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美恐龙化石新发现

南美恐龙化石新发现

一、南美恐龙化石的新发现(论文文献综述)

李淼[1](2020)在《冰雪覆盖的迷失世界——探寻南极恐龙王国》文中认为皑皑白雪,晶莹冰川以及在刺骨寒风中蜷缩在一起抱团取暖的企鹅是大多数人对南极的印象。一些曾经到过南极的科考队员,形容他们第一次踏上南极的土地就像是走进了一个迷失的世界。其实在这白雪之下也埋藏的另一个迷失的世界,这就是恐龙的世界。自1842年英国学者欧文首次提出"恐龙"一词以来,人们陆续对大陆上的恐龙化石展开了热切的探寻、发掘和研究工作。迄今为止,已经发现并被正式

马箫忆[2](2020)在《甘肃兰州-民和盆地巨龙形类蜥脚类恐龙的系统演化》文中研究表明由于巨龙形类恐龙的多样性和普遍性,在全球中生代古生物地理研究中具有重要意义,目前世界各地对巨龙形类恐龙系统发育关系十分混淆,特别是我国巨龙形类恐龙系统演化尚未与国际接轨。论文以产自兰州—民和盆地早白垩世河口群的刘家峡黄河巨龙、炳灵大夏巨龙与大唐永靖龙为主要化石材料,使用形态对比法分析巨龙形类恐龙在白垩纪的骨骼演化特点,并用支序系统分析方法确立分类位置与演化关系,为甘肃恐龙化石地质遗迹形成的环境演化研究提供很好的基础。论文主要认识如下:(1)兰州—民和盆地早白垩世河口群巨龙形蜥脚类恐龙骨骼化石各有特征,刘家峡黄河巨龙荐椎神经脊非常低,神经脊顶端横向扩展,大夏巨龙颈椎前关节面后移,肩胛骨骨干的远缘与长轴斜交;大唐永靖龙具有勺形前上颌骨牙齿,颈椎外侧表面有深的、未分割的气孔;肩胛骨较长,肩胛骨骨干有直的平行边缘;都具有非常明显的多孔椎龙类的骨骼特征,同时刘家峡大夏巨龙与大唐永靖龙的骨骼有泰坦巨龙的共同裔征,颈椎腹侧延长椎体副突,后部颈椎腹面后半部内侧凹,背椎有侧气孔。(2)兰州-民和盆地蜥脚类恐龙与甘肃酒泉地区蜥脚类恐龙、师氏盘足龙、斯氏后凹尾龙相比,既有共有衍征,但相差十分明显,甘肃酒泉地区蜥脚类恐龙更属于基干的巨龙形类;盘足龙颈椎中心最高平均伸长率指数大于4,而炳灵大夏巨龙与大唐永靖龙小于均3;盘足龙后部颈椎外侧表面没有凹窝,中部背椎神经棘未分叉,大夏巨龙与大唐永靖龙分叉,盘足龙为6个荐椎,黄河巨龙为5个;兰州民和的巨龙形恐龙为更加基干的泰坦巨龙类,缺少后凹尾龙更加发育先进的特征,尾前半部后凹型,肩胛骨稍微向远端扩张,乌喙骨呈亚四边形,股骨远端髁向背中线倾斜,在远视图中髁是前后直的等。(3)分支系统演化分析结果发现刘家峡黄河巨龙、汝阳黄河巨龙与沃氏温顿巨龙是三个比较先进的非泰坦巨龙类的多孔椎龙类骨干成员,大唐永靖龙与澳大利亚草原龙、迪亚曼蒂纳龙构成一个新的非岩盔龙类的泰坦巨龙分支,与大夏巨龙和史家沟岘山龙构成的支系形成两个并系,但是大夏巨龙位置不够稳定。

付梦悦[3](2020)在《初中语文统编教材实用类文章改编问题研究》文中提出统编语文教材自2017年全国基本统一使用以来,标志着“一纲多本”的时代正式终结。而教材中的选文在进入师生视野以前,大多被编者进行了不同程度的删改处理。实用类文章在初中语文统编教材的选文中占据了一席之地,经过对初中语文统编教材中所有涉及删改的文章统计发现,近九成实用类文章在选编进入初中语文统编教材时,进行了删改。研究实用类文章的删改现象,以服务于教学,是本文的目的。本论文研究的具体对象是初中语文统编教材(7-9年级)中的没有争议性的具有典型性的按照表达方式划分的实用类文章即说明性文章(以科普文为主)、议论性文章(以演讲词、书信为主)、记叙性文章(以新闻为主)及其相关体裁。立足于“文章”和“文学”的大别,对实用类文章的改编现象进行研究。研究方法采用定量研究和定性研究相结合的方法。定量研究主要采取数据统计方法用表格形式对实用类文章的选编情况和删改情况进行分类统计,定性研究采取文献梳理法对数据进行分析。梳理改编的原因并对改编之处进行探讨,分析其合理之处和不当之处,继而尝试对改编的实用类文章提出教学策略建议。论文共分四部分。第一部分对初中语文统编教材(7-9)年级中实用类文章的选编情况和删改情况做了全面具体的统计,数据统计的方式能够更为直观的发现改编问题。第二部分是基于上述的统计数据分析改编的原因。第三部分是针对上述统计出来的改编内容进行探讨,分析合理之处和不当之处并提出三点改编建议。第一,拓宽选文的疆界;第二,多选典型的实用文章;第三,增加与日常运用更紧密的文章。第四部分是通过对实用类文章改编内容的思考,对实用类文章教学提出两点策略性建议。第一,要理性看待选文删改,可以在教学时考虑选文类型处理删改内容或将删改内容作为合理的教育资源选择性使用;第二,探究新的教学方式,如针对删改内容借助“ORID”和“OPVL”两种思维工具建构思考路径、展开批判性阅读教学、探索“读、写、改一体化”的实用文教学模式。

马对平[4](2019)在《杨氏天镇龙的性双形现象》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甲龙类恐龙是四足行走的、植食性恐龙的一单系类群,是剑龙的姊妹群。它以身体覆盖“盔甲”、独特的头骨构造、背面及侧面发育一排排纵向排列的骨质甲板以及上、下颌具有细小的佛手状牙齿为特征。甲龙类广泛分布于除非洲以外的各大陆,年代为晚侏罗世钦莫利期到晚白垩世马斯特里赫特期。从传统意义上讲,甲龙类恐龙依据是否发育尾锤分为两科:甲龙科和结节龙科。本文选择了河北地质大学地球科学博物馆和山西大同市博物馆收藏的4具杨氏天镇龙(甲龙科)骨架化石作为研究材料,通过解剖学(骨骼学)研究,探讨它们的性双形现象。本文系甲龙类性双形现象研究的首次探讨,为恐龙的研究提出了一种新的思路,以避免分类时同物异名现象的发生。首先,详细描述和对比了选自河北地质大学地球科学博物馆和山西大同市博物馆收藏的4具杨氏天镇龙(甲龙类)骨架。研究表明,杨氏天镇龙存在明显的性双形现象:雄性个体具有粗大、向两侧后上方突伸的鳞骨角和硕大的尾锤,而雌性个体具有相对小的、向两侧后方突伸的鳞骨角和很小的尾锤。其次,杨氏天镇龙性双形现象的出现,进一步表明杨氏天镇龙营家族性的群居生活,雄性个体承担着防御外敌和保护家族成员的责任。第三,再研究了杨氏天镇龙的左肱骨,并与相近属做了对比,发现杨氏天镇龙的肱骨形态特征不同于绘龙属和蓝尾龙属的肱骨形态特征,虽然与库尔三美甲龙的肱骨外形相似,但杨氏天镇龙的肱骨没有大而明显的内侧突。第四,首次记述了杨氏天镇龙的第一颈环和一段连接部分尾锤的尾柄,为杨氏天镇龙的研究增添了新的化石材料。研究发现杨氏天镇龙与库尔三美甲龙的第一颈半环明显不同,杨氏天镇龙第一颈环的骨质突低而圆,库尔三美甲龙的第一颈环骨质突高而尖,从而为天镇龙属区别于美甲龙属提供了新的证据。最后,记述了杨氏天镇龙散乱分布的骨质甲板,按其大小和形态分为7个类型。并尝试着复原了各类骨质甲板在身体上的位置,首次给出了杨氏天镇龙的生态复原图。

张晓琴[5](2019)在《新疆鄯善晚侏罗世鄯善新疆巨龙研究》文中研究表明中国是侏罗纪恐龙化石的重要产地,而其中的马门溪龙类蜥脚类又是中国侏罗纪最重要的恐龙类群之一。鄯善新疆巨龙最初由吴文昊等(2013)研究命名,并归入马门溪龙科。鄯善新疆巨龙的正型标本(SSV12001),首次出露包括两个后部颈椎,全部的背椎和荐椎;近端两节尾椎;左、右耻骨;左侧坐骨;左侧股骨、胫骨、腓骨和第一节跖骨;以及若干不完整的颈肋与背肋。原始文献(Xinjiangtitan shanshanensis Wu et al.,2013)的骨骼描述简单且存在一些问题,比如将最后一节颈椎误认为第一节背椎,第10和11两节背椎当做一节背椎等。2014-2015年对鄯善新疆巨龙的再次挖掘发现了几乎完整的头后骨骼材料,为研究该类群的形态和演化提供了重要依据。本论文详细研究了鄯善新疆巨龙(Xinjiangtitan shanshanensis Wu et al.,2013)完整的头后中轴骨骼、腰带及后肢骨骼,并认为原文所述特征不正确。鄯善新疆巨龙颈椎数量应为18节,而非原文描述17节;原文认为的倒数第二节颈椎(实际是第16节颈椎)椎体腹面后端1/4处发育腹嵴,而第16节颈椎腹面前部发育腹嵴,且颈椎后关节面腹侧未见原文所述的小半圆形突;原文描述的第1背椎(实际为第18节颈椎)椎体腹面应无腹嵴,且现确认第1背椎腹面缺失,无法确定是否发育腹嵴;第1-2荐椎侧面并未同时和第2荐肋连接;第1荐肋参与荐肋轭(sacricostal yoke)构成而非原文所述不参与。二次挖掘出露了几乎完整的鄯善新疆巨龙的头后骨骼(18节颈椎,12节背椎,5节荐椎,39节尾椎,左侧髂骨、两侧耻骨、两侧坐骨,左侧股骨、左侧胫骨、左侧腓骨、左侧距骨及部分左侧趾骨)。经过研究修订鄯善新疆巨龙的自有裔征包括:枢椎椎体腹面无中嵴;第3-12颈椎腹面中后部具中嵴,但此中嵴保存于第13-17颈椎腹面前凹部;最长的颈椎为第12颈椎;第3颈椎与第2颈椎(枢椎)长度之比为1.58;最后两节颈椎椎体外侧凹背缘存在一水平嵴;仅最后一节颈椎神经棘分叉且具中部结节(median tubercle);最后两节颈椎椎体长度与股骨和胫骨长度之比为0.54;第一荐肋参与构成荐肋轭;包括第一脉弧在内的脉弧近端分叉;耻骨具有明显的圆角状栖肌突;股骨体中部横截面近圆形(即内外宽与前后长比小于1.25)。为确定鄯善新疆巨龙的系统发育位置及其与马门溪龙科各属种间关系,本论文分别以Rauhut et al.(2015)、Xing et al.(2015b)、Xu et al.(2018)数据矩阵为基础进行了系统发育分析。三次运算结果均显示鄯善新疆巨龙属于马门溪龙科,且与马门溪龙属、綦江龙亲缘关系较近。与其他蜥脚类的骨骼形态学对比也支持鄯善新疆巨龙与綦江龙亲缘关系较近。同时,鄯善新疆巨龙的第一脉弧近端分叉;耻骨发育显着的圆形栖肌突;股骨外侧近1/3处发育外侧突起等特征又与更进步的非马门溪龙类蜥脚类相似,这表明马门溪龙类的演化比我们认为的可能更复杂。

张光润[6](2018)在《袁同礼研究(1895-1949)》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袁同礼,字守和,祖籍直隶安肃,清光绪二十一年(1895)生于北京南横街本宅,1965年病逝于美国华盛顿。在他出生之年,造就“同治中兴”的洋务运动,已在甲午海战中幻为泡影,一系列深刻影响中国近代变迁的大事件已是山雨欲来。中国近代图书馆运动“发轫”于三年后的戊戌维新。他在这场巨变中养成了新知和旧学,并以发展图书馆事业回应了那个时代,成就了自己在近代中国图书馆事业中的先驱地位。1949年初旅美定居之前,他不仅领导全国最大的国立图书馆,并将它带向了世界,深度参与了近代社会的变迁。有关袁同礼的研究,近三十年来逐渐受图书馆界关注,相关专题论述层出不穷,至今仍是方兴未艾,但由于资料和视野所限,历史学界有关他在近代社会变迁上的讨论,尚不多觏。有鉴于此,本文在借镜图书馆界研究成果的基础上,选择他学问和事业中的若干大事件作深入研究,着重强调其在近代变迁中的独特意义,并力图通过这些研究进一步拓展、丰富和深化袁同礼研究应有的内涵。全文除绪论、结语和所附《袁同礼先生年谱初编(1895-1965)》外,主体部分由四个专题研究组成,分别从家世、成学、学问和事业方面作系统论述。第一章论述袁同礼家世及成长的时代,分析袁家由农村迁居城市的近代意义,及袁同礼童年成学时的新旧知识比重。第二章研究袁同礼近代知识结构的形成,既详论北大预科的成学背景及成绩,也重视在清华学校的第一份图书馆职业,及游学欧美对近代图书馆学新知的养成。清华学校部分,也简单梳理了近代图书馆史的发展特征;游学美欧部分,则着重讨论他在近代群学意义上广泛参与各种学术组织,及以近代目录学为中心的图书馆学新知的养成。第三章学问篇以《永乐大典》的访求和研究为例,结合他在中华图书馆协会和北平图书馆的任职经历,系统研究他的15篇研究成果,详述其中的编目方法的近代转变,典籍观念的新旧变迁,以及由此带来的《永乐大典》由流散史到阅读史的转变。第四章事业篇则以他去国之前精力所萃的国立北平图书馆为研究对象,从他宣示中外的三条立馆宗旨出发,分节论述他带领北平图书馆走向世界的近代化进程,以及这一进程所具有的近代意义。文末所附《袁同礼先生年谱初编(1895-1965)》,是撰写本文的资料长编,也是对正文的有益补充,为研究袁同礼在近代巨变中的独特地位提供了相对翔实的背景。

杨春燕[7](2014)在《马门溪龙科的系统演化》文中研究指明蜥脚类恐龙是侏罗纪的重要爬行动物,也是世界上生存过的最大陆生脊椎动物。马门溪龙是具有东亚特色的大型蜥脚类恐龙,目前只在中国西部发现。本论文以产自西南地区的马门溪龙为主要化石材料,使用形态对比法分析马门溪龙在侏罗纪的骨骼演化特点,并用支序系统分析方法验证其演化趋势。文中对马门溪龙的成员、分布及埋藏特点做了统计和整理。马门溪龙科共有4属16种,4属分别为通安龙属Tonganosaurus,峨眉龙属Omeisaurus,秀龙属Abrosaurus和马门溪龙属Mamenchisaurus。除了云南马门溪龙、中加马门溪龙和合川马门溪龙的甘肃永登标本以外,其余各属种均产自四川盆地。地理分布具有向北扩散的趋势,地史分布具有中期繁盛的特点。早侏罗世1属1种化石点只有一个,位于川南;中侏罗世有3属9种,化石点有15个,其中沙溪庙组下段的化石点主要分布在川东南,其余分布在西部,包括四川盆地,甘肃及新疆;晚侏罗世1属2种,4个化石点,分布在整个西南地区,包括云南滇中盆地、四川盆地。属于原地埋藏或准原地埋藏的成员有合川马门溪龙(重庆合川和自贡汇东两个化石点的个体)、杨氏马门溪龙、天府峨眉龙(正型标本)和焦氏峨眉龙的化石保存较为完整,且大部分骨骼相互关联程度高。东坡秀龙仅有头骨保存,但头骨非常完整。其余个体的化石保存数量较少,完整度较低,且相互关联保存的化石数量也少,属于经过一定距离搬运的异地埋藏。其中,何氏通安龙、峨眉龙荣县种和长寿种、建设马门溪龙等4个个体是搬运距离较长的。经过对马门溪龙的骨骼化石作形态对比分析后,得出其地史演化特征为:1)体型变大,通安龙只有12米,峨眉龙有17米左右,而马门溪龙可以长达23米。2)牙齿体积变小,牙齿数目增多,上颌齿由11个最多增加到19个,下颌齿从14个增加到23个。牙齿上的锯齿数目减少,特别是后缘锯齿几乎消失。3)除了牙齿以外,其他部位的骨骼的体积均变大。4)头骨高长比变大,下颌突明显增大,眼眶、鼻孔等孔状结构变大,使得整个骨头显得轻巧。5)脊椎系列中,颈椎的变化最为明显。颈椎数目增多,由约15枚增至19枚,椎体变长;椎体侧凹的结构变复杂,原始者具简单凹陷,进步者的侧凹则被粗棱分割;神经弓及神经棘上的结构变复杂,其上的板状、脊突和凹陷构造增多,后部颈椎和前部背椎的神经棘由棒状变为板状,最后板状左右分叉,且侧边缘还发育三角形棱板;其次,前部尾椎的椎体类型由后凹形逐渐变为前凹形,神经弓变高且后移。6)肩带上的乌喙骨变小,乌喙骨与肩胛骨的齿合变紧密,可能与前肢的稳固性和灵活性有关。7)四肢变粗壮,肱骨三角嵴、股骨第四转节变粗壮,前脚变化小,而后趾的Ⅲ趾、V趾的趾数略有变化,Ⅲ趾增多,V趾减少。支序系统分析结果显示,马门溪龙科在与其他蜥脚类共同分析时,成员整体在相对独立的分支上。焦氏峨眉龙和罗泉峨眉龙、天府峨眉龙和杨氏马门溪龙、井研马门溪龙和建设马门溪龙、合川马门溪龙重庆合川和自贡汇东两个化石点的个体分别构成姐妹群,而东坡秀龙和何氏通安龙在相对独立的分支上,且通安龙与峨眉龙和马门溪龙整体构成的姐妹群,说明了马门溪龙科的四属在一条连续的演化线上,且峨眉龙与马门溪龙亲缘关系紧密。分析结果与骨骼形态对比结论相一致,证明了上述的骨骼化石形态渐变特征的认识是合理的。

陈红军[8](2012)在《贯注文体和语体是说明文教学的正确方向》文中研究说明2011年的11月初,有幸在西子湖畔杭师大继续教育学院观摩了省内外名师的精彩课堂艺术,尤其是"青春之语文"教学理念的首创者王君老师,给了我很大的教益与启发。

李志广[9](2012)在《安岳马门溪龙(Mamenchisaurus anyuensis)的定量系统分析研究》文中研究表明蜥脚类恐龙(sauropods)是侏罗纪时期种类最多、分布最广的恐龙类别,也是地球上生存过的体型最大的陆生脊椎动物。而四川盆地是中国乃至世界上蜥脚类恐龙化石最为丰富的地区之一。马门溪龙(Mamenchisaurus)是蜥脚类恐龙中的着名成员,是东亚地区侏罗纪特有的恐龙类型,其化石材料在四川盆地发现最多,研究意义最大。通过对马门溪龙的研究,有助于还原东亚地区侏罗纪的生物界面貌,恢复古环境,探讨恐龙的演化规律。本文所研究的材料为产自四川安岳晚侏罗世的蜥脚类恐龙—安岳马门溪龙。安岳马门溪龙的化石材料包括采自两个化石点的多个个体,两地的层位分属于遂宁组和蓬莱镇组。这是四川盆地侏罗纪晚期恐龙化石分布的最高层位,说明了马门溪龙在地质年代上至少可以从中侏罗世晚期延续到晚侏罗世晚期。它填补了四川盆地恐龙在地层分布上的空白,具备了重要的科研价值,对于研究中生代侏罗纪晚期的动物繁殖、生存、衰亡以及古地理等提供了宝贵的实物资料。安岳马门溪龙层位较高,且具备一些较为独特的进步性特征,因此尚不能排除将其作为新属的可能性。本文对安岳马门溪龙与马门溪龙属其它物种、以及蜥脚类的其他类群进行了骨骼特征的比较,得出安岳标本与马门溪龙属其余种在很多基本特征上保持一致,如荐前椎后凹型、后部颈椎和前部背椎神经棘分叉、前部尾椎前凹型、中部尾椎脉弧棘分叉,等等。同时也提出安岳标本的最重要的独有特征包括:第一,它的牙齿有的仅前缘有锯齿,有的前后缘均无锯齿;第二,后部颈椎和前部背椎分叉神经棘间具有小突,这一点在四川盆地其它蜥脚类中未有记录,但是见于梁龙(Diplodocus)和盘足龙(Euhelopus);第三,安岳标本荐前椎中空性特大,背椎侧凹发育,显示其骨骼结构较为轻巧,可能较其它长颈蜥脚类有更好的运动能力。为了进一步确定安岳标本的系统位置,文中还对安岳马门溪龙进行了定量系统分析。分析所用软件为NONA软件,操作平台为WinClada。使用了包含234个特征语句的语句库,分析对象包括29种蜥脚类以及一个外群。分析结果显示,安岳标本与合川马门溪龙(Mamenchisaurus hochuanensis)、杨氏马门溪龙(Mamenchisaurus youngi)构成一个单系类群,其中更接近于杨氏种,证明安岳马门溪龙代表了马门溪龙属内最为进步的类型。分析结果还显示,包含马门溪龙、峨眉龙(Omeisaurus)、盘足龙等在内的“盘足龙科(Euhelopodidae)”或“马门溪龙科(Mamenchisauridae)”并非单系类群,也不支持以往将蜥脚类基于牙齿形态的二分法,这与近年来多数国外学者的分析结果相一致。

柳永清,旷红伟,彭楠,许欢,刘燕学[10](2011)在《山东胶莱盆地白垩纪恐龙足迹与骨骼化石埋藏沉积相与古地理环境》文中认为化石埋藏学的核心内容就是要研究不同规模生物化石埋藏的沉积相,恢复沉积环境,了解化石形成和被埋藏前、后的古地理背景。大规模化石记录埋藏学的研究代表着目前国际上发展趋势,重点探索集群灭绝的古地理、古环境与保存作用。中国具有丰富的恐龙化石资源,目前已经成为全球命名恐龙属种最多的国家,相继发现了从侏罗纪到白垩纪的若干恐龙化石遗迹或骨骼埋藏点。胶莱盆地发育着完整的白垩纪陆相(莱阳群—青山群—王氏群,130~65 Ma)地层和沉积记录。早白垩世莱阳群以河流及湖泊相沉积物为主;青山群为中酸性火山岩、火山碎屑岩,间夹沉积岩。晚白垩世王氏群下部以冲积扇、泥石流和辫状河道相的沉积物和岩石组合为主;中部则为滨浅湖与河流粉砂岩-细砂岩-泥页岩-灰质土(古土壤)韵律沉积;上部和顶部为冲积扇泥石流、辫状河和洪泛平原粉砂泥质砾岩-砂岩-砾岩的韵律序列,局部夹玄武岩,反映了晚白垩世末期古地理、古沉积环境已从早白垩世相对湿润和温热的冲积、湖泊环境转变为燥热、干旱的冲积环境。胶莱盆地早白垩世的生物群面貌(脊椎动物、昆虫和植物等)与华北北部热河生物群基本相同,除保存少量的小型恐龙(鹦鹉嘴龙)或翼龙骨骼化石外,还保存了大量的兽脚类、蜥脚类和鸟脚类足迹(群)化石(莱阳群)。诸城晚白垩世王氏群中上部发育集群埋藏的恐龙骨骼化石,已发现恐龙属种10余个,包括3种角龙、3种暴龙、2种鸭嘴龙以及甲龙和虚骨龙等,其中鸭嘴龙占绝大多数(95%以上)。恐龙化石多为无关联的各类骨骼,少数半关联的小个体恐龙,分选差,混杂堆积。通过诸城恐龙化石埋藏地地层及其沉积相研究,识别出泥石流、洪泛平原和辫状河道3种恐龙化石埋藏沉积相、微相类型,其中泥石流相是最主要的埋藏-沉积相,代表了晚白垩世中期恐龙集群埋藏-沉积事件和动力机制。莱阳地区王氏群上部和顶部为紫色、砖红色砾岩-砂岩-粉砂岩-灰质土韵律沉积,属于洪泛平原和辫状河道沉积微相组合,代表着晚白垩世末期燥热、干旱的冲积环境。恐龙化石大都埋藏在大型辫状河道微相之下的洪泛平原微相中。化石呈分散或孤立状,有不同程度的磨蚀或破损,关联或半关联者少见,表明经过一定距离的搬运或改造作用。文章最后简述了胶莱盆地以及白垩纪古地理环境、古生态、恐龙动物群的演化或耦合作用。

二、南美恐龙化石的新发现(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南美恐龙化石的新发现(论文提纲范文)

(2)甘肃兰州-民和盆地巨龙形类蜥脚类恐龙的系统演化(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选题背景及意义
    1.2 巨龙形类恐龙研究现状
    1.3 研究内容及研究方法
    1.4 完成的工作量
第二章 兰州-民和盆地标本的产地和层位
    2.1 自然地理概况
    2.2 兰州-民和盆地地质概况
    2.3 兰州民和盆地标本的层位
第三章 兰州-民和盆地巨龙形类恐龙化石标本的特征
    3.1 骨骼化石标本的记述
    3.2 巨龙形类骨骼形态特征
    3.3 与其他巨龙形类恐龙骨骼形态对比
第四章 巨龙形类恐龙系统分析
    4.1 分支系统分析原理与方法
    4.2 分支系统分析
    4.3 结果与讨论
结论
致谢
参考文献
附录1 系统发育分析所使用的特征列表
附录2 分支系统分析的分类群、地质年代、地理分布

(3)初中语文统编教材实用类文章改编问题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绪论
    一、研究缘由
    二、研究综述
    三、研究方法及意义
    四、核心概念界定
第一章 初中语文统编教材实用类文章改编问题概述
    第一节 实用类文章的选编情况
        一、整体选编情况及实用类文章所占比例
        二、实用类文章亚类及文体分布
        三、实用类文章单元编排情况
    第二节 实用类文章的删改情况
        一、实用类文章删改篇目及数量统计
        二、实用类文章删改篇目删改对象统计
        三、小结
第二章 初中语文统编教材实用类文章改编原因分析
    一、课程结构转变
    二、时代性要求特点
    三、文本自身的要求
    四、适应学生发展水平
第三章 初中语文统编教材实用类文章改编的探讨及建议
    第一节 合理之处
        一、对思想内容的修订
        二、对语言形式的修订
        三、适应教学的调整
    第二节 不当之处
        一、影响文章章法结构
        二、削弱文章思路的严密性
        三、其他细节问题
    第三节 改编建议
        一、拓宽选文的疆界
        二、多选典型的实用类文章
        三、增加与日常运用更紧密的文章
第四章 初中语文统编教材实用类文章改编对教学的思考
    第一节 理性看待选文删改
        一、考虑选文类型处理删改内容
        二、删改内容作为合理教育资源
    第二节 探究新的教学方式
        一、借助思维工具建构思考路径
        二、展开批判性阅读教学
        三、探索读、写、改一体化的实用文教学模式
结语
参考文献
附录
致谢

(4)杨氏天镇龙的性双形现象(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注释表
第一章 甲龙的研究综述
    1.1 甲龙的分类
    1.2 甲龙的骨骼特征
    1.3 甲龙的起源与演化
    1.4 甲龙的生态学和习性
    1.5 中国的甲龙研究简史与背景
        1.5.1 中国的甲龙研究简史
        1.5.2 中国的甲龙研究背景
第二章 研究材料概况及研究方法
    2.1 研究材料
    2.2 化石产地地层概况
        2.2.1 灰泉堡组概述
        2.2.1.1 灰泉堡组的建立
        2.2.1.2 地层概述
        2.2.1.3 沉积相分析
    2.3 恐龙动物群概况
        2.3.1 恐龙动物群的发现
        2.3.2 恐龙动物群的组成和特征
        2.3.3 恐龙动物群的埋藏环境
    2.4 主要研究方法
        2.4.1 化石修理及拍照绘图
        2.4.2 骨骼学(解剖学)分析
第三章 杨氏天镇龙性双形现象的初步研究
    3.1 标本描述
        3.1.1 头骨描述
        3.1.1.1标本MHGU-0599
        3.1.1.2标本TZ-10-498
        3.1.1.3标本TZ-10-521
        3.1.1.4标本TZ-10-261
        3.1.2 尾锤描述
    3.2 讨论
第四章 杨氏天镇龙化石标本的再研究与新补充
    4.1 化石标本再研究
        4.1.1 左肱骨再研究
        4.1.2 骨质甲板再研究
    4.2 化石标本新补充
        4.2.1 尾柄描述
        4.2.2 颈环描述
    4.3 讨论
        4.3.1 化石标本再研究的意义
        4.3.2 化石标本新补充的意义
结论
参考文献
附录 A 中国境内发现的甲龙的地理和地质时代分布
作者简介
致谢

(5)新疆鄯善晚侏罗世鄯善新疆巨龙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1 绪论
    1.1 选题背景
    1.2 研究现状
        1.2.1 中国侏罗纪的蜥脚类恐龙
        1.2.2 马门溪龙类恐龙
        1.2.2.1 秀龙属
        1.2.2.2 通安龙属
        1.2.2.3 峨眉龙属
        1.2.2.4 马门溪龙属
        1.2.2.5 其它马门溪龙类
        1.2.3 地质背景
        1.2.4 世界其它地区侏罗纪的蜥脚类恐龙
    1.3 存在问题
    1.4 文中涉及到的研究机构缩写
2 研究材料、内容与方法
    2.1 研究材料
    2.2 研究内容
    2.3 研究方法
3 鄯善新疆巨龙的中轴骨骼
    3.1 系统古生物学
    3.2 骨骼形态描述
        3.2.1 颈椎(Cervical vertebrae)
        3.2.1.1 寰枢椎组合(Atlas-axis complex)
        3.2.1.2 第 3-6 颈椎
        3.2.1.3 第 7-12 颈椎
        3.2.1.4 第 13-18 颈椎
        3.2.2 颈肋(Cervical rib)
        3.2.3 背椎(Dorsal vertebrae)
        3.2.3.1 第 1-3 背椎
        3.2.3.2 第 4-9 背椎
        3.2.3.3 第 10-12 背椎
        3.2.4 背肋(Dorsal rib)
        3.2.5 荐椎(Sacral vertebrae)
        3.2.6 尾椎(Caudal vertebrae)
        3.2.6.1 前部尾椎(The anterior caudal vertebrae)
        3.2.6.2 中部尾椎(The middle caudal vertebrae)
        3.2.6.3 后部尾椎(The posterior caudal vertebrae)
        3.2.7 脉弧(Chevron)
4 鄯善新疆巨龙的腰带及后肢骨骼
    4.1 腰带(Pelvic girdle)
        4.1.1 髂骨(Ilium)
        4.1.2 耻骨(Pubis)
        4.1.3 坐骨(Ischium)
    4.2 后肢(hind limb)
        4.2.1 股骨(Femur)
        4.2.2 胫骨(Tibia)
        4.2.3 腓骨(Fibula)
        4.2.4 距骨(Astragalus)
        4.2.5 跖骨(Metatarsal)
        4.2.6 趾骨(Phalanx)
5 系统发育分析
    5.1 蜥脚类分类和系统发育关系研究简述
    5.2 马门溪龙类的系统发育学研究
    5.3 鄯善新疆巨龙的系统发育分析
        5.3.1 系统发育特征矩阵的建立
        5.3.2 系统发育分析方法
    5.4 结果与讨论
6 比较与讨论
    6.1 与中加马门溪龙比较
    6.2 与中日蝴蝶龙比较
    6.3 与戈壁克拉美丽龙比较
    6.4 与苏氏巧龙比较
    6.5 与合川马门溪龙比较
    6.6 与杨氏马门溪龙比较
    6.7 与天府峨眉龙比较
    6.8 与果壳綦江龙比较
    6.9 与师氏盘足龙比较
    6.10 与其它蜥脚类比较
7 结论
致谢
参考文献
附录一 解剖学专业术语缩略词中英文对照
附录二 论文中涉及标本的测量数据
附录三 系统发育分析所使用的Rauhut et al.(2015)特征列表
附录四 系统发育分析所使用的Rauhut et al.(2015)特征矩阵
附录五 系统发育分析所使用的Xing et al.(2015b)特征列表
附录六 系统发育分析所使用的Xing et al.(2015b)特征矩阵
附录七 系统发育分析所使用的Xu et al.(2018)特征列表
附录八 系统发育分析所使用的Xu et al.(2018)特征矩阵
博士期间发表论文情况

(6)袁同礼研究(1895-1949)(论文提纲范文)

内容提要
abstract
绪论
    一 研究对象
    二 研究综述
    三 主要史料和章节安排
第一章 家世与童年(1895-1913)
    第一节 家世考
        一 曾祖移居京师
        二 祖父定居京师
    第二节 童年
第二章 成学之路(1913-1924)
    第一节 北大预科
        一 入学前的北大预科
        二 入学后的预科调整
        三 预科成学
    第二节 以图书馆为志业(1916-1924)
        一 水木清华四寒暑
        二 游学美欧
    第一节 缘起
        一 《永乐大典》的编纂和流传
        二 全祖望和缪荃孙的研究
    第二节 袁同礼的调查与研究
        二 系列调查研究及影响
第四章 主持国立北平图书馆(1929-1948)
    第一节 作中国文化之宝库
        一 访购中西书籍
        二 使受学之士观摩有所
    第二节 通中外图书之邮
        一 出版品交换
        二 善本寄美保存
    第三节 树长治久安之基
结语
附录一 :袁同礼先生年谱初编(1895-1965)
参考文献
后记
作者简历及在学期间所取得的科研成果

(7)马门溪龙科的系统演化(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绪论
    1.1 选题依据和研究意义
        1.1.1 选题依据
        1.1.2 研究意义
    1.2 蜥脚类研究现状及存在问题
        1.2.1 国内蜥脚类研究历史
        1.2.2 国内蜥脚类属种
        1.2.3 国内蜥脚类研究现状
        1.2.4 国外蜥脚类研究历史
        1.2.5 国外蜥脚类属种
        1.2.6 国外蜥脚类研究现状
        1.2.7 存在问题
    1.3 研究内容及技术路线
        1.3.1 研究内容
        1.3.2 研究方法
        1.3.3 技术路线
    1.4 论文特色和取得成果
    1.5 完成工作量
第2章 马门溪龙科的研究概况
    2.1 马门溪龙科的分类命名沿革
        2.1.1 “马门溪龙”的词源
        2.1.2 峨眉龙和秀龙的分类沿革
        2.1.3 马门溪龙的分类沿革
    2.2 马门溪龙科的特征及成员
        2.2.1 马门溪龙科的科征
        2.2.2 马门溪龙的成员
        2.2.3 各属属征
    2.3 马门溪龙科的研究现状
        2.3.1 属种描述
        2.3.2 骨骼对比及骨组织分析
        2.3.3 分类及层位
    2.4 马门溪龙科的存在问题
        2.4.1 某些属种的归类问题
        2.4.2 部分马门溪龙成员的归属问题
        2.4.3 马门溪龙的演化问题
        2.4.4 形态学问题
        2.4.5 其他
    2.5 小结
第3章 地质概况与时代
    3.1 马门溪龙的地理分布
        3.1.1 通安龙
        3.1.2 峨眉龙
        3.1.3 秀龙
        3.1.4 马门溪龙
    3.2 马门溪龙的产出层位
        3.2.1 益门组
        3.2.2 沙溪庙组
        3.2.3 安宁组
        3.2.4 石树沟群
        3.2.5 蓬莱镇组
        3.2.6 遂宁组
        3.2.7 享堂组
    3.3 小结
第4章 马门溪龙科的化石材料和埋藏特点
    4.1 通安龙
    4.2 峨眉龙
        4.2.1 荣县峨眉龙
        4.2.2 长寿峨眉龙
        4.2.3 天府峨眉龙
        4.2.4 罗泉峨眉龙
        4.2.5 毛氏峨眉龙
        4.2.6 焦氏峨眉龙
    4.3 秀龙
    4.4 马门溪龙
        4.4.1 建设马门溪龙
        4.4.2 合川马门溪龙
        4.4.3 广元马门溪龙
        4.4.4 安岳马门溪龙
        4.4.5 杨氏马门溪龙
        4.4.6 井研马门溪龙
    4.5 小结
第5章 马门溪龙科成员的骨骼特征渐变分析
    5.1 牙齿特征渐变分析
        5.1.1 牙齿特征综述
        5.1.2 牙齿演变特点
        5.1.3 牙齿特征小结
    5.2 头部骨骼特征渐变分析
    5.3 脊椎特征渐变分析
        5.3.1 颈椎
        5.3.2 背椎和荐椎
        5.3.3 尾椎
    5.4 肩带及前肢特征渐变分析
        5.4.1 肩带
        5.4.2 肱骨
        5.4.3 前下肢
    5.5 腰带及后肢特征渐变分析
        5.5.1 腰带
        5.5.2 股骨
        5.5.3 后下肢
    5.6 体长
    5.7 小结
第6章 马门溪龙科的支序系统分析
    6.1 支序系统分析原理
    6.2 马门溪龙科的性状特征
    6.3 系统演化树及分析
    6.4 结果分析
    6.5 小结
结论
致谢
参考文献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取得学术成果
附录 A:简字说明
附录 B:蜥脚类恐龙性状特征描述
附录 C:图版说明
附录 D:图版

(9)安岳马门溪龙(Mamenchisaurus anyuensis)的定量系统分析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前言
    1.1 选题材料、目的和意义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1.3 研究思路及技术路线
    1.4 完成的工作量
第2章 安岳标本及马门溪龙属研究概况
    2.1 马门溪龙属研究现状
    2.2 安岳标本的发现与研究
第3章 安岳标本的产地、层位及特征
    3.1 安岳标本的产地
    3.2 安岳标本的层位
    3.3 化石的埋藏特点
    3.4 化石的保存情况
    3.5 化石的主要特征
        3.5.1 牙齿
        3.5.2 脊椎
        3.5.3 肩带和前肢
        3.5.4 腰带和后肢
第4章 安岳马门溪龙与其它蜥脚类的比较
    4.1 与马门溪龙属其余种的比较
        4.1.1 与合川马门溪龙的比较
        4.1.2 与建设马门溪龙的比较
        4.1.3 与杨氏马门溪龙的比较
        4.1.4 与井研马门溪龙的比较
    4.2 与蜥脚类其余属的比较
        4.2.1 与峨眉龙的比较
        4.2.2 与梁龙的比较
        4.2.3 与盘足龙的比较
第5章 分支系统学研究
    5.1 古生物的系统分析原理
    5.2 前人对蜥脚类恐龙的分支系统学研究
    5.3 安岳马门溪龙的系统分析
    5.4 分析结果的讨论
结论
致谢
参考文献
攻读学位期间取得学术成果
附录 A 简字说明
附录 B WILSON(2002)特征语句列表
附录 C 图版

(10)山东胶莱盆地白垩纪恐龙足迹与骨骼化石埋藏沉积相与古地理环境(论文提纲范文)

0 前言
1 胶莱盆地的地质背景
2 恐龙骨骼与足迹化石埋藏层位
3 恐龙足迹化石埋藏沉积相与古地理环境分析
4 晚白垩世王氏群恐龙骨骼化石埋藏的沉积相与古地理环境分析
    4.1 诸城王氏群中上部恐龙骨骼化石集群埋藏的沉积相
    4.2 莱阳王氏群上部和顶部恐龙骨骼化石埋藏的沉积相
5 结论

四、南美恐龙化石的新发现(论文参考文献)

  • [1]冰雪覆盖的迷失世界——探寻南极恐龙王国[J]. 李淼. 地球, 2020(07)
  • [2]甘肃兰州-民和盆地巨龙形类蜥脚类恐龙的系统演化[D]. 马箫忆. 昆明理工大学, 2020(04)
  • [3]初中语文统编教材实用类文章改编问题研究[D]. 付梦悦. 上海师范大学, 2020(07)
  • [4]杨氏天镇龙的性双形现象[D]. 马对平. 河北地质大学, 2019(06)
  • [5]新疆鄯善晚侏罗世鄯善新疆巨龙研究[D]. 张晓琴. 中国地质大学(北京), 2019(02)
  • [6]袁同礼研究(1895-1949)[D]. 张光润. 华东师范大学, 2018(07)
  • [7]马门溪龙科的系统演化[D]. 杨春燕. 成都理工大学, 2014(04)
  • [8]贯注文体和语体是说明文教学的正确方向[J]. 陈红军. 语文教学与研究, 2012(16)
  • [9]安岳马门溪龙(Mamenchisaurus anyuensis)的定量系统分析研究[D]. 李志广. 成都理工大学, 2012(03)
  • [10]山东胶莱盆地白垩纪恐龙足迹与骨骼化石埋藏沉积相与古地理环境[J]. 柳永清,旷红伟,彭楠,许欢,刘燕学. 地学前缘, 2011(04)

标签:;  ;  ;  ;  ;  

南美恐龙化石新发现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