世界主要植物油产量(万吨)

世界主要植物油产量(万吨)

一、主要植物油世界生产量(万吨)(论文文献综述)

陈发伟[1](2020)在《基于系统动力学的茶油需求研究》文中研究指明茶油是我国特有的健康优质木本植物油,近年来茶油进入发展的黄金期。在宏观层面上,茶油的发展有利于增加优质健康食用植物油的供给,切实维护国家粮油安全,帮助山区农民脱贫致富,建设美丽乡村,满足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在微观层面上,随着我国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的增加,生活水平的提升以及健康意识的提高,茶油作为健康优质的植物油越来越受到消费者青睐。现阶段茶油仍然面临原料供应不足、高质量茶油供给不足、品牌影响力较弱、消费者认知度较低等问题,研究茶油需求可促进茶油产业健康发展。本文在文献调查、专家咨询的基础上,首先从茶油供给侧和需求侧两方面对茶油需求的影响因素进行定性分析。茶油有效供给是满足消费需求的前提,高产、低产油茶林面积、油茶林单产量等对油茶籽产量有直接影响,进而决定茶油供应量。在需求方面,本文将家庭植物油需求分为烹饪需求和营养需求,茶油主要满足营养需求部分,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健康意识、茶油认知度、价格等均是茶油需求的影响因素。其次运用系统动力学模型对茶油需求影响因素进行建模定量分析。通过因果关系图对影响因素进行结构化梳理,再运用存量流量图建立因素变量之间的数量函数关系,经过模型检验后模拟仿真不同变量情境下茶油的供给需求变化,从系统、整体的角度对茶油需求影响因素进行验证分析。研究发现高产油茶林新增面积、低产油茶林改造面积、茶油规模集约化生产等因素对高品质茶油有效供给有明显影响;消费者收入水平、健康意识、茶油品牌影响力、消费者对茶油认知度等对茶油需求有明显影响。最后从加大资金投入,重视科学技术,规模集约化发展,增加高品质茶油供给,明确茶油定位,增加品牌影响力,提高茶油认知度等方面提出促进茶油健康发展的建议。

刘文静[2](2020)在《LH公司食用油营销对策研究》文中指出随着社会经济的不断发展,人民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消费者对营养、健康有了新的需求,对食用油需求呈现多元化、差异化,营养、保健、美味的特种食用油产品出现了巨大的市场空间,也为食用油企业发展带来了新的契机。LH公司作为花生油中国着名品牌的知名企业集团,在生产工艺创新的同时,加强食用油产品的营销。但在日益激烈的市场竞争中,LH公司食用油的营销中还存在一些问题,比如食用油营销效果不明显,消费者满意度不高,营销人员整体素质良莠不齐,主打品牌宣传缺少新活力等,影响了LH公司的发展,本文以LH公司作为研究对象,对其食用油产品的营销现状及存在问题进行研究,并借鉴国内同类企业食用油营销的成功经验,提出促进LH公司食用油营销的对策建议。本研究将丰富农产品营销的相关理论,并对于LH公司食用油产品营销具有重要的现实指导意义,对于其他同类企业也将具有重要的借鉴意义。本研究以PEST理论、消费者购买行为理论、STP理论和营销4P理论为指导,运用了问卷调查法和访谈法,以LH公司为研究对象,分析了其食用油营销的现状、问题,并总结和借鉴国内同类企业的成功经验,提出了促进LH公司食用油营销的对策。研究的主要内容及结论如下:(1)分析LH公司食用油营销的现状及存在的问题。研究表明:现状是LH公司作为一个有品牌知名度的民营企业虽然在食用油市场占有一席之地,但是在激烈的竞争市场上遇到发展瓶颈;存在的问题主要包括:一是营销策略力度不足,二是以消费者为中心的营销动力不足,三是营销人员整体素质良莠不齐,四是营销效果不佳。并分析了LH公司食用油营销问题的成因,对食用油进行市场分析、PEST分析、STP分析、竞争对手分析等。(2)探讨益海嘉里公司、中粮集团、九三粮油企业营销成功经验对LH公司的启示。国内同类企业食用油营销的成功经验包括从益海嘉里公司的发展灵活多变的营销渠道模式,到中粮集团的加强企业研发力度,提升创新能力,加强营销力度增强品牌竞争力等,再到九三粮油企业差异化、网络促销策略等等,这些经验对LH公司促进食用油的营销都具有很好的借鉴意义。(3)提出促进LH公司食用油营销的对策。LH公司要从优化营销策略、营销以消费者为中心、加强对营销人员的培训、提升营销效果四方面来促进食用油产品的营销发展,最终提高LH公司的经济效益。

胡海磊[3](2019)在《油脂油料市场整合研究 ——以菜籽油市场为例》文中指出自20世纪50年代以来,全球农业实行生产专业化和品种多元化,农业生产效率不断提高,农业实现了大幅增产。由于我国人均耕地和水资源不足全球1/2和1/4,国内油料生产缺乏比较优势,我国油脂油料大多依赖于进口,2018年食用油籽进口 9448.9万吨。在农业生产中,油脂油料作为市场整合程度很高的品种,仍然存在个体差异,例如我国大豆市场与棕榈油市场的整合建立在我国基本不生产油用大豆和油用棕榈的基础上。因此,从菜籽油市场中找寻相关线索,研究我国菜籽油市场整合情况,对探究我国油脂油料价格波动的根源具有一定的现实意义。首先,从研究方向来看,为研究我国菜籽油市场发展状态与趋势,本文基于相关文献对全球油脂、油料以及菜籽油市场现状加以整理与分析,从生产、消费和贸易等角度研究菜籽油市场在近些年发生的变化。其次,由于油脂油料品种之间存在较强的替代性,其他品种植物油价格波动会显着影响菜籽油短期价格波动。从市场整合角度出发,利用时间序列模型来研究国内外油菜籽和菜籽油的价格平稳性,进一步的利用线性回归模型对残差平稳性进行检验,结果表明国内外油菜籽和菜籽油市场存在长期协整关系,市场高度整合。最后根据研究得出以下结论:菜籽油生产的区域集中性较高,国内外油菜籽和菜籽油价格波动呈现明显的同步性,市场整合程度越来越高。

李国景[4](2019)在《人口结构变化对中国食物消费需求和进口的影响研究》文中指出在经济全球化背景下,中国食物进口规模不断扩大,食物自给率不断下降,未来中国食物进口和自给率的发展以及影响未来食物进口变化的因素已经成为政府部门和国内外学者关注的重要议题。未来中国人口数量和结构将发生关键变化,人口数量继续增长、老龄化加剧,这会对食物需求产生显着的影响,直接关系到食物进口和自给状况。由于年龄和性别以及收入等因素的差异,不同个体之间的食物消费存在异质性,这会使得人口结构变化对家庭或社会的食物需求产生影响,进而影响到未来食物进口变化。如果忽略了人口结构变化的影响,未来中国食物需求预测有可能出现偏差,导致食物净进口预测不准确。因此,有必要在实证研究人口结构对食物消费的影响的基础上,模拟分析人口结构变化对未来食物需求和净进口的影响。为此,引入成人当量概念,结合三次样条函数,构建不同人口的成人当量,进而构建表征家庭人口结构的综合变量并引入消费函数,度量人口结构的影响,并测算不同人口的当量水平,以便用于未来人口当量规模变动的模拟中。本研究以测算食物自给率和分析食物进口来源特征为出发点,从直接关系到食物进口和自给状况的食物需求角度,利用成人当量方法实证研究人口结构对食物支出和营养摄入量的影响,并测算食物需求成人当量,在此基础上,基于人口结构变化对食物需求当量规模变动进行模拟,并根据人均当量变化对未来食物需求和净进口进行修正,以此分析未来人口结构变化导致中国食物净进口的变化。主要结论为:第一,中国绝大部分食物的自给程度处于较高水平,食物自给的短板主要在油籽,其自给率已降到37.79%。从营养角度看,加入世贸组织以来,中国能量、蛋白质、脂肪、碳水化合物的自给率均呈现不同程度的下降,2016年能量自给率为82.03%,蛋白质为77.35%,脂肪为74.62%,碳水化合物为92.03%。与其他国家的能量自给率对比发现,中国能量自给率处于相对较高水平,但进入本世纪以来,总体呈现下降趋势。在食物和营养进口上,中国对美国、巴西、东盟的依赖性较强,中国食物进口来源地之间存在一定的竞争或互补关系。第二,人口结构对食物支出和营养摄入量有显着影响。表征人口结构的家庭人口食物当量对食物支出的弹性为0.066,表明对一个家庭而言,其性别年龄结构会影响该家庭的食物支出水平,这证实了人口结构对食物支出的影响,食物消费分析需要考虑人口结构这一重要因素。营养摄入量实证结果表明摄入的能量、蛋白质、脂肪、碳水化合物对家庭人口营养当量的弹性分别为0.446、0.351、0.376、0.390。第三,未考虑人口结构因素作用下的食物消费分析往往夸大收入对食物消费和摄入能量的影响。未考虑人口结构因素模型下的食物支出的收入弹性为0.321,考虑了人口结构因素估计的收入弹性为0.269。从摄入能量的收入弹性来看,如果考虑了人口结构因素,能量摄入量的收入弹性会从0.389下降到0.217。第四,2000-2016年期间,考虑了人口结构因素的食物支出当量数量和能量当量数量与单纯以个体同质性为计算前提的人口数量之间并未保持一致的增长幅度,而是食物支出和能量当量规模增长幅度相对较大。未来人口食物需求当量规模变动模拟结果表明,人口结构的变化导致按标准人计算的人口规模增长速度快于人口数量的增速,意味着人口结构的变动会对未来中国食物需求产生重要影响。第五,未来人口结构变化对食物的净进口量有正向影响。2020-2025年期间内,人口结构变化带来了谷物净进口量的较大幅度增长,2025年修正后的三大谷物净进口量与未修正之间的差额已达到1232.1千万吨,到2030年差额累积量可能会接近一亿吨,这必然会消耗国内库存,对国际市场的粮食价格也会产生影响,警示需要继续加强粮食安全,提升应对人口结构变化的能力。本研究的贡献在于从营养角度测算了中国食物自给率和分析了食物进口来源特征,为认识中国食物进口和自给状况提供了多角度科学参考;构建了成人当量模型,并利用中国食物消费和能量摄入量数据测算了不同人口的成人当量,为研究人口结构对食物消费的影响提供了参考;根据人均当量的变化对未来中国食物需求和净进口的预测结果进行了修正。根据结论提出如下建议:升级基于营养视角的食物安全战略,基于人口结构的演变建立食物、营养安全保障机制,构建食物全球多元化供应体系以保障食物供应。

石慧[5](2018)在《大豆在美国的引种推广及本土化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大豆是最早起源于中国的栽培作物之一,自古以来,大豆不但是中国古代劳动人民的主要粮食来源和优质植物蛋白来源,还在农作物种植、植物油脂补充、牲畜饲养等多方面都发挥了重要作用。可以说,历史上大豆在中国经历了从野生生长到人工栽培、从成为人们的主食到转向副食、从主要向世界出口到依靠从美洲进口的历史变迁,大豆也在此发展过程中先后通过不同的路径被广泛地引种传播到世界各地,到目前已经成为全世界范围内具有多重利用价值的重要作物品种。相比大豆在中国可以追溯千年的悠久发展历史,大豆被引入美国则是在近几个世纪左右发生的。18世纪中期大豆传入美国后并没有很快地发展起来,而是在经历了一个多世纪的缓慢发展后,主要作为一种牧草作物开始被广泛地推广并发展起来。进入20世纪以后,随着新大豆品种的引入、大豆加工技术进步和大豆新用途的不断被开发等,美国大豆开始进入快速产业化发展阶段,并于20世纪50年代超过中国,成为了世界上最大的大豆生产国。此后,美国大豆开始全面产业化发展,在不断满足美国国内大豆加工需求的同时,还积极拓展海外市场进行大豆及其制品的对外出口贸易。虽然20世纪70年代以后,南美洲国家巴西和阿根廷大豆产业相继发展,对美国大豆的世界市场占有率造成了影响,但美国仍然保持着世界最大大豆生产国和出口国的地位。美国大豆最大的输送地是历史上的大豆起源地和主产国中国,随着20世纪末期中国大豆进口市场的放开,大量美洲大豆开始进入并逐渐占领了中国的大豆市场,中美两国大豆生产和出口的相对优势地位完全发生了逆转。鉴于历史时期大豆在美国取得的让人瞩目的发展成果,把中国原产作物大豆在美国的发展作为研究切入点,通过历史文献法、定量分析法、田野调查法等研究方法,并在大量一手英文文献和统计数据资料的支撑下,将大豆在美国引种推广的历史进程进行了分期。通过绘制多个相关的图和表,对大豆在美国本土化的发展和动因等问题进行了讨论,并在中美大豆发展比较中为中国大豆产业未来发展提出建议,研究主体内容可以分为以下四个部分。第一部分分析了大豆在美国引种推广的历史背景。中国有着丰富的野生大豆资源,经过人类不断地采集和驯化,大豆最早在中国有了栽培品种。此后几千年的栽培和利用过程中,大豆通过与不同国家间的农业交流互动,曾先后在不同时期被引种种植于亚洲、欧洲、美洲等国家和地区。大豆在美国的传入是在地理大发现与海外贸易兴起的社会背景下发生的,早期主要通过四条海上路径分别从不同国家传入美国。第二部分分别从大豆生产、栽培技术、加工利用、组织制度四个方面对大豆在美国引种推广及本土化的具体发展情况展开追溯。首先,对大豆在美国的发展历程进行分期。通过对历史文献资料和官方统计数据的整理,将大豆生产在美国的发展进程大致划分为:早期引种和缓慢发展时期、快速发展时期、波动发展时期以及稳步发展时期。在四个发展时期中,因为不同历史阶段的国家政策、技术水平、社会背景等因素不同,大豆生产分别呈现出不同的特点。总体上看,大豆生产在美国经历了从一种新奇作物发展成为国家重要经济作物的变迁。其次,从大豆生产技术的进步展现其本土化进程。在大豆育种和品种发展上,美国的大豆品种在美国经历了由少到多的过程,早期世界范围内的引种活动为美国大豆传统育种和新品种的开发提供了大量的亲本原料,20世纪末以后则开始转向转基因大豆品种的开发和种植;在大豆栽培和收获技术发展上,整地、播种、田间管理、收获和贮藏等都有不同的变化;在大豆病虫害防治技术的发展上,也形成了针对美国大豆病虫害类型的主要防治手段。再次,从大豆加工利用的变化展现其本土化进程。大豆在美国的利用方式,从主要作为牧草作物发展为主要作为豆粒收获进行加工利用。作为牧草作物期间可当作青绿饲料、青贮饲料、干草饲料、放牧或肥田等多种方式利用。而作为大豆加工则主要制成豆油、豆粕和大豆食品等。最后,大豆在美国的本土化发展还表现在包括政府机构和高校、相关企业公司和行业协会等方面的组织机构发展上。第三部分是对大豆在美国引种推广及本土化的动因进分析和探讨。通过对大豆在美国本土化发展过程的梳理,指出历史时期内美国大豆产业的兴旺发展并不是只由单一因素导致的,应该说大豆在美国的发展是以自然为前提、以政策为引领、以市场为导向、以技术为支撑和以合作为依托的多方面因素共同影响而作用的结果。第四部分通过梳理中国和美国大豆生产地位的转换,以及对相对优势地位转变的动因分析,结合大豆在美国本土化发展的成功经验与历史教训,努力从多个方面对中国大豆产业乃至现代农业发展提出了相关的对策和建议。通过对大豆在美国引种推广及本土化进程的历史探究,试图从多方面分析和总结大豆在美国本土化和快速产业化发展的动因,为农作物的引种推广及本土化研究带来启发,为探索中国特色的大豆发展之路提供借鉴。

闫冰心,赵瑞莹[6](2018)在《我国高进口依存度农产品的变动及市场价格效应》文中研究表明经济全球化背景下,伴随着中国农产品进口量的大幅增加,国内市场价格也产生了较大波动。基于分析中国高进口依存度农产品进口变动的基础上,运用斯皮尔曼(Spearman)等级相关系数测算、协整检验等方法分析了高进口依存度农产品进口贸易对国内市场价格的影响。研究结果表明:随着中国经济的高速发展,高进口依存度农产品的进口量依然继续提高,对国内市场价格影响效应显着,是影响国内市场价格的重要因素。最后从增加技术投入和加强基础设施建设、提高生产规模化程度、增加政府生产扶持和实施一定的农业贸易政策等方面提出了相关政策建议。

戴鹏[7](2015)在《中国农产品进口影响的实证研究》文中研究说明近年来,中国农产品进口大量增加,在世界贸易体系中的地位日趋重要,目前己成为世界最大的农产品进口国。在未来一段时间内,随着消费需求刚性增长、水土资源约束的双重压力不断加大,进口不可避免,还将继续增加,势必会对生产、消费以及价格等产生一系列的影响。在这样的背景下,如何利用农产品进口确保国家粮食安全和农业资源的可持续利用,如何尽可能地规避农产品进口所带来的不利影响,是中国目前以及今后一段时期内不得不考虑的一个重要问题。然而在中国,长期以来,坚持粮食生产高度自给,将农产品进口的功能局限于“调剂余缺”,对农产品进口的影响,以及农产品进口在粮食安全中的地位,有待进一步的研究。因此,当前系统分析中国农产品进口的影响,不仅十分重要,而且十分紧迫。为更好地认识中国农产品进口及其影响,本文从理清、辨析建国以来中国农产品贸易特征开始,重点考察在农产品贸易发展过程中,进口贸易结构是否发生了新的变化。其次,分别从农业资源约束、人口变化、经济增长、贸易开放等方面分析近年来中国农产品大量进口的原因。再次,从理论上分析进口对国际、国内市场的影响,根据农业生产、消费及价格的实际变动情况,判断进口对国际、国内市场所造成的不利影响是否为其他因素所抵消。最后,运用全球贸易分析模型(GTAP)将农产品进口的影响从各项因素的影响中分解出来,从而达到评估进口影响的目的。研究发现:(1)近年来中国农产品进口大量增加,农产品贸易逆差不断扩大有一定的必然性,主要源于中国目前正处于工业化、城镇化快速发展阶段,消费需求刚性增加,水土资源约束日益增强。表明随着工业化、城镇化进程进一步推进,进口还将继续增加,农产品贸易逆差还将继续扩大。(2)贸易开放仅为国外农产品进入中国创造了有利的外部条件,国内价格远高于国际价格是2012年中国谷物进口大幅度增加的直接原因。(3)进口会降低农产品市场价格,不仅会直接降低自身的市场价格,还会通过降低生产成本或消费替代等产生连锁反应,间接降低其他农产品价格,受进口影响,所有农产品市场价格都有不同程度地下降,以油籽、植物油及食糖价格下降最为明显。这意味着部分农民的农业收入会因此有所下降。(4)进口对农业生产有明显的抑制作用,受进口影响最大的是油籽生产,但土地密集型农产品和劳动密集型农产品进口对生产的影响不同。其中,土地密集型农产品进口仅抑制自身生产,对其他所有农产品生产都有促进作用,而劳动密集型农产品进口不仅抑制自身生产,还抑制其他农产品生产。这意味着调整农产品进口结构,适度进口土地密集型农产品有助于国家粮食安全。(5)进口有助于刺激消费,受进口影响,所有农产品消费量均有不同程度的增加,以粗粮、油籽及植物油消费增加最为明显,意味着进口有助于改善饮食消费结构。(6)目前进口对中国农业生产的不利影响大部分被其他因素所抵消,并未损害中国的大米、小麦及玉米自给率以及世界其他国家低收入群体的基本生活水平。

杨树果[8](2014)在《产业链视角下的中国大豆产业经济研究》文中研究说明大豆产业链长,大豆产业发展关乎种植业、养殖业、饲料工业和食品工业等多个行业的发展,在国民经济发展中发挥着重要作用。自1996年以来我国大豆进口量逐年不断增加,有关大豆产业发展问题引起了学者们的广泛关注。但现有的研究大部分集中在大豆生产、大豆加工、大豆进口、外资扩张等个别环节和表面观察,系统的大豆经济研究寥寥无几。由于缺乏系统的研究,一方面导致现有的判断过于片面或具有较大的主观性;另一方面,致使很多问题尚不清楚,如大豆经济的运作体系和情况、大豆产业发展的宏观和微观影响因素、规律性认识以及对未来的判断,等等;更为重要的是,对一些重大问题,如大豆产业的竞争力、外资与产业安全、转基因,等等,尚缺乏正确认识和长远判断,以致出现了很多不现实或不客观的观点。因此,本文从产业链的视角,通过历史比较和国际比较,对大豆生产、流通、加工、消费和贸易各环节及相应的产业政策等进行较全面系统的研究,分析了大豆产业各环节发展的影响因素,揭示了我国大豆产业发展演变规律和经济特征,并形成未来我国大豆产业发展变化的趋势判断,提出大豆产业发展的战略措施,以期为推动我国大豆产业进一步发展提供决策参考。研究结果表明:(1)我国大豆产业的整体发展态势是良好的,尽管2010年以来,大豆生产环节上出现了连续几年的明显滑坡,但消费、贸易、加工几个环节却是一片繁荣,生产上有所滑坡并不等于整个大豆产业的衰退。(2)我国的大豆生产发展是缓慢的,单产水平是影响大豆生产的关键因素,在资源约束条件下,大豆比较效益低是大豆生产滑坡的主要原因;综合经济和非经济因素,短期内我国大豆种植面积还将减少,但减少幅度有限;国产大豆不具有竞争力,转基因大豆具有明显的经济优势,靠生产保护和非转基因错位发展并不能从根本上解决问题,提高单产是提升我国大豆产业竞争力的关键。(3)收入水平的提高,人口的增长及城镇化发展拉动了大豆消费的快速增长,其他油脂(特别是棕榈油)的替代效应一定程度上可减缓大豆消费增长,但作用不大。因此,短期内我国大豆需求还将呈刚性增长,而国内大豆供给难度加大,仍需主要依靠进口来满足国内需求。(4)我国的大豆流通基本上形成了大豆主产区和东南沿海向全国扩散的格局,大豆加工产品中的豆制品多在本地流通,豆油和豆粕主要由加工产区向销区流通,但大豆流通基础设施落后、流通效率低下。(5)大豆加工以压榨为主,大豆油脂加工业形成了民营企业、外资企业、国有企业三足鼎立的基本态势。国内企业在产能、大豆处理、豆油产量以及蛋白生产方面处于优势,但大豆加工业产能过剩问题仍然突出。(6)大豆进多出少的格局在相当一段时期内不会改变。需求的快速增长与资源可能性是大豆进口不断增加的根本原因,价差因素是近年来大豆进口迅速扩大的主要原因。大豆进口并未对国内大豆生产产生冲击,豆农收入并没有因此受到影响,反而在种植结构调整中获益;外资的进入并没有形成对大豆加工业的控制,国内大豆加工企业的综合实力在与外资企业的竞争中得到了提升,因此,大豆产业安全的担忧是不必要的。基于以上研究结果,充分认识到大豆在我国粮食生产的可持续发展、维护食物安全和改善营养以及农业结构战略性调整中的地位日趋重要,提出采取以下措施实现中国大豆产业的可持续发展:(1)充分利用国际国内两种资源和两个市场来满足国内需求;(2)依靠科技进步提高单产;(3)建立现代耕作制度技术体系稳定种植面积;(4)重点发展高蛋白大豆生产,将转基因大豆生产纳入研究和政策考虑。

纪志耿[9](2013)在《中国粮食安全问题反思——农村劳动力老龄化与粮食持续增产的悖论》文中认为目前,我国农村劳动力老龄化带来的粮食增产是"结构性"增长,在主粮产量和播种面积不断增加的同时,辅粮却出现了大幅度下降。若把大豆、棉花、食用植物油等农产品的进口量考虑进来,我国的粮食安全形势实在不容乐观。农村劳动力老龄化所创造的粮食丰产很大程度上是源于现代农业发展中资本对土地和劳动的替代,源于不可再生能源对可再生的自然资源的替代。为了跳出农村劳动力老龄化的陷阱,我国应该在财政扶持、品牌培育、人才回流上下功夫,坚持走一条持续健康发展的农业现代化道路。

何伟[10](2011)在《基于引力模型的中国食用油籽贸易影响因素及贸易潜力研究》文中指出中国是食用油籽的生产、消费和贸易大国,主要食用油籽的产量、消费量和贸易量均居世界前列。20世纪90年代以来,由于国内需求的旺盛,食用油籽的进口量大幅度增长,在放开对进口油料的贸易管制之后,大豆、油菜籽的进口量增长迅速。特别是大豆,在较低的关税壁垒下,目前进口量占世界总进口的40%以上,是国内产量的3-4倍,成为中国最大的农产品贸易逆差项。中国是世界上大豆、油菜籽的主产国,大豆、油菜籽的大量进口不可避免地对油料作物的生产和国内消费生产形成冲击;另一方面,在国内需求持续增加的情况下,中国具有传统优势的出口油籽,如花生、葵花籽的出口量呈徘徊下降的趋势。研究中国食用油籽进出口的影响因素,特别是影响贸易量的宏观经济因素,对于准确把握贸易量的发展趋势,降低贸易成本,促进农民增收,改善社会福利具有重要的理论和现实意义。本文在对中国及世界主要油籽的生产、消费和贸易作描述性统计分析的基础上,选择中国贸易量最大的四种主要食用油籽作为研究对象,并基于产品层面,运用贸易引力模型对中国以进口为主的大豆、油菜籽和以出口为主的花生、葵花籽进行了实证研究。研究以1994-2009年间中国与主要贸易伙伴国之间的贸易数据为依据,分别采用面板数据模型对大豆的进口和花生的出口,采用截面数据模型对油菜籽的进口和葵花籽的出口进行了实证分析。实证的结果表明,大豆和油菜籽的进口量主要受中国国内供求因素的影响,虽然进口量很大,但目前市场需求仍未达到饱和,进口量还有上升的空间;花生的出口量主要受国内市场供需因素的制约,表现为当大豆、油菜籽进口量上升时,花生出口下降,花生的出口潜力不大,出口量呈下降趋势;葵花籽受国内市场供需的影响不大,其出口量主要受进口国潜在进口需求因素的影响,中国对主要市场的葵花籽出口量呈上升趋势。本文所作的引力模型实证研究,并未采用农产品贸易的总量数据,而是基于产品层面,以具体油籽品种的贸易量为实证对象,并以重量为计量单位,真实地反映了宏观供需因素对实际贸易量的影响;本文在不同的数据结构下对不同品种油籽的进口量或出口量进行计量分析,分别使用了面板数据和横截面数据,并结合模型检验结果对影响大豆、油菜籽、花生、葵花籽贸易量的因素进行了比较和分析。

二、主要植物油世界生产量(万吨)(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主要植物油世界生产量(万吨)(论文提纲范文)

(1)基于系统动力学的茶油需求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1 绪论
    1.1 研究背景
    1.2 研究意义与目的
        1.2.1 理论意义
        1.2.2 现实意义
        1.2.3 研究目的
    1.3 国内外研究现状
    1.4 研究思路与方法
        1.4.1 研究思路
        1.4.2 研究方法
        1.4.3 技术路线图
    1.5 论文的创新点
2 研究的理论基础与相关概念
    2.1 系统动力学
    2.2 需求研究理论与概念
    2.3 食用油概述
    2.4 茶油概述
    2.5 本章小结
3 茶油需求的市场环境与现状
    3.1 我国食用油市场整体现状
        3.1.1 食用油供给现状
        3.1.2 食用油消费现状
    3.2 家庭食用油消费趋势
    3.3 茶油市场现状分析
    3.4 茶油发展主要问题
        3.4.1 产品低端,市场有效供给不足
        3.4.2 区域性消费明显,市场认知度较低
        3.4.3 宣传不到位,品牌影响力不足
    3.5 本章小结
4 茶油需求影响因素分析
    4.1 茶油供给侧影响因素
        4.1.1 油茶林面积和油茶籽产量
        4.1.2 规模集约化程度
        4.1.3 茶油品牌
        4.1.4 茶油价格
    4.2 茶油消费侧影响因素
        4.2.1 认知观念
        4.2.2 居民人均收入
        4.2.3 居民健康意识
        4.2.4 茶油价格
        4.2.5 人均植物油消费量
        4.2.6 人口因素
        4.2.7 其他食用油的影响
        4.2.8 政策影响
    4.3 本章小结
5 茶油需求的系统动力学模型
    5.1 因果关系分析
        5.1.1 茶油供给侧因果关系分析
        5.1.2 茶油需求侧因果关系分析
    5.2 茶油需求存量流量图
    5.3 茶油需求系统动力学模型构建
        5.3.1 供给部分模型参数设计与验证
        5.3.2 需求部分模型参数设计与验证
    5.4 情境变化对茶油供给需求的影响模拟
        5.4.1 茶油供给侧模拟仿真
        5.4.2 茶油需求侧模拟仿真
    5.5 本章小结
6 研究总结与展望
    6.1 研究结论
    6.2 茶油发展建议
        6.2.1 重视科学技术,助力生产效率
        6.2.2 加大资金投入,规模集约发展
        6.2.3 规范行业秩序,提高茶油品质
        6.2.4 强化品牌建设,提高茶油认知
        6.2.5 明确茶油定位,满足健康需求
    6.3 研究不足与展望
参考文献
个人简介
导师简介
获得成果目录清单
致谢

(2)LH公司食用油营销对策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英文摘要
1 前言
    1.1 研究背景
    1.2 研究目的及意义
        1.2.1 研究目的
        1.2.2 研究意义
    1.3 国内外研究文献综述
        1.3.1 国外研究文献综述
        1.3.2 国内研究文献综述
        1.3.3 国内外研究文献述评
    1.4 研究的主要内容和研究方法
        1.4.1 研究的主要内容
        1.4.2 研究的主要方法
        1.4.3 研究的技术路线
    1.5 本章小结
2 相关概念界定与理论基础
    2.1 相关概念界定
        2.1.1 食用油
        2.1.2 农产品营销
    2.2 理论基础
        2.2.1 PEST理论
        2.2.2 消费者购买行为理论
        2.2.3 STP理论
        2.2.4 营销4P理论
    2.3 本章小结
3 LH公司及食用油生产概况和营销现状
    3.1 LH公司概况
    3.2 LH公司食用油生产概况
        3.2.1 食用油的产量情况
        3.2.2 食用油的质量情况
    3.3 食用油营销理念
        3.3.1 营销宣传理念
        3.3.2 营销策略理念
    3.4 食用油营销策略
        3.4.1 品牌策略
        3.4.2 产品策略
        3.4.3 价格策略
        3.4.4 渠道策略
        3.4.5 促销策略
        3.4.6 销售技巧
    3.5 食用油营销的投入情况
        3.5.1 营销人员投入情况
        3.5.2 营销经费投入情况
        3.5.3 营销物资投入情况
    3.6 食用油营销的效果
        3.6.1 食用油的销售量
        3.6.2 食用油的销售额
        3.6.3 食用油的销售范围
        3.6.4 消费者对食用油营销的反应及满意度
    3.7 本章小结
4 LH公司食用油营销存在的问题
    4.1 营销策略不当
    4.2 以消费者为中心的营销动力不足
    4.3 营销人员良莠不齐
    4.4 营销效果不佳
    4.5 本章小结
5 国内同类企业食用油营销经验及启示
    5.1 国内同类企业食用油营销成功经验
        5.1.1 益海嘉里公司营销的成功经验
        5.1.2 中粮集团营销的成功经验
        5.1.3 九三粮油企业的营销成功经验
    5.2 国内同类企业食用油营销经验对LH公司的启示
        5.2.1 灵活多变的营销渠道模式
        5.2.2 不断提高研发创新力
        5.2.3 促销策略差异化
    5.3 本章小结
6 LH公司食用油营销的对策建议
    6.1 优化营销策略
        6.1.1 产品策略优化
        6.1.2 渠道策略优化
        6.1.3 价格策略优化
        6.1.4 促销策略优化
    6.2 营销以消费者为中心
        6.2.1 满足消费者需求
        6.2.2 降低消费者消费成本
        6.2.3 提供购物便利性
        6.2.4 加强与消费者的有效沟通
    6.3 加强对营销人员的激励
        6.3.1 加强营销人员的培训
        6.3.2 优化营销人员的薪酬
        6.3.3 拓宽营销人员的发展
    6.4 提升营销效果
    6.5 本章小结
7 结论
致谢
参考文献
附录

(3)油脂油料市场整合研究 ——以菜籽油市场为例(论文提纲范文)

致谢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研究背景
    1.2 研究意义
    1.3 创新与不足
    1.4 主要技术路线
第二章 文献综述
    2.1 全球相关市场的研究
        2.1.1 全球农产品市场的研究
        2.1.2 全球油料油脂市场的研究
        2.1.3 全球菜籽油市场的研究
    2.2 中国相关市场的研究
        2.2.1 中国农产品市场的研究
        2.2.2 中国油料油脂市场的研究
        2.2.3 中国菜籽油市场的研究
    2.3 研究评述
第三章 市场整合的理论基础和研究方法
    3.1 理论基础
    3.2 研究方法
第四章 全球油料油脂生产贸易状况
    4.1 全球油料生产贸易状况
    4.2 全球油脂生产贸易状况
    4.3 全球菜籽油生产贸易状况
第五章 中国油料油脂生产贸易状况
    5.1 中国油料生产贸易状况
    5.2 中国油脂生产贸易状况
    5.3 中国菜籽油生产贸易状况
第六章 菜籽油市场整合实证分析
    6.1 研究思路
    6.2 数据介绍
    6.3 模型及结果
        6.3.1 单位根检验
        6.3.2 模型设计
        6.3.3 模型结果
    6.4 结果讨论
        6.4.1 我国油菜籽与菜籽油市场高度整合
        6.4.2 国际油菜籽与菜籽油市场长期整合
        6.4.3 国内外油菜籽与菜籽油市场高度整合
        6.4.4 国内外油料油脂市场高度整合
第七章 我国油料油脂市场现有困难与对策建议
    7.1 现有困难
    7.2 国内油脂企业发展建议
        7.2.1 持续推动行业资源整合
        7.2.2 多元化市场渠道,开拓国际市场
        7.2.3 加强企业全产业链建设
        7.2.4 强化企业品牌建设
    7.3 政府层面政策建议
        7.3.1 提高油料作物自给能力
        7.3.2 建立健全市场调控体系,增强市场调控能力
        7.3.3 加大对国内企业的政策帮扶
        7.3.4 推进产业结构改造升级
参考文献

(4)人口结构变化对中国食物消费需求和进口的影响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导论
    1.1 研究背景与意义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1.3 研究目标及内容
    1.4 研究方法与数据说明
    1.5 可能的创新点
第二章 理论框架与研究假设
    2.1 概念界定
    2.2 理论框架
    2.3 研究假设
    2.4 小结
第三章 中国食物自给率测算与食物进口来源特征
    3.1 基于营养视角的中国食物供给与食物自给率测算
    3.2 基于数量和摄入营养视角的中国食物进口来源的特征分析
    3.3 小结
第四章 人口结构变化对城镇居民食物支出的影响分析
    4.1 引言
    4.2 城镇居民食物消费现状
    4.3 城镇人口结构变化
    4.4 人口结构变化对城镇居民食物消费支出影响的实证分析
    4.5 小结
第五章 人口结构变化对城镇居民营养摄入量的影响分析
    5.1 城镇居民营养摄入量现状
    5.2 人口结构变化对城镇居民营养摄入量影响的实证分析
    5.3 小结
第六章 食物需求当量模拟及人口结构对食物进口的影响
    6.1 人口结构与食物自给率的变化
    6.2 未来人口食物需求当量规模变动的模拟分析
    6.3 基于人口结构变化对未来食物净进口的修正
    6.4 小结
第七章 研究结论与政策建议
    7.1 主要研究结论
    7.2 政策建议
    7.3 不足与展望
参考文献
致谢
附录
作者简介

(5)大豆在美国的引种推广及本土化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绪论
    一、选题依据和意义
    二、国内外研究动态
    三、研究思路与结构安排
    四、研究方法和资料来源
    五、创新及可能存在的不足
第一章 大豆在美国引种推广的历史背景
    第一节 大豆的起源与传播
        一、大豆起源于中国
        二、大豆在世界传播
    第二节 大豆传入美国的背景与路径
        一、大豆传入前的历史背景
        二、大豆传入美国的路径
第二章 大豆在美国引种推广的历史进程
    第一节 早期引种和缓慢发展时期(1898年以前)
        一、1898年以前的引种
        二、1898年以前的试种
    第二节 快速发展时期(1898年-1969年)
        一、生产的迅速发展
        二、主产区的形成
    第三节 波动发展时期(1970年-1995年)
        一、生产的起伏波动
        二、主产区的发展
    第四节 稳步发展时期(1996年至今)
        一、生产的稳步提高
        二、主产区的现状
第三章 大豆在美国生产技术的本土化
    第一节 大豆育种与品种资源发展
        一、1898年以前的大豆品种
        二、品种采集与传统育种发展
        三、生物技术与转基因大豆
    第二节 大豆栽培与收获技术的发展
        一、整地
        二、播种
        三、田间管理
        四、收获和贮藏
    第三节 大豆病虫害防治技术的发展
        一、大豆病害及其防治
        二、大豆虫害及其防治
第四章 大豆在美国加工利用的本土化
    第一节 大豆利用方式的改变
        一、从大豆制品到牧草作物
        二、从牧草作物到粒用大豆
    第二节 大豆作为牧草作物的利用
        一、青绿饲料
        二、青贮饲料
        三、干草饲料
        四、放牧和肥田
        五、豆粒喂养
    第三节 粒用大豆的加工和利用
        一、大豆加工业的发展
        二、豆油的利用
        三、豆粕的利用
        四、大豆食品
第五章 大豆在美国组织机构的本土化
    第一节 大豆相关政府机构与高校
        一、美国农业部及相关工作
        二、农业高校及试验推广站
    第二节 大豆相关企业公司
        一、产品加工公司
        二、工业制造公司
        三、作物种子公司
        四、产品贸易公司
    第三节 大豆相关协会组织
        一、美国大豆协会
        二、联合大豆基金会
        三、美国大豆出口协会
第六章 大豆在美国引种推广及本土化的动因分析
    第一节 大豆与美国自然条件的相互适应
        一、大豆的植物生理特征
        二、大豆适宜美国农业环境
    第二节 大豆相关法案的推动
        一、大豆补贴政策
        二、大豆品种保护政策
    第三节 大豆产业经济利益的驱动
        一、美国国内市场的大豆产业
        二、大豆及其产品的出口贸易
    第四节 大豆相关技术体系的完善
        一、大豆育种技术的发展
        二、大豆种植的机械化
        三、大豆加工技术的进步
        四、大豆运输系统的健全
    第五节 大豆相关组织制度的建设
        一、大豆相关组织体系的构成
        二、大豆相关组织体系的协作
第七章 美国大豆发展对中国的启示
    第一节 中美大豆相对优势地位的转换
        一、中国大豆的历史优势
        二、中美大豆的现代转变
    第二节 相对地位转变的原因分析
        一、生产效率因素
        二、产销体系因素
        三、政策导向因素
        四、消费结构因素
    第三节 中国大豆发展的对策与建议
        一、政策上给予关注和支持
        二、进行大豆生产技术创新
        三、不断完善大豆产业链发展
        四、推进大豆组织与制度优化
        五、发展特色非转基因大豆
参考文献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发表学术论文目录
致谢

(6)我国高进口依存度农产品的变动及市场价格效应(论文提纲范文)

一、引言
二、加入WTO前后高进口依存度农产品进口变动特征
    (一) 大豆进口依存度变化
    (二) 植物油进口依存度
    (三) 棉花进口依存度变化
三、高进口依存度农产品进口变动的价格效应
    (一) 变量的设定
    (二) 数据来源
    (三) 实证结果与分析
        1. 斯皮尔曼 (Spearman) 等级相关系数测算
        2. 平稳性检验
        3. 协整检验
四、结论及政策建议

(7)中国农产品进口影响的实证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导论
    1.1 研究背景与意义
    1.2 农产品范围界定
    1.3 国内外研究现状
    1.4 研究目标和内容
    1.5 技术路线与研究方法
    1.6 可能的创新之处
第二章 中国农产品进口贸易现状
    2.1 中国农产品贸易发展回顾
    2.2 中国农产品进口结构变化
    2.3 本章小结
第三章 中国农产品进口的成因分析
    3.1 农业资源约束
    3.2 人口变化
    3.3 经济增长
    3.4 贸易开放
    3.5 国内外市场价差
    3.6 本章小结
第四章 中国农产品进口的国内影响
    4.1 对国内农业生产的影响
    4.2 对粮食自给率的影响
    4.3 对农业企业发展的影响
    4.4 对农业资源与环境的影响
    4.5 本章小结
第五章 中国农产品进口的国际影响
    5.1 对农产品出口国的影响
    5.2 对农产品进口国的影响
    5.3 本章小结
第六章 中国农产品进口影响评估
    6.1 模型说明
    6.2 数据与方案
    6.3 模拟结果
    6.4 本章小结
第七章 结论和政策建议
    7.1 主要结论
    7.2 政策建议
    7.3 待进一步研究的问题
参考文献
致谢
作者简介

(8)产业链视角下的中国大豆产业经济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引言
    1.1 背景与问题
    1.2 研究目标
    1.3 论文结构和研究内容
    1.4 研究方法和技术路线
    1.5 研究特色与创新说明
第二章 文献综述
    2.1 中国大豆产业相关研究进展
    2.2 中国大豆产业相关研究综述
    2.3 文献评述
第三章 中国大豆生产
    3.1 大豆生产的历史回顾
    3.2 大豆生产发展总况
    3.3 大豆生产布局
    3.4 生产收入与成本
    3.5 大豆生产的地位
    3.6 大豆种植制度
    3.7 大豆生产的影响因素
    3.8 本章小结
第四章 中国大豆流通
    4.1 近代大豆流通历史回顾
    4.2 大豆流通体制
    4.3 大豆流通数量与价格
    4.4 大豆流通主体与渠道
    4.5 大豆运输与仓储
    4.6 大豆交易方式
    4.7 大豆流通现状与存在的问题
    4.8 国外大豆流通的借鉴与启示
    4.9 本章小结
第五章 中国大豆加工
    5.1 中国大豆加工发展历史回顾
    5.2 大豆加工业生产概况
    5.3 大豆加工业发展概况
    5.4 大豆加工业生产布局
    5.5 大豆加工业发展的特点与存在的问题
    5.6 国际大豆加工业发展的借鉴与启示
    5.7 本章小结
第六章 中国大豆消费
    6.1 中国大豆消费的历史回顾
    6.2 大豆总体消费
    6.3 消费结构
    6.4 大豆产品的消费
    6.5 大豆供需平衡分析
    6.6 影响中国大豆消费的主要因素
    6.7 大豆消费的国际比较
    6.8 本章小结
第七章 中国大豆贸易
    7.1 中国大豆贸易总体发展历程
    7.2 大豆及其产品出口贸易
    7.3 大豆及其产品进口贸易
    7.4 大豆及其产品进出口价格变化与比较
    7.5 世界大豆贸易格局的发展变化
    7.6 中国大豆贸易的影响因素分析
    7.7 中国大豆国际贸易竞争力分析
    7.8 本章小结
第八章 中国大豆产业政策
    8.1 建国以来的大豆产业政策
    8.2 大豆产业政策效果及存在的问题
    8.3 主产国大豆产业政策
    8.4 主产国大豆产业政策的借鉴与启示
    8.5 本章小结
第九章 中国大豆产业经济中的几个重大问题探讨
    9.1 大豆产业安全问题
    9.2 转基因大豆发展问题
    9.3 大豆产业竞争力问题
    9.4 中国大豆产业发展战略
    9.5 本章小结
第十章 结论与展望
    10.1 主要结论
    10.2 研究不足与展望
参考文献
致谢
个人简介

(9)中国粮食安全问题反思——农村劳动力老龄化与粮食持续增产的悖论(论文提纲范文)

一、农村劳动力老龄化背景下的我国粮食产量的“结构性”增长
    (一) 主粮产量持续增长而辅粮产量却不断下降
    (二) 粮食产量“结构性”增减的原因在于老人农业中各作物机械化便利程度不同
二、农村劳动力老龄化背景下我国农产品供给的“战略性”隐忧
    (一) 从进出口数据看我国农产品自给水平不容乐观
    (二) 工业化和城镇化进程中城乡居民生活模式的转变是导致油脂产品紧缺的重要原因
三、农村劳动力老龄化与农产品供给的“政治经济学”规律
    (一) 发达国家农产品依靠巨额财政补贴得以低价倾销
    (二) 发达国家现代农业依靠能源集约消耗得以提高效率
    (三) 我国农业现代化进程中资本替代土地和劳动的特征开始显现
四、余论及建议
    (一) “保主粮、弃辅粮”的粮食安全策略不可持续
    (二) 农村劳动力老龄化背景下农业健康发展的路径

(10)基于引力模型的中国食用油籽贸易影响因素及贸易潜力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绪论
    1.1 研究的意义和目的
        1.1.1 研究的意义
        1.1.2 研究的目的
    1.2 农产品及食用油籽贸易的国内外研究进展
        1.2.1 对中国食用油籽产业和贸易发展状况及发展趋势的研究
        1.2.2 对农产品国际竞争力的研究
        1.2.3 对贸易政策效果的评估
        1.2.4 对油籽贸易影响因素的研究
    1.3 研究内容、思路及方法
        1.3.1 研究内容
        1.3.2 研究难点
        1.3.3 研究思路
        1.3.4 研究方法
    1.4 论文的结构安排
        1.4.1 内容安排
        1.4.2 本文的创新点
第2章 贸易引力模型文献综述
    2.1 贸易引力模型概述
    2.2 贸易引力模型的应用
        2.2.1 引力模型——从自然科学到社会科学的应用
        2.2.2 引力模型在国际贸易领域的应用
        2.2.3 对贸易引力模型的扩展
        2.2.4 贸易引力模型应用的扩展——边境效应的研究
    2.3 贸易引力模型的理论路径
        2.3.1 贸易引力模型溯源
        2.3.2 贸易引力模型的理论基础
    2.4 贸易引力模型研究述评
        2.4.1 贸易引力模型在中国国际贸易研究中的应用
        2.4.2 引力模型在农产品及油籽贸易研究中的应用
        2.4.3 现有研究的不足及本研究所作的改进
    2.5 本章小结
第3章 中国主要食用油籽的生产及消费
    3.1 研究范围的确定
    3.2 中国四种主要食用油籽的总体生产规模
        3.2.1 收获面积
        3.2.2 产量
        3.2.3 中国四种主要食用油籽的生产在世界的占比
    3.3 中国四种主要食用油籽生产的品种结构
        3.3.1 收获面积
        3.3.2 产量
    3.4 中国及世界的大豆生产
        3.4.1 世界总产量及地理分布
        3.4.2 世界大豆的主要生产国
        3.4.3 中国的大豆生产
    3.5 中国及世界的油菜籽生产
        3.5.1 世界油菜籽总产量及其地理分布
        3.5.2 世界油菜籽的主要生产国
        3.5.3 中国的油菜籽生产
    3.6 中国及世界的花生生产
        3.6.1 世界花生的总产量及其地理分布
        3.6.2 世界花生的主要生产国
        3.6.3 中国的花生生产
    3.7 中国及世界的葵花籽生产
        3.7.1 世界葵花籽总产量及其地理分布
        3.7.2 世界葵花籽的主要生产国
        3.7.3 中国的葵花籽生产
    3.8 中国四种食用油籽的消费
        3.8.1 中国大豆的国内消费
        3.8.2 中国油菜籽的国内消费
        3.8.3 中国花生的国内消费
        3.8.4 中国葵花籽的国内消费
    3.9 本章小结
第4章 食用油籽的国际贸易
    4.1 食用油籽的主要贸易国(地区)
        4.1.1 大豆的主要贸易国(地区)
        4.1.2 油菜籽的主要贸易国
        4.1.3 花生的主要贸易国
        4.1.4 葵花籽的主要贸易国
    4.2 中国食用油籽进出口总体概况
        4.2.1 进口总量高速增长,出口总量不断萎缩
        4.2.2 贸易逆差不断扩大,贸易不平衡加剧
        4.2.3 食用油籽在农产品贸易中的比重不断加大
        4.2.4 出口单价高于进口,贸易条件有所改善
    4.3 中国四种主要油籽的贸易概况
        4.3.1 大豆
        4.3.2 油菜籽
        4.3.3 花生
        4.3.4 葵花籽
    4.4 四种主要食用油籽的进出口平均价格
    4.5 中国四种主要食用油籽进出口的市场结构
        4.5.1 市场结构的评估指标
        4.5.2 大豆进出口市场结构
        4.5.3 油菜籽进口市场结构
        4.5.4 花生出口市场结构
        4.5.5 葵花籽出口市场结构
    4.6 本章小结
第5章 食用油籽贸易的影响因素——引力模型视角
    5.1 贸易的引力因素
        5.1.1 产出和收入因素
        5.1.2 人口因素
        5.1.3 其他规模因素
    5.2 贸易的距离和成本因素
        5.2.1 距离
        5.2.2 引力模型中的交易成本
        5.2.3 运输成本
    5.3 汇率
        5.3.1 汇率波动对贸易的影响
        5.3.2 人民币对美元汇率波动及其对中国对外贸易的影响
        5.3.3 引力模型中对汇率的研究
    5.4 其他制度因素
        5.4.1 自由贸易安排
        5.4.2 其他制度变量的设置
    5.5 食用油籽贸易引力模型变量的设定
        5.5.1 食用油籽的贸易特征
        5.5.2 模型的设定
    5.6 本章小结
第6章 食用油籽贸易引力模型的实证检验
    6.1 基本数据来源及说明
        6.1.1 变量说明
        6.1.2 数据来源
    6.2 对大豆进口数据的检验
        6.2.1 大豆贸易的数据说明
        6.2.2 平稳性检验
        6.2.3 协整检验
        6.2.4 模型检验
        6.2.5 对检验结果的说明
    6.3 对油菜籽进口的检验
        6.3.1 样本及模型说明
        6.3.2 对模型核心变量的检验及说明
        6.3.3 对扩展模型的检验及说明
    6.4 对花生出口的检验
        6.4.1 样本及模型说明
        6.4.2 数据的平稳性检验
        6.4.3 协整检验
        6.4.4 各时间序列变量的Granger 因果检验
        6.4.5 出口引力模型的实证检验及说明
    6.5 对葵花籽贸易量的检验
        6.5.1 模型及样本说明
        6.5.2 模型的实证检验及说明
    6.6 四种油籽贸易影响因素的比较
        6.6.1 显着性变量的差异
        6.6.2 供给、需求影响因素的差异
        6.6.3 距离和交易成本因素的差异
    6.7 贸易潜力分析
        6.7.1 大豆的进口潜力分析
        6.7.2 油菜籽的进口潜力分析
        6.7.3 花生的出口潜力分析
        6.7.4 葵花籽出口潜力分析
    6.8 本章小结
第7章 结论及对策建议
    7.1 基本结论
        7.1.1 大豆、油菜籽进口量主要由需求因素决定
        7.1.2 花生、葵花籽出口量由国内外市场的供需因素共同决定
    7.2 政策建议
        7.2.1 应对大豆、油菜籽进口持续增加的政策建议
        7.2.2 促进花生、葵花籽出口的政策建议
    7.3 本章小结
参考文献
致谢
作者简历

四、主要植物油世界生产量(万吨)(论文参考文献)

  • [1]基于系统动力学的茶油需求研究[D]. 陈发伟. 北京林业大学, 2020(02)
  • [2]LH公司食用油营销对策研究[D]. 刘文静. 东北农业大学, 2020(05)
  • [3]油脂油料市场整合研究 ——以菜籽油市场为例[D]. 胡海磊. 安徽农业大学, 2019(05)
  • [4]人口结构变化对中国食物消费需求和进口的影响研究[D]. 李国景. 中国农业大学, 2019(02)
  • [5]大豆在美国的引种推广及本土化研究[D]. 石慧. 南京农业大学, 2018(02)
  • [6]我国高进口依存度农产品的变动及市场价格效应[J]. 闫冰心,赵瑞莹. 对外经贸, 2018(07)
  • [7]中国农产品进口影响的实证研究[D]. 戴鹏. 中国农业大学, 2015(07)
  • [8]产业链视角下的中国大豆产业经济研究[D]. 杨树果. 中国农业大学, 2014(08)
  • [9]中国粮食安全问题反思——农村劳动力老龄化与粮食持续增产的悖论[J]. 纪志耿. 厦门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2013(02)
  • [10]基于引力模型的中国食用油籽贸易影响因素及贸易潜力研究[D]. 何伟. 中国农业科学院, 2011(10)

标签:;  ;  ;  ;  ;  

世界主要植物油产量(万吨)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