展望未来,把握连接纽带——试谈教材与教学的联系

展望未来,把握连接纽带——试谈教材与教学的联系

一、瞻前顾后抓好联系纽带——试谈教材之间的衔接及其教学(论文文献综述)

艾孜扎木·塔西买买提[1](2021)在《汉语递进复句维吾尔语翻译研究 ——以《习近平谈治国理政》(一、二卷)为例》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

陈妍[2](2021)在《新时代大中小学思想政治教育衔接研究》文中认为思想政治教育是我党的传家宝,也是我党的政治优势。在中国革命、建设和改革各个历史时期,我党以卓有成效的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为各个历史时期中心工作的开展提供了有力的保障,并把思想政治工作上升到“生命线”的高度加以重视。新中国成立以后,党十分重视加强大中小学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从“红”与“专”的关系、政治立场的极端重要性等高度来认识和开展学校思想政治教育。改革开放以来,大中小学思想政治教育逐步走上了规范化、科学化的道路,尤其是进入新时代以来,习近平总书记新时代历史定位对学校思想政治教育提出的新历史使命和目标任务,党中央高度重视马克思主义理论学科建设,高度重视培养一大批政治信仰坚定、政治素质过硬、政治智慧水平高的社会主义事业接班人。党中央、国务院以及中宣部、教育部等部门陆续颁布了一系列加强大中小学思想政治教育的文件,为推动新时期大中小学思想政治教育不断朝着学科化、科学化方向发展提供了有力的方向引领和政策支持。青少年是祖国的未来,是民族的希望。能否把青年培养成为合格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关键靠学校的思想政治教育。大中小学思想政治教育能否担负起“立德树人”的重要使命,取决于大中小学思想政治教育的实效性。大中小学思想政治教育的实效性受制于多种因素,其中思想政治教育衔接是否合理与科学是直接影响思想政治教育实效性的重要环节。进入新时代,高质量发展对学校教育提出了新使命,也对大中小学思想政治教育提出了新要求。当前大中小学思想政治教育衔接中还存在的各种各样与新时代发展不相适应的问题,实现大中小学思想政治教育系统科学衔接,己成为新时代教育发展亟需解决的重要课题。大中小学思想政治教育衔接问题实际上就是大中小学思想政治教育的整体性、系统性构建问题,包括大中小学的思想政治教育的目标、内容、方法以及组织实施等各个方面。大中小学思想政治教育衔接问题历来受到党和政府的高度重视。无论是2005年颁布的《教育部关于整体规划大中小学德育体系的意见》,还是2019年《关于深化新时代学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改革创新的若干意见》(以下简称《意见》),都强调要加强思想政治教育一体化建设。为了贯彻习近平总书记在全国教育大会上讲话以及在全国思政课教师座谈会上的讲话的指示精神,2020年教育部专门成立了大中小学思政课一体化建设指导委员会,对整体推进大中小学思想政治教育进行专业指导。大中小学思想政治教育“衔接”作为思想政治教育“一体化”的一个重要内容,衔接是否无缝,是否有机,是否科学将直接影响思想政治教育一体化的构建,学界对于大中小学思想政治教育衔接的理论研究和实践探索也未曾中断。总体看来,以往学界对思想政治教育衔接问题的研究尚缺乏整体性和系统性,联系新时代发展要求对大中小学思想政治教育衔接问题进行全面系统的探索尚未开启。随着新时代发展对思想政治教育提出了新的更高要求,对新时代大中小学思想政治教育衔接问题进行系统深入研究势在必行。本研究适应了新时代教育发展的新要求,基于大中小学思想政治教育衔接的理论基础与现实基础,对大中小学思想政治教育衔接中所存在的问题进行了深入剖析,并对大中小学思想政治教育有机衔接的核心要素和基本原则进行探讨,最后落脚于大中小学思想政治教育有效衔接的实现路径。全文分六部分展开,具体如下:第一部分“绪论”主要阐述本论题的研究方法、技术路线,本研究遵循是什么、怎么样、为什么、怎么办的思维逻辑展开。研究设计从历史与现实两大维度出发,遵从历史与逻辑相统一、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方法论原则,将理论透视、历史梳理与实证调研结合起来,力求揭示我国大中小学思想政治教育衔接中所存在的问题,并提出适应新时代场发展的创新性改进方案。第二部分是概念阐释。首先对“新时代”这一概念的内涵和基本特征进行了梳理,特别对“新时代”这一概念提出的重大意义进行了阐释,这是本论题立论的时代境遇和前提条件。对“思想政治教育衔接”这一概念的内涵和特征进行梳理之外,主要对这一概念的本质要求进行探讨,这是开展本论题研究的逻辑起点。第三部分“大中小学思想政治教育衔接的理论来源与现实依据”主要依据马克思主义时空理论、马克思主义矛盾学说、马克思主义需要理论和马克思关于人的全面发展四大理论,并运用心理学、伦理学、教育学等学科理论来检视思想政治教育衔接工作的当代境遇和创新之路。第四部分“大中小学思想政治教育衔接的当代境遇”首先对以往相关实践经验进行了回顾总结,然后梳理当前学校思政政治教育衔接所存在脱节、断层的具体表现,再深挖其所引发的消极影响,并剖析造成这一困境的深层次原因。第五部分“大中小学思想政治教育有机衔接的核心要素和基本原则”尝试勾勒大中小学思想政治教育衔接的核心要素和基本原则。重申大中小学思想政治教育衔接必须统筹规划、协同制定好目标衔接、课程衔接、教材衔接、内容衔接、方法衔接、管理衔接、队伍衔接七大核心要素。并提出大中小学思想政治教育衔接应该遵循整体性原则、协同性原则、系统性原则和创新性原则四大基本原则。第六部分“大中小学思想政治教育有效衔接”针对当前学校思政政治教育衔接所存在的断层和脱节问题,提出针对性的四大建议:科学做好顶层设计、发挥各级学校之间的协同作用、创新思政教育沟通机制和牢固夯实“娃娃教育”的基础。新时代是高质量发展的时代,大中小学思想政治教育也必须在教育效果上追求高质量,那就是满足青少年知识、能力、情感等各个方面的更高需要,培养服务于新时代发展的合格人才。针对有的地方和学校对思政课重要性认识还不够到位、教材内容还不够鲜活,教师选配和培养工作仍存在短板、体制机制不够完善、评价和支持体系有待健全等客观问题,高质量地实施新时代大中小学思想政治教育,进一步加强和改进大中小学思政课一体化建设势在必行。因此,批判性地检视新时代背景下大中小学思想政治教育衔接理论与实践的不足,并剖析其根本原因,是本论题研究的前提条件。在此基础上将各教育阶段思想政治教育衔接作为一个高度统一、有机延续的整体进行研究,从核心要素界定、遵循原则廓清,到顶层设计调控、学段层次协同、承载形式创新、沟通机制创新和幼儿教育等多个角度进行系统的理论研究,力争破除传统研究的视野和方法局限,力求最大程度地完善新时代大中小学思想政治教育衔接体系建构,最大限度地实现衔接的有序与高效。本论文力求在研究结论、研究视角和研究方法上有所创新。就研究结论来说,联系新时代发展给大中小学思想政治教育带来的机遇与挑战,遵循思想政治教育规律和青少年成长规律,在以往主要对纵行衔接研究的基础上,深入探索新时代大中小学思想政治教育的各要素、全过程、全方位等系统衔接,试图构建新时代大中小学思想政治教育衔接行之有效的运行模式。在要素衔接上,把教育内容、方法、队伍等各要素囊括其中;在过程衔接上,注重“从娃娃抓起”的家庭教育,夯实大中小学思想政治教育的基础;在方位衔接上,把组织领导、课程思政、校园文化、社会环境建设等纳入其中,充分拓展新时代大中小学思想政治教育衔接的有效空间,实现其服务于新时代发展的目的。在研究视角和方法上,本研究以马克思主义理论、教育学、心理学、伦理学等为理论基础和学科基础,主要依据马克思主义时空理论、马克思主义矛盾学说、马克思主义需要理论和马克思关于人的全面发展四大理论,通篇贯穿系统科学方法,从历史与逻辑、理论与实践两大维度展开,以新时代大中小学思想政治教育衔接为研究主体,来检视思想政治教育衔接工作的当代境遇和创新之路。

王琳[3](2020)在《分数学习过程引发的分式教学的思考》文中研究说明分数和分式是初中学段的重要内容,二者有着极强的相似性和相关性。六年级实数范围内分数的学习有着承前启后的作用:既衔接着小学的数学学习内容,又联系着七年级的分式学习内容。分式,是分数较为一般的形式,作为“进化”的分数,它在形式和性质上与分数都有着极大的相通性。初中生在学习分数与分式的内容时,正处于小学向初中过渡的阶段,认知发展阶段有着极强的特殊性。笔者通过对比六年级与七年级学生分数与分式的作业完成情况,分析研究发现学生出现的错误有着极强的规律性与相似性。因此,笔者猜想可以在教学过程中可以利用类比的思想,类比分数教学来探究分式的教学,以寻找新旧知识之间的联系,以启发学生思维,提高数学课堂学习效率。笔者以此为出发点,通过查阅文献资料,利用自己在初中的实习机会,分析整理六年级与七年级学生分数和分式作业中的错题。综合采用文献法、访谈法等研究方法,探讨预初学生分数学习过程中出现的问题,结合认知发展理论、最近发展区理论以及SOLO分类理论,通过几个具体分式学习的案例,尝试在分式教学过程中利用类比思想,类比分数的性质进行教学设计,在避免类似错误的同时启发、锻炼学生的数学迁移概括能力,提高数学课堂学习效率,促进学生在分式教学各个环节的认知层次发展。最后,笔者利用实习的机会,在七年级的数学课堂中实施自己的分式教学设计,以检验实际的教学效果,期待可以提出具有实践价值的教学建议。

蔡毅强[4](2019)在《高校立德树人系统化运行机制研究》文中研究说明高校立德树人本质是一个以“人”为中心,围绕人的自由全面发展的价值旨归而建构的具有整体性特征的教育系统。研究高校立德树人系统化运行机制构建是要研究如何让“立德树人系统”这一客观存在的对象,通过系统化地运行而有效性地实现育人目标。重点是要回答好立德树人“为什么要系统化运行”、“怎样系统化运行”这两个方面的问题。而准确、科学地把握立德树人中“人”的理论蕴涵是整个研究的逻辑起点。马克思主义人学理论,从“现实的人”出发,对人的本质、人的价值、人的需要和人的发展进行深刻精辟的论述,为解读高校立德树人中“人”的蕴涵提供理论依据,从而以阐述立德树人“为什么要系统化运行”问题。马克思主义哲学是马克思主义全部学说的基础,蕴涵着丰富的系统思想,描绘事物普遍联系的“辩证图景”,强调联系的客观性、普遍性、条件性,为构建立德树人系统化运行机制提供科学的方法论指导。中国共产党基于革命、建设和改革开放等实践发展的需要,在创办高等教育的实践历程中,不断深化和拓展马克思人学理论内涵,积累了丰富的育人经验,形成了重要的“立德树人”教育思想。经过长期的努力和创造性的实践,高校立德树人取得了显着成效。然而,通过当前高校立德树人现状的审视,我们发现立德树人不同主体之间的关系,以及要素的运行过程和方式都还不同程度地存在一些薄弱环节。这些问题集中体现为整体性功能和系统性运行的不足。因此,从立德树人的内在要求和现实境遇出发,构建立德树人系统化运行机制有其必要性和现实意义。立德树人系统化运行机制是一个具有内在逻辑关系的有机系统。只有在充分分析高校立德树人系统化运行内在机理的基础上,才能探索出立德树人系统化运行过程中要素之间相互作用的规律,才能探索出构建立德树人系统化运行机制的内外路径,从而实现育人功能的最大化。综上所述,本研究先以马克思人学理论来解读高校立德树人中“人”的本质,之后,再以马克思主义哲学中的系统思想为理论依据,借鉴系统论理论和方法,来探索构建一套立德树人系统化运行的内外协同机制,为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开启了新视界。

李作章[5](2018)在《本科课堂教学质量标准研制及实施研究 ——以D大学为个案》文中研究说明课堂教学是本科教育的基本形式,课堂教学质量决定着大学的人才培养质量。我国已经成为名副其实的高等教育大国,具备本科教育资质的大学高达一千多所。巩固本科教学基础地位,深化本科课堂教学改革,提升本科课堂教学质量对于加快高等教育强国建设和一流大学建设具有极其重要的战略意义。牢记使命、坚持以本科教学为中心、以人才培养质量提升为根本,是所有大学得以生存和发展的基石。在我国高等教育由规模发展向实现内涵式发展的时代背景下,大学本科课堂教学质量与国家的期待、人民的愿望和学生的需求还存有一定的距离。建设高等教育强国,推动一流本科教育发展,必须向课堂要质量,进行课堂教学革命,回归大学人才培养的初心、回归教师教书育人的本分,扭转“重科研、轻教学”不利局面。研制和实施本科课堂教学质量标准是深化本科教学改革的突破口,对于大学繁荣发展、创新型人才培养、教师队伍建设和提升本科教学质量均具有重大的现实意义。基于已有对标准、本科教学质量评价和本科课堂教学质量标准的文献研究成果,结合我国大学教师教学评价现状的考察,本研究选择具有代表性的个案大学进行质性研究,借以考察本科课堂教学质量标准在现实的大学环境中酝酿、生成和实践的过程,探究其存在的合理性和价值性。研究表明:个案大学本科课堂教学质量标准的研制和实施是依据大学发展实际,经校长办公会集体决策启动和开展的,是凝心聚力、履行大学使命的应然行动,是大学发展的本质规定。本科课堂教学质量标准研制经历了“标准输入”“标准磨合”和“标准输出”三个主要阶段,通过合作、审议、博弈、协商四种方式实现研制者、使用者和决策者等利益主体认识的统一,最终结果是一项共识性的行动方案。不同利益主体和环境都对本科课堂教学质量标准的研制产生影响,其中研制团队是首要的影响因素,对标准的“塑性”与“成型”发挥重要影响。在本科课堂教学质量标准中,“维度”是其纵向逻辑,“领域”是其横向逻辑,体现出对本科课堂教学活动核心要素的整体关照,选择的原则是定性和定量相结合。个案大学本科课堂教学质量标准不仅对教师的课堂教学态度、教学过程和教学效果做出了指导和规定,还创造性地将教学理解、教学特色纳入到标准内容之中,体现出服务课堂教学改进、促进学生全面发展和引领教师专业发展的价值取向,呈现出一定的权威性和系统性特征。从实践来看,本科课堂教学质量标准的实施需要良好的组织保障,程序化管理,使其能够成为规范教师教学行为、引领教学专业发展、开展教师教学评价的依据和参考。本科课堂教学质量标准是大学自我选择和内外部因素共同作用的结果,其本质是价值理性与工具理性的有机融合。大学应借助标准的力量来引导教师潜心教学、乐于教学、善于教学,发挥标准的引导、规范、改进和评价等功能,多维度优化本科课堂教学的要素。着眼于我国本科教育整体发展考量和各大学的现实基础,研究建议研制指向“课堂生活”的国家本科教学质量标准,对本科大学课堂教学质量标准实践进行上位指导;研制符合大学校情的差异性特色本科课堂教学质量标准;建立多元参与的本科课堂教学质量标准研制机制;形成本科课堂教学质量标准持续完善的“动态回路”;加强本科课堂教学质量标准研制和实施的制度保证。在以后的大学实践中,本科课堂教学质量标准在内容上应更多地由“质量合规”转向“质量改进”“质量提升”,更加突出标准的引导性和发展性功能,而非管制功能,将教师的课堂教学活动置于标准的中心。国家应积极鼓励和推动大学开展基于标准的教师教学评价,使其发挥与国家外部评价的协同作用,让大学成为本科教学质量评价、发展和改进的原动力。

肖凯键[6](2018)在《走班制教学模式下的构建海南省高中历史教育教学评价体系的建议》文中指出海南省于2017年秋季入学的高中学生开始全面推行走班制教学,这是一个崭新的教育教学模式,如何使这种教育教学模式更好的适应海南省高中教育,就需要从政府上加强管理、在学理上进行探讨。这种新的教育教学模式,国外已得到很好地推广,同时浙江省和上海市也进行实践,虽出现一些问题,但其促进高中教育教学改革是功不可没的。在此基础上,结合海南省高中历史教育教学的现状,分析出当今限制海南高中历史教学评价体系发展的传统考试评价之局限、高中历史课堂形式单一与教时制约、以终结性评价为主的传统历史课程制约、部分历史教师专业功底的不足、中学教育管理体制所存缺陷等问题。在对海南省某中学走班制教学模式准备期学生学习状况,大部分学生表示对选课制后学生能按照自己的兴趣选课学习表示满意,说明学考改革与走班制的改革受到大部分学生的欢迎。并在此基础上提出海南省明确落实高中历史走班模式工作为学考评价体系的关键,且建议以正确的理论分析、评价方法,及结合海南走班实践调研案例,构建高中历史教师教学、学生学业和教师成长三大分体系为核心的总体系,以达解决学考两大体系问题,构建出创新型、研究型的高中史学课堂的建议。再通过海南省现有高中历史模拟走班课,分析在走班制教学模式准备期中海南高中历史教师在落实实践课堂的优缺点。

王晓丹[7](2016)在《张志公的“一条龙语文课程改革方案”研究》文中指出张志公堪称中国当代语文教育界的巨擘,他集语言学家、语文教育家、编辑学家于一身,与吕叔湘、叶圣陶并称语文教育界的“三老”。近半个世纪以来,张志公鉴古察今,在语文教改之路上砥砺前行,为之耗尽毕生精力。他通过对传统语文教育的长期探索和对语文现实的深刻思考,不仅指明了语文教育改革的方向,更进一步拟定了语文教育的改革方案。他的语文教育改革理念,沟通了语文教育的过去、现在和未来,对现今语文教育改革仍有着积极的借鉴意义和参考价值。论文包括五章:第一章为绪论。本章主要介绍本文的研究对象、研究背景、研究内容和方法。首先明确什么是“一条龙语文课程改革方案”,并将研究内容确定为:以张志公的“一条龙语文课程改革方案”(即《关于改革语文课、语文教材、语文教学的一些初步设想》系列论文)为研究的重点对象和中心,比较全面深入地探讨张志公的语文教学改革观。第二章论述张志公的语文教育实践和教育思想。笔者认为张志公的求学、语文教育实践工作经历以及从中形成的语文教育思想,为他语文教学改革观的形成打下了坚实的基础,因而本章对以上内容进行了论述。第三章论述张志公从诊断语文教育的“病因”到为语文教育的“病根”开具药方的历程。本章分为两部分:一是张志公对语文教育问题的分析和研究(即诊断病因);二是以《关于改革语文课、语文教材、语文教学的一些初步设想》为中心,通过对“一条龙语文课程改革方案”的深入剖析,从改革的目标观、改革的内容观、改革的原则三个方面归纳张志公的语文教学改革观(即开具药方)。第四章论述张志公语文教学改革方案的特点、启示,并提出几个值得思考的问题。本章先将张志公的“一条龙”改革方案与李廉方的小学国语改造方案做一简要的比较,得出张志公语文教改方案的独特之处,即统筹规划、综合改革、改革与继承兼顾、大胆创新。继而从宏观和微观两个层面阐述了教改方案带给我们的启示。然而在社会飞速发展的今天,张志公也有一些论述已经不能满足新时期语文教改的需要,为此在本章的最后提出几点个人拙见。第五章为结语。本章通过对论文的总结,客观指出本文在研究中的不足之处,并对未来的研究进行展望。

周敏[8](2016)在《微课程中教师教学语言的研究与设计》文中研究指明随着网络通讯技术日新月异的发展和生活节奏的加快,很难再有较长的空闲时间段用来学习,如何利用好零碎的时间参与学习,使得生活更加丰富多彩成为人们关注的热点问题。利用碎片化时间在非正式场合进行有效学习的需求对传统面授式的学习方法以及纸质化的资源呈现方式带来了巨大的挑战,各类网络学习资源特别是微型课程、微资源逐步进入人们的视线范围。微课程因课程时间短、资源容量小、主题突出、符合学习规律等特点满足了学习者移动化学习和碎片化学习的需求,成为促进教师专业成长和提高学生学业水平的重要网络学习资源。为适应教育信息化的迅速发展和学习者日益增长的学习需求,微课程的形式越来越多样化。习题讲解类微课中,教师以画外音的形式讲解解题过程、点拨解题思路;启发引导开放性微课中,教师以教学讨论小组的形式展开对新知识的学习探究。不论是哪种类型的微课,教师所使用的教学语言都是引导整个教学过程的唯一指向标。在教育部教育信息化相关管理部门举行的两届微课程大赛和教育部举办的多媒体课件微课程大赛中,都将教学语言的使用、教学媒体选择作为衡量微视频质量的两个重要指标。然而纵观微视频中教师所使用的教学语言或多或少都存在着些许问题,如提问不具备针对性、媒体语言设计不美观等。本研究从微视频中教师教学语言的角度入手,借鉴FIAS、ITIAS对传统面授课堂中教师教学语言行为的分类标准,从微课程中的知识点导入语、讲授环节教师用语、总结环节教师用语三个维度对微课程中的教学语言进行编码研究,分析目前微视频在导入、讲授、总结三个环节中教师教学语言存在的问题,由此有针对性的提出优化策略。在案例设计环节,按照提出的教学语言优化策略,完成对接受型理论课程《戊戌变法》和发现式探究课程《等差数列》的微课案例设计,并利用Camtasia录制软件和Premier等视频录制编辑软件完成对理论型课程《戊戌变法》的录制、剪辑。将两份教学案例和录制完成的《戊戌变法》微课请相关学科教师进行点评,根据反馈意见将教学案例进行修改完善。为后续教师进行微课程设计时教学语言的合理使用提供建议和帮助。

何海琳[9](2014)在《刘国光经济思想研究》文中研究表明本文以刘国光经济思想特别是新世纪以来主要观点为研究对象,力求对刘国光主要经济思想进行较为全面的概括和分析。本文研究刘国光经济思想的主要内容有:计划与市场结合论、经济体制改革、双重模式转换、宏观调控论、坚持和完善社会主义基本经济制度、个人收入分配制度改革、深化改革的方向和方法、批判新自由主义以及对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学科建设的思考等。进入新世纪后刘国光的经济思想是本文研究的重点。本文以历史唯物主义与辩证唯物主义为指导,运用史论相结合、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方法,从多个角度对刘国光的经济思想进行研究,并提出对我国当前经济建设具有借鉴意义的结论。对刘国光经济思想研究具有重要的意义和价值:第一,刘国光经济思想是中国特色马克思主义经济学的一个组成部分,研究刘国光经济思想有助于对马克思主义经济学的深刻理解和把握;第二,改革开放以来,刘国光曾多次参与党和国家经济体制改革文件的起草,研究刘国光经济思想可以加深对党和国家重大经济决策和改革开放历程的认识;第三,刘国光的高度历史责任感和严谨学风是广大经济学人学习的榜样。

龚森[10](2013)在《改革开放以来福建高等职业教育的改革与发展研究(1979-2011)》文中提出改革开放三十多年来,福建高等职业教育从无到有、从弱到强,历经了创办兴起、整顿充实、跨越发展、构建现代职业教育体系的发展历程,高等职业教育在曲折中奋斗,在奋斗中成长,在成长中壮大,走过了不平凡的发展道路。为此,本文以改革开放以来福建高等职业教育的改革与发展为研究对象,系统分析各个不同历史阶段福建高等职业教育改革与发展的本质特征和发展规律,从而以史为鉴,充分吸取经验教训,更好地推进当前高等职业教育的改革和发展。本论文采取文献研究法、因素分析法、访谈法、个案研究法和比较研究法,根据福建高等职业教育的发展特点和标志性事件,将其分为初步发展(1979-1989年)、整顿充实(1990-1999年)、跨越发展(2000-2011年)三个阶段进行研究,系统探讨每个历史阶段福建高等职业教育改革发展的各种动因和历史背景,全面考察了各个历史阶段福建高等职业教育的改革与发展情况,并反思总结了每个阶段福建高等职业教育改革与发展的历史贡献、存在问题与主要不足。最后,通过系统探究改革开放以来福建高等职业教育的改革与发展历程,概括总结出六大特点和八条基本启示,并在国际国内高职改革发展宏观背景下分析了福建高等职业教育面临的挑战,提出了加快福建高等职业教育改革发展的对策措施。

二、瞻前顾后抓好联系纽带——试谈教材之间的衔接及其教学(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瞻前顾后抓好联系纽带——试谈教材之间的衔接及其教学(论文提纲范文)

(2)新时代大中小学思想政治教育衔接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绪论
    (一) 问题的缘起及研究意义
        1. 问题的缘起
        2. 研究意义
    (二) 国内外研究文献综述
        1. 国内研究文献综述
        2. 国外研究文献综述
    (三) 本论题研究的基本方法和研究思路
        1. 研究方法
        2. 研究思路
    (四) 本文的基本结构和主要创新点
        1. 本文的基本结构
        2. 本文的主要创新点
一、新时代大中小学思想政治教育衔接的概念阐释
    (一) 新时代呼唤教育新气象
        1. 确立了新时代大中小学思想政治教育的新使命
        2. 对大中小学思想政治教育提出了新要求
    (二) 大中小学思想政治教育衔接的概念阐释
        1. 思想政治教育衔接的概念内涵
        2. 大中小学思想政治教育衔接的本质要求
        3. 大中小学思想政治教育衔接的特性
二、大中小学思想政治教育衔接的理论来源与现实依据
    (一) 大中小学思想政治教育衔接的直接理论基础
        1. 马克思主义时空理论
        2. 马克思主义矛盾学说
        3. 马克思主义需要理论
        4. 马克思主义关于人的全面发展的理论
    (二) 大中小学思想政治教育衔接的学科理论基础
        1. 心理学科域:学生的身心发展规律理论
        2. 伦理学科域:道德认知发展理论
        3. 思政学科域:思想政治教育接受规律及链式教育规律
    (三) 大中小学思想政治教育衔接的现实依据
        1. 各教育阶段思想政治教育的特殊性要求
        2. 思想政治教育过程的长期性要求
        3. 新时代的应然要求
三、大中小学思想政治教育衔接的当代境遇
    (一) 大中小学思想政治教育衔接的基本经验
        1. 党和政府重视思想政治教育的纵向衔接
        2. 基本构成了相互衔接的思想政治教育体系和网络
        3. 注重思想政治教育衔接的理论研究
        4. 学校思想政治教育交流逐步加强
    (二) 当前大中小学思想政治教育脱节的突出表现
        1. 目标衔接缺乏一体化的宏观规划
        2. 课程衔接缺乏差异性的统筹设计
        3. 教材衔接缺乏整体性的内容安排
        4. 内容衔接缺乏层次性的教学要求
        5. 方法衔接缺乏感染性的有效手段
        6. 管理衔接缺乏统一化的沟通机制
        7. 队伍衔接缺乏有序性的工作格局
    (三) 大中小学思想政治教育脱节的消极影响
        1. 政策政出多门,政策效力逐层递减
        2. 评价体系人为断裂,评价结果部分失真
        3. 信息传递不畅,有效信息逐级缩水
        4. 成效收效甚微,终极目标的实现大打折扣
    (四) 大中小学思想政治教育脱节的原因
        1. 管理机构庞大,管理压力过大
        2. 学段层次硬性分隔,沟通交流片面应付
        3. 衔接意识不到位,“堵点”“盲区”阻滞
四、新时代大中小学思想政治教育有机衔接的核心要素和基本原则
    (一) 大中小学思想政治教育有机衔接的核心要素
        1. 目标衔接:整体规划大中小学思想政治教育的目体系
        2. 课程衔接:调整创新大中小学思想政治教育的课程体系
        3. 教材衔接:统筹推进大中小学思想政治教育的教材建设
        4. 内容衔接:协同推进大中小学思想政治教育的内容建设
        5. 方法衔接:分类实施大中小学思想政治教育的方式方法
        6. 管理衔接:统一制定大中小学思想政治教育的政策体系
        7. 队伍衔接:一体化构建大中小学思想政治教育的工作队伍
    (二) 大中小学思想政治教育衔接应遵循的原则
        1. 整体性原则
        2. 协同性原则
        3. 系统性原则
        4. 创新性原则
五、新时代大中小学思想政治教育有效衔接的实现路径
    (一) 更加科学地做好顶层设计
        1. 健全和完善大中小学思想政治教育统一领导体制
        2. 构建大中小学一体化的思想政治教育目标体系
        3. 创新大中小学一体化的思想政治教育课程体系
        4. 加强大中小学一体化的思想政治教育教材建设
        5. 加强大中小学思政课教师队伍一体化建设
    (二) 更加有效地发挥各级学校间的协同作用
        1. 强化不同学段协同育人理念
        2. 搭建信息化的协同育人平台
        3. 创新实践性的协同育人载体
        4. 优化层次性的协同育人过程
    (三) 更加积极地创新大中小学思想政治教育沟通机制
        1. 强化思想政治工作者的衔接意识
        2. 加强大中小学间的合作与交流
        3. 健全和完善学生成长建档制度
        4. 创新大中小学思想政治教育一体化评价体系
    (四) 更加牢固地夯实“娃娃教育”的基础
        1. 提升家庭教育对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影响力
        2. 增强家庭教育参与大中小学思想政治教育的主动性
        3. 优化家庭教育与大中小学思想政治教育的互补性
        4. 加强家庭教育与大中小学思想政治教育的协同性
参考文献
致谢

(3)分数学习过程引发的分式教学的思考(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绪论
    1.1 研究背景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1.2.1 分数与分式学习困难的研究
        1.2.2 类比思想与分式教学的研究
    1.3 研究问题和预期目标
        1.3.1 研究问题
        1.3.2 研究目的
    1.4 研究意义
        1.4.1 研究的现实意义
        1.4.2 研究的理论意义
第2章 文献综述及理论基础
    2.1 皮亚杰认知发展理论
    2.2 最近发展区理论
    2.3 SOLO分类理论
第3章 调查研究设计与实施
    3.1 课堂观察设计与实施
    3.2 访谈设计与实施
    3.3 数学测试卷设计与实施
        3.3.1 数学测试卷编制
        3.3.2 数学测试卷数据分析
第4章 分数典型错误成因归类及分析
    4.1 数学学习习惯不规范——得过且过
        4.1.1 数学学习习惯不规范的具体体现
        4.1.2 成因分析及教学启示(一)
    4.2 思维不够成熟与严谨——瞻前不顾后
        4.2.1 思维不够成熟与严谨的具体体现
        4.2.2 成因分析及教学启示(二)
    4.3 书本知识掌握的不牢固——不求甚解
        4.3.1 书本知识掌握的不牢固的具体体现
        4.3.2 成因分析及教学启示(三)
    4.4 数学逻辑混乱——不明就里
        4.4.1 数学逻辑混乱的具体体现
        4.4.2 成因分析及教学启示(四)
第5章 教学设计
    5.1 教学设计(一):分式的意义的教学
    5.2 教学设计(二):分式的性质的教学
    5.3 教学设计(三):分式的乘除的教学
    5.4 教学设计(四):异分母分式相加减的教学
第6章 教学设计实施结果反馈
    6.1 教学设计实施反馈
        6.1.1 学生课堂表现反馈
        6.1.2 学生课后作业反馈
    6.2 研究结论
    6.3 研究的不足和展望
        6.3.1 研究的不足
        6.3.2 研究的展望
参考文献
附录(一) 预初年级分数诊断测试题
附录(二) 访谈提纲
致谢

(4)高校立德树人系统化运行机制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绪论
    一、选题缘起与意义
    二、国内外研究现状
    三、相关概念阐释
    四、研究方法
    五、基本思路和创新之处
第一章 高校立德树人中“人”的理论蕴涵
    第一节 马克思人学理论的主要观点
        一、人的存在论
        二、人的本质论
        三、人的发展论
    第二节 高校立德树人中“人”的本质解读
        一、人的发展之“全面性”
        二、实现人的发展途径之“全面性”
    第三节 马克思人学理论对高校立德树人的指导意义
        一、现实的人:立德树人的逻辑起点
        二、人的需要:立德树人的内在动力
        三、人的主体性:立德树人的人“自主性”确立
        四、人的全面发展:立德树人的价值定位
    本章小结
第二章 中国共产党立德树人的历史实践和基本经验
    第一节 中国共产党立德树人的历史实践
        一、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培养适应革命需要的人才
        二、社会主义革命与建设时期:培养有社会主义觉悟的有文化的劳动者
        三、改革开放以来:培养造就一大批“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
    第二节 中国共产党立德树人的基本经验
        一、坚持把马克思主义作为根本指针
        二、坚持把培养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纪律的公民为根本目标
        三、坚持把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作为根本任务
        四、坚持把改革创新作为根本动力
        五、坚持把理论教育与社会实践相结合作为根本途径
        六、坚持把全党重视、全社会共同参与作为根本举措
    本章小结
第三章 当前高校立德树人系统化运行状况审视
    第一节 高校立德树人实践取得的主要成效
        一、思想政治工作地位不断提高
        二、“思政课程”与“课程思政”建设有机结合
        三、大学生思想主流继续呈良好态势
        四、大学生综合素质整体性提升
    第二节 高校立德树人系统化运行的主要问题
        一、全员育人:不同主体间尚缺共同发力
        二、全过程育人:不同育人阶段还缺有效衔接
        三、全方位育人:不同育人载体、育人资源还需共建共享
        四、高校、家庭、社会的系统合力还未完成形成
    第三节 高校立德树人系统化运行存在问题的成因分析
        一、教育者教育理念还不完全清晰
        二、教育对象“自我同一性”的矛盾
        三、社会环境时代性变化带来的影响
    本章小结
第四章 构建高校立德树人系统化运行机制的现实意义和理论指导
    第一节 构建高校立德树人系统化运行机制的现实意义
        一、人的存在和自我价值生成之要求
        二、教育主客体间关系变化的必然要求
        三、协调立德树人多重矛盾关系的有效方法
        四、体现人与社会和谐发展、共同进步的关系
    第二节 构建高校立德树人系统化运行机制的理论指导
        一、马克思主义哲学中的系统思想
        二、马克思主义系统思想在系统科学理论中的地位
        三、马克思主义系统思想对构建立德树人系统化运行机制的启发
    本章小结
第五章 高校立德树人系统化运行的机理分析
    第一节 高校立德树人系统化运行的目标
        一、立德树人系统化运行的总体目标
        二、立德树人系统化运行的具体目标
    第二节 高校立德树人系统化运行机制的构成要素
        一、运行的主体要素
        二、运行的介体要素
        三、运行的环体要素
    第三节 高校立德树人系统化运行的动力分析
        一、教育实践是教育力与教育关系的有机构成
        二、立德树人系统化运行的内在动力
        三、立德树人系统化运行的动力子系统
    第四节 高校立德树人系统化运行的过程
        一、运行过程的基本维度
        二、运行过程的主要环节
    本章小结
第六章 构建高校立德树人系统化运行机制的内部路径
    第一节 建立多元主体共同参与的全员育人机制
        一、明确全员育人的范畴与责任
        二、激发学生的自主意识和主体性
        三、构建教学相长、休戚与共的师生关系
    第二节 构建“连续性与非连续性”相结合的全程育人机制
        一、构建小中大研循序渐进的教育链
        二、开展好重要时间节点的主题教育
    第三节 架构多维的全方位立德树人空间体系
        一、构建与“思政课程”同向同行的育人课程体系
        二、构建中国特色哲学社会科学学科、教材与话语体系
        三、多层面发挥以文化人以文育人的价值涵养作用
    第四节 完善高校党组织的育人工作机制
        一、巩固校党委领导下的校长负责制
        二、把牢和夯实院系党的领导
        三、强化高校基层党支部建设
    本章小结
第七章 构建高校立德树人系统化运行机制的外部条件
    第一节 立德树人与社会环境因素的关系
        一、人与环境的关系
        二、社会环境对立德树人的影响
    第二节 整合与构建立德树人的外部协同育人机制
        一、优化家校关系与合作机制
        二、构建政府主导、多方参与的社会共同育人格局
    第三节 构建全媒体育人生态系统
        一、全媒体和拟态环境的生成
        二、构建主流价值主导、有序清朗的全媒体育人生态系统
    本章小结
结论
参考文献
攻读学位期间承担的科研任务与主要成果
致谢
个人简历

(5)本科课堂教学质量标准研制及实施研究 ——以D大学为个案(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英文摘要
引论
    一、研究缘起
        (一)基于标准提升本科教学质量已成为国际趋势
        (二)提升本科教学质量是新时代中国大学的使命
        (三)大学“重科研、轻教学”使课堂教学活动式微
        (四)本科课堂教学质量评价中存在诸多失范现象
    二、研究的基本问题
        (一)本科课堂教学质量标准研制的过程是怎样的?
        (二)本科课堂教学质量标准研制的影响因素有哪些?
        (三)本科课堂教学质量标准的实施状况如何?
    三、核心概念界定
        (一)本科教学
        (二)课堂教学质量
        (三)教学质量标准
    四、研究的意义
        (一)丰富本科课堂教学质量标准理论
        (二)构建良好本科课堂教学生态文化
        (三)着眼于促进大学教师专业化发展
        (四)科学规范大学教师教学评价工作
第一章 文献综述
    一、关于“标准”的研究
        (一)关于标准内涵的研究
        (二)关于标准设计的研究
        (三)关于标准实施的研究
        (四)关于标准特征的研究
    二、关于本科教学质量评价的研究
        (一)关于本科课堂教学质量评价的研究
        (二)关于本科教学质量评价体系的研究
        (三)关于本科教学质量评价方法的研究
    三、关于本科课堂教学质量标准的研究
        (一)关于本科课堂教学质量标准复杂性的研究
        (二)关于本科课堂教学质量标准必要性的研究
        (三)关于本科课堂教学质量标准可行性的研究
        (四)关于本科课堂教学质量标准价值取向研究
        (五)关于本科课堂教学质量标准实践运用研究
第二章 研究设计与研究过程
    一、研究的基本思路
    二、研究方法的确定
        (一)质性研究方法的优势
        (二)个案研究的选用依据
        (三)研究对象的选择缘由
    三、资料收集与分析
        (一)研究者进入研究现场
        (二)研究资料获取与收集
        (三)研究资料整理与分析
    四、研究效度与伦理
        (一)研究的效度
        (二)研究的伦理
第三章D大学本科课堂教学质量标准研制的背景
    一、悠久的历史文化基础和灿烂的师范教育底蕴
    二、“建设世界一流师范大学”的梦想与行动
        (一)学校的梦想
        (二)学校的行动
    三、确立“教育教学是立校之本”的基本治校方略
        (一)“教育教学是立校之本”治校方略的优先地位
        (二)“教育教学是立校之本”治校方略的意蕴表达
        (三)“教育教学是立校之本”治校方略的实践彰显
    四、本科课堂教学质量标准研制的决策执行程序
        (一)问题察觉
        (二)选择方案
        (三)决策执行
第四章D大学本科课堂教学质量标准的研制过程
    一、本科课堂教学质量研制的规划与启动
        (一)研制团队的人员构成
        (二)研制的思路、计划
        (三)研制中的资料准备
    二、本科课堂教学质量标准的内容选择
        (一)标准内容的思想:四大理念统领多规合一
        (二)标准内容的维度:寻求课堂教学逻辑支点
        (三)标准内容的领域:提取课堂教学核心要素
        (四)标准内容的观测点:定量与定性原则联结
    三、本科课堂教学质量标准的反馈、修订
        (一)本科课堂教学质量标准的意见征询
        (二)本科课堂教学质量标准的修订、完善
        (三)本科课堂教学质量标准的通过、执行
    四、本科课堂教学质量标准研制的基本机制
        (一)本科课堂教学质量标准研制的构成要素
        (二)本科课堂教学质量标准研制要素的关系
        (三)本科课堂教学质量标准研制机制的分析
第五章 D大学本科课堂教学质量标准研制的影响因素
    一、本科课堂教学质量标准“输入”阶段的研制者
        (一)个体:“课程教学论专家”“教学能手”
        (二)团队:“良好领导力”“积极心理资本”
        (三)研制团队内部“标准输入”的共识方式
    二、本科课堂教学质量标准“磨合”阶段的利益相关者
        (一)教师: 指导课堂教学的“行动指南”
        (二)学生和专家:课堂评教的“好工具”
        (三)学院院长:部门教学管理的“依据”
        (四)决策者:课堂教学质量保障的“顶层设计”
        (五)研制团队与利益相关者“标准磨合”的方式
    三、本科课堂教学质量标准研制过程中的环境
        (一)国家和大学发展对标准研制的影响
        (二)大学文化氛围对标准研制的影响
        (三)大学决策制度对标准研制的影响
第六章 D大学本科课堂教学质量标准的文本分析
    一、本科课堂教学质量标准的文本内容呈现
        (一)本科课堂教学质量标准文本的内容结构
        (二)本科课堂教学质量标准文本的认识思维
    二、本科课堂教学质量标准的价值取向剖视
        (一)引领教师专业发展的“人本取向”
        (二)服务课堂教学改进的“工具取向”
        (三)促进学生全面发展的“目标取向”
    三、本科课堂教学质量标准的基本特征揭示
        (一)本科课堂教学质量标准的权威性
        (二)本科课堂教学质量标准的公共性
        (三)本科课堂教学质量标准的系统性
        (四)本科课堂教学质量标准的专有性
第七章 D大学本科课堂教学质量标准的实施推进
    一、本科课堂教学质量标准实施的组织保障
        (一)大学本科课堂教学质量标准实施的方式
        (二)大学本科课堂教学质量标准实施的组织
        (三)大学本科课堂教学质量标准实施的保障
    二、本科课堂教学质量标准实施的多元状况
        (一)教学部门中本科课堂教学质量标准实施状况
        (二)学生评价中本科课堂教学质量标准实施状况
        (三)专家评价中本科课堂教学质量标准实施状况
    三、本科课堂教学质量标准实施的显性成效
        (一)营造出“尊师重教”“潜心教学”良好氛围
        (二)提高了中年教师对课堂教学的重视程度
        (三)规范了青年教师的课堂教学设计和方法
        (四)对其他大学本科教学改革提供一定借鉴
第八章 研究结论与建议
    一、研究结论
        (一)本科课堂教学质量标准的长远战略性
        (二)本科课堂教学质量标准的内容选择性
        (三)本科课堂教学质量标准的利益兼顾性
        (四)本科课堂教学质量标准的认识规定性
        (五)本科课堂教学质量标准完善的持续性
    二、研究建议
        (一)研制中国特色、世界一流的国家本科教学质量标准
        (二)研制和实施差异化的特色本科课堂教学质量标准
        (三)建立多元参与的本科课堂教学质量标准研制机制
        (四)形成本科课堂教学质量标准持续完善的“动态回路”
        (五)加强本科课堂教学质量标准研制和实施的制度保证
    三、研究反思
        (一)研究的创新尝试
        (二)研究存在的不足
        (三)研究的未来展望
参考文献
附录
后记
在学期间公开发表论文情况

(6)走班制教学模式下的构建海南省高中历史教育教学评价体系的建议(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绪论
    一、选题缘由
    二、文献综述
    三、研究内容和方法
    四、论文研究的重难点及创新之处
    五、几个概念的解释
第一章 海南省高中历史教育教学评价体系的发展及现有问题的分析
    一、以应试考试为中心的高中历史教育教学体系
    二、努力转向以学生为中心的高中历史教育教学体系
    三、现有评价体系的问题分析
第二章 海南省走班制教学模式准备期的高中历史教学评价状况的调查
    一、海南省走班制教学模式准备期学生学习状况调查
    二、海南省走班制教学模式准备期教师教学现状调查
第三章 走班制体系下的海南省高中历史教育教学体系的建议
    一、以提升中学生历史核心素养为目标
    二、以完善高中历史教师教学评价为关键
    三、以提高高中历史学生学业为落脚点
    四、以全面促进高中历史教师成长为重点
结语
附录一 近十年来国内高中历史教学评价体系述要
附录二 走班制发展的历程
参考文献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取得的研究成果
后记
附件

(7)张志公的“一条龙语文课程改革方案”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致谢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一)什么是“一条龙语文课程改革方案”
    (二)研究缘起
    (三)研究现状
    (四)研究目的和内容
    (五)研究方法
第二章 张志公语文教育实践和思想概述
    (一)张志公主要的求学和工作经历
    (二)张志公的语文教育实践和理论研究
    (三)张志公的语文教育思想概述
第三章 从诊断“病因”到开具“药方”
    (一)张志公对语文教学问题的诊断
        1.汉字问题
        2.文言文问题
        3.口语教学问题
        4.文学教育问题
        5.教学方法问题
        6.知识、能力和应用问题
        7.阅读教学和写作教学问题
        8.语文训练的规格和标准问题
        9.课程设计缺乏全局观念的问题
    (二)改革方案:《关于改革语文课、语文教材、语文教学的一些初步设想》
        1.《设想》概述
        (1)从历史中找到的经验与弊端
        (2)改革要明确的问题
        (3)一条龙语文课程改革方案
        2.从改革方案看张志公的语文教学改革观
        (1)改革的目标观
        (2)改革的内容观
        (3)改革的原则
第四章 张志公语文教改方案的特点、启示和几个值得思考的问题
    (一)张志公“一条龙语文课程改革方案”的特点
        1.统筹规划
        2.综合改革
        3.改革与继承兼顾
        4.大胆创新
    (二)张志公“一条龙语文课程改革方案”的启示
        1.宏观方面
        (1)纵向衔接,横向贯通
        (2)古为今用,洋为中用
        2.微观方面
        (1)识字写字教学
        (2)文学教学
    (三)几个值得思考的问题
        1.语文和文学的关系
        2.听说读写知识与听说读写能力的关系
        3.“篇章——段——词组和句子——词和语义、语体和风格”教学顺序
        4.改革方案的可行性
第五章 结语
参考文献
附录A
作者简历

(8)微课程中教师教学语言的研究与设计(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研究背景
    1.2 研究内容和意义
        1.2.1 研究内容
        1.2.2 研究意义
    1.3 国内外研究现状
        1.3.1 微课程研究现状
        1.3.2 教学语言研究现状
    1.4 研究方法
    1.5 论文组织架构
第二章 概念界定及研究的理论基础
    2.1 相关概念
        2.1.1 微课程
        2.1.2 教学语言
        2.1.3 FIAS和ITIAS分析法
    2.2 理论基础
        2.2.1 言语行为理论
        2.2.2 多模态话语分析理论
        2.2.3 建构主义学习理论
        2.2.4 最近发展区理论
        2.2.5 多媒体学习认知理论
第三章 微课程教师教学语言样本研究
    3.1 微课程分类
    3.2 微课程中教学语言样本编码
        3.2.1 样本选取
        3.2.2 样本编码
    3.3 微课程中教师教学语言结果分析
        3.3.1 知识点导入用语分析
        3.3.2 知识点讲授环节用语分析
        3.3.3 内容总结环节用语分析
第四章 微课程设计中教师教学语言优化策略
    4.1 导入语优化策略
        4.1.1 开门见山式导入语
        4.1.2 复习式导入语
        4.1.3 故事案例导入语
    4.2 知识点讲授部分教学语言优化策略
        4.2.1 说明阐述型教学语言
        4.2.2 启发引导式教学语言
        4.2.3 布置任务式教学用语
    4.3 知识点总结部分教学语言优化策略
        4.3.1 基础知识归纳概括式
        4.3.2 发散思维拓展式
        4.3.3 理论课程感情升华型
    4.4 微课程中媒体语言优化策略
第五章 微课程中教师教学语言应用案例设计
    5.1 《戊戌变法》微课程案例设计-接受式微课案例设计
        5.1.1 知识点导入语设计
        5.1.2 知识点讲授用语设计
        5.1.3 知识点总结用语设计
        5.1.4 媒体语言设计
    5.2 《等差数列》微课程案例设计-发现式微课案例设计
        5.2.1 知识点导入语设计
        5.2.2 知识点讲授用语设计
        5.2.3 知识点总结用语设计
        5.2.4 媒体语言设计
    5.3 案例评价反馈
        5.3.1 《戊戌变法》微课案例反馈修改
        5.3.2 《等差数列》微课案例反馈修改
第六章 研究总结和展望
    6.1 研究总结
    6.2 研究展望
参考文献
附录
    附录1: 样本2《计算机病毒基础知识》编码表
    附录2: 样本3从景物描写来看《骆驼祥子》正侧面编码表
    附录3: 样本4《制作新春灯笼》编码表
    附录4: 样本5《物质的判别第8节:复习课》编码表
    附录5: 样本6《新中国文艺的发展与繁荣》编码表
    附录6: 《戊戌变法》课程案例设计完整版
    附录7: 《等差数列》课程案例设计完整版
致谢

(9)刘国光经济思想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中文文摘
绪论
    一、选题的背景和意义
    二、研究现状
    三、本选题的研究思路和研究方法
    四、论文的创新点和有待进一步研究之处
第一章 刘国光学术生涯概述
    第一节 刘国光的学术生涯简介
    第二节 刘国光经济思想产生的时代背景
        一、在经济体制改革的实践中探索中国特色经济发展道路
        二、在经济全球化浪潮中应对中国经济的机遇与挑战
        三、在与多种经济思想的碰撞中发展充实
    第三节 刘国光经济思想发展阶段
        一、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建立前,对经济体制改革的探索
        二、二十一世纪之交对宏观调控的研究
        三、新世纪以来在批判和反思中进一步发展
    第四节 刘国光经济思想特点
        一、坚定的马克思主义信仰
        二、不断超越的创新精神
        三、大无畏的革命批判精神
第二章 二十世纪八、九十年代的主要经济思想
    第一节 计划与市场结合论
        一、市场机制和社会主义不是排斥的,具有存在的必然性
        二、市场机制和计划机制相结合的模式
    第二节 论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改革
        一、经济体制改革的必然性
        二、经济体制改革的框架
        三、经济体制改革需要宽松的经济环境
        四、经济体制改革中的注意点
    第三节 双重模式转换
        一、双重模式转换的含义
        二、两种模式转换是相互促进的
        三、促进双重模式的转换
    第四节 稳中求进的宏观调控论
        一、抑制通货膨胀
        二、治理通货紧缩
        三、“软着陆”理论
        四、双稳健的宏观调控政策
    第五节 简要的评论
        一、刘国光是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理论的杰出探索者
        二、刘国光是最早提出“双重模式转换”的经济学家,为两个根本性转变决策作出了先行的论证
        三、刘国光是经济发展的稳健派
第三章 论坚持和完善社会主义基本经济制度
    第一节 学术界关于发展公有制经济的争论
        一、“国进民退”还是“国退民进”?
        二、公有经济是否低效论
    第二节 落实贯彻“两个毫不动摇”
        一、公有制经济必须把握重要行业和关键领域
        二、探索多种搞活国有中小企业的途径
        三、有序推进国有企业管理体制改革
        四、尊重市场规律,规范非公有制经济的发展
    第三节 简要评论
        一、继承和发展马克思主义产权理论
        二、继承和发展马克思主义资本营运理论
        三、把遵循市场规律和坚持“两个毫不动摇”相结合起来
        四、对深化社会主义经济制度改革具有一定的影响作用
第四章 论新时期个人收入分配问题
    第一节 学术界关于个人收入分配问题的讨论
        一、关于是否存在两极分化的观点
        二、关于个人收入分配差距扩大化原因分析
        三、关于个人收入分配的公平和效率关系的讨论
    第二节 解决个人收入分配问题的基本思路
        一、必须坚持公有制为主体的所有制结构
        二、要重视初次分配中的公平性
        三、发挥政府的宏观调控功能和履行公共服务的职责
    第三节 简要评论
        一、刘国光对公平和效率的认识是历史、具体的
        二、刘国光对个人收入分配问题的分析是对马克思主义分配理论的继承和发展
        三、刘国光对个人收入分配问题的建议对于推动和谐社会小康社会的建设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
第五章 对深化改革的方向和方法的反思
    第一节 坚定改革的社会主义方向
        一、学术界对改革方向讨论的主要观点
        二、刘国光关于改革方向的观点
    第二节 改革要在马克思主义方法论指导下推进
        一、唯物论对改革的指导作用
        二、辩证法对改革的指导作用
    第三节 简要评论
        一、坚持改革的正确方向就是不走老路、邪路,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新路
        二、重视马克思主义方法论对中国改革的指导作用
第六章 坚决批判和抵制新自由主义
    第一节 对新自由主义的分析
        一、警惕新自由主义对中国经济发展和经济教学中的干扰
        二、对新自由主义在我国盛行的原因分析
        三、新自由主义实质
    第二节 对新自由主义主要经济观点的批判
        一、反对全面私有化,掉卫社会主义公有制
        二、要尊重市场规律,但不能迷信市场
        三、批判极端的自由化,强调宏观调控的必要性
    第三节 应对新自由主义挑战的建议
        一、弘扬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的舆论导向
        二、进一步完善社会主义经济体制改革
        三、加强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学科建设
    第四节 简要评论
        一、引起社会各界巨大的反响
        二、坚持用马克思主义引领中国经济学的正确走向
        三、有力地推动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学科繁荣发展
第七章 对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学科建设的思考
    第一节 马克思主义是政治经济学的指导思想
        一、立场上,要代表无产阶级和广大劳动人民的利益
        二、方法论上,唯物辩证法是基本的方法论
        三、内容构建上,要系统地梳理社会主义经济学说的发展脉络
    第二节 政治经济学理论建设的主要内容
        一、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主要矛盾
        二、社会主义本质
        三、社会主义基本经济制度
        四、个人收入分配制度
        五、宏观经济调控
        六、对外经济可持续发展
    第三节 正确处理政治经济学与西方经济学的关系
        一、在我国,马克思主义经济学是主流和主导
        二、要辩证地看待西方经济学
        三、要防止两种教条主义
    第四节 关于加强政治经济学学科教学的建议
        一、要明确马克思主义方向的教学方针
        二、要重视政治经济学教材编写
        三、要提高师资队伍的马克思主义素养
        四、要保证高校领导权掌握在马克思主义者手中
    第五节 简要评论
        一、刘国光是对政治经济学科建设进行较为全面和深入思考的经济学家
        二、刘国光关于政治经济学学科建设存在问题的分析是符合实际的,起到振聋发聩的作用
        三、刘国光关于加强政治经济学学科建设的对策具有重大的现实意义和深远的历史意义
结论
    一、刘国光经济思想是中国特色马克思主义经济学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研究刘国光经济思想有助于对马克思主义经济学的深刻理解和把握
    二、通过对刘国光经济思想研究,可加深对党和国家重大经济决策和改革开放历程的认识
    三、刘国光的高度历史责任感和严谨学风是广大的经济工作人学习的榜样
附录
参考文献
攻读学位期间承担的科研任务与主要成果
致谢
个人简历

(10)改革开放以来福建高等职业教育的改革与发展研究(1979-2011)(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中文文摘
目录
第一章 引论
第二章 福建高等职业教育的初步发展(1979-1989年)
    第一节 短期职业大学的兴起
    第二节 短期职业大学的办学实践活动
    第三节 短期职业大学的体制突破和制度创新
    本章小结
第三章 福建高等职业教育的整顿充实(1990-1999年)
    第一节 整顿充实的动因分析
    第二节 整顿充实与走出困境
    第三节 “三教统筹”和“三改一补”
    第四节 “三多一改”和“三不一高”
    第五节 办学实践活动总体考察
    本章小结
第四章 福建高等职业教育的跨越发展(2000-2011年)
    第一节 跨越发展的历史背景
    第二节 快速发展与规范办学
    第三节 内涵建设和质量提升
    第四节 民办高等职业教育的改革发展
    第五节 跨越发展存在的主要问题
    本章小结
第五章 改革开放以来福建高等职业教育改革与发展的主要特点和基本启示
    第一节 主要特点
    第二节 基本启示
    本章小结
第六章 挑战与对策
    第一节 挑战
    第二节 对策
    本章小结
附录1
附录2
参考文献
攻读学位期间承担的科研任务与主要成果
致谢
个人简历

四、瞻前顾后抓好联系纽带——试谈教材之间的衔接及其教学(论文参考文献)

  • [1]汉语递进复句维吾尔语翻译研究 ——以《习近平谈治国理政》(一、二卷)为例[D]. 艾孜扎木·塔西买买提. 中央民族大学, 2021
  • [2]新时代大中小学思想政治教育衔接研究[D]. 陈妍. 华中师范大学, 2021
  • [3]分数学习过程引发的分式教学的思考[D]. 王琳. 上海师范大学, 2020(07)
  • [4]高校立德树人系统化运行机制研究[D]. 蔡毅强. 福建师范大学, 2019(12)
  • [5]本科课堂教学质量标准研制及实施研究 ——以D大学为个案[D]. 李作章. 东北师范大学, 2018(02)
  • [6]走班制教学模式下的构建海南省高中历史教育教学评价体系的建议[D]. 肖凯键. 海南师范大学, 2018(01)
  • [7]张志公的“一条龙语文课程改革方案”研究[D]. 王晓丹. 鲁东大学, 2016(08)
  • [8]微课程中教师教学语言的研究与设计[D]. 周敏. 华东师范大学, 2016(05)
  • [9]刘国光经济思想研究[D]. 何海琳. 福建师范大学, 2014(03)
  • [10]改革开放以来福建高等职业教育的改革与发展研究(1979-2011)[D]. 龚森. 福建师范大学, 2013(11)

标签:;  ;  ;  ;  ;  

展望未来,把握连接纽带——试谈教材与教学的联系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