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改进农村小学作文教学

如何改进农村小学作文教学

一、如何搞好农村小学作文教学(论文文献综述)

黄德海[1](2021)在《读书·读人·读物——金克木编年录》文中提出金克木,一代学人,梵学研究、印度文化研究家,学贯东西,知兼古今,以小学学历而卓然成家,和季羡林、张中行、邓中铭一起被称为"燕园四老"。本文按年谱体例分上、中、下三编,以学习时代、为师时代、神游时代为界,细致梳理先生近九十年的传奇人生,得窥先生读书与治学的独到之处。青年学者黄德海以至诚之心、文学之笔,沿途追索,处处志之,甚而独出新裁,引领读者跟随先生足迹,去读书"偷学问",开阔视野。如此,经由两代学人之循循善诱,令人得悟先生自学之方法及自强之信念。这一部编年录,演化成并非虚构的成长小说,对于喜欢读书之人,甚至对于我们这个时代都有诸多启迪意义,亦给后生晚辈留下一份珍贵的生命记录。

安素英,杨晓慧,刘艳玲,田野,安建[2](2018)在《如何提升农村小学生习作水平的探索》文中提出一、研究背景为了改变学生作文难的现状,让学生变得乐于作文,就要通过各种渠道和途径,创设各种各样的平台,要激发学生作文的兴趣,唤醒他们的需要。让学生的作文有"发表"的地方,产生一种成就感和使命感,使他们勤于动笔,乐于表达,不断提高他们的写作兴趣。这需要我们老师培养学生作文的读者意识。一个人之所以写作,目的无非有两个,一个是自我倾诉的需要,一个是与人交流的需要。"为什么写"在某种程度上来说比"写什么""如何写"更重要。根据不同的读者对象选择不同的表达方式,恰恰是当前作文

王会亭[3](2017)在《基于具身认知的教师培训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发端于新世纪之初的基础教育课程改革在推动我国基础教育转向内涵式发展的同时,也对中小学教师的素质提出了全新的要求与挑战。而教师培训是提高教师素质,促进教师专业发展的一条重要路径,是教师教育的一项重要内容,它与教师职前培养、入职教育共同组成了一套完整的教师教育体系,同时,教师培训也是教师终身学习的内在需要。教师培训的质量不仅关乎教师自身的专业成长,也关乎学生的整全发展,还关乎民族的振兴和社会的进步。当前,随着我国基础教育改革不断向纵深方向推展,提高教师培训质量,促进教师专业发展已成为迫在眉睫的任务。鉴于此,近年来,教师及其培训工作受到了前所未有的关注与重视。《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简称《规划纲要》)已将提高中小学教师培训质量列入我国基础教育当前改革和发展规划工作的一个重点,明确提出要“造就一支师德高尚、业务精湛、结构合理、充满活力的高素质专业化教师队伍”。教育部、财政部于2010年开始启动了国家级层面的教师培训工作(简称“国培计划”)。与此同时,省级教师培训、县区级教师培训、校本培训也在如火如荼地开展着。尽管教师培训备受关注与重视,但其实施效果却并不理想。教师培训即教师学习的过程,其效果深受教师培训相关行为主体的认识论的影响。当前教师培训效果不彰的原因自然是多方面的,但其根源则在于对人类认知与学习本质的误解。因此,当前教师培训走出困境的重要出路就在于重新认识人类的认知和学习活动。而被誉为“第二代认知科学”的具身认知对于人类的认知与学习有全新的认识与把握。它认为,认知、思维、记忆、学习、情感和态度等是身体作用于环境的活动塑造出来的。从本质上来说,心智是一种身体经验,身体的物理体验制约了心智活动的性质和特征。心智基于身体、源于身体。具身认知理论科学地揭示了认知与学习发生的条件和内在机理,这正好为本研究的进行提供了理论上的指导和哲理上的依据。因此,本研究以具身认知为理论视域,以复杂性思维、关系思维为导引,以教师专业发展的实质是教师专业实践的改善为基点,以教师培训的核心要素为主线,以“不同的认知范式会对教师培训造成不同的影响为核心观点”,以问题解决为旨归,对教师培训如何走出困境进行了阐释与反思。具体而言,本论文导论部分主要介绍了本研究的背景、理论与实践意义、研究现状、研究思路与方法,界定了研究中出现的核心概念,指出了本研究的创新之处。第一章为了廓清教师培训的逻辑起点,首先阐释了教师专业发展的涵义、实质及其发展阶段,接着勾画了何为教师的理想形象,最后分析了教师的应然素质。第二章介绍了离身认知的思想渊源、主要流派、核心观点及主要困厄,使我们对离身认知有一个清晰的认知。第三章选取S大学承办的两个“国培计划”项目为研究个案,采用质性研究的方法,从本体论、价值论、知识论、方法论等四个维度剖析离身认知对教师培训造成的危害。第四章首先阐述了具身认知的实质意涵及具身效应,接着介绍了具身认知产生的哲学和心理学基础,最后分析了具身认知的优势、局限及未来路向,使我们从本体论意义上对具知认知有一个全面、客观的把握,为具身认知理论在教师培训中的合理运用奠定基础。第五章在分析具身认知用于指导教师培训适切性的基础上,指出教师具身培训应遵循悬置与还原、体验、反思等原则,进而从本体论、价值论、知识论与方法论等四个层面阐述了具身认知对于提升教师培训质量的价值,并在此基础上介绍了教师具身培训的理想范型。结语部分主要阐明离身认知与具身认知都有其价值与限度,强调要客观、辩证地对待这两种理论,并指出在运用具身认知理论观照教师培训时,要避免落入“技术至上”的窠臼。

李朝茂[4](2016)在《乡土资源视角下农村小学起始作文教学研究 ——以Y县为例》文中研究说明小学生从三年级开始进入“书面作文”阶段,面临着如何适应从“写话”到“书面作文”的转变,这对他们今后的习作有着非常重要的影响。而在Y县的一些农村学校,受传统应试教育的影响,三年级的作文教学呈现出功利化趋势,起始作文教学渐渐远离了生活。在当今新课程改革的浪潮下,单纯追求学生成绩的教学目的已经脱离了新课标提倡作文要“接地气”的理念。如何发挥乡土资源的优势,让起始作文教学“接地气”是本文研究的目的。针对这种教学现状,笔者以2011版《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杜威“教育即生长”、斯宾塞“教育为未来生活作准备”、陶行知“生活即教育”及日本生活作文教育思想等理念为依据,从理论上阐述了作文教学中重视生活、重视乡土资源的重要性。本文主要采用了两种研究方法:文献研究法和调查法。通过文献研究,了解与本文研究相关的国内外研究现状及趋势,为本文的研究作理论指导。通过调查,一方面是采用问卷了解三年级学生在习作兴趣、态度、素材收集等方面存在的问题。另一方面,通过访谈了解教师在开展起始作文教学中的困惑、校本课程的开发及作文教学中乡土资源的利用等问题。通过调查,针对现状及原因,从乡土资源的角度提出一些解决策略。从乡土资源的角度来开展起始作文教学具有非常深远的意义,笔者认为乡土资源教育己经成为不可阻挡的潮流。本文的创新之处在于,倡导乡土资源视角下的农村小学起始作文教学,可以使农村小学起始作文教学更加接地气和富有生命力,顺应了新课改的潮流和新课标的价值追求。但同时,本文也还存在一些不足:如研究结论还需进一步在教学中去实践等。由此可见,通过乡土资源视角来开展小学起始作文教学是顺应新课改要求的一项长期任务。

孙洪卫[5](2013)在《提高温岭农村小学生作文水平有效途径 ——以浙江省温岭市白山小学为个案》文中指出随着我国素质教育事业的改革发展,农村小学作文教学质量高低直接影响基础教育的整体建设,探究提高温岭农村小学作文水平的有效途径,可以进一步实现对学生认识能力和语言表达能力培养的有效提升,培养学生的写作热情和自信心,实现学生乐学、善学。在新课程理念的指导下,提升温岭农村小学作文水平要从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入手,让学生掌握写作的基本知识技巧,通过生活中的环境和细节引领学生认真观察、展开想象,激发创造性思维,切实克服作文虚假空洞的问题,全面提升温岭农村小学生作文水平。近年来关于对农村语文教学的研究逐步深入,取得了较为丰富的研究成果,与此同时,对农村小学生作文水平提升的研究也成为素质教育研究中一个重点课题,以温岭为例分析农村小学生作文水平的现状,问题,原因和对策,实现由点到面地累积农村小学生作文水平提升的经验,对于当前的素质教育的发展具有重要的现实指导意义。在农村小学生作文水平提升研究的过程中,温岭作为一个代表性的地方,其农村小学生作文水平的发展具有一定的代表性。当前农村小学生作文水平存在着知识面较窄、教师教学方法不科学、学生缺乏主动性、作文内容缺乏真情实感、作文题材缺乏创新等问题,这是农村小学生作文水平提升的难点问题。研究和分析温岭农村小学生作文水平提升的路径,即有效解决问题的方法是重点问题。特别是深入探究造成温岭农村小学生作文水平停滞不前的原因,进而针对性地解决其中的问题,明确解决问题的策略,对于推动温岭市农村小学生作文水平提供了一定的参考价值。

颜萍[6](2013)在《谈如何激发农村小学生的作文兴趣》文中认为培养学生的作文兴趣是不断提高写作能力的前提。因此,激发兴趣是调动学生积极写作的关键。那么怎样激发学生的写作兴趣呢?本文将从立足生活、细致观察、说写结合、创设情境、精彩讲评、高分激励、评改自主、精彩课外及实用为主九个方面,围绕如何激发农村小学生的作文兴趣进行探讨研究。

沈建章[7](2011)在《十年磨一剑 百折亦不回——德清县高桥小学作文教学特色之路创建纪实》文中认为一所学校得以生存与发展,靠的是在众多的办学模式中显现自己的优势,突出自己的特点并适应学校的发展,适应学生的成长。高桥小学地处桐乡、余杭、德清三地交界处,离县城将近50公里,地理位置偏僻,

本刊编辑部[8](2010)在《2010年《作文教学研究》总目录》文中研究说明

余秀兰[9](2002)在《中国教育的城乡差异 ——一种文化再生产现象的分析》文中研究说明我国的城乡差异问题是一个既古老又现实的问题,而且随着近些年来的社会发展,这一问题已引发一系列社会问题,在一定程度影响了我国社会现代化的进程。城乡教育差异是城乡差异的一个重要内容,而教育中的文化再生产是造成我国城乡二元结构更隐蔽的文化因素。 文化再生产理论是许多西方冲突论学者解释不平等问题的重要理论,其中最具影响的是法国学者布尔迪厄的研究。布尔迪厄之后,很多国家的学者也都用其理论和概念研究或解释本国的一些不平等问题,如种族差异、阶层差异、性别差异。我国关于文化再生产理论的介绍不多,用其去解释、分析问题的则更为少见。 本研究主题是运用文化再生产理论,从城乡教育差异角度,考察我国教育中的文化再生产现象,而且主要讨论具有较深隐蔽性的普通教育中的文化再生产现象。 本研究从方法论上讲,追求从结构的、关系的角度思考问题;希望能质疑我们教育理论与实践中的一些“想当然”的常识或假设,如课程组织和知识选择的原则、考试的标准、城乡教育目标的假设等;另外,还力求宏观与微观研究相结合,一方面从结构层面上解释、思考一些教育问题,另一方面走进学校,走进现实,去了解一些正在发生的、哪怕是细微的事实,分析一些具体的事物,如课程表、试卷、作文、学校规范等,希望把社会不平等、城乡二元结构等宏观问题与课程、教学、评估等微观过程结合起来,建立教育过程与社会不平等的结构联系。 具体的研究方法主要是文献研究和实地研究。文献研究包括内容分

方明生[10](2000)在《日本生活作文教育研究》文中研究表明教育与生活分离的问题是近、现代教育中的基本问题。为了克服这种分离带来的弊端,在日本近代教育中产生了生活作文的教育思想和教育实践。这一教育思想和实践是扎根于日本社会的土壤中,与日本民众的生活紧密结合的民间教育运动。同时,它所包涵的教育与生活结合的思想和方法对解决近代以来,源于科学主义、能力主义的种种教育难题有着普遍的意义。生活作文是运用作文表达的方法而展开的教学活动,它本身就是一种作文教学法。本研究首先以中日比较研究的视角,提出现代儿童生活中存在的问题;同时,剖析我国小学语文教学中存在的形式训练的作文教学,以上述两个方面的问题作为研究的出发点。通过对生活作文教育思想和实践的历史回顾,以及战后生活作文教育理论研究的整理,明确生活作文教育的思想和方法的内容,以及生活作文在现代日本教育中面临的课题。最后,在分析、评价现代日本中小学国语教科书中的作文教材的基础上,明确生活作文在现代日本作文教育中的位置和形态。 序章“近、现代教育中教育与生活的分离——日本生活作文教育研究的出发点”是要明确本研究的问题意识。序章以思考近代教育中教育与生活分离的基本问题为起点,从两方面:现代儿童的生活现状和我国小学语文学科教育中作文教学的现状,阐明这一基本问题在现代条件下的表现。近代教育中教育与生活分离的问题,在现代表现为儿童生活中,人的生存、发展的现实生活所具有的教育力量开始全面丧失。从60年代经济高度成长期以来的日本儿童生活和当前中国城市地区儿童生活的变化可以发现这一危机的存在。比较中日两国儿童生活的变化,可以发现现代化运动中存在的共同倾向。另一方面,近代学校教育中以知识传授为中心的学科课程和教学在现代学科教学中过度发展并扭曲。我国小学作文教学中存在的形式训练的作文教学以功利的应试作文表达能力为追求目标,形成由教学目标、教材、教学方法构成的教学结构。这样的教学结构导致作文教学中背离生活的倾向严重,使作文教学丧失了促进儿童主体性人格形成的教育作用。现代中国教育应当进一步认识近代学校教育的局限性,应当意识到现代儿童生活发生的变化及存在的问题,在这一时代背景下,吸取世界各国的教育经验,探究具体学科教学(例如作文教学)的改造问题。 第一部分“近代日本生活作文教育的历史和思想”中论述了生活作文教育发展的历史过程中的主要代表人物的思想和重要实践,意图阐明生活作文教育发展的脉络。 在生活作文教育的历史中,芦田惠之助的思想和实践以及艺术自由教育运动中的作文指导仅是这一历史的前史。二者对作文教学有着重大的影响,但二者并未提出生活作文的概念。从生活作文教育发展来看,二者所涉及的课题始终是生活作文中必然要接触的基本问题。芦田、铃木三重吉和北原白秋等人的思想始终影响着生活作文的思想和实践,因此在论述生活作文教育的历史时,必须对二者给与适当地位和论述。 芦田的方法是通过回归传统来追求教育的主体性的。这可以说是日本教育中的一个基本课题。传统的思想方法在恢复价值的追求中是有意义的,但显然它同近代教育的基本原则存在着矛盾和冲突。日本教育的发展中并没有寻找到解决这种矛盾的较好方法,教育的主体性,包括教育价值的主体性和儿童学习的主体性问题始终存在。 作为大正时期自由主义教育的一翼,铃木和北原提倡“童心主义”的儿童观,并以此来指导文章表达活动。这种儿童本位的作文指导方法同样是追求教育价值主体性的表现,迄今仍有意义。但文学性的作文指导的力量仅限于社会的某一阶层,它无法解决公共教育规模上的教学问题。另一方面,当资本主义的发展出现了不平衡时,占社会大多数的儿童所处的生活问题就会抬头,文章表达无法仅仅安于富于诗意的童心吐露。 作为面对现实生活的教学方法,野村芳兵卫在课程上对生活教育的作用的探讨和小砂丘忠义对人性及儿童的思考都为确立生活作文教育的思想基础作出了贡献。生活于本世纪30年代日本资本主义发展不平衡时期的野村和小砂丘离开传统精神和自由主义,走向生活,走向现实主义,因为他们需要回答那个时代的生活给教育提出的课题。当然,野村的基于客观功利主义的生活教育说是一种承认现实的生活、教育姿态,小砂丘的在现存生活中追求人的形成的思想是一种批判现实的生活、教育姿态,两者是有所不同的。进而,实证的调查作文和立足于地区的北方性 2 教育都是生活作文在教育实际中的展开。调查作文是促使儿童准确把握 自然和社会现实的方法,是运用科学方法和把握生活现实的结合。处于 特殊地区的北方性教育是在沉重的生存压力下对生活的探究,它反映了 地区生活是生活作文运动的基础。 以野村和小砂丘为同人的杂志《作文生活》p92O年代-193O年代) 提出和明确了生活作文的教育方法。生活作文的基本概念是?

二、如何搞好农村小学作文教学(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如何搞好农村小学作文教学(论文提纲范文)

(1)读书·读人·读物——金克木编年录(论文提纲范文)

上编 学习时代
    明末清初
    道光年间
    1861年
    1894年
    1906年
    1907年
    1911年
    1912年 1岁(6)
    1913年 2岁
    1914年 3岁
    1915年 4岁
    1916年 5岁
    1917年 6岁
    1918年 7岁
    1919年 8岁
    1920年 9岁
    1921年—1925年 10—14岁(10)
    1926年 15岁
    1927年 16岁
    1928年 17岁
    1929年 18岁
    1930年 19岁
    1931年 20岁
    1932年 21岁
    1933年 22岁
    1934年 23岁
    1935年 24岁
    1936年 25岁
    1937年 26岁
    1938年 27岁
    1939年 28岁
    1940年 29岁
    1941年 30岁
    1942年 31岁
    1943年 32岁
    1944年 33岁
    1945年 34岁
中编 为师时代
    1946年 35岁
    1947年 36岁
    1948年 37岁
    1949年 38岁
    1950年 39岁
    1951年 40岁
    1952年 41岁
    1953年 42岁
    1954年 43岁
    1955年 44岁
    1956年 45岁
    1957年 46岁
    1958年 47岁
    1959年 48岁
    1960年 49岁
    1961年 50岁
    1962年 51岁
    1963年 52岁
    1964年 53岁
    1965年 54岁
    1966年 55岁
    1967年 56岁
    1968年 57岁
    1969年 58岁
    1970年 59岁
    1971年 60岁
    1972年 61岁
    1973年 62岁
    1974年 63岁
    1975年 64岁
    1976年 65岁
    1977年 66岁
    1978年 67岁
    1979年 68岁
    1980年 69岁
    1981年 70岁
下编 神游时代
    1982年 71岁
    1983年 72岁
    1984年 73岁
    1985年 74岁
    1986年 75岁
    1987年 76岁
    1988年 77岁
    1989年 78岁
    1990年 79岁
    1991年 80岁
    1992年 81岁
    1993年 82岁
    1994年 83岁
    1995年 84岁
    1996年 85岁
    1997年 86岁
    1998年 87岁
    1999年 88岁
    2000年 89岁
    2001年
    2002年
    2011年

(3)基于具身认知的教师培训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导论
    一、研究的背景与意义
    二、文献综述
    三、核心概念界定
    四、研究目标与问题
    五、研究思路与方法
    六、本研究的创新之处
第一章 教师培训的始基:对教师专业发展、理想形象及素质的理解
    第一节 教师专业发展的涵义、实质及其阶段
        一、教师专业发展的涵义
        二、教师专业发展的实质
        三、教师专业发展的阶段
    第二节 教师的理想形象--反思性实践者
        一、教师形象概述
        二、教师的理想形象:从教学技术员到反思性实践者的转向
    第三节 教师的素质
        一、教师素质的内涵
        二、教师素质的结构
第二章 渊源、流派与困厄:对离身认知的审视
    第一节 离身认知的思想渊源
        一、身心二元论
        二、功能主义
        三、思想语言假说
        四、图灵测试
    第二节 离身认知的主要流派与困厄
        一、符号计算主义
        二、联结主义
        三、离身认知的困厄
第三章 教师离身培训的缺陷:来自现场的调查
    第一节 教师培训个案介绍
        一、S大学的基本情况
        二、S大学教育学院、教师培训学院的基本情况
        三、本研究中的教师培训项目简介
    第二节 教师离身培训存在的主要问题
        一、本体论:身心分离
        二、价值论:为什么培训
        三、知识论:培训什么——学科本位
        四、方法论:怎样培训
第四章 认识“第二代认知科学”:对具身认知的探讨
    第一节 具身认知的内涵与效应
        一、具身认知的内涵
        二、具身效应
    第二节 具身认知产生的基础
        一、哲学基础
        二、心理学基础
    第三节 具身认知的优势、局限与未来进路
        一、具身认知的优势
        二、具身认知的局限
        三、具身认知的未来进路
第五章 超越与贡献:具身认知在教师培训中的运用
    第一节 具身认知用于指导教师培训的适切性
        一、把“人”当作“人”
        二、缄默知识习得的主要途径
        三、契合教师教育的实践取向
    第二节 教师具身培训的主要原则
        一、悬置与还原
        二、体验
        三、反思
    第三节 具身认知在教师培训中的价值体现
        一、本体论:身心一体
        二、价值论:为什么培训
        三、知识论:培训什么——问题中心
        四、方法论:怎样培训
    第四节 教师具身培训的范例——合作教学
        一、合作教学的涵义与缘起
        二、合作教学的典型模式
        三、合作教学高度契合教师具身培训的理念与要求
结语
参考文献
附录
攻读学位期间的主要科研成果
后记

(4)乡土资源视角下农村小学起始作文教学研究 ——以Y县为例(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绪论
    一、研究缘起
        (一)小学起始作文渐渐远离了生活
        (二)《新课标》强调“作文要接地气”
        (三)作文教学离不开生活实践
        (四)乡土资源给习作提供了多样选择
    二、研究目的
    三、文献综述
        (一)乡土文化研究
        (二)乡土教育研究
        (三)乡土作文教学研究
        (四)小学起始作文教学研究
        (五)述评
    四、核心概念的界定
        (一)乡土资源
        (二)小学起始作文
    五、研究方法
        (一)文献研究法
        (二)调查法
第一章 乡土资源对农村小学起始作文教学的意义和价值
    一、体现新课标的理念价值
    二、促进中华民族传统文化的传承
    三、促进师生重新去认识家乡
    四、促进农村师生的健康成长
第二章 农村小学起始作文的现状、问题及原因分析
    一、农村小学起始作文的现状及问题
        (一)学生的习作兴趣及态度堪忧
        (二)习作素材的收集比较匮乏
        (三)小学起始作文虚假风盛行
    二、原因分析
        (一)考评机制使作文内容远离乡土、缺乏真情实感
        (二)教师的乡土意识淡薄,缺少一双识“乡土”的慧眼
        (三)学生盲目追潮流,对家乡的认知和认同感逐渐消失
第三章 基本理念:依托乡土资源,推动农村小学起始作文良性发展
    一、乡土资源:作文教学之根
        (一)探寻有根的作文教学
        (二)“生活作文”才是教学之根
        (三)“人文合一”是乡土作文的价值追求
    二、乡土教育:素质教育的手段与培养家国情怀的途径
        (一)灌输式教育已不再是唯一
        (二)素质教育离不开乡土教育
        (三)培养家国情怀需要乡土教育
第四章 实践路径:乡土资源视角下开展农村小学起始作文教学的举措
    一、课程改革需要乡土资源
        (一)重视校本课程的开发和利用
        (二)乡土资源有他独特的优势
        (三)社会要给予学校乡土教育的支持
    二、乡土资源可以成为起始作文教学的“捷径”
        (一)乡土资源也是一种财富
        (二)发现身边无处不在的乡土美
        (三)真情实感的流露才是习作之需
        (四)乡土教育,是时代之需
    三、开展“写作即生活”的乡土教育习作
        (一)学习生活方面
        (二)家庭生活方面
    四、引导学生收集“活资源”,做家乡的代言人
        (一)让学生去乡土资源中“采蜜”
        (二)培养学生勇于分享的习惯
        (三)敢于介绍家乡,做历史文化的传承人
结语
致谢
参考文献
附录:
    一、调查问卷
    二、访谈提纲

(5)提高温岭农村小学生作文水平有效途径 ——以浙江省温岭市白山小学为个案(论文提纲范文)

内容摘要
Abstract
绪论
    (一) 选题意义
    (二) 研究现状
    (三) 研究方法
        1. 文献分析法
        2. 调查研究法
        3. 个案分析法
    (四) 研究重点、难点与创新之处
        1. 研究重点
        2. 研究难点
        3. 创新之处
一、温岭农村小学生作文水平及教学现状分析
    (一) 温岭农村小学作文水平调查
    (二) 对温岭农村小学作文教学现状分析
        1. 作文教学基础薄弱
        2. 作文教学定位不明确
        3. 作文教学改革势在必行
    (三) 新课程理念下校本教研中个性作文的探索
        1. 课堂个性作文教学的探究
        2. 作文课程资源的开发
    (四) 农村小学作文教学的创新性思考
二、温岭农村小学作文教学中存在的问题
    (一) 学生知识面较窄
    (二) 学生作文积极性不高
    (三) 学生作文缺乏真情实感
    (四) 教师教学方法有待革新
三、温岭农村小学作文教学中问题的原因
    (一) 学生因素
        1. 知识匮乏
        2. 缺乏必要的生活经验
        3. 缺少必要的语言积累
        4. 缺乏兴趣
        5. 缺乏真情实感
    (二) 教师因素
        1. 教师自身素质有待提升
        2. 对作文教学的重视不够
        3. 作文教学模式化
    (三) 学校、家庭、社会等外界因素
        1. 学校因素
        2. 家庭因素
        3. 社会因素
四、提高温岭农村小学作文教学水平的对策
    (一) 拓宽知识面,培养基本的作文能力
        1. 提高语言储备量
        2. 加强对作文基本能力的培养
        3. 引导学生在生活中学会观察和发现
        4. 指导学生多渠道累积素材
    (二) 创新作文教学方法
        1. 加强对选材立意的作前指导
        2. 加强谋篇布局的作时辅导
        3. 注意批改讲评的作后辅导
    (三) 激发学生作文兴趣,提供发表平台
    (五) 提升学校、家庭、社会等因素的积极影响力
        1. 革新学校的作文教育教学模式
        2. 加强家庭生活经验的累积
        3. 加强社会对学校建设的支持力度
    (六) 立足学情,因材施教
结论
参考文献
附录
    附录1:小学生中年级诵读篇目
    附录2:人教版四年级上册教材读写训练点
致谢

(6)谈如何激发农村小学生的作文兴趣(论文提纲范文)

一、立足生活, 培养兴趣
二、细致观察, 激发兴趣
三、说写结合, 激发兴趣
    1. 让教学语言富有情感
    2. 领略语言教材美的情感
    3. 从自我体验中引说
    4. 从生活见闻引说
四、创设情境, 激发兴趣
五、精彩讲评, 激发兴趣
六、高分激励, 激发兴趣
    1. 不吝啬分数
    2. 表扬强化
    3. 激励为主
七、评改自主, 激发兴趣
    1. 学生自改
    2. 学生互改
八、精彩课外, 激发兴趣
九、实用为主, 兴趣盎然

(7)十年磨一剑 百折亦不回——德清县高桥小学作文教学特色之路创建纪实(论文提纲范文)

一、制定一个规划确立作文教学特色的目标
二、依托两大载体搭设作文教学特色的舞台
三、搞好三个结合夯实作文教学特色的基石
    (一) 与乡土文化相结合
        1. 观察美丽的乡野风光
        2. 记录独特的民俗风情
        3. 体察巨大的农村变化
        4. 感受有趣的乡村生活
    (二) 与课外积累相结合
    (三) 与各学段写作训练目标相结合
四、四个加强保障作文教学特色的创建

(9)中国教育的城乡差异 ——一种文化再生产现象的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引论
    一、研究的背景
    二、论题的选择
    三、研究主题及其框架
    四、研究方法
    五、研究的意义及创新
第一章 文献述评
    一、再生产理论渊源
    二、几种再生产理论
    三、近年来关于文化再生产理论的探讨及其实证研究
第二章 城乡教育差异的背景和家庭中文化资本的差异
    一、城乡差异的历史与根源
    二、经济上的差距
    三、城乡居民文化上的差距及其为子女提供文化资本的差异
    四、城乡正规幼儿教育的差距
    五、城乡早期教育结果的差异
第三章 教育政策中的文化倾向
    一、新中国成立以后的17年
    二、“文化大革命”期间
    三、1978年以后
    四、本章小结
第四章 教育内容与评价标准的文化倾向:教科书与高考试卷分析
    一、教科书(语文)分析
    二、高考试卷(语文)分析
第五章 教育实践过程中的城乡差异:个案研究
    一、案例背景材料
    二、课程表分析
    三、教案分析
    四、师资力量及教学条件分析
    五、学校规范分析
    六、学生家庭背景分析
    七、学生对自身地位的认同:不平等的合法化
    八、本章小结
第六章 从文化再生产到社会再生产
    一、大学生的城乡身份分析
    二、大学生专业选择的城乡差异
第七章 结论与思考
    一、入学前的城乡差异
    二、学校教育存在着文化再生产现象
    三、文化再生产的结果是社会再生产
    四、再生产循环圈的中断
    五、几个需要进一步探讨的问题
参考文献
后记

(10)日本生活作文教育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序章 近、现代教育中教育与生活的分离——日本生活作文教育研究的出发点
    其一 现代中国城市地区儿童生活诸问题——与日本高度成长期以来儿童生活的变化相比较
        第一节 中日比较研究中对近代教育的特性的思考
        第二节 日本高度成长期以来儿童生活的变化
        一、 高度成长期以来日本家庭结构及家庭生活的变化
        二、 高度成长期以来日本儿童学习生活的变化
        三、 高度成长期以来日本儿童文化、游戏生活的变化
        第三节 现代中国城市地区儿童生活诸问题
        一、 现代中国城市地区家庭生活的现状与问题
        二、 现代中国城市地区儿童学习生活的现状与问题
        三、 现代中国城市地区儿童文化生活的现状与问题
    其二 形式训练作文教学批判——以上海地区小学作文教学为分析对象
        第一节 当前作文教学中的问题及其根源
        第二节 作文教学目标在实际教学中的现状
        一、 作文教学目标在实际教学中的现状
        二、 应当真正落实《课程标准》的教学目标
        第三节 形式训练作文教材剖析
        一、 语言主义的教材编制指导思想
        二、 形式训练作文教材中关于作文文体的规定
        三、 形式训练作文教材的系列
        四、 形式训练作文教材中的作文指导
        第四节 形式训练作文教学方法剖析
        一、 命题作文系列中的表达的分类训练
        二、 写作程序训练中的虚假作文问题
        三、 为作文而模拟生活的方法
第一部分 近代日本生活作文教育的历史和思想
    第一章 芦田惠之助与“随意选题”说
        第一节 芦田对日本近代教育的批判
        第二节 芦田自身思想转变中的东洋性
        第三节 “随意选题”说的教育、教学思想
        一、 芦田的儿童观
        二、 芦田以“随意选题”为中心的教育思想
        三、 “随意”说和“课题”说论争的内容和意义
        四、 “随意选题”作文指导的过程和方法
        第四节 “随意选题”思想的局限性
        一、 芦田及近代教育东洋化运动的局限性
        二、 “随意选题”教学实践的末路及其转机
    第二章 艺术自由教育运动及其作文指导——铃木三重吉和北原白秋的思想和方法
        第一节 铃木三童吉创导的儿童文学运动中的作文指导
        一、 铃木创导的儿童文学运动的意义
        二、 铃木的文体论及文章表述指导方法
        第二节 北原白秋的儿童自由诗论及其指导方法
        一、 北原对学校教育的批判
        二、 北原的儿童诗论
        三、 北原儿童自由诗写作指导中的类型和评语
        第三节 对艺术自由教育运动思想的批判
        一、 《赤鸟》运动在日本学校教育中的实际情况
        二、 对唯艺术儿童诗论的批判
    第三章 野村芳兵卫的生活教育思想及其生活作文的思想和方法
        第一节 野村的生活教育思想的发展
        一、 野村的生活教育论中的神学
        二、 野村由神学到人学的转变
        第二节 野村生活教育思想中的课程论
        一、 野村的“人生科”的课程思想
        二、 野村的生活训练说及其课程论
        三、 野村课程论中的读书·生活两分说
        第三节 野村的生活作文的思想和方法
        一、 包含“文集制作”的作文指导方法
        二、 写作教学的五种样式
        三、 “真实地写”的具体指导要求
    第四章 小砂丘忠义的生活作文教育思想
        第一节 小砂丘的生活作文思想的原型
        一、 小砂丘的生活背景及其性格
        二、 小砂丘生活作文思想的原型
        第二节 小砂丘的教育观和儿童观
        一、 现状批判中的小砂丘的教育观
        二、 小砂丘对人的本质特性的把握
        三、 小砂丘的儿童观
        第三节 小砂丘强调的文章表达技术指导
    第五章 生活作文的教育实践形态:调查作文与北方性教育运动
        第一节 生活调查作文的思想和方法
        一、 从解放儿童生活到重视社会性
        二、 生活调查作文的方法
        第二节 “北方性教育运动”的思想和方法
        一、 立足于地区生活的“北方性教育运动”
        二、 从生活作文走向“生产性现实主义作文”
        三、 北方生活作文的实践形态:“生活学习”和“共同研究”
    第六章 战后生活作文教育的复兴
        第一节 从对新教育的反省走向生活作文教育的复兴
        一、 战后新教育的兴起及其弱点
        二、 实用主义哲学对认识客观真实的丢弃
        三、 工具主义对于真伪问题的丢弃
        第二节 战后生活作文教育的典型——《山音回响学校》的意义
        一、 农村少年儿童的生活意识与生活作文——江口江一的《母亲的死及其此后》
        二、 无着成恭的社会科教学中的生活作文教育实践的意义
        第三节 战后生活作文运动中的一系列实践
        一、 生活调查作文方法的发展——相川日出雄的“新地理历史教育”
        二、 与生活作文相结合的班级集体建设实践
        三、 地区教育中的生活作文实践
第二部分 战后日本生活作文教育理论研究
    第七章 儿童认识发展与生活作文——以小川太郎的生活作文的认识论研究为中心
        第一节 小川太郎生活作文的认识论研究的出发点
        一、 日本教育上的“异化”问题
        二、 教育上“异化”的根源
        第二节 认识自由论与生活作文
        一、 小川太郎的认识自由论的含义
        二、 认识自由论中的打破固定观念的观察与思考
        三、 认识自由论与写作
        四、 认识自由论的现时定位:作为与“异化”抗争的武器
        第三节 认识过程与生活作文
        一、 以《实践论》为基础的小川太郎的认识论
        二、 生活作文中的感性认识
        三、 生活作文中由现象认识至本质认识的过程
    第八章 集体的教育作用与生活作文
        第一节 战后日本教育中的“学习集体”理论
        第二节 生活作文与发挥集体的教育作用之关系
        一、 生活作文的集体化是个体成长与集体发展相辅相成的过程
        二、 生活作文的集体化提高认识的水平
        三、 生活作文集体化的发展方向
        第三节 班级集体建设理论与集体作文动
        一、 班级集体建设的方法:培养自治的班级集体
        二、 班级集体建设是“创造班级历史”的过程
        三、 班级集体建设与学科学习
        四、 班级集体作文的方法和形态
        第四节 集体思维理论与集体作文活动
        一、 认识水平在集体思维中的交融
        二、 集体思维的组织方法
    第九章 儿童主体性人格的发展与生活作文
        第一节 人格理论的基本框架
        一、 关于人格概念的探究及其教育性价值
        二、 人格结构的把握及其方法
        三、 人格的行为特征
        第二节 劳动在人格形成中的作用
        一、 活动是人同外界交互作用的媒介
        二、 劳动是体现人的本质的活动
        三、 劳动与人的能力形成、人格形成
        四、 历史上学习活动的形态
        五、 直接体验性学习与间接经验学习
        六、 人类学习的历史性过程及其性质
        七、 教学活动的重构:具有劳动本质特性的学习活动
        第三节 生活作文是促进人格形成的活动
        一、 主体性活动的丧失是人格形成上的严重障碍
        二、 有意识地重构儿童的主体性活动是学校教育的任务
        三、 儿童生活作文活动的特性
        第四节 从生活作文中把握儿童主体性人格的发展阶段
        一、 通过作文把握儿童人格的方法
        二、 通过作文把握儿童人格发展的阶段特性
        (一) 小学低年级的儿童人格发展的阶段特性
        (二) 小学中年级的儿童人格发展的阶段特性
        (三) 小学高年级及初中的儿童人格发展的阶段特性
    结语: 战后生活作文教育理论研究中存在的问题
第三部分 现代日本作文教育中的生活作文教育——以日本中小学国语教科书为分析对象
    第十章 日本国语教科书的现状及从生活作文教育角度对作文教材的分析
        第一节 战后日本国语教科书的发展与现状
        一、 学习指导要领的法规性
        二、 国语教科书编写、出版的历史与现状
        三、 教科书检定制度概要
        四、 教科书的选择、采用方法
        第二节 从生活作文教育的角度对国语教科书中的作文教材的分析
        一、 小学国语教科书中的作文教材
        二、 初中国语教科书中的作文教材
        三、 从生活作文教育角度对国语教科书中的作文教材的分析
    第十一章 日本小学国语教科书中的作文教材之分析
        第一节 儿童诗写作的教材安排及内容
        一、 儿童诗创作、教学运动的历史概貌
        二、 小学国语教科书中儿童诗教材的安排
        三、 儿童诗作文教材选例
        四、 生活诗“山芋”及其相关儿童作品在教科书中的位置
        第二节 调查作文的教材安排及内容
        一、 调查作文与学科教育之关系
        二、 调查作文的教材安排
        三、 调查作文教材选例
        第三节 集体作文的教材安排及内容
        一、 集体作文的形态与类别
        二、 集体作文的教材安排
        三、 集体作文教材选例
        第四节 生活记录·自我成长史(作文文集)的教材安排及内容
        一、 自我成长史作文的若干阶段
        二、 生活记录·作文文集的教材安排
        三、 生活记录·作文文集的教材选例
    第十二章 日本初中国语教科书中的作文教材之分析
        第一节 初中国语教科书中调查作文的展开
        一、 与自然科学相结合的调查作文
        二、 与社会科学相结合的调查作文
        三、 有关语言现象的调查作文
        第二节 初中国语教科书中集体作文的展开
        一、 学生自编书籍、刊物中的集体作文
        二、 内含矛盾的课题的讨论及其作文
        三、 创造性活动中的集体作文
        第三节 初中国语教科书中认识自我作文的展开
        一、 在关注生活中形成自己的看法
        二、 “父亲与工作”——从家庭走向社会的作文课题
        三、 在阅读同龄人的经历中反观自我
终章 现代教育中“生活”的发现与生活作文教育
参考文献
后记

四、如何搞好农村小学作文教学(论文参考文献)

  • [1]读书·读人·读物——金克木编年录[J]. 黄德海. 江南, 2021(05)
  • [2]如何提升农村小学生习作水平的探索[A]. 安素英,杨晓慧,刘艳玲,田野,安建. 《教师教学能力发展研究》科研成果集(第十五卷), 2018
  • [3]基于具身认知的教师培训研究[D]. 王会亭. 苏州大学, 2017(04)
  • [4]乡土资源视角下农村小学起始作文教学研究 ——以Y县为例[D]. 李朝茂. 贵州师范大学, 2016(03)
  • [5]提高温岭农村小学生作文水平有效途径 ——以浙江省温岭市白山小学为个案[D]. 孙洪卫. 华中师范大学, 2013(05)
  • [6]谈如何激发农村小学生的作文兴趣[J]. 颜萍. 文教资料, 2013(27)
  • [7]十年磨一剑 百折亦不回——德清县高桥小学作文教学特色之路创建纪实[J]. 沈建章. 作文教学研究, 2011(02)
  • [8]2010年《作文教学研究》总目录[J]. 本刊编辑部. 作文教学研究, 2010(06)
  • [9]中国教育的城乡差异 ——一种文化再生产现象的分析[D]. 余秀兰. 南京大学, 2002(11)
  • [10]日本生活作文教育研究[D]. 方明生. 华东师范大学, 2000(01)

标签:;  ;  ;  ;  ;  

如何改进农村小学作文教学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