胶东金集中区矿床类型及成矿体系浅谈

胶东金集中区矿床类型及成矿体系浅谈

一、浅议胶东金矿集中区矿床类型与成矿系统(论文文献综述)

胡宝群,高海东,王运,张宝林,吕古贤[1](2021)在《胶东中生代巨量金矿堆积的深大断裂-临界水耦合成矿机制新探》文中认为通过对胶东金矿地质背景和成矿特征研究的总结与分析,依据热液矿床水相变控矿理论,探索胶东地区高密度聚集巨量金矿的原因。研究发现,两期次降压驱动成矿物质运动和临界水的(温度和压力都达到水临界值时的水,下同)特殊性质是两个重要因素。在此基础上,文章提出胶东巨量金聚集成矿的深大断裂-临界成矿机制,即"一饼加一刀"的成矿机制:老变质岩提供丰富的成矿物源是基础;早期大型点状降压形成酸性侵入杂岩体和各类岩脉等,其伴生的长时间、巨量临界水促使成矿物质活化迁移;晚期大型线状断裂降压造成较短时间内成矿物质的沉淀,若断裂是张开的不连续空间则矿石以充填结构为主,若破碎带是连续空间时矿石则以蚀变交代结构为主。丰富的金源,两期次不同性质的降压,临界水的独特性质,是胶东巨量金矿聚集的主要因素。

范宏瑞,蓝廷广,李兴辉,M.SANTOSH,杨奎锋,胡芳芳,冯凯,胡换龙,彭红卫,张永文[2](2021)在《胶东金成矿系统的末端效应》文中指出胶东是中国最大的金矿集中区,金成矿作用具有瞬时性,是在同一成矿构造背景和同一流体成矿系统下完成的.胶东金矿床中控制金沉淀的两个重要机制,硫化和流体不混溶作用,均消耗成矿流体中的硫. H2S从主成矿流体中逃逸,总硫浓度降低,不仅可导致金的高效沉淀,还能引起还原性矿物磁黄铁矿和氧化性矿物磁铁矿等矿物的沉淀.脉石矿物石英的溶解度受温度、压力和CO2含量的影响,在低温时受压力影响小、在高温时受压力影响大,在低压时受温度影响小、在高压时受温度影响大.可以根据建立的石英溶解度模型,解释成矿脉体中石英溶解-再沉淀行为和不同类型石英脉的形成机制.也正是多期成矿流体活动,造成胶东金矿脉石英具有复杂的环带或溶蚀结构.胶东金矿主成矿期内的黄铁矿在单颗粒尺度显示出复杂的显微结构特征,微量元素(主要为富As环带与金的耦合)和硫同位素组成同样有一定规律性变化.富As流体可能是由于初始成矿流体流经富As的变沉积岩地层所导致,黄铁矿边部As-Au振荡环带的产生则与断层活动导致的压力波动和流体发生局部相分离有关.胶东金矿床中存在金成色的时空演化,水/岩反应(硫化作用)是早期金矿化的成矿机制,形成相对高成色金,而后期在浅部显着降压及伴随的流体相分离是晚期金矿化的成矿机制,形成低成色金.克拉通破坏背景下,新生下地壳发生角闪岩相-麻粒岩相的变质脱水,形成富含Au和CO2的成矿流体.流体沿深大断裂及其次生构造上升,形成大规模断裂控制的金矿床.

李逸凡,李洪奎,陈国栋,张玉波,陈莉,梁太涛[3](2021)在《胶东夏甸金矿床地球化学特征及其地质意义》文中研究指明为探讨夏甸金矿床不同元素的地球化学成矿行为,本次以夏甸金矿床外围花岗岩、构造碎裂岩和金矿石的主微量和稀土元素地球化学资料为依据,研究其化学成分、微量元素和稀土元素在不同岩矿石中丰减富集变化及成矿过程。在化学成分方面,招平断裂带碎裂岩中具有较高的SiO2、K2O值,Fe2O3、Na2O、CaO降幅较多,反映了成矿阶段存在有普遍的硅化现象和钾化现象和铁质流失现象进入到热液成矿中;矿石化学成分中SiO2、Al2O3和Fe2O3具有较大幅度的增升和降低的双重变化特点,尤其是铁、钾、钙增加比例较高,指示与成矿过程中普遍发育的黄铁矿化相一致,矿石中K2O含量比玲珑花岗岩平均含量高30%,则代表钾化的岩石更有利于金矿的沉淀。夏甸金矿区的围岩中Au元素含量普遍低于正常的玲珑花岗岩,但Ag、W等元素含量则普遍较高,是平均值的3~10倍,断裂带碎裂岩中亲硫(亲铜)元素Ag、Cu、Pb、Zn明显增高,尤其是Ag和Zn分别是玲珑花岗岩的2.79倍和2.09倍,说明亲硫(亲铜)元素与金矿成矿作用关系密切;亲铁元素Cr、Co、Ni、Mo、Au、Sn、W整体上呈递增状况,大离子亲石元素Li、Be、Rb、Zr、Nb、W、Sr、Ba、As大多呈亏损状态。矿石中Au、Ag、W、Cu等具有强烈的富集,其中Au富集了381.40倍,W富集了3961.23倍,Ag富集了254.16倍,Cu富集了116.19倍,而Bi、Mo、As、Pb、Zn等富集度相对稍低,在3~20倍之间。在围岩、破碎蚀变带和金矿石中,皆出现了非常高的W元素富集,展示了招平断裂带具有独特的成矿地球化学行为。夏甸矿区围岩、构造蚀变碎裂岩和金矿石中的ΣREE总量分别为78.82×10-6、27.15×10-6和102.43×10-6,LREE/HREE比值分别为19.3、8.46和12.66,金矿石中具有相对较高的ΣREE、LREE和HREE,说明在成矿过程中外来物质的加入改变了稀土元素的含量和比值,也是区分矿与非矿的重要地球化学标志。矿区围岩、构造蚀变碎裂岩和金矿石的δEu分别为1.88、1.49和0.83,Eu/Sm值分别为1.57、2.05和0.69,Ce/Yb值分别为25.15、5.33和12.86,轻重稀土内部分馏均较小,成矿环境为弱氧化环境,说明夏甸金矿在成矿过程中,稀土元素更多地是反映从流体体系中带入到成矿的过程,使矿石中稀土元素含量相对增加。结合光片鉴定结果,在金成矿过程中,先期形成的黄铁矿多呈碎粒状,裂纹十分发育,黄铜矿呈他形粒状充填于黄铁矿裂纹中与金共生,说明自然金是与黄铜矿是同期形成的,而晚于黄铁矿的形成时间。

张亮亮[4](2021)在《胶西北焦家式金矿关键控矿要素及其地球化学勘查标志》文中研究指明焦家式金矿在胶东地区已探明金矿资源储量4000余吨,占山东省金矿资源储量72%,约为全国金矿资源储量29%,具有巨大的研究价值和经济价值。目前胶东地区的主要成矿带勘查深度已达到2000米甚至3000米,多家科研院所和地勘单位开展了一系列深部金矿勘查,显示焦家断裂带、招平断裂带的超深部仍具有较大成矿可能。然而,随着隐伏矿埋藏深度的增加、地质环境不清,不能获得直接的找矿信息,对勘查方法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本研究选择2处焦家式金矿床为典型矿床,梳理矿床的地球化学勘查标志,研究矿床的地球化学异常模式,在此基础上展开深部预测。焦家式金矿受区域性构造的控制,空间上与玲珑花岗岩、郭家岭花岗岩关系密切,具有明显的蚀变分带特征,矿体主要受断层泥以下黄铁绢英岩化蚀变的控制,具有界面成矿的特征。矿体在玲珑花岗岩中从地表到地下5km连续成矿,从浅部到深部,矿床蚀变类型、流体特征基本相同,于单个矿体而言,从浅部到深部矿体有差异性。焦家断裂带控制的矿体主要赋存于主断面下盘,断裂带发育在花岗岩中时,上盘发育钾长石化花岗岩、绢英岩化花岗岩、绢英岩化花岗质碎裂岩、(黄铁)绢英岩质碎裂岩,下盘发育黄铁绢英岩质碎裂岩、黄铁绢英岩化花岗质碎裂岩、黄铁绢英岩化花岗岩和钾化花岗岩,蚀变类型在主断面两侧呈现对称分布特征,但主裂面两侧在岩性特征、结构构造、蚀变强度、化学成分等方面差异明显,表现出非镜像对称特征。一般下盘花岗岩的构造破碎程度比上盘花岗岩更严重;断裂带上盘黄铁矿含量低、一般无矿化显示,下盘黄铁矿含量高,出现金矿化;断裂带上盘的中生代花岗岩中韧性变形不发育,以脆性破裂为主,下盘发育明显的韧性变形;断裂带上下盘不同蚀变带的成矿元素Au,矿化剂元素S,成矿伴生元素Ag、Pb、Zn,微量元素Ba、Sr以及主量元素Na2O、Mg O含量具有差异性,指示焦家断裂带主断裂面两盘经历了不同的成矿作用过程,下盘花岗岩的热液蚀变作用与成矿作用的关系更为密切。依据焦家断裂带不同蚀变带元素的非镜像对称性特征,可利用上、下盘花岗岩和构造蚀变带的地球化学标志识别矿体或者不同蚀变带的位置。以多维异常体系理论为指导,查明了胶西北矿集区焦家深部金矿床、大尹格庄金矿床蚀变岩中元素分布特征、富集贫化规律和元素迁移规律,最终确定赋矿地质体,通过蚀变带-矿物-元素等不同尺度变化特征研究,明确赋矿地质体的地球化学标志,梳理总结了典型金矿床的矿致异常模式。在此基础上,构建了胶西北地区金矿深部找矿地球化学勘查模型。该模型中,地球化学勘查指标高度集中为矿化剂元素S、常量元素Na2O以及成矿元素Au等少数几个元素。矿化剂元素S含量是衡量构造蚀变带等地质体赋矿性的典型标志;Na2O负异常指示热液作用强度和影响范围;Au等成矿元素指示构造蚀变带等地质体的成矿物质条件。开展了招平断裂带3000米深钻岩心资料进行垂向蚀变分带与元素异常分带对比研究,利用元素异常特性标定招平断裂带北段的栾家河断裂、破头青断裂和九曲蒋家断裂在深部的位置及规模,并分析断裂性质、控矿特征及其深部成矿潜力。通过对招平带深孔ZK3401开展钻孔岩石测量,分析表征蚀变带的Au、Ag、Cu、Pb、Sb、S、Bi、Na2O等12种元素的协同异常特征,得出栾家河断裂大约在-600米,倾角为80°;破头青断裂破碎蚀变规模、程度较大,集中在-1700米至-2100米;九曲蒋家断裂发育在-2800米左右,破碎蚀变程度较低,Au、Ag高值区一般对应Na20的负异常值区,元素协同表明破头青断裂影响范围1700米-2100米的矿化区间。显示栾家河断裂东南侧深部-1700至-2500米范围内还有斜长1.6km(按倾角30°估算)的找矿空间,目标为相对浅部的破头青断裂。

秦克章,赵俊兴,范宏瑞,唐冬梅,李光明,余可龙,曹明坚,苏本勋[5](2021)在《试论主要类型矿床的形成深度与最大延深垂幅》文中研究说明在大量典型矿床实地调查和国内外综合对比研究的基础上,基于深部找矿的现实需要和存在问题,本文首先回顾评述了主要矿床类型的原始成矿深度,按受控于中下地壳尺度大规模岩浆堆积体的超深成岩浆矿床与受控于流体渗透率制约的中上地壳深成、中成和浅成岩浆热液矿床序列展开。在此基础上尝试探讨主要类型矿床的最大延深垂幅,探讨分析了以Bushveld层状岩体和Voisey’s Bay小岩体为代表的铜镍矿床、驱龙为代表的斑岩铜矿床、Muruntau为代表的造山型金矿、胶东金矿省的已控制延深垂幅、剥蚀程度以及深部可能的延深空间。内生矿床系统具有很宽的成矿深度范围,大型层状岩体的成矿深度可逾20km,最大矿化垂直延深幅度可达6~8km。岩浆热液矿床的最大成矿深度以地壳尺度流体渗透的下限为底界,其中造山型金矿床成矿深度最大(约12~15km),伟晶岩和花岗岩型矿床次之,斑岩型矿床居中(约2~6km),浅成低温金银矿床深度最浅(1km至近地表);相应的最大延深垂幅则依次可达4~7km、2~3km和1km。评述了高渗透性的聚矿构造空间、成矿作用顶峰、合适的矿床保存条件等控制因素及部分标志。并对如何确定合理统一的成岩成矿深度(压力)的估算方法以及确定最大成矿深度与矿化体系最大延深幅度的理论依据、判断标志、综合辨识方法体系等未来研究方向进行了展望。

李逸凡,李洪奎,韩学林,耿科,张玉波,陈国栋[6](2021)在《胶东夏甸金矿床成因:流体包裹体及同位素证据》文中研究指明为探讨夏甸金矿床成矿流体性质和来源,对该金矿-740~-820 m中段Ⅶ号矿体金矿石样品进行包裹CO2三相包裹体,气液相比一般为10%~15%,VCO2→LCO2和LCO2→LH2O相态占比较少;均一温度为72~342℃,主要集中在140~280℃之间,峰值为200℃;盐度[w(NaCl)]为0.5%~15.0%,主要集中在1.0%~7.0%之间;压力为61~541 MPa,平均压力为321.5 MPa;Ⅱ、Ⅲ成矿阶段的数据表明,夏甸金矿成矿温度、盐度和δOH2O平均值为11.67‰,变化范围窄,黄铁矿δ34SV-CDT值变化范围为+6‰~+8.1‰,平均值为+7.04‰。富CO2包裹体、纯CO2包裹体和CO2-H2O包裹体是夏甸金矿床在主成矿期捕获的主要包裹体类型,而H2O溶液包裹体则主要出现在成矿晚期阶段,其成矿流体表现为温度中等、H2O-CO2-NaCl的较低盐度体系,并经历了加入,S同位素则指示硫源主要来自于胶东结晶基底岩系。

薄军委,丁正江,宋明春,邱昆峰,孙丰月,纪攀,许虹,张然[7](2021)在《胶东辽上金矿床C、O、S、Pb同位素组成及矿床成因》文中提出辽上金矿床是胶莱盆地东北缘地区近年来新发现的一处特大型金矿床,以黄铁矿、白云石为载金矿物而区别于"焦家式"、"玲珑式"金矿床。为探讨新类型金矿床成矿流体特征和成矿物质来源,对该矿床载金白云石C、O和黄铁矿S、Pb进行了同位素分析。结果显示,载金矿物白云石中δ13CV-PDB值为-4.60‰~-3.60‰,δ18OV-SMOW值集中在9.6‰~10.6‰;黄铁矿δ34S值为+7.2‰~+9.4‰,均值为+8.2‰;黄铁矿206 Pb/204 Pb、207Pb/204 Pb与208 Pb/204 Pb值分别为17.027~17.576、15.435~15.503、37.706~38.205。结合胶莱盆地构造-岩浆演化背景,认为辽上金矿床C-H-O含矿流体主要源于地幔,上升过程中有大气降水参与及壳源成矿物质混入,具有壳幔混合特征,成因类型为含金黄铁矿碳酸盐脉充填型低温热液金矿床。

李胜荣,申俊峰,李林,张华锋[8](2021)在《基于大数据的成因矿物学研究思考》文中研究表明在国际地科联启动深时数字地球大科学计划背景下,开展成因矿物学大数据平台建设和数据深度挖掘和研究,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建议优先考虑矿物系统发生史、矿物标型和矿物成因分类3个方面的数据平台建设,开展3个方面的大数据模型、大数据处理的方法研究和大数据结果的信息提取。部署开展基于大数据的若干国家战略性关键金属元素矿物(如锂矿物、铀矿物、镓矿物、铈矿物、铂矿物等)的系统发生史和矿物类的系统发生史研究,分析其在不同地质历史时期和地球不同构造单元中的聚散规律,为战略性关键金属找矿预测提供思路。根据矿物大数据库的深度挖掘和矿物系统发生史研究所提供的有关矿物演化的规律,揭示地球历史中重要地球物理、地球化学和地球生物事件的性质、分布、规模及辐射效应。借助矿物成因分类的大数据平台,完善"显性"成因矿物族分类和区划图编制,在此基础上,开展基于大数据的"隐性"成因矿物族和找矿矿物族的分类和区划图研制。要重视矿物学和地质大数据研究的复合型人才培养,在开设地质大数据本科专业基础上,在研究生层次开设"成因矿物学大数据"研究方向。

陈永清,莫宣学[9](2021)在《超大型矿床成矿背景-过程-勘查三位一体的找矿理念》文中研究说明超大型矿床是某一(或某些)矿种资源的巨大储库。据统计,全球矿产资源70%~85%的勘探储量集中分布于占全球矿床数10%的超大型矿床。由此可见发现超大型矿床对一个国家经济与社会发展的极端重要性。超大型矿床成矿背景是其形成的基础,成矿过程是其成矿的关键,勘查评价是其发现的根本途径。文章试图从成矿背景、成矿过程与勘查评价相互关联的角度探索超大型矿床"三位一体"的找矿理念。对于隐伏的和新类型超大型矿床,集"成矿背景、过程与勘查评价"于一体的找矿理念是矿产勘查成功的关键。我们根据地球成矿动力学理论,将地壳结构复杂的地质异常区域(如板块边界)定义为找矿可行地段;在找矿可行地段内,根据成矿系统理论,将成矿关键要素(源、运、储、盖)发育的地段定义为找矿有利地段;在找矿有利地段内,根据成矿系列理论,将可能出现矿床共生组合的地段定义为找矿远景地段。根据自组织成矿系统理论,一个矿集区内,矿床规模-频率幂律分布,奠定了多尺度聚焦找矿的理论基础。地质矿化单一信息的多解性和不确定性奠定应用综合致矿信息找矿的理论基础。基于成矿系统和综合致矿信息数字找矿模型的矿产勘查是从成矿的因果关系(本质)和矿床与诸控矿因素的相关关系(现象)两个方面确定可能矿化地段的最有效方法。超大型矿床找寻上升至综合地学学科水平,应视为一种科学的探索,这种探索综合来自地学各相关领域致矿信息,然后将从这些信息中获取的关键成矿过程和参数转换为找矿的空间数据信息,根据选靶模型识别并确认这些空间数据信息的存在,最后在全球、成矿省和矿化集中区尺度上圈定能够定量排序的超大型矿床的找矿远景区(靶区)。集"成矿背景、过程与勘查评价"于一体的找矿理念应为未来的超大型矿床勘查奠定理论和方法学基础,为应用直接探测技术和方法探测矿床提供合理的工程勘查方案。

尹业长[10](2020)在《胶西北金矿集区金成矿作用与成矿模型》文中提出胶西北金矿集区位于华北克拉通东南缘、苏鲁超高压变质带北段西侧和郯庐断裂带东侧,是一个主要由前寒武纪基底岩系和超高压变质岩块组成,中生代构造、岩浆活动频繁且剧烈的内生热液金矿集区。它是我国最大的金矿集区,区内产出三个超千吨的世界级金矿田(三山岛金矿田、焦家金矿田和玲珑金矿田),包含超大型、大型金矿床十余处,中、小型金矿床近百处。前人的研究表明,胶西北金矿集区内绝大多数金矿床的成矿时代都在120±10 Ma以内。如此大规模、短时期、高强度的金矿化是在怎样的成矿作用下形成的,一直是学者们努力探寻的关键性问题之一。本文在区域地质背景、区域地球物理和区域地球化学资料研究的基础上,以胶西北金矿集区典型金矿床为研究对象,综合运用多种地质、地球化学方法探讨了金矿集区的成矿物质来源、成矿过程及成矿作用,从而建立胶西北金矿集区成矿模型。胶西北金矿集区的金成矿作用与中生代构造岩浆活动联系紧密。区域地球物理资料解译成果显示金矿床的主要围岩为玲珑序列花岗岩和郭家岭序列花岗闪长岩;区域地球化学特征参数表明,玲珑超单元和郭家岭超单元的金元素浓集系数明显高于其他地质单元,指示出它们是有利的成矿地质单元;结合区域地质背景研究,认为玲珑序列花岗岩和郭家岭序列花岗闪长岩与金成矿密切相关,玲珑序列花岗岩的形成过程为金矿化提供了热源,郭家岭序列花岗闪长岩是直接矿源岩系,并且对金矿的富集和定位起主导作用。为了进一步探索胶西北金矿集区成矿物质来源和成矿作用过程,选取并采集新立、焦家和大尹格庄金矿岩(矿)石及岩心样品,利用地质学、地球化学方法进行实验分析与成果解释。金矿物微区分析表明金矿物颗粒的暗化主要是由Al、Si、O、Fe和S组成的杂质或包裹体引起的;碲(铋)金络合物在金的迁移成矿过程中起着重要作用。岩石地球化学分析结果显示,玲珑序列花岗岩属于高钾钙碱性I-S过渡型花岗岩,由来自上地幔或上地幔与下地壳间的花岗岩浆重熔胶东岩群变质岩所形成的交代再生岩浆和同熔型岩浆结晶分异而形成;3个金矿床的微量元素含量差异较大;稀土元素研究显示,各个金矿床不同岩石类型的岩心样品都具有相似的配分型式,都具有轻稀土富集、重稀土亏损的特征,故推测它们具有同源性-胶西北金矿集区的金矿床具有同一成矿来源;此外,尝试使用对应分析方法研究不同金矿床多种元素之间的相互关系,取得良好的分类效果,体现出了各种元素的特性以及各矿床之间的关系。围岩蚀变研究显示了不同蚀变过程中元素的带入带出情况,并分析了元素富集与亏损的原因,例如Zr和Hf的丢失可能和锆石的分解有关。流体包裹体研究显示,胶西北金矿集区流体包裹体具有中-低盐度,低密度的特点,主成矿温度为219.7387.7℃,成矿压力为32160Mpa。氢氧同位素研究结果显示,成矿流体由岩浆水和大气降水混合而成,硫同位素和铅同位素指示成矿流体具有壳幔混合源特征。在上述研究的基础上,从成矿物质来源、容矿构造、成矿时代以及成矿地质作用四个方面总结胶西北金矿集区金矿床的成矿机理,构建出成矿模型:在中生代早白垩世华北东部岩石圈减薄的构造背景下,地幔隆起引发拆沉作用形成一个大规模的壳幔岩浆混合带,地壳深部的金矿源层在这里发生部分熔融产生含金花岗质岩浆,构造应力体制由挤压到伸展的转换进一步产生大规模、高强度的岩浆活动事件,含金花岗质岩浆在结晶分异过程中分离出含金热液,这些热液沿着断裂构造裂隙向上迁移,在一定的构造部位和物理化学条件下通过充填和交代的方式形成胶西北金矿集区内众多金矿床。

二、浅议胶东金矿集中区矿床类型与成矿系统(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浅议胶东金矿集中区矿床类型与成矿系统(论文提纲范文)

(1)胶东中生代巨量金矿堆积的深大断裂-临界水耦合成矿机制新探(论文提纲范文)

1 胶东金矿地质背景的主要特征
2 胶东金矿的时空分布规律
    2.1 金矿空间分布特征
        (1)断裂控矿
        (2)蚀变发育
        (3)赋矿围岩
    2.2 金矿床时间分布特征
    2.3 金矿物质成分特征
3 从深大断裂-临界成矿机制的角度分析胶东中生代金矿成矿过程
    3.1 热液矿床水相变控矿理论要点简介
    3.2 胶东中生代金成矿过程的总体分析
        (1)基本思路
        (2)断裂降压的必要性
        (3)成矿物源
        (4)矿质沉淀富集的方式和启示
    3.3 胶东金矿巨量堆积的降压成矿阶段
        (1)成矿阶段划分
        ①基底阶段:
        ②早期降压形成两个大型控矿花岗杂岩体阶段:
        ③晚期降压形成(或活化叠加)北东向断裂的控矿阶段:
        (2)盆地断裂体系和三层式结构的重要性
        (3)胶东金矿巨量堆积的总体过程
    3.4 热液多金属矿床巨量富集成矿的深大断裂-临界成矿一般性机制
        (1)建造方面
        (2)成矿改造方面
        (3)深大断裂-临界水耦合成矿机制的初步模式
4 结论

(2)胶东金成矿系统的末端效应(论文提纲范文)

1 引言
2 成矿地质背景与金矿床地质特征
    2.1 区域地质背景
    2.2 金矿床地质特征
3 矿物共生组合与金沉淀的热力学环境
    3.1 矿物组合演化的热力学预测
    3.2 金沉淀的热力学机制
4 含CO2体系流体不混溶与石英溶解-沉淀对金成矿的控制
5 黄铁矿沉淀对金成矿精细过程的指示
    5.1 与含As黄铁矿相关的“不可见金”矿化
    5.2“可见金”矿化形成过程与沉淀机制
6 成矿作用对可见金成色的控制
    6.1 可见金成色的时空演化
    6.2 三山岛金矿金成色时空演化的控制因素
7 成矿末端效应对胶东金矿成因的制约
8 结语和展望

(3)胶东夏甸金矿床地球化学特征及其地质意义(论文提纲范文)

1 成矿背景及矿床特征
    1.1 成矿地质背景
    1.2 矿床特征简况
2 样品与测试方法
    2.1 样品采集与测试
    2.2 分析结果
3 地球化学特征
    3.1 主元素地球化学
    3.2 微量元素地球化学
    3.3 稀土元素地球化学
4 讨论
5 结论

(4)胶西北焦家式金矿关键控矿要素及其地球化学勘查标志(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选题依据与研究意义
    1.2 研究现状
        1.2.1 勘查地球化学研究进展
        1.2.2 焦家式金矿研究进展
    1.3 存在问题和研究内容
    1.4 研究思路与方法
        1.4.1 研究思路
        1.4.2 研究方法
    1.5 完成主要实物工作量
第二章 胶西北焦家式金矿特征及成矿规律
    2.1 焦家式金矿基本特征
        2.1.1 焦家式金矿产出于胶北隆起区
        2.1.2 焦家式金矿吨位大、品位稳定
        2.1.3 焦家式金矿的矿石特征
        2.1.4 焦家式金矿成矿物质来源的多源性
        2.1.5 焦家式金矿成因具有特殊性
    2.2 焦家式金矿成矿规律
        2.2.1 区域金矿床矿化结构受地球化学场控制
        2.2.2 中生代岩浆岩对金矿床的约束
        2.2.3 胶西北地区构造体系对金矿的控制
        2.2.4 蚀变岩分带对矿体控制规律
        2.2.5 焦家式金矿具界面成矿规律
    2.3 本章小结
第三章 焦家式金矿典型矿床矿体特征
    3.1 焦家巨型金矿床
        3.1.1 主要矿体特征
        3.1.2 矿石成分和金矿物特征的变化
    3.2 大尹格庄金矿床
        3.2.1 主要矿体特征
        3.2.2 金矿物特征变化
    3.3 矿体从浅部到深部差异
        3.3.1 矿体品位、厚度差异
        3.3.2 矿石类型差异
        3.3.3 矿化蚀变差异
    3.4 本章小结
第四章 焦家式金矿蚀变分带非镜像对称特征
    4.1 蚀变分带展示宏观对称性
        4.1.1 蚀变带类型
        4.1.2 蚀变岩分带岩性特征
        4.1.3 蚀变岩带对矿体控制特征
    4.2 主断裂面上下盘蚀变非镜像对称特性
    4.3 矿源岩与金矿成矿作用
    4.4 本章小结
第五章 控矿要素地球化学勘查标志
    5.1 焦家试验区矿致异常模式
        5.1.1 地球化学勘查指标
        5.1.2 主要控矿要素及其地球化学勘查标志
        5.1.3 焦家试验区矿致异常模式
    5.2 大尹格庄试验区矿致异常模式
        5.2.1 地球化学勘查指标
        5.2.2 主要控矿要素及其地球化学勘查标志
        5.2.3 大尹格庄试验区矿致异常模式
    5.3 本章小结
第六章 基于3000 米深钻的成矿预测示范
    6.1 示范区成矿深度与找矿空间
    6.2 示范区地质背景
    6.3 3000 米钻探验证发现深部矿体
    6.4 钻孔岩石测量识别出更大规模蚀变矿化带
    6.5 本章小结
结论和建议
    结论
    建议
致谢
参考文献
个人简历

(5)试论主要类型矿床的形成深度与最大延深垂幅(论文提纲范文)

1 成矿深度极限与最大延深垂幅问题的提出
    1.1 勘查开发深度的变化趋势
    1.2 大型超大型矿床基本特征
    1.3 成矿深度和矿床最大延深垂幅的概念界定
2 原始成矿深度问题
    2.1 岩浆热液矿床系统的最大成矿深度问题
    2.2 找矿深度极限问题
    2.3 成矿体系的垂直结构:以斑岩系统为例
    2.4 剥蚀程度与保存条件:以斑岩铜矿为例
3 主要类型矿床及成矿系统的最大延深垂幅
    3.1 岩浆矿床(Cu-Ni-Cr-PGE)的最大延深垂幅
        3.1.1 层状岩体及其基本特征
        3.1.2 层状岩体主要矿化类型
        3.1.3 典型矿床实例:Bushveld岩体
        3.1.4 小岩体实例:Voiseys Bay铜镍铂硫化物矿床
    3.2 热液矿床系统最大延深垂幅
        3.2.1 穆龙套造山型金矿
        3.2.2 胶东金矿集区
    3.3 斑岩型矿床的最大延深垂幅:以驱龙为代表
        3.3.1 斑岩型矿床就位深度与体系延深
        3.3.2 热液蚀变的规模与分带性对斑岩延深垂幅的指示
4 展望

(6)胶东夏甸金矿床成因:流体包裹体及同位素证据(论文提纲范文)

1 成矿地质背景及矿床特征
    1.1 成矿地质背景
    1.2 矿床特征
2 流体包裹体研究
    2.1 样品采集与测试分析
    2.2 流体包裹体岩相学
    2.3 流体包裹体类型
    2.4 流体包裹体测温
    2.5 流体包裹体拉曼光谱研究
3 稳定同位素研究
    3.1 分析方法
    3.2 H、O同位素
    3.3 S同位素
4 讨论
    4.1 流体包裹体特征和成矿流体性质
    4.2 成矿流体来源
    4.3 矿质来源
5 结论

(8)基于大数据的成因矿物学研究思考(论文提纲范文)

0 引言
1 大数据驱动矿物系统发生学研究
    1.1 矿物类系统发生史的前瞻性研究
    1.2 矿物演化的大数据研究
    1.3 设想和展望
        1.3.1 开展战略性关键金属元素矿物系统发生史的大数据研究
        1.3.2 开展矿物类系统发生史及地球重大事件矿物记录的大数据研究
2 大数据驱动矿物标型研究
    2.1 矿物标型研究成果与问题
        2.1.1 研究成果举例
        2.1.2 存在问题
    2.2 利用大数据研究矿物标型
        2.2.1 矿物标型研究的方法论问题
        2.2.2 矿物标型大数据研究的近期目标
3 大数据驱动矿物成因分类研究
    3.1 矿物成因分类回顾
    3.2 矿物成因分类问题与大数据解决思路
        3.2.1 矿物成因分类总目
        3.2.2 矿物成因分类数据库
        3.2.3 矿物的“隐性”成因问题
4 结论

(9)超大型矿床成矿背景-过程-勘查三位一体的找矿理念(论文提纲范文)

0 引言
1 超大型矿床空间分布特征
    1.1 点型分布
    1.2 线型丛聚型分布
    1.3 纵深分布
2 地球动力学系统与矿产分布
    2.1 离散板块边界及其矿产
    2.2 汇聚板块边界及其主要矿床类型
    2.3 转换走滑断层及其主要矿床类型
    2.4 基本成矿单元(背景)
        2.4.1 离
        2.4.2 合
        2.4.3 转
        2.4.4 山
        2.4.4. 1 科迪勒拉型造山带及其相关矿床
        2.4.4. 2 喜马拉雅造山带(陆陆碰撞模式)
        2.4.5 柱[38]
        2.4.6 幔[38]
        2.4.7 壳[38]
        2.4.8 台(非造山岩浆岩带金属矿床)[38]
        2.4.9 热(流)[38]
    2.5 地动力环境下的矿床时空分布
3 成矿系统与成矿关键要素
    3.1 成矿系统基本组成
        3.1.1 源
        3.1.1. 1 成矿物质来源于上地幔
        3.1.1. 2 成矿物质来源于地壳内部
        3.1.1. 3 成矿物质来自地表
        3.1.1. 4 宇宙源
        3.1.2 运(成矿物质的运移)
        3.1.3 储(矿质的富集储存)
        3.1.4 变(矿床形成后的变化)
        3.1.5 保(矿床的保存)
    3.2 成矿系统非线性动力学特征
    3.3 超大型矿床成矿过程耦合机制
4 超大型矿床勘查评价系统
    4.1 从成矿系统到勘查系统
    4.2 勘查评价的目的和要查明的主要对象
    4.3 实现勘查评价定量化的方法与途径
    4.4 综合定量勘查评价
        4.4.1 综合致矿信息概念模型
        4.4.2 综合致矿异常找矿靶区定量评价模型
        4.4.3临界值确立与矿产资源体潜在地段圈定
        4.4.4 成矿概率估计
        4.4.5 矿产资源体潜在地段圈定与定量评价
5 结论

(10)胶西北金矿集区金成矿作用与成矿模型(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绪论
    1.1 选题依据及研究意义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1.2.1 胶西北金矿集区成矿地质背景
        1.2.2 胶西北金矿集区金矿床时空分布规律与成矿物质来源
        1.2.3 胶西北金矿集区金矿床成矿作用与成矿模型
        1.2.4 国内外其它典型金矿集区的研究现状
    1.3 研究内容、技术路线及实物工作量
        1.3.1 主要研究内容
        1.3.2 技术路线
        1.3.3 实物工作量
    1.4 论文主要创新点
第2章 胶西北金矿集区地质背景
    2.1 自然地理概况
    2.2 区域地质概况
        2.2.1 区域地层
        2.2.2 区域构造
        2.2.3 区域岩浆岩
    2.3 典型矿床地质特征概述
        2.3.1 三山岛金矿
        2.3.2 新立金矿
        2.3.3 焦家金矿
        2.3.4 望儿山金矿
        2.3.5 玲珑金矿
        2.3.6 大尹格庄金矿
第3章 胶西北金矿集区地球物理与地球化学特征
    3.1 区域地球物理特征
        3.1.1 物性参数特征
        3.1.2 区域重力场特征
        3.1.3 区域磁场特征
    3.2 区域地球化学特征
        3.2.1 金元素含量特征
        3.2.2 区域地球化学异常特征
第4章 金矿床成矿时代及控矿因素
    4.1 金矿床成矿时代
    4.2 岩浆活动与金成矿作用
    4.3 构造对金矿化的控制
第5章 胶西北金矿集区金成矿作用特征
    5.1 金矿物微区地球化学特征
        5.1.1 金矿物特征
        5.1.2 金矿物原位微区元素含量特征
        5.1.3 微区微量元素对金成矿作用的指示
    5.2 岩石地球化学特征
        5.2.1 主量元素地球化学特征
        5.2.2 微量元素地球化学特征
        5.2.3 稀土元素地球化学特征
        5.2.4 典型金矿床与元素对应分析
    5.3 围岩蚀变地球化学特征
        5.3.1 围岩蚀变类型
        5.3.2 蚀变过程元素带入带出分析
    5.4 流体包裹体特征
        5.4.1 流体包裹体岩相学
        5.4.2 流体包裹体显微测温与成分特征
    5.5 同位素特征
        5.5.1 氢-氧同位素
        5.5.2 硫同位素
        5.5.3 碳-氧同位素
        5.5.4 其它同位素
第6章 胶西北金矿集区金成矿作用与成矿模型
    6.1 胶西北金矿集区成矿机理
    6.2 中生代岩石圈减薄与金成矿作用
    6.3 胶西北金矿集区成矿模型
第7章 结论与展望
    7.1 主要结论
    7.2 研究展望
致谢
参考文献
作者简介及在学期间所取得的科研成果

四、浅议胶东金矿集中区矿床类型与成矿系统(论文参考文献)

  • [1]胶东中生代巨量金矿堆积的深大断裂-临界水耦合成矿机制新探[J]. 胡宝群,高海东,王运,张宝林,吕古贤. 地质力学学报, 2021(04)
  • [2]胶东金成矿系统的末端效应[J]. 范宏瑞,蓝廷广,李兴辉,M.SANTOSH,杨奎锋,胡芳芳,冯凯,胡换龙,彭红卫,张永文. 中国科学:地球科学, 2021(09)
  • [3]胶东夏甸金矿床地球化学特征及其地质意义[J]. 李逸凡,李洪奎,陈国栋,张玉波,陈莉,梁太涛. 地质学报, 2021(06)
  • [4]胶西北焦家式金矿关键控矿要素及其地球化学勘查标志[D]. 张亮亮. 中国地质科学院, 2021(01)
  • [5]试论主要类型矿床的形成深度与最大延深垂幅[J]. 秦克章,赵俊兴,范宏瑞,唐冬梅,李光明,余可龙,曹明坚,苏本勋. 地学前缘, 2021(03)
  • [6]胶东夏甸金矿床成因:流体包裹体及同位素证据[J]. 李逸凡,李洪奎,韩学林,耿科,张玉波,陈国栋. 黄金科学技术, 2021(02)
  • [7]胶东辽上金矿床C、O、S、Pb同位素组成及矿床成因[J]. 薄军委,丁正江,宋明春,邱昆峰,孙丰月,纪攀,许虹,张然. 岩石矿物学杂志, 2021(02)
  • [8]基于大数据的成因矿物学研究思考[J]. 李胜荣,申俊峰,李林,张华锋. 地学前缘, 2021(03)
  • [9]超大型矿床成矿背景-过程-勘查三位一体的找矿理念[J]. 陈永清,莫宣学. 地学前缘, 2021(03)
  • [10]胶西北金矿集区金成矿作用与成矿模型[D]. 尹业长. 吉林大学, 2020(01)

标签:;  ;  ;  ;  ;  

胶东金集中区矿床类型及成矿体系浅谈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