli体内,并使其稳定复制和表达,编码产生一种新的、独特的纳米尺度的气囊(Gas vesicle,GVs),制备出一种基于E.coli“自产”GVs的细菌蛋白纳米粒(以下统一简称为GVs-E.coli)作为一种新型生物靶向性HIFU增效剂,并通过体外和体内实验来评价其HIFU增效效果、联合HIFU治疗乳腺癌的疗效,以及初步探讨其用于HIFU增效的机制。目的探究GVs-E.coli能否作为一种新型生物靶向性HIFU增效剂对HIFU治疗实体肿瘤产生协同作用,并初步探索其增效机制。方法1.通过基因工程技术制备GVs-E.coli,生物透射电镜观察其结构。2.GVs-E.coli超声成像能力的评估:(1)体外超声成像:将E.coli、GVs-E.coli(1×107 CFU)分别置于琼脂凝胶模型中,在常规二维超声模式和造影模式下进行超声成像,并对两种模式下感兴趣区域的超声信号灰度值进行定量分析。(2)体内超声成像:选取3只肿瘤大小约为0.6mm×0.6mm×0.6mm左右的荷瘤鼠,瘤内注射GVs-E.coli(1×107CFU),分别在注射前后对肿瘤部位进行常规二维超声模式和造影模式超声成像,并对两种模式下感兴趣区域的超声信号灰度值进行定量分析。3.验证GVs-E.coli的安全性:将30只健康雌性BALB/c鼠随机分为6组:(1)对照组(不做任何处理);(2)注射GVs-E.coli后30min;(3)注射GVs-E.coli后1d;(4)注射GVs-E.coli后3d;(5)注射GVs-E.coli后7d;(6)注射GVs-E.coli后14d,将最大耐受剂量(1×107 CFU)GVs-E.coli经尾静脉注射入BALB/c鼠体内,通过监测BALB/c鼠体重变化、血常规和血生化指标以及重要脏器组织行H&E染色,用以验证GVs-E.coli在体内的安全性。4.验证GVs-E.coli的靶向性:将25只荷瘤鼠随机分为5组:(1)对照组(不做任何处理);(2)注射GVs-E.coli后1d;(3)注射GVs-E.coli后3d;(4)注射GVs-E.coli后7d;(5)注射GVs-E.coli后14d。将最大耐受剂量(1×107 CFU)GVs-E.coli经尾静脉注射入荷瘤鼠体内,连续注射3天。在各个对应的时间点,将荷瘤鼠实施安乐死以后,收集肿瘤组织和重要器官(心脏、肝脏、脾脏、肺以及肾脏)进行组织匀浆后,观察一次性细菌培养皿中菌落生长情况。5.GVs-E.coli用于体外HIFU增效的评价:将新鲜牛肝组织切成10cm×10 cm×10 cm大小,脱气后进行实验。实验分组设置为:(1)PBS;(2)E.coli;(3)GVs-E.coli。将PBS(100μL)以及制备好的E.coli、GVs-E.coli(1×107 CFU)直接注射到牛肝组织内进行不同参数的HIFU点辐照(120W 5S、150W 5S、180W 5S)。观察HIFU辐照即刻靶区灰度值变化,测量凝固性坏死体积。在HIFU辐照的同时进行空化信号的检测。6.GVs-E.coli用于体内HIFU增效的评价:将15只荷瘤鼠随机分为3组:(1)对照组,(2)E.coli+HIFU组,(3)GVs-E.coli+HIFU组。然后经尾静脉分别注射PBS(100μL)、E.coli及GVs-E.coli(1×107CFU),连续注射3天。在注射后的第7天,将荷瘤鼠麻醉后,对肿瘤区域进行HIFU点辐照(辐照参数为:150W,5S)。观察被辐照肿瘤组织的灰度值变化,于辐照后24 h对肿瘤组织行TTC染色,观察并计算凝固性坏死体积和能效因子。HIFU辐照的同时,监测空化信号。7.GVs-E.coli联合HIFU治疗乳腺癌的实验:将30只荷瘤鼠随机分为6组:(1)对照组,(2)HIFU组,(3)E.coli组,(4)GVs-E.coli组,(5)E.coli+HIFU组,(6)GVs-E.coli+HIFU组。经尾静脉分别注射PBS(100μL)、E.coli、GVs-E.coli、E.coli、GVs-E.coli(1×107 CFU),连续注射3天。监测荷瘤鼠的体重以及肿瘤体积随治疗时间的变化曲线,计算肿瘤抑制率。对肿瘤组织进行H&E,PCNA和TUNEL免疫组化分析,评价治疗效果。结果1.成功表达GVs的E.coli会变成乳白色“泡沫状”漂浮于菌液表面;TEM下可直观观察到E.coli内部大量的棱形、纺锤状蛋白纳米结构(GVs),证明GVs-E.coli的成功制备。2.GVs-E.coli超声成像:(1)体外超声成像结果显示:与单纯E.coli组相比,GVs-E.coli在二维超声模式具有良好的超声成像效果;在造影模式下,单纯E.coli不能显像,相反的,GVs-E.coli在造影模式下超声成像强度明显增强。对不同条件下两组超声成像灰度值进行定量统计,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01)。(2)体内超声成像结果显示:注射GVs-E.coli前,在常规二维超声模式和造影模式下,肿瘤内部信号均匀,超声信号灰度值较低;相反地,注射GVs-E.coli后,在常规二维超声模式和造影模式下,肿瘤内部信号增强且不均匀,在造影模式下信号增强更明显,超声信号灰度值增加明显,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01)。3.GVs-E.coli的安全性:(1)最大耐受剂量(1×107 CFU)下,GVs-E.coli经尾静脉进入BALB/c鼠体内后,实验组BALB/c鼠的体重增长趋势与对照组BALB/c鼠体重增长趋势基本一致。(2)最大耐受剂量(1×107 CFU)下,GVs-E.coli经尾静脉进入BALB/c鼠体内后,与对照组相比,实验组BALB/c鼠的血常规指标和血生化指标基本与对照组水平保持一致。(3)最大耐受剂量(1×107 CFU)下,GVs-E.coli经尾静脉进入BALB/c鼠体内后,实验组各重要脏器组织的H&E染色在光学显微镜下观察,与对照组所对应脏器组织无显着性差异,各重要脏器组织未见明显的病理结构改变。4.GVs-E.coli的肿瘤靶向性:随着注射时间的延长,涂布各重要脏器组织(心脏、肝脏、脾脏、肺以及肾脏)的平板上几乎不可见单菌落生长。相反的,涂布肿瘤组织的平板上的菌落数随着时间的延长不断增加,证明GVs-E.coli对肿瘤组织有特异靶向性。5.GVs-E.coli体外HIFU增效:当各组HIFU辐照参数(辐照频率、辐照时间)相同时,GVs-E.coli组的灰度变化值和凝固性坏死体积值均比E.coli组及PBS组的灰度变化值和凝固性坏死体积值大(p<0.05),并且,在同一实验组别中,HIFU辐照时间相同的情况下,随着HIFU辐照频率的增加,各实验组靶区灰度变化值和凝固性坏死体积值也明显增加。在HIFU辐照GVs-E.coli组的同时,PCD检测到典型的空化信号。6.GVs-E.coli体内HIFU增效:HIFU辐照(150W 5S)后,GVs-E.coli组乳腺癌肿瘤组织被辐照区域出现的灰度变化值(61.38±2.62)和凝固性坏死体积(215.18±6.75 mm3)均比E.coli组及PBS组的灰度变化值(17.92±0.78、8.92±0.46)和凝固性坏死体积值(92.56±3.67 mm3、57.68±4.44 mm3)大,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01);GVs-E.coli组的EEF值(2.44±0.08 J/mm3)比E.coli组及PBS组的EEF值(5.68±0.23 J/mm3、9.16±0.77 J/mm3)小,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01)。并且,在150W 5S的辐照条件下,GVs-E.coli+HIFU组中检测到的空化信号最明显,RMS幅值增加最显着。7.GVs-E.coli联合HIFU治疗乳腺癌:在注射GVs-E.coli后的第21天,GVs-E.coli+HIFU组的相对肿瘤体积减小最为明显,其肿瘤抑制率可以高达87%,较其他实验组而言,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01);肿瘤组织的H&E、PCNA和TUNEL染色结果均显示,GVs-E.coli+HIFU组的肿瘤细胞产生坏死和凋亡最为显着。在治疗期间,各实验组荷瘤鼠体重增长趋势与对照组体重增长趋势基本一致,证明GVs-E.coli联合HIFU治疗的安全性和有效性。结论1.本课题成功制备了GVs-E.coli,其具备良好的超声成像能力。2.GVs-E.coli具有较好的安全性和特异性靶向肿瘤组织的能力。3.GVs-E.coli在体外和体内均具备良好的增效HIFU消融的能力,初步认为空化效应在其增效过程中发挥主要作用,GVs-E.coli有作为一种新型生物靶向性HIFU增效剂的潜力。4.GVs-E.coli联合HIFU治疗乳腺癌能起到协同治疗的作用,有望为乳腺癌的临床治疗提供一种新的方法和思路。

桂逢烯[7](2021)在《HIFU间歇式辐照过程中焦域瞬态温度的反向推理研究》文中研究表明研究背景高强度聚焦超声(High Intensity Focused Ultrasound,HIFU)消融技术具有无辐射、无创等优点,已被广泛应用于多种良/恶性实体肿瘤的治疗。HIFU消融主要依赖于焦域处的超声热效应,因此,对焦域温度变化进行精确、实时的测量是实现HIFU精准治疗的关键。目前,基于磁共振引导的HIFU是唯一能够实现在HIFU临床治疗中对焦域温度分布进行测量的技术。虽然该技术能够较为精确的测量靶区组织温度的变化,但也存在成本高、操作复杂、扫描时间长等不足。寻求低成本、便捷及无创的焦域温度测量新方法一直是HIFU靶组织热场监测亟待解决的关键问题。目的本课题将传热反向推理思想引入到HIFU热效应研究中,旨在构建一种经济、简便的HIFU焦域温度重构方案,为HIFU临床治疗中焦域温度场的预测提供理论和实验研究数据。方法利用HIFU焦域传热特性的阶跃响应系数构建了测点温度的预测模型。在该预测模型的基础上,通过滚动优化实现了HIFU靶组织热源的反演,进一步,通过该反演热源重构了HIFU焦域的温度分布。上述反演方法利用数值模拟手段,通过构建声热耦合模型,采用有限元法对组织区域进行离散化,本文通过考虑非线性声传播的Westervelt方程构建了非线性声传播情况下的理论模型,结合Pennes生物组织传热方程计算了HIFU焦域的动态温度场分布。并针对不同辐照深度及不同离体组织中的焦域温度分布进行了计算,探讨了这些参数变化与焦域温度变化之间的规律,将等效热剂量大于240 min以上区域定义为凝固性坏死区域,设计离体实验验证了正问题模型的可行性,该方案旨在构建一种理论性的HIFU个性化治疗中焦域温度计算模型。在HIFU传热反问题的研究中提出模型预测思想,针对HIFU传热的特点建立了靶组织内测点温度与热源之间的预测模型,基于预测模型建立模型预测的反演方案估算HIFU在靶组织中诱导的热源,通过正问题模型产生的数据对反演方案不断进行训练和优化,最后利用反演热源求解生物传热方程重构HIFU消融靶组织内的温度分布。结果1.借助数值模拟方法,通过构建声热耦合模型,采用有限元法对HIFU靶组织区域进行离散化,通过利用Westervelt方程和Pennes生物组织传热方程计算了HIFU焦域的瞬态温度分布,并针对不同辐照模式、不同辐照深度以及不同离体组织中的焦域温度分布进行了仿真计算,并探讨了这些参数的变化与焦域温度变化之间的规律,构建了一种理论性的HIFU间歇式辐照离体组织的焦域温度仿真模型。2.通过HIFU焦域温升和凝固性坏死面积大小的对比表明,仿真和离体实验具有较好的一致性,说明HIFU传热正问题模型得到了实验验证。相同离体组织在不同辐照深度下,随着辐照深度的增加,HIFU焦域温度逐渐降低,有效温升面积逐渐减小,凝固性坏死面积逐渐减小。相同辐照深度下,由于离体肝脏组织和离体脂肪组织的声特性参数和热特性参数的不同,超声在声通道传播过程中能量衰减不同,造成靶区的能量沉积差异进而影响焦域的温度场。3.针对HIFU焦域热源传热的反演问题,分别构建了二维、三维传热模型,建立了热源与相应温度观测点的输入-输出预测模型。预测模型用于预测相应观测空间点的温度向量。利用观测空间温度,通过滚动优化得到靶区目标组织中热源的估计值。最后,将热源估计值带入Pennes生物组织传热方程重构了HIFU消融靶组织内的焦域温度分布。4.通过数值实验探讨了不同热源形式、未来时间步长r和测量误差对HIFU时空间分布热源反演的影响。数值实验结果表明,反演方案提高了反演结果对测量误差的抗干扰能力,有效的降低了反演结果对未来时间步长r的依赖性,保证了反演结果的稳定性和准确性。结论1.建立了基于HIFU间歇式辐照过程中焦域温度分布的传热正问题模型,离体实验验证了传热正问题模型的可行性,为研究靶组织温度场重构的反问题模型提供了理论基础与数据支撑。2.本文构建了一种基于模型预测的HIFU焦域温度反向推理方案,该方案有效地降低了反演结果对时间步长r的依赖性,保证了反演结果的稳定性和准确性,为HIFU焦域测量提供了一种可供选择的研究手段和方案。

林晓红[8](2021)在《双模态仿生纳米分子探针用于光热联合声动力及增效免疫治疗的研究》文中研究说明第一部分乳腺癌细胞膜仿生纳米分子探针的制备、表征及基本性能检测目的制备一种乳腺癌细胞膜包覆的载血卟啉单甲醚/超顺磁性氧化铁的仿生纳米分子探针(CHINPs),检测其表征、光热性能及活性氧产生性能。方法1.纳米粒的制备及表征:通过化学裂解及反复冻融法提取乳腺癌4T1细胞膜,然后以双乳化法联合挤压法制备癌细胞膜(Cancer cell membrane,CCM)包被的载血卟啉单甲醚(Hematoporphyrin monomethyl ether,HMME)及超顺磁性氧化铁(Superparamagnetic iron oxide,SPIO)的聚乳酸-羟基乙酸共聚物(polylactic acid-glycolic acid copolymer,PLGA)仿生纳米粒作为分子探针(CHINPs)。光学显微镜及激光共聚焦显微镜(Laser confocal microscope,CLSM)下观察其形态,以透射电镜(transmission electron microscope,TEM)分析其结构;通过马尔文粒径仪检测其粒径、电位;采用紫外分光光度法及电感耦合等离子体质谱法(inductively coupled plasma massspectrometry,ICP-MS)分别检测纳米粒中HMME及SPIO含量,并计算包封率和载药量;采用蛋白质凝胶电泳(protein gel electrophoresis,SDS-PAGE)检测纳米粒携带蛋白的情况,验证其细胞膜包被效果。2.纳米粒的基本性能:检测不同浓度的CHINPs在808 nm激光仪激发下的光热性能及光热稳定性;以单线态氧探针(singlet oxygen sensor green,SOSG)验证纳米粒产生活性氧(reactive oxygen species,ROS)的性能;以2,7-二氯二氢荧光素二乙酸酯(2,7-dichlorodi-hydrofluorescein diacetate,DCFH-DA)检测纳米粒在细胞水平ROS的产生性能。结果1.纳米粒的表征:采用挤压法及双乳化法所制备的纳米粒CHINPs呈浅棕色,光镜及激光共聚焦显微镜下可见纳米粒分散性良好,大小均一,形态规则,透射电镜下可见纳米粒呈球形“核壳结构”。马尔文粒径仪测得CCM、HINPs及CHINPs的粒径分别为337.8±6.4 nm,198.9±1.4 nm和228.1±6.2 nm,Zeta电位分别为-20.5±0.4 m V,-10.7±1.3 m V和-19.3±0.6 m V;血卟啉单甲醚的包封率为82.12%,载药量为3.16%。超顺磁性氧化铁包封率为89.21%,载药量为1.83%。SDS-PAGE结果显示CHINPs与CCM、4T1细胞裂解液具有几乎相同的蛋白谱。2.纳米粒的基本性能:CHINPs在808nm激光激发下具有良好的光热转换性能及稳定性;经SOSG探针检测,CHINPs在超声辐照下可产生ROS;DCFH-DA探针检测到CHINPs与细胞孵育后经超声辐照可产生大量的ROS。结论本研究成功制备出乳腺癌细胞膜仿生纳米分子探针(CHINPs),该分子探针具有良好的光热及产生活性氧的性能。第二部分乳腺癌细胞膜仿生纳米分子探针同源靶向性评估及光声/磁共振双模态成像研究目的体外观察CHINPs靶向同源乳腺癌4T1细胞的能力,探讨其体外PAI及MRI效果;建立Babl/c小鼠原位乳腺癌模型,观察CHINPs体内靶向同源肿瘤及体内PAI及MRI效果,进而评估其作为双模态造影剂的体内成像能力。方法1.CHINPs体外同源靶向及光声、磁共振成像:将非靶向HINPs及靶向CHINPs分别和乳腺癌4T1细胞共孵育1h、2h、3h、4h后,在激光共聚焦显微镜及流式细胞学检查下观察4T1细胞吞噬纳米粒的情况。同时,将非靶向HINPs及靶向CHINPs分别与其他肿瘤细胞(MDA-MB-231细胞,MG63细胞,B16F10细胞)及巨噬细胞RAW264.7孵育4h后,在激光共聚焦显微镜及流式细胞学检查下观察CHINPs被不同肿瘤细胞的吞噬及逃逸巨噬细胞吞噬的情况。将不同浓度的CHINPs分别置入凝胶孔模型及2ml EP管中,观察其在激发波长为725nm时增强光声成像的效果及在磁共振成像系统下的成像效果,并对信号强度进行定量分析。2.CHINPs体内同源靶向及光声、磁共振成像:建立Babl/c小鼠原位乳腺癌模型,通过尾静脉分别注射Di R标记的HINPs或CHINPs,于不同时间点(注射前,注射后1h,3h,6h,24h及48 h)进行小鼠活体荧光成像,然后以成像系统软件测量小鼠肿瘤区域荧光信号值,评估CHINPs靶向肿瘤的性能。同时于注射纳米粒24 h后,处死小鼠,取肿瘤和重要脏器(心、肝、脾、肺、肾)进行离体组织荧光成像,并进一步通过ICP-MS定量分析CHINPs的组织分布情况。通过荷瘤小鼠尾静脉分别注射HINPs或CHINPs,于不同时间点(注射前,注射后1h,3h,6h,24h及48 h)分别进行光声成像、T2加权磁共振成像,并利用系统相关软件进行感兴趣区域(Region of interest,ROI)信号强度的定量分析,观察CHINPs的体内成像效果。结果1.CHINPs体外同源靶向及光声、磁共振成像:靶向纳米粒CHINPs组,乳腺癌4T1细胞周围有大量纳米粒聚集,荧光强度高,而其他肿瘤细胞(MDA-MB-231细胞,MG63细胞,B16F10细胞)周围纳米粒较少,荧光强度低;非靶向纳米粒HINPs组,所有肿瘤细胞周围均只有少数纳米颗粒聚集,表明CHINPs能靶向同源4T1细胞;巨噬细胞RAW264.7周围有大量的非靶向纳米粒HINPs,少许靶向纳米粒CHINPs,表明CHINPs经细胞膜修饰后可逃逸巨噬细胞吞噬。体外PAI及MRI结果显示:纳米粒CHINPs可增强光声成像,其光声信号呈浓度依赖性,随其浓度的升高而增强;T2加权MRI成像呈负增强,信号强度随其浓度的升高而减低,弛豫率随浓度升高逐渐升高。2.CHINPs体内同源靶向及光声、磁共振成像:荷瘤小鼠活体荧光成像发现,靶向纳米粒CHINPs组可分布于肿瘤区域,该组肿瘤部位荧光信号显着高于非靶向纳米粒HINPs组,且其荧光信号值在注射后逐渐升高,于24 h达到高峰后逐渐下降。离体荧光成像及ICP-MS进一步证实,CHINPs可靶向聚集于肿瘤区域。荷瘤小鼠经尾静脉注射纳米粒CHINPs后,肿瘤区域的光声信号逐渐增强,在24小时达到最高峰后缓慢下降,而T2加权磁共振信号则与其相反,先下降达最低值后再逐渐升高,呈负增强。结论制备的细胞膜纳米分子探针CHINPs能主动靶向同源乳腺癌细胞,具有良好的体外光声及T2加权磁共振成像的性能。荷瘤小鼠的实验表明CHINPs能有效地在肿瘤部位聚集,可作为理想的造影剂进行PAI/MRI双模态成像。第三部分乳腺癌细胞膜仿生纳米分子探针用于光热/声动力协同PD-1抗体抗肿瘤治疗的实验研究目的观察CHINPs用于光热/声动力协同PD-1治疗乳腺癌的效果,并进行体内免疫机制的分析,评估CHINPs体内外的生物安全性。方法1.CHINPs体外细胞毒性及光热/声动力联合抗肿瘤:通过CCK-8法评估CHINPs纳米分子探针对乳腺癌4T1细胞的细胞毒性作用。在808 nm激光及低强度聚焦超声的辐照下,通过流式细胞术及激光共聚焦显微镜评估光热和声动力联合治疗对乳腺癌4T1细胞的杀伤作用。2.CHINPs体内光热/声动力联合协同PD-1抗肿瘤治疗:建立Balb/c小鼠双侧原位肿瘤模型(右侧:原位瘤,左侧:人工远处转移瘤),当原位瘤体积约50-60 mm3时,将荷瘤小鼠随机分为9组(n=6),包括:对照组;激光+超声组;单独CHINPs组;抗PD-1组;CHINPs+激光组(PTT组);CHINPs+超声组(SDT组);HINPs+激光+超声组(非靶向PTT/SDT组);CHINPs+激光+超声组(靶向PTT/SDT组);CHINPs+激光+超声+抗PD-1组(靶向PTT/SDT/抗PD-1组)。按分组分别经尾静脉注射200μl PBS、HINPs或CHINPs 24h后,给予激光或/和超声辐照肿瘤,观察各组荷瘤小鼠左、右两侧肿瘤的生长情况及小鼠体重,每隔一天用游标卡尺测量荷瘤小鼠双侧肿瘤的最大径及最小径,计算其体积,并给小鼠称重,为期16天。同时每组荷瘤小鼠在处理后3天,随机处死一只并收集右侧原发瘤进行H&E,TUNEL和Ki67染色,评估肿瘤细胞增殖和凋亡的情况,并进行定量分析。3.免疫机制评估:为了评估CHINPs用于光热/声动力联合协同PD-1免疫治疗的机制,每组荷瘤小鼠在治疗后的第7天,收集人工远处瘤制备成单细胞悬浮液,进行免疫荧光抗体染色,利用流式细胞学分析T细胞的分型,同时采集小鼠血样,采用ELISA法检测血清细胞因子TNF-α、IFN-γ、IL-12的分泌情况。4.CHINPs生物安全性评估:采用健康昆明小鼠评估CHINPs的急性及慢性毒性作用,以评估其体内生物安全性,将200μl CHINPs经尾静脉注射入健康昆明小鼠,于注射后1天,7天,14天,28天处死小鼠,收集血液标本做血常规及血生化检查,取出各主要器官(心、肝、脾、肺、肾、肠)进行H&E染色,观察其组织形态学变化。结果1.CHINPs体外细胞毒性及光热/声动力联合抗肿瘤:单独CHINPs与4T1细胞共同孵育,不应用超声辐照时,对细胞存活率无明显影响,在808 nm激光仪及低强度聚焦超声的辐照下可分别通过光热效应、声动力产生活性氧的效应杀灭乳腺癌4T1细胞,相较于单独的光热治疗组及单独的声动力治疗组,光热治疗联合声动力治疗可显着增强杀伤乳腺癌4T1细胞效果,且经过细胞膜包裹后,其联合治疗效果进一步加强。2.CHINPs体内光热/声动力联合协同PD-1抗肿瘤治疗:荷瘤小鼠体内治疗研究中,单独的激光+超声组及单独CHINPs组无论原发瘤还是远处瘤,肿瘤体积、抑瘤率及肿瘤重量较对照组均无统计学差异,表明单独的激光+超声组及单独CHINPs组不能抑制肿瘤的生长。而光热治疗组和声动力治疗组,原发瘤与转移瘤的生长均受到轻微的抑制,表明光热治疗及声动力治疗均能在一定程度上抑制肿瘤生长。而靶向纳米粒CHINPs介导的光热治疗联合声动力治疗组,原发瘤的生长在前1周内完全受到抑制,治疗效果强于未经细胞膜包裹的HINPs介导的光热治疗联合声动力治疗组,但1周后原发瘤出现了复发,而且其转移瘤也未受到明显抑制。而只有在靶向纳米粒CHINPs介导的光热联合声动力协同PD-1组,无论是原发瘤还是远处瘤的生长均完全被抑制,表明CHINPs介导的光热联合声动力治疗可协同PD-1抗体抗肿瘤治疗,不仅可有效消除原发瘤,而且可抑制转移瘤生长。肿瘤组织H&E染色结果显示,光热联合声动力协同PD-1治疗组肿瘤细胞形态被破坏,可见核固缩、碎裂及溶解;TUNEL和Ki67染色结果显示光热联合声动力协同PD-1治疗组相对于其他组细胞增殖指数低、凋亡指数高,具有统计学差异(P<0.05)。3.免疫机制分析:各组荷瘤小鼠的左侧肿瘤(人工远处转移瘤)经免疫荧光抗体染色,流式细胞学分析显示,光热/声动力联合协同PD-1治疗组中有大量被激活的效应T细胞CD8+T细胞,其比例高于其他组,而调节性T细胞Treg的比例最低,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ELISA血清分析显示,实验组分泌了较多的细胞因子TNF-α、IFN-γ、IL-12,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4.CHINPs生物安全性评估:健康昆明鼠各组血常规和血生化各项指标结果均在正常参考值范围内,主要器官的H&E染色结果亦未见明显形态学及病理组织改变。结论CHINPs具有良好的生物相容性,可在808nm激光仪及低强度聚焦超声作用下,通过光热效应及产生ROS直接杀伤原发瘤,联合PD-1抗体激活全身免疫反应,从而有效抑制转移瘤的生长。

蒋富杰[9](2021)在《表达气体囊泡的大肠杆菌BL21(AI)增效HIFU消融肿瘤的相关安全性实验研究》文中研究表明研究背景高强度聚焦超声(High Intensity Focused Ultrasound,HIFU)是一种非侵入性治疗技术,其原理是利用超声的机械效应、热效应和空化效应使得靶区组织产生瞬时高温,造成不可逆的凝固性坏死,在临床上已广泛用于子宫肌瘤、肝癌、前列腺癌等实体肿瘤的治疗。相比与微波消融等传统无创治疗方法有着安全性高、操作简便及副作用低等优点。但是随着距离的增加,超声能量会发生衰减,增加治疗功率和时长会引起副作用。有学者通过引入液态氟碳类物质作为HIFU增效剂来提高HIFU消融效率,但其靶向性不强。课题组前期研究利用双歧杆菌体外结合HIFU增效物质构建成生物靶向增效剂,能够靶向增强HIFU消融的效果,但仍存在体内连接不稳定的问题。工程大肠杆菌BL21菌株(Escherichia coli BL21(AI),E.coli BL21(AI))属于非致病性菌株,经声学信使基因(Acoustic reporter genes,ARGs)重组后表达气体囊泡(Gas vesicles,GVs)能用于超声显像,而气体是增效HIFU的主要物质,所以气体囊泡理论上能用于超声治疗的增效。因此,本研究探索利用自身表达气体囊泡的大肠杆菌BL21(AI)作为新型HIFU生物靶向增效剂,验证其增强HIFU消融的效果,并在增效剂量下探讨其相关安全性。目的:探讨E.coli BL21(AI)体内表达的GVs对HIFU消融肿瘤的增效作用以及相关安全性。方法:1.制备E.coli BL21(AI)-GVs,诱导ARGs基因重组E.coli BL21(AI)表达GVs,透射电镜观察基本形态,检测其生长情况及体外靶向乏氧区能力。选取12只荷瘤小鼠,于注射后1、4和14天,通过组织匀浆观察肿瘤靶向性。2.E.coli BL21(AI)-GVs增效HIFU消融实验:选取20只荷瘤小鼠,随机分为高剂量组(1×109CFU/m L)、中剂量组(1×108CFU/m L)、低剂量组(1×107CFU/m L)和PBS对照组,对肿瘤区域进行HIFU点辐照并观察超声灰度值变化,于辐照后24h行TTC染色,计算凝固性坏死体积和能效因子,肿瘤组织HE染色及TUNEL免疫组化分析不同剂量的E.coli BL21(AI)-GVs增强HIFU消融肿瘤的效果。3.E.coli BL21(AI)-GVs的相关安全性实验:选取48只正常BALB/c小鼠,随机分为高剂量组(1×109CFU/m L)、中剂量组(1×108CFU/m L)、低剂量组(1×107CFU/m L)与PBS对照组,于注射后第1d、4d、14d和30d,进行血培养检测。选取192只正常BALB/c小鼠,随机分为高剂量组、中剂量组、低剂量组与PBS对照组,于注射后1d,4d,14d和30d分别检测各剂量组血常规、肝功,肾功和心肌酶谱血生化指标,ELISA试剂盒检测血清细胞因子TNF-α、IL-1β和IL-4的水平。30d后检测主要脏器的脏器指数并进行组织病理HE染色检查,评价其安全性。结果:1.透射电镜下E.coli BL21(AI)-GVs呈中空、两端呈双锥状的圆柱体形,直径45-250nm,长度100-400nm。定量测得1OD600=1.07×109CFU菌落数。注射后4d,细菌在肿瘤体内的定植量达到峰值。2.在体HIFU消融实验显示,灰度变化值及凝固性坏死体积为:高剂量组>中剂量组>低剂量组>PBS对照组(P<0.05);能效因子为:高剂量组<中剂量组<低剂量组<PBS对照组(P<0.05)。肿瘤组织HE,TUNEL免疫组化结果显示高、中和低剂量组的肿瘤细胞均出现凋亡情况,高剂量组细胞凋亡最为明显。3.相关安全性实验显示,血培养提示静脉注射后14d内血液中未检测出细菌生长。注射后1d高剂量组WBC、PLT和LYMPH低于PBS对照组(P<0.05),NEUT高于PBS对照组(P<0.05),第4、14和30d高剂量组WBC、PLT、LYMPH和NEUT与PBS对照组相比无明显差异(P>0.05);中、低剂量组血常规指标与PBS对照组相比均无明显差异(P>0.05)。高、中及低剂量组肝功、肾功、心肌酶谱指标和脏器指数与PBS对照组相比无明显差异(P>0.05)。注射后1d和4d高剂量组细胞因子TNF-α和IL-4均高于PBS对照组(P<0.05),第14d和30d高剂量组TNF-α和IL-4含量与PBS对照组相比无明显差异(P>0.05),而中、低剂量组TNF-α和IL-4与PBS对照组相比无明显异常变化(P>0.05)。高、中及低剂量组IL-1β水平与PBS对照组相比无明显差异(P>0.05)。主要脏器组织的病理结果显示,高、中及低剂量组未发现明显异常改变。结论:1.本课题成功构建生物靶向增效剂E.coli BL21(AI)-GVs,具有良好肿瘤靶向性,在1×107CFU~1×109CFU的剂量范围具有增效HIFU消融肿瘤的能力。2.E.coli BL21(AI)-GVs在1×109CFU下出现一过性炎性反应症状,在1×107CFU~1×108CFU增效剂量下具有良好安全性,可安全有效增效HIFU消融肿瘤。

乔伟[10](2020)在《聚焦超声激励无水酒精增强肝肿瘤消融效果的实验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研究背景:经皮酒精消融(Percutaneous ethanol ablation,PEA)作为一种局部介入治疗方法,在临床应用于小肝癌治疗已30多年,具有安全有效、并发症发生率低等特点。而肝细胞癌内血供丰富,肿瘤滋养血管易冲刷注入的无水酒精,降低局部酒精浓度,缩短酒精滞留时间;且国内肝细胞癌多合并肝硬化,瘤内存在丰富纤维分隔,限制了酒精弥散,从而限制了无水酒精消融的体积和完全坏死率。随着新技术的发展,具有更大消融范围的射频消融及微波消融技术成为主流,逐渐取代了酒精消融术成为小肝癌的首选介入治疗方式。尽管如此,经皮酒精消融对于热消融困难部位,例如临近肝门、胆道、膈肌及靠近腹腔脏器等重要组织器官的肝癌消融仍有着一定的优势,所以经皮酒精消融依然在肝癌治疗中发挥一定作用。因此如何提高局部酒精浓度,使其获得足够大的消融体积,已成为目前酒精消融技术所需要解决的首要问题。大量研究表明对于直径<2cm的小肝癌,酒精消融治疗与手术切除在长期生存率上并没有显着差异,而对于3-5cm的较大肝癌或多结节性肝癌,酒精消融的肿瘤完全坏死率下降至50%。为了扩大酒精消融范围,临床大量研究采用将经导管动脉化疗栓塞、射频消融、微波消融等介入治疗与酒精消融联合的方式,以获得更好的肿瘤坏死率和远期生存率。其原理多为在治疗栓塞或损毁肿瘤血管的基础上,再进行酒精消融,通过这种方式减少了肿瘤血供对酒精的冲刷,从而增强其消融效果,但上述联合治疗仅仅是两种介入治疗方式的前后叠加应用,不仅增加了创伤、治疗时长及治疗费用,且并未改善酒精消融治疗的适应症。高强度聚焦超声(High-intensity focused ultrasound,HIFU)是一种在临床已应用多年的相对无创的治疗方法。近年来随着技术的发展,已有多项实验研究表明HIFU可以实现对部分肝内肿瘤的精准消融治疗。然而由于治疗声窗狭小,传递到胸廓内的超声能量被肋骨大量吸收反射,加上肝脏生理性运动影响,限制了其在肝癌治疗中的应用。为了增强靶区组织对超声能量吸收,扩大消融效果,减少治疗剂量与治疗时间,与肝癌治疗相关的HIFU增效剂也成为目前聚焦超声的研究热点。离体猪肝实验中发现在HIFU辐照前经无水酒精注射处理可显着增大消融灶。临床研究发现肝癌内或肿瘤行PEA治疗数天后,再行HIFU治疗患者较单纯HIFU治疗时间明显缩短,治疗效率提高。既往研究还发现当HIFU对组织造成损伤时,可通过汽化和空化效应产生微泡云。超声空化效应和热效应是HIFU的两个主要物理效应,并且这两种效应都可以使无水酒精发生汽化。另外无水酒精的空化阈值较人体组织及体液更低,实验发现离体肝组织注入无水酒精后,可明显降低HIFU靶区的空化阈值,增强HIFU辐照时的空化活动,使得焦点处温度升高突然加快,进而缩短HIFU的治疗时间。有鉴于此,我们设想将非侵入性的HIFU治疗直接作用于PEA注入的无水酒精,激励其汽化形成大量微气泡云,促使膨胀的酒精气泡聚集在注入区域的组织或微血管中,延缓血流的冲刷,从而增加局部酒精浓度以及滞留时间;而酒精气泡又可作为空化核,在超声诱导下产生空化效应,产生的微射流、冲击波可在细胞膜及毛细血管壁形成声孔,增强局部组织的通透性,进而促进酒精在组织和瘤体内的弥散,从而扩大酒精消融的体积以及提高消融完全坏死率。考虑到酒精的空化阈值较低,激励酒精汽化所需要的条件可能远低于目前HIFU所具有的精确焦域以及高声强,而且辐照时间相比HIFU治疗时间也大为缩短,因此我们选择更为简便的平均声强较低的小型HIFU聚焦超声设备(Focused ultrasound,FUS),来初步验证聚焦超声对酒精消融治疗的影响。研究目的:1.通过聚焦超声联合酒精消融兔肝实验,证实聚焦超声实时激励注入的酒精汽化形成酒精微气泡,可以有效扩大酒精消融体积;并验证聚焦超声治疗的安全性及其与酒精联合作用对肝功能的影响。2.在上述实验基础上,进一步验证该联合方法应用于兔肝脏VX2肿瘤消融的治疗效果。材料与方法:1.主要实验仪器(1)“华西”牌CZ180A型超声治疗仪(绵阳索尼克电子有限公司),换能器的工作频率为1.0 MHz,实测测值与标称值偏差不大于±15%。超声输出功率:12.5W±20%,占空比为50%,采用导声罩方式聚焦。由南京大学声学所采用HNA-0400针式水听器(Onda Corporation)测得峰值负压为1.4 MPa±15%,对应空间峰值时间平均声强(ISPTA)为33.0W/cm2±20%。(2)VINNO 70型彩色多普勒超声诊断仪(苏州飞依诺科技有限公司),配备X4-12L高频线阵探头(频率范围4-12 MHz),具备超声造影功能。(3)AZ8856型双通道数显温度表(台湾衡欣科技股份有限公司),温度测量范围为-200~1760℃。(4)WRT-MI型微型针式温度传感器(广州市圣高测控科技有限公司),温度测量范围为-50~125℃,直径0.6 mm,长度100 mm。2.主要实验试剂(1)无水酒精,分析纯(CH3CH2OH)含量≥99.7%,由重庆川东化工有限公司提供。(2)Sonazoid?注射用全氟丁烷微球(挪威GE医疗),微球平均直径为2.1μm;4ml生理盐水复溶16μl微球,微球溶液浓度约6×108/ml。3.实验动物59只健康新西兰大白兔,雌雄不限,3-6月龄,体重1.8-2.5 kg,由陆军军医大学实验动物中心提供并完成检疫。其中39只用于聚焦超声激励无水酒精消融正常兔肝脏的有效性及安全性实验,另外20只用于建立兔肝脏VX2肿瘤模型后入组聚焦超声激励无水酒精在兔肝肿瘤消融中的实验研究。4.实验方法实验一:聚焦超声激励无水酒精在正常兔肝消融中的有效性及安全性实验研究(1)实验分组及处理:健康新西兰大白兔39只随机分为4组,分别是单纯聚焦超声辐照组(FUS,n=12),单纯酒精消融组(EA,n=12),聚焦超声激励酒精消融组(EA+FUS,n=12),对照组(Control,n=3)。麻醉后各组实验兔接受处理分别为:FUS组兔肝右叶及中叶连接处给予聚焦超声辐照20 s;EA组超声引导下将经皮无水酒精注射治疗(Percutaneous ethanol injection therapy,PEIT)针(21 G×180 mm,日本八光公司)插入同一区域肝包膜下约10mm处,随后缓慢(约20s)注射0.2ml无水酒精;EA+FUS组,将聚焦区对准PEIT针的针尖区,缓慢注入酒精的同时给予聚焦超声辐照20s;Control组仅接受开腹手术,暴露兔肝后关腹。(2)肝功能检测:FUS、EA、EA+FUS组各取3只实验兔与对照组实验兔于处理前、处理后即刻、24h、48h、72h及7d抽取动脉血检测ALT、AST含量。(3)聚焦区温度变化检测:48小时后,FUS组除去1只行组织病理学检查外,剩余8只实验兔再次接受聚焦超声辐照20 s,并对聚焦区进行测温,测量时间为60s,并根据结果绘制温度时间曲线。(4)消融体积测量:EA、EA+FUS组处理后48h获取各组肝脏组织,仔细沿消融灶与肝组织交界处进行切除取材,利用量筒排液法测量肝脏消融坏死灶的体积。(5)组织病理学检测:在处理后48h,各组取1只实验兔肝脏组织,进行HE染色,于光镜下观察消融灶的组织学改变。实验二:聚焦超声激励无水酒精在兔肝肿瘤消融中的实验研究(1)兔肝VX2肿瘤模型建立:麻醉后从荷瘤兔肝脏中取出肿瘤,选取肿瘤边缘生长旺盛的鱼肉状活性组织切割成约1mm3的组织块,然后在超声引导下通过18G同轴针将瘤块植入兔肝右叶及中叶连接区域下方距肝包膜约10mm处。术后连续3天,每天肌注800,000IU剂量青霉素预防感染。随后经腹超声监测肿瘤大小,当长径生长到约10-15mm,即可纳入实验组。(2)实验分组及处理:20只兔肝VX2荷瘤新西兰大白兔随机分为单纯无水酒精消融组(EA,n=10),聚焦超声激励无水酒精消融组(EA+FUS,n=10)。麻醉后各组实验兔接受处理分别为:治疗前,所有瘤兔均接受示卓安(Sonazoid)CEUS。在Kupffer期,肿瘤灌注呈充盈缺损,在其最大切面测量互相垂直的三个径线,记录为长度(L),高度(H)和宽度(W),然后根据椭圆公式V=πLWH/6,估算两组肿瘤体积并进行统计学分析。治疗时,EA组在CEUS引导下将PEIT针插入肿瘤中心区域,缓慢(约20s)注射0.3ml无水酒精;EA+FUS组,将聚焦区对准PEIT针尖,在注入无水酒精的同时给予聚焦超声辐照20s。(3)肿瘤坏死率及组织病理学检测:处理后48h,收集所有实验兔肝叶,每组随机选择一取材肝叶,沿肿瘤长轴切开,行大体观察。随后将剩余肝叶中肿瘤仔细分离,沿短轴等距将瘤体切为四块后,固定、包埋、切取标本中间层面切片、HE染色,光镜下观察各组肿瘤的组织学改变。使用Image-Pro Plus 6.0软件勾画出各组坏死区面积并计算肿瘤坏死率。结果实验1.聚焦超声激励无水酒精在正常兔肝消融中的有效性及安全性实验研究(1)治疗后即刻,EA+FUS组超声显示目标区域见一呈团状强回声的微气泡云,后方伴声影,而EA组仅可见注射点局部回声稍增强。48小时后,超声造影显示EA组消融灶多呈形态不规则的充盈缺损区,周边可见散在小片状缺损,部分充盈缺损区内部仍可见残存增强血管影;而EA+FUS组消融灶多呈更大更规则的类球形完全充盈缺损。FUS组CEUS未见充盈缺损。(2)FUS、EA、EA+FUS各组ALT水平在治疗后24小时达到峰值,然后测值逐渐回落,于治疗后7天左右基本恢复至治疗前水平。各组AST水平在治疗后即刻达到峰值,然后测值逐渐回落,于治疗后48小时左右基本恢复至治疗前水平。FUS组与对照组之间,以及EA组与EA+FUS组之间的ALT和AST随时间变化测值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3)FUS辐照前实验兔肝内目标区域的平均温度测值为35.96±0.96℃。辐照20s时温度上升到平均峰值水平为44.93±1.67℃(热剂量<240 CEM43℃),然后随着FUS辐照停止,温度开始逐渐下降。(4)EA+FUS组消融体积(1.46±0.30 cm3)约为EA组(0.51±0.17 cm3)的3倍,二者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01)。(5)大体观察显示,EA组消融灶多呈片状灰白色凝固坏死,形态不规则,且主灶周边可见弥散坏死灶。而EA+FUS消融灶面积则更大更规则,周边少见弥散病灶。FUS组肝脏靶区未见坏死区域。实验2.聚焦超声激励无水酒精在兔肝肿瘤消融中的实验研究(1)治疗后即刻,EA+FUS组二维超声可见与肿瘤形态相似的强回声酒精微气泡云团,48小时后,CEUS所示消融灶多呈类椭球型、边缘规则的充盈缺损,且范围明显超过原肿瘤边界,而EA组CEUS充盈缺损区域形态不规则,周边可见弥散灶,且多可在肿瘤边缘区域见到血流灌注。(2)VX2肝肿瘤消融前,EA和EA+FUS组通过CEUS测量的肿瘤体积差异无统计学意义。治疗后EA+FUS组的肿瘤坏死率为90.27±4.59%,明显高于EA组(63.55±8.06%),二者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01)。结论:1.聚焦超声激励无水酒精消融可显着增加酒精消融兔肝脏的效果,增大消融体积同时使消融灶形态更规则,且不会造成额外肝损伤,证明了该方法的安全性和有效性。2.聚焦超声激励无水酒精消融可显着增加酒精消融兔VX2肝肿瘤坏死率。这项研究证实了此方法可有效增强酒精消融肝肿瘤,且这种新颖的联合方法具有非入侵条件下直接增强传统经皮酒精消融术的潜力。

二、高强度聚焦超声及其在肿瘤治疗中的应用现状(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高强度聚焦超声及其在肿瘤治疗中的应用现状(论文提纲范文)

(1)高强度聚焦超声在中晚期肝癌中的临床应用进展(论文提纲范文)

1 HIFU的发展与原理
2 HIFU在中晚期肝癌中的应用
3 HIFU联合其他治疗在中晚期肝癌中的应用
    3.1 联合TACE
    3.2 联合放疗
    3.3 联合中医药治疗
    3.4 联合分子靶向及免疫治疗
4 小结与展望

(2)高强度聚焦超声治疗胰腺癌、肝癌的研究进展(论文提纲范文)

1 HIFU的治疗原理
2 胰腺癌
    2.1 HIFU单独治疗
    2.2 HIFU联合化疗
    2.3 HIFU联合放疗
    2.4 HIFU联合中医中药治疗
3 肝癌
    3.1 HIFU单独治疗
    3.2 HIFU联合介入治疗
    3.3 HIFU联合中医中药治疗
4 HIFU联合增效剂
5 小结与展望

(3)基于FIGO分型研究HIFU联合软坚散结胶囊治疗痰瘀互结型子宫肌瘤的疗效差异(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引言
一、资料与方法
    1.研究对象
        1.1 病例来源
        1.2 诊断标准
        1.3 FIGO分型标准
        1.4 纳入标准
        1.5 排除标准
        1.6 剔除标准
        1.7 病例分组
    2.课题材料
        2.1 治疗设备
        2.2 试验药物
        2.3 检查设备
    3.治疗方法
        3.1 采集病史
        3.2 术前检查
        3.3 术前准备
        3.4 HIFU治疗
        3.5 术后分组治疗
    4.研究方法
        4.1 资料收集
        4.2 观察指标
        4.3 .安全性评价
    5.统计方法
    6.技术路线图
二、结果与结论
    1.术前一般情况
        1.1 患者年龄
        1.2 肌瘤分布
        1.3 肌瘤最大直径及体积
        1.4 术前症状评分
    2.术后肌瘤消融率
    3.术后肌瘤体积缩小率
    4.术后疗效判定
    5.术后症状评分表
    6.安全性评价
    7.结论
三、讨论
    1.HIFU在子宫肌瘤中的应用
    2.软坚散结胶囊在子宫肌瘤中的应用
    3.不同分型子宫肌瘤患者HIFU术后的疗效
        3.1 患者基本情况的对比
        3.2 肌瘤缩小率及疗效对比
        3.3 患者症状评分的对比
结语
参考文献
子宫肌瘤的中西医治疗
    参考文献
结语与展望
附录
硕士研究生科研和发表论文情况登记表
致谢

(4)高强度聚焦超声(HIFU)无创闭合新西兰兔隐静脉的实验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中英文缩略词对照表
前言
资料与方法
    1.材料
        1.1 HIFUNIT9000 肿瘤消融系统
        1.2 预实验经验与结果
        1.3 实验动物的选取和分组
    2.方法
        2.1 动物饲养和麻醉
        2.2 静脉选取及模型建立
        2.3 HIFU干预治疗
        2.4 数据收集及实验后动物处理
        2.5 统计学方法
        2.6 技术路线图
结果
    1.实验动物一般资料
    2.随访治疗有效率
    3.随访血流再通率
    4.并发症发生情况
    5.治疗后静脉病理结果
讨论
结论
参考文献
综述 高强度聚焦超声(HIFU)的临床应用
    参考文献
致谢
作者简介
导师评阅表

(5)基于MnO2金属有机框架纳米粒的制备及其在HIFU治疗中的增效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英汉缩略语名词对照
摘要
ABSTRACT
前言
第一部分:基于MnO_2金属有机框架纳米粒的制备及性能检测
    1.材料与方法
    2 方法
    3 结果
    4 讨论
    5 小结
第二部分 基于MnO_2金属有机框架纳米粒体外与肿瘤细胞相互作用的研究
    1 材料
    2 方法
    3 结果
    4 讨论
    5 小结
第三部分 基于MnO_2金属有机框架纳米粒体内抑制肿瘤及协同HIFU增效的评价
    1 材料
    2 方法
    3 结果
    4 讨论
    5 小结
全文总结
参考文献
文献综述 金属有机框架纳米粒在药物递送与肿瘤治疗中的应用
    参考文献
致谢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

(6)细菌蛋白纳米粒协同HIFU治疗乳腺癌的实验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符号说明
中文摘要
英文摘要
前言
第一部分 细菌蛋白纳米粒(GVs-E.coli)的构建及其性能检测
    前言
    1 材料与方法
    2 实验结果
    3 讨论
    4 小结
第二部分 细菌蛋白纳米粒(GVs-E.coli)的安全性及靶向性验证
    前言
    第一节 细菌蛋白纳米粒(GVs-E.coli)的安全性验证
        1 材料与方法
        2 结果
    第二节 细菌蛋白纳米粒(GVs-E.coli)的靶向性验证
        1 材料与方法
        2 结果
    讨论
    小结
第三部分 细菌蛋白纳米粒(GVs-E.coli)协同HIFU治疗乳腺癌的实验研究
    前言
    第一节 细菌蛋白纳米粒(GVs-E.coli)用于体外HIFU增效的实验研究
        1 材料与方法
        2 实验结果
    第二节 细菌蛋白纳米粒(GVs-E.coli)协同HIFU治疗乳腺癌的实验研究
        1 材料与方法
        2 实验结果
    讨论
    小结
全文总结
参考文献
文献综述 气囊作为造影剂用于成像的研究进展
    参考文献
致谢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会议交流情况

(7)HIFU间歇式辐照过程中焦域瞬态温度的反向推理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英汉缩略语名词对照
摘要
ABSTRACT
前言
第一部分:HIFU间歇式辐照过程中焦域传热正问题模型构建及实验验证
    1 仿真实验
    2 HIFU辐照离体组织的焦域温度测量实验
    3 实验结果
    4 讨论
第二部分:基于HIFU传热正问题模型的焦域瞬态温度反向推理
    1 聚焦超声靶组织传热反问题
    2 聚焦超声靶组织传热模型
    3 模型预测反演方案
    4 数值实验结果
    5 讨论
总结与展望
    1 总结
    2 展望
参考文献
文献综述 HIFU治疗过程中靶组织测温技术的研究进展
    参考文献
致谢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

(8)双模态仿生纳米分子探针用于光热联合声动力及增效免疫治疗的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英汉缩略语名词对照
摘要
abstract
前言
    参考文献
第一部分 乳腺癌细胞膜仿生纳米分子探针的制备、表征及基本性能检测
    1 材料
    2 实验方法
    3.结果
    4.讨论
    参考文献
    附图
第二部分 乳腺癌细胞膜仿生纳米分子探针同源靶向性评估及光声/磁共振双模态成像研究
    1 材料
    2 实验方法
    3.结果
    4.讨论
    参考文献
    附图
第三部分 乳腺癌细胞膜仿生纳米分子探针光热/声动力协同PD-1抗体免疫治疗的实验研究
    1 材料
    2.实验方法
    3 结果
    4 讨论
    参考文献
    附图
全文总结
文献综述 超声介导肿瘤免疫治疗的研究进展
    参考文献
致谢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参研项目、学术交流等

(9)表达气体囊泡的大肠杆菌BL21(AI)增效HIFU消融肿瘤的相关安全性实验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英汉缩略词对照
摘要
Abstract
前言
第一部分 表达气体囊泡的大肠杆菌BL21对HIFU消融肿瘤的影响
    1 材料与方法
    2 结果
    3.讨论
    4.小结
第二部分 表达气体囊泡的大肠杆菌BL21相关安全性实验
    1 材料与方法
    2 结果
    3 讨论
    4 小结
全文总结
参考文献
文献综述 工程大肠杆菌在肿瘤治疗中的研究进展
    参考文献
致谢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会议交流情况

(10)聚焦超声激励无水酒精增强肝肿瘤消融效果的实验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缩略语表
英文摘要
中文摘要
第一章 前言
    1.1 研究背景
    1.2 研究意义
    1.3 研究内容及方法
第二章 聚焦超声激励无水酒精在正常兔肝消融中的有效性及安全性实验研究
    2.1 研究背景
    2.2 材料与方法
    2.3 结果
    2.4 讨论
第三章 聚焦超声激励无水酒精在兔肝肿瘤消融中的实验研究
    3.1 研究背景
    3.2 材料与方法
    3.3 结果
    3.4 讨论
全文总结
参考文献
文献综述 经皮消融治疗技术在肝癌综合治疗中的现状及研究进展
    参考文献
攻读学位期间的研究成果
致谢

四、高强度聚焦超声及其在肿瘤治疗中的应用现状(论文参考文献)

  • [1]高强度聚焦超声在中晚期肝癌中的临床应用进展[J]. 陈诚,王俊杰,吴涯昆. 肝胆胰外科杂志, 2021
  • [2]高强度聚焦超声治疗胰腺癌、肝癌的研究进展[J]. 高明生,陈拥军,姚勇,奉镭. 癌症进展, 2021(22)
  • [3]基于FIGO分型研究HIFU联合软坚散结胶囊治疗痰瘀互结型子宫肌瘤的疗效差异[D]. 曹凯琪. 山西省中医药研究院, 2021(09)
  • [4]高强度聚焦超声(HIFU)无创闭合新西兰兔隐静脉的实验研究[D]. 王斌. 石河子大学, 2021(02)
  • [5]基于MnO2金属有机框架纳米粒的制备及其在HIFU治疗中的增效研究[D]. 叶合敏. 重庆医科大学, 2021(01)
  • [6]细菌蛋白纳米粒协同HIFU治疗乳腺癌的实验研究[D]. 杨海燕. 重庆医科大学, 2021(01)
  • [7]HIFU间歇式辐照过程中焦域瞬态温度的反向推理研究[D]. 桂逢烯. 重庆医科大学, 2021(01)
  • [8]双模态仿生纳米分子探针用于光热联合声动力及增效免疫治疗的研究[D]. 林晓红. 重庆医科大学, 2021(01)
  • [9]表达气体囊泡的大肠杆菌BL21(AI)增效HIFU消融肿瘤的相关安全性实验研究[D]. 蒋富杰. 重庆医科大学, 2021(01)
  • [10]聚焦超声激励无水酒精增强肝肿瘤消融效果的实验研究[D]. 乔伟. 中国人民解放军陆军军医大学, 2020(07)

标签:;  ;  ;  

高强度聚焦超声及其在肿瘤治疗中的应用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