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际水产养殖加工趋势

国际水产养殖加工趋势

一、国际水产加工趋势(论文文献综述)

陆瑶[1](2021)在《湛江市水产加工业问题及对策分析》文中指出

何妤如[2](2021)在《渔业伦理视角下的现代渔业治理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中国渔业经过数年发展,先后解决了“捕鱼难”、“养鱼难”及“吃鱼难”等问题,奠定了渔业持续稳定发展的经济基础,相关治理手段也不断完善。渔业领域主要矛盾已从基本温饱和生计问题,转向更高层次的生境、人权、产权和公平等维度。然而,作为上层建筑的渔业伦理研究并尚未得到应有重视。我国现代渔业治理体系中更强调管理和法律等“硬”手段,忽视了伦理道德的“软法”作用。当前政府和民间推行的多项渔业活动已呈现出鲜明的伦理特征,现代多目标治理场景需要引入价值判断加以权衡。如果说关涉伦理的讨论在中国过去的渔业治理中只是镜花水月、空中楼阁,那么到了新时代,伦理研究就好比是万事俱备下的那股“东风”。传统渔业管理关注政策和法律层面的制度突破。政策和法律固然重要,但不能包治百病,尤其是充满不确定性的“现代病”。它可以将电鱼、毒鱼、偷渔者绳之以法,却无法强制要求渔民必须善待生态环境、关心鱼类福祉。它可以明示、预防、规范和校正渔业的行为和后果,却无法指导渔业利益相关方的道德行为选择。它可以为失海渔民提供各类政策保障,却无法弥合渔民海洋纽带被切断后的心理创伤。它可以依照科学模型和数据制定总可捕量(TAC)目标,却无法对渔家妇女在职业、情感和生活上的遭遇加以同情和关心。正如决定技术的往往是非技术因素,涉渔法律和政策不应被指望能解决所有问题。倘若文化、伦理不能发挥价值规训作用,那么政策和法律也终将失范。当前,养护渔业资源、维护渔业公正已为时代大势所趋,现代渔业治理不仅要务实,也要务虚,以便从战略全局高度推进治理措施的正当性和合法性。实际上,人们的道德伦理价值观影响会渗透到公共政策过程的各个环节。可持续、负责任渔业的发展依赖于一个具有明确性的规则指引,在治理中开展价值性分析显得十分重要。国内外渔业资源的衰退趋势,以及不断涌现的现代性社会问题,让形而上学的价值回溯变得更为必要而迫切:渔业行为的善恶是非是什么?伦理判断有哪些原则和标准?何种治理才是伦理意义上具备正当性和合法性的治理?如何破解渔业治理中存在的伦理困境?中国怎样利用已有道德资源和智慧应对渔业发展中的不确定性风险?基于此种认识,本文从伦理视角出发,反思当前出现渔业生态和社会危机的根本原因,尝试建构渔业伦理的理论体系,详述渔业伦理的由来、定义、主要原则和类别。将抽象的伦理考量运用于对治理问题的具体分析,提出符合渔业价值的治理范式,从渔业治理的“元层次”,谈到相关现代治理理论,再到针对治理实践的分析评估。现代渔业治理在追求各类目标时,容易陷入价值冲突的困境。本文针对治理实践中的普遍问题,提出“应然”层面的解决方案。伦理分析的最终目的是服务于我国现代渔业治理。因此,文章结合中国本土的涉渔道德资源和渔业实际状况,探索符合中国特色的现代渔业治理路径,以渔业领域的价值尺度和伦理基础为导向,为推动渔业的“天人合一”和协调发展提供了一种新视角、新理念和新思路。伦理学是哲学中关于道德的价值系统。生态伦理学的兴起从根本上触及了“为什么要对鱼谈伦理?”这一问题。“人类中心主义”和“自然中心主义”的论辩突破了传统伦理学的“人伦”语境,让“渔业”和“伦理”的结合有了学理上的支撑。道德共同体得到拓展,将包括渔业资源在内的自然资源纳入道德考量范畴。但完全以生态为中心又会减损人类福祉,人与自然应当被视作一个以人类为中心的价值整体。“为己利TA”的价值取向既能为己谋福,也能在此基础上考虑利TA(既有属人的“他/她”,又有属自然的“它”)因素,因而是渔业伦理所追求的最重要、最基本的善。渔业资源是渔业存在的基础,具有不确定性、波动性、竞争性、整体性、多样性等五大特性。从价值构成上看,它在使用、生态和选择等层面具有功效价值,在政治、社会、哲学、宗教、伦理、文化等层面具有非功效的内在价值。对渔业资源价值的充分认识是现代文明进步的标志,而鱼类为人类所提供的多元价值是人类养护渔业资源的基础。养护伦理强调的是如何科学人道地利用水生动植物资源。鱼类是否能够成为道德主体、权利主体甚至是诉讼主体成为环境伦理学讨论的重要内容之一,而鱼的道德地位与福利越来越被认为是一个重要的社会问题。渔业的伦理维度涉及“渔业”和“伦理”的互动关系。鱼类依次满足了人类基本需要、安全需要、社交需要、尊重需要和自我实现需要。人类在享受水生动物开发权利的同时,理应履行与之对等的责任和义务。为了人类自身和生态系统的长期福祉,须建立一套指导渔业行为、受到大众认可、经得起实践检验的渔业伦理规范。渔业伦理以渔业现象的合理性和正当性为研究对象,是指导渔业行为的规范和原则的总和。涉渔法律和伦理可共同为基于价值的渔业治理策略提供依据。渔业伦理学主要任务是通过得到普遍认可并经过实践检验的道德原则,对渔业行为的善恶是非开展事前指导和事后评判。在渔业伦理中,渔业正义是最高原则;渔业福祉、渔业自由和渔业公平是三大基本原则;而以《负责任渔业行为守则》为代表的伦理性国际文书,以及符合国家/地区具体渔况的纲要构成了具体原则。根据渔业伦理学研究对象的关系属性和所涉问题的不同特征,可将其分为生态伦理、社会伦理、产业伦理和科技伦理四大类别,这四大类在伦理要求上存在差异、各具特色,但都应服从上述伦理原则。将伦理原则和要求融合进现代渔业战略管理过程,可能会产生“为善者诸事顺”的良心效应,从而实现治理的最终目的——“善治”。为克服多元价值冲突带来的治理障碍,元治理理论应运而生。该理论研究治理现象背后的治理逻辑,寻求协同发展科层、市场和网络治理组合的最优解:当参与式治理导致监管过于复杂、进入无休止协商状态时,就启动科层模式;当科层模式无法触及所有渔业问题或获得渔业利益相关方广泛接受时,就开启市场或参与式模式;在此过程中,政府应当承担起作出最终决策的元治理者的角色。可持续渔业治理研究中涌现出诸多符合伦理的现代渔业治理理论,其中基于“生态整体主义”的管理和基于“价值平衡原则”的管理成为研究热点,前者主要聚焦渔业生态系统方法、预防性原则等整体思维,而后者主要涉及管理策略评估,正当性理论,系统治理等理念工具。在构建起理念框架的基础上,根据新生物技术的实践伦理发展出的伦理分析矩阵,以及Rapfish评估工具,促进了对伦理原则遵守情况的考察,有助于为负责任渔业实践提供“良善之策”。现代渔业治理时常陷入一种伦理意义上的权利困境,众渔业利益相关方不得不在多项行动方针之间艰难行使选择权。遵循特定伦理原则选择其中任何一项,都可能涉及违反其他某项伦理原则。可持续渔业发展面临的挑战主要出现在追求“天时”、“地利”、“人和”三大目标的决策选择过程之中。如何平衡现代人和未来人的资源利益是最首要、最核心的议题;渔业所涉水陆空间差异和相关社会生态问题构成了空间正义研究的一个典型样本;而人际关系中整体、长远利益与个体、短期利益的冲突影响到资源的公平分配,渔家妇女和小型渔业等弱势参与方应当得到更多的道德注意力。导致上述困境的原因既有人与人因抢夺野生资源所导致的公地悲剧或囚徒困境,又有在人与鱼道德地位孰高孰低的辩难中掉入的激进环保主义陷阱,还有理论与实践脱节的执行障碍。上述困境的破解之道不仅具有制度属性,也深刻地蕴含着价值属性。从制定目标,到开展决策,再到执行、监督和评估,伦理视角可渗透至治理的全部流程。治理者和被治理者可从制定伦理目标和开展伦理决策着手。作为社会主义国家,中国全面深化改革的根本目标是增进民生福祉。我国的渔业发展取得了举世瞩目的成就,这些成就离不开丰富道德资源的支持。生态方面,我国渔业治理史就是一部鱼类资源养护史,古今实践中折射出关怀鱼类福利、师法自然等生态感悟。社会方面,我国传统乡土社会文化里蕴含着包括群体意识和互助伦理、涉渔组织的参与式伦理在内的道德及礼俗规范。“三渔”问题是中国渔业发展面临的伦理性挑战,其本质是渔业的过密化,渔民的过溺化,以及渔村的过疏化。为解决渔业渔民渔村的问题,新中国开展了各项改革措施。新中国绿色渔业治理制度体系构建历程大体上可分为萌芽探索、改革攻坚与走向成熟三大阶段。在气候变化、疫情冲击、渔业资源衰退、全球不确定性风险日益增加的背景下,我国渔业治理者迎难而上,实现生计型治理→发展型治理→可持续治理的价值飞跃,积极探索出一条符合伦理的中国特色可持续渔业发展道路,培育出政府元治理者主导下,科层、市场和参与式治理协同开合的多元治理形态,形成了顺应自然、生态优先、以养为主、立体复合、科技导向、体系健全、应兜尽兜的发展模式。随着治理能力和治理体系的不断提升,中国渔业发展在收获伟大果实的同时,也为未来可持续、负责任渔业发展积累了大量可贵的实践经验。在今后的渔业治理中,我国各渔业利益相关方应本着福祉、自由和公正的原则,进一步促进渔业的绿色转型发展。

刘雪薇[3](2020)在《中国含磷废物产生格局与资源化潜力》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磷是地球上生命体所必需的营养元素,磷循环与粮食安全、环境污染等全球性关键问题有着极为紧密的关系。人类活动极大地改变了自然磷循环,人口增加、化肥的广泛使用、农业生产规模的扩张导致大量含磷废物(简称“磷废物”)的产生,未被循环利用的磷废物排放到环境介质中,一方面造成了磷矿石资源的浪费,另一方面也加剧了水体的污染负荷。缓解这一系列资源与环境问题的一个有效措施是提高磷废物的循环效率。但目前缺少磷废物的定量分析框架,磷废物产生量、循环量以及资源化潜力不明晰,因此有必要弥补这一知识空白。本研究基于物质流分析方法原理构建了磷废物核算模型(P-WAM)。该模型采用“产品流-废物流-循环流”的磷流划分方法,按照磷矿石供应链上各人类活动类别梳理磷废物种类,核算各磷废物的产生量、循环量与排放量。接着,使用P-WAM模型定量分析了中国1900~2015年的磷废物产生与循环格局的历史演变趋势,并分析磷废物产生与循环的影响因素。构建磷废物预测模型,设定不同调控情景,使用预测模型模拟不同情景下2020~2050年磷废物的产生、循环与排放格局以及磷矿石消耗量,并分析不同的废物资源化路径对磷矿石资源消耗和环境排放的影响。最后开展磷废物资源化技术评估研究,构建了适用于磷废物资源化技术的评估方法,建立了涵盖经济、环境、资源三个目标层以及14个指标的评估体系。基于相同系统边界与功能单位对35种资源化技术进行生命周期评价,各技术的生命周期评价结果作为环境效益指标,在资源效益评估中包含了“减少磷矿石消耗”这一指标。采用层次分析法与TOPSIS方法对各指标值作标准化确定最终评价结果,并根据评估结果筛选出优先推广的技术。本研究的主要结论如下:使用P-WAM对中国1900~2015年磷废物产生、循环与排放情况进行定量分析。结果表明,在过去一个多世纪中国各类含磷产品量显着增长。从1950年到2015年,磷肥消费量增长了两千多倍,磷矿石消费量则增长了上万倍。磷肥施用量的增加导致粮食单产的提高,农作物磷从1900年到2015年增加了3倍以上。从1900年到2015年,磷废物年产生量增长了近7倍,从1.2 Mt P y-1增加到8.7 Mt P y-1。在1950年以前增长速度缓慢,1978年开始进入快速增长期。在过去一个世纪,畜禽养殖是磷废物产生量最大的系统,由于猪和家禽的养殖量迅速增加,马、驴、骡在总量中的占比持续下降,畜禽养殖磷废物产生强度(PWI)呈下降趋势。磷矿采选和磷化工生产的磷废物增长速度最快,两个系统最主要的磷废物分别是磷尾矿和磷石膏,随着磷化工工业对矿石品质的要求不断提高,磷矿采选与磷化工生产的PWI不断提高。水产养殖系统PWI远高于其他系统,以及水产养殖规模的不断扩张,导致近年来水产养殖磷废物增长迅速,并且目前尚未出现减缓趋势。各子系统磷废物产生量的演变趋势主要受到经济发展、城市化率提升、农业种植方式改变以及居民饮食结构变化的影响。从1900年到2015年,磷废物的循环量从0.9 Mt P y-1增长到4.6 Mt P y-1。总体磷废物循环率(PWR)先缓慢上升在逐年下降,从75%下降到53%。磷废物循环量较大的子系统是畜禽养殖、农产品加工和农业种植,占磷废物循环总量的90%。农业种植的PWR从50%逐渐下降到不足20%,畜禽养殖则是在1990年以后快速下降。由于城镇人口比例大幅上升,城镇生活污水处理率迅速提升,居民消费系统的PWR下降最为显着,从91%下降到15%。磷化工生产和废物处理系统的PWR均呈现上升趋势。在20世纪早期,最重要的磷汇是内陆水体,其次为大气,约70%的磷排放进入内陆水体,30%损失到大气中。耕地土壤磷盈余量从1960年开始迅速增加,目前耕地已经成为最大的磷汇,非耕地磷排放量则从1990年开始大幅增加,成为第二大磷汇。1950年之前,90%的非耕地磷排放来自居民消费系统,但在过去几十年非耕地磷汇从单一贡献者向多个贡献者转变,居民消费的贡献比不断下降,逐渐被磷矿采选、磷化工生产、畜禽养殖和废物处理系统取代。在20世纪早期,80%的内陆水体磷排放来自农业种植,但其贡献比逐年减少为29%,水产养殖的贡献比则从1990年起迅速上升,目前已经成为内陆水体磷的最大贡献者。农业种植是最大的磷排放源,虽然1980年之后在总量中的占比逐渐下降,但目前依然贡献了超过一半的磷排放量。畜禽养殖是第二大排放源,占总量的12%。在过去30年,磷矿采选和磷化工生产的磷排放量增加最为迅速,二者在总排放量中的占比分别达到9%和7%。水产养殖排放量也显着增长,目前占比达到9%。居民消费对总排放的贡献比不断下降,从1900年的7%下降到目前的2%。各系统向不同磷汇的排放情况也发生较大变化。农业种植的主要磷汇从内陆水体变为耕地,畜禽养殖则从内陆水体变为非耕地。水产养殖向海洋的排放量迅速增加。含磷废物调控情景分析的结果表明更加健康平衡的饮食结构显着增加了磷废物的产生量,增加磷产品进口与控制农田磷输入可有效减少磷废物的产生。提高废物循环率以及减少农田磷输入可以大幅削减磷的排放量。磷废物循环是实现磷矿石资源可持续性最为有效的途径。在综合措施情景中2050年磷肥消费量下降到不足2Mt P,磷矿石则降至3.3 Mt P。在资源化率相同的情况下,提高肥料化利用比例将大幅减少磷矿石消耗量,但磷肥消费量和磷排放量将增加,提高饲料化利用比例将显着减少磷排放量。从保障磷矿石资源可持续性角度来看,肥料化是最优的资源化路径,从环境减排的角度来看饲料化利用更好。基于多标准决策分析框架构建了资源化技术评估方法,评估体系包含经济效益、环境效益和资源效益三个目标层和14个底层指标。根据三个目标层分数以及总评分数筛选出经济、环境效益均表现良好的适宜优先推广的技术,T03尾矿生产钙镁磷肥,T30黑水虻协同餐厨垃圾厌氧发酵,T25生活垃圾全组分回收,T35污泥厌氧消化+农业利用。而在三方面表现存在较大差异的技术有T09秸秆热解多联产系统,T11秸秆制乙醇,T12秸秆直燃发电,T15秸秆制颗粒燃料,T16秸秆造纸,T28地下土壤渗滤,T32污泥制水泥,因此这需要更深入的分析以确定其推广价值并开展现有技术改进以及新技术研发。秸秆、生活垃圾、生活污水的资源化技术种类较为丰富,但各技术在不同方面的表现差异十分显着,因此未来可以获取更详尽的技术参数对这类资源化技术进行深入评估。

Nguyen Thi Chuyen[4](2020)在《越南与中国水产品出口竞争力比较研究》文中研究说明中国和越南作为彼此的邻国,两国在资源禀赋和产业层次结构方面都具有一定的相似性,尤其是在水产品的出口贸易领域两国的相似性更高。越南的国家经济发展离不开水产品出口产业的支持,面临来自中国水产品出口产业激烈的竞争压力,越南水产品出口产业非常有必要对自身和竞争对手尤其是中国的竞争优势进行分析和总结,找到自身水产品出口产业发展存在的缺陷和不足并尽快加以解决,以巩固自身的竞争优势,实现越南水产品出口产业的健康长远发展。论文对两国水产品的出口规模、结构以及主要市场、出口主体等进行了对比;同时,选择竞争力测量指标——贸易竞争指数、显示性比较优势指数和市场占有率,对两国水产品出口竞争力进行测算;然后,使用钻石模型一方面对越中水产品出口竞争力的影响因素进行定性分析,另一方面建立国际竞争力影响因素的多元线性回归模型,分析指标的相关性和影响程度。通过本文可以了解越中两国水产品在世界市场中出口竞争力的差异情况,有利于越中两国政府、行业以及水产品出口企业制定政策和开拓市场,因而具有显着的实践意义。

傅美淇[5](2020)在《舟山海水产品贸易体系优化研究》文中指出舟山市被誉为“东海鱼仓”,周围的水体在自然环境中极佳,受冷热水流动和浅海大陆架汇聚的影响,诱饵非常丰富、状况良好。同时,舟山是第一个以海洋经济为主题的全国性新领域。因此,舟山在中国海水产品贸易中具有举足轻重的地位。但是,随着全球经济一体化和水产品贸易竞争的激烈发展,舟山海水产品贸易体系的发展一直面临新的挑战。如何解决这些问题具有现实的现实意义,提出相应的对策及建议,对于促进舟山海水产品贸易体系优化发展具有重要意义。全文共分为五部分。第一部分阐述了海水产品、贸易体系、价值链及产业集群的概念,又分别具体细分为海水产品、海水产品贸易体系、水产品价值链及水产品产业集群理论。第二部分通过介绍舟山海水产品贸易体系发展历史,将舟山海水产品贸易体系划分为三个历史阶段,早期(1970-1991)水产品贸易体系、中期(1992-2016)水产品贸易体系和自贸区(2017)成立后的海水产品贸易体系。根据海水产品贸易体系各个阶段的发展史,总结出舟山海水产品贸易体系发展的阶段性特征,及浙江省自贸区背景下舟山海水产品贸易体系优化机遇与面临的挑战。第三部分从舟山海水贸易体系发展现状中发现舟山海水产品贸易体系存在的问题,具体从海水产品加工企业、海水产品流通渠道、技术制约因素、水产品生产弊端及远洋渔业发展五方面详细论述。第四部分借鉴国内外国内外海水产品贸易体系发展经验,通过美国、韩国、日本的发展经验总结出国外发展经验启示;再通过山东及福建发展经验总结出国内发展经验启示。第五部分通过上述舟山海水产品贸易体系发展中存在的问题,及国内外发展经验启示,对舟山海水产品贸易体系的可持续发展进行探讨,提出相应的可行性建议,以达到优化舟山海水产品贸易体系的目的。

徐姣姣[6](2020)在《中国沿海地区海水养殖业空间集聚研究》文中提出生存与发展是人类最为关切的两大主题,海洋正在成为人类的第二生存空间,其中海洋渔业不仅能够满足日常生活中人们对物质生活的需要,也对中国经济增长有着极大的促进作用。海水养殖业作为海洋渔业的重要组成部分,已成为沿海地区振兴经济的重要支柱产业。随着海水养殖业资源的不断开发与利用,中国沿海地区海水养殖业的产业地理集聚现象日益明显,因此探究海水养殖业的空间集聚特征及影响因素对推动中国沿海地区的经济发展具有重要作用。本文在研究整理现有的国内外文献研究基础上,概述了海水养殖业的六次发展历程、发展现状以及面临的问题,然后基于经济学角度,结合产业集聚、区位论等理论,运用区位基尼系数、区位商、产业集中率与地区平均产业集中率四个指标分析海水养殖业空间集聚特征,结果表明:(1)中国沿海地区海水养殖业空间集聚特征明显,分布不均衡。藻类集聚现象最强,其次为贝类、甲壳类和鱼类海水养殖;(2)鱼类海水养殖主要集聚在广东省、福建省、海南省和山东省;甲壳类海水养殖主要集聚在广东省、广西省、福建省和山东省;贝类海水养殖主要集聚在山东省、福建省、辽宁省和广东省;藻类海水养殖主要集聚在福建省、山东省、辽宁省和浙江省;(3)海水养殖产业南北差异明显,鱼类和甲壳类主要集聚在南方省市,贝类和藻类主要集聚在北方省市。最后通过灰色关联对海水养殖业集聚的影响因素进行分析,计算结果显示:经济核算、生产要素和加工与贸易方面的关联度较高。其中渔业经济产值影响因子关联度最高;其次为生产要素中的海水养殖面积和海洋渔业养殖人员数量;加工与贸易中水产品进出口和加工产品产量也是海水养殖业集聚的重要影响因子。基于上述结论,提出了促进中国沿海地区海水养殖业发展的对策建议。海水养殖规模较大的省市建议提高单产量,不能一味的扩大养殖面积;利用空间集聚效应,加快产业集聚升级;优化海水养殖模式,提高单产生态效率;发展加工龙头企业,培育生态区域品牌。

龙腾[7](2020)在《广东省渔业现代化评价及发展研究》文中研究指明广东省作为中国沿海省份,海岸线狭长且众多,海陆兼备的条件使得省内水网密布,拥有众多优良的港湾、浅海滩和滩涂。近年来,随着渔业资源匮乏以及环境污染、国际渔业制度的签订、国家政策制度等因素,渔业产业亟待调整。如今渔业在农业经济的占比越发显着,发展渔业产业和提升渔民收入的意义将更加重要,因此研究渔业现代化体系对推动渔业现代化发展规划有着重要启示作用。论文以产业集约化、农业可持续发展以及产业结构升级理论为基础,立足于我国渔业现代化相关理论基础,从当前渔业现代化的基本内涵出发,以实际数据为样本,运用熵值确权评价研究方法,构建渔业现代化发展指标体系并进行评价分析,发现广东渔业发展存在的问题,总结对比渔业发达国家发展渔业经济的经验,以问题为导向,对广东渔业现代化发展提出合理化建议。论文总共包括七个部分:第一部分绪论,主要阐述本文的研究背景和意义、国内外相关研究成果,并介绍本文的研究内容;第二部分对渔业现代化相关概念进行界定,阐述渔业现代化的相关理论基础;第三部分主要阐述广东渔业现代化发展的现状和存在的问题,研究渔业水平发展差异性;第四部分为广东渔业现代化评价,构建指标体系,选取渔业发展相关数据,运用熵值法分析广东渔业现代化发展水平。第五部分为渔业发达国家的渔业现代化实践概述,借鉴总结日本、美国等国家的渔业发展经验。第六部分为广东省渔业现代化发展的对策建议,从资源保护、科技创新、装备现代化、渔民组织管理等方面对广东省渔业现代化发展提出了建议。第七部分为结论和不足与展望。通过研究,形成如下认识:(1)总体来讲,渔业现代化的探讨依旧只是停留在理论层面,实际研究还存在不足之处。但可以肯定的是,学术界已经逐渐将目光转向渔业经济发展的动态特征,探索能够推动渔业经济健康可持续发展的各种措施,这些研究对于现行渔业现代化转型有着很深的借鉴意义。(2)通过对广东省渔业现代化总体发展度分析评价,广东省渔业现代化水平在2012年以前处于早期阶段,渔业发展处于劳动密集型产业,属于初级阶段的粗型放养阶段。而在2012—2017年渔业现代化处于初级发展阶段,政府部门不断加大对渔业的扶持力度,捕鱼技术和养殖技术不断先进,逐步走向机械化发展的道路。至2018年底,渔业现代化总体达到现代发展阶段,正在向成熟阶段逐步发展。(3)在对渔业现代化各项主体指标分析中发现,虽然指标发展水平总体达到现代发展阶段,但部分指标如渔业经济发展水平、渔业基础设施建设与投入水平等依旧处于初级发展阶段,说明广东省渔业现代化八个主体指标的评价得分指数之间存在着差距,渔业现代化并没有得到全面发展,到现在依旧存在不充分不平衡发展的相关问题。(4)要稳步提高广东省的渔业经济,以环境保护为发展前提,坚持鱼类资源可持续化的道路,注重渔业科技在区域渔业产业发展的作用,依托当前人才市场平台,推动渔业各个领域专业人才的引进,大力培育以绿色高效循环养殖、精深加工、高技术水平为特点的现代渔业主体结构,推动广东省渔业现代化进一步发展和完善。

万柏玲[8](2020)在《G港集团水产业务发展战略研究》文中指出随着改革开放经济的飞速发展,人们的生活水平逐步提高,食品观念和消费习惯也有了明显变化,由过去的“温饱型”向现在的“健康型”、“营养型”转变。水产品具备天然、健康、绿色的特性,备受人们的青睐,消费需求量不断增加。从2009年至2018年,水产品的实际消费需求保持稳定增长趋势,消费量持续提高,年增速将近4%。水产品在食物消费领域地位不断提升,已成为国民消费需求的重要组成部分。G港集团是市属国有上市企业,于2004年由G港务局改制成立。经过多年来地茁壮成长,已形成港口装卸、水产、地产、商旅等多元化业务发展的综合性经营体系。随着各项业务的发展,G集团需要进一步提升盈利能力,以满足股东对企业绩效的要求。G港下属水产集团是广州地区唯一的国有水产贸易流通企业,依托广州国际航运中心建设、粤港澳大湾区建设的区域发展战略,努力构建水产品展贸、水产品物流、水产品加工、远洋渔业四大板块,实现产业化经营,争取把广州水产发展成为主业突出、行业优势明显、经济效益高、竞争能力强的知名品牌。本研究首先通过文献综述法,较全面地叙述了国内外水产行业发展历史、现状及趋势,运用发展战略的理论知识,通过PEST模型从政策法律、经济、技术、社会文化等因素角度分析G港集团水产业务发展的总体环境;根据G港集团水产业务发展现状,采用SWOT分析法,剖析其内部优劣势、外部机会和挑战,运用方差分析确定对水产业务发展有显着作用的影响因素,采用线性回归模型、三次指数平滑法对中国未来数年人均水产品消费量和消费支出趋势进行了预测,分析得出G港集团水产业务有着坚实的市场基础和广阔的发展前景。在此基础上,根据发展战略的思路和战略选择,提出适合G港集团水产业务发展的战略实施方案及保障措施。

郝婕[9](2020)在《中国与东盟水产品贸易竞争性与互补性分析》文中研究指明东盟地处世界贸易的“海上十字路口”,是当今世界重要的经济和交通枢纽。现今世界经济进入疲软期,贸易保护主义再次盛行,自由贸易主义被抵制,而中国与东盟是几十年来风雨同舟的好伙伴,在此形势下经贸交往仍不断深化。中国和东盟互为对方重要的的贸易伙伴,双方贸易合作日益密切。2019年10月,《中国—东盟自贸区升级议定书》对所有自贸区成员全面生效,这意味着双边经贸合作将进入历史新阶段,未来发展会更加光明。在我国与东盟的双边合作快速发展的今天,水产品贸易逐渐在贸易往来中占据重要地位。2013年中国“一带一路”倡议的提出,促使双边水产养殖合作与贸易进入新的发展阶段。中国与东盟均是世界重要的水产品贸易经济体,近年来,双方水产品贸易规模不断扩大,贸易往来日益密切,相信随着双边合作机制的完善以及深入发展,双边水产品贸易未来将会大放异彩。不同于其他水产品出口大国,我国水产品来源主要并非为海洋捕捞,而是水产养殖。在水产养殖业中,由于相关标准不明确,监管缺位,海上商贸的繁荣发展一定程度上破坏了我国海洋环境,养殖标准不统一、管理不规范等问题导致水产品质量问题频发,不仅会损害个别企业的利益,更会影响整个水产业领域的信誉,甚至影响到我国水产品在东盟市场的竞争力。对中国—东盟水产品贸易的相关国内外文献整理分类,参考近些年的相关理论结论与贸易往来新闻,从贸易国、贸易金额及贸易产品种类归纳总结中国—东盟水产品贸易的现状。接着采用TRADEMAP的相关数据,搜集整理近十年来年中国与东盟水产品的贸易数据,并将HS编码下前八位水产品作为本文中国-东盟水产品贸易研究的统计范围,运用TC指数、RCA指数、TCI指数以及IIT指数进行测算。最后,在理论和实证分析的基础上,结合中国—东盟自贸协定中有关水产品贸易的规定和两国实际,分析未来发展前景。最后,根据相关指数测算结果提出相关建议:通过提高我国水产品质量增强我国水产品竞争性,通过加强与东盟产业合作增强我国与东盟水产品互补性对东盟不同国家因地制宜,实施针对性的有效合作战略。

纪双丽[10](2019)在《舟山水产品品牌建设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舟山群岛新区位于我国东南沿海,因地理位置优越、水产资源丰富,舟山拥有一批具有地方特色的水产品加工业,政府、水产企业、行业协会等主体协同进行水产品品牌建设工作并取得了一些成果,但总体而言舟山水产品品牌建设存在一些问题。一是政府补贴政策不完善、职能分配不清楚;二是水产企业养殖方式落后、科创水平低以及防伪意识薄弱;三是行业协会缺乏统一的沟通平台、缺乏规范进入机制、缺乏品牌保护意识。提升舟山水产品市场竞争力,势必要走上品牌建设之路。本文遵循“发现问题-分析问题-理解问题-解决问题”的写作思路,重点分析了近年来舟山水产品加工业的发展情况,包括水产品的产量、规模以上水产品加工业的数量及其GDP、水产品品牌建设的概况。分析影响品牌建设的诸多因素、学习借鉴国内外水产品品牌建设的成功经验,从政府、企业和行业协会的角度提出了舟山水产品品牌建设的建议。政府要制定完善的法律政策、加强配套基础设施建设、推行绿色养殖、增强品牌扶持力度;企业要保证水产品优良品质、提高产品差异化特征、加强品牌推广宣传、坚持人才兴渔战略、赋予品牌文化内涵;行业协会要建立信息沟通服务平台、运用法律手段保护区域品牌、实现与旅游文化的深度融合。品牌建设是提高企业综合能力的重要手段,也是区域经济发展的一个重要缩影。

二、国际水产加工趋势(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国际水产加工趋势(论文提纲范文)

(2)渔业伦理视角下的现代渔业治理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问题的提出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评述
        1.2.1 国外研究现状
        1.2.2 国内研究现状
        1.2.3 研究现状评述
    1.3 研究方法及内容框架
第二章 渔业伦理的理论建构
    2.1 渔业伦理的立论基础
        2.1.1 逻辑起点
        2.1.2 资源养护
        2.1.3 可持续利用
    2.2 渔业伦理的概念、地位和原则
        2.2.1 概念溯源及研判
        2.2.2 学科关联
        2.2.3 相关原则
    2.3 基本分类
        2.3.1 渔业生态伦理
        2.3.2 渔业社会伦理
        2.3.3 渔业产业伦理
        2.3.4 渔业科技伦理
第三章 基于伦理的渔业治理范式分析
    3.1 渔业治理的元层次
        3.1.1 合法性与正当性
        3.1.2 渔业元治理
    3.2 符合伦理的现代渔业治理理论
        3.2.1 基于“生态整体主义”的治理理论
        3.2.2 基于“价值平衡原则”的治理理论
    3.3 渔业伦理分析和评估
        3.3.1 伦理分析矩阵
        3.3.2 伦理评估工具
第四章 现代渔业治理的伦理进程
    4.1 可持续渔业中的维度指向
        4.1.1 时间维度
        4.1.2 空间维度
        4.1.3 人际维度
    4.2 渔业治理之伦理难题
        4.2.1 人与人的博弈
        4.2.2 人与鱼的博弈
        4.2.3 知与行的脱节
    4.3 渔业治理之伦理突围
        4.3.1 制定渔业伦理目标
        4.3.2 开展渔业伦理决策
第五章 中国渔业治理的伦理议题
    5.1 中国渔业道德基础与现代问题
        5.1.1 中国传统智慧中的渔业伦理元素
        5.1.2 中国现代渔业问题的伦理之维
    5.2 中国现代渔业治理的绿色转型
        5.2.1 发展阶段与模式进化
        5.2.2 基于伦理的转型实践
        5.2.3 未来发展的伦理展望
结论
参考文献
附录:缩略语
博士期间科研成果
致谢

(3)中国含磷废物产生格局与资源化潜力(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1.绪论
    1.1.选题背景
    1.2.科学问题
    1.3.研究目的及意义
    1.4.研究内容
    1.5.研究方法与技术路线
    1.6.论文框架
2.研究综述
    2.1.人类活动驱动的磷循环
        2.1.1.磷流定量核算
        2.1.2.磷资源耗竭期估算
        2.1.3.磷排放的环境影响
    2.2.磷管理的研究进展
        2.2.1.磷管理策略研究
        2.2.2.磷素管理定量研究方法
    2.3.磷废物资源化研究进展
        2.3.1.资源化技术
        2.3.2.技术评估方法
    2.4.小结
3.磷废物核算模型与数据
    3.1.系统边界
    3.2.磷废物核算模型
        3.2.1.P-WAM框架
        3.2.2.核算原则
        3.2.3.流核算方法
    3.3.磷废物分析指标
    3.4.数据来源
4.中国含磷废物产生格局演变
    4.1.磷资源消耗与磷产品生产
    4.2.磷废物产生量总体格局
        4.2.1.磷矿采选子系统(PM)
        4.2.2.磷化工生产子系统(CP)
        4.2.3.农业种植子系统(CF)
        4.2.4.畜禽养殖(AH)
        4.2.5.水产养殖(AQ)
        4.2.6.农产品加工(AP)
        4.2.7.居民消费系统(HC)
        4.2.8.废水处理与固废处置系统
    4.3.磷废物产生的影响因素
    4.4.本章小结
5.中国磷废物循环利用与环境排放的演变
    5.1.磷废物的循环利用
        5.1.1.磷矿采选子系统(PM)
        5.1.2.磷化工生产子系统(CP)
        5.1.3.农业种植子系统(CF)
        5.1.4.畜禽养殖子系统(AH)
        5.1.5.水产养殖子系统(AQ)
        5.1.6.农产品加工子系统(AP)
        5.1.7.居民消费子系统(HC)
        5.1.8.废水处理(WW)与固废处置子系统(SW)
    5.2.磷废物的环境排放
        5.2.1.磷汇
        5.2.2.磷源
    5.3.结果验证
    5.4.磷废物资源化利用的影响因素与政策建议
    5.5.本章小结
6.磷废物趋势预测与调控
    6.1.磷废物预测模型
        6.1.1.预测模型框架
        6.1.2.情景设定
        6.1.3.变量预测
    6.2.预测结果分析
        6.2.1.总量结果
        6.2.2.分系统结果
        6.2.3.资源化路径模拟结果
        6.2.4.预测模型验证
    6.3.本章小结
7.磷废物资源化技术的评估
    7.1.磷废物资源化技术简介
    7.2.磷废物资源化技术评估方法
        7.2.1.底层指标的计算
        7.2.2.多目标决策
    7.3.磷废物资源化技术评估结果
    7.4.本章小结
8.结论与展望
    8.1.主要结论
    8.2.主要创新点
    8.3.研究不足与展望
附录
参考文献
主要科研成果
致谢

(4)越南与中国水产品出口竞争力比较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致谢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绪论
    1.1 研究背景
    1.2 研究意义
    1.3 研究内容
    1.4 研究方法
第2章 文献综述
    2.1 相关概念界定
    2.2 水产品国际竞争力的衡量指标和模型
        2.2.1 国际竞争力的衡量指标
        2.2.2 国际竞争力的影响因素模型
    2.3 越中水产品出口竞争力研究综述
第3章 越南与中国水产品的出口现状
    3.1 越南水产品出口情况
        3.1.1 出口规模
        3.1.2 越南水产品的出口种类
        3.1.3 越南水产品的主要出口市场
    3.2 中国水产品出口情况
        3.2.1 出口规模
        3.2.2 中国水产品的出口种类
    3.3 越中水产品出口的竞争力指标比较
        3.3.1 国际市场占有率(MS)
        3.3.2 显示性比较优势指数(RCA)
        3.3.3 显示性竞争优势指数 (CA)
第4章 越中水产品出口竞争力影响因素分析
    4.1 越中水产品出口竞争力影响因素理论分析
        4.1.1 生产要素
        4.1.2 需求状况
        4.1.3 相关、支持性产业
        4.1.4 企业战略
        4.1.5 政府力量
    4.2 越中水产品出口竞争力影响因素实证分析
        4.2.1 模型建立
        4.2.2 变量解释及数据来源
        4.2.3 检验结果及分析
第5章 结论与政策建议
    5.1 结论
    5.2 提升越南水产品出口竞争力的建议
    5.3 提升中国水产品出口竞争力的建议
参考文献

(5)舟山海水产品贸易体系优化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研究背景
    1.2 研究意义
    1.3 国内外研究现状
        1.3.1 .贸易体系研究
        1.3.2 水产品价值链研究
        1.3.3 水产品产业集群研究
        1.3.4 研究述评
    1.4 研究技术路线
    1.5 研究方法与创新之处
        1.5.1 研究方法
        1.5.2 创新之处
第二章 相关概念和基础理论
    2.1 海水产品
    2.2 贸易体系
    2.3 价值链理论
    2.4 产业集群理论
第三章 舟山海水产品贸易体系发展现状
    3.1 舟山海水产品贸易体系发展历史
        3.1.1 早期(1970-1991)水产品贸易体系
        3.1.2 中期(1992-2016)水产品贸易体系
        3.1.3 自贸区(2017)成立后的海水产品贸易体系
    3.2 舟山海水产品贸易体系发展的阶段性特征
        3.2.1 早期(1970-1991)水产品贸易体系发展的阶段性特征
        3.2.2 中期(1992-2016)水产品贸易体系发展的阶段性特征
        3.2.3 自贸区(2017)成立后海水产品贸易体系发展的的阶段性特征
    3.3 浙江省自贸区背景下舟山海水产品贸易体系优化机遇与挑战
        3.3.1 浙江省自贸区背景下舟山海水产品贸易体系优化机遇
        3.3.2 浙江省自贸区背景下舟山海水产品贸易体系面临挑战
第四章 舟山海水产品贸易体系发展存在的问题
    4.1 海水产品加工企业招工难用工贵
    4.2 海水产品流通渠道冗长
    4.3 技术因素制约海水产品在交易过程中的质量安全
    4.4 技术性贸易壁垒下水产品生产弊端
    4.5 舟山远洋渔业发展困境
第五章 国内外海水产品贸易发展经验与启示
    5.1 国外发展经验
        5.1.1 美国经验
        5.1.2 韩国经验
        5.1.3 日本经验
        5.1.4 国外发展经验启示
    5.2 国内发展经验
        5.2.1 山东省经验
        5.2.2 福建省经验
        5.2.3 国内发展经验启示
第六章 舟山海水产品贸易体系优化发展的对策建议
    6.1 人才引进计划
    6.2 优化海水产品流通渠道
    6.3 提高水产品冷链物流技术
    6.4 水产品生产方式转型
    6.5 积极推进舟山远洋渔业发展
第七章 结语
    7.1 研究结论
    7.2 尚待完善的问题
参考文献
致谢
在读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及研究成果

(6)中国沿海地区海水养殖业空间集聚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研究背景
        1.1.1 政策背景
        1.1.2 现实背景
    1.2 研究意义
        1.2.1 理论意义
        1.2.2 实践意义
        1.2.3 方法论意义
    1.3 研究内容与框架
        1.3.1 研究内容
        1.3.2 研究框架
    1.4 研究方法与思路
        1.4.1 研究方法
        1.4.2 研究思路
第二章 相关理论基础研究
    2.1 相关概念界定
        2.1.1 中国沿海地区
        2.1.2 海水养殖业
        2.1.3 空间集聚
    2.2 相关基础理论
        2.2.1 产业集聚理论
        2.2.2 农业区位论
        2.2.3 灰色系统理论
    2.3 相关研究综述
        2.3.1 海水养殖的相关文献
        2.3.2 空间集聚的相关文献
        2.3.3 空间集聚的形成机理研究
        2.3.4 空间集聚的竞争优势综述
        2.3.5 空间集聚的影响因素综述
第三章 沿海地区海水养殖业发展概述
    3.1 沿海地区海水养殖业发展历程
        3.1.1 第一阶段:20世纪50年代
        3.1.2 第二阶段:20世纪80年代
        3.1.3 第三阶段:20世纪90年代
        3.1.4 第四阶段:20世纪末
        3.1.5 第五阶段:21世纪初
        3.1.6 第六阶段:现今
    3.2 沿海地区海水养殖业发展现状
        3.2.1 海水养殖产量
        3.2.2 海水养殖面积
        3.2.3 海水养殖产值
    3.3 沿海地区海水养殖业发展面临的问题
        3.3.1 海水养殖业整体水平不高
        3.3.2 海水养殖业转化能力较弱
        3.3.3 海水养殖业环境污染严重
        3.3.4 技术及配套服务体系落后
    3.4 国际海洋渔业空间集聚趋势
第四章 沿海地区海水养殖业空间集聚特征
    4.1 数据来源与说明
    4.2 指标选定与测度
        4.2.1 区位基尼系数
        4.2.2 区位商
        4.2.3 产业集中率
        4.2.4 地区平均产业集中率
    4.3 海水养殖业集聚的时间特征
        4.3.1 海水养殖业集聚特征显着
        4.3.2 海水养殖业集聚呈阶段性特征
    4.4 海水养殖业集聚的空间特征
        4.4.1 海水养殖业集聚水平差异明显
        4.4.2 海水养殖业集聚呈区域化特征
        4.4.3 海水养殖业集聚呈南北分布差异
    4.5 本章小结
第五章 沿海地区海水养殖业集聚的影响因素
    5.1 灰色关联模型
        5.1.1 灰色关联分析
        5.1.2 灰色关联公理
    5.2 数据测算与处理
        5.2.1 原始数据选取
        5.2.2 原始数据变换
        5.2.3 计算关联系数
        5.2.4 计算关联度
    5.3 数据分析
    5.4 本章小结
第六章 促进沿海地区海水养殖业发展的建议
    6.1 加快产业集聚升级
        6.1.1 落实适宜的发展策略
        6.1.2 运用“互联网+”平台
        6.1.3 打造特色沿海产业带
        6.1.4 培养技术型人才
    6.2 提高单产生态效率
        6.2.1 创新海水养殖技术
        6.2.2 提高资源利用效率
    6.3 培育生态区域品牌
        6.3.1 增强经济发展实力
        6.3.2 加大政府政策扶持
        6.3.3 发展海洋产品深加工
        6.3.4 完善海洋产品市场体系
参考文献
致谢
在读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及研究成果

(7)广东省渔业现代化评价及发展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1 绪论
    1.1 研究背景和意义
        1.1.1 研究背景
        1.1.2 研究意义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1.2.1 国外文献综述
        1.2.2 国内文献综述
        1.2.3 简述述评
    1.3 研究内容、思路和方法
        1.3.1 研究内容
        1.3.2 研究方法
        1.3.3 技术路线
    1.4 可能的创新
2 相关概念界定及理论基础
    2.1 相关概念界定
        2.1.1 渔业
        2.1.2 渔业现代化
    2.2 理论基础
        2.2.1 产业集约化理论
        2.2.2 渔业可持续发展理论
        2.2.3 产业结构升级理论
3 广东省渔业发展的现状及存在的问题
    3.1 广东省渔业发展现状
        3.1.1 渔业资源
        3.1.2 渔业装备
        3.1.3 渔业经济规模
        3.1.4 渔业经济结构
        3.1.5 渔民收支
    3.2 广东省渔业发展中存在的问题
        3.2.1 渔业资源仍未得到有效保护
        3.2.2 渔业科技创新速度缓慢
        3.2.3 水域环境污染严重
        3.2.4 渔业产业结构不合理
        3.2.5 渔民转产转业尚未完成
4 渔业现代化评价实证研究
    4.1 理论构建
    4.2 指标体系构建
        4.2.1 指标选取的原则
        4.2.2 评价指标设置
    4.3 模型设定及数据选取
    4.4 模型分析过程
    4.5 分析结论
        4.5.1 广东渔业现代化发展总体评价
        4.5.2 渔业现代化得分结构分析
        4.5.3 渔业主体指标发展水平分析
5 国外渔业发展经验借鉴
    5.1 日本渔业现代化发展借鉴
        5.1.1 日本渔业发展实践
        5.1.2 日本渔业经验借鉴
    5.2 美国渔业现代化发展借鉴
        5.2.1 美国渔业发展实践
        5.2.2 美国渔业经验借鉴
6 广东渔业现代化发展的对策建议
    6.1 注重渔业资源保护,规范环境管理体制
    6.2 整合区域技术资源,增强渔业科技能力
    6.3 升级渔业现代化装备,拓展远洋渔业产业
    6.4 加强渔民组织建设,促进人才现代化
    6.5 提升现代化养殖效益,注重渔业可持续发展
    6.6 优化升级渔业产业结构,大力发展渔业服务业
7 结论与展望
    7.1 结论
    7.2 展望
参考文献
致谢
作者简介
导师简介

(8)G港集团水产业务发展战略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研究背景
    1.2 研究目的与意义
    1.3 国内外研究综述
        1.3.1 国外研究现状
        1.3.2 国内研究现状
    1.4 研究方法及内容
        1.4.1 研究方法和内容
        1.4.2 论文结构框架及技术路线
第二章 发展战略相关理论基础
    2.1 发展战略理论
        2.1.1 战略的概念
        2.1.2 发展战略的理论
        2.1.3 发展战略的制定和过程
    2.2 企业发展战略
    2.3 SWOT分析法
        2.3.1 优势与劣势分析(SW)
        2.3.2 机会与威胁分析(OT)
第三章 水产行业外部环境分析
    3.1 国际水产行业发展的宏观环境
    3.2 基于PEST的国内总体环境分析
        3.2.1 政治环境
        3.2.2 经济环境
        3.2.3 技术环境
        3.2.4 社会和文化环境
    3.3 广东水产行业发展环境
        3.3.1 广东渔业产量名列全国前茅
        3.3.2 广东水产品加工产业发展平稳
        3.3.3 广东水产品冷链物流快速发展
    3.4 本章小结
第四章 G港集团水产业务发展状况及分析
    4.1 G港集团基本情况及多元化业务发展趋势
    4.2 G港集团水产业务发展状况
        4.2.1 G港集团水产板块基本情况
        4.2.2 G港集团水产业务经营情况
    4.3 G港集团水产业务的SWOT分析
        4.3.1 优势
        4.3.2 劣势
        4.3.3 机遇
        4.3.4 威胁
    4.4 国内其他水产集团的成功经验
        4.4.1 上海水产集团有限公司
        4.4.2 浙江水产城象山渔贸发展有限公司
        4.4.3 G港水产业务与成功企业2018年主要指标对比
    4.5 本章小结
第五章 G港集团水产业务发展前景预测分析
    5.1 广州水产市场分析
        5.1.1 本地消费情况
        5.1.2 全国乃至世界提供交易情况
        5.1.3 全国与广州水产品人均消费额、消费量情况
    5.2 水产业务发展相关影响因素的单因素方差分析
        5.2.1 方差分析原理介绍
        5.2.2 单因素方差分析过程及结果
    5.3 全国与广州水产品人均消费支出及消费量预测
        5.3.1 全国与广州水产品人均消费支出预测
        5.3.2 全国与广州水产品人均消费量预测
    5.4 G港集团水产业务发展前景分析
    5.5 本章小结
第六章 G港集团水产业务发展的战略选择与实施
    6.1 战略思路
        6.1.1 战略思想
        6.1.2 发展思路
    6.2 战略选择
    6.3 战略目标
    6.4 战略实施
        6.4.1 近期战略实施
        6.4.2 远期战略实施
    6.5 战略保障措施
        6.5.1 近期规划保障措施
        6.5.2 远期规划保障措施
    6.6 本章小结
结论与展望
参考文献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取得的研究成果
致谢

(9)中国与东盟水产品贸易竞争性与互补性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1 绪论
    1.1 研究背景与目的
    1.2 研究意义
    1.3 国内外研究综述
        1.3.1 国外研究综述
        1.3.2 国内研究综述
        1.3.3 研究述评
    1.4 研究方法与研究内容
        1.4.1 研究方法
        1.4.2 研究内容
    1.5 创新点与不足之处
2 相关概念界定及理论基础
    2.1 相关概念
    2.2 理论基础
        2.2.1 比较优势理论
        2.2.2 产业内贸易理论
3 中国与东盟水产品贸易的现状分析
    3.1 中国向东盟水产品出口贸易的现状分析
        3.1.1 中国向东盟水产品出口种类
        3.1.2 中国向东盟水产品出口量和出口金额
        3.1.3 中国向东盟水产品出口主要国家
    3.2 东盟向中国水产品出口贸易的现状分析
        3.2.1 东盟向中国水产品出口种类
        3.2.2 东盟向中国水产品出口量和出口金额
4 中国与东盟水产品贸易竞争性与互补性分析
    4.1 贸易竞争性分析
        4.1.1 显性比较优势指数
        4.1.2 贸易竞争力指数
    4.2 贸易互补性分析
        4.2.1 贸易互补性指数
        4.2.2 产业内贸易指数
5 我国与东盟水产品贸易现存问题
    5.1 中国与东盟水产品贸易结构不合理
    5.2 中国与东盟水产品贸易互补性与竞争性并存
    5.3 我国水产产业基础薄弱
    5.4 我国水产品质量整体转好但仍有提高空间
    5.5 我国水产品出口种类单一
    5.6 我国水产品品牌建设滞后
    5.7 保护生态环境与发展海洋渔业失衡
6 促进我国与东盟水产品贸易的对策及建议
    6.1 提高我国水产品质量增强竞争性
    6.2 加强与东盟水产业合作增强互补性
    6.3 对东盟不同国家实施针对性的有效合作战略
参考文献
作者简历
致谢

(10)舟山水产品品牌建设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研究的背景、目的和意义
        1.1.1 研究背景
        1.1.2 研究目的
        1.1.3 研究意义
    1.2 国内外研究综述
        1.2.1 国外研究综述
        1.2.2 国内研究综述
        1.2.3 国内外研究述评
    1.3 研究方法和技术路线
        1.3.1 研究方法
        1.3.2 技术路线
    1.4 论文创新点
第二章 相关概念与理论分析
    2.1 品牌及水产品品牌
        2.1.1 品牌的概念
        2.1.2 品牌的类型
        2.1.3 水产品的特点
        2.1.4 品牌的作用
        2.1.5 水产品与水产品品牌
    2.2 品牌建设的理论基础
        2.2.1 产品差异化与信息不对称理论
        2.2.2 品牌资产理论
        2.2.3 理论应用分析
        2.2.4 水产品认证
    2.3 与水产品品牌建设相关的知识
        2.3.1 水产品品牌建设的主体
        2.3.2 水产品区域公用品牌与地理标志产品
第三章 舟山水产品品牌建设现状
    3.1 舟山水产品市场现状
        3.1.1 舟山2010-2017 年水产品生产现状
        3.1.2 舟山水产品加工业基础设施现状
        3.1.3 水产品加工业发展新趋势
        3.1.4 舟山水产品市场特点
    3.2 舟山水产品品牌建设现状
        3.2.1 舟山现有水产品品牌情况
        3.2.2 舟山水产品品牌建设现有做法
第四章 舟山水产品品牌建设的问题与影响因素
    4.1 舟山水产品品牌建设的作用
        4.1.1 品牌建设对消费者的作用
        4.1.2 品牌建设对企业的作用
        4.1.3 品牌建设对政府的作用
    4.2 舟山水产品品牌建设存在的问题
        4.2.1 政府在品牌建设过程中存在的问题
        4.2.2 企业在品牌建设过程中存在的问题
        4.2.3 行业协会在品牌建设过程中存在的问题
    4.3 舟山水产品品牌建设影响因素
        4.3.1 政府部门
        4.3.2 水产品质量
        4.3.3 科技研发水平
        4.3.4 品牌管理水平
        4.3.5 市场表现
        4.3.6 社会形象
第五章 国内外水产品品牌建设经验借鉴
    5.1 山东威海刺参对品牌建设的经验借鉴
        5.1.1 山东威海刺参品牌建设的经验
        5.1.2 山东威海刺参品牌建设的启示
    5.2 湖南大通湖牌大闸蟹品牌建设的经验借鉴
        5.2.1 湖南大通湖大闸蟹品牌建设三步走
        5.2.2 湖南大通湖大闸蟹品牌建设的启示
    5.3 日本水产品牌建设的经验借鉴
        5.3.1 日本水产品品牌建设经验
        5.3.2 日本水产品品牌建设的启示
第六章 舟山水产品品牌建设建议
    6.1 针对政府管理部门的建议
        6.1.1 制定完善的法律政策
        6.1.2 加强配套基础设施建设
        6.1.3 推行绿色养殖,坚持生态优先
        6.1.4 增强品牌扶持力度
    6.2 针对水产企业的建议
        6.2.1 保证水产品的优良品质
        6.2.2 提高产品差异化特征
        6.2.3 加强品牌宣传推广的力度
        6.2.4 坚持人才兴渔战略
        6.2.5 赋予品牌文化内涵
    6.3 针对行业协会的建议
        6.3.1 建立信息沟通服务平台
        6.3.2 运用法律武器保护区域品牌
        6.3.3 实现与旅游文化的深度融合
第七章 结论与展望
    7.1 研究结论
    7.2 研究不足和展望
参考文献
致谢
在校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及成果

四、国际水产加工趋势(论文参考文献)

  • [1]湛江市水产加工业问题及对策分析[D]. 陆瑶. 广东海洋大学, 2021
  • [2]渔业伦理视角下的现代渔业治理研究[D]. 何妤如. 上海海洋大学, 2021(01)
  • [3]中国含磷废物产生格局与资源化潜力[D]. 刘雪薇. 南京大学, 2020(09)
  • [4]越南与中国水产品出口竞争力比较研究[D]. Nguyen Thi Chuyen. 北京交通大学, 2020(04)
  • [5]舟山海水产品贸易体系优化研究[D]. 傅美淇. 浙江海洋大学, 2020(12)
  • [6]中国沿海地区海水养殖业空间集聚研究[D]. 徐姣姣. 浙江海洋大学, 2020(01)
  • [7]广东省渔业现代化评价及发展研究[D]. 龙腾. 广东海洋大学, 2020(02)
  • [8]G港集团水产业务发展战略研究[D]. 万柏玲. 广东工业大学, 2020(02)
  • [9]中国与东盟水产品贸易竞争性与互补性分析[D]. 郝婕. 河北经贸大学, 2020(07)
  • [10]舟山水产品品牌建设研究[D]. 纪双丽. 浙江海洋大学, 2019(03)

标签:;  ;  ;  ;  ;  

国际水产养殖加工趋势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