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世纪全国高强度气体放电灯技术研讨会召开

新世纪全国高强度气体放电灯技术研讨会召开

一、新世纪全国高强度气体放电灯科技研讨会召开(论文文献综述)

刘学智[1](2019)在《2.5kW气体放电灯的高频镇流器设计》文中认为气体放电灯因其光效高、显色高、光谱连续等优点而成为影视照明的主流光源。同时,随着拍摄需求的不断提高,高速拍摄被用来拍摄高速运动场景的情况也越来越多,如爆炸物体、汽车碰撞等,要求每秒拍摄次数达到几千次。随着对特种照明需求的不断增加,传统的气体放电灯已难以满足高速拍摄的需求。为了满足这种需求,一种新型的影视用高频大功率气体放电灯应运而生。然而,与新型灯匹配的高频电子镇流器还不成熟。目前的镇流器受限于结构的原因,低频镇流器工作在低频导致出现拍摄暗张;高频镇流器使用的传统高频灯泡功率过小。所以需要改良现有的镇流器,使其符合新型灯的要求。本课题采用的灯泡需要输出为125V,25kHz的交流电压。因为LCC谐振逆变电路的电压增益曲线很好的符合了气体放电灯的伏安特性,所以本课题采用以LCC谐振逆变电路为主电路的镇流器。主要工作分为以下几个方面进行:(1)深入研究和分析了气体放电灯的工作原理和发光机制,根据分析所得结果,配合实际情况,研究了和气体放电灯相匹配的电子镇流器系统的控制方法;(2)采用半桥LCC谐振逆变电路为主电路,运用小信号时域仿真的方法,建立了谐振电路的数值模型,并在之后的控制电路设计中,通过分段式反馈的设计方案实现了镇流器启动阶段的非线性控制和稳态阶段的恒功率控制,并达到了窄带控制的效果(3)对镇流器启动过程进行了实验验证,验证了系统的输出特性与气体放电灯的启动特性的一致性,证明了镇流器窄带控制的有效性。在大功率高频电子镇流器的设计中,运用PSIM、Matlab等软件来进行仿真设计,参数优化,得到主电路和控制电路的器件参数,最后制作出实际电路。最后实验验证了镇流器输出特性与气体放电灯启动特性的匹配性,为之后镇流器系统的分析与改良奠定了基础。

郭春雪[2](2018)在《医院建筑节能潜力及节能措施的研究》文中研究表明随着我国公共建筑能耗的日益增大与能源浪费情况的严重,公共建筑的节能工作也引起了人们的关注。医院作为公共建筑中用能较大且为复杂的一项重要组成部分,也在不断地扩大、发展和完善,而在此过程中也带来了一定的能源消耗的增大和浪费。由此可见,医院的节能工作也是迫在眉睫。所以本文将医院作为研究对象,对其进行节能潜力和节能措施的研究分析。本文首先对节能诊治工作的基本理论和方法进行了讨论研究,其次从理论上对医院节能潜力进行分析并对可采取的节能技术进行了介绍,由于医院存在用能久、用能大及其用能复杂的特点,针对医院不同的既有状况和需求项,相应的节能方式不同,所以这里只是做了全方面的一个探讨。本文最后通过医院的实体案例来进行具体的节能分析,通过实地调查、测量数据等方法一方面从某医院既有建筑中调查分析用能情况,对出现的能源浪费问题做出节能改造的大致方案,方案中综合分析既有情况和实际要求,采取了水泵变频、冷凝器在线清洗和气候补偿方案等,并且提供投资回收在内的经济性分析;另一方面对某医院新扩建院区的暖通空调系统方面进行探讨,结合医院要求和当地情况给予一个系统的初步设计,包括冷热负荷需求分析、机组选型、供能方案、热力系统及自控系统的相关初步设计。通过本课题的研究,可以对既有医院的节能改造和新建医院的节能设计提供新的思路,并且在医院暖通空调系统的设计上有一个全局的把握和指导性作用,使得公共建筑的节能工作取得极大的进步。

李艳艳[3](2017)在《几种近紫外白光LED用(氮)氧化物发光材料发光性能及能量传递研究》文中研究指明白光发光二极管(light emitting diode,LED),尤其是荧光转换型LED(phosphor-converted LED,pc-LED),作为一种环境友好型照明光源由于其具有寿命长,能耗低等优点,已经受到了广泛的关注。发光材料作为pc-LED的重要组成部分,极大地影响着LED设备的性能。通常来说,pc-LED有两种实现方法:使用蓝光芯片或近紫外芯片涂覆发光材料。针对目前近紫外(near ultraviolet,NUV)(350-420 nm)LED用发光材料存在的问题,设计并制备了几种新型的发光材料,并对其发光性能及能量传递机理作了深入的研究。主要工作总结如下:(1)通过高温固相法合成了近紫外白光LED用蓝绿色发光材料Ca15Si20O10N30:Ce3+。随着Ce3+浓度的增加,其发射峰值可以从470 nm调节到520nm,这种红移归因于占据不同格位的Ce3+之间的能量传递,可以通过时间分辨光谱及不同监控波长下不同的衰减速率证明。(2)通过高温固相法合成了系列高温相Ba3P4O13:Eu2+黄色发光材料,在近紫外激发下,高温相Ba3P4O13:Eu2+发射出半峰宽为175 nm,峰值在587 nm的宽包,这归属于Eu2+的5d-4f跃迁。高温相Ba3P4O13:Eu2+在近紫外区有很强的吸收,并且几乎在蓝光区域无吸收。其时间分辨光谱的变化表明占据不同Ba2+格位的Eu2+之间有很小的能量传递。除此之外,将高温相Ba3P4O13:Eu2+黄色发光材料与商用BaMgAl10O17:Eu2+蓝色发光材料按一定比例混合后,可以得到色坐标为(0.364,0.357),色温为4354 K的白光。(3)通过高温固相法制备了系列Ce3+,Eu2+共掺的Ca3Si2O4N2发光材料。通过改变Ce3+和Eu2+的比例实现了Ca3Si2O4N2:Ce3+,Eu2+的发光颜色从蓝色变到绿色。与单掺Eu2+的样品相比,共掺样品在近紫外区有更强的吸收,这归因于从Ce3+到Eu2+之间有效的能量传递,其能量传递机理被证明是偶极-偶极作用。(4)通过高温固相法合成了系列Ce3+、Mn2+共掺的CaSr2Al2O6发光材料。Ce3+激活的CaSr2Al2O6在250-420 nm范围内有较强的吸收,在近紫外激发下发射峰值在460 nm的蓝光。在358 nm激发下,随着Mn2+浓度的增加,CaSr2Al2O6:Ce3+,Li+,Mn2+发光材料的颜色可由蓝色调节到红色。当Mn2+的浓度为0.02时,可以得到色坐标为(0.388,0.323),色温为3284 K的暖白光。通过对系列样品衰减曲线的分析,证明在此基质中,从Ce3+到Mn2+之间的能量传递是四极-四极作用。除此之外,还研究了Eu3+掺杂的CaSr2Al2O6的发光性能。CaSr1.90Al2O6:0.10Eu和Ca0.90Sr2Al2O6:0.10Eu发射光谱的不同表明Eu3+占据了不同对称性格位的Sr2+或Ca2+。

刘斯颖[4](2015)在《旧建筑改造设计的“绿色策略”研究》文中研究指明近年来,旧建筑改造作为一种资源节约和环境保护策略逐渐被人们达成共识,然审视我国相关研究和实践,目前一般性旧建筑改造设计过多关注旧建筑的“艺术形式”而忽略“使用内容”,对于环境舒适度和能耗费用等问题的探讨多是浮光掠影,虽然使旧建筑避免了被拆除荒废的命运,但改造后仍存在耗能大、室内环境质量差等诸多问题,使它们只得到暂时性的重生。在可持续发展的需求下,绿色建筑、绿色设计等相关概念提出,节能技术日臻完善,建筑设计领域呈现出一番“绿色化”的向荣之景,在这种语境影响下,旧建筑绿色改造也是题中应有之义。课题采用文献分析、实地调研、案例分析等研究方法,致力于挖掘能够有效提升旧建筑舒适度、减少能耗、节约资源等旧建筑改造设计的“绿色策略”,跨出改造设计“重形式”的思维桎梏。课题首先界定和阐释了相关概念,分析了国内外旧建筑改造的整体发展沿革和趋势、目前我国旧建筑改造存在的问题,进而解读了旧建筑绿色改造设计的理念、技术和遵循的原则框架,综合阐述了旧建筑改造设计中绿色策略构建的必要性以及整体思路。重点根据以上的理论认知和技术分析对课题进行分部解题:分别从空间形式、围护界面、室内设备、资源利用四个层面分别归纳阐述了旧建筑改造设计的绿色策略和技术手段,并将归结的策略应用到中国矿业大学附属幼儿园旧建筑改造实例中进行设计探索,以验证策略的可行性、使理论走向现实。最后,对课题研究成果和不足之处进行了总结自省,同时展望绿色改造的未来发展前景,并针对目前的发展瓶颈提出一些建议和对策。

付红红[5](2012)在《纳米晶形貌可控合成及聚合物复合太阳能电池研究》文中研究指明纳米晶赋予了材料在可见及近红外区域显着的光学吸收,加上其空间三维结构开辟了纳米材料电子传递的捷径,成为在太阳能电池领域最具潜力的备选材料。然而,基于纳米晶的太阳能电池较低的光电转换效率,使之很难与传统硅基电池相媲美。开展形貌可控纳米晶的简易合成工艺并探索纳米晶在太阳能电池领域的应用意义重大。本文基于简单的溶剂注射法,开展了窄带隙纳米晶的形貌可控合成工艺研究。以PbSe纳米晶为研究对象,在惰性气体保护下,探讨了不同反应体系下PbSe纳米晶的形状演变过程及机理。考察了表面活性剂种类和浓度、反应时间等参数对PbSe纳米晶形貌变化的影响。基于微流反应制备的CdSe和PbSe纳米晶,设计了反向倒置结构纳米晶聚合物太阳能电池,获得了基于CdSe和PbSe纳米晶与聚合物复合的太阳能电池。最后考察了太阳能电池各制备工艺参数如活性层厚度、热处理工艺等对所制备太阳能电池光电转换效率的影响。论文主要获得以下的研究结果:(1) PbSe纳米晶的形状可控合成开发了油酸单配体和十四烷基膦酸-三辛基氧化膦双配体的反应体系,并分别研究了配体的浓度对纳米晶尺寸与形貌的影响。采用油酸单配体时,所得PbSe纳米晶为面心立方结构,具有高度结晶性,在近红外区域具有较好的光学吸收性能。通过对反应时间的监测,实现了PbSe纳米晶从球形到花状团簇再到立方体的转变。反应体系中阴阳离子表面活性剂的浓度对PbSe纳米晶的形貌具有重要的影响。表面活性剂对形貌的影响是基于其对不同晶面的吸附作用来实现的,较高的浓度抑制吸附晶面的反应活性。采用TDPA和TOPO作为混合表面活性剂能得到结晶性能优异的PbSe纳米晶。随着TDPA浓度的变化,分别获得了链状、米粒状、三足状以及立方状的PbSe纳米晶。表面活性剂TDPA的选择性吸附,导致纳米晶各晶面的不同表面能,是引起形貌差异的主要原因。纳米晶的定向连接与附着是获得PbSe纳米链结构的主要机理。(2)反向倒置结构纳米晶聚合物太阳能电池结构的设计传统纳米晶聚合物太阳能电池的三明治结构(即:ITO/PEDOT:PSS/活性层/Al)中,PEDOT:PSS对透明导电玻璃ITO有强烈的腐蚀作用,在大气环境下特别是在潮湿的环境下PEDOT:PSS与ITO的界面不稳定,高温处理时,ITO透光率和导电能力降低。为解决这些问题,设计了反向倒置结构纳米晶聚合物太阳能电池,电池结构为FTO/TiO2/活性层/PEDOT:PSS/Ag。(3) CdSe纳米晶聚合物太阳能电池的研究基于微流反应系统的快速传质传热性能,实现了高质量球形CdSe纳米晶的快速合成(纳米晶的结晶性好,尺寸分布均匀,吸收峰的半峰半宽仅为19nm,在可见光区域具有较强吸收)。采用循环伏安法测定CdSe纳米晶的能级结构,发现其与吸收光谱计算的能级值十分接近。此外,对CdSe纳米晶的吡啶回流处理,实现了CdSe纳米晶的表面配体的置换。基于反向倒置结构的纳米晶聚合物复合太阳能电池,制备了P3HT/PCBM/CdSe的三体系的纳米晶聚合物太阳能电池,通过优化太阳能电池制备过程如复合光活性层的厚度(最优厚度为80nm),和热处理温度(最优热处理温度为150℃),所得CdSe纳米晶聚合物太阳能电池的光电转换效率最高达到3.05%。将电池置于大气环境中21天后,电池的光电转换效率减小了30%,其稳定性较纯有机电池而言有所改善。为纳米晶聚合物复合太阳能电池的大规模发展提供了可能。(4) PbSe纳米晶聚合物太阳能电池研究基于制备的高结晶性PbSe纳米晶,制备了P3HT/PbSe和P3HT/PbSe/PCBM两种体系的反向倒置结构的太阳能电池。通过对太阳能电池制备过程的优化,实现了基于P3HT/PbSe的太阳能电池,最高光电转换效率为0.19%。而基于三项体系的P3HT/PbSe/PCBM的太阳能电池,其光电转换效率为2.09%,较未添加PbSe纳米晶的太阳能电池略有提高。

张淑英[6](2012)在《中国煤炭工业低碳发展研究》文中提出在全球气候变暖、全球倡导低碳发展的国际背景下,低碳经济的发展方兴未艾,中国作为负责任的国际大国如何在现有的国情下更好地推进低碳经济,已然是一个不容回避的课题。中国煤炭工业作为中国主体能源煤炭的供给者,在整个国民经济体系中处于极其重要的基础地位。国民经济的低碳化转型势必对从事高碳属性的煤炭资源开采的煤炭产业利用产生重大的影响,同时煤炭产业的稳定发展直接关系到能源的有效供给,涉及到中国整个能源安全。因此,对中国煤炭工业低碳发展的研究也成为迫在眉睫的重要课题。本文在产业的能源供给和企业的盈利属性两大现实需求的约束下,对中国煤炭工业的低碳发展进行研究。首先,基于低碳经济理论,从国际、国内两个维度,研究了中国煤炭工业低碳发展的背景。其次,在对中国能源进行预测的前提下,使用情景分析法,分别对中国煤炭工业温室气体排放量、中国煤炭工业温室气体减排量以及中国煤炭工业低碳经济发展潜力进行核算和预测。然后,对传统的3E模型进行适用性改进,构造了中国煤炭工业低碳发展3E模型,对煤炭企业低碳发展的三大要件——用能结构、经济效益、环境保护,三者的持续性和协调度进行评价。最后,将中国煤炭工业减排潜力的实现落于煤炭企业的实处,从战略方向、战略保障、战略核心、战略措施等四个方面,界定了中国煤炭工业低碳发展的模式。整篇文章以研究“煤炭工业低碳发展背景——煤炭工业低碳发展现状及潜力研究——煤炭工业低碳发展模式研究”为逻辑主线,希望为我国煤炭工业低碳发展尽到绵薄之力。

杨洋[7](2010)在《中山古镇灯饰产业集群的发展阶段与对策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对于产业集群的研究,国外研究的历史较长,国内学者对产业集群的研究从90年代才开始,国内的研究主要集中在产业集群存在哪些竞争优势以及如何促成这种竞争优势的形成上,而对于特定区域、特定行业的产业集群的发展历史、战略定位及升级还没有详尽的研究;而且在实证研究方面,学者也多选取江浙的产业集群进行研究,对于珠三角的研究则相对较少。珠三角的发达城市中,中山市的产业集群组团式经济发展特征最为明显,中山以“一镇一品”为基础发展区域特色经济,目前全市创建了12个省级技术创新专业镇,7个省级产业集群升级示范区。在这些众多专业镇中,闻名中外的“中国灯饰之都”古镇的灯饰产业集群在历史、规模以及集群竞争力上都处于全市前列。随着国家火炬计划特色产业基地的建设,古镇灯饰产业拓展延伸势头不减,结构性分化发展更趋明显。从产业链上,延续了产供销一条龙、上下游配套协作的细化分工发展模式;产品分类上,加速进军至以节能灯、LED灯具、太阳能照明系统等为代表的高效照明、光电应用等新能源领域;从地理上,产业已辐射至邻近三市九个镇区,部分镇区更是成为经济支柱。本文在对产业集群的生命周期、产业集群升级等相关理论综述基础上,分析了全球照明产业的发展现状与趋势;通过实地调查、访谈、网络等多途径、多方式获取了大量的资料,在相关理论的指导下,科学界定古镇灯饰产业集群为起步阶段(1980-1986)、成长阶段(1987-1995)、成熟阶段(1996-2001)和协调发展阶段(2002至今)四个阶段;在对古镇灯饰产业集群SWOT分析后,明确了古镇灯饰产业集群的战略目标;为实现这一战略目标,借鉴国内外先进产业集群的发展经验,从产业升级、政府、企业、产学研合作等方面对古镇灯饰产业发展提出了对策建议。

范世福[8](2009)在《LED的科技、应用和产业发展概况与趋势》文中研究表明1前言人类最早藉助自然光源(太阳、火把)获得白天、夜晚的照明,以后长期依靠油灯、煤气灯等作为夜间照明手段,"挑灯夜战"是古代书生、织女生活的真实写照。直到1879年爱迪生发明了钨丝白炽灯才打开了电气照明的新时代,随着科技发展人类照明进入了现代文明照明新时代(1931年出现汞灯、1938年有了荧光灯、1962年高压钠灯成为新宠),然而1968年发明的LED新光源,因其节电、长寿命、响应快速等特点才被公认为人类照明发展史上新的重大变革事件,当前已经在全球被推为"绿色光源"、成为将被最广泛应用的新光源。

孙宇[9](2008)在《北方高校教学楼适应性改造研究 ——节能优化与整合策略》文中研究表明建设节约型校园是建设节约型社会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实现可持续发展的需要,更是高校应承担的社会责任。高校教学楼是学校教育不可缺少的物质条件,是信息流通、知识传播的重要媒介,其设计必然受到教育观念的更新、教学方法的变革以及现代人心理、行为、情操等方面的变化的影响,并随着社会的发展不断地修正和改变。高校教学楼的适应性改造是节约资源、能源和减少环境污染的有效手段,对于保护环境、维持生态平衡和人类社会的可持续发展以及历史文脉的延续,有着重大而深远的现实意义。建筑的可持续发展不仅仅要考虑建筑物的耐久性,也要考虑我们周围的环境及其资源的耐久性。舒适的室内环境仍然是建筑节能设计所追寻的重要目标,其重点是充分利用自然、气候等综合因素创造高品质的空间、健康舒适的环境和完美的建筑形式。本文的研究对象为北方严寒及寒冷地区的高校教学楼建筑,主要特征是冬季采用热水集中采暖系统供暖,建筑节能设计以冬季保温为主、适当考虑夏季防热。论文针对部分九十年代以前建造的教学楼老化现象严重、室内环境质量差的现状,提出“适用性、适宜性、和谐化”的适应性改造策略;采用理论分析、现场测试、问卷调查、计算机模拟等研究方法,针对高校教学楼的建筑特点以及使用者行为、心理模式的不同,对室内热环境、风环境、光环境等作出客观评价,分析室内环境质量方面存在的主要问题;根据寒地气候特征和自然条件,结合旧建筑改造的特殊性,提出节能优化设计的整合策略和技术法则,探讨被动式节能改造技术在高校教学楼中的系统应用。

宗轩[10](2008)在《中国高校体育建筑发展趋向与设计研究》文中指出高校体育建筑的发展与经济的发展、现代体育运动的发展、现代高等教育的发展有密切的关系,并与体育产业的经营体制有关,随着我国经济的腾飞、高等教育体制改革的不断深入、体育产业的不断发展、全民健身运动进入全新阶段等一系列变化,高校体育建筑呈现出新的发展态势。本文通过对我国高校体育建筑的历史发展与新建高校体育建筑相结合地研究,在时间维度和空间维度上对高校体育建筑设计与发展趋向进行研判,清晰地得出我国高校体育建筑的发展趋向——趋向建筑功能的多元利用、趋向建筑与环境的融合、趋向建筑科学技术的运用,从而总结出高校体育建筑多元化、人文化、科技化的设计与发展趋向。高校体育建筑是一个复杂的开放系统,出于对高校体育建筑这个复杂系统概念的理解,论文提出需要从“以人为本”、多元高效、动态持续三个原则上来把握高校体育建筑的规划设计;并提出适应性设计策略,同时进行分类研究,对校园的体育设施网络布局、建筑规划布局、建筑功能、场地尺寸、结构选型等等进行探讨,制定具体的设计对策,形成较为完整的高校体育建筑适应性设计方法;并以适应性设计方法指导具体的实践操作,从而使高校体育建筑的适应性设计理论具有更强的实践操作性。

二、新世纪全国高强度气体放电灯科技研讨会召开(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新世纪全国高强度气体放电灯科技研讨会召开(论文提纲范文)

(1)2.5kW气体放电灯的高频镇流器设计(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概述
    1.1 影视照明电光源的特性
    1.2 气体放电灯在高频拍摄中遇到的问题
    1.3 HID灯镇流器的发展及应用
        1.3.1 电子镇流器的发展
        1.3.2 常见电子镇流器结构
    1.4 课题的意义以及设计方案
第二章 HID灯的理想控制策略研究
    2.1 HID灯的发光机理
    2.2 HID灯的分时控制方案
        2.2.1 触发阶段灯的特性及其控制方法
        2.2.2 启动阶段灯的特性及其控制方法
        2.2.3 稳定阶段灯的特性及其控制方法
    2.3 分时段控制方法的实现
        2.3.1 控制器的设计
        2.3.2 控制电路工作时序
第三章 大功率高频电子镇流器设计与分析
    3.1 主电路拓扑的选取
    3.2 镇流器主电路设计
        3.2.1 触发阶段主电路参数设计
        3.2.2 稳态阶段主电路参数设计
    3.3 控制电路设计
        3.3.1 基于小信号时域仿真的谐振电路数值建模
        3.3.2 窄带控制的实现
        3.3.3 基于UC3861的调频控制电路设计
        3.3.4 基于IR2110的驱动电路设计
    3.4 实际电路制作
        3.4.1 电感器的制作
        3.4.2 采样电路的设计
        3.4.3 串联谐振电容的选取
        3.4.4 实际样机
第四章 实验结果分析
    4.1 稳流实验结果分析
    4.2 定频启动特性的仿真验证
第五章 总结与展望
    5.1 主要结论
    5.2 不足与展望
参考文献
在学位期间的研究成果
致谢

(2)医院建筑节能潜力及节能措施的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绪论
    1.1 研究背景与意义
        1.1.1 全球能源现状
        1.1.2 我国公共建筑能耗情况
        1.1.3 医院建筑能耗特点
    1.2 国内外医院能耗研究现状
        1.2.1 国外医院能耗研究现状
        1.2.2 国内医院能耗研究现状
    1.3 研究内容与意义
        1.3.1 研究内容
        1.3.2 研究意义
第2章 节能诊断理论基础与检测方法
    2.1 节能诊断的理论基础
        2.1.1 节能诊断的定义
        2.1.2 节能诊断的依据
        2.1.3 节能诊断的方法
        2.1.4 节能诊断的内容
    2.2 建筑能耗调查
    2.3 外围护结构热工性能的节能诊断
        2.3.1 外围护结构热工性能节能诊断步骤
        2.3.2 外围护结构热工性能检测方法
    2.4 采暖通风空调及生活热水供应系统的节能诊断
        2.4.1 采暖通风空调及生活热水供应系统节能诊断步骤
        2.4.2 采暖通风空调及生活热水供应系统检测
    2.5 配电及照明系统的节能诊断
        2.5.1 配电及照明系统节能诊断步骤
        2.5.2 配电及照明系统检测
    2.6 自控系统的节能诊断
    2.7 本章小结
第3章 医院节能潜力与措施
    3.1 现代医院特点
        3.1.1 医院建筑特点
        3.1.2 医院各部门特点
    3.2 医院能源浪费原因
    3.3 医院存在问题及节能潜力
        3.3.1 建筑围护结构
        3.3.2 建筑冷热源
        3.3.3 采暖空调输配及末端系统
        3.3.4 建筑照明系统
        3.3.5 管理系统
    3.4 医院节能措施
        3.4.1 建筑实体节能措施
        3.4.2 暖通空调及生活热水系统节能措施
        3.4.3 暖通空调系统其他节能措施
        3.4.4 照明系统节能措施
    3.5 本章小结
第4章 某医院能耗与节能分析
    4.1 项目概况
        4.1.1 工程概况
        4.1.2 冷热源主要设备参数
    4.2 能耗使用情况
        4.2.1 电量逐月耗量分析
        4.2.2 天然气逐月耗量分析
        4.2.3 总能耗情况
    4.3 节能潜力和措施
        4.3.1 节能改造思路
        4.3.2 节能潜力分析
        4.3.3 节能措施
    4.4 经济性分析
        4.4.1 节能改造投资估算
        4.4.2 节能改造效益估算
        4.4.3 节能改造社会效益
    4.5 本章小结
第5章 新扩建医院大楼暖通空调系统初步设计分析
    5.1 项目概况及用能特点
        5.1.1 项目概况
        5.1.2 用能特点分析
    5.2 冷热负荷需求分析
        5.2.1 基础计算条件
        5.2.2 用能侧节能要求及措施
        5.2.3 冷、热负荷分析
    5.3 机组选型及供能方案
        5.3.1 机组选型思路
        5.3.2 发电机组选型
        5.3.3 余热利用形式选择
        5.3.4 可再生能源选择
        5.3.5 其他设备的选择
        5.3.6 供能方案
    5.4 热力系统设计
        5.4.1 冷冻水(供热水)系统
        5.4.2 冷却水系统
        5.4.3 地源热泵水系统
        5.4.4 发电机冷却水系统
        5.4.5 补水系统
        5.4.6 烟气余热回收系统
    5.5 自控系统设计
        5.5.1 自控系统设计范围
        5.5.2 自动化控制水平
        5.5.3 自控系统构成
    5.6 本章小结
结论和展望
致谢
参考文献
作者简介

(3)几种近紫外白光LED用(氮)氧化物发光材料发光性能及能量传递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照明光源的分类及发展
        1.1.1 白炽灯
        1.1.2 荧光灯
        1.1.3 高强度气体放电灯
        1.1.4 发光二极管
    1.2 LED简介
        1.2.1 LED发光原理
        1.2.2 白光LED的实现途径
    1.3 稀土离子发光特征及影响因素
        1.3.1 稀土离子发光特征
        1.3.2 稀土离子发光的影响因素
        1.3.2.1 电子云膨胀效应(nephelauxetic effect)
        1.3.2.2 晶体场理论
        1.3.2.3 能量传递
    1.4 白光LED用发光材料的研究进展
        1.4.1 蓝光LED芯片用发光材料
        1.4.2 近紫外LED芯片用发光材料
        1.4.3 新型氮(氧)物发光材料
        1.4.4 LED用发光材料中的能量传递现象
        1.4.4.1 不同格位间能量传递
        1.4.4.2 不同离子间能量传递
    1.5 本论文的选题和结构
第二章 实验
    2.1 样品制备
        2.1.1 实验试剂
        2.1.2 实验设备
        2.1.3 样品的制备方法
    2.2 主要表征方法及仪器
        2.2.1 X射线粉末衍射(XRD)
        2.2.2 紫外-可见(UV-Vis)吸收-反射光谱
        2.2.3 扫描电子显微镜(SEM)和透射电子显微镜(TEM)
        2.2.4 紫外-可见(UV-Vis)荧光光谱及荧光寿命
        2.2.5 量子效率及光谱热稳定性
        2.2.6 色坐标及色温
第三章 Ca_(15)Si_(20)O_(10)N_(30):Ce~(3+)的发光性能及不同格位间能量传递的研究
    3.1 引言
    3.2 实验部分
    3.3 结果与讨论
        3.3.1 物相、晶体结构及形貌分析
        3.3.2 光谱性质
        3.3.3 不同格位Ce~(3+)之间能量传递分析
        3.3.4 温度对样品发光的影响
    3.4 本章小结
第四章 Ba_3P_4O_(13):Eu~(2+)的发光性能及不同格位间能量传递研究
    4.1 引言
    4.2 实验部分
    4.3 结果与讨论
        4.3.1 物相分析
        4.3.2 光谱性质
        4.3.3 浓度淬灭与能量传递分析
        4.3.4 温度对样品发光的影响
        4.3.5 CIE色坐标
    4.4 本章小结
第五章 Ca_3Si_2O_4N_2:Ce~(3+), Eu~(2+)的发光性能及能量传递研究
    5.1 引言
    5.2 实验部分
    5.3 结果与讨论
        5.3.1 物相、晶体结构及形貌分析
        5.3.2 Ca_3Si_2O_4N_2:Ce~(3+)的光谱性质
        5.3.3 Ca_3Si_2O_4N_2:Ce~(3+),Eu~(2+)的光谱性质
        5.3.4 Ca_3Si_2O_4N_2:Ce~(3+),Eu~(2+)能量传递分析
        5.3.5 温度对样品发光的影响
    5.4 本章小结
第六章 Ce~(3+)、Mn~(2+)及Eu~(3+)掺杂的CaSr_2Al_2O_6的发光性能及能量传递研究
    6.1 引言
    6.2 CaSr_2Al_2O_6:Ce~(3+),Li~+,Mn~(2+)的发光性能及能量传递研究
        6.2.1 实验部分
        6.2.2 结果与讨论
        6.2.2.1 晶体结构及物相分析
        6.2.2.2 CaSr_2Al_2O_6:Ce~(3+),Li~+的光谱性质
        6.2.2.3 CaSr_2Al_2O_6:Ce~(3+),Li~+,Mn~(2+)的光谱性质及能量传递分析
        6.2.2.4 温度对CaSr_2Al_2O_6:Ce~(3+),Li~+,Mn~(2+)样品发光的影响
    6.3 CaSr_2Al_2O_6:Eu~(3+)的合成及其发光性质研究
        6.3.1 实验部分
        6.3.2 结果与讨论
        6.3.2.1 物相分析
        6.3.2.2 CaSr_2Al_2O_6:Eu~(3+)的光谱性质
        6.3.2.3 临界距离
        6.3.2.4 温度对样品发光的影响
    6.4 本章小结
第七章 结论与展望
    7.1 结论
    7.2 不足及展望
参考文献
在学期间的研究成果
致谢

(4)旧建筑改造设计的“绿色策略”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致谢
摘要
Abstract
1 绪论
    1.1 研究背景
    1.2 研究的目的与意义
    1.3 研究对象与范围
    1.4 国内外研究动态
    1.5 研究内容与框架
    1.6 研究方法
    1.7 研究难点与创新点
2 旧建筑改造设计的绿色使命
    2.1 相关概念阐释与辨析
    2.2 旧建筑改造设计的发展历程
    2.3 旧建筑绿色改造设计的必要性
    2.4 本章小结
3 旧建筑绿色改造设计分析
    3.1 旧建筑绿色改造设计内涵与目标
    3.2 旧建筑绿色改造设计的技术剖析
    3.3 旧建筑绿色改造设计的原则框架
    3.4 本章小结
4 旧建筑绿色改造设计的策略与方法
    4.1 空间形式优化的绿色策略
    4.2 围护界面改造的绿色策略
    4.3 室内设备更新的绿色策略
    4.4 资源节约与能源利用策略
    4.5 本章小结
5 实例探索——中国矿业大学幼儿园旧建筑改造设计
    5.1 背景信息
    5.2 前期调查分析
    5.3 策略选择应用
    5.4 改造效益
6 结语与展望
    6.1 研究成果
    6.2 存在问题及展望
参考文献
附录 1
作者简历
学位论文数据集

(5)纳米晶形貌可控合成及聚合物复合太阳能电池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目录
第一章 绪论
    1.1 研究背景及课题来源
    1.2 纳米晶的基本概念
    1.3 纳米晶的应用
        1.3.1 纳米晶在发光二极管的应用
        1.3.2 纳米晶在红外探测器的应用
        1.3.3 纳米晶在生物医学的应用
        1.3.4 纳米晶在太阳能电池的应用
    1.4 纳米材料的分类
    1.5 纳米晶的制备
        1.5.1 零维纳米晶的制备
        1.5.2 多形状纳米晶的制备
        1.5.3 多形貌纳米晶的生长机理
    1.6 纳米晶聚合物太阳能电池研究进展
        1.6.1 纳米晶聚合物太阳能电池的原理和结构
        1.6.2 纳米晶的形状、种类、尺寸以及组分的研究
        1.6.3 纳米晶表面配体的研究
        1.6.4 纳米晶与聚合物界面电荷传输与分离的优化
    1.7 研究意义和研究内容
第二章 材料的表征与性能测试
    2.1 前言
    2.2 实验药品与实验设备
    2.3 纳米颗粒的表征
        2.3.1 X射线衍射图谱(X Ray Diffraction Pattern)
        2.3.2 X射线能谱(Electron Diffraction Spectrum)
        2.3.3 场发射透射电子显微镜(Transmission Electron Microscopy)
        2.3.4 选区电子衍射(Selected Area Electron Diffraction)
        2.3.5 紫外-可见-近红外吸收光谱
        2.3.6 傅里叶变换红外光谱
    2.4 薄膜性能表征
        2.4.1 原子力显微镜(Atom Force Microscopy)
        2.4.2 台阶仪(Surface Profiler)
    2.5 太阳能电池性能的表征
        2.5.1 主要的光伏参数
        2.5.2 太阳能电池JV测试平台
    2.6 本章小结
第三章 PbSe纳米晶形貌可控状合成
    3.1 前言
    3.2 基于油酸单配体PbSe纳米晶的合成
        3.2.1 实验过程
        3.2.2 反应时间对纳米晶形貌的影响
        3.2.3 PbSe纳米晶的光学性能
        3.2.4 油酸含量对纳米晶形貌的影响
        3.2.5 阴离子配体对纳米晶形貌的影响
    3.3 基于TOPO与TDPA双配位PbSe纳米晶的合成
        3.3.1 实验过程
        3.3.2 分离提纯过程
        3.3.3 反应前驱体浓度对纳米晶形貌的影响
    3.4 本章小结
第四章 纳米晶聚合物太阳能电池结构设计
    4.1 前言
    4.2 传统结构电池的特点
    4.3 反向结构电池的特点
    4.4 太阳能电池的结构构建与制备
    4.5 本章小结
第五章 CdSe纳米晶聚合物复合太阳能电池的制备
    5.1 前言
    5.2 实验过程
        5.2.1 CdSe球形纳米晶的制备
        5.2.2 聚合电池活性层溶液的制备
    5.3 结果与讨论
        5.3.1 纳米晶性能的表征
        5.3.2 纳米晶表面配体的改性
        5.3.3 纳米晶聚合物电池中各能级的标定
        5.3.4 活性层厚度的优化
        5.3.5 热处理工艺的优化
        5.3.6 CdSe纳米晶对光电性能的影响
    5.4 本章小结
第六章 PbSe纳米晶聚合物太阳能电池的制备
    6.1 前言
    6.2 实验过程
        6.2.1 PbSe纳米晶的制备
        6.2.2 纳米晶表面配体的改性
        6.2.3 P3HT/PbSe聚合物电池的制备
    6.3 结果与讨论
        6.3.1 PbSe纳米晶的表征与配体改性
        6.3.2 P3HT/PbSe太阳能电池的光电性能
        6.3.3 P3HT/PbSe/PCBM太阳能电池的光电性能
    6.4 本章小结
第七章 总结与展望
    7.1 全文总结
    7.2 本文工作创新之处
    7.3 展望
参考文献
致谢
博士学位期间获得的成果

(6)中国煤炭工业低碳发展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详细摘要
Detailed Abstract
1 绪论
    1.1 研究背景与研究意义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1.3 本文研究内容、创新点及技术路线
2 低碳发展相关理论综述
    2.1 低碳经济概述
        2.1.1 低碳经济内涵与外延
        2.1.2 低碳经济产生原因
        2.1.3 低碳经济概念由来
        2.1.4 低碳经济发展的战略意义
    2.2 低碳经济与气候变化
        2.2.1 气候变化与温室气体
        2.2.2 气候变化的潜在影响
    2.3 低碳经济的基本要素
        2.3.1 技术进步
        2.3.2 能源结构
        2.3.3 消费者行为
    2.4 低碳经济与循环经济
        2.4.1 循环经济的内涵
        2.4.2 低碳经济与循环经济的区别
3 中国煤炭工业现状及低碳发展潜力研究
    3.1 中国煤炭工业低碳经济发展现状
        3.1.1 全球温室气体排放情况
        3.1.2 中国低碳经济发展现状
        3.1.3 中国煤炭工业低碳发展现状
    3.2 中国煤炭生产消费及预测
        3.2.1 中国煤炭资源现状与预测
        3.2.2 中国煤炭生产与消费现状
        3.2.3 中国煤炭生产与消费预测
    3.3 中国煤炭工业温室气体排放情景分析
        3.3.1 温室气体计算方法
        3.3.2 温室气体存量核算
        3.3.3 温室气体排放量基本预测
    3.4 中国煤炭工业温室气体减排情景分析
        3.4.1 情景设定
        3.4.2 基准技术发展情景下温室气体减排分析
        3.4.3 低技术发展情景下温室气体减排分析
        3.4.4 高技术发展情景下温室气体减排分析
    3.5 中国煤炭工业低碳发展潜力评估
        3.5.1 情景设定
        3.5.2 外部损失情景下低碳经济发展潜力评估
        3.5.3 碳交易情景下低碳经济发展潜力评估
        3.5.4 碳税情景下低碳经济发展潜力评估
4 中国煤炭工业低碳发展3E模型构建
    4.1 传统的3E模型概述
    4.2 煤炭企业低碳发展3E模型构建
        4.2.1 模型要件设计
        4.2.2 指标体系设计
    4.3 实证分析
        4.3.1 技术路线
        4.3.2 指标体系
        4.3.3 综合评价值
        4.3.4 协调发展系数
5 中国煤炭工业低碳发展的对策措施
    5.1 中国煤炭工业低碳发展的战略方向
        5.1.1 顺应低碳历史机遇
        5.1.2 引领低碳发展方向
        5.1.3 打造低碳能源基地
        5.1.4 开发低碳能源产品
    5.2 中国煤炭工业低碳发展的战略保障
        5.2.1 低碳的文化理念
        5.2.2 低碳的发展方式
        5.2.3 低碳的产业结构
        5.2.4 低碳的产品结构
    5.3 中国煤炭工业低碳发展的战略核心
        5.3.1 煤炭开采低碳技术
        5.3.2 煤炭洗选低碳技术
        5.3.3 发电相关低碳技术
        5.3.4 配套辅助低碳技术
    5.4 中国煤炭工业低碳发展的战略措施
        5.4.1 再造低碳发展企业理念
        5.4.2 制定低碳发展管理战略
        5.4.3 创新低碳发展管控模式
        5.4.4 实施低碳发展安全工程
        5.4.5 培养低碳发展人才队伍
        5.4.6 促进低碳发展技术创新
        5.4.7 塑造低碳发展企业品牌
        5.4.8 营造低碳发展和谐环境
6 结论与展望
    6.1 本文的主要结论
    6.2 有待于进一步研究的问题
参考文献
致谢
作者简介
附录

(7)中山古镇灯饰产业集群的发展阶段与对策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导论
    1.1 选题背景及其意义
        1.1.1 选题背景
        1.1.2 研究意义
    1.2 研究内容和方法
        1.2.1 研究内容
        1.2.2 研究方法
    1.3 论文的主要创新
第二章 产业集群理论研究综述
    2.1 产业集群的概念及本质
        2.1.1 产业集群的概念
        2.1.2 产业集群的本质
    2.2 产业集群的生命周期理论
        2.2.1 产业集群的成长阶段
        2.2.2 产业集群各阶段的特征
    2.3 产业集群升级理论
        2.3.1 产业集群升级的概念
        2.3.2 产业集群升级的途径
    2.4 已有文献的借鉴与不足
第三章 全球照明产业的发展现状与趋势
    3.1 国际上对半导体照明产业的认识
    3.2 全球半导体照明产业竞争格局
        3.2.1 国家竞争格局
        3.2.2 产品竞争格局
    3.3 全球照明产业发展趋势
        3.3.1 技术化趋势
        3.3.2 创意化趋势
        3.3.3 品牌化趋势
第四章 中山市古镇灯饰产业集群的发展阶段
    4.1 中山市产业集群概况
    4.2 古镇灯饰产业集群基本情况
        4.2.1 古镇基本情况
        4.2.2 古镇灯饰产业集群概况
    4.3 古镇灯饰产业集群的发展阶段
        4.3.1 起步阶段(1980-1986)
        4.3.2 成长阶段(1987-1995)
        4.3.3 成熟阶段(1996-2001)
        4.3.4 协调发展阶段(2002 至今)
    4.4 本章小结
第五章 古镇灯饰产业集群发展的发展目标
    5.1 古镇灯饰产业集群发展的环境概况
        5.1.1 我国灯饰产业历史回顾
        5.1.2 我国灯饰产业发展现状
        5.1.3 我国灯饰产业发展趋势
    5.2 古镇灯饰产业集群的SWOT 分析
    5.3 古镇灯饰产业集群的战略目标
        5.3.1 古镇灯饰产业集群的特征
        5.3.2 古镇灯饰产业集群的战略目标
第六章 古镇灯饰产业集群发展的对策建议
    6.1 升级优化灯饰产业,增强古镇灯饰竞争力
        6.1.1 立足价值链高端
        6.1.2 引导产业发展趋势
        6.1.3 人才是产业升级的关键
    6.2 实施品牌战略,打造国际灯饰之都
        6.2.1 弘扬灯饰文化
        6.2.2 实施名牌战略
    6.3 强化政府服务职能,营造良好创新环境
    6.4 发挥企业创新主体作用,提升企业竞争力
    6.5 大力开展产学研合作,实现科研成果产业化
第七章 研究结论与展望
    7.1 研究结论
    7.2 研究不足与展望
致谢
参考文献

(9)北方高校教学楼适应性改造研究 ——节能优化与整合策略(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绪论
    1.1 课题研究背景
        1.1.1 我国现代高等教育的发展
        1.1.2 建设节约型校园成为建设节约型社会的重要组成部分
    1.2 课题研究的目的和意义
    1.3 研究对象
        1.3.1 高校教学楼建筑的概念
        1.3.2 分类
        1.3.3 内部空间的组合形式
        1.3.4 使用特点
    1.4 国内外研究现状
        1.4.1 关于旧建筑改造
        1.4.2 关于高校教学建筑
        1.4.3 关于建筑节能
    1.5 课题研究的方法与内容
        1.5.1 研究的方法
        1.5.2 研究的内容
第2章 高校教学楼适应性改造策略
    2.1 高校教学楼适应性改造概况
        2.1.1 从高校的发展看教学楼改造的方向
        2.1.2 高校教学楼改造的必要性和可行性
        2.1.3 高校教学楼改造的内容
    2.2 高校教学楼的评价标准
        2.2.1 历史史料价值
        2.2.2 物质功能价值
        2.2.3 精神文化价值
        2.2.4 艺术美学价值
        2.2.5 生态价值
    2.3 适应性改造是可持续发展主题在建筑业的重要体现
        2.3.1 适应性改造理论
        2.3.2 可持续发展主题与循环经济理论
        2.3.3 适应性改造是对旧建筑最好的保护
        2.3.4 适应性改造是缓解生态危机的有效途径
    2.4 高校教学楼适应性改造的基本原则
        2.4.1 适用性(从行为模式的角度考虑)
        2.4.2 适宜性(从建造技术的角度考虑)
        2.4.3 和谐化(从文化历史的角度考虑)
    2.5 本章小结
第3章 北方高校教学楼室内热环境状况
    3.1 我国北方地区的气候特征
        3.1.1 我国的气候特点
        3.1.2 我国的气候分区
        3.1.3 严寒地区的气候特征
        3.1.4 寒冷地区的气候特征
    3.2 舒适性与学习效率
        3.2.1 影响室内环境的气候因素
        3.2.2 影响人体热舒适的参数
        3.2.3 PMV-PPD指标
        3.2.4 层次分析法评估学习效率
    3.3 北方高校既有教学楼概况
        3.3.1 现状
        3.3.2 节能改造滞后的原因
        3.3.3 教学楼能源消耗状况
    3.4 夏季室内热环境状况分析
        3.4.1 夏季热环境测试分析
        3.4.2 夏季热环境问卷分析
    3.5 冬季室内热环境状况分析
        3.5.1 冬季热环境测试分析
        3.5.2 冬季热环境问卷分析
    3.6 室内热环境节能优化的技术法则与策略
        3.6.1 节能优化设计的技术策略
        3.6.2 节能优化设计的困难性
        3.6.3 节能优化设计的技术法则
        3.6.4 夏季室内热环境的节能优化策略
        3.6.5 冬季室内热环境的节能优化策略
    3.7 本章小结
第4章 高校教学楼围护结构的热工性能优化策略
    4.1 围护结构改造的功能观
        4.1.1 围护结构的使用功能
        4.1.2 围护结构的热交换功能
    4.2 外门窗的热工性能优化策略
        4.2.1 北方高校教学楼的外门窗状况
        4.2.2 影响门窗节能的因素
        4.2.3 节能途径和技术措施
    4.3 外墙的热工性能优化策略
        4.3.1 北方高校教学楼的外墙状况
        4.3.2 外墙的保温隔热性能
        4.3.3 外墙保温材料的选择
        4.3.4 外墙外保温节能改造
        4.3.5 外墙内保温节能改造
        4.3.6 双层幕墙的应用
    4.4 屋顶的热工性能优化策略
        4.4.1 北方高校教学楼的屋顶状况
        4.4.2 屋顶保温材料的选择
        4.4.3 优化设计的技术方案
    4.5 楼地面的热工性能优化策略
        4.5.1 楼地面的热工性能
        4.5.2 楼地面节能改造的构造做法
        4.5.3 相变蓄热材料的应用
        4.5.4 低温热水地板采暖技术
    4.6 计算机模拟分析
        4.6.1 模型的建立
        4.6.2 建筑整体热环境特征
        4.6.3 节能改造效果分析
    4.7 本章小结
第5章 高校教学楼室内风环境的节能优化策略
    5.1 北方高校教学楼室内空气品质的状况
        5.1.1 室内空气品质的定义
        5.1.2 空气品质与人体健康
        5.1.3 主观问卷调查分析
    5.2 自然通风与室内空气品质
        5.2.1 自然通风对CO_2浓度的影响
        5.2.2 自然通风对人体热舒适的影响
        5.2.3 室内空气品质与人体热舒适
    5.3 促进自然通风的优化策略
        5.3.1 自然通风的形式
        5.3.2 自然通风设计的因素
        5.3.3 加强室内自然通风的方法与措施
    5.4 控制冬季通风换气的优化策略
        5.4.1 减少冬季对流热损失的措施
        5.4.2 高校教室换气次数的探讨
        5.4.3 热回收式新风换气系统的应用
    5.5 本章小结
第6章 高校教学楼室内光环境的节能优化策略
    6.1 北方高校教学楼室内光环境现状分析
        6.1.1 教学楼的光环境设计要求
        6.1.2 教学楼采光口的基本形式
        6.1.3 室内光环境状况
    6.2 教学楼自然光环境的优化设计
        6.2.1 自然光的特性
        6.2.2 自然采光的调节与控制方法
        6.2.3 采光口的控光(遮阳)系统
    6.3 教学楼人工光环境的优化设计
        6.3.1 绿色照明设计的意义
        6.3.2 提高教学楼的照明质量
        6.3.3 提高照明系统的效率
    6.4 教学楼室内色彩环境的优化设计
        6.4.1 色彩的生理性能与心理性能
        6.4.2 色彩在教学楼室内环境设计中的作用
        6.4.3 高校教学楼室内色彩环境的特点
        6.4.4 室内色彩环境的优化措施
    6.5 本章小结
第7章 结论与展望
    7.1 结论
        7.1.1 高校教学楼适应性改造的意义和原则
        7.1.2 结合气候设计的节能优化策略
        7.1.3 创造健康舒适的教学环境
    7.2 进一步研究的方向
        7.2.1 既有建筑节能工作的深化
        7.2.2 新型节能技术的完善和推广
        7.2.3 建筑设计与节能技术一体化的研究
参考文献
附录A
附录B
个人简历 在读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与研究成果

(10)中国高校体育建筑发展趋向与设计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研究背景
        1.1.1 中国经济的迅猛发展与体育消费水平提高
        1.1.2 中国体育运动水平的快速发展
        1.1.3 中国高等教育的大发展
        1.1.4 我国体育产业化的推进
    1.2 研究现状
    1.3 研究意义和目的
        1.3.1 研究的意义
        1.3.2 研究的目的
    1.4 研究方法
        1.4.1 系统的方法
        1.4.2 全息的方法
        1.4.3 比较的方法
        1.4.4 理论结合实践的方法
    1.5 研究内容与框架
        1.5.1 研究内容
        1.5.2 研究框架
解析篇
    第二章 体育与学校体育的发展
        2.1 现代体育的起源与发展
        2.1.1 现代体育的起源
        2.1.2 竞技体育、大众体育与学校体育的发展
        2.1.3 体育现象扩大化与复杂化
        2.2 现代体育的新特点
        2.2.1 体育大众化
        2.2.2 体育商业化
        2.2.3 体育终身化
        2.2.4 体育科学化
        2.3 学校体育的再认识
        2.3.1 学校体育的发展
        2.3.2 学校体育的体育价值
        2.3.3 学校体育的教育价值
        2.3.4 校园体育的文化价值
        本章小结
    第三章 我国高校体育与高校体育建筑发展
        3.1 我国高校体育发展与挑战
        3.1.1 我国近现代高校体育发展历程
        3.1.2 新时期高校体育的作用
        3.1.3 新时期我国高校体育面临的挑战
        3.2 高校体育建筑与学校体育建筑的关系
        3.2.1 高校体育建筑是联系学校体育与竞技体育建筑的纽带
        3.2.2 高校体育建筑是大众体育建筑的基础
        3.2.3 高校体育建筑引领学校体育建筑的发展
        3.3 国外高校体育建筑发展
        3.2.1 美国
        3.2.2 德国
        3.2.3 日本
        3.4 我国体育建筑与高校体育建筑的发展概况
        3.4.1 我国体育建筑发展概况
        3.4.2 我国高校体育建筑的发展
        3.5 我国高校体育建筑的现状评述
        本章小结
研究篇
    第四章 面向新世界的高校体育建筑实践研究
        4.1 北京地区
        4.2 南京地区
        4.3 广州地区
        4.4 上海地区
        本章小结
    第五章 高校体育建筑的多元化趋向
        5.1 高校教育需求与设计趋向
        5.1.1 体育设施网络体系的优化
        5.1.2 体育运动区布局与校园规划协调
        5.1.3 合理配置综合性与专业性体育建筑
        5.1.4 加强体育设施开放,满足学生健身需求
        5.1.5 教学共享,提高场地利用率
        5.2 大型竞技比赛需求与设计趋向
        5.2.1 将高校体育建筑纳入城市发展总体布局
        5.2.2 竞技赛事场地要求与赛训结合
        5.2.3 竞技赛事座席数量要求与座席布置
        5.2.4 竞技赛事辅助功能用房与赛后利用
        5.2.5 竞技赛事场馆室内物理环境要求与节能
        5.3 社区使用需求与设计趋向
        5.3.1 混合使用——社区资源的整合
        5.3.2 健身需求与体育运动设施的多样化
        5.3.3 多种使用模式与空间灵活布置
        5.3.4 使用需求提高与服务配套设施的完善
        5.4 商业运营需求与设计趋向
        5.4.1 体育运动项目开发
        5.4.2 健身娱乐项目开发
        5.4.3 体育商业
        5.4.4 餐饮商业
        本章小结
    第六章 高校体育建筑的人文化趋向
        6.1 人文化与“以人为本”的概念解读
        6.2 “以人为本”的功能层面设计趋向
        6.3 “以人为本”的文化层面设计趋向
        6.3.1 与地域文化、历史文化的和谐
        6.3.2 与现代文化的和谐
        6.4 “以人为本”的环境层面设计趋向
        6.4.1 与自然环境的和谐
        6.4.2 室内环境自然化
        6.4.3 环境负荷最小化
        本章小结
    第七章 高校体育建筑的科技化趋向
        7.1 建筑结构与施工技术趋向
        7.1.1 组合结构
        7.1.2 膜结构
        7.1.3 开合结构
        7.1.4 移动技术
        7.2 建筑材料技术与设计趋向
        7.3 建筑生态技术与设计趋向
        7.3.1 风能生态利用技术
        7.3.2 自然光的生态利用技术
        7.3.3 雨水、井水等的生态利用技术
        7.3.4 废气、废水、废物等的生态处理技术
        7.4 建筑媒体技术与设计趋向
        7.4.1 媒体转播
        7.4.2 照明设施
        7.4.3 音响系统
        本章小结
    第八章 高校体育建筑规划设计研究
        8.1 高校体育建筑规划设计原则
        8.1.1 “以人为本”原则
        8.1.2 多元高效原则
        8.1.3 动态持续原则
        8.2 高校体育建筑的设计策略
        8.3 高校体育建筑的适应性设计
        8.3.1 建立校园体育设施网络,为高校生活注入活力
        8.3.2 重视高校体育建筑的规划布局,将其纳入城市与社区规划发展
        8.3.3 创造与校园环境相和谐的建筑形态
        8.3.4 建立主体空间多元化动态功能模式
        8.3.5 增强辅助空间多元有机性
        8.3.6 优化结构选型,降低造价
        8.3.7 运用合理技术,改善生态环境
        本章小结
操作篇
    第九章 北京大学体育馆适应性设计
        9.1 项目概况
        9.2 设计要求
        9.3 适应性设计实践操作
        9.3.1 规划选址的适应性
        9.3.2 交通与停车的适应性
        9.3.3 与传统、地域文化的适应性
        9.3.4 与自然环境的适应性
        9.3.5 与大型赛事——专业乒乓球比赛馆的适应性
        9.3.6 动态功能需求的适应性
        9.3.7 屋盖钢结构与屋面造型的适应性
        9.3.8 生态与技术的适应性
        本章小结
    第十章 高校体育建筑后续问题研究
        10.1 高校体育建筑与社区互动模式研究
        10.2 高校体育建筑大型竞技比赛赛后研究
结论
致谢
参考文献
附录
个人简历 在读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与研究成果

四、新世纪全国高强度气体放电灯科技研讨会召开(论文参考文献)

  • [1]2.5kW气体放电灯的高频镇流器设计[D]. 刘学智. 北方工业大学, 2019(01)
  • [2]医院建筑节能潜力及节能措施的研究[D]. 郭春雪. 河北工程大学, 2018(01)
  • [3]几种近紫外白光LED用(氮)氧化物发光材料发光性能及能量传递研究[D]. 李艳艳. 兰州大学, 2017(01)
  • [4]旧建筑改造设计的“绿色策略”研究[D]. 刘斯颖. 中国矿业大学, 2015(03)
  • [5]纳米晶形貌可控合成及聚合物复合太阳能电池研究[D]. 付红红. 华东理工大学, 2012(01)
  • [6]中国煤炭工业低碳发展研究[D]. 张淑英. 中国矿业大学(北京), 2012(12)
  • [7]中山古镇灯饰产业集群的发展阶段与对策研究[D]. 杨洋. 电子科技大学, 2010(03)
  • [8]LED的科技、应用和产业发展概况与趋势[A]. 范世福. 海峡两岸第十六届照明科技与营销研讨会专题报告暨论文集, 2009
  • [9]北方高校教学楼适应性改造研究 ——节能优化与整合策略[D]. 孙宇. 同济大学, 2008(03)
  • [10]中国高校体育建筑发展趋向与设计研究[D]. 宗轩. 同济大学, 2008(03)

标签:;  ;  ;  ;  ;  

新世纪全国高强度气体放电灯技术研讨会召开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