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如春花灿烂,死如秋叶静美——试论石铁生的人生哲学

生如春花灿烂,死如秋叶静美——试论石铁生的人生哲学

一、生如春花之灿烂,死如秋叶之静美——论史铁生的生命哲学(论文文献综述)

罗方禄[1](2014)在《思想政治理论课生命体验式教学法探析》文中研究指明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承担对大学生进行系统马克思主义理论教育,帮助学生树立科学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的任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的整体质量和实际效果,直接关系到我国的人才培养质量。生命体验式教学法具有时空的超越性、情感的丰富性、认知的深刻性等功能特征,能帮助思想政治理论课切合人的自由全面发展的教育本质,使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更加注重人的主体性,关心学生的成长需求、回归学生的日常生活、引导学生的价值反思,以此克服自我成长的盲目性、应对社会发展的风险性、实现人与社会的协调性。就具体实施而言,应在坚持政治性与生命性的统筹、目的性与过程性的统筹、灌输性与主体性的统筹、个体性与社会性的统筹的原则下,为帮助学生认知自然生命、社会生命、精神生命的教育目标,设计了“问题诱导—四元交互”生命体验教学模式,在此基础上,运用情境教学法和实践教学法。

谢朝坤,王兴[2](2010)在《向死而生——论史铁生超越死亡的心灵历程》文中认为死亡是史铁生作品的主题之一。史铁生从身处残疾求死到思索死亡再到超越死亡的经历与体验,不但使自己对人生有了全新的认识,也极大地实现了自己的人生价值。从其独特的体验出发,史铁生对死亡及死亡对人生的意义进行了深入而独特的探索和思考。这种探索与思考在当代中国文坛格外引人注目,对当下中国来说,更具有无可替代的意义。

杨雪梅[3](2010)在《论宗教精神对史铁生创作的影响》文中提出史铁生在中国当代的文坛上是一个非常独特的存在,独特的人生经历使他从哲学走向宗教,但他的思想不拘泥于某个宗教教条,而是一种以现代基督教、佛教的思想为主体,同时又不排斥其他宗教的思想精髓渗入的独特的批判的神学、自由的神学,并以此为基础指导他的文学创作,以文学创作为基础,提炼出宗教精神作为个人的精神信仰,寻求一条灵魂的拯救之路。本文由以下几个部分组成:引言:主要介绍了中国当代对史铁生创作的研究情况及对宗教精神研究的意义。目前对史铁生创作的研究主要集中在以下几个方面:一是对其命运观的研究,通过他特殊的命运和对不幸的态度及创作的影响,来肯定其人生观、价值观。二是对其作品的研究,通过他的小说、散文、随笔,对其作品中的美学、诗学价值进行分析、挖掘。三是对其宗教观的研究,通过他在作品表现出的对宗教的理解和思索,对其宗教倾向进行分析、评价。在中国当代文学中谈宗教对文学的影响,史铁生的创作占据了不可或缺的一席。在这些研究中,研究者多从史铁生的个人命运经历及他的创作中寻找精神力量的价值、哲学的根源、美学价值、宗教的影响及残疾的命题,对其创作的根源——宗教精神及其对史铁生创作的影响研究尚不深入。本文否定史铁生是一个宗教信徒,而是一位宗教思考者,思考的最终目的是为了打开思路,建构属于自己的人生信仰,他在思考中,提炼出了宗教精神为其信仰和创作之源,并由宗教精神出发,对其对创作风格的影响——“务虚”进行深入进一步的研讨。第一部分,史铁生宗教精神的文化渊源。宗教作为人类重要的文化现象与精神现象,和文学在历史起源、思维方式、精神作用等方面,都有着诸多的异曲同工之处。两者之间互为影响,宗教成为文学创作永不枯竭的源泉。二十世纪八十年代中期以后,越来越多的作家在他们的创作中纳入了基督教的内容。佛教对文学创作的影响也呈现出一种比较明显的回归趋势。在当代文坛上,作家通过自己体证佛法的感受来同读者交流如何用佛教的智慧抵御现代生活的机械与功利化,这一现象实际上已经进入到了国民精神生活的构建之中。本文要研究的对象作家史铁生,就是在这样的宗教背景下,进行了他的文学创作,他的作品中佛教与基督教的色彩非常浓重,许多人把他的作品归类到宗教文学中。第二部分,史铁生的宗教精神。主要从史铁生作品中宗教精神产生的缘由和史铁生对基督教的神拯救人、佛教中虚无灭欲的否定来了解史铁生的对宗教精神的理解与表达,史铁生在年轻的时候因为生病而引发残疾,不幸的命运使史铁生开始了对命运的怀疑与思索,通过对人存在意义的终极追问,他在宗教中寻找答案与出路,寻找到一条用宗教精神来拯救人类精神困境的道路,他肯定基督教的拯救说,但主张的人的自救,而非上帝的他救;他肯定佛教的缘起说,否定其消极灭欲的虚无观,并寻找到用宗教精神作为自己的精神信仰来拯救灵魂的道路。第三部分,务虚:宗教精神对史铁生创作的影响。宗教精神是史铁生创作的出发点,对宗教精神的追求体现在史铁生作品里就是从内容到形式的务虚。在时态上,他大部分作品都是回忆,对人物、情节也是类似逻辑推理似的虚构,没有名字的人物,跳跃的时间空间,都体现出典型的务虚特点。甚至对爱情,他也是用了象征的手法,表达的是一种画面或者感觉。他的新作《我的丁一之旅》,也是把虚的“我”和实的“丁一”纠缠在一起,去追问去寻求生命的源头和归宿。手法也更加自由,不在意叙事顺序,不关注情节,只是一个魂魄进行的一场虚拟的精神之旅。结语。史铁生以宗教教徒般的虔诚用心魂写作,以务虚的形态追求生命终极的自由,他的创作对社会的意义——用宗教精神开启新的生命之旅,为失去自我的现代人打开通往梦想世界的大门,从而获得自我的拯救。

宫金秀[4](2010)在《史铁生创作的精神探求》文中指出史铁生以残疾者的残疾和健全者的残缺为表述对象,从文化批判的角度表现生命的残缺困境,展开对生和死这一生命本体论问题的思考,建构出超越残缺的人生观。在以残疾者为叙述对象的文本中,史铁生通过对于残疾者生存境况和心理状态的表现,揭示了造成人们对残疾问题存在残缺认知的文化原因。并试图以一种健康的表述方式去描述残疾者的非残缺,展示残疾者丰盈的生命内容,为社会文化建构一种认识残疾与残疾人的健康方式。残疾者的生命经历使史铁生将人生中的所有困境归为残缺,展开对生命残缺的思考。他从残疾人的生理残疾看到了人能力的局限性,把狭义的残疾扩大到广义的残缺,得出“残疾无非是一种局限”的结论。通过解读史铁生的文本可以发现,在直面生命残缺时,他通过健康的叙述方式重新建构能够超越残缺的人生观,借此去填充生命的意义。他用信仰在理性世界之外为人类觅得一方灵魂栖居的净土,使人们能够用希望改变人在面对现实的荒谬与命运的无常时束手无策的窘迫,用爱去沟通彼此充满猜忌与隔阂的心灵。他敬畏死亡,尊重生命个体的死亡价值与权利,把死亡真正地归还给个体生命。他直面并超越死亡,以“存在的勇气”去战胜对死亡的恐惧,在经历死亡的过程中完成对死亡的真正超越。尽管史铁生所构建的人生观仅仅是对自己个人人生感悟的总结,但在他努力填充生命意义的过程中,读者看到的是一种对于苦难的担当。“他体验到的是生命的苦难,表达出的却是存在的明朗和欢乐”。深刻的人物精神世界的挖掘与展示,人类处境的人道主义立场的关注,健康人生观的建构,所有这些都使他的创作呈现出独特的个性。本文从残疾与残缺、对残疾与残缺进行健康表达和建构健康人生观这三个方面层层深入地阐释史铁生创作的精神价值。

魏云[5](2007)在《守望灵魂 ——论史铁生文学创作中的生死观》文中认为史铁生作为中国当代文坛始终坚持纯文学创作,最具有代表性的一名思想型作家,虽然身患残疾,但仍然笔耕不辍,将写作视为自身生存的支柱与宿命。从70年代末走向文坛至今,在近30年的文学生涯中,他创作出了大量的带有深刻生命体验的作品,纵贯其作品我们不难发现一种强烈的生命意识的涌动和对人类万古不灭的终极问题——死亡的思考。他的文学创作,从自己和人类内在的精神世界出发,探讨了自身和人类所共同面临的困境。其创作体现出了自身深刻的生命体验,可以说是作家自己的心魂之作。他穷究残疾、困境、生死等与存在密切相关的问题,以拷问自身灵魂的真诚,来面对人类的终极存在——死亡。他以一种充满智慧和灵性的语言,传达了人类被置于难以超脱的生存困境时对于生存意义的追问与领悟,对于死亡的思考与探索。在生与死的思考与超越中重构了生的意义,在近乎绝望中寻找到了生存的理由与存在的可贵,可以说史铁生的文学创作体现了对于人类整体存在的担当,对于人本困境的深刻的洞察和对于人类存在的终极意义的探寻。阅读史铁生的作品,我们可以听到来自于人类生命和灵魂最深处的声音。

刘莉[6](2006)在《被神性的光辉引领和照亮 ——论史铁生创作中的宗教精神》文中研究说明史铁生作为一名残疾人作家在当代文坛是一个独具特色的存在,这不仅缘于他那坎坷而不幸的人生遭遇,更在于他的作品传递出的一种撼人心魂的精神力量和深沉博大、富于哲思的艺术特征。他对残缺人生的解读、对生存困境和生命态度的诠释以及对文学意义的追求等,使他的精神世界深邃而充满内涵,成为被文坛公认的最具思想魅力的、最具“宗教精神的精神圣者”。史铁生的宗教精神是一种真正的宗教精神,它贯穿于史铁生的个人境遇、精神历程与创作实践和作品内涵之中。史铁生的创作就在践履着“苦难——忏悔、悲悯——精神力量(宗教信仰等)——道德文化实践”这一唐君毅先生对宗教精神的理论阐述。这是一种在个体残疾之后深切的肯定人生之苦罪的存在,并看到个人力量之有限、人性的残缺和人类的苦难与困境的不可消除,具有忏悔与悲悯情怀,从而以自己的——史铁生式的“过程美学”和“爱的信仰”来作为一种对抗荒谬人生的超越的精神力量,并且最终通过他的宿命的写作去坚持从事着道德文化实践的一种精神。

张在中[7](2006)在《边走边唱 ——论史铁生小说的生命意识》文中认为到目前为止,关于史铁生小说生命意识的研究取得了一些成果,但还存在许多不足。一是研究不够全面,一些研究者只道出其中的某个侧面或局部,而缺乏整体关照;二是研究不够深入,大多停留在表面的泛泛而论,所得观点与作家创作实际脱离,缺乏有机的联系。本文在已有研究成果的基础上,对史铁生小说生命意识进行全面、深入的研究,以求完整概括史铁生小说生命意识的内涵,分析这种生命意识形成的原因及思想来源,并探讨它给史铁生小说创作带来的得失。本文内容主要由以下几个方面构成:一、分析史铁生对生命意识的理解,包括四个方面:1)我是谁;2)怎样看待死亡;3)生命的意义何在;4)怎样走出孤独。二、考察史铁生生命意识的成因及思想来源,从四个方面展开:1)个人经历;2)佛教及传统中国哲学的影响;3)基督教对史铁生的影响;4)存在主义哲学对史铁生的影响。三、探讨史铁生小说创作历程的演变,从两个方面展开:1)从“干预现实”、写实的自传性到寓意的哲理性的转变;2)小说创作方法及人物形象的变化。

王先岳[8](2004)在《《退遂斋诗钞》校注》文中提出倪鸿(1828—?),字延年,号云癯、耘劬,广西桂林人,为“岭南三大家”中张维屏、黄培芳的入室弟子,诗名颇盛。他长年游宦广东,早年为巡检,后去粤适闽,襄办台湾军务,官至七品。 本论文以倪鸿《退遂斋诗钞》光绪七年泉州本为底本,以《曼陀罗庵集》梁昌汉抄本为校本,对《退遂斋诗钞》进行校注整理;并以历史和逻辑统一的方法,对其创作展开一番知人论世的探讨。倪鸿受儒、道、释三家思想影响,仰慕玄、远、清、虚的生命精神,彰显了中国文化的诗化性格。其诗学最重要的有性情说和尚奇说两方面,前者体现了晚清诗学的一种价值取向,后者体现了他的创新精神;另外,他还主张脱化论、教化论等。倪鸿转益多师,诗宗仲则、樊榭,参以渔洋、梅村,并能融铸唐宋风韵,早年诗风清新俊逸,绵丽明秀;晚年诗风凄清萧瑟,奇崛苍凉。其诗中恒有一种“清”的因子,这与其生命精神是相通的。倪鸿诗歌意境营造主要有意象迭加、诗禅合一等手法,其最大特点是善于经营意象。但其某些作品,也有浅俗的缺点。

李喜华[9](2002)在《生如春花之灿烂,死如秋叶之静美——论史铁生的生命哲学》文中研究说明史铁生经过对生与死的沉思和领悟 ,把生命哲学归结为“过程哲学” ,即人生最重要的不是结果 ,是过程 ,是过程的精彩 ,它强调通过主观努力以体验精神的自由与超越、实现人生的壮丽与辉煌

二、生如春花之灿烂,死如秋叶之静美——论史铁生的生命哲学(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生如春花之灿烂,死如秋叶之静美——论史铁生的生命哲学(论文提纲范文)

(1)思想政治理论课生命体验式教学法探析(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1 绪论
    1.1 研究背景和意义
        1.1.1 研究背景
        1.1.2 研究意义
    1.2 国内外研究综述
    1.3 研究方法及创新点
        1.3.1 研究方法
        1.3.2 创新点
2 研究依据
    2.1 理论依据
        2.1.1 对马克思主义人的本质由实践发现到本体性价值的升华
        2.1.2 对传统启发式教育注重激发个体内生力量的继承
        2.1.3 对杜威生活教育观注重日常生活到哲学生活的扬弃
    2.2 实践依据
        2.2.1 对企业体验式培训注重外在技能的提高转向内在体悟
        2.2.2 对大学生社会实践教学生命意蕴的挖掘和丰富
3 生命体验式教学法及其现实意义
    3.1 概念厘定
        3.1.1 体验与体验式教育
        3.1.2 生命教育与生命体验式教学法
    3.2 生命体验式教学法的现实意义
        3.2.1 促进思想政治理论课回归教育起始点:人的本体性
        3.2.2 促进思想政治理论课扎根教育着力点:人的主体性
        3.2.3 促进思想政治理论课切合教育落脚点:人的社会性
4 思想政治理论课生命体验式教学法的实施原则
    4.1 政治性与生命性的统筹
    4.2 目的性与过程性的统筹
    4.3 灌输性与主体性的统筹
    4.4 个体性与社会性的统筹
5 思想政治理论课生命体验式教学设计
    5.1 思想政治理论课生命体验式教学目标
        5.1.1 认知上:设计生命体验活动帮助学生认知自然生命
        5.1.2 态度上:借鉴传统生命智慧帮助学生体悟精神生命
        5.1.3 行为上:丰富体验教育内涵帮助学生实践社会生命
    5.2 “问题诱导—四元交互”生命体验式教学设计
        5.2.1 理论借鉴
        5.2.2 “问题诱导—四元交互”生命体验式教学方程介绍
    5.3 思想政治理论课生命体验式具体教学方法
        5.3.1 情境教学法
        5.3.2 实践教学法
6 结语
    6.1 基本结论
    6.2 不足之处
参考文献
攻读学位期间主要的研究成果
致谢

(2)向死而生——论史铁生超越死亡的心灵历程(论文提纲范文)

一、渴求死亡
二、思索死亡
三、超越死亡
四、结语:向死而生的意义

(3)论宗教精神对史铁生创作的影响(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引言
一、史铁生宗教精神的文化渊源
    (一) 宗教与文学的密切关系
    (二) 史铁生文学创作的基督教文化背景
    (三) 史铁生文学创作的的佛教文化背景
    (四) 宗教精神与中国当代文学
二、史铁生的宗教精神
    (一) 史铁生宗教精神的来源
    (二) 史铁生的宗教精神否定基督教中神对人的拯救
    (三) 史铁生的宗教精神否定佛教的虚无灭欲
三、务虚:宗教精神对史铁生创作的影响
    (一) 务虚源于作家对宗教精神的追求
    (二) 务虚体现在作品的时态上
    (三) 务虚体现在对人物、情节的虚构
    (四) 务虚体现在作品中对爱情的意象式描写
    (五) 虚实相生的《我的丁一之旅》
结语
注释
参考文献
致谢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

(4)史铁生创作的精神探求(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引言
第一章 残疾与残缺的一般认知
    第一节 残缺:社会文化中健全人对残疾的认知
    第二节 残疾者对自身残缺的体认
第二章 因残疾和残缺而向健全的表达
    第一节 残缺人生的健康表达
    第二节 残疾者精神健全的人道主义释义
第三章 残缺的现代表现
    第一节 现代人的孤独与缺失感
    第二节 荒谬及意义的缺失:残缺的现代性表现
第四章 建构与超越
    第一节 "合理信仰"之于残缺生存的意义
    第二节 "存在的勇气":对残缺存在的终极超越
结语
参考文献
后记

(5)守望灵魂 ——论史铁生文学创作中的生死观(论文提纲范文)

内容摘要
英文摘要
引言
一、生之艰难与迷惘——对死亡的体会
    (一) 残疾情结与苦难意识
    (二) 死亡体会与死亡意识
二、生之理由的追寻——对死亡的沉思
    (一) 死之牵绊: 爱
    (二) 生之彷徨: 困境
三、生之意义的追寻——对死亡的超越
    (一) 行动上的自救:宿命的写作
    (二) 精神上的突围:过程哲学
四、结语
参考文献
后记

(6)被神性的光辉引领和照亮 ——论史铁生创作中的宗教精神(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提要
Abstract
绪论
    1、“宗教精神”的界定
    2、与史铁生创作的关联点
一、残疾和苦难
    1、个体的残疾
    2、人性的残缺
    3、苦难和困境
二、忏悔和悲悯
三、精神力量
    1、“过程即目的”的“过程美学”
    2、爱的信仰
四、宿命的写作
    1、宿命──“写作是一种命运”
    2、写作──‘生命在黑夜中问路”
结语
参考文献
攻读学位期间公开发表的论文

(7)边走边唱 ——论史铁生小说的生命意识(论文提纲范文)

引言
第一章 史铁生生命意识的内涵
    第一节 我是谁
    第二节 怎样看待死亡
    第三节 生命的意义何在
    第四节 怎样走出孤独
第二章 史铁生生命意识溯源
    第一节 个人经历
    第二节 佛教及传统中国哲学的影响
    第三节 基督教对史铁生的影响
    第四节 存在主义哲学对史铁生的影响
第三章 史铁生小说创作历程的演变
    第一节 从“干预现实”到自传体再到哲理小说的转变
    第二节 小说创作方法及人物形象的变化
结语
参考文献
附录 史铁生小说创作年表
后记
原创性声明
论文使用授权声明

(8)《退遂斋诗钞》校注(论文提纲范文)

一、 倪鸿的生平和思想
    (一) 生平
        1 寓宦广东
        2 从戎闽台
        3 游历江浙
    (二) 思想
        1 人生哲学
        (1) 曾点之乐
        (2) 高蹈之念
        (3) 逃禅之缘
        2 诗学思想
        (1) 诗见性情
        (2) 诗因人奇
        (3) 诗精脱化
        (4) 意在离即
        (5) 诗有迭法
        (6) 诗尚蕴藉
        (7) 诗见风趣
        (8) 诗关教化
二、 倪鸿《退遂斋诗钞》的版本情况和思想内容
    (一) 版本情况
    (二) 思想内容
        1 山川田园
        2 交游酬答
        3 风土人情
        4 抒怀述志
        5 家庭生活
三、 倪鸿诗歌艺术散论
    (一) 倪诗艺术风格论
        1 绵丽明秀,清新俊逸--倪鸿前期诗风的基本倾向与特征
        ① 摹来花样悉精工,宋杼唐机织寸衷
        ② 风神雅与渔洋近,体格偏如独漉新
        2 凄清萧瑟,奇崛苍凉--倪鸿后期诗风的基本倾向与特征
        ① 江湖北月笙歌夜,兵火关山涕泪秋
        ② 鲸呿鳌掷沧溟外,百怪新从笔底收
        3 倪鸿诗风之“清”的文化内涵阐释
    (二) 倪诗意境营造论
        1 对“意境”一词中“境”的外延的界定
        2 倪诗意境营造论
        (1) 从内容上看
        ① 融情于景
        ② 寓怀于事
        ③ 抒情用思
        ④ 寄慨于典
        ⑤ 诗禅合一
        (2) 从形式上看
        ① 逆象曲衬
        ② 意象迭加
四、 倪鸿的文化意义及其诗歌的得失与地位
    (一) 倪鸿的文化意义
    (二) 倪鸿诗歌的地位与得失

(9)生如春花之灿烂,死如秋叶之静美——论史铁生的生命哲学(论文提纲范文)

四、生如春花之灿烂,死如秋叶之静美——论史铁生的生命哲学(论文参考文献)

  • [1]思想政治理论课生命体验式教学法探析[D]. 罗方禄. 中南大学, 2014(03)
  • [2]向死而生——论史铁生超越死亡的心灵历程[J]. 谢朝坤,王兴. 廊坊师范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 2010(05)
  • [3]论宗教精神对史铁生创作的影响[D]. 杨雪梅. 山东师范大学, 2010(03)
  • [4]史铁生创作的精神探求[D]. 宫金秀. 天津师范大学, 2010(11)
  • [5]守望灵魂 ——论史铁生文学创作中的生死观[D]. 魏云. 郑州大学, 2007(05)
  • [6]被神性的光辉引领和照亮 ——论史铁生创作中的宗教精神[D]. 刘莉. 苏州大学, 2006(04)
  • [7]边走边唱 ——论史铁生小说的生命意识[D]. 张在中. 上海社会科学院, 2006(10)
  • [8]《退遂斋诗钞》校注[D]. 王先岳. 广西大学, 2004(04)
  • [9]生如春花之灿烂,死如秋叶之静美——论史铁生的生命哲学[J]. 李喜华. 邵阳学院学报, 2002(S2)

标签:;  ;  ;  ;  ;  

生如春花灿烂,死如秋叶静美——试论石铁生的人生哲学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