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NET 框架架构

.NET 框架架构

一、.NET框架体系结构(论文文献综述)

畅玉洁[1](2021)在《NET与数据库技术在动态网站开发中的探讨》文中研究指明在信息时代,数据处理显得尤为必要,为满足数据大爆炸时带来的数据高速、高效处理要求,必须选择动态网站。但动态网站开发难度远远大于传统静态网站的开发难度。需要采用NET与数据库技术相互结合的方法来开发动态网站。基于此,文章就结合理论实践,先分析了动态网站开发中涉及到的相关技术,接着探讨了NET与数据库技术结合的动态网站开发方法,希望对我国动态网站开发事业的分析和研究有一定参考和借鉴。

杨庆[2](2020)在《综合收益决策有用性研究 ——基于沪深A股上市公司的数据》文中认为综合收益披露在国外已有数十年的历史,而我国于2009年才正式颁布准则,要求企业在每股收益项下增设本期其他综合收益发生额。国内学界虽然对综合收益是否具有决策有用性已开展了大量研究,但仍未达成一致认识。为此,本文应用理论与实证相结合的研究方法,基于市场价值和账面价值两个视角,即分别以市场股价和账面现金流作为解释变量,验证综合收益的决策有用性。主要工作成果及结论如下:(1)以股票价格作为被解释变量建立市场股价回归模型,检验综合收益及其各组成部分是否具有市场股价决策有用性。结果表明,综合收益与净利润都与市场股价之间存在显着的相关关系,从而证明了两者都具有市场股价的决策有用性,但综合收益对股价波动性的解释力度略低于净利润。(2)以账面现金流作为被解释变量以筛选出的有效样本作为研究对象建立账面现金流预测模型,对综合收益的账面现金流预测能力进行了实证检验。结果同价格模型相似,净利润与账面现金流之间的相关程度高于综合收益;其他综合收益与账面现金流相关性不显着;但将综合收益分为净利润和其他综合收益后,会表现出比综合收益更强的对账面现金流的预测作用。(3)对综合收益未能表现出高于净利润的决策有用性以及其他综合收益不具有决策有用性的可能原因进行分析和梳理,并提出切实可行的建议。本文的研究进一步厘清了综合收益决策有用性的整体思路,为尽快建立有关综合收益概念体系框架,促进综合收益在实践中的应用使综合收益充分发挥最大效能提供了经验支持。各上市公司和投资者应充分认识综合收益的决策有用性,切实把握好综合收益会计准则改革带来的积极效应。

樊国峰[3](2020)在《电子黑板在线激活管理系统设计与实现》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随着信息技术迅速发展,智能化在各个领域中的重要性也日益突显出来。我校通过研究和实践,研发出智能电子黑板系统,并逐步面向市场加以推广。智能电子黑板的出现,因其具有型笔书写、板擦擦除、绘图和电子资源展示等一系列功能受到各类学校的青睐。然而,在前期的调研过程中我们发现,电子黑板在激活过程中存在着一些问题。原有的电子黑板系统的激活方式为线下激活,即通过线下使用激活工具对电子黑板进行激活。该激活方式的缺点在于,所有的激活操作均在电子黑板上完成,激活的过程中容易出现密钥泄露的情况,导致电子黑板系统被破解。除此之外,线下激活还存在激活效率较低、操作较为繁琐等问题。本文论述的电子黑板在线激活管理系统设计与实现,对在电子黑板推广过程中激活产品时出现的一些问题加以分析和解决,主要内容包括注册序列号的生成、管理、电子黑板激活以及客户端的信息提交和激活验证。本文对电子黑板在线激活实现过程用到的关键性的技术进行了介绍,其中包括C#语言、SQL Server 2012数据库、以及Visual Studio 2010。除此之外,对在线激活过程中所用Rijndeal加密解密算法进行分析,重点介绍了Rijndeal算法的加密解密原理和过程,并根据电子黑板产品的本身情况加以应用。在系统设计过程中,客户在客户端将电子黑板中硬件信息以及注册序列号发送到服务器中。通过搭建Web服务,使用加密程序对硬件信息自动进行加密,生成激活密钥,通过网络协议将激活码发送到客户端当中进行激活。管理端提供了电子黑板的注册序列号生成、售出和管理功能。并且当客户端无网络连接时,管理端提供离线激活功能对电子黑板的硬件信息进行加密生成激活码。客户从客户端对电子黑板进行激活验证,生成激活文件,完成电子黑板的激活。电子黑板在线激活管理系统的实现,很大程度上提高了激活的效率以及激活过程中的安全性,对电子黑板系统的推广以及应用具有重要的意义。

高李政[4](2020)在《开放域元事件抽取关键技术研究》文中提出事件抽取是自然语言处理领域的一个研究热点,在网络舆情监控、突发事件告警、情报收集等领域有广泛应用。事件抽取可以分为元事件抽取和主题事件抽取两大类,本文主要研究元事件抽取问题。本文针对现有元事件抽取方法大多面向特定领域,难以处理大规模开放语料的问题,研究了开放域环境下进行元事件抽取的关键技术,重点关注以下问题:1.词向量表征。词向量是事件抽取的基础工具,事件抽取的各个方面都会用到词向量技术。此外,词向量表征技术也可以用于对事件进行向量表征。2.开放域元事件向量表征。事件表征是事件抽取的前提,在进行事件检测和论元提取之前,首先需要对事件进行向量化表示。3.开放域元事件模板构建。事件抽取需要在事件模板的监督下进行。现有的事件模板集规模较小,不适用于开放域环境。本文考虑基于FrameNet框架构建开放域元事件模板,而实现FrameNet框架到事件模板的映射需要解决两个关键问题:事件句框架类型检测和事件句框架语义角色标注。本文围绕上述问题进行了深入研究,主要研究内容和创新点如下:1.针对基于神经网络的词向量模型训练复杂且耗时的问题,提出并实现了一种基于Zipf’s共生矩阵分解的词向量计算方法。该方法基于词频的Zipf’s分布定律大幅度减少了共生矩阵维度,方便了矩阵的存储和计算;方法简化了矩阵统计和项值变换,缩短了统计和变换的时间;采用Randomized SVD算法对共生矩阵进行降维,减少了计算开销;针对SVD无法提取特征非线性关系的问题,构建自编码器对得到的初始词向量进行非线性变换。该方法在词相似性和句向量生成两个任务中与Word2vec、Glove、Fasttext有相近的性能,且运行时间比Word2vec模型大幅缩短。2.针对大规模开放域元事件抽取中事件表征困难的问题,提出了一种基于Zipf’s共生矩阵分解的开放域元事件向量计算方法。针对传统方法将语句作为事件标签,容易导致“维度灾难”的问题,该方法从事件句中提取事件元组,并对事件元组进行抽象、剪枝和消歧,得到类型化的事件标签;针对传统无监督模型编码粒度过细的问题,利用Zipf’s共生矩阵分解方法计算事件向量的全局性表征。采用最近邻检测和事件检测两种任务对事件向量的性能进行测试。结果表明,基于Zipf’s共生矩阵分解得到的事件向量能够对事件之间的相似性和相关性信息进行全局性表征,避免编码粒度过细造成的语义偏移。3.针对传统框架类型检测方法只考虑词元上下文信息,难以进一步提升检测性能的问题,本文提出了一种同时考虑词元解释性信息的框架类型检测方法,并构建了三种基于BERT预训练网络的检测模型。在FrameNet框架类型检测实验中与传统模型进行了对比,实验结果表明,本文模型性能优于传统模型,同时,增加词元解释性信息能够有效提升模型的检测效果,实验结果证明了本文方法的有效性。4.针对框架元素种类过多,影响框架语义角色标注性能的问题,定义了FrameNet全局语义角色,并构建了框架元素到全局语义角色的映射表。针对BERT模型无法考虑词元信息和框架类型信息的问题,在BERT预训练网络的基础上,增加双向LSTM层以及CRF层,构建框架语义角色标注模型。该模型同时考虑上下文信息、词元信息以及框架类型信息,在FrameNet语义角色标注数据上的测试性能优于对照模型,证明了方法的有效性。

刘志谱[5](2020)在《考虑供用能特性的综合能源系统优化调度研究》文中认为化石燃料的大量开采和使用使得能源短缺问题及环境污染问题日益凸显,且以风电、光伏为代表的可再生能源因其随机性和间歇性问题难以走出消纳困境;同时,现有的供能体系也难以满足负荷的多元化需求。综合能源系统通过对电、气、冷、热等多种能源进行多能互补和协同优化,具有较强的运行灵活性、经济性和安全性,是解决上述问题的有效手段。综合能源系统是一个复杂、强耦合的供用能网络,通过有效考虑其中的供用能特性并进行合理的优化调度,是实现其安全、高效、经济运行的关键。本文对此展开研究,主要工作如下:(1)构建了典型电池生产园区综合能源系统能量框架体系,并在此基础上建立了系统中各设备能量模型和负荷需求模型,同时对该系统中特有的生产性储能进行了定量分析和建模;结合实际情况对系统中的重要负荷进行深入分析和建模,得出重要负荷需求在不同脱网条件下存在差异的结论;进一步总结和梳理了系统中的供用能特性。(2)针对系统孤网运行的优化调度,提出一种综合考虑负荷重要性与源-荷互补性的负荷恢复策略。通过引入并定义源-荷互补性指标,结合负荷重要性指标,基于熵权法提出了综合考虑此二者的综合指标,并构建了基于综合指标的负荷恢复策略模型,在考虑负荷重要性的基础上确保恢复的负荷都具有较好的源-荷互补性。仿真结果表明,通过引入源-荷互补性指标构建的基于综合指标的负荷恢复策略,能够最大限度减少负荷损失,有效降低源-荷之间的最大供需差、提升系统孤网下有限能源的利用效率,同时还可使储能的配置容量显着降低。(3)针对系统并网运行的优化调度,提出一种考虑非计划脱网后重要负荷用能需求的“日前全局优化+实时滚动修正”两阶段优化调度策略。在日前调度阶段,以系统运行成本最小为目标构建了日前经济优化调度模型;通过考虑非计划脱网后重要负荷用能需求提出储能SOC动态约束方法,以此优化利用储能备用容量;通过改进粒子群算法求解,得到日前全局优化调度方案。在日内滚动优化阶段,考虑源、荷因不确定性因素导致的功率波动,基于模型预测控制(MPC)对日前优化调度方案进行实时滚动修正。仿真结果表明,通过动态优化利用储能备用容量,在保证非计划脱网后重要负荷用能需求的基础上提升了系统运行的经济性;通过MPC滚动优化实时修正日前计划,在保证系统经济运行的基础上提高了策略的可行性。

耿霞[6](2020)在《多视角下精准农业农田网格划分及其应用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本论文依托国家高技术研究发展计划(863计划)课题研究任务“农机精准作业协同系统研发及应用示范(编号:2013AA10230803)”和国家测绘地理信息局项目“基于网格化的村镇土地管理与服务平台研究及应用”,以山东省济宁市兖州区和山东省淄博市临淄区文冠果试验基地作为研究区,基于宏观(行政区域)、中观(农作区)、微观(单株作物)三种不同的视角,对精准农业中农田网格划分及其应用展开了研究。本论文的主要研究内容和结论如下:(1)研究了精准农业中农田网格划分问题,构建了不同视角下农田网格划分方法。在宏观视角下,借鉴城镇社区网格化分的经验,确定了农田网格划分原则和农田网格划分方案。在中观视角下,根据兖州区农田网格划分的现状,研究了最优农田网格大小,最终决策出400亩农田网格大小是兖州区目前最适宜的网格大小。在微观视角下,通过试验,确定了文冠果管理的适宜网格大小为3 m?4 m。(2)宏观视角下,从社会管理和服务的角度研究了精准农业中农田的管理问题,构建了基于网格化的农田管理模型,验证了管理模型的合理性并定量比较了网格化和非网格化农田管理模型。借鉴城镇社区网格化管理的经验,依托兖州区已有的村镇社区网格化管理现状,对现有的农田管理流程进行了再造和优化,构建了一种具有普适性的“七步闭环业务协同法”的农田管理模型。为避免模型中存在的结构错误,为管理模型的后期顺利实施提供理论保障,构建了一种将Petri网化简技术和逻辑表相结合的结构合理性验证方法。基于PIPE进行仿真试验,验证了农田网格化管理模型的合理性以及所提出的验证方法的有效性。使用Arena仿真工具和基于随机Petri网构建的定量测度模型分别对网格化和非网格化农田管理模型进行了定量客观的比较,表明了网格化农田管理模型具有显着的优势,为后期农田网格化管理模型是否能够实施和推广进一步提供了科学的决策依据。(3)中观视角下,基于网格化确定了合理土壤采样点并验证了合理性,得到了优化的多年土壤采样点数据。在兖州区的四个镇得到86个采样点,样点间距大约为1.5km。其中,小孟镇和漕河镇各20个采样点,大安镇和新兖镇各28个和18个采样点;潮褐土、砂姜黑土、潮土区域各68个、12个和6个采样点。从不同角度不同侧重点全面验证了所确定的土壤采样点的合理性。基本描述性统计结果表明:虽然减少了采样点,但各土壤养分的均值、中值、变异系数和变异程度同原始采样数据的统计结果非常接近,标准差也相差不大;根据经典Cochran公式,计算出86个采样点完全可以达到测土施肥的要求;地统计分析结果表明:各土壤养分的变程均大于采样间距;选择普通克里格插值方法进行空间估值,通过交叉验证进行插值精度评价,结果表明:平均误差(ME)和平均标准误差(MSE)值均接近于0,均方根标准误差(RMSSE)均接近于1,均方根误差(RMSE)与平均标准误差(ASE)的值非常接近。在验证采样方案合理的基础上,对已有的土壤采样进行了优化,得到了采样点数量和布设基本一致的多年的土壤采样点数据。(4)基于验证合理的网格土壤采样点数据,构建了土壤肥力变化趋势预测模型。基于2012-2017年已验证合理的网格土壤采样数据,从社会经济角度分析影响土壤肥力变化的主要因素。基于随机Petri网建立了土壤肥力变化趋势预测模型,计算出研究区在未来一年土壤肥力下降的概率大约是0.7852。通过比较2016年和2017年土壤肥力,以及进一步分析2012-2016年土壤肥力变化情况,分析结果验证了所提出的预测土壤肥力变化趋势的方法是有效的。(5)基于验证合理的网格土壤采样点数据,研究了土壤养分空间变异,研制了研究区土壤养分和肥力时空变异查询“一张图”系统。首先,基于2012-2017年已验证合理的网格土壤采样数据,对土壤养分进行了描述性统计分析,结果表明:有效磷含量一直比较丰富,处于二级水平。有机质、碱解氮、速效钾三种土壤养分在这6年期间具有一定下降的趋势。土壤pH为弱变异,有效磷、有机质、速效钾、碱解氮均为中等变异。然后,与划分的农田网格相结合,基于2017年网格土壤采样数据,对研究区土壤养分空间变异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有机质含量的空间分布呈条状由西到东逐渐降低,所有农田网格的有机质含量都处于中等偏下的四级水平。碱解氮含量北部和南部区域较高,中部偏北区域较低,绝大多数农田网格的碱解氮含量处于中等的三级水平。有效磷含量由北向南逐渐降低,绝大多数农田网格的有效磷含量处于中等偏上的二级水平。速效钾含量由西南向东北方向逐渐降低,绝大多数农田网格的速效钾含量处于中等的三级水平。四个镇中,小孟镇四种土壤养分含量均较高。在以上研究基础上,研制了研究区土壤养分和肥力时空变异查询“一张图”系统,可以提供研究区整体和单网格土壤养分与肥力情况查询,为精准施肥提供了决策支持。(6)微观视角下,研究了基于网格识别的田间文冠果精准采摘问题,研发了文冠果图像采集系统,构建了成熟文冠果识别模型。文冠果图像采集系统实现了田间行走、数据的采集、传输和存储、网格识别等功能。系统测试结果表明:根据GPS坐标可以自动得到相应的网格位置和网格编号。为了快速识别成熟文冠果,构建了一种深度学习网络模型。试验结果表明:在原始数据集中,训练出来的最优模型对成熟和未成熟文冠果的正确识别率分别达到81%和82%。借助识别的准确率、精确率、召回率、F1Score四种指标进行评估,结果表明:训练出来的最优模型无论在原始数据集上还是在模拟数据集上,各项指标值最低也能达到80%。说明构建的成熟文冠果识别模型可以作为文冠果是否成熟的识别工具。通过与未使用模拟数据的模型对比试验,结果表明:通过数据模拟技术,可以扩充训练数据集,从而能够提高模型的泛化能力和预测的准确性,能够较好地解决“过拟合”问题。

宋丽[7](2019)在《基于抽象语义表示的汉语谓词框架研究》文中研究说明语义分析是自然语言处理亟待突破的重点课题,在句子级的语义分析方面,谓词所处的事件框架中包含的各种语义关系构成了句子的语义结构,所以谓词框架是语义分析的研究重点。目前语言学界对谓词框架的研究催生了配价、格语法、框架语义学等多种理论,FrameNet、VerbNet、PropBank等多种语义角色标注资源也随之建立起来。然而这些研究存在以下几点问题:(1)对于谓词语义角色的定义方式和颗粒度的设置存在不足;(2)静态谓词框架词典的合理性缺少动态语料的检验;(3)将谓词的义项和框架混为一体,忽略了义项和框架并非严格一一对应的情况。(4)谓词框架词典忽略了框架内部的语义关系。对于这些问题,我们提出了以下的处理方案。(1)探讨了CAMR对谓词语义角色的定义和颗粒度设置能解决的问题。我们分析了现有的多种语义角色定义方式和颗粒度设置的优缺点,发现CAMR采用的谓词框架体系在表示语义时具有较大的优势。一方面,CAMR设置了5个对每个谓词有特定意义的核心语义关系标签,可以较好地处理核心与非核心语义角色之间的冲突,还可以表示出多功能的核心语义角色。另一方面,CAMR设置了44个对所有谓词都通用的非核心语义关系标签,颗粒度细,具有合适的区分度。此外,CAMR允许补充出缺失或省略的语义角色,可以更完整地表示出句子语义。(2)通过对动态CAMR语料的标注对CPB谓词框架词典进行了检验。通过对动态语料的标注分析,我们发现由于该词典是直接抽取自人工标注语料库的,所以词典质量不可避免地受语料库的体系、规模和质量影响。此外,该词典也存在将谓词义项和框架混为一体的体系性问题,无法通过修改得到改善。所以我们决定用以内省为主的方式重新构建一个适用于CAMR标注体系的汉语谓词框架词典。(3)为谓词分别标注义项和框架并探讨其对应关系。在构建新词典时,我们为义项和框架重新编号,使之互相关联而又各自独立,并统计分析了新词典中义项和框架的对应情况,发现义项和框架的总数之比为1.33:1,且只有25.24%的多义词的义项和框架是严格一一对应的。我们还从框架出发分析词义演变的方式,探讨了多义词的义项和框架存在不同对应情况的原因,并且总结出了一个义项对应多个框架的原因主要在于词典(《现汉》)中义项分合标准不一,以及词用于修饰两个概念之间的有指向性的关系。(4)标注了谓词核心语义角色之间的核心语义关系并分析其特点。谓词核心语义角色之间有时存在核心语义关系,这是造成语义图结构的一大原因。由于以往的谓词框架词典均忽略了这样的关系,所以我们在新词典的基础上对此进行了标注,并统计分析了不同核心角色数量下核心角色之间核心关系的类型分布,发现核心角色之间的核心关系类型主要取决于谓词所处的事件框架的特殊性,具有个性化特征。我们还探讨出了核心角色之间的核心关系存在动态性的主要原因在于核心角色本身的动态性、语境的影响,以及核心角色被省略。总的来说,本文论及的工作包括:探讨了CAMR采用的谓词框架体系能够解决的问题;利用动态语料分析了CAMR使用的CPB谓词框架词典存在的问题,提出要构建新词典;制定新词典的构建方案,并开展构建工作,为义项和框架分别编号,并标注了谓词核心语义角色之间的核心语义关系;根据词典标注结果进行了统计分析和理论探讨。本文得出的主要结论为:CAMR的谓词框架体系在定义、颗粒度和增补概念等方面可以较好地处理语义角色标注的问题;谓词的义项和框架并非严格一一对应;谓词核心语义角色之间的核心语义关系具有特殊性和动态性。

查科[8](2018)在《基于数字化校园的高职院校人事管理系统的设计与实现》文中研究表明随着“互联网+”行动计划、促进大数据发展行动纲要等政策的出台,信息化已成为国家战略,而教育信息化也迎来重大历史发展机遇。人力资源作为高职院校的核心资源,是高职院校持续发展的动力源泉,越来越多的高职院校已将人才强校作为其发展战略。而人事管理的信息化,是新时代发展的需要,也是高职院校数字化校园的必然趋势。本文围绕着数字化校园建设这一背景,从高职院校的实际需求出发,在调研人事系统运行现状的基础上分析了本文研究的目标和内容,并基于此设计并实现了一个适于高职院校的人事管理系统。本文具体的工作包括:(1)对目前高职院校人事管理的业务流程进行了梳理,并基于数字化校园这一大背景分析提炼出系统的功能性和非功能性的需求;(2)围绕需求分析的结果,从系统总体架构到功能结构,从数据库到业务的详细流程,对人事系统进行了概要和详细等不同级别的设计,并基于设计结果进行了实现;(3)多视角选取测试用例,对实现的人事系统进行了全面的测试;(4)结合系统实际运行环境,给出了系统的实施计划、运行环境的详细部署和培养方案,并对系统目前的运行状况进行了总结,基于此给出了工作总结和未来的展望。论文实现的高职院校人事管理系统具有良好的性能和易用性,上线使用效果良好,有效提升了高职院校人事管理的效率和科学化水平。

何丽[9](2013)在《支持复杂产品快速设计的网络化零件资源库系统研究》文中研究表明产品快速设计技术正朝着数字化、模块化、参数化及网络协同化方向发展,其核心是对现有设计资源进行优化和重组来获得满足市场需求的产品,设计资源共享和重用是实现产品快速设计的根本保证。而复杂产品是指零部件数量大、结构复杂、制造装配所需资源非常多的一类产品,故在云制造环境下,复杂产品设计制造企业实施快速设计的关键在于合理地利用网络化、集成化的信息管理系统,有效地组织、管理及重用企业内部及外部的零部件设计与制造资源。本文从框架体系、关键技术和系统开发应用这三个层次上深入探究了支持复杂产品快速设计的网络化零件资源库的若干关键技术,并以此为基础开发了原型系统,且将其接入云平台中进行应用。全文的主要研究内容如下:(1)研究了支持复杂产品快速设计的零件资源库的特点及框架体系。对系统的应用模式及功能需求进行了分析,并依此设计了系统的主要功能模块和总体架构;而后从目标层、方法层和支撑技术层建立了网络化零件资源库研发的关键技术体系。(2)对零件资源库本体的建模方法、表达方式及存储模式进行了研究。首先探讨了零件库标准、零件库信息模型、PLIB本体及其标准元模型,通过在描述层引入特征本体和增加操作层的扩展建模机制对PLIB标准元模型进行了扩展,并在此基础上建立了基于元模型的零件资源库本体模型;选用了OWL来形式化描述零件资源库本体,且为更合理高效地对其进行存储和管理,经分析OWL构成词及零件资源库本体组织特征后提出了一种基于关系数据库混合存储模式的大规模OWL本体存储方法。(3)主要研究了构建网络化零件资源集成库的三个最重要关键技术。首先针对标准化、通用化程度较高的零件资源建立了面向领域的通用分类模式,并在平行编码方案的基础上建立适应于该分类模式的多级、多层次的柔性编码结构模型;其次,给出了零件资源初始本体库建立及其动态扩展方法,并结合逆向工程的思想,提出了从已有的异构零件CAD模型资源中提取零件资源库本体的框架和方法,以自动完成零件资源集成库的动态扩充;最后,通过分析以XML文档存储的零件资源数据细节层次,提出了一种基于XML-XSLT的零件资源库细粒度访问控制方法,以实现零件资源数据及操作的精细化控制、满足网络化系统实用化的信息安全需求。(4)针对网络环境下零件资源库分布异构和自治的特点,提出了分布异构零件资源库的集成及应用框架;研究了本体驱动的分布式零件资源库集成模式以及局部/本地零件资源库的构建方法,以及与集成库之间的自动集成算法;同时,引入WEB服务技术来实现分布异构零件库资源的松散耦合虚拟集成,重点分析了零件库资源的服务接口封装方法及其应用过程;最后给出了系统中零件资源的三种检索方式:分类导航查询、关键词查询及语义组合查询,并提出了基于零件资源重用及产品族通用结构模型的复杂产品快速设计方法及应用过程。(5)在上述研究理论和关键技术的基础上,综合利用网络环境下的异构三维CAD软件的二次开发技术及Web2.0、ASP.NET、ADO.NET、AJAX、Web3D等先进的网络技术,并利用快速开发工具开发出了原型系统,给出了系统运行的软硬件环境及主要功能模块的实现过程及实例;最后,将网络化零件资源库系统以行业云服务的形式接入云计算平台,并将其应用于大型风力发电机组、节能抽油机等复杂产品的快速设计过程中,进而验证了文中所提出理论、方法及已研发系统的可行性。

黄瑞阳[10](2013)在《地图符号共享关键技术研究》文中研究说明空间信息共享与互操作是地理信息领域发展的趋势和热点,然而作为空间信息共享的重要组成部分,地图符号共享理论与技术的研究却相对滞后。一方面,符号共享相关标准的制订与研究和应用相脱节;另一方面,现有符号共享方法在共享层次、共享范围和共享能力等方面都具有较大的局限性,难以支持多源异构的地图符号在网络环境下实现灵活开放的集成和互操作,从而造成了因重复开发地图符号而产生的资源浪费。基于此,论文开展了对地图符号共享关键技术的研究,研究了开放式地图符号的数据模型及其统一编码,建立了面向服务架构(SOA)的地图符号共享框架,为相对独立封闭的地图符号之间实现网络化的集成共享提供了新的技术途径。论文的主要工作包括以下部分:(1)阐述了国内外关于地图符号标准及符号共享体系的研究现状,分析了当前地图符号共享研究中存在的问题和不足,对现有的几种地图符号共享技术方法的优缺点及其应用的局限性进行了深入的剖析,提出了构建地图符号共享框架的目标要求与意义。(2)提出了地图符号信息共享的传输模型,明确了开放式地图符号数据模型的研究意义,分析了现有GIS软件自带的符号编辑模块,总结了点状、线状和面状三种符号常用的数据组织结构与绘制策略,设计了地图符号化的接口模型与符号抽象接口对象,建立了开放式的点状、线状、面状和注记地图符号的数据模型,并对该数据模型的兼容性进行了分析和设计,验证了开放式地图符号数据模型能够为不同类型地图符号的集成与互操作提供数据模型支撑。(3)分析了基于OGC SLD/SE规范、图形描述语言和XML语言等三种方式的地图符号编码描述方式,建立了地图符号的编码描述原则,提出了地图符号编码描述的内容及其层次模型,并在开放式地图符号数据模型的基础上,设计了基于XML Schema的地图符号统一编码描述方案。(4)在分析Web服务的概念及其结构模型的基础上,给出了地图符号服务的定义及其框架结构,借鉴OGC颁布的地理信息服务相关规范,制订了地图符号服务的执行规范,该规范对地图符号服务的三种操作接口(GetCapabilities、DescribeSymbolType和GetSymbol)进行了详细的描述和定义。(5)利用SOA软件架构思想建立了地图符号共享框架体系,分析了共享框架的三个基本要素与支撑要素,剖析了该框架中三个角色之间的交互操作运行流程,提出了顾及共享应用的地图符号分类体系,利用层次分析法得出了符号质量指标权重系数,建立了基于线性加权函数的地图符号质量评价模型,阐述了地图符号信息的元数据描述内容,建立了地图符号信息的目录数据库,设计了地图符号注册中心的注册、发现和目录管理等功能模块。(6)研究了共享框架应用拓展的关键技术,一是对注册中心进行了应用拓展,提出了地图样式描述方案以及远程符号注册与发现服务的构建等关键技术;二是对符号提供者进行了应用拓展,建立了符号在线编辑器的体系结构,设计了基于Silverlight的地图符号数据模型,分析和研究了地图符号在线编辑器的各个功能模块;三是对符号请求者进行应用拓展,搭建了在线地图制图框架,并对该框架的运行管理过程进行了功能设计。(7)为了验证本文提出的符号共享框架体系及其关键技术,进行了符号共享框架的综合实验,建立了共享框架原型实验系统的体系结构,梳理了原型系统的功能逻辑结构图,并建立了多源异构地图符号的集成、地图符号的统一编码与服务化封装、地图符号注册中心门户网站、地图符号在线编辑器、在线地图制图平台和基于符号共享的GIS显示互操作等六个子实验系统,贯穿了符号共享的每一个环节,涵盖了符号的数据模型组织、编码描述、服务化封装、发布注册、查找发现、在线编辑和综合应用等多个方面,验证了论文研究内容、研究方法的有效性和合理性。

二、.NET框架体系结构(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NET框架体系结构(论文提纲范文)

(1)NET与数据库技术在动态网站开发中的探讨(论文提纲范文)

1 动态网站开发中涉及到的相关技术
2 NET与数据库技术在动态网站开发中的应用
    2.1 本网站的框架结构设计
    2.2 本网站的通信服务及应用
    2.3 网站中ASP.NET技术的应用
    2.4 网站中数据库的设计与应用
    2.5 数据库配置与应用
    2.6 本网站中ADO.NET及访问技术的应用
3 结束语

(2)综合收益决策有用性研究 ——基于沪深A股上市公司的数据(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1 绪论
    1.1 研究背景及意义
        1.1.1 研究背景
        1.1.2 研究意义
    1.2 研究内容及结构安排
    1.3 研究方法与技术路线图
        1.3.1 研究方法
        1.3.2 技术路线
2 文献综述
    2.1 国外文献综述
    2.2 国内文献综述
    2.3 研究述评
3 相关概念与理论基础
    3.1 综合收益决策有用性的内涵
        3.1.1 综合收益的定义
        3.1.2 决策有用性的概念
    3.2 综合收益的构成
    3.3 综合收益的理论基础
        3.3.1 经济学基础
        3.3.2 财务学基础
        3.3.3 会计学基础
    3.4 本章小结
4 研究设计
    4.1 理论分析与研究假设
        4.1.1 基于市场股价视角的研究假设
        4.1.2 基于账面现金流视角的研究假设
    4.2 数据来源和样本选取
    4.3 变量选取
        4.3.1 市场股价模型变量选取
        4.3.2 账面现金流模型变量选取
    4.4 回归模型构建
        4.4.1 市场股价回归模型构建
        4.4.2 账面现金流回归模型构建
    4.5 本章小结
5 实证分析
    5.1 基于市场股价视角的实证研究
        5.1.1 描述性统计分析
        5.1.2 相关分析及回归分析
    5.2 基于账面现金流视角的实证研究
        5.2.1 描述性统计分析
        5.2.2 相关分析及回归分析
    5.3 稳健性检验
    5.4 本章小结
6 研究结论与建议
    6.1 结论
    6.2 建议
        6.2.1 对会计政策制定方面的建议
        6.2.2 对上市公司管理决策方面的建议
        6.2.3 对会计信息使用者决策方面的建议
    6.3 展望
致谢
参考文献
攻读学位期间所发表的论文

(3)电子黑板在线激活管理系统设计与实现(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研究背景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1.3 主要内容
    1.4 论文结构
第二章 相关技术介绍
    2.1 .net框架
    2.2 C#语言
    2.3 SqlServer 2012数据库
    2.4 面向对象的程序设计
    2.5 Rijndeal算法
        2.5.1 Rijndeal算法的加密原理
        2.5.2 Rijndeal算法的解密原理
    2.6 本章小结
第三章 系统分析
    3.1 可行性分析
        3.1.1 经济可行性
        3.1.2 技术可行性
    3.2 需求分析
        3.2.1 功能性需求分析
        3.2.2 非功能性需求分析
    3.3 本章小结
第四章 系统设计
    4.1 设计目标
    4.2 设计原则
    4.3 系统物理结构设计
    4.4 系统数据流结构设计
    4.5 系统功能模块设计
        4.5.1 客户端功能模块设计
        4.5.2 系统管理功能设计
        4.5.3 注册序列号生成管理功能设计
        4.5.4 激活功能设计
    4.6 数据库设计
    4.7 本章小结
第五章 系统实现及测试
    5.1 客户端实现
        5.1.1 客户端信息上传功能实现
        5.1.2 客户端验证激活
    5.2 管理端实现
        5.2.1 管理员登陆
        5.2.2 系统管理
        5.2.3 管理端注册序列号生成及管理
        5.2.4 管理端激活功能
    5.3 系统测试
        5.3.1 系统环境测试
        5.3.2 系统功能测试
        5.3.3 系统性能测试
    5.4 本章小结
第六章 总结与展望
    6.1 总结
    6.2 展望
参考文献
攻读学位期间取得的研究成果
致谢
个人简况及联系方式

(4)开放域元事件抽取关键技术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研究背景及意义
    1.2 元事件抽取技术研究现状
        1.2.1 元事件检测
        1.2.2 论元提取
        1.2.3 其它主要任务
    1.3 本文研究内容
    1.4 论文结构安排
第二章 开放域元事件抽取研究框架
    2.1 基本概念
    2.2 开放域元事件抽取的关键问题
    2.3 开放域元事件抽取的基本框架
    2.4 本章小结
第三章 基于Zipf’s共生矩阵分解的词向量计算方法
    3.1 问题分析
    3.2 相关工作
        3.2.1 基于矩阵分解的词向量模型
        3.2.2 基于神经网络的词向量模型
    3.3 共生矩阵的定义及项值变换
        3.3.1 共生矩阵定义
        3.3.2 几种项值变换方法
        3.3.3 Zipf’s项值变换
    3.4 Zipf’s共生矩阵分解
        3.4.1 矩阵Randomized SVD分解
        3.4.2 词向量非线性变换
    3.5 实验分析
        3.5.1 数据预处理
        3.5.2 参数设置
        3.5.3 最近邻分析
        3.5.4 词相似性检测
        3.5.5 句向量生成
        3.5.6 时间复杂性分析
        3.5.7 降维算法比较
    3.6 本章小结
第四章 基于Zipf’s共生矩阵分解的开放域元事件向量表征
    4.1 问题分析
    4.2 相关工作
    4.3 开放域元事件标签提取
        4.3.1 事件元组定义
        4.3.2 事件元组提取
        4.3.3 事件元组抽象
        4.3.4 事件元组剪枝
        4.3.5 事件元组消歧
    4.4 元事件向量计算
    4.5 实验分析
        4.5.1 开放域元事件标签提取
        4.5.2 开放域元事件向量生成
        4.5.3 事件元组最近邻检测
        4.5.4 事件检测
    4.6 本章小结
第五章 基于FrameNet的开放域元事件模板构建
    5.1 问题分析
        5.1.1 事件类型体系与FrameNet框架体系比较
        5.1.2 框架类型检测
        5.1.3 框架语义角色标注
    5.2 相关工作
        5.2.1 框架类型检测
        5.2.2 框架语义角色标注
    5.3 FrameNet框架结构
    5.4 基于BERT模型的框架类型检测方法
        5.4.1 基于词元上下文信息的框架类型检测模型
        5.4.2 基于语句—词元定义关系的框架类型检测模型
        5.4.3 基于联合信息的框架类型检测模型
        5.4.4 实验分析
    5.5 基于BERT模型的框架语义角色标注方法
        5.5.1 框架元素—全局语义角色映射表
        5.5.2 框架语义角色标注模型
        5.5.3 实验分析
    5.6 本章小结
第六章 结束语
致谢
参考文献
作者简历

(5)考虑供用能特性的综合能源系统优化调度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绪论
    1.1 研究背景和意义
        1.1.1 研究背景
        1.1.2 研究意义
    1.2 IES概况
        1.2.1 IES基本概念和结构
        1.2.2 IES主要特点
    1.3 IES研究现状
        1.3.1 研究与应用现状
        1.3.2 优化调度研究现状
    1.4 本文主要研究内容
第2章 IES能量框架体系与供用能特性分析
    2.1 引言
    2.2 IES能量框架体系
    2.3 供能设备模型
        2.3.1 分布式发电设备模型
        2.3.2 能源转换设备模型
    2.4 能源存储设备模型
        2.4.1 电储能
        2.4.2 冷/热储能
    2.5 用能负荷需求模型
        2.5.1 负荷需求模型
        2.5.2 重要负荷需求模型及特性
    2.6 供用能特性对IES调度的影响
    2.7 本章小结
第3章 考虑负荷重要性与源-荷互补性的孤网负荷恢复策略
    3.1 引言
    3.2 孤网下典型供用能组合模式
        3.2.1 夏季典型供用能组合
        3.2.2 冬季典型供用能组合
    3.3 负荷重要性指标和源-荷互补性指标
        3.3.1 负荷重要性指标
        3.3.2 源-荷互补性指标
    3.4 基于综合指标的负荷恢复策略模型
        3.4.1 熵权法
        3.4.2 基于熵权法的综合指标构建
        3.4.3 基于综合指标的负荷恢复策略模型构建
    3.5 仿真分析
        3.5.1 仿真条件与方案
        3.5.2 仿真结果与分析
        3.5.3 对储能配置容量的影响
    3.6 本章小结
第4章 考虑非计划脱网后重要负荷用能需求的并网优化调度策略
    4.1 引言
    4.2 IES日前优化调度模型
        4.2.1 目标函数
        4.2.2 约束条件
        4.2.3 求解方法
    4.3 考虑重要负荷用能需求的储能SOC动态约束方法
        4.3.1 储能SOC动态约束的基本思路
        4.3.2 储能SOC动态约束的实现方法
    4.4 基于MPC的日内滚动优化调度
        4.4.1 模型预测控制
        4.4.2 基于MPC的日内滚动优化调度模型
    4.5 仿真分析
        4.5.1 仿真条件与方案
        4.5.2 日前优化调度结果
        4.5.3 日内MPC滚动优化调度结果
    4.6 本章小结
结论与展望
参考文献
致谢
附录A 攻读学位期间所发表的学术成果目录
附录B 攻读学位期间参与的科研项目
附录C

(6)多视角下精准农业农田网格划分及其应用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1 绪论
    1.1 选题背景及意义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1.2.1 精准农业概述
        1.2.2 网格化管理的研究现状
        1.2.3 农田网格划分的研究现状
        1.2.4 农田网格应用的研究现状
        1.2.5 目前存在的主要问题分析
    1.3 研究内容与技术路线
        1.3.1 研究内容
        1.3.2 技术路线
    1.4 研究区概况
        1.4.1 研究区地理位置
        1.4.2 自然条件和作物情况
2 多视角下的农田网格划分研究
    2.1 宏观视角下农田网格的划分
        2.1.1 农田网格划分原则的确定
        2.1.2 农田网格划分方案
    2.2 中观视角下最优农田网格大小的决策
        2.2.1 决策目标体系的建立
        2.2.2 基于灰色决策的最优农田网格大小决策模型的构建
        2.2.3 决策结果与分析
    2.3 微观视角下农田网格的划分
        2.3.1 试验设计
        2.3.2 试验结果与分析
    2.4 三层网格的编码设计
    本章小结
3 宏观视角下基于网格化的农田管理模型构建
    3.1 基于网格化的农田管理模型构建
    3.2 农田网格化管理模型合理性验证
        3.2.1 基于Petri网的农田网格化管理模型的流程定义
        3.2.2 农田网格化管理模型的合理性验证方法
        3.2.3 模型合理性验证结果
        3.2.4 仿真试验及结果分析
    本章小结
4 网格化和非网格化农田管理模型的比较研究
    4.1 案例的选取和描述
    4.2 基于Arena的农田管理模型的仿真比较
        4.2.1 仿真模型的构建
        4.2.2 仿真测评指标的确定
        4.2.3 仿真结果与分析
    4.3 农田管理流程的定量测度
        4.3.1 引入SPN构建信息测度模型的原因分析
        4.3.2 基于SPN的农田管理流程定量测度模型的构建
        4.3.3 基于SPN的信息距离计算方法
        4.3.4 基于SPN测度模型的信息距离测算结果与分析
    本章小结
5 中观视角下基于网格化的合理土壤采样点的确定
    5.1 相关研究分析
    5.2 材料与方法
        5.2.1 土壤养分数据的获取
        5.2.2 土壤肥力指标因素的选取
        5.2.3 样品的室内测定与特异值处理
        5.2.4 合理采样点确定的方法
        5.2.5 采样合理性验证方法
    5.3 合理采样点的确定结果与验证
        5.3.1 基于网格化的合理采样点的确定结果
        5.3.2 采样合理性验证
    5.4 合理采样方案优化往年采样点
    本章小结
6 土壤肥力变化趋势预测和土壤养分空间变异分析
    6.1 土壤肥力变化趋势预测
        6.1.1 土壤肥力预测研究现状分析
        6.1.2 基于SPN的土壤肥力变化趋势预测模型的构建
        6.1.3 预测结果与分析
    6.2 土壤养分空间变异分析
        6.2.1 土壤养分空间变异研究现状分析
        6.2.2 土壤养分描述性统计分析
        6.2.3 基于网格化的土壤养分空间分布格局
    6.3 土壤养分和肥力时空变异查询“一张图”
    本章小结
7 微观视角下基于网格识别的田间文冠果精准采摘研究
    7.1 网格识别
    7.2 文冠果图像采集系统总体设计
        7.2.1 系统架构设计
        7.2.2 系统选用的开发板和服务器
        7.2.3 系统主体
        7.2.4 软件开发环境
    7.3 数据采集与传输
        7.3.1 数据采集
        7.3.2 数据传输
    7.4 果实成熟度识别方法分析
    7.5 数据预处理和数据模拟
        7.5.1 数据预处理
        7.5.2 数据模拟
    7.6 成熟文冠果果实识别模型构建
    7.7 试验与结果分析
        7.7.1 文冠果图像采集系统测试与结果
        7.7.2 成熟文冠果识别模型试验
        7.7.3 成熟文冠果精准定位的实现
    本章小结
8 结论与展望
    8.1 主要研究成果
    8.2 主要创新点
    8.3 后续研究设想
参考文献
致谢
攻读博士期间发表的论文、专利、软件着作权和参与的科研项目

(7)基于抽象语义表示的汉语谓词框架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引言
    1.1 选题理由
    1.2 研究内容
    1.3 研究价值
        1.3.1 理论价值
        1.3.2 应用价值
    1.4 章节安排
第2章 相关研究
    2.1 谓词框架研究的相关理论
        2.1.1 配价理论
        2.1.2 格语法理论
        2.1.3 框架语义学理论
    2.2 AMR和中文AMR的研究
        2.2.1 AMR基本理论及研究动态
        2.2.2 中文AMR及其研究动态
        2.2.3 AMR的应用技术
    2.3 语义角色标注资源的建设情况
        2.3.1 语义角色的术语溯源及界定
        2.3.2 语义关系标签对所有谓词通用
        2.3.3 语义关系标签根据具体情境而定
        2.3.4 语义关系标签对每个谓词有特定意义
        2.3.5 对语义角色定义的争议
    2.4 本章小结
第3章 CAMR采用的谓词语义角色框架体系
    3.1 CAMR的语义角色定义方案及语料库构建
        3.1.1 CAMR使用的谓词框架及词典
        3.1.2 CAMR语料库的基本信息
    3.2 CAMR定义的核心语义关系对动态问题的处理
        3.2.1 CAMR对进入核心语义角色框架的非核心语义角色的处理
        3.2.2 CAMR对多功能的核心语义角色的表示
    3.3 CAMR定义的非核心语义关系的区分度
    3.4 CAMR对缺失或省略的语义角色的处理
        3.4.1 CAMR标注出的谓词核心语义角色的丰富度
        3.4.2 CAMR对汉语特殊结构中省略的语义角色的恢复
    3.5 本章小结
第4章 CAMR谓词框架词典的重建
    4.1 CAMR谓词框架词典的重建原因
        4.1.1 CPB谓词框架词典中存在的基本问题
        4.1.2 CPB谓词框架词典的体系性问题
    4.2 CAMR谓词框架词典的重建方案
        4.2.1 标注对象及其基本信息
        4.2.2 纸质词典信息录入及数据预处理
        4.2.3 具体标注方案
        4.2.4 标注平台及标注样例
        4.2.5 新词典的优点
    4.3 新词典的基本统计数据及分析
        4.3.1 基本统计数据
        4.3.2 平均核心语义角色数
    4.4 本章小结
第5章 义项与框架对应关系的统计分析
    5.1 义项与框架对应情况的统计结果
    5.2 义项与框架对应情况复杂的原因分析
    5.3 一个义项对应多个框架的分类分析
        5.3.1 义项分合标准不一
        5.3.2 用于修饰有指向性的关系
    5.4 本章小结
第6章 核心语义角色之间的核心语义关系
    6.1 核心语义角色之间核心语义关系类型的统计分析
    6.2 核心语义角色之间核心语义关系的动态性探讨
    6.3 本章小结
第7章 结论与展望
    7.1 研究的结论
    7.2 研究的创新之处
    7.3 未来工作
附录1 《汉语谓词核心语义角色框架词典》标注细则
附录2 《汉语谓词核心语义角色框架词典》标注示例
附录3 《汉语谓词核心语义角色框架词典》的义项和框架数分布
参考文献
在读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及研究成果
致谢

(8)基于数字化校园的高职院校人事管理系统的设计与实现(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研究背景与意义
        1.1.1 研究背景
        1.1.2 研究意义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1.2.1 国外研究现状
        1.2.2 国内研究现状
        1.2.3 国内外研究评述
    1.3 研究目标与研究内容
        1.3.1 研究目标
        1.3.2 研究内容
    1.4 论文组织结构
第二章 系统相关技术
    2.1 开发技术
        2.1.1 NET开发平台
        2.1.2 C#开发技术
    2.2 数据库技术
        2.2.1 SQL Server2014简介
        2.2.2 SQL Server数据库的优势
    2.3 B/S体系结构
第三章 系统需求分析
    3.1 现状分析
    3.2 存在的问题与不足
    3.3 建设目标分析
    3.4 业务流程分析
        3.4.1 业务用户分析
        3.4.2 招聘工作流程
        3.4.3 聘任工作流程
        3.4.4 培养工作流程
        3.4.5 离校工作流程
    3.5 功能性需求分析
        3.5.1 基本信息管理用例
        3.5.2 招聘管理用例
        3.5.3 岗位设置与聘用管理用例
        3.5.4 培训进修管理用例
        3.5.5 辞职管理用例
        3.5.6 系统管理用例
    3.6 非功能性需求分析
        3.6.1 数据流转需求分析
        3.6.2 系统安全需求分析
        3.6.3 系统性能需求分析
第四章 系统设计
    4.1 系统总体设计
        4.1.1 系统设计目标
        4.1.2 系统设计原则
    4.2 系统架构设计
        4.2.1 物理架构设计
        4.2.2 软件架构设计
    4.3 功能结构设计
        4.3.1 系统管理
        4.3.2 基本信息管理
        4.3.3 招聘管理
        4.3.4 聘任工作
        4.3.5 培养工作
        4.3.6 离校管理
        4.3.7 辅助管理
    4.4 数据库设计
        4.4.1 实体关系设计
        4.4.2 表结构设计
    4.5 系统详细设计
        4.5.1 招聘工作模块设计
        4.5.2 岗位设置与聘用模块设计
        4.5.3 培训进修管理模块设计
        4.5.4 辞职管理模块设计
第五章 系统测试
    5.1 测试概述
        5.1.1 测试原则和方法
        5.1.2 测试工具和环境
    5.2 测试用例
    5.3 测试结论分析
第六章 系统实施
    6.1 实施概述
    6.2 实施计划与培训
        6.2.1 实施计划
        6.2.2 培训方案
    6.3 运行环境
        6.3.1 硬件环境
        6.3.2 软件环境
    6.4 系统运行情况
    6.5 实施效果分析
第七章 总结与展望
    7.1 总结
    7.2 展望
参考文献
攻读学位期间公开发表的论文
致谢

(9)支持复杂产品快速设计的网络化零件资源库系统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目录
第1章 绪论
    1.1 研究背景及意义
        1.1.1 研究背景
        1.1.2 问题提出及研究意义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1.2.1 Web 零件资源库的研究与应用现状
        1.2.2 零件资源库研发的关键技术研究现状
    1.3 课题来源及主要研究内容
    1.4 全文组织结构
    1.5 本章小结
第2章 支持复杂产品快速设计的零件资源库框架体系
    2.1 引言
    2.2 支持产品快速设计的零件资源库概述
    2.3 系统需求分析
        2.3.1 系统应用模式需求分析
        2.3.2 系统功能需求分析
    2.4 系统的总体框架设计
        2.4.1 系统主要功能模块
        2.4.2 系统总体结构设计
    2.5 系统研发的关键技术体系
    2.6 本章小结
第3章 基于元模型的零件资源库本体建模技术研究
    3.1 引言
    3.2 基于元模型的零件资源库本体模型
        3.2.1 零件库标准及信息模型
        3.2.2 PLIB 本体元模型及其扩展
        3.2.3 零件资源库本体元模型
        3.2.4 基于元模型的本体建模
    3.3 零件资源库本体的表达
        3.3.1 本体描述语言和开发工具选择
        3.3.2 基于 OWL 的零件资源共享本体表达
    3.4 网络零件资源库本体存储
        3.4.1 本体存储方法及模式分析
        3.4.2 基于 RDB 的零件资源本体存储
    3.5 本章小结
第4章 网络化零件资源集成库构建技术研究
    4.1 引言
    4.2 零件资源分类组织与编码
        4.2.1 面向领域的零件资源通用分类模式
        4.2.2 零件资源的柔性编码方法
    4.3 零件资源集成库的建立与扩展
        4.3.1 初始本体实例库的构建
        4.3.2 零件资源库的动态扩充
        4.3.3 基于异构 CAD 模型的零件资源库扩展
    4.4 零件资源库的细粒度访问控制方法
        4.4.1 零件资源信息中的细节层次
        4.4.2 细粒度访问控制策略
        4.4.3 基于细粒度控制的用户访问视图
        4.4.4 应用实例
    4.5 本章小结
第5章 分布异构零件资源库集成与应用研究
    5.1 引言
    5.2 分布异构零件资源库集成与应用框架
    5.3 本体驱动的分布式零件资源库集成
        5.3.1 OBDB_PR 架构及形式化描述
        5.3.2 分布式零件资源库的构建
        5.3.3 分布式零件资源库自动集成算法
    5.4 基于 WEB 服务的零件库资源虚拟集成
        5.4.1 WEB 服务及其特点
        5.4.2 分布异构零件库资源虚拟集成实现
    5.5 零件资源检索方式
    5.6 基于零件资源重用的复杂产品快速设计
        5.6.1 复杂产品族通用结构模型与配置设计
        5.6.2 基于零件资源重用的快速设计模式
    5.7 本章小结
第6章 WEB 零件资源库系统实现及应用
    6.1 引言
    6.2 系统开发工具及运行环境
        6.2.1 系统开发工具
        6.2.2 系统运行的软硬件环境
    6.3 系统开发使能技术
        6.3.1 .NET 平台下的三维 CAD 系统二次开发技术
        6.3.2 AJAX——Web2.0 技术
        6.3.3 Web3D 技术
    6.4 原型系统实现
        6.4.1 面向领域的零件资源分类组织——子库实现
        6.4.2 零部件在线参数化驱动功能实现
        6.4.3 系统快速建库工具实现
        6.4.4 分布异构零件库 WEB 服务集成管理及调用实现
        6.4.5 零件资源检索及常用设计资源查询实现
    6.5 系统的云平台接入及应用
        6.5.1 系统接入云平台实现
        6.5.2 在复杂产品快速设计中的应用
    6.6 本章小结
第7章 总结与展望
    7.1 全文工作总结
    7.2 工作展望
参考文献
附录
攻读博士期间发表论文及参与科研项目情况
致谢

(10)地图符号共享关键技术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目录
第一章 绪论
    1.1 研究背景与意义
        1.1.1 遭受冷落的地图符号共享
        1.1.2 研究意义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1.2.1 地图符号标准的研究现状
        1.2.2 地图符号共享技术的研究现状
        1.2.3 存在的问题和不足
    1.3 论文研究内容
    1.4 论文组织
第二章 地图符号共享技术基础
    2.1 地图符号数据模型
        2.1.1 点状符号的数据模型与绘制策略
        2.1.2 线状符号的数据模型与绘制策略
        2.1.3 面状符号的数据模型与绘制策略
    2.2 地图符号编码描述
        2.2.1 SLD/SE 编码描述方式
        2.2.2 基于图形描述语言的符号编码方式
        2.2.3 XML 编码方式
    2.3 地图符号互操作技术
        2.3.1 现有地图符号互操作技术
        2.3.2 地图符号互操作技术分析
    2.4 本章小结
第三章 开放式地图符号数据模型
    3.1 地图符号信息传输过程
        3.1.1 信息传输理论
        3.1.2 地图符号信息传输基本原理
        3.1.3 地图符号信息共享传输模型
    3.2 地图符号的统一抽象接口对象
        3.2.1 地图符号化接口对象模型
        3.2.2 地图符号抽象接口对象设计
    3.3 地图符号数据模型设计
        3.3.1 点状地图符号的数据模型设计
        3.3.2 线状地图符号的数据模型设计
        3.3.3 面状地图符号的数据模型设计
        3.3.4 几何图元的数据模型设计
        3.3.5 注记符号的数据模型设计
    3.4 地图符号数据模型兼容性分析
        3.4.1 与现有 GIS 符号系统的兼容性设计
        3.4.2 与公开符号的兼容性设计
    3.5 本章小结
第四章 地图符号的统一编码及其服务化封装
    4.1 地图符号的统一编码描述方案
        4.1.1 地图符号编码描述的原则
        4.1.2 地图符号描述的内容及层次模型
        4.1.3 基于 XML Schema 的符号编码描述方案
    4.2 地图符号服务
        4.2.1 Web 服务及其框架
        4.2.2 地图符号服务及其框架
    4.3 地图符号服务执行规范设计
        4.3.1 符号服务的操作接口设计
        4.3.2 GetCapabilities 操作
        4.3.3 DescribeSymbolType 操作
        4.3.4 GetSymbol 操作
    4.4 本章小结
第五章 地图符号共享框架体系设计
    5.1 地图符号共享框架体系设计
        5.1.1 地图符号共享框架体系
        5.1.2 地图符号共享框架的运行流程
        5.1.3 共享框架技术体系
    5.2 面向共享的地图符号分类体系
        5.2.1 分类体系建立原则
        5.2.2 顾及共享应用的地图符号分类体系
    5.3 地图符号质量评价机制
        5.3.1 符号质量评价内容
        5.3.2 符号质量评价模型
    5.4 地图符号注册中心的设计
        5.4.1 目录数据库设计
        5.4.2 功能模块设计
    5.5 本章小结
第六章 符号共享框架应用拓展技术
    6.1 注册中心拓展服务的关键技术
        6.1.1 地图样式描述方案
        6.1.2 远程符号注册服务的构建
        6.1.3 远程符号发现服务的构建
    6.2 提供者拓展服务的关键技术
        6.2.1 地图符号在线编辑器体系结构设计
        6.2.2 基于 Silverlight 的地图符号数据模型
        6.2.3 地图符号在线编辑器功能模块
    6.3 请求者拓展服务的关键技术
        6.3.1 在线地图制图框架设计
        6.3.2 在线地图制图框架功能模块
    6.4 本章小结
第七章 地图符号共享框架原型实验系统
    7.1 原型系统的体系结构
    7.2 原型系统开发实践
        7.2.1 多源异构地图符号集成实验
        7.2.2 地图符号的统一编码与服务化封装实验
        7.2.3 地图符号注册中心门户网站实验系统
        7.2.4 地图符号在线编辑器实验系统
        7.2.5 在线地图制图平台实验系统
        7.2.6 基于符号共享的 GIS 显示互操作实验
    7.3 本章小结
第八章 总结与展望
    8.1 论文的主要工作
    8.2 需要进一步研究的问题
致谢
参考文献
附录
    附录 1 基于 XML Schema 的地图符号统一编码
        1.1 要素类型样式 XML 描述(FeatureStyle.xsd)
        1.2 符号基类的 XML 描述(Symbolizer.xsd)
        1.3 点状符号 XML 描述(PointSymbolizer.xsd)
        1.4 线状符号 XML 描述(LineSymbolizer.xsd)
        1.5 面状符号 XML 描述(AreaSymbolizer.xsd)
        1.6 注记符号 XML 描述(TextSymbolizer.xsd)
        1.7 几何图元 XML 描述(Cell.xsd)
    附录 2 基于 XML Schema 的地图符号服务操作接口描述
        2.1 地图符号服务接口 XML 描述(WSS.xsd)
    附录 3 基于 XML Schema 的地图样式描述模式
        3.1 地图样式描述方案 XML 描述(Library.xsd)
作者简历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完成的主要工作

四、.NET框架体系结构(论文参考文献)

  • [1]NET与数据库技术在动态网站开发中的探讨[J]. 畅玉洁. 电脑与信息技术, 2021(04)
  • [2]综合收益决策有用性研究 ——基于沪深A股上市公司的数据[D]. 杨庆. 西安科技大学, 2020(01)
  • [3]电子黑板在线激活管理系统设计与实现[D]. 樊国峰. 山西大学, 2020(08)
  • [4]开放域元事件抽取关键技术研究[D]. 高李政. 战略支援部队信息工程大学, 2020(01)
  • [5]考虑供用能特性的综合能源系统优化调度研究[D]. 刘志谱. 湖南大学, 2020
  • [6]多视角下精准农业农田网格划分及其应用研究[D]. 耿霞. 山东农业大学, 2020(08)
  • [7]基于抽象语义表示的汉语谓词框架研究[D]. 宋丽. 南京师范大学, 2019(03)
  • [8]基于数字化校园的高职院校人事管理系统的设计与实现[D]. 查科. 苏州大学, 2018(04)
  • [9]支持复杂产品快速设计的网络化零件资源库系统研究[D]. 何丽. 新疆大学, 2013(10)
  • [10]地图符号共享关键技术研究[D]. 黄瑞阳. 解放军信息工程大学, 2013(01)

标签:;  ;  ;  ;  ;  

.NET 框架架构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