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时期莆田市农业机械化发展对策

新时期莆田市农业机械化发展对策

一、新时期莆田市农机化发展对策(论文文献综述)

陈德涵[1](2021)在《加强农机安全生产管理的思考》文中提出农业机械的安全生产是促进农业稳定高质量发展、维护农民群众生命财产安全的重要保障,对加快现代农业发展具有重要意义。文章对农机安全生产管理中存在的问题进行分析,提出加强农机安全生产管理的措施和建议。

游碧君[2](2019)在《福建耕地质量动态变化及其驱动因素研究》文中研究指明耕地是人类赖以生存的物质基础,在当今社会工业化和城镇化不断发展、人口不断增长的情况下,耕地质量在保障粮食安全乃至社会稳定方面的作用越来越突出。揭示区域耕地质量动态变化空间分异及其驱动因素对因地制宜实现耕地质量科学高效保护、管理和提升具有重要意义。本文以地形地貌复杂的福建省为研究对象,借助GIS技术,利用全省2009年29945个、2017年3641个耕地土壤调查样点和1:50000耕地利用-土壤类型空间属性数据库,开展1:50000比例尺省域耕地质量评价,分析2009-2017年福建省耕地质量动态变化空间分异及其驱动因素。研究结果显示:1.2009年和2017年福建省耕地质量等级均值分别为6.44和4.91,2009年耕地质量以七等到十等为主,2017年耕地质量以四等到六等为主,耕地质量总体向好,但耕地质量总体水平不高,耕地质量空间差异明显。2.2009-2017年福建省耕地质量平均提升了1.53个等级,耕地质量动态变化空间差异明显。不同行政区平均耕地质量等级变化程度各异,耕地质量等级变化介于0.71.89之间,其中,以漳州市耕地质量提升幅度最高,厦门市最低,沿海地区除漳州市外,其他设市区耕地质量等级提升幅度均低于全省耕地质量提升的平均水平,内陆地区则正好相反;不同耕地利用类型耕地质量等级提升幅度表现为旱地>水田>水浇地;海拔<200 m、200400 m、400600 m、600800 m、8001000 m、10001200 m和>1200 m耕地质量提升的平均等级分别为1.40、1.70、1.66、1.53、1.48、1.44和1.32;距离居民点<300 m、300600 m、600900 m、9001200 m、12001500 m、和>1500 m耕地质量提升的平均等级分别为1.52、1.63、1.65、1.68、1.63和1.28;距离道路<500 m、5001000 m、10002000 m、20003000 m、30004000 m、和>4000 m耕地质量提升的平均等级分别为1.47、1.64、1.68、1.69、1.64和1.44。3.2009-2017年福建省耕地质量动态变化受社会经济、人口等因素显着影响,灰色斜率关联分析表明第一产比重、农业就业人口比重、城镇化水平、有效灌溉面积、钾肥施用量以及粮食作物播种面积是福建省耕地质量变化的主要驱动因素。

于祺[3](2018)在《山西农村经济发展水平的时空演变特征及影响因素分析》文中研究说明山西省农村经济近年来获得了显着的发展,但也存在明显的发展问题,各地级市间农村经济发展水平差距大,这在很大程度上影响和制约着山西农村经济的整体发展。因此,有必要找到影响这一问题的主要因素,以推动并实现山西省农村经济的协调发展。本文利用统计指标变差系数对山西省农村经济发展水平的时间演化特征进行分析;同时利用全局空间自相关莫兰指数对农村经济发展水平的空间演化特征进行分析,从时空上发现变化特征。建立面板数据模型对山西省农村经济发展的影响因素进行分析并给出政策建议。分析得出以下结论:1)从时间变化方面看,山西农村经济发展的发展差异逐渐扩大,绝对差距持续拉大,相对差异也总体上呈扩大趋势。2)从空间变化方面看,农村经济发展水平高的地级市还是太原市、运城市、晋中市、临汾市等农业强市,表明没有实现农村地区间跨区域合作。3)从影响因素方面看,农村技术应用、农村人力资本、农村产业结构、农村金融发展水平、农村基础设施建设水平以及农村固定投资水平是影响农村经济发展水平的主要因素。

林锦彬[4](2018)在《福建省农业生态效率综合评价与影响因素分析》文中认为目前,我国农业正处在“传统与现代交替,高投入与掠资源并行”的现代农业初级阶段,粮食产量的大幅度提高,大部分是靠掠夺耕地内在养分和依靠化肥、农药、柴油等高投入换取,这直接导致了农业面源污染的加重。生态效率已经在企业、工业领域的成功运用,农业生态效率的研究,将为“效率”农业与“生态”思想找到了最优的链接点,为“实施化肥、农药使用量零增长行动1”提供有效的测度工具,为农业可持续发展提供新思路,具有理论和现实双轮驱动的意义。本研究根据经济增长理论、全要素生产率理论、生态学理论、创新扩散理论、可持续发展理论等,采取全省—地级市—县域—农村观察点的嵌套式研究思路,将理论研究与实证分析相结合,运用GIS空间分析法、SBM模型分析法、HP滤波分析法、时序截面分析法等多种定量分析方法,从扭转现代农业发展的生态劣势切入,对福建省农业生态效率进行综合评价与影响因素研究。主要研究内容及结论如下:第一,对福建省农业生态效率时空差序化演变格局进行分析。首先,在相关文献的梳理下,构建农业生态效率评价指标体系,采用超效率SBM模型对福建省2007-2016年农业生态效率进行测算,从省域、地市以及县域三个层面的农业生态效率进行对比分析;其次,利用空间计量软件和HP滤波法分别从空间演化和时序演化两方面对福建省农业生态效率格局进行分析,得出福建省农业生态效率时空演变格局具有差序化特征。最后采用新古典收敛假说进行收敛性分析,揭示福建省农业生态效率空间差异具有绝对β收敛,而不具有σ收敛、俱乐部收敛和随机收敛特征,差序化演变格局将长期存在。第二,基于福建省农村固定观察点农业生态效率评价的实证分析。首先,利用SBM-VRS模型、SBM-CRS模型对农业生态效率进行静态分析,测得福建省43个农村固定观察点的综合效率、规模效率、纯技术效率以及各要素的投入敏感性,结果表明福建省大多数农村的农业生态效率较为乐观,但仍有不少观察点处于无效的生产前沿面,其中农业纯技术效率是动力因素,农业规模效率是限制因素。根据要素投入敏感性分析,非期望污染产出是整个地区、年份的劣势指标,被忽略后,整体农业生态效率均有较大幅度上升;化肥是个别年份、地区的优势指标,不是整体优势指标;农药的局部劣势指标比局部优势指标明显;农用地膜是局部优势指标;柴油使用量即是局部优势指标也是局部劣势指标;农业用水量是福建省大部分农村地区的弱势指标。其次,利用Malmquist指数对农业生态效率进行动态分析,发现福建省43个农村固定观察点农业生态效率在2012-2016年总体上呈现效率进步的趋势,其主要原因是得益于技术水平的变动,但在2013-2014年间出现了效率退步的现象,原因是综合技术效率出现衰退,特别是规模效率的损失,而技术水平变动又不能弥补综合技术效率的损失。最后,根据农业生态效率与投入产出的耦合,参照有效单元,得出无效单元的投入冗余,对无效的农村固定观察点提出目标值。第三,福建省农业生态效率影响因素分析。根据前人相关研究以及福建农村农业发展状况,利用截面时序模型对福建省农业生态效率进行影响因素显着性分析,对三类不同农业生态效率水平的观察点进行分析发现2:农民人均纯收入分别在5%和10%显着水平对第一类、第二类产生促进作用,对第三类呈现不显着促进作用;年末常住总人口数在10%显着水平对第三类产生抑制作用,对第一类和第二类产生不显着抑制作用;纯务农人口比重在5%显着水平对第一类产生促进作用,对第二类和第三类产生不显着促进作用;兼业人口比重比在10%和5%显着水平对第二类、第三类产生抑制作用,对第一类产生不显着抑制作用;外出劳动力比重对第三类产生不显着的促进作用,对第一类、第二类产生不显着的抑制作用;人均耕地面积在5%显着水平对第三类农业生产效率具有促进作用,对第一类产生不显着的促进作用,而对第二类呈现不显着的抑制作用;劳动力受教育水平在10%显着水平对第一类、第二类均具有促进作用,对第三类呈现不显着促进作用;种植结构在5%显着水平对第三类产生抑制作用,对第一类、第二类产生不显着的促进作用;接受过农业技术教育或培训的劳动力分别在5%、5%和10%显着水平对第一、二、三类产生显着促进作用;农村合作社数量在10%水平对第一类产生显着促进作用,对第二类、第三类产生不显着的促进作用;有效灌溉面积在三类观察点都在5%水平显着;农业固定资产投资在三类观察点中均在5%水平下显着,但其系数逐步降低,具有差序性;上级部门拨款、补贴在5%显着水平对第二类产生促进作用,对第一类、第三类产生不显着的促进作用。第四,福建省农业生态效率提升的对策建议。基于福建省农业生态效率的时空演变的差序化特征和农村固定观察点的实证分析,提出福建省农业生态效率的提升建议:(1)立足时空差序格局,扭转区域生态劣势;(2)削减农业投入冗余,推进结构性节能减污;(3)提高技术正外部性,增强农业创新扩散;(4)完善农业社会化服务,发展适度规模经营;(5)增加农业固定投资,优化农资配置效率;(6)实施耕地消耗补偿,健全生态导向激励机制。

林小标[5](2017)在《东南沿海地区土地整理优先度研究 ——以福清市为例》文中研究说明在新时期背景下,土地整理的内涵和外延不断更新与拓展,已成为推进我国农业现代化进程,加快新型城镇化发展,统筹城乡共同发展的重要抓手。然而,在制订区域土地整理规划后,如何明确土地整理项目优先次序与地理位置却尚未形成科学、规范的方法。针对目前我国土地整理项目安排仅考虑行政单元指标分配及整理潜力,使得土地整理活动效果不彰、重复建设、无效建设,未能实现综合效益最大化等问题。本研究以东南沿海地区典型县市——福清市为例,提出了一个统筹考虑多种土地整理决策影响因素的综合评价模型,能够较好测度东南沿海地区土地整理的优先程度,为未来该区域土地整理实践提供一定的参考帮助。论文从研究背景与意义入手,分析当前国内外土地整理优先度研究的研究方向与存在问题;结合区域客观实际,通过权威文献引用率分析、专家指标隶属度分析、指标相关性分析、指标鉴别力分析等手段提取并筛选评价指标,构建评价指标体系;继而计算并深入分析评价单元田块景观格局、自然地理条件、区位及基础设施建设、社会经济状况、开发整理潜力等多种评价影响因素,剖析其与研究目的——东南沿海地区土地整理优先度的联系与驱动机理;标准化并组合赋权后运用改进TOPSIS综合决策方法求得研究区土地整理优先度,在此基础上通过排除已整理单元以及统计分析评价时点后2个年度土地整理项目,对评价结果进行修正与验证;最后得到研究区土地整理优先度的排序及空间分布,并对其进行概括、分级与空间分析,依此为未来东南沿海地区土地整理实践提供参考。论文主要结论如下:(1)影响土地整理优先度的因素是一个基于地域自然条件、社会经济状况的相互交叉,彼此包络的复杂动态过程。对于评价指标的选取应该基于全面性、合理性、地域性及可操作性等原则,既能表现土地整理经典影响要素,又能反映研究区实际自然与社会经济状况。(2)经过修正与验证,福清市土地整理优先度高值主要分布于江镜、渔溪、镜洋镇等传统农业大镇及土地较为平整、交通便利、农业现代化发展程度较高的地区;优先度低值主要分布于远离福清市主城区,自然地理条件恶劣,交通便捷性较低,经济发展相对落后的外围地带,如东张镇、城头镇、东瀚镇。(3)通过评价结果的空间分析与可视化,福清市土地整理优先度呈现显着的集聚态势。空间局部自相关结果显示福清市土地整理优先度呈一定的集聚特征,主要以高—高集聚、低—低集聚为主,空间上主要分布于研究区中南部渔溪镇、上迳镇、江镜镇、龙田镇等镇街及北部镜洋镇中部地区;空间热点探测分析结果显示福清市冷热点区域分布状态与空间局部自相关分析结果基本重合,热点区域基本位于渔溪镇、上迳镇至三山镇、高山镇的西北—东南土地整理优势轴带上;冷点区域基本位于研究区靶型结构的最外围。

单浩皓[6](2017)在《福建省农民专业合作社经营效率分析与促进研究》文中研究表明从2007年国家颁布《农民专业合作社法》到现今,我国和我省的农民专业合作社得到了迅速发展,合作社数量和入社成员逐渐增加,合作社规模也逐步扩大。农民专业合作社不仅在促进农业发展、提高农民收入和推动农村繁荣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还有助于提高农民自主参与的意识和加快农民脱贫的步伐[1]。但目前我省各地区的农民专业合作社效益水平参差不齐,经营效率也高低不同。农民专业合作社在发展的过程中面临着些许困难和瓶颈性的问题。因此,如何评价农民专业合作社的经营效率,探讨其发展中存在的缺陷与不足,并采取针对性措施加以促进成农民专业合作社的发展是本文研究的重点和难点。本文研究立足于合作社理论、经济效率理论和交易费用理论的理论基础,基于福建省农民专业合作社的官方数据,从经济效益、规模大小和辐射力三个角度建立评价指标体系,并运用DEA模型测算农民专业合作社的经营效率。通过实证分析的方法探讨影响农民专业合作社经营效率的因素,从而为促进福建省农民专业合作社的发展提供有益的政策建议和改进措施。望能通过本文的研究为福建省乃至全国地区的农民专业合作社的发展提供科学参考。本文研究主要围绕以下七个部分展开:第一部分是引言,包括研究背景、研究目的与意义、研究方案以及国内外相关农民专业合作社的主要研究成果和现状;第二部分是相关概念的界定和本文研究的理论基础,包括合作社和农民专业合作社的概念界定与区分、合作社理论、经济效率理论以及交易费用理论;第三部分是福建省农业产业化发展现状以及农民专业合作社发展现状和特点,主要利用官方权威统计数据对福建农民专业合作社发展的现状及存在的主要问题进行分析;第四部分是农民专业合作社经营效率评价指标体系的构建,即DEA模型的阐述与构建;第五部分是福建农民专业合作社经营效率的实证研究,这也是本文的主体部分,先是对样本数据进行描述性统计分析,然后通过运行DEAP2.1测算样本农民专业合作社的综合效率、纯技术效率和规模效率;第六部分是对DEA结果的进一步规范对比分析,按照不同地区、不同产业类型和不同规模以及有无政府扶持四个方面进行分类分析;第七部分是根据数据研究得出的主要结论如福建省农民专业合作社整体经营效率偏低提出相对应的福建省农民专业合作社进一步发展的改善措施和建议。

周晓玲[7](2017)在《福建省财政支农支出效率评价及影响因素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随着国民经济的快速发展,农业已成为基础型支柱产业,"三农"问题的布局与国家国民经济的发展息息相关,只有加强"三农"建设,才能使社会主义新农村取得可持续发展,且为全方位地构建小康社会贡献力量,从而构建和谐而稳定的社会局面。现阶段财政为"三农"问题的解决提供充足而必要的资金,同时对农业发展方向加大控制与监管的力度。目前财政所需迫切解决的问题是充分利用有限的资金,使支农行为卓有成效。论文将福建省财政作为主体研究对象,深入分析其支农的效率,研究福建省财政支农支出的使用效率以及影响这一效率的因素。文章首先进行国内外文献评述,并简要介绍农业基础理论、农业投资理论、农业宏观理论等基础理论。然后对福建省2007-2015年来财政支农支出现状作分析,观察到福建省财政支农支出总额不断增长,但是相较于总体财政支出,财政支农力度显然还不够大,增长速度不稳定,未能与财政收入的增长保持一致,地域间差异明显。随后采用了数据包络分析法(DEA模型)来对2007-2015年福建省67个市县及区的财政支农资金的配置和使用情况进行分析和研究,获得如下结论:当前福建省财政支农支出的有效配置率低,技术效率值低于纯技术效率值和规模效率值,各县市之间的效率差异明显。之所以出现支农资金配置率低的原因有几个方面,比如说政府决策失误,监督管理不到位和财政支农结构偏差等。在此基础上通过Tobit模型分析67个县(市、区)财政支农支出效率的影响因素。发现财政支农支出效率与人均居民纯收入、人均财政支农支出、人均产值显着正相关,与城镇化率无明显关系。据此,本文提出了控制财政支农支出规模、加强资金使用的监管,做好基础设施的建设工作、优化资金结构和加速城市化进程策略,从而提升福建省运用财政支农支出的效率。

孙曦恋[8](2016)在《粮食机械化发展影响因素分析及推广模式创新研究》文中指出保障国家粮食安全是农业发展的首要任务。农业劳动力价格逐年上涨和国家粮食收购价格提升空间限制,导致粮食种植效益不高,不仅影响了农民种粮积极性,而且带来了粮食安全问题。发达国家粮食生产经验表明,实现粮食生产机械化是降低粮食生产成本和提高种粮经济效益的根本途径。本文以提高浙江省粮食生产机械化水平为目标,在综合分析国内外有关粮食生产机械化发展文献的基础上,从宏观和微观两个方面对影响浙江省粮食生产机械化发展的主要因素进行了系统分析,并提出了加快推进粮食生产机械化的相关措施与建议。整个论文研究内容包括以下四个方面。(1)SWOT分析法和AHP层次分析法结合起来,从定性和定量的角度,对浙江省粮食生产机械化发展的优势、劣势、机会和威胁四大战略因素进行了系统分析,并根据模型计算结果,提出了采取内部优势和外部机遇相结合的SO战略。具体来说,就是要充分利用国家对粮食生产和农业机械化发展扶持力度加大的有利机会,同时发挥已有机械装备技术的基础,进而加快浙江省粮食生产机械化发展。(2)在分析浙江省粮食生产机械化发展现状的基础上,利用灰色系统理论和灰色关联法从定性和定量角度对影响粮食生产机械化发展主要因素的进行了系统分析,结果表明目前对粮食生产机械总动力影响程度大小排序依次是农机社会化服务组织、粮食种植面积、粮食生产劳动力、农村居民全年人均总收入、农机补贴资金。(3)通过对浙江省杭州、宁波、嘉兴三个地区的水稻种植户基本特征和水稻生产经营情况的问卷调查,并利用二元Logit模型对调查数据进行统计分析,结果表明水稻种植机械已拥有情况、稻谷平均出售价格和农户年龄三个因素是目前影响稻农采用农业机械种植水稻意愿的主要因素。(4)从农民自愿行为的改变、技术推广渠道和技术推广措施方法三个方面分析了农民田间学校与传统农业技术推广方法的差异性,并结合农民田间学校的理念提出了构建粮食生产机械化农民田间学校的完整思路,具体措施包括制订农机化技术田间学校发展规划,确定办学流程与内容,组织体系建设,加强宣传工作,以及强化监督与管理。

陈蓉[9](2012)在《芡实药材功效物质基础及品质评价研究》文中认为芡实系睡莲科植物芡(Euryale ferox Salisb)的干燥成熟种仁。始载于《神农本草经》,列为上品。主产地为江苏、山东、湖南、湖北、安徽等省。主要有两个栽培种,即“剌芡”与“苏芡”。具有益肾固精,补脾止泻,祛湿止带的功效,是临床常用中药。本课题依托“国家十二五科技支撑计划”项目“芡实中药材质量标准提高及其综合利用研究”,以传统中医药理论为指导,研究芡实这一大宗水生植物药材品质评价标准的提升,探讨非传统药用部位的特性,以期实现芡实资源的综合利用。本文主要研究内容有:1芡实文献的研究。考证芡实的来源并分类、对芡实的营养与功效物质、药理与临床功效、药材质量评价方法、栽培技术、开发利用与资源保护等进行了系统整理,并对水环境对水生药材品质影响进行了文献研究,为芡实等水生植物药材研究提供新思路。2进一步开展了芡实生产和资源调查研究。本课题组前期资源调查的结果表明,国内芡实种植地主要集中在江苏、山东、广东、湖北等省。江苏省的芡实种植具有较大规模,位于太湖流域的苏州是南芡(苏芡)的道地产区。目前苏州淞泽园水生蔬菜基地、苏州娄葑镇群力村、苏州蔬菜研究所、苏州东太湖等都是有特色的芡实生产基地。但由于受城市化进程加快和水体环境恶化的影响,苏芡的产量和质量也都受到了一定影响。近年价格水涨船高,2011年鲜米160元/kg,干货270元/kg。因此,扩大芡栽培面积,增加产量,提升质量是芡实资源生产要解决的重要问题。3通过化学成分系统预试验,明确了芡实种仁含有氨基酸、蛋白质、糖、酚类、有机酸等大类成分,并深入探讨了水溶性成分。以15个产地芡实为原料,采用氨基酸自动分析仪检测,对其进行组成分析和营养评价。芡实中总氨基酸平均值为103.33mg/g,游离氨基酸为0.98mg/g。第一限制氨基酸为赖氨酸,比值系数分SRC为66.98%。Glu、Leu是芡实氨基酸的主成分,产地差异明显。各产地水溶性蛋白质含量均较低,平均值为0.4577mg/g。芡实水溶性蛋白质含量有明显的产地差异,长江流域含量较高,南方芡实次之,而北方芡实的水溶性蛋白质含量最少。采取水提醇沉法提取芡实多糖,Sevage法除蛋白,通过改良苯酚—硫酸法测定多糖含量,考马斯亮蓝法测定多糖中蛋白质含量。实验表明,芡实粗多糖纯度为73.25%,而精多糖达到了 76.22%。采用Sevage法除蛋白前后,芡实粗多糖和精多糖中蛋白质含量从6.27%减少到1.39%,表明Sevage法在一定程度上有良好的去蛋白效果,值得推广。DEAE-52纤维素分离得到 EPJ-A1、EPJ-B1、EPJ-B2、EPJ-B3、EPJ-B4、EPJ-C1、EPJ-D1、EPJ-D2、EPJ-D3为等级分。Sephadex G-100凝胶柱分离得到两个组分,EPJ-A1-1和EPJ-A1-2。理化鉴别表明,各级分大多不含糖类以外的成分,水溶性较好,颜色基本为白色或黄色。HPLC-ELSD法测定芡实多糖各级分纯度显示,DEAE-52分离的级分均不纯,水部位EPJ-A1经Sephadex G-100后得到的两个级分EPJ-A1-1、EPJ-A1-2基本已为均一分子量多糖,肯定了两次柱分离达到了较好的效果。芡实多糖分子量分布较为集中,90%均在15 kDa以下。芡实多糖单糖组成较简单,仅为葡萄糖和鼠李糖,其中大部分为葡萄糖,也可以推测芡实多糖是由多个葡萄糖苷键组成的复杂多糖。MTT试验结果证实,芡实多糖几乎无细胞毒性,可以作为食品、药品、保健品研究的原料。针对芡种皮中大量的单宁成分,可制成有经济价值的栲胶用于工业。通过响应曲面法优化得到芡实种皮多酚的超声提取工艺条件为:丙酮浓度57%、液料比57mL/g、超声时间23min。并通过D101大孔树脂富集,得到水、10%乙醇这两个部位为纯化栲胶。按照《中华人民共和国林业行业标准》LY/T 1083-2008、LY/T 1082-2008的分析试验方法,证实芡实种皮符合栲胶原料标准,且其制成的栲胶大部分指标与现行其他主要栲胶要求相符。但颜色较深需要脱色,沉淀量过大需要进一步精制,方可提高使用范围。4芡实指纹图谱的建立,从“全成分”的角度出发,对提高芡实质量标准有重要意义。建立了芡实高效液相色谱指纹图谱,确立了 17个共有峰。以各产地间峰面积相对百分含量初步拟订特征指纹峰,均以1、3、4、5、13号峰为强峰。共有峰的相对保留时间符合程度较好,但相对峰面积差别较大。以共有模式图谱为对照,各产地样品相似度在0.633~0.981之间,以对照药材为参照,相似度在0.654~0.998之间,说明不同来源的芡实饮片质量波动较大,建立标准指纹图谱时相似度应不低于0.9。HPLC指纹图谱是常用品质评价工具,具有全面性。柚皮素含量较低,仅为1.9539±0.0143μg/g,且发现不同产地间柚皮素含量差异明显。除柚皮素外,其他特征峰的鉴别有待于进一步深入研究。红外光谱采用双指标序列分析法比较了 17个产地芡实药材的相似度,依据共有峰率和变异峰率大小分为了 A、B、C、D四类。产地相近样品之间有很高的共有峰率(均超过82.4%)和很低的变异峰率(均不超过21.4%);产地不同但品种一致的样品之间有不高的共有峰率(均不超过52.4%)和不低的变异峰率(均大于33.3%);地理位置相距较远的样品之间有较低的共有峰率(均低于47.6%)和较高的变异峰率(均超过50.0%);产地不同且采收期较近,造成了 S10与其他产地相比有着极低的共有峰率(均不超过35.7%)和极高的变异峰率(几乎都高于100%)。各产地近红外图谱波形和吸光度大小有很大的相似性,表明芡实药材质量总体平稳,变异趋势较小。当选取指纹区的波长范围为1196-2332nm时,特征峰较为明显,能建立芡实近红外光谱预测模型。确定了 8个共有吸收峰,峰位2331.017nm、2313.353nm、2101.412nm、1928.765nm、1761.000nm、1549.000nm、1468.118nm、1196.000nm,主成分峰位分别为 1549.000nm、1468.118nm、1761.000nm。5课题组前期筛选出疗效较好的多糖部位以及废弃物种皮中大量含有的多酚鞣质类物质两个部位作为抗衰老作用研究的对象。抗疲劳耐缺氧试验结果表明,与VC、VE组相比,各剂量多糖组和种皮多酚组小鼠负重游泳时间和常压密闭耐缺氧时间均延长,显着提高了小鼠的抗应激能力,且量效关系明显。其活动能力、食量、精神状态、日均体重增加量、脏器系数明显优于空白对照组和阳性药物组,增加小鼠肝糖原、肌糖原、降低血清BUN、提高小鼠血清LDH、增加组织和血清中NO含量,均证实芡实多糖及其种皮多酚确实具有延缓衰老的作用。芡实多糖和种皮多酚对D-半乳糖致小鼠衰老模型,能提高组织和血清中SOD、CAT、GSH-Px、Hyp活性,降低MAO活性,阻断脂质过氧化过程,减少MDA的生成,从而有效地清除ROS。同时能够缓解造模所致衰老小鼠的胸腺和脾脏等免疫器官指数下降。芡实多糖和种皮多酚是潜在的抗氧化剂,提取方便,具有广阔的开发前景。体外抗氧化试验证实,芡实多糖、种皮多酚能有效清除·OH、O2-·等自由基,对亚硝胺合成以及亚硝基清除有一定作用,对DPPH·及其灵敏,对含脂食品的自动氧化防止有一定帮助,还原力大于同浓度下阳性药VC和TBHQ,提示其能够治疗因氧自由基损伤所引起的疾病。6考察环境因子对有效成分的积累变化,筛选出最重要的影响指标,通过灰色关联度模型,比较各产地芡实质量优劣。两者从外因和内因协同判定药材品质,构建了芡实质量评价综合体系。气温、日照时数、平均风速分别是影响柚皮素、总氨基酸、水溶性蛋白质含量的主导环境因子。灰色关联度判定广东肇庆芡实以其高相对关联度0.657,成为品质最佳的产地。

朱志芳[10](2011)在《关于做好“平安农机”创建工作的思考》文中研究说明"平安农机"工作事关农业机械化事业健康发展,事关人民群众生命安全,也是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构建和谐社会主义新农村的一项重大举措,是加快平安乡(镇)村(居)建设步伐的具体行动,对增加农民收入、促进农业安全生产,保障农村经济发展、社会安定稳定具有重要的意义。文章通过深入分析当前"平安农机"创建工作中存在的问题和原因,提出创建"平安农机"活动的工作思路及对策,为推动"创建平安农机、促进新农村建设"活动提供参考意见。

二、新时期莆田市农机化发展对策(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新时期莆田市农机化发展对策(论文提纲范文)

(1)加强农机安全生产管理的思考(论文提纲范文)

1 莆田市荔城区农机安全生产工作现况
2 农机安全生产管理中存在的问题
3 加强农机安全生产管理的措施
    3.1 切实解决农田拖拉机操作人员持证上岗问题
    3.2 开展农机安全宣传教育,提高安全意识
    3.3 定期对农机进行检修、保养
4 强化农机安全生产管理的建议
    4.1 强化拖拉机安全生产综合监管
    4.2 加强农机安全事故应急处置与事故预防
    4.3 加强技术培训和学习,提升农机队伍素质
    4.4 创新工作机制,推进便民服务
5 结语

(2)福建耕地质量动态变化及其驱动因素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1 绪论
    1.1 研究背景和意义
    1.2 国内外研究综述
        1.2.1 耕地质量评价研究
        1.2.2 耕地质量动态变化研究
        1.2.3 耕地质量空间分异研究
        1.2.4 耕地质量动态变化驱动因素研究
        1.2.5 存在的问题
    1.3 研究思路与内容
        1.3.1 研究思路
        1.3.2 研究内容
2 研究区概况
    2.1 地理位置及行政区划
    2.2 耕地资源概况
    2.3 社会经济概况
3 研究方法与步骤
    3.1 技术路线
    3.2 方法步骤
        3.2.1 资料收集与整理
        3.2.2 耕地质量评价底图及评价单元空间数据库建立
        3.2.3 耕地质量评价样点空间数据库建立
        3.2.4 耕地质量评价指标体系构建
        3.2.5 耕地质量评价指标数据库建立
        3.2.6 耕地质量评价
        3.2.7 耕地质量变化空间分异分析
        3.2.8 耕地质量动态变化驱动因素分析
        3.2.9 数据统计与图件编制
4 结果与分析
    4.1 福建省耕地质量及其空间分异分析
        4.1.1 福建省2009年耕地质量及其空间分异分析
        4.1.2 福建省2017年耕地质量及其空间分异分析
    4.2 福建省耕地质量动态变化及空间分异分析
        4.2.1 福建省耕地质量动态变化总体空间分异
        4.2.2 不同耕地利用类型耕地质量动态变化
        4.2.3 不同海拔分区耕地质量动态变化
        4.2.4 随居民点距离变化的耕地质量动态变化
        4.2.5 随道路距离变化的耕地质量动态变化空间差异
    4.3 福建省耕地质量动态变化驱动因素分析
5 结论与展望
    5.1 主要结论
    5.2 研究展望
参考文献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
致谢

(3)山西农村经济发展水平的时空演变特征及影响因素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1 绪论
    1.1 研究背景及意义
        1.1.1 研究背景
        1.1.2 研究意义
    1.2 研究综述
        1.2.1 国内研究综述
        1.2.2 国外研究综述
    1.3 研究方法
        1.3.1 空间自相关分析法
        1.3.2 变差系数和标准差指数
        1.3.3 面板数据模型
    1.4 本文的难点与创新
        1.4.1 本文的难点
        1.4.2 本文的创新
    1.5 本文研究的技术路线
2 山西省农村经济发展概况
    2.1 山西省农村经济发展状况
        2.1.1 农民生活水平
        2.1.2 农村发展水平
        2.1.3 农业发展情况
    2.2 小结
3 山西省农村经济发展水平测评分析
    3.1 衡量农村经济发展水平的指标体系
        3.1.1 指标体系的设置原则
        3.1.2 指标体系的设计
    3.2 变量指标选取与数据来源说明
        3.2.1 变量指标选取
        3.2.2 数据来源及相关说明
4 山西省农村地区经济发展水平的时空演变特征
    4.1 山西省农村经济发展水平的时间演变特征
    4.2 山西省农村经济发展水平的空间演变特征
        4.2.1 全局空间自相关
        4.2.2 山西省农民人均纯收入离差值与比率值
5 山西省农村地区经济发展水平的影响因素分析
    5.1 面板数据模型建立
        5.1.1 面板模型的检验
        5.1.2 面板模型估计
    5.2 实证结果分析
        5.2.1 影响山西农村经济发展水平的因素
        5.2.2 农村劳动力占比对农村经济发展产生负面影响
        5.2.3 农村人均收入与农村人均消费的角色因素弱
        5.2.4 山西省农村经济发展的结论
6 山西省农村经济协调发展的建议
    6.1 加大对农村教育事业的投入,提升农民整体素质
    6.2 发展农村金融,完善金融机构对农村发展的支持政策
    6.3 优化农村产业结构,促进农村经济协调发展
7 研究结论
参考文献
ABSTRACT
致谢

(4)福建省农业生态效率综合评价与影响因素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研究背景
        1.1.1 生态在粮食安全中的地位和作用凸显
        1.1.2 生态文明体质改革下农业绿色发展的趋势
        1.1.3 主体功能区划为农业生态效率改善提供契机
    1.2 研究意义
        1.2.1 理论意义
        1.2.2 现实意义
    1.3 相关概念界定
        1.3.1 效率
        1.3.2 生态效率
        1.3.3 农业生态效率
    1.4 研究内容与研究方法
        1.4.1 研究内容
        1.4.2 研究方法
    1.5 技术路线
    1.6 创新点
第二章 国内外研究进展与相关理论基础
    2.1 国内外研究综述
        2.1.1 生态效率研究
        2.1.2 农业生态效率评价研究
        2.1.3 农业生态效率影响因素研究
        2.1.4 研究现状评述
    2.2 相关理论基础
        2.2.1 经济增长理论
        2.2.2 全要素生产率理论
        2.2.3 生态学理论
        2.2.4 创新扩散理论
        2.2.5 可持续发展理论
第三章 农业生态效率评价方法与指标体系构建
    3.1 农业生态效率评价方法
        3.1.1 常用的生态效率评价方法
        3.1.2 基于非期望产出SBM模型的农业生态效率测度
    3.2 农业生态效率评价指标体系构建
        3.2.1 农业生态效率评价指标构建思路
        3.2.2 农业生态效率评价指标选择
第四章 福建省农业生态效率时空差序化演变格局分析
    4.1 福建省农业生态效率测度
        4.1.1 全省农业生态效率变化
        4.1.2 地级市农业生态效率变化
        4.1.3 县域农业生态效率变化
    4.2 空间演化特征
        4.2.1 空间分析方法
        4.2.2 空间自相关
        4.2.3 方向分布
    4.3 时序演化特征
    4.4 时空差异收敛性特征
        4.4.1 收敛性分析方法
        4.4.2 地区差异收敛性分析
    4.5 小结
第五章 基于农村固定观察点的农业生态效率综合评价
    5.1 研究对象
        5.1.1 样本数据统计分析
    5.2 基于农村固定观察点静态农业生态效率分析
        5.2.1 基于SBM-CRS模型农业综合技术效率分析
        5.2.2 基于SBM-VRS模型农业纯技术效率分析
        5.2.3 基于SBM模型的农业规模效率分析
        5.2.4 农业各要素投入的敏感性分析
    5.3 基于农村固定观察点动态农业生态效率分析
        5.3.1 基于MALMQUIST模型的总体动态农业生态效率分析
        5.3.2 基于MALMQUIST模型的各固定观察点动态农业生态效率分析
    5.4 农村固定观察点的投入冗余分析
        5.4.1 农业生态效率与投入产出耦合
        5.4.2 农业生态低效率的农村固定观察点投入冗余
    5.5 小结
第六章 福建省农业生态效率影响因素分析
    6.1 农业生态效率影响因素选择
    6.2 截面时序模型构建及数据来源
    6.3 实证结果分析
    6.4 小结
第七章 福建省农业生态效率提升的对策建议
    7.1 立足时空差序格局,扭转区域生态劣势
    7.2 削减农业投入冗余,推进结构性节能减污
    7.3 提高技术正外部性,增强农业创新扩散
    7.4 完善农业社会化服务,发展适度规模经营
    7.5 增加农业固定投资,优化农资配置效率
    7.6 实施耕地消耗补偿,健全生态导向激励机制
第八章 研究结论与展望
    8.1 研究结论
    8.2 研究展望
参考文献
致谢

(5)东南沿海地区土地整理优先度研究 ——以福清市为例(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中文文摘
第一章 绪论
    1.1 研究背景与意义
        1.1.1 研究背景
        1.1.2 研究意义
    1.2 国外研究动态
        1.2.1 国外土地整理综合研究
        1.2.2 国外土地整理优先度研究
    1.3 国内研究动态
        1.3.1 国内土地整理综合研究
        1.3.2 国内土地整理优先度研究
    1.4 研究现状述评
第二章 相关概念与研究方法
    2.1 研究相关概念
        2.1.1 土地整理概念
        2.1.2 土地整理优先度概念
    2.2 相关研究方法
        2.2.1 系统工程分析法
        2.2.2 多学科交叉综合分析法
        2.2.3 定性与定量分析结合法
        2.2.4 GIS空间分析法
    2.3 研究技术路线
第三章 研究区概况、数据来源与处理
    3.1 研究区概况
        3.1.1 自然地理条件
        3.1.2 社会经济条件
        3.1.3 土地资源利用现状
    3.2 数据来源与处理
        3.2.1 数据来源
        3.2.2 数据预处理
第四章 评价指标体系的选择与构建
    4.1 指标体系构建原则
    4.2 指标的选择与确定
        4.2.1 权威文献引用率筛选法
        4.2.2 专家指标隶属度筛选法
        4.2.3 评价指标相关性筛选法
        4.2.4 评价指标鉴别力筛选法
    4.3 终选指标与指标体系构建
第五章 评价体系指标处理与运算
    5.1 评价体系指标计算与分析
        5.1.1 田块景观格局
        5.1.2 自然地理条件
        5.1.3 区位及基础设施建设
        5.1.4 社会经济状况
        5.1.5 开发整理潜力
    5.2 评价体系指标分类与标准化
    5.3 评价指标的权重确定
        5.3.1 传统权重确定方法概述
        5.3.2 AHP主观赋权法
        5.3.3 熵值客观赋权法
        5.3.4 组合权重的确定
第六章 基于改进TOPSIS法的综合评价与空间分析
    6.1 TOPSIS 法
        6.1.1 TOPSIS法介绍
        6.1.2 TOPSIS法计算步骤
        6.1.3 TOPSIS法局限与改进
    6.2 综合评价结果计算与排序
        6.2.1 改进TOPSIS法实例计算
        6.2.2 TOPSIS排序修正
        6.2.3 TOPSIS排序验证
    6.3 综合评价结果空间分析与可视化
        6.3.1 空间全局自相关分析
        6.3.2 空间局部自相关分析
        6.3.3 空间热点探测分析
第七章 结论与讨论
    7.1 研究结论
    7.2 论文特色与创新
    7.3 研究不足和研究展望
附录1
附录2
附录3
附录4
参考文献
攻读学位期间承担的科研任务与主要成果
致谢
个人简历

(6)福建省农民专业合作社经营效率分析与促进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第1章 引言
    1.1 研究背景
    1.2 研究目的与意义
        1.2.1 研究目的
        1.2.2 研究意义
    1.3 研究方案
        1.3.1 研究方法
        1.3.2 技术路线图
        1.3.3 研究内容
    1.4 相关文献综述
        1.4.1 国内外农民专业合作社研究总述
        1.4.2 关于农民专业合作社绩效评价的研究综述
        1.4.3 简短述评
    1.5 可能的创新与不足
        1.5.1 创新之处
        1.5.2 不足之处
第2章 相关概念界定及理论基础
    2.1 概念界定
        2.1.1 合作社
        2.1.2 农民专业合作社
    2.2 相关理论基础
        2.2.1 交易费用理论
        2.2.2 合作社理论
        2.2.3 经济效率理论
第3章 福建省农民专业合作社发展概况
    3.1 福建省农业产业化发展整体分析
        3.1.1 整体经济发展概况
        3.1.2 农业产业化发展分析
    3.2 福建省农民专业合作社整体分析
        3.2.1 总体发展概述
        3.2.2 主要服务内容与主导产业
        3.2.3 制约因素
        3.2.4 主要组织形式
第4章 DEA模型的构建与指标选取
    4.1 DEA模型构建
        4.1.1 DEA模型效率分析说明
        4.1.2 DEA基本模型介绍
    4.2 指标的选取
        4.2.1 指标选取原则
        4.2.2 投入和产出指标的选取
第5章 基于DEA福建省农民专业合作社经营效率实证研究
    5.1 数据来源说明
    5.2 样本描述性统计
        5.2.1 地区分布说明
        5.2.2 成员人数
        5.2.3 出资总额
        5.2.4 主营业务成本
        5.2.5 主营业务收入
        5.2.6 社员人均收入
    5.3 基于DEA结果的合作社经营效率分析
        5.3.1 合作社综合效率分析
        5.3.2 合作社纯技术效率分析
        5.3.3 合作社规模效率分析
第6章 实证结果比较分析
    6.1 不同地区合作社效率对比
    6.2 不同产业类型合作社效率对比
    6.3 不同规模合作社效率对比
    6.4 有无政府扶持合作社效率对比
第7章 主要结论与对策建议
    7.1 主要结论
    7.2 对策与建议
参考文献
附录
致谢

(7)福建省财政支农支出效率评价及影响因素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1 绪论
    1.1 研究背景与意义
        1.1.1 研究背景
        1.1.2 研究意义
    1.2 国内外文献综述
        1.2.1 国外研究综述
        1.2.2 国内研究现状评述
        1.2.3 简要评述
    1.3 研究方法与技术线路
        1.3.1 研究方法
        1.3.2 技术路线
        1.3.3 篇章结构安排
        1.3.4 创新与不足
2 财政支农支出效率的理论阐述
    2.1 相关概念
        2.1.1 财政支农支出概念界定
        2.1.2 财政支农支出效率概念界定
    2.2 理论依据
        2.2.1 公共产品理论
        2.2.2 受托经济责任
        2.2.3 农业投资理论
        2.2.4 政府干预经济理论
    2.3 小结
3 福建省财政支农支出现状分析
    3.1 福建省财政支出的结构分析
        3.1.1 财政支农支出的构成
        3.1.2 财政支农支出地域间分配情况
    3.2 福建省财政支农支出的总量分析
        3.2.1 财政支农支出总额变动
        3.2.2 财政支农力度分析
        3.2.3 财政支农支出增长速度分析
    3.3 小结
4 基于DEA模型福建省的财政支农支出效率评价
    4.1 研究方法
    4.2 DEA基本模型、变量说明和数据来源
        4.2.1 规模报酬不变模型(CCR模型)
        4.2.2 规模报酬可变模型(BCC模型)
        4.2.3 指标选取
    4.3 实证结果及分析
        4.3.1 技术效率
        4.3.2 纯技术效率
        4.3.3 规模效率
        4.3.4 规模报酬阶段
    4.4 小结
5 福建省财政支农支出效率影响因素分析
    5.1 研究方法
    5.2 模型构建和变量说明
    5.3 实证结果及分析
    5.4 小结
6 结论与对策建议
    6.1 结论
    6.2 政策含义
        6.2.1 合理规划福建省财政支农支出规模
        6.2.2 加强财政支农资金的监管,提高利用效率
        6.2.3 各地区应努力提高其经济发展水平,加强基建建设
        6.2.4 优化福建省财政支农资金的结构
        6.2.5 加速推进福建省各县市的城市化进程
    6.3 小结
参考文献
致谢

(8)粮食机械化发展影响因素分析及推广模式创新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问题的提出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1.2.1 国外研究状况
        1.2.2 国内研究状况
    1.3 主要研究内容与技术路线
        1.3.1 主要研究内容
        1.3.2 研究技术路线
    1.4 本文主要创新点
    参考文献
第二章 基于SWOT法和AHP法的粮食生产机械化发展战略
    2.1 引言
    2.2 粮食生产机械化发展战略分析的SWOT+AHP法
        2.2.1 SWOT法和AHP法简介
        2.2.2 基于SWOT+AHP法的分析模型建立
        2.2.3 基于SWOT+AHP法的模型数据分析流程
    2.3 粮食生产机械装备技术发展的环境分析
        2.3.1 粮食生产机械装备技术发展的SWOT分析
        2.3.2 粮食生产机械装备技术发展的AHP分析
        2.3.3 结果讨论与分析
    2.4 本章小结
    参考文献
第三章 粮食生产机械化发展影响因素分析
    3.1 引言
    3.2 粮食生产及机械装备技术发展现状
        3.2.1 粮食生产现状
        3.2.2 粮食生产机械装备技术现状
    3.3 基于灰色关联法的粮食生产机械化影响因素分析
        3.3.1 粮食生产机械化灰色关联分析因素选择
        3.3.2 灰色关联度计算
        3.3.3 结果讨论与分析
    3.4 本章小结
    参考文献
第四章 农户采用机械种植粮食的意愿及影响因素研究
    4.1 引言
    4.2 农户采用机械种植水稻的影响因素与调查分析
        4.2.1 农户采用机械种植水稻意愿的调查和结果
        4.2.2 影响农户水稻种植方式的主要因素分析
    4.3 基于Logit模型的农户采用机械种植粮食意愿分析
        4.3.1 模型选择与变量解释
        4.3.2 计算结果分析与讨论
    4.4 本章小结
    参考文献
第五章 基于农民田间学校的粮食机械化技术推广策略
    5.1 引言
    5.2 农民田间学校产生及其与传统农业技术推广方法比较
        5.2.1 农民田间学校产生及基本内容
        5.2.2 农民田间学校与传统农业技术推广方法比较
    5.3 开办农民田间学校推广粮食生产机械化技术的策略
        5.3.1 制订粮食生产机械化技术田间学校的发展规划
        5.3.2 确定粮食机械化技术农民田间学校的办学流程与内容
        5.3.3 构建粮食水稻生产机械化农民田间学校的组织体系
        5.3.4 加强粮食生产机械化农民田间学校的宣传
        5.3.5 强化粮食生产机械化田间学校的监督与管理
    5.4 本章小结
    参考文献
第六章 结论与建议
    6.1 主要研究结论
    6.2 进一步研究建议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主要发表的论文
致谢

(9)芡实药材功效物质基础及品质评价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符号及缩略语的说明
前言
第一章 文献综述
    1 芡实资源考证与分类
    2 芡实营养与功效物质基础
    3 芡实药理与临床功效研究
    4 芡实药材质量评价研究
    5 芡实高产栽培与孢粉学
    6 芡实开发利用与资源保护
    7 芡实现代研究展望与创新
    参考文献
第二章 芡实药材资源与商品调查研究
    第一节 芡实药材资源及市场调查
        1 国内芡实资源分布情况
        2 芡实药材市场动态
        3 讨论
        参考文献
    第二节 苏州地区芡实种植情况考察
        1 苏州概况
        2 调查范围
        3 调查结果
        4 小结
第三章 芡实药材功效物质基础研究
    第一节 芡实化学成分系统预试验
        1 仪器与试药
        2 方法与结果
        3 结论
        参考文献
    第二节 芡实水溶性蛋白质研究
        1 仪器与试药
        2 方法与结果
        3 讨论
        参考文献
    第三节 芡实氨基酸研究
        1 仪器与试药
        2 方法
        3 结果与分析
        4 讨论
        参考文献
    第四节 芡实多糖成分含量研究
        1 仪器与材料
        2 方法与结果
        3 讨论
    第五节 芡实多糖分离鉴定研究
        1 仪器与试药
        2 方法与结果
        3 讨论
        参考文献
    第六节 芡实种皮多酚提取工艺及质量评价研究
        1 仪器与试药
        2 方法与结果
        3 讨论
        参考文献
第四章 芡实指纹图谱研究
    第一节 芡实HPLC指纹图谱研究
        1 仪器与试药
        2 方法与结果
        3 讨论
        参考文献
    第二节 芡实NIR指纹图谱研究
        1 材料和方法
        2 结果与分析
        3 讨论
        参考文献
    第三节 芡实IR指纹图谱研究
        1 材料和方法
        2 结果与分析
        3 结论
        参考文献
        附图
第五章 芡实多糖、种皮多酚抗衰老实验研究
    第一节 芡实多糖、种皮多酚体内抗衰老实验研究
        1 材料与方法
        2 结果与分析
        3 讨论
        参考文献
    第二节 芡实多糖、种皮多酚体外抗氧化实验研究
        1 仪器与试药
        2 方法与结果
        3 讨论
        参考文献
    第三节 芡实多糖、种皮多酚抗疲劳、耐缺氧实验研究
        1 材料与方法
        2 结果与分析
        3 讨论
        参考文献
第六章 芡实药材质量评价综合体系的构建
    第一节 环境因子对芡实药材品质的影响分析
        1 材料与方法
        2 结果与分析
        3 讨论
        参考文献
    第二节 基于灰色关联度模型的药材质量评价研究
        1 数据来源
        2 灰色关联度方法的建立
        3 芡实药材质量评价灰色关联度模型的建立
        4 讨论
        参考文献
结语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取得的学术成果
致谢

(10)关于做好“平安农机”创建工作的思考(论文提纲范文)

1 存在的主要问题
2 对策建议
    2.1 加强组织领导谋平安
        2.1.1 提高认识, 强化组织
        2.1.2 健全机构, 落实责任
        2.1.3 密切配合, 形成合力
    2.2 加大宣传教育促平安
    2.3 创新体制机制助平安
    2.4 夯实基层基础保平安

四、新时期莆田市农机化发展对策(论文参考文献)

  • [1]加强农机安全生产管理的思考[J]. 陈德涵. 福建农机, 2021(02)
  • [2]福建耕地质量动态变化及其驱动因素研究[D]. 游碧君. 福建农林大学, 2019(10)
  • [3]山西农村经济发展水平的时空演变特征及影响因素分析[D]. 于祺. 山西农业大学, 2018(06)
  • [4]福建省农业生态效率综合评价与影响因素分析[D]. 林锦彬. 福建农林大学, 2018(03)
  • [5]东南沿海地区土地整理优先度研究 ——以福清市为例[D]. 林小标. 福建师范大学, 2017(12)
  • [6]福建省农民专业合作社经营效率分析与促进研究[D]. 单浩皓. 福建农林大学, 2017(01)
  • [7]福建省财政支农支出效率评价及影响因素研究[D]. 周晓玲. 福建农林大学, 2017(01)
  • [8]粮食机械化发展影响因素分析及推广模式创新研究[D]. 孙曦恋. 浙江大学, 2016(06)
  • [9]芡实药材功效物质基础及品质评价研究[D]. 陈蓉. 南京中医药大学, 2012(01)
  • [10]关于做好“平安农机”创建工作的思考[J]. 朱志芳. 福建农机, 2011(02)

标签:;  ;  ;  ;  ;  

新时期莆田市农业机械化发展对策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