视网膜脱离后限制性斜视矫正:一例报告

视网膜脱离后限制性斜视矫正:一例报告

一、视网膜脱离术后限制性斜视棱镜矫正1例(论文文献综述)

郭桂英[1](2021)在《单纯局部麻醉与局麻联合静脉强化麻醉在成人斜视手术中的应用对比研究》文中研究表明目的:对比单纯局部麻醉和局麻联合静脉强化麻醉在成人斜视手术中的应用效果。方法:此研究为前瞻性研究。将南昌大学第一附属医院眼科行斜视手术治疗的40例患者纳入研究。收集患者一般信息包括年龄、性别、病程、三棱镜度数、体重、斜视诊断类型等指标。按照患者的入院顺序进行编号,用计算机产生的随机数字来将40例患者随机分为2组,A组采用单纯局部麻醉方式,B组则采用局麻+静脉强化麻醉方式进行手术。所有患者均由同一位眼科主任医师主刀,由1人记录并收集所有患者资料:(1)比较两组患者在T1、T2、T3、T4的收缩压、舒张压、心率、血氧饱和度(Percutaneous oxygen saturation,SpO2)情况以及手术并发症的发生率,如眼心反射(Oculocardiac reflex,OCR)、术后恶心和呕吐(Postoperative nausea and vomiting,PONV)、呼吸抑制;(2)比较两组患者术中、术后2h、4h、8h的疼痛评分;(3)比较两组患者手术肌肉所需的时间;(4)比较两组患者术后1天、1周斜视手术治疗的有效率。结果:1、一般资料:两组患者年龄、性别、体重、病程、视力、三棱镜度数、斜视诊断类型的对比,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2、组间比较时,两组患者在T1、T2、T3、T4的血压、心率、SpO2均无统计学差异(P>0.05),但在进行组内比较时,各个时间点血压和心率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而SpO2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果表明在血压、心率和SpO2的变化中,时间和分组无交互作用,即时间因素(T1、T2、T3、T4)的作用不随分组(单纯局部麻醉组与局麻+静脉强化麻醉组)的变化而不同。3、A组(70%)术中OCR发生率高于B组(35%),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B组(25%)PONV的发生率高于A组(5%),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均未发生呼吸抑制。4、A组术中、术后2h、术后4h的疼痛评分均高于B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虽然A组术后8h的疼痛评分仍略高于B组,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5、A、B组分别共行57和61条眼外肌的手术,平均每条肌肉所需的手术时间A组大于B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比较不同手术方式(外直肌后徙和内直肌缩短)时,平均每条肌肉所需的手术时间A组大于B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并且两组中外直肌后徙所需的时间均要短于内直肌缩短。6、A组与B组术后1天、1周斜视手术治疗的有效率比较,结果均是A组(100%)高于B组(95%),但差异不明显(P>0.05)。结论:1、两种麻醉方式对术中血压、心率、SpO2和呼吸抑制、PONV,以及斜视手术治疗效果的影响无明显差异。2、局麻联合静脉强化麻醉在斜视手术中是安全有效的,与单纯局部麻醉相比,不仅可以降低OCR的发生,提高术中及术后早期的镇痛效果,而且能缩短平均每条肌肉所需的手术时间。

冯张青,李俊红[2](2020)在《《成人斜视PPP?》解读》文中指出2019年9月美国眼科学会(AAO)发布了《成人斜视临床指南》(PPP),基于循证医学的最佳临床证据为成人斜视的临床诊断和治疗提供了目前最佳的指导意见。2019版斜视指南中对成人斜视的定义、流行病学、分类以及临床诊断和治疗等内容进行全面阐述,并融入近年来成人斜视研究领域的最新进展,对有关的内容进行更新。本文就2019版斜视指南的主要内容进行介绍和解读,主要解读更新内容。

郎丽娟[3](2020)在《共同性内斜视发病机制及急性共同性内斜视临床治疗的研究》文中认为第一部分 共同性内斜视弱侧眼外肌组织病理学变化的研究目的:观察共同性内斜视弱侧眼外肌(即外直肌)病理学改变,探讨共同性内斜视发病相关因素。方法:收集2016年1月至2017年9月在郑州大学第一附属医院眼科中心斜视与小儿眼科专业组住院治疗的患者62例,分为正常对照组12例、急性共同性内斜视组25例、先天性内斜视组25例。对照组眼摘术中取得的水平直肌以及斜视患者术中截除的外直肌,固定切片后行HE染色,观察眼外肌的形态学变化,测量肌细胞的横截面积。结果:正常组眼外肌组织病理学图片示肌纤维大小形态一致,着色均匀,分布均匀,无胶原组织增生。急性共同性内斜视组弱侧眼外肌组织病理学图片示局部肌细胞坏死,胞核固缩深染,胞质嗜酸性增强,细胞体积变小或胞质疏松淡染,肌丝排列疏松。先天性内斜视组弱侧眼外肌组织病理学图片示肌纤维排列无规则,纤维呈波纹状,部分肌纤维界限不清,局部肌纤维间隙较宽,少量肌纤维断裂,嗜酸性增强,偶见肌纤维坏死。正常对照组眼外肌肌纤维横截面积(835.0±77.78)μm2,急性共同性内斜视组弱侧眼外肌肌纤维横截面积(329.90±17.74)μm2,先天性内斜视组弱侧眼外肌肌纤维横截面积(226.50±21.37)μm2,三组之间比较采用单因素方差分析,结果显示差异有显着统计学意义(F=231.451,P<0.001)。进一步采用LSD法两两比较,结果显示任何两组之间比较差异均具有显着统计学意义(P<0.01)。急性共同性内斜视儿童组弱侧眼外肌肌纤维横截面积(328.50±9.95)μm2较成人组弱侧眼外肌肌纤维横截面积(330.83±22.45)μm2轻度减少,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852);先天性内斜视儿童组弱侧眼外肌肌纤维横截面积(231.38±21.18)μm2较成人组弱侧眼外肌肌纤维横截面积(207.00±4.24)μm2增加,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159)。结论:共同性内斜视患者外直肌出现肌纤维萎缩、减少为主的形态学改变,并且这种改变不受年龄因素的影响。因此,眼外肌的形态学改变可能与斜视的发生、发展相关。第二部分 共同性内斜视患者弱侧眼外肌IGF-1和NGF mRNA相对表达量和蛋白表达的变化目的:研究共同性内斜视弱侧眼外肌中IGF-1和NGF mRNA相对表达量和蛋白的表达差异,探讨IGF-1和NGF在共同性内斜视病因学中的作用。方法:收集在郑州大学第一附属医院眼科中心斜视与小儿眼科专业组住院治疗的患者62例,正常对照组12例、急性共同性内斜视组25例、先天性内斜视组25例。采用聚合酶链反应(PCR)检测正常对照组眼外肌以及共同性内斜视组弱侧眼外肌中IGF-1和NGF mRNA相对表达量,以GAPDH为内参对照,各定量指标组间进行比较。采用免疫印迹法(Western-Blot)和免疫组织化学技术检测正常对照组眼外肌以及共同性内斜视组弱侧眼外肌中IGF-1和NGF的蛋白表达水平,比较各组间眼外肌面密度值。结果:(1)正常对照组眼外肌以及共同性内斜视组弱侧眼外肌均有IGF-1和NGF mRNA相对表达量和蛋白的表达。(2)PCR检测结果:IGF-1 mRNA相对表达量,正常对照组1.655±0.092,急性共同性内斜视组1.969±0.142,先天性内斜视组1.103±0.100,三组之间比较采用单因素方差分析,结果显示差异有显着统计学意义(F=44.80,P<0.001)。进一步采用LSD法两两比较,急性共同性内斜视组与对照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5);先天性内斜视组与对照组比较,差异有显着统计学意义(P=0.001);急性共同性内斜视组与先天性内斜视组比较,差异有显着统计学意义(P<0.001)。先天性内斜视组较对照组明显降低,急性共同性内斜视组较对照组轻度升高。NGF mRNA相对表达量,正常对照组0.855±0.021,急性共同性内斜视组0.930±0.047,先天性内斜视组0.3775±0.022,三组之间比较采用单因素方差分析,结果显示差异有显着统计学意义(F=270.90,P<0.001)。进一步采用LSD法两两比较,急性共同性内斜视组与对照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44);先天性内斜视组与对照组比较,差异有显着统计学意义(P<0.001);急性共同性内斜视组与先天性内斜视组比较,差异有显着统计学意义(P<0.001)。先天性内斜视组较对照组明显降低,急性共同性内斜视组较正常对照组轻度升高。(3)Western-Blot检测结果·:眼外肌IGF-1蛋白表达水平,对照组为156755.25±7590.595,急性共同性内斜视组为185387.36±1960.478,先天性内斜视组为76728.00±1321.835,三组之间比较采用单因素方差分析,结果显示差异有显着统计学意义(P<0.001),进一步采用LSD法两两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眼外肌NGF蛋白表达水平,对照组为247395.36±9944.491,急性共同性内斜视组为285328.25±5328.934,先天性内斜视组为75683.55±945.531,三组之间比较采用单因素方差分析,结果显示差异有显着统计学意义(P<0.001),进一步采用LSD法两两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4)免疫组织化学结果:IGF-1和NGF蛋白表达大部分定位于肌细胞胞浆中。正常对照组眼外肌IGF-1面密度值0.0247±0.0058,急性共同性内斜视组弱侧眼外肌IGF-1面密度值0.0404±0.0062,经两组间t检验,急性共同性内斜视组弱侧眼外肌IGF-1面密度值较正常对照组增加,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33)。正常对照组眼外肌NGF面密度值0.0307±0.0020,急性共同性内斜视组弱侧眼外肌NGF面密度值0.0430±0.0062,经两组间t检验,急性共同性内斜视组弱侧眼外肌NGF面密度值较正常对照组增加,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32)。先天性内斜视组弱侧眼外肌IGF-1和NGF免疫组织化学均显示组织坏死,无法进行面密度值的计算。结论:正常对照组、急性共同性内斜视组和先天性内斜视组眼外肌IGF-1和NGF mRNA相对表达量和蛋白表达水平三组间比较差异显着,先天性内斜视组较正常对照组明显降低,急性共同性内斜视组较正常对照组轻度升高。共同性内斜视的发生和进展与IGF-1和NGF基因表达量的变化有关第三部分急性共同性内斜视的临床特点和肉毒素注射治疗及手术治疗效果分析目的:观察急性共同性内斜视的临床特点并比较肉毒素注射及手术对急性共同性内斜视的治疗效果。方法:收集2016年1月至2017年1月在郑州大学第一附属医院眼科中心斜视与小儿眼科专业组住院治疗的29例急性共同性内斜视患者信息,随访时间≥6个月。根据治疗方法不同分为2组:A型肉毒杆菌毒素注射组(A组,13例)、斜视矫正手术治疗组(B组,16例),对两组治疗前后的远、近斜视度,术后的正位占比和立体视进行比较。同时在29例患者中,对近视不同程度和急性共同性内斜视不同分型与远近斜视度的关系进行了分析。结果:术后6月,A组正位占比为11/13例(84.62%),B组的正位占比为13/16例(81.25%),A组的正位占比和B组正位占比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1天,A组和B组看近斜视度分别为(14.76±10.57)PD和(0.66±3.19)PD,看远斜视度(19.07±10.24)PD 和(3.13±3.37)PD;术后 1个月,A组和B组看近斜视度分别为(-1.92±7.13)PD和(3.93±1.83)PD,看远斜视度(1.69±7.04)PD和(6.20±1.93)PD,两组术后斜视度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6个月,A组和B组看近斜视度分别为(5.92±7.72)PD和(4.60±2.29)PD,看远斜视度(6.84±6.28)PD 和(5.26±3.03)PD,两组术后斜视度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6个月A组患者中存在近立体视者11例,存在远立体视者12例,B组患者中存在近立体视者16例,存在远立体视者16例。两组术后远、近立体视情况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1=0.192,P2=0.448)。近视度数>2.5D的患者看远斜视度为(30.50±11.16)PD,看近斜视度为(21.00±9.94)PD,远近斜视度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01)。Ⅱ型急性共同性内斜视远近斜视度分别为(67.50±20.61)PD和(71.25±17.50)PD,Ⅲ型急性共同性内斜视远近斜视度分别为(39.80±18.79)PD和(32.00±22.22)PD,两种类型急性共同性内斜视患者远近斜视度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1=0.002;P2=0.012)。结论:急性共同性内斜视A型肉毒杆菌素注射与手术治疗效果相当。A型肉毒杆菌素注射操作相对简单,可以作为急性共同性内斜视治疗可选方案。近视度数>2.5D组患者看远斜视度大于看近斜视度,Ⅱ型急性共同性内斜视患者远近斜视度比Ⅲ型急性共同性内斜视患者远近斜视度大。

张静楷[4](2018)在《A型肉毒杆菌毒素治疗斜视与手术治疗之对比》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A型肉毒杆菌毒素是一种具有肌肉麻痹作用的神经毒素,应用于斜视的治疗已有30余年历史。眼外肌注射治疗剂量的A型肉毒杆菌毒素副作用少,通常短期内即可恢复,临床使用较为安全有效,相对于手术疗法简单易行、损伤小、作用可逆,对于某些类型的斜视的治疗有其独特的优势。本文就近年来A型肉毒杆菌毒素在斜视治疗中的应用进展等做一综述,并与斜视手术治疗进行对比。

尹玲,宋德胜,陈霞[5](2017)在《视网膜脱离外路手术后斜视患者的临床特点、手术方案和斜视度常见相关因素的探讨》文中研究指明目的观察视网膜脱离外路手术后继发斜视患者的临床特点和斜视手术方案,探讨影响斜视度的常见相关因素。方法收集视网膜脱离外路手术后继发斜视并行手术矫正者25例,随访541个月。术前对患者进行详细的眼部检查,通过术中探察及术前、术后斜视度和眼球运动等情况来观察患者的临床特点,并探讨视网膜脱离手术次数、术后矫正视力及直肌悬吊后徙术对斜视度的影响。结果斜视术前所有患者均有眼球运动受限,复视者8例,术中发现受累眼外肌均有瘢痕粘连。手术方式单纯行眼外肌减弱术者7例,直肌减弱联合加强术者18例,其中共10例行悬吊后徙术。术后1周及末次随访时正位眼者分别为21例和15例,欠矫者分别为4例和9例,眼球运动明显受限者分别为5例和7例,复视者分别为2例和1例。视网膜脱离手术次数多于1次较1次者术中可见更严重的瘢痕粘连,且术前及术后1周斜视度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1、0.00)。视网膜脱离术后视力<0.5与≥0.5者术后随访期末斜视度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3)。直肌悬吊后徙术使用与否对术后1周及末次随访时斜视度均无影响(P=0.26、0.63)。结论视网膜脱离手术后斜视患者的主要临床特点为眼球运动受限、复视和眼外肌瘢痕粘连。视网膜脱离手术次数、术后矫正视力可影响患者斜视度,悬吊后徙术为安全有效的斜视手术方法。

易贝茜,周炼红,罗琪,蔡丽,叶美红,徐永红[6](2015)在《限制性斜视的病因及分布特点》文中研究说明目的探讨限制性斜视的病因及分布情况。方法回顾性病例研究。对2012至2014年间在武汉大学人民医院就诊的122例限制性斜视患者的临床资料进行分析。了解其病因、斜视度数、复视、眼球运动、被动牵拉试验、影像学诊断、血液生化检查等情况。结果成人限制性斜视病因主要为甲状腺相关眼病(TAO)48例(50.5%),其他依次为眼眶骨折25例(26.3%)、高度近视相关性内斜视7例(7.4%)、视网膜脱离术后5例(5.3%)。儿童限制性斜视病因主要为Duane(眼球后退综合征)13例(48.1%),其次为先天性眼外肌纤维化综合征(CFEOM)4例(14.8%),眼眶骨折3例(11.1%)、Brown综合征2例(7.4%)、甲状腺相关眼病2例(7.4%),原因未明的限制性斜视3例(11.1%)。结论 (1)限制性斜视以成人多见,不同人群限制性斜视的病因分布不同。(2)被动牵拉试验及影像学检查对鉴别及诊断限制性斜视有重要意义。

刘伟,傅特,杨君,王玉[7](2009)在《视网膜脱离术后限制性斜视的特征和手术矫正》文中提出目的探讨视网膜脱离手术后限制性斜视的临床特征和手术效果。方法对17例、20眼视网膜手术后所致的限制性斜视,应用三棱镜加交替遮盖或三棱镜映光法(Krimsky法)测定客观斜视角,并进行眼球运动及复视像检查,观察各类视网膜脱离手术后限制性斜视的特征,并观察该斜视手术的治疗效果。结果①孔源性视网膜脱离术后患者斜视的性质与巩膜外加压物的位置有关;②单纯巩膜局部外加压和环扎联合局部外加压手术后限制性斜视临床特征一致,斜视的方向均与主要牵制肌肉相一致或相反,后者仅限于水平直肌;③限制性斜视手术后可以有效解决原在位斜视,并可以消除或改善复视。结论①视网膜脱离手术后斜视属于限制性斜视,其临床特征有助于指导对运动受限的肌肉做出准确判断和定位并进行斜视手术;②视网膜脱离手术后水平斜视的方向与主要牵制肌肉相反的情况由直肌下过度操作引起;③斜视手术可改善复视症状、矫正眼位。

王广玲,曾丽[8](2008)在《限制性斜视的临床研究》文中研究指明目的:探讨限制性斜视的临床特征及手术。方法:对42例(56眼)限制性斜视患者,根据不同病因分为3组,应用三棱镜加交替遮盖或三棱镜映光法(Krims法)测定斜视角,进行眼球运动及复视像检查,并观察该斜视手术的治疗效果。结果:限制性斜视的主要临床特征是斜视的方向均与主要牵制肌肉相一致,而与复视像分离最大方位和眼球运动受限最大方位则相反;限制性斜视手术后可以消除或改善复视,尤其是有效解决了第一眼位和阅读位的斜视。结论:限制性斜视的临床特征有助于指导对限制的肌肉做出准确判断和定位并进行斜视手术;斜视手术可改善复视症状、矫正眼位。

宋跃[9](2007)在《眼眶壁骨折病人眼外肌功能损伤及相关生物力学系列临床与基础研究》文中指出通过人颅骨标本模拟人的颅部环境采用DH5937动态应变测试系统检测到不同部位和不同作用力撞击人颅骨后眼眶内壁筛骨为最容易受到应力作用的骨骼,遭受的应力、应变最大,是主应力方向。为临床上非爆裂性眶壁骨折病人中多伴发眶内壁骨折这一现象的发生机制提供了相应的理论依据。通过系统分析眼眶壁骨折病人眼外肌功能和视功能损伤的临床特征,重点提出了对爆裂性内、下以及内下眶壁爆裂性骨折的CT亚型分类的新观点和分类方法并报告了不同亚型病人眼外肌功能损伤的临床特点,这对相对定量评价和指导临床研究有临床实用价值。同时首次总结出东北地区引起爆裂性和非爆裂性骨折的首要致伤因素分别是殴斗和交通意外;爆裂性眶壁骨折病人眶内壁骨折发生率最高,眶内下壁骨折复视发生率最高、眼球内陷程度最重。眼球破裂伤和外伤性视神经病变分别是导致爆裂性和非爆裂性眼眶骨折病人发生视力损害的主要原因;伴有视神经管骨折的后部眶壁骨折患者的致盲率最高,应根据病人视力的具体情况决定激素和手术治疗方案。同时也论述了眼眶骨折整复手术残存复视的治疗原则和方法。

卓旭英,姜鹏飞[10](2006)在《视网膜脱离复位术后限制性斜视的矫正》文中认为

二、视网膜脱离术后限制性斜视棱镜矫正1例(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视网膜脱离术后限制性斜视棱镜矫正1例(论文提纲范文)

(1)单纯局部麻醉与局麻联合静脉强化麻醉在成人斜视手术中的应用对比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中英文缩略词表
第1章 引言
    1.1 概述
第2章 材料与方法
    2.1 研究设计
    2.2 研究对象
        2.2.1 一般资料
        2.2.2 纳入标准
        2.2.3 排除标准
        2.2.4 分组标准
    2.3 主要仪器设备与药品
    2.4 研究方法
        2.4.1 全身检查
        2.4.2 眼科基本检查
        2.4.3 手术方法
        2.4.4 术后护理
    2.5 观察指标
    2.6 统计学处理方法
第3章 结果
    3.1 一般资料分析
    3.2 手术期间不同时间点各循环指标的对比
    3.3 手术并发症发生率的对比
    3.4 术中及术后疼痛评分的对比
    3.5 完成眼外肌手术时间的对比
    3.6 术后斜视矫正率的对比
第4章 讨论
第5章 结论与展望
    5.1 结论
    5.2 不足与展望
致谢
参考文献
附图
攻读学位期间的研究成果
综述 不同麻醉方式在斜视治疗中的应用现状
    参考文献

(3)共同性内斜视发病机制及急性共同性内斜视临床治疗的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缩略词
引言
第一部分 共同性内斜视眼外肌病理学研究
    前言
    1 研究对象和方法
    2 结果
    3 讨论
    4 小结
第二部分 共同性内斜视患者弱侧眼外肌IGF-1和NGF MRNA相对表达量和蛋白表达的变化
    1 研究对象和方法
    2 结果
    3 讨论
    4 小结
第三部分 急性共同性内斜视的临床特点及肉毒素注射治疗及手术治疗效果分析
    1 研究对象和方法
    2 结果
    3 讨论
    4 小结
全文结论
参考文献
综述 A型肉毒杆菌毒素在眼科的应用及展望
    1 肉毒毒素应用的发展历史
    2 肉毒毒素药理作用
    3 肉毒毒素在眼科的临床作用
    4 肉毒杆菌毒素注射的并发症
    5 展望
    参考文献
个人简历
致谢

(5)视网膜脱离外路手术后斜视患者的临床特点、手术方案和斜视度常见相关因素的探讨(论文提纲范文)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1.2 眼科检查
    1.3 手术方法
    1.4 分组进行斜视度比较
    1.5 统计学方法
2 结果
    2.1 一般结果
    2.2 斜视度比较结果
3 讨论

(6)限制性斜视的病因及分布特点(论文提纲范文)

资料与方法
    一、对象
    二、方法
    三、影像学检查
结果
    一、病因分布
    二、临床表现
讨论

(7)视网膜脱离术后限制性斜视的特征和手术矫正(论文提纲范文)

1 资料与方法
    1.1 临床资料
    1.2 眼位及复视像检查
    1.3 斜视手术方式与方法
2 结 果
    2.1 斜视矫正术前眼位检查
    2.2 斜视术中所见
    2.3 斜视矫正术后效果
3 讨 论
    3.1 视网膜脱离术后斜视的临床特征
    3.2 视网膜脱离手术后发生斜视的原因
    3.3 斜视手术

(8)限制性斜视的临床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0引言
1对象和方法
    1.1对象
    1.2方法
2结果
    2.1限制性斜视临床表现
    2.2限制性斜视手术
3讨论
    3.1限制性斜视的特征
    3.2限制性斜视手术及术后效果

(9)眼眶壁骨折病人眼外肌功能损伤及相关生物力学系列临床与基础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提要
主要名词中英文词表
前言
第一章 颅骨受外力撞击后对不同眶壁应力、应变及主应力方向影响的动态力学初步研究及其临床意义
    前言
    材料和方法
        一、取材及实验模型的建立
        二、试件的处理
        三、实验器材
        四、实验步骤
        五、数据预选
    结果
        一、理论公式
        二、编程计算
        三、数据分析及计算
    讨论
        一、眼眶的基础解剖学与眶壁骨折临床基础
        二、颅部受撞击后各眶壁骨承受破坏的能力
    结论
第二章 中国北方眶壁骨折病人的临床特征系列研究
    背景
    目的
    资料和方法
        一、临床资料
        二、检查方法
        1、眼科检查
        2、CT扫描及眼眶骨折的分类
        3、视力的评价标准
        4、眼球内陷和眼肌功能检查
        5、眼肌功能改变判定
        6、爆裂性眶壁骨折亚型分类标准
        7、爆裂性眼眶骨折修复术及视神经管骨折病人的治疗
    结果
        一、眼眶骨折病人的基本临床流行病学特征
        1、致伤原因
        2、眶壁骨折病人的分类情况
        3、不同类型骨折病人的CT临床特征
        二、不同类型爆裂性眶壁骨折病人的主要临床特征及相关性
        三、眼眶骨折病人视力损伤特点
        1、眼眶骨折导致视力损伤的眼外伤类型
        2、眼眶骨折病人视力变化特点
        四、影响视神经管骨折病人视力预后的因素及治疗效果
        五、爆裂性眶壁骨折各亚型病人眼球运动功能障碍特点
        六、不同类型眶爆裂性骨折病人爆裂性眼眶骨折修复术后眼外肌功能状况
    讨论
        一、眶壁骨折概述
        1、眶壁骨折的影像学检查
        2、眶壁骨折CT特征与发病机制的相关性
        3、眶壁骨折CT影像中眼外肌的形态学改变特点
        4、CT对眼球和其他软组织损伤的诊断意义
        二、眼科医生关于眶壁骨折诊断和治疗的新理念
        1、眶壁骨折病人的临床评估
        2、手术适应症
        3、手术时机
        4、眶底骨折的手术修复
        5、眶壁骨折的手术术中和术后的并发症的预防与处理
        三、中国北方眶壁骨折病人的临床特征
        1、眼眶骨折分类、发生机理
        2、眼眶骨折的临床流行病学特点
        (1) 致伤原因
        (2) 不同类型眶壁骨折的分布及临床特点
        (3) 爆裂性眶壁骨折各壁发生率的异同
        (4) 眼球内陷、复视的发生比率
        3、眶壁骨折与视力损伤
        (1) 眼眶骨折类型与视功能损害的特点
        (2) 导致视力损伤的眼外伤类型的问题
        (3) 眼眶骨折引起视功能损害的发生机制和临床特点
        (4) 眶壁骨折与视力丧失
        (5) 外伤性视神经病变与视力损伤
        4、儿童及青少年爆裂性眶壁骨折的临床特点
        (1) 基本临床资料
        (2) 儿童及青少年骨折类型及CT特点
        (3) 眼外肌功能改变
        (4) 致伤原因与发生机制
        (5) 儿童单纯眶底骨折发生率及典型临床表现
        (6) 儿童眶壁骨折伴随的视力损害特点
        (7) 儿童眶壁骨折的手术治疗
        5、眶上壁及额窦骨折的临床特点
        (1) 基本资料
        (2) 眼眶上壁和额窦骨折的临床流行病学
        (3) 导致眶顶及眶上缘骨折的发生机制
        (4) 临床表现
        (5) 眶上壁和额窦骨折的CT形态学特点和类型
        (6) 手术治疗问题
        6、视神经管骨折视力预后主要影响因素分析
        (1) 闭合性脑外伤发生视力损伤的发生率
        (2) 外伤性视神经病变的治疗问题的概述
        (2-1) 眶壁骨折的部位、治疗方法可能对视神经病变的治疗结果有影响
        (2-2) 外伤性视神经病变临床治疗方向的研究与发生机制研究的差距与违背
        (2-3) 关于有眶周骨折的外伤性视神经病变病人的视力预后的问题
        (2-4) 关于激素的治疗作用问题
        (2-5) 中国经验
        (3) 我们研究的结果和结论
        7、眶壁骨折病人眼外肌功能障碍
        (1) 眶内结缔组织系统与眶壁骨折后眼外肌功能改变一新的理解
        (2) 眼眶创伤相关斜视的主要临床诊断方法及运用问题
        感觉检查
        运动检查
        遮盖-去遮盖检查、三棱镜检查和交替遮盖检查
        Lancaster红绿检查
        Hess屏
        复像眼肌功能检查方法
        同视机检查法
        其他外伤性斜视的检查
        (3) 眶壁爆裂性骨折病人眼外肌功能变化的临床特征
        (4) 爆裂性眶壁骨折CT亚型分类的概念及其眼外肌功能损伤性质相关性的临床意义
        (4-1) 爆裂性眶壁骨折CT亚型分类标准
        (4-2) 不同亚型病人眼外肌功能损伤的性质和特点
        (5) 眶壁爆裂性骨折病人手术后眼外肌功能变化的初步评价
        (5-1) 眼外肌功能损伤类型对与眼肌功能恢复的影响
        (5-2) 爆裂性眼眶骨折修复术手术时间对眼外肌功能障碍恢复的影响
        (5-3) 眼外肌功能检查对预测术后眼外肌功能恢复情况的指导意义
    结论
第三章 眶壁骨折与斜视——文献综述
    第一节 眶骨骨折继发性斜视的诊断及非手术治疗
    第二节 眼眶骨折修复术后斜视的处置
    第三节 眼外肌直接创伤的处理
    第四节 外伤性颅神经麻痹性斜视的诊断
    第五节 颅神经麻痹性斜视的手术治疗原则
    第六节 麻痹性斜视的专科手术技巧
参考文献
2002-2007年攻读博士期间发表的论文
中文文摘
英文文摘
致谢
个人简历

四、视网膜脱离术后限制性斜视棱镜矫正1例(论文参考文献)

  • [1]单纯局部麻醉与局麻联合静脉强化麻醉在成人斜视手术中的应用对比研究[D]. 郭桂英. 南昌大学, 2021(01)
  • [2]《成人斜视PPP?》解读[J]. 冯张青,李俊红. 中华实验眼科杂志, 2020(06)
  • [3]共同性内斜视发病机制及急性共同性内斜视临床治疗的研究[D]. 郎丽娟. 郑州大学, 2020(02)
  • [4]A型肉毒杆菌毒素治疗斜视与手术治疗之对比[J]. 张静楷. 中华眼外伤职业眼病杂志, 2018(11)
  • [5]视网膜脱离外路手术后斜视患者的临床特点、手术方案和斜视度常见相关因素的探讨[J]. 尹玲,宋德胜,陈霞. 眼科新进展, 2017(02)
  • [6]限制性斜视的病因及分布特点[J]. 易贝茜,周炼红,罗琪,蔡丽,叶美红,徐永红. 临床眼科杂志, 2015(04)
  • [7]视网膜脱离术后限制性斜视的特征和手术矫正[J]. 刘伟,傅特,杨君,王玉. 山东大学耳鼻喉眼学报, 2009(02)
  • [8]限制性斜视的临床研究[J]. 王广玲,曾丽. 国际眼科杂志, 2008(12)
  • [9]眼眶壁骨折病人眼外肌功能损伤及相关生物力学系列临床与基础研究[D]. 宋跃. 吉林大学, 2007(04)
  • [10]视网膜脱离复位术后限制性斜视的矫正[J]. 卓旭英,姜鹏飞. 中国斜视与小儿眼科杂志, 2006(01)

标签:;  ;  ;  ;  ;  

视网膜脱离后限制性斜视矫正:一例报告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