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川白猪血蛋白多态性测定

四川白猪血蛋白多态性测定

一、四川白猪血液蛋白多态型的测定(论文文献综述)

张恒志[1](2018)在《几个脂质代谢相关miRNAs与生长育肥猪肌内脂肪沉积的关系及其表达的营养调控》文中研究指明随着人们对猪肉品质要求的不断提高,如何提高肉质已成为当今畜牧业的研究热点。肌内脂肪(Intramuscular Fat,IMF)是评定肉质的主要指标之一,其含量的提高可以改善肉质。IMF沉积是受微效多基因控制的,在基因水平上研究猪肉IMF沉积的调控机理已成为近年的研究热点,但是有关miRNAs与猪IMF沉积关系的研究报道还很少。同时,适宜营养手段对猪IMF沉积的调控是否通过miRNAs发挥作用,也鲜有报道。因此,本研究拟通过两个试验,分别探讨饲粮整体营养水平和添加剂对生长育肥猪背肌IMF沉积的影响,弄清几个脂质代谢相关miRNAs在IMF沉积中的作用。试验一品种和饲粮营养水平对生长育肥猪脂质代谢、肌内脂肪沉积及几个脂质代谢相关miRNAs表达水平的影响本试验旨在研究饲粮不同营养水平和品种对生长育肥猪脂质代谢以及几个脂质代谢相关miRNAs表达水平的影响。分别从猪场选择健康、体重相近、21日龄的大白仔猪和成华仔猪,其中成华仔猪(4.50±0.11kg)30头,随机分为5个重复,每个重复6头仔猪,饲喂成华猪适宜饲粮,记为CH组;大白仔猪(6.15±0.03kg)60头,随机分为两个处理,分别饲喂大白猪适宜饲粮和成华猪适宜饲粮(成华猪适宜营养水平明显低于大白猪适宜营养水平,视为降低饲粮营养水平),记为LW组和LWLN组,每个处理5个重复,每个重复6头仔猪。预饲7天,正式试验从28日龄开始,试验期为191d。试验结束时分别从每个重复选择1头接近平均体重的试猪屠宰取样。结果发现:(1)在采食各自适宜饲粮的条件下,成华猪的背最长肌肌内脂肪含量显着高于大白猪(P=0.014);与LW组相比,饲喂低营养水平饲粮的大白猪(LWLN)背最长肌肌内脂肪含量显着增加(P=0.039)。(2)成华猪血清TG(P<0.01)和TC(P=0.037)含量均显着高于大白猪,肝脏TC含量有高于大白猪的趋势(P=0.084);降低饲粮营养水平显着增加大白猪肝脏TC(P=0.048)、TG(P=0.045)和血清TC(P=0.032)的含量,有增加血清TG含量的趋势(P=0.071)。(3)成华猪背最长肌中PPARγ(P=0.016)、ACC(P=0.025)、PPARα(P=0.021)、PGC-1α(P=0.038)、LPL(P=0.029)以及LIPE(P=0.045)基因的m RNA表达水平显着高于大白猪,SIRT1基因的m RNA表达水平显着低于大白猪(P=0.038);同时,CPT-1的m RNA表达水平有高于大白猪的趋势(P=0.065)。(4)降低饲粮营养水平显着提高大白猪背最长肌中H-FABP(P=0.041)和PPARγ(P=0.020)的m RNA表达水平,极显着提高LPL的m RNA表达水平(P<0.01),有提高ACC(P=0.097)、CPT-1(P=0.076)和LIPE(P=0.073)m RNA表达水平的趋势;同时可显着降低大白猪背最长肌中SIRT1(P=0.014)m RNA表达水平。(5)成华猪肝脏ACC(P=0.037)和PGC-1α(P<0.01)m RNA表达水平显着低于大白猪;降低饲粮营养水平可以显着降低大白猪肝脏CPT-1(P=0.016)和ACC(P=0.030)m RNA表达水平。(6)成华猪背最长肌ssc-miR-27a的相对表达量显着低于大白猪(P=0.043),ssc-miR-181a(P=0.033)和ssc-miR-26a(P=0.047)的相对表达量显着高于大白猪。而降低饲粮营养水平显着降低大白猪背肌中ssc-miR-27a(P=0.045)和ssc-miR-21(P=0.012)的相对表达量。(7)成华猪肝脏ssc-miR-26a的相对表达量与大白猪相比有升高的趋势(P=0.090)。此外,降低饲粮营养水平显着提升大白猪肝脏ssc-miR-370的表达水平(P=0.014),同时有提高ssc-miR-21表达水平的趋势(P=0.097)。综上可见,成华猪与大白猪相比,血脂含量更高,背肌IMF沉积能力更强,背肌ssc-miR-27a的相对表达量更低而ssc-miR-181a则相反;降低饲粮营养水平可以促进大白猪肝脏和背肌的脂质沉积,且显着降低背肌ssc-miR-27a和ssc-miR-21的相对表达量。试验二饲粮添加甜菜碱和白藜芦醇对生长育肥猪生长性能、脂质代谢和几个脂质代谢相关miRNAs表达水平的影响本试验旨在研究饲粮中分别添加甜菜碱和白藜芦醇对生长育肥猪生长性能、肉品质、脂质代谢以及几个脂质代谢相关miRNAs表达水平的影响。选择健康、体重相近(24.67±3.49kg)的DLY去势公猪和母猪各27头,随机分为三个处理,分别为基础组(B)、甜菜碱组(B+1200mg/kg甜菜碱)和白藜芦醇组(B+600mg/kg白藜芦醇);每个处理6个重复(公猪、母猪各3个重复),每个重复3头猪。试验期共119d。结果发现:(1)甜菜碱组猪在每个阶段ADG和ADFI的数值均高于基础组,其中100~125kg阶段,ADG显着提高(P=0.020),而ADFI有升高的趋势(P=0.079)。就全期而言,甜菜碱组猪ADFI相较于基础组提高了8.46%,但差异不显着,ADG则有升高的趋势(P=0.091)。白藜芦醇组猪在各个阶段以及全期的ADG和ADFI相较于基础组均有数值上的提高,但差异不显着。(2)在屠宰后的45min内,甜菜碱组猪的背肌红度显着高于基础组(P=0.044);而在24h时,甜菜碱组(P=0.014)和白藜芦醇组(P=0.033)猪的背肌黄度均显着低于基础组。甜菜碱组(P=0.024)和白藜芦醇组(P=0.038)猪背肌的蒸煮损失均显着低于基础组,甜菜碱组猪的背肌滴水损失则显着高于基础组(P=0.011)。(3)与基础组相比,甜菜碱组猪背肌的IMF含量具有升高的趋势(P=0.083);而白藜芦醇组的猪背最长肌IMF含量则极显着高于基础组(P<0.01)。(4)白藜芦醇组猪血清TG(P=0.031)、TC(P=0.047)、LDL-C(P=0.040)和VLDL(P=0.049)的含量均显着低于基础组;而饲粮添加甜菜碱可以显着降低猪血清LDL-C的含量(P=0.047),有降低VLDL含量的趋势(P=0.096)。(5)与基础饲粮组相比,添加白藜芦醇显着提高了猪背最长肌中PPARγ(P=0.030)、ACC(P=0.031)、FAS(P<0.01)和LPL(P=0.015)的m RNA表达水平,显着降低了猪背肌中SIRT1(P=0.019)、CPT-1(P=0.011)和PPARα(P=0.046)的m RNA表达水平;添加甜菜碱显着提高猪背肌中ACC(P=0.049)和FAS(P=0.044)的m RNA表达水平,显着降低CPT-1(P=0.043)和PPARα(P=0.015)的m RNA表达水平,有降低SIRT1(P=0.083)和PGC-1α(P=0.069)m RNA表达水平的趋势。(6)与基础组相比,白藜芦醇组猪背肌中的ssc-miR-181a(P=0.012)、ssc-miR-21(P=0.016)和ssc-miR-370(P=0.039)的表达水平显着升高,ssc-miR-27a的表达水平则显着降低(P=0.026);甜菜碱组猪背最长肌中ssc-miR-181a的表达水平显着升高(P=0.012)。以上结果表明,甜菜碱具有一定的促生长作用,而白藜芦醇具有较强的降血脂作用。同时,甜菜碱和白藜芦醇均可以提高生长育肥猪的背肌IMF含量;ssc-miR-27a、ssc-miR-181a、ssc-miR-21和ssc-miR-370是白藜芦醇促进生长育肥猪背肌IMF沉积的可能作用靶点,而甜菜碱主要不是通过影响miRNAs的表达来促进IMF沉积的。综上所述,本试验发现降低饲粮营养水平以及添加甜菜碱和白藜芦醇均可以提高生长育肥猪的背肌IMF含量,ssc-miR-27a、ssc-miR-181a、ssc-miR-370和ssc-miR-21可能通过作用于脂质代谢相关的靶基因进而调控生长育肥猪背肌IMF的代谢过程;这些miRNAs也是营养因素调节IMF沉积的潜在靶点。

张树敏[2](2007)在《松辽黑猪种质特性的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本论文研究了松辽黑猪的种质特性、血液生理生化指标、血液蛋白(酶)多态性、细胞遗传特性和分子遗传特性。松辽黑猪的种质特性明显。通过对遗传参数的分析发现,松辽黑猪的繁殖性状有较大的潜力。通过对相关系数的统计,发现断奶窝重可以作为松辽黑猪繁殖性状的参考指标,而生长性状不宜以表型相关为主要手段。本研究还分析了松辽黑猪血液的生理生化的相关指标以及血液蛋白质多态性。松辽黑猪的各项血液指标都处于资料介绍的正常范围之内。通过血液生理生化指标与生产性能相关性的分析结果得知,日增重与甘油三酯呈负相关、瘦肉率与肌苷呈负相关、臀腿比例也与肌苷呈负相关。同时,检测了血液蛋白(酶)多态性,在所检测的13个蛋白位点中,9个具有多态性。对松辽黑猪群体内遗传变异程度分析显示,松辽黑猪的群体遗传变异较大。在蛋白位点对性状的相关分析结果中,发现了较明显的规律。通过生长性能、屠宰性能和肉质品质等指标的评定,结果表明野×松×松为最佳杂交组合。同时,本论文还研究了松辽黑猪的细胞遗传特性。松辽黑猪二倍体染色体数目为2n=38;C带的形态学特征基本为圆形,其多态性与资料报道的家猪类似。对松辽黑猪的分子遗传特性分析中,测定了IGF-1基因外显子4多态性位点与部分生产性能的相关、松辽黑猪H-FABP基因5’上游控制序列与内含子II多态性位点与IMF的相关分析、松辽黑猪ob基因多态性位点与胴体肉质形状相关性和FSH基因多态性位点对部分繁殖性状等研究

曹阳[3](2006)在《松辽黑猪染色体核型及血液蛋白质(酶)多态性的研究》文中研究说明本文对松辽黑猪的染色体核型和血液蛋白(酶)多态性进行了研究。通过染色体核型和显带分析,为研究松辽黑猪起源进化、品种形成和基因定位提供细胞遗传学方面的基础数据;利用血液蛋白(酶)多态性分析松辽黑猪的遗传多样性,评价了松辽黑猪的遗传变异程度,并对其蛋白多态性与部分生产性能的关系进行了探讨,为畜禽遗传资源的合理保护和利用提供了细胞遗传学和血液蛋白多态性方面的客观依据和背景资料,并发现了与生产性能相连锁的遗传标记可应用于辅助选择。 采用外周血淋巴细胞培养技术、常规染色体制片技术和染色体C-分带、G-分带技术,对松辽黑猪(公母各5头)的染色体核型和C-带、G-带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松辽黑猪的二倍体染色体数目2n=38,公猪核型为2n=38,XY;母猪为2n=38,XX。常染色体分为4组:A组(Sm),1-4号,为亚中部着丝点染色体;B组(St),为亚端部着丝点染色体,5—6号;C组(m),7~12号,为中部着丝点染色体;D组(t),13-18号,为端部着丝点染色体。常染色体相对长度的变化范围为11.24%~2.46%,X染色体的相对长度为5.21%,Y染色体的相对长度为2.07%;着丝点指数、臂比指数的变化范围分别为23.04%~46.95%和1.16%~3.42%;X、Y染色体的臂比值分为1.58和1.31,在1.0~1.7范围内,应属于C(m)中部着丝粒染色体;X、Y染色体的着丝点指数分别为40.85和42.99。 C带带型具有多态性,与已报道的家猪的C带多态性相类似;松辽黑猪的G带带型与其他猪种相比,没有明显的差异。 采用聚丙烯酰胺凝胶电泳(PAGE)法检测了松辽黑猪28个样本的13个血清蛋白(酶)位点,结果表明:除Alb、Pa2、Cp为单态外,Pa1、Po1、Po2、Tf、Ptf、Akp、Hpx、Am1、Am2、Es均存在多态性,分别受2—4个等位基因控制。卡方检验结果表明,Pa1、Pa2、Ptf、Akp不处于Hardy-Weinberg平衡状态,其余的Po1、P02、Tf、Aml、Am2、Hpx、Es都处于Hardy-Weinberg平衡状态。松

王彩莲[4](2004)在《甘肃部分猪品种(系)血液蛋白(酶)遗传多样性的研究》文中研究说明本研究分别对外引品种约克夏猪(28头)、长白猪(26头),培育品种华特猪配套系A系(26头)、B系(24头)、C系(22头)以及地方品种合作猪(20头)的10个血液蛋白(酶)位点遗传多样性进行了研究,以期探讨甘肃部分猪种的遗传变异。采用非变性聚丙烯酰胺垂直板凝胶电泳法检测了以上6个猪品种(系)的血浆转铁蛋白(Tf)、前白蛋白(Pa)、后白蛋白(Po)、酯酶(Es)、淀粉酶(Am1、Am2)、乳酸脱氢酶(LDH)、血液结合素(Hp)、血浆铜蓝蛋白(Cp)、血红蛋白(Hb)10个位点的多态性,统计和计算了基因频率、基因型频率、遗传距离,并进行了聚类分析。结果表明,⑴所测6个品种(系)的猪除在血红蛋白位点不表现多态,其余各被检测位点均出现了多态现象。⑵乳酸脱氢酶酶谱表现出较强的种属特异性:华特猪配套系A系、B系、C系的乳酸脱氢酶酶谱出现了亚区带,而长白猪、约克夏、合作猪的乳酸脱氢酶酶谱没有出现亚区带。⑶用9个基因位点(乳酸脱氢酶除外)的Nei氏平均基因杂合度估计的品种(系)内遗传变异在约克夏最大(0.5434),在C系最小(0.4665)。⑷采用Nei氏标准遗传距离和Roger遗传距离进行聚类分析,结果将6个猪品种(系)划分为两大类,即长白猪、约克夏、合作猪为一大类,华特猪配套系A、B、C系为一大类。

庞卫军[5](2003)在《猪RAPD及其H-FABP基因PCR-RFLP的分子标记研究》文中研究表明本研究以杜洛克猪、大白猪、长白猪、内江猪、八眉猪、汉江黑猪、荣昌猪、汉中白猪计8个品种和野猪共265头个体基因组DNA为实验材料,通过RAPD分子标记分析8个猪种及野猪的亲缘关系;再利用PCR-RFLP技术分析猪心脏脂肪酸结合蛋白(H-FABP)基因的5`-上游区域和第二内含子区域的遗传多态性,为研究H-FABP不同基因型与肌内脂肪含量(IMF)的关系,进而为研究影响IMF沉积的主效基因奠定基础。 首先,用20个10碱基的随机引物对265份样品进行RAPD分析,结果3个引物的扩增产物表现为多态,6个引物的扩增产物表现为单态,扩增产物的电泳条带数在1~11条之间,平均4.1条。研究结果表明: 1.八眉猪、汉江黑猪、内江猪两两间的亲缘关系分别为0.9565、0.9167和0.9375;长白、大白和杜洛克猪两两间的亲缘关系分别为0.9800、0.9574和0.9362其中长白与大白猪的亲缘关系最近;荣昌猪与汉江白猪间的亲缘关系为0.9020;而野猪与长白猪的亲缘关系最远为0.7000。 2.聚类分析表明,3个引入品种中,长白和大白首先聚为一类,再与杜洛克聚为一类;3个地方品种中,八眉猪和汉江黑猪先聚为一类,后与内江猪聚为一类;荣昌猪与汉江白猪单独聚为一类,再与地方品种聚为一类;而野猪则是先与中国猪种聚为一类,再与引入品种最后聚在一起。 其次,利用PCR-RFLP技术检测了265头个体基因组DNA H-FABP基因5`-上游区和第二内含子内的遗传多态性,结果表明: 1.5`-上游区的HinfI-RFLP (1)不同猪种和野猪在HinfI酶切位点均存在多态性,等位基因H在杜洛克猪、大白猪、长白猪、内江猪、八眉猪、汉江黑猪、荣昌猪、汉中白猪及野猪中的频率分别为0.7500、0.7188、0.9167、0.3333、0.1250、0.6090、0.1167、0.8500和0.9075。其中,大白猪、汉中白猪和野猪,杜洛克、长白猪和荣昌猪,八眉猪和汉江黑猪间的厅HinfI-RFLP的基因型分布相似(P>0.05),不同类型间基因型分布差异极显着(P<0.01)。 (2)经X2检验,在HinfI-RFLP位点上,汉江黑猪(P<0.05)和野猪(P<0.01)基因频率和基因型频率处于不平衡状态,其余的猪种基因频率和基因型频率都处于Hardy-Weinberg平衡(P<0.05)。 (3)在挤叻一RFLP中,大白猪、八眉猪、汉江黑猪、汉白猪和野猪表现为低度多态(Plc<0.25),而其它猪种为中度多态(0 .25<PIC<0.5)。 2.猪H一FABP基因第二内含子乃公eln一RFLP (1)我国地方品种内江猪、八眉猪、荣昌猪和汉江黑猪在该位点无多态性,全表现为DD型,而3个引入品种和培育品种及野猪存在多态性切点,其基因频率分别为0.6167、0.3281、0.333、0.6000和0.1250。长白与大白猪,杜洛克与汉中白猪,3个地方品种的HaeIH一RFLP基因型分布相似(P>0.05),而类型间基因型分布差异极显着(尸<0.01)。 (2)8个猪种和野猪在月乙eln.RFLP中,基因频率和基因型频率均处于Hardy-Weinberg平衡状态(P>0.05)。 (3)在Haeln一RFCP中,除4个地方品种和野猪表现为低度多态外 (PIC<0.25),其余均为中度多态性(0.25<PIC<0.5). 3.猪H一FABP基因第二内含子的人办尹I一RFLP (1)4个地方品种在该位点表现为单态,全为AA型,杜洛克、长白、大白、汉中白猪和野猪的A基因频率分别为0.4333、0.9219、0.8667、0.6333和0.8750。其中长白、大白和野猪的基因型分布相似(P>O.05),不同类型间基因频率和基因型频率差异极显着(尸<0.01)。 (2)在人‘尹I一RFLP,除杜洛克(P<0.OI)外,其它猪种和野猪基因频率和基因型频率均处Hardy一Weinberg平衡状态。 (3)在五办岁1一RFLP中,长白、大白、4个地方品种和野猪表现低度多态性 (PIC<0.25),其余为中度多态性(0.25<P IC<0.5)。

王彦芳[6](2001)在《甘肃黑猪合成系的蛋白质多态性和酶活性及其与生产性能关系的研究》文中研究说明本研究采用聚丙烯酰胺凝胶电泳(PAGE)对甘肃黑猪合成系37头猪转铁蛋白(Tf)、前白蛋白(Pa)、后白蛋白(Po)、脂酶(Est,E.C.3.1.1.1.1-8)、淀粉酶1(Am1)、淀粉酶2(Am2)、铜兰蛋白(Cp)7个蛋白质基因座进行了检测,并对其多态性与其生产性能的关系作了分析,对血浆磷酸肌酸激酶(Creatine phosphokinase,CK)的活性与肉品质的关系进行了探讨,还对肉品质进行了灰色关联与模糊综合评判的综合评定。 根据检测结果来看,7个基因座均呈现出不同程度的多态现象。其中,除Tf有3个等位基因,5种基因型外,其余各基因座均受2个等位基因控制,形成3种基因型。经卡方检验,除Tf、Pa和Am1处于Hardy-weingerg平衡状态外,其余各基因座均处于不平衡状态。由树状聚类图可知,甘黑合成系猪与甘黑Ⅰ系和原群的遗传距离较近,与Ⅱ系的遗传距离较远。 应用线性模型对甘肃黑猪的蛋白质多态型对其部分生产性能做了效应估计与显着性检验。Am1AA型对初生重的效应值最高,达到0.277kg(P<0.05),即Am1AA型个体的初生重显着高于其它基因型个体的初生重。PaAA型个体的早期日增重显着高于其它基因型的早期日增重,效应值达到0.06235kg(P<0.05)。TfBB型的猪眼肌面积显着小于其它型的猪,其效应值为-14.716cm2(P<0.05)。TfAB型的皮厚最大,其效应值为0.208mm(P<0.05)。后两种血浆蛋白位点可作为遗传标记应用于辅助选择,即在留种时,此两类基因型的个体应少选留。 用荧光分光光度计测定了血浆磷酸肌酸激酶(CK)的活性,结果表明,它的活性随着猪的体重上升而上升,且与肉质指标有密切的相关关系。可通过血浆中CK的活性来预测猪的肉品质优劣并将其作为育种生产测定指标之一。关于肉质的综合评定方法,模糊综合评定值比灰色关联度更能作为一个相对客观的指标来反映肉品质的优劣程度。预测肉质的最优数学模型为: Y=0.933-0.0399X1-0.0123X2+0.0243X3-0.00136X4-0.024X5 式中:Y=FSD值,X1=pH,X2=肉色,X3=大理石纹,X4=失水率,X5=贮存损失可以将此模型推广到甘肃黑猪上加以利用,该值愈大,肉质愈好。

何志平,吕学斌,曾凯,杨中成[7](2000)在《四川白猪血液蛋白多态型的测定》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采集 30头四川白猪血样 ,采用聚丙烯酰胺凝胶电泳法 ,测定血清中运铁蛋白 (Tf)、前白蛋白(Pa)、后白蛋白 (Po)、血液结合素 (Hp)的多态型 ,估测其基因型频率和基因频率。测定结果表明 :四川白猪运铁蛋白有AA、AB、AC、BB、BC、CC六种表现型 ,前白蛋白有AA、AB、BB三种表现型 ,后白蛋白有AA、AB、BB三种表现型 ,血液结合素有 0 - 1、1 - 1、1 - 2、2 - 2、2 - 3五种表现型 ,其频率分别为 :0 0 6 6 7、0 2 0 0 0、0 2 6 6 7、0 2 0 0 0、0 2 333、0 0 333、0 4 333、0 4 6 6 7、0 1 0 0 0、0 5 333、0 30 0 0、0 1 6 6 7、0 30 0 0、0 4 6 6 7、0 0 333、0 1 0 0 0、0 1 0 0 0

田志华[8](1998)在《猪血型遗传多样性及其在育种中的应用》文中研究指明综述了30年来国内外猪血型遗传多样性的研究概况及其作为遗传标记在育种中的应用

胡代奎,肖永祚,李学伟[9](1994)在《雅南猪及其杂交种血液蛋白多态与胴体性状及肉质间相关性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本文对雅南猪胴体品质与所测生化性状间的相关性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Tf(cc)型猪肉质显着好于TF(BB)型和Tf(BD)型,后者产生PSE猪肉的可能性较大;雅南P猪(o-1)(AB)型对肌肉贮存损失的影响极显着大于P(0-1)AA型(P<0.01),杂交猪P(0-1)AA型对背膘厚和脂肪率的影响显着大于P(0-1)AB型(P<0.05),Pa(AB)型对膘厚、脂肪率的影响显着大于Pa(AA)型(P<0.05);不同体重阶段血清中β-及前β-脂蛋白含量与瘦肉率呈负相关,与脂肪率呈正相关。

黄敏[10](2019)在《利用全基因组高密度SNP芯片解析中国代表性地方猪种群体遗传结构及其高原适应性与两头乌毛色形成的分子机制》文中认为中国辽阔的疆域,复杂的气候以及长期以来多样化的选育目标形成了最丰富的地方猪种质资源,占全球总量的1/3。中国地方猪产仔数高、肉质优良、抗逆性强,历史上为欧洲现代商业猪种的育成做出了重要贡献。为了全面揭示中国地方猪种的群体遗传多样性现状、种群遗传结构和亲缘关系及历史种群混杂事件,本研究采集了41个中国地方猪种、2个培育品种、4个欧洲商业品种及1个中国地方野猪群体共709个个体DNA样品,利用自主研发全基因组高密度1.4 M SNP芯片判定了这709个个体140万(1.4 M)SNP基因型,并据此开展了系统的中国地方猪群体遗传分析,通过选择信号分析揭示了甘肃藏猪的高原适应性以及两头乌毛色表型形成的分子机理。本研究首先对芯片原始数据进行质检过滤,获得了709个个体的110万(1.1 M)SNP数据集,利用该数据集开展了Ar(allele richness)、P(proportion of polymorphic markers)、Ne(number of polymorphic SNPs in the filtered 1.1 M SNP data set)、He(expected heterozygosity)等分析,揭示了中国地方猪种遗传多样性总体高于欧洲品种,但是华东型的金华猪、嘉兴黑猪和米猪等品种遗传多样性偏低。随后,构建了基于个体间IBS(identity-by-state)距离和群体间遗传分化(Fst)的NJ(Neighber-joining)聚类树,分析结果支持将中国地方猪分为华南型、华东型、西南型、华中型和华北型五大类,其中华北型品种(包括河套大耳猪、莱芜猪、淮猪、圩猪、民猪和马身猪)和湘西黑猪受欧洲品种血缘渗入的影响明显。Tree Mix和主成分分析(PCA)进一步支持了上述中国地方猪的群体分类,同时揭示出地理上相近的品种之间往往存在更显着的基因交流,例如莆田黑猪同时具有华南型和华东型血缘。ADMIXTURE分析揭示了各个猪种的祖先血缘成分,并再次验证华北型猪种和湘西黑猪等含有较多的欧洲猪种血缘,分析同时表明以陆川猪为代表的华南型猪种和以金华猪、嘉兴黑猪为代表的华东型猪种是中国家猪的两个古老血缘,以内江猪为代表的西南型猪种是另一祖先血缘,华中型品种(通城猪、宁乡猪、沙子岭猪和大围子猪)是这三种祖先血缘的混合体,华北型猪种与华东型猪种拥有相似的祖先血缘,但与华南型猪种之间则没有基因交流。圩猪虽产于安徽南部,由于受欧洲品种血缘渗入的影响,在NJ聚类、PCA等分析中显示为华北型群体。Nei’s标准距离显示各大类品种内距离较近,品种之间距离较远,其中华中型品种之间的距离最近。纯合片段长度(run of homozygosity,ROH)分析表明中国部分猪种(嘉兴黑猪、金华猪等)可能存在比较严重的近交程度。为揭示藏猪高原适应性的进化选择分子机制,本研究进一步开展了甘肃藏猪(合作猪)和华南型、华东型群体之间的LSBL(loci specific branch length)分析,揭示了164个SNP位点在甘肃藏猪中受到强选择,对应于67个基因,包括与嗅觉相关的OR13CB、OR8U9和OR5R,与无氧酵解相关的LDHB,与心脏功能相关的EPAS1、PED4D、CACNA2D3和KCNIP3等。藏猪灵敏的嗅觉有助于其在恶劣环境下的生存,缺氧环境下对丙酮酸的有效利用缓解了藏猪体内的能量平衡,强大的心肺功能使藏猪更适应缺氧环境。单倍型网络分析显示EPAS1单倍型Hap I存在于较高海拔(1500米)猪种中,主要存在于甘肃藏猪群(海拔约3200米),保山猪、大河猪、八眉猪等分布于较高海拔(1600-2200米)的群体携带少量该单倍型,其他猪种则不携带该单倍型。为进一步解析其机理,本研究专门采集了海拔3200米以上的甘肃陇南藏猪54头,对其血液指标表型测定后的关联分析表明携带Hap I单倍型个体的血红蛋白含量显着高于不携带该单倍型个体,这有利于藏猪在高原缺氧环境下血液的携氧运输。为揭示两头乌猪的毛色形成进化选择机制,本研究还通过巴马香猪、陆川猪、东山猪、通城猪和沙子岭猪等两头乌品种与华南型和华东型黑猪品种的LSBL分析,在11号染色体上鉴别到一个165 kb强选择区域,该区域只包含一个与色素沉积相关的基因EDNRB。东山猪、陆川猪、通城猪、巴马香猪和沙子岭猪等两头乌品种共享一个单倍型,纯合子频率达0.95以上,然而同样具有两头乌表型的金华猪则完全不携带该单倍型。RNA测序分析显示巴马香猪的EDNRB存在与金华猪不同的转录本,提示金华猪两头乌毛色表型机理与巴马香猪不同。RT-PCR、大样本重测序分析和全长转录本测序分析(iso-seq)等揭示巴马香猪在11号染色体的50,076,945 bp-50,076,960bp处缺失11 bp碱基,使得EDNRB转录本提前出现终止密码子,进而导致EDNRB翻译过程中缺失41个氨基酸。该缺失突变在巴马香猪、陆川猪、萍乡猪等两头乌猪种的纯合固定(100%),一定频率存在于中国花猪(如东乡花猪)中,但不存在于金华猪和中国纯黑猪种中,表明该突变可能是导致中国地方猪(除金华猪)两头乌毛色表型的强候选因果突变。总之,本研究使用自主设计的高密度SNP芯片揭示了中国地方猪种的遗传多样性和群体遗传结构;鉴别到高原适应性候选基因EPAS1,发现高海拔猪种携带EPAS1优势单倍型Hap I,发现该单倍型与藏猪较高的血红蛋白含量显着相关;发现并验证了EDNRB突变与中国两头乌猪(除金华猪)毛色表型之间的潜在因果关系。

二、四川白猪血液蛋白多态型的测定(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四川白猪血液蛋白多态型的测定(论文提纲范文)

(1)几个脂质代谢相关miRNAs与生长育肥猪肌内脂肪沉积的关系及其表达的营养调控(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缩写词表
前言
第一章 文献综述
    1 肌内脂肪概述
        1.1 肌内脂肪特征及沉积规律
        1.2 肌内脂肪与肉质的关系
        1.2.1 肌内脂肪与肌肉嫩度
        1.2.2 肌内脂肪与系水力
        1.2.3 肌内脂肪与肌肉风味
    2 肌内脂肪沉积的影响因素
        2.1 遗传因素
        2.2 营养因素
        2.2.1 饲粮营养水平
        2.2.2 饲料添加剂
        2.3 环境因素
    3 microRNA与脂质代谢及其营养调控
        3.1 microRNA概述
        3.1.1 microRNA的特征
        3.1.2 microRNA的产生
        3.1.3 microRNA的作用机制
        3.2 microRNA与脂质代谢
        3.2.1 miR-122与脂质代谢
        3.2.2 miR-370与脂质代谢
        3.2.3 miR-27a与脂质代谢
        3.2.4 miR-143与脂质代谢
        3.2.5 miR-181与脂质代谢
        3.3 microRNA表达的营养调控
    4 存在的问题
第二章 本研究的目的、意义和技术路线
    1 研究目的及意义
    2 技术路线
第三章 试验研究
    试验一 品种和饲粮营养水平对生长育肥猪脂质代谢、肌内脂肪沉积及几个脂质代谢相关miRNAs表达水平的影响
        1 材料和方法
        1.1 试验动物与试验设计
        1.2 试验饲粮
        1.3 饲养管理
        1.4 样品采集与处理
        1.4.1 血清样采集
        1.4.2 组织样采集
        1.5 主要仪器与试剂
        1.5.1 试验所需仪器
        1.5.2 试验所需试剂
        1.6 考察指标与方法
        1.6.1 肝脏和血清生化指标
        1.6.2 肌内脂肪含量测定
        1.6.3 肌肉和肝脏脂质代谢相关基因表达量
        1.6.4 肌肉和肝脏脂质代谢相关miRNAs表达量
        1.7 数据统计与分析
        2 结果与分析
        2.1 肌内脂肪含量
        2.2 肝脏甘油三脂和胆固醇
        2.3 血清甘油三脂和胆固醇
        2.4 背肌脂质代谢相关基因表达
        2.5 肝脏脂质代谢相关基因表达
        2.6 背肌脂质代谢相关miRNAs表达
        2.7 肝脏脂质代谢相关miRNAs表达
        3 讨论
        3.1 品种和营养水平对生长育肥猪背肌肌内脂肪含量的影响
        3.2 品种和营养水平对生长育肥猪肝脏和血清甘油三酯及总胆固醇含量的影响
        3.3 品种和营养水平对生长育肥猪背肌脂质代谢相关基因表达水平的影响
        3.4 品种和营养水平对生长育肥猪肝脏脂质代谢相关基因表达水平的影响
        3.5 品种和营养水平对生长育肥猪背肌和肝脏脂质代谢相关miRNAs表达水平的影响
        4 小结
    试验二 饲粮添加甜菜碱和白藜芦醇对生长育肥猪生长性能、脂质代谢和几个脂质代谢相关miRNAs表达水平的影响
        1 材料和方法
        1.1 试验材料
        1.2 试验动物与设计
        1.3 试验饲粮
        1.4 饲养管理
        1.5 样品采集与处理
        1.5.1 血清样采集
        1.5.2 组织样采集
        1.6 主要仪器与试剂
        1.6.1 试验所需仪器
        1.6.2 试验所需试剂
        1.7 考察指标与方法
        1.7.1 生长性能
        1.7.2 胴体品质
        1.7.3 肉品质
        1.7.4 肝脏和血清生化指标
        1.7.5 血清激素相关指标
        1.7.6 肝脏和背最长肌粗脂肪含量测定
        1.7.7 肌肉脂质代谢相关基因表达量
        1.7.8 肌肉脂质代谢相关miRNAs表达量
        1.8 数据统计与分析
        2 结果与分析
        2.1 生长性能
        2.2 肝脏和板油重量
        2.3 胴体品质
        2.4 肉质品质
        2.5 肝脏和背最长肌粗脂肪
        2.6 肝脏脂质代谢相关指标
        2.7 血清脂质代谢相关指标
        2.8 血清激素相关指标
        2.9 背肌脂质代谢相关基因表达
        2.10 背肌脂质代谢相关miRNAs表达
        3 讨论
        3.1 甜菜碱和白藜芦醇对生长育肥猪生长性能的影响
        3.2 甜菜碱和白藜芦醇对生长育肥猪肝脏和板油重量以及胴体品质的影响
        3.3 甜菜碱和白藜芦醇对生长育肥猪肉质品质和背肌IMF含量的影响
        3.4 甜菜碱和白藜芦醇对生长育肥猪肝脏和血清脂质代谢相关指标的影响
        3.5 甜菜碱和白藜芦醇对生长育肥猪背肌脂质代谢相关基因表达的影响
        3.6 甜菜碱和白藜芦醇对生长育肥猪背肌脂质代谢相关miRNAs表达水平的影响
        4 小结
第四章 总体讨论、结论与需要进一步研究的问题
    1.总体讨论
    2.结论
    3.有待进一步研究的问题
参考文献
致谢

(2)松辽黑猪种质特性的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提要
前言
第一篇 文献综述
    第一章 猪种资源、种质特性及研究方法
        1 猪种资源的现状和分布
        2 国外猪种的种质特性
        3 引入猪种对我国猪种的影响
        4 中国猪种资源的开发与利用
        5 国内外对猪种种质特性的研究和采用的方法
    第二章 遗传标记、染色体及血液蛋白质多态性的研究进展及在猪育种中的应用
        1 遗传标记
        2 染色体研究进展
        3 血液蛋白质多态性的研究进展及在猪育种中的应用
    第三章 现代分子育种技术在猪育种上的应用现状
        1 影响猪经济性状的主效基因和 QTL
        2 影响肉质性状及生长的主效基因
        3 已发现的 QTL
        4 标记辅助选择
第二篇 研究内容
    第一章 松辽黑猪种质特性研究
        1 松辽黑猪繁殖性能的研究
        2 松辽黑猪生长与肥育性能的测定
        3 松辽黑猪屠宰性能的测定
        4 松辽黑猪肉质品质的测定
        5 繁殖性状遗传参数的研究
        6 生长性状遗传参数的研究
        7 松辽黑猪的杂交优势利用研究
        8 总结
    第二章 松辽黑猪血液理化指标及蛋白质多态性研究
        1 松辽黑猪血液生理生化指标的测定及与生产性能的相关分析
        2 松辽黑猪血液蛋白质(酶)多态性及与生产性状的相关分析
    第三章 松辽黑猪细胞遗传特性研究
        1 材料与方法
        2 结果
        3 讨论
        4 小结
    第四章 松辽黑猪分子遗传特性的研究
        1 松辽黑猪IGF-Ⅰ基因外显子4 多态性位点与部分生产性能的相关研究
        2 松辽黑猪H-FABP 基因的5’上游调控序列与内含子II 多态性位点 IMF 的相关分析
        3 松辽黑猪ob 基因多态性位点及与胴体肉质性状的相关分析
        4 松辽黑猪FSHβ基因多态性位点对部分繁殖性状的研究
结论
参考文献
攻博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及其他成果
中文摘要
英文摘要
导师简介
作者简介
致谢

(3)松辽黑猪染色体核型及血液蛋白质(酶)多态性的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遗传标记的研究进展
    1.2 染色体研究进展及在猪育种中的应用
    1.3 血液蛋白质(酶)多态性的研究进展及在猪育种中的应用
第二章 松辽黑猪染色体组型及分带的研究
    2.1 实验材料
    2.2 实验方法
    2.3 统计分析
    2.4 结果分析
    2.5 讨论
第三章 松辽黑猪血液蛋白质(酶)多态性的研究
    3.1 实验材料
    3.2 实验方法
    3.3 统计分析
    3.4 结果分析
    3.5 讨论
第四章 结论
参考文献
致谢
附录A
附录B

(4)甘肃部分猪品种(系)血液蛋白(酶)遗传多样性的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前言
第一部分 文献综述
    1 猪的血液蛋白(酶)多态及其应用
        1.1 血液蛋白(酶)型概述
        1.2 血液蛋白(酶)的多态性
        1.3 血液蛋白(酶)的多态性应用
        1.3.1 血液蛋白多态性与生产性状的相关性
        1.3.2 血液蛋白(酶)多态性在猪的起源、分类方面的应用
        1.4 生化遗传标记的局限性
    2 甘肃猪种的特点
        2.1 外引品种
        2.2 培育品种
        2.3 地方品种
第二部分 实验研究
    1 材料
        1.1 样本采集
        1.1.1 实验动物
        1.1.2 采样点及实际采样数量
        1.1.3 血样采集及处理
        1.2 主要试剂及主要仪器设备
        1.2.1 溶液的配制
        1.2.2 仪器设备
    2 实验方法
        2.1 电泳条件的选择
        2.2 聚丙烯酰胺凝胶(PAGE)垂直板的制备
        2.3 判型
        2.4 实验数据的处理与分析
    3 结果与分析
        3.1 各品种(系)血液蛋白(酶)的多态性
        3.2 各品种(系)内的遗传变异
        3.3 各品种(系)间的遗传分化
        3.4 不同猪品种(系)间的遗传关系及聚类分析
    4 讨论
        4.1 猪的血液蛋白(酶)遗传多样性
        4.2 猪的血浆乳酸脱氢酶(LDH)同工酶
        4.3 关于6个猪品种(系)遗传相似性的分析
        4.4 遗传多样性的保护与利用
        4.5 关于实验方法
    5 结论
参考文献
致谢

(5)猪RAPD及其H-FABP基因PCR-RFLP的分子标记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第一部分 文献综述
    第一章 H-FABP的主要作用
        1.1 FABP_s理化特性
        1.2 H-FABP的主要功能
        1.2.1 作为FA的转运载体,调节细胞脂肪酸的代谢
        1.2.2 作协同因子(cofactor)增强以代谢为基础的细胞合成
        1.2.3 调节细胞增殖和生长
        1.2.4 参与细胞内FA隔室化分布
        1.2.5 参与胰岛素信息传递
        1.2.6 参与硒和前列腺素代谢
        1.2.7 解除长链FA,脂酰CoA的细胞毒性作用
        1.2.8 通过对FA的调节影响体内多种生物活性肽的生物学效应
        1.3 H-FABP的生理效应
        1.4 H-FABP在高血压病中的生理意义
    第二章 猪H-FABP基因及其与IMF含量的关系
        2.1 候选基因法
        2.2 影响IMF含量的候选基因
        2.3 猪H-FABP基因
        2.3.1 猪H-FABP基因的定位
        2.3.2 猪H-FABP基因序列分析
        2.3.3 猪H-FABP基因的遗传多态性
        2.4 猪A-FABP基因
        2.4.1 A-FABP基因的序列分析及定位
        2.4.2 A-FABP基因的遗传变异IMF含量的相关分析
        2.5 IMF研究进展
        2.5.1 IMF的生成
        2.5.2 IMF对猪肉风味的影响
        2.6 H-FABP基因的多态性与IMF的关系
    第三章 与本研究相关的分子标记在猪分子育种中的研究进展
        3.1 PCR-RFLP标记技术
        3.1.1 RFLP标记的优缺点与PCR-RFLP技术
        3.1.2 PCR-RFLP技术在猪遗传育种中的应用
        3.1.2.1 PCR-RFLP技术标记H-FABP基因及A-FABP基因
        3.1.2.2 用PCR-RFLP技术标记ESR基因和FSH β亚基基因
        3.1.2.3 用PCR-RFLP技术检测Hal基因
        3.1.2.4 用PCR-RFLP技术检测PGH基因
        3.1.2.5 用PCR-RFLP分析SLA基因
        3.1.2.6 用PCR-RFLP分析线粒体DNA(mtDNA)
        3.1.3 PCR-RFLP技术的研究展望
        3.2 RAPD标记
        3.2.1 RAPD原理
        3.2.2 RAPD的优缺点及在猪育种中的应用
第二部分 实验研究
    前言
    第一章 材料与方法
        1.1 实验材料
        1.1.1 实验动物
        1.1.2 实验试剂
        1.1.2.1 生化试剂与生物学试剂
        1.1.2.2 普通试剂
        1.1.3 溶液与缓冲液
        1.1.3.1 采样所用溶液
        1.1.3.2 血样及组织样中提取DNA所用溶液
        1.1.3.3 RAPD及PCR-RFLP分析所用溶液
        1.1.4 实验仪器设备
        1.2 实验方法
        1.2.1 样本的采集与保存
        1.2.2 耳组织样中DNA的提取与分离
        1.2.3 血样中DNA的提取与分离
        1.2.4 DNA质量检测、纯化及浓度计算
        1.2.4.1 琼脂糖凝胶电泳检测DNA
        1.2.4.2 分光光度法检测DNA
        1.2.4.3 DNA的纯化
        1.2.5 RAPD标记分析
        1.2.5.1 反应混合液的组成
        1.2.5.2 RAPD-PCR反应程序
        1.2.5.3 RAPD-RCR反应产物的电泳
        1.2.5.4 图象分析
        1.2.5.5 数据处理
        1.2.6 PCR-RFLP DNA标记分析
        1.2.6.1 反应混合液的组成与制备
        1.2.6.2 PCR-RFLP的PCR反应程序
        1.2.6.3 PCR-RFLP的PCR反应产物的电泳检测
        1.2.6.4 PCR-RFLP的PCR反应产物的限制性酶切
        1.2.6.5 酶切产物的电泳
        1.2.6.6 图象分析
        1.2.6.7 数据分析方法
    第二章 结果与分析
        2.1 不同猪种和野猪基因组DNA检测
        2.2 不同猪种和野猪RAPD标记
        2.2.1 RAPD-PCR图谱
        2.2.2 RAPD标记结果分析
        2.2.2.1 池DNA的RAPD结果分析
        2.2.2.2 品种个体间基因组DNA的RAPD结果分析
        2.3 不同猪种及野猪H-FABP基因5`-端上游区和第二内含子的PCR-PFLP标记
        2.3.1 H-FABP基因PCR产物检测
        2.3.2 H-FABP基因5`-端上游区PCR产物HinfⅠ的酶切结果
        2.3.3 H-FABP基因第二内含子区PCR产物HaeⅢ酶切结果
        2.3.4 H-FABP基因第二内含子PCR产物MspⅠ酶切结果
        2.3.5 H-FABP基因5`-端上游区和第二内含子PCR产物限制性内切酶酶切结果基因判定
        2.3.5.1 HinfⅠ酶切结果的基因型判定。
        2.3.5.2 HaeⅢ酶切结果的基因型判定
        2.3.5.3 Msp酶切结果的基因型判定
        2.3.6 基因型分布及基因频率
        2.3.7 基因型及基因频率Hardy-Weinberg平衡状态的检测
        2.3.8 不同猪种和野猪H-FABP基因PCR-RFLP_s的纯度、杂合度、有效等位基因数和多态信息含量
    第三章 讨论
        3.1 采样、样本含量和位点数量
        3.1.1 采样与样本含量
        3.1.2 位点数量
        3.2 血液和组织样品的保存及DNA提取
        3.3 PCR条件优化
        3.3.1 PCR反应体系中各成分的最适浓度
        3.3.2 扩增片段的长度
        3.3.3 退火温度
        3.4 限制性内切酶酶切问题
        3.5 不同猪种及野猪H-FABP基因的PCR-RFLPs
        3.6 不同猪种和野猪H-FABP基因的群体遗传学特征
        3.7 猪H-FABP基因的PCR-RFLP_s与IMF含量的关系
        3.8 RAPD反应体系的筛选
        3.8.1 RAPD体系
        3.8.1.1 DNA模板
        3.8.1.2 dNTPs
        3.8.1.3 引物
        3.8.1.4 Mg~(2+)浓度
        3.8.1.5 退火温度
        3.8.2 RAPD标记技术用于保护遗传资源的问题
        3.8.3 RAPD标记分析结果的科学性问题
    第四章 结论
        4.1 RAPD
        4.2 PCR-RFLP
        4.2.1 猪H-FABP基因5′-端上游区的HinfⅠ-RFLP
        4.2.2 猪H-FABP基因第二内含子HaeⅢ-RFLP
        4.2.3 猪H-FABP基因第二内含子的MspⅠ-RFLP
参考文献
附件
致谢
作者简介

(6)甘肃黑猪合成系的蛋白质多态性和酶活性及其与生产性能关系的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前言
1. 材料和方法
    1.1. 实验动物、样品采集及实验地点
    1.2. 主要设备
    1.3. 实验方法
    1.4. 数据处理和分析
2. 结果与分析
    2.1. 甘肃黑猪合成系血浆蛋白的基因型类型及其基因频率
    2.2. 甘肃黑猪合成系及部分猪种的聚类分析
    2.3. 甘肃黑猪血液蛋白多态性与生产性能的关系
    2.4. CK与肉品质的相关关系
    2.5. 肉品质的灰色关联分析
    2.6. 肉品质的模糊综合评判
3. 讨论:
    3.1. 猪的蛋白多态性与聚类分析
    3.2. 蛋白多态性及其与生产性能的关系
    3.3. 血清CK酶活性与肉品质的关系
    3.4. 灰色关联度和模糊综合评判在肉品质估测方面的应用
    3.5. 关于实验方法
4. 结论
主要参考文献
附录1
附录2
附录3
英文摘要

(7)四川白猪血液蛋白多态型的测定(论文提纲范文)

1 材料与方法
    1.1 供试猪的选择及饲养管理
    1.2 血样制备
    1.3 测定指标及方法
    1.4 基因频率及基因型频率的计算
2 结果与分析
    2.1 血清运铁蛋白 (Tf)
    2.2 血清前白蛋白 (Pa)
    2.3 血清后白蛋白 (Po)
    2.4 血液结合素 (Hp)
3 小结

(10)利用全基因组高密度SNP芯片解析中国代表性地方猪种群体遗传结构及其高原适应性与两头乌毛色形成的分子机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文献综述
    1.1 猪的起源与进化
        1.1.1 野猪的起源
        1.1.2 野猪的迁移与扩散
        1.1.3 野猪的驯化
    1.2 中国地方猪的种质特性及种质资源现状
        1.2.1 中国地方猪的种质特性
        1.2.2 中国地方猪对全球猪种选育的历史性贡献
        1.2.3 中国地方猪种质资源现状及其面临的问题
    1.3 基于全基因组分子标记的中国地方猪群体遗传研究进展
        1.3.1 基于微卫星标记的研究
        1.3.2 基于60K标记的研究
        1.3.3 基于全基因组重测序的研究
    1.4 人及家养动物的高原适应性分子机理研究
        1.4.1 人
        1.4.2 狗
        1.4.3 牛
        1.4.4 羊
        1.4.5 猪
    1.5 猪毛色形成的分子机理研究
        1.5.1 黑色素形成的生理生化机理
        1.5.2 调控黑色素细胞形成的关键基因和通路
        1.5.3 已鉴别的影响家猪毛色的因果基因及其突变位点
        1.5.4 两头乌毛色的分子机理研究进展
    1.6 本研究的目的和意义
        1.6.1 研究目的
        1.6.2 研究意义
第二章 研究正文
    1 前言
    2 材料与方法
        2.1 实验动物
        2.1.1 样品采集
        2.1.2 核酸提取
        2.2 SNP分型及质控
        2.3 群体遗传多样性分析
        2.3.1 遗传多样性指数分析
        2.3.2 连续纯合片段(Runs of Homozygosity,ROH)分析
        2.3.3 连锁不平衡(linkage disequilibrium,LD)分析
        2.4 群体遗传结构分析
        2.4.1 构建Neighbor-Joining(NJ)聚类树
        2.4.2 计算群体间Nei标准距离
        2.4.3 主成分分析(PCA)
        2.4.4 Treemix分析
        2.4.5 祖先血缘分析
        2.5 基因组选择信号分析
        2.5.1 两个群体间的遗传分化分析(Fst法)
        2.5.2 三个群体间的遗传分化分析(LSBL法)
        2.5.3 单倍型分析
        2.6 关联分析
        2.6.1 血红蛋白含量测定
        2.6.2 SNP分型与单倍型关联分析
        2.7 RNA测序(RNA-seq)分析
        2.7.1 样品采集及核酸提取
        2.7.2 RNA-seq测序及数据处理
        2.8 EDNRB可变转录本分析
        2.8.1 转录组测序数据的可视化(IGV)
        2.8.2 引物设计及PCR扩增测序
        2.9 基因组重测序数据分析
        2.9.1 基因组重测序数据的产生
        2.9.2 EDNRB重测序数据的获取
        2.10 全长转录本测序(Iso-seq)分析
        2.10.1 测序数据的产生及处理
        2.10.2 可变剪切分析
    3 结果与讨论
        3.1 群体遗传学分析揭示中国地方猪的群体结构
        3.1.1 中国地方猪种的群体遗传多样性
        3.1.2 中国地方猪种的群体遗传分化
        3.1.3 中国地方猪种的历史血缘混杂分析
        3.1.4 中国地方猪种的近交程度分析
        3.2 藏猪高原适应性的基因组选择信号
        3.2.1 LSBL分析揭示与藏猪高原适应性相关的基因组选择信号
        3.2.2 单倍型网络分析验证EPAS1是甘肃藏猪的受选择位点
        3.2.3 EPAS1单倍型与甘肃藏猪血红蛋白含量显着关联
        3.3 两头乌毛色相关的基因组选择信号
        3.3.1 华中、华南两头乌猪
        3.4 EDNRB因果突变位点的鉴别
        3.4.1 RNA-seq分析揭示差异表达基因及其富集的KEGG通路
        3.4.2 EDNRB因果突变的鉴别与验证
        3.5 Iso-seq结果再次验证EDNRB因果突变位点
    4 全文总结
参考文献
附录
致谢

四、四川白猪血液蛋白多态型的测定(论文参考文献)

  • [1]几个脂质代谢相关miRNAs与生长育肥猪肌内脂肪沉积的关系及其表达的营养调控[D]. 张恒志. 四川农业大学, 2018
  • [2]松辽黑猪种质特性的研究[D]. 张树敏. 吉林大学, 2007(03)
  • [3]松辽黑猪染色体核型及血液蛋白质(酶)多态性的研究[D]. 曹阳. 延边大学, 2006(12)
  • [4]甘肃部分猪品种(系)血液蛋白(酶)遗传多样性的研究[D]. 王彩莲. 甘肃农业大学, 2004(02)
  • [5]猪RAPD及其H-FABP基因PCR-RFLP的分子标记研究[D]. 庞卫军. 西北农林科技大学, 2003(01)
  • [6]甘肃黑猪合成系的蛋白质多态性和酶活性及其与生产性能关系的研究[D]. 王彦芳. 甘肃农业大学, 2001(01)
  • [7]四川白猪血液蛋白多态型的测定[J]. 何志平,吕学斌,曾凯,杨中成. 四川畜牧兽医, 2000(S1)
  • [8]猪血型遗传多样性及其在育种中的应用[J]. 田志华. 西南民族学院学报(自然科学版), 1998(01)
  • [9]雅南猪及其杂交种血液蛋白多态与胴体性状及肉质间相关性研究[J]. 胡代奎,肖永祚,李学伟. 四川农业大学学报, 1994(02)
  • [10]利用全基因组高密度SNP芯片解析中国代表性地方猪种群体遗传结构及其高原适应性与两头乌毛色形成的分子机制[D]. 黄敏. 江西农业大学, 2019

标签:;  ;  ;  ;  ;  

四川白猪血蛋白多态性测定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