萨满教——女真民族文化现象

萨满教——女真民族文化现象

一、萨满教——女真民族文化现象(论文文献综述)

赵航,隋东旭[1](2020)在《基于史料实证的金代女真乐舞文化研究》文中研究说明本文采用文献法、二重证据法和历史比较法等研究方法,通过发掘文献史料和考古史料,对金代女真乐舞的表现形式和发展特征作以梳理和研究。研究表明:金代女真族的宫廷仪礼性乐舞、宗教祭祀性乐舞、狩猎生产性乐舞和考古所见的其它形式乐舞表现多样、内涵丰富,呈现了金代女真乐舞文化多元发展的壮美图景。纵观金朝女真乐舞的发展历程,具有浓郁的汉文化色彩、典型的宗教特点、民族性与融合性互动的风格,金代女真乐舞文化的发展具有鲜明的时代意义。

曲枫[2](2020)在《萨满教与边疆:边疆文化属性的再认识》文中研究指明早期西伯利亚民族志与中国北方民族志均将萨满教作为重要的民族文化特征加以描述,使萨满教与边疆民族文化形成了互构。然而,国际上使萨满教概念无限泛化的心理学趋向又使二者的互构趋于解体。从历史上来看,随着中国北方民族王朝政权的建立与更迭以及清王朝的入主中原,制度化宗教与萨满教的二元关系结构时常陷入边疆话语实践的困境之中。萨满教于21世纪出现了强劲的复兴态势,体现了边疆民族文化的拒斥式认同与主题式认同等多元认同模式。同时,"现代萨满教"的全球化背景使传统的中心与边疆二元关系转化为全球化逻辑与地方性知识话语结构,使萨满教与边疆民族文化的互构呈现出更为复杂的情形。

于贵军,徐艳[3](2020)在《“金源文化”初探》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金源文化是黑龙江地区古代文明的一个高峰,也是中华民族多源多流文化宝库中的重要支脉与宝贵遗产,与先前出现的渤海文化、契丹文化一同构成了古代东北亚地区三大文明形态。作为金代文化的前导与组成部分,金源文化以其固有的民族特色、地域特点和时代特征对有金一代文化、文明的形成与发展产生了深远的影响。自清末曹廷杰、伪满周家璧考定阿城白城为金代早期都城上京城并作初步研究以来,对金源文化的研究一直是东北地方史研究中的一个重要领域。近年来,学术界对金源文化的研究取得了重要进展,并涌现出一批标志性成果。但是,我们也注意到学者们在对金源文化的内涵特质、时空界定及影响作用等方面还存有一定的争议。笔者以为,"金源文化"当指以女真民族为主体,以女真传统文化为底蕴,广泛吸纳、融汇中原汉文化和东北地区其他民族、部族文化而形成的既具原创性又具模仿性、开放多元的地域性民族文化。从存续时间看,应确定为11世纪下半叶至13世纪中叶;从空间地域上看,应确定为以今阿什河流域为中心,涵盖松花江、牡丹江、嫩江等流域的地区。所谓金源文化应指在这一时段、这一地域内所形成、发展并存续的民族文化。

董丽晖[4](2020)在《宋金时期汉族与女真族的文化互动研究》文中研究指明宋金时期汉族与女真族进行了广泛的文化交流与民族融合,使这一时期的汉族、女真族文化互相影响。宋金时期汉族与女真族的文化互动经历了长时段的发展过程,在这一时期宋金两国之间的整体政治环境,汉族与女真族的杂居通婚,金统治区下的文教环境,南宋与金之间的贸易互通,都为汉族与女真族文化互动的展开提供前提和基础。在两族文化互动的环境中,部分民众在客观的外在层面和主观的意识层面,诸如服饰、饮食、语言、艺术、宗教信仰等部分,发生了一定程度的转变。通过对宋金时期汉族、女真族产生流变的这一社会现象进行探究,揭示出文化互动与渗透对当时人们的生产生活、风俗习惯、文化认同和民族观念上产生的影响,以及对后世“多元一体”的中华民族文化形成所产生的深远影响。文章主体框架由五部分组成。第一绪论部分,主要进行文章选题意义的阐述,对文章中涉及的相关概念进行界定和说明,之后进行相关问题的学术史回顾,并对文章的研究思路、方法,创新点及难点进行简要的介绍和概括;第二部分为“汉族与女真族文化互动的基础”,主要是从宋金之间的政治环境、民族杂居的社会状况、金统治区下的文教环境、贸易互通中的民族交往这几个方面入手,对宋金时期汉族与女真族文化互动的社会背景和前提基础进行简要的分析;第三部分为“汉族与女真族文化互动的展开”,对文化互动环境中,部分汉族、女真族民众在生活方式、生活习惯、思想观念等方面产生一定程度的变化进行概括和解读,指出文化互动的方式和渠道;第四部分为“汉族与女真族文化互动所产生的影响”,这一部分主要揭示汉族与女真族文化互动对当时人们的习俗文化、民族融合、民族观念、文化格局所产生的影响。第五部分结论,通过前面几部分的论述,从整体方面得出宋金时期汉族与女真族文化互动现象比较广泛,并且对后世民族关系也产生一定程度影响的结论。

杨雅淳[5](2020)在《金代女真族民居室内陈设与装饰研究》文中指出室内陈设与装饰艺术是我国传统文化不可分割的一部分,它不仅在物质上为人们营造舒适的居住环境,同时在精神上满足人们将思想意识形态物化的需求。既能够反映当时社会的意识形态、风俗习惯、生产方式以及经济水平等,还是民族文化能够得以延续和发展的物质载体。近年来,通过考古工作者的辛勤付出,许多历史文物得以重见天日,其中在吉林省发现的大量金代民居遗址,给本文的研究提供了契机。女真族古称靺鞨,与渤海同种。金太祖之前,女真人的经济生活一直以渔猎为主兼有农业。金太祖完颜阿骨打在东北建国后,除了受到地域因素影响,还因为在与汉族共同生活的过程中,学习了汉民族的生产技术,同时吸收了大量先进的思想文化,因此女真族迅速向封建社会过渡。这一时期女真族的文化艺术带有明显的汉文化特征。本文的研究对象是金代女真族的民居室内陈设与装饰。首先对金代历史背景、风俗文化、生活习惯进行溯源式分析,再来考证金代女真族同汉族、契丹族、蒙古族、奚族等其他民族间的文化联系,最后通过现已被发掘的金代墓葬中的壁画、文物以及民居遗址等等资料,对金代女真族的民居室内陈设和装饰进行分类研究,进而对金代女真族民居的室内设计艺术进行剖析,探究金代女真族民居室内陈设与装饰的艺术特点。

孔令楠[6](2020)在《21世纪中国学界辽金文化史研究的回顾与展望》文中研究表明21世纪以来,中国学界关于辽金文化史的研究成果丰硕。在学术、教育与科举、宗教与艺术、文字与语言等方面取得了很大进展。随着研究的深入,未来学界或将在辽金儒学完整体系的构建、儒释政策的研究、契丹女真文字解读等方面取得进一步的突破。

郭潇[7](2019)在《东北地区古建筑装饰意象特征研究》文中指出建筑装饰意象作为贯穿建筑装饰形式表达、受众联觉体验与意识认知的重要内容,对整体建筑的影响以及作用是十分鲜明的,同时也是建筑文化多元性研究的重要特质之一。目前,国内对于建筑装饰的研究多集中在装饰实体方面,对于装饰的社会功能、文化意义等方面的研究缺少,特别是东北地区因所属地域特殊性导致相关建筑装饰研究匮乏,建筑实物遗存因自然条件变迁亟待保护。在此背景下,课题以“建筑装饰意象”为研究内容,主要探讨在东北漫长的历史发展过程中,建筑装饰呈现出怎样的丰富形态,有多少受到中原建筑文化与技术影响,又有多少对中原建筑产生着某种影响与渗透。并且,在这个动态过程中,审美的社会性、物质性,主观知觉性与客观功利性所形成的互相依赖形成的美感,对不同社会阶段建筑装饰的表现方式、目的和意义的影响及表现特征又有哪些不同。论文的第一与第二部分作为全篇的立论基础与逻辑起点,在对基本概念予以阐释的基础上,完成了研究理论的框架构建,界定了论文的研究范围与技术路线;第三至第六部分是论文的主体部分。在这一部分中,论文结合艺术学规律分析与建筑学微观建筑形态阐释,运用图像学分析法、历史演进分析法等多学科综合研究方法,采用社会学田野调查的手段,以图式解析与文字论述相结合,对隋唐羁縻府州时期、辽金北方王朝时期、元明清中央王朝时期东北地区的建筑装饰进行分析。隋唐羁縻府州时期东北地区崛起了“海东盛国”——渤海国。装饰图案题材基本取材于唐、高句丽,并受所处地域经济的影响,导致渤海中心地区与偏远地区建筑形式不统一,致使渤海国没有原生的建筑装饰形式,只能吸取借鉴优秀的其他文化,是为接受性装饰意象;辽金北方王朝时期是北方民族、北方文化成型与产生话语权的时期,也是各个民族融合交流的全盛时期。辽金时期的建筑装饰图案题材丰富,充分反映了游牧民族在地性生活的特点。由于辽金特殊的地理位置、民族、政治等因素,并最终经文化的涵化整合,体现了建筑装饰意象依赖性的特点;元、明、清三朝完成了以中国王朝为中心的“国际秩序”的建立,皇权中央对地方的控制与约束力加强。这个时期东北地区的文化交流平行移动,东北地区的建筑装饰基本表现出与中原建筑协同的特点,原则性、指导性建筑做法成熟,形成了接受性装饰意象类型。东北人民对外部文化的接收和吸纳不是被动的过程,而是主动和再建的过程,这个过程表现出急剧性、主动性、模仿性的特点,装饰意象也由间接意象走向直接意象、弱质意象转向强质意象。

张和潇[8](2019)在《基于满族传统刺绣的文创产品设计》文中研究指明在我国的现代化进程中,拥有300多年历史的满族刺绣作为国家非物质文化遗产,面临着设计创新能力不足、缺乏理论研究、产业模式落后等发展障碍,其传承模式受到了强烈的冲击,渐渐从人们的视野中消失。为了充实中国民俗文化史章,提高满族刺绣的经济文化效益,使得满族刺绣这一重要的非物质文化遗产焕发新的生命力。需要动员各种力量重新发掘满族刺绣文化基础,并经由现代设计途径不断创新,才有可能使得满族刺绣在现代社会中得以永续发展。文化创意产业的兴起,为满族刺绣产业的发展带来了新的契机。本次研究通过对满族萨满文化艺术符号的研究,梳理满族刺绣的历史文化脉络、挖掘其文化内涵,研究满绣的基础刺绣工艺,总结满族刺绣的艺术工艺特征。在实践中运用符号的重组与再创造,以及隐喻等文化创意设计方法,丰富传统民俗艺术符号的提炼方式,拓展了满族文化符号体系,为满族刺绣的作品创作增添更多应用元素和设计思路,完成满族刺绣创新设计的新探索。同时分析生产传承和生产现状,提出满族刺绣现代化发展的可行性建议,并从文化创意的角度,尝试传统工艺与现代设计的深度融合,在满族传统刺绣在与新时代交锋的境遇中,彰显其独特的文化魅力,增加了满族刺绣的文化认同感,为满族刺绣的传承与发展提供一条实际且有效的设计新对策。

周永川[9](2018)在《巫术与金代皇权关系研究》文中研究指明巫术源自人类对现实的焦虑,是关于超自然力量的一种集体意识,以人神关系为手段,以预测、影响现实事物的发展趋势为目的,具有实用性、技艺性、经验性、无组织性特征的文化现象。这一现象贯穿于女真族社会发展的始终,作为潜在的、影响深远的精神力量,一定程度上推动了女真社会政治文明的演进,在生女真军事部落联盟的形成与发展、金朝皇权的确立与巩固中均起到重大作用。首先,在生女真军事部落联盟形成发展过程中,完颜部首领从不稳定的“巫王合一”到对巫权的垄断,联盟长与巫者权力协作,利用巫术实现了联盟长权力摆脱原始军事民主制的掣肘,个人权威形成并出现权威人物。在这一过程中,巫术的功用在于:第一,神异权威与军事权威形成合力,催生权威人物;第二,作为共同的氏族心理,巫术强化氏族凝聚力与群体认同,成为组织氏族力量的精神内聚力。其次,在完颜阿骨打为首的女真贵族起兵反辽过程中,巫术在联盟长权力向皇权转变、皇权确立中起到了重要作用。联盟长利用巫术思维塑造神化的个人权威,并提供对外战争中的精神动力,为皇权建立奠定基础。金朝建立后,女真统治者为了巩固统治,利用皇权对巫术的改造,体现在两个方面:第一,将政治制度保障与权力的神异性结合,共同强化皇权;第二,将礼仪制度与原始巫术信仰结合,将政治道德的精神内核注入到礼神的仪式之中,并垄断对天象的解释,规范巫术的表达。最后,巫术并未随王朝衰微而消亡,但已发生实质性变化,体现在公共事务中以礼制代替原始巫术行为,以儒家道德代替神异现象。金朝中后期稳固统治中,开始利用巫术思维与儒家政治伦理共同维护皇权。以政治权力为基础,以超自然意义上的合法性与政治制度合法性结合为手段,成为国家意志的规范表达。巫术逐渐褪去信仰意味而留存形式,成为巩固皇权、塑造政权合法性的精神工具。

王建磊[10](2017)在《前藏蒙医学时代的北方民族医疗 ——以契丹民族医疗为中心》文中指出藏蒙医学时代的出现是我国北方地区民族医疗系统的里程碑,以藏传佛教为纽带,16世纪以来,随着藏传佛教在蒙古地区的广泛传播,藏医学也在蒙古地区得以普及。前藏蒙医学时代北方民族的医疗文化探讨是对藏蒙医学研究的必要补充。北方民族中尤以契丹民族医疗最为丰富,以针灸疗法、防腐术和防冻药为突出代表。笔者将契丹医疗的历史面貌及其反映出的民族融合的基本情况等方面作为重点,对前藏蒙医学时代北方其他民族的医疗文化也有讨论。本文主要分为“前言”、“契丹社会与契丹医者”、“契丹医术”、“药物、饮食与医药管理”、“契丹民族与周边民族间的医疗交流”以及“北方其他民族的医疗”等六个章节。辽代契丹医疗的发展与契丹社会发展存在一致性,为深入研究辽代契丹民族社会发展轨迹和历史上多民族国家民族交往提供新思路。从北方民族整体考虑,契丹民族医疗最为丰富;纵向考虑,契丹民族医疗承上启下。可叹的是,契丹民族医疗最终湮没于历史长河中。时至今日,仍有学者将蒙古地区所显露的医学文化现象视为独立的“蒙医学”,因此,厘清包括契丹民族在内的前藏蒙医学时代北方民族医疗,可以为所谓“蒙医学”早期传统的争论正本清源。北方诸民族间的医疗有所差别。以契丹民族医疗为例,在如今“蒙医学”体系中难觅契丹民族医疗踪迹;金元时代,涌现出“金元四大家”,毋宁说是北方汉族医者对契丹民族医疗有所继承。因此,以契丹民族医疗为参考,“蒙医学”缺乏作为一个独立医学体系存在的历史传统和理论支撑;16世纪以来,藏医学传入蒙古地区后的历史,称为“藏蒙医学时代”才更符合蒙古社会中的医学发展历程。

二、萨满教——女真民族文化现象(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萨满教——女真民族文化现象(论文提纲范文)

(1)基于史料实证的金代女真乐舞文化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一、金代女真乐舞文化的表现形式
    (一)宫廷仪礼性乐舞
    (二)宗教祭祀性乐舞
    (三)狩猎生产性乐舞
    (四)考古所见金代女真乐舞文化的其它表现形式
二、金代女真乐舞文化发展的总体特征
    (一)金代女真乐舞文化体现了浓郁的汉文化特征
    (二)金代女真乐舞文化是民族性和融合性的多元互动
    (三)金代女真乐舞文化具有典型的宗教色彩
三、金代女真乐舞文化发展的时代意义
    (一)积极主动地适应时代发展的需求和文化的变革
    (二)在发展变化的环境中,固守民族个性并保持自我革新

(2)萨满教与边疆:边疆文化属性的再认识(论文提纲范文)

一、萨满教与边疆民族互构的形成与解体
二、中心与边缘:萨满教在边疆话语体系中的困境
三、拒斥式认同与主题式认同:边疆萨满教的复兴实践
四、地方性知识与全球化逻辑:当代萨满教的两种类型

(3)“金源文化”初探(论文提纲范文)

一、“金源”与“金源文化”概念的提出
二、“金源文化”的内涵与界定
三、“金源文化”的特质与特色
    (一)勃极烈制与猛安谋克制
    (二)女真文字与金源文学
    (三)萨满信仰与社会习俗
四、金源文化遗存与代表性文物
五、结语

(4)宋金时期汉族与女真族的文化互动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绪论
    0.1 选题意义
    0.2 学术史回顾
    0.3 概念界定与相关问题说明
        0.3.1 关于“宋金时期”时间断限的界定
        0.3.2 有关“地名”问题的说明
        0.3.3 有关“汉族”的说明
    0.4 本文的研究对象、思路及方法
        0.4.1 研究对象
        0.4.2 研究思路
        0.4.3 研究方法
    0.5 本文的创新点和难点
1 汉族与女真族文化互动的基础
    1.1 宋金之间的政治环境
        1.1.1 相对稳定的军事对峙格局
        1.1.2 宋金互派交聘使臣
    1.2 汉族与女真族的民族杂居
        1.2.1 金朝组织女真人移民南迁
        1.2.2 汉族与女真族的民族通婚
    1.3 金统治区下的文教环境
        1.3.1 金统治者的尊孔崇儒
        1.3.2 取消“南北选”科举制
    1.4 贸易互通中的民族交往
        1.4.1 官方的榷场贸易
        1.4.2 民间的走私贸易
2 汉族与女真族文化互动的展开
    2.1 宗教信仰的互通
        2.1.1 金推崇汉地的佛、道两教
        2.1.2 佛教影响下的宋金火葬习俗
    2.2 书籍文本的互传
        2.2.1 宋金两国书籍互通
        2.2.2 南宋理学书籍流入金国
    2.3 服饰风尚的互鉴
        2.3.1 女真族服饰的“汉化”倾向
        2.3.2 汉族服饰的“女真化”色彩
    2.4 饮食文化的互融
        2.4.1 女真人的饮食器具
        2.4.2 金朝饮茶蔚然成风
        2.4.3 南宋从金引种西瓜
    2.5 文学艺术的互习
        2.5.1 文字及语言
        2.5.2 诗词文学
        2.5.3 乐舞艺术
3 汉族与女真族文化互动所产生的影响
    3.1 加速汉族与女真族的民族融合
    3.2 宋金交界形成“文化过渡地带”
    3.3 “华夷”之间民族文化差异的相对淡化
    3.4 对“多元一体”文化格局的促进
结论
参考文献
致谢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论文以及参加科研情况

(5)金代女真族民居室内陈设与装饰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一、研究背景
    二、研究目的和意义
        (一)研究目的
        (二)研究意义
    三、研究现状
    四、研究方法
        (一)多学科综合研究方法
        (二)文献分析法
        (三)实地调研法
    五、技术路线
    注释
第二章 金代女真族历史文化溯源
    一、民族文化与风俗习惯
        (一)民族文化
        (二)风俗习惯
    二、多民族文化交融下的生活方式
        (一)作为统治阶级的女真族的居住方式
        (二)女真族与各民族间的关系对其室内陈设与装饰的影响
        (三)宗教文化对民居建筑的影响
    注释
第三章 室内装饰设计分析
    一、地域特征对女真族民居建筑的影响
        (一)东北地区
        (二)陕甘宁地区
        (三)金中都地区
        (四)山西大同地区
    二、女真族民居建筑特点
        (一)半地穴式民居建筑特点
        (二)茅草式民居建筑特点
        (三)砖瓦式民居建筑特点
    三、空间装饰
        (一)建筑构件
        (二)天棚
        (三)斗拱
        (四)门窗
    注释
第四章 室内陈设艺术
    一、陶瓷器
        (一)陶器
        (二)瓷器
    二、铜镜
    三、家具
        (一)桌案类
        (二)椅凳类
        (三)床榻类
        (四)箱柜类
    四、其他
        (一)台架
        (二)灯具
        (三)屏风
        (四)帷幔
    注释
结论
参考文献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所发表的学位论文
致谢

(6)21世纪中国学界辽金文化史研究的回顾与展望(论文提纲范文)

一、辽金时期学术研究
    (一)儒学研究
    (二)史学研究
    (三)文学研究
二、辽金时期教育与科举研究
    (一)教育研究
    (二)关于科举研究
三、辽金时期宗教与艺术研究
    (一)宗教研究
    (三)艺术研究
四、辽金时期文字与语言研究
五、结语

(7)东北地区古建筑装饰意象特征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1 绪论
    1.1 研究背景及意义
        1.1.1 研究背景
        1.1.2 对研究意义
    1.2 国内外相关工作研究进展
        1.2.1 意象理论的研究
        1.2.2 建筑装饰理论的研究
        1.2.3 建筑意象理论研究
        1.2.4 东北地区古建筑研究现状
        1.2.5 国内外研究现状评述
    1.3 研究对象与方法
        1.3.1 研究对象及研究范围
        1.3.2 研究方法
    1.4 研究内容与框架
        1.4.1 研究内容
        1.4.2 研究框架
2 东北地区古建筑装饰意象研究方法框架建构
    2.1 东北地区古建筑装饰历史流变
        2.1.1 地域装饰形成的环境文化根基
        2.1.2 东北地区地域建筑发展脉络
        2.1.3 东北地区的族群民族特质
    2.2 古建筑装饰意象的概念解析
        2.2.1 装饰的概念辨析
        2.2.2 意象的本体范畴
        2.2.3 装饰与意象关系辨析
    2.3 意象理论在建筑实践中的应用
        2.3.1 建筑观念形成装饰意象背景
        2.3.2 建筑装饰实物成为意象载体
        2.3.3 人对建筑装饰的感受形成装饰意象
        2.3.4 强质意象与弱质意象
    2.4 实践美学指导下的建筑装饰意象表征
        2.4.1 实践美学反映论下建筑装饰物理属性
        2.4.2 人的感觉感知塑造建筑装饰意象
        2.4.3 建筑建造活动积淀于建筑装饰意象
    2.5 本章小结
3 羁縻府州时期的建筑装饰的接受性意象
    3.1 隋唐大扩张时期的发展背景
        3.1.1 唐代社会情况
        3.1.2 地方政权渤海国
        3.1.3 东北疆域概况
        3.1.4 渤海国五京迁徙带来建筑建造活动的传播
    3.2 板瓦
        3.2.1 表现性主题: 意匠文字
        3.2.2 特征功能: 生产责任制
        3.2.3 主题特征与汉化功能的相似性
        3.2.4 装饰特异性表征
    3.3 筒瓦
        3.3.1 事实性主题: 植物纹样
        3.3.2 形式变种: 生活数理
        3.3.3 特征功能: 意义诉求
        3.3.4 构图形式与等级重心
        3.3.5 主题特征与佛教教化功能的相似性
    3.4 墓葬壁画
        3.4.1 事实性主题: 人物
        3.4.2 特征功能:描绘现实生活
        3.4.3 构图形式与文化立场
        3.4.4 主题特征与儒学教化功能的相似性
    3.5 石灯幢
        3.5.1 石灯幢的艺术特色
        3.5.2 石灯幢的建筑特色
        3.5.3 特征功能: 意义诉求
        3.5.4 艺术形式与宗教立场
    3.6 砖瓦构件
        3.6.1 事实性主题:动植物纹样
        3.6.2 功能特征:结构改良
        3.6.3 艺术形式与外交文化立场
        3.6.4 等级重点
    3.7 本章小结
4 北方王朝时期建筑装饰的依赖性意象
    4.1 辽金民族大融合时代的发展背景
        4.1.1 辽代社会概况
        4.1.2 金代社会基本情况
    4.2 装饰题材及象征意涵的多样性
        4.2.1 图案题材丰富
        4.2.2 壁画、绘画技艺
        4.2.3 瓦当纹样特色
        4.2.4 雕刻技术表征
    4.3 装饰回应环境
        4.3.1 本地民族化的装饰
        4.3.2 民族自强精神的影响
        4.3.3 宗教信仰的作用
    4.4 建筑装饰的融合与承袭
        4.4.1 茶的连接
        4.4.2 杂居的生活状态
        4.4.3 与宋的承袭
        4.4.4 浪漫主义思想
    4.5 建筑活动再生
        4.5.1 都城文化
        4.5.2 佛塔类型建筑
        4.5.3 建筑装饰技术进步
    4.6 本章小结
5 中央王朝时期建筑装饰的接受性意象
    5.1 元、明、清大一统时代的发展背景
        5.1.1 元代社会基本背景
        5.1.2 明代社会概况
        5.1.3 清代社会基本情况
    5.2 视觉冲击力形式的单一与清晰
        5.2.1 色彩体系特征
        5.2.2 细部的图形特征
        5.2.3 建筑彩画的特殊性
        5.2.4 建筑装饰图案分析
    5.3 印象深刻形式感
        5.3.1 建筑装饰材料更新
        5.3.2 建筑形式限定
        5.3.3 工具理性的体现
        5.3.4 追且追求个性
    5.4 理想化的建筑追求
        5.4.1 吸附聚合
        5.4.2 伦理理性要求
        5.4.3 喇嘛教的影响
        5.4.4 龙纹的成型
    5.5 建筑活动
        5.5.1 盛京城的建造
        5.5.2 交流活动影响
        5.5.3 明代造城运动
    5.6 本章小结
6 东北地区古建筑装饰意象演化特征及其规律
    6.1 东北地区古建筑装饰演化特征
        6.1.1 急剧性
        6.1.2 主动性
        6.1.3 模仿性
    6.2 装饰意象演化规律
        6.2.1 由弱质意象转向强质意象
        6.2.2 由间接意象走向直接意象
    6.3 创新点
        6.3.1 创新点一
        6.3.2 创新点二
        6.3.3 创新点三
结论与展望
参考文献
附录内容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科研项目及科研成果
致谢

(8)基于满族传统刺绣的文创产品设计(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绪论
    1.1 课题研究的相关背景与意义
        1.1.1 课题研究的背景
        1.1.2 课题研究的意义
    1.2 国内外相关研究进展
    1.3 本文主要研究思路
    1.4 研究方法
第2章 满族刺绣的源流及现状
    2.1 满族刺绣的历史变迁及其演变特征
        2.1.1 早期满族刺绣发展的基础
        2.1.2 文化融合对满族刺绣的影响
第3章 满族刺绣的艺术符号与造型特征
    3.1 满族刺绣的技法特征和造型艺术
        3.1.1 技法特征
        3.1.2 纹样类型
        3.1.3 艺术特征
    3.2 满族刺绣造型的文化内涵
        3.2.1 满族刺绣造型的民族文化内涵
        3.2.2 满族刺绣中的萨满信仰文化
第4章 满族刺绣的传承发展困境
    4.1 满族刺绣的传承研究现状
        4.1.1 满族刺绣的传承现状
        4.1.2 满族刺绣的研究现状
    4.2 满族刺绣发展面临的主要问题
        4.2.1 相关传承和创新人才出现断层
        4.2.2 产业状况呈现“低、散、小”的特点
        4.2.3 产品设计创新能力不足
        4.2.4 传统手工艺者缺乏产权意识和法律保障
        4.2.5 政府扶持工作欠缺,无法调动艺人积极性
第5章 提升满绣发展的可行性建议
    5.1 加强满族刺绣文化基础建设
        5.1.1 利用非遗机制扩大文化宣传
        5.1.2 善用知识产权做保护
        5.1.3 建设满族刺绣文化素材库
        5.1.4 搭建公共参与平台
        5.1.5 打造旅游品牌,发展周边产业
        5.1.6 互联网平台助推产业发展
    5.2 文化创意设计方法提升满族刺绣发展优势
        5.2.1 文化符号的套用
        5.2.2 文化符号的提炼重组
        5.2.3 产品中趣味的比重增高
        5.2.4 文化符号的隐喻用法
        5.2.5 文化符号的重组与再创造
    5.3 多维度设计创新增加满族刺绣文化经济价值
        5.3.1 图案题材设计
        5.3.2 图案表现形式的创新
        5.3.3 图案色彩设计的创新
        5.3.4 工艺的创新结合丰富设计表现力
第6章 基于满族传统刺绣的文创产品设计
    6.1 设计定位
        6.1.1 文创背景分析
        6.1.2 消费群体分析
        6.1.3 文化符号提取
        6.1.4 载体分析
    6.2 设计原则
    6.3 设计方法
    6.4 设计表达
    6.5 设计应用
结论
参考文献
致谢
攻读硕士期间发表(含录用)的学术论文

(9)巫术与金代皇权关系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绪论
第一章 巫术的相关理论与概念界定
    第一节 巫术的相关理论
    第二节 巫术概念的界定
    第三节 萨满信仰与女真萨满巫术
第二章 巫术与女真建国前政治演进
    第一节 辽代生女真社会生活概述——以函普事迹为中心考察
    第二节 巫王合一:以国俗治部众
    第三节 巫权争夺:以币马求雅达
    第四节 巫王分离:首领与国相
第三章 巫术与金初皇权的确立、巩固
    第一节 太祖反辽建国中对巫术的利用
    第二节 太宗、熙宗时期的政治斗争与政治改革
第四章 巫术与金朝中后期政局
    第一节 巫术与海陵朝内政外交
    第二节 世宗朝对政权合法性的塑造
    第三节 金代中后期政治中的巫者
结语
参考文献
硕士期间发表论文
致谢

(10)前藏蒙医学时代的北方民族医疗 ——以契丹民族医疗为中心(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前言
    第一节 选题缘起
    第二节 选题意义
    第三节 概念界定与研究综述
        一、概念界定
        二、研究综述
    第四节 研究方法与研究目的
        一、研究方法
        二、研究目的
第一章 契丹社会与契丹医者
    第一节 北方民族中的萨满与医者
    第二节 迭里特
    第三节 耶律倍
    第四节 直鲁古
    第五节 耶律敌鲁
    第六节 本章小结
第二章 契丹医术
    第一节 防腐术
    第二节 热病治疗
    第三节 口腔治疗
第三章 药物、饮食与医药管理
    第一节 契丹药物
        一、防冻药
        二、麻醉药
    第二节 饮食与医药
        一、药食同源
        二、饮食与医药文化变迁
    第三节 医药管理机构
        一、辽代医药管理机构
        二、医药机构与医药人员
第四章 契丹民族与其他民族的医药交流
    第一节 契丹民族与汉民族间的医药交流
    第二节 契丹民族与回鹘民族间的医药交流
    第三节 契丹民族与吐蕃民族间的医药交流
    第四节 本章小结
第五章 北方其他民族的医疗
    第一节 朝鲜半岛地区
    第二节 党项
    第三节 女真民族
    第四节 蒙古民族
    第五节 本章小结
总结
参考文献
附录
    一、前藏蒙医学时代北方民族医疗大事记
    二、回鹘遣使契丹一览表
    三、图版
在学期间的研究成果
后记

四、萨满教——女真民族文化现象(论文参考文献)

  • [1]基于史料实证的金代女真乐舞文化研究[J]. 赵航,隋东旭. 古籍整理研究学刊, 2020(06)
  • [2]萨满教与边疆:边疆文化属性的再认识[J]. 曲枫. 云南社会科学, 2020(05)
  • [3]“金源文化”初探[J]. 于贵军,徐艳. 知与行, 2020(04)
  • [4]宋金时期汉族与女真族的文化互动研究[D]. 董丽晖. 辽宁大学, 2020(01)
  • [5]金代女真族民居室内陈设与装饰研究[D]. 杨雅淳. 哈尔滨师范大学, 2020(09)
  • [6]21世纪中国学界辽金文化史研究的回顾与展望[J]. 孔令楠. 赤峰学院学报(汉文哲学社会科学版), 2020(02)
  • [7]东北地区古建筑装饰意象特征研究[D]. 郭潇. 大连理工大学, 2019(01)
  • [8]基于满族传统刺绣的文创产品设计[D]. 张和潇. 沈阳航空航天大学, 2019(02)
  • [9]巫术与金代皇权关系研究[D]. 周永川. 河北大学, 2018(12)
  • [10]前藏蒙医学时代的北方民族医疗 ——以契丹民族医疗为中心[D]. 王建磊. 兰州大学, 2017(04)

标签:;  ;  ;  ;  ;  

萨满教——女真民族文化现象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