安徽潜山公山岗战国墓发掘报告

安徽潜山公山岗战国墓发掘报告

一、安徽潜山公山岗战国墓发掘报告(论文文献综述)

徐鑫[1](2021)在《皖西南地区战国-西汉墓葬研究》文中研究说明

刘晨,贾长有,孙蕾,王娟[2](2021)在《河南漯河临颍固厢墓地Ⅱ区西汉墓葬发掘简报》文中认为固厢墓地位于河南省临颍县固厢村东,2012年~2013年共清理159座古代墓葬。其中Ⅱ区23座西汉早期墓葬,随葬品可分为仿铜陶礼器组合,仿铜陶礼器与陶俑组合,以罐为核心的日用陶器组合三种形式。仿铜陶礼器组合为鼎、盒、壶加杯、勺,基本成对出现,显示楚文化对漯河一带西汉早期葬俗具有重要影响。

杨岐黄[3](2020)在《新石器时代至汉代玉璧研究》文中研究指明玉璧贯穿了我国古代玉器发展的全过程,是古代玉器发展演变及玉文化滥觞繁盛的实践者与见证者,在玉文化的发展演变及考察研究中有着独特的地位和价值。玉璧承载了近万年来人们对自然、社会、人伦的观察,体现了古人的宇宙观、生死观、伦理观、等级观、价值观等意识观念,可以说玉璧的演变史就是古代玉文化发展的缩影。本文以全国范围内新石器至汉代的考古遗址和墓葬中出土的玉璧为对象,兼以部分有明确出土地点的征集、采集标本,以时代为序,从形制、制作工艺、使用、功能等几个方面入手,结合历史文献和已有的研究成果,对玉璧进行综合分析与研究,厘清玉璧在形制、制作工艺、功能、发展阶段等方面的发展演变脉络,并在此基础上对玉璧的起源、定名、所蕴含的观念等相关问题进行多维思考与探讨。玉璧的形制在新石器时代至汉代经历了数次演变,大型圆璧逐渐成为主要玉璧种类,多孔璧及其他造型的单孔壁,如牙璧、璜联璧、有领璧等衰落。纹饰璧替代素面璧成为玉璧主要类型。玉璧的形制变化逐步由器物形态的差异,转变为玉璧纹样的差异。玉璧在出现伊始的制作方式承袭新旧石器时代石器加工方法。切割、管钻技术的应用,是玉璧制作的第一次技术提升,为玉璧的量化、器形规范提供了技术条件,这两种制作技术充分发挥其作用,应该还有赖于旋转工具的辅助。春秋时期铁质砣具的出现与使用是玉璧的制作又一次技术提升,从技术层面促成了东周时期及汉代玉璧的大量出现,纹饰玉璧比例的大幅提高,并且纹样更为丰富、复杂。璧的出现基于先民原始的、朴素的对美的追求以及对自然的观察与模仿。玉璧的概念在发展中不断变化与完善,其内涵和外延都发生改变。各时期的流行观念与思想对玉璧的功能衍生与转化有着深刻的影响。玉璧的使用在发展过程中不断完善,使用制度与等级制度在西周时形成,并在汉代完备。璧的承载形式逐渐多样化,玉璧的地位也随着时代与功能的改变而得到逐步提升。通过对新石器时代至汉代玉璧的发展脉络的梳理,可将这一阶段玉璧的发展划分为三个阶段:第一阶段为新石器时代至夏纪年时期,是玉璧的起源及定型阶段,规范玉璧的形制;第二阶段为商周时期,是玉璧的延伸发展阶段,规范玉璧的功能;第三阶段为汉代,是玉璧的鼎盛发展阶段:玉璧的形制及功能完备。玉璧的发展历程伴随着我国文明的起源与发展,政权组织形式的演变,三个发展阶段与我国文明演进的古国、王国、帝国阶段大致相合。玉璧作为被选中的权力象征物,随着社会结构复杂化,接纳、赋予自身更多的功能与意义以适应权力拥有者的需求,在古人对玉器种类不断的摒弃、调整、创新的过程中,得以延续发展。其背后所蕴藏的动因是玉璧研究的意义所在。

韩依辰[4](2020)在《安徽江淮地区商周乐器研究》文中研究表明安徽的江淮地区北临淮河,南达长江,以其独特的地理位置优势,在商周时期处于文化交流融合的关键地带,此地出土的音乐文物即反映了周文化的影响,也反映了淮夷文化的地方特征。近年来随着安徽地区文物考古工作的逐步推进,全省各地至今已发现四千余处考古遗址,其中江淮流域出土的商周时期音乐文物在全国都占有一席之地。但有关安徽地区音乐文物的考古研究成果与出土的音乐实物资料相比,无论在数量上还是在深度上都存在不足,未见专着对安徽省各时期出土的音乐文物进行系统梳理。故本文以大量安徽江淮地区商周时期考古研究为研究材料,对安徽江淮地区商周时期墓葬及出土乐器进行系统梳理,并采用考古类型学研究,对该地区这一时期出土乐器的组合、形制、纹饰、功能等方面进行详细论述,探究出土乐器在当时礼乐制度发展进程中所产生的作用和历史影响,进而尝试探究作为礼乐文化的物质载体乐器,在商周时期安徽江淮地区的多种文化背景下,所展示出的音乐文化的交流与融合。

张瑞[5](2020)在《东周楚墓出土带钩整理与研究》文中提出带钩不仅是承担束系与佩戴功能的日常用器,更是多种材质与装饰共同造就的艺术品,自春秋中期以来,在各地墓葬中多有发现,为了解当时的服饰文化和社会风俗提供了独特途径。带钩于东周、秦汉最为普及,自魏晋之后渐退出历史舞台,考古上,在春秋中期以后的东周墓葬多有发现。东周是带钩发展至繁荣的时期,这一时期南方的楚日益强大,最终雄踞大半个南方,楚墓在今鄂、湘、豫、皖等省份有大量发现,带钩便是这些楚墓中常见的随葬品之一。因此,用考古学方法研究楚墓中出土的带钩,分析和总结楚式带钩的特征以及相关文化,就显得尤为重要,也可以为我们研究楚文化亦或是整个东周社会文化都提供较大帮助。本文以楚墓中出土的带钩为研究对象,共包括三个部分。第一部分的绪论包含两个小节,一节说明了本文选题缘由、研究思路和目的,同时明确研究对象及范围,另一节为综述,主要介绍了目前学界带钩研究的现状与不足。第二部分是本文的重点章节,在参考已有的带钩分类方法上,主要依据带钩形制,将楚墓出土的带钩分为14型,各型下又有亚型与式的具体划分,并分别叙述了不同材质的带钩的类型。在分类基础上,本文又分别对楚墓带钩进行了分期与发展变化的探讨,分期包括春秋晚期的初见期,战国早期的发展期,战国中期的普及期,战国晚期的中断期,而发展变化则根据各型式进行了讨论。第三部分则重点放在楚墓带钩体现的文化内涵上,首先,通过楚墓带钩所出的位置及共存物,得出佩物和束系不同功能,又因其束系实例较少,并且楚地木俑所反映的服饰特征亦是少带钩束带,推测楚地带钩主要是用以佩挂,而非束系。其次,结合不同等级墓葬出土带钩情况,得出楚地带钩的使用人群是包括士及其以上的阶层,同时使用的带钩的数量和精美程度与墓葬等级呈正相关。最后,对高等级楚墓出土最多的玉带钩、错金银铁带钩和银带钩进行了分析,可以看出这三种带钩同为高等级楚墓的标志,但三者又有差异。最后概述全文的收获和遗憾之处,是为总结。

肖航[6](2019)在《楚墓陶俑葬的初步认识》文中指出陶俑葬楚墓多见于楚东地区,经与该地区的木俑葬对比可知,陶俑葬是战国中晚期楚墓中新出现的一种丧葬习俗。楚墓中陶俑葬习俗的兴起应是楚国迁都于陈后,受北方各国俑葬习俗影响的结果。观察墓葬级别和葬俑数量的关系可知,葬俑的数量在大夫墓与士一级墓中有明显的等级差异,而士一级墓与平民墓是否存在等级的差异,有待于新材料的补充。多数陶俑葬楚墓中仅发现有陶制俑头或俑手的情况,可视为是葬俑的简化现象,亦可作为楚墓俑葬习俗迈向成熟的重要一步。楚国灭亡后,随葬陶俑的习俗对后代仍有深远的影响。

尚如春[7](2019)在《东周时期楚国社会变迁研究 ——以江汉淮地区墓葬为中心》文中研究表明东周时期是中国古代历史发展的重要变革和转型时期,其社会结构和政治体制经历了从宗法封建制到中央集权的官僚郡县制的转变,即由西周时期的血缘政治向秦汉时期的地缘政治过渡,并由此而引发了一系列的连锁反应。纵观东周时期政治格局,除兼并天下的西秦以外,以中原诸夏与南方楚蛮的争锋对峙最受瞩目。作为周代南方的霸主,其疆域之广袤,国力之强盛,在东周列国发展史上占有举足轻重的地位。本文将从东周时期江汉淮地区楚国墓葬资料入手,在完善其时空框架和等级构架的基础上,通过对其所反映的文化结构、阶层结构、组织形态及礼制规范等四个方面的分析,尝试从考古学的角度勾勒楚国社会在东周时期的发展变迁历程。同时结合相关文献史学研究成果,就东周楚国社会变迁的独特性及其成因做出合理的解释。第1章绪论。在界定本文研究时空范围和对象的基础上,详细梳理了东周时期江汉淮地区楚墓的发现和研究简史,总结了以往研究所取得的收获和存在的不足之处,并对本文的研究思路和方法进行说明。第2章完善楚墓时空框架。将东周时期江汉淮地区楚墓划分为三区,八期,在此基础上结合不同时期墓葬文化面貌所表现出来的阶段性变化,将东周时期江汉淮地区楚墓划分为五个发展阶段,即孕育阶段、形成阶段、定型阶段、发展阶段和转折阶段,进而依据不同阶段内楚墓空间分布态势及集群差异考察东周时期楚国的对外经略过程。第3章建立楚墓等级构架。依据随葬品的种类和性质分为铜礼器墓、仿铜陶礼器墓和日用陶器墓三大类,其中铜礼器墓再综合以用鼎为基础的传统分类与多元统计分析中的聚类分析两种方法进行细致划分,最终将东周时期江汉淮地区楚墓划分为五大等级,分别对应高等级贵族、中等级贵族、低等级贵族、中间阶层和平民阶层。第4章楚墓所反映的文化结构研究。全面分析不同阶段楚墓文化构成,并就楚墓中所见的他国有铭楚式器进行梳理。通过对各类文化的不同表现方式及成因的阐述,揭示东周时期楚与周边地区文化在不同层面上的交往活动。在此基础上,对东周时期楚国社会文化结构的演进历程进行历时性、区域性和层次性的考察。第5章楚墓所反映的阶层结构研究。以墓葬等级分类为基础,通过对不同阶段不同区域内各等级墓葬所反映的不同阶层人群构成及流动状况的细致分析,系统探讨东周时期楚国社会阶层结构的演变历程,并就其历时性、区域性和层次性差别进行阐述。第6章楚墓所反映的组织形态研究。选取各时期内由不同身份等级的墓主所组成的若干典型墓地,通过对墓地空间布局、埋葬规律及各墓主相互关系的综合分析,就东周时期楚国墓地制度的发展演变历程以及由此所反映的楚国社会组织构成及社会形态等问题进行探讨。第7章楚墓所反映的礼制规范研究。从最能代表礼制的礼器制度和棺椁制度入手,通过对不同区域内各等级人群随葬铜、陶礼器组合以及使用棺椁重数和椁室数量情况的系统梳理,考察东周时期楚国礼器制度和棺椁制度的发展演变历程,在此基础上就楚国社会礼制规范变化的表现及其与阶层变迁关系进行概括。第8章进行东周时期楚国社会变迁的考古学观察。指出在东周楚国社会存在公族集权政治与社会结构转型两条并列发展的主线,其中在不同区域内表现又各有不同。结合文献史学研究成果对此两条主线背后的社会历史背景及区域性差别成因进行阐述。在此基础上,将其与秦和中原地区作比较,提出血缘宗法制度的顽固,亲亲观念的浓厚是楚国社会变迁之所以异于东周列国且未能成功转型的主要原因所在。第9章是结语。对全文进行总结。

胡平平[8](2019)在《楚文化南渐的考古学观察 ——以洞庭湖水系区东周秦代墓葬为中心》文中研究指明两周时期的洞庭湖水系区居住着所谓“百越”和“苗蛮”的族群。战国中期早段,楚国在吴起的倡导下实行变法,楚国的势力开始大规模地向南扩张,逐渐将本区域纳入了其政治版图。这一历史事件深刻地改变了区域历史发展的轨迹,为其纳入秦汉帝国统治奠定了基础。本文主要从洞庭湖水系区东周秦代墓葬材料出发,在构建区域内分期与年代框架的基础上,着重对楚文化南渐的过程及其对南土的统治策略问题进行了探讨。本文主要分为八章。第一章为绪论。详细梳理了洞庭湖水系区东周秦代墓葬研究的发现与研究简史,总结了以往研究的主要成果和存在的不足,在此基础上提出了本文的研究思路和研究方法。第二章为构建年代框架。主要通过对楚、越文化墓葬随葬品的类型分析,根据共存关系和横向比较,构建了整个洞庭湖水系区东周秦代的年代序列,共分为四期8段。第三章为其他文化器物的分析。主要对中原文化、吴越文化、巴蜀文化、湘西土着文化、秦文化、群舒文化的器类及一些融合型器物进行了分析,并探讨了它们的时空分布和历史背景。第四章为墓葬形制划分及文化分区。墓葬形制主要包含A型长方形坑和B型楔形坑,每型下又细分。分区主要是从历时的角度,将本区域东周秦代的遗存分为A-F六区,其中F区又细分为四个小区。第五章为楚文化南渐过程的研究。首先对本区域一些所谓楚文化早期阶段遗存的年代和性质进行了辨析,认为它们属于受楚文化影响的遗存。在此基础上,将楚文化南渐的过程分为萌芽阶段、开始阶段、发展阶段、繁荣阶段四个阶段。第六章为楚、越融合问题研究。首先对“狭长形墓”问题进行了研究,并对墓葬文化性质的判定标准进行了界定,在此基础上分区域对湘江下游、湘江中上游、资水下游三个越人传统聚集区楚、越融合的过程进行了分析。第七章为楚国对洞庭湖水系区统治策略的研究。结合区域内东周楚城的发现与研究、以及郡县制和封君制在本区的推行情况,从行政管理的角度对洞庭湖水系区进行功能分区,共分为政治经济区、军事区、封邑区、民族区、文化走廊区等五个区。第八章为结语。对本文的主要收获进行总结,并指出研究的局限性。

陈杰[9](2019)在《楚墓出土璧的考古学研究》文中提出璧,是楚墓中出土较多的器物之一,多为扁平状、中间有穿孔的圆形器。出土璧的材质以玉石质居多,还有少量玻璃、琉璃、水晶、陶、木、骨、铜等材质的璧,目前学术界一般认为楚墓中出土的璧具有佩饰、引魂升天两方面功用。本文查阅了截至2019年3月公开发表的楚墓葬考古报告、简报、考古年鉴等,梳理出楚墓出土的约1381件璧的资料,在对璧的器形、纹饰、材质、规格整体把握的基础上,将目前图片纹饰清晰的300余件璧按纹饰和器形(主要是内外廓的有无等)分为10型20亚型,部分型别又结合时代分为I-IV式。在此基础上,从时代、等级、区域三方面对璧的材质、规格、器型、放置位置的考古学文化特征进行综合分析。在全面的考古学研究基础上,本文尝试探讨了楚墓出土璧作为佩饰和引魂升天两方面功用,以及两类功用的璧的特征试作以下分析:对于佩饰用璧,我们首先结合文献和考古实物,发现楚人有佩戴佩饰的习俗,在此基础上,本文结合璧的放置位置以及部分楚墓出土的组玉佩、带璧铜铃佩饰、衣饰绘有组玉佩的木俑等考古实物的相关特征,尝试从规格、材质、伴出、放置位置,系挂方式等多角度对佩饰用璧的特征进行了梳理,并且对佩饰用璧的数量、使用等级等特征进行了统计归纳。对于引魂升天用璧,我们暂将佩饰用璧之外的璧统一认为是引魂升天用璧,结合楚地巫风炽盛,楚墓多随葬丧葬类漆木器用作引魂升天的实际情况,并且综合考虑长沙马王堆汉墓帛画“二龙穿璧”等图像中璧的象征意义,文章同意目前大多数学者支持的“璧可用于帮助墓主人引魂升天”的观点。根据引魂升天用璧的考古学文化特征,文章进一步探讨璧反映出的楚人引魂升天观念的产生时间,流行区域、传播途径以及就如何用璧“引魂升天”,不同时代、区域、等级的楚人认识的差异性等。

高跃[10](2019)在《战国时期楚木俑研究》文中研究说明木俑是战国时期楚墓中常见的随葬器物,极具代表楚文化特色,木俑不仅是楚人的日常生活及习俗在墓葬中的反映,亦是社会发展情况和楚人审美特点的反映。大量的楚墓发掘和保存较好的随葬器物,为研究楚文化提供了详尽的资料,加之众多专家学者对楚文化的研究颇深,使得楚文化体系逐渐完善。本文则结合前人研究成果对楚文化系统中的楚木俑进行研究,尽可能全面搜集楚木俑的相关考古资料,对楚木俑进行较为系统的梳理。本文运用类型学方法将战国时期楚木俑按照职能分为侍俑类、武士俑类、役俑类、伎乐俑类,由于侍俑类木俑最为丰富,故仅对其做类型学分析。侍俑类以木俑的体姿为主、特点为辅,共分为二型五亚型十九式。根据木俑的形态变化特点分为五期,并结合分类研究,探索各期木俑的型式变化。根据木俑在不同地区的出土情况,对木俑进行区域数量研究,探索木俑在各地区的数量变化情况;结合上述的分类分期研究,将木俑放入空间维度中,探索同一时期不同区域木俑类型特点。在木俑的渊源问题和与同期他国文化因素的影响下,探索楚文化与其他文化的交流情况。根据楚墓等级的划分标准及木俑的类型、数量,对部分楚墓进行等级划分。并结合已确定的墓葬等级,分析大夫级、士级楚墓随葬木俑的数量及类型特点。最后通过楚墓中出土木俑所着的服饰特点,探索楚人的服饰种类及风格,并结合上述的分类分期研究,探索楚国在不同时期随葬木俑的服饰变化情况。笔者通过以上研究将木俑所体现的社会现象进行多维度展现,意在从不同层面研究木俑所蕴含的历史意义。

二、安徽潜山公山岗战国墓发掘报告(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安徽潜山公山岗战国墓发掘报告(论文提纲范文)

(2)河南漯河临颍固厢墓地Ⅱ区西汉墓葬发掘简报(论文提纲范文)

一、墓葬综述
二、墓葬举例
    (一)M50
    (二)M37
    (三)M116
    (四)M149
    (五)M99
    (六)M97
三、结语

(3)新石器时代至汉代玉璧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选题背景与意义
        1.1.1 选题背景
        1.1.2 选题意义
    1.2 研究现状述评
    1.3 研究对象及时空范围
        1.3.1 研究对象
        1.3.2 时空范围
    1.4 研究内容与方法
        1.4.1 研究内容
        1.4.2 研究思路及方法
第二章 新石器时代至夏纪年时期玉璧研究
    2.1 新石器时代至夏纪年时期的文化框架与背景
    2.2 新石器时代至夏纪年时期玉璧的发现与分布
        2.2.1 东北北部地区
        2.2.2 燕辽地区
        2.2.3 海岱地区
        2.2.4 长江中游地区
        2.2.5 长江下游地区
        2.2.6 中原地区(黄河中游地区)
        2.2.7 甘青地区(黄河上游地区)
    2.3 新石器时代至夏纪年时期玉璧的型式分析
        2.3.1 单孔壁
        2.3.2 联璧
    2.4 新石器时代至夏纪年时期玉璧的制作方式
        2.4.1 成坯
        2.4.2 钻孔及成形
        2.4.3 修整成器
    2.5 新石器时代至夏纪年时期玉璧的使用
        2.5.1 玉璧的出土位置
        2.5.2 玉璧的出土组合
        2.5.3 玉璧的使用方式
    2.6 新石器时代至夏纪年时期玉璧的功能愈用途
        2.6.1 佩饰
        2.6.2 身份、地位的象征
        2.6.3 沟通天地、神灵的法器
        2.6.4 财富货币
        2.6.5 随葬
        2.6.6 乐器
    2.7 新石器时代至夏纪年时期玉璧的分期与特征
第三章 商代玉璧研究
    3.1 商代的文化框架与背景
    3.2 商代玉璧的发现与分布
        3.2.1 商文化地区
        3.2.2 四川地区
        3.2.3 湘江与资江下游地区
        3.2.4 赣鄱流域
        3.2.5 闽粤地区
    3.3 商代玉璧的型式分析
        3.3.1 圆璧
        3.3.2 有领璧
        3.3.3 牙璧
        3.3.4 有领牙璧
    3.4 商代玉璧制作工艺
    3.5 商代玉璧的使用
        3.5.1 商代玉璧出土遗迹类型
        3.5.2 商代玉璧出土位置
        3.5.3 商代玉璧出土组合
        3.5.4 商代玉璧使用方式
        3.5.5 商代玉璧的等级关联
    3.6 商代玉璧的功能与用途
        3.6.1 祭祀用器
        3.6.2 财富宝货
        3.6.3 身份地位象征
        3.6.4 纳贡之物
        3.6.5 随葬用器
        3.6.6 乐器
    3.7 商代玉璧的分期与分区
        3.7.1 商代玉璧的分期
        3.7.2 商代玉璧的分区
第四章 西周玉璧研究
    4.1 西周的文化框架与背景
    4.2 西周玉璧的发现与分布
        4.2.1 周原地区
        4.2.2 丰镐地区
        4.2.3 洛邑及周边地区
        4.2.4 晋及其周边地区
        4.2.5 燕及其周边地区
        4.2.6 鲁及其周边地区
        4.2.7 其他诸侯国
        4.2.8 四川地区
        4.2.9 湖湘地区
    4.3 西周玉璧的型式分析
        4.3.1 圆璧
        4.3.2 有领璧
        4.3.3 牙璧
        4.3.4 璜联璧
    4.4 西周玉璧的制作工艺
    4.5 西周玉璧的使用
        4.5.1 西周玉璧出土遗迹类型
        4.5.2 西周玉璧出土位置
        4.5.3 西周玉璧出土组合
        4.5.4 西周玉璧的使用制度
    4.6 西周玉璧的功能与用途
        4.6.1 礼仪用器
        4.6.2 祭祀用器
        4.6.3 宾赠用器
        4.6.4 丧葬用器
    4.7 西周玉璧的分期与分区
        4.7.1 西周玉璧的分期
        4.7.2 西周玉璧的分区
第五章 东周玉璧研究
    5.1 东周的文化框架与背景
    5.2 东周玉璧的发现与分布
        5.2.1 成周及其周边地区
        5.2.2 晋及其周边地区
        5.2.3 齐鲁及其周边地区
        5.2.4 秦及其周边地区
        5.2.5 吴越及其周边地区
        5.2.6 楚及其周边地区
        5.2.7 燕及周边地区
        5.2.8 滇及其他地区
    5.3 东周玉璧的型式分析
        5.3.1 圆璧
        5.3.2 出廓璧
        5.3.3 有领璧
        5.3.4 牙璧
        5.3.5 双联璧
    5.4 东周玉璧的制作工艺
    5.5 东周玉璧的使用
        5.5.1 东周玉璧出土遗迹类型
        5.5.2 东周玉璧出土位置
        5.5.3 东周玉璧出土组合
        5.5.4 东周玉璧的使用制度
    5.6 东周玉璧的功能与用途
        5.6.1 礼仪用器
        5.6.2 祭祀用器
        5.6.3 盟誓用器
        5.6.4 宾赠用器
        5.6.5 丧葬用器
        5.6.6 财富货币
        5.6.7 佩饰
        5.6.8 陈设用器
    5.7 东周玉璧的分期与分区
        5.7.1 东周玉璧的分期
        5.7.2 东周玉璧的分区
第六章 汉代玉璧研究
    6.1 汉代的文化框架与背景
    6.2 汉代玉璧的发现与分布
        6.2.1 陕西地区(关中地区)
        6.2.2 河南地区
        6.2.3 河北、山西地区
        6.2.4 山东地区
        6.2.5 江苏地区
        6.2.6 两湖地区
        6.2.7 云贵地区
        6.2.8 福建、两广地区
        6.2.9 其他地区
    6.3 汉代玉璧的型式分析
        6.3.1 圆璧
        6.3.2 出廓璧
        6.3.3 有领璧
        6.3.4 其他玉璧种类
    6.4 汉代玉璧的制作工艺
    6.5 汉代玉璧的使用
        6.5.1 汉代玉璧出土遗迹类型
        6.5.2 汉代玉璧出土位置
        6.5.3 汉代玉璧出土组合
        6.5.4 汉代玉璧使用方式
        6.5.5 汉代玉璧的使用制度
    6.6 汉代玉璧的功能与用途
        6.6.1 礼仪用器
        6.6.2 祭祀用器
        6.6.3 丧葬用器
        6.6.4 财富货币
        6.6.5 馈赠用器
        6.6.6 佩饰
        6.6.7 陈设用器
        6.6.8 建筑装饰用器
    6.7 汉代玉璧的分期与分区
        6.7.1 汉代玉璧的分期
        6.7.2 汉代玉璧的分区
第七章 相关问题探讨
    7.1 玉璧的起源问题探讨
    7.2 玉璧形器的定名
    7.3 玉璧的形制演变
    7.4 玉璧制作工艺的发展脉络
    7.5 玉璧的使用习俗与制度
    7.6 玉璧功能的发展演变
        7.6.1 玉璧的出土位置与玉璧功能的关联
        7.6.2 新石器时代至汉代玉璧基础功能的转化
        7.6.3 各时期的流行观念对玉璧功能的影响
    7.7 玉璧承载形式的转变
    7.8 玉璧在玉器中的地位变化
结语
参考文献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取得的科研成果
致谢

(4)安徽江淮地区商周乐器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一、研究范围
    二、研究意义与研究目的
    三、研究方法
    四、相关研究成果综述
第二章 安徽江淮地区商周乐器考古研究背景
    第一节 安徽江淮地区商周时期考古发现概述
    第二节 各时期区域文化及乐器出土情况概述
    本章小结
第三章 安徽江淮地区商周乐器考古类型研究
    第一节 金类乐器
    第二节 石类乐器
    第三节 乐器附件
    本章小结
第四章 乐器学视域下区域文化的交流与融合
    第一节 与皖南商周时期出土乐器比较研究
    第二节 商周时期音乐文化的交流与融合
    本章小结
结语
参考文献
后记

(5)东周楚墓出土带钩整理与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绪论
    1.1 选题与研究
        1.1.1 选题缘由
        1.1.2 研究的对象及范围
        1.1.3 研究目的
        1.1.4 研究思路
    1.2 研究综述
        1.2.1 楚墓出土带钩情况介绍
        1.2.2 带钩研究现状
        1.2.3 学界对带钩研究的不足
第2章 楚墓带钩的分类与分期
    2.1 楚墓出土带钩的分类
        2.1.1 楚墓带钩的分类
        2.1.2 楚墓带钩分类情况概说
    2.2 楚地带钩的分期
        2.2.1 初见期(春秋晚期)
        2.2.2 发展期(战国早期)
        2.2.3 普及期(战国中期)
        2.2.4 中断期(战国晚期)
    2.3 各式带钩的发展变化
        2.3.1 A型带钩的发展变化
        2.3.2 B型带钩的发展变化
        2.3.3 C型带钩的发展变化
        2.3.4 其他型带钩的发展变化
第3章 楚墓带钩的社会文化研究
    3.1 楚墓带钩主要用途初探
    3.2 楚墓中带钩与墓主身份之关系
        3.2.1 出土带钩楚墓的分类
        3.2.2 墓主身份等级与随葬带钩的关系
    3.3 高等级楚墓出土带钩浅析
结语
参考文献
致谢
附表

(6)楚墓陶俑葬的初步认识(论文提纲范文)

一、发现概况与分布
    1. 安徽地区
    2. 江苏地区
    3. 上海地区
    4. 浙江地区
    5. 湖南地区
    6. 湖北地区
二、楚东地区所见两种俑葬习俗的对比
三、楚墓陶俑葬出现的原因及对周边地区的影响
四、葬俑数量与墓葬级别之间的关系
五、随葬组合俑的简化现象
六、楚国陶俑葬对后世的影响

(7)东周时期楚国社会变迁研究 ——以江汉淮地区墓葬为中心(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第1章 绪论
    1.1 题目界定
        1.1.1 时空范围界定
        1.1.2 研究对象界定
    1.2 研究历史与现状
        1.2.1 发现与研究简史
        1.2.2 研究现状
    1.3 研究思路和方法
        1.3.1 研究思路
        1.3.2 研究方法
第2章 东周楚墓的时空框架
    2.1 楚墓的分区和分期
        2.1.1 楚墓的分区
        2.1.2 楚墓的分期
    2.2 各期各区楚墓特征
        2.2.1 铜器墓
        2.2.2 陶器墓
    2.3 楚墓的发展阶段
        2.3.1 楚墓的阶段性特点
        2.3.2 各阶段楚墓分布态势
        2.3.3 各阶段历史背景考略
第3章 东周楚墓的等级构架
    3.1 楚墓分类现状及问题
    3.2 楚铜器墓的分类
        3.2.1 以用鼎为基础的传统分类
        3.2.2 多元统计分析法的验证与调整
        3.2.3 铜器墓等级序列的确立
    3.3 楚陶器墓的分类
    3.4 楚墓所体现的墓主等级及社会地位
第4章 楚墓所反映的文化结构
    4.1 各阶段楚墓文化构成
        4.1.1 第一阶段文化构成
        4.1.2 第二阶段文化构成
        4.1.3 第三阶段文化构成
        4.1.4 第四阶段文化构成
        4.1.5 第五阶段文化构成
    4.2 各阶段楚墓所见他国(族)有铭楚式器
    4.3 楚墓中不同文化的表现形式
    4.4 文化结构的演进
        4.4.1 文化结构演进的历时性
        4.4.2 文化结构演进的区域性
        4.4.3 文化结构演进的层次性
第5章 楚墓所反映的阶层结构
    5.1 各阶段楚阶层人群构成与流动
        5.1.1 第一阶段各阶层分析
        5.1.2 第二阶段各阶层分析
        5.1.3 第三阶段各阶层分析
        5.1.4 第四阶段各阶层分析
        5.1.5 第五阶段各阶层分析
    5.2 阶层结构的演变
        5.2.1 阶层结构演变的历时性
        5.2.2 阶层结构演变的区域性
        5.2.3 阶层结构演变的层次性
第6章 楚墓所反映的组织形态
    6.1 墓地组织分析
        6.1.1 研究现状及问题
        6.1.2 高中等级贵族的私有墓地
        6.1.3 低等级贵族和平民的公共墓地
    6.2 组织形态的衍化
第7章 楚墓所反映的礼制规范
    7.1 礼器制度
        7.1.1 以往研究及存在问题
        7.1.2 青铜礼器墓
        7.1.3 仿铜陶礼器墓
    7.2 棺椁制度
        7.2.1 以往研究及存在问题
        7.2.2 棺椁重数
        7.2.3 椁室数量
    7.3 礼制规范的变革
        7.3.1 礼制规范的发展变化
        7.3.2 礼制规范与阶层变迁
第8章 东周楚国社会变迁的考古学观察
    8.1 楚国社会变迁的两条并行主线
        8.1.1 公族集权政治——以高等级贵族统治集团为核心
        8.1.2 社会结构转型——以中下层族众为核心
    8.2 楚国社会变迁的区域差别
    8.3 周代南土之楚国社会变迁的独特性
        8.3.1 与秦的对比
        8.3.2 与中原的对比
        8.3.3 楚、秦、中原社会变迁差别成因
第9章 结语
参考文献
附图
附表
在学期间所取得的科研成果
后记

(8)楚文化南渐的考古学观察 ——以洞庭湖水系区东周秦代墓葬为中心(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选题缘由
    1.2 时空范围
        1.2.1 时间范围
        1.2.2 空间范围
    1.3 发现与研究简史
        1.3.1 第一阶段:古器物学研究阶段(20世纪30年代至40年代末)
        1.3.2 第二阶段:科学发掘阶段(20世纪50年代初至70年代末)
        1.3.3 第三阶段:百家争鸣阶段(20世纪80年代初至2000年)
        1.3.4 第四阶段:反思与深化阶段(2000年至今)
    1.4 研究现状分析
    1.5 研究思路与研究方法
    1.6 关键术语的界定
        1.6.1 楚人与楚文化
        1.6.2 越人与越文化
第二章 主要随葬品形制分析及分期断代
    2.1 随葬品形制分析
        2.1.1 楚文化器物
        2.1.2 越文化器物
    2.2 分期断代
        2.2.1 楚文化器物分期及断代
        2.2.2 越文化器物分期及断代
        2.2.3 年代序列的建立
第三章 其他文化器物分析
    3.1 各文化因素器物分析
        3.1.1 中原文化器物
        3.1.2 吴越文化器物
        3.1.3 巴蜀文化器物
        3.1.4 湘西土着文化器物
        3.1.5 秦文化器物
        3.1.6 融合型器物
        3.1.7 其他
    3.2 各文化因素的时空分布
        3.2.1 春秋早中期
        3.2.2 春秋晚期至战国早期
        3.2.3 战国中期
        3.2.4 战国晚期
    3.3 历史背景分析
第四章 墓葬形制划分及文化分区
    4.1 墓葬形制划分
        4.1.1 A型:长方形墓
        4.1.2 B型:楔形坑墓
    4.2 分区研究
        4.2.1 第一期第1段分区
        4.2.2 第二期第2段分区
        4.2.3 第二期第3段分区
        4.2.4 第三期第4段分区
        4.2.5 第三期第5段分区
        4.2.6 第四期第6段分区
        4.2.7 第四期第7、8段分区
第五章 楚文化南渐过程研究
    5.1 前人研究分析
    5.2 相关遗址分析
    5.3 楚文化南渐过程研究
第六章 楚、越融合问题研究
    6.1 “狭长形墓”问题
    6.2 墓葬文化性质的判定
    6.3 各区楚、越融合过程研究
        6.3.1 湘江下游
        6.3.2 湘江中上游
        6.3.3 资水下游
第七章 楚国对洞庭湖水系区的统治策略
    7.1 东周楚城的发现与研究
        7.1.1 沅水流域
        7.1.2 澧水流域
        7.1.3 湘江下游
        7.1.4 洞庭湖东侧
    7.2 郡县制与封君制
        7.2.1 郡县制
        7.2.2 封君制
    7.3 统治策略分析
第八章 结语
已发表成果
参考文献
附图
墓葬统计简表

(9)楚墓出土璧的考古学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绪论
    一、选题缘由
    二、研究意义
    三、相关文献综述
        (一)传世文献资料
        (二)相关考古发掘资料
        (三)研究前史
    四、相关问题的说明
        (一)楚墓的界定
        (二)璧的界定
        (三)谷纹、谷粒纹、涡纹的界定
第一章 楚墓出土璧的概况
    一、二十世纪三十年代至四十年代楚璧的最初发现
    二、二十世纪五十年代至七十年代楚璧的集中出土
    三、二十世纪八十年代至九十年代楚璧分布范围扩大
    四、二十一世纪初至今楚璧的全面丰富
第二章 楚墓出土璧的类型学研究
    一、楚墓出土璧器形、纹饰概述
    二、楚墓出土璧材质、规格概述
    三、楚墓出土璧类型分析
第三章 楚墓出土璧的考古学文化特征分析
    一、楚墓出土璧材质的考古学文化特征
        (一)楚墓出土璧材质的时代特征
        (二)楚墓出土璧材质的区域特征
        (三)楚墓出土璧材质的等级特征
    二、楚墓出土璧规格的考古学文化特征
        (一)楚墓出土璧规格的时代特征
        (二)楚墓出土璧规格的区域特征
        (三)楚墓出土璧规格的等级特征
    三、楚墓出土璧器型的考古学文化特征
        (一)楚墓出土璧器型的时代特征
        (二)楚墓出土璧器型的区域特征
        (三)楚墓出土璧器型的等级特征
    四、楚墓出土璧放置位置的考古学文化特征
        (一)楚墓出土璧的放置位置概述
        (二)楚墓出土璧放置位置的考古学特征分析
第四章 楚墓出土璧的功用探讨
    一、楚墓出土璧的佩饰功用探讨
        (一)楚人佩饰习俗
        (二)楚墓出土佩饰用璧的特征
    二、楚墓出土璧的引魂升天功用探讨
        (一)楚墓出土璧与引魂升天的关系
        (二)楚墓出土璧所反映的楚人引魂升天观念的变迁
结语
参考文献
致谢
附录 在读期间所发表的论文及学术成果

(10)战国时期楚木俑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绪论
    (一)选题缘由及研究现状
        1.选题缘由
        2.研究现状
    (二)研究范围及相关概念界定
        1.研究范围
        2.相关概念
    (三)研究方法
    (四)楚木俑在各地的考古发现
第一章 楚木俑的分类分期研究
    (一)楚木俑的分类
    (二)楚木俑的分期
第二章 楚木俑的区域研究
    (一)木俑的区域数量研究
    (二)木俑的区域类型研究
第三章 木俑视角下楚文化与其他文化的交流
    (一)楚木俑的渊源与“片俑”辨析
    (二)木俑所见楚文化与同期文化的联系
第四章 木俑视角下的墓葬等级
    (一)大夫级以上
    (二)士级
第五章 从木俑看楚服的形制特点
结语
参考文献
附表
致谢

四、安徽潜山公山岗战国墓发掘报告(论文参考文献)

  • [1]皖西南地区战国-西汉墓葬研究[D]. 徐鑫. 安徽大学, 2021
  • [2]河南漯河临颍固厢墓地Ⅱ区西汉墓葬发掘简报[J]. 刘晨,贾长有,孙蕾,王娟. 江汉考古, 2021(03)
  • [3]新石器时代至汉代玉璧研究[D]. 杨岐黄. 西北大学, 2020(07)
  • [4]安徽江淮地区商周乐器研究[D]. 韩依辰. 华东师范大学, 2020(10)
  • [5]东周楚墓出土带钩整理与研究[D]. 张瑞. 安徽大学, 2020(07)
  • [6]楚墓陶俑葬的初步认识[J]. 肖航. 东南文化, 2019(05)
  • [7]东周时期楚国社会变迁研究 ——以江汉淮地区墓葬为中心[D]. 尚如春. 吉林大学, 2019(10)
  • [8]楚文化南渐的考古学观察 ——以洞庭湖水系区东周秦代墓葬为中心[D]. 胡平平. 吉林大学, 2019(10)
  • [9]楚墓出土璧的考古学研究[D]. 陈杰. 中南民族大学, 2019(08)
  • [10]战国时期楚木俑研究[D]. 高跃. 辽宁师范大学, 2019(01)

标签:;  ;  ;  ;  ;  

安徽潜山公山岗战国墓发掘报告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