巡航:一种新的身心健康感

巡航:一种新的身心健康感

一、游轮之旅:全新身心健康感受(论文文献综述)

申琳[1](2020)在《泛娱乐时代我国儿童IP运营研究》文中认为自从2014年文化部发布的《2013中国网络游戏市场年度报告》中正式提出了“泛娱乐”这个概念以后,“泛娱乐”这个词就迅速席卷互联网,并发展成为一大浪潮,而IP(Intellectual Property)在文学、影视、动漫、游戏等多个领域大热,形成井喷现象。文化IP的商业化让更多的资本充实起来,内容产业得到了多维度、多层面的开发。同样,在国家政策支持与新消费观念形成的双重作用下,国内儿童产业也出现新的发展机遇,儿童市场的多元化发展需求巨大,如果用IP将儿童文学、动漫、影视、游戏、教育等多内容形式串联起来,不仅能满足儿童市场的多元化发展,而且可以帮助产业打通整个儿童生态链。不过,在对优质内容的海量需求之下,优质儿童IP依旧屈指可数。其实,经过几千年文化传承,我国诞生了许多很好的儿童IP,而且随着移动互联网的发展与技术的创新,我国也具备了很好的讲故事、艺术创意及技术制作等能力,尤其是我国在5G技术上处于世界领先位置,这些对儿童IP发展而言,都是非常好的优势。但是,一个成功的IP是由IP本身的内涵及其变现形式共同决定的,而我国很多经典的儿童IP由于诸多原因,更多情况是被一次性消费,尤其欠缺儿童IP周边的生产与运营能力,最终无法形成完善的产业链,慢慢淡出时代与市场。而有些儿童IP则因为价值本身没有那么高,且缺乏长久生命力,却硬生生地被大资金、大平台强势导流,以商业化的思路运营,甚至为了迎合市场而开始批量“生产”,彻底脱离了IP价值最本质的东西,虽能取得一时的成效,却也终究无法获得持久的生命力与市场价值。本论文主要研究儿童IP在泛娱乐时代的运营模式。论文分为四大部分:第一部分,主要阐释儿童IP开发的内涵。在理清相关重点概念的基础上,分析“泛娱乐”背景下儿童IP与成人IP的关系,界定儿童IP与儿童文学的关联,并描述我国儿童IP的发展现状;第二部分,总结泛娱乐时代我国原创儿童IP的发展状况并重点分析其运营模式。在描述我国逐步形成完善的泛娱乐产业链的基础上,将我国儿童IP的发展纳入泛娱乐产业链进行考察,并特别强调了我国儿童IP意识在历史上的普遍缺失。在此基础上,立足于我国儿童IP的发展现状,对我国目前比较成功的儿童IP三大领域——儿童动画IP、儿童漫画IP、儿童游戏IP——的运营模式逐一进行了分析;第三部分,主要分析国外优秀的儿童IP运营模式,具体考察了哈利波特、精灵宝可梦、小猪佩奇等全球顶尖的儿童IP,也对迪士尼全产业链运营进行了总结。国外儿童IP运营模式与儿童IP产业链相对而言较为成熟,对我国儿童IP运营与发展具有较强的借鉴意义。第四部分,主要考察分析我国儿童IP面临的问题,总结我国儿童IP运营模式的三大阶段,并在此基础上提出相应的解决策略。

王蒙[2](2020)在《笑的风》文中提出致读者二○一九年七月八月,我写完中篇小说《笑的风》近八万字。同年十二月发表于《人民文学》杂志。杂志卷首语特别提到,此作"是一篇显然具有长篇容量的中篇小说"。二○二○年一月、二月,《笑的风》分别被《小说选刊》与《小说月报》选载。同时出现了一个在我写作史上前所未有的情况,发表与选载后的小说,把我自己迷上了,抓住了。我从发表出来的文本中,发现了那么多蕴藏

程姗姗[3](2020)在《基于教育视野下儿童真人秀节目策划研究 ——兼论个人策划案《来吧!研学夏令营》》文中研究说明随着互联网不断的发展进步,儿童接触电视节目的用时增多,角色转变从最初的“观看者”到积极“参与者”。类型多样的儿童电视节目大放异彩,在不断吸收电视节目带来的新鲜、娱乐、有趣等“快感”的同时,儿童观看并开始逐步参与电视节目制作。真人秀节目在近十年的发展中成为综艺节目的重要组成部分,儿童参加真人秀这种“半演出”的节目形式人数也越来越多。在儿童与电视节目之间的关系从“需求不够”到“需求过多”之间怎样取得平衡?如何让孩子不过分沉迷于电视,而是通过电视节目获取更多有价值的教育知识?如何让孩子从电视节目的观看者到参与者再到获益者?在这样一个多元化的新媒体发展形态中,本文以儿童真人秀节目为研究对象,对儿童真人秀节目的发展、类型、教育价值缺失与实现等不同的方面进行解析。本论文所涉及的节目界定为在儿童的阶段性成长过程中有明显的教育指引作用的真人秀共涉及四个部分。第一章:教育视野下儿童真人秀初创期、探索期、成熟期发展变化以及真人秀节目“真”和“秀”两个方面的策划研究。第二章:《带我去远方》、《大冰小将》、《我们长大了》不同年龄阶段的儿童真人秀个案分析。第三章:儿童真人秀节目中教育价值缺失和呈现,缺失如儿童隐私的暴露、儿童主体性消解、儿童成为文化消费品三个方面。第四章:针对个人策划案儿童教育观察类真人秀《来吧!研学夏令营》分析。本论文选取的案例更多的探讨2015年至2019年之间具有教育研究价值的儿童真人秀节目。

陈瑞霞[4](2020)在《旅游对幸福感的影响研究 ——基于旅游者和目的地居民视角的两个实证》文中研究说明幸福是人类的终极追求目标。特别是随着经济的发展和物质的繁荣,人们开始从单纯追求基本需求的满足转向关注幸福。越来越多的政府机构和政策制定者开始认识到,通过幸福感来评价社会进步、社会发展和政府政策等,而不是仅仅通过经济产出如GDP等指标,是一种更为有效和更有意义的方式。例如,联合国开发计划署(UNDP)在《1990年人文发展报告》中提出利用人类发展指数(Human Development Index)来衡量联合国各成员国经济社会发展水平。2012年6月,联合国大会将每年的3月20日确定为“国际幸福日”,强调了幸福是全世界人类生活的普世目标和愿望,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随着我国旅游市场的不断繁荣,旅游业已成为国民经济的战略性支柱产业。就个人而言,旅游也成为了人们获得幸福的重要途径,对于生活质量的提高意义重大。在2018年全国旅游工作会议上,旅游被确定为“五大幸福产业”之首,与文化、体育、健康、养老产业共同构成五大幸福产业,体现了旅游业对于国民幸福所起的重要功能和作用。可以说,旅游体现了人们对美好生活的追求,是衡量幸福感的重要指标。不过,世界范围内的旅游幸福感研究才短短十几年的时间。目前的研究主要利用结构方程模型,从旅游体验或旅游活动的视角,来研究旅游对幸福感的影响。在幸福经济学研究中,关于旅游对幸福感的影响研究才刚刚开始,已有研究证明了旅游停留时间正向影响旅游者幸福感,但还未从消费支出的视角进行研究。而在我国学术界,关于旅游幸福感的研究还比较少,尚未形成系统理论。旅游作为消费的一种,其消费支出和旅游者幸福感的关系是什么样的?其中有哪些影响机制?以上问题还没有答案。此外,根据供求理论,旅游者的消费转化为目的地的旅游收入。地区旅游收入是目的地旅游发展水平的重要指标,也是目的地经济的重要组成部分。由于旅游活动是旅游者从居住地到目的地的空间移动,除了地区旅游收入以外,旅游人次也是旅游发展水平的另一个重要指标。根据利益相关者理论,旅游者和目的地居民都是旅游系统中不可缺少的部分,旅游幸福感不仅仅指旅游者的幸福感,也包括目的地居民的幸福感。因此,除了研究旅游消费对旅游者幸福感的影响外,研究旅游发展对目的地居民幸福感的影响也非常必要。但从现有研究来看,还未有研究立足于旅游消费支出,从旅游者和目的地居民双视角来分别研究旅游对幸福感的影响。本研究立足于旅游消费视角,利用中国家庭追踪调查(CFPS)2012-2016数据,主要通过面板固定效应模型和面板分位数回归等方法分别就旅游消费支出对旅游者幸福感的影响,以及地区旅游收入和旅游人次对目的地居民幸福感的影响进行了两项实证研究。研究一是旅游消费对旅游者幸福感的影响。结果表明,旅游消费对旅游者幸福感的影响呈现倒U型,即随着旅游消费的提高,旅游者幸福感增加;但当旅游消费高于一定临界值时,随着旅游消费的增加,旅游者幸福感降低。原因是随着旅游消费的增加,旅游次数增加,旅游半径扩大。根据期望水平理论和享乐适应理论,旅游的享乐性和新颖性减少,而旅游期望、旅游压力和旅游倦怠感增加,所以幸福感增长变慢。同时,由于旅游的消费属性,旅游消费可能挤占了其他消费。因此,当旅游消费增加到一定值时,反而降低了幸福感。在影响机制上,旅游消费通过健康、社会联结和自信影响旅游者幸福感,揭示了旅游的健康增强效应和社会效应。通过分群体回归发现,旅游消费对旅游者幸福感的影响在中等收入群体中成立,但在低、高收入群体中不成立;旅游消费对旅游者幸福感的影响在城镇居民和农村居民之间均呈现显着的倒U型;旅游消费对旅游者幸福感的倒U型影响对于东部地区的旅游者不成立,但对中部地区和西部地区的旅游者成立;旅游消费对旅游者幸福感的影响对于女性旅游者成立,而对于男性旅游者不成立。研究二是地区旅游收入和旅游人次对目的地居民幸福感的影响。研究发现,地区旅游收入对目的地居民幸福感有显着的正向影响,而旅游人次对目的地居民幸福感有显着的负向影响。在影响机制上,经济增长、健康和个人收入水平在其中起着中介作用,揭示了旅游的健康增强效应和经济效应。在分群体回归中,地区旅游收入对中、低收入居民幸福感有显着正向影响,对高收入居民幸福感没有显着影响;对城镇居民的幸福感没有显着影响,而对农村居民的幸福感有显着正向影响;旅游收入对于东部居民的幸福感有显着负向影响,而对于中部和西部居民的幸福感有显着正向影响;旅游收入对男性居民的幸福感有显着的正向影响,而对女性居民的幸福感没有显着影响。旅游人次对目的地居民幸福感的负向影响非常显着,在以上所有群体中均成立。本文的创新之处有以下三点:第一,从旅游消费入手,研究旅游消费对旅游者幸福感的影响以及旅游发展对目的地居民幸福感的影响,研究视角新。目前从幸福经济学的角度对旅游的幸福感影响研究还相对贫乏,特别是还未从旅游消费支出、地区旅游收入和旅游人次视角,研究旅游对旅游者和目的地居民幸福感的双重影响。本文把旅游业放入居民幸福感提升的大框架下,拓宽了幸福感研究视野,是对幸福经济学研究的深化。第二,结合旅游的健康属性、经济属性和社会属性,研究旅游消费对旅游者幸福感的影响以及旅游发展对目的地居民幸福感的影响,研究思路新。本文以健康、社会联结和自信为中介,研究旅游消费支出对旅游者幸福感的影响路径,揭示了旅游对旅游者的健康效应和社会效应。此外,本文以健康、经济增长和个人收入水平为中介,研究地区旅游收入和旅游人次对目的地居民幸福感的影响机制,揭示了旅游对目的地居民的健康效应和经济效应。可以看出,本文提供了一种新的研究思路,丰富了旅游幸福感研究。第三,把心理学、社会学和经济学结合起来,以面板数据为基础,采用多种计量经济学分析方法来研究幸福感,研究方法新。基于心理学和社会学相关理论,提出旅游影响幸福感的有关研究假说,采用多种计量经济学分析方法来进行验证。目前,在我国国民幸福感研究中,多采用截面数据,所得信息有限。特别是在旅游目的地居民幸福感的研究上,相关研究刚刚开始,多以某具体的旅游目的地为例,通过对其周边居民进行访谈或自编问卷调查的方式获得有关数据,所得样本有限,并且没有进行追踪调查,可能造成重要信息漏损。而本次研究利用中国家庭追踪调查2012-2016数据,通过匹配地区旅游宏观数据和个人幸福感等微观数据的方法,构建省级面板数据,利用面板固定效应模型、面板分位数回归、面板有序Probit和混合OLS回归等计量经济学方法,研究旅游消费对旅游者幸福感的影响,以及地区旅游收入和旅游人次对目的地居民幸福感的影响,具有较强的学术创新性和现实意义。

杨钦钦[5](2020)在《移动媒体工具对游客旅游交往行为的影响 ——前导因素与作用机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以智能手机为代表的移动媒体工具为旅游业带来了变革性的影响,促进了游客交往行为模式的改变。一方面,移动信息技术已经介入到游客旅游活动过程当中,移动技术的介入重塑了游客交往行为的形式和范围,构建的虚拟社区平台拓展了游客交往的时间维度与空间维度,使得游客在旅游过程中能够随时随地实现日常世界与旅游世界的信息切换;另一方面,智能手机的使用也会使得游客“疏忽性失明”,也可以说智能手机的使用会造成游客的“缺席”,即当游客的关注点过度集中在移动设备上时,会造成对旅游过程的忽视。智能手机的使用已经成为移动信息技术发展背景下的必然趋势,从移动媒体工具介入的性质,如时间性介入、功能性介入等角度系统揭示移动媒体工具对游客交往行为的影响机制,深入探究移动技术对旅游业带来的影响,并对旅游目的地发展模式进行深入探讨具有重要的理论与实践意义。由此,研究基于社会交往理论、差序格局理论、注意力恢复等理论探究了移动媒体工具介入对游客交往行为影响的前导因素与后果机制。研究综合采用了访谈法、扎根研究方法等定性研究方法与问卷调查法、数量统计方法等定量研究方法,重点从理论构建(探究了移动媒体工具介入过程及前因、后果机制的理论模型)和实证研究(移动媒体工具介入的前因机制、移动媒体工具介入对游客交往行为的作用机制)等两个角度展开研究。研究期望通过定性研究提出理论模型、定量研究验证理论模型,以实现对“移动媒体工具介入对游客交往行为影响机制”的系统揭示。整个研究以智能手机为研究对象,并结合目前移动技术的发展对旅游业带来的影响,实现对旅游目的地的发展模式的深入探讨。研究的主要结论包括:第一,研究对移动媒体工具与游客交往行为的关系结构进行了系统构建,具体来看,研究认为:(1)移动媒体工具在旅游活动过程中的介入过程主要表现在时间性介入与功能性介入,其中功能性介入包括了信息功能使用、娱乐功能使用与社交功能使用;(2)根据移动媒体工具介入对交往行为带来的影响将游客的交往行为分为“亲密关系”之间的交往、“陌生关系”之间的交往和“自我关系”的交往三个层次;(3)研究构建了移动媒体工具介入的前导因素(景物无聊度、社交孤独、日常使用习惯、环境与情境因素、工具本身的趣味性与有用性等)→介入性质(时间性介入与功能性介入)→交往行为(交往数量)→交往情感(亲密度、信任感和恢复感)的影响过程模型。第二,移动媒体工具介入的前导因素实证分析表明:(1)日常使用习惯、旅游审美视域、旅游社交孤独感、行为态度、主观规范与知觉行为控制等因素对游客旅游过程中智能手机的使用行为具有显着的直接影响作用;(2)游客对移动媒体工具使用行为的理性认知(行为态度、主观规范与行为控制)在众多情境因素(日常使用习惯、旅游审美视域)与游客旅游中的智能手机使用实际行为之间具有并列式中介作用;(3)社交孤独会破坏游客对旅游目的地的审美认知,当游客对旅游目的地的美学特征不感兴趣时,在对智能手机使用的行为态度和主观规范的正向影响下会进一步增加游客智能手机的使用频率。第三,移动媒体工具介入游客旅游交往行为的作用机制实证分析表明:(1)智能手机使用频率越高的游客与同伴之间的交往数量越少,亲密度感知水平也越低;而智能手机使用频率与陌生关系层面的陌生关系交往数量、信任感以及自我恢复感之间的影响关系不显着;(2)游客使用智能手机的方式(智能手机的不同功能)会对游客的交往行为产生差异化的影响。文章假设游客在旅游过程中智能手机的使用会对游客的交往行为、交往情感与游客的恢复感产生负面的影响,而研究证明,仅智能手机的娱乐使用会对游客的亲密度感知产生负面影响,除此之外,信息使用和社交使用对游客的交往行为、交往情感均具有显着的正向影响;(3)交往行为是交往情感产生的重要前提之一,并且,不同层次的交往情感之间具有互动效应。具体来看,熟人关系的交往数量影响熟人关系情感(亲密度),陌生关系交往数量影响陌生关系情感(信任感);而熟人关系交往数量和交往情感,陌生关系交往数量和交往情感对自我恢复感具有显着的正向影响。研究的创新与贡献主要包括:(1)研究构建了移动媒体工具介入与游客交往行为的关系结构模型,厘清了移动媒体工具介入游客旅游交往行为的前因与后果机制,为移动技术介入的相关研究提供了研究基础;(2)研究揭示了多因素作用下移动媒体工具的介入过程,通过统计数据验证了移动媒体工具介入机制的合理性,揭示了使用习惯与旅游情境因素在游客行为响应机制中的重要影响作用,研究还结合了计划行为理论对游客智能手机使用行为进行研究,是对计划行为理论的拓展性研究;(3)研究结合差序格局理论与Pearce旅游人际关系研究进一步对游客交往关系进行分类,是对游客交往行为的拓展性研究,是对移动技术介入背景下游客交往行为分类的创新性研究;(4)研究验证了智能手机等移动媒体技术的使用频率与游客交往行为之间的相关,以及智能手机不同功能性使用对游客交往行为带来的差异化影响,是对移动技术介入研究的进一步拓展;(5)研究还对游客不同层次交往行为之间的互动效应进行了验证,其结果有利于丰富游客的交往行为理论。

张文琪[6](2019)在《“风景”与中国电影美学的四重建构(1984—2018)》文中提出“风景”(landscape),是人类对自然的经验和想象,是意识形态之所在,是文化之所在。电影导演通过镜头对大自然进行“取景(框架)”,从而在银幕上制造出风景,这些风景既能提供审美愉悦,又能完成概念超越。华语电影史上,费穆、胡金铨、李安等几代影人在其电影作品中均承袭古典美学传统,突出景物描写的重要性。1984年,影片《一个和八个》与《黄土地》横空出世,“风景”一跃成为影片的主体,自此,“风景”在中国大陆电影中以前所未有之势形成了不间断的、变奏的、独特的美学和文化系统。然而“风景与电影”迄今仍然是电影研究中一个尚未被开发的领域。本文将西方风景理论与中国古典美学中的“景”进行合理嫁接,探讨自1984年以来中国大陆电影中的风景如何通过诗意审美、民族记忆、现实批判、奇观物恋等层面,呈现中国社会的真实图景,进而超越人物和情节,对构建中国现实影像产生决定性作用。论文主体部分包括四章内容:第一章围绕风景的“诗意审美”功能,论述它如何被运用到中国电影美学的建构过程中。风景在中国电影中呈现出两大审美形态——“荒寒”与“婉约”,这对概念是基于王国维提出的“壮美”与“优美”发展而来,亦是对古代画论的一次电影转化。由于古典美学,尤其是古代画论的充分介入,布局、色彩、景别、画幅等镜头语言以更具中国性的方式去呈现风景。当今社会的新媒体、新技术正在为中国电影中的风景带来新变化,其中包括动画片及CG技术制造的虚拟风景。第二章参照西蒙·沙玛在其着作《风景与记忆》里直接以“木、水、石”结构章节的方法,以土、山、水三大意象为切口,深入分析中国电影中的风景如何完成民族记忆和历史认同。本章从女娲抟土造人的神话和“地母意识”开始,标举“土地”在民族记忆中的灵魂地位,通过“第五代”导演的历史记忆和土地寓言、新生代导演镜头中的现实剖白和土地真实,构建关于电影“真实感”的对照性阐述。中国山岳崇拜在电影中的投射,仍然存在于“第五代”与新生代之间,在陈凯歌的《孩子王》和忻钰坤的《暴裂无声》中以寓言和真实的面目分而示人。中华水崇拜的民族寓言在新旧两个时代分别标示着迥异的民族和个人身份认同,《炮打双灯》进行着“秩序”话语的重复讲述,《长江图》则是一段溯流(长江)而上的男性苦旅。第三章关照风景在中国电影中的现实批判问题,笔者归纳出三大批判对象——城市神话、国家意志神话和乡村桃源神话。霍建起的《那山那人那狗》强调反城市、反现代的伦理学和地理学意涵,中国古代文士的“桃源情结”被重提。娄烨《苏州河》讲述城市神话的幻灭故事,继续着80年代末、90年代初电影中开始的“反城市”意识。在贾樟柯的前期作品中,风景是“缺席”或“去审美化”的,《三峡好人》终于一定程度上恢复美学价值,用“流动的风景”去记录国家意志神话的强势在场,而《江湖儿女》则人为地隐匿了三峡风景的存在感和批判性。“第六代”执着于一种去审美化、政治化的美学理想,将社会现实进行就地解剖,批判成了他们的基调,新生代亦毫不示弱,他们热衷于以一种诙谐的、魔幻现实主义的方式将中国农村中的阴暗面撕开给观众看。第四章是在工业主义和消费社会背景下,分析风景在中国电影中的奇观化与物恋化。从《英雄》到《影》,张艺谋不断运用欲望化的风景创建“色彩乌托邦”和“场景拜物教”。中国城市电影也在不遗余力地进行风景生产,在风景的商业进化史上,“跨地性”更是将它延展为全球化的消费主义拓殖。作为中国民族电影的一个重要分支,藏语电影正在进行“景观化”与“去景观化”的美学角力,其中境外藏族或非藏族电影人、国内非藏族电影人,对藏地风景进行符号化、景观化处理,而由土生土长的藏族电影人编剧和导演的“新藏族电影”则在刻意规避藏地风景,着重去探讨现代社会中藏地人民所面临的困厄与救赎。

杨青[7](2019)在《《纠正》的异化主题研究》文中研究说明乔纳森·弗兰岑(Jonathan Franzen 1959一)是美国当代着名小说家、随笔作家。他凭借小说《纠正》(The Corrections,2001)一举成名,获得了 2001年美国国家图书奖、全国书评家协会奖和沙龙图书奖,2003年布克奖和英国詹姆斯·泰特·布莱克纪念奖。《纠正》是一部久违了的美国小说巨着,美国作家迈克尔·坎宁安认为《纠正》的巨大成就足可与托马斯·曼的《布登勃洛克一家》和德里罗的《白噪音》比肩。然而,这本内涵极丰富、研究价值极高的小说在国内并没有引起学者的重视。目前,学术界对《纠正》的主题研究还不够深入,尚未有人对其主题做专题性的研究或从异化的角度对其进行解读。因此本文运用西方马克思主义批评、精神分析批评、女性主义批评、社会-历史批评、比较文学等批评方法,从人与社会关系的异化、人与人关系的异化、人与自然关系的异化、人与自我关系的异化四个方面去解读其异化主题,并从个人和社会两个方面探讨《纠正》异化主题的形成原因。最后,本文还将探讨乔纳森·弗兰岑小说的社会批判性。本文分为绪论、正文、结语三个部分,其中正文部分又分为五章。绪论部分从选题缘由、国内外研究现状、选题意义与研究方法三个方面展开。第一章从资本主义制度、消费主义文化和科技三个方面分析《纠正》中人与社会关系的异化。首先分析资本主义制度对人的异化:私有制造成了立陶宛的贫穷、混乱和美国企业主的自私贪婪;立陶宛的民主选举充满了虚伪与血腥,群众只是被政客愚弄和利用的对象;货币拜物教使美国人民疯狂追逐金钱,把财富凌驾于人性之上;经济危机使人们陷入了饥饿与贫穷之中,给人留下了可怕的心理阴影。其次分析消费主义文化对人的异化,在消费主义文化的影响下,人们贪慕虚荣、追求享乐,为消费而消费,成为物的奴隶。最后分析科技对人的异化,科技不仅成为人谋取私利、违法犯罪的工具,同时也不利于儿童的成长。第二章分析人与人关系的异化。本章分析了《纠正》中僵持的夫妻关系、有性无爱的情侣关系、不和的婆媳关系、对立的父子关系、疏远的胞亲关系和异常的情敌关系,僵持的夫妻关系表现为艾尔弗雷德的压迫和伊妮德的反抗、加里与卡罗琳的争吵与冷漠。有性无爱的情侣关系表现为沉迷性爱的奇普与贪恋享乐的朱莉娅、渴求性爱的丹妮斯与以性谋私的唐·阿莫。不和的婆媳关系表现为卡罗琳对伊妮德不满、伊妮德对卡罗琳的无视。对立的父子关系表现为艾尔弗雷德与加里的互不理解,阿伦、凯莱布对加里的排斥。疏远的胞亲关系表现为加里对奇普的冷漠和嫉妒、加里对丹妮斯的嫉妒和诽谤。异常的情敌关系表现为基塔纳斯对奇普的友善、奇普对基塔纳斯的依赖。第三章分析人与自然关系的异化。本章从自然资源的枯竭,自然环境的破坏污染,城市环境的破坏、危险物对人的摧残四个方面来论述人与自然关系的异化。自然资源枯竭表现为能源危机和砂石资源短缺;自然环境的破坏污染表现为湿地破坏、植被破坏、水体污染和白色污染;城市环境的破坏表现为纽约的脏乱和圣裘德的破败;危险废物对人的摧残表现为氡污染和废弃建筑污染。第四章分析人与自我关系的异化。在《纠正》中人与自我关系的异化主要体现在奇普的人格分裂、丹妮斯的人格分裂和罗宾的人格分裂上。奇普的人格分裂表现为不伦性欲与羞耻感的交织,丹妮斯的人格分裂表现为其双性恋人格,罗宾的人格分裂表现为同性性爱、婚外恋与宗教信仰的冲突。第五章探讨了异化主题的形成原因。《纠正》的异化主题形成一方面与乔纳森·弗兰岑的人生经历和其作为严肃小说家的责任感等个人原因有关,另一方面与传统伦理观的消解、消费主义文化的冲击、社会心理疾病的流行等社会原因有关。结语部分探讨了乔纳森·弗兰岑小说的社会批判性。《纠正》是一部现实主义之作,弗兰岑一针见血地指出了美国社会存在的种种弊端,批判了资本主义制度和文化对人的压抑和摧残,呼吁建立一个绿色、和谐、健康的现代社会。

周广鹏[8](2018)在《旅游世界的穿越体验研究》文中研究说明时空穿越作为人类的梦想由来已久,相关的物理学探索和哲学思考也从未间断。不过,将穿越这一话题纳入旅游的学术研究领域,此前还十分鲜见。由于旅游的异地性和暂时性,使得旅游成为一定时空中的流动现象,并伴随着旅游者内心的复杂变化,使旅游者得以完成一次现世的身心状态转换,这也许可以算是一种身心的时空穿越。从某种意义上来说,穿越与旅游确实具有某种内在的联系,本文即以这一联系为线索,展开旅游世界的穿越体验研究这一学术历程。本研究是一次大胆的探索之旅,尝试理解“穿越”在旅游体验中的意义,证实这一范畴对旅游体验研究的学术价值。本研究的框架是:第一部分首先从对社会现象的观察和思考作为选题的缘起。在漫长的人类社会所积淀起来的对过往的追怀和对未来的憧憬,早已成为人类一种情结,并因此而培育起了穿越的愿望、需求。从上古的图腾崇拜,到野叟曝言式的仙乡淹留,以至于近现代的影像景观,都在以不同的形式展现出人类的穿越欲望,并试图为其寻求可能的解决方案。历史地看,穿越需求正在从早期的虚拟或幻想逐渐形化为物质实体或确切的时空存在,从而为人们的具身造访和体验提供了机会。换言之,从文学作品到影视剧再到建筑实体以及主题化的运营空间,穿越的隐性需求逐渐外化为一种显性需要。于是,在全球化的背景下,一个有关穿越的新的解决方案应时而至,那就是现代旅游业的兴起。旅游这种具身的体验方式,真正能够借助于空间的转换,换取时间的扭曲,从而满足人类在时间廊道中穿梭回返的欲望。然而,旅游学术界对这一课题却没有给予适当的关注。本文的研究选题的确立,就是在这样的背景下逐步浮现出来的。第二部分是针对本研究目标的研究设计。本研究使用了定量和定性相结合的混合研究方法。从文献上看,与穿越相关的旅游研究很少,如何获得直接相关的素材是本研究的难点和重点。本研究运用网络民族志方法,以网络社区作为一个田野调查地点。在知乎平台发布了两个关于旅游穿越感的提问,结果很多网友给出了亲身经历,一些用户也在品评别人的回答,这种在线交互形成了本研究鲜活的质性分析资料。除了知乎问答,本研究还通过携程网、马蜂窝等旅游网站采集了相关游记130篇。本研究也通过发放调查问卷的方式获得定量研究材料,通过问卷调查法收集数据,采集数据2339份。最后对采集到的数据根据完成问卷所用时间、逻辑错误、雷同问题等标准进行了数据清洗,剔除问题问卷426份,保留有效问卷1913份,回收有效问卷率为81.8%。第三部分是文献综述部分。由于本研究缺乏相关的文献积累,因此分成两章对非旅游领域和旅游领域的文献分别进行了专门的分析。其中第三章主要依据非旅游领域的穿越研究相关成果,并从中梳理穿越的性质与功能。为了把旅游与穿越这两个话题合拢,探索其间的本质联系,首先对时空问题及相关理论进行了梳理。时空的整体性、主客互动属性以及时空的可转化性为旅游这种通过空间感受时间的穿越活动提供了理论上的支撑。时间的“永前性”特征也构成了人类时间枷锁的客观前提,在束缚人类穿越实现的同时也激发了人类强烈的穿越需求。这种需求在时间的方向上体现为向后回返和奔向未来两个矢量,具体到人类的行为上,表现为追求永恒与不朽和怀旧情结。时空穿越在物理学理论中仅仅存在理论的可能,相当长的未来还无法变成现实。在无法通过现实的途径获得满足的情况下,神游成了穿越体验的替代形式。当大众旅游时代到来之际,旅游活动也可以在一定程度上满足人类的穿越需求,成为穿越体验更为现实的替代方式。总体来说,纯粹的神游是在生活世界里的一种凭空想象,旅游是伴随着进场行为的具身体验,这种进场行为将更有利于高水平神游的出现,更容易获得穿越体验。通过第三章的分析可以明确看出,旅游是满足人类穿越需求的现实替代品。于是,第四章聚焦于旅游作为一种穿越替代形式的深入分析。穿越无疑是以时空转换为核心的一种活动,旅游活动最主要的外部特征是“异地性”和“暂时性”,它们归根结底是时间和空间问题,这一点与穿越具有内在的一致性。通过对旅游定义的文本考古研究发现,旅游定义中唯一获得共识的就是时间和空间两个维度。通过时空转换获得穿越体验成为现实的选择,但这种转换是把空间转换为时间,通过空间来感受时间的方式。这种方式无疑需要空间中具有富含时间信息和易于唤起人的主观共鸣的事物的存在,并非所有的空间都具有这样的功能。在这一点上,旅游也具有得天独厚的优势。旅游世界是以旅游景观为核心的时空,那些成为景观的吸引物本身往往是富有历史文化特征、永恒意义或者未来感的景观,可以满足人类在回返过去和奔向未来两个方向上的穿越需求。最后,由于旅游本身就是一种具身体验行为,使得旅游者在旅游活动中获得的穿越体验是一种身临其境的多感官体验。这种临场感和多感官的特征无疑也给旅游者带来了更为丰富的感官体验,其中的穿越体验也更为全面和印象深刻。第四部分在此前思辨研究的基础上,对旅游者的穿越体验的动机和行为进行实证意义上的考察。关于旅游动机的理论观点,突出地显示了人们对旅游者试图借助于旅游体验的时空转换机制,并以某种比梦游、神游更为有效的方式来满足自身的穿越体验诉求。但是,旅游中的穿越动机往往是潜在的。为了从实证的角度对此加以验证,本研究对游记文本进行内容分析,从中很清楚地可以看到这一点。总体来说,旅游者在选择目的地、以及形成旅游期望的过程中,获得穿越体验往往不是主要动机、甚至完全是一种潜在的动机,由于环境的提示或激发作用,才使得这些潜在的动机被唤起,最终以意外惊喜的形式获得了穿越感,由此也反向证明了穿越动机是真实存在的。由于穿越动机具有潜在性,穿越感的发生常常是出人意料的,总以不经意的方式’突袭’某个人。基于旅游的穿越感假定,进而分析与其关联的几种休闲活动之间在穿越感维度上的相关程度。定量分析的结果显示旅游相对于日常休闲活动可以带给个体以更强的穿越感,通过相关分析可以发现,旅游与其他日常休闲活动都具有较高的相关度。这个结果说明了两个问题,一是诸如阅读、观影视、听音乐、尝美食等活动本身除了具有穿越唤起的功能之外,还可以通过这些方式埋下穿越需求的种子,进而形成动机和期望。二是在旅游过程中都可以进行上述休闲活动,只不过这些活动是在异地进行的,进入了时空转换后的新的世界,具有了旅游的色彩,在这种情况下,这些活动因旅游被赋予了新的价值,旅游者可以获得不一样的体验。由于旅游是真实的空间移动,旅游者真实地进入一个与日常生活不同的环境当中,因此,其体验必然是具身的,可看、可听、可闻、可触摸、可品味,当然也可以想象。当这些感知的对象带给感知主体以超越于其个人日常生活经验的阈限时,感知主体便能获得穿越的精神体验。为了确定旅游者在偏好选择方面具有怎样的规律性。依据问卷调查的数据,围绕穿越体验的活动偏好做了细致的样本描述统计分析、分组比较、伴随休闲偏好的相关分析、旅游景观的类型偏好分析;进而针对旅游活动偏好和景观类型做了相应的因子和聚类分析,相关假设都得到了证实。第五部分基于游记文本的内容分析,针对旅游中的穿越感,这一穿越体验的核心概念做了全面细致的分析。穿越感是一种主观感受,这种主观性使得穿越的目的地可以是有客观支撑的现实时空,也可以是某种来自想象的虚拟时空,抑或二者兼具的情形,移动到有一定客观依托的目的地空间,通过想象来穿越时间,这种情形就是旅游。历史感和未来感作为穿越感的重要组成部分,与穿越感之间存在细微的差别,穿越感是伴随一种动态的感觉,而历史感和未来感则有可能是静态的。但在具体旅游情境当中,穿越感往往会表现为历史感和未来感。通过文本分析显示,穿越感具有建构性,这种建构对于旅游者而言主要受到其知识背景、生活经历和居住环境等因素影响。穿越感的唤起主要来自一种与相似情境的互动或接触。通过游记分析发现,历史感的获得与旅游情境中的历史原貌性、熟悉感和相似性、相对落后等特征有关;未来感则更多地来自科技感、先进感、新鲜感,甚至陌生感。历史感和未来感不都是绝对的,二者都可以通过时间刻度的相对性原理而获得。穿越感质量的影响因素主要包括:旅游者个人、景观质量、旅游氛围因素等方面。这些影响因素中的负面干扰因素,我们称之为“反穿越”因素,主要包括:不符合景观时代特征的各种“刺点”和各种形式的“噪音”,同时也发现,旅游者对于这些反穿越因素存在自我调适的倾向。第六部分对全文进行了总结。将本研究的主要结论归结为:人类普遍存在穿越情结;旅游是获取穿越体验的现实替代品;穿越体验是旅游活动中的“激励因素”;旅游活动中的穿越体验呈现断续性贯穿的特点。并根据研究结论结合景观特征和穿越方式的比较提出了旅游穿越体验的模型,模型显示了旅游与神游相比在形成穿越体验的过程和结果方面存在显着的不同。在此基础上,将穿越和旅游的关照跳出旅游以及穿越本身的审视水平,从人生意义的角度解释旅游穿越体验的意义在于人生的“圆满”。本研究的创新点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一)研究领域的创新本研究率先在旅游研究领域对旅游的穿越体验展开大规模的专题研究,具有如下几方面的价值:首先,明确了穿越体验研究在旅游体验研究领域的重要理论价值。历来的旅游体验研究,基本上是就体验谈体验,旅游体验研究的知识细化和深化还没有充分展开,其中也缺乏独特的理论范畴来作为支撑和引导。穿越体验的提出,可能为旅游体验研究开拓一片新的研究领域,展现一个新的研究视角,对于洞察旅游体验的本质,可能增加了一个新的工具。其次,勾勒了旅游穿越体验研究的范围、领域和方向。尽管本研究还只是旅游穿越体验研究的开始,很多课题都仅仅是初露端倪,但本研究也努力探索了穿越体验在旅游体验研究中的地位和理论疆域,尝试了旅游穿越体验研究的方法,经验性地涉猎了旅游穿越体验研究的材料来源。这些对未来的旅游体验研究都具有较大的理论启发意义。从探讨的内容广泛性而言,本研究涉猎了大量前所未有的研究课题。最后,就旅游穿越体验领域自身而言,它是一个未曾得到应有的学术关注的领域。在这一领域展开科学研究,可能会开拓一个有价值的研究领域,增进旅游体验研究问题域的广度和深度,对丰富旅游学科的内容具有一定的探索价值。(二)理论观点的创新本研究在理论观点方面的创新,主要体现在提出了一些新的范畴和命题,并对已有的一些范畴的概念内涵进行了检讨和辨正。其中主要的内容有:首先,本研究提出了穿越体验、旅游世界的穿越体验、穿越感、旅游世界的时空转换、旅游世界的时间景观等多个新的概念,同时,还对“旅游”的定义从知识考古的角度进行了重新的审视,强化了对旅游定义中暂时性和异地性两个时空维度的重视,从而为旅游穿越体验命题的确立奠定了理论基础。其次,本研究提出了大量的理论命题,在传统的旅游体验研究中还几乎没有涉及过。例如,本文认为,穿越诉求是人类的一种基本的心理情结;旅游体验就是一种时空转换的穿越体验;现代社会正在推动人类满足穿越诉求的手段走向具身化等。本文类似这样的命题还有很多。这些命题尽管有些仍属于思辨性命题,但它们对后续的实证研究会有较大的启发价值。最后,本研究也致力于追求范畴界定与命题构建方面的自洽和协调,为穿越体验研究理论的体系化做出一些努力。(三)研究视角的创新半个多世纪以来,旅游研究经历了多次研究视角的转换,从经济的视角转向社会文化的视角,从综合的视角转向分析的视角,从本真性的视角转向体验的视角。在体验理论逐渐占据旅游理论的核心地位的历史背景下,视角创新成为旅游体验研究的新的策略。人们在这一领域正在逐渐走向多元化,本文以穿越的视角重新审视旅游及旅游体验的本质,为这种视角创新或视角转换提供了新的例证,具有一定的创新性。按照这个新的视角审视旅游体验,可能获得更为深刻的知识,并将旅游体验研究从原有的仅限于心理学为主体的学科边界拓展至更为宽广的领域。

屈小爽[9](2018)在《家庭旅游互动行为与体验价值研究》文中研究表明现代社会中,物质文明与生活水平提高的同时,由于工作与生活节奏的加快,也带给人精神上的紧张、压抑和情感上的疏离。家庭旅游,给了人个性释放、身心自由和亲情慰藉的机会,已成为现代家庭一种重要的休闲与生活方式。家庭旅游中,家庭旅游者投入的不仅仅是时间、金钱,更多的是情感上的投入,那么,家庭旅游能够带给家庭旅游者什么样的体验价值?这是值得思考的问题。现有的旅游体验质量评价多从游客满意度、再惠顾意愿上判断,仅能反映游客对体验质量的总体评价,而不能具体反映出游客从旅游中获取的价值和意义。体验价值,既体现为对体验质量的感知与评价,又体现了体验本身给予体验者的有用性及意义,是旅游业深度发展需要关注的问题。家庭旅游者的体验价值是如何创造出来的?价值共创理论认为,价值产生于互动过程而非产品或服务本身,互动是价值共创的核心,价值关系网络中的相关群体共同参与价值创造。家庭旅游中,家庭旅游者受到家庭情境和旅游情境的双重影响,互动行为较之一般的旅游互动具有特殊性,除了家庭内部的互动外,还会与其他形形色色的人邂逅,发生深浅不一、形式各样的互动。这些互动行为对体验价值会产生怎样的影响?基于此,本文试图回答以下问题:家庭旅游情境下家庭旅游者有什么样的互动行为?家庭旅游者能够获得什么样的体验价值?家庭旅游互动行为如何影响家庭旅游者的体验价值?如何提升家庭旅游者的体验价值?本文以家庭旅游者为研究对象,以家庭旅游互动行为与体验价值关系为纽带,主要研究以下内容:第一,通过质性研究,探索家庭旅游互动行为、体验价值的结构维度;第二,探究家庭旅游互动行为与体验价值的影响机制与关系模型;第三,对关系模型及相关假设进行分析检验;第四,提升家庭旅游体验价值的策略。全文遵循着“提出问题—理论与定性分析—构建模型—定量验证—结论建议”的逻辑思路,采用深度访谈、网络游记、问卷调查等方式搜集样本数据,对24个出游家庭进行深度访谈,精选36篇家庭旅游网络游记,收集574份有效调研问卷,运用关键事件法、内容分析法、结构方程与回归分析等方法进行定性与定量分析,得出以下研究结论:第一,家庭旅游互动行为蕴含着丰富的理论内涵。基于价值共创的理论视角,家庭旅游互动行为是家庭旅游者与他人(包括家人)共同参与价值创造,为自己和家人创造独特旅游体验的过程;家庭旅游互动行为是家庭旅游者实现自身家庭角色建构、社会角色建构的过程;家庭旅游中的人际关系明显呈现出以自我、家人为中心的扩散式关系网;家庭旅游具备仪式与互动仪式的表征,是家人一起在异地经历的仪式性活动,通过这种近似仪式般的洗礼,家庭成员之间增强了认同感与情感能量,拥有家庭集体记忆。第二,家庭旅游互动行为结构体系由四大维度构成,社会支持结构体系由两大维度构成,体验价值结构体系由三大维度构成。采用关键事件法对深度访谈材料和网络游记材料中的互动事件进行分析,共提取出236个影响旅游体验质量的关键性互动事件,家庭旅游互动行为量表包括:亲情互动、服务互动、社交互动、矛盾冲突4个维度,分享交流、旅游咨询、与其他游客的社交、宰客欺骗等15个测量指标。基于社会支持理论及已有研究,并结合家庭旅游互动行为的具体内容,家庭旅游社会支持量表包括:工具性社会支持和关系性社会支持2个维度,经验建议、信息知识、尊重、认可等6个测量指标。在已有文献、大数据家庭旅游者心理特征分析及深度访谈等质性研究的基础上,家庭旅游体验价值量表包括:功能性体验价值、认知性体验价值、情感性体验价值3个维度,便捷性、性价比、开阔视野、愉悦等12个测量指标。经检验,三个量表均具有较好的信效度。第三,理论和实证两个层面充分验证了家庭旅游“互动行为——社会支持——体验价值”关系模型的科学性。理论层面,基于社会互动、社会交换、社会支持、价值共创等理论,本文提出,家庭旅游者通过各种互动行为获取所需的社会支持资源,满足其旅游活动中多种需求,进而影响其旅游体验价值的感知。实证层面,通过问卷调查、结构方程模型与回归分析,结果显示:亲情互动、服务互动、社交互动对总的体验价值有显着的正向影响;亲情互动、社交互动对功能性体验价值、认知性体验价值、情感性体验价值均有显着的正向影响;服务互动仅对功能性体验价值有显着的正向影响;矛盾冲突对总的体验价值、功能性体验价值、认知性体验价值、情感性体验价值有显着的负向影响;社会支持在不同维度互动行为与体验价值之间均起部分中介作用。第四,通过深度访谈、网络游记、大数据旅游统计报告等质性材料分析和问卷调查、统计分析等定量研究方法,归纳总结出若干家庭旅游者旅游行为与体验价值特征。女性、中青年、以核心家庭为主的亲子游是家庭旅游市场的主力;家庭旅游者的受教育程度普遍较高;以常住地为城市的居民居多;出游时间多集中在周末、寒暑假、小长假和国庆节;停留时间多不超过一周;出行距离以省内游和国内跨省游为主;家庭旅游者偏好于海滨度假地、乡村旅游地、森林山地、温泉度假地等类型的旅游目的地;出游动机以休闲度假、观赏风景、陪伴家人、增长见识、探亲访友居多;受教育程度越高,体验价值越高;女性亲情互动程度高于男性,服务互动与矛盾冲突程度低于男性;男性体验价值普遍高于女性;老年人的各项体验价值普遍较低;退休人员、个体经营者,以及在相对封闭的旅游场所容易发生矛盾冲突。家庭旅游者体验价值的内容主要集中在功能评价、认知评价、内在情感三个方面,体现出层次性和逻辑性特点。基于以上研究,本文分别从旅游企业、旅游地、家庭旅游者三个视角对家庭旅游者体验价值的提升提出相应的策略。从旅游企业角度,促进旅游企业与旅游者关系由交易式关系向伙伴式关系转变,主动吸纳家庭旅游者参与价值共创。从旅游地角度,凸显旅游地特色文化符号,提高旅游项目的参与体验性,通过“第三场所”情境化打造,增强家庭旅游者的体验效果。从家庭旅游者角度,提升家庭旅游的仪式感,形成家庭情感连带与关联记忆,通过家庭旅游互动仪式营造旅游共睦态,使家庭成员获得高品质体验。本研究的创新之处在于:第一,将体验价值作为家庭旅游体验质量评价的测度指标,更能体现出体验这一旅游现象的本质,也能够比较具体、全面反映出家庭旅游的价值意义;第二,通过质性研究编制家庭旅游互动行为量表,一定程度上弥补旅游领域互动行为研究的不足;第三,从社会学与管理学跨学科的视角理解家庭旅游互动行为,提出互动行为是价值共创的过程,突出了旅游者的主体地位和价值创造中的积极作用,引发对旅游情境内动态要素的关注;第四,区别于以往仅对个体旅游者的研究,关注特定情境内群体旅游者的研究,将家庭旅游视为一种仪式性活动,研究以家庭为单位的旅游者的集体行为与旅游体验;第五,构建“互动行为——社会支持——体验价值”关系模型,将家庭旅游者外在的互动行为与内在的体验价值有机结合,揭示了互动行为产生的内在驱动力和作用结果。本研究理论上的意义在于:深度探析家庭旅游互动行为的理论内涵及结构维度,丰富旅游互动理论体系研究;深化旅游领域内体验价值的研究,丰富旅游体验质量评价方法;从社会支持的视角剖析家庭旅游互动行为与体验价值的关系,拓展旅游互动行为与体验价值关系的理论与实证研究。实践意义表现在:启发业界关注家庭旅游者的互动行为,创造更好的旅游互动情境;家庭旅游市场有针对性的产品设计与营销,提高家庭旅游者的体验质量。

吴微[10](2017)在《认知视角下青少年的家庭旅游学习行为研究》文中研究说明家庭是旅游市场的重要组成部分。家庭旅游不仅能够促进家庭和谐,还有利于旅游者的认知发展。然而,学界极少在认知心理学视域下解释家庭旅游者行为;而旅游中的学习行为相关研究则以教育旅游为主,尤其缺乏对家庭旅游的关注。特别是在家长“寓教于乐”的现实期望下,家庭旅游中青少年子女的学习行为亟待揭示。因此,本文基于已有理论和实证研究,旨在从认知学习的视角,探究青少年的家庭旅游行为过程、结果及其关键的前因后果因素,以填补以往研究的不足。本文由浅入深、由面到点地开展系列研究。首先,基于学习理论以及旅游中的学习行为等相关研究,质性地分析家庭旅游中青少年的学习结果、学习过程以及学习行为的影响因素;而后,聚焦学习结果,将其作为旅游学习行为的表征变量进行量化;再根据社会学习理论中“情境因素-学习行为-内部感知”的逻辑框架、家庭系统理论和积极心理学理论,深入探讨家庭旅游学习行为的前因后果及其作用机制。因此,本文主要内容由三个子研究构成:(1)家庭旅游学习行为的主题分析;(2)家庭旅游学习结果量表开发,以及人口统计学特征和旅游特征对学习结果的影响分析;(3)家庭功能、学习结果和旅游幸福感之间的关系研究。本文以中学生和本科生为研究对象,采用定性定量相结合的研究方法进行探究。首先,通过深度访谈获得39份数据,并对文本进行主题分析;而后,通过问卷调查分别获得预测试数据271份、二次调研数据792份,并对此进行一致性分析、信度分析、效度分析、方差分析、共同方法偏差检验、结构方程模型检验和层次回归分析。从而,得出以下研究结果:其一,在学习结果上,家庭旅游者可获得有关家庭、旅游和自己的知识、技能和智慧;在学习过程上,家庭旅游者从家人、导游、当地居民和其他旅游者身上,通过观察、沟通和互动的方式,分别在游前、游中和游后的特定情形下获得相应的学习结果;此外,该学习过程和结果受到家庭、旅游和旅游者三大系统的影响。其二,本研究得到可信有效的学习结果量表,包括家庭意识、个人能力、目的地知识和自我反思四个维度。此外,方差分析表明,年龄、年级、家庭收入、家庭结构、出游同伴、出游时长、旅游次数、旅游类型、出游形式和旅游频率对学习结果有不同程度的影响。其三,本研究证实亲密度和适应性对学习结果具有正向影响,沟通在亲密度对学习结果的影响关系中具有负向调节作用,沟通在适应性对学习结果的影响关系中具有正向调节作用,以及学习结果对幸福感具有正向影响。本研究取得的进展,一方面能够丰富旅游行为、学习行为、家庭功能和幸福感领域的理论和实证研究,尤其是开发的学习结果量表为开展家庭旅游学习行为的定量研究提供有效的测量工具和理论基础;另一方面,有助于旅游者、旅游企业以及相关政府部门深化理解家庭旅游对青少年的学习和教育作用,为家庭旅游的产品选择、产品体系设计、市场管理以及相关政策制定提供理论依据和实践指导。

二、游轮之旅:全新身心健康感受(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游轮之旅:全新身心健康感受(论文提纲范文)

(1)泛娱乐时代我国儿童IP运营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第1章 绪论
    1.1 对本文相关范畴的基本解释
        1.1.1 泛娱乐与IP
        1.1.2 社交媒体
        1.1.3 粉丝和粉丝经济
        1.1.4 社群
        1.1.5 二次元
        1.1.6 Z世代和新生代父母
    1.2 选题背景
    1.3 选题意义
    1.4 国外关于文化产业与IP问题的研究现状
        1.4.1 文化产业的范畴
        1.4.2 文化创意产业的界定
        1.4.3 世界主要国家文化创意产业发展概况
    1.5 国内关于IP问题的研究
        1.5.1 IP现象早已存在,但IP问题研究是新问题
        1.5.2 我国关于IP问题的专着
        1.5.3 我国关于IP问题的其他文献
        1.5.4 我国关于儿童文学的研究现状
        1.5.5 我国针对儿童IP运营的系统研究尚属空白
    1.6 研究方法
        1.6.1 文献学方法
        1.6.2 数据分析法
        1.6.3 跨学科研究方法
    1.7 研究创新点与难点
        1.7.1 研究创新点
        1.7.2 研究难点
    1.8 研究框架
第2章 儿童IP开发运营的内涵
    2.1 IP的内涵和特点
        2.1.1 IP的内涵
        2.1.2 从吉祥物IP运营透视IP内涵
        2.1.3 优秀IP的特质
    2.2 儿童IP
    2.3 儿童IP与成人IP的关系
        2.3.1 成人IP的儿童化
        2.3.2 儿童IP的全年龄层化
        2.3.3 介于儿童IP和成人IP之间的“儿童IP成人化”IP
    2.4 儿童文学及其与儿童IP的关系
        2.4.1 发展中的中国儿童文学
        2.4.2 泛娱乐时代儿童文学出版的大发展与新突破
        2.4.3 儿童文学是儿童IP内容运营源头之一,但不等于就是儿童IP
第3章 泛娱乐时代我国儿童IP运营概观
    3.1 泛娱乐时代我国的泛娱乐产业链
        3.1.1 腾讯:基于互联网的互动娱乐新生态
        3.1.2 阿里巴巴:打造阿里大文娱
        3.1.3 百度:发展基于大数据的泛娱乐
    3.2 泛娱乐产业链上的儿童IP发展状况
第4章 我国儿童IP运营的历史与现实
    4.1 动画IP:儿童IP最主要的IP形式
        4.1.1 中国动画第一个黄金期(1957-1967年)
        4.1.2 中国动画第二个黄金期(1979-1989年)
        4.1.3 中国动画缓慢发展期(1990-2010年)
        4.1.4 动画IP萌芽期(2011-2015)
        4.1.5 动画IP成长期(2015-至今)
    4.2 动画电影IP
        4.2.1 《西游记之大圣归来》:《西游记》经典IP与国人的“大圣情怀”
        4.2.2 《大鱼海棠》:成功的衍生品周边运营
        4.2.3 《大护法》:暴力美学与内容硬伤的悲歌
        4.2.4 《风语咒》:构建“中国超级武侠世界观”IP群的试水运营
        4.2.5 《白蛇:缘起》:传统IP的创新价值的实现
        4.2.6 《哪吒·魔童降世》:颠覆经典,衍生新的儿童IP
    4.3 网络漫画IP:二次元文化成主流
        4.3.1 《狐妖小红娘》:动画热播赋能原着漫画
        4.3.2 《一人之下》:传统文化灵魂下的消费者认同
    4.4 游戏IP:机遇和挑战并重
        4.4.1 《王者荣耀》:现象级游戏IP的荣耀
        4.4.2 《阴阳师》:“以玩家为本”的衍生开发
第5章 国外优秀儿童IP的运营分析
    5.1 哈利波特:从畅销小说到IP多元化商业开发模式
        5.1.1 “哈利波特”IP开发的核心:系列小说与系列电影
        5.1.2 “哈利波特”IP的游戏开发
        5.1.3 “哈利波特”IP的主题公园建设
        5.1.4 “哈利波特”IP周边衍生品链建设
    5.2 精灵宝可梦:从反应平平的游戏到全球第一大儿童IP
        5.2.1 漫画游戏联动,“精灵宝可梦”IP价值显现
        5.2.2 技术+社交的产品模式激发IP的独特价值
        5.2.3 IP大电影:从二次元到三次元的价值进化
        5.2.4 联名营销:IP商业价值的充分释放
    5.3 小猪佩奇:中国社交媒体捧红的儿童IP
        5.3.1 《小猪佩奇》的成名史:从儿童IP到全民IP
        5.3.2 《小猪佩奇》IP的核心价值:家庭教育价值观的挖掘
    5.4 迪士尼全业产业链运营
        5.4.1 迪士尼媒体网络
        5.4.2 迪士尼主题公园
        5.4.3 迪士尼影视娱乐
        5.4.4 迪士尼消费品
第6章 泛娱乐时代我国儿童IP运营的问题与对策
    6.1 泛娱乐时代我国儿童IP运营面临的问题
        6.1.1 儿童IP产业链不够健全
        6.1.2 儿童IP全年龄段的开发意识不足
    6.2 泛娱乐时代我国儿童IP运营的对策
        6.2.1 孵化阶段:打造优质儿童IP内容
        6.2.2 放大阶段:善用社交媒体宣传
        6.2.3 变现阶段:跨界运营,进行商业化运作
结语
参考文献
作者简介及攻读博士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成果
致谢

(2)笑的风(论文提纲范文)

第一章春风飘扬“喜”从天降
第二章大媳妇的力量与风景
第三章暖和的小家家
第四章动荡年代的平安与幸福
第五章啊!北京
第六章患病见真情
第七章一曲温柔《乡恋》痴
第八章嘛事儿啊,他妹子
第九章大上海、《小街》、蓬拆拆
第十章火星、仙女、窑子货
第十一章只不过是想念你
第十二章一九八五年西柏林地平线上
第十三章洲际饭店梦幻曲
第十四章滚石击打爱情生猛
第十五章枪杀了也是爱了
第十六章离婚过堂
第十七章拳打脚踢目标清
第十八章为妇女出气“哈勒绍”
第十九章要不,你还是回去吧
第二十章快意咏新歌
第二十一章神秘的烤箱究竟要烤什么呢
第二十二章幸福总是携带着一点尴尬
第二十三章至人无梦
第二十四章神童现身满乾坤
第二十五章谁为这些无端被休的人妻洒泪立碑
第二十六章田园将芜胡不归
第二十七章玉堂春暖餐厅
第二十八章金丝雀与外语桥
第二十九章不哭

(3)基于教育视野下儿童真人秀节目策划研究 ——兼论个人策划案《来吧!研学夏令营》(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绪论
    1.1 研究背景
        1.1.1 第一个方面:从电视节目对儿童教育的影响角度分析
        1.1.2 第二个方面:儿童真人秀节目的负面影响
        1.1.3 第三个方面:关于儿童真人秀节目的发展研究
    1.2 研究意义
    1.3 研究内容和方法
        1.3.1 研究内容
        1.3.2 研究方法
第一章 教育视野下儿童真人秀发展与策划
    1.1 儿童真人秀节目的定义与发展
        1.1.1 初创期:从“探索”到“创新”
        1.1.2 探索期:从“单一”到“多样”
        1.1.3 成熟期:从“娱乐”到“教育”
    1.2 儿童真人秀策划类型
        1.2.1 亲子旅行类
        1.2.2 角色互换类
        1.2.3 才艺展示类
        1.2.4 成长观察类
        1.2.5 体育竞技类
第二章 儿童真人秀节目案例及教育价值分析
    2.1 个案分析学前教育类《带我去远方》
        2.1.1 形式上创新型游学教育模式
        2.1.2 内容上“现实”与“梦幻”交替
    2.2 个案分析体育竞技类《大冰小将》
        2.2.1 “亲情陪伴”潜移默化式教育
        2.2.2 “体育竞技”精神培养
        2.2.3 优秀导师专业化指导教育
    2.3 个案分析二胎成长观察类《我们长大了》
        2.3.1 多类型角色呈现
        2.3.2 手足亲情的文化情感传达
        2.3.3 “儿童本位”意识解读
第三章 儿童真人秀节目中教育价值的缺失及对策
    3.1 真人秀节目中教育价值的缺失
        3.1.1 儿童隐私的暴露
        3.1.2 儿童主体性消解
        3.1.3 儿童成为文化消费品
    3.2 儿童真人秀节目教育价值应对思考
        3.2.1 提高教育关注度
        3.2.2 提供展现自我的平台
        3.2.3 提升文化的传播内涵
第四章 《来吧!研学夏令营》策划案背景及其创新价值的分析
    4.1 《来吧!研学夏令营》策划案背景
    4.2 《来吧!研学夏令营》策划案创新价值的分析
        4.2.1 教育价值
        4.2.2 文化价值
        4.2.3 娱乐价值
        4.2.4 情感价值
结语
参考文献
附录1 :策划案 《来吧!研学夏令营》节目策划案
附录2:单期节目预设1
附录3:单期节目预设2
攻读学位期间主要成果
致谢

(4)旅游对幸福感的影响研究 ——基于旅游者和目的地居民视角的两个实证(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第一节 研究背景、问题及意义
        一、研究背景
        二、研究问题
        三、研究意义
    第二节 研究思路、内容与方法
        一、研究思路与结构框架
        二、研究内容
        三、研究方法
        四、主要创新点
    第三节 本章小结
第二章 文献述评
    第一节 幸福感概述
        一、幸福感的含义
        二、幸福感的类型
        三、幸福感的测量
        四、小结
    第二节 经济学中幸福感研究
        一、消费对幸福感的影响
        二、收入对幸福感的影响
        三、人口统计因素对幸福感的影响
        四、政府质量对幸福感的影响
        五、外部环境对幸福感的影响
        六、其他因素对幸福感的影响
        七、小结
    第三节 旅游对幸福感的影响
        一、旅游者幸福感研究
        二、旅游目的地居民幸福感研究
        三、研究述评
    第四节 本章小结
第三章 旅游影响幸福感的理论分析
    第一节 幸福经济学理论渊源
        一、古典经济学中的幸福理论
        二、新古典经济学中的幸福理论
        三、福利经济学中的幸福理论
        四、幸福经济学中的幸福理论
        五、小结
    第二节 旅游消费影响旅游者幸福感的理论基础
        一、旅游消费影响旅游者幸福感的相关理论
        二、旅游消费影响旅游者幸福感的影响机制
    第三节 旅游发展影响目的地居民幸福感的理论基础
        一、旅游发展影响目的地居民幸福感的相关理论
        二、旅游发展影响目的地居民幸福感的影响机制
    第四节 本章小结
第四章 旅游消费对旅游者幸福感影响的实证研究
    第一节 问题的提出
    第二节 模型设定、变量定义及数据来源
        一、模型设定和计量方法
        二、变量定义
        三、研究样本与数据来源
    第三节 实证分析
        一、基准回归结果
        二、稳健性检验
        三、旅游消费影响旅游者幸福感的影响机制研究
        四、不同群体分组下旅游消费对旅游者幸福感影响的实证检验
    第四节 本章小结
第五章 旅游发展对目的地居民幸福感影响的实证研究
    第一节 问题的提出
    第二节 模型设定、变量定义及数据来源
        一、模型设定和计量方法
        二、变量定义
        三、研究样本与数据来源
    第三节 实证分析
        一、基准回归结果
        二、稳健性检验
        三、旅游发展影响目的地居民幸福感的影响机制研究
        四、不同群体分组下旅游发展对目的地居民幸福感影响的实证检验
    第四节 本章小结
第六章 旅游业视角下提升国民幸福感的政策建议
    第一节 旅游者幸福感提升的政策建议
        一、加强门票价格管理,让旅游者获得更多的满足感
        二、加强对低收入群体和中西部地区政策扶持,保障其旅游权益
        三、提供多样化的旅游产品,减缓享乐适应的影响
    第二节 旅游目的地居民幸福感提升的政策建议
        一、加大旅游环境保护和基础设施建设,为居民提供更多福利
        二、加强旅游脱贫,全面提高目的地居民幸福感
        三、坚持利益相关者原则,促进旅游业可持续发展
第七章 研究结论、理论贡献和研究展望
    第一节 主要研究结论
        一、旅游消费对旅游者幸福感影响的主要结论
        二、旅游发展对目的地居民幸福感影响的主要结论
    第二节 理论贡献、研究局限和研究展望
        一、理论贡献
        二、研究局限
        三、研究展望
参考文献
深圳大学指导教师对研究生学位论文的学术评语
深圳大学研究生学位(毕业)论文答辩委员会决议书
附录
致谢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的研究成果
附件

(5)移动媒体工具对游客旅游交往行为的影响 ——前导因素与作用机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绪论
    1.1 研究背景与问题提出
        1.1.1 研究背景
        1.1.2 研究问题
    1.2 研究目的与研究意义
        1.2.1 研究目的
        1.2.2 研究意义
    1.3 研究内容与研究方法
        1.3.1 研究内容
        1.3.2 研究方法
        1.3.3 研究的创新点
    1.4 研究思路与技术路线图
        1.4.1 研究思路
        1.4.2 技术路线图
第2章 文献综述与理论基础
    2.1 基本概念界定
        2.1.1 技术与技术介入
        2.1.2 移动媒体工具
        2.1.3 交往与旅游交往
    2.2 相关理论
        2.2.1 社会交往理论
        2.2.2 差序格局理论
        2.2.3 注意力恢复理论
    2.3 移动媒体工具与旅游的相关研究
        2.3.1 技术哲学
        2.3.2 技术对旅游的影响
        2.3.3 移动媒体工具对旅游业的影响
        2.3.4 移动媒体工具对旅游者行为的影响
    2.4 旅游者交往行为的相关研究
        2.4.1 旅游者交往行为的内涵与维度
        2.4.2 旅游者交往行为的驱动因素
        2.4.3 旅游者交往行为效能的相关研究
    2.5 研究述评
第3章 移动媒体工具介入与游客旅游交往行为的关系结构研究
    3.1 研究方法与数据收集
        3.1.1 研究方法
        3.1.2 访谈提纲
        3.1.3 资料收集
        3.1.4 数据的分析过程
    3.2 移动媒体工具介入游客旅游交往行为的前导过程
        3.2.1 旅游活动中移动媒体工具的介入性质
        3.2.2 移动媒体工具介入的前导因素与理论模型
    3.3 移动媒体工具与游客旅游交往行为的影响关系
        3.3.1 多层次的游客旅游交往行为
        3.3.2 移动媒体工具的时间性介入对游客交往行为的“挤占效应”
        3.3.3 移动媒体工具的功能性介入对游客交往行为的“代替效应”
        3.3.4 移动媒体工具的功能性介入对游客交往情感的“干扰效应”
        3.3.5 移动媒体工具与游客交往行为的关系模型
    3.4 本章小结
第4章 问卷设计、数据收集与基础检验
    4.1 研究问卷设计与变量测量
        4.1.1 问卷设计
        4.1.2 变量测量与题项设计
    4.2 预调研与问卷的信效度检验
        4.2.1 问卷的发放与回收
        4.2.2 样本的描述性统计分析
        4.2.3 量表的内部一致性检验
        4.2.4 探索性因子分析
        4.2.5 初始测量量表的形成
    4.3 正式调研与数据收集
        4.3.1 正式调研问卷的发放与回收
        4.3.2 正式调研数据的样本结构
    4.4 正式调研的研究数据检验
        4.4.1 数据的描述性统计分析与正态性检验
        4.4.2 共同方法偏差检验
    4.5 控制变量对主变量的差异分析
        4.5.1 性别对主变量的差异分析
        4.5.2 年龄对主变量的差异分析
        4.5.3 学历对主变量的差异分析
        4.5.4 月平均收入对主变量的差异分析
        4.5.5 出游方式对主变量的差异分析
        4.5.6 出游频率对主变量的差异分析
    4.6 本章小结
第5章 移动媒体工具介入游客旅游交往行为的前导因素
    5.1 理论基础与研究假设
        5.1.1 移动媒体工具与旅游
        5.1.2 计划行为理论与智能手机使用
        5.1.3 日常使用习惯的溢出效应
        5.1.4 旅游目的地审美要素与智能手机使用
        5.1.5 旅游中的社交孤独与智能手机使用
        5.1.6 习惯溢出、环境刺激与理性认知的交互作用
    5.2 数据分析与假设验证
        5.2.1 验证性因子分析
        5.2.2 相关性分析
        5.2.3 模型检验
        5.2.4 直接效应检验
        5.2.5 并列中介效应检验
        5.2.6 多重中介效应检验
    5.3 本章小结
第6章 移动媒体工具介入游客旅游交往行为的作用机制
    6.1 理论基础
        6.1.1 移动技术与旅游恢复体验
        6.1.2 多层次的游客交往关系
    6.2 研究假设与研究模型
        6.2.1 智能手机时间性介入的挤占效应
        6.2.2 智能手机功能性介入的替代与干扰效应
    6.3 数据分析与假设检验
        6.3.1 数据分析方法
        6.3.2 验证性因子分析
        6.3.3 相关性分析
        6.3.4 时间性介入与游客交往行为
        6.3.5 功能性介入与游客交往行为
    6.4 本章小结
第7章 研究结论与展望
    7.1 研究结论与讨论
        7.1.1 移动媒体工具介入游客交往行为的关系模型构建
        7.1.2 前导因素——多因素融合影响下游客移动媒体工具的使用
        7.1.3 作用机制——移动媒体工具介入对游客多层次交往行为的影响
    7.2 理论贡献与研究启示
        7.2.1 理论贡献
        7.2.2 研究启示
    7.3 研究局限与研究展望
        7.3.1 研究局限
        7.3.2 研究展望
参考文献
致谢
附录 A 访谈提纲
附录 B 正式调查问卷
个人简历、在学术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及研究成果

(6)“风景”与中国电影美学的四重建构(1984—2018)(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绪论
    第一节 “景观”: 一种整体社会语境,抑或视觉文化形态
    第二节 “风景”: 被“凝视”与“框取”的自然
        一、民族地理神话的诞生
        二、“如画”美景的阴暗面
        三、电影中的风景: 审美愉悦和概念超越
    第三节 “景”: 中国式意境美的母体
第一章 风景与中国电影的诗意审美
    第一节 中国电影中的风景之美
        一、“荒寒”与中国电影中的北国意境
        二、“婉约”与中国电影中的江南风情
    第二节 镜头语言: 风景的光影转化机制
        一、空白: 电影的核心空间理念
        二、黑白: 取法水墨的电影色彩
        三、中景、大远景: “游”的画面空间
        四、方圆: 文人画式的画幅实验
    第三节 技术变革与虚拟风景
        一、动画片的民族风景与仿效奇观
        二、CG虚拟风景的审美与真实
第二章 风景与中国电影的民族认同
    第一节 中国电影中的土意象
        一、华夏民族的土地记忆和“地母意识”
        二、《黄土地》: 土地的复沓与“含蓄”的反叛
        三、李睿珺“土地三部曲”: 西部乡土的真实风景
    第二节 中国电影中的山意象
        一、“山”的超验性与中国山岳崇拜
        二、山与道:《孩子王》的悖论式反思
        三、无言的荒丘: 《暴裂无声》的空间寓言
    第三节 中国电影中的水意象
        一、大禹治水: 中华水崇拜的民族寓言
        二、《炮打双灯》: “秩序”话语的重复讲述
        三、《长江图》: 溯流而上的男性苦旅
第三章 风景与中国电影的现实批判
    第一节 红色沙漠: 城市神话的幻灭
        一、《那山那人那狗》: 诗意乡土的“反城市”意识
        二、《苏州河》: 城市的罪恶暗流
    第二节 流动的风景: 国家意志神话的在场与隐匿
        一、《三峡好人》: 风景的审美化与批判性
        二、《江湖儿女》: 从生硬“风景”到潦草“奇观”
    第三节 魔幻现实主义乡村: 桃源神话的轶失
        一、《Hello!树先生》: 树的精神象征与农村“疯人”的悲喜剧
        二、《北方一片苍茫》: 一则农村悲剧女性的荒诞成仙记
第四章 风景与中国电影的奇观物恋
    第一节 张艺谋的色彩乌托邦与场景拜物教
        一、《英雄》: 风景奇观与强权崇拜
        二、水墨山水: 空间寓言与暴力美学
    第二节 中国城市电影中的风景生产
        一、城市中的风景: 作为城市名片或策略性缺席
        二、城市外的风景: 奇观化的丰盛景观
        三、跨地性的风景: 全球化的消费主义拓殖
    第三节 藏地风景: 景观化与去景观化
        一、《冈仁波齐》: 藏地景观与“内部东方主义”
        二、《阿拉姜色》: 风景隐退后的藏地朝圣之旅
余论
参考文献
后记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研究成果

(7)《纠正》的异化主题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绪论
    一、问题的提出
    二、国内外研究现状
        (一) 国外研究现状
        (二) 国外《纠正》研究现状
        (三) 国内研究现状
        (四) 国内《纠正》研究现状
    三、选题意义与研究方法
        (一) 选题意义
        (二) 研究方法
第一章 人与社会关系的异化
    第一节 资本主义国家制度对人的异化
        一、私有制对人的异化
        二、货币拜物教对人的异化
        三、经济危机对人的异化
        四、“民主”选举制对人的异化
    第二节、消费主义文化对人的异化
        一、羡慕奢侈消费的伊妮德
        二、渴望“优越感”的加里
        三、向享乐生活屈服的奇普
    第三节 科技对人的异化
        一、立陶宛网站的经济诈骗
        二、电子设备对儿童的异化
第二章 人与人关系的异化
    第一节 僵持的夫妻
        一、艾尔弗雷德的压迫与伊妮德的反抗
        二、加里与卡罗琳的争吵与冷漠
    第二节 有性无爱的情侣
        一、沉迷性爱的奇普与贪恋享乐的朱莉娅
        二、渴望性爱的丹妮斯与以性谋私的唐·阿莫
    第三节 不和的婆媳
        一、对伊妮德不满的卡罗琳
        二、对卡罗琳无视的伊妮德
    第四节 对立的父子
        一、艾尔弗雷德与加里的互不理解
        二、阿伦、凯莱布对加里的排斥
    第五节 疏远的胞亲
        一、加里对奇普的冷漠和嫉妒
        二、加里对丹妮斯的嫉妒和诽谤
    第六节 异常的情敌
        一、基塔纳斯对奇普的友善
        二、奇普对基塔纳斯的依赖
第三章 人与自然关系的异化
    第一节 自然资源的枯竭
        一、能源危机
        二、砂石资源的短缺
    第二节 自然环境的破坏污染
        一、湿地破坏
        二、植被破坏
        三、水体污染
        四、白色污染
    第三节 城市环境的破坏
        一、脏乱的纽约
        二、破败的圣裘德
        三、危险废物对人的摧残
第四章 人与自我关系的异化
    第一节 奇普的人格分裂
        一、不伦性欲与羞耻感的交织
        二、“自我”对“超我”:顺从与动摇
        三、“自我”对“本我”:放纵与约束
    第二节 丹妮斯的人格分裂
        一、双性恋人格
        二、“自我”对“超我”:顺从与背叛
        三、“自我”对“本我”:放纵与抵抗
    第三节 罗宾的人格分裂
        一、同性恋爱、婚外恋与宗教信仰的冲突
        二、“自我”对“本我”:顺从—压抑
        三、“自我”对“超我”:回归—反叛
第五章 形成原因
    第一节 个人原因
        一、作家的人生经历
        二、严肃小说家的责任感
    第二节 社会原因
        一、传统伦理观的消解
        二、消费主义文化的冲击
        三、社会心理疾病的流行
结语
参考文献
致谢

(8)旅游世界的穿越体验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1 选题的缘起:人类的穿越情结
    1.1 穿越的含义
    1.2 人类的穿越心理:从文学和影视作品的角度看
        1.2.1 穿越题材的文学作品
        1.2.2 穿越题材的影视作品
    1.3 穿越心理的满足:现实世界的景观供给
        1.3.1 由虚渐实的穿越供给
        1.3.2 旅游业的穿越供给
    1.4 穿越情结的学术审视
        1.4.1 哲学家的观点
        1.4.2 文艺批评家的观点
        1.4.3 文学中的科学:穿越的交叉学科研究
        1.4.4 空白与可能性:旅游学术界对穿越的研究
2 研究方法
    2.1 研究总体思路
        2.1.1 研究问题
        2.1.2 研究框架
    2.2 定量研究设计
        2.2.1 定量研究假设
        2.2.2 问卷设计
        2.2.3 定量资料采集
        2.2.4 定量资料分析策略
    2.3 定性研究设计
        2.3.1 定性资料采集1:知乎问答
        2.3.2 定性资料采集2:游记收集
        2.3.3 定性资料采集3:问卷调查的开放式问题
        2.3.4 定性资料分析策略
    2.4 研究的信度与效度
        2.4.1 定量研究的信度
        2.4.2 定量研究的效度
        2.4.3 定性研究的信度
        2.4.4 定性研究的效度
        2.4.5 混合研究设计的进一步讨论
3 穿越的性质与功能
    3.1 人类的时空观:穿越的集体意识基础
        3.1.1 中西方的整体时空观
        3.1.2 时空特性
        3.1.3 时空转化:穿越体验的可能性
    3.2 世界的流动性
        3.2.1 流动性的含义
        3.2.2 西方哲学中的“流动性”
        3.2.3 中国传统文化中的“流动性”
    3.3 幻想与怀旧:穿越情结的两个矢量
        3.3.1 幻想——奔向未来
        3.3.2 怀旧——回返过去
        3.3.3 无所依凭的白日梦:神游与梦游
    3.4 旅游:在未来与过去之间穿越
        3.4.1 旅游与穿越
        3.4.2 旅游与神游
        3.4.3 三种穿越方式的比较
4 旅游景观的时空分异与旅游体验的时空转换
    4.1 旅游定义中的时空维度
        4.1.1 旅游定义的现状
        4.1.2 旅游定义的知识考古
        4.1.3 关于“异地性”内涵的深度阐发
        4.1.4 关于“暂时性”内涵的深度阐发
    4.2 旅游世界:维度与景观性
        4.2.1 旅游世界与非惯常环境的比较分析
        4.2.2 旅游世界的维度
        4.2.3 旅游世界的景观
    4.3 旅游景观的空间分异
        4.3.1 自然景观的空间分异
        4.3.2 文化景观的空间分异
        4.3.3 景观空间分异的文化解释
    4.4 旅游世界的时间景观
        4.4.1 旅游世界的时间与时间景观
        4.4.2 景观的时间性
        4.4.3 时间景观
        4.4.4 景观的时间刻度
    4.5 旅游作为一种穿越
        4.5.1 旅游领域“有名无实”的穿越研究
        4.5.2 旅游领域“有实无名”的穿越研究
    4.6 旅游体验研究中的穿越思想
        4.6.1 旅游体验中的穿越意味
        4.6.2 旅游体验的主客互动
        4.6.3 旅游体验视角下的“旅游场”
5 穿越体验的动机与行为测量
    5.1 旅游动机中的穿越取向
        5.1.1 传统的旅游动机研究
        5.1.2 进化心理学视角下的旅游动机
        5.1.3 旅游活动中的穿越动机
    5.2 旅游体验的穿越感及其相关因素
        5.2.1 休闲活动的穿越感
        5.2.2 旅游与其他休闲活动的相关分析
    5.3 穿越体验——在场的具身体验
        5.3.1 旅游体验的具身转向
        5.3.2 穿越体验的在场性
        5.3.3 穿越体验的多感官性
    5.4 穿越体验的活动偏好与景观类型分析
        5.4.1 穿越体验的偏好分析
        5.4.2 旅游活动偏好的因子分析
        5.4.3 旅游活动偏好的聚类分析
        5.4.4 旅游景观类型的聚类分析
        5.4.5 聚类分析与因子分析结果的进一步比较
6 穿越体验中的穿越感
    6.1 穿越感
        6.1.1 穿越感的含义
        6.1.2 穿越感与本真性命题
        6.1.3 穿越感的主观建构性
        6.1.4 旅游穿越感的获得方式
        6.1.5 印刻理论与场所依恋
    6.2 穿越体验中的历史感
        6.2.1 历史感的含义
        6.2.2 旅游历史感的形成要素分析
    6.3 穿越体验中的未来感
        6.3.1 未来之地:未来感在哪里获得
        6.3.2 未来之貌:先进科技的武装
        6.3.3 未来之质:新鲜、陌生与幻想
    6.4 穿越感的影响因素
        6.4.1 旅游者的人口统计特征因素
        6.4.2 旅游者的心理需求因素
        6.4.3 核心景观因素
        6.4.4 旅游体验的场所氛围因素
        6.4.5 旅游者的在场自我调适因素
7 结论与讨论
    7.1 主要研究结论
        7.1.1 人类普遍存在穿越情结
        7.1.2 旅游是获取穿越体验的现实替代品
        7.1.3 穿越体验是旅游活动中的“激励因素”
        7.1.4 旅游活动中的穿越体验呈现断续性贯穿的特点
        7.1.5 旅游穿越体验模型
        7.1.6 穿越体验与圆满
    7.2 研究创新
        7.2.1 研究领域创新
        7.2.2 理论观点创新
        7.2.3 研究视角创新
        7.2.4 方法与资料的创新
    7.3 研究局限
    7.4 研究展望
附录
参考文献
后记

(9)家庭旅游互动行为与体验价值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绪论
    第一节 研究背景与研究意义
        一、研究背景
        二、研究意义
    第二节 主要概念及研究范围界定
        一、概念界定
        二、研究范围界定
    第三节 研究内容与研究思路
        一、研究内容
        二、研究思路
    第四节 研究方法与创新点
        一、研究方法
        二、创新点
    本章小结
第一章 文献综述与理论基础
    第一节 文献综述
        一、家庭旅游相关研究
        二、旅游互动行为研究
        三、体验与体验价值研究
        四、文献述评
    第二节 理论基础
        一、社会互动理论
        二、社会交换理论
        三、社会支持理论
        四、价值共创理论
    本章小结
第二章 家庭旅游互动行为的理论分析与质性研究
    第一节 家庭旅游互动行为的理论分析
        一、服务主导逻辑下家庭旅游互动行为的本质
        二、自我建构与人际关系视角下家庭旅游互动关系
        三、仪式与互动仪式链视角下家庭旅游互动行为的表征
    第二节 家庭旅游互动行为的质性研究
        一、研究设计
        二、家庭旅游互动行为的调研
        三、关键事件法的应用
        四、家庭旅游互动行为质性材料分析
    本章小结
第三章 家庭旅游体验价值的质性研究
    第一节 体验价值质性研究的思路与方法
        一、研究思路
        二、研究方法
    第二节 体验价值结构维度构建依据
        一、家庭旅游者消费心理特征分析
        二、体验价值维度研究梳理
    第三节 体验价值质性材料分析与结果
        一、体验价值维度的划分原则
        二、体验价值维度及指标的分析过程
        三、体验价值维度及指标的分析结果
    本章小结
第四章 家庭旅游互动行为对体验价值的影响机制与关系模型
    第一节 家庭旅游互动行为对体验价值的影响机制
        一、家庭旅游社会支持维度分析
        二、社会支持视角下互动行为对体验价值的影响机制
    第二节 家庭旅游互动行为与社会支持、体验价值的关系假设
        一、互动行为与体验价值的关系假设
        二、互动行为与社会支持的关系假设
        三、社会支持与体验价值的关系假设
        四、社会支持的中介作用
    第三节 家庭旅游互动行为与社会支持、体验价值的关系模型
        一、研究变量
        二、关系模型
    本章小结
第五章 量表设计与问卷预调研
    第一节 预调研问卷设计与分析程序
        一、预调研问卷设计思路与原则
        二、预调研问卷基本内容
        三、预调研问卷分析程序
    第二节 量表变量定义与测项
        一、家庭旅游互动行为量表变量定义及测项
        二、家庭旅游社会支持量表变量定义及测项
        三、家庭旅游体验价值量表变量定义及测项
    第三节 问卷预调研及分析
        一、预调研实施
        二、预调研问卷基本信息描述性统计
        三、预调研问卷信度检验
        四、预调研问卷因素分析
        五、正式问卷形成
    本章小结
第六章 家庭旅游互动行为与体验价值的实证研究
    第一节 正式调研的实施
        一、问卷数据搜集
        二、样本容量分析
    第二节 描述性统计分析
        一、基本信息统计变量描述性分析
        二、模型变量描述性统计分析
    第三节 正式问卷的信效度检验
        一、信度检验
        二、效度检验
    第四节 异质性分析
        一、人口特征统计变量的异质性分析
        二、出游特征统计变量的异质性分析
    第五节 假设检验
        一、互动行为与体验价值的关系检验
        二、互动行为与社会支持的关系检验
        三、社会支持与体验价值的关系检验
        四、社会支持的中介效应分析
        五、假设检验结果汇总
    第六节 结果分析与讨论
        一、家庭旅游互动行为的构成要素讨论
        二、家庭旅游者行为特征与体验价值结果讨论
        三、家庭旅游互动行为对体验价值影响的结果讨论
        四、家庭旅游互动行为对社会支持影响的结果讨论
        五、家庭旅游社会支持对体验价值影响的结果讨论
        六、家庭旅游社会支持中介作用的结果讨论
    本章小结
第七章 家庭旅游体验价值提升策略
    第一节 基于旅游体验的价值共创
        一、以旅游者为中心,共创体验价值
        二、由交易关系向伙伴关系转变
    第二节 旅游地“第三场所”情境化打造
        一、注重旅游地特色文化符号的运用
        二、提高旅游项目的参与体验性
    第三节 家庭旅游互动仪式共睦态营造
        一、提升家庭旅游的仪式感
        二、形成情感连带与关联记忆
    本章小结
第八章 结论与展望
    第一节 主要研究结论
        一、家庭旅游互动行为蕴含着丰富的理论内涵
        二、家庭旅游互动行为、社会支持、体验价值的结构维度
        三、家庭旅游互动行为、社会支持、体验价值的作用关系
        四、家庭旅游者行为与体验特征
    第二节 研究不足与展望
        一、研究不足
        二、研究展望
参考文献
在读期间科研成果
附录A: 家庭旅游互动行为与体验价值深度访谈大纲
附录B: 家庭旅游互动行为与体验预调研问卷
附录C: 家庭旅游互动行为与体验正式调研问卷
致谢

(10)认知视角下青少年的家庭旅游学习行为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致谢
摘要
Abstract
1 绪论
    1.1 研究背景与问题提出
    1.2 研究目的与研究意义
        1.2.1 研究目的
        1.2.2 研究意义
    1.3 研究主要创新点
    1.4 研究设计
        1.4.1 研究对象
        1.4.2 研究方法
        1.4.3 研究结构安排
        1.4.4 研究技术路线
2. 文献综述
    2.1 家庭旅游研究
        2.1.1 家庭
        2.1.2 家庭旅游的定义
        2.1.3 国内家庭旅游研究
        2.1.4 国外家庭旅游研究
        2.1.5 家庭旅游研究小结
    2.2 学习相关理论
        2.2.1 人类发展理论
        2.2.2 学习理论
        2.2.3 学习相关理论小结
    2.3 旅游中的学习研究
        2.3.1 教育旅游与学习
        2.3.2 非教育旅游与学习
        2.3.3 旅游中的学习研究小结
    2.4 总结
3 子研究一:家庭旅游学习行为的质性研究
    3.1 引言
    3.2 文献回顾
        3.2.1 旅游中的个人学习
        3.2.2 家庭旅游
    3.3 研究方法
        3.3.1 被访对象
        3.3.2 数据收集
        3.3.3 数据分析
    3.4 结果和讨论
        3.4.1 出游基本信息
        3.4.2 学到了什么?
        3.4.3 如何学到?
    3.5 结论
4 子研究二:家庭旅游学习结果量表开发研究
    4.1 问项生成
        4.1.1 明确构念及内容
        4.1.2 形成问项池
    4.2 预试测及量表修正
        4.2.1 预测试样本取样及数据描述
        4.2.2 预测试问项净化及结果
        4.2.3 初始量表的修正和完善
    4.3 大样本数据及问项再分析
        4.3.1 数据获取
        4.3.2 样本数据特征描述
        4.3.3 维度生成及问项净化
        4.3.4 效度检验:验证性因子分析
    4.4 人口统计学特征与旅游基本特征对旅游学习结果的影响
        4.4.1 人口统计学特征与家庭旅游学习结果
        4.4.2 旅游基本特征与家庭旅游学习结果
    4.5 小结与讨论
5 子研究三:家庭旅游学习行为结果的关系研究
    5.1 研究问题
    5.2 文献回顾与假设提出
        5.2.1 社会学习理论
        5.2.2 情境因素:家庭功能
        5.2.3 行为因素:学习结果
        5.2.4 家庭功能与学习结果
        5.2.5 人的内在感知:幸福感(Happiness,Well-being)
        5.2.6 学习结果与幸福感
    5.3 家庭旅游学习行为研究模型
    5.4 问卷设计与变量测量
    5.5 预测试
        5.5.1 样本取样及数据描述
        5.5.2 预测试数据的描述性统计分析
        5.5.3 预测试检验方法及结果
        5.5.4 初始量表修正及完善
    5.6 正式调研数据收集、描述与质量评价
        5.6.1 数据获取和特征描述
        5.6.2 样本数据的变量统计描述
        5.6.3 变量的质量及结构分析
        5.6.4 验证性因子分析
        5.6.5 区分效度再检验
        5.6.6 共同方法偏差检验
    5.7 假设检验
        5.7.1 中介效应检验
        5.7.2 调节效应检验
        5.7.3 假设检验结果小结
    5.8 结果讨论
        5.8.1 家庭功能与学习结果
        5.8.2 学习结果与幸福感
        5.8.3 其他发现
6 研究结论与展望
    6.1 研究总结
    6.2 研究的理论贡献与实践启示
        6.2.1 理论贡献
        6.2.2 实践启示
    6.3 研究局限和展望
        6.3.1 研究局限
        6.3.2 研究展望
参考文献
附录 调查问卷
作者简历及在学期间所取得的主要科研成果

四、游轮之旅:全新身心健康感受(论文参考文献)

  • [1]泛娱乐时代我国儿童IP运营研究[D]. 申琳. 吉林大学, 2020(01)
  • [2]笑的风[J]. 王蒙. 当代(长篇小说选刊), 2020(03)
  • [3]基于教育视野下儿童真人秀节目策划研究 ——兼论个人策划案《来吧!研学夏令营》[D]. 程姗姗. 湖南工业大学, 2020(02)
  • [4]旅游对幸福感的影响研究 ——基于旅游者和目的地居民视角的两个实证[D]. 陈瑞霞. 深圳大学, 2020(10)
  • [5]移动媒体工具对游客旅游交往行为的影响 ——前导因素与作用机制[D]. 杨钦钦. 华侨大学, 2020(12)
  • [6]“风景”与中国电影美学的四重建构(1984—2018)[D]. 张文琪. 陕西师范大学, 2019(08)
  • [7]《纠正》的异化主题研究[D]. 杨青. 华中师范大学, 2019(01)
  • [8]旅游世界的穿越体验研究[D]. 周广鹏. 东北财经大学, 2018(06)
  • [9]家庭旅游互动行为与体验价值研究[D]. 屈小爽. 中南财经政法大学, 2018(08)
  • [10]认知视角下青少年的家庭旅游学习行为研究[D]. 吴微. 浙江大学, 2017(06)

标签:;  ;  ;  ;  ;  

巡航:一种新的身心健康感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