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常条件下贮藏时间对栽培大豆种子发芽率的影响

正常条件下贮藏时间对栽培大豆种子发芽率的影响

一、通常条件下贮藏时间对栽培大豆种子发芽率的影响(论文文献综述)

刘玉兰,马天,王宇,赵鑫怡,姚子森,陈殿元[1](2021)在《低温贮藏年限对小粒大豆种子活力及幼苗质量的影响》文中指出为了探究低温贮藏年限对小粒大豆种子活力及幼苗质量的影响,以3种不同熟期的小粒大豆品种为试验材料,设置5个贮藏年限处理,研究低温贮藏条件下小粒大豆种子活力及幼苗质量的变化规律。结果表明:随着贮藏年限的增加,不同小粒大豆品种的种子活力和幼苗质量相关指标变化规律基本相同,种子发芽势、发芽率、发芽指数、活力指数、正常苗率及幼苗质量相关指标均随贮藏年限的增加呈降低趋势,种子浸提液电导率呈上升趋势。不同品种耐贮能力有较大差异,东农690和吉林小粒6号种子的安全贮藏期为1年;九芽豆1号耐贮性较好,安全贮藏期为2年。

王财金[2](2021)在《大豆种子活力相关性状优异等位变异的发掘》文中研究表明大豆[Glycine max(L.)Merr.]是世界上重要的油料作物,是人类获取植物油和植物蛋白的重要来源。大豆种子萌发期活力性状是幼苗建立的基础,是提高大豆产量和品质的关键。绝大多数的农作物生产都依靠播种种子,种子是实现作物高产的最终衡量指标。种子的活力已被发现高度依赖于成熟阶段,具有高活力种子的品种可使作物产量提高20%~30%。随着我国农业机械化的不断发展,对种子种用质量的要求越来越高,高活力的种子更能适宜生产需求,对提高大豆单产水平具有重要意义。以往对大豆种子活力数量性状位点(QTL)的研究主要来自于双亲本分离种群,而很少来自自然种群的报告。因此,本研究选用源自我国东北地区的257份春大豆育成品种(系)和104份春大豆地方品种构建两个自然群体,并统计两年(2018年~2019年)鉴定种子的发芽率(GR)、发芽势(GV)、鲜重(FW)、苗长(SL)、主根长(MRL)、下胚轴长(HL)、侧根长(LRL)7个活力相关性状。同时,对种子活力表型进行遗传变异及相关性分析。利用覆盖大豆20条染色体上具有多态性的175对SSR标记检测我国东北春大豆品种的基因组,分析我国春大豆品种遗传多样性,揭示我国春大豆品种SSR标记的连锁不平衡特点。利用TASSEL软件中GLM程序对标记与活力相关性状进行关联作图,进一步发掘与我国东北春大豆种子活力性状关联位点的优异等位变异及载体材料,提出改善不同活力性状的杂交组合设计。主要结果如下:1.对两个自然群体的种子活力相关性状进行方差分析,发现各品种间差异均达到极显着水平。大豆育成品种和大豆地方品种的种子活力相关性状均呈连续分布,且育成大豆的6个表型(除下胚轴长)与地方大豆相比具有较高的值。所有活力性状的广义遗传率范围在62.19%~95.43%,说明活力性状具有遗传稳定性;其表型性状变异系数范围在13.21%~43.16%,表明我国东北春大豆活力表型变异广泛,具有很大选择潜力。2.我国东北春大豆品种具有丰富的遗传多样性。共检测到844个等位变异,平均为4.82个,变幅2~12个,多态信息含量(PIC值)平均为0.45,遗传多样性平均为0.50;地方大豆的遗传多样性要高于育成大豆,表明育成大豆可能经过长期自然和人工选择后基因组遗传多样性降低。3.根据STRUCTURE软件统计结果,育成大豆和地方大豆均被划分为3个亚群。育成大豆群体中,PopⅠ亚群62份,主要源自吉林省品种,PopⅡ亚群和PopⅢ亚群分别为81份和114份,主要源自黑龙江省品种;地方大豆群体中PopⅠ亚群41份、PopⅡ亚群38份、PopⅢ亚群25份。4.连锁不平衡分析结果显示,我国春大豆育成品种SSR标记的LD成对位点数较大豆地方品种多,但大豆地方品种SSR标记的LD程度较育成大豆高;育成大豆的LD衰减距离为2.53c M,而地方大豆的LD衰减距离为1.46c M,表明我国东北春大豆地方品种衰减更快些。5.在育成大豆和地方大豆群体中,两年共检测到与活力性状关联的SSR位点共39个,累计110个(次),分布于19条染色体上,其中14个与鲜重显着相关联、10个与苗长显着相关联、7个与主根长显着相关联、4个与下胚轴长显着相关联、11个与发芽率显着相关联、9个与发芽势显着相关联、15个与侧根长显着相关联。在育成大豆群体中,连续两年共检测到15个相同位点,对表型变异的解释率位于4.19%~14.30%,其中标记Satt303的表型变异解释率最高(2018年14.30%和2019年10.52%);在地方大豆群体中,连续两年共检测到9个相同位点,对表型变异的解释率位于11.43%~28.13%,其中标记Sat_378的表型变异解释率最高(2018年21.08%和2019年28.13%)。同时,两类群体中同一SSR标记与多个活力性状相关联的情况较多。6.进一步发掘与活力性状两年稳定遗传标记的优异等位变异及相应的载体材料,在育成大豆和地方大豆群体中分别发掘到52个和27个具有增效效应的优异等位变异,其中Sat_256-236bp和Sat_378-168bp、Satt441-281bp和Sat_378-156bp、Satt329-262bp和Sat_337-281bp、Satt588-128bp和Satt304-169bp、Satt577-112bp和Sat_378-168bp、Satt413-196bp和Sat_378-156bp、Satt234-108bp和Satt510-142bp分别对幼苗鲜重、苗长、主根长、下胚轴长、发芽率、发芽势和侧根长增加最为明显,相应的典型载体品种分别为合丰48号和克山大金黄、黑农66号和铁荚四粒黄、黑农44号和龙油太、九农1号和克山大金黄、育丰20号和蛟河天鹅蛋、黑农44号和方正白露豆、合丰51号和保险豆。同一个SSR标记其等位变异的表型效应方向并不完全相同;在不同活力性状杂交组合中发现绥农26号、合丰51号、克山大金黄等品种在不同的杂交组合中重复出现,这些品种可能同时改良多个活力性状,有待下一步验证。

李姝洁[3](2021)在《谷类和豆类种子萌发及盐对种子萌发影响的FTIR光谱研究》文中研究说明种子萌发问题是植物科学研究的经典主题。种子的萌发是植物生命周期开始的第一步和重要发育阶段,关乎植物种群顺利繁衍、进化和农业生产。因此,研究种子的萌发和活力具有重要意义。本文利用傅里叶变换红外光谱(FTIR)和二维相关红外光谱(2D-IR),结合曲线拟合(Curve-fitting)、主成分分析(PCA)、相关分析(Correlation analysis)对不同萌发程度的禾谷类、豆类种子以及盐(Na Cl,Pb Cl2)胁迫下的大豆种子进行研究。主要工作如下:(1)红外光谱结果显示,不同萌发程度禾谷类种子的原始红外光谱基本相似,而大豆与红豆种子的原始红外光谱有一定的差异。随萌发时间的增加,禾谷类、豆类种子中糖类、蛋白质和脂肪的特征吸收峰强度比均发生变化。2D-IR光谱结果显示,禾谷类、豆类种子在814~1000 cm-1和1028~1340 cm-1范围的自动峰数目、位置和强度随萌发时间的增加发生变化。这些结果说明,禾谷类、豆类种子中主要营养物质糖类、蛋白质和脂肪的结构或相对含量在萌发过程中发生了明显的变化。为了进一步研究三种营养物质在种子萌发过程中的动员,对不同萌发时间的禾谷类、豆类种子糖类(1200~950 cm-1)、蛋白质和脂肪(1800~1600 cm-1)的特征波段进行曲线拟合分析。结果显示,谷类种子随萌发时间的增加,多糖和蛋白质的相对含量总体呈减少的趋势,可溶性糖的相对含量逐渐增加,氨基酸的相对含量总体上先增加后减少,脂肪的相对含量总体呈先降后升的趋势。豆类种子随萌发时间的增加,总体上多糖和蛋白质相对含量呈下降趋势,大豆种子脂肪的相对含量先增加后减少,而红豆种子中脂肪的相对含量变化情况与之相反。结果表明,谷类和豆类种子萌发后,其生理生化特性发生了显着变化。贮藏物质在种子萌发过程中被调动,其降解导致相应物质的化学结构和含量发生变化。(2)研究了两种盐胁迫对大豆种子萌发的影响,结果显示,Na Cl胁迫对大豆种子的萌发和幼苗生长均有抑制作用,而200 mg/L浓度以下的Pb Cl2溶液对种子萌发的抑制作用不大,但对其幼苗的生长有明显的抑制作用。FTIR光谱结果显示,不同浓度Na Cl溶液和Pb Cl2溶液胁迫下的大豆种子的原始红外光谱基本相似,但多糖、蛋白质和脂质的特征吸收峰强度比随溶液浓度的增加而变化。2D-IR光谱显示,不同浓度两种盐溶液胁迫下大豆种子在825~1250 cm-1和1350~1750 cm-1范围的自动峰数目、位置和强度均有差异。对1800~950 cm-1区域的样品光谱进行主成分分析,结果表明,实验组与对照组有显着性差异,1051 cm-1和1745 cm-1处的峰所对应的官能团是Na Cl溶液胁迫下各组间差异的高相关变量,而Pb Cl2溶液胁迫中各组间差异高相关变量的峰位于1747 cm-1附近。利用曲线拟合进一步研究大豆种子糖类、蛋白质和脂肪在胁迫条件下的具体变化情况。曲线拟合结果显示,随Na Cl溶液浓度增加,糖类和蛋白质相对含量总体上先增加后减少,脂肪相对含量逐渐减少。随Pb Cl2溶液浓度增加,淀粉、蛋白质和脂肪的降解受到抑制,蛋白质和脂肪的相对含量总体上先升后降,糖类未表现出规律性变化。相关性分析的结果与主成分分析的结果一致,Na+和Pb2+是导致大豆种子中营养物质构象或相对含量变化的因素。结果表明,盐胁迫环境严重影响了大豆种子糖类、蛋白质和脂肪的积累和代谢。论文工作表明,傅里叶变换红外光谱技术是研究种子萌发过程中贮藏物质的动员和盐胁迫对种子萌发影响的有效手段。

马天,赵鑫怡,王宇,刘玉兰[4](2020)在《低温贮藏年限对小粒大豆种子萌发及幼苗生长的影响》文中研究指明为促进小粒大豆种子的耐贮性研究,以3个小粒大豆品种为试验材料,研究低温(5℃)条件下贮藏年限对小粒大豆种子萌发及幼苗生长的影响。结果表明:随着贮藏年限的增加,小粒大豆种子发芽势、发芽率、相对发芽率及幼苗苗高、根长、幼苗鲜重、幼苗干重等生长性状均呈降低趋势。贮藏4a的3个小粒大豆种子平均发芽率为53.50%,完全丧失种用价值。不同小粒豆品种耐贮藏能力不同,3个品种中,东农690和吉林小粒6号种子的安全贮藏期为1a,九芽豆1号耐贮性较好,安全贮藏期为2a。

郭米香[5](2020)在《贵州特有植物红花瘤果茶的种子萌发特性及种群特征研究》文中研究指明红花瘤果茶(Camellia rubituberculata)为自然分布狭窄的贵州特有稀有植物,花红色,果实表面瘤状突起,是山茶属中的特殊进化种类,颇具科研和经济价值。现仅发现于贵州省晴隆县紫马乡和兴仁市巴铃镇的比邻山区,种群分散、植株数量稀少,生境异质性特征突出,物种濒危。为加强对贵州特有植物红花瘤果茶的有效保护和合理利用,开展了红花瘤果茶种子生物学特性、种子贮藏特性、种子萌发特性以及种群特征的实验研究,揭示了红花瘤果茶种子特性、种群分布特征、种群空间格局、种群数量动态规律,探讨了红花瘤果茶的稀有濒危原因及保护策略,为贵州特有植物红花瘤果茶的保护利用以及有关珍稀濒危植物的科学研究提供参考。研究结果如下:(1)红花瘤果茶种子千粒重为1466.60g,属于大粒种子,种子的生活力96.00%,含水量29.51%、病虫率12.50%,种子出仁率69.41%、吸水率13.48%;种子可溶性糖、脂肪、可溶性蛋白质、淀粉的含量分别为23.91%、8.85%,16.69mg/g、15.51%。(2)一般情况下,红花瘤果茶种子以采用拌沙冷藏为宜,有效贮藏时间120d。贮藏过程中可溶性蛋白质含量呈先升高后下降再升高的波浪起伏态势,脂肪及淀粉含量逐渐下降,可溶性糖含量呈上升趋势。红花瘤果茶种子经贮藏120d后,种子发芽率下降。常温贮藏的种子发芽率为8.00%,干燥冷藏的种子发芽率为4.00%,拌沙冷藏的种子发芽率为20.00%,冷冻贮藏的种子基本上不发芽。(3)红花瘤果茶种子在15℃~35℃均能萌发,随着温度的升高,种子发芽率和发芽势呈现先升高后降低的态势,20℃条件下,发芽率和发芽势最高,可达到72.00%和40.33%。温度一定时,光照时间不影响红花瘤果茶种子的萌发。浓度为200mg.L-1的赤霉素溶液能显着提高促进红花瘤果茶种子的发芽率和发芽势,不同浓度的高锰酸钾溶液和聚乙二醇溶液处理不能明显促进红花瘤果茶种子的萌发。(4)在15℃、25℃、35℃条件下,红花瘤果茶种子可溶性蛋白质在种子萌发初期呈上升趋势,随后逐渐下降,在25℃时可溶性蛋白质下降速率最快;可溶性糖含量呈现为先下降后升高的趋势;粗脂肪含量萌发初期无明显变化,随后逐渐下降;丙二醛含量均呈现不同程度的正向上升,在35℃下的丙二醛含量最高。过氧化物酶(POD)、超氧化物歧化酶(SOD)、过氧化氢酶(CAT)主要受温度调控。温度一定时,不同的光照时间,不影响红花瘤果茶种子萌发过程中可溶性蛋白质、可溶性糖、粗脂肪、丙二醛、抗氧化物酶活性的变化趋势,红花瘤果茶种子属于光中性种子。(5)调查发现,红花瘤果茶种群结构可以定义为增长型,幼苗补充充裕,种群能够进行天然更新和稳定增长。红花瘤果茶种群的空间分布主要表现为在小尺度上的集群分布和在大尺度上的随机分布,幼龄、中龄、老龄3个发育阶段的种群分布格局呈现出一定差异性。不同发育阶段的空间关联主要表现为:1号样方幼龄树和中龄树均为负相关,幼龄树和老龄树在中小尺度上为负相关,在大尺度上为无相关,中龄树和老龄树均为无相关;2号样方幼龄树和中龄树在小尺度上为负相关,中大尺度上为无相关;幼龄树和老龄树在中小尺度上为负相关,中大尺度上为无相关;中龄树和老龄树均为无相关;3号样方的幼龄树和中龄树均为正相关;幼龄树与老龄树在小尺度上为负相关,中尺度上为无相关,大尺度上为正相关;中龄树和老龄树均为无相关。红花瘤果茶植物个体贡献潜力整体变化呈现“下降-上升-下降”起伏状态,种群在Ⅳ龄级时Vx同时出现负值,表明该种群生态脆弱、易受外界环境干扰而濒危。红花瘤果茶种子生物学特性、生境异质性与干扰、分布区的沟壑限制是导致种群数量扩大和物种散布的主要因素。

李剑[6](2020)在《成熟度和粒位对大麦种子活力和耐藏力影响的研究》文中指出为探究种子成熟度和粒位对种子活力和耐藏能力的影响。本试验采用P13-3和甘啤4号两个大麦品种为试验材料,以不同成熟度、粒位和老化时间的籽粒为研究对象,分别探究种子成熟度和粒位对种子活力的影响以及种子成熟度对种子耐藏能力的影响。分别测定种子长、宽、厚、含水量、千粒干重和总淀粉含量等指标,分析种子发芽率、发芽势、发芽指数和活力指数与其他性状的关系。以期找出种子活力与种子成熟度、粒位以及耐贮藏能力的关系,为种子活力最佳收获时期提供理论依据。主要研究结果如下:(1)大麦种子活力在不同成熟度间差异显着。随着籽粒成熟度的增加,种子活力不断提高,达到最大值后,种子活力随着成熟度的增加有所降低。P13-3花后36d的籽粒和甘啤4号花后30d的籽粒活力相关指标较高、抗氧化酶活性较强。(2)花后不同天数籽粒的物理指标、贮藏物质、抗氧化酶活性以及电导率等差异显着。两个品种均表现出先增加长度,后增加宽度,最后增加厚度的籽粒充实顺序。随着成熟度的增加,籽粒含水量和电导率呈现逐渐降低并平稳的趋势;千粒干重、总淀粉含量、直链淀粉含量和支链淀粉含量呈先升高后平稳的趋势;籽粒抗氧化酶活性和千粒鲜重呈现先上升后下降的趋势。(3)不同粒位对种子活力的影响显着。不同粒位籽粒的活力存在差异,总体表现为穗中部最优,穗下部次之,穗上部最低。P13-3花后36d和甘啤4号花后30d穗中部的籽粒活力相关指标、抗氧化酶活性最高,为获得高活力种子的最佳部位。(4)不同粒位籽粒的物理指标、贮藏物质、抗氧化酶活性和电导率等有差异。随着籽粒成熟度的增加,P13-3和甘啤4号籽粒的千粒干重、总淀粉含量以及抗氧化酶活性等均表现为穗中部高于穗下部,穗下部高于穗上部的现象;电导率则表现出穗上部最高,穗下部次之,穗中部最低的现象。(5)种子宽度、厚度、千粒干重、根长、电导率、总淀粉含量、直链淀粉含量、支链淀粉含量、超氧化物歧化酶活性、过氧化物酶活性和过氧化氢酶活性可以作为评定种子活力的指标。在不同成熟度和粒位与种子活力的试验中均表明籽粒宽度、厚度、千粒干重、根长、电导率、总淀粉含量、直链淀粉含量、支链淀粉含量、超氧化物歧化酶活性、过氧化物酶活性和过氧化氢酶活性均与活力相关指标呈现出显着或极显着的相关性。(6)种子成熟度对种子耐贮藏能力影响显着。在相同的老化时间下,随着成熟度的增加,两个品种籽粒发芽指数和活力指数均呈先上升后下降的趋势;P13-3花后36d种子发芽指数和活力指数达到最大,甘啤4号花后30d达到最大。两个品种超氧化物歧化酶活性、过氧化物酶活性和过氧化氢酶活性均随着种子成熟度的增加而上升,到达最大值后有所下降,与发芽指数和活力指数表现相一致,P13-3最大值出现在花后36d,甘啤4号最大值出现在花后30d。电导率和丙二醛含量则随着种子成熟度的增加呈先下降后增加的趋势,P13-3最小值均出现在花后36d,甘啤4号最小值均出现在花后30d。综上所述,P13-3和甘啤4号的种子活力随成熟度和粒位的变化有一定的规律性,适时收获可以获得高活力的种子。种子活力并非随着籽粒成熟度的增加一直提高;P13-3花后36d的籽粒和甘啤4号花后30d的籽粒具有较强的活力和耐贮藏能力,是收获和贮藏的最佳时期。同时,P13-3花后36d和甘啤4号花后30d的穗中部籽粒活力高,萌发后幼苗健壮,为获得高活力种子的最佳部位。

孟晶晶[7](2020)在《种胚贮藏蛋白对玉米种子活力影响的研究》文中研究说明国以农为本,农以种为先。种子是重要的农业生产资料,而种子活力则是衡量种子播种质量的重要指标之一。高活力种子发芽迅速、出苗整齐、抗逆性强、产量高,对农业生产具有重要价值。本团队研究表明,种子中贮藏蛋白绝对含量对种子活力至关重要,但哪类或哪种贮藏蛋白对种子活力影响最大还有待进一步研究。本研究以玉米种子为材料,探索种胚贮藏蛋白对种子活力的影响,主要结果如下:1.籽粒组成及成分与种子活力的相关性全种子暗发芽幼苗株干重与种胚单粒重、全种子单粒重成极显着相关,与全种子蛋白绝对含量、全种子淀粉含量成显着正相关。发芽指数与种胚中K元素含量呈显着性负相关;单株干重与种胚中Ca元素含量呈显着性正相关;活力指数与种胚中Ca元素含量呈显着性正相关。2.种胚、胚乳中贮藏蛋白含量与种子活力的相关性全种子暗发芽幼苗株干重与种胚水溶性蛋白绝对含量、种胚醇溶蛋白绝对含量成极显着正相关,与种胚球蛋白绝对含量、种胚谷蛋白绝对含量成显着正相关,与胚乳中贮藏蛋白含量不相关。3.吸胀24h种胚中游离氨基酸含量与种子活力的相关性全种子暗发芽幼苗株干重与吸胀24h种胚中精氨酸、赖氨酸含量成极显着负相关,与组氨酸、牛磺酸、鸟氨酸含量成显着负相关,与甲硫氨酸、谷氨酰胺成正相关。4.外源氨基酸处理对种子活力的影响用不用浓度的氨基酸溶液作为吸胀液进行发芽试验,随着赖氨酸浓度的升高,郑58种子活力先显着提高后显着降低;随着甲硫氨酸氨酸浓度提高,昌7-2种子活力无显着变化。

方娇阳[8](2020)在《人工老化处理对香椿种子的萌发及生理生化特性的影响》文中研究表明种子是植物主要的繁殖器官,种子质量的优劣往往会对种子的安全贮藏以及苗木的培育造成影响。香椿[Toona sinensis(A.Juss.)Roem]为华北、华东、华中等地低山丘陵和平原地区的重要用材树种,且具有食用、药用、观赏等多种经济价值,但其种子具有不耐贮藏的特性。以往关于香椿种子活力的研究主要集中于种源、贮藏温度和含水量、植物生长调节剂等方面,而对于香椿种子老化过程中生理生化的变化及其老化机理的研究相对较少。本研究以香椿种子为试验材料,采用高温高湿(温度40℃、相对湿度95%)的方法进行人工加速老化处理,处理时间分别为1、2、3、4、5、6、7、8天。通过测定各处理香椿种子发芽、幼苗形态、相对电导率、丙二醛(MDA)含量和抗氧化酶活性等指标,分析人工老化过程中香椿种子活力、幼苗形态及生理生化的变化规律,探究香椿种子老化机理并探寻可用于衡量香椿种子活力水平的理化指标,以期为香椿种子活力修复及种质资源保存研究奠定理论基础。研究发现:(1)香椿种子对于高温高湿环境的耐受性较低,在老化过程中,香椿种子发芽率、发芽指数和活力指数均出现明显下降,呈逐渐降低的变化趋势,老化4天左右,种子活力下降约50%,老化8天,种子活力基本完全丧失,生产上贮藏香椿种子的环境应注意保持低温干燥。(2)相较于种子发芽率指标,发芽指数和活力指数能够更好地反映香椿种子的活力水平。在种子老化初期,相较于发芽率的下降速度,发芽指数和活力指数的下降速度更快。相同处理条件下,香椿种子发芽指数和活力指数的降幅高于发芽率的降幅。(3)经老化处理的香椿种子,幼苗生长受到抑制,且不同老化时间对幼苗生长所造成的影响不完全一致。在种子老化初期,主要为幼苗根系生长受到影响,在种子老化后期,幼苗高生长受到的影响更为明显。幼苗的根系长度的变化趋势表现为先下降-后上升-再下降,而苗高则呈先基本稳定-后逐渐降低的变化趋势。(4)膜脂过氧化造成种子生物膜系统受损是香椿种子老化的重要原因之一,相对电导率和MDA含量可作为衡量香椿种子活力水平的重要指标。香椿种子经老化处理后,相对电导率和MDA含量显着升高,总体呈逐渐升高趋势,二者之间呈极显着正相关,且均与种子发芽率、发芽指数和活力指数指标呈极显着负相关。(5)种子抗氧化酶系统失调也是香椿种子质量劣变的重要原因。香椿种子经老化处理后,超氧化物歧化酶(SOD)活性呈先上升-后保持稳定-再下降的变化趋势;过氧化物酶(POD)活性呈先上升-后下降的变化趋势。SOD活性与发芽率呈显着负相关,与发芽指数和活力指数呈极显着负相关,POD活性与各发芽指标均呈极显着正相关,SOD活性和POD活性适用于香椿种子活力水平的评价。

由晓晴[9](2019)在《白菜种子前处理技术及花粉贮藏条件的研究》文中研究说明种子老化即指种子活力在自然条件下逐渐衰退的过程,其发生和发展会严重影响种子品质,从而对后续作物产量及质量产生不利影响。研究表明,将种子进行一系列前处理可以有效提高种子活力,最终促进作物高品质产出。种子前处理技术包括物理、化学、种子包衣等方法。为了研究如何有效提高老化白菜种子的萌发活力,现以“东白一号”老化白菜种子为试验材料,选取种子前处理技术中物理、化学共9种方法,采用单因素处理方法确定正交试验的范围,再以L934正交试验设计方法对白菜种子进行处理,同时测定萌发过程中种子各项发芽指标,通过极差分析(即直观分析)和方差分析以上数据及指标,确定各影响因素主次顺序,筛选出种子萌发活力指数提高的最佳组合条件。以各处理方法中的最佳组合处理条件对白菜种子进行处理,进一步测定种子活力提高后的各项生理生化指标,探究不同方法对种子活力提高的机制。同时试验将“东白一号”白菜花粉贮藏于不同温度条件下,根据花粉活力大小及活力保持时间来明确花粉贮藏的最佳温度条件。(1)采用不同物理方法(磁场及高压静电场)和化学方法(包括聚乙二醇-PEG、甘露醇、赤霉素-GA、6-BA、抗氧化剂-AsA、CaCl2、KH2PO4)对老化白菜种子进行单因素处理及正交试验处理。试验结果表明9种处理方法均在不同程度上提高了老化白菜种子活力。进一步的直观分析和方差分析结果说明,不同方法处理后所得种子的发芽势、发芽率及活力指数其影响因素的主次顺序存在差异。(2)根据正交试验结果,分别获得9种处理方式下的最佳处理条件组合,在这些条件下分别对种子进行处理,分析种子活力指标并进行对比,最终得到种子活力提高的最佳处理方式为物理方法中的磁场处理,其次是高压静电场处理和高分子渗透剂PEG处理,植物生长激素6-BA处理效果最差。(3)不同处理方法提高种子活力后,对其生理生化指标也会产生不同影响。本试验表明经9种方法处理后的老化白菜种子在萌发过程中,与代谢活动紧密相关的可溶性糖和可溶性蛋白含量显着升高;膜脂过氧化作用最终产物MDA的含量下降;抗氧化酶系统中的POD、SOD、CAT活性显着高于对照组。(4)将主要活性成分杀菌剂80%戊唑醇、90%恶毒灵分别与杀虫剂70%吡虫啉以试验设定的不同比例进行混合,加入匹配比例的非活性成分,配制成6种不同配方种衣剂,另取2种市售种衣剂共8种配方种衣剂对白菜种子进行包衣处理。结果表明该8种种衣剂均能够不同程度的抑制菌落的生长,其中以80%戊唑醇和70%吡虫啉1:1混合配比的配方3的抑菌效果最佳,总体抑菌效果优于其他种衣剂。在种子活力提高方面,市售种衣剂的处理结果明显较配方种衣剂更好。综合抑菌效果及种子活力提高情况,确定种衣剂最佳配方为以80%戊唑醇与70%吡虫啉1:1混合配制的配方3。(5)为了探究保持白菜花粉活力的最佳贮藏温度,试验设置3个不同温度(对照25℃、-20℃及4℃)对白菜花粉进行贮藏。结果表明,在贮藏温度-20℃和4℃下,白菜花粉活力保持时间相比于对照组25℃均有不同程度的延长,其中当贮藏温度为4℃时,白菜花粉活力保持时间最长,达到对照的2.8倍。

王鹏[10](2019)在《大豆滞绿突变体及育成品种叶片衰老生理特征与相关基因表达模式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滞绿突变是指植物在生育晚期叶绿素不降解或降解缓慢,叶片在植株成熟后不发生黄化现象而仍表现为明显的绿色。目前,已在许多作物中发现或通过人工诱变等方法获得了大量的滞绿突变体材料,各种滞绿突变体的成因及滞绿机理都存在一定的差异。关于滞绿突变体的研究,多数都集中在滞绿突变形成的机理及突变基因的结构和功能分析上。少数作物如小麦、水稻中,对滞绿突变体碳氮代谢、抗氧化生理、光合系统的稳定性等方面也做了一定的研究。但对于大豆滞绿突变体在叶片衰老过程中各方面生理生化特征及相关基因表达模式的研究还鲜有报道。本课题组以超高产大豆品种晋大74号为母本,自然滞绿突变体Z-绿仁双青豆为父本进行杂交,培育出晋大滞绿1号大豆新品种,该品种叶片表现出明显的滞绿特征,在产量和品质上比滞绿突变体亲本表现更好。本研究的内容涉及活性氧代谢、糖代谢及光合生理变化等多个方面,综合分析了大豆滞绿突变体及育成品种在开花后籽粒产量形成的关键时期,叶片衰老生理特性与相关基因表达的模式,并对PEG渗透胁迫下不同基因型大豆品种的萌发特性进行了详细的研究,主要结论如下:1、PEG渗透胁迫对不同大豆品种(系)种子的发芽率、发芽势、胚根长、下胚轴长等萌发性状均产生了明显的抑制,使得胚根重和种子贮藏物质转移率下降。相比于非滞绿亲本,滞绿型大豆在渗透胁迫时表现更好,相对发芽势、相对发芽率、相对培根长、胚根/下胚轴指数显着大于非滞绿品种。通过隶属函数值对不同大豆品种(系)进行芽期抗旱性综合评价,结果表明晋大滞绿1号(Z1)为强抗旱类型,而其杂交亲本晋大74号(JD74)则为中等抗旱品种。2、滞绿突变体及育成品种,增强了光系统反应中心蛋白和捕光色素结合蛋白在叶片衰老过程中的完整性和稳定性,减少了叶绿素分子与色素结合蛋白的解离,降低了光合机构受损的程度,提高了光能利用率和光合电子传递的效率,这种差异和变化在叶绿素荧光各项参数中都能明显体现出来。与非滞绿品种相比,滞绿品种的叶绿素降解受阻,成熟期叶片依旧能够保持绿色而没有发生明显的褪绿黄化;另一方面,滞绿品种保持了相对较高的光能捕获和传递的能力,使其能够在较长时期内维持相对较高水平的光合速率,特别是在鼓粒期等对于大豆产量形成至关重要的时期,较强的光合能力意味着可能会有较好的产量表现。3、在大豆产量形成的关键时期,滞绿型大豆品种抗氧化保护酶系统活性整体水平较高,能够降低H2O2、O2-等活性氧物质积累的程度和积累速率,减轻细胞的氧化损伤,从而延缓叶片的衰老。从分子水平来看,滞绿品种Mn-SOD、chloroplast Cu/Zn-SOD等SOD酶同工基因转录水平高于非滞绿品种JD74;各品种APX同工基因变化趋势基本相似,但滞绿品种Z1后期表达量较高;MDHAR和DHAR呈现明显的协同表达模式,非滞绿品种JD74 MDHAR2、DHAR4两个基因的表达在花后29到42天被明显限制,CAT1的表达也表现出相似的变化,这可能是JD74此期间H2O2含量迅速上升的主要原因。另外,暗处理胁迫下,JD74抗氧化酶活性降低,ROS产生与清除平衡被打破,可溶性蛋白大量和叶绿素大量降解,最终叶片完全变黄;而滞绿品种Z1,叶绿素和叶片颜色基本不受影响,能耐受更长时间的黑暗胁迫。4、大豆滞绿突变体糖代谢相关基因表达的特征,集中体现在大豆的鼓粒阶段(花后29-42天)。在此期间,滞绿品种蔗糖磷酸合成酶基因SPS4表达水平高于非滞绿品种JD74,表明其具有较高的蔗糖合成能力,SPS3基因表达量比较低,推测其对蔗糖的影响较小。参与蔗糖裂解的转化酶Inv和蔗糖合酶SS各同工基因中,CInv、CWInv1和SS2-1、SS2-2具有相似的表达模式,且滞绿品种表达量相对较高,蔗糖裂解能力强,同时己糖激酶和果糖激酶同工基因Hxk、Frk表达量较高,能够为糖酵解途径提供充足的己糖磷酸化底物,为植株生长提供充足的能量和中间代谢产物。而非滞绿品种JD74Hxk和Frk基因表达水平较低,容易造成己糖的积累而引起叶片的衰老。生殖生长阶段,特别是成熟期滞绿型大豆蔗糖转运体同工基因SUTs表达水平较高,有利于蔗糖向籽粒的迅速转移,因此叶片可溶性糖含量降低速度快,且低于非滞绿品种JD74。5、滞绿突变体stg为SGR1/SGR2双突变体,两个SGR同源基因均发生了突变。基因测序和蛋白预测的结果显示,SGR1为缺失突变,使得m RNA发生错误的可变剪切,缩短了第二个外显子的长度,导致翻译形成一个功能弱化或无功能的SGR1蛋白;SGR2基因则发生了大片段序列的插入突变,同样可能导致其编码蛋白的功能发生变化。SGR1、SGR2同时发生突变,也导致了滞绿突变体子叶和种皮同时发生了滞绿。综合以上结论,大豆滞绿突变体及育成品种叶片衰老的程度明显延缓。在鼓粒期等大豆产量形成的关键时期,滞绿突变对大豆的抗氧化酶保护系统、光合机构和光合能力、以及糖代谢生理均产生了积极的影响。经品种改良后培育的晋大滞绿1号在各方面表现均优于其亲本。研究结果对丰富大豆高产育种策略及种质资源创新提供了重要的理论依据和实践意义。

二、通常条件下贮藏时间对栽培大豆种子发芽率的影响(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通常条件下贮藏时间对栽培大豆种子发芽率的影响(论文提纲范文)

(1)低温贮藏年限对小粒大豆种子活力及幼苗质量的影响(论文提纲范文)

1 材料与方法
    1.1 材料
    1.2 试验设计
    1.3 测定项目与方法
        1.3.1 种子活力
        1.3.2 正常苗率及幼苗质量
        1.3.3 种子浸出液相对电导率
    1.4 数据分析
2 结果与分析
    2.1 贮藏年限对小粒大豆种子活力及浸出液相对电导率的影响
        2.1.1 发芽率
        2.1.2 发芽指数
        2.1.3 活力指数
        2.1.4 相对电导率
    2.2 贮藏年限对小粒大豆正常苗率的影响
    2.3 贮藏年限对小粒大豆幼苗质量的影响
3 讨 论
4 结 论

(2)大豆种子活力相关性状优异等位变异的发掘(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缩略词表及英汉对照
第1章 文献综述
    1.1 大豆种质资源的研究进展
        1.1.1 国内外大豆种质资源发展现状
        1.1.2 我国东北大豆育种研究进展
    1.2 种子活力研究进展
        1.2.1 种子活力的概念
        1.2.2 种子活力与产量的关系
        1.2.3 种子活力的测定方法
        1.2.4 大豆种子活力研究进展
    1.3 连锁不平衡―关联分析的基础
        1.3.1 选择牵连效应的概述
        1.3.2 选择牵连效应的基本方法
        1.3.3 连锁不平衡的概念及度量
        1.3.4 影响LD的因素
        1.3.5 大豆基因组LD研究进展
        1.3.6 关联分析概述及策略
        1.3.7 关联分析在大豆育种中的运用
    1.4 本研究的目的及内容
        1.4.1 本研究的背景与意义
        1.4.2 本研究的主要内容
第2章 材料与方法
    2.1 试验材料
        2.1.1 育成大豆参试材料
        2.1.2 地方大豆参试材料
    2.2 试验方法
        2.2.1 田间试验设计
        2.2.2 表型性状测定
        2.2.3 基因组DNA提取
        2.2.4 SSR标记筛选及基因组扫描
        2.2.5 PCR扩增及电泳
    2.3 数据分析
        2.3.1 等位变异获取
        2.3.2 表型变异及相关性分析
        2.3.3 遗传多样性分析
        2.3.4 群体结构分析
        2.3.5 聚类及主坐标分析
        2.3.6 连锁不平衡及LD衰减分析
        2.3.7 确认表型与SSR标记相关联
        2.3.8 发掘优异等位变异
第3章 大豆遗传多样性及活力表型变异分析
    3.1 大豆种质遗传多样性分析
        3.1.1 参试品种遗传多样性分析
        3.1.2 育成和地方大豆遗传多样比较
        3.1.3 育成和地方大豆选择倾向性分析
    3.2 大豆种质群体聚类及主坐标分析
        3.2.1 参试品种聚类及主坐标分析
        3.2.2 育成大豆主坐标分析
        3.2.3 地方大豆主坐标分析
    3.3 育成和地方大豆亲缘关系分布
    3.4 大豆种子活力性状表型变异分析
        3.4.1 育成大豆种子活力表型变异分析
        3.4.2 地方大豆种子活力表型变异分析
    3.5 大豆种子活力性状相关分析
        3.5.1 育成大豆种子活力表型相关分析
        3.5.2 地方大豆种子活力表型相关分析
    3.6 讨论
        3.6.1 大豆种质资源遗传多样性分析
        3.6.2 大豆种质资源表型变异分析
    3.7 本章小结
第4章 大豆种子活力相关性状的关联分析
    4.1 大豆群体结构及连锁不平衡分析
        4.1.1 参试大豆品种连锁不平衡分析
        4.1.2 育成和地方大豆连锁不平衡分析
        4.1.3 育成和地方大豆LD衰减
        4.1.4 育成和地方大豆群体结构分析
    4.2 活力性状与SSR位点的关联分析
        4.2.1 与育成大豆活力性状关联的SSR位点
        4.2.2 与地方大豆活力性状关联的SSR位点
        4.2.3 同一标记与多个活力性状相关联
        4.2.4 同一活力性状与多个标记相关联
    4.3 讨论
        4.3.1 SSR位点间连锁不平衡及LD衰减
        4.3.2 与大豆种子活力性状关联的位点
    4.4 本章小结
第5章 大豆种子活力性状优异等位变异的发掘
    5.1 大豆种子活力性状优异等位变异的发掘
        5.1.1 发掘育成大豆种子活力性状优异等位变异及载体材料
        5.1.2 发掘地方大豆种子活力性状优异等位变异及载体材料
        5.1.3 育成和地方大豆种子活力优异等位变异的表型效应值比较
    5.2 优异等位变异的最佳组合设计
    5.3 讨论
    5.4 本章小结
第6章 全文讨论及创新点
    6.1 全文讨论
        6.1.1 东北春大豆遗传多样性分析的必要性
        6.1.2 群体结构对关联分析的影响
        6.1.3 关联分析位点及优异等位变异的利用
    6.2 全文创新点
结论
参考文献
附录
致谢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

(3)谷类和豆类种子萌发及盐对种子萌发影响的FTIR光谱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绪论
    1.1 种子萌发的概述
    1.2 种子萌发的生理生化过程
        1.2.1 细胞的活化与修复
        1.2.2 贮藏物质的代谢
        1.2.3 呼吸作用与能量代谢
    1.3 生长环境对种子萌发的影响
        1.3.1 干旱胁迫
        1.3.2 盐分胁迫
        1.3.3 金属胁迫
        1.3.4 温度胁迫
    1.4 国内外研究现状
        1.4.1 种子萌发的主要研究方向
        1.4.2 种子萌发的传统研究方法
        1.4.3 种子萌发的光谱研究
    1.5 本文工作及研究意义
        1.5.1 本文工作
        1.5.2 本研究的意义
第2章 傅里叶变换红外光谱(FTIR)技术
    2.1 傅里叶变换红外光谱的基本原理
        2.1.1 傅里叶变换红外光谱仪原理
        2.1.2 振动模式
        2.1.2.1 伸缩振动
        2.1.2.2 弯曲振动
        2.1.3 谱带强度和谱带位移的影响因素
    2.2 傅里叶变换红外光谱数据的预处理
        2.2.1 基线校正
        2.2.2 光谱平滑
        2.2.3 光谱归一化、乘谱
        2.2.4 导数光谱
    2.3 傅里叶变换红外光谱技术的应用
第3章 实验部分
    3.1 实验材料及样品制备
        3.1.1 实验材料及试剂
        3.1.2 培养溶液配制
        3.1.3 种子萌发
    3.2 FTIR光谱测量
    3.3 数据处理
        3.3.1 光谱预处理
        3.3.2 二阶导数光谱
        3.3.3 二维相关红外光谱
        3.3.4 曲线拟合分析
        3.3.5 主成分分析
        3.3.6 相关性分析
第4章 禾谷类、豆类萌发种子的FTIR光谱分析
    4.1 禾谷类、豆类种子的FTIR光谱
    4.2 禾谷类、豆类萌发种子的FTIR光谱分析
        4.2.1 禾谷类萌发种子的FTIR光谱分析
        4.2.2 豆类萌发种子的FTIR光谱分析
    4.3 禾谷类、豆类萌发种子的二维相关红外光谱分析
        4.3.1 禾谷类、豆类萌发种子在814~1000 cm~(-1)范围的二维相关红外光谱分析
        4.3.2 禾谷类、豆类萌发种子在1028~1340 cm~(-1)范围的二维相关红外光谱分析
    4.4 萌发种子的二阶导数红外光谱和曲线拟合研究
        4.4.1 禾谷类萌发种子的二阶导数红外光谱及曲线拟合分析
        4.4.2 豆类萌发种子的二阶导数红外光谱及曲线拟合分析
    4.5 本章小结
第5章 盐胁迫对大豆种子萌发的影响
    5.1 NaCl胁迫对大豆种子萌发的影响
        5.1.1 NaCl溶液胁迫下大豆种子的生理变化
        5.1.2 NaCl溶液胁迫下大豆种子的FTIR光谱研究
        5.1.3 NaCl溶液胁迫下大豆种子的2D-IR光谱研究
        5.1.4 主成分分析
        5.1.5 二阶导数光谱和曲线拟合分析
        5.1.6 相关性分析
    5.2 PbCl_2胁迫对大豆种子萌发的影响
        5.2.1 PbCl_2溶液胁迫下大豆种子的生理变化
        5.2.2 PbCl_2溶液胁迫下大豆种子的FTIR光谱研究
        5.2.3 PbCl_2溶液胁迫下大豆种子的2D-IR光谱研究
        5.2.4 主成分分析
        5.2.5 二阶导数光谱和曲线拟合分析
        5.2.6 相关性分析
    5.3 本章小结
第6章 总结与展望
    6.1 总结
    6.2 展望
参考文献
攻读硕士期间发表的论文
致谢

(4)低温贮藏年限对小粒大豆种子萌发及幼苗生长的影响(论文提纲范文)

1 材料与方法
    1.1 材料
    1.2 方法
        1.2.1 试验设计
        1.2.2 测定项目及方法
        1.2.3 数据分析
2 结果与分析
    2.1 贮藏年限对不同小粒大豆种子萌发的影响
    2.2 贮藏年限对不同小粒大豆品种幼苗生长的影响
    2.3 贮藏年限对不同小粒豆品种发芽、根长、苗高相对抑制率的影响
3 结论与讨论

(5)贵州特有植物红花瘤果茶的种子萌发特性及种群特征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Summary
第一章 绪论
    1 贵州特有植物—红花瘤果茶
    2 种子生物学特性的研究
        2.1 种子基础生物学特性研究
        2.2 种子贮藏特性的研究
    3 种子萌发特性的研究
        3.1 种子萌发的环境条件
        3.2 种子萌发的生理特性
    4 种群生态特征研究
        4.1 种群地理分布及原生生境特点
        4.2 种群年龄结构分析
        4.3 种群空间分布格局研究
        4.4 种群数量动态研究
    5 项目来源、主要内容及目的意义
        5.1 项目来源
        5.2 主要内容
        5.3 目的意义
        5.4 技术路线
第二章 红花瘤果茶种子特性研究
    1 红花瘤果茶种子生物学特性研究
        1.1 材料与方法
        1.1.1 试验材料
        1.1.2 试验方法
        1.2 结果与分析
        1.2.1 红花瘤果茶种子的形态特征
        1.2.2 红花瘤果茶种子基础生物学特征
        1.2.3 红花瘤果茶种子吸水特性
        1.2.4 红花瘤果茶种子的贮藏物质
        1.3 结论与讨论
    2 红花瘤果茶种子贮藏特性的研究
        2.1 材料与方法
        2.1.1 试验材料
        2.1.2 试验方法
        2.2 结果与分析
        2.2.1 贮藏对红花瘤果茶种子含水量及生活力的影响
        2.2.2 贮藏对红花瘤果茶种子营养物质含量的影响
        2.2.3 贮藏对红花瘤果茶种子发芽率及发芽势的影响
        2.3 结论与讨论
第三章 红花瘤果茶种子萌发特性研究
    1 材料与方法
        1.1 试验材料
        1.2 试验方法
    2 结果与分析
        2.1 不同外源物质对红花瘤果茶种子萌发的影响
        2.2 不同温度对红花瘤果茶种子萌发的影响
        2.3 不同光照时间对红花瘤果茶种子萌发的影响
        2.4 温度和光照对种子萌发过程中营养物质含量的影响
        2.4.1 温度和光照对种子萌发过程中可溶性蛋白质含量的影响
        2.4.2 温度和光照对种子萌发过程中可溶性糖含量的影响
        2.4.3 温度和光照对种子萌发过程中粗脂肪含量的影响
        2.5 温度和光照对种子萌发过程中丙二醛含量的影响
        2.6 温度和光照对种子萌发过程中抗氧化酶活性的影响
        2.6.1 温度和光照对种子萌发过程中过氧化物酶(POD)活性的影响
        2.6.2 温度和光照对种子萌发过程中过超氧化物歧化酶(SOD)活性的影响
        2.6.3 温度和光照对种子萌发过程中过氧化氢酶(CAT)活性的影响
    3 结论与讨论
第四章 红花瘤果茶的种群特征研究
    1 研究地点与方法
        1.1 研究地点
        1.2 研究方法
        1.2.1 红花瘤果茶种群地理分布及原生生境特点
        1.2.2 样地设置与调查
        1.2.3 种群的龄级划分
        1.2.4 数据处理与分析
    2 结果与分析
        2.1 红花瘤果茶种群年龄结构分析
        2.2 红花瘤果茶种群空间分布格局分析
        2.2.1 不同发育阶段的空间点格局分析
        2.2.2 不同发育阶段种群的空间关联分析
        2.3 种群数量动态量化分析
    3 结论与讨论
第五章 研究结果与问题讨论
    1 研究结果
        1.1 红花瘤果茶种子的生物学特性及萌发特性
        1.2 红花瘤果茶种群特征
    2 红花瘤果茶特有分布原因分析及保护对策与建议
        2.1 种子生物学特性
        2.2 分布区的限制
        2.3 生境干扰
        2.4 种群扩散受到生境异质阻碍
        2.5 保护对策与建议
        2.5.1 就地保护
        2.5.2 迁地保护
        2.5.3 利用保护
致谢
参考文献
附录

(6)成熟度和粒位对大麦种子活力和耐藏力影响的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缩略词
0 引言
1 文献综述
    1.1 种子活力的研究现状
        1.1.1 种子活力概念的提出及发展
        1.1.2 种子活力组分
        1.1.3 影响种子活力的因素
        1.1.3.1 环境因素对种子活力的影响
        1.1.3.2 影响种子活力的内因
        1.1.3.2.1 基因型对种子活力的影响
        1.1.3.2.2 含水量对种子活力的影响
        1.1.3.2.3 成熟度对种子活力的影响
        1.1.3.2.4 淀粉含量对种子活力的影响
        1.1.3.2.5 酶活性和种子活力的关系
        1.1.3.2.5.1 抗氧化酶活性和种子活力的关系
        1.1.3.2.5.2 淀粉合成酶和种子活力的关系
    1.2 种子耐藏性的研究现状
        1.2.1 影响种子耐贮藏能力的因素
        1.2.1.1 遗传基因对种子耐贮藏能力的影响
        1.2.1.2 贮藏条件对种子耐贮藏能力的影响
        1.2.1.2.1 温度对种子耐贮藏能力的影响
        1.2.1.2.2 水分对种子耐贮藏能力的影响
        1.2.2 种子耐藏性的测定
    1.3 立题意义及研究方法
        1.3.1 立题意义
        1.3.2 研究内容
        1.3.2.1 成熟度对大麦种子活力的影响
        1.3.2.2 粒位和成熟度对大麦种子活力的影响
        1.3.2.3 成熟度和老化时间对大麦种子耐藏能力的影响
2 成熟度对大麦种子活力影响的研究
    2.1 材料与方法
        2.1.1 材料
        2.1.2 方法
        2.1.2.1 种子物理性状的测定
        2.1.2.2 电导率的测定
        2.1.2.3 发芽试验
        2.1.2.4 淀粉含量的测定
        2.1.2.5 淀粉合成酶活性的测定
        2.1.2.6 抗氧化酶的测定
        2.1.3 数据统计
    2.2 结果与分析
        2.2.1 不同成熟度大麦籽粒长度、宽度、厚度、千粒干重、千粒鲜重与含水量的变化
        2.2.2 不同成熟度对大麦籽粒淀粉与淀粉合成酶活性的影响
        2.2.3 不同成熟度对大麦籽粒的发芽与幼苗生长的影响
        2.2.4 不同成熟度对大麦籽粒抗氧化酶活性变化的影响
        2.2.5 不同成熟度对大麦籽粒电导率变化的影响
        2.2.6 不同成熟度大麦籽粒生理指标、幼苗生长特性与活力指标相关性分析
    2.3 讨论
    2.4 结论
3 粒位和成熟度对大麦种子活力影响的研究
    3.1 材料与方法
        3.1.1 材料
        3.1.2 方法
        3.1.2.1 种子物理性状的测定
        3.1.2.2 电导率的测定
        3.1.2.3 发芽试验
        3.1.2.4 淀粉含量的测定
        3.1.2.5 淀粉合成酶活性的测定
        3.1.2.6 抗氧化酶的测定
        3.1.3 数据统计
    3.2 结果与分析
        3.2.1 不同部位和成熟度大麦籽粒的长度、宽度、厚度、千粒鲜重、千粒干重与含水量的变化
        3.2.2 不同部位和成熟度对大麦籽粒淀粉含量与淀粉合成酶活性的影响
        3.2.3 不同部位和成熟度对大麦籽粒发芽特性与幼苗生长特性的影响
        3.2.4 不同部位和成熟度对大麦籽粒抗氧化酶活性的影响
        3.2.5 不同部位和成熟度对大麦籽粒电导率的影响
        3.2.6 不同部位和成熟度大麦籽粒的生理指标、幼苗生长特性与活力指标相关性分析
    3.3 讨论
    3.4 结论
4 成熟度和老化时间对大麦种子耐藏能力影响的研究
    4.1 材料与方法
        4.1.1 材料
        4.1.2 方法
        4.1.2.1 电导率的测定
        4.1.2.2 人工加速老化处理
        4.1.2.3 发芽试验
        4.1.2.4 抗氧化酶的测定
        4.1.3 数据统计
    4.2 结果与分析
        4.2.1 不同成熟度和老化时间对大麦籽粒发芽特性与幼苗生长特性的影响
        4.2.2 不同成熟度和老化时间对大麦籽粒抗氧化酶活性与MDA含量的影响
        4.2.2.1 不同成熟度和老化时间对大麦籽粒抗氧化酶活性的影响
        4.2.2.2 不同成熟度和老化时间对大麦籽粒MDA含量的影响
        4.2.3 不同成熟度和老化时间对大麦籽粒电导率的影响
    4.3 讨论
    4.4 结论
参考文献
致谢
作者简介
导师评阅表

(7)种胚贮藏蛋白对玉米种子活力影响的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1 前言
    1.1 种子活力研究进展
        1.1.1 种子活力的定义
        1.1.2 种子活力的形成、保持和丧失
    1.2 种子的萌发和幼苗的形态建成
    1.3 贮藏物质对种子活力的影响
        1.3.1 种子蛋白质含量对种子活力的影响
        1.3.2 种子淀粉含量对种子活力的影响
        1.3.3 种子脂肪含量对种子活力的影响
    1.4 提高种子活力的方法
        1.4.1 化学物质处理
        1.4.2 物理因素处理
    1.5 本试验目的意义
2 材料与方法
    2.1 试验材料
    2.2 试验方法
        2.2.1 玉米种子胚和胚乳的分离
        2.2.2 玉米种子发芽试验
        2.2.3 玉米籽粒组成及成分测定
        2.2.4 玉米种子胚和胚乳中蛋白质的提取
        2.2.5 吸胀24h玉米种胚中游离氨基酸的提取
        2.2.6 外源氨基酸处理
3 结果与分析
    3.1 34个玉米品种(系)种子的发芽试验
    3.2 籽粒组成及成分与种子活力的相关性研究
        3.2.1 山东泰安产种子籽粒组成及成分与种子活力的相关性研究
        3.2.2 甘肃武威产种子籽粒组成及成分与种子活力的相关性研究
        3.2.3 种胚、胚乳中元素含量与种子活力的相关性研究
    3.3 种胚、胚乳中贮藏蛋白含量与种子活力的相关性研究
        3.3.1 山东泰安产玉米种子贮藏蛋白含量与种子活力的相关性研究
        3.3.2 甘肃武威产种子玉米种子贮藏蛋白含量与种子活力的相关性研究
    3.4 吸胀24h种胚中游离氨基酸含量与种子活力的相关性研究
    3.5 外源氨基酸处理对种子活力的影响
4 讨论
    4.1 Ca元素含量对玉米种子活力的影响
    4.2 种胚贮藏蛋白对玉米种子活力的影响
    4.3 氨基酸代谢与种子活力
5 结论
    5.1 籽粒组成及成分显着影响玉米种子活力
    5.2 种胚醇溶蛋白绝对含量显着影响玉米种子活力
    5.3 赖氨酸含量提高对种子活力有不利影响
参考文献
附录
致谢

(8)人工老化处理对香椿种子的萌发及生理生化特性的影响(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1 绪论
    1.1 引言
    1.2 种子活力概述
        1.2.1 种子活力概念
        1.2.2 种子活力的影响因素
    1.3 种子老化概述
        1.3.1 种子老化概念
        1.3.2 种子人工老化方法
    1.4 种子老化及其机理研究进展
        1.4.1 种子老化的形态特征变化
        1.4.2 种子老化的理化特性变化
    1.5 香椿种质资源研究概况
        1.5.1 香椿植物学特性、生物学特性和分布研究
        1.5.2 香椿的经济价值
        1.5.3 香椿种子的研究
    1.6 研究内容
    1.7 技术路线
2 人工老化过程中香椿种子发芽指标的变化
    2.1 材料与方法
        2.1.1 试验材料
        2.1.2 种子的老化处理
        2.1.3 试验方法
        2.1.4 数据统计与分析
    2.2 结果与分析
        2.2.1 人工老化过程中香椿种子发芽率的变化
        2.2.2 人工老化过程中香椿种子发芽指数的变化
        2.2.3 人工老化过程中香椿种子活力指数的变化
        2.2.4 香椿种子各发芽指标间的相关性
    2.3 讨论
    2.4 小结
3 香椿种子人工老化过程中幼苗形态指标的变化
    3.1 材料与方法
        3.1.1 试验材料
        3.1.2 种子的老化处理
        3.1.3 试验方法
        3.1.4 数据统计与分析
    3.2 结果与分析
        3.2.1 香椿种子人工老化过程中幼苗苗高和根长的变化
        3.2.2 香椿幼苗形态指标与种子发芽指标间的相关性
    3.3 讨论
    3.4 小结
4 人工老化过程中香椿种子电导率和丙二醛含量的变化
    4.1 材料与方法
        4.1.1 试验材料
        4.1.2 种子的老化处理
        4.1.3 试验方法
        4.1.4 数据统计与分析
    4.2 结果与分析
        4.2.1 人工老化过程中香椿种子相对电导率的变化
        4.2.2 人工老化过程中香椿种子MDA含量的变化
        4.2.3 香椿种子相对电导率和MDA含量与发芽指标间的相关性
    4.3 讨论
    4.4 小结
5 人工老化过程中香椿种子抗氧化酶活性的变化
    5.1 材料与方法
        5.1.1 试验材料
        5.1.2 种子的老化处理
        5.1.3 试验方法
        5.1.4 数据统计与分析
    5.2 结果与分析
        5.2.1 人工老化过程中香椿种子SOD活性的变化
        5.2.2 人工老化过程中香椿种子POD活性的变化
        5.2.3 香椿种子SOD和POD活性与发芽指标间的相关性
    5.3 讨论
    5.4 小结
6 结论与展望
    6.1 结论
    6.2 研究展望
参考文献
在读期间的学术研究
致谢

(9)白菜种子前处理技术及花粉贮藏条件的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1 前言
    1.1 研究的目的与意义
    1.2 文献综述
        1.2.1 种子活力方面的研究进展
        1.2.2 种子活力提高的方法
        1.2.3 花粉活力的研究进展
    1.3 主要研究内容
    1.4 试验技术路线
2 材料与方法
    2.1 试验材料
        2.1.1 材料
        2.1.2 主要仪器设备
        2.1.3 主要试剂
    2.2 试验方法
        2.2.1 单因素试验处理
        2.2.2 正交试验处理
        2.2.3 种子发芽试验中的相关测定
        2.2.4 种子包衣处理
        2.2.5 白菜花粉活力的测定
3 结果与分析
    3.1 单因素处理结果
        3.1.1 高分子渗透剂处理
        3.1.2 生长激素处理
        3.1.3 抗氧化剂(AsA)处理
        3.1.4 无机盐处理
        3.1.5 磁场处理
        3.1.6 高压静电场处理
    3.2 正交试验处理结果
        3.2.1 高分子渗透剂处理
        3.2.2 生长激素处理
        3.2.3 抗氧化剂(AsA)处理
        3.2.4 无机盐处理
        3.2.5 磁场处理
        3.2.6 高压静电场处理
        3.2.7 种子活力提高方法的比较
    3.3 种子活力提高后生理生化指标的变化
        3.3.1 丙二醛(MDA)含量变化
        3.3.2 可溶性糖含量变化
        3.3.3 可溶性蛋白含量变化
        3.3.4 抗氧化酶系统活性变化
    3.4 种子包衣处理的相关研究结果
        3.4.1 不同种衣剂的抑菌效果
        3.4.2 不同种衣剂包衣对白菜种子活力的影响
    3.5 不同贮藏温度对白菜种子花粉活力的影响
4 讨论
    4.1 白菜种子活力提高方法的研究
        4.1.1 评价种子活力的指标
        4.1.2 不同处理方法对白菜种子活力提高的效果
    4.2 提高白菜种子活力的作用机理
    4.3 种衣剂配方的相关研究
    4.4 贮藏温度对花粉活力的影响
5 结论
致谢
参考文献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

(10)大豆滞绿突变体及育成品种叶片衰老生理特征与相关基因表达模式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第一章 前言
    1.1 植物叶片的衰老
        1.1.1 叶片衰老的起始
        1.1.2 叶片衰老的功能衰退与物质降解
        1.1.3 叶片衰老的终末与细胞程序性死亡(PCD)
    1.2 叶片衰老的诱导和调控机制
        1.2.1 叶片衰老与基因表达调控
        1.2.2 叶片衰老与活性氧代谢(自由基损伤)
        1.2.3 叶片衰老与糖信号生理
        1.2.4 叶片衰老与激素平衡
    1.3 植物的滞绿突变
        1.3.1 滞绿突变的类型
        1.3.2 滞绿突变的研究进展
        1.3.3 滞绿突变体的应用价值
    1.4 本研究的目的和意义
    参考文献
第二章 大豆滞绿突变体及育成品种种子萌发特性研究
    2.1 引言
    2.2 材料与方法
        2.2.1 试验材料
        2.2.2 测定指标
        2.2.3 数据处理
    2.3 结果与分析
        2.3.1 PEG胁迫对大豆吸水速率的影响
        2.3.2 PEG胁迫对大豆发芽率和发芽势的影响
        2.3.3 PEG胁迫对大豆胚根和下胚轴生长的影响
        2.3.4 PEG胁迫对大豆幼苗贮藏物质转移的影响
        2.3.5 萌发期抗旱性综合评价
    2.4 讨论
    2.5 小结
    参考文献
第三章 滞绿大豆叶片光合生理变化规律及相关基因表达模式研究
    3.1 引言
    3.2 材料与方法
        3.2.1 试验材料
        3.2.2 供试材料种植
        3.2.3 叶绿素含量测定
        3.2.4 光合速率和叶绿素荧光参数测定
        3.2.5 RNA提取和逆转录
        3.2.6 实时荧光定量
    3.3 结果与分析
        3.3.1 叶绿素含量在花后叶片自然衰老过程中的变化
        3.3.2 光合指标在花后叶片自然衰老过程中的动态变化
        3.3.3 叶绿素荧光参数在花后叶片自然衰老过程中的动态变化
        3.3.4 光合系统相关家族基因在花后叶片自然衰老过程中的差异表达
    3.4 讨论
        3.4.1 叶片衰老过程中叶绿素含量与光合效率的关系
        3.4.2 叶片衰老与叶绿素荧光参数的关系
        3.4.3 叶片衰老与类囊体膜系统色素蛋白稳定性的关系
    3.5 小结
    参考文献
第四章 暗处理及自然衰老条件下滞绿大豆叶片活性氧代谢机制研究
    4.1 引言
    4.2 材料与方法
        4.2.1 试验材料
        4.2.2 试验方法
        4.2.3 抗氧化酶活性测定
        4.2.4 过氧化氢、超氧阴离子、丙二醛含量测定
        4.2.5 可溶性蛋白含量测定
        4.2.6 RNA提取、逆转录、实时荧光定量
    4.3 结果与分析
        4.3.1 滞绿突变对大豆叶片衰老的影响
        4.3.2 滞绿突变对花后叶片衰老过程中抗氧化酶活性的影响
        4.3.3 苗期黑暗处理对不同大豆品种衰老的影响
        4.3.4 大豆花后叶片衰老过程中抗氧化保护酶相关基因表达的变化
    4.4 讨论
        4.4.1 滞绿突变对大豆衰老过程中ROS积累与抗氧化酶系统的影响
        4.4.2 滞绿突变对大豆衰老过程中抗氧化保护酶基因表达的影响
        4.4.3 滞绿突变对于黑暗诱导大豆衰老的影响
    4.5 小结
    参考文献
第五章 滞绿大豆叶片糖代谢与相关基因表达模式研究
    5.1 引言
    5.2 材料与方法
        5.2.1 试验材料
        5.2.2 可溶性糖含量测定
        5.2.3 RNA提取、逆转录、实时荧光定量
    5.3 结果与分析
        5.3.1 可溶性糖含量在叶片衰老过程中的动态变化
        5.3.2 蔗糖裂解相关基因在叶片衰老过程中的表达变化
        5.3.3 蔗糖合成基因SPS在叶片衰老中过程中的表达变化
        5.3.4 蔗糖转运蛋白基因SUT在叶片衰老过程中的表达变化
        5.3.5 己糖激酶同工基因Hxks、Frks在叶片衰老过程中的表达变化
    5.4 讨论
    5.5 小结
    参考文献
第六章 SGR基因序列特征及表达模式分析
    6.1 引言
    6.2 材料与方法
        6.2.1 供试材料
        6.2.2 DNA的提取
        6.2.3 目标基因的扩增和测序
        6.2.4 RNA提取、逆转录及荧光定量分析
    6.3 结果与分析
        6.3.1 目标基因的PCR扩增
        6.3.2 SGR1 基因序列变异分析
        6.3.3 花后叶片SGR1、SGR2 基因表达模式的研究
    6.4 讨论
    6.5 小结
    参考文献
Abstract
致谢

四、通常条件下贮藏时间对栽培大豆种子发芽率的影响(论文参考文献)

  • [1]低温贮藏年限对小粒大豆种子活力及幼苗质量的影响[J]. 刘玉兰,马天,王宇,赵鑫怡,姚子森,陈殿元. 大豆科学, 2021(05)
  • [2]大豆种子活力相关性状优异等位变异的发掘[D]. 王财金. 黑龙江大学, 2021(09)
  • [3]谷类和豆类种子萌发及盐对种子萌发影响的FTIR光谱研究[D]. 李姝洁. 云南师范大学, 2021(08)
  • [4]低温贮藏年限对小粒大豆种子萌发及幼苗生长的影响[J]. 马天,赵鑫怡,王宇,刘玉兰. 黑龙江农业科学, 2020(12)
  • [5]贵州特有植物红花瘤果茶的种子萌发特性及种群特征研究[D]. 郭米香. 贵州大学, 2020(02)
  • [6]成熟度和粒位对大麦种子活力和耐藏力影响的研究[D]. 李剑. 石河子大学, 2020(08)
  • [7]种胚贮藏蛋白对玉米种子活力影响的研究[D]. 孟晶晶. 山东农业大学, 2020(10)
  • [8]人工老化处理对香椿种子的萌发及生理生化特性的影响[D]. 方娇阳. 中国林业科学研究院, 2020(01)
  • [9]白菜种子前处理技术及花粉贮藏条件的研究[D]. 由晓晴. 东北农业大学, 2019(03)
  • [10]大豆滞绿突变体及育成品种叶片衰老生理特征与相关基因表达模式研究[D]. 王鹏. 山西农业大学, 2019

标签:;  ;  ;  ;  ;  

正常条件下贮藏时间对栽培大豆种子发芽率的影响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