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国部分城市水产品批发市场报价

全国部分城市水产品批发市场报价

一、全国部分城市水产品批发市场价格行情(论文文献综述)

王丽媛,马莹,邵芳,马佳[1](2020)在《提质增效背景下上海水产品市场分析与后市展望》文中指出上海作为我国重要的水产消费市场,其水产品市场分析与后市展望对完善我国水产品市场具有重要意义。2018年,受养殖端自然灾害因素、多重政策因素以及消费端水产市场需求因素的影响,上海水产品价格总体高位运行,呈上扬态势,交易量呈下滑态势。在水产品市场提质增效调整的背景下,预计后期水产市场供应逐渐趋向稳定。消费市场多元化、消费常态化的升温升级,将导致中高档海产品价格涨幅较大,水产品价格总体温和上涨。为稳定后市、确保水产市场提质增效持续有效推进,提出推进水产养殖结构优化、提升水产品保鲜加工技术、加强市场预警体系建设、创新"互联网+"渔业、维护国际市场贸易稳定等相关政策建议。

张静怡[2](2020)在《基于气象因素的水产品价格预测模型构建 ——以河蟹为例》文中研究表明随着经济快速发展以及居民可支配收入的增加,消费结构也不断升级,居民更加重视饮食健康以及蛋白质的摄取,对水产品的消费需求显着提高。近年来,水产品价格波动频繁,水产品价格波动影响着生产者、消费者、政府等利益相关者的决策。因此,准确的水产品价格预测尤为重要。在影响水产品价格的众多因素中,气象因素因其不可预测、难控制以及破坏力大等特征影响着水产品的生产及流通,对水产品价格产生重要的影响。前人的研究表明,气象因素如气温、降雨影响了水产品的生产和运输,也会影响消费者的消费习惯。因此研究气象条件与水产品价格的相关关系,比较分析气象条件对水产品价格预测模型的影响,对提高水产品价格预测的准确性,帮助政府和养殖户准确预测未来价格趋势具有重要意义。在众多水产品养殖中,河蟹养殖业是我国渔业生产中重要的支柱产业。江苏省河蟹淡水养殖产量居全国第一,上海市居于全国省市河蟹消费量之首。其中,无锡市是江苏省河蟹养殖重要产地,距上海市128千米,是上海市批发市场河蟹供应的重要来源。因此,本研究以河蟹养殖地无锡市为例、销售流通地上海市为例,选取不同气象指标,通过格兰杰因果关系检验,上海市河蟹批发市场价格对无锡市气象因素的敏感性分析来研究无锡市气象条件与上海市河蟹批发市场价格的相关关系。建立气象因素与河蟹价格的ARIMAX模型,并通过比较ARIMAX模型的预测结果与Holt-winters模型,ARIMA模型的预测结果,进一步说明气象因素与河蟹价格的ARIMAX模型的预测精度。研究结果如下所示:河蟹价格时间序列的Holt-winters模型分析结果表明,河蟹价格具有明显的季节波动特征。上海市对河蟹需求较大,而河蟹供给受养殖周期影响非常明显,抗风险力不足;河蟹供应旺季集中在夏秋季,寒冬至早春是淡季,价格波动显着;河蟹供求符合一般供求规律,旺季供不应求,价格上涨幅度大,淡季供大于求,价格下跌幅度大。格兰杰因果检验表明平均气温、平均降水是河蟹价格波动的格兰杰原因,平均相对湿度、平均气压不是河蟹价格波动的格兰杰原因。由此可以看出,无锡市平均气温、平均降水的变动会引起上海市河蟹批发市场价格的波动。河蟹价格对无锡市平均气温、平均降水的敏感性分析结果表明:无锡市平均降水变化率的波动较大,具有明显规律性。而河蟹价格对无锡市平均降水变化的敏感度系数的绝对值较小,总体波动比较稳定。无锡市平均气温变化率波动较小,呈现一定的周期性和季节性。河蟹价格对无锡市平均气温变化的敏感度系数的绝对值较小,总体波动比较稳定。敏感系数在不同的月份有正有负,说明无锡市平均气温、平均降水对河蟹的生产影响程度较大,进而对河蟹价格产生很大影响。从预测精度上看,引入气象因素的河蟹价格ARIMAX模型预测精度最高,基于平均气温的河蟹价格ARIMAX模型拟合程度最好。引入气象因素与河蟹价格的ARIMAX模型对2018年10-12月河蟹价格进行预测,结果表明:平均气温(lnt)与河蟹价格(lnp),平均降水(dlnr)与河蟹价格(lnp)的ARIMAX模型拟合程度较好,在近期预测中误差较小,但随着月份距离越远其误差值增大。3个月内外推预测的结果,实际值与预测值比较接近,能较好预测出河蟹价格。对比气象因素与河蟹价格的ARIMAX模型与Holt-winters,ARIMA模型的预测精度,结果表明基于气象因素的河蟹价格ARIMAX模型的预测准确度最好,绝对误差和预测误差率均最小。根据以上研究结果,可以确定代入气象因素的河蟹价格ARIMAX模型能够提高水产品预测的准确性,帮助政府和养殖户预测未来价格趋势,政府部门在构建预测模型时应注意气候影响;气温和降雨是影响河蟹价格的重要气象因素,因此无论是河蟹生产者还是销售商,都应该重视气温和降雨变化对价格的影响;为更好的价格监测预测,政府应该做好数据采集、整理工作,做好数据资源的共享。

万柏玲[3](2020)在《G港集团水产业务发展战略研究》文中指出随着改革开放经济的飞速发展,人们的生活水平逐步提高,食品观念和消费习惯也有了明显变化,由过去的“温饱型”向现在的“健康型”、“营养型”转变。水产品具备天然、健康、绿色的特性,备受人们的青睐,消费需求量不断增加。从2009年至2018年,水产品的实际消费需求保持稳定增长趋势,消费量持续提高,年增速将近4%。水产品在食物消费领域地位不断提升,已成为国民消费需求的重要组成部分。G港集团是市属国有上市企业,于2004年由G港务局改制成立。经过多年来地茁壮成长,已形成港口装卸、水产、地产、商旅等多元化业务发展的综合性经营体系。随着各项业务的发展,G集团需要进一步提升盈利能力,以满足股东对企业绩效的要求。G港下属水产集团是广州地区唯一的国有水产贸易流通企业,依托广州国际航运中心建设、粤港澳大湾区建设的区域发展战略,努力构建水产品展贸、水产品物流、水产品加工、远洋渔业四大板块,实现产业化经营,争取把广州水产发展成为主业突出、行业优势明显、经济效益高、竞争能力强的知名品牌。本研究首先通过文献综述法,较全面地叙述了国内外水产行业发展历史、现状及趋势,运用发展战略的理论知识,通过PEST模型从政策法律、经济、技术、社会文化等因素角度分析G港集团水产业务发展的总体环境;根据G港集团水产业务发展现状,采用SWOT分析法,剖析其内部优劣势、外部机会和挑战,运用方差分析确定对水产业务发展有显着作用的影响因素,采用线性回归模型、三次指数平滑法对中国未来数年人均水产品消费量和消费支出趋势进行了预测,分析得出G港集团水产业务有着坚实的市场基础和广阔的发展前景。在此基础上,根据发展战略的思路和战略选择,提出适合G港集团水产业务发展的战略实施方案及保障措施。

马小洁[4](2019)在《舟山水产品定价策略研究》文中研究表明舟山由于独特的地理位置水产资源丰富,但需清晰认识到的是,舟山以水产品为生的渔民、企业以及消费者在舟山水产品价格上的协调还存在突出问题,如何通过舟山水产品合理的定价来实现渔民增收、企业获利、消费者物有所值等方面有待进一步研究。本文以舟山水产品为研究对象,重点研究舟山水产品的定价,包括定价主体、影响定价的因素等。通过文献研究法、调查研究法,对舟山水产品生产环节、流通环节、消费环节的定价的现状展开调查。文章以水产品供需对价格的影响为前提条件,分析了舟山水产品生产环节、流通环节、消费环节与定价的联系、水产品定价时涉及的主体及三个环节中影响供需的因素如何对水产品定价产生影响。总结出了舟山水产品生产、流通、消费三个环节中生产环节存在渔民等被动接受定价的劣势群体;流通环节批发市场价格信息传递滞后和舟山水产品流通成本高;消费环节零售市场定价不规范以及消费者被欺瞒定价等问题。解释了问题产生的原因,文章提出了完善生产环节现代渔业合作组织,保证生产环节水产品的供给;流通环节鼓励交易方式的多元化;大力发展第三方物流或是尽量减少生产者与消费者之间的流通渠道的各个环节来降低成本;规范舟山市场企业的定价,调节价格;引导消费者对舟山水产品的适量需求等改进策略。通过舟山水产品定价的研究,发现问题,提出改进策略,减少舟山水产品定价主体间的摩擦,为舟山水产品的合理定价做出努力,从而保障舟山渔民再生产能力和企业的盈利能力与舟山水产品的供给与消费需求的平衡。

李坚遥[5](2019)在《我国水产品市场交易规模影响因素研究 ——以银川市为例》文中研究说明我国是渔业生产与贸易大国。根据《中国统计年鉴2018》统计,2017年我国水产品总产量为6445.3万吨,同比增长1.03%,连续27年居世界第一。2017年我国水产品市场成交额为3661.3亿元,同比增长13.2%,是农产品市场交易规模的重要组成部分。随着改革开放四十年来的发展,基础设施的不断完善,我国水产品各类市场发展迅速,形成了以批发市场为中心,以集贸市场为基础的水产品市场机制。但由于目前我国水产品市场存在着诸如不同地区水产品供给与需求不对称、市场信息不流畅、经营管理不善、批发市场交易规模与城市人口容量不匹配等问题,导致地区水产品结构性过剩,地区市场之间恶性竞争,造成资源的极度浪费。因此,若能从此角度出发,研究影响水产品市场交易规模的影响因素,合理规划水产品市场的规模和布局,对我国渔业产业结构的优化具有重要意义。国内对水产品的研究方向主要集中在水产品质量安全、水产品物流发展、水产品出口状况等,对于水产品市场交易规模的研究很少,因此加强水产品市场交易规模研究具有重要的理论价值,同时市场需求与供给的增加,也有利于水产品市场活力的提升;对于消费者而言,满足对水产品的食用需求有利于增强自身身体素质;对于政府部门制定市场布局与建设方案和加强市场监督管理也具有一定的参考价值。本文的研究思路如下:第一,根据供求理论、交易理论等前人相关研究成果并结合实地调研归纳影响水产品交易规模的因素,并将这些因素分为外部环境因素、社会因素、经济因素和技术因素四个方面;第二,利用层次分析法,对所有因素进行重要性排序,找出影响水产品交易规模的主要因素;第三,从这些主要因素中,找出可量化的因素,利用引力模型针对区域水产品交易规模进行实证检验,本文以银川市水产品交易规模为研究对象;第四,根据量化分析结果提出有利于合理规划水产品市场规模与布局、调整产业结构并促进我国水产品市场健康发展的若干对策建议。本文得到以下结论:第一,通过层次分析法对我国水产品交易规模的影响因素进行定量分析,得出水产品流通渠道的形式因素是影响我国水产品交易规模的首要因素,排在第2至第5位的因素分别为政策环境因素、城镇化水平因素、消费偏好因素、地理位置因素,而法律法规完善程度因素、人均GDP水平因素、人口规模因素、人口结构(老龄化)因素、交通条件(海陆空)因素、市场信息服务体系因素、冷链物流水平因素分别排在第6至第12位;第二,通过引力模型对银川市水产品交易规模影响因素的实证研究,得出银川市水产品交易规模与地理距离、当地居民人均水产品消费量呈负相关,与水产品来源地的产量、销地水产品消费需求水平呈正相关,其中地理距离变量系数最大。因此,根据本地流通渠道的完善程度、居民水产品消费偏好、地理位置、城镇化水平等因素综合考虑,合理规划水产品批发市场的规模和布局,有利于促进水产品产业结构调整与优化。

管蕊蕊[6](2019)在《公司领办型合作社组织模式演变及利益机制研究 ——以青松水产专业合作社为例》文中研究说明随着农民专业合作社的快速发展,其组织形式已经不再是最初的政府牵头、农户成立,而是演变成多元主体联合发展的方式,公司、种植大户等主体的加入加速了合作社发展,尤其是公司领办型合作社,“公司+专业合作社+农户”的运作模式促进了合作社的要素整合,丰富了合作社的资金来源,延长了合作社的产业链条,有助于合作社的长远发展,进一步促进了我国农村经济的发展。但是,多元主体在利益诉求上存在着较多矛盾,如何处理这些矛盾,平衡各主体的利益冲突,对于实现合作社的结构稳定性以及持续性发展,促进农业经济实现快速增长、解决“三农”问题显得十分重要。本文以青松螃蟹公司领办的青松水产合作社研究对象,以制度变迁理论、规模经济理论、产权理论、收入分配理论为基础,综合国内外相关研究成果,对高淳区螃蟹产业现状做出分析,在考虑组织形态演化的前提下,对青松水产专业合作社的形成和利益机制做出研究,主要结论如下:(1)青松螃蟹公司领办的青松水产合作社从纵向上经历了螃蟹经纪人、标准化养殖(成立社区专卖店和公司)、公司领办合作社三个阶段,伴随着组织形态的进一步演化,螃蟹的标准化、专业化程度逐渐提高;从横向上来看,刑青松从自己单干发展到304人的专业合作社,养殖和销售规模不断扩大,影响力不断提升。(2)在利益联结机制方面,青松水产专业合作社通过统一提供农资、统一技术服务的方式实现了青松螃蟹公司提高产品标准化程度的合作目的,同时实现了农户降低生产交易成本的合作目的;合作社通过采用标准蟹统一销售、普通蟹牵线销售和保底收购、错季销售的销售服务,降低了社员的销售风险,提高了社员的获利空间,在产权安排上,允许部分社员入股,给予了社员一定的话语权,稳定了社员与合作社的合作关系。(3)在利益分配机制方面,合作社经过探索实行“首次分红+二次返利”的分配方式,在合作社与社员的产品交易阶段实行首次分红,将利益提前分享给社员,刺激了社员与合作社交易的积极性,又通过后期的盈余分配二次返利使合作社在现有的合作关系下能够走的更远,稳定了合作社的长期可持续发展。(4)农业龙头企业领办的青松水产合作社案例值得推广,农业龙头企业的经营范围涵盖农业生产的各个领域,可有效的解决我国农业生产面临的农业资源和市场需求双重约束。龙头企业在当地有一定的影响力,能够有效的解决合作社发展中面临的资金短缺、信息失衡等问题。

张有望[7](2019)在《金融化背景下农产品现货市场价格风险研究》文中指出近年来,农产品金融化现象及价格风险日益凸显,并一定程度上可能反映在了中国农产品现货市场,国内农产品现货价格的剧烈波动与风险已经成为影响农业发展及社会经济稳定的重大现实问题。在这一背景下,研究国内农产品现货市场价格风险问题尤为必要。因此,本研究尝试引入金融化的概念,从农产品现货市场金融化现象中考量价格风险,进而实现对金融化背景下中国农产品现货市场价格风险问题的全面考察。具体而言,本研究在系统梳理相关理论、文献以及中国农产品现货市场发展和价格演变情况的基础上,首先识别了中国农产品现货市场的金融化现象,其次从风险评价视角测量了中国农产品现货市场的价格风险水平,再次从风险传导视角分别考察了农产品国内期货市场和国际现货市场对国内现货市场的价格风险传导情况,最后通过梳理美国和欧盟在管理农产品价格风险方面的主要措施,从风险防控视角总结出了可供我国防控金融化背景下农产品现货市场价格风险进行借鉴的相关经验。主要的研究内容及相关结论如下:研究内容一:中国农产品现货市场金融化现象研究本部分研究通过分析农产品价格波动中的金融化因素,识别了中国农产品现货市场的金融化现象。首先,梳理现有文献和研究成果,遴选出货币供应量、通货膨胀、汇率因素、能源价格、国内期货价格和国际现货价格6种主要金融化因素,分别阐明它们对国内农产品现货市场价格的影响机理。然后,构建自回归分布滞后模型分别从长期和短期对影响大豆、食糖、玉米和棉花国内现货市场价格的金融化因素进行实证分析。结果表明,中国农产品现货市场确实存在金融化现象,四种农产品现货市场价格不同程度受到了金融化因素的影响,但品种之间的金融化影响因素有所差别。其中,大豆国内现货价格受到通货膨胀、国内期货价格、能源价格和国际现货价格影响,食糖国内现货价格受到货币供应量、国内期货价格、能源价格和国际现货价格影响,玉米国内现货价格受到国内期货价格和能源价格影响,棉花国内现货价格受到国内期货价格影响。研究内容二:金融化背景下中国农产品现货市场价格风险评价本部分研究通过选取大豆、食糖、玉米和棉花四种价格受金融化因素影响的农产品,测度了金融化背景下中国农产品现货市场的价格风险水平。首先,通过分离长期趋势、季节波动、循环波动和不规则波动,分析了四种农产品国内现货市场价格波动特征。然后,构建VaR模型对四种农产品国内现货市场的价格风险水平进行测量与比较。结果表明,大豆、食糖、玉米和棉花均面临着上涨和下跌两类价格风险,其中,上涨风险由大到小依次为棉花、食糖、大豆和玉米,下跌风险由大到小依次为食糖、棉花、大豆和玉米。综合来看,主粮作物玉米国内现货市场的价格风险水平相对较低,非主粮品种棉花、食糖和大豆价格风险水平均高于玉米。研究内容三:金融化背景下中国农产品现货市场价格风险传导研究本部分研究分别考察了金融化背景下农产品国内期货市场和国际现货市场对国内现货市场的价格风险传导情况。国内期货市场对现货市场的价格风险传导方面,选取大豆、食糖、玉米和棉花四个受到国内期货价格这一金融化因素影响的品种,通过构建GARCH类模型等方法考察四个品种国内期货市场对现货市场的价格风险传导情况。结果表明,中国农产品期货市场的价格风险能够传导到现货市场,但不同品种的价格风险传导存在差异,由强到弱依次为棉花、大豆、食糖和玉米,主粮作物玉米国内期货市场对现货市场的价格风险传导最弱,非主粮作物棉花、大豆和食糖则具有相对较强的风险传导,分析认为国家有关主粮与非主粮作物不同的市场调控力度和调控思路可能是造成这种差异的重要原因之一。国际现货市场对国内现货市场的价格风险传导方面,选取大豆和食糖两个受国际现货价格这一金融化因素影响的品种,通过构建GARCH类模型等方法考察两个品种国际现货市场对国内现货市场的价格风险传导情况。结果表明,国际农产品现货市场的价格风险能够传导到国内现货市场,大豆国际对国内现货市场的价格风险传导明显强于食糖,分析认为我国大豆和食糖不同的进口规模可能是造成这种差异的重要原因之一。研究内容四:金融化背景下中国农产品现货市场价格风险防控研究本部分研究通过梳理美国和欧盟在管理农产品价格风险方面的相关措施,总结出可供我国防控金融化背景下农产品现货市场价格风险进行借鉴的相关经验。其中,美国和欧盟都建立了包含政策工具与市场工具的农产品价格风险管理系统,但它们在实施过程中的侧重点有所差别,美国侧重于运用期货、保险等市场工具,而欧盟则主要依靠以共同农业政策为核心的政策工具。通过梳理二者在农产品价格风险管理方面的相关措施,结合我国的实际情况,我们认为美国完善的农产品期货市场体系与成熟的农业保险制度体系,以及欧盟通过不断改革共同农业政策逐渐形成的市场化的农产品价格支持政策体系,都在一定程度上值得中国防控金融化背景下农产品现货价格风险时学习借鉴。基于主要研究结论,本研究的对策建议是:(1)充分关注国内农产品现货市场金融化现象,正确认识金融化因素对农产品价格的影响;(2)规范农产品期货市场发展,重视期货市场的监管工作;(3)加强农产品进口风险防控,有效应对国际市场冲击;(4)根据不同农产品的实际情况,实行差异化风险管理。本研究的创新之处在于:(1)突破现有文献通常从市场供求关系解释价格风险的传统,引入金融化概念,从农产品现货市场金融化现象中分析价格风险,在研究视角上具有新意;(2)采用自回归分布滞后模型,通过将不同阶变量纳入其中进行研究,突破了传统协整方法在处理不同阶变量方面的局限,有效识别和分析了农产品现货市场的金融化现象;(3)综合运用GARCH类模型等方法对市场间价格的条件方差建模,突破了现有文献多从均值层面建模难以准确刻画风险的局限,科学探讨了相关市场间的价格风险传导。

马林林[8](2017)在《中国农产品批发市场经营效率分析》文中研究指明农产品批发市场是连接生产和消费的桥梁和纽带,在中国农产品流通体系中占有重要地位,近70%的农产品经由批发市场进入终端消费市场。随着农产品质量安全问题日益凸显、农产品价格剧烈波动、新型流通业态的快速发展和农业生产方式的转变,传统的流通模式出现层级扁平化和流通环节减少的状况。这给中国农产品批发市场的发展带来了严峻的挑战:批发市场能否与产业链上下游更好地对接,传统的交易方式能否适应信息技术和电子商务快速发展的形势,以规模扩张为主的经营模式能否在市场竞争中站稳脚跟等等。因此,采取必要的应对措施已成为提升农产品批发市场经营效率的一个重大课题。本文围绕提升农产品批发市场经营效率这一目标,梳理总结了国内外相关文献,对中国农产品批发市场发展的基本情况进行了详细介绍。在此基础上,运用经济学、管理学、统计学等相关方法,构建了以总投资、交易面积和员工总数为投入指标,以交易额、利润额和摊位出租率为产出指标的DEA分析模型。需要指出的是,本研究是从资源配置角度研究批发市场的经营效率,不是站在供应链的角度研究市场的流通效率。本文的样本数据采集自中华全国供销合作总社2014年1月~4月向全国发放的320份《农产品批发市场调研问卷》,样本对象为全国各类农产品批发市场,由批发市场负责人自填,最后整理出122家农产品批发市场组成本研究样本集。研究发现,中国大部分农产品批发市场技术效率不高,呈现出“纯技术效率低而规模效率高”的现象。按照区域性、发展阶段、市场规模、登记注册类型、城乡区位分布、经营类别六个分类标准,对不同类型的农产品批发市场经营效率进一步比较分析,发现不同类型的农产品批发市场经营效率存在较大的差异。总体而言,东部地区高于中西部地区,稳定发展期高于初创期和发展期,销地批发市场高于产地和集散地批发市场,专业批发市场高于综合批发市场。对无效农产品批发市场投影分析发现,投入冗余是导致市场经营效率低下的关键。为了总结提高农产品批发市场经营效率的对策,本文选取了四种有代表性的农产品批发市场,运用案例分析方法分析影响批发市场经营效率的因素,并提出了技术效率有效的市场应加强电子信息系统的应用,有条件的可以适应扩大市场规模;规模效率无效的市场应加强市场规划,加大市场基础设施建设,提升市场服务水平;纯技术效率无效的市场应树立服务于商户的理念,加强内部管理和新技术的引进和应用;无效率的市场则要把吸引商户作为重中之重,多措并举,让市场活起来。最后,本文在充分借鉴国内外农产品批发市场经验的基础上,提出提高中国农产品批发市场经营效率应创新交易方式、推进信息系统建设、探索公益性农产品批发市场建设。

高群[9](2016)在《蔬菜产业发展政策效应研究》文中研究指明迅速发展的蔬菜产业已成为我国农业、农村经济发展的支柱产业。从国际经验来看,世界上多数国家都根据国情对蔬菜产业实行不同程度和不同方式的调控或监管。面对国内外的现实压力与大众舆论,我国中央及地方各级政府相继出台了一系列的蔬菜产业宏观调控政策。那么,针对蔬菜产业政府与市场之间的关系究竟应该是怎么样的?国内蔬菜产业调控政策的主要内容、演变历程及影响因素都有哪些?面对市场价格的波动,政府的产业调控政策真的对稳定菜价有影响吗?若存在影响,其影响的正负导向作用与持续时间又是怎么样的?未来,为确保蔬菜产业良性运营,政府调控是否有必要由行政手段向市场化手段转变?新形势下,修缮国内蔬菜产业政策调控机制的相关建议有哪些?这些,均是现有的文献研究未能深入解决的问题。基于此,本研究试图展开国内蔬菜产业调控政策发展及评价研究,主要的研究内容和结论如下:一、梳理总结了国内外蔬菜产业调控政策的发展概况(1)系统梳理与评价了国内蔬菜产业调控政策主要内容。按照产业调控政策执行主体—中央与地方政府、产业链所处环节—生产环节、流通环节及其他环节两个视角,从调控政策实施背景、演变历程、相关内容、具体措施等方面对蔬菜产业调控政策进行系统归纳与梳理,同时,对蔬菜产业调控政策实施过程中存在的困难与问题展开定性评价。(2)系统回顾与总结了国内蔬菜产业调控政策的历史演进过程与影响因素。系统回顾了新中国成立以来国内蔬菜产业调控政策的演变历程,并将其总结为八大阶段,依次为:菜品自由购销阶段、国家统一制定菜品价格、调整不合理菜价体系、放开菜价管制权限、蔬菜类产品连续增进、新一轮“菜篮子”工程、提升蔬菜类产品质量新阶段及统筹新一轮“菜篮子”工程阶段。与此同时,从政策制定和政策执行两个维度解析了蔬菜产业调控政策的影响因素。(3)展开国际蔬菜产业调控政策的评述与借鉴。从蔬菜产业基本情况、调控政策背景与发展历程、政策概览、效果评价四个维度对美国、欧盟及日本等农产品市场化程度相对较高国家蔬菜产业先进调控政策进行系统梳理、总结,评价这些国家蔬菜产业调控政策的运行效果;并与中国进行对比,从而探寻、归纳出对国内蔬菜产业良性运营具有借鉴性意义的重要启示。二、基于事件分析法和案例研究科学评估蔬菜产业调控政策的效果(1)基于事件分析法展开国内月度蔬菜产业调控政策对市场价格影响的实证分析。借鉴金融学与社会学研究领域中经典的事件分析法,通过与目标分析法相结合的方式,按生产环节、流通环节及其他环节分门别类的展开产业历次调控政策对市场价格作用效果的评估,用并不直接受到蔬菜产业政策影响的肉类及其制品价格作对比研究,重点考察蔬菜产业调控政策对价格影响机制的正负导向作用及持续时间,并按类别的不同对历次调控政策干预措施的外生性进行检验。研究发现:蔬菜产业调控政策按照其针对产业链环节的不同,对蔬菜市场价格的影响效果也不尽相同。其中,与生产环节相关的调控政策对菜价具有四个月左右的正向提价作用;与流通环节相关的调控政策对菜价具有三个月左右较低程度的正向提价作用;与其他环节相关的调控政策作用程度太低尚不足以将菜价拉至正常水平。(2)基于差分模型展开年度产业调控政策对蔬菜市场价格影响的案例分析。利用差分模型,测算蔬菜市场价格真实走势与假设未启动调控政策条件下的菜价模拟值之间的差额,将差额绝对值较大的年份纳入案例库。从政策背景、政策效果、政策解读等维度展开分析,综合评估蔬菜产业调控机制的有效性。研究发现:在样本考察区间内,国内蔬菜产业价格调控政策对菜价的正负导向不尽相同,且绝大多数年份的产业调控政策并没有对稳定蔬菜类产品价格起到明显的改善效果;与此同时,2000年以来国家对蔬菜产业调控政策的干预较之以往也明显增多,干扰了市场机制在蔬菜类产品价格形成中的作用。综合而言,无论是事件分析法的研究,还是基于差分模型的案例分析,均在一定程度上暗示着21世纪以来蔬菜产业调控政策并未很好的实现政策初衷,虽然,政府在引导蔬菜市场改革、维护生产者福利及促进消费等方面的确承担着不可比拟的重要作用,然而,直接的政策干预手段对蔬菜类产品价格的维稳能力有限。三、提出完善国内蔬菜产业调控政策的建议(1)建议变革调控方式,建立以市场机制为主的蔬菜产业政策体系。贯彻“市场机制对价格形成的决定性功效”、“政府宏观调控不能退出”、“进一步规范政府行为”的指导思想,坚持四项原则—稳定性和连续性、长期性和针对性、整体性和协调性、立足国内和学习国外相结合,建议重点强化四个方面的工作:一是界定政府与市场边界,强化政府在蔬菜产业公益性、基础性和服务性环节的功能;二是毫不放松国内蔬菜类产品生产,缓解价格持续上涨的压力;三是综合供需双重因素,科学构建蔬菜类产品市场价格波动预警体系;四是要增强居民蔬菜消费意识及维稳蔬菜类产品价格,加强政策创新。(2)建议进一步规范并完善蔬菜产业调控政策,实现行政手段逐步向市场化手段转变,重点推行蔬菜市场化调控制度。并从内涵界定、国内外实践经验及启示三个维度解读了当前主流的两大市场化调控举措一调控目录制度和蔬菜价格保险制度,以期为国内蔬菜产业调控机制由行政手段向市场化手段转变提供借鉴。论文可能的创新点有:(1)给出了一种新的评估鲜活农产品调控政策效果的方法与思路,在研究方法上具有一定的新意。为科学解析21世纪以来国内蔬菜产业调控政策对市场价格的影响效应,引入了金融学、社会学领域中运用较广的事件分析法和基于差分模型的典型案例研究,以期为未来蔬菜产业良性运营与相关政策的制定提供理论依据与决策支持。(2)构建了涵盖蔬菜全产业链的政策发展与效果评价体系,研究视角较为新颖。本研究打破了以往学者侧重于对产业链的某一环节或某一品种进行效果评估的逻辑,试图构建涵盖生产环节、流通环节及其他环节的全产业链的蔬菜产业调控发展过程与政策效果的完整逻辑体系。

肖小勇[10](2015)在《蔬菜价格形成及传递机制研究》文中研究说明民以食为天,蔬菜占半边。蔬菜在人们的饮食中占据举足轻重的地位。近30年来,我国蔬菜产业得到长足的发展。蔬菜总面积由1978年的3371千公顷增长到2013年的20899千公顷,增长了 5倍。蔬菜产业在“保供、增收、创汇”等方面创造了巨大的效益。中国蔬菜产业在创造巨大效益、高速发展的同时,也出现了一系列的问题。其中,牵涉面最广、关注度最高的是蔬菜的价格问题,表现在三个方面:一是蔬菜价格暴涨暴跌现象频发;二是蔬菜生产者难以分享价格上涨收益;三是蔬菜产销价差扩大。蔬菜价格问题关系着民生和三农,也是政府政策关注的重点,因而,研究蔬菜价格形成和传递具有重要意义。本文主要研究内容和结论如下:一、本文总结了中国蔬菜价格特征,厘清了中国蔬菜价格面临的问题及原因我国蔬菜价格的季节性波动特征明显,蔬菜价格在波动中呈上升趋势,且蔬菜生产价、批发价和零售价波动较为同步。我国蔬菜价格存在暴涨暴跌、蔬菜生产者获利较少以及蔬菜产销价差拉大等三个问题。异常气候、近郊菜地减少和信息不对称是蔬菜价格暴涨暴跌的主要原因。蔬菜生产成本上升、蔬菜生产者缺少定价权和蔬菜产能过剩三个因素导致蔬菜生产者难以分享价格上涨收益。蔬菜产销分离、传统模式下中间流通环节过多等原因导致蔬菜流通成本上升,使得蔬菜产销价差拉大。二、本文从理论上分析了我国蔬菜价格形成机制。1.提出了我国蔬菜价格形成机制的理论分析框架。在该理论分析框架中,本文界定了我国蔬菜价格形成机制的概念、厘清了我国蔬菜价格形成机制的内涵、阐述了我国蔬菜价格形成机制的组成部分及其运行机理。本文将我国蔬菜价格形成机制界定为:蔬菜价格形成机制是指蔬菜交易过程中确定蔬菜价格的各种关系的总和。我国蔬菜价格形成机制的内涵为:短期内,蔬菜价格取决于蔬菜供求关系,长期内,蔬菜价格取决于行业平均成本,而且,短期均衡价格围绕行业长期平均成本波动。我国蔬菜价格形成机制包括动力系统、传导系统、工作系统和调控系统四部分,其运行机理为:在蔬菜供求关系的作用下,蔬菜市场充分竞争而形成蔬菜价格,看不见的手与看得见的手共同调节,以保障蔬菜价格的合理性。2.构建了蔬菜价格形成的一般均衡系统。该系统中有蔬菜产量、中间投入量、蔬菜生产者价格、中间投入品价格、蔬菜消费量、蔬菜消费者价格6个内生变量,并纳入蔬菜生产中的劳动力价格和资本价格、中间投入品的劳动力价格和资本价格、消费市场上替代品价格、居民消费支出等外生变量。该系统刻画了蔬菜生产者价格和蔬菜消费者价格的形成机制,并刻画出外生冲击对蔬菜生产者价格和蔬菜消费者价格的作用机制。3.通过实地调查,发现和总结了蔬菜流通的三种模式,并分析了三种流通模式的价格形成机制。寿光本地菜外销的流通模式归纳为三种:一是大型批发市场流通模式;二是地头市场流通模式;三是“农超对接”模式。三种流通模式及其蔬菜价格形成机制具有共性和个性。金乡大蒜价格形成有5月中旬新蒜上市、7月初新蒜入库、8月底封库三个时间节点,三个时间节点将大蒜价格形成分为三个阶段。三、本文对我国蔬菜价格的传递机制进行了理论和实证分析。1.厘清了蔬菜价格传递机制的概念及模式。蔬菜价格传递是指某类蔬菜价格变化引起其他类蔬菜价格变化,其变动关系及变动过程称为蔬菜价格传递机制。按研究对象分类,将我国蔬菜价格传递机制分为蔬菜品种间价格传递机制、蔬菜产业链各环节间价格传递机制和蔬菜价格空间传递机制三类。2.从品种视角分析了我国蔬菜价格传递机制,发现蔬菜各品种间存在价格传递关系。①蔬菜市场是一个内生系统。格兰杰因果检验验证大白菜、黄瓜、菜椒和西红柿四类蔬菜所构成的蔬菜市场是一个内生系统。②脉冲响应函数和方差分解法表明系统内各蔬菜存在替代关系。除西红柿外,来自蔬菜价格的冲击对其他三类蔬菜价格的冲击绝大多数为正向影响,而且,其他三类蔬菜价格受到冲击后依靠自身消化外生冲击的贡献度均较大。来自菜椒价格的冲击对蔬菜市场内其他各类蔬菜价格的影响最大。西红柿对大白菜、菜椒和黄瓜等其他蔬菜的替代作用相对较弱。③VAR-BEKK-GARCH(1,1)模型表明各品种蔬菜价格间存在溢出效应。具体地,菜椒和黄瓜价格对大白菜和西红柿价格存在单向均值溢出效应,而大白菜和西红柿价格之间存在双向均值溢出效应;蔬菜价格间存在显着的双向波动溢出效应。3.从产业链视角分析了我国蔬菜价格传递机制,发现蔬菜产业链各环节间价格传递存在非对称性。①无论蔬菜生产者价格还是零售价格,对正向冲击的调整速度大于负向冲击。②无论正向冲击还是负向冲击,蔬菜零售价格的调整幅度大于生产者价格。价格传递非对称性的原因主要有如下:市场力量、调整成本和菜单成本、政府干预、信息不对称等。4.从空间视角分析了我国蔬菜价格传递机制,发现我国蔬菜价格存在空间传递效应。①蔬菜价格存在明显的空间集聚现象。大白菜、茄子、西红柿和尖椒四种蔬菜价格均有不同程度的集中连片区域。总体来说,东部地区的蔬菜价格低于中西部地区。除西红柿价格外,大白菜、茄子、尖椒价格均有明显的“西高东低”特征。②我国蔬菜价格存在空间相关性。大白菜、黄瓜、西红柿和尖椒价格的Moran值分别为0.31、0.40、-0.11和0.27,这说明我国各地的蔬菜价格不是独立的,大白菜、黄瓜、尖椒价格存在空间正相关,而我国各地西红柿价格存在空间负相关。③我国蔬菜价格存在空间异质性。空间异质性突出表现在蔬菜价格存在高-高集聚、高-低集聚、低-高集聚和低-低集聚四种集聚类型。④空间杜宾模型表明我国蔬菜价格在各省之间存在显着的空间效应,而且,增加本地区蔬菜产量能够降低邻近地区蔬菜价格。⑤通过对“南菜北运”背景下国内蔬菜市场整合度的研究发现:“南菜北运”背景下北京与广西蔬菜市场整合度越来越高;南北蔬菜市场间的整合度低于北方蔬菜市场和南方蔬菜市场内部,而且北方蔬菜市场整合度高于南方。论文可能的创新点有:①提出了我国蔬菜价格形成机制的理论分析框架。在该理论分析框架中,界定了我国蔬菜价格形成机制的概念、厘清了我国蔬菜价格形成机制的内涵、阐述了我国蔬菜价格形成机制的组成部分及其运行机理。②构建了我国蔬菜价格形成的一般均衡模型。该模型刻画了蔬菜生产者价格和蔬菜消费者价格的内在形成机理,并刻画出外生冲击对蔬菜生产者价格和蔬菜消费者价格的作用机制。③从品种、产业链和空间三种视角研究我国蔬菜价格传递机制,研究视角较为新颖。以往研究侧重于从产业链视角研究价格传递机制,对从品种和空间视角研究蔬菜价格形成机制缺少关注。

二、全国部分城市水产品批发市场价格行情(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全国部分城市水产品批发市场价格行情(论文提纲范文)

(1)提质增效背景下上海水产品市场分析与后市展望(论文提纲范文)

1 2018年上海水产品市场分析
    1.1 2018年上海水产品市场结构变化
        1.1.1 水产品批发市场成交量呈季节性波动,同比下降明显
        1.1.2 水产品贸易市场多元化发展,进口市场进一步扩大
        1.1.3 大众海鲜消费市场升温,甲壳类海鲜受青睐
    1.2 2018年上海水产品市场价格运行变化
        1.2.1 2018年上海淡水产品批发价格波动
        1.2.2 2018年上海海产品批发价格波动
2 2018年上海水产品市场主要影响因素分析
    2.1 生产端自然灾害等因素影响
    2.2 消费端市场需求因素影响
    2.3 多重政策因素影响
3 上海水产品后市展望
    3.1 上海水产品供应市场展望
    3.2 上海水产品消费趋势展望
    3.3 上海水产品市场价格展望
4 相关政策建议
    4.1 推进水产养殖结构优化,促进水产养殖提质增效
    4.2 提升水产品保鲜加工技术,保障市场有效供应
    4.3 加强市场预警体系建设,多方协作抵御市场风险
    4.4 创新“互联网+”渔业,推动水产品新零售发展
    4.5 维护国际市场贸易稳定,满足多元化市场需求

(2)基于气象因素的水产品价格预测模型构建 ——以河蟹为例(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引言
    1.1 研究背景
    1.2 研究目的及意义
        1.2.1 研究目的
        1.2.2 研究意义
    1.3 文献回顾
        1.3.1 水产品价格波动规律
        1.3.2 影响水产品价格波动的因素
        1.3.3 水产品市场价格预测方法
        1.3.4 文献评述
    1.4 研究内容及论文结构
    1.5 研究方法及技术路线图
        1.5.1 研究方法
        1.5.2 技术路线图
    1.6 创新点
第二章 相关概念界定与理论基础
    2.1 概念界定
        2.1.1 水产品
        2.1.2 水产品价格
        2.1.3 水产品价格波动
    2.2 相关理论
        2.2.1 农产品供给理论
        2.2.2 农产品需求理论
        2.2.3 价格预测理论
        2.2.4 气候变化经济学
第三章 研究区域概况和数据来源
    3.1 河蟹养殖区
        3.1.1 无锡市概况
        3.1.2 无锡市水产养殖情况
    3.2 河蟹销售区
        3.2.1 上海市概况
        3.2.2 上海市水产品消费情况
    3.3 数据来源
第四章 河蟹价格变化的波动规律
    4.1 研究方法
        4.1.1 Holt-winters模型
        4.1.2 ARIMA模型
    4.2 模型估计及结果分析
        4.2.1 Holt-winters模型构建及预测结果
        4.2.2 ARIMA模型构建及预测结果
第五章 气象指标的选取
    5.1 Granger因果关系检验
    5.2 模型估计及结果分析
        5.2.1 上海市河蟹批发市场价格与无锡市各气象因素的格兰杰因果检验
        5.2.2 上海市河蟹批发市场价格对无锡市气象因素的敏感性分析
第六章 ARIMAX模型及模型预测精度的比较
    6.1 ARIMAX模型
    6.2 模型估计及结果分析
        6.2.1 气象因素与河蟹价格的ARIMAX模型
        6.2.2 三种预测模型误差比较分析
第七章 结论、对策建议及展望
    7.1 研究结论
    7.2 对策建议
        7.2.1 政府应加强气象和价格监测
        7.2.2 养殖户和销售商应积极应对气象变化
        7.2.3 完善水产品价格预测系统
    7.3 不足与展望
参考文献
附录
    (1)原始数据
    (2)上海市河蟹批发市场价格对无锡市气象因素(平均气温、平均降水)的敏感系数
    (3)代码
致谢

(3)G港集团水产业务发展战略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研究背景
    1.2 研究目的与意义
    1.3 国内外研究综述
        1.3.1 国外研究现状
        1.3.2 国内研究现状
    1.4 研究方法及内容
        1.4.1 研究方法和内容
        1.4.2 论文结构框架及技术路线
第二章 发展战略相关理论基础
    2.1 发展战略理论
        2.1.1 战略的概念
        2.1.2 发展战略的理论
        2.1.3 发展战略的制定和过程
    2.2 企业发展战略
    2.3 SWOT分析法
        2.3.1 优势与劣势分析(SW)
        2.3.2 机会与威胁分析(OT)
第三章 水产行业外部环境分析
    3.1 国际水产行业发展的宏观环境
    3.2 基于PEST的国内总体环境分析
        3.2.1 政治环境
        3.2.2 经济环境
        3.2.3 技术环境
        3.2.4 社会和文化环境
    3.3 广东水产行业发展环境
        3.3.1 广东渔业产量名列全国前茅
        3.3.2 广东水产品加工产业发展平稳
        3.3.3 广东水产品冷链物流快速发展
    3.4 本章小结
第四章 G港集团水产业务发展状况及分析
    4.1 G港集团基本情况及多元化业务发展趋势
    4.2 G港集团水产业务发展状况
        4.2.1 G港集团水产板块基本情况
        4.2.2 G港集团水产业务经营情况
    4.3 G港集团水产业务的SWOT分析
        4.3.1 优势
        4.3.2 劣势
        4.3.3 机遇
        4.3.4 威胁
    4.4 国内其他水产集团的成功经验
        4.4.1 上海水产集团有限公司
        4.4.2 浙江水产城象山渔贸发展有限公司
        4.4.3 G港水产业务与成功企业2018年主要指标对比
    4.5 本章小结
第五章 G港集团水产业务发展前景预测分析
    5.1 广州水产市场分析
        5.1.1 本地消费情况
        5.1.2 全国乃至世界提供交易情况
        5.1.3 全国与广州水产品人均消费额、消费量情况
    5.2 水产业务发展相关影响因素的单因素方差分析
        5.2.1 方差分析原理介绍
        5.2.2 单因素方差分析过程及结果
    5.3 全国与广州水产品人均消费支出及消费量预测
        5.3.1 全国与广州水产品人均消费支出预测
        5.3.2 全国与广州水产品人均消费量预测
    5.4 G港集团水产业务发展前景分析
    5.5 本章小结
第六章 G港集团水产业务发展的战略选择与实施
    6.1 战略思路
        6.1.1 战略思想
        6.1.2 发展思路
    6.2 战略选择
    6.3 战略目标
    6.4 战略实施
        6.4.1 近期战略实施
        6.4.2 远期战略实施
    6.5 战略保障措施
        6.5.1 近期规划保障措施
        6.5.2 远期规划保障措施
    6.6 本章小结
结论与展望
参考文献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取得的研究成果
致谢

(4)舟山水产品定价策略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研究背景及意义
        1.1.1 研究背景
        1.1.2 研究意义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1.2.1 国内研究现状
        1.2.2 国外研究现状
        1.2.3 国内外研究述评
    1.3 研究方法
        1.3.1 文献研究法
        1.3.2 调查研究法
    1.4 研究内容
    1.5 论文创新点
    1.6 研究的技术路线
第二章 相关概念和理论基础
    2.1 相关概念
        2.1.1 水产品
        2.1.2 定价
        2.1.3 价格
    2.2 相关理论
        2.2.1 价格理论
        2.2.2 供求理论
        2.2.3 商品流通理论
第三章 舟山水产品定价现状分析
    3.1 舟山水产品生产、流通、消费环节定价现状分析
        3.1.1 舟山水产品生产环节
        3.1.2 舟山水产品流通环节
        3.1.3 舟山水产品消费环节
    3.2 舟山水产品生产、流通、消费定价相关主体分析
        3.2.1 舟山水产品生产主体
        3.2.2 舟山水产品流通主体
        3.2.3 舟山水产品消费主体
    3.3 舟山水产品定价影响因素分析
        3.3.1 生产环节定价影响供给的因素分析
        3.3.2 流通环节定价影响供给的因素分析
        3.3.3 消费环节定价影响需求的因素分析
第四章 舟山水产品定价中存在的问题及原因
    4.1 舟山水产品定价存在的问题
        4.1.1 生产环节渔民被动接受定价
        4.1.2 流通环节批发市场价格信息传递滞后
        4.1.3 流通环节舟山水产品流通成本高
        4.1.4 消费环节零售市场定价不规范
        4.1.5 消费者被欺瞒定价
    4.2 舟山水产品定价存在问题的原因分析
        4.2.1 舟山渔民处于劣势地位
        4.2.2 舟山水产品批发市场流通体系不完善
        4.2.3 舟山水产品流通的相关建设不完善
        4.2.4 舟山零售市场定价的监督不到位
        4.2.5 舟山水产品价格信息的不对称
第五章 舟山水产品定价的改进策略
    5.1 完善生产环节现代渔业合作组织
        5.1.1 设置现代渔业合作组织试点
        5.1.2 设立渔业组织合作原则及合作模式
        5.1.3 为渔业组织营造良好发展环境
    5.2 鼓励多元化的水产品交易方式
        5.2.1 普及、宣传多元化交易方式
        5.2.2 重视发展水产品线上交易
    5.3 降低水产品成本
        5.3.1 大力发展“渔超对接”模式
        5.3.2 大力发展第三方物流
        5.3.3 “废物”利用减少水产品的浪费
    5.4 规范舟山水产企业的定价
        5.4.1 价格指数指导舟山企业定价
        5.4.2 企业选择合适的定价方法
        5.4.3 政府做好对定价的监督
    5.5 引导消费者对舟山水产品的适量需求
        5.5.1 建立水产品企业与消费者的互动渠道
        5.5.2 政府做好宏观把控
第六章 结论与展望
    6.1 结论
    6.2 研究不足与展望
参考文献
致谢
在读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及研究成果

(5)我国水产品市场交易规模影响因素研究 ——以银川市为例(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引言
    1.1 研究背景与意义
    1.2 研究内容与方法
    1.3 技术路线
    1.4 研究创新与不足
第二章 国内外研究动态
    2.1 关于市场与市场规模的研究
    2.2 关于市场交易规模影响因素的研究
    2.3 市场交易规模影响因素的研究方法
    2.4 关于水产品市场的研究
    2.5 文献评述
第三章 相关理论
    3.1 供求理论
    3.2 交易理论
第四章 银川市水产品交易现状分析
    4.1 我国水产品交易现状
        4.1.1 水产品产量与交易规模逐年递增
        4.1.2 水产品批发市场仍为主要流通渠道
        4.1.3 水产品批发市场成交量波动化
    4.2 银川市水产品交易现状
        4.2.1 银川成为西北地区重要的中心城市
        4.2.2 水产品集散地作用愈发明显
        4.2.3 水产品市场管理问题典型化
第五章 我国水产品交易规模影响因素的研究——基于AHP的分析
    5.1 水产品市场交易规模影响因素的确定
        5.1.1 外部环境因素
        5.1.2 社会因素
        5.1.3 经济因素
        5.1.4 技术因素
    5.2 水产品市场交易规模影响因素的定量分析
        5.2.1 建立影响因素的层次结构模型
        5.2.2 分层次构造判断矩阵及层次单排序
        5.2.3 水产品市场交易规模影响因素的综合权重
    5.3 结果与分析
第六章 基于引力模型的的区域水产品交易规模影响因素实证研究——以银川市为例
    6.1 银川市水产品交易规模影响因素的确定
    6.2 银川市水产品交易规模影响因素的定量分析
        6.2.1 引力模型的构建
        6.2.2 样本选择与数据来源
        6.2.3 结果与分析
第七章 研究结论与对策建议
    7.1 研究结论
    7.2 对策建议
        7.2.1 完善水产品交易相关政策,创造公平、安全的交易环境
        7.2.2 因地制宜调整水产品生产结构
        7.2.3 减少水产品流通环节,提高集散交易能力
        7.2.4 进一步提高水产品安全运输水平
        7.2.5 开展水产品推广宣传,提高水产品消费偏好
        7.2.6 综合考虑各项因素,合理规划水产品批发市场的布局
参考文献
致谢

(6)公司领办型合作社组织模式演变及利益机制研究 ——以青松水产专业合作社为例(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绪论
    1.1 研究背景与研究意义
        1.1.1 研究背景
        1.1.2 研究意义
    1.2 研究目标与研究内容
        1.2.1 研究目标
        1.2.2 研究内容
    1.3 论文章节结构
    1.4 研究方法与技术路线
        1.4.1 研究方法
        1.4.2 技术路线
    1.5 创新与不足
        1.5.1 可能的创新
        1.5.2 存在的不足
第2章 概念界定、理论基础与相关研究进展
    2.1 概念界定
        2.1.1 农民专业合作社
        2.1.2 公司领办型合作社
    2.2 理论基础
        2.2.1 规模经济理论
        2.2.2 产权理论
        2.2.3 交易费用理论
        2.2.4 收入分配理论
    2.3 相关研究进展
        2.3.1 国外文献综述
        2.3.2 国内文献综述
第3章 高淳区螃蟹产业现状
    3.1 螃蟹养殖规模
    3.2 固城湖螃蟹特性
    3.3 螃蟹产量及产值
    3.4 螃蟹销售市场
    3.5 高淳区政策支持
第4章 青松水产专业合作社组织模式演化
    4.1 螃蟹经纪人阶段
        4.1.1 产品选择
        4.1.2 专卖店经营
        4.1.3 专卖店购销模式
        4.1.4 问题分析
    4.2 标准化养殖阶段
        4.2.1 公司化经营
        4.2.2 标准化养殖
        4.2.3 “公司+农户”购销模式
        4.2.4 问题分析
    4.3 公司领办合作社阶段
        4.3.1 动因分析
        4.3.2 合作社具体情况
        4.3.3 合作社购销模式
        4.3.4 公司领办和大户牵头型合作社对比分析
    4.4 公司领办型合作社适用条件
        4.4.1 产品特性
        4.4.2 稀缺资源
    4.5 本章小结
第5章 青松水产专业合作社利益机制分析
    5.1 公司与农户的利润实现形式
        5.1.1 提高标准化程度,获得规模效益
        5.1.2 降低成本,提高收益
    5.2 合作社的服务联结
        5.2.1 统一农资购买
        5.2.2 统一技术服务
        5.2.3 统一销售服务
    5.3 合作社的产权安排
        5.3.1 合作社的股金构成分析
        5.3.2 合作社股金集中度分析
        5.3.3 合作社产权对收益的影响
    5.4 合作社利益分配机制
        5.4.1 《合作社法》规定的分配原则
        5.4.2 合作社分配制度的影响因素
        5.4.3 合作社初期的分配制度
        5.4.4 合作社当前的分配制度
    5.5 合作社发展存在的问题
        5.5.1 普通农户入社受限
        5.5.2 产权集中度高、入股要素单一
    5.6 本章小结
第6章 结论与建议
    6.1 主要结论
    6.2 政策建议
        6.2.1 加大农业龙头企业扶持力度
        6.2.2 鼓励合作社探索合适的发展模式
        6.2.3 加强外部监管
参考文献
附录
致谢

(7)金融化背景下农产品现货市场价格风险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引言
    1.1 问题的提出
    1.2 研究意义
    1.3 重要概念界定
        1.3.1 农产品金融化
        1.3.2 农产品期货与现货市场
        1.3.3 农产品价格风险
    1.4 研究目标与内容
        1.4.1 研究目标
        1.4.2 研究内容
    1.5 研究方法与技术路线
        1.5.1 研究方法
        1.5.2 技术路线
        1.5.3 研究框架
    1.6 研究创新与不足
        1.6.1 研究创新
        1.6.2 存在的不足
第2章 相关理论与研究综述
    2.1 相关理论
        2.1.1 市场风险理论
        2.1.2 市场整合理论
        2.1.3 金融化相关论述
    2.2 研究综述
        2.2.1 农产品金融化
        2.2.2 农产品现货市场价格风险评价
        2.2.3 农产品现货市场价格风险传导
        2.2.4 农产品现货市场价格风险防控
        2.2.5 文献简评
第3章 中国农产品现货市场发展概况及价格演变
    3.1 中国农产品现货市场发展概况
        3.1.1 中国农产品现货市场历史演进
        3.1.2 中国农产品现货市场发展现状
    3.2 中国农产品现货市场价格演变
        3.2.1 中国农产品定价机制变迁
        3.2.2 中国农产品现货市场价格总体情况
    3.3 本章小结
第4章 农产品现货市场价格波动中的金融化因素分析
    4.1 农产品金融化影响因素指标选取
        4.1.1 货币供应量
        4.1.2 通货膨胀
        4.1.3 汇率因素
        4.1.4 能源价格
        4.1.5 期货市场价格
        4.1.6 国际市场价格
    4.2 模型构建与数据说明
        4.2.1 实证模型构建
        4.2.2 数据说明
    4.3 农产品金融化影响因素实证分析
        4.3.1 相关检验
        4.3.2 模型形式选择
        4.3.3 农产品金融化实证结果
    4.4 本章小结
第5章 金融化背景下农产品现货市场价格风险评价
    5.1 金融化与农产品现货市场价格关系
    5.2 研究方法与数据说明
        5.2.1 研究方法
        5.2.2 数据说明
    5.3 农产品现货市场价格特征分析
        5.3.1 长期趋势分析
        5.3.2 季节波动分析
        5.3.3 循环波动分析
        5.3.4 不规则波动分析
    5.4 农产品现货市场价格风险水平实证分析
        5.4.1 数据处理与检验
        5.4.2 价格风险概率分布拟合
        5.4.3 价格风险测算结果
    5.5 本章小结
第6章 金融化背景下国内农产品期货市场对现货市场价格风险传导研究
    6.1 期货市场的价格发现功能
    6.2 农产品国内期货与现货市场价格特征分析
        6.2.1 期货与现货市场价格走势分析
        6.2.2 期货与现货市场价格描述性统计分析
    6.3 农产品国内期货对现货市场价格风险传导实证分析
        6.3.1 研究方法和模型构建
        6.3.2 数据说明与相关检验
        6.3.3 均值层面期现货市场价格关系
        6.3.4 国内期货对现货市场价格风险传导
    6.4 农产品国内期货对现货市场价格风险传导差异原因分析
    6.5 本章小结
第7章 金融化背景下国际农产品现货市场对国内现货市场价格风险传导研究
    7.1 农产品国际现货与国内现货市场价格特征分析
        7.1.1 国内外价格走势分析
        7.1.2 国内外价格描述性统计分析
    7.2 农产品国际现货对国内现货市场价格风险传导实证分析
        7.2.1 研究方法和模型构建
        7.2.2 数据说明与相关检验
        7.2.3 均值层面国内外市场价格关系
        7.2.4 国际现货对国内现货市场价格风险传导
    7.3 农产品国际现货对国内现货市场价格风险传导差异原因分析
    7.4 本章小结
第8章 金融化背景下农产品现货市场价格风险防控研究
    8.1 美国农产品现货市场价格风险管理措施
        8.1.1 政策管理工具
        8.1.2 市场管理工具
    8.2 欧盟农产品现货市场价格风险管理措施
        8.2.1 政策管理工具
        8.2.2 市场管理工具
    8.3 国际农产品现货市场价格风险管理经验借鉴
        8.3.1 完善的农产品期货市场体系
        8.3.2 成熟的农业保险制度体系
        8.3.3 市场化的农产品价格支持政策体系
    8.4 本章小结
第9章 研究结论与对策建议
    9.1 主要研究结论
    9.2 对策建议
参考文献
附录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主要研究成果
致谢

(8)中国农产品批发市场经营效率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1 导论
    1.1 选题背景
    1.2 研究目的与意义
        1.2.1 研究目的
        1.2.2 研究意义
    1.3 研究对象界定
        1.3.1 农产品批发市场
        1.3.2 农产品批发市场的类型
        1.3.3 农产品批发市场的功能
    1.4 理论基础
        1.4.1 流通企业理论
        1.4.2 农产品批发市场理论
        1.4.3 企业效率理论
    1.5 研究思路与内容
        1.5.1 研究思路
        1.5.2 研究方法
        1.5.3 研究内容
        1.5.4 数据来源
    1.6 研究创新之处
2 文献综述
    2.1 农产品批发市场经营效率的测量
        2.1.1 企业经营效率的内涵
        2.1.2 流通企业经营效率测量
        2.1.3 农产品批发市场经营效率测定方法
    2.2 农产品批发市场经营效率的影响因素
        2.2.1 信息化状况对批发市场经营效率的影响
        2.2.2 交易方式对批发市场经营效率的影响
        2.2.3 产权结构对批发市场经营效率的影响
        2.2.4 市场规模对批发市场经营效率的影响
        2.2.5 其他因素对批发市场经营效率的影响
    2.3 简要评述
3 中国农产品批发市场的发展状况
    3.1 农产品批发市场演进和发展
        3.1.1 农产品批发市场发展背景
        3.1.2 农产品批发市场发展阶段
    3.2 农产品批发市场发展总体现状
        3.2.1 农产品交易市场基本状况
        3.2.2 农产品批发市场发展状况
    3.3 农产品批发市场经营效率提升面临的困难
        3.3.1 土地等资源约束对批发市场规模效率提升的影响
        3.3.2 农产品流通方式的创新对批发市场技术效率提升的影响
        3.3.3 农产品市场国际化竞争加剧对批发市场经营效率的影响
        3.3.4 批发市场的盈利空间越来越小
    3.4 本章小结
4 中国农产品批发市场经营效率分析方法选择及模型构建
    4.1 中国农产品批发市场经营效率分析概述
    4.2 中国农产品批发市场经营效率的界定
    4.3 中国农产品批发市场经营效率分析方法选择
    4.4 数据包络分析方法(DEA)介绍
        4.4.1 DEA概述
        4.4.2 DEA经典模型推导
        4.4.3 采用DEA方法的优劣势分析
    4.5 中国农产品批发市场经营效率分析DEA模型构建
        4.5.1 DEA模型的选择
        4.5.2 投入与产出指标的选取
        4.5.3 决策单元样本数据的收集
        4.5.4 模型运行
    4.6 本章小结
5 中国农产品批发市场经营效率有效性分析
    5.1 农产品批发市场技术效率分析
    5.2 农产品批发市场纯技术效率分析
    5.3 农产品批发市场规模效率分析
    5.4 农产品批发市场规模收益类型分析
    5.5 农产品批发市场不同效率有效性对比分析
    5.6 农产品批发市场超效率分析与排序
    5.7 本章小结
6 中国农产品批发市场经营效率多角度分析
    6.1 不同区域的农产品批发市场经营效率分析
    6.2 不同发展阶段的农产品批发市场经营效率分析
    6.3 不同规模的农产品批发市场经营效率分析
    6.4 不同登记注册类型的农产品批发市场经营效率分析
    6.5 不同城乡区位分布的农产品批发市场经营效率分析
    6.6 不同经营类别的农产品批发市场经营效率分析
    6.7 本章小结
7 基于投影分析的中国无效农产品批发市场经营效率改进
    7.1 进行投影分析的必要性
    7.2 中国无效农产品批发市场投影分析
    7.3 中国农产品批发市场投入冗余率和产出不足率分析
    7.4 中国无效农产品批发市场参照集分析
    7.5 本章小结
8 中国农产品批发市场经营效率案例分析
    8.1 案例一: 技术效率有效市场——以吉首水果批发市场为例
        8.1.1 吉首水果批发市场概况
        8.1.2 吉首水果批发市场经营效率分析
        8.1.3 吉首水果批发市场未来经营效率提升路径
    8.2 案例二: 纯技术效率有效规模效率无效市场——以金华农产品批发市场为例
        8.2.1 金华农产品批发市场概况
        8.2.2 金华农产品批发市场经营效率分析
        8.2.3 金华农产品批发市场未来经营效率提升路径
    8.3 案例三: 规模效率有效纯技术效率无效市场——以宜春市赣西农产品批发市场为例
        8.3.1 宜春市赣西农产品批发市场概况
        8.3.2 宜春市赣西农产品批发市场经营效率分析
        8.3.3 宜春市赣西农产品批发市场未来经营效率提升路径
    8.4 案例四: 纯技术效率和规模效率均无效市场——以阜新市蔬菜农产品综合批发市场为例
        8.4.1 阜新市蔬菜农产品综合批发市场概况
        8.4.2 阜新市蔬菜农产品综合批发市场经营效率分析
        8.4.3 阜新市蔬菜农产品综合批发市场未来经营效率提升路径
    8.5 本章小结
9 国内外经验借鉴及启示
    9.1 投资建设主体
        9.1.1 政府主导投资建设
        9.1.2 市场主导投资建设
    9.2 市场交易方式
        9.2.1 对手交易
        9.2.2 拍卖交易
    9.3 盈利模式
        9.3.1 收取租金
        9.3.2 收取交易手续费
        9.3.3 对外投资
    9.4 服务对象和范围
        9.4.1 产地市场
        9.4.2 销地市场
        9.4.3 集散地市场
    9.5 启示
10 结论与政策建议
    10.1 结论
    10.2 政策建议
        10.2.1 推进农产品批发市场信息系统建设
        10.2.2 创新农产品批发市场交易方式
        10.2.3 探索公益性农产品批发市场建设
    10.3 研究展望
参考文献
附件: 农产品批发市场调研问卷
个人简介
导师简介
获得成果目录清单
致谢

(9)蔬菜产业发展政策效应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1 导论
    1.1 研究背景与研究意义
        1.1.1 研究背景与问题的提出
        1.1.2 研究的目的与意义
    1.2 概念的界定与研究对象
        1.2.1 概念的界定
        1.2.2 研究对象
    1.3 研究内容
    1.4 研究方法、技术路线与拟解决的关键问题
        1.4.1 研究的方法
        1.4.2 技术路线
        1.4.3 研究框架
        1.4.4 拟解决的关键问题
    1.5 可能的创新与不足
        1.5.1 可能的创新
        1.5.2 主要的不足与展望
2 理论基础与文献综述
    2.1 理论基础
        2.1.1 发达市场经济条件下的均衡价格理论
        2.1.2 市场失灵与公共财政职能理论
        2.1.3 准公共物品与福利经济学理论
        2.1.4 农业的弱质性与城乡反差协调理论
    2.2 文献综述
        2.2.1 国外有关蔬菜产业调控政策的研究进展
        2.2.2 国内蔬菜产业调控政策的相关研究
        2.2.3 文献简评
    2.3 理论分析框架
3 中国蔬菜产业调控政策概况
    3.1 国内蔬菜产业运行基本概况
    3.2 中央财政支持蔬菜产业良性运营的主要措施
        3.2.1 与蔬菜产业生产环节相关的调控政策
        3.2.2 与蔬菜产业流通环节相关的调控政策
        3.2.3 与蔬菜产业其他环节相关的调控政策
    3.3 我国地方政府财政支持蔬菜产销经营活动的政策措施
        3.3.1 对菜品生产环节的扶持政策
        3.3.2 对菜品流通环节的支持政策
    3.4 各级财政支持体系的成效与不足
        3.4.1 各级财政支持体系的成效
        3.4.2 各级财政支持体系的不足
    3.5 本章小结
4 中国蔬菜产业调控政策发展与影响因素分析
    4.1 国内蔬菜产业调控政策演变历程
    4.2 国内蔬菜产业调控政策影响因素分析
        4.2.1 影响蔬菜产业调控政策制定的因素
        4.2.2 影响蔬菜产业调控政策执行的因素
    4.3 本章小结
5 基于事件分析法的国内蔬菜价格调控政策效应分析
    5.1 实证模型介绍
        5.1.1 事件分析法的基本原理
        5.1.2 Hodrick-Prescott Filter分析的基本原理
    5.2 数据来源与变量选择
    5.3 蔬菜产业调控政策对相关价格影响的模型估计
        5.3.1 2000年以后蔬菜生产环节政策效应的模型估计
        5.3.2 2000年以后蔬菜流通环节政策效应的模型估计
        5.3.3 2000年以后其他环节政策效应的模型估计
    5.4 蔬菜产业调控政策的外生性检验——“目标定位分析法”
    5.5 研究小结
6 基于差分模型的案例分析—产业调控政策对蔬菜价格走势影响
    6.1 理论框架与模型介绍
    6.2 基于差分模型的典型案例选取
        6.2.1 实施调控政策条件下的蔬菜市场价格真实走势
        6.2.2 假设未实施调控政策条件下的蔬菜市场价格走势预测
        6.2.3 典型调控政策的选取
    6.3 政策发生对菜价影响的政策案例分析
        6.3.1 2006年调控政策缺位、助推菜价上昂
        6.3.2 2008年为确保蔬菜消费、政府平抑菜价
        6.3.3 2010年为促进蔬菜生产、政策助推菜价
    6.4 本章小结
7 国际蔬菜产业调控政策评述与借鉴
    7.1 美国蔬菜产业调控政策及评价
        7.1.1 蔬菜产业基本情况
        7.1.2 蔬菜产业调控政策背景与发展历程
        7.1.3 政策概览
        7.1.4 政策效果及评价
    7.2 欧盟蔬菜产业调控政策及评价
        7.2.1 蔬菜产业发展现状
        7.2.2 蔬菜产业调控政策出台背景与发展历程
        7.2.3 具体的调控政策
        7.2.4 政策效果
    7.3 日本蔬菜产业调控政策及评价
        7.3.1 蔬菜产业基本现状
        7.3.2 蔬菜产业调控政策发展历程
        7.3.3 具体的调控政策
        7.3.4 政策效果
    7.4 本章小结
8 研究结论与政策建议
    8.1 研究结论
    8.2 政策建议
        8.2.1 转变调控方式:建立以市场机制为主的蔬菜产业政策体系
        8.2.2 革新调控手段:重点推行蔬菜市场化调控制度
参考文献
附录1 蔬菜产业相关的调控政策概览
附录2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参与的相关课题与研究成果
致谢

(10)蔬菜价格形成及传递机制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1 引言
    1.1 研究背景、问题的提出与研究意义
        1.1.1 中国蔬菜产业:创造巨大效益的产业
        1.1.2 中国蔬菜价格:问题与挑战
        1.1.3 研究问题提出与研究意义
    1.2 研究对象、思路、目的及主要内容
        1.2.1 研究对象界定及使用范围
        1.2.2 研究思路
        1.2.3 研究目的及主要内容
    1.3 研究方法与技术路线
        1.3.1 研究方法
        1.3.2 技术路线
    1.4 可能的创新与不足
        1.4.1 可能的创新
        1.4.2 不足与展望
2 相关理论及研究综述
    2.1 相关理论
        2.1.1 价格形成理论
        2.1.2 价格传递理论
    2.2 文献综述
        2.2.1 价格形成的文献回顾
        2.2.2 价格传递的文献回顾
        2.2.3 简评
    2.3 蔬菜价格形成及传递的理论分析框架
3 中国蔬菜价格特征及问题
    3.1 中国蔬菜价格总体特征
        3.1.1 中国蔬菜价格在波动中上升
        3.1.2 中国蔬菜价格波动剧烈
        3.1.3 中国蔬菜价格波动频繁
        3.1.4 中国蔬菜价格季节性波动特征
        3.1.5 中国蔬菜价格周期性波动特征
    3.2 中国蔬菜价格具体特征
        3.2.1 分环节蔬菜价格特征
        3.2.2 分品种蔬菜价格特征
        3.2.3 分地区蔬菜价格特征
    3.3 中国蔬菜价格存在的问题及原因
        3.3.1 中国蔬菜价格存在的问题
        3.3.2 中国蔬菜价格存在问题的原因
    3.4 本章小结
4 我国蔬菜价格形成机制
    4.1 我国蔬菜价格形成机制理论框架
        4.1.1 蔬菜价格形成机制概念界定
        4.1.2 蔬菜价格形成机制的构成及其运行机理
        4.1.3 现阶段我国蔬菜价格形成机制内涵及影响因素
        4.1.4 现阶段我国蔬菜价格形成机制的问题
    4.2 完全竞争市场下蔬菜价格形成的理论模型
        4.2.1 蔬菜生产者市场均衡
        4.2.2 蔬菜消费市场均衡
        4.2.3 蔬菜中间商市场均衡
        4.2.4 蔬菜生产者市场、中间商市场和消费者市场的均衡
    4.3 非完全竞争市场下蔬菜价格形成的理论模型
    4.4 中国蔬菜价格形成机制参数拟合
        4.4.1 理论模型的参数拟合
        4.4.2 外生冲击对蔬菜价格、产量和消费量的影响
        4.4.3 外生冲击对蔬菜生产者价格与消费者价格传递的影响
        4.4.4 关于蔬菜价格放大效应的验证
    4.5 我国蔬菜价格形成案例研究:以山东寿光和金乡为例
        4.5.1 山东寿光蔬菜价格形成:基于蔬菜产业链跟踪调查
        4.5.2 山东金乡大蒜价格形成机制案例
    4.6 本章小结
5 我国蔬菜价格传递机制
    5.1 蔬菜价格传递机制内涵及模式
    5.2 品种视角下蔬菜价格传递
        5.2.1 品种间蔬菜价格传递的内涵及特征
        5.2.2 品种间蔬菜价格传递效应研究方法:BEKK模型
        5.2.3 品种间蔬菜价格传递效应的实证研究
    5.3 产业链视角下蔬菜价格传递
        5.3.1 蔬菜产业链各环节价格传递的内涵及特征
        5.3.2 蔬菜产业链各环节价格传递的研究方法
        5.3.3 蔬菜产业链各环节价格传递的实证研究
    5.4 空间视角下蔬菜价格传递
        5.4.1 蔬菜价格空间传递的运行机理及价格空间分布特征
        5.4.2 蔬菜价格空间传递的研究方法:空间计量模型
        5.4.3 蔬菜价格空间传递的实证研究
        5.4.4 “南菜北运”背景下我国蔬菜市场空间整合
    5.5 本章小结
6 研究结论与对策建议
    6.1 研究结论
        6.1.1 关于蔬菜价格形成机制研究结论
        6.1.2 关于蔬菜价格传递机制研究结论
    6.2 对策建议
        6.2.1 完善蔬菜价格形成机制
        6.2.2 整合蔬菜价格传递机制
参考文献
附录1 寿光产业链跟踪调研问卷
附录2 2003-2015年有关蔬菜调控政策一览表
附录3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发表论文和参与科研情况
致谢

四、全国部分城市水产品批发市场价格行情(论文参考文献)

  • [1]提质增效背景下上海水产品市场分析与后市展望[J]. 王丽媛,马莹,邵芳,马佳. 上海农业学报, 2020(05)
  • [2]基于气象因素的水产品价格预测模型构建 ——以河蟹为例[D]. 张静怡. 上海海洋大学, 2020(02)
  • [3]G港集团水产业务发展战略研究[D]. 万柏玲. 广东工业大学, 2020(02)
  • [4]舟山水产品定价策略研究[D]. 马小洁. 浙江海洋大学, 2019(03)
  • [5]我国水产品市场交易规模影响因素研究 ——以银川市为例[D]. 李坚遥. 上海海洋大学, 2019(03)
  • [6]公司领办型合作社组织模式演变及利益机制研究 ——以青松水产专业合作社为例[D]. 管蕊蕊. 南京农业大学, 2019(08)
  • [7]金融化背景下农产品现货市场价格风险研究[D]. 张有望. 华中农业大学, 2019(01)
  • [8]中国农产品批发市场经营效率分析[D]. 马林林. 北京林业大学, 2017(04)
  • [9]蔬菜产业发展政策效应研究[D]. 高群. 华中农业大学, 2016(04)
  • [10]蔬菜价格形成及传递机制研究[D]. 肖小勇. 华中农业大学, 2015(04)

标签:;  ;  ;  ;  ;  

全国部分城市水产品批发市场报价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