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机活性剂对烤烟生长、产量和品质的影响

有机活性剂对烤烟生长、产量和品质的影响

一、有机活性剂对烤烟生长和产量及质量的影响(论文文献综述)

母显杰[1](2021)在《产表面活性剂油脂降解菌的筛选及性能研究》文中认为油脂废水是一种高浓度的有机废水,未经处理的油脂废水直接排放会危害生态系统和人类健康。生物法是处理油脂废水的重要方法之一,但油脂的疏水性限制了其生物可利用性,生物表面活性剂可以提高菌株对油脂的亲和力,促进菌株对油脂的吸收和利用,从而提高降解率。因此,本研究旨在筛选出产表面活性剂的油脂降解菌,分析其所产表面活性剂的类型及理化性质,并优化该菌株的培养条件,探究不同类型表面活性剂对菌株降解油脂的影响。得到的主要结果和结论如下:(1)经富集驯化筛选出1株产表面活性剂的油脂降解菌C11,该菌株所产生表面活性剂的表面张力为37.1 m N·m-1、排油圈直径6.1cm,油脂降解率52.16%;经形态学、生理生化、脂肪酸测定及分子鉴定,确定菌株C11为伯克霍尔德菌,并命名为Burkholderia sp.C11。(2)菌株C11所产生的表面活性剂经红外光谱分析、薄层层析及亚甲基蓝试验鉴定为糖脂类。该表面活性剂的临界胶束浓度(CMC)为200 mg·L-1,产量为1.6 g·L-1;乳化性能良好,84 h后对液体石蜡的乳化指数仍在60%左右;对pH、温度及盐度有较强的耐受性,在初始pH 5~10,温度0~120℃和盐度0~16%下具有良好的乳化性能及表面活性。(3)通过单因素试验及Box-Behnken响应面试验确定在温度33.28℃、油脂浓度9.31 g·L-1及初始pH为7.92条件下,菌株C11的油脂降解率可达71.70%,表面活性剂产量2.7 g·L-1,菌株C11的降解动力学符合Haldane模型。(4)低浓度(0.5~1 CMC)的生物表面活性剂(鼠李糖脂及槐糖脂)和非离子表面活性剂(Tween 80)均可提升菌株对油脂的降解效果,添加鼠李糖脂(1 CMC)、槐糖脂(0.5 CMC)和Tween 80(1 CMC)可使油脂降解率分别提高10.56%、8.17%和7.84%;添加直链烷基苯磺酸钠(LAS)和十六烷基三甲溴化铵(CTAB)会降低油脂降解效果,且CTAB对菌株降解油脂的抑制作用大于LAS。

张奥棋[2](2021)在《表面活性剂控制微藻培养中生物污染研究及其安全性评价》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微藻是一类形态微小、可以进行光合作用的低等植物,其细胞中含有丰富的蛋白质、多糖、油脂、色素和生物活性物质,被广泛应用于食品、饲料、生物能源和环境修复领域。然而,微藻规模化培养过程中普遍存在生物污染问题,成为制约微藻产业化发展的关键技术难题之一。其中浮游动物和寄生真菌污染发展快、危害大,常导致培养失败,目前还未开发出高效经济的控制技术。本学科组前期通过对多种物理、化学方法进行试验,首次发现阴离子表面活性剂十二烷基苯磺酸钠(SDBS)可以有效控制真菌感染而对产油微藻的生长和油脂积累不产生显着影响。基于此,本论文以优良藻种雨生红球藻(Haematococcus pluvialis)和蛋白核小球藻(Chlorella pyrenoidosa)为研究对象,在鉴定关键污染生物的基础上,首次探究表面活性剂对雨生红球藻中壶菌污染和蛋白核小球藻中轮虫污染的控制效果,确定表面活性剂对微藻生长的安全浓度,对表面活性剂控制技术进行优化,并在微藻规模培养中进行验证,同时对表面活性剂应用于微藻规模培养中生物污染控制的安全性进行初步评价,建立了一种高效、经济、安全的微藻生物污染控制技术。研究结果为表面活性剂控制微藻病虫害技术的产业化应用提供了充足的科学依据和安全保障。论文主要结果及结论如下:1.从受感染的雨生红球藻K-0084跑道池成功分离纯化病害真菌EPG02,并鉴定其为类节壶菌Paraphysoderma sedebokerense。在此基础上,选取5种表面活性剂对EPG02进行控制试验。实验室结果表明,7-10 mg/L十二烷基苯磺酸钠(SDBS)、60 mg/L十二烷基硫酸钠(SDS)和30-40 mg/L脂肪醇聚氧乙烯醚(AEO-7)均可有效控制壶菌感染。其中,7 mg/L SDBS处理效果最好,不仅可以完全控制壶菌的感染,而且对雨生红球藻的生长和虾青素的积累没有显着影响。研究表明,表面活性剂并非通过破坏壶菌与红球藻细胞表面的识别位点阻止感染,而是通过杀灭壶菌的游动孢子而截断壶菌的感染途径。进一步研究发现,表面活性剂SDBS能够造成壶菌游动孢子细胞膜破裂,细胞内含物降解,而对藻细胞结构没有影响。这可能是因为雨生红球藻不动细胞和壶菌游动孢子具有不同的细胞表面覆盖物和结构。雨生红球藻不动细胞具有多层细胞壁,可能阻碍SDBS穿透到藻类细胞膜,而壶菌游动孢子缺乏保护性细胞壁,这使得SDBS可以直接破坏壶菌游动孢子的细胞膜,从而导致游动孢子解体。2、在5 m2开放式跑道池培养试验中7 mg/L SDBS可以有效控制类节壶菌感染并持续至培养结束,雨生红球藻生物质平均产量和虾青素平均产量分别达到55.3 g/m2和1.41 g/m2。在20 m2开放式跑道池培养试验中,7 mg/L SDBS同样可以有效控制类节壶菌感染并持续至培养结束,雨生红球藻生物质产量和虾青素产量分别达到53.9 g/m2和1.32 g/m2。证明将表面活性剂SDBS应用于雨生红球藻的开放式跑道池培养可完全控制壶菌感染,能够保持雨生红球藻培养的长期稳定运行。处理1000 L藻液所需十二烷基苯磺酸钠的费用仅为0.07元(0.01美元),成本低廉,操作简单。3、在开放式跑道池培养蛋白核小球藻XQ-20044的过程中,发现萼花臂尾轮虫(Brachionus calyciflorus)对蛋白核小球藻危害最为严重,能够快速并且大量捕食小球藻,使小球藻培养在72小时内崩溃。在实验室内建立了稳定的蛋白核小球藻-萼花臂尾轮虫共培养体系。在此基础上,选择5种表面活性剂对萼花臂尾轮虫进行控制效果试验,并检测对小球藻的生长影响。实验室结果表明,SDBS、SDS、AES、AEO-7和CDEA均能有效清除小球藻中萼花臂尾轮虫和卵,有效浓度分别为≥10 mg/L、≥15 mg/L、≥10 mg/L、≥7.5 mg/L和≥10 mg/L。其中,10 mg/L SDBS和7.5-10 mg/L AEO-7处理效果最好,不仅可以完全杀灭轮虫,而且对小球藻的生物量无显着影响。综合考虑5种表面活性剂的使用剂量、控制效果、成本和对环境的影响,SDBS更适合于小球藻大规模培养中萼花臂尾轮虫污染的控制。4、在5 m2开放式跑道池试验中,10 mg/L SDBS处理仍然可以快速杀灭轮虫污染并对微藻生长无显着影响,小球藻生物质干重可达到0.74 g/L以上。与已报道的其他化学药剂相比,SDBS具有应用范围广、处理成本低的优点,单次使用10 mg/L SDBS处理5 m2(1000 L)的跑道池,试剂成本仅为0.09元(0.014美元)。因此,SDBS适合于经济微藻和能源微藻大规模培养中轮虫污染的控制。5、建立藻液中及生物质内SDBS检测方法并优化操作流程。优化后的亚甲蓝分光光度法检测SDBS范围0.04~1 mg/L,相对标准偏差4.6%,空白加标的平均回收率96.4%,萃取时间和萃取试剂大幅减少;优化后的高效液相色谱法检测SDBS范围0.5~100 mg/L,相对标准偏差0.3%,空白加标的平均回收率为101.3%。以上两种方法均满足《环境水质监测质量保证手册》(第二版)中的规定要求,且检测区间可以形成互补。6、在实验室无菌条件下研究了藻种、光照强度、温度、通气(空气)对SDBS降解的影响。结果显示,蛋白核小球藻、脂球藻和雨生红球藻均不能降解藻液中的SDBS;光照强度(0、100、200、300μmol·m-2·s-1)和温度(15℃、25℃、35℃)的变化对培养基中SDBS的降解没有显着作用;通入无菌空气96小时,SDBS降解率达到51.8%。在实验室内非无菌条件下进行微藻通气培养,蛋白核小球藻、脂球藻、雨生红球藻藻液中SDBS迅速降解,培养结束时残余浓度分别为0.37mg/L、0.3 mg/L和0.36 mg/L,均低于国家污水排放标准最低限量(GB18918-2002,0.5 mg/L),不会对环境产生负面影响。同时,雨生红球藻、小球藻和脂球藻生物质中均未检测到SDBS残留,表明在微藻培养中使用SDBS(≤10 mg/L)控制生物污染不会因SDSB在生物质中富集而产生安全隐患。

肖文静[3](2021)在《生物改性及表面活性剂结合策略对玉米秸秆生物质转化效率的影响》文中研究说明随着能源危机问题的日益严峻,开发生物质能源成为缓解能源危机的必要举措。由于纤维素被半纤维素及木质素的交联包裹的特殊复杂结构,木质纤维素对纤维素酶的酶解抗性和纤维素酶利用率低成为限制纤维素生物质能源高效利用的两大主要瓶颈。因此,本课题从降低纤维素酶酶解抗性和提高纤维素酶利用率这两个方面开展系统性的研究。首先基于纤维素酶与木聚糖酶共表达酿酒酵母,研究了木聚糖酶和纤维素酶在木质纤维素生物转化过程中的协同作用;随后对生物改性玉米秸秆(Lac-CS)的生物转化效率进行评价,通过分析生物改性对玉米秸秆表面微观结构的影响,揭示了影响玉米秸秆纤维素酶解效率的结构关键因子;评价表面活性剂添加对生物转化的效果并探究其对纤维素酶的非特异性吸附的影响;最后,对生物改性与表面活性剂添加复合策略下的玉米秸秆生物转化效果进行评价。从实验室水平对生物质乙醇转化提供一种新的思路。全文主要研究内容与结果如下:1)纤维素酶和木聚糖酶协同促进木质纤维素向生物乙醇的转化。纤维素酶-木聚糖酶共表达酿酒酵母(INVSc-CBH-TS/CA)生物转化乙醇产量高于单独表达纤维素酶酿酒酵母,且纤维素酶与木聚糖酶协同作用能进一步提高生物转化乙醇产量。在120 h,INVSc-CBH-CA和INVSc-CBH-TS的乙醇产量分别为INVScCBH的1.7和2.1倍,分别是INVSc-CBH和INVSc-CA或INVSc-TS的乙醇产量之和的3.4倍和3.8倍,表明共表达菌株中纤维素酶和木聚糖酶的协同作用能够促进木质纤维素的生物转化效率。2)基于漆酶的生物改性促进玉米秸秆的酶解糖化和乙醇转化。玉米秸秆生物改性产物GC-MS检测中发现木质素结构单元相关化合物对羟基苯甲酸(4-hydroxybenzoic acid)和对香豆酸(p-coumaric acid)或间羟基肉桂酸(3-hydroxycinnamic acid)。FTIR结果显示生物改性导致底物中与木质素相关的官能团的变化,如甲基、亚甲基、酯基、甲氧基、芳香族骨架等,确认了漆酶对玉米秸秆中木质素组分的解聚作用。Lac-CS对比原始玉米秸秆具有更好的纤维素酶酶解效果和更高的生物转化乙醇产量。INVSc-CBH-TS以Lac-CS为底物进行同步糖化发酵(SSF)的乙醇产量在第四天为对照组的3.1倍。INVSc-CBH-CA以Lac-CS为底物进行SSF第六天乙醇产量为对照组的1.7倍。通过对微观结构的研究发现,Lac-CS的孔隙度、结晶度以及显微结构是影响酶解效果的关键性因素。Lac-CS酶解后上清中蛋白含量比对照组提高了0.208 mg/m L,但酶解糖产量为对照组的3.49倍,表明Lac-CS酶解过程中纤维素酶的非特异性吸附作用减少。3)表面活性剂能促进玉米秸秆的酶解糖化和乙醇转化。化学表面活性剂(Tween-80)和生物表面活性剂(鼠李糖脂、茶皂素)的添加有效提高玉米秸秆生物转化乙醇产量和纤维素酶酶解效果,其中生物表面活性剂鼠李糖脂的效果最佳。在INVSc-CBH-TS的木质纤维素SSF过程中,添加0.1%鼠李糖脂的乙醇产量(0.5 g/L)分别为添加0.5%Tween-80、0.01%茶皂素、无添加对照组乙醇产量的1.61,1.08和2.3倍。纤维素酶解过程中,上清中蛋白含量从高到低为0.01%茶皂素(0.89 mg/m L)、0.1%鼠李糖脂(0.84 mg/m L)、0.5%Tween-80的(0.78 mg/m L),而酶解过程中添加0.01%茶皂素、0.1%鼠李糖脂、0.5%Tween-80后葡萄糖含量分别为0.23 mg/m L、0.39 mg/m L、0.12 mg/m L,该结果表明鼠李糖脂能通过减少纤维素酶的非特异性吸附提高纤维素酶利用率,达到最佳的酶解效果。4)生物改性与表面活性剂的复合作用能够进一步提高玉米秸秆生物转化的乙醇产量。漆酶改性与生物表面活性剂鼠李糖脂的复合策略对生物质利用率的提高效果最佳。使用生物改性与鼠李糖脂的复合策略INVSc-CBH-TS在SSF第5天乙醇含量(0.69 g/L)较对照组(0.5 g/L)提高38%,第6天的乙醇含量(0.73g/L)比对照组(0.56 g/L)提高30%。对比Tween80复合策略(0.58 g/L)和茶皂素复合策略(0.65 g/L)在第6天的乙醇产量也有明显提高。综上所述,本论文通过纤维素酶-木聚糖酶共表达重组菌株及漆酶生物改性解除木质纤维素物理屏障,并通过表面活性剂降低纤维素酶的非特异性吸附。系统的研究了通过解除半纤维素和木质素的物理屏障作用,降低非特异性吸附作用,提高生物质转化效率。初步解析了影响生物质转化的结构关键因子(结晶度、孔隙率、表面显微结构),明晰了表面活性剂对纤维素酶非特异性吸附作用的影响及作用原理,并为生物质能源的高效利用奠定了理论基础。

陈丹梅[4](2020)在《产酶溶杆菌新株Lysobacter enzymogenes LE16的促生防病作用及机理》文中认为我国化肥的平均用量是美国和欧盟的2.52.6倍,农药用量是全球平均水平的2.5倍,肥料和农药利用率远远低于世界均值。长期大量使用化肥农药,造成一系列生产、环境和安全问题,如土地生产力下降、重金属积累(主要源于化学磷肥)、水体富营养化、病原菌耐药性增强、药效降低(或失效)、生物多样性减少、食品农药残留超标等。在连作高产条件下,仅依靠传统技术减施化肥农药远远不够,亟待开创新思路、发展新技术、研制新产品。微生物生物技术是活化土壤养分、促进植物生长、增强作物抗逆性、提高肥效药效、减施化肥农药的重要手段之一。微生物制剂安全无毒、资源节约、环境友好,但种类较少、效果欠佳、成本偏高,急需增加种类、降低成本、提高肥效药效。本项研究以云南省长期轮作的土壤为对象,自主筛选获得兼具促生防病功能的产酶溶杆菌新株Lysobacter enzymogenes LE16,利用分子生物学、生物化学、土壤学、植物营养学和植物病理学等手段,研究了相关效应及机理,为减施化肥农药等提供了科学依据和潜在手段。主要研究结果如下:(1)产酶溶杆菌Lysobacter enzymogenes LE16(以下简称菌株LE16)能分泌磷酸酶、蛋白酶、溶菌酶、植物生长激素(IAA)和铁载体,可能具有活化土壤有机氮磷和拮抗作物病原菌等生物学功能;在液体培养条件下,菌株LE16会发生自溶,最终形成无菌发酵液。分子鉴定和全基因测序结果表明,菌株LE16不同于已知的产酶溶杆菌OH11、C3、3.1 T8等,为产酶溶杆菌新株。利用生物信息技术研究后发现,该菌株的核基因序列上存在指导合成分泌蛋白酶、磷酸酶、铁载体、IAA和多种抗菌物质的结构机构和调节基因,具有一定的植物促生防病潜力。(2)液培试验表明,菌株LE16能分泌酸性、中性和碱性蛋白酶,水解牛血清白蛋白产生NH4+;培养温度从12℃升高至28℃,菌株水解有机氮的能力逐渐增强;在pH4.010.0范围内,菌株水解牛血清白蛋白产NH4+能力无显着变化。此外,该菌株还能分泌酸性、中性和碱性磷酸酶,在1228℃和pH 4.010.0条件下均能水解卵磷脂;等量的硝态氮、铵态氮和尿素对该菌株水解有机磷的能力无显着影响,适量的外源氮和无机磷能显着提高该菌株水解有机磷的效率。(3)土培试验表明,菌株LE16能在供试紫色土中成功定殖,并分泌蛋白酶和磷酸酶活化土壤有机氮磷;培养30 d后,接菌土壤中的碱解氮、铵态氮、Olsen磷和水溶性磷含量均显着增加,比未接菌处理分别提高17.82%22.26%、46.54%47.86%、64.33%81.67%和48.82%55.88%。(4)盆栽试验表明,接种菌株LE16能提高生菜和辣椒根系活力,显着促进植株生长和养分吸收;与单施化肥处理相比,化肥配施LE16菌剂使生菜和辣椒分别增产6.43%11.30%和43.82%70.33%,品质改善。其主要机理可能是菌株LE16活化了土壤有机氮磷、增加了土壤有效养分含量。(5)在50 mL等体积培养条件下,培养温度从12℃升高至36℃,LE16菌体全部自溶所需时间由336 h缩短至96 h;在28℃等温培养条件下,培养体积由50 mL增加至400 mL,菌体全部自溶所需时间由120 h增加至216 h;但培养pH 5.0、7.0、9.0和接种量1%、2%、5%对该菌株的自溶过程无显着影响。因此,菌株LE16可能通过群体感应诱导菌体发生自溶,并通过细胞间的接触进行传播,最终形成无菌发酵液。(6)平板拮抗试验表明,菌株LE16能显着抑制金黄色葡萄球菌(Staphylococcus aureus)、烟草野火病菌(Pseudomonas syringae pv.tabaci)、柑橘炭疽病菌(Colletotrichum gloeosporioides)、意大利青霉(Penicillium italicum)、烟草赤星病菌(Alternaria alternate)、松立枯丝核病菌(Rhizoctonia solani)、瓜类蔓枯病菌(Didymella bryoniae)、油菜菌核病菌(Sclerotinia sclerotiorum)、烟草疫霉(Phytophthora nicotiana)和辣椒疫霉(Phytophthora capsici)的生长。其发酵液经100℃高温处理30 min或在常温下储存1年后,仍能显着抑制植物病原真菌和卵菌的生长、导致菌丝畸形,其抑菌机理可能是分泌蛋白酶、磷酸酶、溶菌酶、铁载体和热稳定性抗菌物质等。(7)抗病试验表明,盆栽土壤施用菌株LE16发酵液能诱导植株产生获得性系统抗性,对烤烟黑胫病和辣椒疫病的防治效果分别为54.96%75.67%和86.20%93.10%;叶面喷施该发酵液能有效抑制瓜类蔓枯病菌侵染黄瓜,对黄瓜蔓枯病的预防和治疗效果分别为50.65%和53.67%,类似农药甲基托布津。该发酵液经100℃高温处理30 min或常温储存1年后,均能显着抑制白粉病孢子萌发并有效防治烤烟和黄瓜白粉病,温室防治效果分别为92.25%100%(烤烟)和91.30%96.78%(黄瓜),优于常用农药三唑酮;此外,该发酵液对田间烤烟白粉病的治疗效果较好并具有持续作用。总之,产酶溶杆菌Lysobacter enzymogenes LE16能活化土壤有机氮磷,促进植物生长,拮抗多种病原微生物,预防和治疗植物病害,高效防治作物白粉病,表现出较好的应用前景。

王发展[5](2020)在《叶面喷施植物生长调节物质对烤烟上部叶品质的影响》文中指出于2018年在河南省驻马店市泌阳县盘古乡开展田间试验,研究叶面喷施赤霉素、磷酸二氢钾与蔗糖脂肪酸酯对烤烟上部叶生理生长和物理特性、化学品质以及香气含量的影响,探讨提高烤烟上部叶品质及可用性的处理措施。共设置8个处理:CK:喷施清水;CK1:喷施赤霉素;CK2:喷施磷酸二氢钾;CK3:喷施蔗糖脂肪酸酯;T1:喷施赤霉素+磷酸二氢钾;T2:喷施赤霉素+蔗糖脂肪酸酯;T3:喷施磷酸二氢钾+蔗糖脂肪酸酯;T4:喷施赤霉素+磷酸二氢钾+蔗糖脂肪酸酯。主要研究结果如下:1、随着烤烟打顶后的生长发育,不同处理下烤烟上部叶面积均表现出逐渐增加的趋势,且基本呈现出T4处理大于两两配施的T1、T2、T3处理和单施的CK1、CK2、CK3处理结果。在各个时期T4处理下烤烟上部叶面积均为最高,相对于两两配施条件下,尤其显着(P<0.05)高于CK2和CK3和T1处理,平均增幅分别达25.43%、35.53%和12.40%。从以上分析可以看出,赤霉素、磷酸二氢钾和蔗糖脂肪酸酯的外源喷施处理能够有效提高烤烟上部叶面积,特别是三者混施下烤烟上部叶面积提高程度最大。2、T4处理下,相对于CK处理在打顶后15 d和30d烤烟上部叶SPAD值虽有所降低,但差异并不显着(P>0.05)。相对于赤霉素、磷酸二氢钾和蔗糖脂肪酸酯两两配施条件下,打顶后45 d烤烟上部叶SPAD值显着低于T1处理及T2处理。随着生育期的延长,不同处理下烤烟上部叶SPAD值逐渐降低,呈现衰老特征。单施不同外源物质及复合处理下,CK2处理、T3处理及T4处理下烤烟叶片后期成熟落黄表现较好。3、T4处理下,在打顶后期烤烟上部叶净光合速率、气孔导度和蒸腾速率降低明显,结合SPAD值的表现也可看出,三种外源物质复合处理后期成熟落黄较好,在烤烟上部叶净光合速率上也有相应的表现。打顶后45 d烤烟上部叶胞间CO2浓度相对于CK处理和CK2处理有不同程度降低。而相对于赤霉素、磷酸二氢钾和蔗糖脂肪酸酯两两配施均有所提高,增幅分别达16.30%、23.50%和13.34%,且差异均显着,此时烤烟上部叶已近成熟状态。4、随着生育期的延长,不同处理下烤烟上部叶淀粉酶活性呈现出先升高再降低的趋势,烤烟上部叶硝酸还原酶活性呈现逐渐降低的趋势。T4处理下,在打顶后15 d、30 d和45 d不同时期烤烟上部叶淀粉酶、硝酸还原酶活性均较高,相对于对照、单施和赤霉素、磷酸二氢钾及蔗糖脂肪酸酯两两配施,烤烟上部叶淀粉酶、硝酸还原酶活性基本上均高于其他处理。5、T4处理下,烤后烟叶各项物理特性指标较CK处理均有显着改善,其中单叶重、抗张力、叶质重和填充值为各处理中最高,而含梗率相对较低,说明赤霉素与磷酸二氢钾和蔗糖脂肪酸酯三者混施能有效改善烤后烟叶各项物理特性。6、T4处理下,烤后烟叶还原糖、总糖和钾含量为各处理中最高,而总氮、烟碱和氯含量为各处理最低,且相对CK处理及CK1、CK2及CK3处理亦有显着差异,说明复合喷施赤霉素与磷酸二氢钾和蔗糖脂肪酸酯对烤后烟叶常规化学成分的有益改善最为显着,能够有效提高烤后烟叶还原糖、总糖和钾含量,同时有效降低总氮、烟碱和氯含量,T4处理下,烤后烟叶两糖比、糖碱比、氮碱比和钾氯比较其它处理均有不同程度提高,改善烟叶化学成分协调性。7、赤霉素与磷酸二氢钾和蔗糖脂肪酸酯三者混施下烤烟新植二烯和香气总量>二者复合处理>单施处理>对照处理。赤霉素与磷酸二氢钾和蔗糖脂肪酸酯三者混施对烤后烟叶中性致香物质积累有明显的促进作用,且相对于其他处理效果最佳。

郑天然[6](2019)在《表面活性剂促进纤维多糖原料酶解转化及机理研究》文中认为燃料乙醇是化石燃料的重要替代品之一,是可再生能源开发利用的重要方向。糠醛渣作为资源丰富的工业纤维废渣,是转化纤维乙醇的理想原料。目前已有研究关注于开发新工艺提高糠醛渣等工业纤维渣的乙醇转化效率,但是仍需较大幅度降低过程成本以实现纤维乙醇的商业化生产:如采用有效的预处理方法来改变纤维原料高度复杂的内部结构;降低生物转化过程中所需化学品的用量和能耗;实现低酶用量下纤维原料向目标产物的高效转化等。本文采用酸性亚硫酸盐预处理提高糠醛渣的酶解效率,结合脱木素程度、底物特性和酶解体系特性分析了预处理促进酶解的机理;研究了不同类型表面活性剂辅助酸性亚硫酸盐预处理与酶解效率的关联规律;研究了油茶皂素和鼠李糖脂对糠醛渣高底物浓度同步糖化发酵过程的影响,并深入探讨了鼠李糖脂在促进乙醇转化过程中的作用机制。主要结论如下:在糠醛渣酸性亚硫酸盐预处理的研究中,考察了不同预处理温度对酶解效率的影响。酸性亚硫酸盐预处理可以显着提高糠醛渣的酶解效率。糠醛渣经100℃预处理3 h,酶解时底物浓度5%(w/v)、用酶量10 FPU/g-纤维素,其纤维素转化率从71.02%提高至93.82%。扫描电镜分析表明,酸性亚硫酸盐预处理后的糠醛渣表面变得疏松、光滑度下降,糠醛渣整体结构被破坏,预处理物料表面孔洞的出现增加了糠醛渣表面的活性位点,可增强纤维素酶的可及度。预处理过程中产生的可溶性木质素磺酸盐不仅可以作为表面活性剂降低木质素对纤维素酶的无效吸附,还可以降低酶解体系的界面张力促进酶解反应的进行。表面活性剂辅助酸性亚硫酸盐预处理糠醛渣,其高底物浓度(20%w/w)酶解的研究结果表明,无患子皂素的添加可以显着提高酶解效率。当酶用量为2.5 FPU/g-纤维素时,向预处理后全部浆料的酶解体系中添加4 g/L无患子皂素可使纤维素转化率从32.73%提高至59.39%。当酶用量增加至5 FPU/g-纤维素时,添加4 g/L无患子皂素可使酶解体系的最终糖浓度达到88.85 g/L,纤维素转化率提高到91.38%。添加表面活性剂的酶解体系的表面张力(~51.50mN/m)均低于未经处理原料酶解体系的表面张力(66.54 mN/m)。添加表面活性剂后底物的接触角(33.2°)低于未经处理原料的接触角(43.9°),无患子皂素表面活性剂的添加可以改善酶解底物的润湿性,提高酶解效率。糠醛渣和油茶饼粕混合底物发酵的研究结果表明,向糠醛渣的同步糖化发酵过程中添加低浓度的油茶饼粕可以促进纤维乙醇的生产。油茶饼粕中的茶皂素作为表面活性剂可以促进纤维素的转化;油茶饼粕中的茶蛋白可以作为酵母生长所需的氮源,能够降低培养基成本。当底物浓度为15%(w/w)、加酶量为10 FPU/g-纤维素时,添加10 g/L油茶饼粕的发酵体系乙醇得率可达理论值的86.56%,添加油茶饼粕可以改善底物的润湿性和降低反应体系的界面张力。与其他涉及预处理的生物转化过程相比,直接添加油茶饼粕的发酵过程消耗的能耗更低,高底物浓度发酵可以通过较为简化的底物耦合过程实现。以木薯渣为原料,研究比较了四种不同的发酵工艺路线生产鼠李糖脂。结果表明,木薯渣不经双酶法糖化,直接添加纤维素酶和铜绿假单胞菌进行同步糖化发酵即可将木薯渣中大部分淀粉和纤维素转化为鼠李糖脂。在5%(w/v)底物浓度、纤维素酶用量3.75 FPU/g-木薯渣、纤维二糖酶用量5.63 CBU/g-木薯渣的条件下,最终发酵液中鼠李糖脂浓度为11.49 g/L,提纯后所得鼠李糖脂的临界胶束浓度为150 mg/L。在糠醛渣高底物浓度同步糖化发酵过程中添加低浓度的鼠李糖脂可以有效提高乙醇得率。底物浓度为20%(w/w)、纤维素酶用量为10 FPU/g-纤维素的发酵体系中,添加0.2 g/L的鼠李糖脂可使乙醇得率提高22.39%,同时可使纤维素转化率提高至82.38%。鼠李糖脂对发酵过程的影响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鼠李糖脂的结构特性使其易于在两相界面聚集,降低反应体系的界面张力;界面张力的降低能够在一定程度上促进纤维素酶的溶解,从而降低界面上纤维素酶的失活程度;X射线光电子能谱分析表明,鼠李糖脂的添加可以有效降低发酵底物对于纤维素酶的无效吸附,有利于促进纤维素的高效转化。

吉骊[7](2019)在《工业纤维多糖原料高效预处理与利用过程及机理研究》文中研究说明生物乙醇作为汽油燃料的替代品,是目前最有应用潜力的可再生能源之一。工业纤维多糖原料(糠醛渣、木薯渣及毛竹)是生物乙醇规模化生产的潜在原料。将纤维多糖原料中的纤维素转化为可发酵糖是生物乙醇转化过程的关键步骤,但纤维原料结构的顽抗性和木质素对底物酶水解的抑制作用阻碍了纤维素的高效转化。生物质原料有效预处理方式以及原料耦合技术的开发对提高生物乙醇生产效率、增加经济效益、拓宽糖平台发展等具有重要意义。本文研究内容包括:采用绿液-过氧化氢对糠醛渣进行预处理,将预处理后的糠醛渣与木薯渣耦合共发酵生产乙醇,比较了木质素脱除强度对发酵过程的影响:以生产生物柴油过程中的副产物甘油为毛竹预处理溶剂,探讨了分离甘油的不同后处理方式对后续酶解发酵的影响;开发了毛竹苯酚-二氧六环预处理体系,实现了毛竹纤维素、半纤维素和木质素的高效分离和有效利用;以预处理毛竹酶解液或木薯渣糖化液为碳源,采用木醋杆菌原位合成了功能性复合细菌纤维素水凝胶,主要结果如下。糠醛渣经soda绿液-过氧化氢预处理,木质素含量明显降低。预处理后底物固体得率随过氧化氢浓度的提高而下降,木质素含量也相应降低。当H202添加量0.6 g/g-底物、绿液用量2 mL/g-底物、预处理温度80℃时,木质素的脱除率达到42.0%。木质素在绿液-过氧化氢预处理过程中被分解为低分子量的可溶物进而被脱除;而绿液中碳酸钠和氢氧化钠的含量低于一般碱性溶液,因此最大程度提高了预处理过程中纤维素的保留率。利用混合底物同步糖化发酵生产乙醇,当木薯渣与糠醛渣混合底物浓度12%、混合质量比1:1时,发酵液乙醇浓度为39.9 g/L,乙醇得率达到理论值的93.6%。木薯渣为同步糖化发酵过程提供了氮源,同时糠醛渣同步糖化发酵过程中的纤维素酶促进了木薯渣的纤维乙醇转化,二者耦合转化发酵可相互促进,提高原料利用率,降低化学品使用量。添加无患子皂素表面活性剂不仅降低了纤维素酶用量,还可延迟和降低副产物乳酸的形成。使用不同来源的工业粗甘油分别在150、160℃下预处理毛竹3 h。采用生物柴油生产副产物碱性甘油预处理毛竹,木质素脱除率达到39.2%,预处理毛竹酶解葡萄糖得率为理论值的95.0%,同步糖化发乙醇得率达到理论值的73.1%。在预处理过程中,脂肪酸皂与木质素形成乳浊液,可减少木质素的沉积。通过压滤法分离甘油,固体底物残留的脂肪酸皂有效阻止了木质素对纤维素酶的无效吸附,提高了酶解和发酵效率。采用酸性1,4-二氧六环预处理体系高效分离毛竹中纤维素、半纤维素和木质素。预处理及分离过程中,半纤维素发生解聚形成糠醛,糠醛得率可达理论值的93.5%。在80℃下,酸性二氧六环体系中添加25%苯酚(wt%,底物)预处理毛竹2 h,木质素的提取率为51.9%;通过二维核磁分析,毛竹木质素G6和H2,6键消失,Cα电子云发生偏移,苯酚与木质素发生加成反应并生成了酚化木质素,酚化木质素在苯酚-甲醛反应中可作为低成本的苯酚替代品。甘油预处理毛竹酶解液(BBC)以及木薯渣糖化液(CBC)可作为木醋杆菌的碳源,生产细菌纤维素。通过添加1.5%透明质酸(HA)或0.5%海藻酸(AA)得到HA-BBC、HA-CBC及AA-BBC、AA-CBC复合水凝胶。复合水凝胶的热稳定性得到提高,其中HA-CBC的热稳定性最高。AA-CBC具有良好的载药及药物缓释性能,可将牛血清蛋白药物释放时间延长至60 h,所载牛血清蛋白的最终释放率可达95.0%。复合细菌纤维素水凝胶产物与Hela细胞具有良好的细胞相容性,可用于给药系统。

杨曦[8](2018)在《剑阁县植烟土壤肥力水平及综合评价》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以四川省广元市剑阁烟区420份代表性土壤为研究材料,分析该区植烟土壤理化性质,参考烟区烟叶生产现状,利用经验隶属度函数等统计分析方法,综合评价该区植烟土壤质量。主要研究结论如下:土壤pH:全县土壤酸碱度普遍呈弱碱性,应增施土壤酸碱度调节剂改善土壤理化环境;土壤有机质:凉山、龙源、毛坝、木马、普安、樵店、田家、武连、羊岭等9个乡镇土壤有机质含量低,应注意增施土壤有机肥,配合农耕基肥,在改善土壤环境基础之上,持续增加改善土壤有机环境的耕作措施;土壤全氮:全县土壤氮含量普遍较低,应增加氮肥施量比例;土壤碱解氮:全县烟区47个检样点土壤检样点碱解氮含量全在3%以下,处于极低水平,影响烤烟吸食品质;速效磷:樵店、田家、羊岭、北庙、普安、涂山、张王、长岭、正兴、高池、江石、金仙、开封、王河、西庙、香沉、盐店、迎水等乡镇土壤检样点速效磷含量偏低,应注意磷肥供给,改善土壤磷素含量比例;有效钾:白龙、碑垭、垂泉、店子、广坪、锦屏、龙源、樵店、闻溪、羊岭、杨村、摇铃等12个乡镇土壤有效钾含量偏低,钾含量偏低一方面影响卷烟燃烧性,另一方面影响烤烟外观品质,降低烤烟质量,因此这些烟区应注意钾肥供给。综合来看:土壤有机质、全氮、碱解氮、有效磷、交换性镁、有效硼、有效锌、有效铁、氯离子含量偏低;土壤酸碱度、交换性硫、有效锰含量偏高;速效钾、交换性钙、有效铜含量适宜。从土壤肥力综合指数(IFI)来看:分布在0.6≤IFI<0.8(勉强适宜)的有28个,说明剑阁县烟区IFI值主要集中在中上等水平,烟区土壤肥力水平处在“较适宜”档次。

王亚虹,韩丹,高森,曹丽君,王晓丽,牛桂言,任志广,许自成[9](2018)在《表面活性剂辅助钾肥喷施对烤烟叶片润湿性能、生理指标及品质的影响》文中研究指明为提高烟叶钾肥利用率及改善烟叶品质,以烤烟品种‘K326’为材料,利用接触角法测定了烟叶的临界表面张力;选取蔗糖脂肪酸酯、茶皂素、洗衣粉3种表面活性剂,利用表面张力法确定其临界胶束浓度;以喷施清水和单独喷施钾肥为对照,分别在钾肥中加入3种表面活性剂进行大田喷施试验(CK:喷施清水;CK1:喷施钾肥;T1:喷施钾肥+蔗糖脂肪酸酯;T2:喷施钾肥+茶皂素;T3:喷施钾肥+洗衣粉),测定不同生育期不同处理烟叶钾含量、抗氧化酶活性以及质体色素含量,并对烤后烟叶进行化学成分测定,研究了表面活性剂辅助钾肥喷施对烤烟润湿性能、生理指标及烤后烟叶品质的影响。结果表明:1)烟叶临界表面张力为30.41 mN?m-1,属于临界表面张力较低的叶片,较难被液体润湿。表面活性剂蔗糖脂肪酸酯和茶皂素的临界胶束浓度为1 000 mg?L-1、5 000 mg?L-1,对应的表面张力值为32.64 mN?m-1、40.33 mN?m-1,而洗衣粉浓度2 000 mg?L-1时的表面张力最接近烟叶的临界表面张力,对应的表面张力值为30.30 mN?m-1。加入表面活性剂后,钾肥溶液表面张力显着降低,润湿性能增加。2)表面活性剂促进了烟叶对钾肥的吸收。与单独喷施钾肥相比,加入表面活性剂后,烟叶生长过程中钾含量提高,其中T1、T2处理4个生育期烟叶钾含量均高于CK1处理。表面活性剂辅助钾肥喷施不同程度提高了烟叶SOD、POD酶活性,降低了MDA含量,烟叶抗氧化能力增强,膜脂过氧化程度降低,烟株抗逆性增强。此外,加入表面活性剂后,烟叶功能盛期叶绿素含量、类胡萝卜素含量提高,进而增强了烟叶的光合作用,有利于光合产物的合成和积累。3)加入表面活性剂后,烤后烟叶总氮和烟碱含量降低,钾含量和总糖、还原糖含量升高,化学成分更协调,烟叶品质更加优异。综合来看,添加蔗糖脂肪酸酯处理在提高烟叶润湿性能、促进钾肥吸收以及改善烟叶生理指标、提升品质方面效果最佳。

王亚虹[10](2018)在《表面活性剂辅助的钾肥喷施对烤烟生长及品质的影响》文中研究指明为提高烟叶钾肥利用率及改善烟叶品质,以烤烟品种K326为材料,利用接触角法测定了烟叶的临界表面张力;选取了蔗糖脂肪酸酯、茶皂素、洗衣粉3种表面活性剂,测定其临界胶束浓度并确定钾肥喷施液中的添加浓度。通过大田喷施试验(CK:喷施清水,CK1:喷施钾肥,T1:喷施钾肥+蔗糖脂肪酸酯,T2:喷施钾肥+茶皂素,T3:喷施钾肥+洗衣粉),研究了表面活性剂辅助的钾肥喷施对烤烟生长及品质的影响。主要结果如下:1、通过测定发现烤烟K326叶片的临界表面张力较低,仅为30.41 mN·m-1,较难被液体润湿。蔗糖脂肪酸酯和茶皂素的临界胶束浓度分别为0.1%、0.5%,对应的表面张力值分别是 32.64 mN·m-1、40.33 mN·m-1,而洗衣粉浓度在0.2%时对应的表面张力值为30.30 mN·m-1,最接近烟叶的临界表面张力。大田喷施处理T1、T2、T3溶液的表面张力比单独喷施钾肥处理CK1依次降低60.77%、41.84%、61.58%,润湿性能得到了明显改善。2、喷施钾肥对烟株农艺性状产生一定积极作用,加入表面活性剂后,烟株的农艺性状进一步改善。表面活性剂辅助的钾肥喷施可以明显促进烟株最大叶长、最大叶宽以及最大叶面积的增加。在烟株成熟期,T1、T2、T3处理最大叶长、最大叶宽以及最大叶面积均显着高于CK,其中T1处理最大叶面积显着高于CK1。整体来看,以T1处理改善烟株农艺性状、促进烟株生长发育的效果最好。3、随着烟株的生长生育,中部叶钾含量呈现出逐渐降低的趋势。喷施钾肥可以提高不同生育期中部叶钾含量,加入表面活性剂后,钾含量进一步增加。其中T1、T2处理四个时期中部叶钾含量均高于单独喷施钾肥CK1处理,且T1与CK1差异达显着水平。表面活性剂促进了钾肥的吸收,进而增加了烟叶中钾素含量,尤其以T1处理钾含量最高。4、大田喷施处理对不同生育期烟叶的生理指标产生了明显影响。与单独喷施钾肥CK1相比,在不同生育期T1、T2处理烟叶SOD、POD酶活性均不同程度的增加;T1、T2、T3处理烟叶MDA含量均降低。其中以T1处理MDA含量最低。表面活性剂辅助的钾肥喷施处理提高了烟叶SOD、POD酶活性,降低了 MDA含量,烟株抗氧化能力增强,烟叶膜脂过氧化程度降低。此外,与单独喷施钾肥CK1处理相比,表面活性剂辅助的钾肥喷施处理提高了烟叶功能盛期的叶绿素、类胡萝卜素含量,进而加强了光合作用,促进了光合产物的合成和积累,其中以T2处理提高烟叶生育前期叶绿素、类胡萝卜素含量效果最佳。5、不同喷施处理对烟叶发育过程中气孔、蜡质层以及解剖结构产生不同影响。钾肥喷施促进了烟叶气孔的开启,但是效果甚微。钾肥中加入表面活性剂后,烟叶的气孔开度进一步增加。在大田喷施处理24h后,不同处理的叶片气孔开度表现为:T1>T3>T2>CK1>CK,T1处理促进叶片气孔开启的作用最强。表面活性剂辅助的钾肥喷施可以溶解叶片蜡质层,T1处理叶片蜡质层存在部分溶解,T2处理蜡质层仅有少量的溶解,而T3处理蜡质层溶解面积相对较大。此外,不同喷施处理影响了叶片的解剖结构,各处理的栅栏组织厚度、组织比以及紧密度具体表现为T1>T2>T3>CK1>CK,而海绵组织厚度、叶片总厚度以及疏松度具体表现为CK>CK1>T3>T2>T1,以T1处理对叶片的解剖结构的改善作用最佳。6、不同喷施处理对烤后烟叶物理性状产生影响,具体表现为:钾肥喷施处理CK1对烟叶物理性状有一定的改善作用,加入表面活性剂后,T1、T2、T3处理的叶长、叶宽、单叶重、填充值与拉力均高于单独喷施钾肥的CK1处理,含梗率均低于CK1。其中,对烤后烟叶叶长的改善作用最为明显,T1处理上部叶、中部叶叶长与CK1差异均达到显着水平。7、与喷施清水相比,钾肥喷施处理提高了中、上部烟叶钾含量、还原糖含量、总糖含量,降低了总氮和烟碱含量,糖碱比、钾氯比等更为适宜。加入表面活性剂后,T1、T2处理的烟叶糖含量、钾含量均进一步增加,烟碱、总氮含量均进一步降低。表面活性剂促进了钾肥的吸收,进而改善了烤后烟叶化学成分,其中以T1处理钾含量最高,化学成分最为协调。8、不同喷施处理对提高烤后中部、上部叶中性致香物质含量产生积极的影响。单独喷施钾肥可以提高中、上部烟叶中性致香物质含量,有利于提高烟叶香吃味。钾肥中加入表面活性剂后,烟叶中性致香物质含量进一步增加。对于烤后中部叶、上部叶,各处理中性致香物质总量均表现为T1>T2>T3>CK1>CK。其中T1处理对提高中部叶、上部叶类胡萝卜素降解产物、类西柏烷类降解产物、新植二烯含量以及上部叶苯丙氨酸类降解产物效果最佳;T2处理对提高中部叶苯丙氨酸类降解产物效果最佳;T3处理对提高烟叶美拉德反应产物效果最佳。而从总的致香物质含量来看,以T1处理表现最佳。

二、有机活性剂对烤烟生长和产量及质量的影响(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有机活性剂对烤烟生长和产量及质量的影响(论文提纲范文)

(1)产表面活性剂油脂降解菌的筛选及性能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一、引言
    1.1 油脂废水的来源及危害
        1.1.1 油脂废水的来源
        1.1.2 油脂废水的危害
    1.2 油脂废水的处理方法
        1.2.1 物理处理方法
        1.2.2 化学处理方法
        1.2.3 生物处理方法
    1.3 微生物降解油脂废水的研究
        1.3.1 油脂降解菌的筛选
        1.3.2 油脂降解菌的降解原理
    1.4 生物表面活性剂的产生及分类
        1.4.1 生物表面活性剂的定义
        1.4.2 生物表面活性剂的分类及产生菌
    1.5 表面活性剂对菌株降解疏水性污染物的影响
        1.5.1 化学表面活性剂对菌株降解特性的影响
        1.5.2 生物表面活性剂对菌株降解特性的影响
    1.6 研究目的意义及主要研究内容
        1.6.1 研究目的及意义
        1.6.2 研究内容
        1.6.3 技术路线
二、产表面活性剂油脂降解菌的筛选、鉴定
    2.1 试验材料及仪器
        2.1.1 菌种来源
        2.1.2 培养基
        2.1.3 主要试剂
        2.1.4 主要溶液
        2.1.5 主要仪器
    2.2 试验方法
        2.2.1 油脂降解菌的分离筛选
        2.2.2 菌株的鉴定
        2.2.3 菌株降解油脂的代谢产物测定
        2.2.4 分析方法
    2.3 结果与讨论
        2.3.1 油脂降解菌的分离及驯化
        2.3.2 菌株的鉴定
        2.3.3 油脂降解的中间产物
    2.4 本章小结
三、菌株C11 所产表面活性剂的特性分析
    3.1 试验材料及仪器
        3.1.1 材料
        3.1.2 主要试剂
        3.1.3 主要溶液
        3.1.4 主要仪器
    3.2 试验方法
        3.2.1 表面活性剂的提取
        3.2.2 表面活性剂的类型测定与分析
        3.2.3 生物表面活性剂理化性质测定与分析
    3.3 结果与讨论
        3.3.1 菌株C11 产生表面活性剂的定性分析
        3.3.2 生物表面活性剂的理化性质分析
    3.4 本章小结
四、菌株C11 降解油脂及产表面活性剂的条件优化
    4.1 试验材料及仪器
        4.1.1 主要试剂
        4.1.2 主要仪器
    4.2 试验方法
        4.2.1 菌株C11 降解油脂的单因素试验设计
        4.2.2 Box-Behnken响应面优化实验
        4.2.3 菌株C11 降解油脂的动力学研究
        4.2.4 分析方法
    4.3 结果与讨论
        4.3.1 单因素优化试验
        4.3.2 响应面法对菌株C11 降解油脂条件的优化
        4.3.3 菌株C11 降解油脂动力学分析
    4.4 本章小结
五、不同类型表面活性剂浓度对菌株C11 降解油脂的影响
    5.1 试验材料及仪器
        5.1.1 发酵条件
        5.1.2 主要试剂
        5.1.3 主要溶液
        5.1.4 主要仪器
    5.2 试验方法
        5.2.1 表面活性剂对菌株C11 降解油脂影响的试验设计
        5.2.2 分析方法
    5.3 结果与讨论
        5.3.1 表面活性剂对菌株C11 生长的影响
        5.3.2 表面活性剂对脂肪酶活性的影响
        5.3.3 表面活性剂对菌株C11 细胞表面疏水性的影响
        5.3.4 表面活性剂对菌株C11 菌株降解油脂的影响
    5.4 本章小结
六、结论与展望
    6.1 主要结论
    6.2 展望
参考文献
致谢
硕士期间发表论文

(2)表面活性剂控制微藻培养中生物污染研究及其安全性评价(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引言
    1.1 微藻简介及其在各领域的应用
        1.1.1 微藻简介
        1.1.2 微藻在各领域的应用
    1.2 微藻规模化培养
    1.3 微藻规模培养中生物污染类型
        1.3.1 浮游动物
        1.3.2 真菌
        1.3.3 细菌
        1.3.4 病毒
        1.3.5 杂藻
    1.4 微藻规模培养中生物污染防治
        1.4.1 物理控制
        1.4.2 改变环境条件
        1.4.3 化学控制
    1.5 表面活性剂简介
        1.5.1 十二烷基苯磺酸钠(SDBS)
        1.5.2 十二烷基苯磺酸钠对水生生物的毒性
        1.5.3 十二烷基苯磺酸钠在生物体内的积聚
        1.5.4 十二烷基苯磺酸钠的生物降解
    1.6 研究目的与意义
第2章 实验室内表面活性剂控制雨生红球藻中真菌感染研究
    2.1 引言
    2.2 材料与方法
        2.2.1 藻种及其培养
        2.2.2 寄生真菌的分离、鉴定与培养
        2.2.3 表面活性剂控制真菌感染研究
        2.2.4 表面活性剂对雨生红球藻生长的影响
        2.2.5 表面活性剂控制真菌机理研究
        2.2.6 测定及分析方法
    2.3 结果与讨论
        2.3.1 寄生真菌的分离与鉴定
        2.3.2 表面活性剂控制真菌效果
        2.3.3 表面活性剂对雨生红球藻生长的影响
        2.3.4 表面活性剂控制真菌感染的可能机制
    2.4 小结
第3章 表面活性剂控制室外跑道池中类节壶菌感染研究
    3.1 引言
    3.2 材料与方法
        3.2.1 微藻种子培养
        3.2.2 5 m~2开放式跑道池中表面活性剂控制真菌感染
        3.2.3 20 m~2开放式跑道池中表面活性剂控制类节壶菌感染
        3.2.4 测定及分析方法
    3.3 结果与讨论
        3.3.1 跑道池培养光温条件
        3.3.2 5 m~2开放式跑道池中SDBS控制类节壶菌感染
        3.3.3 5 m~2开放式跑道池中SDBS控制类节壶菌感染
        3.3.4 SDBS应用于雨生红球藻规模培养的经济性分析
    3.4 小结
第4章 实验室内表面活性剂控制小球藻培养中轮虫污染研究
    4.1 引言
    4.2 材料与方法
        4.2.1 藻种培养
        4.2.2 轮虫分离与培养
        4.2.3 轮虫捕食对小球藻生物量的影响
        4.2.4 表面活性剂对轮虫污染控制研究
        4.2.5 表面活性剂对小球藻生长的影响
        4.2.6 测定及分析方法
    4.3 结果与讨论
        4.3.1 不同初始密度轮虫对小球藻生物量的影响
        4.3.2 表面活性剂处理萼花臂尾轮虫效果
        4.3.3 表面活性剂对小球藻生长影响
        4.3.4 表面活性剂控制小球藻培养中轮虫污染的机制探讨
    4.4 小结
第5章 表面活性剂控制室外跑道池小球藻培养中轮虫污染研究
    5.1 引言
    5.2 材料与方法
        5.2.1 藻种培养
        5.2.2 轮虫培养
        5.2.3 5 m~2开放式跑道池中表面活性剂控制轮虫污染
        5.2.4 测定及分析方法
    5.3 结果与讨论
        5.3.1 跑道池培养光温条件
        5.3.2 SDBS控制5 m~2小球藻跑道池中轮虫污染
        5.3.3 SDBS控制轮虫污染方法应用于小球藻规模培养的经济性分析
    5.4 小结
第6章 表面活性剂应用于微藻生产的初步安全评估
    6.1 引言
    6.2 材料与方法
        6.2.1 微藻培养及纯化
        6.2.2 十二烷基苯磺酸钠(SDBS)检测方法
        6.2.3 生物、理化因子对SDBS降解的影响
        6.2.4 通气培养条件下微藻藻液中SDBS浓度变化
        6.2.5 微藻生物质中SDBS残留研究
        6.2.6 数据分析
    6.3 结果与讨论
        6.3.1 SDBS检测方法
        6.3.2 微藻培养中不同因子对SDBS降解影响
        6.3.3 微藻培养液中SDBS浓度变化
        6.3.4 微藻生物质中SDBS残留
    6.4 小结
第7章 结论及研究展望
参考文献
致谢
作者简历及攻读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与研究成果

(3)生物改性及表面活性剂结合策略对玉米秸秆生物质转化效率的影响(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主要缩略词表
第一章 绪论
    1.1 木质纤维素
        1.1.1 纤维素
        1.1.2 半纤维素
        1.1.3 木质素
    1.2 生物质乙醇发酵
        1.2.1 分步糖化发酵
        1.2.2 同步糖化发酵
        1.2.3 半同步糖化发酵
    1.3 基于木质纤维素的生物炼制技术
        1.3.1 生物炼制技术
        1.3.2 酶制剂在木质纤维素生物炼制各阶段中的应用
    1.4 生物炼制技术的主要技术瓶颈及现阶段解决手段
        1.4.1 物理屏障作用
        1.4.2 非特异性吸附作用
        1.4.3 解除天然木质纤维素物理屏障作用的途径
        1.4.4 表面活性剂与纤维素的非特异性吸附
    1.5 本研究的目的和意义
第二章 纤维素酶-木聚糖酶共表达酿酒酵母生物转化过程中的协同作用
    2.1 引言
    2.2 材料与方法
        2.2.1 实验材料
        2.2.2 实验方法
    2.3 结果与讨论
        2.3.1 纤维素酶-木聚糖酶共表达酿酒酵母纤维素酶、木聚糖酶活性检测
        2.3.2 共表达酿酒酵母以部分脱木质素玉米秸秆(PDCS)为唯一碳源的生长情况
        2.3.3 共表达酿酒酵母在PDCS同步糖化发酵过程中的乙醇产生情况
    2.4 小结
第三章 生物改性与玉米秸秆生物转化
    3.1 引言
    3.2 材料与方法
        3.2.1 实验材料
        3.2.2 实验方法
    3.3 结果与讨论
        3.3.1 重组质粒p PICZαA-Lac的构建
        3.3.2 漆酶表达毕赤酵母的转化筛选与漆酶酶活测定
        3.3.3 漆酶生物改性玉米秸秆降解产物分析
        3.3.4 生物改性玉米秸秆的化学官能团的变化
        3.3.5 生物改性对玉米秸秆同步糖化发酵糖产量及乙醇产量的影响
        3.3.6 生物改性玉米秸秆与PDCS同步糖化发酵乙醇产量对比
        3.3.7 生物改性对玉米秸秆的纤维素酶解增效
        3.3.8 生物改性对玉米秸秆微观结构变化的影响
        3.3.9 生物改性对CBH非特异性吸附作用的影响
    3.4 小结
第四章 表面活性剂添加与玉米秸秆同步糖化发酵
    4.1 引言
    4.2 材料与方法
        4.2.1 实验材料
        4.2.2 实验方法
    4.3 .结果与讨论
        4.3.1 不同浓度表面活性剂对酿酒酵母INVSc生长的影响
        4.3.2 表面活性剂对玉米秸秆同步糖化发酵糖产量及乙醇产量的影响
        4.3.4 不同表面活性剂添加对玉米秸秆酶解作用及外切纤维素酶CBH非特异性吸附作用的影响
    4.4 小结
第五章 生物改性-表面活性剂结合策略与木质纤维素同步糖化发酵
    5.1 引言
    5.2 材料与方法
        5.2.1 实验材料
        5.2.2 实验方法
    5.3 结果与讨论
        5.3.1 生物改性与表面活性剂对共表达酿酒酵母同步糖化发酵糖产量及乙醇产量的影响
        5.3.2 生物改性与表面活性剂结合SSF 过程与部分脱木质素玉米秸秆SSF 过程乙醇产量对比
        5.3.3 生物改性与表面活性剂相结合对玉米秸秆纤维素酶解效率及CBH非特异性吸附作用的影响
    5.4 小结
第六章 总结与展望
    6.1 全文总结
    6.2 课题创新点
    6.3 展望
参考文献
附录 1:攻读博士学位期间发表论文
致谢

(4)产酶溶杆菌新株Lysobacter enzymogenes LE16的促生防病作用及机理(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文献综述
    1.1 植物根际促生菌
        1.1.1 植物根际及微生物
        1.1.2 植物根际促生菌(PGPR)
        1.1.3 PGPR的作用及其机理
        1.1.4 PGPR的研究方法
        1.1.5 PGPR的利用现状及发展方向
    1.2 产酶溶杆菌
        1.2.1 溶杆菌简介及分类地位
        1.2.2 产酶溶杆菌
        1.2.3 产酶溶杆菌对植物病害的防治作用及其机理
        1.2.4 产酶溶杆菌的研究展望
第2章 绪论
    2.1 立题依据
    2.2 研究目标
    2.3 研究内容
    2.4 技术路线
第3章 目标菌株的筛选、鉴定及生物学性质研究
    3.1 前言
    3.2 材料与方法
        3.2.1 试验地概述
        3.2.2 试验材料
        3.2.3 试验方法
        3.2.4 数据分析与统计
    3.3 结果与分析
        3.3.1 目标菌株的筛选
        3.3.2 目标菌株的基本生物学性质
        3.3.3 目标菌株的分子鉴定
        3.3.4 菌株LE16的全基因序列
        3.3.5 菌株LE16促生功能相关基因
    3.4 讨论
        3.4.1 目标菌株的筛选及其基本生物学性质研究
        3.4.2 目标菌株的种类鉴定及功能预测
    3.5 小结
第4章 菌株Lysobacter enzymogenes LE16 对土壤有机氮磷的活化作用
    4.1 前言
    4.2 材料与方法
        4.2.1 试验材料
        4.2.2 试验方法
        4.2.3 测定指标及方法
        4.2.4 数据分析与统计
    4.3 结果与分析
        4.3.1 菌株LE16水解有机氮
        4.3.2 菌株LE16水解有机磷
        4.3.3 菌株LE16在土壤中的存活情况
        4.3.4 菌株LE16活化土壤有机氮
        4.3.5 菌株LE16活化土壤有机磷
    4.4 讨论
        4.4.1 菌株LE16对有机氮磷的水解作用
        4.4.2 菌株LE16对土壤有机氮磷的活化作用
    4.5 小结
第5章 菌株Lysobacter enzymogenes LE16 对蔬菜(生菜、辣椒)生长的促进作用
    5.1 前言
    5.2 材料与方法
        5.2.1 试验材料
        5.2.2 试验方法
        5.2.3 测定指标及方法
        5.2.4 数据分析与统计
    5.3 结果与分析
        5.3.1 菌株LE16对蔬菜生长的影响
        5.3.2 菌株LE16对盆栽土壤养分含量的影响
        5.3.3 菌株LE16对盆栽土壤微生物量及酶活性的影响
        5.3.4 相关性分析
    5.4 讨论
    5.5 小结
第6章 菌株Lysobacter enzymogenes LE16 的抑菌作用及机理
    6.1 前言
    6.2 材料与方法
        6.2.1 试验材料
        6.2.2 试验方法
        6.2.3 测定指标及方法
        6.2.4 数据分析与统计
    6.3 结果与分析
        6.3.1 菌株LE16对微生物的拮抗作用
        6.3.2 菌株LE16发酵液的基本性质及其制备研究
        6.3.3 菌株LE16发酵液的热稳定性及保质期研究
        6.3.4 菌株LE16的抑菌机理
    6.4 讨论
        6.4.1 菌株LE16对微生物的拮抗作用及机理
        6.4.2 菌株LE16发酵液的制备
    6.5 小结
第7章 菌株Lysobacter enzymogenes LE16 对植物病害的防治作用
    7.1 前言
    7.2 材料与方法
        7.2.1 试验材料
        7.2.2 试验方法
        7.2.3 测定指标及方法
        7.2.4 数据分析与统计
    7.3 结果与分析
        7.3.1 菌株LE16发酵液对烤烟黑胫病的防治作用
        7.3.2 菌株LE16发酵液对辣椒疫病的防治作用
        7.3.3 菌株LE16发酵液对黄瓜蔓枯病的防治作用
        7.3.4 菌株LE16发酵液对温室烤烟和黄瓜白粉病的防治作用
        7.3.5 菌株LE16发酵液对田间烤烟白粉病的治疗作用
    7.4 讨论
        7.4.1 菌株LE16发酵液对作物病害的防治作用
        7.4.2 菌株LE16发酵液对作物白粉病的防治作用
    7.5 小结
第8章 结论与展望
    8.1 主要结论
    8.2 研究创新点
    8.3 研究展望
参考文献
致谢
论文、专利及课题成果

(5)叶面喷施植物生长调节物质对烤烟上部叶品质的影响(论文提纲范文)

致谢
摘要
1 文献综述
    1.1 烤烟品种对上部烟叶品质的影响
    1.2 生态因素对上部烟叶品质的影响
        1.2.1 光照
        1.2.2 温度
        1.2.3 水分
        1.2.4 土壤
        1.2.5 海拔
    1.3 栽培措施对上部烟叶品质的影响
        1.3.1 移栽
        1.3.2 种植密度
        1.3.3 施肥
        1.3.4 打顶
        1.3.5 植物生长调节剂
        1.3.6 采收
    1.4 烘烤工艺对上部烟叶品质的影响
2 引言
3 材料与方法
    3.1 试验材料
    3.2 试验设计
    3.3 测试样品的采集
    3.4 指标测定方法
        3.4.1 烤烟上部叶面积指标测定
        3.4.2 烤烟上部叶光合指标测定
        3.4.3 烤烟上部叶碳氮代谢酶活性测定
        3.4.4 烤后烟叶物理特性的测定
        3.4.5 烤后烟叶化学成分的测定
        3.4.6 烤后烟叶中性致香成分的测定
    3.5 数据分析方法
4 结果与分析
    4.1 不同处理对烤烟上部叶面积的影响
    4.2 不同处理对烤烟光合作用的影响
        4.2.1 不同处理对烤烟上部叶SPAD值的影响
        4.2.2 不同处理对烤烟光合参数的影响
    4.3 不同处理对烤烟碳氮代谢酶的影响
        4.3.1 不同处理对烤烟淀粉酶活性的影响
        4.3.2 不同处理对烤烟硝酸还原酶活性的影响
    4.4 不同处理对烤后烟叶物理特性的影响
    4.5 不同处理对烤后烟叶常规化学成分的影响
        4.5.1 不同处理对常规化学成分含量的影响
        4.5.2 不同处理对常规化学成分协调性的影响
    4.6 不同处理对烤后烟叶中性致香成分的影响
        4.6.1 不同处理对美拉德反应产物的影响
        4.6.2 不同处理对类胡萝卜素降解产物的影响
        4.6.3 不同处理对类西柏烷类降解产物的影响
        4.6.4 不同处理对苯丙氨酸类降解产物的影响
        4.6.5 不同处理对新植二烯和香气总量的影响
5 结论与讨论
    5.1 关于不同处理对烤烟上部叶生长的影响
    5.2 关于不同处理对烤烟上部叶生理特性的影响
        5.2.1 不同处理对烤烟上部叶光合作用的影响
        5.2.2 不同处理对烤烟上部叶碳氮代谢酶的影响
    5.3 关于不同处理对烤后烟叶品质指标的影响
        5.3.1 不同处理对烤后烟叶物理特性的影响
        5.3.2 不同处理对烤后烟叶化学成分的影响
        5.3.3 不同处理对烤后烟叶中性致香物质的影响
参考文献
ABSTRACT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

(6)表面活性剂促进纤维多糖原料酶解转化及机理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1 绪论
    1.1 引言
    1.2 燃料乙醇
        1.2.1 乙醇及其特性
        1.2.2 乙醇生产的工业途径
        1.2.3 乙醇生产的机遇和方向
    1.3 纤维多糖原料
        1.3.1 木质纤维原料
        1.3.2 糠醛渣
        1.3.3 木薯渣
    1.4 纤维乙醇生产的挑战
        1.4.1 木质纤维原料的预处理
        1.4.1.1 以破坏木质纤维原料抗降解屏障为目的的预处理
        1.4.1.2 以去除木质素为目的的预处理
        1.4.1.3 以去除半纤维素为目的的预处理
        1.4.2 纤维多糖原料的酶解
        1.4.2.1 纤维素酶的种类
        1.4.2.2 纤维素酶的作用机制
        1.4.2.3 影响酶解效率的因素
        1.4.3 纤维多糖原料发酵乙醇生产
    1.5 表面活性剂在纤维素乙醇转化中的应用
        1.5.1 表面活性剂的性质和分类
        1.5.2 表面活性剂在纤维乙醇转化中的应用
        1.5.2.1 化学合成表面活性剂的应用
        1.5.2.2 天然表面活性剂的应用
        1.5.2.3 生物表面活性剂的应用
        1.5.2.4 表面活性剂辅助预处理促进纤维素生物转化
    1.6 研究意义和研究内容
        1.6.1 研究的目的和意义
        1.6.2 研究的主要内容
2 酸性亚硫酸盐预处理提高糠醛渣酶解特性研究
    2.1 引言
    2.2 实验材料与方法
        2.2.1 实验原料、试剂及仪器
        2.2.2 酸性亚硫酸盐预处理
        2.2.3 预处理前后糠醛渣组分分析
        2.2.4 纤维素酶水解
        2.2.5 酶解体系表面张力测定
        2.2.6 预处理液中木质素磺酸盐的提取
        2.2.7 酸性亚硫酸盐预处理前后糠醛渣扫描电镜分析
        2.2.8 预处理前后物料及木质素磺酸盐的红外光谱分析
        2.2.9 酸性亚硫酸盐预处理前后酶解液Zeta电位分析
    2.3 结果与讨论
        2.3.1 不同温度酸性亚硫酸盐预处理对糠醛渣化学组成的影响
        2.3.2 酸性亚硫酸盐预处理对糠醛渣酶解效率的影响
        2.3.3 酸性亚硫酸盐预处理糠醛渣初始酶解速率的研究
        2.3.4 低酶用量下不同预处理温度对纤维素转化率的影响
        2.3.5 酸性亚硫酸盐预处理促进糠醛渣酶解机理研究
        2.3.5.1 预处理前后糠醛渣及木质素磺酸盐的红外光谱分析
        2.3.5.2 原料及预处理糠醛渣的表面形貌
        2.3.5.3 预处理对酶解体系表面张力的影响
        2.3.5.4 糠醛渣酶水解体系Zeta电位分析
    2.4 本章小结
3 表面活性剂辅助预处理糠醛渣高底物浓度酶解研究
    3.1 引言
    3.2 实验材料与方法
        3.2.1 实验原料与试剂
        3.2.2 高底物浓度糠醛渣酸性亚硫酸盐预处理
        3.2.3 表面活性剂辅助预处理后物料高底物浓度酶解
        3.2.4 分析方法
        3.2.5 反应体系表面张力测定
        3.2.6 样品接触角测定
        3.2.7 预处理前后糠醛渣扫描电镜分析
        3.2.8 预处理前后物料红外光谱测定
        3.2.9 预处理前后酶解液Zeta电位分析
    3.3 结果与讨论
        3.3.1 原料组分分析
        3.3.2 糠醛渣高底物浓度酶水解分析
        3.3.3 糠醛渣酶解液表面张力及酶解底物接触角分析
        3.3.4 预处理前后物料红外谱图分析
        3.3.5 原料及预处理糠醛渣的表面形貌
        3.3.6 糠醛渣酶水解体系Zeta电位分析
    3.4 本章小结
4 糠醛渣和油茶饼粕混合底物共发酵产乙醇研究
    4.1 引言
    4.2 实验材料与方法
        4.2.1 实验原料与试剂
        4.2.2 糠醛渣和油茶饼粕混合底物同步糖化发酵
        4.2.3 高底物浓度混合底物发酵
        4.2.4 发酵液分析
        4.2.5 糠醛渣/油茶饼粕发酵液中滤纸酶活力测定
        4.2.6 发酵体系中酵母细胞生长状态
        4.2.7 反应体系表面张力测定
        4.2.8 样品接触角测定
    4.3 结果与讨论
        4.3.1 低底物浓度条件下油茶饼粕用量对乙醇得率的影响
        4.3.2 底物浓度对糠醛渣同步糖化发酵过程的影响
        4.3.3 加酶量对糠醛渣高底物浓度发酵过程的影响
        4.3.4 培养基对糠醛渣高底物浓度发酵过程的影响
        4.3.5 油茶饼粕促进糠醛渣乙醇转化机理研究
        4.3.5.1 培养基对酵母生长状态的影响
        4.3.5.2 发酵液中残存酶活力
        4.3.5.3 油茶饼粕对高底物浓度发酵体系界面特性的影响
        4.3.6 糠醛渣和油茶饼粕综合利用分析
    4.4 本章小结
5 木薯渣同步糖化发酵生产鼠李糖脂
    5.1 引言
    5.2 实验材料与方法
        5.2.1 实验原料与试剂
        5.2.2 铜绿假单胞菌的活化及培养
        5.2.3 底物的制备
        5.2.4 不同发酵过程生产鼠李糖脂
        5.2.5 分析方法
        5.2.6 发酵液中鼠李糖脂的分离提纯
        5.2.7 发酵液表面张力及鼠李糖脂临界胶束浓度的测定
        5.2.8 鼠李糖脂的HPLC分析
    5.3 结果与讨论
        5.3.1 不同发酵过程对鼠李糖脂产量的影响
        5.3.2 底物浓度对发酵液中糖浓度的影响
        5.3.3 接种量对鼠李糖脂产量的影响
        5.3.4 发酵液表面张力及鼠李糖脂临界胶束浓度分析
        5.3.5 鼠李糖脂HPLC表征
    5.4 本章小结
6 鼠李糖脂促进糠醛渣高底物浓度同步糖化发酵研究
    6.1 引言
    6.2 实验材料与方法
        6.2.1 实验原料与试剂
        6.2.2 鼠李糖脂辅助糠醛渣高底物浓度乙醇发酵实验
        6.2.3 发酵液分析方法
        6.2.4 发酵液中酵母细胞生长状态
        6.2.5 发酵体系表面张力测定
        6.2.6 糠醛渣发酵残渣XPS分析
    6.3 结果与讨论
        6.3.1 加酶量对糠醛渣高底物浓度发酵的影响
        6.3.2 接种量对糠醛渣高底物浓度发酵的影响
        6.3.3 鼠李糖脂添加量对乙醇发酵的影响
        6.3.4 鼠李糖脂促进乙醇生产机理研究
        6.3.5 不同类型表面活性剂促进乙醇生产机理研究
    6.4 本章小结
7 结论与创新点
    7.1 本文的主要结论
    7.2 创新点
    7.3 下一步工作的建议
参考文献
附录
个人简介
导师简介
获得成果目录
致谢

(7)工业纤维多糖原料高效预处理与利用过程及机理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1. 绪论
    1.1 引言
    1.2 生物乙醇转化过程
        1.2.1 生物乙醇的汽化生产过程
        1.2.2 碳水化合物转变成乙醇过程
        1.2.3 木质纤维原料生产生物乙醇
        1.2.4 木质纤维素原料转化乙醇的生物过程
        1.2.5 木质纤维原料生产纤维乙醇瓶颈
    1.3 纤维多糖原料的预处理
        1.3.1 生物预处理
        1.3.2 化学预处理
        1.3.2.1 碱法预处理
        1.3.2.2 氧化脱木质素预处理
        1.3.2.3 绿液预处理
        1.3.2.4 溶剂预处理
        1.3.3 物理机械预处理
        1.3.4 物理化学预处理
    1.4 生物乙醇生产模式
        1.4.1 分步糖化发酵
        1.4.2 同步糖化发酵
        1.4.3 原料耦合模式
        1.4.4 联合生物处理技术
        1.4.5 生物乙醇纯化
    1.5 纤维多糖原料
    1.6 细菌纤维素
    1.7 生物炼制前景
    1.8 研究意义和主要内容
        1.8.1 研究目的及意义
        1.8.2 研究的主要内容
2. 糠醛渣与木薯渣原料耦合利用共发酵转化乙醇
    2.1 引言
    2.2 实验原料
    2.3 实验方法
        2.3.1 酵母的活化
        2.3.2 淀粉双酶法糖化
        2.3.3 同步糖化发酵
        2.3.4 分析方法
    2.4 结果与讨论
        2.4.1 糠醛渣单独发酵转化乙醇
        2.4.1.1 原料组分分析
        2.4.1.2 底物浓度及皂素对转化过程的影响
        2.4.1.2.1 底物浓度对乙醇转化过程的影响
        2.4.1.2.2 酶用量及酵母接种量对乙醇转化过程的影响
        2.4.1.2.3 添加无患子皂素对乙醇转化过程的影响
        2.4.1.3 纤维素酶用量对转化过程的影响
        2.4.2 木薯渣单独发酵转化乙醇
        2.4.2.1 纤维素酶用量对转化过程的影响
        2.4.2.2 木薯渣底物浓度对转化过程的影响
        2.4.2.3 加酶量对发酵过程中副产物甘油的影响
        2.4.2.4 不同底物浓度对发酵过程中副产物甘油的影响
        2.4.3 糠醛渣与木薯渣耦合发酵转化乙醇
        2.4.3.1 不同酶对木薯渣转化葡萄糖的影响
        2.4.3.2 木薯渣/糠醛渣混合质量比对乙醇发酵的影响
        2.4.3.3 木薯渣/糠醛渣底物浓度对乙醇发酵的影响
        2.4.3.4 木薯渣/糠醛渣质量比对副产物甘油的影响
        2.4.3.5 同步糖化发酵过程中酵母细胞数及酵母细胞死亡率的变化情况
    2.5 小结
3. 绿液-过氧化氢预处理提高糠醛渣与木薯渣耦合发酵效率研究
    3.1 引言
    3.2 实验原料
    3.3 实验方法
        3.3.1 淀粉双酶法糖化
        3.3.2 绿液-过氧化氢预处理
        3.3.3 乙醇同步糖化发酵实验
        3.3.4 分析方法
    3.4 结果与讨论
        3.4.1 原料预处理及组分分析
        3.4.2 预处理糠醛渣与木薯渣质量比对同步糖化发酵过程的影响
        3.4.3 预处理糠醛渣与木薯渣质量比对发酵过程中副产物的影响
        3.4.4 总底物浓度对同步糖化发酵过程的影响
        3.4.5 无患子皂素对同步糖化发酵过程的影响
        3.4.6 同步糖化发酵对副产物的影响
        3.4.6.1 酶用量及表面活性剂对副产物甘油的影响
        3.4.6.2 酶用量及表面活性剂对乳酸的影响
    3.7 小结
4. 甘油预处理毛竹酶水解及其耦合发酵研究
    4.1 引言
    4.2 实验材料
    4.3 实验方法
        4.3.1 甘油预处理
        4.3.2 表面活性剂预处理
        4.3.3 原料及甘油预处理毛竹的纤维素酶解实验
        4.3.4 淀粉双酶法糖化
        4.3.5 同步糖化发酵
        4.3.6 分析方法
        4.3.6.1 原料组分分析
        4.3.6.2 接触角测量
        4.3.6.3 元素分析
        4.3.6.4 表面张力测量
        4.3.6.5 酶活测定方法
        4.3.6.6 结构表征
        4.3.6.7 反应产物分析方法
    4.4 结果与讨论
        4.4.1 预处理条件对毛竹样品化学成分的影响
        4.4.2 甘油预处理毛竹酶解过程
        4.4.2.1 粗甘油来源对酶解的影响
        4.4.2.2 残余甘油的去除方式对酶解的影响
        4.4.2.3 油酸钾对酶解过程的影响
        4.4.3 乙醇生产中预处理固体的发酵性能
        4.4.4 油酸钾在毛竹酶水解过程的作用机制
        4.4.4.1 预处理毛竹的表面性质和形态变化
        4.4.4.2 酶解过程中酶活性的变化
        4.4.5 不同表面活性剂对毛竹预处理及同步糖化发酵过程的影响
        4.4.5.1 添加不同表面活性剂对毛竹预处理底物化学组成的影响
        4.4.5.2 添加不同表面活性剂对毛竹预处理底物同步糖化发酵的影响
    4.5 小结
5. 苯酚-二氧六环预处理毛竹及全组分利用过程研究
    5.1 引言
    5.2 实验材料
    5.3 实验方法
        5.3.1 毛竹预处理及三大组分的分离过程
        5.3.2 预处理毛竹木质纤维素的酶解过程
        5.3.3 分析方法
        5.3.3.1 毛竹成分分析
        5.3.3.2 酶活测定方法
        5.3.3.3 木质素产品的分子量测定
        5.3.3.4 木质素Ⅰ、木质素Ⅱ的结构特性测定
    5.4 结果与讨论
        5.4.1 预处理条件对毛竹样品化学成分的影响
        5.4.2 预处理条件对糠醛生产的影响
        5.4.3 预处理条件对毛竹酶解过程的影响
        5.4.4 预处理条件对酶解过程中酶活的影响
        5.4.5 毛竹三大组分的分离过程研究
        5.4.5.1 1,4-二氧六环添加量对分离过程的影响
        5.4.5.2 苯酚添加量对分离过程的影响
        5.4.6 预处理后毛竹底物的化学表征
        5.4.6.1 分子量分析
        5.4.6.2 红外光谱分析
        5.4.6.3 二维核磁分析
        5.4.7 质量平衡分析
    5.5 小结
6. 纤维多糖酶解液复合大分子制备细菌纤维素水凝胶及性能比较
    6.1 引言
    6.2 实验原料
    6.3 实验方法
        6.3.1 甘油预处理
        6.3.2 原料及甘油预处理毛竹的纤维素酶解实验
        6.3.3 木薯渣淀粉双酶法糖化
        6.3.4 HS培养基配制
        6.3.5 木醋杆菌菌株活化与培养
        6.3.6 细菌纤维素水凝胶的原位合成及纯化
        6.3.7 分析方法
        6.3.7.1 溶胀率测定
        6.3.7.2 拉伸强度测定
        6.3.7.3 傅里叶变换红外光谱(FT-IR)分析
        6.3.7.4 X射线衍射测试(XRD)分析
        6.3.7.5 热重分析(TGA)
        6.3.7.6 载药性能分析
        6.3.7.7 体外药物缓释性能分析
        6.3.7.8 细胞毒性评价检测
    6.4 结果与讨论
        6.4.1 复合细菌纤维素水凝胶的原位合成过程
        6.4.2 复合细菌纤维素水凝胶形态分析
        6.4.2.1 复合细菌纤维素水凝胶形貌
        6.4.2.2 复合细菌纤维素水凝胶SEM图像
        6.4.3 复合细菌纤维素水凝胶FT-IR谱图分析
        6.4.4 复合细菌纤维素水凝胶的溶胀效果
        6.4.5 复合细菌纤维素水凝胶的拉伸强度
        6.4.6 复合细菌纤维素水凝胶的XRD谱图分析
        6.4.7 复合细菌纤维素水凝胶的热性能分析
        6.4.8 复合细菌纤维素水凝胶的药物缓释性能分析
        6.4.9 复合细菌纤维素水凝胶的细胞毒性检测
    6.5 小结
7. 结论和创新点
    7.1 结论
    7.2 创新点
    7.3 下一步工作的建议
参考文献
个人简介
导师简介1
导师简介2
获得成果目录
致谢

(8)剑阁县植烟土壤肥力水平及综合评价(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1 研究目的及意义
2 研究现状
    2.1 植烟土壤主要养分对烤烟的影响
        2.1.1 土壤pH对烤烟的影响
        2.1.2 土壤有机质对烤烟的影响
        2.1.3 土壤氮含量对烤烟的影响
        2.1.4 土壤磷含量对烤烟的影响
        2.1.5 土壤钾含量对烤烟的影响
    2.2 土壤肥力适宜性评价研究进展
3 材料与方法
    3.1 试验样品采集
    3.2 指标测定方法
    3.3 综合评价方法
        3.3.1 土壤肥力指标数据标准化
        3.3.2 土壤肥力指标权重确定
4 结果与分析
    4.1 土壤酸碱度
    4.2 大量元素
        4.2.1 有机质
        4.2.2 碱解氮
        4.2.3 有效磷
        4.2.4 速效钾
    4.3 中量元素
        4.3.1 交换性钙
        4.3.2 交换性镁
        4.3.3 有效硫
    4.4 微量元素
        4.4.1 有效硼
        4.4.2 有效锌
        4.4.3 有效锰
        4.4.4 有效铁
        4.4.5 有效铜
        4.4.6 氯离子
    4.5 土壤肥力综合评价
5 结论与讨论
    5.1 剑阁县植烟土壤肥力特点
    5.2 剑阁县植烟土壤肥力适宜性评价
    5.3 剑阁土壤肥力适宜性成因分析
        5.3.1 生态因素
        5.3.2 耕作管理措施
        5.3.3 检测样本容量
    5.4 对烟叶质量可能造成的影响
6 对策与建议
参考文献
致谢
作者简历

(9)表面活性剂辅助钾肥喷施对烤烟叶片润湿性能、生理指标及品质的影响(论文提纲范文)

1 材料与方法
    1.1 试验材料
    1.2 试验设计
    1.3 测试样品的采集
    1.4 测定方法
    1.5 数据分析
2 结果与分析
    2.1 表面活性剂对烤烟叶片润湿性能的影响
        2.1.1 烤烟叶片临界表面张力
        2.1.2 表面活性剂临界胶束浓度
        2.1.3 表面活性剂对喷施液表面张力的影响
    2.2 表面活性剂对烤烟叶片钾吸收的影响
    2.3 表面活性剂对烤烟叶片生理指标的影响
        2.3.1 对SOD活性的影响
        2.3.2 对POD活性的影响
        2.3.3 对MDA含量的影响
        2.3.4 对质体色素含量的影响
    2.4 不同处理对烤后烟叶常规化学成分的影响
3 讨论
    3.1 表面活性剂与烟叶润湿性
    3.2 表面活性剂与烟叶钾吸收
    3.3 表面活性剂与烟叶生理特性
4 结论

(10)表面活性剂辅助的钾肥喷施对烤烟生长及品质的影响(论文提纲范文)

致谢
摘要
1 文献综述
    1.1 烟草钾素营养研究进展
        1.1.1 钾对烟草的重要作用
        1.1.2 影响烟叶钾含量的因素
        1.1.3 提高烟叶钾含量的措施
        1.1.4 烟草叶面喷施钾肥研究进展
    1.2 表面活性剂在叶面肥中应用的研究进展
        1.2.1 表面活性剂的概念与类型
        1.2.2 叶面肥的营养机理
        1.2.3 表面活性剂促进叶面肥吸收的原理
        1.2.4 表面活性剂助吸收效果的研究
        1.2.5 影响表面活性剂助吸收作用的因素
2 引言
3 材料与方法
    3.1 试验材料
    3.2 试验设计
    3.3 测试样品的采集
    3.4 指标测定方法
        3.4.1 表面活性剂临界胶束浓度与喷施液表面张力的测定
        3.4.2 烟叶临界表面张力的测定
        3.4.3 烤烟大田农艺性状的测定
        3.4.4 烟叶生理指标的测定
        3.4.5 烟叶微观结构的测定
        3.4.6 烤后烟叶物理特性的测定
        3.4.7 杀青样钾含量及烤后烟叶化学成分的测定
        3.4.8 烤后烟叶中性致香成分的测定
    3.5 数据分析方法
4 结果与分析
    4.1 不同处理对烤烟叶片润湿性能的影响
        4.1.1 烤烟叶片临界表面张力
        4.1.2 表面活性剂的临界胶束浓度
        4.1.3 表面活性剂对喷施液表面张力的影响
    4.2 不同处理对烤烟农艺性状的的影响
    4.3 不同处理对烤烟生育期叶片钾含量的影响
    4.4 不同处理对烤烟叶片生理指标的影响
        4.4.1 不同处理对烤烟抗氧化系统的影响
        4.4.2 不同处理对烤烟质体色素含量的影响
    4.5 不同处理对烤烟叶片微观结构的影响
        4.5.1 不同处理对烤烟叶片气孔的影响
        4.5.2 不同处理对烤烟叶片表面微观形态的影响
        4.5.3 不同处理对烤烟叶片解剖结构的影响
    4.6 不同处理对烤后烟叶物理特性的影响
        4.6.1 不同处理对烤后中部烟叶物理特性的影响
        4.6.2 不同处理对烤后上部烟叶物理特性的影响
    4.7 不同处理对烤后烟叶化学成分的影响
        4.7.1 不同处理对烤后中部烟叶化学成分的影响
        4.7.2 不同处理对烤后上部烟叶化学成分的影响
    4.8 不同处理对烤后烟叶中性致香物质含量的影响
        4.8.1 对美拉德反应产物的影响
        4.8.2 对类胡萝卜素降解产物的影响
        4.8.3 对类西柏烷类降解产物的影响
        4.8.4 对苯丙氨酸类降解产物的影响
        4.8.5 对新植二烯含量的影响
        4.8.6 对中性致香物质总量的影响
5 结论与讨论
    5.1 关于不同处理对烤烟叶片润湿性能的影响
    5.2 关于不同处理对烤烟农艺性状和钾含量的影响
        5.2.1 不同处理对烤烟农艺性状的影响
        5.2.2 不同处理对烤烟生长过程中烟叶钾含量的影响
    5.3 关于不同处理对烤烟叶片生理指标和微观结构的影响
        5.3.1 不同处理对烤烟叶片生理指标的影响
        5.3.2 不同处理对烤烟叶片微观结构的影响
    5.4 关于不同处理对烤后烟叶品质指标的影响
        5.4.1 不同处理对烤后烟叶物理特性的影响
        5.4.2 不同处理对烤后烟叶化学成分的影响
        5.4.3 不同处理对烤后烟叶中性致香物质的影响
6 本文的创新之处
参考文献
ABSTRACT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

四、有机活性剂对烤烟生长和产量及质量的影响(论文参考文献)

  • [1]产表面活性剂油脂降解菌的筛选及性能研究[D]. 母显杰. 内蒙古大学, 2021(12)
  • [2]表面活性剂控制微藻培养中生物污染研究及其安全性评价[D]. 张奥棋. 中国科学院大学(中国科学院武汉植物园), 2021(01)
  • [3]生物改性及表面活性剂结合策略对玉米秸秆生物质转化效率的影响[D]. 肖文静. 湖北大学, 2021(01)
  • [4]产酶溶杆菌新株Lysobacter enzymogenes LE16的促生防病作用及机理[D]. 陈丹梅. 西南大学, 2020(01)
  • [5]叶面喷施植物生长调节物质对烤烟上部叶品质的影响[D]. 王发展. 河南农业大学, 2020(06)
  • [6]表面活性剂促进纤维多糖原料酶解转化及机理研究[D]. 郑天然. 北京林业大学, 2019
  • [7]工业纤维多糖原料高效预处理与利用过程及机理研究[D]. 吉骊. 北京林业大学, 2019
  • [8]剑阁县植烟土壤肥力水平及综合评价[D]. 杨曦. 四川农业大学, 2018(01)
  • [9]表面活性剂辅助钾肥喷施对烤烟叶片润湿性能、生理指标及品质的影响[J]. 王亚虹,韩丹,高森,曹丽君,王晓丽,牛桂言,任志广,许自成. 中国生态农业学报, 2018(11)
  • [10]表面活性剂辅助的钾肥喷施对烤烟生长及品质的影响[D]. 王亚虹. 河南农业大学, 2018(02)

标签:;  ;  ;  ;  ;  

有机活性剂对烤烟生长、产量和品质的影响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