糖丸口服脊髓灰质炎疫苗病毒滴度及分析

糖丸口服脊髓灰质炎疫苗病毒滴度及分析

一、口服脊髓灰质炎活疫苗糖丸的病毒滴度及其分析(论文文献综述)

戴诗雨[1](2020)在《病毒样颗粒抗原及克里米亚刚果出血热病毒Gn/Gc宿主相互作用组的研究》文中认为病毒样颗粒(Virus-Like Particle,VLP)是由一个或多个病毒结构蛋白组装形成的颗粒状结构,与天然病毒粒子形态、抗原性相似。VLP缺失病毒的遗传物质,没有复制和感染能力。VLP的免疫原性良好,研制快速,制备成本较低并且安全,在应对新发、突发病毒疾病的疫苗研制中具有独特优势。杆状病毒表达系统是常用的真核表达系统之一,广泛应用于蛋白功能研究,抗原及疫苗制备。我们利用杆状病毒表达系统构建了几种危害人类健康的病毒VLPs,并初步探究了其作为候选疫苗的免疫原性。寨卡病毒(Zika virus,ZIKV)是蚊传黄病毒,近年发现其感染与新生儿小头畸形有关,且能引起格林-巴利综合征等神经系统疾病。目前,对于ZIKV引起的疾病,尚无有效的疫苗和特异性治疗药物,ZIKV严重危害人类健康。我们利用杆状病毒表达系统,构建了表达ZIKV pr ME蛋白的重组病毒。经蔗糖密度梯度离心,从感染的昆虫细胞中纯化得到由ZIKV pr M蛋白和E蛋白自组装形成的ZIKV VLPs。以ZIKV pr ME VLPs免疫小鼠能够诱导小鼠产生中和抗体,及ZIKV特异的体液和细胞免疫反应,表现出良好的免疫原性,为以VLP为基础的ZIKV疫苗研发奠定了基础。我们也构建了表达ZIKV囊膜蛋白E的重组病毒,结果显示在昆虫细胞中囊膜蛋白E可以不依赖于pr M蛋白共表达组装成与ZIKV病毒粒子形态类似的VLP,并且释放到胞外。E蛋白保留膜融合活性,可以诱导合胞体形成,这一现象同样适用于包括日本脑炎病毒、登革热病毒和蜱传脑炎病毒在内的黄病毒。基于杆状病毒表达黄病毒囊膜蛋白E诱导合胞体形成的现象,我们还建立了靶向黄病毒E蛋白的抗病毒药物筛选平台。脊髓灰质炎病毒(Poliovirus,PV)是脊髓灰质炎(简称脊灰)的病原体。目前脊灰没有特异治疗方法,只能通过接种疫苗来预防。目前世界上普遍使用的脊灰疫苗有两种,即口服脊髓灰质炎减毒活疫苗(OPV)和灭活脊髓灰质炎疫苗(IPV)。自从1988年世界卫生组织(WHO)发起全球消灭脊灰行动以来,世界各国大力推广OPV的使用,2015年和2019年,WHO先后宣布Ⅱ型和Ⅲ型脊灰野病毒的消灭。在根除脊灰的最后阶段,OPV和IPV都不可避免存在安全性问题,面临着免疫策略调整的挑战,在无PV的环境下生产疫苗更安全可靠。我们利用杆状病毒表达系统共表达PV的P1和3CD蛋白,P1前体可以被3CD蛋白酶成功剪切成衣壳蛋白VP0、VP1和VP3,经过蔗糖密度梯度离心结合氯化铯密度梯度离心可以纯化出PV VLPs,与天然PV病毒颗粒的形态、大小相似。克里米亚刚果出血热病毒(Crimean-Congo Hemorrhagic Fever Virus,CCHFV)是一种高致病性病毒,可以导致克里米亚刚果出血热,一种以出血为典型特征的蜱媒自然疫源性疾病。CCHFV感染能引起人发热、出血以及多器官的功能衰竭,进而导致死亡,致死率高达30%-50%,没有有效的抗CCHFV的药物和疫苗,CCHFV是人类健康的潜在威胁。在我国病毒分类目录中,CCHFV属于第一类危害程度的病毒;在国外,CCHFV是生物安全4级的病毒。CCHFV在体外通过细胞培养进行病毒的分离和扩增较困难,极大限制了CCHFV的研究进展。我们构建重组病毒在昆虫细胞中共表达CCHFV的膜蛋白和核衣壳蛋白,或者单独表达膜蛋白。通过蔗糖密度梯度离心,成功从感染的细胞中制备出CCHFV VLPs。CCHFV病毒粒子表面是膜蛋白Gn和Gc,为了形成感染性病毒粒子,膜蛋白前体在细胞内经过复杂的剪切、加工和定位从而形成结构蛋白Gn和Gc,非结构蛋白GP160,GP85,GP38和NSm。在整个生命周期中CCHFV膜蛋白Gn和Gc在病毒入侵、膜融合、致病性、宿主选择和免疫逃逸等方面有重要作用。对CCHFV膜蛋白Gn和Gc宿主互作蛋白的研究,探索CCHFV与宿主的相互作用有利于了解CCHFV的分子生物学,找到病毒感染的关键宿主因子。为了研究CCHFV膜蛋白Gn/Gc与宿主的相互作用,我们首先制备了CCHFV膜蛋白Gn/Gc的单克隆抗体。以原核表达的Gn/Gc胞外区作为免疫原免疫小鼠,通过有限稀释法,以真核表达的Gn/Gc蛋白作为检测抗原,经ELISA方法初筛融合上清,结合蛋白免疫印迹分析和细胞免疫荧光检测。经过综合评定和比较,筛选出8株Gn单克隆化的杂交瘤细胞和10株Gc单克隆化的杂交瘤细胞。分别以不同截短形式的Gn/Gc原核表达蛋白为抗原,对融合上清的识别区段进行鉴定,最终鉴定出2株Gn单克隆抗体和1株Gc单克隆抗体及其识别的抗原表位。为了探索膜蛋白Gn/Gc的宿主互作蛋白,我们以带有Twin-strep标签的Gn或Gc作为诱饵蛋白,对样品进行细胞亲和纯化-质谱(AP-MS)鉴定。共鉴定出45个Gn或Gc相关宿主蛋白,结合生物信息学深入挖掘和分析,并通过免疫荧光等方法对质谱结果有效性进行验证。综上所述,我们利用杆状病毒表达系统成功构建了ZIKV VLPs,PV VLPs和CCHFV VLPs。对ZIKV VLPs免疫原性的初步探索表明其有良好的免疫原性,有希望成为ZIKV候选疫苗。基于杆状病毒表达的黄病毒E蛋白诱导合胞体的现象,建立了针对黄病毒E蛋白的抗病毒药物筛选平台。筛选出2株CCHFV Gn单克隆抗体和1株Gc单克隆抗体。并通过蛋白质组学和生物信息学鉴定分析了CCHFV膜蛋白Gn/Gc的宿主互作蛋白,可以促进全面地了解膜蛋白Gn/Gc与宿主的关系,对认识CCHFV感染相关过程,后续功能分析及药物靶点设计具有重要指导意义。

傅宇婷[2](2019)在《脊髓灰质炎疫苗序贯免疫接种效果和病毒检测方法研究》文中指出目的 本研究旨在讨论脊髓灰质炎疫苗不同序贯免疫的接种效果和排毒情况,为制定合理的脊髓灰质炎疫苗免疫程序提供依据;并比较了不同的脊髓灰质炎检测方法,为选择合理的脊髓灰质炎病毒检测方法提供参考。方法 选取广西壮族自治区1200名2~3月龄健康的未接种过脊灰疫苗的婴幼儿,随机分为IPV和OPV序贯免疫组,共12组,每组100人,在第0、28、56天接种相应疫苗,在免前和基础免疫后28天检测血清中脊灰各型抗体阳转率和抗体滴度,并随机抽取各组入组时前10%的受试对象在第二剂接种前和第二、三接种后第7、14、28天进行粪便采集,总共7次,所有的粪便样本通过L20B和RD两种细胞系进行分离培养,通过中和试验对细胞培养物中脊灰病毒进行血清型别鉴定。比较各序贯免疫程序组不同时期各型病毒的排毒率情况。第二部分从上述免疫程序组每组抽取6个粪便样本,通过实时荧光定量PCR法检测粪便上清中脊灰病毒的排毒情况,并与细胞培养法进行比较,分别用ELISA、RT-PCR对细胞培养物中的脊灰病毒进行型内鉴定,比较中和试验、ELISA、RT-PCR三种方法分型结果的一致性。结果 排除脱落与其他不符合实验方案的受试者,总共2062份配对血清和806份粪便样本进入统计学分析。12个序贯免疫组各组免前脊灰各型抗体阳性率和GMT均无统计学差异。相同免疫程序不同剂型免后脊灰各型抗体阳转率和GMT均无显着差异。相同剂型不同免疫程序免后Ⅰ、Ⅲ型抗体阳转率组间比较均无显着差异,2IPV+bOPV组免后脊灰Ⅰ、Ⅲ型抗体GMT均高于其他组;接种2剂IPV后Ⅱ型抗体阳转率和GMT显着升高。cIPV/OPV序贯免疫组与sIPV/OPV序贯免疫组相同免疫程序免后各型脊灰抗体阳转率均无统计学差异;sIPV/OPV序贯免疫组免后Ⅰ型抗体GMT均高于相同免疫程序的cIPV/OPV序贯免疫组,Ⅱ型抗体低于cIPV/OPV序贯免疫组,接种2剂sIPV后与cIPV/OPV序贯免疫组无显着差异;IPV/OPV序贯免疫组与sIPV/OPV序贯免疫组免后Ⅲ型抗体GMT无显着差异。各免疫程序组在接种首剂OPV后7天内排毒率达到最高峰,随后排毒率逐渐降低。首剂OPV接种后3周内均出现任意一型病毒的排毒,且Ⅲ型脊灰病毒排毒率最高。各免疫程序组Ⅰ、Ⅱ型脊灰病毒排毒率无显着差异;sIPV+2bOPV组Ⅲ型病毒总排毒率显着高于 2sIPV+bOPV 组与 2sIPV+tOPV 组,cIPV+2bOPV 液体组显着高于 2cIPV+tOPV液体组。细胞培养法检测出的阳性样本用实时荧光定量PCR法均能检测出来,且实时荧光定量PCR法检测的阳性结果更多;中和试验、ELISA、RT-PCR三种方法对细胞培养物中脊灰病毒的分型结果无显着差异。结论 脊灰疫苗基础免疫效果受到不同序贯免疫程序的影响,2剂IPV免疫效果优于1剂IPV,尤其是Ⅱ型。不同的脊髓灰质炎序贯免疫排毒情况有差异,IPV剂次增加虽然不能显着降低排毒率,但能缩短各型病毒的排毒时间。实时荧光定量PCR法对原始粪便标本中脊灰病毒的检出率比细胞培养法更高,但无法判断病毒是否具有感染性,因此样本量较大时可以用来初步筛选出阳性样本,然后再用细胞培养法进行检测。中和试验、ELISA、RT-PCR三种方法对脊灰病毒的分型结果一致性很高,可以使用后面的两种方法替代经典的中和试验法来对细胞培养物中的脊灰病毒进行型内鉴定。

张玲[3](2018)在《人3、7型腺病毒灭活疫苗的前期研究》文中研究指明【目的】筛选疫苗生产用人3、7型腺病毒培养的细胞基质,分离、培养人3、7型腺病毒疫苗候选株,并进行空斑纯化。【方法】1、细胞基质的初步筛选:将已有的人3、7型腺病毒株分别感染5种细胞系:HEK293、AD293、Vero、MRC-5、WI-38,观察细胞病变情况和感染滴度,筛选出易感细胞系。并运用初步筛选出的易感细胞系AD293和MRC-5细胞分别培养、氯化铯密度梯度离心纯化携带GFP(Green Fluorescent Protein)基因的重组3型腺病毒感染A549细胞,观察细胞病变情况。从而筛选出一种培养3、7型腺病毒的疫苗生产用细胞基质。2、人3、7型腺病毒毒株分离及免疫:通过MRC-5细胞分离培养153份咽拭子样品(广州;北京)。PCR扩增腺病毒的六邻体蛋白基因、纤突蛋白基因、五邻体基座蛋白基因并测序进行型别鉴定。腺病毒分离株在MRC-5细胞中连续5次传代后,进行病毒感染滴度测定,筛选出感染滴度≥4.0 lg CCID50/mL的腺病毒株。初步筛选病毒株在MRC-5细胞培养后经3次反复冻融,离心取上清,病毒上清按1:4000的比例加入β-丙内酯灭活,4℃放置24小时,再37℃放置2小时,最后腹腔注射小鼠,免疫剂量500ul/只。对照组腹腔注射PBS。免疫21天和44天后,获取血清,灭活后进行细胞中和实验。3、空斑纯化:分别采用Vero、A549、MRC-5细胞对腺病毒分离株(其抗体效价>1:8)进行空斑纯化。纯化后腺病毒株采用三个主要蛋白基因的PCR扩增及测序及血清鉴别试验进行型别验证。再使用3种细胞系(A549、HEK293、MRC-5细胞)进行病毒感染滴度的测定。4、腺病毒培养条件初步建立:人3型腺病毒BJ-50株和人7型腺病毒BJ-70274株分别使用病毒接种量为0.006MOI、0.012MOI、0.018MOI,培养基含血清浓度为2%、5%、10%,分别在35℃、37℃,含5%CO2培养箱培养,观察感染后12、24、36、48、60、72、84、96、108小时在MRC-5细胞病变的情况和感染滴度。【结果】1、5种细胞系中,人3型腺病毒在HEK293细胞最敏感,其次为MRC-5和AD293细胞,不敏感细胞为Vero和WI-38细胞;人7型腺病毒在HEK293和MRC-5细胞最敏感,其次为AD293细胞,不敏感细胞为Vero和WI-38细胞。重组3型腺病毒Ad3EGFP在相同培养条件下,MRC-5细胞培养获得总的病毒粒子为3.0×1011而AD293细胞获得总的病毒粒子为2.04×1012。但由MRC-5细胞获得的Ad3EGFP病毒感染A549细胞48小时后,接种1×107个病毒粒子可见细胞发出绿色荧光,而AD293细胞获得的病毒未见荧光。2、从153份咽拭子中分离得到31株腺病毒,其中21株为人3型腺病毒,10株为人7型腺病毒。筛选出11株病毒滴度≧4.0 lg CCID50/mL的病毒株,其中6株为人3型腺病毒,5株为人7型腺病毒。11株腺病毒经β-丙内酯灭活后分别进行免疫原性检测,11株病毒株的初次免疫中和效价均>1:8,免疫阳转率达到100%。初次免疫后,3型腺病毒株BJ-35、BJ-50、BJ-57、BJ-70302、BJ-70248共5株诱导的中和抗体效价无显着性差异。BJ-70327株诱导中和抗体效价均低于其他4株(BJ-35、BJ-50、BJ-57、BJ-70302)。7型腺病毒株诱导的中和抗体效价无显着性差异。二次免疫后不同3、7型腺病毒株诱导的中和抗体效价均无显着性差异,但二次免疫诱导的中和抗体效价均高于初次免疫。3、尝试采用Vero、A549、MRC-5细胞对11株腺病毒株进行空斑纯化,只有Vero细胞成功将腺病毒空斑纯化。纯化后病毒株进行3个主要蛋白基因的PCR扩增及测序、血清鉴别实验均证明腺病毒型别正确。分别使用A549、HEK293、MRC-5细胞系测定腺病毒感染滴度,11株腺病毒在MRC-5细胞和HEK293细胞的感染滴度一致,其中6株人3型腺病毒和3株人7型腺病毒的感染滴度均为5.0 lg CCID50/ml,另2株人7型腺病毒感染滴度为lg 4.0 lg CCID50/ml。在A549细胞测定感染滴度均比另2个细胞系高1个lg值。4、人3型腺病毒BJ-50株和人7型腺病毒BJ-70274株在含10%血清的MEM培养基培养时,接种病毒量分别为0.006、0.012、0.018 MOI,导致病变均较快,培养48-60个小时可收获病毒,但最终收获的病毒感染滴度均未见明显差异。在含2%和5%血清的培养基培养时,接种病毒量分别为0.006、0.012、0.018 MOI,病毒感染滴度均未见明显差异,但含5%血清培养病变比2%血清培养的病变快,可提前24个小时收毒。无论是35℃还是37℃含5%CO2培养箱培养均未影响病毒感染滴度,但37℃培养病变较快,可提前24-36个小时收获病毒。人3型腺病毒BJ-50株和人7型腺病毒BJ-70274株分别以0.012MOI病毒量接种于MRC-5细胞,使用含5%血清的培养基,在37℃,5%CO2培养箱培养12小时后病毒开始增殖,12-48小时病毒快速增殖,72小时细胞全部病变,48-108小时病毒滴度维持不变为5.2 lg CCID50/mL。【结论】1、从5种细胞系(HEK293、AD293、Vero、MRC-5、WI-38细胞)中筛选确定MRC-5细胞为适合人3、7型腺病毒培养的细胞基质。2、从2015-2017年临床流行腺病毒感染样品中分离、空斑纯化获得6株人3型腺病毒疫苗候选株,5株人7型腺病毒疫苗候选株。3、确定疫苗候选株人3型腺病毒BJ-50株和人7型腺病毒BJ-70274株接种培养的合适条件为:采用0.012MOI病毒接种MRC-5细胞,在含5%血清培养基,5%CO2,37℃培养箱中培养48-72hr。4、本研究为人3、7型腺病毒灭活疫苗的研发奠定了基础。

刘桂秀[4](2017)在《脊髓灰质炎假病毒的构建及其在中和抗体检测方法中的应用研究》文中认为脊髓灰质炎是由脊髓灰质炎病毒感染引起的一种急性传染病,病毒入侵神经系统后损伤运动神经细胞,严重者会出现肢体弛缓性麻痹,多见于儿童,故又称小儿麻痹症。目前尚无治疗脊髓灰质炎病毒感染的有效药,主要通过疫苗的免疫进行预防。自20世纪50年代以来,Salk株灭活疫苗及Sabin株减毒活疫苗的使用,取得了瞩目的成就,全球目前只有三个国家(阿富汗、尼日利亚和巴基斯坦)出现极少的野生脊灰病毒感染病例。全球消灭脊灰倡议行动计划到2018年年底实现消灭脊灰病毒的目标,在此过程中会逐步封存脊灰病毒,但脊灰疫苗质量评价如临床血清中和实验、大鼠效力试验等技术仍需要使用脊灰病毒。在该背景下,本研究建立了脊髓灰质炎野毒株三种血清型及Sabin2型减毒株的假病毒,病毒颗粒高度模拟原病毒,生物安全性高,为脊灰病毒封存后的脊灰病毒病原学研究及脊灰疫苗效力评价等提供了新方法。本研究首先通过RNA和质粒共转染的方法构建了脊髓灰质炎野毒株Mahoney,MEF-1和Saukett三种血清型及减毒株Sabin2型的假病毒。首先构建了衣壳蛋白表达质粒,获得血清型特异完整衣壳蛋白P1表达载体;然后将荧光素酶luciferase作为报告基因代替衣壳蛋白P1表达基因构建到脊灰病毒减毒株核酸分子中,获得能够表达报告基因和功能性蛋白的重组质粒,并在转染细胞前通过体外转录试剂盒转录成RNA形式。将衣壳蛋白表达质粒和复制子RNA依次转染293FT细胞,24h后反复冻融细胞收集脊髓灰质炎假病毒。将收集的假病毒通过RT-PCR,Western blot及透射电镜观察等实验进行鉴定,实验证明包装的假病毒具有跟原病毒相似的形态结构、抗原性及型别特异性。基于构建的假病毒,本研究建立了基于脊髓灰质炎假病毒的中和实验方法,从而取代传统的微量病变法,用于测定脊灰病毒的中和抗体水平。由于脊髓灰质炎假病毒只有一个细胞感染周期,因此不能通过细胞病变的观察来判定血清中和效价,但可以通过假病毒携带的报告基因的表达指示病毒的存在。实验探究发现假病毒病毒量(501600 TCID50/50ul)与其感染细胞后检测的荧光素酶RLU信号值呈良好的线性关系,因此在假病毒中和反应检测时,可通过计算阳性假病毒荧光素酶RLU信号值减少50%时对应的血清稀释倍数来确定血清样品效价。通过对假病毒血清中和实验的细胞密度,检测时间及假病毒使用量等条件的优化,建立了脊髓灰质炎假病毒中和抗体检测系统。本研究通过建立的脊髓灰质炎假病毒血清中和实验评价了140份临床血清(48份sIPV免后阳性血清,35份OPV免后阳性血清,37份w IPV免后阳性血清及20份阴性血清)中和效价,实验结果发现和传统血清中和评价实验结果具有较好的相关性,四种假病毒对于不同免疫来源的血清效评价结果相关系数介于0.8207到0.9215之间(P<0.0001)。由此可见,脊髓灰质炎假病毒可以替代原病毒进行血清中和实验来评价脊灰疫苗效力,是一种简便高效、安全客观的特异性评价方法。此外,本研究还对假病毒血清中和实验进行了高通量优化,采用透明底的白色检测板进行实验,在不影响检测结果的基础上优化细胞裂解液与luciferase检测试剂的使用比例等实验条件,使该方法更适用于高通量血清中和实验,在保证实验结果的基础上极大的提高了实验效率。通过优化后的高通量血清中和实验,评价了北生研(原天坛生物制品股份有限公司)s IPV疫苗II期、III期临床实验血清共724份(免前和免后血清各362份),为s IPV疫苗的临床实验效果评价提供了重要的参考数据。脊髓灰质炎野毒株假病毒的构建及假病毒血清中和实验方法的建立积极响应了全球脊灰消灭计划,提供了一种研究脊髓灰质炎病毒安全可靠的新途径;解决了我国在脊灰野毒封存后,通过血清中和实验有效评价脊灰疫苗效力的难题,在脊灰疫苗发展过程中发挥了重要作用。

李菁[5](2017)在《肠道病毒71型灭活疫苗、脊灰及甲肝减毒活疫苗免疫人群血清抗体反应的相关性分析》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肠道病毒71型(entervirus 71,EV71)是婴幼儿手足口病(hand,foot,and mouth disease,HFMD)的主要病原体之一。近年来,HFMD的流行成为我国大陆、台湾地区以及东南亚国家的重大公共卫生问题之一,造成巨大的经济和社会负担。大量研究已表明HFMD患者中的重症及死亡病例主要是由EV71感染所致。目前,临床上缺乏有效的治疗措施,研究疫苗是预防和控制该病的传播与流行的最有效的手段。而日益增加的由EV71感染引起的HMFD的发病率和致死率促使EV71疫苗的研发。中国医学科学院制备的肠道病毒71型灭活疫苗(人二倍体细胞)(以下简称EV71灭活疫苗)已在中国大陆上市并开始在适龄儿童中使用。作为针对引起儿童HFMD重症及死亡病例主要病原的疫苗,该疫苗在上市前,已通过Ⅰ、Ⅱ、Ⅲ期临床试验评估疫苗的安全性和有效性,尤其是Ⅲ期临床试验最终为药物注册申请的审查提供充分的依据。但由于Ⅲ期临床试验存在一定局限性,难以确切评价疫苗流行病学保护效果、免疫持久性及卫生经济学等内容。根据CFDA药品注册批件要求,自2016年9月始,中国医学科学院医学生物学研究所在北京朝阳区、湖北省襄阳区、内蒙古阿荣旗自治区、浙江省等多个临床中心开展EV71型灭活疫苗上市后临床研究,旨在评价EV71灭活疫苗在大规模人群应用的安全性和免疫原性、保护效果等后续研究。EV71灭活疫苗免疫接种对象通常都是多种计划免疫疫苗的主要受众,因此,EV71灭活疫苗免疫后机体特异性的免疫反应与其他疫苗免疫反应的相互关系显然是一个具有流行病学意义的问题。基于在内蒙古阿荣旗自治区临床试验中心继续开展EV71灭活疫苗上市后免疫原性、安全性临床观察研究的前提下,此次试验尤其关注了 EV71灭活疫苗免疫后接种人群血清中同样作为肠道病毒属疫苗(包括甲型肝炎减毒活疫苗和脊髓灰质炎减毒疫苗)免疫效果指标的分析。通过收集接种EV71灭活疫苗后受试者的血清采用中和实验检测抗EV71、抗脊髓灰质炎病毒Ⅰ、Ⅱ、Ⅲ型中和抗体滴度;采用ELISA方法检测抗甲肝病毒IgG抗体浓度。重点分析这些个体血清内的抗脊髓灰质炎病毒中和抗体及抗甲肝病毒IgG抗体的动力学变化趋势及其与抗EV71血清中和抗体变化趋势的相关性,借此评价接种EV71的行为是否会影响其他疫苗原先存在的免疫反应。试验研究结果表明,EV71灭活疫苗在2471月龄儿童中使用安全性良好,全身不良反应症状主要为发热,局部反应主要症状为疼痛和发红;未发现严重程度达到3级的不良反应。按照规定的免疫程序和剂量接种后EV71灭活疫苗所诱导的免疫原性良好,全程两剂免后28天,抗体阳转率为97.72%,GMTs为64.37。在免疫EV71灭活疫苗并诱导特异性抗EV71中和抗体的过程中,对儿童体内原先存在的抗甲肝IgG抗体无影响(p>0.05),进一步的相关性分析亦提示,这些个体中原先存在的由甲肝减毒活疫苗免疫所诱导引起的血清中抗HAV IgG抗体水平波动与EV71灭活疫苗所诱导的中和抗体变化过程无相关性(|r|<0.1);对3个型别脊灰中和抗体有轻微干扰(p<0.05),但似乎除1免后28 d时Ⅱ、ⅢI型抗体水平的下降与EV71抗体的上升有低度相关性外(r=0.3),1免后28 d I型、2免后28 d Ⅰ、Ⅱ、Ⅲ型抗体的变化没有这种统计学意义上的相关性(|r| ≤0.1)。但总体来说抗体的波动并不影响甲肝减毒活疫苗及脊髓灰质炎减毒活疫苗免疫反应临床有效性,该结果提示我们,将EV71灭活疫苗纳入EPI计划以及联合疫苗的研制均具可行性。

刘悦越[6](2016)在《轮状病毒减毒活疫苗免疫原性及影响因素研究》文中认为轮状病毒(Rotavirus,RV)是导致世界范围婴幼儿重症腹泻的主要病原体之一,轮状病毒感染被称为“民主病”,无论发达还是发展中国家儿童都会感染,给世界各国带来了严重的社会和经济负担。但在发展中国家引起的5岁以下儿童死亡率更高。疫苗接种是唯一预防轮状病毒腹泻,降低死亡率的有效途径。近十年来,葛兰素史克公司生产的人类轮状病毒减毒活疫苗(Rotarix)和默沙东公司生产的口服轮状病毒五价活疫苗(RotaTeq)在世界范围广泛使用。疫苗临床试验和上市后调查数据显示轮状病毒减毒活疫苗在发达国家具有高效的保护作用,然而在最需要它们的发展中国家,疫苗的有效性和免疫原性却不理想。对于这种现象,亟待找出原因以提高轮状病毒疫苗在发展中国家的有效性。学者们针对此现象曾经进行过研究,从接种者的营养状况、肠道菌群、母乳喂养行为以及病毒株流行的不同入手,解释免疫原性差异的原因。但这些阐述综合起来分析并不能够给出全面系统合理的解释,也有待于从不同侧面进行更深入的研究。免疫系统具有复杂的网络结构,导致轮状病毒疫苗在不同地区免疫原性和有效性不同的也可能不仅限于上述几个因素。鉴于此,本研究从接种者机体内免前母传抗体、人类白细胞抗原(Human Leukocyte Antigen, H LA)基因多态性和同时接种口服脊髓灰质炎病毒减毒活疫苗(Oral Poliovirus Vaccine, OPV)的行为三个方面分析可能影响轮状病毒减毒活疫苗的免疫反应的因素。本研究中,6-13周龄健康婴幼儿接种三剂Ⅲ价轮状病毒基因重配减毒活疫苗,每剂间隔1个月,分别在首剂接种前、第3剂接种后1个月采集血样,进行G2、G3、G4型特异性轮状病毒免疫球蛋白A (Rotavirus-Immunoglobulin A, RV-IgA)抗体测定。分别根据各型免后RV-IgA是否阳转,将接种人群分为各型血清阳转组和血清未阳转组。同时检测接种人群的免前血清G2、G3、G4型特异性轮状病毒中和抗体水平。统计各型中和抗体阳性率和抗体水平在两组间是否有差异。结果发现:接种人群中免前3个型特异性的轮状病毒中和抗体阳性率和抗体几何平均滴度分别为G4型最低(49.24%,12),G2型居中(82.95%,20),G3型最高(100%,91)。与此相对应地,群体免后呈现出RV-IgA的血清抗体水平G3型(76U/mL)最低,G2型(86U/mL)居中,G4型(90U/mL)最高的分布特点。免前各型特异性中和抗体的阳性率和抗体水平均为血清阳转组低于血清未阳转组,除G3型外,G2和G4型免前中和抗体的阳性率和抗体水平在两组之间均有统计学差异(P<0.05)。提示母传抗体可能会抑制轮状病毒减毒活疫苗的免疫反应。根据接种者首次接种Ⅲ价轮状病毒基因重配减毒活疫苗时的年龄,将其分为两组,平均年龄分别为8周龄和12周龄,统计各型免前中和抗体和免后RV-IgA在两组间的差异,分析推迟免疫接种程序是否能够消除母传抗体的影响,增强疫苗免疫反应。与8周龄人群相比,在12周龄接种人群中,除G2型免前中和抗体阳性率略高(83.19%:82.76%),以及G3型阳性率均为100%外,免前其它型中和抗体阳性率和抗体水平均较低,G3型抗体水平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03)。对于免后RV-IgA,在12周龄组中,除G3型RV-IgA的几何平均滴度略低(76:77)外,其它型免后RV-IgA阳转率和抗体水平均较8周龄组高,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提示母传抗体随着时间的推移逐渐衰减,但在我国将疫苗接种时间推迟至12周龄,实际上对消除母传抗体的影响有一定的帮助,但也需要更多年龄组的研究。在上述接种人群的基础上,将免后任何型RV-IgA阳转的接种者归为血清阳转组,所有型别RV-IgA均未阳转的归为血清未阳转组,分别从两组中随机选取55人和41人通过测序法进行HLA-A、-B、-C、-DRB1、-DQB1分型,计算HLA各位点等位基因型别、单体型和超型在两组人群中的分布频数,统计两组间等位基因、单体型和超型的分布是否有差异,分析HLA基因多态性与轮状病毒减毒活疫苗免疫反应的关系。结果发现HLA-B*40:01在血清未阳转组的分布频率明显高于血清阳转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与轮状病毒减毒活疫苗接种后无免疫应答相关。为了评价同时接种OPV的行为是否会影响轮状病毒减毒活疫苗的免疫反应和血清阳转率,本研究以葛兰素史克公司生产的Rotarix作为研究对象,将受试人群随机分为两组。一组按照常规两剂接种程序完成两剂口服Rotarix的接种,并根据国家规划接种年龄接种计划免疫的OPV,但与Rotarix不在同一天接种。另一组在按照常规接种程序完成两剂口服Rotarix的接种基础上,同时接种OPV。分别在首剂接种前、第2剂Rotarix接种后1个月采集血样,进行RV-IgA抗体测定。通过统计分析两组的RV-IgA血清阳转率和水平分布是否有统计学差异。结果显示间隔接种和同时接种组的血清RV-IgA阳转率分别为73.84%和63.95%,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33);两组的免后RV-IgA抗体几何平均数分别为97和90,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说明同时接种口服脊髓灰质炎减毒活疫苗可能会影响轮状病毒减毒活疫苗的血清阳转率,但尚未发现其对群体的抗体水平的影响。与同时接种组相比,间隔接种组免后1年血清RV-IgA阳转率和几何平均滴度均较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同时接种组在免后1年中的抗体阳转率和GMT下降更为明显,提示同时接种对RV-IgA抗体水平的维持也有影响。综上所述,本研究结果表明宿主母传抗体、宿主基因多态性和OPV都可能是影响轮状病毒减毒活疫苗免疫原性的因素,对轮状病毒疫苗的研发、临床试验的设计和免疫程序的制定有一定的参考价值。

邓燕[7](2016)在《Sabin株脊髓灰质炎灭活疫苗毒种的遗传稳定性研究及Sabin株病毒深度测序方法的探索》文中提出脊髓灰质炎(Poliomyelitis,以下简称脊灰)是由脊髓灰质炎病毒(Poliomyelitis Virus, PV)感染引起、危害极大的急性传染病,尚无有效治疗方法,只能通过疫苗预防。口服脊灰减毒活疫苗(Oral Poliomyelitis Vaccine, OPV)因接种方便,成本相对较低而一度被广泛使用,但可能引起脊灰疫苗相关麻痹病例(Vaccine-Associated Paralytic Poliomyelitis, VAPP)和疫苗衍生株脊灰病毒(Vaccine-Derived Poliovirus, VDPV)病例,灭活脊灰疫苗(Inactivated poliomyelitis vaccine, IPV)能有效避免VAPP和VDPV,采用IPV取代OPV是《全球消灭脊灰战略终结计划》的要求。而在全世界消灭脊灰后,采用野毒株(Salk)生产IPV对生物安全水平要求更加严格,因此WHO鼓励疫苗厂家研发Sabin株脊灰灭活疫苗(Inactivated Poliomyelitis Vaccine, Sabin strain, sIPV)o在研发sIPV过程中,Sabin株毒种的遗传稳定性极其重要。本研究通过检测PV感染性滴度、D抗原含量以及PV全基因组Sanger测序的方法来检测制备的工作种子和疫苗代次病毒的遗传稳定性。此外,生产中在对疫苗质量进行监测时,需区别通过和未通过猴体神经毒力试验(Monkeys Neurovirulence Test, MNVT)的疫苗之间的差别;而采用聚合酶链式反应和限制性内切酶酶切技术作突变分析(Mutant Analysis by PCR and Restriction Enzyme Cleavage, MAPREC)虽然可以准确地测定出一个碱基位点突变的量,但无法实现对基因组每个核苷酸的序列变化都进行监测。随着分子水平的基因检测技术平台不断发展和完善,第二代测序技术(Next Generation Sequencing, NGS)的出现,使得基因检测效率不断提高,从分子水平来监测疫苗质量更容易实现。本研究通过对Sabin株病毒NGS模板制备方法的讨论,探讨了如何去除背景核酸的干扰、低浓度样品的扩增方法选择、样品的纯化定量筛选以及质量鉴定,以及测序平台的选择等问题。目的1.分析sIPV毒种(亚主种子、工作种子)及疫苗代次病毒(SO+4)、SO+5、SO+6的遗传稳定性;2.初步建立Sabin株病毒NGS样品的预处理方法、扩增方法、纯化筛选方法以及测序平台选择等问题,以期为进一步研究Sabin株的遗传稳定性构建一种切实可行的新方法。方法1.比较疫苗株Sabin Ⅰ、Ⅱ型及PfizerⅢ型亚主种子、工作种子及疫苗代次病毒、SO+5、SO+6的感染性滴度及D抗原含量的变化情况,并对上述病毒进行全基因组测序;2.采用常用的NGS样品的预处理方法、扩增方法、纯化等方法制备Sabin株病毒NGS测序模板,比较筛选适用Sabin株病毒NGS的最佳组合,并对制备的模板进行定量和质量鉴定。结果1.各代次Sabin株病毒滴度均维持在7.62~8.62 1gCCID50/ml,D抗原含量均维持在30~128 DU/ml.与GenBank上登录的Sabin Ⅰ (AY184219.1)、Ⅱ型(AY184220.1)及Sabin Ⅲ型(AY184221.1)减毒株原始种子(SO)基因序列相比,Sabin株亚主种子(S0+2)、工作种子(S0+3)及疫苗代次病毒(S0+4)、SO+5、SO+6均未出现碱基突变;2. Sabin株病毒NGS模板制备的样品预处理是必要的,选用不依赖序列的单引物扩增效果最好,优化了磁珠纯化法的磁珠用量,且采用Qubit定量系统定量更精确。结论1.sIPV毒种及疫苗代次病毒、SO+5、SO+6的病毒全基因序列与原始种子相比,均未发生变化,毒力均一,遗传性状方面保持了较好的稳定性;2.初步建立了Sabin株病毒NGS的模板制备方法,并成功制备了Sabin株病毒NGS模板。

范钦[8](2016)在《Ⅲ型iVDPVs在宁夏一例免疫缺陷患者体内的分子进化和抗原变异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迄今为止,全球消灭脊髓灰质炎(脊灰)计划已经取得了巨大成就,目前已进入尾声阶段,其中一个重要的环节就是在全球范围内使用脊灰灭活疫苗(IPV)代替口服脊灰减毒活疫苗(OPV)。中国在国家常规免疫活动中将逐步引入IPV,同时也将逐渐减少直至最后停止使用OPV。因此,免疫缺陷患者长期连续向外环境排出免疫缺陷相关疫苗衍生脊灰病毒(iVDPV)将越来越引起重视,因为在消灭脊灰野病毒以及停用OPV之后,长期排出的iVDPVs将成为自然界中循环的脊灰病毒的唯一来源。本研究中,我们报道了2011年宁夏回族自治区一名2.5岁的患有急性弛缓性麻痹(AFP)患儿,从该患儿发病到病死期间连续收集了12份粪便标本,分离得到12株Ⅲ型iVDPVs毒株(命名为CHN15017-1-CHN15017-12),同时该名患者经诊断为原发性免疫缺陷病(PID)。对这些iVDPV经过噬斑纯化后进行核苷酸序列分析,结果显示在VP1编码区,12株iVDPVs与Ⅲ型Sabin株相比存在2-3.4%的核苷酸差异,且遗传学上相关,说明这些iVDPVs之间存在着非常相似的进化关系。进一步全基因组序列分析显示这些iVDPVs同源性非常高,且均为Ⅲ型和Ⅰ型疫苗重组株,重组位点位于2C编码区的同一位置,与Ⅲ型脊灰病毒神经毒力和温度敏感性表型密切相关的两个关键位点(在5’非编码区的U472C和在VP1编码区的T2493C)均已发生回复突变。温度敏感实验表明,在12株iVDPVs中,第一份和第二份粪便标本分离的2株iVDPVs毒株(CHN15017-1, CHN15017-2)仍然保留着部分的Ⅲ型Sabin株温度敏感表型,即只能在36℃下繁殖,而在39.5℃高温不能繁殖。而从随后采集的10份粪便标本中分离的10株iVDPVs毒株(CHN15017-3-CHN15017-12)已经完全失去了Ⅲ型Sabin株温度敏感表型。该12株iVDPVs与亲代的Sabin株相比共享19个氨基酸差异,其中氨基酸变异位点K1419R仅在最后分离的10株iVDPVs中被发现,推测该位点可能是引起该Ⅲ型iVDPVs温度敏感性表型变化的潜在关键位点。基于全长VP1编码区采用贝叶斯蒙特卡罗马尔可夫链法进行分子进化分析,结果显示该12株iVDPVs的平均进化速率约为2.79x 10-2个/年/核苷酸,因此估算出该名患者的服苗日期大约在2009年10月4日左右。本研究结果表明该免疫缺陷患儿长期持续地向外环境排出高滴度的Ⅲ型iVDPVs,具有失去了温度敏感表型,高度变异的特征,将对全球脊灰消灭计划构成了巨大地潜在风险。基于这些研究成果,我们在免疫缺陷患者体内对长期进化的iVDPVs的基因结构、温度敏感性以及抗原变异性质等方面,拓展了全球非常有限的关于iVDPV在免疫缺陷患者体内长期复制过程中种群的动态改变和进化路径的知识。同时,本研究将为中国维持无脊灰状态和全球脊灰消除后期疫苗免疫策略的制定提供必要的有价值的信息。

徐晓丽[9](2016)在《2014年宁夏健康人群血清中Ⅰ、Ⅱ、Ⅲ型脊灰抗体滴度的调查和分析》文中研究指明背景脊髓灰质炎(poliomyelitis)又称为小儿麻痹症,是一种急性传染病,由脊髓灰质炎病毒引起。流行时多以隐匿感染或无瘫痪病例为主,儿童的发病率比成人要高,主要危害5岁以下儿童健康,少数人可造成肢体不可逆的麻痹甚至死亡。目的通过对宁夏全区健康人群血清中抗体滴度的检测,及对全区1岁到6岁健康儿童接种情况调查,评价宁夏地区健康人群脊灰病毒Ⅰ、Ⅱ、Ⅲ型免疫水平及预防接种效果,为宁夏地区疫苗预防接种免疫效果提供可靠的数据支持,并对常规免疫和强化免疫活动实施提供指导。方法采用分层整群抽样方法,在宁夏全区五市22个县中每市随机抽取两个县,再采用PPS法在抽取的每个县中抽四个村(居委会),共调查居民1200人。研究包括问卷调查和血清脊灰三型抗体滴度检测,问卷调查包括:调查对象的基本信息、患病史以及疫苗接种情况,抗体滴度检测采用中和抗体实验法。结果1198名健康居民中Ⅰ型抗体阳性率为97.25%(1165/1198)、中和抗体GMT为1:142.26,Ⅱ型抗体阳性率为97.58%(1169/1198)、中和抗体GMT为1:96.74,Ⅲ型抗体阳性率为94.24%(1129/1198)、中和抗体GMT为1:53.18。三个型别抗体阳性率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Ⅰ型和Ⅲ型、Ⅱ型和Ⅲ型抗体阳性率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Ⅰ型和Ⅲ型抗体阳性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607);脊灰病毒Ⅰ、Ⅱ、Ⅲ型中和抗体GMT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中和抗体GMT在Ⅰ型和Ⅱ型、Ⅱ型和Ⅲ型、Ⅰ型和Ⅲ型之间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1)。不同年龄组Ⅰ、Ⅱ、Ⅲ型抗体阳性率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而不同年龄组Ⅰ、Ⅱ、Ⅲ型中和抗体GMT差异有非常显着统计学意义(P<0.05),总体随年龄增长而降低。在不同性别间三型抗体阳性率和脊灰中和抗体GMT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Ⅰ型脊灰中和抗体GMT在不同民族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显示回族居民中和抗体GMT高于汉族居民;不同居住类型居民脊灰Ⅰ、Ⅱ、Ⅲ抗体阳性率及Ⅱ型脊灰中和抗体GMT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而Ⅰ、Ⅱ型脊灰中和抗体GMT在不同居住类型之间显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乡镇居民中和抗体GMT要高于城区居民;不同地区Ⅰ、Ⅱ、Ⅲ型抗体阳性率及Ⅱ、Ⅲ型脊灰中和抗体GMT差异无统计学意义,而Ⅰ型脊灰中和抗体GMT在不同地区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44),显示灵武居民中和抗体GMT高于其他地区。脊灰病毒Ⅰ、Ⅱ、Ⅲ型中和抗体GMT构成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Ⅰ型和Ⅱ型、Ⅱ型和Ⅲ型、Ⅰ型和Ⅲ型脊灰中和抗体GMT分布差异均有有统计学意义(P<0.01)。脊灰三型中和抗体GMT构成在不同性别间比较,显示Ⅰ型、Ⅱ型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即男性和女性在Ⅰ型和Ⅱ型脊灰中和抗体GMT的构成相似,总体呈偏态分布,在1:128时人数最多,并向两边有逐渐减少的趋势,而男性、女性在Ⅲ型中和抗体GMT份人数分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不同民族脊灰病毒Ⅰ、Ⅱ、Ⅲ型抗体水平构成差异经X2检验,显示人群抗体滴度分布均无差异(P>0.05)。总体呈先增加后减少的趋势;经检验不同居住类型居民在脊灰病毒Ⅰ、Ⅱ、Ⅲ型中和抗体GMT分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对360名1-6岁健康儿童进行脊灰抗体接种率调查,其中第一剂、第二剂、第三剂脊灰疫苗接种率均为99.44%,加强剂次疫苗接种率为92.16%,在不同年龄组、性别、民族、地区、居住类型、户口类型间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除西吉县和海原县三剂次接种率未达到100%,其余各县市均为100%。在三剂次合格率的调查中显示第一剂接种合格率为82.07%,超期接种发生率为15.69%,提前接种发生率为1.68%,未接种发生率为0.56%,第二剂接种合格率为81.79%,超期接种发生率为17.65%,提前接种发生率为0.00,未接种发生率为0.56%,第三剂接种合格率为80.95%,超期接种发生率为18.21%,提前接种发生率为0.28,未接种发生率为0.56%。结论本次调查宁夏地区健康人群脊灰三型抗体阳性率及脊灰中和抗体GMT总体保持在较高水平,1-6岁儿童疫苗接种率也维持在99%以上,已形成良好免疫屏障,但是疫苗接种合格率还处在一个相当低的水平。

孙明波[10](2015)在《使用微载体生物反应器技术制备Sabin株脊髓灰质炎灭活疫苗的研究及其产品有效性及安全性的研究分析》文中研究表明生物反应器微载体大规模培养技术是疫苗大规模制备的核心技术,也是生物技术药物生产最关键和最具挑战性的技术。我国生物反应器微载体大规模培养技术研究起步较晚、培养规模较低、未建立完善的逐级放大细胞及病毒培养和后处理工艺技术。建立可应用于多种病毒疫苗生产的Vero细胞生物反应器微载体大规模培养产业化技术及其后处理工艺,对未来新型疫苗的研制具有重要价值。脊髓灰质炎(以下简称“脊灰”)是由脊灰病毒感染引起的传播广泛且危害极大的急性传染病。疫苗的使用是其有望成为继全球消灭天花后二十一世纪第一个即将被消灭的儿童传染病。随着全球消灭脊灰进程的推进,OPV相关病例(Vaccine-Associated Paralytic Poliomyelitis, VAPP)和疫苗衍生的脊灰病毒(Vaccine-Derived Poliovirus Virus, VDPV)引起的病例日益引起人们的重视。逐步使用序贯免疫的方式代替脊髓灰质炎减毒活疫苗(oral polio vaccine, OPV),并最终完全使用脊髓灰质炎灭活疫苗(Inactivated Poliomyelitis Vaccine, IPV)进行免疫,避免VAPP和VDPV的产生,是《全球消灭脊灰战略终结计划》的要求。全球根除脊灰的战略重点之一,是满足发展中国家逐步使用IPV的需求。而目前使用野毒株(Salk株)生产IPV需要达到生物安全水平3级(Biosafety laboratory level-3, BSL-3)的要求,全世界消灭脊灰后,需要达到更高的生物安全条件。对于疫苗生产厂家来说,技术难度高、造价昂贵。因而世界卫生组织(WHO)鼓励疫苗厂家研发减毒株IPV,特别是Sabin株脊髓灰质炎灭活疫苗(Inactivated Poliomyelitis Vaccine, Sabin strain, sIPV),作为消灭脊灰的最后武器。此外,随着纳入扩大免疫计划(Expanded Program on Immunization, EPI)中疫苗种类的不断增加,婴幼儿接种次数增多、接种负担加重。制备多价联合疫苗具有预防多种目标疾病,减少接种针次,简化免疫程序,提高接种率,降低交叉感染机会,为广大家长和儿童乐于接受,而且节约各种费用,有利于EPI的推广等优越性。sIPV疫苗的制备需要使用大量抗原,其用量是OPV的数十到数百倍。因此,大规模病毒培养制备病毒抗原是研制sIPV的关键。本研究旨在进行Vero细胞生物反应器微载体大规模培养相关技术的研究开发,建立细胞培养逐级放大工艺、病毒培养和后处理工艺,以大规模地制备疫苗抗原,便于sIPV疫苗在我国计划免疫中的尽快应用推广,同时应用于DTaP-sIPV联合疫苗的研发中。我们采用WHO提供的Vero细胞开展微载体生物反应器大规模培养技术的研究,并完成了:1)在生物安全2级(BSL-2)条件下,以Vero细胞为培养基质,脊灰病毒Sabin株(Ⅰ型Sabin株、Ⅱ型Sabin株和Ⅲ型Pfizer株)为培养病毒,通过优化生物反应器培养方法和发酵工艺参数,建立了Vero细胞在7升、75升和550升生物反应器中的微载体培养工艺和消化放大工艺,以及脊灰病毒550升反应器培养工艺。2)探索疫苗后处理技术,建立了稳定的疫苗后处理工艺,包括多级过滤澄清、超滤浓缩、凝胶过滤和离子交换层析纯化、除菌过滤和甲醛灭活等制备工艺,使疫苗蛋白去除率99%以上,疫苗蛋白含量(不高于10μg/剂量)、DNA残留量(《50pg/剂)等均达到或超过了现行中国药典及WHO标准,疫苗纯度达到95%以上。3)制备出了高、中、低不同配比的sIPV,通过效价测定、免疫原性、安全性、稳定性试验研究,证明其具有良好的安全性、免疫原性和稳定性,各项指标均达到规程要求。4)氢氧化铝分别吸附百白破5个组分抗原和sIPV3个型抗原,应用疫苗联合技术制备出实验性DTPa-sIPV四联疫苗。恒河猴免疫原性试验表明DTPa-sIPV各抗原组分间无明显的干扰作用,免疫效果良好;急性毒性试验、全身过敏试验和长期毒性试验表明此联合疫苗具有良好的安全性。综上,我们建立了Vero细胞生物反应器微载体大规模培养技术,使用该技术制备的sIPV疫苗和DTPa-sIPV四联疫苗均达到新型疫苗研制的相关要求,可用于未来大规模sIPV及其四联疫苗的生产。

二、口服脊髓灰质炎活疫苗糖丸的病毒滴度及其分析(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口服脊髓灰质炎活疫苗糖丸的病毒滴度及其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1)病毒样颗粒抗原及克里米亚刚果出血热病毒Gn/Gc宿主相互作用组的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引言
    1.1 病毒样颗粒疫苗的研究进展
        1.1.1 病毒样颗粒疫苗的简介
        1.1.2 病毒样颗粒疫苗的表达系统
        1.1.3 病毒样颗粒疫苗发展面临的挑战和解决方案
    1.2 寨卡病毒及其疫苗的研究进展
        1.2.1 寨卡病毒的流行病学
        1.2.2 寨卡病毒的分类
        1.2.3 寨卡病毒结构和基因组结构
        1.2.4 寨卡病毒的生命周期
        1.2.5 寨卡病毒E蛋白的结构和功能研究
        1.2.6 寨卡病毒疫苗的研究进展
    1.3 脊髓灰质炎病毒及其疫苗的研究进展
        1.3.1 脊髓灰质炎的流行现状
        1.3.2 脊髓灰质炎病毒的生物学
        1.3.3 脊髓灰质炎疫苗的研究进展
    1.4 克里米亚刚果出血热病毒的研究进展
        1.4.1 CCHFV的生物学
        1.4.2 CCHFV的临床流行病学
        1.4.3 CCHF的预防
        1.4.4 CCHFV疫苗的研究进展
        1.4.5 CCHFV单克隆抗体的研究进展
    1.5 本论文的研究内容和意义
第2章 寨卡病毒样颗粒的构建和免疫原性研究
    2.1 材料与方法
        2.1.1 细胞、病毒与菌株
        2.1.2 试剂
        2.1.3 抗体与抗体制备
        2.1.4 重组杆状病毒v Ac-Zpr ME的构建
        2.1.5 ZIKV病毒蛋白的表达和鉴定
        2.1.6 ZIKV病毒样颗粒和病毒粒子的纯化与检测
        2.1.7 ZIKV VLPs的免疫原性评价
    2.2 实验结果
        2.2.1 重组杆状病毒v Ac-Zpr ME的构建
        2.2.2 ZIKV pr M和 E蛋白形成VLPs
        2.2.3 ZIKV VLPs的免疫原性研究
    2.3 讨论
    2.4 小结
第3章 基于杆状病毒表达的VLP诱导合胞体现象的抗黄病毒药物筛选方法的建立
    3.1 材料与方法
        3.1.1 细胞、病毒、菌株与质粒
        3.1.2 试剂
        3.1.3 抗体与抗体纯化
        3.1.4 重组杆状病毒的构建
        3.1.5 质粒的构建及转染实验
        3.1.6 序列比对和进化分析
        3.1.7 免疫荧光分析
        3.1.8 ZIKV滴度测定(空斑实验)
    3.2 实验结果
        3.2.1 杆状病毒表达的黄病毒E蛋白诱导Sf9细胞形成合胞体
        3.2.2 黄病毒E蛋白在Sf9细胞中的细胞定位研究
        3.2.3 ZIKV prME和E蛋白形成VLPs
        3.2.4 基于杆状病毒表达的黄病毒E蛋白诱导合胞体现象的抗病毒筛选
        3.2.5 AMS通过影响病毒入侵抑制黄病毒感染
    3.3 讨论
    3.4 小结
第4章 脊髓灰质炎病毒样颗粒的构建
    4.1 材料与方法
        4.1.1 细胞与菌株
        4.1.2 试剂
        4.1.3 抗体与抗体制备
        4.1.4 重组杆状病毒的构建
        4.1.5 病毒样颗粒的纯化和鉴定
    4.2 实验结果
        4.2.1 PVⅡP1多克隆抗体的制备和鉴定
        4.2.2 重组杆状病毒的构建
        4.2.3 PVⅡVP0,VP1和VP3 蛋白形成VLPs
    4.3 讨论
    4.4 小结
第5章 克里米亚刚果出血热病毒样颗粒的构建
    5.1 材料与方法
        5.1.1 细胞、病毒与质粒
        5.1.2 试剂
        5.1.3 抗体
        5.1.4 重组杆状病毒的构建
        5.1.5 病毒样颗粒的纯化和鉴定
    5.2 实验结果
        5.2.1 重组杆状病毒v Ac-Gn Gc NP和 v Ac-Gn Gc的构建
        5.2.2 CCHFV VLPs的纯化和鉴定
    5.3 讨论
    5.4 小结
第6章 CCHFV膜蛋白Gn/Gc单克隆抗体的制备及表位鉴定
    6.1 材料与方法
        6.1.1 菌株、质粒与细胞系
        6.1.2 试剂
        6.1.3 CCHFV膜蛋白Gn/Gc胞外区的诱导表达
        6.1.4 单克隆抗体制备的流程
        6.1.5 小鼠血清和杂交瘤细胞上清识别能力的检测
        6.1.6 单克隆抗体线性识别位点的鉴定
    6.2 实验结果
        6.2.1 小鼠血清的检测
        6.2.2 CCHFV膜蛋白Gn/Gc单克隆抗体的筛选
        6.2.3 CCHFV膜蛋白Gn/Gc单克隆抗体识别表位的鉴定
    6.3 讨论
    6.4 小结
第7章 CCHFV膜蛋白Gn/Gc宿主相互作用组的研究
    7.1 材料与方法
        7.1.1 细胞、病毒、菌株与质粒
        7.1.2 试剂
        7.1.3 抗体
        7.1.4 细胞转染
        7.1.5 免疫沉淀(Immunoprecipitation,IP)
        7.1.6 非标定量质谱分析
        7.1.7 生物信息学分析
        7.1.8 免疫荧光和共聚焦实验
    7.2 实验结果
        7.2.1 诱饵蛋白Gn/Gc及其宿主互作蛋白的SDS-PAGE和 Western blot分析
        7.2.2 膜蛋白Gn/Gc宿主互作蛋白的非标定量质谱分析
        7.2.3 膜蛋白Gn/Gc宿主互作蛋白的GO和 KEGG通路富集分析
        7.2.4 膜蛋白Gn/Gc宿主互作蛋白的相互作用网络分析
        7.2.5 间接免疫荧光验证质谱结果
    7.3 讨论
        7.3.1 线粒体
        7.3.2 内质网
        7.3.3 细胞骨架
        7.3.4 外泌体和囊泡
    7.4 小结
第8章 结论
参考文献
附录
致谢
作者简历及攻读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与研究成果

(2)脊髓灰质炎疫苗序贯免疫接种效果和病毒检测方法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部分 不同脊髓灰质炎疫苗序贯免疫程序的免疫效果及排毒情况
    前言
    1 材料
        1.1 研究对象及分组
        1.2 试验疫苗
        1.3 实验细胞和病毒
        1.4 主要试剂
        1.5 主要耗材与仪器
        1.6 主要试剂配置方法
    2 方法
        2.1 受试者入组及随机分组
        2.2 接种疫苗
        2.3 采血及脊灰Ⅰ、Ⅱ、Ⅲ型中和抗体检测
        2.4 粪便采集及脊灰病毒的分离培养
        2.5 分离培养脊灰病毒的血清型别鉴定
        2.6 数据处理
    3 结果与分析
        3.1 各组婴儿免前脊灰各型抗体水平
        3.2 sIPV/OPV序贯免疫组婴儿免后抗体阳转率和GMT
        3.3 cIPV/OPV序贯免疫组婴儿免后抗体阳转率和抗体GMT
        3.4 sIPV/OPV与cIPV/OPV序贯免疫组婴儿免后抗体阳转率和抗体GMT比较
        3.5 L20B和RD两种细胞系分离培养后的阳性标本分离结果
        3.6 中和试验血清型别鉴定结果
        3.7 sIPV/OPV序贯免疫排毒
        3.8 cIPV/OPV序贯免疫排毒
        3.9 sIPV/OPV序贯免疫组与cIPV/OPV序贯免疫各组排毒情况比较
        3.10 排毒与未排毒婴儿脊灰各型抗体比较
        3.11 排毒周期不同婴儿脊灰各型抗体比较
    4 讨论
    5 小结与展望
第二部分 脊髓灰质炎病毒检测方法分析
    前言
    1 材料
        1.1 检测样本
        1.2 实验细胞
        1.3 主要试剂
        1.4 主要耗材与仪器
        1.5 主要试剂配置方法
    2 方法
        2.1 实时荧光定量PCR法检测脊灰病毒
        2.2 血清中和实验法进行脊灰病毒血清型别鉴定
        2.3 ELISA法测定脊灰病毒D抗原含量
        2.4 RT-PCR进行脊灰病毒的型内鉴定
        2.5 数据处理
    3 结果
        3.1 实时荧光定量PCR检测的阳性样本数
        3.2 实时荧光定量PCR法与细胞分离培养法比较
        3.3 细胞分离培养物经中和试验、ELISA、RT-RCR三种分型结果
    4 讨论
    5 小结与展望
参考文献
附录1 溶液配制
附录2 缩略词
附录3 细胞分离培养法和实时荧光定量PCR检测图
致谢
个人简历

(3)人3、7型腺病毒灭活疫苗的前期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主要符号表
中文摘要
ABSTRACT
前言
    1.1 腺病毒发现及分子生物学特征
    1.2 人腺病毒分类
    1.3 腺病毒流行病学特点、感染人群及感染临床症状
    1.4 腺病毒治疗与预防
材料与方法
    1 材料
    2 腺病毒培养细胞基质筛选
    3 腺病毒疫苗候选株筛选
    4 腺病毒分离株空斑纯化和基因型及血清鉴别实验
    5 腺病毒纯化株在MRC-5细胞中培养条件优化
    6 腺病毒纯化株在MRC-5细胞中的增殖动力学
    7 统计学方法
结果
    1 腺病毒培养细胞基质筛选结果
    2 腺病毒疫苗候选株筛选结果
    3 腺病毒分离株空斑纯化和基因分型及血清型鉴定
讨论
    1 细胞对腺病毒感染的影响
    2 影响腺病毒分离因素
    3 腺病毒分型鉴定方法
    4 影响腺病毒培养因素
    5 腺病毒免疫原性分析
    6 腺病毒空斑纯化分析
    7 研究展望和改进
结论
参考文献
综述
    参考文献
附录
致谢

(4)脊髓灰质炎假病毒的构建及其在中和抗体检测方法中的应用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前言
    1 脊髓灰质炎病毒概况
    2 脊髓灰质炎疫苗研究现状
    3 假病毒概述
    4 论文设计
第一部分 脊灰野毒株及Sabin2假病毒的构建和鉴定
    引言
    一 材料与方法
        1 材料
        2 方法
    二 实验结果及分析
        1 脊髓灰质炎病毒Sabin2株全基因组库的建立
        2 脊髓灰质炎假病毒包装载体的构建和表达
        3 脊髓灰质炎假病毒的鉴定
    三 讨论
        1 衣壳蛋白载体的构建
        2 复制子载体的构建
        3 报告基因的选择
        4 假病毒衣壳蛋白抗原性检测
    四 小结
第二部分 假病毒中和实验方法的建立与验证
    引言
    一 材料与方法
        1 材料
        2 方法
    二 实验结果及分析
        1 脊髓灰质炎假病毒血清中和实验方法的建立
        2 脊髓灰质炎假病毒血清中和实验方法学验证
    三 讨论
        1 假病毒血清中和实验条件优化
        2 假病毒血清中和实验病毒使用量和血清效价的判定
        3 血清中和实验对照组的设置
    四 小结
    五 应用
全文总结
后续需解决问题及工作计划
参考文献
综述
    参考文献
ABBREVIATION(缩略词)
附录1 实验用载体图谱
附录2 实验用引物设计汇总
致谢

(5)肠道病毒71型灭活疫苗、脊灰及甲肝减毒活疫苗免疫人群血清抗体反应的相关性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引言
    一、肠道病毒71型及手足口病的流行概况
    二、肠道病毒71型病原学特点
    三、肠道病毒71型流行病学特征
    四、EV71感染的治疗现状及相关疫苗研发和应用现状
    五、本研究意义
第一部分: 肠道病毒71型灭活疫苗上市后Ⅳ期临床研究总体设计及内蒙古阿荣旗自治区免疫持久性研究亚组免疫原性观察
    一、前言
    二、内容与方法
    三、结果与分析
    四、讨论
    五、小结
第二部分 肠道病毒71型灭活疫苗免疫儿童血清中抗脊髓灰质炎病毒及抗甲肝病毒抗体的动态观察
    一、前言
    二、内容与方法
    三、结果与分析
    四、讨论
    五、小结
第三部分: 内蒙古阿荣旗自治区免疫持久性亚组安全性观察
    一、前言
    二、内容与方法
    三、结果与分析
    四、讨论
    五、小结
参考文献
附录
    附录Ⅰ 临床试验方案
    附录Ⅱ 主要缩略词表
    附录Ⅲ 主要溶液的配制
致谢
个人简历

(6)轮状病毒减毒活疫苗免疫原性及影响因素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引言
    轮状病毒感染引起的疾病
    轮状病毒疫苗研发和应用现状
    轮状病毒疫苗有效性和免疫原性
    本研究的定位和意义
第一部分 母传抗体对轮状病毒减毒活疫苗免疫原性的影响
    1. 前言
    2. 材料和方法
    3. 结果
    4. 讨论
    5. 小结
第二部分 HLA基因多态性对轮状病毒减毒活疫苗免疫原性的影响
    1. 前言
    2. 材料和方法
    3. 结果
    4. 讨论
    5. 小结
第三部分 口服脊髓灰质炎减毒活疫苗对轮状病毒减毒活疫苗免疫原性的影响
    1. 前言
    2. 材料和方法
    3. 结果
    4. 讨论
    5. 小结
总结
参考文献
附录
    附录Ⅰ 接种Ⅲ价轮状病毒基因重配减毒活疫苗人群的免疫前后各型RV-IgA测定结果
    附录Ⅱ 接种Ⅲ价轮状病毒基因重配减毒活疫苗人群的免前中和抗体测定结果
    附录Ⅲ HLA分型结果
    附录Ⅳ 间隔接种Rotarix和OPV人群的免疫前后RV-IgA测定结果
    附录Ⅴ 同时接种Rotarix和OPV人群的免疫前后RV-IgA测定结果
    缩略语表
    发表文章目录
致谢

(7)Sabin株脊髓灰质炎灭活疫苗毒种的遗传稳定性研究及Sabin株病毒深度测序方法的探索(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前言
    1、Sabin株脊髓灰质炎疫苗毒种遗传稳定性研究的意义及进展
    2、Sabin株病毒深度测序的意义及现状
一、实验材料和实验方法
    (一) 材料和仪器设备
        1、细胞
        2、脊灰病毒毒种
        3、试剂和器材
        4、主要仪器设备
        5、查询使用的主要生物信息学工具
    (二) 实验方法
        1、细胞培养
        2、病毒培养
        3、病毒滴度的检测
        4、ELISA法测定D抗原含量
        5、病毒RNA提取
        6、Sanger测序引物设计及合成
        7、Sanger测序RT-PCR
        8、高保真酶DNA扩增
        9、Sanger测序病毒基因序列的分析
        10、NGS样品的预处理方法
        11、NGS模板的扩增方法
        12、NGS模板纯化方法
        13、NGS模板定量
        14、NGS模板质量鉴定
二、实验结果
    (一) sIPV毒种遗传稳定性研究结果
        1、不同代次Sabin株的病毒滴度和D抗原含量
        2、RNA提取结果
        3、Sanger测序RT-PCR产物电泳检测结果
        4、Sanger测序全基因序列比对结果
    (二) Sabin株病毒深度测序模板制备方法探索结果
        1、RNA提取后是否进行DNase Ⅰ消化电泳检测结果
        2、NGS模板扩增方法的优化结果
        3、NGS模板制备的RT-PCR产物鉴定结果
        4、磁珠纯化产物的电泳检测、定量及质量鉴定结果
        5、制备模板的完整性检测结果
三、讨论
    (一) sIPV毒种遗传稳定性研究
        1、sIPV毒种全基因组测序分析
        2、sIPV毒种感染性滴度和D抗原含量
        3、小结
    (二) Sabin株深度测序模板制备方法探索
        1、Sabin株病毒NGS样品的预处理
        2、Sabin株病毒NGS模板扩增方法
        3、Sabin株病毒NGS模板纯化方法
        4、Sabin株病毒NGS模板定量
        5、Sabin株病毒NGS模板质量鉴定
        6、小结
    (三) 结论与展望
参考文献
附录
    附录1 中英文缩略词对照表
    附录2 主要试剂的配制
致谢
研究生简历

(8)Ⅲ型iVDPVs在宁夏一例免疫缺陷患者体内的分子进化和抗原变异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缩略语
摘要
Abstract
1. 引言
    1.1. 肠道病毒的分类
    1.2. 脊髓灰质炎病毒的病原学特征
    1.3. 脊灰病毒基因结构特征
    1.4. 脊灰病毒的生活周期
    1.5. 全球消灭脊灰的进展
    1.6. 疫苗衍生脊灰病毒
    1.7. 全球cVDPVs和iVDPVs的现状
    1.8. 中国cVDPVs和iVDPVs的现状
    1.9. 本课题研究目的
2. 实验材料和方法
    2.1 病例信息
    2.2 标本信息
    2.3 要试剂和仪器耗材
        2.3.1. 主要试剂
        2.3.2. 主要使用的分子生物学酶
        2.3.3. 仪器设备
        2.3.4. 主要耗材
    2.4 课题研究相关生物信息软件
    2.5 病毒分离
        2.5.1. 粪便标本处理
        2.5.2. 细胞的复苏
        2.5.3. 细胞传代
        2.5.4. 细胞冻存
        2.5.5. 病毒接种
    2.6 脊灰病毒中和实验
    2.7 脊灰病毒型内鉴定
        2.7.1. Poliovirus ITD rRT-PCR
        2.7.2. Poliovirus VDPV rRT-PCR
    2.8 脊灰病毒滴度测定(CCID_(50))
    2.9 脊灰病毒噬斑纯化实验
    2.10 脊灰病毒温度敏感性实验
    2.11 宁夏iVDPVs VP1编码区基因特征
        2.11.1. 病毒核酸提取
        2.11.2. VP1编码区基因序列引物设计与合成
        2.11.3. 逆转录-聚合酶链反应(RT-PCR)
        2.11.4. 电泳分析
        2.11.5. PCR产物纯化回收
        2.11.6. VP1编码区核苷酸测序
        2.11.7. 核苷酸序列测定
        2.11.8. 序列拼接整理
    2.12 宁夏iVDPVs全基因组序列测定
        2.12.1. 病毒核酸提取
        2.12.2. 宁夏iVDPVs全基因组测序引物设计与合成
        2.12.3. RT-PCR扩增
        2.12.4. PCR产物纯化
        2.12.5. 标记反应
        2.12.6. 标记反应产物纯化
        2.12.7. 核苷酸序列测定
    2.13 宁夏iVDPVs基因组序列特征及进化关系分析
    2.14 宁夏iVDPVs全基因组重组分析
    2.15 宁夏iVDPVs分离株分子进化起源分析
3. 结果
    3.1 宁夏iVDPVs毒株的首次发现与分离鉴定
    3.2 宁夏iVDPVs毒株的种群分析
    3.3 宁夏iVDPVs毒株VP1区基因特征分析
    3.4 宁夏iVDPVs毒株全基因组特征分析
    3.5 宁夏iVDPVs毒株关键位点分析
    3.6 宁夏iVDPVs毒株温度敏感性研究
    3.7 宁夏iVDPVs毒株的起源时间进化分析
4. 讨论
5. 结论
参考文献
综述
    参考文献
致谢
研究生期间发表和待发表的论文
附件

(9)2014年宁夏健康人群血清中Ⅰ、Ⅱ、Ⅲ型脊灰抗体滴度的调查和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符号说明
前言
    1 研究目标
    2 研究内容
材料与方法
    1 调查内容和对象
        1.1 抗体水平调查
        1.2 接种率调查
    2 样本量的计算
        2.1 抗体水平调查
        2.2 接种率调查
    3 抽样原则与方法
        3.1 抽样原则
        3.2 抽样程序
    4 调查方法
    5 实验室检查
        5.1 血标本采集和实验室检测
        5.2 100 CCID50病毒悬液制备
        5.3 实验步骤
        5.4 仪器与试剂
    6 质量控制
    7 数据的统计分析
结果
    1 研究对象的一般人口学特征
    2 脊灰三型抗体阳性率和中和抗体GMT
        2.1 不同年龄组脊灰三型抗体阳性率及GMT
        2.2 不同性别三型抗体阳性率及GMT
        2.3 不同民族三型抗体阳性率及GMT
        2.4 不同居住类型三型抗体阳性率及GMT
        2.5 不同地区三型抗体阳性率及GMT
    3 脊灰三型中和抗体GMT分布情况
        3.1 不同性别脊灰三型中和抗体GMT分布情况
        3.2 不同民族脊灰三型中和抗体GMT分布情况
        3.3 不同居住类型居民脊灰三型中和抗体GMT分布情况
    4 1-6 岁儿童脊灰疫苗接种率调查
        4.1 不同年龄组儿童脊灰疫苗接种率调查
        4.2 不同性别儿童脊灰疫苗接种率调查
        4.3 不同民族儿童脊灰疫苗接种率调查
        4.4 不同居住类型儿童脊灰疫苗接种率调查
        4.5 不同地区儿童脊灰疫苗三剂次接种率
        4.6 不同户口类型儿童脊灰疫苗三剂次接种率
        4.7 2009年-2014不同地区三剂次接种率情况
        4.8 儿童疫苗接种合格率
讨论
结论
参考文献
综述 脊髓灰质炎免疫预防研究现状
    综述参考文献
致谢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
个人简历

(10)使用微载体生物反应器技术制备Sabin株脊髓灰质炎灭活疫苗的研究及其产品有效性及安全性的研究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引言
    1. 微载体大规模培养技术研究的意义
    2. Vero微载体大规模培养技术研究进展
    3. Sabin株脊髓灰质炎灭活疫苗及其联合疫苗研发的迫切需求
    4. 大规模培养技术制备sIPV疫苗研究进展
一、材料和方法
    (一) 材料和仪器设备
        1. Vero细胞
        2. 脊髓灰质炎病毒毒种
        3. 生物反应器
        4. 澄清过滤设备
        5. 超滤浓缩设备
        6. 层析纯化设备
        7. 主要使用的原料和辅料
    (二) 方法
        1. 细胞培养
        2. 病毒培养
        3. 病毒液收获和澄清过滤
        4. 病毒液浓缩
        5. 病毒液纯化
        6. 病毒液过滤和灭活
        7. 病毒D抗原含量检测
        8. 病毒灭活验证试验
        9. 病毒液纯度检测
        10. 大白鼠效力试验
        11. 蛋白含量检测
        12. Vero细胞DNA残留量检测
        13. 类毒素絮状单位实验
        14. ELISA检测百日咳PT、FHA和PRN含量
        15. 百白破不耐热毒素试验
        16. 百白破特异性毒性检查
        17. 百白破小鼠体重减轻试验
        18. 百白破小鼠白细胞增多试验
        19. 小鼠组胺致敏试验
        20. 毒性逆转试验
        21. 百白破效价测定
二、研究结果和分析
    1. sIPV疫苗生产工艺研究
        1.1 微载体发酵罐不同培养方法的研究
        1.2 微载体培养脊灰病毒适宜条件的研究
        1.3 发酵罐微载体培养病毒工艺的放大
        1.4 脊髓灰质炎病毒液后处理
        1.5 病毒液澄清及超滤浓缩
        1.6 层析纯化
        1.7. 脊髓灰质炎病毒灭活方法的建立及效果分析
        1.8 三价半成品的制备
        1.9 疫苗成品的制备
        1.10 总结
    2. sIPV疫苗的质量研究
        2.1. 疫苗的蛋白含量检测
        2.2 DNA残余含量检测
        2.3 纯度检测
        2.4 Sabin IPV的效力试验研究
        2.5 疫苗的稳定性研究
        2.6 疫苗的免疫原性研究
    3. sIPV与无细胞百白破(DTaP)制备DTaP-sIPV四联疫苗的研究
        3.1 DTaP-sIPV四联疫苗的制备
        3.2 DTaP-sIPV四联疫苗恒河猴免疫原性研究
        3.3 四联疫苗临床前安全性评价
三、讨论
    1. 微载体大规模培养技术分析
    2. 使用大规模培养技术制备的sIPV有效性及安全性验证分析
    3. 使用微载体大规模培养技术制备的DTaP-sIPV有效性及安全性验证分析
四、结论
参考文献
发表文章目录
致谢

四、口服脊髓灰质炎活疫苗糖丸的病毒滴度及其分析(论文参考文献)

  • [1]病毒样颗粒抗原及克里米亚刚果出血热病毒Gn/Gc宿主相互作用组的研究[D]. 戴诗雨. 中国科学院大学(中国科学院武汉病毒研究所), 2020(02)
  • [2]脊髓灰质炎疫苗序贯免疫接种效果和病毒检测方法研究[D]. 傅宇婷. 北京协和医学院, 2019(02)
  • [3]人3、7型腺病毒灭活疫苗的前期研究[D]. 张玲. 广州医科大学, 2018(05)
  • [4]脊髓灰质炎假病毒的构建及其在中和抗体检测方法中的应用研究[D]. 刘桂秀. 中国食品药品检定研究院, 2017(02)
  • [5]肠道病毒71型灭活疫苗、脊灰及甲肝减毒活疫苗免疫人群血清抗体反应的相关性分析[D]. 李菁. 北京协和医学院, 2017(02)
  • [6]轮状病毒减毒活疫苗免疫原性及影响因素研究[D]. 刘悦越. 北京协和医学院, 2016(01)
  • [7]Sabin株脊髓灰质炎灭活疫苗毒种的遗传稳定性研究及Sabin株病毒深度测序方法的探索[D]. 邓燕. 北京协和医学院, 2016(02)
  • [8]Ⅲ型iVDPVs在宁夏一例免疫缺陷患者体内的分子进化和抗原变异研究[D]. 范钦. 中国疾病预防控制中心, 2016(02)
  • [9]2014年宁夏健康人群血清中Ⅰ、Ⅱ、Ⅲ型脊灰抗体滴度的调查和分析[D]. 徐晓丽. 宁夏医科大学, 2016(03)
  • [10]使用微载体生物反应器技术制备Sabin株脊髓灰质炎灭活疫苗的研究及其产品有效性及安全性的研究分析[D]. 孙明波. 北京协和医学院, 2015(11)

标签:;  ;  ;  ;  ;  

糖丸口服脊髓灰质炎疫苗病毒滴度及分析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