咸宁实现苎麻产业化关键在于生麻品质

咸宁实现苎麻产业化关键在于生麻品质

一、实现咸宁苎麻产业化关键在原麻优质化(论文文献综述)

刘伟,彭晶,徐绳武,汪红武,黄海红,丁坤明,余安安[1](2021)在《走好“七条路”,破解咸宁市农业特色产业问题》文中认为以咸宁市茶叶、蔬菜、苎麻、猕猴桃4个产业为突破口,对咸宁市农业特色产业进行了深入调查研究,并从规模化、品牌化、多元化、优质化等方面提出了破解咸宁市农业特色产业问题的7条路径。

王梦杰[2](2016)在《胡椒固态发酵脱皮过程中果皮降解及相关酶的研究》文中研究指明胡椒有“乌金”之称,是重要的香辛料,在我国海南云南等地广泛种植。我国胡椒产品中90%以上为白胡椒及其制品。白胡椒加工方法主要有浸渍法、机械法、酶法和发酵法。固态发酵是我国传统食品发酵中普遍采用的方法,该方法时间短、成本低、操作简便,适合于在农村、农场推广应用。本试验研究了胡椒固态发酵过程中几种主要酶的活力变化,并分析固态发酵过程中胡椒果皮果胶组分结构、含量及其变化,为探索胡椒固态发酵过程中果皮的降解规律、阐明胡椒生物脱皮的生物化学机制奠定基础。主要研究内容和结论如下:(1)测定了胡椒固态发酵过程中几种主要酶的活力变化,结果表明:在整个胡椒固态发酵过程中,聚半乳糖醛酸酶活力最高,发酵48h达1647.81 U/mL;果胶酯酶活力36 h时最大,达1454.29 U/mL;纤维素酶活力48 h时最大,达1327.32 U/mL;木聚糖酶活力最小,60 h时最大,达534.15 U/mL;蛋白酶在48 h达到最高,为550U/mL;未检测到果胶裂解酶活力。随后采用高纯度的酶制剂果胶酶P4716、果胶酯酶、纤维素酶、木聚糖酶,单独和组合进行脱皮试验,结果表明:随着酶溶液浓度提高,相对脱皮率也会提高,其中聚半乳糖醛酸酶、果胶酯酶是胡椒脱皮中的关键酶;而单独使用纤维素酶、半纤维素酶时对胡椒脱皮基本没有影响,和果胶酯酶一起使用后对胡椒鲜果的脱皮率有一定的提高。纤维素酶、半纤维素酶在胡椒脱皮过程中起协同作用。(2)对果皮组分变化进行分析,接入麸皮曲后48 h内,果胶含量随着发酵时间的延长逐渐下降,水溶性果胶含量从35.70 mg/g下降到22.12 mg/g,酸溶性果胶含量由46.11 mg/g下降到4.27 mg/g,螯合性果胶由27.38 mg/g下降到13.06 mg/g,半维素含量由23.45 mg/g上升到30.57 mg/g。(3)采用红外光谱、离子色谱和高效液相色谱方法分析固态发酵过程中胡椒果皮果胶组分结构及其变化。结果显示:胡椒果皮中水溶性果胶、酸溶性果胶为高酯化度果胶、螯合性果胶为低酯化度果胶。水溶性果胶在发酵前36h含量上升,而后下降,酸溶性果胶和螯合性果胶在预处理催熟时含量上升,在发酵过程中含量下降。固态发酵24-48 h为果胶主链半乳糖醛酸快速降解期、12-24 h为支链阿拉伯糖快速降解期,12-36 h为半乳糖快速降解期。发酵48-60 h,果胶半乳糖、阿拉伯糖等侧链几乎完全降解。这提示发酵过程中,富含半乳糖醛酸的果胶主链断裂及支链中性糖的降解是胡椒果皮降解的主要原因。

陈晖[3](2010)在《应用SRAP分子标记构建长果种黄麻遗传连锁图谱的研究》文中提出黄麻是天然的纤维作物,在国计民生中具有十分重要的地位。然而其在构建遗传连锁图谱及利用分子标记辅助育种方面,明显滞后于其他主要经济作物。目前,国内尚未有关长果黄麻遗传连锁图谱构建的报道。本研究利用SRAP分子标记构建国内首张长果种黄麻遗传连锁图谱,为长果种黄麻某些重要农艺性状的基因定位、QTL分析及分子标记辅助育种奠定了坚实的理论基础。本研究取得了以下的研究成果:(1)以甜麻(长果野生种)和宽叶长果(长果栽培种)为亲本,杂交产生F1代,F1自交产生的F2代分离群体(187个单株),作为构图群体。(2)以甜麻和宽叶长果为模板,从19X27对SRAP上游与下游引物组合中筛选出多态性较好的56对SRAP引物组合。(3)利用筛选出的56对SRAP引物组合,对F2作图群体进行PCR扩增,共产生155个多态条带,平均每个引物组合产生2.8个多态条带,最多的可以产生6条。(4)使用Mapmaker/exp 3.0,我们构建了包括125个SRAP标记位点的长果种黄麻的遗传连锁图谱,并对长果种黄麻重要质量性状基因进行定位和标记,这些标记被分为10个连锁群(LOD≥3.0),每对标记组合可以产生820个大小在1002000bp清晰可辨的条带,每个连锁群有238个标记位点,总长为2231.9cM,两个标记间平均图距为17.86 cM。标记间最大间距为36.6cM,最小间距为4.5cM。标记在整个连锁群中分布比较均匀,未出现标记聚集的现象。(5)质量性状定位:在本图谱中有3个形态标记,分别为托叶色、叶柄色和叶缘色。三者均位于构建的连锁群LG1上,托叶色基因与M18E7及M12E18连锁,遗传距离分别为11.2cM和12cM;叶柄色基因与M17E10及叶缘色基因连锁,遗传距离分别为21.1cM和4.5cM;叶缘色基因还与M12E9-1连锁,遗传距离为20.9cM。(6)在这155个标记位点当中,有37个(23.9%)偏离3:1的分离比,偏分离比较严重。其中有28个(75.7%)偏向父本(甜麻)带型,其余9个(24.3%)偏向母本(宽叶长果)带型,可能是由配子的选择性引起的。长果种黄麻有7对染色体,而我们构建出10个连锁群,接近染色体数。本研究的平均图距还较大,有待于进一步深化,以期构建出一张标记分布均匀,位点密度较高的长果种黄麻遗传连锁图谱。

周贤君[4](2009)在《湖南省主要农作物生产生态经济适宜性评价及高效持续发展战略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作物生产不仅受地域自然生态环境的制约,而且还受到地域农业生产技术、投入水平、市场经济、政策、生产习惯等社会及经济和技术因素的影响。因此,一种作物能否在一个地区发挥良好的产业功能,主要取决于作物生产的高产、优质、高效、稳产目标所需要的自然及经济和生产等综合条件与该地域实际可提供的综合条件之间的吻合度,即作物生产的生态经济适宜性。为了探明湖南省主要作物生产的生态经济适宜性,并以此为丰体制定出湖南省主要作物生产高效持续发展战略,本研究在剖析湖南省主要作物生产资源状态和主要作物生产年际动态的基础上,通过集成作物生产生态经济适宜性内涵和已有先进、实用、类似的评价方法与规程,构建出作物生产生态经济适宜性评价的评价模型,进而对湖南省10种主要作物生产生态经济适宜性和适宜布局区域进行了评价。同时,基于主要作物生产生态经济适宜性和适宜布局区域的评价结果,制定出了湖南省主要作物生产高效持续发展战略。主要研究结果如下:1从自然资源、生态资源和社会经济资源三个方面审视,湖南省作物生产的关键资源状态能够较好地满足主要作物生产需求;但由于存在关键资源省域分布的异质性,主要作物生产必须实行差异性区域布局。2湖南省在1983~2006(2007)年期间,除早稻和晚稻外,其他主要作物种植规模和总产规模,总体上均在波动中呈现出上升趋势:除早稻外,其他主要作物的单产水平,总体上呈现出持续增长态势。从经济收益角度审视,湖南省在1983~2003年期间,主要作物经济收益率整体呈现出波动下降的趋势,但从2003~2007年间,除苎麻和烤烟外,其他主要作物生产的经济收益率均呈现出逐年上升的态势。3在明确评价指标设置原则的基础上,根据既定指标设置原则,针对作物生产生态经济适宜性内涵要求、湖南省农作物生产区域实际和已有的相关经验,并经主成分分析,构建出了湖南省主要作物生产生态经济适宜性评价指标体系,进而对指标因子的标准化和单因子隶属函数值进行了界定,最后提出作物生态经济适宜度和区域作物生产生态经济适宜性综合表现率的计算公式。4湖南省10种主要作物生产生态经济适宜性指数,平均为0.454,变幅在0.405~0.513。从生态经济适宜性的角度,并结合近年作物生产实际状态,明确了湖南省主要作物各自生产生态经济最适宜、次适宜、不适宜(最不适宜)区域。5根据区域作物生产生态经济适宜性综合表现率评价结果,划分出了湖南省作物生产生态经济适宜性综合表现最佳区域、良好区域和一般区域。其中,最佳区域主要包括邵阳、株洲、常德和湘潭4个市;良好区域主要包括岳阳、永州、长沙、娄底、衡阳、张家界和益阳7个市;一般区域主要包括郴州、怀化和湘西3个市(州)。6在界定作物生产生态经济适宜性区域布局内涵和论述推进作物生产生态经济适宜性区域布局四方面意义的基础上,提出了作物生产生态经济适宜性区域布局应以社会需求为目标、以生态适应性为基础、注重经济效益可行性的原则,进而重点探明了湖南省主要作物各自在湖南省域内生产的优势区域、目前生产中存在的问题、今后主攻的方向和发展目标。7在明确湖南省农作物生产发展战略定位的基础上,本着“鼓励经济增长、追求综合效益,强调资源节约、体现环境友好,全面实现复合系统协调发展”的基本思路,提出了湖南省农作物高效持续发展战略方针;进而借鉴他人成功经验,并结合现存作物生产系统自身特点,制定了相应的战略原则、战略目标和战略重点;最后从操作层面明确提出了配套战略布局、战略路径和战略措施。

盛畅[5](2009)在《基于网络技术的苎麻高产栽培专家系统》文中指出苎麻又称“中国草”。是中国重要的纤维作物之一。我国的苎麻产量约占全世界苎麻产量的90%以上。但是自从我国加入WTO后,苎麻生产面临严重的挑战。我国的苎麻由于生产管理粗放,原麻产量和纤维品质较低,出口受到限制,为了使我国的苎麻在国际市场上占有一席之地,提高苎麻产量是最根本的问题。基于网络技术的高产栽培专家系统是将苎麻领域的专家知识与经验和高新技术成果转移给苎麻农户的非常重要的一个平台;是实现苎麻生产管理网络化和智能化的重要支撑;是以信息化推动苎麻生产优质化、标准化、规模化和产业化的有效手段;同时是依靠高科技推动,降低苎麻生产成本、提高苎麻生产效益和减少农业生态环境污染的根本保证。因此,研究与开发基于网络技术的高产栽培专家系统具有重要的经济意义和生态意义。本系统以RETE算法为核心,利用面向对象的计算机语言开发出了基于网络技术的苎麻高产栽培专家系统平台。文中简要地介绍了该平台的结构原理、工作流程、体系结构、知识表示和推理机制。论文系统全面地总结了各着名苎麻专家的理论知识、技术体系、研究成果和经验常识,同时吸收了生态、栽培、土肥等多个领域的相关知识,并按照专家系统知识表示方法对领域知识进行形式化处理,共组织了若干条知识规则,并构建了生态建园决策知识库、品种选择决策知识库、繁殖及栽培决策知识库、及病虫害诊断及防治决策知识库等。该专家系统在智能决策方面,不仅可用于一般苎麻知识信息查询,而且可以提供苎麻生产生态建园、品种选择、繁殖及栽培、病虫害诊断及防治等决策。该专家系统在特色方面,不仅具有模块化、封装性和继承性等特点,而且具有较高的精确性、可靠性和良好的开放性,具有友好的用户界面、操作简洁、易懂易学。

刘立军[6](2008)在《苎麻种质资源遗传多样性及分子标记研究》文中研究表明苎麻(Boehmeria nivea L.Gaud)是我国最重要的韧皮纤维作物之一,在我国有着悠久的栽培和加工历史,加入WTO后,市场需求和麻纺工业的发展,对优良品种的需求越来越迫切。我国苎麻新品种选育虽然取得了较大的成绩,但如要进一步提高显得相当困难,其主要原因是缺乏有效的种质资源。此外,苎麻育种存在遗传背景复杂,缺少纯合的亲本材料,品种选育困难及育种周期长等问题。高代自交无性繁殖系是苎麻杂交育种极其珍贵的亲本材料,对其进行遗传多样性研究,有利于苎麻种质资源的收集、保存、鉴定和合理利用。我国野生种质资源十分丰富,但是很多尚未开发利用。因此,苎麻野生种和栽培种野生类型种质资源的考察、搜集、保存与鉴定,对于提高我国苎麻育种水平、促进苎麻产品的开发应用、研究苎麻的亲缘关系及起源等具有重要意义。本研究主要目的在于:(1)进行高代自交无性繁殖系的田间调查和聚类分析,筛选出农艺性状和品质性状均优良的材料,进一步丰富杂交育种亲本资源;(2)明确品质性状和农艺性状的某些内在联系,建立通过田间农艺性状调查来预测部分品质性状的回归方程;(3)建立适合苎麻自交无性繁殖系研究的RAPD、ISSR及SRAP等标记体系;进行苎麻自交无性繁殖系的遗传多样性分析,为亲本选配提供依据。(4)搜集一批苎麻野生种质资源,探索其种内、种间材料的遗传多样性和亲缘关系。分子标记能直接从DNA水平反映种质之间的遗传差异,是研究植物遗传多样性的有效工具。主要研究结果如下:1.应用SAS System for Windows V8.0统计分析软件,根据7个农艺性状和3个品质性状指标对供试90份自交无性繁殖系进行聚类。在Average Distance值为0.5时,可以将90份材料分为5个群,每个群又可以分为1-2亚组。研究表明在育种中,要选择纤维细度较优的自交无性繁殖系要在ClusterⅣ和ClusterⅤ两个群组种选择;而要选择产量高的育种材料则在ClusterⅡ群组内选择。通过聚类分析发现了纤维细度极优质的4份自交无性繁殖系材料(ClusterⅤ),纤维细度超过2000m/g的22份材料(ClusterⅣ),农艺性状优良,高产潜力大的13份自交无性繁殖系材料(ClusterⅡ)。通过田间数据调查分析得知,农艺性状及品质性状之间存在相关关系。建立的农艺性状及品质性状多元一次回归方程如下:y1=2800.82-1.41x1-525.18x2-73.15x3-3.20x4+8.56x5-675.51x6+2614.28x7+0.75x8y2=13.28+0.07x1-2.28x2+1.83x3-0.37x4-0.13x5+13.95x6-46.78x7-0.01x8y3=4.57+0.01x1+0.35x2-0.01x3-0.02x4-0.06x5-0.47x6+2.04x7y1表示纤维细度(m/g);y2表示断裂强度(g);y3表示断裂伸长率(%)。x1-x8分别表示株高(cm)、茎粗(cm)、功能叶片宽度(cm)、叶片长度(cm)、叶柄长(cm)、叶缘锯齿宽度(cm)、叶缘锯齿深度(cm)和有效分株率(%)。2.优化了苎麻RAPD分子标记体系;用32个RAPD引物对40份自交无性繁殖系材料的DNA进行PCR扩增,共扩增出113条带,多态性达到78.76%,Nei’s平均遗传距离为0.2317,平均Shannon指数为0.3568。Mantel检测得出的聚类结果和相似系数矩阵之间的相关系数为0.635,表明聚类结果很好的体现了种质之间的遗传关系。利用NTSYs 2.0软件进行主成分分析,累计贡献率为24.81%,第一主成分的贡献率为10.47%,结果表明主成分分析和RAPD聚类结果不是很吻合。3.优化了苎麻ISSR分子标记体系;30条ISSR引物对40份自交无性繁殖系材料的DNA模板进行扩增和电泳检测,总条带数为116条,多态性达到78.45%,Nei’s平均遗传距离为0.2405,平均Shannon指数为0.3679,每条引物扩增2-10条带不等。按照材料的地理位置,将40份自交无性繁殖系分为6个居群,多态位点百分率(pp)在23.28%-67.24%之间。Nei’s遗传距离在0.0964-0.2285之间,Shannon指数在0.1408-0.3310之间。第一、第二、第三主成分的贡献率分别为72.67%、5.36%和2.11%,累计贡献率为80.15%,结果表明主成分分析与采用ISSR进行聚类的结果十分一致。4.优化了苎麻SRAP分子标记体系;有72条引物均能扩增出有较高稳定性和重复性、丰富多态性的带型,条带总数为386条,多态性达到72.80%,Nei’s平均遗传距离为0.1889,平均Shannon指数为0.2969,每条引物扩增5-11条带不等。根据材料的地理位置,将35份自交无性繁殖系分为6个居群,多态位点百分率(pp)在19.71%-58.81%之间。Nei’s遗传距离在0.0794-0.1742之间,Shannon指数在0.1159-0.2699之间。第一、第二和第三主成分的贡献率分别为13.02%、8.47%和6.09%,累计贡献率为27.58%。只有部分聚类结果与采用UPGMA方法聚类得出的结果一致,研究结果表明,RAPD、ISSR和SRAP标记是进行研究苎麻自交无性繁殖系遗传多样性较好的方法。5.对2003-2007年采集到的45份荨麻科野生材料进行ITS序列分析,以绿叶种苎麻(B.nivea var.tenacissima)、艾麻(Laportea cuspidata)以及冷水花属3个种的ITS序列作为外类群。所得序列采用Clustal X程序进行对位排列,并经手工校正。利用MEGA3.1软件对序列进行分析。启发式搜索得到了最简约树,其中一棵树树长(tree length)777步,一致性指数(consistency index,CI)为0.6735,保留指数(reserved index,RI)为0.9407。聚类分析表明全部材料可以聚为4类7组,支持采用植物学性状分类的结果,两种不同聚类方法的分析结果基本一致:苎麻属(Boehmeria Jacq.)21份材料单独聚为一类,又可以分为3个亚组,第一亚组材料为序叶苎麻(B.clidemioides var.diffusa),其自展支持率(bootstrap values)为89%,主要采集自神农架地区;第二亚组材料为水苎麻(B.macrophylla);余下的7份白叶种苎麻(B.nivea L.)聚为一个亚组,主要包括栽培种及其栽培种野生类型。冷水花属(Pilea Lindl.)的3份材料作为外类群单独聚为一类,自展支持率为100%。采自云南丽江和湖北神农架的3份艾麻属(Laportea Gaudich.)材料单独聚为一类。蝎子草属(Girardinia Gaudich.)6份材料聚为一类。水麻属(Debregeasia Gaudich.)3个种共15份野生材料聚为一大类。此外,对38份野生材料进行的RAPD和ISSR聚类分析结果基本一致。

赵绪福[7](2006)在《产业链视角下中国农业纺织原料发展研究》文中研究指明中国的农业纺织原料不仅品种繁多而且产量巨大,主要包括棉花、麻类、毛类和蚕茧。它们既是农业中的主要经济产品,也是纺织工业中天然纤维的来源,直接关系着我国农业经济和纺织服装工业的发展。目前,经济全球化步伐加快,纺织品配额取消,中国正在向全面建设小康社会迈进,化学纤维对农业纺织原料的替代性同益增强,这些新形势和环境变化为我国农业纺织原料发展带来了新的机遇和挑战。本文以产业结构理论和产业关联理论等为基础,利用计量经济学和统计学等基本知识,采用定性与定量相结合的方法,在产业链视域下研究中国农业纺织原料产业的生产和发展。 本文首先在相关理论和研究基础上对产业链的概念和内涵进行界定,阐述其结构和不同形念,形成关于产业链研究的基本分析架构。在对农业纺织原料及纺织纤维进行区别和比较的基础上,根据农业纺织原料的技术经济流程,给出了农业纺织原料产业链的概念和结构,并对互相联系着的天然纤维产业链、纺织产业链和化纤产业链的关系进行了分析。 为对产业链的运行过程进行整体把握,文章从两个角度对农业纺织原料产业链进行了全面分析:一是对产业链的各个环节进行解剖。即分别对农业纺织原料的生产、初加工、流通和贸易、纺织加工、服装加工、纺织品服装的商贸和消费等进行考察,了解其产业活动内容、产业主体、产业现状和存在问题。二是对产业链的各种流程形态进行分析。即从整链的角度考察产业链的物流、信息流和价值流,分析各种流程形态的涵义、特征、在各环节的分布和运行状况,归纳出产业链的一些基本运行规律。 在分环节和分形态讨论的基础上,文章对我国农业纺织原料产业链的实际运行绩效和存在的主要问题进行分析,考察了化纤产业链的发展与现状,说明其对农业纺织原料产业链的影响。文章对美国、澳大利亚、日本和印度等国家的农业纺织原料产业链进行了比较分析,说明其演变过程和结构形态的差异,以及对我国的启示和借鉴。针对我国产业链特征和存在问题,提出产业链优化的概念,并阐述其优化内容和途径。根据当前农业纺织原料产业面临的发展环境和形势,提出农业纺织原料发展的基本思路。 文章的主要创新之处:一是对一系列概念进行梳理和界定,对农业纺织原料的技术经济流程进行了全程考察,将农业纺织原料和天然纤维进行区分,并与初加工有机联系起来,通过一系列技术转换系数,给出了产业链中比较系统的可用数据;二是计算出物流在各环节的数量分布,揭示出物流的性状和数量变化特征,以及物

沈其文[8](2001)在《实现咸宁苎麻产业化关键在原麻优质化》文中研究指明咸宁地理位置优越 ,气候、土壤条件适宜 ,苎麻种植历史悠久 ,原麻丰富 ,纺织工业规模较大 ,产品质量较优 ,但苎麻品种和刮制质量不良 ,导致纺织品成本加大、种植面积缩小 ,因此 ,要实现咸宁苎麻产业化仍存在着严重的制约因素 ,首先必须解决原麻高产优质问题。本文特提出优化和发展苎麻的五项措施。

李明波[9](2001)在《抓住机遇 乘势而上 求真务实 兴市富民》文中指出江泽民总书记在建党八十周年庆祝大会上的重要讲话中强调指出,总结八十年的奋斗历程和基本经验,展望新世纪的艰巨任务和光明前途,我们党要继续站在时代前列,带领人民胜利前进,归结起来,就是必须始终代表中国先进生产

二、实现咸宁苎麻产业化关键在原麻优质化(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实现咸宁苎麻产业化关键在原麻优质化(论文提纲范文)

(1)走好“七条路”,破解咸宁市农业特色产业问题(论文提纲范文)

1 立体扫描,摸家底
    1.1 稳步发展的茶产业
    1.2 转型升级的蔬菜瓜果产业
    1.3 亟待复兴的苎麻产业
    1.4 朝气蓬勃的猕猴桃产业
2 深度体检,查问题
    2.1 产业种类小而全
    2.2 产业规模小而不大
        2.2.1 产业总体规模偏小
        2.2.2 单个产业主体经营规模小
    2.3 企业品牌杂而不亮
    2.4 产业精而不深
    2.5 销售渠道狭而不广
    2.6 特色产品特而不优
    2.7 科技化水平低而不高
3 把脉问诊,开良方
    3.1 走规模化经营之路,扩大特色产业规模
        3.1.1 做强做大特色产业集群
        3.1.2 扩大农产品深加工规模
        3.1.3 积极发展适度规模经营
    3.2 走品牌化发展之路,培育特优品牌
        3.2.1 筛选强势企业,挖掘公共品牌潜力股
        3.2.2 选定主导品种,培育拳头品牌
        3.2.3 化产业集群优势为品牌优势
        3.2.4 抱团发展,共塑核心品牌
    3.3 走科技化发展之路,突破产业发展技术难题
        3.3.1 政府牵头破难题
        3.3.2 整合资源提效率
        3.3.3 多维合作育特质
        3.3.4 抢抓时机立标准
    3.4 走多元发展之路,提升特色产业经济效益
        3.4.1 扩大“政府推介+专业营销”力度
        3.4.2 精准定位消费市场
        3.4.3 科学规划“三产融合”挖掘特色产业多元化
    3.5 走人才兴产之路,夯实产业发展根基
        3.5.1 引进接天线的专家人才
        3.5.2 锻造现代化经营管理人才
        3.5.3 培育实用型农业技术人才
    3.6 走优质化发展之路,提升特色农产品品质
        3.6.1 优化产业品种结构
        3.6.2 强化农产品质量监管
    3.7 走示范引领之路,提高特色产业吸引力
        3.7.1 改革农业补贴方式
        3.7.2 制定特色产业刺激政策
        3.7.3 加快高标准农田建设

(2)胡椒固态发酵脱皮过程中果皮降解及相关酶的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1 引言
    1.1 胡椒产品及加工现状
    1.2 胡椒脱皮方法
        1.2.1 传统胡椒脱皮方法
        1.2.2 机械脱皮法
        1.2.3 化学法
        1.2.4 生物酶法
        1.2.5 固态发酵脱皮法
        1.2.6 液态发酵脱皮法
    1.3 果实果皮脱皮机制的研究进展
        1.3.1 果皮细胞壁结构
        1.3.2 果实软化机制
        1.3.3 麻类脱胶机制及研究进展
    1.4 果胶多糖的概述
    1.5 胡椒脱皮过程中微生物产酶的概述
        1.5.1 果胶酶
        1.5.2 木聚糖酶
        1.5.3 纤维素酶
    1.6 本课题研究目的意义与研究内容
2 材料与方法
    2.1 材料
        2.1.1 胡椒原料
        2.1.2 菌种
        2.1.3 主要仪器和设备
        2.1.4 试剂
    2.2 试剂配制
    2.3 培养基
    2.4 方法
        2.4.1 孢子悬液的制备
        2.4.2 麸皮曲的制备
        2.4.3 粗酶液制备
        2.4.4 胡椒鲜果固态发酵脱皮方法
        2.4.5 酶活力测定方法
        2.4.6 酶制剂脱皮
        2.4.7 胡椒果皮成分提取
        2.4.8 傅立叶变换红外光谱分析(FT-IR)
        2.4.9 水溶性果胶、酸溶性果胶和螯合性果胶含量的测定
        2.4.10 半乳糖醛酸和中性糖含量测定
        2.4.11 酯化度测定
        2.4.12 统计分析
3 结果与分析
    3.1 酶的活力变化及其作用效果分析
        3.1.1 胡椒固态发酵过程中酶活力变化
        3.1.2 酶制剂对胡椒脱皮验证实验
    3.2 胡椒固态发酵过程中果皮组分动态分析
        3.2.1 红外分析
        3.2.2 胡椒发酵过程中果胶降解过程分析
        3.2.3 固态发酵过程中半纤维素降解过程分析
4 讨论
    4.1 果胶酶活力与胡椒脱皮的相关程度
    4.2 果胶半纤维素组分与胡椒脱皮关系
5 结论
参考文献
附录
致谢

(3)应用SRAP分子标记构建长果种黄麻遗传连锁图谱的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1 文献综述
    1.1 黄麻生产概况及综合利用的研究进展
        1.1.1 黄麻的起源与分布
        1.1.2 黄麻的综合利用
    1.2 黄麻种质资源的研究与利用
        1.2.1 黄麻种质资源的搜集、保存
        1.2.2 黄麻优异种质资源的筛选与评定利用
        1.2.3 黄麻新品种的更替与发展
        1.2.4 黄麻种质资源遗传多样性分类
    1.3 黄麻生物工程的研究进展
        1.3.1 黄麻的细胞工程研究
        1.3.2 黄麻基因工程研究
        1.3.3 黄麻微生物工程研究
    1.4 分子标记及其应用
        1.4.1 RAPD 标记
        1.4.2 AFLP 标记
        1.4.3 ISSR 标记
        1.4.4 SSR 标记
        1.4.5 RFLP 标记
        1.4.6 SNP 标记
        1.4.7 TRAP 标记
        1.4.8 新型分子标记——SRAP 标记
    1.5 分子遗传连锁图谱的构建及研究进展
        1.5.1 理论基础
        1.5.2 作图群体的建立
        1.5.3 遗传连锁图谱的研究进展
        1.5.4 构建DNA 分子遗传图谱的应用研究
2 材料与方法
    2.1 材料
        2.1.1 植物材料
        2.1.2 实验试剂
    2.2 方法
        2.2.1 遗传图谱作图亲本及F2 群体的建立
        2.2.2 技术路线
        2.2.3 黄麻基因组DNA 的提取
        2.2.4 黄麻基因组DNA 的纯化
        2.2.5 黄麻基因组DNA 浓度测定与稀释
        2.2.6 SRAP 反应体系的建立
        2.2.7 电泳检测
        2.2.8 数据整理与连锁分析
3 结果与分析
    3.1 黄麻基因组 DNA 提取技术改进及 SRAP 反应体系优化
        3.1.1 黄麻基因组DNA 提取与纯化
        3.1.2 SRAP 反应体系的优化
    3.2 引物组合筛选
    3.3 分子标记的偏分离分析
    3.4 长果种黄麻SRAP 分子标记连锁图的构建
4 小结与讨论
    4.1 供试材料的选择、质量和数量对研究结果的影响
    4.2 关于长果种黄麻基因组DNA 的提取与纯化
    4.3 关于长果种黄麻SRAP-PCR 体系
    4.4 关于分子标记偏分离
    4.5 遗传连锁图谱构建与质量性状定位
参考文献
附录
致谢

(4)湖南省主要农作物生产生态经济适宜性评价及高效持续发展战略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 研究背景
        1.1 生态背景
        1.1.1 农业土地资源状态严重恶化
        1.1.2 化肥、农药、农膜等农业面源污染凸现
        1.1.3 水资源利用率与利用效率低下
        1.1.4 生物多样性显着降低
        1.2 经济背景
        1.2.1 种植成本不断增加
        1.2.2 种植效益依然外泄
        1.2.3 支农机制有待完善
        1.3 政策背景
        1.3.1 从思想层面看
        1.3.2 从目标层面看
        1.3.3 从措施层面看
        1.3.4 从主体层面看
    2 核心概念界定
        2.1 作物生产生态经济适宜性
        2.2 区域作物生产生态经济适宜性综合表现率
        2.3 农作物生产高效持续发展战略
        2.3.1 总体性特征
        2.3.2 长远性特征
        2.3.3 指导性特征
        2.3.4 选择性特征
        2.3.5 差异性特征
        2.3.6 稳定性特征
        2.3.7 风险性特征
    3 研究目的与意义
        3.1 研究目的
        3.2 研究的意义
        3.2.1 有利于农业健康发展
        3.2.2 有利于“三农”问题的解决
        3.2.3 有利于国民经济健康持续发展
        3.2.4 有利于我国粮食安全和社会稳定
        3.2.5 有利于世界粮食安全及国际农产品市场稳定
    4 相关研究进展
        4.1 国内研究进展
        4.1.1 中国农业可持续发展战略研究
        4.1.1.1 农业生态学派
        4.1.1.2 农业经济学派
        4.1.1.3 农业地理学派
        4.1.2 国内农作物生产可持续发展研究
        4.1.3 国内农作物生产生态经济适宜性研究
        4.1.4 国内区域农作物生产优势布局研究
        4.2 国外农业可持续发展战略研究
        4.2.1 农业可持续发展战略思想形成和发展
        4.2.2 发达国家农业可持续发展战略研究
        4.2.3 发展中国家农业可持续发展战略研究
        4.2.4 发达国家与发展中国家农业可持续发展战略研究比较
第二章 研究材料与方法
    1 指导思想
    2 研究对象及数据来源
        2.1 研究对象
        2.2 数据来源
    3 研究内容设置
        3.1 湖南省主要农作物生产关键资源状态剖析
        3.2 湖南省主要农作物生产年际动态剖析
        3.3 湖南省主要农作物生产生态经济适宜性评价研究
        3.4 湖南省主要农作物生产生态经济适宜区域布局研究
        3.5 湖南省主要农作物生产可持续发展战略研究
    4 技术路线
    5 理论假设
        5.1 复合生态系统假设
        5.2 理性经济人假设
        5.3 理性生态经济人假设
    6 理论依据
        6.1 生产力布局理论
        6.1.1 农业区位理论
        6.1.2 经济增长极核理论
        6.1.3 梯度理论
        6.1.4 累积循环因果理论
        6.1.5 中心-外围理论
        6.2 农业经济理论
        6.2.1 绝对优理论势
        6.2.2 比较优势理论
        6.2.3 要素禀赋理论
        6.2.4 规模经济理论
        6.2.5 “国家钻石”理论
        6.3 农业可持续发展理论
        6.3.1 内生经济增长理论
        6.3.2 可持续发展理论
        6.3.3 农业系统理论
        6.3.4 复合生态系统控制论
        6.3.5 要素组合理论
        6.3.6 农业可持续发展理论
        6.4 农业生态经济理论
        6.4.1 生态农业论
        6.4.2 生态经济农业论
    7 研究方法
        7.1 层次分析法
        7.2 主成分分析法
        7.3 聚类分析法
    8 研究工具
        8.1 SAS 9.0
        8.2 Eviews 5.0
        8.3 Microsoft Excel 2003
        8.4 MapInfo V8.5
        8.5 ArcView 9.2
第三章 湖南省主要农作物生产关键资源状态剖析
    1 作物生产关键资源界定
    2 湖南省作物生产自然资源分析
        2.1 湖南省的地理位置
        2.2 湖南省地势地貌特征
        2.3 湖南省气候资源特征
        2.4 湖南省土地资源特征
    3 湖南省作物生产生态资源分析
    4 湖南省作物生产社会经济资源分析
    5 小结
第四章 湖南省主要农作物生产年际动态剖析
    1 湖南省主要农作物种植规模年际动态剖析
    2 湖南省主要农作物总产规模年际动态剖析
    3 湖南省主要农作物单产水平年际动态剖析
    4 湖南省主要农作物经济收益年际动态剖析
    5 小结
第五章 湖南省主要作物生产生态经济适宜性评价模型构建
    1 评价指标设置原则
        1.1 完整性原则
        1.2 显着性原则
        1.3 主导性原则
        1.4 分异性原则
        1.5 稳定性原则
        1.6 可行性原则
        1.7 灵活性原则
    2 评价指标体系构建
        2.1 气候条件准则指标
        2.2 生态效益准则指标
        2.3 经济效益准则指标
        2.4 社会效益准则指标
    3 评价指标计算程序
        3.1 指标因子的标准化
        3.2 单因子隶属函数值
        3.2.1 正态分布型单因子隶属函数计算
        3.2.2 逻辑斯谛(LOGISTIC)型单因子隶属函数计算
        3.2.3 离散型单因子隶属函数计算
        3.3 作物生态经济适宜度计算
        3.4 区域作物生产生态经济适宜性综合表现率计算
    4 小结
第六章 湖南省主要农作物生产生态经济适宜性评价
    1 早稻生态经济适宜性评价
        1.1 早稻生产生态经济最适宜区
        1.2 早稻生产生态经济适宜区
        1.3 早稻生产生态经济次适宜区
        1.4 早稻生产生态经济欠适宜区
    2 中稻生态经济适宜性评价
        2.1 中稻生产生态经济最适宜区
        2.2 中稻生产生态经济适宜区
        2.3 中稻生产生态经济次适宜区
    3 晚稻生态经济适宜性评价
        3.1 晚稻生产生态经济最适宜区
        3.2 晚稻生产生态经济适宜区
        3.3 晚稻生产生态经济次适宜区
        3.4 晚稻生态经济欠适宜区
    4 棉花生态经济适宜性评价
        4.1 棉花生产生态经济最适宜区
        4.2 棉花生产生态经济适宜区
        4.3 棉花生产生态经济次适宜区
        4.4 棉花生产生态经济最不宜区
    5 油菜生态经济适宜性评价
        5.1 油菜生产生态经济最适宜区
        5.2 油菜生产生态经济适宜区
        5.3 油菜生产生态经济次适宜区
    6 苎麻生态经济适宜性评价
        6.1 苎麻生产生态经济最适宜区
        6.2 苎麻生产生态经济适宜区
        6.3 苎麻生产生态经济次适宜区
        6.4 苎麻生产生态经济欠适宜区
    7 烤烟生态经济适宜性评价
        7.1 烤烟生产生态经济最适宜区
        7.2 烟生态经济适宜区
        7.3 烟生产生态经济次适宜区
    8 玉米生态经济适宜性评价
        8.1 玉米生态经济最适宜区
        8.2 玉米生态经济适宜区
        8.3 玉米生态经济次适宜区
        8.4 玉米生态经济欠适宜区
    9 大豆生态经济适宜性评价
        9.1 大豆生态经济最适宜区
        9.2 大豆生态经济适宜区
        9.3 大豆生态经济次适宜区
        9.4 大豆生态经济欠适宜区
    10 甘薯生态经济适宜性评价
        10.1 甘薯生态经济最适宜区
        10.2 甘薯生态经济适宜区
        10.3 甘薯生态经济次适宜区
    11 小结
第七章 湖南省作物生产生态经济适宜性综合表现区域分析
    1 湖南省作物生产生态经济适宜性综合表现区域归类
    2 湖南省作物生产生态经济适宜性综合表现最佳区域
    3 湖南省作物生产生态经济适宜性综合表现良好区域
    4 湖南省作物生产生态经济适宜性综合表现一般区域
    5 小结
第八章 湖南省主要作物生态经济适宜区域布局研究
    1 作物生产生态经济适宜性区域布局概念
    2 推进作物生态经济适宜区域布局的意义
        2.1 有利于全面优化农业生产力布局
        2.2 有利于构建区域主导产业
        2.3 有利于挖掘区域特色资源潜力
        2.4 有利于提高区域农业竞争力
    3 作物生态经济适宜区域布局原则
        3.1 以社会的需求为目标原则
        3.2 以生态适应性为基础原则
        3.3 注重经济效益可行性原则
    4 早稻生态经济适宜区域布局研究
        4.1 早稻优势区域
        4.2 早稻存在问题
        4.3 早稻主攻方向
        4.4 早稻发展目标
    5 中稻生态经济适宜区域布局研究
        5.1 中稻优势区域
        5.2 中稻存在问题
        5.3 中稻主攻方向
        5.4 中稻发展目标
    6 晚稻生态经济适宜区域布局研究
        6.1 晚稻优势区域
        6.2 晚稻存在问题
        6.3 晚稻主攻方向
        6.4 晚稻发展目标
    7 棉花生态经济适宜区域布局研究
        7.1 棉花优势区域
        7.2 棉花存在问题
        7.3 棉花主攻方向
        7.4 棉花发展目标
    8 油菜生态经济适宜区域布局研究
        8.1 油菜优势区域
        8.2 油菜存在问题
        8.3 油菜主攻方向
        8.4 油菜发展目标
    9 苎麻生态经济适宜区域布局研究
        9.1 苎麻优势区域
        9.2 苎麻存在问题
        9.3 苎麻主攻方向
        9.4 苎麻发展目标
    10 烤烟生态经济适宜区域布局研究
        10.1 烤烟优势区域
        10.2 烤烟存在问题
        10.3 烤烟主攻方向
        10.4 烤烟发展目标
    11 玉米生态经济适宜区域布局研究
        11.1 玉米优势区域
        11.2 玉米存在问题
        11.3 玉米主攻方向
        11.4 玉米发展目标
    12 大豆生态经济适宜区域布局研究
        12.1 大豆优势区域
        12.2 大豆存在问题
        12.3 大豆主攻方向
        12.4 大豆发展目标
    13 甘薯生态经济适宜性区域布局研究
        13.1 甘薯优势区域
        13.2 甘薯存在问题
        13.3 甘薯主攻方向
        13.4 甘薯发展目标
    14 小结
第九章 湖南省主要农作物生产高效持续发展战略研究
    1 湖南省主要农作物生产高效持续发展战略定位
        1.1 湖南省农作物生产的外部环境分析
        1.1.1 外部政策环境分析
        1.1.2 我国作物生产要素环境分析
        1.1.3 我国作物生产内需环境分析
        1.1.4 我国作物生产相关产业及支持性产业分析
        1.1.5 我国农作物生产结构分析
        1.2 湖南省农作物生产发展战略定位
    2 湖南省主要农作物生产高效持续发展战略方针
        2.1 鼓励经济增长,追求综合效益
        2.2 强调资源节约,体现环境友好
        2.3 全面实现复合系统的协调发展
    3 湖南省主要农作物生产高效持续发展战略原则
        3.1 公平性原则
        3.2 持续性原则
        3.3 协调性原则
        3.4 效益性原则
        3.5 统筹性原则
        3.6 尊重农民意愿原则
        3.7 灵活性原则
    4 湖南省主要农作物生产高效持续发展战略目标
        4.1 远期目标任务
        4.1.1 合理地满足社会对农产品的多样化需求
        4.1.2 实现经济-社会-环境协调发展和环境资源持续高效利用
        4.1.3 形成高效可持续运行的区域作物产业化生产体系
        4.1.4 构筑出具有较强国际竞争力的农业产业体系
        4.2 近期目标任务
        4.2.1 科技成果转化应用水平显着提升
        4.2.2 产品质量水平和加工效益显着提升
        4.2.3 产品有效供给能力显着提升
        4.2.4 公共服务能力显着提升
    5 湖南省主要农作物生产高效持续发展战略重点
        5.1 基础性研究
        5.2 基础性工作
        5.3 机制的创新
        5.4 特色农产品生产
    6 湖南省主要农作物生产高效持续发展战略布局
        6.1 作物生产布局
        6.2 产业职能布局
    7 湖南省主要农作物生产高效持续发展战略路径
        7.1 生产技术路径
        7.2 组织形式路径
        7.3 发展驱动模式路径
        7.4 政府管理模式演进路径
        7.5 制度创新路径
        7.6 专业技能路径
    8 湖南省主要农作物生产高效持续发展战略措施
        8.1 深入细致地搞好宣传教育工作
        8.2 加强战略实施工作的领导
        8.3 优化相关政策环境
        8.3.1 大力发展绿箱政策
        8.3.2 积极调整黄箱政策
        8.3.3 谨慎对待蓝箱政策
        8.4 创新作物生产管理机制
        8.5 积极构筑作物生产的区域竞争优势
        8.5.1 改善生产要素结构
        8.5.2 改善对作物产品的内需条件
        8.5.3 大力发展农产品加工业和农业生产资料工业
        8.5.4 推动农村土地产权制度良性变迁
        8.6 推进作物生产产业化经营
        8.7 大力推动特色作物生产
        8.8 优化其它发展环境
        8.8.1 多渠道筹集资金,加大投入力度
        8.8.2 积极构建风险规避机制
        8.8.3 实施优势区域和原产地保护,强化资源基础
        8.8.4 积极推进社会化服务体系发展
        8.8.5 加强强化优势农产品进出口监管
    9 小结
第十章 结论与讨论
    1 作物生产系统的复合性
    2 作物生产生态经济适宜性
    3 作物生产生态经济适宜性指标体系构建
        3.1 建立起了科学的指标框架体系
        3.2 建构起了科学的项计算方法体系
        3.3 兼顾了气候因素常年平均与极端因素两个方面
        3.4 创新设计了一些新指标
    4 作物生产生态经济适宜性分异及区域布局
    5 作物高效持续生产战略制定
        5.1 作出了战略抉择
        5.2 确立了战略方针
        5.3 指出了战略重点
        5.4 提出了战略目标
        5.5 规划了战略布局
        5.6 明确了战略路径
        5.7 制定了战略措施
第十一章 创新与展望
    1 本研究的创新点
        1.1 创建了生态课题研究范式
        1.2 构建了作物生产生态经济适宜性评价体系
        1.3 确立了湖南省主要农作物高效持续生产战略
    2 本研究的局限性与展望
        2.1 行政区划维度上有待进一步细化
        2.2 研究对象角度可向耕作制度层面提升
        2.3 研究方式上可进一步进行动态研究
        2.4 应用方面要随着实践的深入不断完善
参考文献
致谢
作者简介
研究期间公开发表的论文

(5)基于网络技术的苎麻高产栽培专家系统(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 研究依据和意义
    2 农业专家系统概述
        2.1 专家系统的结构和原理
        2.2 专家系统开发步骤与方式
        2.3 国内外农业专家系统研究进展
    3 本研究的主要内容及论文组织
        3.1 本研究的主要内容
        3.2 论文组织
第二章 基于网络技术的苎麻高产栽培专家系统平台简介
    1 开发平台介绍
    2 本系统平台体系结构
        2.1 知识库
        2.2 工作存储器
        2.3 推理机
        2.4 用户界面(接口)
        2.5 开发界面
        2.6 解释器
        2.7 外部程序
    3 本系统基本功能
        3.1 系统初始化
        3.2 知识规则导入
        3.3 智能决策
        3.4 技术查询
        3.5 发布新系统
        3.6 系统帮助
        3.7 界面设置
    4 系统要求
        4.1 软件环境
        4.2 硬件环境
        4.3 屏幕分辨率
第三章 系统知识库的构建
    1 引言
    2 生态建园决策专家知识库
        2.1 山地建园
        2.2 坡地建园
        2.3 平地建园
    3 苎麻品种选择知识库
    4 苎麻繁殖方法知识库
        4.1 种子繁殖
        4.2 嫩梢扦插繁殖
        4.3 分蔸繁殖
        4.4 其他常用繁殖方法
    5 苎麻管理施肥知识库
        5.1 新麻管理
        5.2 壮麻管理
        5.3 加强冬培
    6 苎麻病虫害知识库
    7 苎麻综合知识库
        7.1 苎麻破杆技术
        7.2 苎麻收获技术
        7.3 苎麻机械剥制技术
        7.4 苎麻收购检验技术
    8 知识规则编写规范
第四章 推理机制
    1 基本推理方式
        1.1 正向推理
        1.2 反向推理
        1.3 双向推理
    2 推理的控制策略
        2.1 搜索策略
        2.2 求解策略
        2.3 限制策略
        2.4 冲突解决
    3 推理思想
    4 推理机实现
    5 模式匹配算法
    6 解释器
第五章 基于网络技术的高产栽培专家系统的实现
    1 系统开发环境
        1.1 系统软件环境
        1.2 工具简介
    2 系统安全性
        2.1 安全机制
        2.2 编程中的安全措施
    3 测试与完善
        3.1 技术评价法
        3.2 经验评价法
        3.3 完善
第六章 结束语
    1 总结
    2 下一步的工作和研究展望
参考文献
致谢
作者简介

(6)苎麻种质资源遗传多样性及分子标记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缩略词表
第一章 文献综述
    1 苎麻资源分布概况
    2 苎麻野生种质资源的研究概况与应用价值
        2.1 苎麻野生种质资源的收集评价概况
        2.2 苎麻野生种质资源的保存
        2.3 苎麻野生种质资源应用价值
    3 苎麻种质资源评价研究进展
        3.1 苎麻植物学特征
        3.2 形态学标记研究
        3.3 细胞学标记研究
        3.4 生化标记研究
        3.5 DNA分子标记研究
        3.5.1 RAPD标记在苎麻属研究中的应用
        3.5.2 ISSR标记在苎麻属研究中的应用
        3.5.3 其它分子标记在苎麻属研究中的应用
    4 存在的问题及展望
    5 本研究拟解决的关键问题
第二章 苎麻自交无性繁殖系农艺性状及品质性状评价
    1 引言
    2 材料与方法
        2.1 材料
        2.2 方法
        2.2.1 样品的准备
        2.2.2 单纤维断裂强力与断裂伸长率的测定
        2.2.3 纤维细度的测定
        2.2.4 苎麻农艺性状的测定
    3 结果与分析
        3.1 不同自交无性繁殖系纤维品质性状分析
        3.1.1 不同苎麻自交无性繁殖系材料单纤维强力
        3.1.2 不同自交无性繁殖系材料纤维断裂伸长率
        3.1.3 不同自交无性繁殖系材料纤维细度
        3.2 不同自交无性繁殖系材料的农艺性状分析
        3.2.1 不同苎麻自交无性繁殖系株高
        3.2.2 不同苎麻自交无性繁殖系茎粗
        3.2.3 不同苎麻自交无性繁殖系功能叶片宽度
        3.2.4 不同苎麻自交无性繁殖系功能叶片长度
        3.2.5 不同苎麻自交无性繁殖系功能叶叶柄长度
        3.2.6 不同苎麻自交无性繁殖系功能叶叶缘锯齿宽度
        3.2.7 不同苎麻自交无性繁殖系功能叶叶缘锯齿深度
        3.2.8 不同苎麻自交无性繁殖系有效分株率
        3.3 品质性状与农艺性状之间相关性
        3.4 品质性状与农艺性状的通径分析
        3.4.1 纤维细度与农艺性状的通径分析
        3.4.2 纤维断裂强度与农艺性状的通径分析
        3.4.3 纤维断裂伸长率与农艺性状的通径分析
    4 小结与讨论
        4.1 苎麻自交无性繁殖系主要性状指标分析
        4.2 主要性状之间的相关分析
        4.2.1 农艺性状与品质性状之间相关分析
        4.2.2 品质性状之间相关分析
        4.2.3 通径分析及回归模型的建立
        4.3 自交无性繁殖系材料聚类分析
第三章 苎麻自交无性繁殖系遗传多样性的RAPD分析
    1 引言
    2 材料与方法
        2.1 材料
        2.2 试剂和仪器
        2.3 基因组DNA的提取
        2.4 PCR反应与产物检测
        2.5 PCR反应体系的优化
        2.6 苎麻自交无性繁殖系RAPD标记的数据处理与分析方法
        2.6.1 遗传多样性参数计算
        2.6.2 RAPD标记的聚类分析
        2.6.3 RAPD标记的主成分分析
    3 结果与分析
        3.1 DNA的提取
        3.2 RAPD反应体系优化
        3.2.1 DNA的浓度对PCR结果的影响
        3.2.2 dNTP浓度和Mg~(2+)对PCR结果的影响
        3.2.3 引物浓度和Mg~(2+)对PCR结果的影响
        3.2.4 TaqDNA聚合酶的纯度和用量对PCR结果的影响
        3.3 RAPD方法扩增程序的优化
        3.3.1 退火温度对扩增的影响
        3.3.2 循环次数对扩增的影响
        3.4 苎麻自交无性繁殖系的RAPD扩增及聚类分析
        3.5 苎麻自交无性繁殖系的RAPD标记的主成分分析
    4 小结与讨论
        4.1 DNA的提取
        4.2 RAPD反应体系的优化
        4.3 RAPD扩增程序的优化
        4.4 苎麻自交无性繁殖系的RAPD聚类分析
第四章 苎麻自交无性繁殖系遗传多样性的ISSR分析
    1 引言
    2 材料与方法
        2.1 材料
        2.2 试剂和仪器
        2.3 基因组DNA的提取
        2.4 PCR反应与产物检测
        2.5 PCR反应体系的优化
        2.6 苎麻自交无性繁殖系的ISSR扩增及聚类分析
    3 结果与分析
        3.1 ISSR反应体系优化
        3.1.1 DNA的浓度对PCR结果的影响
        3.1.2 dNTP浓度和Mg~(2+)对PCR结果的影响
        3.1.3 引物浓度和Mg~(2+)对PCR结果的影响
        3.1.4 TaqDNA聚合酶的纯度和用量对PCR结果的影响
        3.2 ISSR方法扩增程序的优化
        3.2.1 退火温度对扩增的影响
        3.2.2 循环次数对扩增的影响
        3.3 苎麻自交无性繁殖系的ISSR扩增及聚类分析
        3.4 苎麻自交无性繁殖系ISSR标记的主成分分析
    4 小结与讨论
        4.1 DNA的提取
        4.2 ISSR反应体系的优化
        4.3 ISSR扩增程序的优化
        4.4 苎麻自交无性繁殖系的ISSR聚类分析
第五章 苎麻自交无性繁殖系遗传多样性的SRAP分析
    1 引言
    2 材料与方法
        2.1 材料
        2.2 试剂和仪器
        2.3 基因组DNA的提取
        2.4 PCR反应与产物检测
        2.5 SRAP-PCR反应体系的优化
        2.6 苎麻自交无性繁殖系的SRAP扩增及聚类分析
    3 结果与分析
        3.1 SRAP反应体系优化
        3.1.1 DNA的浓度对SRAP-PCR结果的影响
        3.1.2 dNTP浓度和Mg~(2+)对SRAP-PCR结果的影响
        3.1.3 引物浓度和Mg~(2+)对SRAP-PCR结果的影响
        3.1.4 TaqDNA聚合酶的纯度和用量对SRAP-PCR结果的影响
        3.2 SRAP方法扩增程序的优化
        3.2.1 退火温度对扩增的影响
        3.2.2 循环次数对扩增的影响
        3.2.3 SRAP-PCR体系及反应参数的稳定性检测结果
        3.3 苎麻自交无性繁殖系的SRAP扩增及聚类分析
        3.4 苎麻自交无性繁殖系的SRAP标记的主成分分析
    4 小结与讨论
        4.1 SRAP反应体系的优化
        4.2 SRAP扩增程序的优化
        4.3 苎麻自交无性繁殖系的SRAP聚类分析
第六章 苎麻属野生材料的ITS、RAPD及ISSR分析
    1 引言
    2 材料与方法
        2.1 材料
        2.2 方法
        2.2.1 DNA提取
        2.2.2 PCR扩增
        2.2.3 克隆测序
        2.2.4 数据分析
    3 结果与分析
        3.1 ITS目的片段扩增
        3.2 ITS序列与Alignment
        3.3 荨麻科部分属间ITS序列分析
        3.4 荨麻科部分属间系统发育分析
        3.5 部分苎麻属野生材料的RAPD和ISSR聚类分析
    4 讨论
第七章 主要结论及研究展望
    1 主要结论
        1.1 筛选到40份适合不同育种目标的自交无性繁殖系材料
        1.2 研究了40份自交无性繁殖系的遗传多样性
        1.3 进行了45份野生材料的ITS序列分析和遗传多样性研究
        1.4 研究了38份(4个种)苎麻属野生材料的遗传多样性
    2 研究展望
参考文献
附录1:主要试剂配制
附录2:SRAP分析及结果的PAGE检测
附录3:在校期间已发表学术论文
致谢

(7)产业链视角下中国农业纺织原料发展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导言
    一、研究背景、意义及目的
    二、国内外研究概况
    三、研究框架与研究方法
    四、研究的创新之处
第二章 产业链的理论基础及其科学内涵
    一、与产业链相关的理论基础
    二、国内外对产业链及其相关概念的论述
    三、产业链的概念和内涵
    四、产业链的结构、形态及其研究目的
    五、农业产业链及其特征
第三章 农业纺织原料及其产业链的基本概述
    一、纺织纤维原料的概念与结构
    二、与农业纺织原料相关的产业链构建
    三、农业纺织原料产业链的参与者及贯穿领域
    四、农业纺织原料产业链的基本特征
第四章 中国农业纺织原料生产分析
    一、农业纺织原料生产的产业属性和产业主体
    二、中国农业纺织原料生产规模
    三、农业纺织原料生产区域分布
    四、农业纺织原料生产的投入产出与科技进步
    五、农业纺织原料在农业经济中的地位和存在问题
第五章 与农业纺织原料相关联的后续产业环节分析
    一、农业纺织原料初加工行业
    二、农业纺织原料的流通与贸易
    三、纺织加工业
    四、服装制造业
    五、纺织品服装的商贸与消费
第六章 农业纺织原料产业链的物流、信息流和价值流
    一、农业纺织原料产业链的物流
    二、农业纺织原料产业链的信息流
    三、农业纺织原料产业链的价值流
    四、农业纺织原料产业链运行的基本规律
第七章 中国农业纺织原料产业链运行绩效、问题与挑战
    一、农业纺织原料产业链运行绩效
    二、农业纺织原料产业链运行中存在的问题
    三、化纤产业链及其对农业纺织原料产业链的影响
第八章 国外农业纺织原料产业链的现状与启示
    一、美国的农业纺织原料产业链
    二、澳大利亚的农业纺织原料产业链
    三、日本的农业纺织原料产业链
    四、印度的农业纺织原料产业链
    五、各国农业纺织原料产业链的比较及其对我国的启示
第九章 产业链优化与中国农业纺织原料发展
    一、农业纺织原料产业链优化的意义、途径与原则
    二、农业纺织原料产业发展面临的环境形势及其影响
    三、对纤维的供需预测
    四、农业纺织原料发展的基本对策
第十章 结论与研究展望
    一、基本结论
    二、研究展望
参考文献
致谢

四、实现咸宁苎麻产业化关键在原麻优质化(论文参考文献)

  • [1]走好“七条路”,破解咸宁市农业特色产业问题[J]. 刘伟,彭晶,徐绳武,汪红武,黄海红,丁坤明,余安安. 湖北农业科学, 2021(02)
  • [2]胡椒固态发酵脱皮过程中果皮降解及相关酶的研究[D]. 王梦杰. 海南大学, 2016(01)
  • [3]应用SRAP分子标记构建长果种黄麻遗传连锁图谱的研究[D]. 陈晖. 福建农林大学, 2010(04)
  • [4]湖南省主要农作物生产生态经济适宜性评价及高效持续发展战略研究[D]. 周贤君. 湖南农业大学, 2009(10)
  • [5]基于网络技术的苎麻高产栽培专家系统[D]. 盛畅. 湖南农业大学, 2009(S1)
  • [6]苎麻种质资源遗传多样性及分子标记研究[D]. 刘立军. 华中农业大学, 2008(07)
  • [7]产业链视角下中国农业纺织原料发展研究[D]. 赵绪福. 华中农业大学, 2006(02)
  • [8]实现咸宁苎麻产业化关键在原麻优质化[J]. 沈其文. 中国麻业, 2001(04)
  • [9]抓住机遇 乘势而上 求真务实 兴市富民[N]. 李明波. 新华每日电讯, 2001

标签:;  ;  ;  ;  ;  

咸宁实现苎麻产业化关键在于生麻品质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