谈免疫性不孕症的中医治疗

谈免疫性不孕症的中医治疗

一、漫谈免疫性不孕症的中医治疗(论文文献综述)

李敏[1](2016)在《补肾促卵冲剂治疗排卵障碍性不孕症随机双盲对照多中心临床研究》文中认为目的:观察补肾促卵冲剂治疗排卵障碍性不孕症的有效性和安全性,验证补肾活血中药对其疗效的贡献度,探讨其作用机理,为临床治疗提供科学依据。方法:采用多中心随机双盲双模拟对照的研究方法。严格按照诊断标准、纳入标准和排除标准筛选病例,共纳入符合入选标准的排卵障碍性不孕症患者349例,随机分为试验组(补肾促卵冲剂)177例、对照组(克罗米芬)172例。两组患者均于月经第5天或黄体酮撤退出血第5天开始服用药物。试验组:①补肾促卵冲剂(菟丝子、桑寄生、川断、当归、川牛膝、丹参等),每天3次,每次1袋,连服14天+②克罗米芬安慰剂,每天1次,每次1片,连服5天。对照组:①克罗米芬,每天1次,每次1片,连服5天+②补肾促卵冲剂安慰剂,每天3次,每次1袋,连服14天。3个月经周期为1个疗程,连续治疗1-2个疗程,结束后随访1-2年。同时监测卵泡发育、子宫内膜生长、排卵/妊娠结局及血清性激素(FSH、LH、PRL、E2、P、T)变化情况,并记录病例观察表。运用t检验、卡方检验、秩和检验等统计学方法,比较两组治疗前后总有效率、排卵率、妊娠率、优势卵泡直径、子宫内膜厚度、血清性激素的变化情况及中医症状的改善情况。检测安全性指标,包括血、尿、便常规,肝肾功及心电图等。结果:运用补肾促卵冲剂治疗排卵障碍性不孕症,结果如下:(1)入组受试者6种排卵障碍性不孕症分布情况。无排卵型异常子宫出血(AUB-O)、多囊卵巢综合征(PCOS)、高催乳素血症(HPRL)、未破裂卵泡黄素化综合征(LUFS)、黄体功能不足(LPD)、卵巢储备功能下降/卵巢早衰(DOR/POF)在各分中心分布如下:西苑医院4、59、21、26、27、66例;东直门医院5、51、0、5、9、2例;北京妇产医院0、35、1、6、18、14例。去除脱落病例后,分布如下:西苑医院3、52、18、16、20、47例;东直门医院4、40、0、5、7、2例;北京妇产医院0、26、1、4、13、8例。(2)根据病例观察表中47个中医症状,分别统计其在6种排卵障碍性不孕症中的积分均值,并绘制图表,分析发现中医症状在这6种疾病中分布的总体趋势大致相同,而且同一症状在不同疾病中的轻重程度不同。积分均值高的症状有:腰腿酸软、少腹疼痛拒按、经有血块、月经周期不规律、经量少、经色鲜红、经色红、经色黯、畏寒肢冷、小腹冷、眼眶黯、面部黯斑或环唇黯、经前乳房作胀、胸闷急躁等。积分均值低的症状有:经间出血、经色淡、经色紫、经色紫黯、形体消瘦、完谷不化、五更泄泻等。(3)试验组136例,痊愈率32.35%,显效率30.15%,有效率27.94%,无效率9.56%,总有效率90.44%;对照组130例,痊愈率17.69%,显效率21.54%,有效率30.77%,无效率30.00%,总有效率70.00%。两组总有效率比较,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4)试验组共观察504个周期,其中排卵周期348个,排卵率69.05%;对照组共观察507个周期,其中排卵周期359个,排卵率70.81%。两组排卵率比较,无统计学意义(P>0.05)。(5)试验组治疗后妊娠57例,妊娠率41.19%;对照组治疗后妊娠36例,妊娠率27.69%,两组妊娠率比较,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试验组妊娠成功者49例,成功率85.96%;对照组妊娠成功者28例,成功率77.78%,两组妊娠成功率比较,无统计学意义(P>0.05)。(6)试验组和对照组治疗前后中医症状总积分组内比较发现,两组治疗前后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试验组和对照组治疗后中医症状总积分组间比较发现,试验组治疗后较对照组有统计学意义(P<0.05)。分别比较试验组与对照组治疗前后47个中医症状改善情况,统计分析发现,试验组所有症状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对照组除“经色紫”、“经色紫黯”、“形体消瘦”、“完谷不化”、“五更泄泻”5个症状外,其余症状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比较试验组与对照组治疗后47个中医症状改善情况,统计分析发现,试验组对多数症状的治疗作用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差异显着的症状包括:腰腿酸软、头晕耳鸣、少腹疼痛拒按、经有血块、经量少、经色淡黯、经色鲜红、经色红、经色黯、心悸、小腹冷、性欲淡漠、咽干口渴、面部黯斑或环唇黯、夜尿多、大便干结、经前乳房作胀、胸闷急躁、情志失畅、经行少腹胀痛、形体肥胖、胸闷泛恶。(7)试验组治疗后优势卵泡直径18.18±0.96mm,子宫内膜厚度9.13±1.59mm;对照组治疗后优势卵泡直径19.29±2.45mm,子宫内膜厚度7.72±1.25mm。两组比较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8)试验组治疗后E2有升高趋势,FSH、LH、PRL、P、T有下降趋势,其中E2、PRL治疗前后有统计学意义(P<0.05)。(9)所有受试者均于治疗结束后检查血、尿、便常规,肝肾功及心电图,结果均无明显异常。且服药期间均未出现严重不良反应。结论:6种排卵障碍性不孕症中医症状分布总体趋势大致相同,同一症状在这6种疾病中的轻重程度不同,体现了中医“异病同治”的思想,同时也诠释了中医“辨病与辨证相结合”的特色。补肾促卵冲剂安全无毒副作用,整体疗效优于克罗米芬,在妊娠率、子宫内膜厚度、血清性激素及中医症状改善方面具有明显优势。补肾促卵冲剂对E2、PRL具有显着调节作用,能够促进卵泡发育和子宫内膜生长,提高排卵率及妊娠率。同时,补肾活血中药还可以全面调整机体状态,促进阴阳平衡,达到阴平阳秘、气旺血充、脏腑调和的协调状态,为受孕做好充分准备。

叶笑[2](2014)在《百年中医妇科发展史研究》文中提出中医妇科学是运用中医学的理论研究妇女生理、病理特点和防治妇女特有疾病的一门临床学科,是中医学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自夏、商、周时期开始,中医妇科学已有萌芽,之后的每个历史时期均有着名的妇科医家及论着产生,妇科学的进步贯穿着整个中医学的发展历程,同时其发展变化与整个中国的社会发展息息相关。自1912至2011年的100年时间里,中国社会经历了前所未有的巨大变革。近代中国,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以后,民族危机逐渐加深,阶级矛盾不断激化,社会整体环境急剧变化,中国的进步人士在不断地探索,试图通过学习西方来改变中国的命运,传统与外来文化激烈碰撞。新中国成立后,中国进入了建设社会主义国家的新时期,期间经历“大跃进”、“人民公社化”、“大炼钢铁”、“文化大革命”等挫折,在改革开放后又迎来了全面的复兴。本研究属于我院重点项目“百年中医史研究”的一部分,因而按照项目要求,从时间上将百年中医妇科分为三个阶段来论述,从内容上抓住事业建制及理论临床两方面进行讨论。这三个时间段分别为第一阶段由1912年至1949年9月30日,是中华民国时期;第二阶段由1949年10月1日至1977年,是中华人民共和国建国初期,处于探索建设道路的时期;第三阶段由1978年至2011年,是中华人民共和国在经历了之前的变革后,进入全面发展的阶段。女性承担着整个中华民族五千多年的繁衍传承,女性的身体健康关系着下一代的健康体魄,中医妇科学在医学开始之初,即显示其在医学中的重要位置。本研究通过系统整理1912-2011年中医妇科学史料,梳理百年中医妇科学的发展脉络,总结中医妇科学在经历西方医学的冲击后,所获得的经验和教训,为提高当代中医治疗妇科疾病水平提供借鉴和史学支撑。民国时期,中医教育始终未列入国家教育系统,近代中医界在争取办教育的抗争过程中建立许多私立中医教育机构。中医妇科作为中医的临床重要部分,在院校教育的学科设立中作为必设学科,多数安排在中医基础理论及经典着作的学习之后,要求学员具有一定的中医基础知识。民国早期,中医学校的教材选用尤其是本科讲义多选用明清医家的着作,其后1928年、1929年的两次全国中医学校教材编辑会议使教材问题得到一定程度的改善,各个中医院校亦开始着手教材的编写。根据《全国中医图书联合目录》,民国时期中医妇科书籍大致分为经典中医妇科学专着的再版及着名医家的经验总结两类。在理论研究方面,对天癸理论,彭逊之在《竹泉生女科集要》(1931)一书中对人体天癸的认识提出肾水、君火、相火的相交,是人体性功能和生殖机能的根本。在病因病机方面,包岩以经脉循行原理论述缠足造成中国妇女易得的妇科疾病。杨志一提出“大惊恐惧”致闭经不行。医家陈稚泉重视因不同性格、体型而用不同方式来治疗妇科疾病。在诊断方面,严鸿志在《女科证治约旨》(1921)中强调问诊,提出一问口渴,二问二便,三问经带,四问胎孕,五问产后。朱南山总结妇科问诊要诀,归纳为妇科十问歌。对治疗原则,姚五达提出三大治疗法则:(1)轻可投实法,(2)截流开源法,(3)扶正祛邪法。而中西医汇通在妇科上的表现,偏于以西医生理学、病理学、诊断学、药物学方面的知识与中医妇科理论相结合来解释经、带、胎、产的理论及通俗的妇女卫生保健常识。民国时期的中医妇科在临床上,侧重临床治病内容,较多的是医家对自身经验的总结,见于各类着作以及期刊中有关妇科病的专论、医案、医集、学说等。医家详细记述治疗过程中的辨证论治,通过介绍西医解剖、生理、病理等科学知识,并与传统中医理论及治疗方法相结合,同时纠正以往一些错误的观念,并针对有争议的治验进行讨论。关于中医产科,由于西医妇产科学的进入、推广,传统的中医接生法的种种弊端显露,西医产科学在此百年时间内逐渐取代了中医产科。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之后,中国社会进入了建设社会主义社会这一个全新的阶段。医学教育开始实行高、中、初3级制,重点发展医学高等教育,1949-1977年间全国各中医院校及研究所陆续出版了中医妇科学教材。如成都、南京、上海、山东、浙江、湖北、辽宁等中医学院,以及湖北省中医进修学校、内蒙古自治区中医研究所、湖南中医药研究所等,出版有《中医妇科学》、《简明中医妇科学》、《中医妇科学讲义》、《中医妇科纲要》、《中国妇科病学》、《中医妇科手册》、《中医妇科临床手册》、《妇科简要》、《妇产科、计划生育》等妇科学教材和讲义。这一时期,共出版中医妇科书籍仅80种。其中主要为三大类:校注影印经典中医妇科古籍、妇科学教材及临床治疗用药经验的总结。诊法方面,主要揭示了望人中沟形态与原发性不孕之间有紧密关系。临床常见病证诊治方面,卓雨农将闭经分血虚证、脾虚证、劳损证、血瘀证、风寒证、气郁证、痰阻证等7证,并随证自拟有效方剂。山西省中医研究所和山西医学院第一附属医院妇科组成的中西医结合临床研究小组,成功研究出中西医结合治疗子宫外孕的新方法。李衡友基于调整“肾-天癸-冲任-胞宫”之间机能的平衡,发展创建以补肾为主、以活血化瘀为主、以温肾暖宫为主的3种中药人工周期疗法,分别简称中周Ⅰ号、中周Ⅱ号、中周Ⅲ号,治疗不孕症。自1978年十一届三中全会之后,随着社会政治文化氛围的改变、公共卫生设施的改善、环境卫生的改进、人民物质文化生活水平的提高,妇科疾病谱也发生改变,对妇科疾病的研究更多的关注重点在疑难病证的诊断治疗。中医妇科疾病上更多的关注崩漏、闭经、不孕症、妇科肿瘤、围绝经期综合征等方面的辨证论治及理法方药,研究方法由传统的对妇科古籍的理论整理探讨以及临床经验总结转向与西医的实验研究相结合的临床研究。基本形成了比较完善的中医教育体系。教育形式也从建国前的以民办教育、师承家传教育为主,发展为以国家举办学院式教育为主,以民办教育、继续教育、成人教育为辅。中等教育、本专科教育、研究生教育等多层次办学,以及学历教育和岗位教育、留学生教育等类型并存的局面已经形成。以黑龙江中医药大学中医妇科学科为代表,1979年最先获得中医妇科硕士学位授予权,1984年最先获的中医妇科博士授予权,并被评为全国中医妇科重点学科;1989年被教育部列为首批国家级重点学科;1993年被国家中医药管理局评为首批局级重点学科;2007年被确定为国家中医药管理局“十一五”重点专科建设单位。这一时期,中医妇科学逐渐发展成为集医疗、教学、科研为一体的临床学科,在学科建制以及人才培养方面都取得了很大的进步。在科研成果方面,自1978年以来中医妇科共200余项科研研究成果获得卫生部、国家中医药管理局、各省市不同级别的科技奖项。研究课题包括对妇科基础理论的深入探讨以及对妇科疑难病的诊治方法的临床分析、妇科药物的研发等,涵盖子宫内膜异位症、宫颈癌、不孕症等妇科疑难病证。同时,大量书籍着作出版,出版中医妇科类书籍占新中国成立后中医妇科出版物总数的93%,主要包括再版中医妇科古籍、名医经验总结、妇科临床专着等。这一时期,中医妇科学会及各地分会建立,妇科学术会议组织召开,后期随着整个社会的发展以及中医药对外交流事业的推进,更有国际间的妇科学术交流活动,开阔思路,有力地推动中医妇科的学术进步,对中医妇科的发展起不可忽视的作用。在理论研究方面,针对月经产生的生理情况,打破了中医妇科长期以来的以“脏腑学说”、“气血学说”、“经络学说”为主的理论,结合现代医学“下丘脑一垂体一卵巢轴”提出了与其相对应的“肾—天癸—冲任—胞宫”生殖轴的观点。针对月经的周期节律,提出月经周期的调节与月相相关的论点。在临床研究方面,中医妇科研究重点关注对疑难病辨证论治的研究,包括崩漏、闭经、不孕症、妇科肿瘤、围绝经期综合征、子宫内膜异位症等,结合西医妇科学理论,开展病证结合的研究,将辨病论治与辨证论治相结合,并强调调周法在妇科病治疗中的运用。诸多医家针对子宫功能性出血造成的崩漏、排卵障碍性不孕症、输卵管阻塞性不孕症、慢性盆腔炎引起的继发性不孕症、AB0血型不合型不孕症以及子宫肌瘤、宫颈癌、围绝经期综合症、子宫内膜异位症等病症的诊断、治疗方面均有较多的研究以及临床经验总结。通过对百年中医妇科发展的梳理,虽然中医妇科学在一定的时期受到不少冲击,但总体还是不断向前发展的。尤其是与西医学的相互交融,两者在理论、临床各个病证上的互为补充,互为支撑,为解决妇科疑难疾病提供新的思路与启迪,也为今后中医妇科学的良好发展提供了经验总结和借鉴。

丁倩倩[3](2014)在《基于数据挖掘的当代不孕症医案证治规律研究》文中研究说明研究目的:本文通过对当代医家治疗不孕症的医案中的证型、症状及处方用药等信息进行原始采集,后将其进行规范化处理,对其进行聚类分析、因子分析、频数分析及关联分析,以期发现当代医家治疗不孕症的有关病位、病性、症状及其处方用药等的一些普遍性规律,以及一些新的认识,为中医临床与中医科研提供借鉴与参考。研究方法:参考《近代25位中医名家妇科经验》、《中医妇科名家经验心悟》二书中的医家为主搜集医案;并通过检索1978-2013年的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CNKI)及相关数据库得到相关医案,对医案数据进行规范化处理,建立数据完备、可供分析与挖掘的医案数据库;对其进行聚类分析、因子分析、频数分析及关联分析;挖掘结果根据中医理论进行解释。结果:(一)频数分析当代医家治疗不孕症的医案中出现的高频病性证素主要有气滞、血瘀、阳虚、气虚、血虚、阴虚、湿;高频病位证素主要有肝、肾、胞宫、脾。当代医家治疗不孕症的医案中出现的高频证型主要为肾虚血瘀证、气滞血瘀证、肾虚肝郁证、肾阳虚证、肾虚证、肝郁血瘀证、肝郁肾虚证、肝郁证等。对高频证型整合规范后,发现不孕症高频证型可分为肾虚证、肝郁证、血瘀证、气滞证、痰湿证、脾虚证等;此类分型与高等教育出版社2008年出版罗颂平主编的《中医妇科学》中所列不孕症证型相符,说明不孕症临床证型仍以肾虚证、肝郁证、血瘀证、痰湿证为主;但临证时患者病情多复杂多变,故本研究中纳入的医案多为兼夹证型。当代医家治疗不孕症的医案中出现高频症状为脉细、舌淡、经色暗、经量少、经血夹块、月经后期、经期腹痛、腰酸、经前乳胀等。当代医家治疗不孕症的医案中高频中药为当归、香附、茯苓、柴胡、牡丹皮、甘草、川芎、山药、桃仁、淫羊藿、牛膝、益母草、赤芍、黄芪、枸杞子、红花、山茱萸、续断、菟丝子、白芍、延胡索、鹿角、熟地黄、白术、陈皮、巴戟天、肉桂、桂枝、枳壳、党参、丹参、路路通、生地黄、郁金、紫石英、杜仲、乌药、吴茱萸、莪术、小茴香、蒲黄、三棱、女贞子、五灵脂等。参照黄兆胜主编的《中药学》将上述高频中药分类,高频药物种类为:活血化瘀药、补虚药、理气药、解表药、温里药、清热药、利水渗湿药等。(二)不孕症症状因子分析、聚类分析根据症状因子分析及聚类分析,总结形成当代不孕症常见证型及证候群:痰湿型:形体肥胖,带下量多,舌胖,苔腻,脉滑;血虚型:经量少,经色淡;血瘀型:经期腹痛,经色暗,经血夹块,舌黯,有瘀斑,苔薄,脉细涩;肝郁型:月经先后无定期或周期正常,经量时多时少,经前乳胀,情志抑郁,急躁易怒,胸胁胀闷或胸闷,腹胀,腹痛,舌黯,脉弦;肾阴虚型:五心烦热,心悸气短,头晕目眩或头疼耳鸣,口苦,口干,大便干,带下量少,舌红,苔少;肾阳虚型:月经后期,经量少,面色黧黑或晦暗,腰酸,性欲淡漠,舌淡,苔白,脉沉迟;脾气虚型:经量多,少气懒言,神疲乏力,面色晄白或萎黄,畏寒肢冷,形体瘦小,便溏;气血两虚型:面色晄白,形体瘦小。(三)中药因子分析、聚类分析通过对中药的因子分析及聚类分析,根据得出的药物组合来反推当代不孕症的证型,即以方测证,并根据证候要素进行适当整合、条理,归纳、反推当代不孕症的主要证型为:肾虚证、肝郁证、血瘀证、痰湿证、血虚证、脾虚证、气血两虚证、寒凝胞宫证、热毒蕴结证等。(四)当代医家治疗不孕症医案中药物常用配伍及解析对医案中的中药通过关联规则分析所得的当代医家治疗不孕症医案的药对、药团进行分析整理后,得出肝郁、血瘀、血虚、气血两虚、肾虚、脾虚等当代不孕症的常见病因病机;此结论前文所述及研究结果基本吻合。(五)中药与病位证素、病性证素及症状之间的关联分析1.不孕症中药与病位证素、病位证素与中药的关联分析当代医家在治疗不孕症的用药过程中:所有辨证病位在脾+肾的常用中药为党参、白术。医案中凡是辨证病位为脾+肾的有一半以上都使用了白术(60.32%)、党参(50.79%)。经对比可见白术对脾+肾的依赖度大于党参。所有辨证病位在肝+脾两脏的常用药为白术、茯苓。医案中辨证病位在肝+脾的有一半以上都使用了白术(67.57%)、茯苓(56.76%)。经对比可见白术对肝+脾的依赖度大于茯苓。所有辨证病位在肾的医案中常用药为菟丝子、熟地黄、枸杞子、巴戟天、山茱萸、当归。当代医家选择使用菟丝子、巴戟天、熟地黄+菟丝子、枸杞子+菟丝子、山茱萸、当归+菟丝子时几乎全部都辩证病位在肾,其置信度分别为89.88%、93.33%、92.86%、91.78%、90.91%、87.29%。所有辨证病位在脾的医案中常用药为白术、党参、甘草、苍术、茯苓、陈皮、当归。当代医家选用陈皮+党参+甘草、白术+陈皮+甘草、白术+苍术时几乎全都辩证在脾,其置信度分别为94.12%、95.65%、89.47%。所有辨证病位在肝的医案中常用药为白芍、柴胡、香附、白术。其中所有辨证病位在肝的医案中有一半以上都使用了白芍(56.07%)、柴胡(53.97%)、香附(54.81%);当代医家选择使用柴胡、白芍+柴胡、白术+柴胡+香附多数都辩证病位在肝,其置信度分别为85.43%、89.8%、97.06%。所有辨证病位在胞宫的医案中常用药为当归、川芎。所有辨证病位在胞宫的医案中多数都选择当归(86.96%)、川芎(63.04%)。2.不孕症中药与病性证素关联分析所有辨证病性为阳虚的医案中常用药为菟丝子、党参。当代医家选用菟丝子(61.9%)、党参(61.67%)的医案中多数都辨病性为阳虚。所有辨证病性为血瘀的医案中常用药为桃仁、赤芍、当归、红花、白芍、川芎。当代医家选用赤芍+桃仁(94%)、白芍+当归+红花(90.91%)及另外几组药物组合时多数(置信度均大于90%)都辨病性为血瘀;选用赤芍+当归+红花时则全部都辨病性为血瘀,可认为当代医家辨证病性为血瘀时一定会同时选用赤芍、当归、红花三味药。所有辨证病性为气虚的医案中常用药为白芍、白术、党参、黄芪、当归、陈皮。当代医家选用党参(75%)时多数都辨病性为气虚;选用白术+陈皮+党参(94.74%)时则几乎全部都辨病性为气虚。对比可见,气虚对白术+陈皮+党参的依赖度较高。所有辨证病性为湿的医案中常用药为白术、苍术。其中所有使用了白术+苍术的医案中,有89.47%都辨病性为湿。所有辨证病性为气滞的医案中常用药为白芍、柴胡、白术、香附。当代医家选用柴胡(85.43%)时多数都辨病性为气滞;选用白芍+白术+柴胡+香附(96.67%)时几乎全部都辨病性为气滞。对比可见,气滞对白芍+白术+柴胡+香附的依赖度较高。所有用药有菟丝子的医案中常见辨证病性为阳虚、气虚、精亏。其中所有辨证病性为气虚+阳虚的医案中,一半以上都用了菟丝子(58.47%);辨证病性为精亏时,有87.5%都用了菟丝子。对比可见,菟丝子对病性精亏的依赖程度要大于气虚+阳虚。所有用药有熟地黄的医案中常见辨证病性为血虚、气虚、精亏。其中所有辨证病性为血虚的医案中,有51.58%的都用了熟地黄;所有辨证病性为精亏的医案中,有68.75%的都用了熟地黄。对比可见,熟地黄对病性精亏的依赖度要大于血虚。所有使用了茯苓的医案中常见辨证病性为痰、湿、气滞。其中所有辨证病性为痰的医案中,有71.11%都用了茯苓;辨证病性为气滞+湿+痰的医案中,有88.24%的都用了茯苓;辨证病性为气滞十痰的医案中,有80.95%都用了茯苓。对比可见,茯苓对病性气滞+湿+痰的依赖度大于病性痰及气滞+痰。所有用药有白芍的医案中常见辨证病性为血虚、气滞。其中所有辨证病性为血虚的医案中,有67.37%都用了白芍;辨证病性为气滞+血虚的医案中,有76.19%都用了白芍。对比可见,白芍对病性气滞+血虚的依赖度大于血虚;且将此条与熟地黄条对比发现,白芍对血虚的依赖度要大于熟地黄。所有用药有川芎的医案中常见辨证病性为血瘀、气滞、阳虚。其中所有辨证病性为血瘀的医案中,有51.11%都用了川芎;辨证病性为气滞+血瘀+阳虚的医案中,有70.59%都用了川芎。对比可见,川芎对病性气滞+血瘀+阳虚的依赖度大于血瘀。所有用药有黄芪的医案中常见辨证病性为气虚、血瘀。其中所有辨证病性为气虚+血瘀的医案中,多数都用了黄芪(71.88%)。所有用药有香附的医案中常见辨证病性为气滞。其中所有辨证病性为气滞医案中,有一半以上都用了香附(57.2%)。所有用药有党参的医案中常见辨证病性为气虚、阳虚。其中所有辨证病性为气虚+阳虚的医案中,有53.39%的医案都用了党参。3.不孕症症状与中药关联分析所有用药有桃仁的医案中常见症状为经色暗、舌黯、舌有瘀斑、苔薄、脉细。其中所有出现舌有瘀斑症状的医案中,有50%都用了桃仁;所有出现经色暗+苔薄+舌有瘀斑症状的医案中,有72.73%都用了桃仁。对比可见,桃仁对症状经色暗+苔薄+舌有瘀斑的依赖度大于舌有瘀斑。所有药有黄芪的医案中常见症状为脉细、舌淡、神疲乏力。所有出现脉细十神疲乏力症状的医案中,有50.72%用了黄芪;所有出现舌淡+神疲乏力症状的医案中,有52.7%都用了黄芪。所有药有茯苓的医案中常见症状为经量少、形体肥胖、月经后期。所有同时出现上述三个症状的医案中,有80%都用了茯苓。所有药有柴胡的医案中常见症状为经量少、经色暗、经血夹块、经前乳胀、脉弦。所有出现经前乳胀的医案中,55.83%都用了柴胡;所有出现经量少+经前乳胀+经色暗症状的医案中,有66.15%都用了柴胡;所有出现经前乳胀+脉弦症状的医案中,有67.33%都用了柴胡。所有药有白术的医案中常见症状为经量少、纳差、舌淡。所有出现经色淡+纳差症状的医案中,有90.48%都用了白术;所有出现纳差症状的医案中,有69.7%都用了白术。所有药有白术的医案中常见症状为经量少、经色淡、纳差、舌淡。医案中出现经色淡+纳差时,有90.48%的医案都用了白术;出现经量少+纳差+舌淡时,有84%的医案都用了白术,出现纳差时,有69.7%的医案都用了白术。对比可见,白术对症状经色淡+纳差的依赖度大于纳差和经量少+纳差+舌淡。4.不孕症中药与症状关联分析所有出现形体肥胖的的医案常用中药为苍术、茯苓。其中所有使用了苍术+茯苓的医案中,81.82%都用于治疗形体肥胖。所有出现舌黯症状的医案多数都用了活血化瘀药,如桃仁、川芎、三棱、莪术、延胡索等。根据置信度对比可见,舌黯对莪术+桃仁、三棱+桃仁、川芎+桃仁+延胡索的依赖度均较高(均大于90%)。所有出现舌淡的医案几乎全部都用了白芍+党参+熟地黄(96.88%)。所有出现脉弦的医案多数都用了柴胡、柴胡+白芍、柴胡+香附(61.59%、66.33%、68.89%),根据置信度对比可见,脉弦对柴胡+香附依赖度大于柴胡及白芍+柴胡。所有出现经期腹痛的医案常用中药为当归、蒲黄、五灵脂。其中所有使用了蒲黄+五灵脂的医案中,有90.32%都用于治疗经期腹痛;使用了当归+蒲黄+五灵脂的医案中,95.65%的都用于治疗经期腹痛,经对比发现,经期腹痛对当归+蒲黄+五灵脂、蒲黄+五灵脂的依赖度均较高(均大于90%),但当归+蒲黄+五灵脂稍高。所有出现经前乳胀症状的医案常用中药为白术、柴胡、香附、白芍、当归。其中所有使用了柴胡的医案中,60.26%用于治疗经前乳胀;所有使用了柴胡+香附的医案中,70%用于治疗经前乳胀;所有使用了白术+柴胡+香附的医案中,85.29%用于治疗经前乳胀。对比可见,经前乳胀对白术+柴胡+香附的依赖度大于柴胡及柴胡+香附。5.挖掘结果与中药传统理论知识比对,发现如下新观点:当归+菟丝子=>肾、肾+脾=>白术、肾+脾=>党参、白术+柴胡+香附=>肝、肝+脾=>白术、肝+脾=>茯苓、脾=>当归、党参=>阳虚,气虚+阳虚=>党参、当归+党参=>气虚、当归+黄芪=>气虚、白芍+白术+党参+黄芪=>气虚、气虚+阳虚=>菟丝子、气虚+血虚=>熟地黄、白芍+白术+柴胡+香附=>气滞、气滞+痰=>茯苓、气滞+湿+痰=>茯苓。结论:通过对选取的504则当代医家治疗不孕症的医案进行统计分析和关联规则分析后,得出的结论多数都是临床常用或者是既存的传统知识和理论,反推证明应用数据挖掘进行医案分析是有效的。可通过对中药与证素、证素与中药、中药与症状、症状与中药的数据挖掘得出的高频药物组来总结分析不孕症常用中药的配伍应用关系,并通过以方测证,反推当代医家治疗不孕症时的常见辨证。经过关联规则分析,使得出的证素与中药之间、症状与中药之间的组合关系可以用定量的数理关系来表示,将“症-证-药”相连接,使挖掘结果可供临床处方参考。另外,挖掘结果与中药传统理论知识比对,发现了不少新观点,有些甚至可用于临床参考,说明数据挖掘方法对于中医文献医案的规范化处理和理解是非常可行的一种方法。

叶云鹏[4](2013)在《应用肾气丸加减方治疗肾虚型不孕症的文献研究》文中研究表明不孕症已成为世界性的问题。古今医家对该病的病因病机与辨证治疗都阐发了各自的观点,文献记载中,对于该病的病名渊源、病因病机、证候分型、中医药治疗积累了大量的相关资料。本文拟从历代医家诊疗经验入手,全面搜集、鉴别、整理有关治疗肾虚型不孕症的文献,主要针对古今医者使用肾气丸加减方,如六味地黄丸、右归丸、归肾丸这三种方剂在治疗女性不孕症方面起到的作用。运用文献分析法,通过对这些文献的定量分析,偏重其辨证论治的探讨,系统性地将古今有关肾虚型不孕症治疗的临症治疗经验进行整理归纳、总结比较,为不孕症的现代临床治疗提供新的思路,为探索高效方药提供经验依据。姚止庵云:“男女之壮也,并始于肾气之盛时,其后也,亦由于肾气之衰微。人之盛衰,皆本源于肾。”可见肾气与生长发育和生殖能力关系密切。女性一些特有的生理现象一经(月经)、带(白带)、胎(胎孕)、产(分娩)、乳(哺乳)等也与肾中精气有关。对女性来讲,生殖之精来源于肾,在肾精天癸的滋养下,才能正常孕育,否则会导致女性不孕。根据古代不孕症文献显示,在病因病机方面,对体质因素、六淫七情致病、生活所伤的论述至深,而古代医家认为不孕症病因诸多,病理复杂,但责于肝郁、肾虚不孕者居多。因为肝肾同司下焦,肝藏血,肾藏精为冲任之本,肝肾之变,冲任应之,冲任损伤,亦可损及肝肾,如果妇人多郁,情绪易于激动,情志不遂,肝失条达,抑郁不伸,肝气郁结,使气血失调,致冲任不能相资,则久婚不得孕育,故养精血、补肝肾、疏肝气即益冲任之源,源盛自畅,不孕之症而自治。同时,现代医家认为,补肾药可提高雌性激素水平,并可兴奋下视丘、脑下垂体的功能,增加卵巢血液供应,改善卵巢子宫的代谢,从而促进生长发育。另外益肾温煦法有促进排卵、健全黄体的作用。而不孕症与月经病有密切关系,故有“种子先调经,经调孕自成”的理论,因而创立中医周期疗法,提出按月经周期中不同阶段的生理特点而周期性的用中药,使之出现周期性的月经。通过对古今文献的研究分析,肾气丸加减方在用于不孕症的各类治疗中,辨证施证施治、随症加减,有是证用是方,方证常变,从而达到治疗目的。

伏荣红[5](2012)在《基于文献的明清医家不孕症证治规律研究》文中指出近年来,不孕症的发病率有明显上升的趋势,世界卫生组织也已将其与心血管疾病、肿瘤列为当今影响人类生活和健康的三大主要疾病。加强对不孕症的研究,有效预防和降低发病率,提高临床疗效显得越发迫切。中医在不孕症的研究和治疗中始终存在着独特的优势和不可取代的地位。历代医家都对不孕症诊治都作了大量阐述和记载,积累了丰富的经验,尤其是处于重要承上启下时期的明清医家不孕症证治经验尤其丰富,对近现代不孕症的治疗和研究起到了十分重要的作用。但目前在对不孕症的研究过程中,由于相比其他疾病研究起步较晚,仍存在着各家学说观点比较分散,理论整理和凝炼不足,不能很好地体现出对前人经验理论的传承性。特别是对明清医家不孕症证治规律研究还远远不够,至今尚未见专门研究和报道。同时,由于过分依赖西医诊疗手段,理论与实践的联系密切程度有待提高,在中医高等人才培养中,还存在着理论对于实践的指导性不强等问题。因此,有必要对古籍文献尤其是明清文献进行不断整理和深入挖掘,对前人宝贵的诊疗经验不断学习和总结,坚定中医立场,坚持中医特色,深入探讨不孕症的中医证治规律,对中西医结合治疗不孕症的理论体系做出有益的探索,提供积极的研究思路。对象:依据一定纳入标准,选取明清时期载有不孕症证治内容的医籍文献共计48部,作为本课题的研究对象。方法:采用文献研究、定性分析、经验总结、描述性研究和数量研究等课题研究方法。结果:通过研究发现,与前人相比,明清医家在不孕症证治中,存在着以下特点:一、病因认识上更加全面,相对六淫,更偏重于以内伤七情为代表的内伤病因;二、病机认识上更趋于对脏腑、气血和经络的综合把握和分析:三、证候认识上开始侧重于对月经周期的认识,对月经期、量、色、质、症等周期性变化规律的认识更接近于临床实际。并进一步结合病机变化特点的分析,逐渐发展形成辨证分型加以论治的治疗思路,理论体系自成一体,特色比较显着。而证型划分上则以虚证居多。四、治疗上谨循立法,随证遣方,理法方药渐趋成熟。用药中尤其重视女子生理特点,擅从肾、肝、脾三脏协调入手,多以补益之剂,注意顾护气血。创立诸多名方。结论:明清医家在不孕症证治中,侧重对月经周期变化规律的认识,进一步结合病机变化特点分析,逐渐发展形成了辨证分型论治的证治规律和独特理论体系。对近现代不孕症证治具有重要影响。研究结果具有一定新意。不孕症的辨证论治规律对近现代中医治疗不孕症思路和方法提供了非常重要的理论支持和实践指导,对现代中医治疗不孕症常用的“补肾调周”理论起到了重要的影响,在中医学术文化的传承中起到了承前启后的作用。由古及今,为现代中医不孕症研究思路的开拓具有很好的启迪作用。

宋瑞芳[6](2011)在《不孕症中医诊治的文献研究》文中研究说明目的通过对不孕症中医诊治的文献研究,为不孕症的临床工作提供完备的理论参考与诊治思路,以解决这一影响人类健康与发展的全球性医学和社会学问题,使得婚姻生活幸福指数提高,从而促进社会和谐有序发展。方法采用文献研究的方法,运用检索和分析手段,通过较为全面地搜集整理古代及近现代关于不孕症的文献,对各个历史时期的相关资料进行总结归纳,疏理关于不孕症诊治从萌芽走向成熟发展脉络的理论成果。结果孕育奠基阶段,正式出现了不孕症的病名和治疗方剂;经验积累阶段,针对这一时期不孕症病因病机的特点进行了内、外治及针灸疗法,为不孕症的理论整理提供了丰富的临床资料;理论突破阶段,此时期提出了“种子调经”的重要理论,金元各医家对于不孕症的探索,提出了各具特色的治疗思路与方法;综合汇通阶段,不孕症病因病机学说已基本达到完善,开始了不孕症治疗的辨证分型,确立了不孕症诊治完整的体系,达到了理法方药的有机结合;近现代研究阶段,将西医学中有关本病的诊疗技术与研究方法应用于中医诊治不孕症过程当中,使不孕症的诊治水平有了显着的提高。通过在不孕症诊治方面中西医的比较研究发现,中医学认为女子不孕症是由于肾虚、肝郁、瘀血和痰湿等造成机体脏腑功能失常,气血失调,损伤冲任而引起的。而西医学则认为不孕症的发生是由于子宫、输卵管、卵巢的病变以及免疫等因素引起的。结论在古今中医文献中散落了关于不孕症理论研究和诊治经验的丰富阐述,中医学在不孕症的诊治方面有其悠久的历史和独特的优势。对于不孕症这一临床常见病、多发病进行中医理论与临床文献的整理研究,为不孕症的临床工作提供完备的理论参考与诊治思路,满足临床诊治与学术研究的需要,是指导延续人类种族进化与发展的保障,在医学领域乃至于社会领域中均具有切实价值与现实意义。

王丽君[7](2010)在《紫石英对排卵障碍大鼠模型卵巢局部FSH、LH影响的机制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目的:探讨中药紫石英对排卵障碍大鼠模型卵巢局部FSH、LH影响的作用机制,为紫石英的临床使用提供理论依据。方法:选用未成年24日龄SD雌性大鼠60只,体重75±5g,按随机数字表法分为模型组、克罗米芬组、补肾活血方组、紫石英组、正常组、氟化钙组,每组10只。用Bogovich法建立排卵障碍大鼠病理模型。以克罗米酚及补肾活血方为对照,用免疫组化法观察紫石英对排卵障碍大鼠模型FSH、LH的影响和HE染色下卵巢形态学的改变。结果:模型组卵巢卵泡膜细胞存在LH高表达,卵巢颗粒细胞存在FSH的低表达。模型组与正常组比较,卵巢局部LH在表达强度上高于正常组,有统计学意义(p<0.05),卵巢局部FSH在表达强度上均低于正常组,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紫石英组、氟化钙组、补肾活血方组及克罗米芬组与模型组比较,卵巢组织FSH的表达增强(p<0.05),卵巢组织LH表达明显降低(p<0.01),说明紫石英、氟化钙、补肾活血方及克罗米芬组对FSH、的表达都具有刺激作用,对LH的表达有抑制作用,但与正常组比较无统计学意义(p>0.05)。紫石英组、氟化钙组,与补肾活血方组及克罗米芬组进行两两比较,各组FSH、LH在表达强度上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紫石英可明显提高FSH在卵巢颗粒细胞中的表达强度,并抑制LH在卵泡膜细胞的表达,且效果优于其主要成分氟化钙;其对FSH的激动作用及对LH的抑制作用可能源于紫石英中氟化钙和其他成分的共同作用。紫石英对FSH、LH在卵巢组织中表达水平的影响,可能是其改善大鼠排卵障碍的机制之一。即紫石英有促进卵泡发育和卵巢排卵的作用,但是其作用机制及物质基础有待进一步研究。

王丽颖[8](2007)在《古代医家治疗女性不孕症的组方特点研究》文中认为方剂的组方规律是方剂学理论的精髓,也是方剂学研究的重点内容之一。通过对某一类疾病组方的深入探讨,有助于揭示该病的治疗方剂的基本构成和组方规律,这对于指导方剂的临床运用,提高临床疗效具有重要的意义。计算机技术的引入为方剂的组方规律研究提供了更为强有力的技术支持。因此,本论文采用文献研究与数据库统计结果分析相结合的方法,对古代医家治疗女性不孕症的组方特点进行研究,以期指导临床用药。本课题收集不孕方340首,以原始辨证或病机语句为依据,将不孕症分为血虚型、气郁血虚型、痰湿型、肾阴虚型、肾阳虚型、肾精气两亏型、血瘀型、胞宫虚寒型;以方剂原始功效主治及相关记载为依据,将不孕方与所治疗的不孕症证型一一对应,然后进行分类统计,对每一类方中药物的出现频率、频次、类别等进行分析;同时,采用统计软件包SAS 6.12对数据进行系统聚类分析;编写程序软件对药物配伍使用频数进行统计分析。通过对340首治疗八种证型不孕症的方剂的多角度、多变量的统计处理,基本可以反映出不同证型不孕症的用药特点。1.谨守病机,治病求本是不孕症总的治疗原则。2.重视理气药、活血化瘀药、补肾药的配伍使用是其一大特点。3.根据不同证型,其组方用药各有特色。气郁血虚不孕和肾阴虚不孕强调清热药的使用;痰湿不孕尤其重视健脾补气;强调气血辩证关系,血虚、血瘀不孕不忘补气;重视精血互化理论,肾阴虚不孕滋阴养血并重;肾虚导致不孕时强调补涩同施;血瘀不孕攻补兼施,攻下与补益同用,重视温里药性善通行的特点。总之,不孕症的组方用药特点体现了《景岳全书》所说:“种子之方,本无定轨,因人而施,各有所宜。故凡寒者宜温,热者宜凉,滑者宜涩,虚者宜补,去其所偏,则阴阳和而生化着矣。”

哈孝贤[9](2003)在《漫谈免疫性不孕症的中医治疗》文中研究说明 据统计,在已婚的夫妇中患有不孕症的约占10%。不孕的原因有种种,例如排卵障碍、精液异常、输卵管疾患、子宫内膜异位等等,但也有的是原因不明的不孕。例如,丈夫的性功能正常,精液常规检查正常,妻子的生殖道功能以及排卵也都正常,似乎无“致病因素”可寻,但就是不能受孕。这种原因不明的不孕为数不少,占不孕症的20%左右。随着生殖免疫学研究的

冯莉苏[10](2021)在《滋肾化瘀方治疗肾虚血瘀型宫腔粘连的临床研究及其对子宫内膜容受性的影响》文中研究指明目的:通过临床研究,选用滋肾化瘀方联合补佳乐治疗宫腔粘连术后患者,观察治疗前后月经量、中医证候、宫腔粘连程度、炎性细胞因子(TNF-α、VEGF)、内膜厚度和血流分型及Salle评分的变化情况,探索本治疗方案的临床有效性及对子宫内膜容受性的影响,并初步探讨其作用机制。以期为临床上IUA术后患者提供有效且安全的治疗方法,增强远期疗效。方法:收集符合本研究纳入要求的患者55例,均行宫腔粘连分离术,最终顺利完成本研究的共52例,包括试验组26例和对照组26例。试验组予滋肾化瘀方联合补佳乐治疗,对照组给予补佳乐单独治疗。两组均治疗3个周期,观察2组患者在本次治疗后的总体临床疗效,并且对比月经量、中医证候积分、宫腔粘连程度、血清学指标(细胞因子TNF-α、VEGF)、子宫内膜厚度和内膜血流分型以及Salle评分的变化情况,并在停药后3~6个月内随访妊娠情况。结果:1.治疗后临床总疗效:试验组总有效率达96.15%,包括治愈8例(30.77%),有效17例(65.38%),无效1例(3.85%);对照组总有效率为73.08%,包括治愈3例(11.54%),有效16例(61.54%),无效7例(26.92%),试验组临床总疗效明显优于对照组。2.月经量对比:两组月经失血图积分均数较治疗前增加,P<0.05,表明两组治疗均有效,且试验组在增加月经量方面疗效高于对照组。3.中医证候对比:两组治疗后中医证候积分均较疗前下降,试验组、对照组总有效率分别为92.31%、69.23%,P<0.05,差异显着,试验组疗效更优。4.宫腔粘连评分及炎性细胞因子:通过组内自身治疗前后对比,发现两组的IUA评分、TNF-α、VEGF水平相比治疗前均有所下降,且组间比较P值均<0.05,差异显着,具有统计学意义,试验组治疗效果优于对照组。5.内膜-血流指标:试验组与对照组的内膜厚度及血流分型均较治疗前改善。两组血流分型组间对比P<0.05,具有差异性,试验组疗效显着优于对照组。而对比两组间治疗后内膜厚度相当,P>0.05,疗效无统计学差异。6.Salle评分:两组Salle评分均较治疗前增加,组间对比P<0.05,具有统计学差异,试验组疗效更佳。7.随访3~6月期间,试验组成功妊娠3例,对照组妊娠1例,B超提示均为活胎。8.安全性分析:两组治疗前后在三大常规、肝肾功能、心电图及双侧乳腺B超等安全性指标上均无异常,均未见明显不良反应,证实本试验研究临床安全性较好。结论:结合本研究结果,可以认为滋肾化瘀方联合补佳乐治疗宫腔粘连的临床疗效显着,且较单纯的补佳乐治疗效果更优。滋肾化瘀方联合补佳乐可以通过抑制促纤维化炎性因子TNF-α及VEGF的高表达,改善炎症状态,抑制纤维增生,疏松粘连组织,同时重建子宫血运,增加内膜血液灌注量,促进内膜修复生长,帮助患者恢复月经量,缓解其中医临床症状,提高子宫内膜容受性。在治疗期间未发现明显不良反应,因此认为滋肾化瘀方联合补佳乐是一种治疗肾虚血瘀型宫腔粘连的安全且有效的方法,可以降低术后复发,帮助恢复子宫内膜容受性,体现了中医药在治疗宫腔粘连方面独特的优势,同时也为临床治疗本病开辟了新思路。

二、漫谈免疫性不孕症的中医治疗(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漫谈免疫性不孕症的中医治疗(论文提纲范文)

(1)补肾促卵冲剂治疗排卵障碍性不孕症随机双盲对照多中心临床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英文缩略词表
前言
第一部分 文献综述
    第一篇 现代医学对排卵障碍性不孕的认识
        1 卵泡发育及排卵的生理机制
        2 排卵障碍性不孕
        3 治疗
        4 小结
    第二篇 祖国医学对排卵障碍性不孕的认识
        1 病因病机
        2 治疗
        3 小结
第二部分 补肾促卵冲剂治疗排卵障碍性不孕的临床研究
    1 一般资料
        1.1 病例来源
        1.2 诊断标准
        1.3 病例选择标准
    2 研究方法
        2.1 临床设计
        2.2 治疗方法
    3 观察指标
    4 疗效判定标准
    5 统计学处理
    6 医学伦理学要求
    7 临床研究注册
    8 结果
        8.1 基线资料
        8.2 两组完成治疗情况
        8.3 排卵障碍性不孕的6种疾病分布情况
        8.4 中医症状在排卵障碍性不孕6种疾病中的分布情况
        8.5 两组总疗效比较
        8.6 两组排卵率比较
        8.7 两组妊娠率比较
        8.8 两组妊娠成功率比较
        8.9 两组中医症状积分比较
        8.10 两组治疗后优势卵泡直径、子宫内膜厚度比较
        8.11 两组治疗前后血清性激素比较
    9 安全性分析
    10 随访情况
    11 讨论
        11.1 立项依据
        11.2 组方分析
        11.3 结果分析
        11.4 展望
    12 结论
参考文献
致谢
在校期间发表论文情况
附录

(2)百年中医妇科发展史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文献综述
    参考文献
1. 前言
    1.1 相关概念和范畴界定
        1.1.1 关于百年时间
        1.1.2 关于中医妇科
    1.2 研究百年中医妇科史的目的和意义
        1.2.1 研究目的
        1.2.2 研究意义
2. 1911-1949 年中医妇科的发展
    2.1 概述
        2.1.1 社会文化历史背景
        2.1.2 中医妇产科梗概
    2.2 中医妇科学科发展
        2.2.1 学校教育
        2.2.1.1 学科设置
        2.2.1.2 教材讲义
        2.2.1.3 考试
        2.2.2 出版物
        2.2.2.1 期刊
        2.2.2.2 着作
    2.3 中医妇科理论与临床进步
        2.3.1 妇科学理论研究进展
        2.3.1.1 天癸理论
        2.3.1.2 病因病机
        2.3.1.3 诊断
        2.3.1.4 治疗原则
        2.3.1.5 中西医理论汇通
        2.3.2 妇科常见病证临床研究
        2.3.2.1 月经病
        2.3.2.2 带下病
        2.3.2.3 验胎法
        2.3.2.4 产后发热
        2.3.2.5 妇科杂病
    2.4 产科
3. 1949-1977 年中医妇科的发展
    3.1 概述
        3.1.1 社会文化历史背景
        3.1.2 中医妇科梗概
    3.2 中医妇科事业发展
        3.2.1 学校教育
        3.2.2 医疗机构
        3.2.3 出版物
    3.3 中医妇科诊法与临床发展
        3.3.1 望人中沟诊法
        3.3.2 妇科常见病证临床研究
        3.3.2.1 月经病
        3.3.2.2 宫外孕
        3.3.2.3 妇科杂病
4. 1978-2011 年中医妇科的发展
    4.1 概述
        4.1.1 社会文化历史背景
        4.1.2 中医妇科梗概
    4.2 中医妇科学科发展
        4.2.1 学校教育
        4.2.2 医疗机构
        4.2.3 科研项目
        4.2.4 出版物
        4.2.4.1 再版中医妇科古籍
        4.2.4.2 名医经验总结
        4.2.4.3 临床妇科着作
        4.2.5 学会及学术会议活动
        4.2.5.1 国内学术活动
        4.2.5.2 国际学术活动
    4.3 中医妇科理论与临床发展
        4.3.1 妇科学理论研究进展
        4.3.2 妇科疑难病证临床研究
        4.3.2.1 月经病
        4.3.2.2 滑胎
        4.3.2.3 妇科杂病
5. 中医妇科发展环境和方向的讨论
    5.1 政府对中医妇科发展的态度和要求
    5.2 民间对中医妇科的态度
    5.3 西医妇科对中医妇科影响以及两者之间的优劣比较
6. 结语
参考文献
附录1: 百年中医妇科名家简介
致谢
个人简历

(3)基于数据挖掘的当代不孕症医案证治规律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目录
引言
第一部分 文献研究
    第一节 不孕症的中医沿革
        一、不孕症的病因病机
        二、不孕症的中医治疗
    第二节 西医对不孕症的认识
        一、病因病理
        二、西医对不孕症的治疗
    第三节 统计学方法
        一、常用文献研究方法
        二、数据库及数据挖掘技术
        三、数据挖掘技术在中医药行业中的应用
    第四节 证素辨证体系
        一、证素的概念
        二、通用证素筛选
    第五节 小结
第二部分 基于当代医家不孕症医案的数据挖掘
    第一节 研究目的
    第二节 研究内容
    第三节 研究方法
    第四节 数据准备与规范化处理
        一、医案来源
        二、医案纳入标准及排除标准
        三、数据规范化
    第五节 数据库建立
    第六节 数据挖掘流程
    第七节 研究结果与分析
        一、统计分析
        二、关联规则分析
第三部分 结果及讨论
    第一节 统计分析
        一、频数分析
        二、因子分析
        三、聚类分析
        四、当代医家治疗不孕症医案中药物常用配伍及分析
    第二节 关联规则分析
        一、不孕症中药与病位证素间的关联分析
        二、不孕症中药与病性证素间的关联分析
        三、不孕症症状与中药关联分析
        四、不孕症中药与症状关联分析
        五、发现的新观点
结语
    一、结论
    二、意义及创新性
    三、不足及经验教训
    四、展望
参考文献
附录
在校期间发表论文情况
致谢
详细摘要

(4)应用肾气丸加减方治疗肾虚型不孕症的文献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前言
一、古代医家对肾虚型不孕症的辨证论治
    (一) 古今对不孕症的定义
        1. 古代不孕症的定义
        2. 现代不孕症的定义
    (二) 正常受孕条件
        1. 肾精充足,肝血充盛
        2. 胞络通畅
        3. 胞宫寒温适度
    (三) 不孕症的病因病机
        1. 先天生理缺陷
        2. 六淫致病
        (1) 风寒致病
        (2) 湿邪致病
        3. 其他致病因素
        (1) 生活所伤
        (2) 内伤七情
        (3) 体质因素
        4. 对不孕症病机的认识
        (1) 肾气虚
        (2) 肾阳虚
        (3) 肾阴虚
        (4) 血瘀、痰湿、肝郁
    (四) 不孕症的辨证论治
        1. 对不孕症辨证论治的古代文献研究
        2. 辨证论治的近现代文献研究
        (1) 单纯性辨证分型
        (2) 辨证与辨病相结合
        (3) 肾虚型不孕症的证候表现
        3. 肾虚型不孕证的治法方药
        (1) 补肾填精
        (2) 补肾填精方药
        (3) 温肾暖宫方药
        (4) 补肾健脾益气方药
二、肾气丸及其加减方对肾虚型不孕症的文献研究
    (一) 肾虚型不孕症的病机学说
    (二) 肾虚型不孕症辨证分析
    (三) 肾气丸及其加减方应用
        1. 肾气丸古籍中的用法
        (1) 金匮肾气丸的组成、方义及功效
        (2) 金匮肾气丸的配伍特点和临床指导意义
        2. 归肾丸的应用
        (1) 黄体功能不足
        (2) 子宫内膜偏薄不孕症
        (3) 无排卵型不孕症
        3. 右归丸的应用
        4. 六味地黄丸的应用
        (1) 免疫性不孕症
        (2) 多囊卵巢综合征
        (3) 排卵障碍性不孕
结语
参考文献
致谢
文献综述
    参考文献

(5)基于文献的明清医家不孕症证治规律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前言
第一部分 不孕症证治源流考
    1. “不孕”病名沿革
    2. 病分六淫七情之因由
        2.1 六淫侵扰,风寒为甚
        2.2 肾精亏虚,气血虚弱
        2.3 “怀抱素恶”,肝气郁结
        2.4 男精不壮,难于孕育
        2.5 “无花之器,不能配合太阳”
    3. 病有气血阴阳失衡,脏腑冲任失调
        3.1 肾虚精弱,气血虚损
        3.2 瘀积胞门,结积无子
        3.3 湿邪为患,胞脉受阻
        3.4 肝气郁结,疏泄失常
    4. 察脉辩“经血之行乖候”
    5. “种子之方,本无定轨,因人而药,各有所宜”
        5.1 “求子之道,莫先调经”
        5.2 坐药外浴,辅助治疗
        5.3 针灸取穴,中极多见
    6. 养血抑气,交合有时
第二部分 证治方药组成规律统计与结果
    1. 研究目的
    2. 研究对象
    3. 研究方法
        3.1 文献研究法
        3.2 定性分析法
        3.3 经验总结法
        3.4 描述性研究法
        3.5 数量研究法(统计分析法)
    4. 研究结果
        4.1 一般资料
        4.2 药物使用频数统计
        4.3 分类统计
        4.4 方剂剂型统计
        4.5 服药方法统计
        4.6 因子分析
第三部分 证治规律探究
    1. “不孕”病名渐多,专篇常见
    2. 六淫渐轻,七情渐重
        2.1 以内伤因素为主,认识全面细化
        2.2 首见“五不女”,系统阐析生理缺陷病因
        2.3 责之“情怀不畅”,多有明确记载
    3. 脏腑、气血、经络分析全面,病机理论趋于系统化
        3.1 以肾、肝、脾为要,脏腑学说不断发展
        3.2 重视气血,调理冲任
        3.3 综合脏腑、气血和冲任,病机认识更加全面
    4. 重视月经证候,辨证论治理论逐渐形成
        4.1 重视月经周期,证候表现更加实际
        4.2 结合病机分析,辨证分型理论逐渐形成
        4.3 重取脉象之余,不失辨证之法
    5. 以辨证论治为重点,理法方药更趋成熟
        5.1 谨循立法,强调辨证论治
        5.2 种子之法,仍以调经为先
        5.3 顾护血气,求本偏重扶正
        5.4 丸药多用,名方迭出
        5.5 始见“的候”,倡导交合有时
第四部分 对近现代不孕症证治的影响
    1. 病名统一,诊断各异
    2. 基于明清,衷中参西,病因病机探讨深入
        2.1 肾虚火邪,胞脉失利
        2.2 脏腑受累,冲任失调
        2.3 痰瘀客胞,脉络不畅
        2.4 细分病因,辩析其机
    3. 以明清辨证为本,参西医辩病为补
        3.1 辨证分型
        3.2 辨证为本,辩病为补
    4. 调经种子沿用,补肾调周创新
        4.1 调经为本,辨证施治
        4.2 脏腑着手,阴平阳秘
        4.3 调理冲任,奇经论治
        4.4 益肾为基,调理周期
        4.5 综合治疗,新法迭出
    5. 重视情志因素,强调心理调控
第五部分 讨论
    1. 重视情志因素致病内涵,探讨不孕症之病因变化
    2. 结合环境和体质因素,探讨不孕症之病机演变
    3. 辨证论治体系中力求创新
    4. “调经种子”理论升华
    5. 男女同治实践推进
    6. 方药应用思路开拓
结论
参考文献
附录
    1. 种子方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取得的研究成果
致谢
作者简介

(6)不孕症中医诊治的文献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引言
第一部分 不孕症中医诊治的古代文献研究
    一、孕育奠基阶段(先秦两汉时期)不孕症诊治的文献研究
        (一) 病名的早期记载
        (二) 病因病机的早期认识
        (三) 治则治法的早期认识
    二、经验积累阶段(魏晋南北朝至隋唐时期)不孕症诊治的文献研究
        (一) 病名的衍变
        (二) 病因病机的探索
        (三) 治则治法的探索
        (四) 方药研究
    三、理论突破阶段(宋金元时期)不孕症诊治的文献研究
        (一) 病因病机的创新研究
        (二) 治则治法的特色研究
        (三) 方药研究
    四、综合汇通阶段(明清时期)不孕症诊治的文献研究
        (一) 病因病机的综合研究
        (二) 辨证分型的理性研究
        (三) 治则治法的系统化研究
        (四) 方药研究
第二部分 不孕症中医诊治的近现代文献研究
    一、病因病机的近现代文献研究
    二、辨证分型的近现代文献研究
        (一) 单纯性辨证分型
        (二) 辨证与辨病相结合
    三、治则治法的近现代文献研究
        (一) 补肾法
        (二) 调经法
        (三) 疏肝法
        (四) 中医周期疗法
        (五) 针灸法
        (六) 外治法
第三部分 不孕症中西医诊治的比较研究
    一、排卵障碍性不孕症
        (一) 无排卵性不孕症
        1. 病因病机之比较
        2. 治疗方法之比较
        (二) 黄体功能不全性不孕症
        1. 病因病机之比较
        2. 治疗方法之比较
    二、输卵管阻塞性不孕症
        (一) 病因病机之比较
        (二) 治疗方法之比较
    三、免疫性不孕症
        (一) 病因病机之比较
        (二) 治疗方法之比较
    四、子宫内膜异位症性不孕症
        (一) 病因病机之比较
        (二) 治疗方法之比较
结语
参考文献
致谢

(7)紫石英对排卵障碍大鼠模型卵巢局部FSH、LH影响的机制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引言
第一部分 材料和方法
    1.实验材料
        1.1 实验动物
        1.2 实验药物
        1.3 主要试剂材料
        1.4 主要试剂配制
        1.5 主要设备及器械
    2.实验方法
        2.1 实验条件
        2.2 分组方法
        2.3 造模方法
        2.4 给药方法
        2.5 标本采集和指标检测
        2.6 免疫组化操作流程
        2.7 统计学方法
第二部分 结果与分析
第三部分 讨论
    1.造模方法的选择
    2.中西医对排卵障碍的认识
        2.1 中医对排卵障碍的认识
        2.2 西医对排卵障碍的认识
    3.对照药物的选择
        3.1 对补肾活血方的认识
        3.2 对克罗米芬的认识
    4.紫石英的特点及相关研究
    5.紫石英对卵巢形态及FHS、HL表达的影响
结论
致谢
参考文献
综述
    参考文献
攻读学位期间公开发表论文及科研情况
附图

(8)古代医家治疗女性不孕症的组方特点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前言
第一部分 文献综述
    女性不孕症的中医药治疗现状
第二部分 理论探讨
    古代医家治疗女性不孕症的理论探讨
第三部分 文献研究
    1. 资料的收集与处理
        1.1 资料收集原则
        1.2 资料处理方法
    2 分型统计
        2.1 血虚型不孕
        2.2 气郁血虚型不孕
        2.3 痰湿型不孕
        2.4 肾阴虚型不孕
        2.5 肾阳虚型不孕
        2.6 肾精气两亏型不孕
        2.7 血瘀型不孕
        2.8 胞宫虚寒型不孕
第四部分 讨论
    1. 谨守病机,治病求本
    2. 理气活血并用,“气血宣行”易于有子
    3. 补益先天,精气同补,以助孕生子
    4. 气郁、阴虚易生火,施治勿忘清热药
    5. “泄水化痰非正治,急补脾胃莫蹉跎。”
    6. 气为血之帅,血虚、血瘀补气同行
    7. 肾阴亏虚,强调精血互化,滋阴养血并重
    8. 肾虚强调补涩同施
    9. 血瘀不孕,温里散寒,当须中病即止
    10. 血瘀不孕,攻补兼施
第五部分 小结
参考书目一览表
致谢
个人简历

(10)滋肾化瘀方治疗肾虚血瘀型宫腔粘连的临床研究及其对子宫内膜容受性的影响(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前言
第一部分 理论研究
    1.中医学对宫腔粘连的研究及治疗进展
        1.1 祖国医学文献记载
        1.2 中医学对宫腔粘连病因病机的认识
        1.3 祖国医学治疗宫腔粘连的现状及进展
    2.西医学对宫腔粘连的认识
        2.1 流行病学及病因研究
        2.2 发病机制
        2.3 宫腔粘连的诊断及分类
        2.4 宫腔粘连的西医治疗方法
    3.宫腔粘连与子宫内膜容受性
        3.1 子宫内膜容受性
        3.2 宫腔粘连对子宫内膜容受性的影响
        3.3 子宫内膜容受性的临床评估
    小结
第二部分 临床研究
    1.病例选择
        1.1 病例来源
        1.2 诊断标准
        1.3 病例选择标准
    2.研究方法
        2.1 随机分组
        2.2 治疗方法
        2.3 观测指标
        2.4 观测节点及检测方法
    3.疗效评定标准
        3.1 临床总疗效判定标准
        3.2 月经量判定标准
        3.3 中医证候积分准则及疗效判定标准
        3.4 内膜血流分型评定准则
        3.5 Salle评分准则
    4 统计学方法
    5 研究结果
        5.1 一般资料
        5.2 疗效分析
        5.3 安全性分析
        5.4 随访
        5.5 脱落病例说明
        5.6 结果与结论
第三部分 讨论
    1.立题依据
        1.1 研究意义
        1.2 肾虚胞宫失养乃致病之本
        1.3 瘀血内阻乃致病之标
        1.4 促纤维化炎性细胞因子TNF-α、VEGF
        1.5 单用补佳乐的依据及其作用机制
    2.滋肾化瘀方的组方意义及药理学研究
        2.1 滋肾化瘀方的组方之义
        2.2 滋肾化瘀方的药理分析
    3.疗效机制分析及探讨
        3.1 对月经量及中医证候的影响
        3.2 对宫腔粘连评分及促纤维化细胞因子的影响
        3.3 对子宫内膜容受性的影响
    4.创新点
    5.本研究存在的问题及展望
结语
参考文献
附录
    附录一: 临床病例观察表
    附录二: 中国IUA诊断分级评分标准
    附录三: Nasr关于宫腔粘连的宫腔镜评分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取得的学术成果
致谢

四、漫谈免疫性不孕症的中医治疗(论文参考文献)

  • [1]补肾促卵冲剂治疗排卵障碍性不孕症随机双盲对照多中心临床研究[D]. 李敏. 中国中医科学院, 2016(02)
  • [2]百年中医妇科发展史研究[D]. 叶笑. 中国中医科学院, 2014(07)
  • [3]基于数据挖掘的当代不孕症医案证治规律研究[D]. 丁倩倩. 广州中医药大学, 2014(01)
  • [4]应用肾气丸加减方治疗肾虚型不孕症的文献研究[D]. 叶云鹏. 浙江中医药大学, 2013(12)
  • [5]基于文献的明清医家不孕症证治规律研究[D]. 伏荣红. 南京中医药大学, 2012(10)
  • [6]不孕症中医诊治的文献研究[D]. 宋瑞芳. 陕西中医学院, 2011(10)
  • [7]紫石英对排卵障碍大鼠模型卵巢局部FSH、LH影响的机制研究[D]. 王丽君. 湖南中医药大学, 2010(06)
  • [8]古代医家治疗女性不孕症的组方特点研究[D]. 王丽颖. 北京中医药大学, 2007(02)
  • [9]漫谈免疫性不孕症的中医治疗[J]. 哈孝贤. 开卷有益(求医问药), 2003(01)
  • [10]滋肾化瘀方治疗肾虚血瘀型宫腔粘连的临床研究及其对子宫内膜容受性的影响[D]. 冯莉苏. 南京中医药大学, 2021(01)

标签:;  ;  ;  ;  ;  

谈免疫性不孕症的中医治疗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