左心室重构对心室动脉瘤形成的影响

左心室重构对心室动脉瘤形成的影响

一、左室重构对室壁瘤形成的影响(论文文献综述)

井然[1](2021)在《18F-FDG PET心脏功能评估对植入型心律转复除颤器置入患者室性心律失常事件预测作用的研究》文中认为研究背景室性心律失常是(Ventricular Arrhythmia,VA)是心脏性猝死(Sudden Cardiac Death,SCD)主要原因之一。对VA风险的准确预测和早期发现是预防SCD发生的重要策略之一。左室射血分数(Left Ventricular Ejection Fraction,LVEF)作为评价心脏功能的影像学指标,常常用于识别SCD高危风险,但其对VA预测能力较弱。多种心脏疾患导致的心室复杂或异常的解剖结构,心肌病变或瘢痕等病理状态为VA提供了触发因素和维持基质,更导致了心脏功能的异常。18氟-氟脱氧葡萄糖正电子发射断层显像(18F-fluorodeoxyglucose Positron Emission Tomography,18F-FDGPET)基于其代谢性示踪剂的特殊效能,在影像学评估心脏整体及局部功能中显示独特优势。本研究拟利用18F-FDG PET,对置入植入型心律转复除颤器(Implantable Cardioverter-Defibrillator,ICD)的患者进行前瞻性研究,探究研究期内发生VA事件患者心脏功能的影像学特征,探讨基于18F-FDG PET的心脏功能评估预测VA发生的可能性,为VA乃至SCD的有效防治提供新技术途径。研究方法本研究为前瞻性研究。从2017年11月至2019年1月由阜外医院纳入拟植入ICD的患者。所有患者在术前进行99m锝-甲氧基异丁基异腈(99mTc-MIBI)门控单光子发射计算机断层成像术(Single-Photon Emission Computed Tomography,SPECT)/18F-FDG PET检查。图像分析采用美国心脏协会推荐的17节段分析法。ICD术后每6~12个月,或必要时对患者进行随访。通过对ICD程控或追踪医疗记录明确VA事件。分析图像各参数结果与VA发生的相关性。研究结果本部分研究纳入51例患者(33名男性,53.9±17.2岁),在平均随访12.2±6.4月(所有患者随访时间在1个月~2年)后有17例患者(33.3%)发生了 VA,其中共有57人次室性心动过速(其中39阵接受抗心动过速起搏治疗,15阵接受电击治疗后转复)及5人次心室颤动(均系ICD电击治疗后转复)。与无VA事件患者相比,VA患者的相位标准差较大(51.4°±14.0°vs.34.0°±15.0°)、带宽更宽(172.9°±39.8°vs.128.7°±49.9°)、总室壁增厚率评分更高(Sum Thickening Score,STS,29.5±11.1 vs.17.8±13.2)、总室壁运动评分更高(42.9±11.5 vs.33.0±19.0)及瘢痕面积(17.7±12.4%vs.7.0±7.9%)较大。其中 14 名患者同时进行了 SPECT/18F-FDGPET及心脏核磁检查,将两种检查进行对比,18F-FDG PET识别瘢痕与心肌钆对比剂延迟显像增强中等相关(McNemer检验P=0.5;Kappa系数为0.44,P=0.047)。Cox回归分析示相位标准差、带宽、STS及心肌瘢痕与VA相关。利用约登指数计算危险因素参考临界值:相位标准差为36.6°(敏感度58.82%,特异度88.24%),带宽157.6°(敏感度67.65%,特异度76.47%),STS 26.5分(敏感度63.64%,特异度73.33%),瘢痕面积9.5%(敏感度64.71%,特异度76.47%)。相位标准差、带宽、STS及瘢痕面积的ROC曲线下面积分别为0.78,0.73,0.72和0.71。VA事件生存曲线提示患者合并危险因素越多发生VA风险越高,合并4项,1~3项及未合并危险因素的风险分别为 64.7%,26.3%及 6.67%(logrank P=0.0011)。研究结论对置入ICD患者的前瞻性研究发现,VA事件发生者心脏功能的18F-FDGPET评估影像学具有心脏不同步增加、STS较高以及心肌瘢痕面积较大等重要特征。18F-FDG PET心脏功能评估上述三项指标独立或合并存在,提示患者VA风险程度,具有VA发生的预测作用。研究背景评估室性心律失常(Ventricular Arrhythmia,VA)患者心肌特点,对于发现室性心律失常危险因素,预防心脏性猝死(Sudden Cardiac Death,SCD)及选择恰当的植入型心律转复除颤器(Implantable Cardioverter-Fibrillation,ICD)适应证患者具有重要价值。由于致病病因不同,心肌基质不均一性等,对有VA风险患者的心肌评价既应作为一个连续的整体来考虑,也要进行节段性分析。本研究旨在通过18氟-氟脱氧葡萄糖正电子发射断层显像(18F-fluorodeoxyglucose Positron Emission Tomography,18F-FDG PET)评估节段性室壁增厚率对ICD患者室性心律失常的预测价值。研究方法 本部分研究纳入56名拟植入ICD的患者。术前均行99m锝-甲氧基异丁基异腈(99mTc-MIBI)门控单光子发射计算机断层成像术(Single-Photon Emission Computed Tomography,SPECT)心肌显像和18F-FDG PET心肌代谢显像。图像通过美国心脏协会推荐的1 7节段分析法,应用QGS软件获得室壁增厚率(Wall thickening,WT),室壁厚度(Wallmotion,WM),左室舒张末容积(Left Ventricular End Diastolic Volume,LVEDV),左室收缩末容积(Left Ventricular End Systolic Volume,LVES V),左室射血分数(left ventricular ejection fraction,LVEF);应用QPS软件自动算法量化分析心肌瘢痕及冬眠心肌面积等指标。患者在植入ICD后每6-12个月进行定期随访,或当患者接收ICD治疗或必要时对患者进行额外随访。观察患者发生VA的情况,分析患者SPECT/18F-FDG PET心肌影像学特点与发生室性心律失常的相关性。研究结果在分析的56例患者(40名男性,54.7±16.8岁)中,18例(32.14%)出现VA。对952个节段的局部功能(WT/WM)和心肌活性(正常、不匹配、瘢痕)进行了评估。与无VA组相比,VA组WT正常节段和WM正常节段比率明显降低(分别为19%vs.37%,15%vs.25%,均P<0.001),WT消失节段和反向运动节段发生率明显升高(分别为28%vs.12%,9%vs.4%,P<0.001,P<0.05)。依据节段活性分层,VA组患者灌注正常节段中WT正常节段比率偏低(30%vs.44%,P<0.05),WT消失节段的比例较高(18%vs.8%,P<0.001),且上述分布情况在冬眠心肌组(11%vs.33%,33%vs.16%,P<0.001,P<0.05),及心肌瘢痕组(3%vs.14%,44%vs.24%,P 值均<0.001)一致。WM节段分布显示,无 VA 患者心肌瘢痕节段中正常WM节段比率更高(14%vs.0%,P<0.001)。以Logistic回归分析患者节段性心肌SPECT/18F-FDG PET影像学特点显示,WT及心肌瘢痕(OR,1.513,95%CI 1.014-2.258,P=0.043)与 VA 的发生有关。WT 分数越高,发生 VA风险越大(1 至 3 分时 OR 和 95%CI 分别为 1.873[1.111-3.156],2.587[1.470-4.554]和4.907[2.596-9.276])。分析患者整体心肌特点,Cox回归分析显示,室壁增厚率总评分(Sum Thickening Score,STS)分数越高,瘢痕面积越大,VA发生率越高(HR分别为 1.049[1.003-1.097]及 1.040[1.003-1.079])。Kaplan-Meier生存曲线显示,WT消失的患者更易发生VA,无论伴或不伴瘢痕(P=0.002或P<0.001)。存在心肌瘢痕者合并WT异常更易发生VA(P=0.004),然而若WT正常,心肌瘢痕存在与否患者的预后无显着差异(P=0.668)。研究结论本研究利用18F-FDG PET对拟置入ICD患者节段性评估WT,可在STS评估心脏整体功能的基础之上更好的评估局部功能,以综合评估整体和局部心功能。此外本研究还发现,WT的评估有助于心肌瘢痕更好地识别存在VA高风险患者。

林晨[2](2021)在《IVIM技术评价STEMI患者PCI术后冠脉微循环功能障碍的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目的:本研究以心脏磁共振(cardiac magnetic resonance,CMR)晚期钆增强(late gadolinium enhancement,LGE)图像为金标准,探讨体素内不相干运动(intravoxel incoherent motion,IVIM)技术定量评估急性ST段抬高型心肌梗死患者(ST-segment elevation myocardial infarction,STEMI)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治疗术(percutaneous coronary intervention,PCI)后冠脉微循环功能障碍(coronary microvascular dysfunction,CMD)的可行性及价值。材料与方法:收集2017年1月到2020年6月在兰州大学第一医院确诊为急性心肌梗死(acute myocardial infarction,AMI)并在PCI术后1周内行CMR扫描的患者57人,根据相关排除标准,排除27名不符合要求的患者。最终纳入30名STEMI患者,同时纳入10名健康对照者。所有研究对象行西门子Magnetom Skyra 3.0T CMR检查。获得CMR标准两腔、三腔、四腔、左室短轴电影(cine)、LGE及IVIM图像。应用图像后处理软件,得到每位研究对象左心室功能参数及LGE百分比。利用MITK Diffusion软件获得所有研究对象左心室16节段心肌的IVIM相关参数f值、D值及D*值。使用SPSS 22.0软件进行各组数据的统计学分析。服从正态分布的计量资料用均数±标准差(x±s)表示,两独立样本间比较采用t检验。不满足正态分布的计量资料则用中位数(下四分位数,上四分位数)表示,两组间比较使用非参数Mann-Whitney U检验。使用组内相关系数(intraclass correlation coefficient,ICC)比较IVIM参数测量的一致性。绘制受试者工作特征曲线(receiver operating characteristic,ROC),分析各参数的诊断效能。结果:(1)30名STEMI患者的480个心肌节段纳入分析,153个节段为梗死心肌节段,其中36个节段发生微循环阻塞(microvascular obstruction,MVO),远端未受累心肌节段327个。10名健康对照者纳入正常心肌节段160个。(2)同一医师先后两次测量及不同医师测量的所有研究对象IVIM参数的ICC检验均具有良好一致性(ICC均>0.75)。(3)梗死心肌f值及D*小于远端未受累心肌的f值和D*值[0.79(0.77,0.82)vs.0.86(0.84,0.89),Z=-14.307,P<0.001;27.39(21.86,30.45)×10-3mm2/s vs.51.66(41.23,63.58)×10-3mm2/s,Z=-15.866,P<0.001];对发生梗死的心肌节段进一步亚组分析中,MVO节段的f值和D*值均小于无MVO的心肌节段[0.77(0.69,0.82)vs.0.80(0.78,0.82),Z=-3.024,P=0.002;15.16(11.68,20.00)×10-3mm2/s vs.28.91(26.33,30.30)×10-3mm2/s,Z=-8.496,P<0.001)];此外,STEMI患者远端未受累心肌节段D*值小于健康对照者正常心肌[51.66(41.23,63.58)×10-3mm2/s vs.53.64(47.20,68.39)×10-3mm2/s,Z=-1.987,P=0.047];(4)f值及D*值对梗死心肌及发生MVO的心肌都具有较高的诊断效能,D*值的准确性最高。D*值诊断梗死心肌的AUC为0.949、截断值为36.45×10-3mm2/s,灵敏度为96.1%,特异度88.4%;D*诊断梗死心肌有MVO的AUC为0.968、截断值为21.37×10-3mm2/s,灵敏度为86.1%,特异度95.7%。(5)f值及D*与LGE百分比具有相关性(r=-0.412、-0.821;P=0.024、P<0.001),随着延迟强化程度的增加,f值及D*呈减小的趋势,且D*值的相关程度最高。结论:本研究结果证实IVIM技术评价STEMI患者PCI术后冠脉微循环功能障碍是可行的。IVIM参数能定量评价STEMI患者梗死心肌节段,区分STEMI患者梗死心肌有无MVO的发生,其中f值及D*值能具有较高的诊断效能。IVIM技术为CMD的无创性CMR评价提供了新的临床指标和可靠方法。

林晨,陈梓娴,向晓睿,李瑞,张倩,南江,庄辛,薛敬梅,雷军强,郭顺林[3](2021)在《急性心肌梗死磁共振研究进展》文中研究表明急性心肌梗死是严重的心血管急症,患病率及死亡率均较高,虽然介入治疗可有效缓解部分患者的症状,但是患者的心肌危险区域、再灌注过程中的微循环损伤等与预后紧密相关。随着磁共振技术的快速发展,其在急性心肌梗死中的应用日益成熟,本文就心脏磁共振在急性心肌梗死中的最新研究进展做一综述。

吕盛龙[4](2020)在《STEMI急诊术后早期不良事件的相关因素与预测研究》文中研究指明第一部分急性ST段抬高型心肌梗死PCI术后MACE发生的相关因素及预测研究目的:本研究观察急性ST段抬高型心肌梗死急诊PCI术后住院期间MACE的发生情况及其相关因素,研究炎性因子、血小板参数与MACE的相关性及预测价值。方法:收集2017年10月至2019年10月期间于中部战区总医院心内科住院诊治的急性ST段抬高型心肌梗死并行直接PCI术的患者218例,根据住院期间有无发生不良心脏事件,将患者分为事件组(48例)和非事件组(170例)。比较事件组与非事件组两组间临床资料的差异,然后将有统计学意义的因素进行二元Logistic回归分析,探究MACE发生的独立相关因素。应用受试者工作特征(receiver operating characteristic,ROC)曲线分析炎性因子、血小板参数对急性心肌梗死患者PCI术后MACE发生的早期预测价值,通过统计学软件绘制ROC曲线,比较ROC曲线下面积,并计算约登指数,探寻最佳临界值。采用Pearson检验分析炎性因子及血小板参数之间的相关性。结果:1.与非事件组比较,事件组的年龄偏高(P<0.05),合并糖尿病病史比例较多(P<0.05),血清Cr、NT-proBNP水平显着升高(P<0.05),住院天数延长(P<0.05)。两组间在性别构成、高血压病史、吸烟史、TC、LDL-C、HDL-C、TG、UA、CK-MB峰值、cTnT峰值、前壁心肌梗死比例、LVEF方面无显着性差异(P>0.05);2.IRA病变部位方面,与非事件组比较,事件组的右冠脉病变及左主干病变比例较高(P<0.05),IRA各支亚组间比较,前降支近端病变发生MACE的比例高于远端病变(P<0.05),回旋支与右冠脉的近、远端病变之间无统计学差异(P>0.05),IRA开通时间方面,事件组IRA开通时间小于4h的比例较低,而大于8h的比例明显偏高(P<0.05),事件组non-IRA单支病变及双支病变比例较高(P<0.05);3.在炎性因子及血小板参数方面,与非事件组比较,事件组血清NLR、PLT、MPV、PLCR水平无显着性差异(P>0.05),而hs-CRP、PDW水平显着性升高(P<0.05);4.将有统计学差异的因素进行二元Logistic回归分析,年龄增加、IRA开通时间延长、NT-proBNP、hs-CRP、PDW水平升高为STEMI患者PCI术后住院期间MACE发生的独立危险因素(P<0.05);5.应用ROC曲线计算hs-CRP、PDW曲线下面积,hs-CRP预测MACE发生的AUC为0.840,hs-CRP的最佳临界值为5.49,敏感度为0.871,特异性为0.679,PDW预测MACE发生的AUC为0.690,PDW的最佳临界值为12.55,敏感度为0.935,特异性为0.462,进一步将hs-CRP与PDW进行相关性分析发现,hs-CRP与PDW两组变量未呈一定相关性(P>0.05)。结论:1.年龄增加、IRA开通时间延长、NT-proBNP、hs-CRP、PDW水平升高为STEMI急诊术后早期不良心脏事件的独立危险因素。2.急性STEMI的梗死部位与早期MACE有一定的关系,其中,右冠脉及左主干病变预后较差,前降支近端病变MACE发生率较高,回旋支与右冠脉的近、远端病变之间无明显差异。3.越早开通梗死相关血管,尽可能缩短心肌总缺血时间,对STEMI早期预后具有重要意义。4.急性STEMI合并多支血管病变时,除了积极开通梗死相关血管外,还需加强评估非梗死相关血管病变,可有效减少MACE发生。5.hs-CRP、PDW对早期MACE发生有一定预测价值,可以视为STEMI急诊PCI术后住院期间不良心脏事件的独立预测因子,联合监测有助于识别高危STEMI。第二部分急性ST段抬高型心肌梗死中医证型与早期不良心脏事件的关系研究目的:探讨急性ST段抬高型心肌梗死患者的中医证型分布及其与住院期间不良心脏事件的关系。方法:选取2018年4月至2019年4月期间在中部战区总医院心内科行急诊PCI术的ST段抬高型心肌梗死患者112例,按照《冠心病中医辨证标准》,依次分为实证组,虚实夹杂证组及虚证组,记录不同中医证型患者住院期间发生的不良心脏事件,分析中医证型与不良心脏事件发生的关系。结果:1、实证组34例(30.36%),虚实夹杂证组46例(41.07%),虚证组32例(28.57%)。2、入选的112例急性心肌梗死患者中,急诊PCI术后住院期间发生不良心脏事件总共30例,实证组中发生不良心脏事件共有5例(14.70%),虚实夹杂证组中发生不良心脏事件共有15例(32.61%),虚证组中发生不良心脏事件共有10例(31.25%),其中发现,与实证组比较,虚实夹杂证组及虚证组发生不良心脏事件的比例更高(P<0.05),而虚实夹杂证组与虚证组之间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急性ST段抬高型心肌梗死的中医证型以虚实夹杂证为多见,虚实夹杂证及虚证患者发生不良心脏事件的可能性较大,早期预后不良,而实证患者发生可能性较小,早期预后相对较好。

居宇静[5](2020)在《碎裂QRS波与急性心梗患者冠脉病变严重程度及罪犯血管关系的研究》文中研究指明背景与目的:急性心肌梗死是因为冠状动脉内的血流急剧减少或者中断,从而造成的心肌持续性缺血缺氧坏死,是一种死亡率极高及预后较差的心血管疾病,其首要治疗措施是开通罪犯血管。碎裂QRS波(Fragmented QRS,fQRS)是一种与心肌缺血及心肌瘢痕密切相关的心电图特征性表现。本研究的目的是探讨急性心肌梗死患者入院心电图出现fQRS与冠状动脉病变程度的关系以及是否可依据fQRS出现的导联位置来定位罪犯血管。方法:共纳入365例急性心肌梗死患者,年龄28-96岁,平均年龄为(62.00±17.50)岁。入院时行标准十二导联体表心电图,根据入院心电图是否存在fQRS分为两组:fQRS组174例,无fQRS组191例,记录fQRS组出现fQRS的心电图导联位置。所有患者均行冠状动脉造影术,根据这些患者的冠脉造影结果明确罪犯血管并计算Gensini积分。比较两组间的一般资料、Gensini积分、严重狭窄的冠脉数目等情况,分析急性心肌梗死患者入院心电图出现fQRS波与冠脉病变严重程度的关系,同时研究不同位置导联出现fQRS的罪犯血管分布,以明确是否可依据fQRS出现导联位置来定位罪犯血管。结果:1、fQRS组174例,无fQRS组191例,两组的性别、年龄、发病至入院时间、吸烟史、高血压史、糖尿病史、高密度脂蛋白胆固醇、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甘油三酯、总胆固醇、左心室射血分数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fQRS组的Gensini积分为47(32,68),无fQRS组的Gensini积分为38(24,57),两组间的Gensini积分存在统计学差异(p<0.05)。2、记录各患者左前降支、左回旋支、右冠状动脉中狭窄>70%的支数,其中,fQRS组中单支冠脉狭窄>70%的有109例,双支冠脉狭窄>70%的有41例,三支冠脉狭窄>70%的有24例;无fQRS组中单支冠脉狭窄>70%的有139例,双支冠脉狭窄>70%的有39例,三支冠脉狭窄>70%的有12例。两组间双支冠脉狭窄>70%所占比例无统计学差异(p=0.49),fQRS组中单支冠脉狭窄>70%所占比例少于无fQRS组(p=0.03),三支冠脉狭窄>70%所占比例大于无fQRS组(p=0.02)。3、将Gensini评分按三分位数分为低分值组(≤32)、中分值组(32-54)和高分值组(≥54),有序多分类logistic回归分析分别研究有无fQRS、单支或多支冠脉狭窄>70%、性别、年龄、发病至入院时间、吸烟史、高血压史、糖尿病史、高密度脂蛋白胆固醇、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甘油三酯、总胆固醇对产生不同分值的Gensini积分的影响,结果显示fQRS(OR=1.58,95%CI 1.07-2.32,p=0.02)和多支冠脉狭窄>70%(OR=2.33,95%CI 1.53-3.53,p<0.001)是预测高 Gensini 积分的独立预测因素。4、fQRS组中包括下壁fQRS 131例、前壁fQRS 24例、侧壁fQRS 6例、下壁+前壁fQRS 8例、下壁+侧壁fQRS 3例、下壁+前壁+侧壁fQRS 2例;下壁导联中fQRS的出现率显着高于前壁(p<0.001),也显着高于侧壁(p<0.001)。5、根据冠脉造影明确的罪犯血管结果显示,下壁fQRS组(n=131)中包括左前降支80例、左回旋支21例和右冠30例;前壁fQRS组(n=24)中包括左前降支14例、左回旋支4例和右冠6例;侧壁fQRS组(n=6)中包括左前降支2例、左回旋支2例和右冠2例;下壁fQRS组、前壁fQRS组和侧壁fQRS组三组间罪犯血管的分布没有统计学差异(p=0.61)。结论:1、入院心电图出现fQRS的急性心肌梗死患者的Gensini积分显着高于无fQRS的患者,且fQRS是预测急性心肌梗死患者高Gensini积分的独立预测因素,fQRS可在一定程度上反映急性心肌梗死患者冠脉病变的严重程度。2、fQRS多出现于心电图的下壁导联,fQRS分布导联位置与冠状动脉造影确认的罪犯血管缺乏一致性,故不能根据出现fQRS的心电图导联位置判定急性心肌梗死患者的罪犯血管。

宋仰午[6](2020)在《室壁瘤外科治疗策略探索》文中研究说明目前,我国冠心病患病人数超过1100万,且仍处于上升阶段,这带来了巨大的社会和经济负担。由冠心病引起的心肌梗死及其并发症室壁瘤如不进行干预,最终导致左室重塑、心力衰竭。对于心肌梗死后室壁瘤的外科治疗已有将近六十年的历史,大型回顾性研究显示左心室重建术减小了左室容积,恢复了左室形态,改善了患者近远期临床预后;然而2009年新英格兰医学杂志刊登的前瞻性随机对照试验STICH研究,却否定了其对患者预后的改善作用。本论文将基于中国医学科学院阜外医院1999年~2017年1398例行左心室重建术的患者数据库,分析患者临床特点,分析左心室重建术高危人群特征,并在合并缺血性二尖瓣返流人群中、冠状动脉无显着性狭窄人群中,进一步探索室壁瘤外科治疗策略。第一部分左心室重建术后患者中远期生存率风险预测模型建立和验证研究目的:本研究旨在行左心室重建术患者中,建立并验证患者中远期风险预测模型,探索影响患者预后的临床因素。方法:阜外医院1999~2017年1398例患者接受左心室重建术,本研究选取同期进行冠状动脉旁路移植术患者1233例。采用Cox比例风险模型以及Bootstrap模拟来探索左心室成形术后中远期生存率的预测因素,构建并验证该模型。结果:围术期死亡率为1.1%(14/1233),风险预测模型包含四个预测因子,分别为身体质量指数、既往卒中、糖尿病、术前二尖瓣关闭不全。该模型C统计量为0.742(95%置信区间为0.650~0.834),时间依赖曲线下面积为0.751,Hosmer-Lemeshow测试显示模型拟合程度较好(P>0.05),风险预测模型中,高、中、低风险组患者分别占总人群24.8%、41.0%、34.2%,其中,赋值大于等于8分列为高分险阻,6和7分列为中风险组,0至5分列为低风险组,三组患者8年死亡率分别为11%、6%和3%。结论:本研究在行左心室重建术的患者人群中建立并验证了中远期生存率风险预测模型,该模型对室壁瘤外科术后患者死亡风险进行评估,高风险患者远期更需要进行密切的关注和严格的二级预防药物治疗。第二部分:室壁瘤合并中度缺血性二尖瓣关闭不全患者中左心室重建术与左心室重建术同期二尖瓣手术临床结果对比研究目的:本研究旨在室壁瘤合并中度缺血性二尖瓣关闭不全患者中,对比左心室重建术与左心室重建术同期二尖瓣手术患者中期临床结果差异。方法:阜外医院1999~2017年1398例患者接受左心室重建术,本研究选取其中合并中度缺血性二尖瓣关闭不全患者523例,其中,448例接受左心室重建术,75例接受左心室重建术同期二尖瓣手术。一级终点事件为全因死亡率,二级终点事件为主要不良心脑血管事件,包括全因死亡、心肌梗死、卒中、再次二尖瓣手术。采用Cox比例风险探索影响患者预后的因素。敏感性分析中,排除未做冠状动脉旁路移植术的患者,进行上述统计分析。结果:研究人群中位随访期为41个月,风险矫正后,左心室重建术同期做与不做二尖瓣手术在全因死亡率(P=0.208)和主要不良心脑血管事件(P=0.817)均无显着性差异。敏感性分析中,风险矫正后,左心室重建术同期做与不做二尖瓣手术在全因死亡率(P=0.158)和主要不良心脑血管事件(P=0.651)方面,均无显着性差异。结论:心肌梗死后室壁瘤合并中度缺血性二尖瓣关闭不全患者,左心室重建术后患者中期临床结果与左心室重建术同期二尖瓣手术患者临床结果无显着性差异。第三部分:冠状动脉非阻塞性心肌梗死继发室壁瘤的外科治疗效果研究目的:冠状动脉无显着性狭窄患者发生心肌梗死(MINOCA)及室壁瘤目前临床资料很少,本研究旨在阐述这部分罕见病例临床特点及中期手术结果。方法:本研究纳入10例罕见病例,该部分患者冠状动脉无显着性病变但发生心肌梗死,同时室壁瘤形成。MINOCA诊断标准符合美国心脏病学会最新科学声明。左心室重建术手术适应症如下:左心室有囊袋样反常运动及不运动区域、既往有心肌梗死同时合并心衰症状、心绞痛或室性心律失常。主要不良心脑血管事件包括死亡、心肌梗死、卒中。研究人群中位随访时间为64.5个月。结果:7例MINOCA患者在4年内出现室壁瘤,3例患者第一次入院即合并室壁瘤。手术前,无患者服用血管紧张素转化酶抑制剂,分别有2、5、5例患者术前服用他汀类药物、双联抗血小板药物及β受体阻滞剂。术后随访无主要心脑血管不良事件发生。射血分数在随访期有显着性提高(P=0.0009)。结论:MINOCA患者需要接受严密随访和标准药物治疗,以防止室壁瘤出现。室壁瘤出现后,左心室重建术是一种可行的手术方式,中期结果令人满意。

郑彬彬[7](2020)在《沙库巴曲缬沙坦对急性心肌梗死患者左室重构的影响》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目的:本研究着眼于急性心肌梗死患者左室重构相关指标,对比沙库巴曲缬沙坦与贝那普利对左室重构的干预效果,指导临床治疗。方法:收集2018年9月至2019年1月期间就诊于天津医科大学第二医院的60例急性ST段抬高型心肌梗死患者,均于急诊行PCI术血运重建治疗。依据后期治疗药物分为试验组(应用沙库巴曲缬沙坦)、对照组(应用贝那普利)各30例。分别于心梗1月、3月后行心脏彩超并收集“性别、NT-Pro-BNP、室间隔厚度、间隔运动幅度、左室舒张末内径、左室收缩末内径、后壁厚度、后壁运动幅度、LVEF、身高、体重、体表面积、左室重量、左室重量指数”等指标。将上述对照研究结论中存在统计学差异的指标行二元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评估左室重构过程中的影响因素,并计算OR值。进行亚组分析,将样本依据性别、年龄、初始射血分数等指标分为四个亚组,分别进行对照研究,研究沙库巴曲缬沙坦对不同人群的左室重构干预效果。结果:1、入组临床资料对比:两组患者性别、身高、体重、体表面积等基本资料无统计学差异,可入组比较。两组间患者发病时NT-pro-BNP、室间隔厚度、间隔运动幅度、左室舒张末内径、左室收缩末内径、后壁厚度、后壁运动幅度、LVEF、左室重量、左室重量指数等临床资料无统计学差异,可入组比较。2、治疗1月后临床资料对比:两组患者经贝那普利或沙库巴曲缬沙坦治疗后1月,左室重构相关指标仅左室收缩末期内径存在统计学差异(p<0.05),余指标无统计学差异。3、治疗3月后临床资料对比:两组患者经贝那普利或沙库巴曲缬沙坦治疗后3月,左室重构相关指标中,室间隔运动幅度、左室舒张末内径、左室收缩末内径、后壁运动幅度、LVEF等指标存在统计学差异(p<0.05).余指标无统计学差异。4、治疗后相关指标多因素logistics分析结果提示:左室收缩末内径指标有统计学意义OR:0.006(95%CI:0.733-0.981)5、在不同性别患者中,沙库巴曲缬沙坦对于左室重构的治疗均有较好疗效且优于贝那普利。对男性患者治疗效果较女性较明显。6、对于不同年龄患者,相对年轻患者,沙库巴曲缬沙坦的治疗对比贝那普利可收到更佳疗效。与年轻患者心肌储备能力相对较强相关。对于高龄患者亦可见相关指标优于贝那普利治疗组,故可认为沙库巴曲缬沙坦对于全年龄段急性心肌梗死患者的左室重构治疗效果均优于贝那普利,相对年轻患者(年龄<65岁)获益更大。7、对于不同心功能状态患者,LVEF≤50%的急性心肌梗死患者,大多为前壁心肌梗死,患者梗死面积大、心肌受损严重。心脏功能及结构存在较明显异常。治疗中,沙库巴曲缬沙坦表现出较明显的优于贝那普利的治疗效果。对于LVEF大于50%的急性心肌梗死患者,大多为下壁心肌梗死,患者左室功能及结构未严重受损,起病并无明显心功能不全证据。经两种药物治疗后该组患者左室重构相关指标并未发现明显异常。结论:1、短时间治疗沙库巴曲缬沙坦对急性ST段抬高型心肌梗死患者左室重构治疗效果与贝那普利无明显差异。2、经长时间治疗沙库巴曲缬沙坦对比贝那普利对ST段抬高型急性心肌梗死患者左室重构治疗效果更好。3、在不同性别患者中,沙库巴曲缬沙坦对于左室重构的治疗均有较好疗效且优于贝那普利。对男性患者治疗效果较女性较明显。4、在不同年龄患者中,沙库巴曲缬沙坦对于全年龄段急性心肌梗死患者的左室重构治疗效果均优于贝那普利,相对年轻患者(年龄<65岁)获益更大。5、在不同心功能状态患者中,LVEF≤50%的急性心肌梗死患者沙库巴曲缬沙坦表现出较明显的优于贝那普利的治疗效果。LVEF>50%的急性心肌梗死患者,两类药物治疗治疗效果类似。

周越[8](2020)在《肥厚型梗阻性心肌病心律失常及左室重构研究》文中研究说明第一部分:心外膜脂肪组织容积对肥厚型梗阻性心肌病患者房颤的预测价值目的:心房颤动(atrial fibrillation,AF)是肥厚型心肌病(hypertrophic cardiomyopathy,HCM)患者最常见的心律失常。房颤能增加HCM患者脑栓塞风险和加速其心力衰竭(heart failure,HF)进程。近来研究表明心外膜脂肪组织(epicardial adipose tissue,EAT)与普通人群房颤密切相关。然而,肥厚型心肌病患者EAT与房颤的关系仍未明确。本研究通过心脏磁共振(cardiac magnetic resonance,CMR)测定肥厚型梗阻性心肌病(hypertrophic obstructive cardiomyopathy,HOCM)患者 EAT 容积,以明确其与房颤是否相关及对房颤的预测价值。方法:本研究共连续纳入了 93名HOCM患者,其中18名(19.4%)患者有房颤病史,75名患者无房颤病史。所有HOCM患者都接受了包括人口学资料及病史采集、常规12导联心电图、24小时动态心电图、超声心动图、抽血化验和心脏磁共振检查在内的临床评估。EAT容积和左心房容积(leftatrialvolume,LAV)是由E-3D医学建模软件测定并通过除以体表面积(body surface area,BSA)进行标准化。结果:患者的平均心外膜脂肪容积指数(epicardial adipose tissue volume index,EATVI)为 132.0±33.7mL/m2。合并房颤的 HOCM 患者有更高的 EATVI(156.4±29.0mL/m2 vs.126.1±32.2 mL/m2,P<0.001)、左心房容积指数(left atrial volume index,LAVI,91.3±30.9 mL/m2 vs.66.2±21.3 mL/m2,P<0.001)及左心室收缩末期容积指数(left ventricular end-systole volume index,LVESVI,91.3±30.9 mL/m2 vs.66.2±21.3 mL/m2,P<0.001)和更低的左心室射血分数(leftventricular ejection fraction,LVEF,59.5±8.6%vs.66.4±8.4%,P=0.002)。多因素 Logistic 回归分析显示,EATVI、LAVI 和 LVEF 均是房颤发生的独立预测因素(OR=1.023,95%CI,1.003-1.043,P=0.023;OR=1.043,95%CI,1.012-1.075,P=0.006;OR=0.887,95%CI,0.818-0.962,P=0.004)。受试者工作特征(receiver operating characteristic,ROC)曲线分析发现,联合 EATVI、LAVI 和 LVEF三项指标对HOCM患者房颤的发生有较好的预测价值(AUC=0.864,95%CI,0.771-0.958,P<0.001),其敏感性为94.4%,特异性为69.3%。结论:EATVI是HOCM患者房颤发生的独立预测因素,联合心脏磁共振测定的EATVI、LVEF和LAVI三项指标能更好地预测HOCM患者房颤的发生。因此,对接受心脏磁共振检查的HOCM患者通过测定EAT容积来评估其房颤的发生风险是合理且有益的。第二部分:肌钙蛋白I与肥厚型梗阻性心肌病患者非持续性室速相关性研究目的:肌钙蛋白是一种具有高度敏感性和特异性的心肌损伤标志物,其被证实与肥厚心肌病(hypertrophic cardiomyopathy,HCM)患者的多种临床指标相关。然而,HCM患者的血清肌钙蛋白与非持续性室速(non-sustained ventricular tachycardia,NSVT)的关系目前仍不清楚。本研究旨在探讨肥厚型梗阻性心肌病(hypertrophic obstructive cardiomyopathy,HOCM)患者的血清肌钙蛋白 I(cardiac troponin I,cTNI)与NSVT的相关性。方法:本研究共连续纳入309名HOCM患者。所有患者都接受了包括人口学资料及病史采集、抽血化验、常规12导联心电图、24小时动态心电图、超声心动图和心脏磁共振(cardiac magnetic resonance,CMR)在内的临床评估。结果:本研究共发现53名(17.2%)HOCM患者有NSVT,256名HOCM患者无NSVT。与无NSVT患者相比,NSVT患者血清cTNI(P<0.001)水平和血浆氨基末端 B 型钠尿肽前体(N-terminal pro-B-type natriuretic peptide,NT-proBNP,P=0.042)水平明显增加;且log cTNI和log NT-proBNP与左心房内径、最大室壁厚度(maximumwallthickness,MWT),左心室容积指数及左心室质量指数呈正相关。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在校正可能存在的混在因素后发现,log cTNI(OR=2.408,95%CI,1.108-5.325,P=0.027)、左心室舒张末直径(left ventricular end-diastole diameter,LVEDD,OR=0.922,95%CI,0.856-0.994,P=0.034)、MWT(OR=1.131,95%CI,1.035-1.235,P=0.006)和左心室收缩末容积指数(leftventricular end-systole volume index,LVESVI,OR=1.131,95%CI,1.035-1.235,P=0.001)均是 HOCM 患者发生NSVT的独立预测因素。结论:本研究表明,在HOCM患者中升高的血清cTNI水平与NSVT的发生独立相关。因此,对血清cTNI水平升高的HOCM患者延长动态心电图监测时间是合理的。第三部分:原发性高血压对肥厚型梗阻性心肌病患者左室重构影响的性别差异目的:肥厚型梗阻性心肌病(hypertrophic obstructive cardiomyopathy,HOCM)合并原发性高血压(primary hypertension)的临床现象越来越普遍,这使HOCM患者的临床诊断极富挑战,临床治疗进退维谷。然而,原发性高血压对HOCM患者是否有影响及这种影响是否存在性别差异仍不明确。方法:本研究共连续纳入453名HOCM患者。患者平均年龄为48.7±12.8岁,其中男性252名,占55.6%。150名(33.1%)HOCM患者有原发性高血压病史且血压控制良好,其中男性81名,女性69名。所有患者都接受了人口学资料及病史采集、常规12导联心电图、24小时动态心电图、超声心动图、抽血化验和心脏磁共振(cardiac magnetic resonance,CMR)检查。左室重构指数(left ventricular remodeling index,LVRI)由心脏磁共振测定并经计算得出。LVRI>1.3 g/mL被定义为病理性左室重构。结果:与女性HOCM患者相比,男性HOCM患者的LVRI明显更大(1.40±0.54g/mL vs.1.15±0.38 g/mL,P<0.001)且LVRI>1.3 g/mL的发生率明显增加(P=0.002)。在晕厥发生李和5年心源性猝死风险评分方面,HOCM合并高血压患者比未合并高血压患者明显降低。与未合并高血压的男性HOCM患者相比,合并高血压的男性HOCM患者LVRI(P=0.003)明显更小且LVRI>1.3 g/mL(P=0.007)的发生率明显降低,但原发性高血压对女性HOCM患者未有此种影响。在男性和女性HOCM患者中,log cTNI(cardiac troponin I)和 log NT-proBNP(N-terminal pro-B-type natriuretic peptide)与LVRI呈正相关。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原发性高血压仅为男性HOCM患者病理性左室重构的独立预测因素(OR=0.172,95%CI,0.056-0.528,P=0.002)。结论:原发性高血压对HOCM患者左室重构的影响存在明显的性别差异;控制良好的原发性高血压仅可改善男性HOCM患者的左室重构。

王蓓,翟虹,徐敏[9](2017)在《基质金属蛋白酶-9对兔室壁瘤形成影响的实验研究》文中研究表明目的:观察室壁瘤形成基质金属蛋白酶-9(MMP-9)血清浓度与心肌阳性细胞表达特点,探讨其对室壁瘤形成的作用。方法:20只新西兰白兔结扎冠状动脉制作室壁瘤模型,于术后4周行超声心动图检查并抽血,采用酶联免疫吸附法测定MMP-9的血清浓度,使用抗生物素-生物素-过氧化物酶复合法测定MMP-9在心肌组织中阳性表达细胞数。使用常规超声心动图判断实验兔有无室壁瘤形成,有室壁瘤形成纳入室壁瘤组,无室壁瘤形成纳入心肌梗死组。正常健康新西兰兔6只作为对照组。结果:术后4周室壁瘤组MMP-9血清浓度及阳性表达细胞数明显高于心肌梗死组与正常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与对照组比较,心肌梗死组MMP-9血清浓度及阳性表达细胞数变化不明显,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MMP-9对室壁瘤的形成有一定的促进作用。

翟虹[10](2013)在《兔急性心肌梗死后室壁瘤形成过程心肌力学及MMP-9变化的实验研究》文中研究表明目的:本研究通过建立兔急性心肌梗死后室壁瘤(LVA)形成动物模型,使用实时三维超声心动图和二维超声斑点追踪技术观察兔急性心肌梗死后室壁瘤形成过程中室壁瘤的形态学变化及心肌力学演变特点,并观察金属蛋白酶-9(MMP-9)在室壁瘤形成过程中的作用,旨在探讨兔急性心肌梗死后室壁瘤形成的结构和力学演变规律,为临床早期诊断、早期干预治疗室壁瘤提供一定的理论依据。方法:第一部分:新西兰大白兔80只,分为4组,每组20只。根据不同开胸方式和结扎不同冠脉建立兔急性心肌梗死后室壁瘤形成动物模型。A组采用剪开正中胸骨开胸,结扎兔左前降支中段;B组采用剪开正中胸骨开胸,结扎兔左前降支和左旋支中段;C组采用左侧胸腔3~4肋间隙开胸,结扎兔左前降支中段;D组采用左侧胸腔3~4肋间隙开胸,结扎兔左前降支及左旋支中段。饲养4周后,比较不同开胸方式和结扎不同冠脉建立兔室壁瘤模型的成功率、存活率及室壁瘤形成特点。第二部分:20只新西兰白兔建立室壁瘤形成动物模型,使用实时三维超声心动图和二维超声斑点追踪技术于模型建立术前、术后1d、2d、3d、1w、2w、3w、4w进行检查。4周后,将存活至实验终点且有室壁瘤形成的实验动物纳入研究。实时三维超声心动图观察不同时间段兔室壁瘤形成过程中室壁瘤的大小、形态、形成时间及心功能的变化。二维超声斑点追踪技术观察不同时间段兔室壁瘤形成过程中径向应变率和圆周应变率收缩期与舒张期的变化特点及其与心功能的关系。第三部分:80只新西兰白兔分为正常对照组与实验组,实验组建立室壁瘤模型,并于术前、术后1d、2d、3d、1w、2w、3w、4w进行实时三维超声心动图检查,4周后,将存活至实验终点且有室壁瘤形成的实验动物纳入室壁瘤组,无室壁瘤形成的动物纳入心肌梗死组。使用血清学、免疫组化、荧光定量PCR技术、weston-blot蛋白技术观察MMP-9在室壁瘤形成过程中的表达情况,并与心肌梗死组比较。结果:第一部分:(1)动物存活率比较, A组、C组动物存活率较高,分别为90%、95%。B组、D组存活率较低,存活率分别为65%、70%。A组、C组存活率与B组、D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A组与C组、B组与D组动物存活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2)各组模型成功率比较, B组、D组室壁瘤形成率较高,分别为84%、86%。A组、C组成功率较低,分别为50%、53%。A组、C组与B组、D组成功率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A组与C组、B组与D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3)超声心动图参数比较,B组、D组的LVEDV、LVESV、LVA容积较A组、C组增加显着(P<0.05),LVEF下降明显(P<0.05),差异有统计学意义。第二部分:(1)术后各时间段存活实验动物中,术后1d无室壁瘤形成,术后2d室壁瘤开始形成,术后2d与3w之间室壁瘤形成例数呈增加趋势。3W之后无新的室壁瘤形成。(2)与术前比较,术后各时间段LVEDV、LVESV、LVAV呈增加趋势(P<0.05),术后3w后趋于稳定。与术前比较,术后LVEF呈下降趋势(P<0.05),3w后下降趋于稳定。LVEDV、LVAV、LVAV/LVEDVD与LVEF均有相关性(r=0.232、0.778、0.911)。其中LVAV/LVEDV与EF值相关性较好,根据直线相关方程发现LVAV/LVEDV每增加1%,LVEF值下降1.1%。判定LVEF小于50%的LVAV/LVEDV临界值为16%。(3)各组间SrR、SrC比较。与术前比较,术后各时间段各节段SrR-S、SrR-E、SrR-A、SrC-S、 SrC-E及SrC-A均明显下降(P<0.05)。术后各组间比较,术后2d、3d、1w、2w、3w、4w组各节段SrR-S、SrR-E、SrR-A、SrC-S、 SrC-E及SrC-A较术后1d下降显着(P<0.05),术后3w SrR-S、SrR-E、SrR-A、SrC-S、 SrC-E及SrC-A与术后4w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同一时间段各节段间比较,前壁、侧壁SrR-S、SrC-S较其他节段下降显着(P<0.05),舒张期各节段间SrR-E、SrR-A、、SrC-E及SrC-A差别无统计学意义(P>0.05)。各节段SrC-S、SrR-S与LVEF均有较好的相关性,其中前壁、侧壁SrC-S、SrR-S与LVEF相关性较好。(4)室壁瘤形成后各节段应变率下降百分比比较,收缩期各节段间比较,球性检验显示各节段间径向应变率、圆周应变率下降百分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F=6.03、6.08,P<0.05)其中前壁、侧壁下降明显(P<0.05)。舒张早期、舒张晚期各节段径向应变率及圆周应变率下降百分比之间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ROC曲线显示,前壁、侧壁收缩期圆周应变率下降百分比曲线下面积分别为0.889、0.861,前壁、侧壁收缩期径向应变率下降百分比曲线下面积分别为0.917、0.887,以应变率下降百分比值60%为临界点预测室壁瘤的形成,前壁、侧壁圆周应变率下降百分比特异性分别为73.6%、78.2%,灵敏性83.3%、83.3%。前壁、侧壁径向应变率下降百分比特异性分别为69.7%、83.3%,灵敏性83.3%、67.7%。第三部分:(1)与术前比较,室壁瘤组各时间段MMP-9血清浓度、阳性细胞表达、mRNA CT、蛋白半定量值均增高,术后3d达到高峰,3d后开始下降,至术后4w MMP-9仍然高于术前,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心肌梗死组术后MMP-9血清浓度、阳性细胞表达、mRNA CT、蛋白半定量值变化趋势与室壁瘤组基本一致,但室壁瘤组术后1w后下降较心肌梗死组缓慢(P<0.05)(2)MMP-9与室壁瘤容积及LVEF有较好的相关性(r=0.65,0.78)。结论:(1)结扎不同冠状动脉对室壁瘤模型的动物存活率和室壁瘤形成率有着直接的影响和决定作用,结扎左前降支及左旋支中段模型制作成功率较高,且形成容积较为恒定的室壁瘤,使用实时三维超声心动图可以较为直观、客观的评价室壁瘤动物模型。(2)急性心肌梗死后2d室壁瘤开始形成,3w后室壁瘤基本形成,室壁瘤容积随时间呈增大趋势,室壁瘤容积与左室舒张末期容积之比可作为室壁瘤形成后评估心功能的重要参考指标。(3)室壁瘤形成后加重了各节段心肌径向及圆周应变率的下降,尤以前壁及侧壁下降明显。前壁及侧壁收缩期心肌应变率下降百分比可作为预测室壁瘤和评估心功能新的参数,二维超声斑点追踪成像技术对于研究室壁瘤形成过程中的心肌力学演变能够提供有效的量化检测手段。(4)MMP-9参与了室壁瘤的形成过程并对室壁瘤容积和心功能变化有着较为重要的影响。MMP-9可作为判断室壁瘤容积及心功能的一个新的有价值指标。

二、左室重构对室壁瘤形成的影响(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左室重构对室壁瘤形成的影响(论文提纲范文)

(1)18F-FDG PET心脏功能评估对植入型心律转复除颤器置入患者室性心律失常事件预测作用的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前言
第一部分基于~(18)F-FDG PET的心脏功能评估对植入型心律转复除颤器置入患者室性心律失常事件的预测作用
    研究背景
    资料与方法
    结果
    讨论
    结论
    参考文献
第二部分 基于~(18)F-FDG PET节段性分析室壁增厚率对植入型心律转复除颤器置入患者室性心律失常事件发生的预测价值
    研究背景
    资料与方法
    结果
    讨论
    结论
    参考文献
总结
    研究结论
    创新性
    局限性
文献综述 核心脏病学对心脏性猝死的研究进展
    参考文献
中英文缩略词索引
个人简历
致谢

(2)IVIM技术评价STEMI患者PCI术后冠脉微循环功能障碍的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前言
第二章 材料与方法
    2.1 研究对象
        2.1.1 健康对照者纳入及排除标准
        2.1.2 STEMI患者纳入及排除标准
    2.2 检查方法
    2.3 图像分析
    2.4 统计学分析
第三章 研究结果
    3.1 所有研究对象临床特征
        3.1.1 研究对象基本特征
        3.1.2 STEMI患者左心室功能参数比较
    3.2 IVIM图像评估
    3.3 IVIM相关参数组内、组间一致性分析
    3.4 IVIM相关参数不同节段的比较
        3.4.1 健康对照者正常心肌与STEMI患者未受累心肌比较
        3.4.2 STEMI患者未受累心肌与梗死心肌的比较
        3.4.3 梗死心肌无MVO 节段与有MVO 节段的比较
    3.5 IVIM参数诊断梗死心肌及梗死心肌有MVO的价值
        3.5.1 IVIM参数诊断梗死心肌
        3.5.2 IVIM参数诊断梗死心肌有无MVO
    3.6 IVIM参数与LGE百分比及左心室功能参数的相关性
第四章 讨论
    4.1 CMR评估STEMI患者微循环阻塞
    4.2 研究人群基本特征及心功能分析
    4.3 IVIM技术的成像要素
    4.4 IVIM技术对心肌微循环的评价
    4.5 IVIM参数在STEMI患者中的诊断效能
第五章 结论
    5.1 研究结论
    5.2 本研究的局限性
    5.3 展望
参考文献
综述 急性心肌梗死磁共振研究进展
    参考文献
缩略词表
在学期间的研究成果
致谢

(3)急性心肌梗死磁共振研究进展(论文提纲范文)

1 CMR在AMI诊断中的应用
    1.1 危险区域及梗死面积
    1.2 MVO及IMH
    1.3 MINOCA的CMR评价
2 CMR在AMI并发症中的应用
3 CMR在AMI预后的应用
4 小结与展望

(4)STEMI急诊术后早期不良事件的相关因素与预测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缩略词表
第一部分 急性ST段抬高型心肌梗死PCI术后MACE发生的相关因素及预测研究
    前言
    1 研究对象
    2 研究方法
    3 结果
    4 讨论
        4.1. STEMI事件组一般临床特征的分析
        4.2. STEMI梗死相关血管部位、开通时间与MACE的关系
        4.3. STEMI非梗死相关血管病变与MACE的关系
        4.4. 炎性因子hs-CRP与 STEMI相关性及预测研究
        4.5. 血小板分布宽度与STEMI相关性及预测研究
    5 结论
第二部分 急性ST段抬高型心肌梗死中医证型与早期不良心脏事件的关系研究
    前言
    1 研究对象
    2 研究方法
    3 结果
    4 讨论
        4.1. 中医学对急性心肌梗死病名、病因及病机的认识
        4.2. 中医学对急性心肌梗死辨证分型、施治的认识
        4.3. 急性心肌梗死的中医证型与不良心脏事件的关系
    5 结论
总结
参考文献
附录
    附录1 综述
        参考文献
    附录2 研究生期间发表论文
致谢

(5)碎裂QRS波与急性心梗患者冠脉病变严重程度及罪犯血管关系的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引言
材料和方法
    一、研究对象
    二、资料收集及实验室指标检测
    三、心脏超声波检查
    四、冠状动脉介入治疗
    五、FQRS诊断标准
    六、Gensini评分标准
    七、统计学方法
结果
    一、患者的一般资料比较
    二、两组患者间冠脉病变程度的比较
    三、GENSINI积分的影响因素分析
    四、FQRS出现导联位置的分析
    五、FQRS导联位置与罪犯血管的关系
讨论
    一、fQRS与冠脉病变程度的关系
    二、fQRS导联位置与冠脉罪犯血管
结论
参考文献
综述 碎裂QRS复合波与心肌梗死
    参考文献
中英文对照缩略词表
致谢

(6)室壁瘤外科治疗策略探索(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引言
    参考文献
第一部分: 心肌梗死后室壁瘤患者接受左心室重建术风险预测模型建立和验证研究
    1 背景
    2 方法
        2.1 研究人群
        2.2 数据收集
        2.3 手术操作
        2.4 随访
        2.5 统计分析
    3 结果
        3.1 研究人群临床特点
        3.2 超声结果
        3.3 术后死亡率
        3.4 风险预测模型的建立和内部验证
    4 讨论
        4.1 卒中
        4.2 缺血性二尖瓣关闭不全
        4.3 糖尿病
        4.4 身体质量指数
    5 结论
    参考文献
    表格与图片
第二部分: 室壁瘤合并中度缺血性二尖瓣关闭不全患者中左心室重建术与左心室重建术同期二尖瓣手术临床结果对比研究
    1 背景
    2 方法
        2.1 试验设计
        2.2 试验人群
        2.3 数据收集和定义
        2.4 手术技术
        2.5 患者随访
        2.6 统计分析
    3 结果
        3.1 近期结果
        3.2 中期结果
    4 讨论
        4.1 左心室重建术对中度缺血性二尖瓣关闭不全的影响
        4.2 二尖瓣成形术对中度缺血性二尖瓣关闭不全的影响
        4.3 左心室重建术与左心室重建术同期二尖瓣手术对比阴性结果的探讨
        4.4 左心室瘢痕组织对于中度缺血性二尖瓣关闭不全患者二尖瓣成形术决策的影响
    5 结论
    参考文献
    表格与图片
第三部分: 冠状动脉非阻塞性心肌梗死(MINOCA)继发室壁瘤外科治疗研究
    1 背景
    2 方法
        2.1 试验设计
        2.2 人群特点
        2.3 诊断
        2.4 数据收集与定义
        2.5 手术技术
        2.6 临床随访
        2.7 统计分析
        2.8 终点事件
    3 结果
        3.1 患者基线资料
        3.2 症状表现
        3.3 超声结果
        3.4 中期临床结果
    4 讨论
        4.1 MINOCA患者临床特征及心脏核磁共振检查在MINOCA诊断中的作用
        4.2 MINOCA患者临床管理策略
        4.3 MINOCA患者继发室壁瘤的远期预后
        局限性
    5 结论
    引用文献
    表格与图片
文献综述 室壁瘤外科治疗策略探索
    Reference
附录 缩略语表
致谢
个人简历及相关学术成果

(7)沙库巴曲缬沙坦对急性心肌梗死患者左室重构的影响(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缩略语/符号说明
前言
    研究现状、成果
    研究目的、方法
1.1 对象和方法
    1.1.1 研究对象
    1.1.2 主要试剂和仪器
    1.1.3 临床资料分析
    1.1.4 统计学处理
1.2 结果
    1.2.1 一般情况
    1.2.2 多因素logistics回归分析
    1.2.3 亚组分析
1.3 讨论
结论
参考文献
综述 左室重构研究进展
    综述参考文献
致谢
个人简历

(8)肥厚型梗阻性心肌病心律失常及左室重构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英文摘要
第一部分: 心外膜脂肪组织容积对肥厚型梗阻性心肌病患者房颤的预测价值
    1 引言
    2 方法
    3 结果
    4 讨论
    5 结论
    参考文献
第二部分: 肌钙蛋白I与肥厚型心肌病患者非持续性室速相关性研究
    1 引言
    2 方法
    3 结果
    4 讨论
    5 结论
    参考文献
第三部分: 原发性高血压对肥厚型梗阻性心肌病患者左室重构影响的性别差异
    1 引言
    2 方法
    3 结果
    4 讨论
    5 结论
    参考文献
心脏磁共振在肥厚型心肌病中的应用及进展
    参考文献
主要缩略词表
个人简历
致谢

(9)基质金属蛋白酶-9对兔室壁瘤形成影响的实验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1 材料与方法
    1.1 动物与分组:
    1.2模型制作:
    1.3 血清学与免疫组化检测:
    1.4室壁瘤的超声标准:
    1.5 统计学处理:
2 结果
    2.1 各组血清学参数比较:
    2.2 模型评价:
3 讨论

(10)兔急性心肌梗死后室壁瘤形成过程心肌力学及MMP-9变化的实验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前言
第一部分:不同方法建立兔室壁瘤模型的对比研究
    1 材料和方法
        1.1 实验动物的选择与分组
        1.2 室壁瘤模型的建立
        1.3 动物模型的评价
        1.4 统计学分析
    2 结果
    3 结论
    4.本研究的局限性
    5.小结
第二部分:室壁瘤形成过程形态学及心肌力学变化的实验研究
    第一节 室壁瘤形成过程实时三维超声心动图形态学观察
        1 材料和方法
        1.1 实验动物的选择与分组
        1.2 室壁瘤模型的建立
        1.3 实时三维超声心动图检测
        1.4 统计学分析
        2 结果
        3 讨论
        4 本研究的局限性
        5 小结
    第二节 室壁瘤形成过程心肌力学变化的斑点追踪显像研究
        1 内容和方法
        1.1 实验动物的选择与分组
        1.2 室壁瘤模型的建立
        1.3 超声心动图检查
        1.4 统计学分析
        2 结果
        3 讨论
        4 本研究的局限性
        5 小结
第三部分:室壁瘤形成与 MMP-9 表达相关性的实验研究
    1 材料与方法
        1.1 实验动物的选择与分组
        1.2 模型制作
        1.3 主要试剂
        1.4 主要仪器
        1.5 实验方法
        1.6 统计学分析
    2.结果
    3 讨论
    4 小结
全文总结
致谢
参考文献
综述
    参考文献
个人简历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
导师评阅表

四、左室重构对室壁瘤形成的影响(论文参考文献)

  • [1]18F-FDG PET心脏功能评估对植入型心律转复除颤器置入患者室性心律失常事件预测作用的研究[D]. 井然. 北京协和医学院, 2021(02)
  • [2]IVIM技术评价STEMI患者PCI术后冠脉微循环功能障碍的研究[D]. 林晨. 兰州大学, 2021(12)
  • [3]急性心肌梗死磁共振研究进展[J]. 林晨,陈梓娴,向晓睿,李瑞,张倩,南江,庄辛,薛敬梅,雷军强,郭顺林. 磁共振成像, 2021(01)
  • [4]STEMI急诊术后早期不良事件的相关因素与预测研究[D]. 吕盛龙. 湖北中医药大学, 2020(09)
  • [5]碎裂QRS波与急性心梗患者冠脉病变严重程度及罪犯血管关系的研究[D]. 居宇静. 苏州大学, 2020(03)
  • [6]室壁瘤外科治疗策略探索[D]. 宋仰午. 北京协和医学院, 2020(05)
  • [7]沙库巴曲缬沙坦对急性心肌梗死患者左室重构的影响[D]. 郑彬彬. 天津医科大学, 2020(06)
  • [8]肥厚型梗阻性心肌病心律失常及左室重构研究[D]. 周越. 北京协和医学院, 2020(05)
  • [9]基质金属蛋白酶-9对兔室壁瘤形成影响的实验研究[J]. 王蓓,翟虹,徐敏. 西北国防医学杂志, 2017(02)
  • [10]兔急性心肌梗死后室壁瘤形成过程心肌力学及MMP-9变化的实验研究[D]. 翟虹. 新疆医科大学, 2013(01)

标签:;  ;  ;  

左心室重构对心室动脉瘤形成的影响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