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GSM直通北美

中国GSM直通北美

一、中国 GSM 直通北美(论文文献综述)

王华[1](2020)在《海洋贸易与北太平洋的早期全球化》文中研究指明北太平洋被纳入近代世界经济体系,实现早期全球化,是国际贸易不断拓展影响的结果。马尼拉大帆船贸易最早开辟了西欧—拉美—中国之间的跨洋商业联系,北太平洋在其中主要体现为一条海洋贸易往返航线,而远非一个由频密的商贸网络支撑的整体经济区域。18世纪末至19世纪30年代,北太平洋上发展起了新的跨洋国际贸易——美国贸易商主导下的对华海洋动物毛皮贸易和檀香木贸易。两种贸易共同作用,最终开辟成直接联通北美西海岸和中国的北太平洋国际贸易商路,并与西欧—北美、西欧—东亚两条传统世界贸易线相衔接,形成新的三角或多角贸易,在此基础上初步开启了北太平洋地区经济一体化的进程。北太平洋的早期贸易全球化,更新和发展了全球贸易网络,并为自由贸易时代的到来和世界经济"去大西洋中心化"奠定了基础。

舒浩[2](2019)在《基于多传感器的便携式自行走铁路检测机器人研究》文中研究说明随着我国高速铁路的快速发展,列车运行安全问题越来越受到重视。轨道作为铁路运输的基础,其状态直接关系到铁路运输的安全。过去许多重大的脱轨事件都与轨道损坏密切相关,开展钢轨无损检测技术的研究,探索新的无损检测原理和方法,提高轨道缺陷检测精度,提高伤损识别的稳定性和精确性,对保证铁路行驶安全和指导检修具有很重大的意义。目前,中国铁路超声波探伤有两种方式。一种是使用手推式超声波探伤仪以2千米/小时的速度检测,它具有方便的上下通道,检测精度高和检测效率低的特征;另外一种是使用大型探伤车,进口大型轨道超声波检查车辆拥有高达80公里每小时的检测速度,检测效率低(例如轨底横向裂纹无法检测),需要小型探伤仪复核。在充分了解目前国内外探伤技术现状的情况下,本文设计了一种模块化的钢轨探伤车,该设备能在一定程度上代替大型探伤车和手推式的探伤车,可以在保证高精度检测伤损的前提下进一步提高探伤效率,并且降低工作人员的工作量,改善我国的轨道探伤现状。该设备使用的探伤技术包括了超声波探伤和视觉探伤,两种探伤方式分别对钢轨的内部和表面进行检测,实现了多传感器的配合使用,提高了探伤范围和精度,顺应了探伤技术的发展潮流。结构设计以模块化为主要理念,实现了小体积、易携带、低成本以及无人跟随等特点。结构设计分为超声波模块、视觉模块、行走模块、连接模块、定位模块和控制模块来研究,使得结构能够满足我们预期的要求。最后本文简单介绍了超声波信号的电路设计和基于残差神经网络的视觉信号分析。同时为了能实现无人跟随的功能,本文也对模块化钢轨探伤车的远程控制系统、数据远程传输系统以及GPS定位功能进行了设计。本文中设计的自行走轨道检测机器人因其九通道的轮式探头以及高像素的高速相机保证了设备检测信号的准确性和完整性,通过使用高准确性的残差神经网络对信号进行检测保证了高检出率。并且该设备无需人员跟随,无需携带耦合液,极大的节约了人力物力,顺应了铁路探伤的发展趋势,拥有极高的研究价值。

刘建新,蔡久凤[3](2018)在《改革开放40年中国重载铁路的发展》文中研究指明为不断满足国民经济的发展需求,改革开放40年来中国大力发展了重载铁路运输,取得了巨大的成就。在这40年里,中国重载铁路最大列车牵引重量从3500 t到3万t,重载铁路线路从既有线路扩能改造,到新建大秦铁路、包神铁路、神朔铁路、朔黄铁路,再到中国第一条30 t轴重设计标准的山西中南部铁路,直到正新建的最长运煤专线蒙华铁路,中国铁路科技人员始终秉承"交通强国、铁路先行"的理念,不断提升和优化铁路重载技术。当前,中国已经拥有了25 t、27 t轴重重载铁路的成套成熟技术和标准体系,也发展出中国特有的30 t轴重重载铁路技术。在概述世界重载铁路发展历程的基础上,论述了1980年代中国重载铁路既有线路扩能改造工程,重点介绍了改革开放40年来中国重点建设的、发挥重要作用并取得巨大成就的几条重载运输大通道;介绍了重载铁路技术面临的长期挑战;从机车、货车、轨道、控制和通信技术方面重点阐述了取得的进展和技术成就以及重载运输的国际合作交流情况和相关重大获奖成果;结合现今世界重载铁路发展趋势和中国铁路技术现状,提出了中国重载铁路发展的重点和方向:大轴重重载铁路技术、多式联运技术、重载快捷化技术和清洁化、智能化、互联互通化。

李栋[4](2018)在《TD-LTE网络中VoLTE业务的设计与优化》文中研究指明在全球运营商推进数据通信的趋势下,TD-LTE(Time Division-Long Term Evolution)分时长期演进解决方案网络中的VoLTE(Voice over LTE)语音承载业务是移动运营商基础网络向IP化积极转型的关键技术。基于对用户使用习惯的考量,近年内语音业务还将提供较多份额的运营收入,在2G网络和3G网络中,电路域核心网与分组域核心网并存,分别负责移动用户的语音业务和数据业务。但在LTE网络中只有EPC(Evolved Packet Core)核心网,仅能为用户提供数据业务服务,无法对目前传统的语音业务提供承载。因此,在中国移动大幅度建设TD-LTE网络的背景下,该以何种方式在TD-LTE网络中为用户提供语音业务,满足用户需求、优化用户体验,是一个亟待解决的问题。通过对双待终端、电路域回落及VoLTE方案三种语音业务实现方案的解析,本文对比研究三种方案在技术原理、实现难度、现网部署、网络改造等方面的不同之处,提取它们之间的本质区别,进而提出VoLTE网络承载语音业务方案为更优化的选择,并根据LTE网络承载语音业务方案的特点及现有网络结构给出了某省移动现网网络调整及网元改造的技术路径。首先,进行文献综述和数据采集,在资料整合的基础上对比TD-LTE网络中语音业务的各种解决方案,确立具体研究方向和研究目的,搭建合理的研究框架;其次,提出适合TD-LTE现网发展条件的推荐方案,展开分析TD-LTE网络中EPC核心网架构,发现TD-LTE网络与2G、3G网络相比之下支持语音业务的薄弱环节;根据LTE网络承载语音业务方案的技术原理、实现手段、功能特性,给出TD-LTE网络中实现VoLTE业务的现有网络改造方案,针对拉网测试中特殊区域LTE网络承载语音业务质量差的现象进行分析,给出对应的解决方案并验证,最后结合业务实际运营情况给出业务质量评估方法的建议。本文结合理论基础和某省移动现网实际情况,给出了在网络中部署LTE网络承载语音业务的网元设置及网络改造的设计方案并加以验证;并且,结合LTE网络承载语音业务部署后网络测试中出现的问题,提出了一种基于业务承载信道的LTE网络承载语音业务质量分层优化方法,并在目标区域进行了验证。

高彦龙[5](2018)在《基于Cortex-M4的铁路货运列车预警装置的设计实现》文中研究说明当前国内的货运铁路是世界上最繁忙的铁路之一,每时每刻都有大量的编组列车快速运行或等待发车,由于货运与客运共同使用线路,为了保证客运列车的快速准时,货运列车存在频繁停车让道、检修、快速通过某些固定路段的特点,检修施工人员与行驶中的列车就存在交叉相遇的可能。近年来由于预警信息不及时,铁路施工人员事故时常发生,造成了大量的人员伤亡和财产损失。如果将进行施工人员定位与货车运行定位相结合,列车正常运行时,实时向监控中心发送列车位置信息,同时主动向附近施工人员发送接近预警信息,施工人员收到预警信息提前做出响应,监控中心还可以发出需确认的预警信息,必要时监控中心发送列车紧急制动指令,从而降低事故的发生概率,具有重大的实际意义。本文通过对中国铁路总公司印发的《双模货物列车尾部安全防护系统暂行技术规范》的通知(中国铁路总公司.铁总运【2015】275号)等相关标准的分析,给出了预警系统的性能及其功能的需求,并基于Cortex-M4平台完成预警系统的硬件设计和软件设计,并实现了铁路货运列车预警系统。各章节分析研究内容如下:1)第一章主要分析了当前铁路货运列车的既有情况,以及课题的背景。2)第二章通过的对相关标准的研究分析,总结出了当前铁路货运列车预警系统应具备的功能。2)第三章为预警系统的硬件设计,使用Cortex-M4的STM32F429为主控单元,并围绕STM32F429设计相应的外围硬件,实现双模400MHz+GSM-R列尾设备预警系统的硬件设计。3)第四章为预警系统的软件设计,在硬件设计的基础上,通过搭建适合硬件使用的基于图形界面的EMWIN的软件平台,并在此软件平台的基础上,进行了相应的软件的设计与实现。主要针对MAIN函数形、双模的发送接收流程以及出入库流程进行了相关的设计进行了说明。4)第五章为系统的测试环节,通过设计系统的测试方式方法、测试步骤以及测试大纲,将整个系统进行了完整性测试,并给出了测试结论。通过系统设计,实现了系统所需要的所有功能,达到了性能要求,并通过相关机构的认证。产品量产后,在兰州铁路、沈阳铁路局及南宁铁路局实际投入运营,在给公司带来了可观的经济效益的同时,也得到了业界的认可。

涂亚平[6](2016)在《基于GSM的远程防火防盗报警系统》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随着电子技术、计算机技术和网络通信技术的迅猛发展,各种家用电器也得到了广泛应用,在物质生活丰富多彩的同时也带来了巨大的火灾隐患。另外当前以防盗锁和防盗门为主的防盗方式虽然有一定的防盗作用,但也增加了火灾发生时居民的逃跑难度,还会使住宅不美观。虽然防火防盗报警系统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已经由人工操作阶段进入到智能化时代,但目前大多数防火防盗报警系统结构复杂、成本高,不适用于居民住宅区、办公室等小型防火单位。GSM无线网络因其技术成熟、覆盖面广的特点,利用GSM网络技术的无线控制系统被运用于各个领域。基于GSM网络的远程防火防盗报警系统正是本课题的研究内容。本文通过查阅现有报警系统在国内外的发展状况,分析了其优劣势,在现有产品的基础上做了诸多改进:添加了语音录放模块,这样用户长期不在家时可以通过短信控制语音录放电路播放声音,模拟室内有人的效果,使盗贼打消盗窃念头;系统使用单片机内置的EEPROM,通过矩阵键盘可存储多个手机号码及系统参数,这样不仅能够保证报警信息不被漏读,还增加了本系统的通用性;对DS18B20的多点测温功能进行改进,使用多个温度传感器对室内厨房、客厅以及卧室等多点监控,能够迅速取出最高的温度值作为判定值,检测出火灾状况,这样能使用户即时掌握室内情况并迅速处理,减小用户的财产损失。基于上述改进思路,提出了本系统的总体设计方案,分别详细介绍了本报警系统的软硬件设计。在系统的硬件设计中,采用STC89C52单片机为报警系统的主控制器,对报警系统各部分的硬件电路进行设计,主要包括单片机系统电路设计、GSM模块电路设计、按键电路设计、DS18B20温度传感器电路设计、MQ-2烟雾传感器电路设计等;软件设计中,根据报警系统的功能需求,对各模块的处理流程进行设计。最终通过系统的调试,包括各个模块独立测试和联调,基本上实现了报警系统的远程防火防盗的功能。本文所设计的运行可靠、操作简单的防火防盗报警系统,具备防偷盗、防火灾等功能。试验表明该智能火灾控制系统结构简单、使用方便、报警准确,能够使用户及时了解家里的各种安全信息,使家庭的财产安全得到更大的保证,具有一定的理论意义和实际应用价值。

肖艳[7](2014)在《中国与中低收入发展中国家经贸合作新战略研究》文中研究指明近三十年来中国经济发展的成绩有目共睹,作为发展中国家的发展的典范,中国已经跨入了中等收入国家的行列,中国发展所取得的成绩令所有中低收入发展中国家羡慕;随着中国出口多元化战略的实施,中国与世界主要贸易伙伴继续保持着密切的交往,与此同时,中国与亚太、非洲、拉丁美洲的中低收入发展中国家的经贸往来也日益紧密。即使在2008年金融危机后,中国庞大的经济体量以及增长速度仍表现强劲,随着中国综合实力的增强,国际社会普遍加大了对中国在国际事务中发挥更大作用的期许。如何与世界其他发展中国家加强合作,谋求互利共赢,充分表达中国强烈的发展意愿的同时尊重其他发展中国国家的利益考量,从而实现中国综合国力的全面提升是本文研究的中心。本文就中国与其他143个中低收入国家的货物贸易发展的现状和趋势进行分析,总结概括了中国与这些国家的商品贸易额及商品贸易结构的特征;其次对中国与非洲国家间服务贸易的发展现状和特征进行了分析概括;然后分析了中国对这些国家的投资状况和投资结构,结合中国与中低收入国家现行合作机制的现状以及存在的问题;最后就构建中国与中低收入发展中国家的经贸合作的战略提出了意见和建议。文章的结构层次如下:第一章是陈述了该课题的选题背景和选题意义,列出了本课题研究的中心内容,分别就与本课题相关的研究成果进行了详细的文献综述,文献回顾从六个方面进行了细致的阐述:新殖民主义研究、中低收入国家贸易研究、中非合作研究、中亚合作研究、中南美洲研究、优惠贸易安排研究;在众多学者前期研究的基础上,明确了本课题研究的重点和创新点;列明了该课题研究将涉及的研究方法,为下一步论文的写作明确了方向。第二章就中低收入发展中国家的传统界定进行了分类,中低收入发展中国家中最不发达国家、内陆国家和部分小岛国成为其构成的主体;本课题研究目标体依据世界银行的收入标准划分标准,而收入划分标准随时间的推移呈现一定的波动。其次,就基本社会属性中的人口、地理面积、贫困状况、医疗服务、生育率、国民受教育情况、政体特征以及与台湾的邦交情况分别进行了概括总结,发现其共性和差异性;然后,就自然资源方面分析了七个领域的属性特征:石油、天然气、煤炭、水、土地、森林、矿产;最后,就基本经济属性进行了概括总结:交通运输基础设施状况(公路、铁路、港口、航空)、通讯设施、电力及能源供应、GDP变动、货物贸易和服务贸易状况、债务情况分别作了大量的数据分析整理和概括说明,详细数据见附录,大量的分析对中国与这些国家可能的合作领域进行了初步的梳理。第三章首先分析了其商品贸易的发展趋势和变化,最近60年的时间内,中低收入发展中国家出口在世界出口市场中的份额变化趋势,并非持续上升,而是出现了明显的筑底反弹过程,底部区域出现在20世纪70年代初-90年代初期间,进口则出现了与出口非常类似的状况;除去金砖五国后,出口和进口在全球的平均占比普遍在9%-27%间波动,中低收入国家的在全球贸易中的参与度仍然极低;从出口商品结构看,制造业产品出口和食品出口对于中低收入发展中国家比较重要;从进口结构发现同为新兴经济体的金砖国家在对于基础原材料的需求上是不尽相同的,金砖国家在全球的采购市场面临来自外界的竞争远远高于内部的竞争,内部合作的可能性极大。其次,就商品贸易的出口和进口区域结构特征分别进行了总结概括,地理远近的因素在出口目的地的选择上具有显着的影响,中低收入发展中国家的主要进口来源国高度集中在发达国家,阿拉伯国家间由于有共同的宗教背景使得该类国家间的贸易往来比较密切;第三,就中低收入发展中国家的服务贸易的总额变动和结构特征分别进行的分析总结;第四,就吸引直接投资和对外直接投资的变化趋势进行了分析总结;从而建立起对中低收入国家经贸发展现状的整体认识。第四章就中国与亚洲区、非洲区、中南美洲区、欧洲区、非洲区、小岛国中的中低收入发展中国家贸易额变化情况和贸易商品结构情况作了细致的数据整理和分析研究;在大量的数据汇总的基础上,总结出中国出口商品类型比较广泛,工业制成品出口满足了其他发展中国家自身发展的需要;而中国自中低收入国家进口的商品结构中矿产品和特色农产品的进口占比较高。第五章由于全球在服务贸易的统计上还处于不完善的状况,故服务贸易的国别数据严重匮乏,将中国与非洲国家服务贸易发展的状况进行梳理总结具有一定的代表意义,基本可反映中国与中低收入发展中国家间的服务贸易的特点;非洲服务贸易在全球服务贸易整体中的占比较低,中国服务贸易仍然以传统服务贸易为主,在高层次的服务贸易上中国出口能力略胜非洲国家;中非间服务贸易合作的现状和特征是:传统服务贸易稳步发展、现代服务贸易快速起步;中非服务合作中的问题主要集中在中非间服务贸易规模较小、中国对非相关服务贸易严重依赖中国的单方面扶持、中医药服务贸易方面的推广面临障碍;最后就中非服务贸易合作提出了相应的意见和建议。第六章首先就中国2011年对外投资的特点进行了总结概括:投资流量再创新高、对大洋洲、非洲、欧洲投资快速增长,对北美洲投资略有下降、大部分投资流向发展中国家、地方企业对外投资活跃、投资主体日益多元化、投资领域不断扩大;然后基于中国对全球直接投资的产业分布的数据,就中国对中低收入国家投资的产业分布进行了梳理,主要对电力、矿业、农业、银行业、制造业这五大行业的投资详细分析了中国对中低收入国家投资的产业趋势和规模;根据世界贸发会议公布的数据资料预测不断上升的中低收入国家投资吸引力和潜能排名变化,为中国企业的对外投资创造新的方向和市场。第七章就目前中国与中低收入国家的经贸合作机制及特点进行了概括总结:多哈回合中国融入以G20为代表的发展中国家形成集团化谈判机制;中国已启动多区域条件下对中低收入国家经贸合作机制的布局建设;中国对中低收入国家自贸区建设以税率优惠和贸易便利化为主;中国与中低收入国家的货物贸易开放灵活性较高;中国与中低收入国家的服务贸易协议的开放程度较高;中国对中低收入国家的长期援助成为关系发展的纽带。探讨了中国与中低收入国家经贸合作机制中存在的问题:自贸区建设满足了中国对资源性产品和特色农产品的高度需求;中国面临亚太区域经贸合作机制重叠交叉复杂性增加的困局;中国与非洲经贸合作机制覆盖范围小、常态机制缺乏;中国与欧洲区中低收入国家合作机制被欧洲发达国家的贸易给惠政策冲淡;中国与金砖国家合作制度化机制缺乏;中国与金钻中低收入国家经贸合作机制严重匮乏;中国与中低收入国家间发展战略规划仍未列入中国经贸发展的中心;故加强机制化建设应成为中国与中低收入发展中国家经贸合作中首先需要解决的问题。第八章就中国与中低收入发展中国家经贸合作新战略的制定背景,经贸合作新战略的目标和原则进行了阐述,最后就中国与中低收入发展中国家经贸合作新战略的政策选择谈了相关的意见和建议:加快制定以发展为目标促进LMI自主发展能力提升的中长期战略纲要,从制度层面建立政府间、高层间定期长效的沟通交流机制,加快制定和实施对LMI国家的新贸易优惠安排时间表,加快制定对LMI国家投资的产业指导目录,加强我国相关部门间会商制定对LMI国家投资的社会责任指南,构建促进LMI国家政府能力建设以及政府间的合作保障体系,为推动多哈回合谈判的早日达成贡献力量。第九章明确了进一步研究的重点。第一,明晰中国在各区域与中低收入发展中国家经贸合作的重点产业的明晰,相关项目的整合与推进,以实现和提升中国在各区域经济发展中的实际作用和参与度。第二,规划中国依赖中低收入发展中国家以实现基本生产物资储备和物资保障的战略布局。第三,如何激励地方政府在国家的战略布局下发挥主观能动性大力拓展与发展程度相关的中低收入发展中国家的特色产业领域的合作,以提升我国欠发达地区的开放度和经济实力。

银蓉[8](2014)在《对讲机测试信号的形成与Matlab仿真的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作为专用移动通信系统之一的集群通信系统是专用的一种高级指挥调度系统。它主要应用于群体成员协同工作时的指挥、联络以及调度,对多个行业领域以及突发事件和重大事件的应对都有着广阔的市场需求。随着专用无线通信系统的飞速发展,集群通信中采用的通信方式正由模拟方式转变为数字方式。为配合这种转变,欧洲电信标准协会(ETSI)提出了DMR(Digital Mobile Radio)和DPMR(Digital Private Mobile Radio)两种数字移动通信标准,并不断的对其进行完善。DMR/DPMR通信系统支持多种业务,应用范围广。本文首先介绍了DMR/DPMR系统协议,包括协议分层结构、帧结构、调制方式等。然后比较详细地分析了DMR/DPMR系统物理层的关键技术—调制与解调,其中系统介绍了频率调制与解调的原理,调频信号的产生方式以及解调的实现方式。文中主要研究的是调制解调系统中的重要模块平方根升余弦FIR成形滤波器的设计和4-CPFSK的调制与解调算法的分析,并用MATLAB进行了仿真分析和调制解调的算法验证,同时还给出了正交调制和正交解调的具体实现方法。最后对解调得出的波形进行分析,并得出结论。

陈海腾[9](2013)在《基于OMAP3530的数字集群终端协议栈设计与实现》文中认为数字集群移动通信系统是一种高级指挥调度系统,是专用移动通信系统的重要组成部分。目前,模拟集群移动通信系统的技术已不适应市场需求,而数字集群移动通信系统因其具有更高频谱利用率、更大系统容量、更佳通话质量以及具有操作简单、控制灵活、保密性强、以及可进行多级分组等优点,成为一种高效廉价的先进无线指挥、联络、调度通信系统,在航运交通、公安消防、国防军事以及重大突发事件处理等领域获得广泛重视和应用。在当前智能手机比拼配置和功能的情况下,数字集群手持终端在近期的特大自然灾害雅安地震中利用其紧急时期的通讯与调度功能,发挥了巨大的作用。数字集群手机的设计时已充分考虑了恶劣的使用环境和超常规的使用方法,采用防水、防尘、防震设计,在手机结构上也做了防滑处理,并可提供GPS全球定位等功能,所以在当地电力、通讯等方面已经遭到严重破坏的情况下其能很好地对救灾人员进行调度,信息可以及时传达,以保证救灾行动地顺利进行。CNTM集群标准是根据我国军方某部门需求定制的,通过参考TETRA协议架构自主设计以基于"OMAP+FPGA’多核芯片为基础平台的数字集群移动通信系统。本文首先介绍了课题的研究背景和数字集群通信技术发展历史、现状及发展趋势,接着详细阐述了数字集群的空中接口协议栈的整体结构和分层模型以及功能接口等基本概念,比较了四种不同的基站时钟与时间同步技术,介绍了空口基带信号处理模型及原理框图等。其次,根据逻辑信道类型的不同,系统会自主选择不同的信道编解码方式,接着具体阐述了D-MAC层中涉及的所有信道编解码算法,包括CRC校验码、Reed-Muller纠错码、码率兼容凿孔卷积码RCPC及其对应的Viterbi译码、交织技术和扰码等,以及这些编解码方式在DSP端具体的软件设计和具体实现过程。然后,分析了GMSK调制技术的演进过程及其基本原理,并基于Altera的Cyclonell EP2C50F484I8型号的FPGA,设计了GMSK调制器的一种全数字实现电路。该电路采用查表法实现高斯滤波功能,采用了坐标旋转数字(CORDIC, Coordinate Rotation Digital Computer)算法计算完成正交调制信号的输出,具有电路规模小、精度可调、应用灵活等特点。该电路通过了Modelsim仿真并成功完成了FPGA验证,已应用于CNTM集群通信系统的商业化产品中。最后,对数字集群终端的硬件实现平台进行了简要阐述,描述了OMAP3530和FPGA的自身软硬件架构,重点对核心技术—基于“ARM+DSP+FPGA"三核之间的通信机制及其最终方案选择原因进行了分析和比较。并给出了本系统整体软件系统的结构模型框图,通过阐述移动终端发送的上行数据的基带信号在DSP软件中的处理过程及其基站接收的逆过程,详细分析了从用户端发送数据到解析封装到达ARM端的上层数据,再经信道处理、信道复用及形成突发发送到射频等过程及其逆过程,并给出了部分ARM与DSP、DSP与FPGA之间交互数据的封装结构体和处理函数等内容。论文最后对本人研究工作进行了总结,并展望了还可以继续深入工作内容和研究方向。

孔勇[10](2012)在《数字集群通信网络架构和多天线技术的研究》文中指出集群移动通信系统,作为特殊移动无线电系统或专用移动无线电系统的一种,它在铁路运输、船舶通信、港口导航、航空业务、气象预报、森林作业、矿区作业、公安等众多专用指挥调度通信领域得到了广泛的应用。随着人们对集群系统功能的要求越来越高,数字集群系统将逐渐往业务宽带化和业务定制化的方向发展。现有数字集群标准都是基于2G的,而基于3G及以后的标准还没有成熟的方案,其最大的问题就是不能满足更高速率的数据传输等要求,因此急需建立新的数字集群通信网络架构,以适应未来集群通信业务多元化和宽带化的要求。多天线技术作为提高数据传输速率的重要手段得到越来越多的关注,被认为是新一代无线通信技术的革命。多天线系统根据信号处理的方式不同分为智能天线和多入多出(Multiple Input Multiple Output,MIMO)技术两种。分布式天线结构作为多天线系统的未来主要建设模式,能够得到较好地信号覆盖,有效解决小区边缘问题。论文在综述现有研究成果基础上,重点对数字集群通信系统分布式网络架构和多天线技术进行研究,从实际应用角度提出了分布式天线结构在高铁无线覆盖中的应用。论文的主要研究内容与创新如下:(1)通过对公众移动通信系统发展的分析,提出了基于分布式架构的数字集群通信系统,对其系统组成和特点进行了阐述。首先阐述了数字集群通信跟随公众移动通信的发展步伐,将逐渐往业务宽带化和业务定制化的方向发展。分布式架构的数字集群通信系统能够支持更高的数据传输速率;具有更加灵活的组网能力;分布式网络结构提高了网络的连通性和可靠性,在突发应急事件中将起到重要作用;扁平化全IP的数字集群系统可以实现集群网络与公网或其它各种网络便捷地互联互通,从而更好的完成指挥调度任务等。对分布式数字集群通信系统若干关键技术进行了分析讨论,包括多天线技术、组播通信、接续时间和信令优化、无线资源管理和认知无线电技术、协作中继技术、载波聚合、跨层设计和网络异构等。(2)针对数字集群业务中最重要的组播通信场景,研究了多天线技术中智能天线的组播波束赋形算法,提出了基于角度信息和基于位置信息的组播赋形算法。在组播通信中,用户的完整信道状态等信息不能及时被基站得知情况下,设计了基于角度信息的组播赋形算法,根据目标函数不同,提出了基于角度信息的最大平均赋形增益MABG算法和最大最小赋形增益MMBG算法。通过仿真分析可得,采用MABG算法和MMBG算法相对于全向天线发射时可以获得4dB左右的平均增益,基本上满足了系统设计的需要。综合平均信噪比、最小信噪比、平均赋形增益和最小赋形增益等性能参数而言,基于MMBG算法的体现了较好的用户公平性和有效性的折中。在基于角度信息算法基础上,增加用户距离信息,提出了基于位置信息的最大平均赋形增益MABG算法和最大最小赋形增益MMBG算法。基于位置信息的MMBG算法赋形方向图能够跟小区内用户分布情况(包括角度和距离)相吻合。分别讨论了用户分布情况、阵列天线数目和用户簇个数等因素对组播波束赋形算法的影响。(3)借鉴MIMO在公众移动通信MBMS业务中的应用,通过对Alamouti空间分集和V-BLAST空间复用技术的性能分析和比较,提出了组播通信中基于分组的自适应MIMO技术,即利用分组的概念,根据用户位置的分布,将群组内所有用户分成两组,其中一个接收质量较差的用户组应用MIMO空间分集技术提高接收质量,另一个接收质量较好的用户组应用MIMO空间复用技术提高数据传输速率,从而充分利用空间资源。首先在特定条件下分析得到了单个用户根据其位置分布选择应用MIMO的空间分集或复用技术的空间界dBoundary’并定义了空间界系数入。然后提出了自适应MIMO技术的3个分组算法:利用空间界dBoundary进行分组;利用实际存在用户到基站的最远距离和空间界系数入进行分组;在这两个算法的基础上,考虑用户分布情况,引入用户平均距离作为参考量进行分组。并对3个分组算法进行了简单的分析比较。基于分组的自适应MIMO技术通过分组选择空间分集和空间复用技术,能够解决小区边缘用户通信质量差的问题的同时,充分利用空间资源提升了组播通信系统的有效性。(4)结合分布式天线结构特点,设计提出了带有固定切换小区的新型分布式天线高铁覆盖模型。首先介绍了分布式天线系统的结构特点和性能优势,分析了高铁专用移动通信系统中主要技术难点,讨论了铁路线状覆盖基本原理和基站覆盖原则。针对带有固定切换小区的分布式天线高铁覆盖模型系统覆盖区域、重叠区域、频率复用、信干噪比、切换时间和切换频率等性能进行了分析和仿真。分布式天线高铁覆盖能够很好的解决由于列车速度提高造成的频繁小区切换现象。通过增加固定切换小区,当列车移动至固定切换小区后,切换过程必然发生,从而提高了对切换开始的准确性判断。由于列车的单向移动性,一旦切换完成,即移动终端用户移动出固定切换小区后,不会再有切换过程的发生,有效地避免了乒乓切换的发生。固定切换小区的方法确保整个切换过程操作简单,并且切换准确无误,极大的降低了小区边缘切换掉话的可能性。当然由于引进的固定切换小区,系统覆盖区域效率和信干噪比性能等较传统分布式天线结构有所降低,但是较传统的单天线覆盖系统仍有巨大的性能优势。因此,带有固定切换小区的新型分布式天线结构能够很好的完成高速铁路沿线的覆盖,带来各方面性能的提升,有效解决快速切换等关键问题。

二、中国 GSM 直通北美(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中国 GSM 直通北美(论文提纲范文)

(1)海洋贸易与北太平洋的早期全球化(论文提纲范文)

一、马尼拉大帆船时代世界贸易网络中的北太平洋
二、航海探险、北美开发与北太平洋的“发现”
三、毛皮、檀香木贸易与北太平洋的商业开发
四、海洋贸易驱动下北太平洋贸易网络的形成
结语

(2)基于多传感器的便携式自行走铁路检测机器人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绪论
    1.1 课题背景及意义
        1.1.1 选题背景
        1.1.2 选题意义
    1.2 无损检测技术
        1.2.1 无损检测技术概况
        1.2.2 国内外钢轨探伤发展
        1.2.3 基于视觉的表面探伤技术发展
    1.3 本课题研究的目的和意义
    1.4 本课题研究的主要工作和内容
    1.5 本文组织安排
第2章 轨道无损检测技术的应用
    2.1 超声波检测技术
        2.1.1 超声波探伤机理
        2.1.2 超声波的物理量
        2.1.3 超声波无损检测的方法
        2.1.4 超声波换能器研究
        2.1.5 超声波探伤仪研究
    2.2 视觉的关键技术
    2.3 人工神经网络技术
        2.3.1 神经元
        2.3.2 神经网络模型
    2.4 本章小结
第3章 轨道探伤车结构的整体设计
    3.1 探伤车整体结构
    3.2 超声波探伤模块
        3.2.1 超声波探伤轮
        3.2.2 轮式探头的对中性
    3.3 其他模块
        3.3.1 视觉模块
        3.3.2 行走模块
    3.4 本设备与传统探伤车相比的优势
    3.5 本章小结
第4章 轨道探伤车的检测与通讯系统设计
    4.1 基于机器视觉的表面检测
        4.1.1 残差神经网络
        4.1.2 基于残差网络的鱼鳞伤损分类
    4.2 基于超声波的内部检测
        4.2.1 超声波发射电路
        4.2.2 超声波接收电路
    4.3 基于GPRS的远程通信系统
        4.3.1 GPRS的介绍
        4.3.2 远程信号传输
        4.3.3 GPS定位
    4.4 本章小结
结论
致谢
参考文献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的论文

(3)改革开放40年中国重载铁路的发展(论文提纲范文)

一、概述
二、重载铁路的发展
    (一) 既有线扩能改造和前期技术储备
    (二) 西煤东运重载运输通道
        1. 第一条北通道———大秦铁路
        2. 第二条北通道———包神—神朔—朔黄铁路
        3. 中南通道———山西中南部铁路
    (三) 北煤南运重载运输通道———蒙华铁路
三、重载铁路的进步
    (一) 重载铁路的技术挑战
        1. 轮轨磨耗
        2. 线路基础结构损伤
        3. 长大重载列车纵向冲动
    (二) 重载铁路的技术进步
        1. 大轴重电力机车技术
        2. 大轴重货车技术
        3. 新型重载轨道结构
        4. 网络化无线同步控制技术
        5. 第四代宽带通信技术
    (三) 运输管理组织水平的进步
    (四) 《重载铁路设计规范》的出台
四、合作交流和重大成果
    (一) 重载铁路的国际交流与合作
    (二) 与重载铁路相关的重大获奖成果
五、重载铁路的展望
    (一) 发展重点
        1. 大轴重重载铁路技术进一步研究
        2. 多式联运技术
        3. 重载快捷化技术
    (二) 发展方向
        1. 清洁化发展
        2. 智能化发展
        3. 互联互通化发展
六、结语

(4)TD-LTE网络中VoLTE业务的设计与优化(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绪论
    1.1 研究背景、目的及意义
        1.1.1 研究背景
        1.1.2 研究目的
        1.1.3 研究意义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1.2.1 LTE语音承载技术研究现状
        1.2.2 国内外LTE网络运营商语音解决方案
    1.3 本文研究的主要内容及论文结构
第2章 TD-LTE系统的网络架构及关键技术
    2.1 TD-LTE网络EPC核心网结构、接口及协议
    2.2 TD-LTE网络无线接入网
    2.3 TD-LTE网络中的关键技术
    2.4 本章小结
第3章 TD-LTE网络语音业务解决方案选择与分析
    3.1 双待终端方案分析
        3.1.1 双待终端方案技术架构及路由组织
        3.1.2 双待终端方案模式选择过程
        3.1.3 双待终端方案的优势及不足
    3.2 电路域回落方案分析
        3.2.1 电路域回落方案的路由组织及移动性管理
        3.2.2 电路域回落方案的关键技术
        3.2.3 电路域回落方案的优势及不足
    3.3 VoLTE方案分析
        3.3.1 VoLTE方案的网络组织及路由组织
        3.3.2 VoLTE方案的关键技术
        3.3.3 VoLTE方案的优势及不足
    3.4 三种TD-LTE网络中语音业务实现方案比较与选择
    3.5 本章小结
第4章 TD-LTE网络中VoLTE业务的设计优化与测试
    4.1 总体网络架构设计及用户预测
        4.1.1 总体架构设计
        4.1.2 VoLTE业务用户量预测
    4.2 承载VoLTE业务的网元部署及接口实现
        4.2.1 承载VoLTE业务的网元部署
        4.2.2 承载VoLTE业务的网络接口实现
        4.2.3 承载VoLTE业务的网络局数据配置
    4.3 VoLTE业务功能验证
        4.3.1 VoLTE业务功能的验证手段
        4.3.2 VoLTE业务功能的验证步骤
        4.3.3 VoLTE业务功能的验证数据及结果分析
    4.4 VoLTE业务质量测试与分层优化
        4.4.1 VoLTE业务重要KQI指标测试
        4.4.2 VoLTE业务质量的分层优化
    4.5 本章小结
结论
参考文献
缩略语表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的论文及其它成果
致谢
个人简历

(5)基于Cortex-M4的铁路货运列车预警装置的设计实现(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绪论
    1.1 课题的提出
    1.2 国内现状
    1.3 国外铁路货运信息化发展现状
    1.4 本人所做的研究工作
    1.5 文章结构安排
第2章 系统需求分析
    2.1 系统构成
    2.2 系统主要功能
    2.3 系统主要技术要求
        2.3.1 GSM-R模式
        2.3.2 400 MHz数字模式
    2.4 系统工作模式
        2.4.1 400 MHz数字模式
        2.4.2 双模模式
    2.5 电源要求
    2.6 结构要求
    2.7 控制电缆要求
    2.8 工作环境要求
    2.9 本章小结
第3章 系统硬件设计
    3.1 系统硬件构成
        3.1.1 系统主机
        3.1.2 机车台控制盒
        3.1.3 附属设备
        3.1.4 其他
    3.2 硬件功能需求分析
    3.3 主控单元
    3.4 电源单元
    3.5 记录单元
    3.6 语音播报电路
    3.7 其他硬件
    3.8 预留硬件
    3.9 本章小结
第4章 系统软件开发设计
    4.1 系统软件开发平台的搭建
        4.1.1 移植前准备工作
        4.1.2 向工程添加以及修改相应文件
        4.1.3 配置文件修改
        4.1.4 测试平台移植结果
    4.2 系统软件设计
        4.2.1 主函数设计
        4.2.2 数字400MHz业务处理程序
        4.2.3 GSM-R业务处理程序
        4.2.4 GSM-R激活流程
        4.2.5 400 MHz+GSM-R发送流程
        4.2.6 出入库检测流程
        4.2.7 串口数据接收处理流程
        4.2.8 参数多重防护机制
        4.2.9 远程监控软件的设计分析
    4.3 本章小结
第5章 系统测试
    5.1 测试目的
    5.2 测试依据
    5.3 测试地点和环境
    5.4 被测设备
    5.5 测试配合设备
    5.6 GSM-R网络和测试号码配置
    5.7 测试方法
    5.8 测试组和测试时间
    5.9 符合性检查
    5.10 测试项目
        5.10.1 双模列尾机车台与列尾主机互联互通测试
        5.10.2 双模列尾机车台出入库检测
        5.10.3 双模列尾机车台数据下载
        5.10.4 与双模列尾模拟器功能测试
    5.11 测试案例
        5.11.1 建立连接关系-列尾主机输号方式
        5.11.2 建立连接关系-列尾机车台输号方式
        5.11.3 建立连接关系-已连接提示
        5.11.4 手动风压查询
        5.11.5 风压动态显示
        5.11.6 辅助排风制动
        5.11.7 列车主风管风压低于设定值报警
        5.11.8 列尾主机电池电量不足报警
        5.11.9 解除连接关系-消号
        5.11.10 解除连接关系-已消号提示
    5.12 实物图片
        5.12.1 列尾主机
        5.12.2 列尾机车台控制盒
        5.12.3 列尾机车台前面板
        5.12.4 列尾机车台内部结构
    5.13 测试记录
    5.14 认证测试结果
        5.14.1 符合性测试记录
        5.14.2 功能性测试记录
    5.15 本章小结
结论
参考文献
致谢

(6)基于GSM的远程防火防盗报警系统(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绪论
    1.1 研究目的与意义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1.3 研究内容与本文结构安排
第2章 GSM网络体系和SMS通信原理
    2.1 GSM网络体系
        2.1.1 GSM网络简介
        2.1.2 GSM通信系统的组成
        2.1.3 GSM通信系统的特点
    2.2 短消息业务
        2.2.1 短消息业务简介
        2.2.2 短消息业务的特点
        2.2.3 点对点短消息工作原理
    2.3 本章小结
第3章 系统硬件设计
    3.1 系统器件选型
        3.1.1 单片机选型
        3.1.2 显示模块选型
        3.1.3 烟雾传感器选型
        3.1.4 温度传感器选型
        3.1.5 热释电红外传感器
        3.1.6 TC35模块
        3.1.7 语音芯片选型
    3.2 单片机系统硬件电路设计
        3.2.1 单片机最小系统
        3.2.2 液晶显示电路
        3.2.3 烟雾检测电路
        3.2.4 温度采集电路
        3.2.5 GSM模块电路
        3.2.6 语音录放电路
        3.2.7 按键控制电路
        3.2.8 蜂鸣器报警电路
    3.3 本章小结
第4章 系统软件设计
    4.1 主控程序设计
    4.2 显示模块软件设计
    4.3 烟雾传感器程序设计
    4.4 温度传感器程序设计
    4.5 热释电红外传感器程序设计
    4.6 GSM模块软件设计
    4.7 语音录放程序设计
    4.8 矩阵键盘设计
    4.9 串口中断程序设计
    4.10 本章小结
第5章 系统调试及分析
    5.1 系统硬件的调试
    5.2 系统软件调试
        5.2.1 GSM模块调试
        5.2.2 温度传感器调试
        5.2.3 烟雾浓度传感器调试
        5.2.4 液晶及按键电路调试
    5.3 关于调试的几点说明
    5.4 本章小结
第6章 总结与展望
    6.1 论文总结
    6.2 存在的问题及展望
参考文献
致谢
研究生期间主要成果
附录

(7)中国与中低收入发展中国家经贸合作新战略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引言
    1.1 研究背景
        1.1.1 研究的理论意义
        1.1.2 研究的实践意义
    1.2 文献综述
        1.2.1 新殖民主义研究
        1.2.2 中低收入国家贸易研究
        1.2.3 中非合作研究
        1.2.4 中亚合作研究
        1.2.5 中南美洲研究
        1.2.6 优惠贸易安排研究
        1.2.7 文献综述小结
    1.3 研究目标
    1.4 研究思路及创新
    1.5 研究方法
    1.6 本章小结
第2章 中低收入发展中国家的界定和发展现状
    2.1 中低收入发展中国家的界定
        2.1.1 低收入发展中国家、下中等收入国家和上中等收入国家
        2.1.2 最不发达国家
        2.1.3 内陆国家
        2.1.4 小岛国
    2.2 收入划分标准的历史回顾
    2.3 中低收入发展中国家基本社会属性特征
        2.3.1 人口特征
        2.3.2 地理面积特征
        2.3.3 贫困特征
        2.3.4 基本医疗服务特征
        2.3.5 国民教育特征
        2.3.6 政体特征
        2.3.7 与台湾之外交关系
    2.4 中低收入发展中国家基本资源属性特征
        2.4.1 中低收入发展中国家原油资源属性特征
        2.4.2 中低收入发展中国家天然气资源属性特征
        2.4.3 中低收入发展中国家煤炭资源属性特征
        2.4.4 中低收入发展中国家水资源属性特征
        2.4.5 中低收入发展中国家土地资源属性特征
        2.4.6 中低收入发展中国家森林资源属性特征
        2.4.7 中低收入发展中国家矿产资源属性特征
    2.5 中低收入发展中国家基本经济属性特征
        2.5.1 公路交通运输基础设施状况
        2.5.2 铁路交通运输基础设施状况
        2.5.3 港口交通运输基础设施状况
        2.5.4 航空交通运输基础设施状况
        2.5.5 通讯基础设施状况
        2.5.6 电力及能源供应结构状况
        2.5.7 各项经济指标增长情况
        2.5.8 货物和服务贸易贸易增长状况
        2.5.9 债务情况
    2.6 关于数据的说明
    2.7 本章小结
第3章 中低收入发展中国家在世界贸易和投资中的地位
    3.1 中低收入发展中国家在世界贸易中的地位
        3.1.1 商品贸易整体情况
        3.1.2 商品贸易出口结构特征
        3.1.3 商品贸易进口结构特征
        3.1.4 商品贸易的出口区域结构特征
        3.1.5 商品贸易的进口区域结构特征
        3.1.6 服务贸易总额情况
        3.1.7 服务贸易结构情况
    3.2 中低收入发展中国家在世界投资中的地位
        3.2.1 对中低收入发展中国家直接投资回顾
        3.2.2 中低收入发展中国家对外直接投资回顾
        3.2.3 2010 年世界投资新动向
    3.3 本章小结
第4章 中国与中低收入国家的贸易状况
    4.1 中国与亚洲中低收入发展中国家的贸易状况
        4.1.1 中国与东亚国家
        4.1.2 中国与西亚国家
        4.1.3 中国与南亚国家
        4.1.4 中国与东南亚国家
        4.1.5 中国与中亚国家
    4.2 中国与非洲中低收入发展中国家的贸易状况
        4.2.1 中国与非洲国家的贸易关系的新发展
        4.2.2 中国与东部非洲国家
        4.2.3 中国与西部非洲国家
        4.2.4 中国与南部非洲国家
        4.2.5 中国与北部非洲国家
        4.2.6 中国与中部非洲国家
    4.3 中国与欧洲中低收入发展中国家的贸易状况
        4.3.1 中国与欧洲中低收入国家的贸易状况
        4.3.2 中国与欧洲中低收入国家贸易的国别分析
    4.4 中国与中南美洲中低收入发展中国家的贸易状况
        4.4.1 中国与中南美洲中低收入国家贸易状况
        4.4.2 中国与中南美洲中低收入国家贸易的国别分析
    4.5 中国与中低收入小岛国的贸易状况
        4.5.1 中国与中低收入小岛国贸易状况概括
        4.5.2 中国与主要中低收入小岛国贸易的国别分析
    4.6 本章小结
第5章 中非服务贸易的现状和策略选择
    5.1 非洲服务贸易在全球服务贸易中的极端状况
    5.2 中国服务贸易以传统服务贸易为主的状况未改变
    5.3 中非服务贸易合作现状
        5.3.1 传统服务贸易稳步发展
        5.3.2 现代服务贸易快速起步
        5.3.3 中非服务合作中的问题
    5.4 中非服务贸易合作的策略建议
    5.5 本章小结
第6章 中国对中低收入发展中国家投资
    6.1 2011 年中国对外投资状况
        6.1.1 投资流量再创新高
        6.1.2 对大洋洲、非洲、欧洲投资快速增长,对北美洲投资略有下降
        6.1.3 大部分投资流向发展中国家
        6.1.4 地方企业对外投资活跃
        6.1.5 投资主体日益多元化
        6.1.6 投资领域不断扩大
    6.2 中国对中低收入国家直接投资
        6.2.1 全球直接投资的产业分布特征
        6.2.2 中国对外直接投资的产业分布特征
        6.2.3 中国对中低收入国家直接投资的产业分布特征
    6.3 中国对中低收入国家直接投资的分行业发展状况
        6.3.1 电力行业对中低收入国家直接投资
        6.3.2 矿业对中低收入国家直接投资
        6.3.3 农业对中低收入国家直接投资
        6.3.4 银行业对中低收入国家直接投资
        6.3.5 制造业对中低收入国家直接投资
    6.4 中低收入国家投资吸引力和潜能
    6.5 本章小结
第7章 目前中国与中低收入国家合作机制及特点
    7.1 中国与中低收入国家的经贸合作机制及特点
        7.1.1 多哈回合中国融入以 G20 为代表的发展中国家形成集团化谈判机制
        7.1.2 中国已启动与中低收入国家自贸区建设的经贸合作机制布局
        7.1.3 中国与中低收入国家自贸区建设以税率优惠和贸易便利化为中心
        7.1.4 中国与中低收入国家的货物贸易开放灵活性较高
        7.1.5 中国与中低收入国家的服务贸易协议开放程度较高
        7.1.6 中国对中低收入国家的长期援助成为关系发展的纽带
    7.2 中国与中低收入国家经贸合作机制中存在的问题
        7.2.1 自贸区建设满足中国对资源性产品和特色农产品的高度需求
        7.2.2 中国面临亚太区域经贸合作机制重叠交叉复杂性增加的困局
        7.2.3 中国与非洲经贸合作机制覆盖范围小、常态机制缺乏
        7.2.4 中国与欧洲区中低收入国家合作机制被欧洲发达国家给惠政策冲淡
        7.2.5 中国与金砖国家间合作机制存在制度化缺陷
        7.2.6 中国较金钻中低收入国家对外经贸合作机制显着匮乏
        7.2.7 中国与中低收入国家间发展规划仍未列入中国战略发展之中心
    7.3 本章小结
第8章 中国与中低收入发展中国家经贸合作新战略及实施
    8.1 中国与中低收入发展中国家经贸合作新战略的制定背景
        8.1.1 中国出口导向型贸易模式渐失去经济增长之拉动力
        8.1.2 低端制造业转型升级缓慢,亚洲周边国家争抢低端制造业的转移
        8.1.3 劳动密集型产业向中西部转移受阻,实现当地就业目标难度依旧、
        8.1.4 中国低端制造业强大的出口竞争力,中国企业对外投资意愿增强
        8.1.5 金融危机后发达经济体复苏缓慢,新兴经济体市场引人关注
    8.2 中国与中低收入发展中国家经贸合作新战略的目标
        8.2.1 确保中国经济的可持续性发展
        8.2.2 确保中国经济转型的加速推进
        8.2.3 确保中国各地区经济平衡发展
        8.2.4 确保中国对外投资的稳步推进
        8.2.5 确保中国综合国力和国际地位的不断提升
    8.3 中国与总低收入发展中国家经贸合作新战略的原则
        8.3.1 坚持与树立世界大国形象相结合
        8.3.2 坚持以互利共赢作为合作的基本出发点
        8.3.3 坚持与促进国内经济结构转型升级相结合
        8.3.4 坚持与中国西部大开发战略的协调
        8.3.5 坚持以更新劳动密集型产业维护就业稳定相结合
    8.4 中国与中低收入发展中国家经贸合作新战略的政策选择
        8.4.1 加快制定以发展为目标促进 LMI 自主发展能力提升的中长期战略纲要
        8.4.2 从制度层面建立政府间、高层间定期长效的沟通交流机制
        8.4.3 加快制定和实施对 LMI 国家的新贸易优惠安排时间表
        8.4.4 加快制定对 LMI 国家投资的产业指导目录
        8.4.5 加强我国相关部门间会商制定对 LMI 国家投资的社会责任指南
        8.4.6 构建促进 LMI 国家政府能力建设以及政府间的合作保障体系
        8.4.7 推动多哈回合谈判的达成并积极推进更广泛的贸易自由化
        8.4.8 建设面向国企和民企的公开平等的投资绿色通道和保障机制
        8.4.9 分类指导过剩产能在 LMI 国家的全产业再造
        8.4.10 推进服务业对外合作交流营造有利于是制造业发展的空间和环境
        8.4.11 优化对 LMI 国家援助下的人才培养结构
    8.5 本章小结
第9章 结论与展望
    9.1 结论
    9.2 进一步工作的方向
致谢
参考文献
附录 A
个人简历 在读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与研究成果

(8)对讲机测试信号的形成与Matlab仿真的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数字集群对讲机的概述及发展现状
        1.1.1 数字集群对讲机的概述
        1.1.2 数字集群对讲机的发展现状
    1.2 项目来源及主要任务
    1.3 课题研究的目的和意义
    1.4 本文的主要内容安排
第二章 DMR/DPMR 基带信号的形成与分析系统设计
    2.1 DMR 协议简介
        2.1.1 DMR 协议分层结构
        2.1.2 DMR 协议的帧结构
        2.1.3 DMR 的调制方式
    2.2 DPMR 协议简介
        2.2.1 DPMR 协议分层结构
        2.2.2 DPMR 协议的帧结构
        2.2.3 DPMR 的调制方式
    2.3 DMR/DPMR 基带成形滤波技术
    2.4 频率调制(FM)与解调
        2.4.1 频率调制的基本原理
        2.4.2 频率调制
        2.4.3 频率调制的解调方式
    2.5 DMR 与 DPMR 的比较总结
    2.6 本章小结
第三章 FIR 滤波器的设计及 Matlab 仿真研究
    3.1 FIR 数字滤波器的特点
        3.1.1 FIR 的基本特点
        3.1.2 FIR 的线性相位特点及实现条件
    3.2 利用窗函数法设计 FIR 滤波器
        3.2.1 窗函数设计方法
        3.2.2 窗函数设计法的流程
    3.3 利用 Matlab 设计平方根升余弦 FIR 滤波器
    3.4 本章小结
第四章 4FSK 调制解调的仿真与实现
    4.1 DPMR 物理层关键技术
        4.1.1 4FSK 概念
        4.1.2 4-CPFSK 的基带信号模型和调制载波模型
        4.1.3 DPMR 信号处理
    4.2 4FSK 调制算法分析与 Matlab 仿真实现
        4.2.1 4FSK 调制算法
        4.2.2 CIC 滤波器
        4.2.3 4FSK 调制仿真结果
    4.3 4FSK 解调算法分析与 Matlab 仿真实现
        4.3.1 4FSK 正交解调算法
        4.3.2 4FSK 解调仿真结果
    4.4 本章小结
第五章 总结与展望
    5.1 总结
    5.2 展望
致谢
参考文献

(9)基于OMAP3530的数字集群终端协议栈设计与实现(论文提纲范文)

作者简介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课题研究背景和意义
    §1.2 国内外集群通信系统发展现状
        1.2.1 国外主流数字集群系统发展现状
        1.2.2 国内数字集群系统发展现状
    §1.3 本文主要研究内容及结构
第二章 数字集群空中接口协议栈分析
    §2.1 引言
    §2.2 集群模式的协议栈模型
    §2.3 物理层
        2.3.1 无线收发频率分配
        2.3.2 时隙和帧结构
        2.3.3 信道复用原理
    §2.4 数据链路层
        2.4.1 DLL内部的信息流
        2.4.2 DLL内部的逻辑信道与SAPs关系
        2.4.3 DLL内部的PDU处理
    §2.5 网络层
    §2.6 时钟与时间同步方法
    §2.7 空口基带信号的处理模型
    §2.8 本章小结
第三章 D-MAC层信道编译码的设计实现
    §3.1 引言
    §3.2 CRC校验码算法
        3.2.1 CRC16的编码原理
        3.2.2 CRC16的译码原理
        3.2.3 CRC16的仿真和具体实现
    §3.3 Reed-Muller编译码
        3.3.1 Reed-Muller编码算法的原理
        3.3.2 Reed-Muller编码算法的具体实现
        3.3.3 Reed-Muller编码的译码算法原理
        3.3.4 Reed-Muller码的译码算法的仿真
        3.3.5 Reed-Muller译码算法的具体实现
    §3.4 RCPC码及Viterbi译码
        3.4.1 卷积码,凿孔码和RCPC码的算法原理
        3.4.2 RCPC编码算法的具体实现
        3.4.3 Viterbi译码原理
        3.4.4 Viterbi译码算法仿真
        3.4.5 Viterbi译码算法的具体实现
    §3.5 交织技术
        3.5.1 块内交织A(K,a)的原理及编译码实现
        3.5.2 块内交织之矩阵交织的原理及编译码实现
        3.5.3 N块间交织原理
        3.5.4 N块间交织的编译码实现
    §3.6 扰码
        3.6.1 扰码的原理
        3.6.2 扰码的具体实现
    §3.7 本章小结
第四章 GMSK调制器的原理与电路实现
    §4.1 GMSK调制技术原理
    §4.2 GMSK调制技术的演进及基本原理
        4.2.1 CPSK调制原理的分析
        4.2.2 MSK调制原理解析
        4.2.3 GMSK调制的基本原理
    §4.3 GMSK调制的仿真
    §4.4 GMSK调制的电路实现
    §4.5 本章小结
第五章 数字集群软硬件系统的研究与实现
    §5.1 集群终端系统的总体设计理念
    §5.2 系统的软硬件架构分析
        5.2.1 OMAP3530的硬件平台介绍
        5.2.2 FPGA的硬件平台
        5.2.3 OMAP3530的软件架构
    §5.3 三核之间的处理器通信机制
        5.3.1 DSP和FPGA之间的通信机制
        5.3.2 DSP和ARM之间的双核通信机制
    §5.4 CNTM软件系统的整体处理流程的设计实现
        5.4.1 移动终端发送上行通信数据流的详细流程
        5.4.2 基站端接收上行通信数据流的详细流程
    §5.5 本章小结
第六章 总结与展望
    §6.1 课题总结
    §6.2 展望
致谢
参考文献

(10)数字集群通信网络架构和多天线技术的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致谢
中文摘要
ABSTRACT
缩略语
1 绪论
    1.1 研究背景和意义
    1.2 数字集群通信概述
        1.2.1 集群通信定义
        1.2.2 集群通信的特点
        1.2.3 数字集群通信研究现状
    1.3 论文研究内容和结构安排
2 基于分布式架构的数字集群通信系统
    2.1 引言
    2.2 公众移动通信系统发展
    2.3 基于分布式架构的数字集群通信系统
        2.3.1 系统组成
        2.3.2 系统特点
    2.4 数字集群通信系统关键技术
        2.4.1 多天线技术
        2.4.2 组播通信
        2.4.3 接续时间和信令优化
        2.4.4 无线资源管理和认知无线电
        2.4.5 其他关键技术
    2.5 本章小结
3 组播通信中智能天线技术
    3.1 引言
    3.2 智能天线空时信号模型
        3.2.1 均匀直线阵列模型
        3.2.2 几何单反射椭圆模型
    3.3 基于角度信息的组播智能天线赋形算法
        3.3.1 组播通信系统模型
        3.3.2 基于角度信息的最大平均赋形增益算法
        3.3.3 基于角度信息的最大最小赋形增益算法
    3.4 系统仿真和性能分析
        3.4.1 算法性能比较分析
        3.4.2 用户分布情况对算法性能影响
        3.4.3 用户簇分布对算法性能影响
        3.4.4 天线阵列个数对算法性能影响
    3.5 基于位置信息的组播波束赋形算法
        3.5.1 基于位置信息的MABG算法
        3.5.2 基于位置信息的MMBG算法
        3.5.3 系统仿真和性能分析
    3.6 本章小结
4 组播通信中的自适应MIMO技术
    4.1 引言
    4.2 MIMO在多媒体广播组播业务中的应用
    4.3 基于分组的组播自适应MIMO技术
        4.3.1 空间分集和复用的性能比较
        4.3.2 空间分集和复用的选择
        4.3.3 多用户分组算法分析
    4.4 本章小结
5 高铁专用移动通信中的分布式天线结构
    5.1 引言
    5.2 分布式天线结构
        5.2.1 分布式天线概述
        5.2.2 分布式天线系统的功率效率
        5.2.3 分布式天线结构的信干噪比(SINR)
    5.3 高铁专用移动通信系统
        5.3.1 中国铁路和铁路无线通信发展
        5.3.2 高铁专用移动通信系统中的技术难点
        5.3.3 铁路专用移动通信系统的线状覆盖
        5.3.4 高铁基站覆盖原则
    5.4 高铁专用移动通信系统中的分布式天线结构
        5.4.1 系统覆盖模型
        5.4.2 覆盖区域性能分析
        5.4.3 重叠区和频率复用分析
        5.4.4 切换时间和切换频率分析
    5.5 本章小结
6 结束语
    6.1 论文工作总结
    6.2 下一步研究的展望
参考文献
作者简历
学位论文数据集

四、中国 GSM 直通北美(论文参考文献)

  • [1]海洋贸易与北太平洋的早期全球化[J]. 王华. 史学集刊, 2020(06)
  • [2]基于多传感器的便携式自行走铁路检测机器人研究[D]. 舒浩. 西南交通大学, 2019(04)
  • [3]改革开放40年中国重载铁路的发展[J]. 刘建新,蔡久凤. 长安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18(06)
  • [4]TD-LTE网络中VoLTE业务的设计与优化[D]. 李栋. 哈尔滨工业大学, 2018(02)
  • [5]基于Cortex-M4的铁路货运列车预警装置的设计实现[D]. 高彦龙. 北京工业大学, 2018(05)
  • [6]基于GSM的远程防火防盗报警系统[D]. 涂亚平. 东华大学, 2016(02)
  • [7]中国与中低收入发展中国家经贸合作新战略研究[D]. 肖艳. 对外经济贸易大学, 2014(12)
  • [8]对讲机测试信号的形成与Matlab仿真的研究[D]. 银蓉. 西安电子科技大学, 2014(11)
  • [9]基于OMAP3530的数字集群终端协议栈设计与实现[D]. 陈海腾. 中国地质大学, 2013(06)
  • [10]数字集群通信网络架构和多天线技术的研究[D]. 孔勇. 北京交通大学, 2012(04)

标签:;  ;  ;  ;  ;  

中国GSM直通北美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