林业调查规划提交指南

林业调查规划提交指南

一、《林业调查规划》投稿指南(论文文献综述)

王彬[1](2020)在《广州市增城区中心城区道路绿化优化策略研究》文中认为道路绿化是城市生态文明建设的重要内容,对于城市道路景观视觉效果的构建、生态环境的维护及城市的可持续发展均具有积极作用。广州市增城区地处广州东部,致力打造成为广州市“后花园”,绿化建设事业蓬勃发展,成效显着。但受早期道路绿化建设相关指导性经验不足和缺乏长远规划等因素影响,现状部分道路存在植物生长立地条件较差、植物群落搭配较乱和区域植物多样性景观较为缺失等问题,降低了城市道路绿化的景观视觉效果和生态环境效益,同时也对道路沿线城市居民和绿化的后期养护管理了造成了一定的影响,需要探寻解决之策。本文根据不同城市区域道路绿化建设现状特点,将增城区中心城区道路分为旧城区次干道、旧城区主干道、新城区次干道、新城区主干道4种类型,通过实地调查、问卷调查、座谈调查的方式对增城区城市道路绿化现状情况进行了全面调查,并从道路绿化立地条件、断面形式、垂直结构、植物应用频度、生长状况、观赏特性及道路绿化对居民影响情况、养护管理现状等方面综合对增城区城市道路绿化建设的现状进行了分析。通过对不同类型道路绿化现存问题的总结,发现不同城市区域的绿化现存问题有所差异,其中旧城区道路绿化主要存在景观视觉效果较差、绿化结构相对简单、部分品种使用不恰当、行道树木修剪难度大及与城市居民矛盾凸显等突出问题;新城区相较旧城在对城市居民的干扰减少,但也存在景观较为雷同、植物配置过密、边分绿化带与道路附属绿地开发不足等问题。基于城市道路绿化建设相关理论知识研究,结合增城区道路绿化建设现状情况,对增城区城市道路绿化的发展提出坚持以人为本、坚持适地适树、制定合理的植物保育规范及打造区域特色道路植物景观的优化指导思想,并对不同城市区域内的不同类型道路提出了优化绿化结构、增加小体量绿化空间、合理植物选用等有针对性的优化措施。最后,通过对增城区已实施的园圃路沙园路绿化改造项目的实例分析,根据增城区“旧城区紧凑,新城区宽裕”现状情况,提出因地制宜构建“三环多绿轴多节点”城市道路绿地系统的设想,且通过园林景观路、普通绿化路的级划分,分别从行道树绿化带、中分绿化带、侧分绿化带、边分绿化带、交通岛绿地、道路附属绿地的角度对增城区城区中心道路绿化的优化提出了具体的建设指引,以期在对增城区城市道路绿化提出优化策略的同时为增城区城市道路绿化日后发展建设提供参考。

季缘[2](2020)在《广州海珠国家湿地公园二期水鸟栖息地改造设计研究》文中研究说明水鸟,是指栖息或经常栖息于湿地的鸟类。珠三角地区处在国际重要的候鸟迁飞路线上,目前,广东省林业局已提出建设粤港澳大湾区水鸟生态廊道建设工程。广州海珠国家湿地公园位于广州市海珠区,兼具垛基果林农业景观与水鸟栖息地双重身份,公园二期的未来发展模式和改造方向成为一个亟待解决的问题。如何运用生态调研和研究手法理解湿地环境、解读水鸟栖息地,如何在果林景观基底中实现水鸟栖息地空间要素特征,如何平衡市民活动与水鸟栖息的双重需求,都值得在湿地公园水鸟栖息地建设进程中被不断深入探讨。本研究通过深入地探讨广州海珠国家湿地公园二期的水鸟栖息地现状研究方法和改造设计策略,对生态学与风景园林学进行交叉与融合研究,从而推广到其他粤港澳大湾区及其他地区城市湿地公园的水鸟栖息地营造。首先,通过梳理鸟类栖息地营建的一般步骤和修复方法,整理出海珠湿地二期水鸟栖息地改造的分析思路和研究步骤;通过对伦敦湿地公园、香港米埔湿地自然保护区、香港湿地公园和东京港野鸟公园四个案例进行文献资料整理,总结湿地公园在定位与园区规划、生境设计与观鸟设施和湿地科普三个方面的经验和方法。其次,对粤港澳大湾区水鸟廊道建设规划与湿地公园建设规划背景进行总结,对区域内湿地分布与候鸟迁飞情况进行梳理,对海珠湿地公园整体功能及水鸟栖息地建设现状分别进行总结和实地调研,明确公园在水鸟保护与公众教育方面的定位,以及湿地二期的功能和作用。第三,对湿地二期的水文、植被、基底、人为干扰等情况,以及水鸟的种类、分布、生境选择等情况进行调研与统计,总结场地现状生境类型和水鸟生境使用情况。整理海珠湿地的水鸟物种组成,根据生态类群总结其生境需求,明确改造目标。将现状与目标进行对比,确定目标鸟种,并进行空缺分析,针对性地提出改造策略。第四,基于上述分析结果,从定位与园区规划、生境设计与观鸟设施和湿地科普三个方面,为湿地二期水鸟栖息地改造提出具体方案。最后,将本次实践研究推广至粤港澳大湾区的一般湿地公园水鸟栖息地改造,总结为“区域定位-场地调研-营建目标-理想模型-空缺分析-设计方案-后期监测”七个步骤。

赵海琪[3](2020)在《布里斯班城市规画的文件解读及规划整合方式研究》文中提出2019年5月,《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建立国土空间规划体系并监督实施的若干意见》的颁布实施,构建了规划类型和层级对应行政科层体系的“五级三类”国土空间规划内容框架。各行政辖区形成不同类型和尺度的规划,因此呈现出横纵交织的网状结构,而各级各类规划间的传导与协调机制尚不明晰。市域国土空间规划(1)作为体系中侧重实施性的重要层级,如何实现“市级、县级、乡镇级”三级规划的上下传导、“总体规划、详细规划、专项规划”三类规划的横向协调,是当下亟待研究的复杂课题。澳大利亚联邦的昆士兰州首府布里斯班,其《布里斯班城市规划2014》(Brisbane City Plan 2014,以下简称《城市规划》)文件作为法定地方规划,以一种内在的整合机制将市域内所有的规划内容有机地整合一体,形成了规划内容关系紧密、实施路径可循的单一层次市域规划综合文件组。此处的“单一层次”,源于澳大利亚的行政区划中单一级的地方城市政府(即“市级”以下无行政区划单位)。而我国以广州为例的“市-区”型政府,市级以下只有市辖区建制,在某种程度上具有相似的单一层次独立政府特征。由此,本文提出如是设想:对于“市-区”型政府的市域国土空间规划,可否参照布里斯班的规划整合经验,从“分级分类”的编制思想向“有机整合”转变,由内在的规划整合机制组织各项规划内容的整合,实现市域国土空间规划由市政府统主导、全市辖区“一步到位”的编制模式,最终形成有机整合的、规划内容单一层次构建的市域国土空间规划综合文件组。首先,通过对比研究和综述,分析昆士兰州与我国各自规划事务方面的事权关系、规划体系改革历程与内容形式等建构的异同,论证我国以广州市为例的“市-区”型地方政府借鉴布里斯班单一层次市域规划综合文件组的规划整合经验的借鉴基础。其次,以“导读+简本”的形式,对内容详实的《城市规划》文本进行系统性简化,以简本的形式直观呈现其整体框架结构及其中内容组织的方法,研究其单一层次特征的城市规画文件组的整合方式。最后,通过对《城市规划》文件的解构、梳理、解读与总结,归纳得出布里斯班城市规画中以战略目标形成与分解路径作为规划的纵向传导机制,以明确开发控制规则级别的目标实施路径作为规划横向协调机制;同时,探究了两项规划呈现在线工具(e Plan和交互地图)所给予的技术支持;最终总结得出有效的整合机制、简明的呈现方式、在线工具的技术支持,是市域内纷繁的规划内容能够有机整合为单一层次的市域规划综合文件组的整合关键。希望通过布里斯班城市规画文件的规划整合经验研究,能够为我国市域国土空间规划带来从“分级分类”的编制思想向单一层次“有机整合”转变的启示,从而更好地健全我国市域国土空间规划的传导与整合机制;尤其是为我国以广州市为例的“市-区”型地方政府,在新一轮的市域国土空间规划编制过程中,提供一种从规划内容构建入手消除规划内容协调与传导的结构性隔阂、对市域国土空间规划内容进行有机整合的新方向和新选择,以实现市域“多规合一”,确保市域国土空间规划的实施性。

郭碧玉[4](2020)在《“双一流”高校图书馆学科服务平台建设研究》文中认为随着互联网时代的深入发展,信息社会对优秀人才的素质提出了更高要求,也倒逼着高校提升自身的办学质量。国家“双一流”战略决策顺应了时代发展,将学科建设上升到了国家战略层面。图书馆作为高校信息资源建设与服务的重要基地,自觉地承担起了为学科建设提供资源保障与知识服务的重要任务,迎来新的机遇与挑战。学科服务平台是图书馆提供学科资源与学科知识服务的重要媒介,也是联系学科馆员与学科用户的重要纽带。学科馆员利用一定的技术方法对图书馆拥有的资源进行分类组织与加工整理,通过学科服务平台将高质量的学科资源呈现给用户,并提供专业化的学科知识与情报服务。学科用户在使用资源的同时利用平台传达自己的信息需求,将资源建设与服务过程中的问题反馈给学科馆员。由此形成了一种良性循环过程。“双一流”战略背景下图书馆学科服务平台的建设具有战略性、特色性、精准性、知识性和开放性等特点。本文以“双一流”高校图书馆为调查对象,根据高校参加国家重点项目的情况将其分为四类,对学科服务平台进行调查。首先从总体上调查了“双一流”高校图书馆的学科服务、学科馆员及学科服务平台建设现状,发现大部分图书馆都设置了学科服务栏目,半数以上图书馆提供了学科馆员信息,只有少数图书馆搭建了学科服务平台。然后详细分析了图书馆对学科博客、自建学科服务平台、LibGuides学科服务平台、国内商业学科服务平台及其他平台共五种类型学科服务平台的使用情况。随后重点分析武汉大学、重庆大学、河北工业大学和南京中医药大学四所高校图书馆学科服务平台建设的优势与不足,提出目前我国“双一流”高校图书馆学科服务平台的建设存在平台搭建不完善、学科资源建设层次浅、学科知识服务体系不健全、平台维护力度不足、缺乏国内外交流与合作的问题。最后从重视学科服务平台建设、加强学科资源建设、完善学科知识服务、加强平台管理与维护、加强国内外图书馆之间的合作五方面提出建议,为“双一流”背景下高校图书馆学科服务平台的建设提供借鉴。

蔡婉真[5](2020)在《整体性治理理论视角下的不动产统一登记管理研究 ——以广州市B区为例》文中提出《不动产登记暂行条例》颁布实施后,各地开启不动产统一登记管理改革,将原国土、房管、城建、农业、林业、海洋等部门分散管理的土地登记、房屋登记、林地登记、草原登记、海洋登记的职责整合到一个部门,进行统一登记管理。经过几年的实践,各地不动产统一登记管理虽然在职能、人员、技术等方面都得到了很大程度的整合和优化,但是仍然存在着程度不一的分散性、碎片化问题,进而影响了不动产登记管理的协调联动和降低了整体效果。整体性治理是针对新公共管理引发的碎片化所提出的治理模式,主张通过有效协调与整合,使多元主体彼此的政策目标连续一致,政策执行手段相互强化,构建整体性政府目标的治理行动。本文基于整体性治理理论的视角,具体分析广州市B区不动产统一登记管理的实际案例,对不动产登记改革中法律体系建设滞后、统一管理理念制度不同步、信息化基础薄弱等原因导致的不动产登记管理的分散性、碎片化困境进行了深入分析,探索以群众需求、政府部门间高效协同协作为导向,以信息技术为治理手段的不动产统一登记管理路径,提出了以完善相关法律法规政策体系、提升组织整合度和队伍专业化水平、统一不动产登记技术标准等对策建议,以期为破解不动产统一登记管理困境问题提供有益借鉴。

杨文婷[6](2020)在《基于水土保持小流域综合治理理论的海绵城市建设体系研究 ——以深圳市坪山区为例》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我国水土保持研究已近百年,水土保持小流域综合治理从黄河流域向全国逐步推广至今,具有丰富的治理模式及经验。在小流域综合治理过程中,发现实施小流域蓄、排、引等水土保持工程也能达到海绵效果。通过对比分析,海绵城市建设和小流域综合治理有差异、有侧重、有交叠,本质均以节水、蓄水、净水为前提,进而改善生态环境。因此,水土保持小流域综合治理是一个很好的切入口,为海绵城市拓展流域治理提供应用视角及思路。根据Meta-analysis法定性分析,海绵城市建设与水土保持小流域综合治理在基本概念、核心理论、建设体系、技术支撑等方面存在较多相似性。水土保持小流域综合治理具有较为成熟的理论和实践经验,可以作为海绵城市技术落地的基础支撑,因此,参考其区划、运行管理机制及技术措施体系等初步构建我国海绵城市建设体系。研究过程中,首次利用水土保持区划的方式方法,结合现有海绵城市的年径流总量控制率,对海绵城市区划进行优化,并创新性地将部分水土保持小流域综合治理技术纳入海绵城市流域治理技术体系。海绵城市建设以水土保持小流域综合治理为参照,以流域为单元进行基础划分,既保证流域范围内生态系统的完整性,也可避免海绵城市空间尺度的重复,对海绵城市建设范围的边界界定有一定的启发,对建设有中国特色的海绵城市建设体系有重要的参考意义。

罗群英[7](2020)在《广州海绵型小区雨洪设施设计研究》文中研究说明随着城市化进程的不断推进,雨洪管理系统的建立成为城市规划中日益重要的一环。海绵型城市理论成为城市规划中重要的理论基础。作为城市最基本的功能单元,小区是城市雨洪管理系统中最重要的元素之一,海绵型小区的建设应运而生。景观设计是小区建设的重要部分,如何结合建设区域的地理、气候等特点,因地制宜进行海绵型小区特色的景观设计,以达到小区雨洪的有效管理目的成为待解决的问题。目前国内外针对海绵型雨洪设施如透水铺装、下沉式绿地、雨水花园、人工湿地、屋顶绿化与小区景观设计结合用于小区建设的研究比较少。本文以春夏雨量丰沛、秋冬干旱少雨的岭南城市—广州为研究区域,选用广州市东尚明苑小区为案例,运用SWMM模型模拟小区开发前后地表降雨径流变化情况,分析景观设计的雨洪设施对雨洪的作用机制,以及在缓解雨水管网排洪压力方面的作用。同时建立海绵型小区设计设施体系,通过对不同体系的结合产生的效果进行分析,阐明海绵型小区各要素对降雨径流量的滞留削减起到的作用。研究结果表明,小区开发后区域洪峰流量将增大,径流系数会变大、洪峰时间也会提前,采用下沉式绿地、透水地面和屋顶雨水收集系统等均可以有效的消减洪峰流量、缓解雨水管网的排洪压力,三者的组合能够更好的发挥海绵型小区系统对雨洪的控制作用。海绵型小区雨洪设施种类较多,本文通过分析各设施在不同类型小区设计中的优势,对如透水性铺装、下沉式绿地、雨水花园、人工湿地、屋顶绿化等设计形式在小区景观设计中的作用进行深入探讨,为海绵型小区景观设计提供参考。本文关注雨洪管理技术与景观设计,以达成雨洪设施的管理成效和景观营造相统一的目标。同时从风景园林和规划设计的学科视角出发,在低影响开发的理论研究的指导下,结合广州自然气候条件以及居住小区的空间特点,深入探讨居住小区雨洪设施的作用、组合模式与景观设计方法。

钟文[8](2019)在《基于生态理念的HZ湿地公园恢复策略研究》文中研究表明生态恢复是保护湿地生态系统重要的手段之一,HZ湿地为河流、库塘及垛基果林组合而成的复合型湿地,生态恢复可以提升生物多样性、实现环境质量提升、达到可持续发展目标。本文通过对HZ湿地建设现状、生物因子及环境因子进行分析,发现存在的问题主要为湿地建设园林化痕迹严重、湿地生态功能不明显;生物群落单一、结构不合理;湿地生态保育区湿地特征不明显、水质环境有待提升等。对应采用水文和水环境恢复方法、湿地基底结构恢复方法、植被恢复方法及生境营造方法对HZ湿地公共开放区域、限制开放区域及生态保育区域设计了若干具体生态恢复方案,包括生态清淤、种植浆果类植物、高潮位栖息地、滩涂区营造、生态浮岛、百果园及建立科研监测体系等。为了设定最优的生态的恢复策略,引入价值工程理论,以层次分析法为基础,对三套生态恢复策略方案进行比选,得出最合适的生态恢复策略方案,另外通过头脑风暴法,优化了生态恢复策略方案。最后分析了湿地相关利益群体的互适性并根据湿地管理方相关历史台账数据及周边类似区域数据进行了湿地生态恢复的效益评估,计算表明,经济效益为增加园区收入843万元/年、降低湿地养护成本274.5万元/年、促进了周边区域超过20家互联网高新企业总部的落户;生态效益为预计能新增61种林鸟、13种水鸟,增容45万m3雨洪调蓄空间;社会效益为创新创业、为全国约800家国家湿地公园提供生态恢复示范作用、推动周边区域20多家科研高校科研课题研究工作。本文所提出的生态恢复策略研究不仅对HZ湿地的可持续发展有推动作用,同时对其他湿地公园在生态恢复中该如何选择合理的生态恢复措施提供了参考价值,有一定的科学性、实用性和可推广性。

杨阳[9](2019)在《循证设计导向的城市公园游憩效益评价研究》文中提出在城乡建设实践中,辩证理解我国生态文明建设战略中“坚持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思想内涵,需重视生态与生产、生活相协调的综合品质,不搞片面的和表象的生态绿色建设。我国城市建设正从粗放型走向精细化,为避免过去大量城市建设中普遍存在的“看表面,轻质量”的做法,相应的绩效评价和考核受到管理者越来越多的重视。在此背景下,风景园林行业也面临着来自项目管理者和客户认为其设计方案的效果缺乏科学依据保障的质疑。因此,加强科学研究与设计实践的结合,走向循证科学是提升风景园林学科学性的发展要求。证据的匮乏是当前风景园林循证设计的难点;而建成后评价或绩效评价可为未来设计实践提供可靠证据,是一种有效的研究途径,受到广泛重视。目前景观绩效评价研究的理论基础较薄弱,主要是在可持续发展理念的三大效益框架下,对单个建成项目展开多元效益综合评价;这一研究范式导致研究内容冗繁,大多既有文献局限在效益度量方法研究的表层,轻视了回应实践的深层研究宗旨;并且,多数研究存在结论与实践关联性弱,实践应用性差的问题,从而削弱了景观绩效研究作为指导实践依据的针对性和有效性。因此,本文立足于研究为了设计实践、研究结合设计实践、研究服务于设计实践的宗旨,在理解循证设计思想和内涵的基础上,提出了以循证设计为导向的精准式景观绩效评价研究路径;并聚焦城市综合公园的核心游憩功能,深入探讨了循证设计为导向的城市公园游憩效益评价研究框架。本文基于该研究框架,在建立科学合理的公园游憩评价指标的基础上开展实证研究,以为城市公园的游憩空间设计提供符合现实使用者需求特点的科学证据,以提高绩效评价研究成果的实践应用价值,提高未来城市公园绿地建设的吸引力和使用效率,缓解高密度城市绿地不足的问题。具体研究主要分为四大部分:研究综述部分:通过研究整合法,纵向厘清景观绩效相关研究的源起和发展历程,横向理解绩效研究的重要思想内涵及其与风景园林设计实践的关系,明确了景观绩效研究的思想内核和未来发展趋势。本部分还进一步梳理了目前国内外景观绩效评价研究中强调景观多重效益特性的综合式评价范式的研究进展,基于景观绩效研究的本质目标剖析了当前相关研究的成效和不足之处,归纳了当前景观绩效研究面临的主要难点,并提出了以循证设计为方法论导向的精准式景观绩效评价的研究思路和建议,指出重视和加强与实践相关联的景观绩效评价理论研究的必要性。(第二章)理论研究部分:本部分聚焦城市公园特定项目,明确了游憩效益作为公园社会效益的核心类别,综述了美国LPS计划下和国内城市公园社会效益评价的研究现状,指出当前研究中面临着指标内容设置不严谨、研究目标不明确、研究结果应用性差的问题。接着,通过系统分析法和演绎法,剖析了景观绩效与循证设计的内在关系,探究了循证设计导向的精准式景观绩效评价的内涵和关键内容,并建构了循证设计方法论指导下的城市公园游憩效益评价研究的基本框架。然后,基于该总体研究框架路径,科学详细地制定了城市公园游憩效益评价指标和方法,以为具体的实证研究提供理论基础。(第三章、第四章)实证调查研究部分:选择珠江三角洲地区的核心城市广州,以其市中心城区的典型公园为对象进行游憩效益评价实证研究。采取行为记录法和问卷调查法展开调查研究,并对展开实际调查工作后采集的数据进行统计分析。(第五章)实证解释研究部分:通过演绎分析法,基于影响公园游憩空间使用情况的因素和相应的因素评级标准,对典型公园游憩空间质量进行分析。然后,采用混合分析法,通过典型公园游憩效益评价结果与其空间质量相关联的反馈分析,论证了游憩效益水平与其空间质量的关系。在此基础上,围绕游憩空间质量如何影响游憩者的行为选择继而影响游憩绩效结果,推演出围绕游憩空间质量与游憩效益的作用关系机制,建构了城市公园游憩空间-效益耦合模型。(第六章)本文的主要创新点包括:1)提出了以循证设计为方法论导向的精准式景观绩效评价研究思路,基于该思路建构了循证设计导向的城市公园游憩效益评价研究基本框架;2)提出了“不同游憩活动带给游憩者的效益内涵不同”的研究假设,围绕游憩空间的“使用情况”,确立了基于不同活动类别下的游憩者效益感知差异的城市公园游憩效益评价指标;3)基于游憩空间质量影响因素的评级标准,建立了城市公园游憩空间-效益耦合模型。

管志贵[10](2019)在《中国碳排放权交易机制的作用机理及优化路径研究》文中指出IPCC的第五次评估报告进一步表明,全球变暖在不断加速且人类活动是主要原因,无论是依据斯特恩还是诺德豪斯的贴现率和气候敏感性设置,全球减排形势都极为严峻。中国作为世界上最大的碳排放国和能源消费国,在减少温室气体排放和应对气候变化方面承受着巨大内部和外部压力,在向联合国提交的自主贡献度目标中已明确提出,到2030年我国单位GDP二氧化碳排放要比2005年下降60%到65%,二氧化碳排放总量达到峰值并且争取尽早达峰。国家发展改革委于2011年10月起在北京、上海、天津、重庆、广东、湖北和深圳等7个省市开展试点碳市场工作,截至2018年10月,7试点碳市场已覆盖电力、钢铁、水泥等20多个行业,近3000家控排企业,累计成交量突破2.5亿吨,累计成交金额约60亿元。在此背景下,研究中国碳排放权交易机制的作用机理和优化路径具有重要的理论价值和明确的现实意义。本文从总量控制和交易机制在中国碳市场中的具体应用入手,系统分析碳市场运行机制的作用机理、评估试点碳市场政策的作用效果和评价试点碳市场的运行效率,在此基础之上借鉴国内外减排市场的经验教训给出了进一步优化碳市场交易机制的路径选择。通过构建供给锁定型市场供需模型、泰坦伯格边际减排成本模型、控排企业成本最小化模型和资本资产定价拓展模型,分析了碳交易机制对碳市场参与主体的约束和激励效应,指出它主要是通过对政府官员的政绩考核、对企业的碳排放硬约束、企业追求履约成本最小化和碳资产收益最大化、投资者分享企业碳减排收益的激励、监管惩处和支撑服务等共同起作用。碳市场的约束性政策效果主要体现在以下两个方面:一是国家节能减排规划决定地方(省级行政单位)节能减排规划,地方节能减排目标又决定配额分配总量,因此中央对地方政府节能减排目标完成度的考核会产生减少碳排放的约束性政策效果;二是被纳入管控的企业在进行生产经营时会考虑其实际碳排放量和政府实际发放配额量之间的数量关系,即由配额分配产生了企业被强制参与碳减排的约束性政策效果。碳市场的激励性政策效果则体现在控排企业的减排成本差和投资者参与主体对控排企业减排收益的分享两个方面:首先,由于减排成本差是被纳入管控的企业参与碳交易的原动力。在综合考量减排成本、购碳成本和处罚成本的基础上,通过交易可产生企业为实现降低履约成本和碳资产价值最大化目标的激励性政策效果;其次,机构和个人投资者的参与增加了碳市场的活跃度,可降低被纳入管控企业的减排融资成本,同时也可分享企业减排所产生的收益,产生相应的激励性政策效果。此外,为保障约束性政策和激励性政策发挥作用,需要相应的监管惩处等保障性政策作为支撑;最后,为确保碳市场的正常运转,还需要交易所、核查机构、咨询服务机构和社会公众等参与主体共同参与,需要相应的参与性政策提供保障。对于中国碳市场总量控制和交易机制的政策效果评估,本文基于中国试点碳市场的准自然实验,利用2005-2017年31个省市自治区的面板数据,采用倍差法对政策效果进行评估。研究发现,在控制了各种可能影响区域层面人均碳排放量的变量因素后,中国的试点碳市场政策对区域人均碳排量的减少产生了显着的政策效应,在加入时间趋势项后,倍差项系数依然显着,这进一步说明了就碳减排效果而言,试点碳市场政策整体上是有效的。此外,实证结果也显示,GDP增速的增长会减少人均碳排放量,城市化率、工业产值占比、化石能源消耗占比、国有企业就业人数占比的提升和环保支出的增速的增长则会增加人均碳排放量。在7试点碳市场运行效率评价部分,本文主要采用专家评分和调查问卷相结合的方法,构建能够表征7试点碳市场配额分配、交易机制和监管惩处的综合指标体系,在此基础之上评价7试点运行效率的差异。评价结果显示,湖北、深圳和上海三个试点运行效率较高,北京和广东次之,天津和重庆较差。同时又由于深圳试点体量较小且所采用的定价点选交易方式造成的“虚假繁荣”,因此,就运行效率而言,7试点碳市场中最为稳健有效的是湖北和上海市场。总量控制和交易机制在国际减排市场中的典型应用,主要包括美国含铅汽油阶段性下降市场、美国二氧化硫配额交易市场、欧盟碳市场、韩国碳市场以及其他国家和地区的碳市场等。通过对比美国的二氧化硫配额市场和中国碳市场,发现两者在理论基础、所处的发展阶段、环境问题的严峻性和对市场手段的重视程度等方面是一致的。但在所处的时代背景、市场辐射的范围和政策力度方面不尽相同。在对国内外经验教训进行总结的基础上,从约束性、激励性、保障性和参与性等方面给出进一步优化中国碳交易机制的路径选择,如要加强对地方官员碳政绩的考核、配额从紧发放、降低纳管门槛、建立健全碳市场风险防范及预警机制、不断提升重点排放单位碳资产管理能力和大力开展碳普惠等。本文的主要贡献有:第一,在全国碳市场正式运行之前,对我国碳交易机制的作用机理和优化路径进行研究具有前瞻性和指导性,将碳交易机制细分为配额分配、交易机制、监管惩处和支撑服务四个有机组成部分,从约束性、激励性、保障性和参与性等多个角度开展研究具有整体一致的系统性;第二,在评估碳市场政策有效性时,采用基于准自然实验的倍差法,可避免政策作为解释变量所存在的内生性问题,在模型中加入时间趋势项,对试点碳市场运行后的2014-2017长期政策效果进行实证,评估结果更加合理,并为检验政策是否长期持续有效提供了支撑;第三,为解决数据样本不足和评价指标难以量化的问题,本文在数据收集整理和指标专家量化评价等方面做了构建性的尝试和改进。调研访谈涵盖了主管部门、碳排放权交易所、碳资产管理公司、碳基金公司和碳核查机构等多元参与主体的30多位行业资深专家,收集整理表征碳市场的配额分配、交易机制和监管惩处情况的400多个定性和定量指标数据,进而评价试点碳市场运行效率,评价结果更具可靠性和可信度。

二、《林业调查规划》投稿指南(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林业调查规划》投稿指南(论文提纲范文)

(1)广州市增城区中心城区道路绿化优化策略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研究背景、目的和意义
        1.1.1 研究背景
        1.1.2 研究目的
        1.1.3 研究意义
    1.2 城市道路绿化相关理论简析
        1.2.1 城市道路的分类及其空间特征
        1.2.2 城市道路绿化的功能及其构建形式
    1.3 国内外研究现状
        1.3.1 国内研究现状
        1.3.2 国外研究现状
        1.3.3 研究发展趋势
    1.4 研究方法和技术路线
        1.4.1 研究方法
        1.4.2 论文框架
    1.5 论文研究创新性
    1.6 本章小结
第二章 增城区道路绿化现状调查及特征分析
    2.1 研究区域背景分析
        2.1.1 城市基本概况
        2.1.2 道路绿化建设现状
    2.2 调查对象分类划定
    2.3 调查方法
        2.3.1 实地调查
        2.3.2 问卷调查
        2.3.3 座谈调查
    2.4 调查结果与分析
        2.4.1 道路绿化景观视觉效果分析
        2.4.2 道路绿化对居民影响情况结果分析
        2.4.3 道路绿化养护管理现状情况分析
    2.5 本章小结
第三章 增城区道路绿化现存问题总结与分析
    3.1 旧城区主干道绿化现存问题总结与分析
        3.1.1 未能凸显城市主干道的主体地位
        3.1.2 道路绿化的服务功能开发利用不足
        3.1.3 道路绿化植物的养护管理存在困难
    3.2 旧城区次干道绿化现存问题总结与分析
        3.2.1 道路绿化植物与其所处生长环境矛盾明显
        3.2.2 道路绿化植物景观视觉效果较差
        3.2.3 部分绿化植物品种不符合场地使用需求
    3.3 新城区主干道绿化现存问题总结与分析
        3.3.1 道路绿化植物景观未能凸显新城区特色
        3.3.2 边分与侧分绿化带与居民通行矛盾明显
        3.3.3 街道附属绿地开发利用不足
    3.4 新城区次干道绿化现存问题总结与分析
    3.5 本章小结
第四章 增城区道路绿化优化策略研究
    4.1 道路绿化优化指导思想
        4.1.1 始终坚持以人为本原则
        4.1.2 始终坚持适地适树原则
        4.1.3 制定合理的植物保育规范
        4.1.4 打造区域特色道路植物景观
    4.2 道路绿化具体优化措施
        4.2.1 旧城区主干道绿化优化措施
        4.2.2 旧城区次干道绿化优化措施
        4.2.3 新城区主干道绿化优化措施
        4.2.4 新城区次干道绿化优化措施
    4.3 本章小结
第五章 增城区道路绿化优化建设指引
    5.1 增城区园圃路沙园路绿化改造项目
        5.1.1 项目背景介绍
        5.1.2 道路绿化优化改造概况
    5.2 增城区道路绿化优化建设指引
        5.2.1 优化总目标
        5.2.2 道路等级分类
        5.2.3 优化建设指引
    5.3 本章小结
结论与展望
参考文献
附录1
附录2
附录3 增城区中心城区道路绿化对居民影响情况调查问卷
附录4 广州市增城区中心城区道路绿化植物种类名录
附录5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取得的研究成果
致谢
附件

(2)广州海珠国家湿地公园二期水鸟栖息地改造设计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选题缘起
    1.2 研究范围及相关概念释义
        1.2.1 研究范围
        1.2.2 相关概念释义
    1.3 研究目的与意义
        1.3.1 研究目的
        1.3.2 研究意义
    1.4 国内外研究现状
        1.4.1 水鸟栖息地选择研究
        1.4.2 基于水鸟栖息地的湿地公园规划与空间营造方法研究
        1.4.3 广州海珠国家湿地公园现状研究
    1.5 研究方法与技术路线
        1.5.1 研究方法
        1.5.2 技术路线
第二章 湿地公园水鸟栖息地修复与规划设计理论研究
    2.1 水鸟栖息地修复的方法与实践研究
        2.1.1 生态本底调查
        2.1.2 确定生境恢复目标
        2.1.3 研制修复措施与实践
        2.1.4 监测与评价
    2.2 以水鸟栖息地为基础的湿地公园案例研究
        2.2.1 公园定位与园区规划
        2.2.2 生境分区、设计与管理
        2.2.3 湿地科普与游赏设施设计
    2.3 本章总结
第三章 粤港澳大湾区水鸟生态廊道湿地公园中海珠湿地的定位与作用
    3.1 粤港澳大湾区湿地公园水鸟栖息地整体建设情况
        3.1.1 粤港澳大湾区水鸟生态廊道建设及广东省湿地公园建设概况
        3.1.2 粤港澳大湾区自然地理与水域分布情况
        3.1.3 粤港澳大湾区水鸟分布情况
        3.1.4 规划空间结构解读
        3.1.5 基于水鸟栖息地的大湾区湿地公园分类
    3.2 海珠湿地的功能与定位
        3.2.1 海珠湿地概况及其作为水鸟栖息地的功能
        3.2.2 海珠湿地公园的生态功能
        3.2.3 海珠湿地公园的文化功能
        3.2.4 海珠湿地公园的教育功能
    3.3 海珠湿地景区规划与水鸟栖息地具体建设情况
        3.3.1 公园总体规划分区
        3.3.2 海珠湖水鸟栖息地建设情况
        3.3.3 湿地一期水鸟栖息地建设情况
        3.3.4 湿地二期建设情况与水鸟栖息地
        3.3.5 海珠湿地水鸟栖息地建设情况对比
    3.4 本章总结
第四章 海珠湿地二期生境现状与改造策略
    4.1 湿地二期生境现状
        4.1.1 现状水文与竖向情况
        4.1.2 现状植被情况
        4.1.3 现状基质情况
        4.1.4 现状人为干扰情况
        4.1.5 现状生境类型与分布
    4.2 海珠湿地水鸟生态类群及其栖息地需求
        4.2.1 海珠湿地水鸟物种组成
        4.2.2 生态类群划分及其习性
        4.2.3 水鸟行为与湿地的关系
        4.2.4 水鸟栖息地特征总结
    4.3 湿地二期水鸟分布与生境选择情况
        4.3.1 调查方法与设备
        4.3.2 物种调查分析
        4.3.3 水鸟生境选择情况
    4.4 湿地二期水鸟栖息地GAP分析与改造策略
        4.4.1 水鸟生境空缺分析
        4.4.2 现状生境问题总结
        4.4.3 生境改造策略
    4.5 本章总结
第五章 海珠湿地二期园区规划与水鸟栖息地改造实践
    5.1 园区定位与设计原则
        5.1.1 园区定位
        5.1.2 设计原则
    5.2 园区规划
        5.2.1 功能分区
        5.2.2 游线规划
    5.3 生境设计与优化
        5.3.1 生境分区
        5.3.2 水文与竖向设计
        5.3.3 植被设计
        5.3.4 生境详细设计与管理
    5.4 观鸟设施设计与优化
        5.4.1 观鸟中心设计
        5.4.2 观鸟屋设计
        5.4.3 观鸟栈道遮蔽设计
    5.5 本章小节
第六章 总结与展望
    6.1 粤港澳大湾区湿地公园水鸟栖息地营造与恢复的分析方法
    6.2 研究的创新
    6.3 研究的局限与不足
参考文献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取得的研究成果
致谢
附录

(3)布里斯班城市规画的文件解读及规划整合方式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研究缘起
        1.1.1 发现问题:市域国土空间规划传导和协调机制缺位
        1.1.2 国外实践:布里斯班单一层次的市域规划综合文件组
        1.1.3 提出设想:“市-区”型地方政府的市域国土空间规划编制,应用单一层次的规划综合文件组形式
    1.2 研究内容与意义
        1.2.1 研究命题与概念辨析
        1.2.2 研究对象:布里斯班城市规画文件的规划整合方式
        1.2.3 研究意义
    1.3 研究创新
        1.3.1 “五级三类”的传导和协调机制研究综述
        1.3.2 国内外对布里斯班城市规画的研究综述
        1.3.3 本文的研究创新:布里斯班城市规画文件的整合方式
    1.4 研究方法与路线
        1.4.1 研究方法
        1.4.2 技术路线
第二章 规划整合经验借鉴基础的论证
    2.1 我国国土空间规划的“五级三类”
        2.1.1 从“多规合一”到“国土空间规划”
        2.1.2 “五级三类”的内容构建
    2.2 我国“市-区”型政府的空间规划事权关系
        2.2.1 央地关系:“自上而下,有限授权”
        2.2.2 重要城市:“市级编制—中央审批”的二级结构
        2.2.3 “市-区”型政府:单一结构特征
    2.3 昆士兰州的规划事权关系
        2.3.1 澳大利亚的三级政府
        2.3.2 州政府与地方政府的事权关系
    2.4 昆士兰州的规划体系(Planning System)
        2.4.1 整合规划体系的建立
        2.4.2 现行规划体系构成
        2.4.3 地方规画文件的制定
    2.5 对比与总结
        2.5.1 规划体系改革的初衷相似
        2.5.2 规划编制主体单一的建构相似与差异思考
        2.5.3 规划事权划分的形式相似
        2.5.4 规划编制逻辑的相似与差异思考
        2.5.5 规划内容构建的相似开放性与差异思考
        2.5.6 我国可借鉴布里斯班经验的城市类型
第三章 布里斯班城市规画文件
    3.1 序言部分:“规划使用说明书”
    3.2 发展目标:战略框架
        3.2.1 布里斯班的战略框架与我国总体规划的内容对比
        3.2.2 战略框架的结构特点
    3.3 用地分类:综合分区
    3.4 规划安排与开发控制规则
        3.4.1 地方基础设施的规划安排
        3.4.2 综合分区规则
        3.4.3 社区规划与社区规划规则
        3.4.4 专项覆盖层规则
        3.4.5 其他开发规则与使用规则
    3.5 开发控制规则的分类工具:评估表
    3.6 外部文件与其他规划
    3.7 文本使用说明
    3.8 本章小结
第四章 布里斯班城市规画文件的整合经验总结
    4.1 有效整合的技术基础:规划呈现在线工具
        4.1.1 ePlan:文本在线阅读工具
        4.1.2 交互地图:图集在线交互工具
    4.2 有机整合的纵向传导机制:目标的分解路径
        4.2.1 战略目标的形成:上位衔接与公众参与
        4.2.2 战略目标的分解:分级描述与向下传导
    4.3 有机整合的横向协调机制:目标的实现路径
    4.4 整合方式:市域规划综合文件组
        4.4.1 内容索引的呈现方式
        4.4.2 市域综合规划文件组
第五章 结论与展望
    5.1 结论:建议“市-区”型政府尝试构建“市域国土空间规划文件组”
        5.1.1 从“分级分类”到“有机整合”的思想转变
        5.1.2 单一规划编制主体,为有机整合提供良好的组织环境
        5.1.3 建立开发控制规则,基于目标描述与分解制定规划
        5.1.4 构建规划呈现系统
    5.2 不足与展望
        5.2.1 我国区政府的行政管理责任重大,事权关系需谨慎处理
        5.2.2 我国“照搬”布里斯班模式面临着技术与制度的挑战
        5.2.3 人口规模与城市空间环境差异较大
        5.2.4 我国各地方政府的管理水平差异较大
        5.2.5 未能对借鉴该整合经验的我国城市类型进行深入的分类讨论
参考文献
附录1 《布里斯班城市规划2014》文件的导读简本
附录2 缩略语和首字母缩写词释义表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取得的研究成果
致谢
附件

(4)“双一流”高校图书馆学科服务平台建设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绪论
    0.1 研究背景及研究意义
        0.1.1 研究背景
        0.1.2 研究意义
    0.2 国内外研究现状
        0.2.1 国外研究现状
        0.2.2 国内研究现状
    0.3 研究内容与研究方法
        0.3.1 研究内容
        0.3.2 研究方法
    0.4 创新点与难点
        0.4.1 创新点
        0.4.2 难点
1 “双一流”战略背景下学科服务平台建设相关论述
    1.1 “双一流”战略背景概述
    1.2 “双一流”战略背景下高校学科建设内容
        1.2.1 制定学科发展规划
        1.2.2 加强学科队伍建设
        1.2.3 搭建线上线下学科平台
        1.2.4 健全学科建设机制
        1.2.5 促进学科成果转化
        1.2.6 加强社会参与及国际合作
    1.3 “双一流”战略背景下学科服务平台建设特点
        1.3.1 战略性
        1.3.2 特色性
        1.3.3 精准性
        1.3.4 知识性
        1.3.5 开放性
2 “双一流”高校图书馆学科服务平台建设调查分析
    2.1 调查对象及方法
        2.1.1 调查对象
        2.1.2 调查方法
    2.2 学科服务情况总体分析
        2.2.1 学科服务
        2.2.2 学科馆员
        2.2.3 学科服务平台
    2.3 学科服务平台建设分析
        2.3.1 学科博客
        2.3.2 自建学科服务平台
        2.3.3 Lib Guides学科服务平台
        2.3.4 国内商业学科服务平台
        2.3.5 其他平台
3 “双一流”高校图书馆学科服务平台建设案例及问题
    3.1 “双一流”高校图书馆学科服务平台建设案例分析
        3.1.1 武汉大学图书馆:Lib Guides+ 纬度学科信息服务平台
        3.1.2 重庆大学图书馆:“学部+学院”数字图书馆
        3.1.3 河北工业大学图书馆:学科网页
        3.1.4 南京中医药大学图书馆:方略学科导航平台
    3.2 “双一流”高校图书馆学科服务平台建设的问题
        3.2.1 平台搭建不完善
        3.2.2 学科资源建设层次浅
        3.2.3 学科知识服务体系不健全
        3.2.4 平台维护力度不足
        3.2.5 缺乏国内外交流与合作
4 “双一流”高校图书馆学科服务平台建设的建议
    4.1 重视学科服务平台建设
        4.1.1 树立平台建设意识
        4.1.2 明确学科服务平台定位
        4.1.3 根据实际情况合理选择平台类型
    4.2 加强学科资源建设
        4.2.1 丰富学科资源内容
        4.2.2 深化学科分析与学科评估
        4.2.3 加强特殊资源建设
    4.3 完善学科知识服务
        4.3.1 构建学科知识服务体系
        4.3.2 探索多样化学科服务方式
        4.3.3 提供科研数据管理服务
    4.4 加强平台管理与维护
        4.4.1 建立统一的质量标准
        4.4.2 组建学科服务团队
        4.4.3 加强技术维护
    4.5 加强国内外图书馆之间的合作
        4.5.1 促进区域共建与行业共建
        4.5.2 深化国际交流与合作
5 总结与不足
参考文献
附录
致谢

(5)整体性治理理论视角下的不动产统一登记管理研究 ——以广州市B区为例(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研究背景
        1.1.1 不动产统一登记管理的法律政策要求
        1.1.2 不动产统一登记管理的组织制度基础
    1.2 研究意义
        1.2.1 理论意义
        1.2.2 实践意义
    1.3 研究现状
        1.3.1 国内研究概况
        1.3.2 国外研究概况
    1.4 研究内容与研究方法
        1.4.1 研究内容
        1.4.2 研究方法及技术路线
第二章 核心概念和理论基础
    2.1 核心概念界定
        2.1.1 不动产统一登记
        2.1.2 碎片化
    2.2 整体性治理理论的发展趋势
        2.2.1 整体性治理理论
        2.2.2 整体性治理理论与不动产统一登记管理发展的契合性
        2.2.3 整体性治理理论视角下不动产统一登记管理的逻辑
第三章 广州市B区不动产统一登记管理现状
    3.1 不动产登记管理制度的变迁与现状
        3.1.1 法律制度的变迁
        3.1.2 组织机构的变迁
        3.1.3 技术规范的变迁
    3.2 广州市B区不动产统一登记管理改革的实施进展
        3.2.1 统一登记条例
        3.2.2 统一业务步调
        3.2.3 统一登记流程
        3.2.4 统一技术标准
    3.3 广州市B区不动产统一登记管理改革的实施成效
        3.3.1 延伸服务范围
        3.3.2 精简材料和压缩时限
        3.3.3 提速受理和审批效能
        3.3.4 消除办事堵点
第四章 广州市B区实施不动产统一登记管理的困境与原因
    4.1 实施不动产统一登记管理的困境
        4.1.1 改革后法律体系存在冲突与空白
        4.1.2 改革后人员队伍整合度、专业化水平不高
        4.1.3 改革后数据整合质量、共享程度不高
        4.1.4 大量的历史遗留问题仍有待协同解决
    4.2 不动产统一登记管理存在困境的根源分析
        4.2.1 建设滞后导致法律体系存在冲突与空白
        4.2.2 管理理念制度没跟上导致人员队伍整合度、专业化水平不高
        4.2.3 信息化基础薄弱导致数据整合质量和共享程度不高
        4.2.4 缺乏统筹规范指引导致历史遗留问题协同解决难
第五章 整体性治理理论视角下加强不动产统一登记管理的对策建议
    5.1 加快完善不动产统一登记管理相关法律体系
        5.1.1 做好国家层面立法
        5.1.2 完善地方配套法规
        5.1.3 加强法律培训和监督
    5.2 多措并举提升组织整合度和队伍专业化水平
        5.2.1 推动不动产统一登记管理机构职能的充分整合
        5.2.2 增强不动产统一登记人员队伍自身的专业力量水平
        5.2.3 引入第三方社会专业力量参与辅助管理
    5.3 加强不动产登记管理统一标准技术的应用
        5.3.1 加快标准化存量数据的有机整合
        5.3.2 推动部门之间的数据联通共享
        5.3.3 推动数据信息向社会的共享利用
    5.4 统一规范协同有序解决历史遗留问题
        5.4.1 构建联合统一协调机制
        5.4.2 以房地一体确权破解农村宅基地管理问题
结论与展望
参考文献
    一、国内参考文献
        (1)学术期刊文献
        (2)学术着作
        (3)学位论文
    二、国外参考文献
        (1)学术期刊
        (2)学术着作
访谈提纲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取得的研究成果
致谢
附件

(6)基于水土保持小流域综合治理理论的海绵城市建设体系研究 ——以深圳市坪山区为例(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研究背景及意义
    1.2 研究目的
    1.3 研究方法
        1.3.1 研究思路
        1.3.2 研究方法
    1.4 研究技术路线
    1.5 研究内容
第二章 水土保持小流域综合治理体系及海绵城市概述
    2.1 水土保持相关概念及发展历程
        2.1.1 水土保持概念
        2.1.2 水土保持发展历程
    2.2 小流域综合治理基础理论
        2.2.1 小流域综合治理概念
        2.2.2 小流域综合治理发展历程
        2.2.3 小流域综合治理理论体系
        2.2.4 水土保持小流域综合治理经验及总结
        2.2.5 国外小流域综合治理案例
    2.3 海绵城市相关概念及发展历程
        2.3.1 海绵城市相关概念
        2.3.2 海绵城市国外发展及其主要研究
        2.3.3 海绵城市国内发展及现状
    2.4 海绵城市建设核心理论
    2.5 本章小结
第三章 海绵城市与水土保持小流域综合治理的关系
    3.1 基本概念及核心理论相关性
        3.1.1 基本概念相关性
        3.1.2 核心理论相关性
    3.2 建设内容(实施方法/途径)相关性
    3.3 措施体系及技术支撑相关性
        3.3.1 措施体系相关性
        3.3.2 技术支撑相关性
    3.4 运行管理及效益机制相关性
    3.5 案例调查相关性分析
    3.6 海绵城市与水土保持小流域综合治理关系小结
    3.7 本章小结
第四章 基于水土保持小流域综合治理模式的海绵城市体系构建
    4.1 以流域为单元建设海绵城市的优势及必要性
        4.1.1 以流域为单元开展海绵城市建设的优势
        4.1.2 我国海绵城市建设采取流域治理的必要性
    4.2 海绵城市流域治理规划原则及范围划分
        4.2.1 治理规划原则
        4.2.2 海绵城市流域治理范围划分
    4.3 海绵城市流域治理管理
        4.3.1 理念及目标
        4.3.2 管理主体和对象
        4.3.3 法律法规及相关政策
        4.3.4 管理运行
        4.3.5 绩效考核制度
        4.3.6 监测评价体系及数据库构建
        4.3.7 宣传推广、民众参与及监督
    4.4 海绵城市流域治理技术及方法
        4.4.1 流域治理基本思路
        4.4.2 以流域为单位基本规划、保护原有生态系统
        4.4.3 生态自然修复
        4.4.4 以流域为单位布控设计,形成综合治理体系
        4.4.5 海绵城市流域治理技术体系
    4.5 本章小结
第五章 海绵城市流域治理实例——深圳市坪山区海绵城市建设
    5.1 项目概况
        5.1.1 项目背景
        5.1.2 项目基本情况
        5.1.3 项目现状与问题识别分析
    5.2 以流域为单元的坪山区海绵城市水系(片区)划分
    5.3 以流域为单元的坪山区海绵城市建设管控划分
    5.4 以流域为单元构建坪山区海绵城市建设内容及成效
        5.4.1 建设总体目标及建设策略
        5.4.2 主要建设内容及成本效益分析
        5.4.3 主要技术措施
        5.4.4 管理运行及实施保障措施
        5.4.5 分析与展望
    5.5 本章小结
结论
参考文献
附录1
    附表1 我国部分水土流失类型区小流域综合治理模式
附录2
    问卷调查一(新泉井小流域)
    问卷调查二(永安堡小流域)
    问卷调查三(长坑水库小流域)
    问卷调查四(坪山区海绵城市建设)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取得的研究成果
致谢
附件

(7)广州海绵型小区雨洪设施设计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引言
    1.2 研究背景
        1.2.1 城市化的快速发展引发城市水环境问题
        1.2.2 海绵城市的提出
        1.2.3 研究海绵型小区的意义
    1.3 相关概念
        1.3.1 雨洪管理
        1.3.2 低影响开发(LID)
        1.3.3 海绵城市
        1.3.4 雨洪设施
    1.4 .研究的目的、方法及技术路线
        1.4.1 研究目的和拟解决的科学问题
        1.4.2 研究内容
        1.4.3 研究方法
        1.4.4 研究技术路线
第二章 国内外海绵型小区雨洪管理相关理论研究与实践
    2.1 相关理论研究
        2.1.1 国外研究现状
        2.1.2 国内研究现状
    2.2 相关实践案例研究
        2.2.1 国外相关实践案例
        2.2.2 国内相关实践案例
    2.3 本章小结
第三章 广州市居住小区雨洪管理现状特征分析
    3.1 广州市雨洪现状特征分析
        3.1.1 广州市气象特征
        3.1.2 广州市地质特点
        3.1.3 广州市降雨量特征
        3.1.4 其他气象特征
    3.2 广州市居住小区雨洪管理特征分析
        3.2.1 广州市居住小区问卷调查与分析
        3.2.2 调研对象选取
        3.2.3 调研对象特征概述
        3.2.4 小区雨洪设施的现状及存在问题总结
    3.3 广州市海绵型小区建设情况
        3.3.1 相关政策措施和技术标准规范
        3.3.2 技术指南
    3.4 小结
第四章 海绵型小区雨洪设施的SWMM模型分析
    4.1 SWMM模型简介
        4.1.1 SWMM模型概述
        4.1.2 SWMM模型的功能
        4.1.3 SWMM模型的特点
        4.1.4 SWMM模型的输入数据
    4.2 雨洪设施SWMM模拟
        4.2.1 模拟小区概况及研究方法基本概况
        4.2.2 小区开发前后雨洪特征
        4.2.3 不同模式经济性比较
    4.3 小结
第五章 海绵型小区雨洪设施景观设计
    5.1 透水铺装
        5.1.1 块状铺装
        5.1.2 整体铺装
        5.1.3 碎料铺装
    5.2 下沉式绿地
        5.2.1 竖向设计
        5.2.2 下沉式绿地设计参数确定
        5.2.3 植物被水淹时间设计
        5.2.4 景观效果设计
    5.3 雨水花园
        5.3.1 海绵型小区雨水花园的特点
        5.3.2 雨水花园的设计要素
        5.3.3 雨水花园的地形设计
        5.3.4 雨水花园的土壤设计
        5.3.5 雨水花园的植物设计
    5.4 人工湿地
        5.4.1 人工湿地的构成元素
        5.4.2 人工湿地的类型
        5.4.3 人工湿地污染物的去除机理
        5.4.4 人工湿地的功能
        5.4.5 人工湿地的优势
    5.5 屋顶绿化
        5.5.1 屋顶绿化的类型
        5.5.2 屋顶绿化设计
        5.5.3 屋顶绿化的优势
    5.6 其他技术设施
        5.6.1 蓄水池
        5.6.2 湿塘
        5.6.3 渗管/渠
        5.6.4 植被缓冲带
        5.6.5 初期雨水弃流设施
        5.6.6 渗透塘
        5.6.7 植草沟
    5.7 小结
结语
参考文献
附录1 广州市海绵型小区的调查问卷文本
附录2 广州市海绵型小区调查问卷结果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取得的研究成果
致谢
附件

(8)基于生态理念的HZ湿地公园恢复策略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研究背景与研究意义
        1.1.1 研究背景
        1.1.2 研究意义
    1.2 湿地生态恢复的研究现状
        1.2.1 国外湿地生态恢复的研究现状
        1.2.2 国内湿地生态恢复的研究现状
    1.3 本文研究的主要内容及思路
第二章 湿地与生态恢复的相关理论
    2.1 相关概念界定
        2.1.1 湿地及其分类
        2.1.2 湿地生态修复的概念
    2.2 湿地生态恢复的相关理论及生态评价指标
        2.2.1 湿地生态恢复的相关理论
        2.2.2 生态评价指标
    2.3 湿地生态恢复的技术措施
        2.3.1 水文和水环境修复
        2.3.2 湿地基底结构修复
        2.3.3 植被恢复
        2.3.4 生境营造
    2.4 本章小结
第三章 价值工程相关理论
    3.1 价值工程的基本概念
        3.1.1 功能的概述
        3.1.2 寿命周期成本
        3.1.3 提高价值的途径
        3.1.4 价值工程的工作程序
    3.2 层次分析法的步骤
    3.3 本章小结
第四章 HZ湿地现状评估
    4.1 自然环境情况
    4.2 HZ湿地建设现状及生态状况
        4.2.1 建设现状
        4.2.2 湿地生态状况
    4.3 HZ湿地现状存在问题
    4.4 本章小结
第五章 HZ湿地生态恢复策略
    5.1 HZ湿地生态恢复策略的依据
        5.1.1 分区管理
        5.1.2 湿地生态恢复原则
    5.2 HZ湿地生态恢复的措施
        5.2.1 生态恢复措施
        5.2.2 生态恢复策略方案
        5.2.3 基于价值工程的生态恢复策略方案优选
    5.3 本章小结
第六章 项目效益分析
    6.1 项目互适性分析
    6.2 效益分析
        6.2.1 经济效益分析
        6.2.2 生态效益分析
        6.2.3 社会效益分析
    6.3 本章小结
结论与展望
    一、结论
    二、展望
参考文献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取得的研究成果
致谢
附件

(9)循证设计导向的城市公园游憩效益评价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研究背景
        1.1.1 生态文明建设背景下我国城市建设的高质量要求
        1.1.2 风景园林学走向循证科学的发展驱动
        1.1.3 公园城市之提升公共空间效能的需求
    1.2 相关概念界定
        1.2.1 循证设计
        1.2.2 景观绩效
        1.2.3 城市公园
        1.2.4 游憩效益
    1.3 研究目的与意义
    1.4 本研究的主要工作
        1.4.1 研究目标
        1.4.2 研究内容
        1.4.3 研究方法
        1.4.4 研究框架
第二章 多重效益综合式景观绩效研究综述
    2.1 景观绩效研究的发展动向
        2.1.1 景观绩效评价研究发展的纵向三阶段
        2.1.2 景观绩效评价三个阶段的横向比较
        2.1.3 景观绩效研究的发展趋势
    2.2 综合式景观绩效研究进展
        2.2.1 基于POE方法的景观效益评价研究进展
        2.2.2 基于POE方法的景观效益评价研究成效与不足
        2.2.3 LPS研究框架下的景观绩效评价研究进展
        2.2.4 LPS研究框架下的景观绩效评价研究成效与不足
    2.3 综合式景观绩效评价研究的难点
        2.3.1 标准化的景观绩效评价体系
        2.3.2 数据获取的完整性和有效性
        2.3.3 研究的实践关联性和指导性
    2.4 循证设计导向的精准式景观绩效评价研究建议
        2.4.1 以服务于循证设计为导向梳理景观绩效评价框架
        2.4.2 分类逐步搭建和完善风景园林绩效评价体系
        2.4.3 重视具有实践指导性的普适性知识的总结
    2.5 本章小结
第三章 循证设计导向的城市公园游憩效益评价框架
    3.1 游憩效益:城市公园景观绩效的重要类别
    3.2 城市公园社会效益评价研究现状
        3.2.1 LPS城市公园案例的社会效益评价研究现状与问题
        3.2.2 国内城市公园社会效益评价研究现状与问题
    3.3 循证设计导向的精准式景观绩效评价思想探析
        3.3.1 循证设计的思想内涵
        3.3.2 循证设计在风景园林学的端倪、提出和发展
        3.3.3 景观绩效评价与循证设计的关系
        3.3.4 循证设计导向的精准式景观绩效的概念解析
        3.3.5 精准式景观绩效评价研究之于循证设计的作用
        3.3.6 循证设计导向的精准式景观绩效研究关键点
    3.4 循证设计导向下城市公园游憩效益评价研究框架
        3.4.1 循证设计导向的城市公园游憩效益评价基本框架
        3.4.2 精准指标:设计问题导向的绩效评价
        3.4.3 精准分析:游憩空间效能的反馈分析
        3.4.4 精准结论:实践应用型知识的提炼
    3.5 本章小结
第四章 城市公园游憩效益内涵、评价指标与方法
    4.1 游憩空间:城市公园设计之重
        4.1.1 游憩空间:游憩效益的载体
        4.1.2 城市公园游憩空间设计现状
        4.1.3 城市公园游憩空间设计的主要研究问题
    4.2 城市公园游憩效益的内涵及其形成机制
        4.2.1 城市公园游憩效益的内涵
        4.2.2 城市公园游憩效益的产生机制
    4.3 设计问题导向的城市公园游憩评价指标建构
        4.3.1 指标建构的基本原则
        4.3.2 游憩效益评价可导向的关键问题
        4.3.3 游憩效益的承载要素
        4.3.4 设计问题导向的游憩效益评价指标
    4.4 城市公园游憩效益评价数据采集与分析的研究方法
        4.4.1 现场观察记录法
        4.4.2 移动影像定位法
        4.4.3 问卷调查法
        4.4.4 数据统计与分析法
    4.5 本章小结
第五章 城市公园游憩效益评价实证研究
    5.1 地区背景信息与典型公园选择
        5.1.1 广州城市公园建设发展概况
        5.1.2 典型公园选择
        5.1.3 典型公园背景简介
    5.2 研究设计
        5.2.1 调查研究的实施框架
        5.2.2 调查前期准备阶段
        5.2.3 调查计划设计
        5.2.4 调查样本选择与时间安排
    5.3 行为观察调查数据分析结果
        5.3.1 公园日游憩人数总量特征
        5.3.2 公园游憩者的人口特征
        5.3.3 公园总体游憩度的时空分异
        5.3.4 公园游憩活力的时空分异
    5.4 问卷调查数据分析结果
        5.4.1 调查对象的人口特征
        5.4.2 调查对象的出行特征
        5.4.3 游憩活动类别的多因素交叉分析
        5.4.4 游憩效益感知分析
        5.4.5 游憩场所的优选因素
        5.4.6 游憩场所需改善之处
        5.4.7 游憩体验满意度
    5.5 本章小结
第六章 游憩空间的使用影响因素与效能反馈
    6.1 城市公园游憩空间使用影响因素的理论设想
        6.1.1 影响因素构成框架
        6.1.2 影响因素评分标准
    6.2 典型公园游憩空间的影响因素评级分析与相关研究问题
        6.2.1 典型公园总体设计概况
        6.2.2 典型公园游憩空间因素分析
        6.2.3 典型公园游憩空间因素总体特征
        6.2.4 典型公园游憩空间绩效的研究问题
    6.3 典型公园游憩效益结果比较与空间反馈分析
        6.3.1 典型公园间整体游憩效益水平的比较
        6.3.2 典型公园内空间单元游憩效益水平比较
        6.3.3 典型公园游憩效益水平的空间反馈
        6.3.4 基于评价结果分析对城市公园设计问题的回应
    6.4 城市公园游憩空间与游憩效益的耦合关系
        6.4.1 城市公园游憩空间要素的作用关系逻辑
        6.4.2 城市公园游憩空间-效益耦合模型
        6.4.3 基于模型的典型公园游憩绩效差异的回应
    6.5 本章小结
结论与展望
    一、主要研究结论
    二、主要创新点
    三、研究不足与展望
参考文献
附录
    附录1 典型公园空间单元分区与节点详图
    附录2 广州人民公园游憩使用状况评价问卷
    附录3 广州流花湖公园游憩使用状况评价问卷
    附录4 广州天河公园游憩使用状况评价问卷
    附录5 广州珠江公园游憩使用状况评价问卷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取得的研究成果
致谢
附件

(10)中国碳排放权交易机制的作用机理及优化路径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第一节 研究背景和问题提出
        一、研究背景
        二、问题提出
    第二节 研究目的和研究意义
        一、研究目的
        二、研究意义
    第三节 研究现状及文献评述
        一、总量控制和交易机制的相关研究
        二、碳市场构建和运行机制的相关研究
        三、碳市场政策有效性评估的相关研究
        四、试点碳市场运行效率的相关研究
        五、现有研究存在的问题
    第四节 研究方法和研究内容
        一、研究方法
        二、研究内容
    第五节 可能的创新与不足
        一、创新之处
        二、不足之处
第二章 碳排放权交易相关理论基础
    第一节 气候变化经济学相关理论
        一、气候变化与经济增长
        二、气候谈判和碳排博弈
    第二节 环境经济学相关理论
        一、外部性理论
        二、庇古税理论
        三、科斯产权交易理论
        四、碳税和碳交易的混合
    第三节 福利经济学相关理论
        一、碳排放权的二元商品属性
        二、碳排放权交易的福利经济学分析
    第四节 相关概念界定和说明
        一、总量控制和交易机制
        二、交易标的物
        三、试点碳市场
        四、几份重要报告
    本章小结
第三章 总量控制和交易机制在中国碳市场中的应用
    第一节 试点碳市场
        一、北京碳市场
        二、天津碳市场
        三、上海碳市场
        四、湖北碳市场
        五、重庆碳市场
        六、广东碳市场
        七、深圳碳市场
    第二节 非试点碳市场
        一、福建碳市场
        二、其他非试点碳市场
    第三节 全国碳市场
        一、全国碳市场的阶段性演进
        二、全国碳市场的最新进展
    本章小结
第四章 总量控制和交易机制的作用机理分析
    第一节 总量控制和交易机制的作用机理
        一、总量控制和交易机制的基本逻辑
        二、碳市场的参与主体及其角色定位
    第二节 总量控制和交易机制的约束效应
        一、对地方政府的约束效应
        二、对控排企业的约束效应
    第三节 总量控制和交易机制的激励效应
        一、对控排企业的激励效应
        二、对投资者的激励效应
    第四节 总量控制和交易机制的其他效应
        一、保障性政策效应
        二、参与性政策效应
    本章小结
第五章 总量控制和交易机制效果评估:一个准自然实验
    第一节 研究方法和模型设定
        一、研究方法
        二、模型设定
    第二节 变量选取和数据说明
        一、变量选取
        二、数据说明
    第三节 计量检验和实证结果
        一、计量检验
        二、实证结果
    本章小结
第六章 试点碳市场运行效率评价
    第一节 试点碳市场运行的基本情况
        一、交易数据情况
        二、市场体量情况
        三、碳价走势情况
    第二节 碳市场运行效率评价指标体系构建
        一、评价指标体系构建的基本思路
        二、评价指标选取和数据资料来源
    第三节 试点碳市场运行效率对比和分析
        一、试点碳市场运行效率对比
        二、试点碳市场运行效率分析
    本章小结
第七章 总量控制和交易机制在国际减排市场中的应用和启示
    第一节 总量控制和交易机制在国际减排市场中的应用
        一、美国含铅汽油阶段性下降市场
        二、美国二氧化硫配额交易市场
        三、欧盟碳市场
        四、韩国碳市场
        五、其他国家和地区碳市场
    第二节 美国二氧化硫配额市场与我国碳市场的异同
        一、两者的相同点
        二、两者的不同点
        三、对比分析
    第三节 国际经验借鉴和启示
        一、国际经验借鉴
        二、对优化我国碳市场交易机制的启示
    本章小结
第八章 总量控制和交易机制的优化路径选择
    第一节 约束性优化路径选择
        一、加强对地方官员碳政绩的考核
        二、配额发放从紧和留足储备配额
    第二节 激励性优化路径选择
        一、降低纳管门槛和开放更多投资主体参与碳市场
        二、大力支持碳金融和绿色金融发展
    第三节 保障性优化路径选择
        一、不断完善碳排放权交易相关法律法规并加大监管力度
        二、积极配合主管部门做好配额发放、量化核查和配额清缴工作
        三、搭建低碳技术交易流转平台
        四、建立健全碳市场风险防范和预警机制
    第四节 参与性优化路径选择
        一、对接全国碳排放权注册登记、交易和结算系统
        二、不断提升重点排放单位碳资产管理能力
        三、深度开发国家核证自愿减排量和林业碳汇项目
        四、大力发展碳普惠
    本章小结
研究结论
参考文献
附录
致谢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的研究成果

四、《林业调查规划》投稿指南(论文参考文献)

  • [1]广州市增城区中心城区道路绿化优化策略研究[D]. 王彬. 华南理工大学, 2020(05)
  • [2]广州海珠国家湿地公园二期水鸟栖息地改造设计研究[D]. 季缘. 华南理工大学, 2020(02)
  • [3]布里斯班城市规画的文件解读及规划整合方式研究[D]. 赵海琪. 华南理工大学, 2020(02)
  • [4]“双一流”高校图书馆学科服务平台建设研究[D]. 郭碧玉. 辽宁大学, 2020(01)
  • [5]整体性治理理论视角下的不动产统一登记管理研究 ——以广州市B区为例[D]. 蔡婉真. 华南理工大学, 2020(02)
  • [6]基于水土保持小流域综合治理理论的海绵城市建设体系研究 ——以深圳市坪山区为例[D]. 杨文婷. 华南理工大学, 2020(02)
  • [7]广州海绵型小区雨洪设施设计研究[D]. 罗群英. 华南理工大学, 2020(02)
  • [8]基于生态理念的HZ湿地公园恢复策略研究[D]. 钟文. 华南理工大学, 2019(06)
  • [9]循证设计导向的城市公园游憩效益评价研究[D]. 杨阳. 华南理工大学, 2019
  • [10]中国碳排放权交易机制的作用机理及优化路径研究[D]. 管志贵. 深圳大学, 2019(11)

标签:;  ;  ;  ;  ;  

林业调查规划提交指南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