非货币交易准则若干规定对比分析

非货币交易准则若干规定对比分析

一、关于非货币性交易准则几项规定的对比分析(论文文献综述)

沈丹宁[1](2019)在《反向购买中壳资源的会计确认研究 ——以中航黑豹为例》文中指出目前我国上市公司进行企业并购活动日渐增多,反向购买这一特殊并购类型也开始广泛出现,吸引了各界的关注。根据财政部财会函[2008]60文规定:“企业购买上市公司,被购买的上市公司不构成业务的,购买企业应按照权益性交易的原则进行处理,不得确认商誉或确认计入当期损益。”接着,根据财会函[2009]17文规定,“对于非上市公司以所持有的对子公司投资等资产为对价取得上市公司的控制权构成反向购买的,上市公司在编制合并报表时应对所保留的资产、负债是否构成业务予以区别处理,不构成业务的应当按照权益性交易的原则进行处理;构成业务的,企业合并成本与取得的上市公司可辨认净资产公允价值份额的差额应确认为商誉或计入当期损益”。在我国规定下,不构成业务的反向购买因为按照权益性交易的原则进行处理冲减资本公积,对当年以及以后年度利润及财务指标没有很大影响,但构成业务的反向购买由于壳公司保留少量业务,需要确认巨额商誉并在以后年度减值,就会对公司利润造成巨大的冲击。现行规定导致的构不构成业务的反向购买会计处理不一致的问题,使披露出来的会计信息不能真实的反映经营情况和财务状况,失去了会计信息本来应有的意义。深入探究其原因,其实是壳资源价值确认上的不一致导致的问题。反向购买不构成业务形成的差额部分是壳资源价值,因为视为权益性交易壳资源价值冲减了资本公积。反向购买构成业务形成的差额中,大部分也是壳资源,只有极小部分是购买留存少量业务形成的商誉,但壳资源却计入了商誉从而形成了巨额商誉。基于以上背景,本文研究反向购买中壳资源的会计确认问题,结合中航黑豹案例从反向购买不构成业务与构成业务的交易能否认定为权益性交易,以及壳资源能否单独确认为无形资产的角度进行理论分析,得到壳资源合理的会计确认方法。本文的主要研究应用价值为:阐明了反向购买不构成业务与构成业务是否真的能视为权益性交易,给出了壳资源价值可以单独确认为无形资产的依据,得出结论:壳资源应在报表中单独确认为无形资产,且每期期末进行减值测试,若发生减值则计提减值准备,已计提的减值准备不转回,从根本上解决了实务中出现的矛盾。

徐勋辉[2](2016)在《上市公司非货币性资产交换对企业绩效的影响》文中研究说明伴随着经济的发展和资产交换业务的产生,企业间进行非货币性资产交换业务愈加频繁,为规范企业间的非货币性资产交换行为,财政部于1999年首次颁布非货币性资产交换准则,引入公允价值计量属性,并在2001年对非货币性资产准则进行修订,以历史成本代替公允价值计量,而2006年再次对准则进行了修订,修订的准则中重新引入公允价值计量属性。准则的三次修订不仅仅重新定义了非货币性资产交换的范围、概念,更改了换入资产入账价值的计算方法,而且,作为企业进行交易备受瞩目的计量属性也发生了变化,在会计准则发生变迁的背景下,企业究竟是利用非货币性资产交换行为操纵会计利润,还是合理应用会计核算规则,将非货币性资产交换行为运用在正确的方面,如提升绩效、优化资源配置等成为了焦点话题,因此,对企业非货币性资产交换相关问题的研究对完善资本市场、维持市场的正常运转、对企业自身的健康发展都存在着重要意义。本文选取2008-2014年实施非货币性资产交换的沪深A股上市公司为初始样本,在描述性统计上市公司非货币性资产交换强度和企业经营绩效的基础上,比较上市公司非货币性资产交换前一年盈利或亏损的情况下其交换强度是否存在差异,剖析上市公司进行非货币性资产交换的动机。为考察上市公司非货币性资产交换对经营绩效的影响,本文进一步对比分析了发生非货币性资产交换行为的上市公司经营绩效和没有进行非货币性资产交换的上市公司经营绩效的高低,具体结论如下:(1)非货币性资产交换前一年盈利的上市公司较非货币性资产交换前一年亏损的上市公司存在更强的动机进行非货币性资产交换。(2)上市公司非货币性资产交换行为与公司经营绩效正相关,发生非货币性资产交换强度越大,上市公司资产运营绩效更高,上市公司通过非货币性资产交换行为调整了企业资产结构,加强资产运营效率进而提升企业经营绩效。2006年准则的修订规范了公允价值计量属性的使用条件,提高了会计信息的可靠性,但是上市公司仍然可能利用准则中非货币性资产交换损益的确定、商业实质的判定和涉及最高25%货币性资金的规定等进行盈余管理、操纵利润。因此对于非货币性资产交换行为相关规定的完善显得尤为重要。基于以上分析,本文提出相关建议:加强对面临财务困难的上市公司的经济扶持,正确引导上市公司进行非货币性资产交换;增强上市公司自律机制;加强政府的监管、监督机制。

苏亚民[3](2013)在《论管理视角下的非货币性交易》文中研究指明非货币性交易一方面为企业组织生产经营、加快资金周转提供了新途径,但同时也产生了一些企业利用其粉饰财务状况,甚至操纵利润等问题。本文分析了非货币性交易的内涵及商业实质判断,介绍了非货币性交易的相关文献综述,从会计管理、税收管理、监督管理、经营决策等层面提出了完善非货币性交易的对策。

张强[4](2011)在《非货币性资产交换盈余管理及内部控制自我评价研究》文中提出企业非货币资产交换活动的频繁发生促成了非货币性资产交换准则的产生自1999年财政部首次颁布非货币性交易会计准则至今,我国非货币性资产交换准则历经了2001年和2006年两次修订。2006年非货币性资产交换准则较2001年准则发生了很大的变化,与1999年制定的准则大致相同。新准则使用公允价值的计量方法,使用现值的估计技术,产生的非货币性资产交换损益计入当期损益,这些都与当今国际准则中的做法相吻合。然而许多上市公司把非货币性资产交换当作盈余管理的手段,粉饰财务报表,给中小股东、债权人、国家以及证券市场带来了严重的负面效应,影响了我国证券市场资源优化配置的效率和效果,非货币性资产交换内部控制制度没有发挥出应有的作用。因此,积极地实施非货币性资产交换内部控制自我评价,促进管理当局发现内部控制缺陷,以改进公司内部控制促进企业管理目标的实现,对于我国会计理论和实践都具有重要的意义。首先,本文介绍了研究的背景和选题意义;接着阐述了非货币性资产交换和盈余管理的相关理论和国内相关研究成果进行了评述。其次,以沪市A股上市公司为样本,选择符合要求的研究样本和控制样本,提出相应的研究假设;利用实证研究的分析方法,探讨了上市公司是否利用非货币性资产交换准则进行盈余管理以及进行盈余管理的方式,研究表明:2007-2009年实施非货币性资产交换的上市公司的确利用了非货币性资产交换准则进行盈余管理。再次,在准确把握内部控制自我评价内涵的基础上就规范上市公司非货币性资产交换行为提出非货币性资产交换内控自我评价的设计,包括:目标、主体、方法、程序和基本内容。最后,针对非货币性资产交换准则以及其内部控制自我评价设计尝试性地提出几点完善性的建议。

杨晶[5](2011)在《非货币性资产交换公允价值量化方法研究》文中指出随着我国易货贸易的蓬勃快速发展,企业间的非货币性资产交换业务频繁发生,不免出现了一些企业利用非货币性资产交换操纵企业利润的问题。为了规范非货币性资产交换业务的会计处理,在我国历史上非货币性资产交换准则进行了频繁的变更。新非货币性资产交换准则最大的变化是引入了商业实质的概念,并且在符合规定条件的情况下可以以公允价值作为计量基础。其中,公允价值的引入是最引人注意的变化,由于公允价值计量属性具有高度的决策相关性、能更好的反映企业的经营成果等优势,而受到越来越多国内外相关人士的青睐。但同时也带来了新的问题:公允价值该如何确定?公允价值的引入给非货币性资产交换带来了哪些新的问题?这也正是本文要研究的问题。鉴于此,本文首先系统详细的对我国非货币性资产交换准则的历史发展背景进行研究,提出本文所要研究的主要内容。其次采用国内外对比的方法对非货币性资产交换准则以及相关概念进行比较分析,从中找出我国非货币性资产交换公允价值相关概念存在的问题和不足,并针对这些问题提出改进建议。同时通过理论与实务分析的方法对非货币性资产交换准则中运用公允价值的会计处理方法以及重要性进行研究,并对其中公允价值的确定以及判定标准进行分析。在充分研究了相关理论的基础上对非货币性资产交换公允价值以及相关参数采用定量的方法进行确定,以期提高现值技术的可操作性。最后对非货币性资产交换的相关问题进行研究,提出企业利用非货币性资产交换调节利润和规避税收的问题,并针对公允价值在运用中遇到的这些问题提出针对性意见。在对非货币性资产交换中公允价值采用定量的方法进行确定时,主要采用了资产评估、数理统计等方法分别研究了三种确定方法,即市价法、成本法以及现值法。并对现值法中的相关参数(如折现率和未来现金流量)采用了数量统计、证券投资当中的理论进行研究,希望通过对非货币性资产交换中公允价值的基础性研究为非货币性资产交换提供理论参考。

修宗峰[6](2009)在《制度环境、制度变迁与决策有用性》文中研究指明决策有用观作为现行企业财务报告的目标,是指“财务报告应该提供对现在的和可能的投资者、债权人和其他使用者做出合理的投资、信贷和类似决策有用的信息”,虽然财务会计信息的使用者众多,但投资者无疑是最主要的使用者。本文的决策有用性仅指财务会计信息对于证券市场股东的决策有用性,明确界定财务会计信息使用者的范围是为了更好地认识本文的研究主题。中国证券市场是一个新兴市场,同时它又根植于中国转型经济中,新兴加转轨的双重性质导致中国证券市场的经济制度变迁具有频繁性和振荡性的重要特征,会计制度作为经济制度的重要组成部分,经历了数次重大的变迁过程,如何评价和认识会计制度变迁对中国证券市场产生的经济后果历来为理论界、实务界以及监管机构所重视,深入地研究会计制度变迁的经济后果,对于评价证券市场的管制政策以及检验相关的制度变迁理论具有重要的理论意义和实践意义。新制度经济学一直强调制度对契约结构的决定性影响,并重视制度环境对制度运行效率产生的影响。中国转型经济与新兴资本市场中的制度变迁背景为检验这一命题提供了难得的研究机会,将“法与金融”学派的国别制度因素差异研究框架,运用至一国内地区间的制度环境差异对制度运行效率的影响,能够基本上克服国别资本市场运作机制以及证券市场有效性等因素不具有可比性的局限性,并且也能在一定程度上控制非正式制度安排对制度运行效率的影响,因此,本文主要关注一国内地区间的制度环境差异对会计制度运行效率的影响。本文在借鉴国内外文献的基础上,结合我国上市公司实际,从地区制度环境、制度变迁与会计信息决策有用性关系的研究视角出发,详细分析和检验会计信息决策有用性是否受到制度环境和制度变迁的双重影响,在此基础上,分别运用价值相关性与盈余信息含量的经验研究方法衡量会计信息决策有用性,深入探讨会计制度变迁的经济后果,并运用行为心理学、经济学、财务学的相关理论,系统地对制度环境、制度变迁如何影响会计信息决策有用性这一经验命题进行研究。对该命题的探究,不仅为会计制度变迁是否提高了会计信息决策有用性提供新的科学证据和理论支持,而且对于理解和重视中国地区间制度环境对会计制度变迁的影响,以及评价会计规则改革、股权分置改革等制度变迁的经济后果,都具有重要的理论和实践价值。本文共分为八章,各章的主要内容如下:第一章为导论,主要对论文进行一个简要介绍,具体包括研究背景与问题提出、研究思路、研究主要内容以及研究改进与主要创新之处。第二章为文献评述,主要包括对会计信息决策有用性经验研究、制度环境与财务会计信息关系经验研究的国内外相关文献进行回顾和评述。第三章对我国会计改革制度背景进行了较系统地分析,以制度变迁为主线将我国证券市场成立至今的会计改革划分为三个主要时期。第四章研究制度环境、强制性会计制度变迁与会计信息决策有用性的关系。该章研究会计制度主导时期的会计改革,从决策有用性经验模型出发,全面地考察了制度环境对会计制度变迁效果的影响。第五章研究地区制度环境诱致性变迁对会计信息决策有用性的影响。该章通过选择会计制度稳定期间的样本公司,以控制会计制度变迁的影响,运用决策有用性经验模型考察了地区制度环境改善对会计信息决策有用性的影响。第六章研究制度环境、股权分置改革与决策有用性的关系。该章通过决策有用性经验模型分别检验了股改进程、股改对价对决策有用性的影响,在此基础上进一步检验制度环境将如何作用于这一影响。第七章是制度环境、双重强制性制度变迁与决策有用性。该章以完成股权分置改革的上市公司为研究对象,从决策有用性经验模型出发,分别研究地区制度环境、股改对价、两者的耦合效应与会计准则变迁效果之间的关系。第八章为全文总结,包括研究结论与启示、研究局限性以及未来可能的研究方向。本文主要的研究结论如下:1.强制性会计制度变迁如《股份有限公司会计制度》、《企业会计制度》均影响了会计信息的决策有用性,但影响方向并不一致,地区制度环境在一定程度上加剧了强制性会计制度变迁的效果,投资者保护的“后果假说”与“替代假说”均得到不同程度的支持。2.地区制度环境的诱致性变迁对会计信息的决策有用性产生了不同程度的影响,随着地区制度环境的改善,会计信息决策有用性具有递增趋势,这在一定程度上说明,研究我国证券市场会计与财务问题不能够忽视地区制度环境诱致性变迁的潜在影响。3.股权分置改革的股改进程与股改对价均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会计信息的决策有用性,地区制度环境则在一定程度上加剧了股权分置改革对决策有用性的影响程度,会计规则的内外部执行机制共同对决策有用性发挥作用。4.2007年新会计准则变迁效果受到制度环境、股改对价水平的独立或者耦合影响,具体表现为制度环境、股改对价影响会计制度变迁后的会计信息决策有用性,“公司治理溢价”理论、投资者保护“后果假说”与“替代假说”均得到不同程度的支持。本研究具有一定的探索性,研究的主要改进和创新体现在如下四大方面:第一,在研究内容上,本文从我国地区制度环境存在明显差异的实际出发,率先通过运用市场化指数这一制度变量分析工具来评价会计制度变迁的经济后果,从而为会计制度变迁是否提高了会计信息决策有用性这一命题提供新的科学证据和理论支持。第二,在研究框架中,本文引入新制度经济学中诱致性制度变迁的研究思路,在对制度环境变量进行深入分析后,率先运用诱致性制度变迁理论检验了中国地区制度环境的诱致性变迁对会计信息决策有用性的影响,从而为深入理解为什么要加速改善地区制度环境提供了重要的理论依据。第三,立足于我国股权分置改革这一强制性制度变迁背景,本文率先将地区制度环境与股权分置改革相结合,检验两者共同作用于会计信息决策有用性的经济后果,为研究会计规则内外部执行机制共同对会计信息质量的影响,提供了可供借鉴的分析思路和检验方法。第四,立足于我国新会计准则变迁这一热点问题,本文首次将地区制度环境、股权分置改革与会计制度变迁相结合,检验三者对会计信息决策有用性的影响,丰富了股权分置改革的会计信息经济后果研究。

胡晶晶[7](2009)在《上市公司利用非货币性资产交换进行盈余管理实证研究》文中研究指明为了规范企业非货币性资产交换业务,我国先后三次发布了非货币性资产交换会计准则。非货币性资产交换准则三次的变更均对企业的盈余管理产生了影响,既对其进行了制约,同时也给予盈余管理新的生长缝隙,而2006年修订之后的《企业会计准则第7号——非货币性资产交换》对上市公司盈余管理将产生更加深刻的影响。本文首先介绍了研究的背景和选题意义;接着阐述了非货币性资产交换和盈余管理的相关理论,对国内外相关研究成果进行了评述;以沪深A股上市公司为样本,选择符合要求的研究样本和控制样本,提出相应的研究假设;利用实证研究的分析方法,探讨了上市公司是否利用非货币性资产交换准则进行盈余管理以及进行盈余管理的方式,研究表明:2007年实施非货币性资产交换的上市公司确实利用了非货币性资产交换准则进行盈余管理,而资产负债率、是否年薪制、是否扭亏、上市年限和净利润这五个因素之间可以独立或者组合作为判断上市公司利用非货币性资产交换进行盈余管理的方式。最后,就规范上市公司非货币性资产交换行为和改进会计准则提出对策和建议。本文的创新点是:2006年财政部颁布的新准则发布后,非货币性资产交换准则的再次变更对企业的盈余管理产生了影响,但尚未发现有文献涉及到非货币性资产交换和盈余管理关系的研究,本文采用T检验与Wilcox on配对检验相结合的对比分析的方法对这个问题做了初步探索,取得了一定的研究成果,对提高上市公司盈余管理的实务操作研究有一定的参考价值。

李翔[8](2009)在《基于信息含量角度的非货币性资产交换准则研究 ——来自实验研究的证据》文中提出我国历史上非货币性资产交换准则频繁变更,非货币性资产交换准则从其最初的发布到现在不到10年的时间,经历了两次大修。本文采用了实验研究的方式,以2006年非货币性资产交换准则为研究对象,从信息含量理论的角度考察2006年非货币性资产交换准则下提供的会计信息信息含量。信息含量主要是指不同信息对信息使用者的不同影响的程度,因此要衡量非货币性资产交换准则下会计信息的信息含量,需要分析2006年非货币性资产交换准则与2001年非货币性交易准则的共性构成对比基础,在此基础上比较两个版本的非货币性资产交换准则的差异,考察这些差异能否给不同的信息使用者的决策,带来的不同影响。本文的实验结果证实,2006年非货币性资产交换准则下财务报告提供的会计信息相对于之前的非货币性交易准则下编制的财务报告提供的会计信息更具有信息含量,说明2006年非货币性资产交换准则相对与之前的非货币性交易准则具有信息含量,这要的准则的改进是有效的。本文共分为六章。第一章为导论,主要说明研究的现实背景和理论背景,介绍研究现状,提出研究方法和论文主要框架。第二章综述非货币性资产交换准则研究文献。回顾我国对于2006年非货币性资产交换准则的研究,由于国外没有直接关于非货币性资产交换的研究,因此在对国外研究的回顾主要放在研究方法和角度选取上。本章首先将我国对非货币性资产交换准则的研究分为实务领域的研究和理论领域的研究,接着再分别从研究角度和研究方法入手重点分析理论领域研究,然后将理论领域研究与国外单个准则的研究进行比较,考察二者研究角度和研究方法的不同。通过对比分析,说明我国在对非货币性资产交换准则的理论研究中主要出发点是信息质量。同时,阐述我国对非货币性资产交换准则的研究方法主要采用规范和对比的方法,与国外采用的研究角度和方法相比,还存在一定的差距。第三章推导理论并提出假设。从信息含量理论的角度,分析推导出本文研究非货币性资产交换准则的基本思路,即:以新旧非货币性资产交换准则的共性构成了6种类型的对比基础,以此比较两个版本的非货币性资产交换准则的差异,考察这些差异能否给不同的信息使用者的决策带来不同影响。在提出假设时,本文主要针对两大类信息使用者进行分析,即:股权投资者和债权投资者。对股权投资者,假设其重点关注企业盈利能力。对债权投资者,假设其重点关注资产负债率(企业偿债能力)。在前面确定的6种类型基础上,根据新旧非货币性资产交换准则差异,分别分析各类非货币性资产交换事项,在新旧准则下得到的不同信息,可能会对投资者决策带了的影响差异,通过逻辑推理得到:未收到补价的同一非货币性资产交换事项分别通过新旧准则处理后得到的会计信息对股权投资者的决策影响有显着差异,未收到补价的同一非货币性资产交换事项,分别通过新旧准则处理后得到的会计信息对股权投资者的决策影响没有显着差异;对换出资产为存货且未收到补价的同一非货币性资产交换事项,分别通过新旧准则处理后得到的会计信息对债权投资者的决策影响没有显着差异,而其它情况的同一非货币性资产交换事项,分别通过新旧准则处理后得到的会计信息对债权投资者的决策影响有显着差异。将此分析结果引用到前面得出的对比基础中,得到研究假设。第四章主要阐述实验研究设计。本章主要说明了实验研究逻辑框架、模式、问卷设计以及调查对象的选择和确定。根据第三章推导出的基本思路,在提出实验研究逻辑框架的基础上根据实验需要将调查内容略作补充,主要包括应该搜集的实验问卷调查对象相关资料:调查对象的基本情况和调查对象对2006年非货币性资产交换准则实施的评价。在对评价的调查中主要利用准则实施成本效益分析,从实施成本和信息量、信息质量三方面考察了实验调查对象对2006年非货币性资产交换准则实施的评价。通过假设2006年非货币性资产交换准则下,对某一非货币性资产交换事项使用公允价值计量和账面价值计量的概率相等,将一式三份的问卷调查结果与研究假设联系起来,为假设检验数据处理做准备。根据研究问题和前面的理论推导得到了共性维度和差异维度,确定了实验研究模式采用2(是否收到补价)×3(非货币性资产交换损益分别进入的三个利润表科目)×2(新旧非货币性资产交换准则)的模式,并结合实验模式框架,设计了实验调查问卷,说明了实验调查问卷对象的选择。第五章主要分析实验研究问卷的结果。本章利用前面调查问卷收回的数据,采用描述统计的方法,介绍了实验问卷调查对象的基本情况以及他们对2006年非货币性资产交换准则实施的评价。总的来说,问卷调查对象认为就实质重于形式、会计信息相关性和可靠性而言,2006年非货币性资产交换准则相对于2001年非货币性资产交换准则而言是一个进步;同时,他们普遍认为,新准则的实施无论是公允价值计量属性的应用还是商业实质的引入,都导致了工作量和盈余管理空间的增加。对于问卷主体部分的数据,主要采用单因素方差分析的方法检验假设,在所有假设中,除了H6A和H4B,其它假设都通过了假设检验。本文在对假设不成立情况的反思中,通过引入前面理论分析中未考虑的因素,对H6A和H4B不成立的情况进行了解释。第六章总结研究结论;说明研究的不足以及对2006年非货币性资产交换准则实施提出建议。一方面,通过归纳研究过程中提出的假设和研究假设的成立情况,结合实验研究中搜集到的实验调查对象基本情况和第五章中对不成立情况的反思,得出研究结论:在我国当前实际情况下,对能理解财务报告的信息使用者,2006年非货币性资产交换准则下财务报告提供的会计信息相对于2001年非货币性交易准则下编制的财务报告提供的会计信息更具有信息含量。另一方面,在回顾此研究过程中,提出了实验前提假设过多的问题,说明了将限制条件逐步放松的进一步研究。通过将准则要求与实际情况比较,得出我国A股上市公司在对非货币性资产交换事项的披露上还存在较大的问题,因我国资本市场的发达程度离发达国家还有一定差距,整体会计环境还有待加强;同时提出应当增加会计相关从业人员的培训,以提高会计从业人员的素质,使之能胜任这样高水平准则的要求,本文希望从这些方面入手,更为有效的将2006年非货币性资产交换准则落到实处。本文研究的主要局限在于:本文由于采用实验研究方法,在研究设计和实验研究过程中采用了大量的前提条件假设,但这些前提条件在现实生活中不一定成立;其次,本文并没有将公允价值的可靠性纳入实验研究中,而在现实生活中公允价值的可靠性仍值得商榷;再则,本文实验研究中遵循2006年非货币性资产交换准则提供了准则要求披露信息,遗憾的是,现实的披露并没有实验研究中的完整;同时,本文因为研究的时间、研究者的资源以及能力的限制,在选择研究样本时不得不采用大量的财经院校学生作为调查对象,由于调查对象的特殊性和样本量的有限性,决定了本文的研究结果不能一致适用于所有财务报告使用者。本文的主要创新点包括:第一,研究角度的独特性。根据文献综述,我国对2006年非货币性资产交换准则的研究以实务研究居多,理论研究只占很少的一部分,而在核心期刊中能找到的理论研究的研究,其基本出发点都是从信息质量出发,没有找到从信息含量的角度进行研究的文献。本研究能在研究角度上弥补我国对2006年非货币性资产交换准则研究的不足。第二,研究方法的新颖性。不管是在我国还是在国外,进行非货币性资产交换准则研究,经常采用的研究方式是价值相关性研究,但鉴于非货币性资产交换事项的非重复性,使用两年或多年证券市场数据进行价值相关性研究存在对比基础不同的难题,而本文采用实验研究克服了这一问题。第三,研究结果具有普遍意义。试验研究方式决定了其试验研究结果的可验证性。对于所有满足实验假设条件的情况,实验研究的结果是可以普遍使用,具有广泛意义。

田春晓[9](2008)在《非货币性资产交换准则研究述评》文中提出财政部先后三次颁布及修订了非货币性资产交换会计准则。本文结合国内研究现状,从时间和空间两个维度,对非货币性资产交换准则本身演变和对该准则研究方法(即规范研究方法和实证研究方法)等文献,进行了较为全面地描述和评论。

叶思妤[10](2009)在《对非货币性资产交换准则及其运用的研究》文中研究指明随着市场经济的进一步发展和改革的不断深入,尤其是我国加入WTO之后,经济全球化进程不断加快,国际会计准则趋同和等效的步伐也在加快,要求建立完整的会计准则体系的呼声越来越高。2006年2月15日,财政部发布了新会计准则,其中包括1项基本会计准则和38项具体会计准则。38项具体准则中包括新颁布实施的准则以及对现有准则修订后的准则,2006年《企业会计准则第7号——非货币性资产交换》准则就是其中一项修订的准则。2006年的《非货币性资产交换》准则对过去《非货币性交易》准则进行了较大的修订,如重新运用公允价值作为计量基础,规定具有商业实质,且公允价值能够可靠计量的非货币性资产交换方能以公允价值作为换入资产的入账价值,公允价值与换出资产账面价值的差额计入当期损益。不符合上述条件的,则以换出资产的账面价值计价,不确认损益。2006年的《非货币性资产交换》准则实现了与国际非货币性资产交换准则的接轨,标志着我国的非货币性资产交换理论研究达到了新的高度、非货币性资产交换实务将更加规范。但由于我国正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市场环境还有待进一步完善,因此,2006年的《非货币性资产交换》准则实施一年多以来,暴露出了不少问题有待解决。对此,本文将围绕2006年的《非货币性资产交换》准则及其在实施中遇到的问题进行分析,并针对这些问题提出解决思路和建议,旨在为实际工作以及准则的进一步完善提供一些参考。第一部分是引言。该部分介绍了本文的研究意义、国内外研究的现状、本文的研究方法与结构安排、本文的贡献以及不足之处。第二部分,非货币性交易及其准则。该部分主要介绍了产生非货币性交易的原因、非货币性交易准则的相关理论、国际非货币性资产交换准则、非货币性资产交换准则在我国的发展,最后提出非货币性资产交换准则在我国实施中遇到的问题,为后面的研究提供基础。第三部分,对《非货币性资产交换》准则实施中商业实质的判断。该部分首先介绍商业实质的概念及判断条件,以及判定商业实质的重要性,接着提出商业实质在实际运用中遇到的问题,主要问题在于商业实质判断条件的模糊,从而导致企业可以从中操纵利润,最后针对判断条件的模糊提出在实务操作中的解决思路和建议。第四部分,《非货币性资产交换》准则实施中公允价值的运用。该部分首先介绍公允价值的概念、《非货币性资产交换》准则中公允价值的判断标准以及重新引入公允价值的意义,接着介绍公允价值在运用中遇到的具体问题,包括公允价值难以取得、现值技术操作性有待提高、再次成为利润调节工具,最后针对这些具体的问题进行对策探讨,提出笔者的建议。第五部分,对《非货币性资产交换》准则实施中的策略建议。该部分指出非货币性资产交换准则的有效实施还需要建立健全的其他因素,因此应该进一步具体操作指南;借助中介力量,加强对“非货币性交易”的监管;提高会计人员的素质;增加报表附注的披露力度;加强审计的配套建设等。本文的贡献在于:1、对新《非货币性资产交换》准则中商业实质和公允价值在运用中的问题进行分析总结,为后面的研究提供基础。2、对新《非货币性资产交换》准则中商业实质和公允价值在运用中遇到的问题提出具有可操作性的对策建议。不足之处在于提出的思路均以企业的实践经验为基础,虽然能解决准则操作方面的问题,但在理论上还有待进一步加强研究。

二、关于非货币性交易准则几项规定的对比分析(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关于非货币性交易准则几项规定的对比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1)反向购买中壳资源的会计确认研究 ——以中航黑豹为例(论文提纲范文)

致谢
摘要
ABSTRACT
1 引言
    1.1 研究背景
    1.2 研究问题
    1.3 研究内容
    1.4 研究方法
    1.5 研究意义及创新点
2 文献综述
    2.1 反向购买
        2.1.1 反向购买定义研究
        2.1.2 反向购买行为研究
        2.1.3 反向购买成本和收益的研究
        2.1.4 反向购买会计处理研究
    2.2 壳资源
        2.2.1 壳资源定义研究
        2.2.2 壳资源价值构成研究
        2.2.3 壳资源价值评估研究
        2.2.4 早期借壳上市研究综述
        2.2.5 借壳上市会计处理方法研究
    2.3 商誉
    2.4 文献评述
3 理论基础
    3.1 权益性交易的定义与确认原则
        3.1.1 权益性交易的定义
        3.1.2 权益性交易的确认原则
    3.2 反向购买相关会计规范
    3.3 无形资产确认原则
    3.4 相关性会计信息质量特征
4 案例概述
    4.1 案例选择及背景概述
        4.1.1 中航黑豹股份有限公司简介
        4.1.2 金城集团有限公司简介
        4.1.3 交易情况概述
        4.1.4 案例选择依据
    4.2 案例数据与研究方法
5 案例分析
    5.1 是否构成业务分析
    5.2 中航黑豹巨大亏损原因分析
    5.3 商誉的减值测试分析
    5.4 反向购买能否认定为权益性交易分析
        5.4.1 交易对象界定
        5.4.2 交易性质
    5.5 壳资源价值能否单独确认为无形资产分析
        5.5.1 壳资源价值能否确认为无形资产分析
        5.5.2 壳资源价值不计入商誉的原因分析
    5.6 案例分析小结与建议
6 结论与启示
    6.1 结论
    6.2 启示与展望
参考文献
作者简历
学位论文数据集

(2)上市公司非货币性资产交换对企业绩效的影响(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引言
    1.1 研究背景
    1.2 研究意义
    1.3 研究内容与论文框架
        1.3.1 研究内容
        1.3.2 论文框架
    1.4 技术路线
    1.5 研究方法与数据来源
    1.6 可能的创新与不足
第二章 国内外文献综述
    2.1 非货币性资产交换准则变迁历程
        2.1.1 非货币性资产交换制度背景
        2.1.2 1999年出台的非货币性资产交易准则
        2.1.3 2001年修订的非货币性资产交易准则
        2.1.4 2006年修订的非货币性资产交换准则
    2.2 上市公司非货币性资产交换动机
    2.3 上市公司非货币性资产交换与公司经营绩效
    2.4 文献评述
第三章 理论基础
    3.1 概念界定
        3.1.1 非货币性资产交换
        3.1.2 非货币性资产交换强度
        3.1.3 资产运营绩效
    3.2 理论分析
        3.2.1 信号传递理论
        3.2.2 资产交换与交易成本理论
        3.2.3 资源配置与再配置理论
    3.3 非货币性资产交换对企业绩效的作用机理
    3.4 本章小结
第四章 研究设计
    4.1 研究假设
        4.1.1 非货币性资产交换动机研究
        4.1.2 非货币性资产交换与企业经营绩效
    4.2 样本选取与数据来源
    4.3 变量定义及回归模型
        4.3.1 变量定义
        4.3.2 模型选择
第五章 实证结果与分析
    5.1 上市公司非货币性资产交换动机分析
        5.1.1 描述性统计
        5.1.2 相关性分析
        5.1.3 回归分析
    5.2 上市公司非货币性资产交换对经营绩效影响分析
        5.2.1 描述性统计
        5.2.2 相关性检验
        5.2.3 多元线性回归分析
    5.3 本章小结
第六章 研究结论与政策建议
    6.1 研究结论
    6.2 政策建议
    6.3 研究展望
参考文献
致谢

(3)论管理视角下的非货币性交易(论文提纲范文)

一、非货币性交易的内涵及商业实质判断
二、文献综述
三、管理视角下完善非货币性交易的对策
    (一) 从会计管理的层面, 加大对企业会计政策选择权的监管力度。
    (二) 从税收管理的层面, 进行税收征管制度的创新。
    (三) 从监督管理的层面, 重视非货币性交易审计。
    (四) 从经营决策的层面, 加强非货币性交易的成本管理的针对性。
    (五) 从系统管理的层面, 关注多项资产的非货币性交易管理。

(4)非货币性资产交换盈余管理及内部控制自我评价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内容摘要
Abstract
目录
第1章 导论
    1.1 研究背景、目的与意义
        1.1.1 研究背景
        1.1.2 研究目的
        1.1.3 研究意义
    1.2 研究内容与论文框架
        1.2.1 研究内容
        1.2.2 结构框架
    1.3 研究综述
        1.3.1 非货币性资产交换准则的比较
        1.3.2 非货币性资产交换准则中"公允价值"
        1.3.3 非货币性资产交换准则与盈余管理关系
        1.3.4 文献述评
    1.4 研究方法与创新
        1.4.1 研究方法
        1.4.2 创新
第2章 概念界定与基本理论
    2.1 非货币资产交换概念界定
        2.1.1 非货币性资产交换
        2.1.2 非货币性资产交换准则
    2.2 盈余管理的概念界定
    2.3 基本理论分析
        2.3.1 非货币性资产交换准则的理论解释——会计目标理论
        2.3.2 盈余管理的理论解释——契约理论和信号理论
第3章 实证假设提出与研究设计
    3.1 假设提出
    3.2 研究设计
        3.2.1 模型设定
        3.2.2 变量定义
第4章 样本选取与实证分析
    4.1 样本选取
    4.2 统计性描述
    4.3 独立样本均值检验
    4.4 回归分析
        4.4.1 可操纵性应计利润模型1的回归分析
        4.4.2 可操纵性应计利润模型2的回归分析
    4.5 实证结论
第5章 非货币性资产交换内部控制自我评价设计
    5.1 内部控制自我评价:内部控制实施的保证
        5.1.1 内部控制与内部控制自我评价
        5.1.2 我国企业内部控制自我评价存在的问题
    5.2 非货币性资产交换内部控制的自我评价原则、目标与特征
        5.2.1 自我评价原则
        5.2.2 自我评价的目标
        5.2.3 货币性资产交换内部控制自我评价的特征
    5.3 非货币性资产交换内部控制自我评价的整体架构
        5.3.1 自我评价的主体
        5.3.2 自我评价的方法
        5.3.3 自我评价的程序
        5.3.4 自我评价的内容
        5.3.5 自我评价的报告与披露
第6章 结论和建议
    6.1 主要结论
    6.2 主要结论的进一步分析
        6.2.1 上市公司利用非货币性交易盈余管理的手段
        6.2.2 上市公司通过关联交易进行盈余管理的原因
    6.3 对策建议
        6.3.1 完善非货币性资产交换准则
        6.3.2 健全政府监管政策
        6.3.3 加强内部控制评价
        6.3.4 优化公司内部治理机制
附表
参考文献
后记

(5)非货币性资产交换公允价值量化方法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选题背景及研究意义
    1.2 文献综述
        1.2.1 国外文献综述
        1.2.2 国内文献综述
        1.2.3 启迪与思考
    1.3 研究思路与方法
    1.4 论文结构安排
    1.5 论文的创新点
第二章 非货币性资产交换公允价值的基本理论
    2.1 相关概念界定
    2.2 非货币性资产交换中公允价值判定标准
        2.2.1 商业实质的判定
        2.2.2 公允价值的计量原则
    2.3 非货币性资产交换公允价值会计处理方法
    2.4 非货币性资产交换中公允价值的重要性
    2.6 本章小结
第三章 非货币性资产交换公允价值定量确定方法
    3.1 非货币性资产交换公允价值确定方法
        3.1.1 市价法
        3.1.2 成本法
        3.1.3 现值法
    3.2 非货币性资产交换公允价值计量相关参数的确定
        3.2.1 折现率的确定
        3.2.2 未来现金流量的确定
    3.3 本章小结
第四章 非货币性资产交换公允价值存在的问题
    4.1 公允价值在运用中遇到的问题
        4.1.1 调节利润的问题
        4.1.2 规避税收的问题
    4.2 完善公允价值计量的几点建议
    4.3 本章小结
第五章 研究总结和展望
    5.1 研究总结
    5.2 未来展望
参考文献
在读期间科研成果简介
致谢

(6)制度环境、制度变迁与决策有用性(论文提纲范文)

论文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导论
    第一节 研究背景和问题的提出
    第二节 研究思路、主要内容与研究框架
    第三节 研究的改进与主要创新
第二章 文献述评
    第一节 会计准则与决策有用性
    第二节 制度环境与财务会计信息
    第三节 制度环境与决策有用性:国内相关研究
    第四节 本章小结
第三章 我国会计改革制度背景分析
    第一节 证券市场发展初期的会计改革
    第二节 会计制度主导时期的会计改革
    第三节 会计准则趋同时期的会计改革
    第四节 本章小结
第四章 制度环境、强制性制度变迁与决策有用性
    第一节 问题的提出
    第二节 理论分析与研究假说
    第三节 制度环境、股份有限公司会计制度与决策有用性
    第四节 制度环境、企业会计制度与决策有用性
    第五节 本章小结
第五章 制度环境、诱致性制度变迁与决策有用性
    第一节 问题的提出
    第二节 理论分析与研究假说
    第三节 制度环境、诱致性制度变迁与盈余信息含量
    第四节 制度环境、诱致性制度变迁与价值相关性
    第五节 本章小结
第六章 制度环境、股权分置改革与决策有用性
    第一节 问题的提出
    第二节 制度环境、股改进程与决策有用性
    第三节 制度环境、股改对价与决策有用性
    第四节 本章小结
第七章 制度环境、双重强制性制度变迁与决策有用性
    第一节 问题的提出
    第二节 制度环境、会计制度变迁与决策有用性
    第三节 股权分置改革、会计制度变迁与决策有用性
    第四节 制度环境与股权分置改革对会计制度变迁的耦合影响
    第五节 本章小结
第八章 研究结论、启示与未来研究方向
    第一节 主要研究结论
    第二节 研究启示与政策建议
    第三节 研究局限与未来研究方向
参考文献
攻博期间科研成果
后记

(7)上市公司利用非货币性资产交换进行盈余管理实证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研究背景及选题意义
    1.2 研究内容和论文框架
    1.3 本文的创新点
第二章 相关理论概述
    2.1 相关概念
        2.1.1 资产重组
        2.1.2 资产置换
        2.1.3 非货币性资产交换
    2.2 《企业会计准则—非货币性资产交换》修订前后的主要变化
        2.2.1 准则名称的变化
        2.2.2 准则计量方法和损益确定上的变化
    2.3 国内外非货币性资产交换与盈余管理研究的现状
        2.3.1 国外相关理论研究的现状
        2.3.2 国内相关理论研究的现状
    2.4 盈余管理相关理论
    2.5 盈余管理的计量方法与模型评价
        2.5.1 应计利润分离法
        2.5.2 具体项目分析法
        2.5.3 频率分布法
    2.6 本章小结
第三章 非货币性资产交换上市公司盈余管理动机及手段
    3.1 盈余管理的动机解释
        3.1.1 代理理论解释
        3.1.2 产权经济学解释
        3.1.3 信息经济学解释
        3.1.4 契约成本理论
    3.2 新非货币性资产交换准则的使用可能产生新的盈余管理手段
        3.2.1 对“商业实质”的判断具有一定主观性
        3.2.2 采用公允价值计量带来的利润变化问题
        3.2.3 新非货币性资产交换准则带给企业更大的自主权
        3.2.4 新非货币性资产交换准则下企业仍可利用关联方关系操纵利润
    3.3 本章小结
第四章 实证研究设计
    4.1 研究假设
    4.2 样本选取与数据来源
        4.2.1 数据来源
        4.2.2 研究样本的确定原则和标准
        4.2.3 控制样本的确定原则和标准
    4.3 研究方法
    4.4 本章小结
第五章 上市公司利用非货币性资产交换进行盈余管理实证研究
    5.1 变量定义
    5.2 样本描述性统计
    5.3 实证分析一:T 检验及WILCOX ON 检验
    5.4 实证分析二:PEARSON 相关分析
    5.5 本章小结
第六章 总结、建议及展望
    6.1 研究总结
    6.2 建议
        6.2.1 进一步完善非货币性资产交换准则
        6.2.2 健全公司的治理结构,形成抑制盈余管理的内部约束机制
        6.2.3 健全外部监督机制,加强对上市公司的监管和审计
    6.3 研究展望
参考文献
致谢
在学期间的研究成果及发表的学术论文
附录

(8)基于信息含量角度的非货币性资产交换准则研究 ——来自实验研究的证据(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目录
1. 导论
    1.1 研究背景和意义
    1.2 论题的研究现状
    1.3 研究方法选择
    1.4 论文主要研究内容
2. 文献综述
    2.1 非货币性资产交换准则研究总体情况
    2.2 非货币性资产交换准则研究角度
    2.3 非货币性资产交换准则研究方法
    2.4 国外相关研究综述
    2.5 中外研究评述
3. 理论推导与假设提出
    3.1 2006 年非货币性资产交换准则和2001 年非货币性交易准则共性分析
    3.2 2006 年非货币性资产交换准则和2001 年非货币性交易准则差异分析
    3.3 假设推导与提出
        3.3.1 股权投资者角度的新旧非货币性资产交换准则信息含量分析
        3.3.2 债权投资者角度的新旧非货币性资产交换准则信息含量分析
4. 实验研究设计
    4.1 实验逻辑框架
    4.2 实验模式与实验问卷设计
        4.2.1 实验模式设计
        4.2.2 实验问卷设计
        4.2.3 限制变量设计及信息影响度量
    4.3 实验调查对象确定
5. 研究结果分析
    5.1 调查对象的基本情况
    5.2 调查对象对2006 年非货币性资产交换准则评价情况
    5.3 假设检验
        5.3.1 对H1—H6A 的假设检验
        5.3.2 对H1B—H6B 的假设检验
    5.4 对假设不成立情况的反思——引入非货币性资产交换准则之外的相关因素
        5.4.1 H6A 假设不成立的解释
        5.4.2 H4B 假设不成立的解释
6. 研究结论、不足与2006 年非货币性资产交换准则实施建议
    6.1 研究结论
    6.2 研究的不足
    6.3 2006 年非货币性资产交换准则实施建议
参考文献
附录
后记
致谢

(9)非货币性资产交换准则研究述评(论文提纲范文)

一、非货币性资产交换准则演变的简要回顾
二、非货币性资产交换准则的规范研究述评
    (一) 2006年新准则颁发前研究述评在2006年新准则颁发前, 关于非货币性交易准则的研究文献主要分为以下类别:
    (二) 2006年新准则颁发后研究述评由于2006年新准则实施时间较短, 关于非货币性资产交换准则的研究文献基本上都属规范研究, 主要集中在以下方面:
三、非货币性资产交换准则的实证研究述评
    (一) 会计准则国际趋同成为趋势
    (二) 非货币会计准则效果研究缺乏
    (三) 会计准则差异分析
四、结论

(10)对非货币性资产交换准则及其运用的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1. 引言
    1.1 研究意义
    1.2 文献综述
        1.2.1 国内相关研究
        1.2.2 国外相关研究
    1.3 本文的研究方法与结构安排
    1.4 论文贡献
    1.5 论文不足
2. 非货币性交易及其准则
    2.1 非货币性交易
    2.2 非货币性交易准则
        2.2.1 相关理论
        2.2.2 国际非货币性资产交换准则
        2.2.3 非货币性资产交换的计量
        2.2.4 非货币性资产的分类
        2.2.5 非货币性资产的损益确认方式
    2.3 非货币性交易准则在我国的发展
        2.3.1 《非货币性交易》准则在我国的首次公布
        2.3.2 《非货币性交易》准则的2001 年修订
        2.3.3 《非货币性资产交换》准则的2006 修订
    2.4 新《非货币性资产交换》准则的运用及问题
3. 对《非货币性资产交换》准则实施中商业实质判断
    3.1 商业实质
        3.1.1 商业实质的概念及判断条件
        3.1.2 判定商业实质的重要性
    3.2 商业实质判定中遇到的问题
    3.3 对商业实质判定的建议
        3.3.1 对商业实质第一个判断条件的建议
        3.3.2 对商业实质第二个判断条件的建议
        3.3.3 可以认定其交换具有商业实质的其它情形
        3.3.4 关联交易的处理
4. 《非货币性资产交换》准则实施中公允价值的运用
    4.1 公允价值的概念
    4.2 《非货币性资产交换》准则中公允价值的判断标准
    4.3 《非货币性资产交换》准则重新引入公允价值的意义
    4.4 《非货币性资产交换》准则引入公允价值对上市公司的影响
    4.5 公允价值在运用中遇到的问题
    4.6 公允价值在运用中遇到问题的对策探讨
        4.6.1 建立网络信息数据库并实时更新
        4.6.2 提高现值技术的可操作性
        4.6.3 引入全面收益观念
5. 对《非货币性资产交换》准则实施中的策略建议
    5.1 进一步具体非货币性资产交换准则的操作指南
    5.2 借助中介力量,加强对“非货币性交易”的监督管理
    5.3 提高会计人员的职业道德和专业判断能力
    5.4 增加报表附注中对非货币性资产公允价值计量的信息披露力度
    5.5 加强审计的配套建设
参考文献
后记
致谢

四、关于非货币性交易准则几项规定的对比分析(论文参考文献)

  • [1]反向购买中壳资源的会计确认研究 ——以中航黑豹为例[D]. 沈丹宁. 北京交通大学, 2019(01)
  • [2]上市公司非货币性资产交换对企业绩效的影响[D]. 徐勋辉. 南京农业大学, 2016(04)
  • [3]论管理视角下的非货币性交易[J]. 苏亚民. 财政监督, 2013(20)
  • [4]非货币性资产交换盈余管理及内部控制自我评价研究[D]. 张强. 天津财经大学, 2011(10)
  • [5]非货币性资产交换公允价值量化方法研究[D]. 杨晶. 长安大学, 2011(04)
  • [6]制度环境、制度变迁与决策有用性[D]. 修宗峰. 厦门大学, 2009(11)
  • [7]上市公司利用非货币性资产交换进行盈余管理实证研究[D]. 胡晶晶. 南京航空航天大学, 2009(S2)
  • [8]基于信息含量角度的非货币性资产交换准则研究 ——来自实验研究的证据[D]. 李翔. 西南财经大学, 2009(S2)
  • [9]非货币性资产交换准则研究述评[J]. 田春晓. 财会通讯(学术版), 2008(11)
  • [10]对非货币性资产交换准则及其运用的研究[D]. 叶思妤. 西南财经大学, 2009(S2)

标签:;  ;  ;  ;  ;  

非货币交易准则若干规定对比分析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