完善医院急诊绿色通道

完善医院急诊绿色通道

一、完善医院急救绿色通道(论文文献综述)

任怡,马青峰,颜楚明,张颖杰[1](2022)在《我国卒中中心绿色通道建设模式与发展》文中提出脑卒中造成全球社会经济负担。国内外多项指南推荐急性缺血性卒中患者尽早进行静脉溶栓治疗和血管内介入治疗, 但因其时间依赖性强而临床应用受限。现阶段我国急性卒中救治仍存在就诊流程落后、卒中专业团队人力不足等各种问题。建立完善的脑卒中绿色通道并保障其顺利运行是推广溶栓治疗最重要且最有效的途径, 不仅需要明确目标时间、适当调整医院布局及硬件软件投入、重视团队建设、明确岗位职责, 更重要的是进行绿色通道流程改进, 以"并联模式"替代"串联模式", 同时可结合卒中急救地图发布, 院前院内紧密衔接, 普及卒中相关知识等措施。我国脑卒中绿色通道建设近年来已取得了相当的进展, 推广上述改革模式, 可最大限度地减少院前及院内延误, 扩大卒中获益人群, 提高急性缺血性卒中早期救治率。

马家惠[2](2021)在《急性缺血性脑卒中静脉溶栓护理模式优化及应用研究》文中认为急性缺血性脑卒中(Acute Ischemic Stroke,AIS)是最常见的脑卒中类型,rt-PA静脉溶栓是AIS的首选治疗方法。rt-PA静脉溶栓开始时间越早,AIS患者的临床结局越好,AIS患者入院至静脉溶栓开始时间(Door-to-Needle,DNT)是影响rt-PA静脉溶栓疗效的重要因素之一。与发达国家相比,我国在改善AIS静脉溶栓质量方面仍有很大的进步空间,我国DNT达标率仍较低,DNT有待缩短。受训护士为主导的AIS静脉溶栓护理模式,可改善卒中患者护理质量。我国AIS静脉溶栓救治水平有待整体提高,而目前国内AIS静脉溶栓护理模式多为小样本、短期、单中心研究,区域性AIS静脉溶栓护理模式尚处于探索阶段。1目的1.1 了解深圳市22所卒中救治定点医院AIS静脉溶栓护理模式现况;1.2 了解参与AIS静脉溶栓的护士对AIS静脉溶栓护理模式的优化需求;1.3优化AIS静脉溶栓护理模式,并进行临床应用和效果评价。2方法2.1采用整群抽样方法,对深圳市22所卒中救治定点医院进行AIS静脉溶栓护理模式现况调查,包括医院概况、规章制度、人员配置、设备配置、信息系统等方面;2.2采用目的抽样方法,对深圳市5所卒中救治定点医院的16名参与AIS静脉溶栓的护士进行半结构式访谈,按照Colaizzi现象学资料7步分析法,运用NVivo12.0对资料进行编码、分类,提炼出与本研究相关的主题;2.3基于现况调查和质性访谈结果,构建优化AIS静脉溶栓护理模式的草案,采用头脑风暴法,召开相关领域的临床专家座谈会议,获取关于优化AIS静脉溶栓护理模式的意见和建议,以优化AIS静脉溶栓护理模式;2.4采用便利抽样方法,选取深圳市3所卒中救治定点医院,临床应用AIS静脉溶栓优化护理模式,并评价其临床效果。选择于2020年01月至2020年12月的AIS静脉溶栓患者为研究对象,其中2020年01月至2020年06月的AIS静脉溶栓患者为对照组,2020年07月至2020年12月的AIS静脉溶栓患者为干预组。3结果3.1 95.45%卒中救治定点医院建立并启动脑卒中救治绿色通道,72.73%卒中救治定点医院建立脑卒中救治系统,63.64%建立院前院内信息传输系统,27.27%配备有院前挂号系统,45.45%设置脑卒中专职护士岗位,40.91%定期组织人员参加急救培训;3.2 护士对优化AIS静脉溶栓护理模式需求的5个主题为:(1)有待设置卒中急救护士;(2)卒中护理人员缺乏规范化培训和考核;(3)卒中相关信息传输、管理方式有待完善;(4)卒中救治绿色通道不够通畅;(5)AIS静脉溶栓质量控制体系不健全;3.3 AIS静脉溶栓护理模式优化措施包括:配置AIS静脉溶栓设备设施、规范卒中绿色通道流程管理、修订AIS静脉溶栓文书记录表单、健全AIS静脉溶栓质量管理体系、规范护士 AIS静脉溶栓培训;3.4本研究对象211例,对照组104例,干预组107例。两组研究对象在年龄、性别、婚姻状况、既往史、吸烟史、饮酒史、就诊方式、TOAST病因分型、入院NIHSS评分、入院体温、入院心率、入院血压、入院血糖、入院呼吸等方面无统计学差异(P>0.05),具有可比性。干预组与对照组相比,DNT中位数由58min减少至44min,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01)。DNT≤60min的达标率由53.85%提高至80.37%,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01)。干预组的患者入院至CT检查时间(DIT)和CT检查至静脉溶栓时间(INT)均短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4结论4.1深圳市各卒中救治定点医院院间AIS静脉溶栓护理模式存在差距,整体AIS救治能力有待提高;4.2有必要设置卒中急救专科护士,规范化卒中专科培训及考核,构建AIS救治智能化信息平台,优化卒中绿色通道及健全AIS静脉溶栓质量体系,以促进优化AIS静脉溶栓护理模式;4.3通过配置AIS静脉溶栓软硬件设备、加强AIS静脉溶栓相关知识培训等措施,优化AIS静脉溶栓护理模式,可有效缩短DNT,提高DNT≤60min达标率。

杨叶,华飞,刘宏波,路剑新,周军,柯海燕,王鹏飞,冷烽,秦国良[3](2020)在《常州市院前急救和院内救治无缝衔接的现状与展望》文中研究说明院前急救、院内救治无缝衔接作为影响急救医疗服务体系(emergency medical service system,EMSS)服务质量的一个重要环节,已受到越来越多急救医学界的关注与重视[1- 2]。院前急救、院内救治无缝衔接是通过运用适当的管理模式、信息技术及调度机制,将院前急救、医院急诊科、重症监护室(Intensive Care Unit,ICU)或手术室或专科病房三者有效联络及协同起来,从而形成绿色、畅通的生命通道。

张发英[4](2020)在《完善绿色通道救治在车祸伤患者中的应用》文中提出随着社会的进步,交通事业随之发展,车祸伤患者逐渐增多,此种患者通常表现为疼痛、出血等,但对于部分伤势较严重的患者,若想尽最大可能抢救其生命,就需抓紧急救时间[1]。急救工作的核心是提升抢救成功率和患者的生存质量,若想实现这一目标,应重视院前、院内的急救工作以及急救完毕后的转运工作。由此可见,找寻一种规范、有效且正确的急诊体系对于抢救车祸伤患者,保护其生命安全具有重要意义[2]。绿色通道指的是在医院抢救患者的过程中,为抢救患者生命所建立的一种诊疗过程,此通道的建立可使患者接受更快速、有效、有序且安全的诊疗服务[3]。我院在救治车祸伤患者的过程中,施以绿色通道救治效果理想,现报告如下。

方娴[5](2020)在《新疆三级综合性公立医院医疗救援应急管理研究》文中指出当前我国面临着突发事件严峻的威胁和挑战,当突发事件发生时,由于其偶然性和巨大的破坏力,导致人民生命健康和社会经济巨大损失。紧急医疗救援是应急管理体系中一个重要的环节,医疗机构迅速高效开展医疗救援能够最大限度降低人员伤亡和经济损失。新疆地处祖国西北部,周边与八国相邻,特殊的地缘位置和自然条件使得其发生突发事件风险较高,时刻考验着政府及各部门的应急管理能力。由于新疆三级综合型公立医院承担着地区医疗救援的重任,因此研究其医疗救援应急管理具有现实意义。目的:本研究以承担新疆各地州突发事件医疗救援应急主要任务的三级综合性公立医院为研究对象,从入院救治患者伤害特征、医务人员应急救援及管理认知和医院风险事件识别综合分析新疆三级综合性公立医院医疗救援应急管理的现状和不足:首先回顾性分析既往救治的突发事件住院患者的伤害情况,分析伤害所造成的医疗救援压力和社会经济损失;其次,医务人员是医院开展紧急医疗救援的核心力量和专业人员,分析医务人员医疗救援综合能力和对医院应急管理的认知情况,寻找医务人员应急管理能力不足;再次,对新疆三级综合性公立医院内外环境进行突发事件和内部脆弱性风险评估,帮助医院确定医疗救援和应急管理的优先干预重点,做好医院自身灾害防范能力建设。在此基础之上通过构建医院医疗救援应急管理评价指标体系对乌鲁木齐市、北疆地区和南疆地区的三级综合性公立医院应急救援能力进行综合分析,最终为全面提高新疆医疗救援应急管理能力提供“政府-社会-医院”无缝隙衔接策略和政策建议。方法:(1)通过乌鲁木齐市5所三级综合性公立医院病案系统收集2011-2018年收治的因交通事故、职业灾害事故、火灾事故和社会安全事件住院治疗的29595例患者病历信息,分析其社会人口学特征(性别、年龄、民族、职业)、伤害特征(伤害部位和伤害性质)、临床特征(入院情况、住院天数、手术情况、转归情况)及住院费用。分类变量的组间比较采用卡方检验,住院费用采用CPI指数进行贴现标化。(2)对新疆21家样本三级综合性公立医院医疗救援相关科室的5022名医务人员进行问卷调查,调查其人口学基本情况、应急培训演练及救援情况(次数及级别)、医疗救援应急能力认知(包括突发事件认知、医疗救援角色认知、医疗救援工作能力认知和急救知识技术掌握情况四方面)和对医院应急管理认知(包括承担应急任务、明确各级职责、应急培训演练、应急物资保障、应急经验总结和应急信息沟通六方面)。分类变量的组间比较采用卡方检验,连续性变量采用t检验或单因素方差分析,采用多元线性回归分析医务人员对医院应急管理认知的影响因素。(3)运用风险矩阵法和Borda序值法对新疆三级综合性公立医院外部环境即新疆地区4类突发事件的风险可能性和严重性两方面进行评估并确定其风险等级;再运用Kaiser模型风险评估矩阵对医院内部环境可能发生的4类致灾因子从其发生可能性和严重性(包括人员、财务、运营影响和应急准备、内外部应急响应6方面)进行灾害脆弱性风险分析,确定其相对风险值(R%)并进行排序,采用pearson相关分析自然灾害和技术事故两种致灾因子的相关性。采用德尔菲法构建新疆三级综合性公立医院应急能力综合评价指标体系,并采用层次分析法和熵权法确定各级评价指标的权重,通过对新疆21家(全疆合计23家)三级综合性公立医院的医疗救援应急管理现状进行调查后,结合该指标体系最后确定新疆整体(21家医院)、乌鲁木齐市(包括7家医院)、北疆地区(包括8家医院)和南疆地区(包括6家医院)的医疗救援应急能力得分。结果:2011-2018年收治突发事件伤害住院患者29595例,(1)社会人口学特征中,男性占75.0%,年龄主要集中在1935岁(35.3%)和3645岁(24.1%)年龄段,职业以工人(26.9%)、自由职业者(18.1%)和农牧民(17.5%)居多。(2)伤害特征:事件类型中交通事故患者最多占50.6%,社会安全事件占24.1%,职业安全事故占23.3%;伤害部位,上下肢受伤占39.6%,头颈部位占34.8%。(3)临床特征:入院患者入院时病情以急危重为主占78.3%,患者多集中在骨科、急诊创伤科和神经外科,住院天数较长,60%需要手术治疗,90%以上患者治愈或好转。死亡例数共计861例,其中交通事故占66.43%,职业安全事故占31.4%。(4)直接经济负担,29595例患者共产生住院费用8.0亿元,交通事故占比最高达到62.5%,住院总费用年平均增长速度为5.9%。社会安全事事件人次费用年平均增长速度为6.2%。样本医院的5022名医务人员中,(1)近三年接受应急培训人员仅占59.3%,参加应急演练人员仅占60.8%,并且培训和演练次数较少级别较低;但有20.3%的人参与应急救援,救援次数较多且级别较高,地区间也存在差异(P<0.05)(2)医疗救援应急能力认知方面,一是突发事件分类回答错误率高,达到25.7%;二是医疗应急救援能力认知中安全防护(85.4%)、健康教育(62.2%)、心理支持(76.0%)、公共卫生防疫(64.0%)应答率低于急救技能(94.7%)和急救知识(95.3%)。三是50.7%的医务人员认为自身应急知识不能满足救援需要,掌握的急救技能中现场灾情评估(33.4%)、心理危机干预(33.4%)、健康教育(36.9%)和生物性致病因素防护(19.4%)的应答率低于其他急救技能。(3)医务人员对医院应急管理的认知水平基本在3.0分上下,属于一般熟悉水平,其中承担应急任务和明确职责两部分评分较高为3.08±1.02和3.09±1.04,其他部分认知评分低于3.0分,应急培训、演练和救援是应急管理认知水平的影响因素。南疆地区除个别条目外对医院应急管理认知整体高于其他两个地区。医院外部环境突发事件风险等级中,地震和道路交通事故为极高风险事件,暴雪、生物灾害、极端温度、企业安全事故、火灾事故、环境灾害、传染病暴发流行、“苯中毒、铅中毒和尘肺”以及经济安全事件为高风险事件。医院内部风险事件相对风险度较高的依次是火灾(48.72%)、暴力型医疗纠纷(47.60%)、医院感染暴发(46.65%)、地震(45.40%)、电力故障(44.94%)、流行病暴发(41.44%)、信息系统故障(41.25%)、电梯故障(40.23%)等,部分自然灾害因子和技术事故因子间相关性高于0.4。其次构建的新疆三级综合性公立医院应急能力综合评价指标体系包含8个一级指标、30个二级指标以及76个三级指标,对新疆三级综合性公立医院医疗救援应急管理情况进行调查后结合该指标体系确定其应急管理能力得分,其中医疗救治能力、应急保障、培训演练和考核能力得分较高,分别为0.23806、0.13622和0.10355,事后恢复与重建、应急制度和监测预警系统得分较低,分别为0.00134、0.00106和0.00091。乌鲁木齐市、北疆和南疆地区的医疗救援应急管理能力与新疆整体的应急医疗救援情况近似。结论:新疆三级综合性公立医院医疗救援应急管理现状存在不足:(1)突发事件伤害导致医疗救援压力大,人群健康损伤严重,医疗急救需求增多,直接经济负担严重;(2)医务人员存在应急培训演练机会较少,与现实医疗救援工作形成矛盾。医疗救援应急能力认知不够综合全面,突发事件认知不足,对健康教育、心理支持、公共卫生防疫、安全防护方面认知低于临床急救技能和知识。对医院应急管理的认知水平普遍不高,可通过综合规范的应急培训演练体系提高其认知水平。(3)医院应明确将地震和道路交通伤害极高风险事件作为医疗救援优先目标,重点关注暴雪、传染病流行、企业安全事故等高风险事件救援,持续关注中低风险事件,定期采取风险评估的防控与救援措施。在内部加强对火灾、暴力型医疗纠纷、医院感染爆发等高风险事件的抗灾能力建设,明确自身脆弱性,完善高风险事件专项应急预案,强化部门防控,提高应急救援水平。从整体看,新疆三级综合性公立医院的医疗救治、应急保障、培训演练和考核能力相对较好,而事后恢复与重建、应急制度和监测预警系统的能力相对较弱,应重点建设事后恢复与重建、应急制度和监测预警系统。乌鲁木齐市、南疆和北疆地区应急管理能力与整体相似。综合新疆三级综合性公立医院应急管理的不足,从宏观、中观和微观三个层面,通过发挥政府应急医疗救援管理体系的支撑作用和社会网络应急救援体系的辅助作用,综合提升三级综合性公立医院医疗应急救援管理能力。

于丹[6](2020)在《网络信息共享平台在院前急救的应用效果研究》文中研究指明目的建立院前和院内网络信息共享平台,验证网络信息共享平台急救流程在院前响应时间、院内响应时间上是否有所缩短,以及院前急救效果,患者及家属满意度是否提高。为院前规范的网络信息化急救流程提供理论依据。方法网络信息共享平台建立:急救中心引进网络技术,更新急救设备,进行新技术设备培训,制定平台急救流程标准,院前急救单位与各接诊医疗单位建立网络信息共享平台。验证平台应用效果:以平台应用时间为分界线,选取浙江省某地区急救中心于2019年8-12月院前接诊的患者作为试验组,采用平台急救流程;2019年1-5月院前接诊的患者作为对照组,采用120急救流程。对两组的院前响应时间、院内响应时间、院前急救效果进行比较分析,平台应用前后的患者及家属满意度进行对比。采用SPSS24.0软件进行数据分析和处理,以P<0.05代表有显着性统计学差异。结果1.各类疾病院前响应时间比较:心搏骤停类试验组的接警时间(t=3.137,P<0.05)、急救组上车时间(t=2.511,P<0.05)低于对照组;创伤类试验组的接警时间(t=5.516,P<0.05)、急救组上车时间(t=2.071,P<0.05)低于对照组;心血管疾病类试验组的接警时间(t=2.374,P<0.05)、急救组上车时间(t=3.575,P<0.05)低于对照组;神经系统疾病类试验组的接警时间(t=5.156,P<0.05)、急救组上车时间(t=5.457,P<0.05)低于对照组;呼吸系统疾病类试验组的接警时间(t=4.015,P<0.05)、急救组上车时间(t=2.189,P<0.05)低于对照组;消化系统疾病类试验组的接警时间(t=5.177,P<0.05)、急救组上车时间(t=9.111,P<0.05)低于对照组;儿科疾病类试验组的接警时间(t=3.921,P<0.05)、急救组上车时间(t=13.074,P<0.05)低于对照组;妇产科类试验组的接警时间(t=5.712,P<0.05)、急救组上车时间(t=2.675,P<0.05)低于对照组;中毒类试验组的接警时间(t=5.796,P<0.05)、急救组上车时间(t=4.972,P<0.05)低于对照组;其他类试验组的接警时间(t=5.989,P<0.05)、急救组上车时间(t=3.529,P<0.05)低于对照组。2.各类疾病两组现场急救处置时间比较不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3.各类疾病院内响应时间比较:心搏骤停类试验组的院内响应时间(t=14.18,P<0.05)、院内交接时间(t=2.642,P<0.05)低于对照组;创伤类试验组的院内响应时间(t=13.189,P<0.05)、院内交接时间(t=2.250,P<0.05)低于对照组;心血管疾病类试验组的院内响应时间(t=13.900,P<0.05)、院内交接时间(t=3.718,P<0.05)低于对照组;神经系统疾病类试验组的院内响应时间(t=13.135,P<0.05)、院内交接时间(t=3.989,P<0.05)低于对照组;呼吸系统疾病类试验组的院内响应时间(t=15.623,P<0.05)、院内交接时间(t=6.720,P<0.05)低于对照组;消化系统疾病类试验组的院内响应时间(t=23.428,P<0.05)、院内交接时间(t=2.211,P<0.05)低于对照组;儿科疾病类试验组的院内响应时间(t=0.042,P<0.05)、院内交接时间(t=2.999,P<0.05)低于对照组;妇产科类试验组的院内响应时间(t=12.573,P<0.05)、院内交接时间(t=4.809,P<0.05)低于对照组;中毒类试验组的院内响应时间(t=20.432,P<0.05)、院内交接时间(t=2.440,P<0.05)低于对照组;其他类试验组的院内响应时间(t=24.393,P<0.05)、院内交接时间(t=5.521,P<0.05)低于对照组。4.各类疾病两组急救效果比较结果如下:心肺骤停类对照组和试验组的复苏成功率分别为15.6%和37.5%,试验组复苏效果优于对照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χ2=3.925,P<0.05);除神经系统疾病类、消化系统疾病类、其他疾病类的试验组和对照组急救效果差异不明显(P>0.05),其余大部分疾病类别的急救效果均优于对照组,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5.平台应用后患者及其家属对技术、态度和程序各维度的满意程度明显优于平台应用前(P<0.05)。结论网络信息共享平台的建立和应用可以优化急救流程;可以缩短院前和院内响应时间,从而缩短整个急救时间;提高院前心搏骤停患者的复苏成功率,提高大多数类别疾病救治效果;可减少院前意外发生、医疗纠纷和患者投诉;提高患者及家属对院前急救医疗服务的满意度。

段则明[7](2020)在《西安地区大型综合医院急诊中心建筑设计研究》文中研究指明过去几年,我国急诊中心中的胸痛中心、卒中中心和创伤中心建设经历了从起步到高速发展的阶段。特别是自2016年起,国家陆续出台三大中心的建设与管理指导原则后,三大中心建设迎来规模的爆发增长。急诊中心的闭环式、中心化发展浪潮开启。以卒中中心、胸痛中心、创伤中心为代表的现代急诊中心正式成为大型综合医院建设与更新的新趋势。西安市作为陕西省的省会城市和西北地区医疗条件最优越的中心城市,急诊中心的精细化建设尤为重要。但是三大中心建设也面临诸多问题。在规范方面,关于三大中心建设的急诊中心规范并未及时更新,致使医院急诊中心建设无规可循。在医院方面,并没有成熟的三大中心建设案例可以参考,现有的三大中心多是功能房间散点拼凑式的结合,没有实体的专门区域设置。本文立足于西安地区大型综合医院急诊中心,围绕现存问题,运用文献研究法、案例解析法、实态调研法、学科交叉法和图解分析法展开研究。通过筛选,确定调研范围,在调研范围内选取典型案例进行系统分析,并对西安交通大学第一附属医院、西安市第三医院和西京医院做重点研究。总结出这些典型案例所面临的主要问题和现状特点。存在问题主要为:(1)大型综合医院三大中心均为散点联合式的布局,相较于单元化整合布置形式抢救效率较为低下。(2)急诊中心规模与医院规模不匹配。很多医院为急诊中心预留的面积较少,导致急诊中心空间较为拥挤。(3)空间流线组织效率低下,很多急诊中心的内部流线没有形成闭环,导致患者走回头路形成拥堵。(4)忽视室内空间品质。这些问题对基于三大中心的急诊中心研究提供了思路。单元化整合布置更加适合急诊中心追求高效的性质;规模面积不是限定急诊中心的硬性条件,要结合分级诊疗和医院的专科优势进行布局;对空间组织的分析发现网格型空间布局是水平方向的空间布局形式;人性化环境需要被逐渐重视,在设置有三大中心的急诊中心,应在一级标识中增加三大中心的标识系统,帮助直接前往三大中心的患者作出提示。增加知觉环境方面的考虑。其次,通过对其他几个典型城市北京、上海、深圳、广州、杭州和南京六座城市的典型案例进行调研,并从规划布局和建筑设计两个角度予以解读,系统梳理这些典型案例的设计要点。最终应用到基于三大中心的急诊中心建筑设计中。接着从规划到空间布局再到功能房间设计对急诊中心的建筑设计做出系统论述。(1)基于三大中心的急诊中心的空间布局分为竖直方向的空间布局和水平方向的空间布局.(2)对基于三大中心的急诊中心内主要功能房间进行了量化分析,包括复合手术室、抢救室、重症监护室、留观室、输液室等。最后将研究结果运用到一个实际案例中,更加直观的展示实际理念及设计要点。案例采用竖直方向的布局方式,以创伤中心为例,通过对创伤中心的平面功能空间、流线分析等展示研究成果。

郭妍,马信龙[8](2020)在《规范化程序化多层次医学救援体系的建设》文中研究说明随着现代社会的飞速发展,高能量损伤因素较过去大大增加,因此而就诊的创伤患者数量逐年上升。创伤急救医学的发展已经成为医疗机构服务水平和医疗质量的重要体现,也能够体现医院管理者对于这一学科的关注和重视。本文从医院管理者的角度,阐述创伤急救专业在医院发展中的地位和作用,回顾天津市创伤急救中心建设和改革的重要经验,结合实际对未来的学科以及中心建设提出展望。

武健[9](2020)在《急性上消化道出血中西医结合急诊临床护理路径的应用研究》文中提出目的:探究中西医结合急诊临床护理路径在急性上消化道出血患者中的应用效果,为中医院急诊科护理人员完成此类患者的中西医急救护理提供参考和指导。方法:本研究采用非随机对照试验设计方案,选取2017年3月至2019年3月在广东省中医院(广州中医药大学第二附属医院)总院急诊科收治并进入急诊绿色通道的急性上消化道出血患者作为研究对象,根据纳入标准和排除标准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对照组患者采用既往护理常规实施护理。观察组患者根据急诊绿色通道中西医结合急诊临床护理路径实施相应护理内容。主要观察指标为急诊门诊停留时间,次要观察指标分别从卫生经济学、医疗资源使用量和医疗质量与安全性方面进行评价,采用SPSS 17.0进行统计分析。结果:1.观察组和对照组患者急诊门诊停留时间均数分别为63min、137min,且观察组患者急诊门诊停留时间中位数(56min)低于对照组中位数(109min),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01)。2.观察组和对照组患者的急诊门诊总费用均数分别为1473元、1632元,观察组患者急诊门诊总费用的中位数(1278元)低于对照组的中位数(1420元),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3.观察组中医治疗与护理技术的使用率(81.1%)高于对照组(25.6%),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01)。其中,观察组耳穴压豆的使用率(67.7%)高于对照组(16.0%),观察组冰冻紫黄液的使用率(23.6%)高于对照组(10.4%),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4.本研究中两组患者均抢救成功,抢救成功率均为100%;未发生不良事件,不良事件发生率均为0。结论:急性上消化道出血中西医结合急诊临床护理路径的应用能够有效缩短患者在急诊门诊的停留时间,减少了急诊门诊医疗资源的占用,增加了其他急诊患者得到及时救治的机会,一定程度上提高了急性上消化道出血急诊绿色通道的效率。在未明显增加患者急诊门诊费用的基础上,中西医结合急诊临床护理路径的应用促进了冰冻紫黄液、耳穴压豆等中医治疗与护理技术在急性上消化道出血患者中的应用,对指导急诊科护理人员完成对此类患者的中西医急救护理具有一定指导意义。

解晨[10](2020)在《DNT延长的影响因素及急诊绿色通道的优化对急性缺血性卒中患者DNT及预后改善的研究》文中研究表明目的:静脉溶栓是目前治疗急性缺血性脑卒中(Acute ischemic strokes,AIS)最有效的方法,其疗效具有明显的时间依赖性。本研究旨在探讨急诊绿色通道的优化改进,对AIS患者入院至接受阿替普酶(rt-PA)溶栓治疗的时间(door to needle time,DNT)及对患者预后的影响。方法:选取自2018年1月至2020年1月使用rt-PA静脉溶栓的急性缺血性脑卒中患者82例,根据DNT的不同分为延长组(DNT>60 min,n=42)和非延长组(DNT≤60 min,n=40)。通过对比两组临床资料,分析导致AIS患者DNT延长的影响因素。将急诊绿色通道优化后的患者设为优化组(n=45)(2018-12—2020-01),优化前的患者设为对照组(n=37)(2018-01—2018-11)。优化改进患者从发病到接诊时间、会诊到达时间、完成采血时间、检验科接受血标本时间、报告检验结果时间、接诊到CT完成时间、CT完成到谈话签字时间、签字至开始静脉溶栓时间、DNT。比较2组患者溶栓后24小时、发病第7天、发病第90天NIHSS评分及mRS评分。结果:82例患者中男性47例,占比57.31%,女性35例,占比42.69%,两组性别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两组年龄比较,非延长组年龄较延长组小。在交通工具方面,选择乘坐公交车的院前转运时间中位数最长,选择救护车院前转运时间最短;急诊分诊方面,两组无统计学差异。两组的血压、血糖比较,延长组的较差;溶栓决策时间比较,延长组显着长于非延长组;入院时NIHSS评分比较,非延长组高于延长组。急诊降压、降糖、绿色通道等因素两组具有显着的统计学差异,经过回归分析结果显示急诊降糖、院前预通知、急诊降压、绿色通道、谈话时间、电梯等待时间等都可以影响DNT。优化急诊绿色通道后,DNT由对照组的87.97±52.32min缩短到优化组的57.27±21.74min,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溶栓后24h、发病第7天、发病第90天NIHSS评分及mRS评分比较,优化组均较对照组降低,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患者接诊到会诊到达时间、接诊到CT完成时间、CT完成到交代病情谈话签字时间及签字完成到开始静脉溶栓时间比较,优化组均较对照组低,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患者完成采血到检验科接受标本时间、检验科接收标本到报告检验结果时间比较,两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相对年轻、合并心房颤动、血压血糖水平达标、发病到入院时间短、决策时间短及入院时NIHSS评分较高的AIS患者,发生院内DNT延误的风险较低。通过对急诊绿色通道的优化改进,对影响急性缺血性脑卒中患者静脉溶栓DNT的可控因素进行质量管理,能明显缩短DNT,降低患者溶栓后24小时、发病第7天、发病第90天NIHSS评分及mRS评分,从而改善急性缺血性脑卒中患者预后。

二、完善医院急救绿色通道(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完善医院急救绿色通道(论文提纲范文)

(2)急性缺血性脑卒中静脉溶栓护理模式优化及应用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英汉缩略语名词对照
中文摘要
Abstract
前言
    1 研究背景
    2 研究目的及意义
    3 研究内容
    4 技术路线
    5 伦理原则
第一章 深圳市22所医院AIS静脉溶栓护理模式现况调查
    1 研究对象
    2 研究方法
    3 结果
    4 讨论
    5 小结
第二章 护士对AIS静脉溶栓护理模式优化需求的质性研究
    1 研究对象
    2 研究方法
    3 结果
    4 讨论
    5 小结
第三章 AIS静脉溶栓护理模式优化
    1 AIS静脉溶栓护理模式优化草案
    2 头脑风暴法AIS静脉溶栓护理模式优化
    3 小结
第四章 AIS静脉溶栓护理优化模式临床应用
    1 研究对象
    2 研究方法
    3 结果
    4 讨论
    5 小结
第五章 全文总结
    1 结论
    2 创新之处
    3 研究局限性与展望
参考文献
附录
    附录1 深圳市急性缺血性脑卒中静脉溶栓护理模式现况调查表
    附录2 调查表内容效度评价问卷
    附录3 访谈对象知情同意书
    附录4 质性访谈提纲
    附录5 资料收集表
    附录6 个人简历
致谢
综述 护士在急性缺血性脑卒中静脉溶栓治疗中的作用
    综述参考文献

(3)常州市院前急救和院内救治无缝衔接的现状与展望(论文提纲范文)

一、常州市医疗急救中心无缝衔接的做法与经验
二、常州市院前与院内无缝衔接存在的问题
    (一)院前急救、院内救治绿色通道不完善
    (二)急救信息技术发展与应用滞后
    (三)院前、院内缺乏相同的诊疗技术标准
    (四)院前、院内交接不规范
三、其他国家的经验
    (一)英美模式的院前院内衔接
    (二)法德模式的院前院内衔接
    (三)日本的院前院内衔接
四、建设与完善院前急救、院内救治无缝衔接一体化急救模式的设想
    (一)获得政府和医疗卫生管理部门重视
    (二)规范院前急救、院内救治急救绿色通道
    (三)完善急救医疗信息技术系统
    (四)制定规范化救治流程与技术标准

(4)完善绿色通道救治在车祸伤患者中的应用(论文提纲范文)

1 资料与方法
    1.1 临床资料:
    1.2 方法:
    1.3 观察指标:
    1.4 统计学处理:
2 结果
    2.1 救治时间对比:
    2.2 急救满意度对比:
    2.3 生存质量对比:
3 讨论

(5)新疆三级综合性公立医院医疗救援应急管理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第一部分 绪论
    第1章 绪论
        1.1 研究背景
        1.1.1 全球各类突发事件不断频发
        1.1.2 我国面临突发事件严峻挑战
        1.2 国内外突发事件应急管理理论研究
        1.2.1 国外应急管理理论研究
        1.2.2 我国应急管理理论与实践研究
        1.3 国外医疗应急管理体系研究
        1.3.1 国外公共卫生处置研究
        1.3.2 国外医院医疗应急管理研究
        1.4 我国医疗应急管理研究及现状
        1.4.1 我国公共卫生应急管理体制现状
        1.4.2 我国医疗机构应急管理研究现状
        1.4.3 医疗机构应急管理能力研究现状
        1.5 研究不足
        1.6 理论研究基础
        1.6.1 公共危机管理理论
        1.6.2 风险管理理论
        1.6.3 系统管理理论
        1.6.4 无缝隙政府理论
        1.7 研究目的及意义
        1.8 研究内容
        1.8.1 主要研究内容
        1.8.2 几个概念
        1.9 技术路线
第二部分 新疆三级综合性公立医院医疗救援应急管理研究基础
    第2章 新疆三级综合性公立医院应急救治患者特征研究
        2.1 研究对象与方法
        2.1.1 研究对象
        2.1.2 病例信息质量控制
        2.1.3 研究方法
        2.1.3.1 文献研究法
        2.1.3.2 贴现法
        2.1.3.4 数据分析方法与统计软件
        2.1.4 相关内容界定
        2.1.4.1 住院病例伤害类别界定
        2.1.4.2 住院病例创伤部位界定
        2.1.4.3 住院病例损伤性质界定
        2.2 结果
        2.2.1 应急救治住院患者社会人口学特征
        2.2.2 突发事件伤害住院患者伤害特征
        2.2.3 突发事件伤害住院患者临床特征
        2.2.4 突发事件伤害住院时间分布
        2.2.5 突发事件伤害住院费用分析
        2.3 讨论
        2.3.1 突发事件导致社会危害性严重
        2.3.2 突发事件导致社会直接经济负担严重
        2.3.3 应用事件规律加强对突发事件的季节性防控
        2.4 小结
    第3章 新疆三级综合性公立医院医务人员应急管理认知研究
        3.1 研究对象和研究方法
        3.1.1 研究对象
        3.1.2 研究方法
        3.2 结果
        3.2.1 新疆三级综合性公立医院医务人员应急管理认知结果.
        3.2.2 不同地区医务人员应急管理认知结果
        3.3 讨论
        3.3.1 医务人员培训演练机会少,与现实医疗救援工作形成矛盾.
        3.3.2 医务人员医疗救援能力认知缺乏综合性
        3.3.3 医务人员应急管理认知水平不高,且存在地区差异
        3.3.4 构建规范综合的应急培训演练体系
        3.3.5 医院针对医务人员应急管理认知不足提升医院应急管理水平
        3.4 小结
    第4章 新疆三级综合性公立医院医疗救援应急风险分析
        4.1 研究对象与方法
        4.1.1 研究对象
        4.1.2 研究方法
        4.2 结果
        4.2.1 专家情况
        4.2.2 新疆突发事件风险分析
        4.2.3 新疆三级综合性公立医院灾害脆弱性分析(HVA)
        4.3 讨论
        4.3.1 借助科学方法确定新疆突发事件紧急医疗救援优先目标.
        4.3.2 新疆三级综合性公立医院明确自身脆弱性,强化灾害风险防控
        4.4 小结
第三部分 新疆三级综合性公立医院医疗救援应急管理能力评价
    第5章 新疆三级综合性公立医院医疗救援应急管理能力及能力评价
        5.1 研究对象与方法
        5.1.1 研究对象
        5.1.2 研究方法
        5.2 新疆三级综合性公立医院情况
        5.2.1 基本情况
        5.2.2 新疆三级综合性公立医院医疗救援情况
        5.3 新疆三级综合性公立医院应急管理能力指标体系构建
        5.3.1 德尔菲法筛选指标
        5.3.2 确定评价指标权重
        5.4 新疆三级综合性公立医院医疗救援应急管理能力分析
        5.4.1 新疆三级综合性公立医院医疗救援应急管理情况统计
        5.4.2 新疆三级综合性公立医院医疗救援应急管理能力综合分析. ..
        5.5 讨论
        5.6 小结
第四部分 新疆三级综合性公立医院医疗救援应急管理能力提升策略
    第6章 新疆三级综合性公立医院医疗救援应急管理能力的提升策略及建议
        6.1 完善政府医疗救援应急管理体系
        6.1.1 制定专项法律法规明确医疗救援应急管理组织机构职责.
        6.1.2 构建高级别合作协调联动机制
        6.1.3 借助应急管理平台,建立风险监测预警系统
        6.1.4 建立财政补偿机制和应急物资动态管理机制
        6.1.5 打造地区紧急医疗救援中心,提升区域医疗救援能力
        6.1.6 组合各类救援队伍,打造地区综合紧急医疗救援队伍
        6.1.7 建设医疗救援学科,培养专门人才队伍
        6.1.8 打造立体救援模式,增加高技术含量应急救援设备
        6.1.9 加强突发事件高危行业针对性监管,从源头降低事件风险
        6.2 发挥基层组织职能,构建社会网络医疗救援应急体系
        6.2.1 制定基层医疗救援应急预案
        6.2.2 集合和调配基层辖区内医疗救援应急资源
        6.2.3 针对高风险行业及人群开展医疗救援应急教育和培训. . . . . .
        6.2.4 发挥社区卫生服务机构医疗救援功能
        6.2.5 组建基层医疗救援志愿者团队
        6.3 综合提升三级综合性公立医院医疗应急救援管理能力
        6.3.1 医院应急管理组织层级扁平化
        6.3.2 医院脆弱性风险防控
        6.3.3 做好紧急医疗救援队建设
        6.3.4 应急医疗救援队员素质和能力要求
        6.3.5 应急预案制定修订
        6.3.6 医院建立综合性应急培训演练体系
        6.3.7 院前及院内应急救援流程衔接
        6.3.8 建设医疗救援重点科室
        6.3.9 后勤物资设备保障
        6.3.10 信息通讯系统保障
        6.3.11 灾后身心康复支持
    第7章 结论与创新
        7.1 结论
        7.2 创新
        7.3 研究不足
参考文献
附录
    附录1
    附录2
    附录3
    附录4
    附录5
    附录6
作者简介及在学期间所取得的科研成果
致谢

(6)网络信息共享平台在院前急救的应用效果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1 前言
    1.1 研究背景
    1.2 研究现状
    1.3 研究目的和意义
2 研究对象与方法
    2.1 研究类型
    2.2 研究对象
    2.3 样本量计算和抽样方法
    2.4 研究方法
        2.4.1 对照组采用120急救流程
        2.4.2 试验组:网络信息共享平台急救流程
        2.4.3 试验组各疾病分类实际应用情况
    2.5 预试验
    2.6 数据收集
    2.7 统计学分析
    2.8 质量控制
    2.9 伦理原则
    2.10 技术路线
3 研究结果
    3.1 各类疾病患者一般资料
    3.2 试验组和对照组响应时间比较
        3.2.1 心搏骤停类响应时间比较
        3.2.2 创伤类响应时间比较
        3.2.3 心血管系统疾病类响应时间比较
        3.2.4 神经系统疾病类响应时间比较
        3.2.5 呼吸系统疾病类响应时间比较
        3.2.6 消化系统疾病类响应时间比较
        3.2.7 儿科类响应时间比较
        3.2.8 妇产科类响应时间比较
        3.2.9 中毒类响应时间比较
        3.2.10 其他疾病类响应时间比较
    3.3 试验组与对照组急救效果比较
        3.3.1 心搏骤停类急救效果比较
        3.3.2 创伤类急救效果比较
        3.3.3 心血管系统疾病类急救效果比较
        3.3.4 神经系统疾病类急救效果比较
        3.3.5 呼吸系统疾病类急救效果比较
        3.3.6 消化系统疾病类急救效果比较
        3.3.7 儿科疾病类急救效果比较
        3.3.8 妇产科疾病类急救效果比较
        3.3.9 中毒类急救效果比较
        3.3.10 其他疾病类急救效果比较
    3.4 院前急救满意度调查
4 讨论
5 结论
6 研究评价
    6.1 创新和展望
    6.2 不足之处
参考文献
致谢
附录
攻读期间研究成果

(7)西安地区大型综合医院急诊中心建筑设计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1 绪论
    1.1 研究背景
        1.1.1 健康中国建设
        1.1.2 分级诊疗制度
        1.1.3 基于急诊中心的三大中心政策出台
        1.1.4 典型疾病类型的特征变化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1.2.1 国外研究现状
        1.2.2 国内研究现状
        1.2.3 基于三大中心建设的急诊中心建筑设计研究的重要性及迫切性
    1.3 课题研究的目的、研究意义及相关概念界定
        1.3.1 研究目的
        1.3.2 研究意义
        1.3.3 相关概念的界定
    1.4 研究内容、研究方法和框架
        1.4.1 研究内容
        1.4.2 研究方法
        1.4.3 研究框架
    1.5 本章小结
2 基于急诊中心的三大中心概述
    2.1 分类
        2.1.1 散点式联合布置
        2.1.2 单元化整合布置
    2.2 胸痛中心
        2.2.1 发展历程
        2.2.2 分级诊疗
        2.2.3 医疗工艺
        2.2.4 功能布局
    2.3 卒中中心
        2.3.1 发展历程
        2.3.2 分级诊疗
        2.3.3 医疗工艺
        2.3.4 功能布局
    2.4 创伤中心
        2.4.1 发展历程
        2.4.2 分级诊疗
        2.4.3 医疗工艺
        2.4.4 功能布局
    2.5 本章小结
3 西安地区急诊中心现状及案例研究
    3.1 西安地区大型综合医院概况
        3.1.1 医院数量
        3.1.2 医疗水平
        3.1.3 区位分布
        3.1.4 发展趋势
        3.1.5 总图现状
    3.2 西安地区基于急诊中心的三大中心建设概况
        3.2.1 胸痛中心
        3.2.2 卒中中心
        3.2.3 创伤中心
    3.3 调研范围与对象选择
        3.3.1 调研范围
        3.3.2 对象分类与选择
    3.4 西安地区典型案例现状分析
        3.4.1 西安交通大学医学院第一附属医院(水平组合)
        3.4.2 西安市第三医院(竖向组合)
        3.4.3 空军军医大学西京医院(独立布置)
    3.5 急诊中心现状问题总结及原因分析
        3.5.1 现状问题
        3.5.2 原因分析
    3.6 本章小结
4 综合医院急诊中心规划布局
    4.1 总图梳理
        4.1.1 院前广场
        4.1.2 外部流线
        4.1.3 规模大小
        4.1.4 部门联系
    4.2 空间组织方式
        4.2.1 建筑布局
        4.2.2 空间布局
    4.3 内部流线组织
        4.3.1 人流流线组织(包括医护人员、病患及其他流线)
        4.3.2 物品流线组织(包括洁净、污染物品流线)
        4.3.3 救护车辆流线组织(包括陆地、空中流线)
    4.4 人性化环境设计
        4.4.1 标识系统
        4.4.2 知觉环境
    4.5 本章小结
5 急诊中心的功能构成
    5.1 急诊中心概述
        5.1.1 传统急诊中心
        5.1.2 基于三大中心建设的急诊中心
    5.2 诊疗区
        5.2.1 分诊台
        5.2.2 诊区
        5.2.3 候诊空间
        5.2.4 治疗室
        5.2.5 清创室
    5.3 急救区
        5.3.1 抢救室
        5.3.2 手术室
        5.3.3 洗胃室
    5.4 留观区
        5.4.1 留观室
        5.4.2 输液室
        5.4.3 急诊病房
        5.4.4 重症监护室(ICU)
    5.5 其他相关区域
        5.5.1 公共区
        5.5.2 医护办公区
    5.6 本章小结
6 案例实践-西安凤城医院急诊中心建筑设计
    6.1 医院概况
    6.2 创伤中心建筑设计
        6.2.1 创伤中心位置与规模
        6.2.2 功能空间
        6.2.3 流线分析
    6.3 本章小结
7 结论与展望
    7.1 结论
        7.1.1 单元化整合布置
        7.1.2 三大中心
        7.1.3 人性化环境
    7.2 展望
        7.2.1 急救车急救前移
        7.2.2 物流机器人立体网络
        7.2.3 标准化急救单元空间
参考文献
附录
    一.研究生期间所做工作
    二.图目录
    三.表目录
    四.调研问卷
致谢

(9)急性上消化道出血中西医结合急诊临床护理路径的应用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引言
第一章 文献研究
    1.1 急性上消化道出血概述
        1.1.1 现代医学诊疗现状
        1.1.2 祖国医学诊疗现状
    1.2 临床路径与临床护理路径
        1.2.1 临床路径
        1.2.2 临床护理路径
        1.2.3 急诊绿色通道
    1.3 小结
第二章 临床研究
    2.1 资料与方法
        2.1.1 研究对象
        2.1.2 样本量的确定
        2.1.3 分组及临床护理
        2.1.4 观察指标
        2.1.5 数据整理与统计分析
        2.1.6 质量控制
        2.1.7 伦理审查情况
    2.2 结果
        2.2.1 基线资料比较
        2.2.2 急诊门诊停留时间
        2.2.3 卫生经济学评价
        2.2.4 医疗质量与安全性评价
        2.2.5 脱落、中止病例情况说明
第三章 讨论与分析
    3.1 基线资料情况
    3.2 中西医结合急诊临床护理路径对急诊救治效率的影响
    3.3 中西医结合急诊临床护理路径对患者就医成本的影响
    3.4 中西医结合急诊临床护理路径对中医治疗与护理技术使用率的影响
    3.5 中西医结合急诊临床护理路径中的条目应用与评价
        3.5.1 急诊胃镜检查时间的选择
        3.5.2 三腔二囊管的使用
        3.5.3 心肺复苏术与气管插管术的应用
    3.6 中西医结合急诊临床护理路径在急诊护理人才培养中的作用
    3.7 本研究的创新之处
        3.7.1 形成了具有中医特色的急诊临床护理路径
        3.7.2 评价了具有中医特色的急诊临床护理路径的应用效果
    3.8 本研究的局限性及下一步研究内容
结语
参考文献
附录
    附录1:知情同意书
    附录2:病例报告表
    附录3:急性上消化道出血中西医结合急诊临床护理路径图
    附录4:临床护理路径实施流程图
    附录5:急性上消化道出血诊治流程(广东省中医院)
    附录6:广东省中医院急性上消化道出血绿色通道流程图
    附录7:英文缩略语
在校期间发表论文情况
致谢
统计学审核证明

(10)DNT延长的影响因素及急诊绿色通道的优化对急性缺血性卒中患者DNT及预后改善的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前言
第一章 DNT延长的影响因素
    1.1 背景
    1.2 资料与方法
        1.2.1 研究对象
        1.2.2 病例入选标准
        1.2.3 病例排除标准
        1.2.4 数据收集
    1.3 统计分析
    1.4 结果
        1.4.1 临床基础资料
        1.4.2 患者病情基本情况
        1.4.3 就诊交通工具
        1.4.4 两组患者的临床特征对比
        1.4.5 院内 DNT 时间延长单因素分析
    1.5 讨论
        1.5.1 基础资料分析
        1.5.2 院前就诊情况分析
        1.5.3 院前转运交通工具的选择
        1.5.4 DNT时间分析
        1.5.5 两组患者院内延误分析
    1.6 展望与不足
第二章 急诊绿色通道的优化对急性缺血性卒中患者DNT及预后改善的研究
    2.1 研究背景
        2.1.1 AIS流行病学特征
        2.1.2 AIS救治时间的重要性
        2.1.3 AIS院内救治“时间窗”
    2.2 资料与方法
        2.2.1 研究对象
        2.2.2 研究方法
        2.2.3 纳入和排除标准
        2.2.4 数据收集
    2.3 统计分析
    2.4 结果
    2.5 讨论
第三章 结论
参考文献
综述
    参考文献
英文略缩词
在学期间的研究成果
致谢

四、完善医院急救绿色通道(论文参考文献)

  • [1]我国卒中中心绿色通道建设模式与发展[J]. 任怡,马青峰,颜楚明,张颖杰. 中华医学杂志, 2022(01)
  • [2]急性缺血性脑卒中静脉溶栓护理模式优化及应用研究[D]. 马家惠. 安徽医科大学, 2021(01)
  • [3]常州市院前急救和院内救治无缝衔接的现状与展望[J]. 杨叶,华飞,刘宏波,路剑新,周军,柯海燕,王鹏飞,冷烽,秦国良. 中华卫生应急电子杂志, 2020(06)
  • [4]完善绿色通道救治在车祸伤患者中的应用[J]. 张发英. 中国药物与临床, 2020(18)
  • [5]新疆三级综合性公立医院医疗救援应急管理研究[D]. 方娴. 吉林大学, 2020(08)
  • [6]网络信息共享平台在院前急救的应用效果研究[D]. 于丹. 武汉轻工大学, 2020(06)
  • [7]西安地区大型综合医院急诊中心建筑设计研究[D]. 段则明. 西安建筑科技大学, 2020(01)
  • [8]规范化程序化多层次医学救援体系的建设[J]. 郭妍,马信龙. 中华危重病急救医学, 2020(05)
  • [9]急性上消化道出血中西医结合急诊临床护理路径的应用研究[D]. 武健. 广州中医药大学, 2020(06)
  • [10]DNT延长的影响因素及急诊绿色通道的优化对急性缺血性卒中患者DNT及预后改善的研究[D]. 解晨. 兰州大学, 2020(01)

标签:;  ;  ;  ;  

完善医院急诊绿色通道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