实施动态管理提高航测图的利用价值

实施动态管理提高航测图的利用价值

一、实施动态管理提高航测图的利用价值(论文文献综述)

曾崇勇,代礼红,杨皓然[1](2021)在《BIM技术在犍为航电枢纽设计优化与管理中的应用》文中提出航电枢纽工程普遍具有工程投资大、施工周期长、施工环境复杂、协调难度大等特点。传统管理模式下,难以实现精细化管理,在建设过程中往往出现信息沟通与人员协同不畅、工程计量签证与进度管控难度大等一系列问题。通过梳理分析BIM技术在犍为航电枢纽设计优化与管理中的应用,探索基于BIM技术的精细化管理模式。结果表明,通过全生命周期的BIM应用,能够在勘察设计阶段提升设计质量,在施工建设阶段实现质量、进度、成本、安全等全方面的辅助项目管理,最终实现降本增效的目的。

岳宇[2](2017)在《内江市集体林权制度改革的问题及对策研究》文中认为我国是一个多山的国家,自我国成立以来,集体林权制度历经数次变革,却始终没有解决好广大农民群众对于林地和林木的产权问题。现在,根据我国经济社会条件的变化,实行以产权制度改革为核心的集体林权制度改革,是一个重大突破。本文针对目前的研究热点,产权改革的相关问题。以内江市林权改革为研究对象,重点分析内江市林权改革的现状、存在的问题及主要制约因素,并总结我国林权改革的经验与不足,提出深化。本文着重分析当前集体林权制度存在的主要问题与原因,提出制度创新构想,以期能为进一步深化林改提供重要依据和政策建议。论文采用文献综述法,定性与定量相结合的分析方法,分析归纳法,对内江市集体林权改革的现状及特点进行分析和总结。通过对内江市集体林权制度改革进行分析,发现主要存在以下几点问题,林改工作进展不平衡,部分林权尚未明晰,林权流转制度和平台建设滞后,林业产权流转不顺畅,林业社会化服务不完善。本文对内江市集体林权制度改革存在的主要问题及原因分析总结主要得出以下几点建议,完善林权配套改革政策措施,切实提高林业社会化服务水平,不断增强林区兴林富民能力,努力维护农民的合法权益。

贾莉[3](2017)在《公路机械化施工动态管理信息化系统研究》文中研究说明近年来,我国公路建设发展尤为蓬勃,到2016年底高速公路通车里程达到13万公里。为了保证工程质量,交通部于2010年提出公路建设管理工作实行“发展理念人本化、项目管理专业化、工程施工标准化、管理手段信息化、日常管理精细化”的“五化模式”,尤其是管理手段信息化在近几年的公路施工中发展迅速,但是各地公路施工的管理信息系统内容相差甚大,管理项目不尽齐全,尤其是对于工程施工进度和施工成本这两项施工中的动态管理没有得到很好的开发。因此,开发具有工程管理实用的管理信息系统具有广泛的工程实际意义。本文在调研现有管理信息系统的基础上,根据施工企业的需求,以某高速公路为研究背景,开发了具有工程施工进度与成本的动态管理功能的信息系统。首先对公路沥青路面工程施工机械的合理选型与配置进行了研究,选择了以沥青混合料搅拌站和摊铺机为主的机械,其他运输与碾压机械为配套的集群,得出了所选机械的型号、规格和数量;其次,对施工过程进度与成本预算、工程量与资金的投放管理进行了研究,确定了施工进度与成本的动态管理模式;再次,以B/S为软件架构,以数据库技术为基础,联合C#语言,Win Form,利用Visual Studio 2010完成对本系统的开发,该系统主要包括系统管理、施工机械的选型与配置、施工进度控制、施工成本控制和系统帮助五部分,能够实现沥青混凝土路面施工过程中对施工进度和施工成本的动态控制和机械管理。

牛宗岭[4](2016)在《政策试点的地方实践研究 ——以“兴隆试点”为例》文中研究说明“政策试点”是我国政策形成过程和国家治理中一个独特的现象,也是中国特色政治模式的一项典型代表。“政策试点”遵循“先行先试”、“主动创新”、“复制推广”等原则,以一种“试点—推广”的方式,推动政府制度创新,减少决策失误,成为中国改革取得成功的一项重要经验。论文以武陵山区一个乡镇实施的扶贫改革“试点”(“兴隆试点”)为个案,研究“政策试点”在地方被组织和实施的过程。从“试点”选择、初步探索、大胆创新、转型升级等不同阶段的实践表达中,探讨“政策试点”这一政策机制实践背后的政治逻辑。在“试点”选择上,文章从宏观、中观和微观等层面探讨确定“政策试点”所遵循的规则与条件。研究发现,兴隆镇被选择为“试点”既符合国家发展规划的法理性选择,也是地方基于自主性而做出的竞争选择,具体到兴隆镇也是“领导人效益”等偶然性因素促成的结果,这一过程蕴含着复杂的“集权与放权”的政治逻辑。“兴隆试点”被确认以后,就开始进行初步探索。在此阶段,“兴隆试点”被作为一项一般性的“任务”去完成,高层压力和政绩冲动是其基本动力。但受到政治风险、政治绩效等条件的约束,“兴隆试点”的推动局限于以“组织建设”和“按部就班”地完成领导提出的“地点”任务,并没有真正体现“试点”的制度内涵。经过一年的实践后,“兴隆试点”的谨慎行动被中央领导给予批评性回应,并明确要求进行“体制机制创新”,形成可推广的经验,“兴隆试点”进入了大胆创新阶段。论文着重选取了行政机制、土地经营、镇村治理和金融投资四个方面的制度创新过程,从动机、行为、过程、结果等方面,展现“兴隆试点”在创新过程中的“弹性空间”,即政治机制上突破与约束、土地改革中的违法与合法、治理机制上的创新与用旧、金融创新中的虚置与真实等实践逻辑,探讨“政策试点”的价值内涵。在这一创新实践中,地方政府获得了“政策试点”带来的经济和政治的双重绩效,并为获得“试点”持续利益而主动推动“试点”转型升级。文章的创新点在于,把“政策试点”研究放在“央地关系”与“地方行政”等具体的实践环境中,去考察“试点”这一特殊的政治安排是如何组织和实施的。着重从政治学的角度,以地方政府的中心视角,去考察“试点”推行的制度环境与动力机制,从而理解“试点”在政治运作上区别于一般政策执行的“特殊逻辑”。文章认为,“政策试点”的实践过程是地方政府的一个政策学习、政策弹性执行以及政策加码的过程,其中地方政府在“试点”工作上的创新动力、试点探索的政策弹性执行方式等是文章讨论的重心。

王文勇[5](2015)在《哈综开公司玫瑰湾项目成本管理存在的问题及对策研究》文中认为房地产行业曾一直扮演着中国支柱型产业的角色,不可避免的让这个行业竞争的更加激烈,随着国家一系列宏观政策的出台和市场自身的调节作用,市场份额越来越偏向于精细化管理的大公司,一大批小型房地产开发公司难以在大城市为继。哈综开公司位于哈尔滨这个省会城市,面临着中海地产、绿地地产、华润地产、保利地产等一批大公司的新进竞争威胁,旧有经营模式遭到挑战,成本管理问题成为重中之重。本文以哈综开玫瑰湾为例,深入剖析哈综开在玫瑰湾项目成本管理各个环节上的弊病以及可以改进的方法。本文首先对房地产宏观环境以及成本管理研究发展做了简要的介绍,之后在介绍玫瑰湾项目的基本情况以及经济技术指标后,通过整理计算已有成本资料证明玫瑰湾项目的成本控制存在巨大偏差。文章后续按照地产项目开发顺序对玫瑰湾项目的立项、规划设计、材料采购、施工管理、竣工结算多个环节进行缺陷剖析,总结出成本经验积累差、现行管理方法存在缺陷、缺乏动态管理与绩效考核制度等几方面的问题,并在其中穿插项目实际发生的案例佐证。最后,作者结合自己多年的工作经验以及万科、龙湖、金地等先进公司的现行的管理方法,提出了哈综开公司目前适用的成本管理建议。

张继帅[6](2013)在《抚顺新抚区土地利用调查数据库建设与土地利用分析》文中研究表明土地信息的存储与管理是土地资源规划利用中的重要问题。详尽可靠的土地调查数据是国家经济和社会持续稳定发展的重要基础,是国家管理部门进行土地资源规划的重要依据。我国从1984年开始,对国家各类土地的面积、归属权、空间分布和具体利用情况进行了调查(第一次全国土地调查),但时间已经过去近30年,随着国家的发展,部分数据已经严重失准,且信息化程度低,已经不能满足当前形势下国家管理部门对土地资源进行管理利用的需要。本文在分析了土地信息系统国内外研究现状的基础上,以二调后抚顺农村土地确权登记项目为支撑,以辽宁省抚顺市新抚区为例,利用最新的3S (RS、GIS、GPS)集成技术,以及已有的土地资料和数据,针对传统土地信息保存方法的缺陷问题,首先对建立县级土地资源管理数据库的必要性和可行性进行了分析;其次,本文对县级土地利用数据库的软件、硬件需求进行了分析,并详细设计了该数据库的结构及数据组织和分层;然后,以辽宁省抚顺市新抚区农村土地利用调查等数据为例,开发了辽宁省抚顺市新抚区土地利用数据库。对数据库建设过程中遇到的难题,如土地利用基期数据获取、符号库建立等问题进行了论述,并给出了相应的解决方案,取得了较好的工程应用效果。建库成果实现了对库中数据的存储、查询、分析等土地利用数据库功能,并通过在数据库中加入了土地利用变更图层,存储了土地利用变更情况,方便了对土地利用变更的查询。成果能够为土地管理部门提供分析、决策支持服务,对同类型农村土地信息数据库建设具有一定的参考意义。

王艳丽[7](2012)在《输变电工程项目送电线路最优路径选择研究》文中指出输变电项目耗资较大,工期相对较长,对国民经济有显着影响,输变电项目中的送电线路,作为电网建设的核心部分,其最优路径选择问题至关重要,小则影响到项目成本的经济性,大则影响到整个电网的布局,影响到电力系统的稳定运行。为了保证广大用户对用电负荷和电能质量的需求,控制输变电工程项目的总造价,确保运行的可靠性、稳定性和安全性,在线路选择问题中采用合理的工程项目管理是必然选择。本文基于当前国内外送电线路路径优选方法的研究现状以及工程项目管理的有关理论,结合我国输变电、电网的特点,展开深入的研究与分析,得出送电线路选择实施项目管理的意义和送电线路路径选择的原则。接下来通过对当前各种送电线路路径选择算法的具体介绍和分析,形成各种方法的有效对比,选择蚁群算法进行最优路径选择,然后详细分析蚁群算法,建立适合于本文的最优路径选择优化模型,实现送电线路的路径选择可达到必要的精度,保证输变电项目的建设顺利进行。同时提出切实可行的工程项目管理的方法和途径,保证其送电线路路径建设的顺利展开,确保其建设施工过程中成本的合理性和稳定性。本文借助于某变电站220kV送电线路的路径选择实例进行深入的分析与研究,介绍了某变电站的工程概况、施工特点及配置方案。通过将其变电站的位置情况具体化,得到其变电站位置的坐标和简单的连通结构图,同时考虑到当地情况的特殊性,建立基于成本效益模型的目标函数,形成其变电站送电线路最优路径选择优化模型,采用蚁群算法进行方案的求解,得到线路的最优路径,实例表明,采用蚁群算法可以有效的实现某变电站送电线路建设的全局最优路径的选择,实现工程项目管理的优化理论在输变电工程项目送电线路最优路径选择中的应用。

史敏[8](2011)在《区域产业竞争发报系统构建及优化研究》文中研究指明竞争情报在发达国家已经成为支撑政府决策和提升产业竞争力的重要手段。我国虽然从上世纪80年代就引入竞争情报的概念,但目前的发展还处于一个相对较低的阶段,企业竞争情报仍是我国竞争情报研究和实践的主流。站在区域产业发展的高度看,企业独立、零散的竞争情报工作无法有效支撑区域创新。根据发达国家竞争情报发展规律来看,形成区域性的产业竞争情报系统是竞争情报发展的必然趋势。鉴于当前的发展形势,本论文专门针对区域产业竞争情报系统的构建及优化展开研究。发达国家竞争情报系统建设的成功经验为我国区域产业竞争情报系统建设提供了一定的借鉴作用。通过对日本、美国和法国等三个国家的竞争情报系统进行比较分析得出:政府在区域产业竞争情报系统建设中起到了主导作用;产业层面的竞争情报系统能够更加有效地提升区域竞争力;区域产业竞争情报系统在提高区域内信息共享程度的基础上,极大地提高了区域产业创新能力。根据发达国家的经验,构建了我国区域产业竞争情报系统模型。首先,根据三螺旋创新理论把区域产业竞争情报系统定位为官产学三重螺旋创新体系中的混生组织,并指出其主要通过支撑政府产业决策、完善企业竞争情报系统、指导大学科研方向、连续监测区域产业等功能来满足其定位需求。同时,强调了信息收集要素、情报分析要素、情报服务要素和平台建设要素是实现区域产业竞争情报系统功能的保证。然后,在借鉴企业竞争情报系统模型的基础上提出了区域产业竞争情报系统由二大子系统、三大平台组成,即情报收集子系统、情报分析子系统、成果转化平台、情报服务平台和信息技术支撑平台。最后,通过湖南省竞争情报中心的建设实践证明了区域产业竞争情报系统模型的可行性。为了确保区域产业竞争情报系统发挥其推动区域创新的功能,在区域产业竞争情报系统实证的基础上,面对区域产业竞争情报系统实施初期遇到的问题开展了优化研究。为了对系统进行优化,首先运用系统动力学因果分析法建立了区域产业竞争情报系统成长上限基模,发现服务产业分散、情报需求不明确、相关产业重复分析和盲目采集是制约区域产业竞争情报系统发展的关键。继而开发了产业跟踪路线图对区域产业竞争情报系统进行优化。该方法从区域重点产业和产业内的重点企业入手,规划服务内容,建立产业跟踪目标和信息源之间的对应关系,形成统一的信息监测方案和情报分析框架,从而最大限度地消除区域产业竞争情报系统成长的制约因素。最后,文章通过建立系统动力学流率入树模型对采用产业跟踪路线图进行优化的前后进行模拟并结合湖南省竞争情报中心的实例证明了优化方法的有效性和可行性。

徐庭慎[9](2011)在《市级土地利用总体规划环境影响评价研究 ——以泰州市为例》文中提出土地利用总体规划是对一定区域未来土地利用超前性的计划和安排,土地承载着区域社会经济与生态环境,对土地利用总体规划进行环境影响评价可以从源头上预防或减缓规划实施以后对区域环境产生的不利影响。市级土地利用总体规划是省级和县级土地利用总体规划的衔接,也是各级土地利用总体规划体系中内容最丰富的规划,对市级土地利用总体规划环境影响评价进行研究具有重要意义。鉴于市级土地利用总体规划环境影响评价的重要意义,2009年9月国土资源部颁布了《市级土地利用总体规划环境影响评价技术规范(试行)》,同年11月国家环保部颁布了《规划环境影响评价技术导则-土地利用总体规划(征求意见稿)》适用范围包括省级和市级土地利用总体规划,两个技术规范(导则)目前正在试行阶段,其针对性、可操作性、可行性等方面还存在不足。本文在分析归纳相关研究成果和两个技术规范(导则)的基础上,结合市级土地利用总体规划环评的具体案例,探讨市级土地利用总体规划环境影响评价技术的科学性和实用性,为技术规范(导则)的完善提供借鉴。主要研究成果如下:(1)比较全面深入的分析了《市级土地利用总体规划环境影响评价技术规范(试行)》和《规划环境影响评价技术导则-土地利用总体规划(征求意见稿)》,两个技术规范(导则)都给出了土地利用总体规划环境影响评价的评价原则、工作程序、内容与方法,对于全国市级土地利用总体规划环境影响评价工作具有指导性和规范性,但前者所要求的环境影响评价内容过于单薄、简单,后者则总体与前者相反,对土地利用规划的环境影响尤其是环境污染影响给予了高度重视,但所提出的评价要求资料获得性难度很大,一定程度上偏离了市级土地利用总体规划的内容,降低了可操作性。(2)基于上述分析和现有的研究成果的,探讨补充了土地利用总体规划环境影响评价涉及的评价工作程序、环境影响识别、规划协调性、动态管理与跟踪评价和公众参与等。(3)本文基于《市级土地利用总体规划环境影响评价技术规范(试行)》和《规划环境影响评价技术导则-土地利用总体规划(征求意见稿)》及现有的相关研究成果,对市级土地利用总体规划的土地利用规模与结构及土地利用布局等重要内容的环境影响评价进行了重点探讨。针对土地利用规模与结构引入了城镇工矿用地污染物排放量、人均土地生态环境承载力、地均生态绿当量、单位GDP碳排放和交通水利设施用地占比这些新指标;对土地利用规划总体布局环境影响评价重点分析了建设用地对重要生态功能保护区的影响;提出了中心城区评价可以从分析其与城市总体规划在范围、规模和发展方向的协调性以及与重要生态功能保护区的协调性。(4)通过对土地利用规模与结构和规划布局的环境影响分析,以及现有研究成果和技术标准的分析,提出了土地利用总体规划环境影响指标体系,包括社会经济发展、生态保护、环境保护和资源集约四个评价主题,包含19项基本指标。(5)以泰州市土地利用总体规划环评为例,采用作者所提出的评价方法与评价指标体系对上述理论研究成果进行了实证,主要对规划的协调性、主要土地类型规模与结构和土地利用空间布局进行了分析,证明上述评价方法和指标有相对较好的实用性,对《技术导则》和《技术规范》的完善有借鉴意义。

黄剑威[10](2010)在《河流岸线资源管理及其对流域综合管理(IRBM)的作用》文中指出我国流域面积大,河流水系发达,拥有丰富的河流岸线资源。合理的开发利用岸线资源与保护对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以及河流健康发展都具有十分重要的作用。但长期以来,人们对岸线资源管理研究仍处于滞后状态,本文从流域综合管理的角度研究提出岸线开发利用保护的管理模式,为各地区、各部门河流岸线管理提供参考。本文从岸线资源的概念出发,通过对现状岸线资源的利用情况调查,分析了现在岸线资源在利用上存在集约化程度不高、结构布置不合理、利用效率低等问题,这些问题的产生主要是人们对岸线资源的认知不足,缺乏统一的利用及保护规划以及管理体制不完善等缺陷所致。由此,通过总结这些年来国内管理经验,并借鉴国外一些成功管理范例,提出具体的岸线开发利用规划、法律法规、执行程序、构建信息管理平台的要求,并建立了岸线资源开发利用评价模型,结合实例对其进行评价分析。最后,阐明了岸线综合管理与流域综合管理之间存在着基础与指导的相互关系。

二、实施动态管理提高航测图的利用价值(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实施动态管理提高航测图的利用价值(论文提纲范文)

(1)BIM技术在犍为航电枢纽设计优化与管理中的应用(论文提纲范文)

1 工程概况
2 应用目标及实施策略
3 各阶段应用的主要成果
    3.1 实施准备阶段
    3.2 勘察设计阶段
    3.3 施工建设阶段
4 结语

(2)内江市集体林权制度改革的问题及对策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引言
    1.1 研究背景与意义
        1.1.1 研究背景
        1.1.2 研究意义
    1.2 国内外相关文献综述
        1.2.1 国外研究综述
        1.2.2 国内研究综述
        1.2.3 研究评述
    1.3 研究方案
        1.3.1 研究目的
        1.3.2 研究内容
        1.3.3 研究方法
        1.3.4 研究思路及技术路线图
    1.4 研究的创新之处
第二章 林权制度改革的基本概念与理论基础
    2.1 基本概念
        2.1.1 集体林权
        2.1.2 产权与产权改革
        2.1.3 林权改革
    2.2 理论基础
        2.2.1 产权理论
        2.2.2 可持续发展理论
第三章 我国林权制度的历史变迁和改革趋势
    3.1 建国后我国林权制度的历史变迁
        3.1.1 土地改革时期(1950年-1953年)
        3.1.2 农业合作化时期(1953年-1956年)
        3.1.3 人民公社集体所有时期(1957年-1980年)
        3.1.4 林业“三定改革”时期(1980年-1991年)
        3.1.5 林业产权制度改革初步探索时期(1992年-2003年)
        3.1.6 林权制度改革深化探索时期(2003年-至今)
    3.2 我国林权制度改革的趋势
        3.2.1 林权产权明晰化
        3.2.2 集体林产权市场化
        3.2.3 集体林权法制化
        3.2.4 集体林权生态化
第四章 内江市集体林权制度改革的现状及特点
    4.1 内江市森林资源与产权属性
    4.2 内江市集体林权制度改革现状与成效
        4.2.1 内江市集体林权制度改革现状
        4.2.2 内江市集体林权制度改革成效
    4.3 内江市集体林权制度改革的主要特点
        4.3.1 方法手段创新,政策制定灵活
        4.3.2 稳妥推进改革,客观评价工作
        4.3.3 改革程序严格,责任落实明确
        4.3.4 探索林权抵押贷款,加大金融支林力度
        4.3.5 发展林下经济,释放林改活力
第五章 内江市集体林权制度改革存在的主要问题及原因
    5.1 内江市集体林权制度改革存在的主要问题
        5.1.1 林改工作进展不平衡
        5.1.2 部分林权尚未明晰
        5.1.3 林权流转制度和平台建设滞后
        5.1.4 林业产权流转不顺畅,林业社会化服务不完善
        5.1.5 林权单位变小与林业规模经营的矛盾
        5.1.6 生态林建设保护与商品林收益反差的矛盾
        5.1.7 集体林业发展与公共财政投入的矛盾
        5.1.8 林下经济发展问题
        5.1.9 林业合作组织发展缓慢
        5.1.10 林权确权登记发证及管理问题
    5.2 内江市集体林权制度改革问题的主要原因
        5.2.1 工作人员业务能力有待提升
        5.2.2 治理水平有待提高
        5.2.3 内部监管缺乏力度
        5.2.4 集体林权流转制度需优化
        5.2.5 集体林业投融资改革制度亟待深化
        5.2.6 采伐政改革滞后
        5.2.7 合作经济组织发展及管理机制不优
第六章 内江市集体林权制度改革的对策建议
    6.1 完善林权配套改革政策措施
        6.1.1 完善林权登记制度
        6.1.2 规范林权流转市场
        6.1.3 推进林权管理信息化建设
        6.1.4 确保金融对林业的健康支持
        6.1.5 完善政策性森林保险制度
    6.2 切实提高林业社会化服务水平
        6.2.1 明确各级组织的权利和责任
        6.2.2 各层组织增加指导和督查
    6.3 不断增强林区兴林富民能力
        6.3.1 做好开发前的调查工作
        6.3.2 创新林木开发的新路径
        6.3.3 培育新型林业经营主体
    6.4 努力维护农民的合法权益
        6.4.1 完善整占林地附着物补偿机制
        6.4.2 加强领导班子队伍能力建设
        6.4.3 健全集体公益林社会化管护机制
第七章 结论与展望
参考文献
致谢
作者简历

(3)公路机械化施工动态管理信息化系统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课题研究的背景与意义
        1.1.1 研究目的及背景
        1.1.2 研究意义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1.2.1 国外研究现状
        1.2.2 国内研究现状
    1.3 论文研究内容与结构
第二章 施工机械的选型与配置
    2.1 施工机械及其种类
    2.2 选择施工机械的原则
    2.3 沥青混凝土路面施工的关键设备
        2.3.1 沥青混合料拌和站的选型
        2.3.2 沥青混合料摊铺机选型
        2.3.3 压实机械选型
    2.4 施工设备的配套
        2.4.1 拌和设备生产率的确定
        2.4.2 沥青混合料运输车生产率和数量
        2.4.3 摊铺施工生产率的计算
        2.4.4 压路机生产率和台数的计算
    2.5 施工机械配置计划程序
    2.6 本项目路面施工机械最终选型
    2.7 本章小结
第三章 施工进度控制
    3.1 进度控制概述
        3.1.1 进度控制原理
        3.1.2 进度控制目的
        3.1.3 影响施工进度的因素
        3.1.4 进度控制措施
    3.2 施工进度计划
        3.2.1 进度计划的内涵
        3.2.2 进度计划的审核
        3.2.3 进度计划的实施
    3.3 进度计划的检查与调整
        3.3.1 进度计划的检查
        3.3.2 进度计划的执行情况分析
        3.3.3 进度计划的调整
    3.4 计算机辅助工程进度控制
    3.5 本章小结
第四章 施工成本控制
    4.1 施工成本概述
        4.1.1 施工成本的组成
        4.1.2 施工成本管理内容与程序
    4.2 施工进度与成本的关系
    4.3 施工成本控制
        4.3.1 施工成本控制的依据
        4.3.2 施工成本控制的方法
        4.3.3 偏差原因分析与纠偏措施
    4.4 施工成本分析
    4.5 计算机辅助施工成本控制
    4.6 本章小结
第五章 系统建模与设计
    5.1 系统设计目标及原则
    5.2 系统分析
        5.2.1 系统需求分析
        5.2.2 系统可行性分析
    5.3 系统结构模式
        5.3.1 C/S结构模式
        5.3.2 B/S结构模式
        5.3.3 本系统结构模式
    5.4 系统开发工具
        5.4.1 C#语言技术
        5.4.2 数据库关键技术
        5.4.3 数据库结构简介
    5.5 系统功能设计
        5.5.1 系统总体设计
        5.5.2 系统模块设计
    5.6 UML系统建模
        5.6.1 UML概述
        5.6.2 UML建模
    5.7 数据库设计
        5.7.1 数据库概念结构设计
        5.7.2 数据库安全设计
    5.8 本章小结
第六章 系统的实现与应用
    6.1 系统开发环境
        6.1.1 系统硬件环境要求
        6.1.2 系统软件环境要求
    6.2 系统运行实例
    6.3 本章小结
结论与展望
    结论
    展望
参考文献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科研成果
致谢

(4)政策试点的地方实践研究 ——以“兴隆试点”为例(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导论
    一、研究缘起与研究意义
        (一) 研究缘起
        (二) 研究意义
    二、政策试点的相关研究
        (一) 政策试点
        (二) 制度创新
        (三) 政策扩散
    三、研究思路与研究方法
        (一) 研究思路
        (二) 研究方法
    四、相关概念与创新意图
        (一) 相关概念
        (二) 创新意图
第二章 “选点”的逻辑:兴隆镇成为“试点”
    一、“试点”选择的制度环境
        (一) 历史经验与政策试点
        (二) 国家能力与地方自主
        (三) 发展战略与体制优势
    二、兴隆镇的基础条件
        (一) 兴隆镇的自然地理
        (二) 兴隆镇的社会经济
        (三) 兴隆镇与武陵山区
        (四) 兴隆镇的扶贫经验
    三、“选点”的微观逻辑
        (一) 偶然因素
        (二) 必然因素
    四、小结
第三章 规划与实施:试点初期的谨慎探索
    一、“试点”定名
    二、成立“试点办”
        (一) 成立依据
        (二) 成立过程
        (三) 结构安排
        (四) 工作内容
        (五) 合署办公
    三、组织规划
        (一) 前期组织
        (二) 初步规划
        (三) 资金安排
        (四) 目标导向
    四、重点实施
        (一) 扶贫搬迁
        (二) 移民建镇
        (三) 退耕还林
        (四) 产业调整
    五、小结
第四章 创新与升级:试点本质回归
    一、突破与约束:行政机制创新
        (一) 机制突破
        (二) 制度约束
        (三) 评价
    二、合法与违法:土地制度改革
        (一) 土地需求
        (二) 改革路径
        (三) 评价
    三、新与旧:基层治理创新
        (一) 治理乏力
        (二) 创新机制
        (三) 评价
    四、实与虚:融资机制创新
        (一) 融资难题
        (二) 创新内容
        (三) 评价
    五、试点升级:从扶贫到小康
        (一) 扶贫成效
        (二) 转型动力
        (三) 升级走向
    六、小结
第五章 讨论与反思
    一、顶层设计与执行弹性
    二、组织学习与政策变通
    三、动员治理与政策加码
参考文献
附录
致谢

(5)哈综开公司玫瑰湾项目成本管理存在的问题及对策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绪论
    1.1 问题的提出及研究意义
        1.1.1 研究背景
        1.1.2 问题的提出
        1.1.3 研究意义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1.2.1 国外研究现状
        1.2.2 国内研究现状
        1.2.3 文献评述
    1.3 研究内容与研究方法
        1.3.1 研究内容
        1.3.2 研究方法
第2章 玫瑰湾项目介绍及成本分析与对标
    2.1 玫瑰湾项目介绍
    2.2 玫瑰湾项目成本内部分析
    2.3 玫瑰湾项目成本外部对标
    2.4 本章小结
第3章 玫瑰湾项目成本管理中存在的问题分析
    3.1 规划设计阶段的成本管理问题分析
        3.1.1 缺乏项目成本科学评估和限额设计
        3.1.2 缺少成本管理部门的介入
    3.2 项目建设阶段的成本管理问题分析
        3.2.1 甲定材料管理混乱
        3.2.2 工程签证与设计变更失控
    3.3 竣工阶段的成本管理问题分析
        3.3.1 结算审计管理不完善
        3.3.2 成本经验数据及知识缺乏积累
    3.4 项目全生命周期的成本问题分析
        3.4.1 缺乏成本动态管理
        3.4.2 缺乏成本管理考核机制
    3.5 本章小结
第4章 改进玫瑰湾项目成本管理的对策
    4.1 规划设计阶段的成本管理对策
        4.1.1 对项目成本进行科学评估和限额设计
        4.1.2 建立多部门成本管理会议制度
    4.2 项目建设阶段的成本管理对策
        4.2.1 建立开放灵活的材料管理制度
        4.2.2 完善工程签证与设计变更管理制度
    4.3 竣工阶段的成本管理对策
        4.3.1 完善工程结算管理制度
        4.3.2 建立项目成本数据库
    4.4 项目全生命周期的成本管理对策
        4.4.1 建立项目动态成本控制制度
        4.4.2 建立项目成本绩效考核制度
    4.5 本章小结
结论
参考文献
后记
个人简历

(6)抚顺新抚区土地利用调查数据库建设与土地利用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绪论
    1.1 研究背景
    1.2 研究目的与意义
    1.3 国内外研究现状
        1.3.1 国外研究现状
        1.3.2 国内研究现状
    1.4 研究内容
第2章 地籍数据库建库平台
    2.1 相关概念介绍
        2.1.1 空间数据库
        2.1.2 地理信息系统GIS
        2.1.3 GIS软件
    2.2 常用GIS软件介绍
        2.2.1 MAPGIS
        2.2.2 GeoStar
        2.2.3 SuperMap GIS
        2.2.4 ArcGIS
    2.3 建库平台
    2.4 ArcGIS体系结构
        2.4.1 ArcGIS空间数据模型Geodatabase
        2.4.2 空间数据引擎ArcSDE
        2.4.3 二次开发组件ArcEngine
第3章 土地利用数据库设计
    3.1 需求分析
    3.2 设计原则和依据
        3.2.1 原则
        3.2.2 依据
    3.3 建库流程
    3.4 数据库总体设计
        3.4.1 数据内容
        3.4.2 概念设计
        3.4.3 逻辑设计
        3.4.4 物理设计
第4章 抚顺市新抚区地籍数据库建库实践
    4.1 项目概述
        4.1.1 测区概况
        4.1.2 资料收集与踏勘
        4.1.3 项目工作内容
        4.1.4 项目工作范围
        4.1.5 进度计划
        4.1.6 项目技术流程
    4.2 项目工作内容及技术要求
        4.2.1 控制测量
        4.2.2 初始权属调查
        4.2.3 初始地籍测量
    4.3 建库目标
    4.4 数据采集
        4.4.1 土地利用现状数据采集
        4.4.2 土地利用基期数据获取
    4.5 数学基础
        4.5.1 大地控制
        4.5.2 地图投影、分带及地图比例尺
    4.6 数据字典
    4.7 符号库建立与完善
        4.7.1 点状符号库的建立
        4.7.2 线状符号库的建立
        4.7.3 面状符号库的建立
    4.8 数据库信息
    4.9 面积统计
    4.10 建库方法
    4.11 主要图件的编制
        4.11.1 地籍图
        4.11.2 宗地图
第5章 抚顺市新抚区土地利用分析
    5.1 土地利用历史数据管理
    5.2 土地利用现状
    5.3 土地利用分析
    5.4 土地利用存在的问题
    5.5 合理利用土地资源的建议
        5.5.1 改善耕地利用效率
        5.5.2 改善土地利用结构
        5.5.3 综合治理采矿塌陷区
第6章 结论与展望
    6.1 结论
    6.2 展望
参考文献
到谢
个人简历

(7)输变电工程项目送电线路最优路径选择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绪论
    1.1 选题背景及研究意义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1.3 研究内容及创新点
        1.3.1 本文的主要内容及框架
        1.3.2 本文的创新点
第2章 输变电工程项目线路选择管理研究的理论基础
    2.1 工程项目管理的有关理论
        2.1.1 工程项目管理含义
        2.1.2 工程项目管理特点
        2.1.3 工程项目管理的目标
    2.2 输变电工程项目送电线路选择
        2.2.1 输变电项目
        2.2.2 电网
        2.2.3 送电线路选择
    2.3 本章小结
第3章 送电线路最优路径选择问题分析
    3.1 送电线路选择实施项目管理的意义
        3.1.1 送电线路选择最优路径的成本效益
        3.1.2 送电线路选择最优路径的进度优势
        3.1.3 送电线路选择最优路径的社会效益
    3.2 送电线路路径选择的原则
        3.2.1 技术可行性
        3.2.2 经济最优原则
        3.2.3 社会可行性
    3.3 最优路径的选择常用的方法
        3.3.1 基于层次空间推理的最优路径算法
        3.3.2 神经动态规划算法
        3.3.3 Dijkstra(迪杰斯特拉)算法
        3.3.4 基于点—弧段联合结构表示法的最优路径算法
        3.3.5 A*(A-Star)算法
        3.3.6 基于模拟退火算法的曲面最短路径算法
        3.3.7 粒子群优化算法
    3.4 本章小结
第4章 优化管理在送电线路路径选择中的应用
    4.1 送电线路路径选择中项目优化管理方法的选择
        4.1.1 方法比较分析
        4.1.2 选择结论
    4.2 蚁群算法
        4.2.1 蚁群算法原理
        4.2.2 蚁群算法规则
        4.2.3 蚁群算法步骤及特点
    4.3 模型的建立与实现过程
        4.3.1 目标函数
        4.3.2 蚁群算法的实现
    4.4 项目管理的实现过程
        4.4.1 项目管理的重要性
        4.4.2 项目管理的辅助实现措施
    4.5 本章小结
第5章 某输变电项目送电线路路径设计寻优实例分析
    5.1 项目介绍
        5.1.1 工程概况及规模
        5.1.2 工程项目自然和社会环境
    5.2 建立线路选择的MAKLINK图论
        5.2.1 建立空间立体图
        5.2.2 建立MAKLINE图形
        5.2.3 无向网络图
    5.3 蚁群算法的实现
    5.4 结果分析
    5.5 本章小结
第6章 结论与展望
    6.1 结论
    6.2 展望
参考文献
在学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和参加科研情况
致谢
作者简介

(8)区域产业竞争发报系统构建及优化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导论
    1.1 问题的提出及研究意义
        1.1.1 问题的提出
        1.1.2 研究的意义
    1.2 产业竞争情报概述
        1.2.1 产业竞争情报的源起
        1.2.2 产业竞争情报的内涵
        1.2.3 产业竞争情报系统
    1.3 研究思路与方法
    1.4 研究内容与结构安排
第2章 相关文献综述及理论概述
    2.1 产业竞争情报相关理论研究综述
        2.1.1 竞争情报概念研究
        2.1.2 竞争情报应用研究现状
        2.1.3 产业竞争情报研究
    2.2 三重螺旋创新理论概述
        2.2.1 三重螺旋创新理论源起
        2.2.2 三重螺旋创新理论主要内容
        2.2.3 三重螺旋创新理论于我国的适用性分析
    2.3 系统动力学建模理论概述
        2.3.1 系统动力学内涵
        2.3.2 系统动力学流率基本入树建模法
    2.4 本章小结
第3章 国内外产业竞争情报系统发展比较分析
    3.1 国外竞争情报发展及特点分析
        3.1.1 日本竞争情报发展及特点研究
        3.1.2 美国竞争情报发展及特点研究
        3.1.3 法国竞争情报发展及特点研究
    3.2 我国竞争情报发展现状及演化路径分析
        3.2.1 我国竞争情报发展现状
        3.2.2 我国竞争情报演化路径
    3.3 国内外产业竞争情报系统发展比较及启示
        3.3.1 国内外产业竞争情报系统发展比较
        3.3.2 对我国产业竞争情报系统发展的启示
    3.4 本章小结
第4章 区域产业竞争情报系统模型研究
    4.1 基于三重螺旋官产学区域创新模式的产业竞争情报系统定位
        4.1.1 三重螺旋创新理论对区域产业竞争情报系统研究适应性分析
        4.1.2 区域产业竞争情报系统的定位
        4.1.3 区域产业竞争情报系统服务对象的界定
    4.2 区域产业竞争情报系统模型构建原则
        4.2.1 整体协调原则
        4.2.2 可持续发展原则
        4.2.3 连续监控原则
        4.2.4 政策引导原则
    4.3 区域产业竞争情报系统功能研究
        4.3.1 政府产业决策信息支撑功能
        4.3.2 完善企业竞争情报系统功能
        4.3.3 大学科学研究方向指导功能
        4.3.4 区域产业连续监测功能
    4.4 区域产业竞争情报系统构成要素分析
        4.4.1 信息收集要素
        4.4.2 情报分析要素
        4.4.3 情报服务要素
        4.4.4 平台建设要素
    4.5 区域产业竞争情报系统模型构建
        4.5.1 企业竞争情报系统模型
        4.5.2 产业竞争情报工作流程研究
        4.5.3 区域产业竞争情报系统模型
    4.6 本章小结
第5章 湖南省产业竞争情报系统构建实证研究
    5.1 湖南省产业竞争情报系统的源起
    5.2 湖南省产业竞争情报系统构建
        5.2.1 湖南省产业竞争情报系统核心—湖南省竞争情报中心
        5.2.2 湖南省产业竞争情报系统结构
        5.2.3 湖南省产业竞争情报系统各部门职能
    5.3 湖南省产业竞争情报系统服务内容及流程
        5.3.1 企业与政府定制情报服务内容及流程
        5.3.2 企业技术创新服务内容及流程
        5.3.3 政府与企业常规情报内容及流程
        5.3.4 竞争情报培训服务内容及流程
    5.4 湖南省产业竞争情报系统服务效果
        5.4.1 企业竞争情报服务效果
        5.4.2 政府竞争情报服务效果
        5.4.3 其他竞争情报服务效果
    5.5 湖南省产业竞争情报系统评价
        5.5.1 系统定位评价
        5.5.2 系统功能实现评价
        5.5.3 系统要素构建评价
    5.6 区域产业竞争情报系统实施初期遇到的问题
        5.6.1 企业提出的情报需求分散、实现性低
        5.6.2 相关产业的重复性情报分析影响分析效率
        5.6.3 信息采集的无序性加大分析工作的难度
    5.7 区域产业竞争情报系统优化意义及思路
        5.7.1 区域产业竞争情报系统优化意义
        5.7.2 区域产业竞争情报系统优化思路
    5.8 本章小结
第6章 区域产业竞争情报系统成长上限模型研究
    6.1 系统动力学对区域产业竞争情报系统的适用性
    6.2 区域产业竞争情报系统成长上限基模分析
        6.2.1 区域产业分散性成长上限基模分析
        6.2.2 区域产业情报需求不明确性成长上限基模分析
        6.2.3 区域相关产业情报重复性分析成长上限基模分析
        6.2.4 区域产业竞争情报采集盲目性成长上限基模分析
    6.3 区域产业竞争情报成长上限基模生成
    6.4 消除产业竞争情报系统成长上限的对策分析
        6.4.1 明确重点服务产业
        6.4.2 规划产业竞争情报服务内容
        6.4.3 归并产业竞争情报监测信息源
        6.4.4 形成信息源动态管理制度
    6.5 本章小结
第7章 优化方法——产业跟踪路线图研究
    7.1 产业跟踪路线图的产生及定义
        7.1.1 产业跟踪路线图的产生
        7.1.2 产业跟踪路线图的定义
    7.2 产业跟踪路线图的优化目的
        7.2.1 根据区域发展要求,明确重点服务产业
        7.2.2 规划重点服务内容,提高分析的重用性
        7.2.3 消除信息采集冗余,形成信息监测方案
        7.2.4 对信息源动态管理,实施信息长期监测
    7.3 产业跟踪路线图制定原则
        7.3.1 以企业为主体的原则
        7.3.2 以产品为导向的原则
        7.3.3 以竞争为取向的原则
        7.3.4 以调整促优化的原则
    7.4 产业跟踪路线图的制定方法
        7.4.1 重点产业和企业的选取
        7.4.2 制作产业跟踪导引图
        7.4.3 产业跟踪的基本要素确定
        7.4.4 产业跟踪路线图形成
    7.5 产业跟踪路线图应用示例
    7.6 本章小结
第8章 区域产业竞争情报系统优化结果模拟
    8.1 系统结构流率基本入树模型构建目的及定性分析
        8.1.1 建模目的
        8.1.2 建立流位流率系
        8.1.3 确定流位控制流率的定性分析二部分图
    8.2 构建系统结构流率基本入树和变量方程
        8.2.1 情报服务量简化流率基本入树及其变量方程
        8.2.2 情报分析量简化流率基本入树及其变量方程
        8.2.3 情报采集量简化流率基本入树及其变量方程
    8.3 仿真与优化分析
        8.3.1 原始方案仿真结果与分析
        8.3.2 优化方案仿真结果与分析
    8.4 区域产业竞争情报系统优化实证
    8.5 本章小结
第9章 结论与展望
    9.1 研究结论
    9.2 主要创新之处
    9.3 研究改进方向
参考文献
附录 湖南省企业竞争情报工作现状调研问卷
致谢
攻读学位期间主要的研究成果及目录

(9)市级土地利用总体规划环境影响评价研究 ——以泰州市为例(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选题背景
1.2 土地利用规划环境影响评价研究进展
1.3 研究内容和方法体系
    1.3.1 研究内容
    1.3.2 方法体系
1.4 技术路线 第二章 土地利用总体规划环境影响评价总论
2.1 土地利用规划体系与市级土地利用总体规划
    2.1.1 土地利用规划体系
    2.1.2 市级土地利用总体规划
2.2 土地利用总体规划环境影响评价技术规范和导则分析
    2.2.1 《市级土地利用总体规划环境影响评价技术规范(试行)》简介
    2.2.2 《规划环境影响评价技术导则-土地利用总体规划(征求意见稿)》简介
    2.2.3 《技术规范》和《技术导则》比较分析
2.3 环境影响评价部分内容
    2.3.1 评价工作程序
    2.3.2 环境影响识别
    2.3.3 规划协调性
    2.3.4 动态管理与跟踪评价
    2.3.5 公众参与 第三章 土地利用总体规划环境影响评价关键性问题研究
3.1 土地利用规模与结构环境影响评价分析
    3.1.1 建设用地规模环境影响评价
    3.1.2 农用地和未利用地规模与结构环境影响评价分析
    3.1.3 土地利用规模与结构环境影响评价技术方法
3.2 土地利用规划布局的环境影响评价
    3.2.1 土地利用规划总体布局环境影响评价
    3.2.2 中心城区规划环境影响分析
    3.2.3 重大工程和重点建设项目的环境影响评价
3.3 规划评价指标体系
    3.3.1 评价指标综述
    3.3.2 评价指标构建 第四章 实例研究——泰州市土地利用总体规划环境影响评价
4.1 背景分析
    4.1.1 自然和历史经济概况
    4.1.2 土地利用现状与特点
    4.1.3 生态环境质量概况
4.2 规划分析
    4.2.1 上轮规划实施概况分析
    4.2.2 规划概述
    4.2.3 规划协调性分析
4.3 土地利用总体规划环境目标与指标
    4.3.1 环境影响识别
    4.3.2 土地总体规划环境目标
    4.3.3 规划指标体系
4.4 主要土地类型规模环境影响分析
    4.4.1 耕地规模分析
    4.4.2 城镇工矿用地规模环境影响分析
4.5 土地利用结构的生态环境影响分析
    4.5.1 基于生态服务价值的土地利用结构合理性分析
    4.5.2 基于生态绿当量的土地利用结构合理性分析
    4.5.3 基于生态承载力的土地利用结构合理性分析
    4.5.4 基于碳排放量的环境合理性分析
4.6 土地利用空间布局的综合效应分析
    4.6.1 建设用地布局的环境影响分析
    4.6.2 生态用地空间布局分析
    4.6.3 中心城区布局分析
    4.6.4 重大工程与重点项目规划的环境影响分析
4.7 环评指标综合评价
4.8 环境影响评价结论与建议
    4.8.1 评价结论
    4.8.2 建议 第五章 结论与讨论
5.1 结论
5.2 讨论 参考文献 致谢

(10)河流岸线资源管理及其对流域综合管理(IRBM)的作用(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问题的提出
    1.2 研究方法
    1.3 研究意义
    1.4 本章小结
第二章 现行岸线管理的缺陷分析
    2.1 岸线资源概念及特征
        2.1.1 岸线资源的概念
        2.1.2 岸线的特征
        2.1.3 岸线利用的分类
    2.2 岸线利用及管理现状
        2.2.1 岸线利用现状
        2.2.2 危害分析
        2.2.3 管理现状
    2.3 问题产生的根源
        2.3.1 认知不足
        2.3.2 管理体制缺陷剖析
    2.4 本章小结
第三章 国内外管理经验与分析
    3.1 国内成功管理经验
    3.2 国外先进管理经验
        3.2.1 美国滨海地区综合管理
        3.2.2 欧洲莱茵河管理
    3.3 分析与总结
        3.3.1 重视法制建设
        3.3.2 重视协调交流
        3.3.3 重视水生态环境保护
        3.3.4 重视高科技运用
    3.4 本章小结
第四章 管理构想
    4.1 管理理念
    4.2 管理措施和方法
    4.3 开发利用评价模型
        4.3.1 层次分析法原理
        4.3.2 岸线开发利用中层次分析法研究
        4.3.3 案例应用
    4.4 典型案例及分析
        4.4.1 滩地的基本情况
        4.4.2 创新河滩地管理模式的主要做法
        4.4.3 案例优缺点分析
    4.5 本章小结
第五章 流域综合管理的协调性分析
    5.1 流域管理的发展历程
    5.2 流域综合管理发展方向
    5.3 岸线管理与流域管理的协调性
    5.4 本章小结
第六章 结论
    6.1 本论文的创新点
    6.2 下一步工作展望
参考文献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取得的研究成果
致谢

四、实施动态管理提高航测图的利用价值(论文参考文献)

  • [1]BIM技术在犍为航电枢纽设计优化与管理中的应用[J]. 曾崇勇,代礼红,杨皓然. 水运工程, 2021(12)
  • [2]内江市集体林权制度改革的问题及对策研究[D]. 岳宇. 四川农业大学, 2017(02)
  • [3]公路机械化施工动态管理信息化系统研究[D]. 贾莉. 长安大学, 2017(03)
  • [4]政策试点的地方实践研究 ——以“兴隆试点”为例[D]. 牛宗岭. 华中师范大学, 2016(01)
  • [5]哈综开公司玫瑰湾项目成本管理存在的问题及对策研究[D]. 王文勇. 哈尔滨工业大学, 2015(03)
  • [6]抚顺新抚区土地利用调查数据库建设与土地利用分析[D]. 张继帅. 东北大学, 2013(03)
  • [7]输变电工程项目送电线路最优路径选择研究[D]. 王艳丽. 华北电力大学, 2012(07)
  • [8]区域产业竞争发报系统构建及优化研究[D]. 史敏. 中南大学, 2011(12)
  • [9]市级土地利用总体规划环境影响评价研究 ——以泰州市为例[D]. 徐庭慎. 南京大学, 2011(10)
  • [10]河流岸线资源管理及其对流域综合管理(IRBM)的作用[D]. 黄剑威. 华南理工大学, 2010(08)

标签:;  ;  ;  ;  ;  

实施动态管理提高航测图的利用价值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