拓展海外华文文学诗学

拓展海外华文文学诗学

一、拓展海外华文文学的诗学研究(论文文献综述)

颜敏[1](2021)在《“离散”在华文(人)文学研究中的旅行》文中研究指明离散在华文文学研究中的旅行过程,体现了理论术语流播的一般规律,也凸显了华文文学研究的区域差异与相互关联。由于区域间的相互借鉴与影响成为常态,术语在旅行中变得更加透明,其普遍性使用甚至带动华文世界共同体意识的形成。但离散的旅行过程也是发现华文文学研究困境和问题的过程,只有强化反思意识,对离散的边界保持警觉,在实践语境中更新其运用方式,方能使之对华文文学研究与创作产生积极影响。

田诗洋[2](2020)在《欧美华文文学中的战争书写》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在漫长的文学创作与研究历程中,战争始终是文学书写、文化研究的重要主题之一。无论在东方还是西方,虽然文化理念的迥异影响着文学创作的差异化发展,但战争叙事都是其文学创造史中具有重要意义的内容。近些年来,欧美华文文学中的战争书写越来越受到研究者重视。我们发现,在欧美华文文学书写中,战争叙事涉及的范围十分广阔,既有对发生于中国本土的战事的记述,也有对世界范围内其他国家地区战场的刻画,欧美华文作家群关注发生在各个时期、各个地域的不同性质的战争,也往往在书写中流露出不同的情感态度与认知方式。概略的看欧美华文文学创作中的“战争”书写涵盖了三个层面:一是作为叙事对象的战争,即在作品中正面表现战争的经过、战场的惨烈,将战火中的人的斗争与挣扎作为文本叙事的对象,将战争置于凝聚文本叙事线索的中心位置,从而明确“战争”即为小说的主题与叙事主体;二是作为叙事背景的战争,将战争作为故事发生的背景,战争在故事中时隐时现,为作品营造特定的时代条件与地域条件,促使典型事件的发生,这里所谓的“背景”并不是游离于叙事主旨的,而恰恰是存在于特定时期决定人类命运的关键外部环境;三是作为通向叙事主题通道的战争,选择战争作为叙事通道从而表达人与历史的冲突、战争中个体生存与群体选择的冲突等主题。梳理近些年来学界关于海外华文文学中战争书写的研究成果,可以看到,虽然相关讨论已有一定数量的积累,但大多数研究仍是侧重整体作家作品的解读,仍缺少以“战争”为基点、观察欧美华文小说整体创作,并总结欧美华文文学对“战争”的思考成果的系统性研究。因此,本论文以欧美华文文学中的战争书写为研究重点,在剖析相关作品创作特点的基础上,尝试深入挖掘隐含在文字背后更丰富、复杂的内涵。多层次的“战争”定位并不是将战争书写进行泛化,而是在相关叙事文本中以“战争”这一线索,串联出欧美华文文学创作中的一条主题流向,聚焦于紧密围绕同一主题而衍生的话语场域,以此观照欧美华文作家同中有异、与时俱进的战争观念、审美取向与小说文本的批判性。论文第一章与第二章重点探讨欧美华文文学战争书写的历史叙事,分别聚焦发生于中国境内和海外战场的战争书写。海外华文作家的战争叙事中既有源于中国文化的政治取向和民族认同作为创作底色,也以丰厚的文学传统为积淀,在关注人类整体命运的大格局中形成生命意识和历史反思。具体的看欧美华文作家群对中国境内战事的关注较多集中于抗日战争,历史上欧美华侨在海外成立抗日救亡团体,对祖国抗战进行声援和经济支持,这种文化心理上的归属感体现了华人的民族国家情怀,并呈现在延续至今的文学创作中,同时海外作家的抗战题材作品也反映着对国内抗战文学传统的继承和革新。当代欧美华文作家往往选择站在历史之外对经历着战争的人和事进行回忆和想象,在多元文化力量之间的矛盾、冲突、对话中向人性、生命、族群、种族、身份等方向进行书写,形成一种新的世界视野,一定程度上丰富了20世纪中国文学的面貌。论文第三章剖析欧美华文文学战争叙事中的离散境遇与身份认同,在战争故事中重新审视欧美华文文学研究的经典母题“离散”与“身份”问题。战争造成的极端离散境遇让书写者对身份的思考走向多元,与族裔意识、在地化、性别书写等主题相继迸发出新的火花,突出显现为身份的认同与偏移。战争中人的“错位”使得身份辨析更加扑朔迷离,既包括华人作为少数族裔在异国进行身份追寻,也包括其他族裔由于侵略、避难等原因寄居在中国领土,甚至是主动与被动选择下的个体身份调换现象。战争同时又是一次对“民族同一性”的强化,在欧美华文作家创作中,“中国”不仅是现代民族国家的客观存在,更是文化意义上的诗性家园和身份象征符号的总和。作家们借助于现代性、后现代性视野下身体的叙事功能,和战争语境下混血儿身份的原罪化书写,将置身跨文化背景中的生命体验进行了艺术化的呈现和思考。第四章侧重探讨欧美华文文学战争书写中的战争伦理问题。对于战争伦理的思考可以溯源至中国传统文化中的兵家思想、儒道学说,又与西方文化冲击下的宗教思想和历史意识等相关。此外由战争过渡到和平时代的历史语境中,战时文化规范与启蒙文化规范相碰撞而引发的问题等,也均成为海外华文作家探讨战争伦理问题时的文化立足点。本文尝试从上述问题出发,进一步探讨海外作家创作中,在群体解放与个体解放的叙事冲突中观察个体命运,兼容暴力审美与反战思想等内涵中表达的观念。第五章考查欧美华文文学战争书写的叙事策略,提炼共性化、典型化、特色化的叙事方式。欧美华文作家用宏大叙事与微观叙事的调和,平衡着真实与的虚构关系;用主动暴露作者意识的写作手法,借战争叙事传递和平年代的省思;在多重视角叙事与视角更迭中,使不同视角的持有者在故事中相互关联,形成一种对立式的补充;以悬疑元素发酵戏剧张力,完成氛围渲染和结构设计;用幽默介入苦难从而把控叙事的悲剧感,让叙事节奏更有节制、张弛有度地循序渐进。这些因素增强了作家创作的可读性和技巧的实验性,分析其叙事特点,由呼吁我们更深入的理解作品的内涵。整体来看,欧美华文文学中的战争书写,在题材选择思想意识和国际视野等方面,补充并拓展了中国现当代文学的写作格局,在继承和发展中华传统文化的过程中,展现出其独特的存在价值。

杜未未[3](2020)在《空间的文学建构与文化阐释 ——北美华文文学空间书写研究》文中研究说明海外华文文学因创作者经历和书写对象与生俱来的跨域属性,与空间视角有着极强的适配性,受“空间转向”思潮与国内文艺研究理论热点的影响,近年来越来越多研究者开始以空间视野介入海外华文文学研究。北美华文文学作为海外华文创作版图中活跃且高产的重要组成部分,自近代华工书写发展至当代新移民写作,创作实践始终与空间位移带来的意义表征相关联,但相关研究大多停留于对作家、作品的微观解读,缺少系统化、全局性的体系建构与理论梳理。因此需要借鉴空间理论与空间批评路径,对创作文本进行文本细读,结合史实史料,综合观照北美华文文学空间书写在内容层面和表达层面的特质与互动,整体关注近代以来文本空间中典型空间意象的更迭,以及空间表征模式的流变,挖掘北美华文文学以空间维度对各时代话语、社会场域做出的文学回应。国内外丰富多元的空间理论资源在拓展思维路径的同时,也容易形成新的结构性制约,面对广袤的理论来源我们既需保持开放的视野广度积极吸纳,也要时刻保持警惕,避免对理论过度依赖而造成文本阐释的偏移。北美华文文学空间书写研究的建构基点,仍应是立足于文学创作实践的理论融合。故而在绪论部分,从国外20世纪中后期人文社会思想领域的“空间转向”、文学研究中的空间理论方面综合梳理理论成果,关注国内对空间理论的译介、再阐发与文学批评领域的化用现状,在理论观点不断解构、碰撞、融合的过程中,结合北美华文文学创作实况选择用“乌托邦/异托邦/恶托邦”角度进行空间书写类型的结构性呈现,一方面突破现有空间理论模型的思维制约,一方面从北美华文文学以现实主义叙事型创作为主的实用精神中,提纯出典型空间感知与构建意图,作为进一步观照文学生产所表达的空间关系、精神变迁的重要端口。第一章从北美华文文学作家在空间书写中寄予的“乌托邦愿景”出发,探讨诗性空间定位的“立”与“破”。西方乌托邦概念的空间性与中国原生的桃源式空间发生交叠,并在现代性审美、寓言化言说、以历史僭越现实等创作技艺的加持下,创造出不同时代人类精神冲动的空间想象。不仅早期华工书写中的乌托邦建构,体现出现实层面的生存空间逐利需求与话语层面的异域想象,北美华文文学中也出现过以对异国乡土建立怀旧式乌托邦的方法,在书写家族与寻根故事中铺展代际冲突间的理想化社会诉求,同时新移民创作从全球性反殖民话语体系出发,对革命理想进行乌托邦空间化呈现。此外也有作家选择了截然相反的乌托邦路径,即用私人化的存在空间、割裂于历史的寓言式空间等游移于主流话语之外的封闭性场域,抗衡历史与社会的空间收编。第二章借鉴福柯的“异托邦”理论,分析空间书写对现实空间再建构的文化意义。异托邦视角不仅代表文学研究范式从历史视角向空间视角转变,更督促着文学批评对知识型的建构、文学秩序的形成、空间并置的认知变奏等进程化问题加以关注。从早期移民经历与留学生叙事中的离散空间来看,唐人街空间由最初被迫他者化的族裔聚落,演变为主动他者化的景观性空间符码,地下室意象则日趋超越离散叙事中的边缘空间定位,见证、演绎着移民群体性地位的提升;从游离于当下的异质空间来看,博物馆、纪念馆、墓地等带有时间超越性的异托邦形态,与危机异托邦所呈现的庇护、排他与悖反属性,在不同层面上展现着异托邦的独特话语模式;从内向审视的心理空间来看,心理诊所、抽屉等空间意象,也具有审视自我救赎、时代省思,考察秩序与隐私感知等价值指向。第三章由恶托邦入手观察极端场景下人的异化与人性省思,北美华文文学发展过程受到近现代时期中国被西方列强侵略殖民、文化压榨,与西方20世纪经济、战争危机两种恶托邦空间感受的共同影响,展现出更为暴虐复杂的空间属性。早期华人移民遭遇“排华”事件的险恶生存处境、战争时期的罪恶城市镜像、恐怖事件阴影下的当代都市空间,以及因愚昧、贫穷、灾难等原因形成的极端封闭场景中的伦理孤岛,在展现群体苦难屈辱、无畏挣扎的过程中体现出人性与天性的博弈与沉沦。第四章聚焦于北美华文文学对空间关系的呈现。作为对空间书写类型及其转型的归纳与演绎的补充,空间的流通、割裂、争夺乃至无序,展现着科技跃迁带来的世界性空间碰撞,与空间激变对国际关系提出的新思考:如何定位空间流通与全球化体系建构中的地方性存在,如何正视社会发展节奏差异导致的空间割裂与认知错位,如何解读人类社会中多种形态的空间争夺行为,这些均是跨域书写需要加以深度思考的即时性问题。第五章集中剖解北美华文文学空间书写的叙事策略,思考表达层面的空间叙事和内容层面的空间表征,如何通过叙事艺术实现共融。综合选择北美华文文学创作中特色较为突出、使用频率较高,且围绕空间元素展开的空间叙事手段,鉴于创作现状与研究视野,在对群体性创作策略的整合和对个体书写经验的凝视下,主要从空间并置主导下的复线结构、以典型空间为原点的桔瓣式结构,以及故事空间与话语空间的时空嵌套三方面入手。最后总结北美华文文学空间想象流变中的精神史变迁与创作转型,在书写范畴从“区域”到“全球”的转向中,去边界化的地志空间书写与世界化文化症候相互表征;身份感知从“缺失”与“追寻”,到形成多元复合的文化认同,隐形身份认同与日常空间审美化成为新移民作家群拓展书写主题的意识底色;职业叙事原型由“经济”过渡到“科技”,故事空间场域由纽约过渡到硅谷,表象转变的背后实则蕴藏着空间认知结构的跃迁与价值基点的当代重塑。

颜敏[4](2019)在《华文文学的跨语境传播研究:对象、问题与方法》文中研究说明因历史经验、社会制度、区位文化等因素的影响,在中国大陆和台港澳、东南亚、北美等区域间的华文文学流播具有跨语境性。对华文文学跨语境传播过程和经验的清理,将敞开文学汇流过程的诸多问题和规律,有利于在世界性视野中重建华文文学研究范式,实现新的逾越。通过对总体性命名的思考、对华文文学跨语境传播中诸多现象与问题的梳理,以及媒介研究视角的深入分析,华文文学跨语境传播研究的对象、问题和方法逐渐清晰,为相关研究指明了方向。

王文艳[5](2019)在《《华文文学》(1985-2017)与台港澳暨海外华文文学研究》文中提出《华文文学》创刊于1985年,是中国大陆创办最早的一份专门发表台港澳及海外华文文学作品和评论的杂志。本文以1985到2017年的《华文文学》为研究对象,指出其大致经历了三个发展阶段。第一阶段的《华文文学》(1985-1999)逐步推动了台港澳及海外华文文学作品传播和研究的系统化和深入化,对台港澳及海外华文文学学科的贡献侧重在"知识生产"层面;第二阶段的《华文文学》(2000-2009)转型为纯粹的学术期刊,推进了台港澳及海外华文文学研究方法论的建设以及基础概念的清理;第三阶段的《华文文学》(2010-2017)呈现出鲜明的"国际化"视野,建构了华文文学研究的多重对话空间,并积极推动了世界华文文学整体研究的理念在实践层面上的形成。

饶芃子[6](2016)在《跨界的探寻——我的比较文学研究之路》文中研究表明20世纪80年代初,我有幸在学界前辈的引领下,介入比较文学领域。多年来,我先后致力于中西戏剧、中西小说和中西诗学的比较研究,试图在文艺学和比较文学的交叉领域中寻找两者的结合点,借以推动文艺学学科内涵的更新和发展;90年代开始,我又把海外华文文学,特别是世界性的汉语诗学引入比较文学领域,尝试为比较文学拓展一个新的学术空间。回顾自己近三十年的学术道路,无论从文艺学到比较文艺学,还是从比较文艺学到海外华文文学、诗学,以及澳门地区"土生"文学研究的倡导,在学术理念上都有一个共同的特点,那就是:重视从理论上研究不同文化相遇、碰撞和融合的文学现象、文化问题,关注中外文化的对话和不同文化之间的相互诠释。

纪建勋[7](2015)在《中国比较文学研究年度报告(2014)》文中认为本文从学术活动、中国文学的世界性与比较文学、中外文学关系研究、多民族国家的比较文学疆界与研究范式、比较诗学、国际中国人文研究、翻译研究、跨学科研究等八个方面对2014年中国比较文学的研究状况进行了总体述评,力求在具体分析的基础上,凸显问题意识以及学人对于问题的反思与破解。

庄伟杰[8](2016)在《海外华文文学研究现状、相关问题与拓展境域之思》文中研究表明海外华文文学研究经历了从萌芽、自发到出现阶段性收获乃至逐渐深化的运行轨迹。然而,海外华文文学研究的真正自觉时代刚刚到来,学术批评的总体价值评判缺乏统一的标准或尺度,而且复杂的华文文学现象和研究的错位,也给华文文学的创作与阐释带来了很大的难度。而要寻求新的创作与阐释空间,一方面要着力拓展一片宽广的学术境域,另一方面要建立一种多元的、立体的、开放的、互动的华文文学研究的诗学对话。此外还要不断排除来自于华文文学作为一种复杂特殊的文学形态之外的种种既有的概念的干扰,自觉地从华文文学的内在逻辑发展中寻求建立华文文学史的叙述脉络。

庄伟杰[9](2014)在《华文文学研究、学科理念及其诗学建构之思》文中研究说明近百年来中西遭遇的历史,决定了海外华人的生存经验具有天然的流散性和跨文化特性。因此在多元文化时代,积极地倡导华文文学研究的诗学理论建构,寻求如何在跨文化语境下,重新确立学科目标、学术话语和学术规则,建构一种能动适应于多元文化时代华文文学研究需要的灵活而丰富的、带有开放性和交融性的学科理念和学术范式,显得相当迫切。有鉴于此,驱使我们有必要站在更为宏阔的视野中,探寻海外华文文学的关键性问题、整合东西与内外资源及寻求解决问题的理想途径,并把海外华文文学纳入到世界移民潮和移民史视野中,即抓住作为问题的历史图景,逾越中西与文明进程,展开一番新的学术思考。

龙扬志[10](2014)在《建构海外华文文学诗学批评体系——评《海外华文文学知识谱系的诗学考辩》》文中认为海外华文文学在改革开放之初进入中国大陆文学研究视野,虽然理论向度与生存主体同当代文学具有根本区别,由于它分享了中国文学的意义向度和阐释方式,早期相关文学批评亦通常被当成中国当代文学研究的分支看待。海外华文文学学科建设已经延续三十多年,与相对成熟的中国现当代文学学科比较,海外华文文学面临的若干问题仍没有得到完全有效的

二、拓展海外华文文学的诗学研究(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拓展海外华文文学的诗学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1)“离散”在华文(人)文学研究中的旅行(论文提纲范文)

一、西方资源与术语翻译
二、区域流播与“华化”进程
    (一)美国
    (二)中国台湾
    (三)“新马”
    (四)中国大陆
三、“离散”之旅的启思:术语如何借用与衍化
小结

(2)欧美华文文学中的战争书写(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绪论
    第一节 选题缘起
    第二节 国内外研究现状
        一、国内研究状况
        二、国外研究状况
    第三节 研究思路与方法
第一章 欧美华文文学对“国境内”战事的历史叙事
    第一节 继承与突围:抗战叙事的书写转向
        一、抗日战争与欧美华侨的双向影响
        二、“十七年”抗战文学传统的再挖掘
        三、世界反法西斯战争视野下的海外抗战书写
    第二节 追忆与重构:关于解放战争的海外文本衍生
        一、个体化的平民书写
        二、离散境遇中的乡土记忆
    第三节 隐喻与虚构:对古代战事的现代性重塑
        一、《甲骨时光》:神秘主义下的牧野之战与文明守卫
        二、《夜与港湾》:甲午海战的先锋重述
第二章 欧美华文文学中海外战争的历史叙事
    第一节 欧洲战场的在场与历史记忆
        一、对世界大战中的欧洲战场的书写
        二、阿尔巴尼亚:当代动荡与自我放逐
    第二节 对马来亚战场的重新聚焦
        一、史料的挖掘与史实的复建
        二、国际力量角逐的极端场域
    第三节 越南战争中的青春书写
        一、史料与史识的文本呈现
        二、战争中的疼痛青春:遗落于境外的成长题材
第三章 离散境遇中的身份追寻:欧美华文文学战争叙事的情感意识
    第一节 错位处境中的身份追寻
    第二节 极端场域中的“民族同一性”强化
    第三节 身体书写中的身份意识
    第四节 混血儿身份:战乱年代的生而离散
第四章 欧美华文文学中的战争伦理之思
    第一节 战争伦理的文化心理溯源
        一、兵、道、儒家思想的杂糅共生
        二、不彻底的宗教启迪与救赎
        三、战时文化规范与知识分子启蒙文化规范的角力
    第二节 现代性视角下的悖论审视
        一、群体解放与个体解放的叙事冲突
        二、暴力审美与反战主题
第五章 欧美华文文学战争书写的典型叙事策略
    第一节 宏大叙事与微观叙事的调和
    第二节 主动暴露作者意识的写作手法
    第三节 多重叙事视角的更迭
    第四节 以悬疑元素发酵戏剧张力
    第五节 用幽默介入苦难的悲剧感把控
结语
参考文献
作者简介及在学期间所取得的科研成果
后记

(3)空间的文学建构与文化阐释 ——北美华文文学空间书写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绪论
    一、选题依据
    二、国内外研究现状
    三、“空间”概念的厘清
    四、研究方法与思路
第一章 乌托邦愿景:诗化空间定位的“立”与“破”
    第一节 桃源式空间的现代性衍生
        一、早期华人书写中的乌托邦想象
        二、家族与寻根:异国的怀旧乌托邦
        三、革命理想的乌托邦空间化
    第二节 作为媒介的文物:传统人文元素的空间重塑
    第三节 存在空间与寓言化空间:抗衡历史的封闭性场域
第二章 异托邦:现实空间再建构的文化意义
    第一节 早期移民经历与留学生叙事中的离散空间
        一、唐人街:从族裔聚落到景观化的空间符码
        二、地下室:超越离散的边缘空间再定位
    第二节 游离于当下的异质空间
        一、博物馆/纪念馆/墓地:异托时与异托邦的叠加
        二、庇护/排他/悖反:危机异托邦的存在方式
        三、妓院/舞会/社交媒体:日常秩序的“补偿性异位”
    第三节 内向审视的心理空间
        一、心理诊所:自我救赎的通道与时代省思的边界
        二、抽屉:秩序与隐私的空间感杂糅
第三章 恶托邦:极端场景下人的异化与人性省思
    第一节 天使岛:早期移民经历与排他空间
    第二节 世界反法西斯战争视域下的罪恶城市镜像
    第三节 恐怖事件阴影下的当代都市空间
    第四节 愚昧/贫穷/灾难:极端封闭场景中的伦理孤岛
第四章 北美华文文学对空间关系的“拓扑化”呈现
    第一节 空间的流通:全球化体系下的地方性存在
    第二节 空间的割裂:社会发展节奏差异导致的认知错位
    第三节 空间的争夺:根植于人类本能的社会行为
第五章 北美华文文学空间书写的叙事策略
    第一节 北美华文文学的空间叙事结构
        一、空间并置主导下的复线结构
        二、以典型空间为原点的桔瓣式结构
        三、故事空间与话语空间的时空嵌套
    第二节 作家创作历程中的文本空间搭建
        一、续写:作家对成名作的补充与再消费
        二、重写:改写旧作行为下的文本空间重构
        三、超越互文:由生命体验出发的主题共鸣与书写革新
结语
    一、从“区域”到“全球”:去边界地志空间书写中的文化症候
    二、从“身份缺失”到“在地化认同”:隐形身份与日常空间审美化
    三、从“经济”到“科技”:职业叙事原型中的空间认知结构跃迁
参考文献
附录1 国外空间理论着述汉译版本辑录
附录2 国内空间与文学研究专着辑录
作者简介及在学期间所取得的科研成果
致谢

(4)华文文学的跨语境传播研究:对象、问题与方法(论文提纲范文)

序言
一、关于总体性命名:为什么是“华文文学”
二、现象与问题:“华文文学的跨语境传播”
三、尝试新的研究视角:媒介作为入口
结语

(5)《华文文学》(1985-2017)与台港澳暨海外华文文学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7)中国比较文学研究年度报告(2014)(论文提纲范文)

一、学术活动:凸显国际化的学术对话优势
二、中国文学的世界性与比较文学
三、中外文学关系研究
四、多民族国家的比较文学疆界与研究范式
五、比较诗学
六、国际中国人文研究
七、比较文学视阈下的翻译研究
八、跨学科研究

(8)海外华文文学研究现状、相关问题与拓展境域之思(论文提纲范文)

一、现状反思:海外华文文学创作与阐释存在的难度
二、诗性呈现:着力拓展一片宽广的学术境域
三、另种思考:“文化诗学”与文化研究的相关问题
四、超越框架:寻求建立华文文学史的叙述脉络

(9)华文文学研究、学科理念及其诗学建构之思(论文提纲范文)

一、海外华文文学研究亟需探寻的关键性问题
二、整合东西与内外资源,寻求解决问题的理想途径
三、世界移民潮及人类文明进程中的海外华文文学研究

四、拓展海外华文文学的诗学研究(论文参考文献)

  • [1]“离散”在华文(人)文学研究中的旅行[J]. 颜敏. 华文文学, 2021(01)
  • [2]欧美华文文学中的战争书写[D]. 田诗洋. 吉林大学, 2020(01)
  • [3]空间的文学建构与文化阐释 ——北美华文文学空间书写研究[D]. 杜未未. 吉林大学, 2020(03)
  • [4]华文文学的跨语境传播研究:对象、问题与方法[J]. 颜敏. 暨南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2019(06)
  • [5]《华文文学》(1985-2017)与台港澳暨海外华文文学研究[J]. 王文艳. 华文文学, 2019(01)
  • [6]跨界的探寻——我的比较文学研究之路[J]. 饶芃子. 中外文化与文论, 2016(04)
  • [7]中国比较文学研究年度报告(2014)[J]. 纪建勋. 文贝:比较文学与比较文化, 2015(02)
  • [8]海外华文文学研究现状、相关问题与拓展境域之思[J]. 庄伟杰. 玉溪师范学院学报, 2016(06)
  • [9]华文文学研究、学科理念及其诗学建构之思[J]. 庄伟杰. 山西大同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14(04)
  • [10]建构海外华文文学诗学批评体系——评《海外华文文学知识谱系的诗学考辩》[J]. 龙扬志. 暨南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2014(08)

标签:;  ;  ;  ;  ;  

拓展海外华文文学诗学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