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我国风险投资发展需要解决的问题

浅谈我国风险投资发展需要解决的问题

一、浅谈我国发展风险投资需要解决的问题(论文文献综述)

孙杨斌[1](2018)在《风险投资逐名动机与上市公司治理》文中认为近年来,我国经济发展进入了以增速变化、结构优化、动态转化为特征的新常态。“大众创业、万众创新”更是为我国新经济体制注入新的活力,风险投资作为高新技术产业的“孵化器”得到了飞速发展。与此同时,2009年我国创业板的设立,标志着我国多层次资本市场的构建,为风险投资机构提供了更为完善的的退出渠道,进一步加速了我国风险投资的发展。通过首次公开发行(IPO)退出一直以来都被视为是风险投资最佳的退出方式,因此大部分对于风险投资的研究仅仅局限于风险投资在IPO之前对于企业的价值增加和影响。然而,数据表明,风险投资并不是在IPO后立即全部退出。2006年至2016年间,中国有40%的风险投资在IPO三年后仍然持有其投资公司的股份。因此,高速发展的风险投资不仅对于企业初期融资及上市前的公司治理有重大影响,在所投企业上市后也仍然是重要的参与者。我国金融市场开放时间短,相关条例不够完善,IPO市场乱象丛生。IPO企业违规、造假、业绩变脸等行为屡见不鲜,使我国中小投资者蒙受了巨大损失,对我们新兴的金融市场产生了恶劣的影响。风险投资在所投企业上市后究竟是帮助企业继续价值增值(value-add),实现企业与投资者的双赢,还是在逐名动机(grandstanding)下盲目地扩张、通过内幕信息干扰资本市场的正常秩序,从而影响金融市场的稳定?本文研究了在当前金融经济背景下我国风险投资对于上市公司治理的影响,为我国风险投资发展提供理论基础与现实依据。本文以理论结合实践为研究框架,就风险投资对于上市公司治理影响的相关文献进行了梳理,通过详细阐述风险投资的运作过程,以不完全契约理论、双重委托代理理论以及信号传递理论为基础,构建博弈模型,对风险投资对于上市公司治理影响机理进行了详细的探讨。接着从盈余管理,高管薪酬水平以及超额管理费用三个维度实证探讨风险投资对于上市公司治理影响。本文认为风险投资在支持企业上市后,进入了IPO退出的最后阶段,其持股并不是以获得企业控制权为目的,而是表现出强烈的“逐名动机”。首先,风险投资在持股期间,会显着提高上市公司当期应计盈余管理,且风险投资持股比例越高的企业盈余管理程度越高。风险投资在企业上市后到最终减持退出这期间,表现出了强烈的“逐名动机”,通过其在董事会或股东大会的权利,向管理层施压,采取正向的盈余管理来粉饰持股期间的会计业绩,以获取减持时的最大收益。因此,风险投资持股恶化了上市公司盈余管理质量。风险投资对于上市公司的高管薪酬水平起到显着的正向作用。造成企业的高额的高管薪酬水平有两种因素:其一,是企业缺乏有效的“监管”体系,从而加剧了委托代理问题;其二,是对高管的个人能力及经营绩效的补偿。进一步探讨高管的薪酬敏感性能区别两种因素。通过实证发现,风险投资对于企业高管薪酬的股票回报率敏感性显着正相关,而对于高管薪酬的资产回报率业绩敏感性却并不显着。因此风险投资在企业IPO以后,注重企业短期业绩稳定,无暇顾及企业的长期利益,并未对企业高管的薪酬体系形成有效监管。风险投资在持股上市公司期间,显着增加了上市公司的超额管理费用。超额管理费是寻租活动的财务反映,寻租活动能在短期内为企业提供一定的政治优势,带来短期业绩提升,但是长期来看,挤出了企业的研发费用和其他生产性支出,侵害了企业的长期价值。通过对上市公司超额管理费用的测度,实证分析发现,风险投资并未起到“监管”作用,而是恶化了公司治理,显着增加了上市公司的超额管理费用。不同属性的风险投资寻租需求不同,国有风险投资所支持的上市公司寻租活动不显着,而民营风险投资与外资风险投资支持的上市公司寻租活动显着提升,且外资风险投资支持的上市公司寻租活动更为强烈。本文在结合了理论推导与实证检验后,得出结论:我国风险投资在支持企业IPO后,仍表现出了强烈的“逐名动机”,继而恶化了企业的公司治理。基于此结论从规范风险投资自身产业以及完善资本市场的外部条件,提出了促进风险投资资金来源多元化、优化风险投资机构组织机构、加强对风险投资机构的监管、完善市场的上市制度以及加强上市公司的外部审计的政策建议,以期促进我国风险投资产业良性发展,发挥其“监管”、“认证”作用。

姜永玲[2](2016)在《我国多层次资本市场对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的支撑作用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改革开放以来,中国经济保持了三十多年的高速增长,但是随着时间的推移,既有发展模式的弊端逐渐显现,一方面结构性问题突出,另一方面增速不断下降。在这种背景下,发展以重大技术突破和供给侧产品服务升级为核心的战略性新兴产业,对于中国未来产业结构转型和经济可持续发展具有深远意义。纵观世界经济强国的发展历程,资本市场的发展水平对于新兴产业崛起都发挥了至关重要的支撑作用。那么,如何建设多层次资本市场体系,充分利用资本市场的资金优化配置功能,加快资本和技术创新的相互融合,推动战略性新兴产业快速发展便成为亟需解决的问题。因此,本文立足于资本市场的多层次性,具体阐述了其对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的支撑作用,并探讨不同类型的资本市场对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作用效果的异同。首先,本文在已有文献的基础上,系统阐述了资本市场对于产业发展的作用机制。本文对代表性企业的生产和融资决策进行建模,从理论上证明资本市场的发达程度直接决定产业产出规模。然后进一步结合战略性新兴产业的融资特征和融资需求,论述了不同类型资本市场作用机理的异同。具体而言,股票市场能够优化企业的资源配置,提高企业声誉;银行信贷产品能够最为及时地满足战略性新兴企业融资要求;而债券市场可以降低企业的运营成本,同时监督战略性新兴企业创新;风险投资则可以强化战略性新兴企业专业化管理和发展方向把控。然后在理论分析和模型推导的基础上,本文进一步构建了结构式回归方程,利用我国A股上市公司中战略性新兴产业概念股的企业数据进行实证检验,测度了多层次资本市场对产出增长和技术进步两方面的支撑作用,揭示了资本市场与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之间的数量关系,得到以下结果:第一,股票市场对战略性新兴产业具有显着的促进作用,但股票市场不同板块对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的支撑作用存在差别。相对于债务类资本市场,股票市场对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的促进作用更强;主板、中小板和创业板各有所长,主板更倾向于推动战略性新兴产业的产出增长,而中小板和创业板则对战略性新兴产业的技术进步作用更显着,新三板市场对于初创期的战略性新兴产业也发挥着积极作用。第二,债务类资本市场能够促进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不同期限债务发挥的作用存在明显差异。从产业规模的角度来看,短期债务融资对战略性新兴产业的产出增长具有显着的促进作用,但是长期债务只对传统产业有利,对战略性新兴产业的产出规模没有明显作用。从技术进步的角度来看,短期债务融资的作用效果强于长期债务融资,且债务融资整体对战略性新兴产业的支持作用大于非战略性新兴产业。第三,风险投资市场不仅为战新战略性新兴产业提供直接融资服务,同时在其他资本市场上产生了融资溢出作用。一方面,由于风险投资的介入改变了战略性新兴企业的管理和经营方式,短期内对战略性新兴企业造成正反两方面的影响,正向促进技术创新,反向抑制产出过快增长。另一方面,风险投资产生了资本溢出效应,风投介入通过多种方式帮助企业获取更多的股权融资和债务融资。最后,基于实证分析的结果,结合国外成功经验,提出了相关政策建议。本文认为,应当从四个方面来加强资本市场对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的支撑作用。一是完善多层次资本市场的体系建设,为战略性新兴产业提供高效融资服务平台;二是加强金融创新,完善融资服务体系;三是加强企业自身管理水平,提高投资者信心;四是明确政府职能,改善战略性新兴产业的外部融资环境。总体来说,不同类型的资本市场对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均产生了重要的支撑作用。我国应当积极建设和完善多层次资本市场体系,加大资本市场对战略性新兴产业的扶持力度,从而为经济长期持续增长创造有利条件。

张斌[3](2011)在《基于交易成本理论的风险投资机理研究》文中提出风险投资是一个充满不确定性的行业,投资的前景不确定,委托——代理问题随处可见,既高度依赖于专业化,又不得不面对专业化带来的信息不对称风险。可以说,风险投资的整个运作过程,都是一个解决巨大交易成本问题的过程。交易成本影响风险投资的风险和效率,控制住了交易成本,就控制住了风险投资的风险和收益之关键。本文以分工和迂回生产理论为切入点,以风险投资各分工环节的交易成本为研究对象,采用文献分析、调查访谈、数理统计等研究方法,按“风险投资的横向、纵向分工特点”建立风险投资的风险收益模型。基于分工的效率、动力、信息、机会主义的视角研究了风险投资的融资、投资、蜕资等各分工环节交易成本的作用方式和作用规律。在此基础上,进一步建立起交易成本模型和分工机制模型,深入研究了支持风险投资发展的机制。本文主要包括五个部分:(1)理论模型构建及分析;(2)风险投资融资环节分工系统特点及交易成本作用方式,影响规律,控制融资环节交易成本的理论分析;(3)风险投资的投资环节分工系统特点及交易成本作用方式,影响规律,控制投资环节交易成本的理论分析;(4)风险投资的蜕资环节分工系统特点及交易成本作用方式,影响规律,控制蜕资环节交易成本的理论分析;(5)根据风险投资的风险收益模型,基于交易成本影响风险投资的微观与宏观效果进行了实证分析,提出了在微观、宏观层面完善分工机制,健全分工环节,控制交易成本,提高交易效率的对策,以促进风险投资在我国的健康快速发展。本文所依据的文献资料来自于风险投资期刊、专业研究报告、学术论文、统计年鉴分析、投资案例、专家讲话、国内外大型数据库等。调研资料来源于北京中关村、武汉光谷高新技术开发区有关风险投资企业。所得结论如下:1风险投资是一个复杂的分工系统,既有横向上的分工,又有纵向上的分工,是一个由纵向、横向分工组成的混合分工系统。在风险投资的融资、投资、蜕资环节,无不存在着横向分工和纵向分工。宽泛的横向分工系统,拓宽了风险投资的融资、投资和退出渠道,降低了风险投资的发展风险;而纵向分工链条的延长,提高了风险投资的收益能力。2风险投资分工系统同时也是一个非常专业化的分工系统。高度的专业化,一方面来自于风险投资团队聚集了一批具有多方面丰富专业背景和行业经验的专业人才;另一方面通过与中介机构的广泛分工合作,进一步拓展了风险投资的专业化能力。两方面的专业化分工结果,大大增强了风险投资主动管理风险、提供增值服务的能力。与此同时,专业化程度的提高,又加剧了信息不对称的风险。3.通过建立风险投资的收益风险模型,引入数理统计研究方法模拟研究,进一步验证了风险投资通过横向分工与纵向分工的结合,才能够起到主动管理风险、提高投资收益的作用。4.通过建立风险投资的交易成本模型和分工机制模型,从交易效率的视角,揭示出支持风险投资发展的根本原因,就在于以“良好的信用保障机制、价值创造机制、收益共享、风险分担机制”为核心构建的分工机制,可以有效增强分工动力,高效率促进风险投资纵向分工环节和横向分工环节的进一步扩展,不断延长迂回生产的链条,进而又提高了风险投资的效率和收益;降低风险投资各个环节的分工风险,也等于降低了风险投资整个运作过程的发展风险。5.通过实证分析,在微观层面,分别从风险投资的融资、投资和蜕资环节的不同效率和特点,间接验证了风险投资的纵、横向分工模型;在宏观层面,依据经济发达程度与分工发达程度的相关性分析,揭示出分工水平发达的地区,更有利于风险投资的发展。从风险投资的规模、机构数量、投资分布等指标进行对比分析,验证了发达的分工水平,有利于风险投资发展的结论,证实了风险投资的发展需要一个更加专业化的分工条件;然后,从不同地域的制度和政策方面,验证了完善的分工机制,有利于交易效率的提高,因而也有利于风险投资的发展。最后,在实证研究基础上,探讨了从完善分工体系和分工机制入手,控制风险投资交易成本,改善我国风险投资发展效率的途径与措施。本文是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规划基金项目(09YJA790161)“基于生态学共生理论的创业风险投资集群机理研究”的子课题研究成果。

郑庆伟[4](2011)在《基于双重委托—代理运作模式的我国风险投资特征及其成因研究》文中指出风险投资对一个国家创新能力的提高及创新经济的发展具有重要的战略意义,有效的风险投资制度在一个国家技术创新过程中的作用是其他途径无法替代的。尽管现代意义的风险投资在20世纪40年代就已经在美国出现,但对于我国来说是完全的“舶来品”,直到20世纪80年代才开始发展风险投资事业。经过二十多年的发展,在各级政府资金与政策的扶持下,我国风险投资业蓬勃发展。风险投资为我国高新技术产业的发展起到了极大的推动作用,从而带动了我国经济的高速发展。面对我国出现的新一轮“风投热”,如何有效利用到来的风险资本成为摆在我国理论界和风险投资实践者面前亟待解决的问题。为此我们需要深入研究我国风险投资的特征及其形成机理,制定措施以引导和鼓励风险资本流向我国重点发展的高新技术产业。在搜集整理国内外文献资料、数据的基础上,本文首先进行数据处理和数据分析,对我国风险投资发展历程按照时间顺序总结归纳,并提出本文的研究视角和研究思路。风险投资单重委托—代理运作模式到风险投资双重委托—代理运作模式的制度变迁是合理的也是有效的制度安排。双向链式委托—代理关系是一种两级分工的网络化分散层系结构,导致风险投资市场交易效率的提升和市场绩效的改善。通过有效的契约安排可以解决风险投资者、风险投资机构和风险企业之间所产生的双重委托—代理问题,防范逆向选择和道德风险的发生。解决双重委托—代理问题所进行的契约安排是风险投资特征形成的根本原因,此外还受到支持环境的影响。基于上述分析,提出风险投资特征形成机理的分析框架。然后是对我国风险投资现状的实证分析。在对比中外风险投资在筹资、投资、管理和退出各个阶段数据的基础上,得出我国风险投资的国别特征。利用我国深交所中小板、创业板数据,分析我国风险企业的上市特征、风险企业的成长特征和风险投资机构特征对风险企业成长的具体影响。最后使用风险投资特征形成机理的分析框架,具体分析风险投资者与风险投资机构委托—代理关系和风险投资筹资与投资的关系、风险投资机构与风险企业之间的委托—代理关系和风险资本管理与退出的关系、风险投资支持环境与风险投资特征的关系,并和我国的实际情况结合分析我国风险投资特征的具体成因,并提出针对性的政策建议。基于前面各个章节的理论和实证分析,本文得到以下结论:一、我国风险资本的投资不平衡特征具体体现在:投资行业以创新产业为主,但传统产业正引起风险投资的注意;投资地域主要集中在沿海经济发达省份;投资阶段并未表现出欧美等国严重的投资阶段后移特征。我国风险投资家从业经验不足,目前未能对风险企业提供有益的增值服务。由于我国资本市场不发达,风险资本的退出主要以并购方式为主。随着中小企业板和创业板的正式开通,我国风险资本的退出渠道逐渐畅通。二、国外关于风险投资对风险企业IPO影响的研究结果各不相同。我国的资本市场起步较晚,风险投资发展水平更是远远落后于欧美发达国家。从基于我国中小板数据的实证检验结果中可以看出有别于其他国家的特征:我国资本市场并未发现风险投资具有认证功能;风投的参与导致受资企业的发行抑价程度更高;风投组所选择的企业具有良好的发展前景,风投公司对企业未来有自信;风投参与企业存在IPO效应。三、风险投资机构由于自身的特征,在风险企业成长过程中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这在国外的理论和实践中都得到了证明。但基于我国资本市场数据的研究并未发现风险企业成长性的显着特征,风险投资机构的特征也没有影响到风险企业的成长。四、风险投资是多方参与的复杂投资过程,与普通投资存在明显的差别,信息不对称影响下的风险投资双重委托—代理运作模式是风险投资特征形成的根本原因,分析我国风险投资特征成因,也应从此入手。1、第一重委托—代理所产生的问题可以通过风险投资机构组织形式的选择、二者间显性契约中的约束与激励措施以及风险投资家的声誉自我约束激励等解决。但我国风险投资机构主要是以政府投资为主体,逆向选择和道德风险问题更加严重。报酬机制不合理导致激励机制失灵。风险投资公司的主要管理者大都是政府委派或聘请的,自我声誉激励也是无效。2、第二重委托—代理是风险投资委托—代理关系的核心,风险投资家对风险企业家的约束与激励、风险投资家对风险企业的监控与增值服务和风险资本退出机制是第二重委托—代理所产生问题的解决机制。在我国,风险企业把精力放在从政府部门圈钱上,对风险企业家的约束和激励机制失效。我国风险投资机构进行股权投资较多,很少参与企业的经营管理,风险投资后监控和增值服务不够。五、风险投资支持环境系统的完整性和成熟度直接影响风险投资特征。金融市场是风险投资发展的载体,应进一步完善多层次资本市场体系,尤其是场外市场的建设。应制订与风险投资相关的法律法规,为风险投资提供法律支持,规范风险投资活动。风险投资的发展需要制订税收优惠政策,吸引资本以风险投资的形式向高科技产业倾斜。良好的中介服务体系能大大减少风险投资中的信息不对称和交易成本,应规范和风险投资相关中介机构的发展。良好的人才环境是风险投资健康发展的保证,必须建立完善的人才培养机制,建立人才充分自由流动的市场机制。

张景安[5](2007)在《风险投资与中小企业技术创新研究》文中提出现代经济增长呈现出越来越明显的创新依赖趋势,而中小型企业正在成为不可忽视的创新主体,对一国的经济增长和就业都具有重要影响。在中小企业创新和成长过程中,风险投资发挥着不可或缺的重要作用。虽然在风险投资和技术创新这两大领域中,相关研究已相当深入,但有关风险投资与中小企业技术创新之间关联的系统研究却很少见。基于此,本文在借鉴已有研究成果的基础上,尝试着在此方面作些探索性工作。本文的主要工作和研究结论如下:1.分别对中小企业技术创新和风险投资进行了比较系统的讨论。在中小企业技术创新讨论中,重点研究了企业技术创新的能力和动力,以及中小企业技术创新的特点、优势与劣势;在此基础上,分析了我国中小企业技术创新过程中存在的问题及机遇。在风险投资的相关讨论中,重点论述了风险投资“三位一体”的治理机制;对风险投资的运行过程和运做环境进行;最后结合我国风险投资的发展历程,分析了我国风险投资存在的问题。2.从静态和动态两个角度分析了风险投资与中小企业技术创新的关联,揭示了风险投资与中小企业技术创新之间的多层次动态复杂网络关系。通过对风险投资与中小型企业技术创新一般关系的深入分析,清楚地表明了由技术创新网络和风险投资网络构成的创新体系对中小企业创新和发展重要意义和作用。3.采用推理论证和模型分析相结合的方法,论证了中小企业的信贷(风险资本)缺口,为风险投资存在和发展提供了理论依据。分析了风险投资在中小企业技术创新过程中的作用及作用机理。通过分析风险投资作用机理的分析,不仅说明了风险投资相对于银行贷款等风险资本所具有的比较优势,而且揭示了以减少信息不对称和提供增值服务等为纽带的风险投资网络和创新网络的内在关联关系。4.研究了中小企业技术创新网络构建策略。指出了中小企业技术创新网络的主要目标和任务;分析了中小企业技术创新网络的构成要素;论述了构建中小企业技术创新网络措施;最后给出了加强技术创新网络要素间的内在联系与互动的对策。5.研究了中小企业风险投资网络构建策略。从宏观和微观两方面分析了在我国建立风险投资网络的意义。从国内经济发展实际出发,提出构建国内风险投资网络的基本原则及框架;提出了较为系统的风险投资网络构建策略及相应的保证措施。

王君萍[6](2006)在《风险投资中的委托代理问题研究》文中提出在科学发展观的指导下,实现经济增长方式的根本性转变,全面增强自主创新能力,风险投资业的健康、快速发展具有重要的作用。以风险投资中的委托代理问题为题进行研究,对提高我国风险投资的效率,促进拥有自主知识产权的高新技术产业的发展,具有重大的理论价值和现实意义。论文由八章组成,各章主要内容如下:第一章绪论重点介绍论文的研究背景、必要性及意义,国内外研究综述,论文基本思路与结构安排,论文研究的基本方法以及论文的主要创新点。第二章风险投资中的双重委托代理关系及其问题首先,对风险投资委托代理问题的理论基础(即道德风险理论和逆向选择理论)进行了模型化阐释,为后面对风险投资双重委托代理问题的研究奠定了理论基础;其次,从风险投资的双重委托代理关系出发,对风险投资的运作主体、运作流程、风险投资的委托代理关系成因及类型进行了理论梳理,为后续内容的研究作了必要的背景铺垫;最后,提出了风险投资中存在的双重委托代理问题。第三章至第五章是本论文的核心内容,从纯理论和制度安排方面分别研究了投资者与风险投资家之间委托代理问题的解决途径,风险投资家与风险企业家之间委托代理问题的解决途径,以及从投资者、风险投资家和风险企业家三者之间的委托代理关系体系角度来研究如何规避风险投资中的双重委托代理问题,提高风险投资效率。为了解决投资者对风险投资家的激励约束问题,运用了信息经济学的委托—代理理论,构建了对称信息条件下的激励机制、非对称信息条件下的激励机制,以模型化方法研究了投资者对风险投资家的报酬激励和声誉激励;运用契约理论和公司治理结构理论,探讨了对风险投资家的约束机制;还通过风险投资家信号传递模型、投资者的信息甄别的分析,力图解决投资者与风险投资家之间存在的逆向选择问题。此外,还研究了战略投资者与风险投资家之间的多任务委托代理问题,构建了多任务委托—代理模型。为了解决风险投资家与风险企业家之间的“道德风险”问题,对传统的委托代理理论进行了重新构造和拓展。由于风险投资家与风险企业家之间并非常规意义上的委托代理关系,带有联体企业参与者的某些特征,模型中加入了风险投资家提供的管理监控水平、所持企业股份比例、科技项目质量等参数,构建了风险投资家与风险企业家之间的道德风险模型。为进一步研究风险投资家与风险企业家之间的激励约束机制提供了理论支持。同样,风险投资家的信息甄别模型和风险企业家的多阶段信号传递模型的研究,为进一步解决风险投资家与风险企业家之间的逆向选择问题的制度安排提供了理论依

惠恩才[7](2005)在《我国风险投资发展障碍与对策研究》文中提出进入21世纪,我国改革与发展进入关键时期。加入WTO后,经济体制改革从实质上来看已经全方位展开。随着经济的不断发展,那种靠外延型、粗放型的经济增长已经逐步走到了尽头,资源配置过程中有效需求不足、缺乏新的高质量的经济增长点的问题越来越突出。面对这样一种新的经济格局,必须寻找新的能够推动经济结构优化、促进产业结构升级的强有力杠杆刺激经济的发展。从成熟发达市场经济国家的发展经验来看,积极有效的措施之一就是大力培育出新的经济高速增长点——高新技术产业,以高科技创新体系的助推器——风险投资促进高新技术产业化的发展。 风险投资是近几年来兴起的一种新的科学技术与金融相结合的投资机制。它是以灵活的投资方式促进新兴技术和新兴产业的发展。前国家科委主任宋健同志曾经指出:风险投资是使大量新兴的科技成就走向社会的重要“桥梁”,是通过高新技术企业、实业为高新技术产品催生的“温床”,是促成高新技术成果与市场经济联姻的“红娘”,是发展新兴产业的“向导”。 进入20世纪70年代以来,随着微电子技术为主导的新兴技术的不断涌现,一场以科研机构为依托,将最新科研成果迅速转化为高新技术产品的产业革命相继在美国、日本、西欧以及世界的其他国家和地区蓬勃兴起,并以全方位的方式向人类社会的一切领域加速渗透。以高新技术产业的发展来推动本国经济的振兴,逐步成为波及全球的潮流。高新技术是指基本原理主要建立在最新科学成果基础上的一系列新兴技术所组成的技术群体,包括微电子、电脑、核能、激光、机器人、自动控制、光纤通讯、航空、航天技术、新材料技术等等。 科学技术是人类几千年文明和智慧发展的结晶,是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的重要手段。高科技正在成为21世纪社会经济发展的主要动力。人类每一次重大的发明创造和高新技术的应用,都给社会生产和人类生活带来了巨大的发展和变化。一个国家高新技术的发展水平和成就,已经成为衡量这个国家经济实力强弱的重要标志。江泽民同志在会见九届全国政协科学家和科技工作者时指出:“创新是一个民族的灵魂,是一个国家兴旺发达的不竭动力,没有科技创新,总是步人后尘;经济就只能永远受制于人,更不能缩短差距。”就我国而言,积

郑卫峰[8](2005)在《当代中国风险投资思想演变》文中研究说明未来经济发展取决于新经济的发展速度和带动能力,而新经济的成长则依赖于一个成熟发达、充满活力的风险投资产业。从20世纪80年代中叶我国开始探索风险投资发展到2004年5月27日深圳证券交易所正式开设中小企业板块,伴随着我国风险投资产业发展的起起伏伏,我国风险投资思想也经历了一个曲折发展的过程。 从1984年国家科委科技促进发展中心组织“新的技术革命与我国的对策”的研究到1996年底,风险投资概念在我国逐步得到引入。风险投资思想表现出以下特征:第一,风险投资目的在于促进科技成果转化和高新技术产业化;第二,信贷作为风险投资的重要实现方式,无法有效支持风险企业的发展;第三,政府直接参与风险投资运作成为主导思想。 从1997年底国家风险投资机制研究课题组探索建立风险投资体制到2000年,我国风险投资研究逐步兴起,主要表现为:第一,在总结各国风险投资发展经验的基础上,分析了以证券市场为中心的风险投资发展模式、以银行为中心的风险投资发展模式以及国家风险资本市场模式,大力促进风险投资业发展成为业内共识;第二,构建风险投资宏观体制框架、完善风险投资微观运行机制成为风险投资业的主导思想。 从2000年到2004年,随着网络泡沫的破灭和国内创业板建设的迟滞不前,国内风险投资思想的发展到了一个新的阶段。这主要表现为:第一,对风险投资的职能、风险投资体制框架建设、风险企业契约性质、风险投资机构契约性质、风险企业和风险投资机构的互动关系等方面的认识逐步深入;第二,风险投资退出与风险投资机构控制权安排、风险投资退出与风险企业控制权安排、风险投资退出机制中的声誉机理、风险投资退出机制中的利益冲突都成为学者们关注的焦点;第三,实物期权思想和组合投资思想在风险投资决策领域得到运用;第四,风险投资风险管理思路已渐明晰。 创业板作为风险投资最重要的退出机制,是我国风险资本市场体系建设的核心。从1998年到2004年中小企业板的推出,是否开设创业板、创业板如何定位、创业板在什么时机推出、创业板微观制度如何设计都构成了我国风险投资思想的重要内容。

田东霞[9](2005)在《西部地区中小企业发展的法律保障研究》文中提出促进中小企业发展,既是一个世界性的课题,也是一个长久性的课题。无论是发达国家,还是发展中国家;无论是过去、现在,还是将来;无论是经济繁荣时期,还是经济萧条时期,中小企业都活跃在各国经济发展的历史舞台上,成为推动世界经济发展的一支重要力量。尤其是第二次世界大战以来,中小企业在全球范围内得到了飞速的发展,在世界各国的经济发展和社会进步中发挥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我国自改革开放后,中小企业得到空前的发展,他们与国有大中型企业一起,为我国国民经济的健康、协调和可持续发展做出了巨大的贡献。 在我国西部地区,中小企业在国民经济中占有举足轻重的地位。西部地区中小企业在促进经济发展,缩小地区差距,增加就业机会,活跃地区市场,方便群众生活,推动技术创新,增加出口创汇,保持社会稳定等方面发挥着非常重要的作用。尤其是近几年来,国家确定和实施了西部大开发战略,有力地促进了西部地区经济和社会的发展。西部地区中小企业借此历史机遇,改变观念,勇于创新,呈现出了一片欣欣向荣的发展局面。但是,与东部地区相比,西部地区中小企业的发展仍然相对缓慢,大部分西部地区中小企业的发展面临许多困难和问题。与大企业相比,它们在获得资金、技术、人才、和信息等方面都存在着制约和障碍,加之其内部治理结构不合理,经营管理不规范,技术开发水平低,产品竞争能力弱等因素,使其在市场竞争中处于弱势地位。作为弱势地区的弱势群体,西部中小企业的发展迫切需要得到全社会的共同扶持。 中小企业由于其灵活的机制,适宜的规模,较低的管理成本,较强的应变能力等特点,因而更能适应西部地区社会经济环境,对培育西部地区市场主体,推动西部地区经济跨越式发展具有重要意义。有鉴于此,国家以及西部地区应采取有效的保护和扶持措施,以引导、鼓励、规范和促进中小企业的健康发展,这己成为西部大开发的当务之急。西部地区中小企业在发展过程中出现的许多问题,虽然不一定都是由法律问题引起的,也可能不是仅有法律就能解决的,但是其中确有不少法律问题,或者这些问题最终只有借助于法律才能得以解决。因此,从法律保障角度提出并研究解决西部地区中小企业发展中的问题,是非常必要的,也是本文选题最主要的目的和动机。 我们过去对市场经济法制的研究,多着眼于如何完善国家宏观调控作用和对国有大企业的改革和改组,而忽视了对中小企业法律保障和政策支持体系建设的研究,一直未能借助经济立法为中小企业的生存和发展创造较好的外部法律环境。本论文的选题,即是适应这种需要,定位于促进西部地区中小企业发展的法律保障体系研究。世界上许多国家都通过制定专门的中小企业法或小企业法,为中小企业的发展提供法律保障。我们应借鉴国外扶持中小企业发展的经验,建立健全西部地区中小企业发展的法律保障机制。 目前对中小企业发展问题的研究,有许多视角,但大都是从经济学和管理学的角度出发,来研究中小企业的产业政策、融资政策、技术进步、规范管理、提升竞争力、改革和发展等方面问题,见诸报刊的文章大都强调中小企业在国民经济中的地位和作用,或者呼吁在某些方面对中小企业从政策措施上给予扶持;而从法律学角度对我国中小企业发展的法律保障机制进行系统研究者很少,对西部地区中小企业发展法律保障机制的系统研究,更为少见。本论文最大的特点,是从法律学角度出发,系统有机地结合国内外中小企业发展的经济学方面研究成果,来构建西部地区中小企业发展的法律保障机制,以期在中小企业法律保障机制这一新的经济法研究领域做一些有益的探讨,并使其成为民族地区经济发展法律保障体系的一个重要的有机组成部分。 本论文分别从中小企业理论概述、国外扶持中小企业的法律政策借鉴、西部地区中小企业发展概述、西部地区中小企业设立法律制度研究、西部地区中小企业法人治理结构研究、西部地区中小企业信用担保法律制度研究、西部地区中小企业利用风险投资的法律问题研究、西部地区中小企业利用二板市场的法律问题研究、西部地区中小企业技术创新法律问题研究、西部地区中小企业吸引外资法律问题研究,西部地区中小企业国际化经营的法律保障等十一个方面研究了西部地区中小企业发展的相关法律保障问题,较全面地对西部地区中小企业发展中涉及到的法律方面问题及其内在关系进行了归.纳和探讨。 论文在对和西部地区中小企业发展相关的现行法律政策进行分析研究的基础上,针对西部中小企业发展法制中存在的主要问题和缺陷,分别提出了切实可行的对策和建议,为制定与《中华人民共和国中小企业促进法》相配套的法规政策文件提供借鉴和思路。尤其是对当前经济和法律学界备受关注的中小企业利用风险投资,利用二板市场,融资的信用担保,现行的法人治理结构等热点问题作了重点分析和探讨。关键词西部地区,中小企业发展,法律保障

尹福生[10](2004)在《风险投资理论与中国应用研究》文中研究指明作为支持创业的创新投资制度—风险投资以其投资行为的独特性及其与高成长性企业的特殊关联性在我国近年来的经济实践中得以迅速发展,与这种投资行为相伴而生的是一个新兴的资本市场形态即风险资本市场。这种由传统资本市场演进而来的旨在为成长型中小企业进行股权融资的市场,有着迥异于传统资本市场的特点。因此,依据马克思主义经济学基本理论,参考并合理借鉴当代西方经济学对此问题的若干研究方法及观点,系统归纳和分析与风险投资相涉的若干关联性问题,对风险资本市场自身特点及运行规律进行探究,借鉴国外风险投资发展的先进经验,特别是在微观领域的先进经验,分析我国风险投资发展过程中存在的问题及原因,并在此基础上多维度地寻求适合中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需要的风险资本市场的价值定位、目标选择与发展路径。最后,提出中国资本市场新体系的构建思路和建议。 除导论(第1章)外,论述分四部分逐次展开的。其基本线索是:风险投资的宏观理论归纳(概念、内涵及运行机制)→风险投资的微观理论分析(信息不对称、双层委托代理、治理结构)→风险投资的国际比较分析→我国发展风险投资的模式选择和支持环境营造。 第一部分为风险投资的基础理论部分。第2章,风险投资的定义和内在属性。首先通过回顾和梳理中外学者和有关组织对风险投资的定义,从投资体系的角度给出自己的表述,即风险投资是一种支持创业的投资制度,通过对具有高成长性的新兴企业进行权益性投资,并以一定的方式参与所投资的企业或项目的管理,最终通过股权的转让获取高额资本收益的一种投资方式。然后在分析风险投资与传统的产业投资异同的基础上,阐述了风险投资的内在属性和特征,指出风险投资是一种支持创建企业的创新投资制度,不仅提供企业创立和发展的资金支持,还提供增值服务,实质上它是与创业相联系的资本经营过程,是未来大企业的培育机制。 第3章对风险投资制度生成和演进进行了分析。风险投资生成和发展是一个渐进过程,这里我把这个过程分成生成和演进两个阶段。其中,风险投资制度的生成着重论述

二、浅谈我国发展风险投资需要解决的问题(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浅谈我国发展风险投资需要解决的问题(论文提纲范文)

(1)风险投资逐名动机与上市公司治理(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绪论
    1.1 选题背景与意义
    1.2 文献综述
        1.2.1 风险投资与企业绩效
        1.2.2 风险投资与盈余管理
        1.2.3 风险投资与高管激励
        1.2.4 研究评述
    1.3 研究方法与内容
        1.3.1 研究方法
        1.3.2 研究内容
    1.4 技术路线与创新点
        1.4.1 技术路线
        1.4.2 创新点
第2章 风险投资的相关理论
    2.1 风险投资的内涵界定
        2.1.1 风险投资的定义
        2.1.2 风险投资的参与主体
        2.1.3 风险投资的组织形式
    2.2 风险投资的运作流程
        2.2.1 风险投资的资金募集
        2.2.2 风险投资的投资决策
        2.2.3 风险投资的投后管理
        2.2.4 风险投资的退出清算
    2.3 风险投资基础理论
        2.3.1 不完全契约理论
        2.3.2 双重委托代理理论
        2.3.3 信号传递理论
    2.4 风险投资对于公司治理影响假说
        2.4.1 认证假说
        2.4.2 监督假说
        2.4.3 逐名动机假说
    2.5 本章小结
第3章 风险投资对上市公司持股现状分析
    3.1 风险投资发展历程与规模
        3.1.1 风险投资发展历程
        3.1.2 风险投资发展规模
    3.2 风险投资退出现状
        3.2.1 风险投资退出总量
        3.2.2 风险投资退出分布
        3.2.3 风险投资退出收益分布
        3.2.4 风险投资IPO退出渠道
    3.3 风险投资持股现状
        3.3.1 风险投资持股上市公司水平
        3.3.2 风险投资减持时超额收益
    3.4 本章小结
第4章 风险投资逐名动机对上市公司治理影响机理分析
    4.1 博弈分析
        4.1.1 风险投资与控股股东博弈分析
        4.1.2 风险投资与经营管理者博弈分析
        4.1.3 风险投资、控股股东与经营管理者三方博弈分析
    4.2 逐名动机下风险投资对上市公司治理影响机制
        4.2.1 参与盈余管理
        4.2.2 企业高管薪酬
        4.2.3 超额管理费用
    4.3 本章小结
第5章 风险投资逐名动机对上市公司盈余管理的影响
    5.1 理论假设
    5.2 变量选取与模型构建
        5.2.1 变量选取
        5.2.2 模型构建
    5.3 样本选择与描述性统计
    5.4 实证结果与分析
    5.5 稳健性检验
    5.6 本章小结
第6章 风险投资逐名动机对上市公司高管薪酬的影响
    6.1 理论假设
    6.2 变量选取与模型构建
        6.2.1 变量选取
        6.2.2 模型构建
    6.3 样本选择与数据来源
    6.4 实证结果与分析
        6.4.1 风险投资与上市公司高管薪酬水平
        6.4.2 风险投资与上市公司高管薪酬敏感性
    6.5 稳健性检验
    6.6 本章小结
第7章 风险投资逐名动机对超额管理费用的影响
    7.1 理论假设
    7.2 变量选取与模型构建
        7.2.1 变量选取
        7.2.2 模型构建
    7.3 样本选择与数据来源
    7.4 实证结果与分析
    7.5 稳健性检验
    7.6 本章小结
第8章 政策建议
    8.1 规范发展风险投资产业
        8.1.1 促进风险投资资金来源多元化
        8.1.2 优化风险投资机构组织结构
    8.2 营造良好市场发展条件
        8.2.1 加强对风险投资机构的监管
        8.2.2 完善市场的上市制度
结论
参考文献
致谢
附录A 博士期间的主要科研经历与成果

(2)我国多层次资本市场对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的支撑作用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研究背景及意义
        1.1.1 研究背景
        1.1.2 研究意义
    1.2 研究问题的提出
    1.3 研究内容和方法
        1.3.1 研究内容与结构安排
        1.3.2 研究方法
    1.4 本文的创新点
第二章 理论基础与文献综述
    2.1 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的理论基础
        2.1.1 战略性新兴产业的内涵特征
        2.1.2 新兴产业发展的理论基础
        2.1.3 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相关研究概述
    2.2 资本市场对产业发展的促进作用研究
        2.2.1 资本市场的界定与基础理论概述
        2.2.2 不同类型资本市场对产业发展的作用研究
    2.3 多层次资本市场促进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的研究
        2.3.1 国外有关资本市场促进新兴产业发展的理论概述
        2.3.2 国内学界有关多层次资本市场对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的理论概述
    2.4 本章小结
第三章 资本市场促进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的理论分析
    3.1 资本积累对产业发展的支撑作用
    3.2 资本市场促进产业发展的理论分析
        3.2.1 资本市场促进产业发展的理论模型
        3.2.2 资本市场对产出增长的支撑作用
        3.2.3 资本市场对技术进步的支撑作用
    3.3 多层次资本市场促进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的作用机理
        3.3.1 我国战略性新兴产业的融资模式及其特征
        3.3.2 基于生命周期理论的战略性新兴产业融资需求分析
        3.3.3 我国多层次资本市场促进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的作用机理
    3.4 本章小结
第四章 我国战略性新兴产业与资本市场发展现状
    4.1 我国战略性新兴产业的发展现状与问题
        4.1.1 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的总体态势
        4.1.2 七大战略性新兴产业的发展现状
        4.1.3 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中面临的问题与挑战
    4.2 我国资本市场体系建设日趋完善
        4.2.1 银行信贷市场
        4.2.2 多层次股票市场
        4.2.3 债券市场
        4.2.4 风险投资
    4.3 我国多层次资本市场支持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的作用分析
        4.3.1 银行信贷市场
        4.3.2 多层次股票市场
        4.3.3 债券市场
        4.3.4 风险投资
第五章 多层次资本市场促进战略性新兴产业产出增长的实证研究
    5.1 理论模型分析
    5.2 实证分析
        5.2.1 实证模型设定与变量选择
        5.2.2 数据来源与描述性统计
    5.3 实证结果分析
        5.3.1 主要回归结果分析
        5.3.2 稳健性检验
    5.4 本章小结
第六章 多层次资本市场促进战略性新兴产业技术进步的实证研究
    6.1 理论模型分析
    6.2 实证分析
        6.2.1 实证模型设定与变量选择
        6.2.2 数据来源与描述性统计
        6.2.3 主要回归结果分析
    6.3 战略性新兴产业融资渠道的惯性依赖分析
    6.4 本章小结
第七章 中小板和创业板、新三板以及风险投资促进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的实证研究
    7.1 中小板、创业板股票市场促进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的实证分析
        7.1.1 我国中小板、创业板股票市场基本情况
        7.1.2 实证模型选择、变量描述与数据统计性分析
        7.1.3 中小板和创业板股权融资对产出增长效应的实证分析
        7.1.4 中小板和创业板股权融资对技术进步的实证分析
    7.2 新三板市场发展对战略性新兴产业的支撑作用研究
        7.2.1 新三板市场的整体发展情况
        7.2.2 新三板对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的支撑作用分析
        7.2.3 战略性新兴产业转板成功的案例分析
    7.3 风险投资对战略性新兴产业融资的溢出作用研究
        7.3.1 模型说明与样本统计
        7.3.2 实证结果及分析
        7.3.3 本节结论与政策建议
    7.4 本章小结
第八章 发达国家资本市场支持新兴产业发展的经验与启示
    8.1 发达国家资本市场促进新兴产业发展的经验分析
        8.1.1 直接融资促进新兴产业发展的国际经验分析
        8.1.2 间接融资促进新兴产业发展的国际经验
    8.2 国际经验对我国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的借鉴与启示
    8.3 本章小结
第九章 研究结论、政策建议及展望
    9.1 研究结论
    9.2 政策建议
    9.3 研究不足与展望
参考文献
致谢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录用发表的学术论文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参与的科研工作与获奖情况

(3)基于交易成本理论的风险投资机理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导论
    1.1 研究背景、目的与意义
    1.2 国内外文献综述
    1.3 研究内容和研究方法
第2章 基于交易成本理论的风险投资分工体系分析
    2.1 分工在现代社会的普遍性
    2.2 风险投资分工规律
    2.3 风险投资收益模型
    2.4 分工机制与分工效率
    2.5 风险投资共生系统的分工体系
    本章小结
第3章 基于交易成本理论的风险投资融资机理
    3.1 基于交易成本理论的风险投资融资要素分析
    3.2 基于交易成本理论的风险投资融资体系结构
    3.3 基于交易成本理论的风险投资融资原理与方法
    本章小结
第4章 基于交易成本理论的风险资本投资机理
    4.1 基于交易成本理论的风险资本投资要素分析
    4.2 基于交易成本理论的风险投资体系结构
    4.3 基于交易成本理论的风险资本投资原理与方法
    本章小结
第5章 基于交易成本理论的风险投资退出机理
    5.1 基于交易成本理论的风险投资退出要素分析
    5.2 基于交易成本理论的风险投资退出体系结构
    5.3 基于交易成本理论的风险投资退出原理与方法
    本章小结
第6章 基于交易成本理论的风险投资实证研究
    6.1 风险投资微观层面实证分析
    6.2 风险投资宏观层面实证分析
    本章小结
第7章 全文总结与研究展望
    7.1 全文总结
    7.2 本文创新点
    7.3 研究展望
致谢
参考文献
附录1 攻读博士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
附录2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参与的科研项目

(4)基于双重委托—代理运作模式的我国风险投资特征及其成因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导论
    1.1 选题的背景与意义
        1.1.1 选题背景
        1.1.2 研究对象与选题意义
    1.2 我国风险投资发展历程
        1.2.1 我国风险投资萌芽阶段(1985—1991)
        1.2.2 我国风险投资试水阶段(1992—1997)
        1.2.3 我国风险投资初步发展(1998—2000)
        1.2.4 我国风险投资调整阶段(2001—2004)
        1.2.5 我国风险投资快速发展阶段(2005—)
    1.3 研究思路和研究特色
        1.3.1 研究思路
        1.3.2 研究特色
第二章 风险投资研究综述
    2.1 风险投资概念与基本特征
        2.1.1 风险投资的概念
        2.1.2 风险投资相关概念对比
        2.1.3 风险投资的基本特征
    2.2 风险投资特征相关研究
        2.2.1 风险投资阶段划分
        2.2.2 风险投资筹资特征研究
        2.2.3 风险投资投资特征研究
        2.2.4 风险投资后管理特征研究
        2.2.5 风险投资退出特征研究
    2.3 国内外风险投资特征研究评述
第三章 风险投资双重委托—代理运作模式
    3.1 风险投资单重委托—代理运作模式
        3.1.1 风险投资中的信息不对称
        3.1.2 风险投资中的逆向选择
        3.1.3 风险投资中的道德风险
    3.2 风险投资主体间多重关系
        3.2.1 效率中介—风险投资机构
        3.2.2 风险投资主体间生产合作关系
        3.2.3 风险投资主体间利益背离关系
    3.3 风险投资双重委托—代理运作模式
        3.3.1 风险投资中的双重委托—代理
        3.3.2 风险投资双重委托—代理的类型
        3.3.3 风险投资逆向选择解决机制
        3.3.4 风险投资道德风险解决机制
    3.4 风险投资双重委托—代理契约关系安排
        3.4.1 风险投资者—风险投资机构契约关系安排
        3.4.2 风险投资机构—风险企业契约关系安排
    3.5 双重委托—代理运作模式与风险投资特征
    本章小结
第四章 我国风险投资总体特征检验
    4.1 风险投资过程描述与阶段划分
        4.1.1 风险投资过程描述
        4.1.2 风险投资全过程
    4.2 我国风险投资筹资阶段特征
        4.2.1 我国风险资本来源特征
        4.2.2 我国风险投资机构组织形式特征
    4.3 我国风险投资投资阶段特征
        4.3.1 风险投资行业选择特征
        4.3.2 风险投资地域选择特征
        4.3.3 风险投资阶段选择特征
    4.4 我国风险投资管理阶段特征
        4.4.1 我国风险投资监控特征
        4.4.2 我国风险投资增值服务特征
    4.5 我国风险投资退出阶段特征
    本章小结
第五章 我国风险企业IPO 特征检验
    5.1 相关研究回顾
    5.2 样本选择与样本特征
        5.2.1 样本选择
        5.2.2 样本描述
    5.3 实证方法
        5.3.1 样本筛选
        5.3.2 检验工具
    5.4 上市发行检验
        5.4.1 “认证”功能检验
        5.4.2 IPO 抑价及超额收益检验
        5.4.3 IPO 时机检验
        5.4.4 “IPO 效应”检验
    5.5 基于创业板数据的实证检验
    5.6 检验结论
    本章小结
第六章 我国风险企业成长特征检验
    6.1 相关研究回顾
    6.2 样本和指标选取
    6.3 风险企业成长性检检
        6.3.1 检验模型
        6.3.2 检验结果
    6.4 风险投资特性检验
        6.4.1 检验模型
        6.4.2 检验结果
    6.5 检验结论
    本章小结
第七章 风险投资特征成因分析
    7.1 第一重委托-代理关系与风险投资特征
        7.1.1 风险投资机构组织形式选择与效率比较
        7.1.2 风险投资者对风险投资家的激励与监管机制
        7.1.3 第一重委托—代理关系与我国风险投资特征
    7.2 第二重委托-代理关系与风险投资特征
        7.2.1 风险企业家约束与激励机制
        7.2.2 风险投资后监控与增值服务
        7.2.3 风险资本退出机制
        7.2.4 第二重委托—代理关系与我国风险投资特征
    7.3 支持环境与风险投资特征
        7.3.1 法制环境与风险投资特征
        7.3.2 税收环境与风险投资特征
        7.3.3 中介环境与风险投资特征
        7.3.4 人才环境与风险投资特征
        7.3.5 支持环境与我国风险投资特征
    本章小结
第八章 加快我国风险投资发展的政策建议
    8.1 设立政府引导基金,培育多元化投资主体
    8.2 发展风险资本市场,拓宽我国风险资本退出渠道
    8.3 改善我国风险投资发展的支持环境
    本章小结
第九章 总结
    9.1 研究结论
    9.2 不足与展望
附表
参考文献
博士在读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
博士在读期间参与的科研项目
致谢

(5)风险投资与中小企业技术创新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1 绪论
    1.1 研究背景
        1.1.1 新经济的挑战
        1.1.2 技术创新的深刻影响
        1.1.3 科技型中小企业成长亟待风险投资的支持
    1.2 问题及研究意义
        1.2.1 问题的提出
        1.2.2 本文研究的意义
    1.3 研究现状
        1.3.1 风险投资领域的相关研究
        1.3.2 技术创新领域的相关研究
        1.3.3 风险投资与技术创新之间的关联研究
    1.4 研究现状分析
    1.5 本文主要研究内容与结构
        1.5.1 本文的主要研究内容
        1.5.2 本文的结构
2 中小企业及其技术创新
    2.1 中小企业的概念
        2.1.1 中小企业的界定
        2.1.2 中小企业的特征
        2.1.3 中小企业的地位和作用
    2.2 企业技术创新分析
        2.2.1 技术创新及其特征
        2.2.2 技术创新能力及动力
    2.3 中小企业技术创新
        2.3.1 中小企业技术创新特征
        2.3.2 中小企业技术创新的优势和劣势
    2.4 我国中小企业的基本概况
        2.4.1 中小企业发展概述
        2.4.2 中小企业发展及技术创新存在的主要问题
        2.4.3 中小企业技术创新的优势和机遇
    2.5 小结
3 风险投资相关概念及理论
    3.1 风险投资的含义
    3.2 风险投资的特征及风险种类
        3.2.1 风险投资的特征
        3.2.2 风险投资的风险种类
    3.3 风险投资三要素分析
        3.3.1 风险资本
        3.3.2 风险企业
        3.3.3 风险投资主体
        3.3.4 “三位一体”的风险投资治理机制
    3.4 风险投资运作过程
        3.4.1 项目筛选与投资决策
        3.4.2 经营管理投资项目
        3.4.3 风险资本退出
    3.5 风险投资的运作环境
        3.5.1 政策、法规环境
        3.5.2 人才环境
        3.5.3 资本市场环境
        3.5.4 科学技术环境
        3.5.5 社会文化环境
    3.6 国内风险投资概述
        3.6.1 我国风险投资业发展历程
        3.6.2 我国风险投资业存在的问题
    3.7 小结
4 风险投资与中小企业技术创新的关联分析
    4.1 静态分析
        4.1.1 宏观分析—经济增长视角
        4.1.2 中观分析—网络结构和创新体系
        4.1.3 微观分析—风险收益的分摊
    4.2 动态分析
        4.2.1 技术创新的周期性与动态特征
        4.2.2 风险投资的阶段性
    4.3 技术创新网络与风险投资网络的协同及动态演化
        4.3.1 技术创新网络与风险投资网络的协同
        4.3.2 技术创新网络与风险投资网络的动态演化
    4.4 我国风险投资与中小企业创新关系的现状
        4.4.1 风险投资发展潜力较大,现实供给不足
        4.4.2 风险投资需求旺盛、潜在需求巨大
        4.4.3 我国风险投资与中小企业技术创新关联有待加强
    4.5 小结
5 风险资本需求及风险投资在中小企业创新过程中的作用
    5.1 中小企业技术创新的风险资本需求分析
        5.1.1 企业技术创新路径
        5.1.2 中小企业技术创新的风险资本需求特征
        5.1.3 中小企业技术创新的投资风险
    5.2 商业银行贷款与中小企业信贷缺口
        5.2.1 中小企业的融资渠道
        5.2.2 商业银行贷款与中小企业融资
        5.2.3 中小企业的信贷缺口
    5.3 风险投资在中小企业技术创新过程中的作用
        5.3.1 应对信息不对称的作用机制
        5.3.2 对中小创业企业技术创新能力的培育功能
        5.3.3 对高新技术领域投资的倾向
    5.4 小结
6 中小企业技术创新网络的构建策略研究
    6.1 中小企业技术创新网络的目标和任务
        6.1.1 中小企业技术创新网络的主要目标
        6.1.2 中小企业技术创新网络的重点任务
    6.2 中小企业技术创新网络的构成要素
        6.2.1 技术要素
        6.2.2 人力资源要素
        6.2.3 产业基础要素
        6.2.4 资本市场要素
        6.2.5 社会化服务体系要素
        6.2.6 政策与制度要素
        6.2.7 文化环境要素
    6.3 构建中小企业技术创新网络的主要措施
        6.3.1 加强制度创新
        6.3.2 建立官产研(学)合作机制
        6.3.3 完善对中小企业的服务
        6.3.4 发展中介机构
        6.3.5 鼓励中小企业技术创新
        6.3.6 构建有利于中小企业创新的文化环境
    6.4 加强技术创新网络要素间的内在联系与互动
        6.4.1 健全有利于技术创新的制度和政策体系
        6.4.2 重视知识基础建设
        6.4.3 促进企业与企业之间的联系
        6.4.4 加强企业与公共研究机构之间的合作
        6.4.5 理顺创新组织之间的联系
    6.5 小结
7 中小企业风险投资网络的构建策略研究
    7.1 构建风险投资网络的现实意义
        7.1.1 从宏观角度看构建国内风险投资网络的现实意义
        7.1.2 从微观角度看构建国内风险投资网络的现实意义
    7.2 构建风险投资网络的总体要求
        7.2.1 构建风险投资网络的基本原则
        7.2.2 构建风险投资网络的基本框架
    7.3 风险投资网络构建对策
        7.3.1 建立健全风险投资法规体系
        7.3.2 采用“民办官助”的风险投资发展模式
        7.3.3 建立多样化的筹资渠道
        7.3.4 组建各种类型的风险投资主体
        7.3.5 国内中小企业实践探讨
        7.3.6 风险投资退出所需的市场环境建设
        7.3.7 积极培育中介机构
        7.3.8 充分发挥政府的积极作用
    7.4 构建风险投资网络的保证措施
        7.4.1 大力培养复合型人才
        7.4.2 加快国家创新体系的建设步伐
        7.4.3 建立发达的信息网络
        7.4.4 建立风险投资保险机制
        7.4.5 培育有利于风险投资业发展的文化环境
    7.5 小结
8 结论与展望
    8.1 研究结论
    8.2 研究展望
创新点摘要
参考文献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发表学术论文情况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参加的科研项目
致谢

(6)风险投资中的委托代理问题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问题提出和研究意义
        1.1.1 问题的提出
        1.1.2 研究的必要性
        1.1.3 研究的意义
    1.2 国内外研究综述
        1.2.1 投资者与风险投资家之间的委托代理关系研究现状
        1.2.2 风险投资家与风险企业家之间的委托代理关系研究现状
        1.2.3 国内外研究的综合述评
    1.3 论文的基本思路与结构安排
        1.3.1 论文的基本思路
        1.3.2 论文的结构安排
    1.4 论文研究的基本方法
        1.4.1 实证分析与规范分析相结合
        1.4.2 动态分析与静态分析相结合
        1.4.3 微观分析与宏观分析相结合
    1.5 论文的主要创新点
第二章 风险投资中的双重委托代理关系及其问题
    2.1 风险投资中委托代理问题的理论基础
        2.1.1 道德风险理论
        2.1.2 逆向选择理论
    2.2 风险投资中的双重委托代理关系
        2.2.1 风险投资中的三方运作主体
        2.2.2 风险投资的运作流程
        2.2.3 风险投资中委托代理关系的形成
        2.2.4 风险投资中委托代理关系的类型
    2.3 风险投资双重委托代理关系中的问题
        2.3.1 投资者与风险投资家之间的委托代理问题
        2.3.2 风险投资家与风险企业家之间的委托代理问题
第三章 投资者与风险投资家之间的委托代理问题研究
    3.1 投资者与风险投资家之间的道德风险问题
        3.1.1 投资者与风险投资家之间的道德风险模型
        3.1.2 投资者对风险投资家的激励约束机制安排
    3.2 投资者与风险投资家之间的逆向选择问题
        3.2.1 风险投资家的信号传递
        3.2.2 投资者的信息甄别
    3.3 战略投资者与多任务风险投资家之间的委托代理问题
        3.3.1 战略投资者与风险投资家之间的委托代理
        3.3.2 战略投资者与风险投资家之间的委托代理模型
        3.3.3 风险投资家的激励报酬机制
        3.3.4 本节小结
第四章 风险投资家与风险企业家之间的委托代理问题研究
    4.1 风险投资家与风险企业家之间的道德风险问题
        4.1.1 风险投资家与风险企业家之间的道德风险模型
        4.1.2 风险投资家对风险企业家的激励约束机制安排
    4.2 风险投资家与风险企业家之间的逆向选择问题
        4.2.1 风险投资家在投资中的信息甄别模型
        4.2.2 风险企业家的多阶段动态信号传递模型
        4.2.3 风险投资家规避逆向选择的制度安排
第五章 风险投资中的双重委托代理综合模型研究
    5.1 基于持股比例的风险投资三方委托代理模型
        5.1.1 模型的基本假设
        5.1.2 三方委托代理模型
        5.1.3 对称信息下模型分析
        5.1.4 非对称信息下模型分析
    5.2 三方委托代理中风险投资家与风险企业家之间的双边激励模型
        5.2.1 基本模型描述
        5.2.2 双边激励条件下风险企业的股权结构配置
        5.2.3 关于对β_E *、β_V * 、a 的讨论
        5.2.4 本节小结
    5.3 风险投资中的双重委托代理整合模型
        5.3.1 整合模型分析
        5.3.2 影响激励的因素分析
        5.3.3 本节小结
第六章 我国风险投资中委托代理存在的主要问题
    6.1 我国风险投资的发展现状
    6.2 我国投资者与风险投资家之间委托代理的问题
        6.2.1 报酬收入与业绩的相关性不大
        6.2.2 缺乏长期激励
        6.2.3 隐性激励的不合理
        6.2.4 无法形成由声誉机制监控的经理人市场
        6.2.5 政府出资导致管理者过于谨慎
        6.2.6 出资人对管理者的软预算约束,容易产生道德风险
    6.3 我国风险投资家与风险企业家之间委托代理的问题
        6.3.1 缺少真正的风险企业
        6.3.2 “集中激励机制”的缺陷
        6.3.3 风险企业家的道德风险难以防范
        6.3.4 风险投资家提供增值服务的能力失缺
        6.3.5 投资工具的选择不科学
    6.4 我国风险投资中委托代理的宏观体系问题
        6.4.1 风险投资的中介机构服务不到位
        6.4.2 相关的法律法规缺乏
        6.4.3 风险投资的退出渠道不畅
第七章 解决我国风险投资中委托代理问题的有效途径
    7.1 拓宽风险资本筹资渠道,设计合理的产权结构和公司治理结构
        7.1.1 拓宽风险资本筹资渠道
        7.1.2 设计合理的产权结构和公司治理结构
    7.2 建立有限合伙制风险投资组织形式
        7.2.1 有限合伙制激励约束机制的优势
        7.2.2 积极创造条件,促进有限合伙制在我国风险投资领域的发展
    7.3 控制风险投资家与风险企业家之间逆向选择的对策
        7.3.1 风险投资机构应建立科学的项目评估体系
        7.3.2 风险投资机构应建设充分的项目信息网络
        7.3.3 风险投资机构应选取专业化的投资策略
    7.4 控制风险投资家与风险企业家之间道德风险的对策
        7.4.1 明晰并改善风险企业的产权结构
        7.4.2 加强风险投资家对剩余控制权的控制
        7.4.3 赋予风险企业家相应的剩余索取权
    7.5 启迪与思考:成功案例分析
        7.5.1 案例分析
        7.5.2 从IDG 的运作模式上,我们不难得出以下几点启示
        7.5.3 结论
第八章 解决我国风险投资中委托代理问题的宏观对策建议
    8.1 营造社会文化环境
        8.1.1 良好的社会政治经济环境
        8.1.2 开放的社会文化环境
        8.1.3 公平公正的竞争环境
    8.2 实施相应的扶持政策
        8.2.1 财政资金支持政策
        8.2.2 税收优惠政策
        8.2.3 信贷担保政策
        8.2.4 政府采购政策
        8.2.5 开辟试点区, 积极稳妥地推进风险投资主体建设
    8.3 建立健全法律法规体系
        8.3.1 尽快制定风险投资综合法规
        8.3.2 进一步完善知识产权法规体系
        8.3.3 健全公司法规体系
        8.3.4 重视金融法规建设
    8.4 大力培养风险投资人才
        8.4.1 切实落实科教兴国战略, 加快高素质人才培养
        8.4.2 合理组合,调整人才结构
        8.4.3 加大人才引进力度,为留学生回国创业创造良好环境
        8.4.4 出台相关配套政策,建立人才合理流动机制
    8.5 加快建立中介服务体系
        8.5.1 建立高效的情报信息网络
        8.5.2 完善社会中介机构体系
        8.5.3 加强监管, 规范社会中介机构的行为
全文总结
    一、研究回顾
    二、主要结论
    三、努力方向
参考文献
致谢
作者简介

(7)我国风险投资发展障碍与对策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导论
第一章 风险投资概述
    第一节 风险投资的发展演化
        一、风险投资是资本发展演化的产物
        二、风险投资是金融市场及金融制度发展演化的产物
        三、风险投资是企业创业及成长方式发展变化的产物
    第二节 风险投资释义
        一、经济合作与发展组织(OECD)对风险投资的解释
        二、欧洲风险投资协会(EVCA)对风险投资的定义
        三、美国有关组织对风险投资的定义
        四、英国学者对风险投资的定义
        五、我国有关组织及学者对风险投资的定义
    第三节 风险投资的基本特征
        一、高风险
        二、高回报
        三、高投资
        四、专业化程度高
        五、买方金融投资
        六、公司主导性
        七、投入领域的前沿性
    第四节 风险投资的相关效应
        一、整合资源效应
        二、公司治理和融资模式的互动效应
        三、科技成果的转化效应
        四、风险投资的就业效应
第二章 风险投资发展面临的主要障碍
    第一节 风险投资的入口障碍
    第二节 风险投资的运作障碍
        一、风险投资公司的管理水平不高
        二、缺少具有发展前景的风险投资企业,风险投资项目选择难
        三、风险投资企业的管理需要规范
    第三节 风险投资发展环境障碍
    第四节 风险投资的企业制度障碍
    第五节 风险投资的退出障碍
第三章 大力培育风险投资主体
    第一节 风险投资参与主体
        一、风险投资供给主体
        二、风险投资机构
        三、风险投资资金需求主体
        四、中介服务机构
    第二节 风险投资的资金来源分析
        一、国外风险投资的资金来源渠道
        二、我国风险投资资金来源渠道相对单一
    第三节 风险投资的投入策略
        一、渐进投入策略
        二、组合投资策略
        三、联合群体投资策略
        四、企业家式融资策略
    第四节 建立风险投资投入供给体系
        一、逐步建立和完善信用体系
        二、采取相应对策,降低投资风险
        三、把上市公司作为风险投资的主要供给主体
        四、证券公司参与风险投资
        五、利用外资参与风险投资
        六、允许养老基金、保险公司和商业银行适度参与风险投资
第四章 科学选择风险投资项目
    第一节 投资项目的产生与选择
        一、确定合理投资规模
        二、确定选择标准—技术与市场
        三、确定最佳区位
        四、选择项目不同阶段
        五、考察创业者的素质
        六、分析公司管理能力
        七、选择投资重点
    第二节 风险投资决策依据与项目选择策略
        一、风险投资决策依据
        二、风险投资项目选择策略
    第三节 风险投资项目评估
        一、风险投资项目评估的内容
        二、评估方法
        三、常用的评估指标体系
        四、考察风险企业的生存力
第五章 加强风险投资经营管理
    第一节 风险投资的监控与激励
        一、投资方对风险投资家的制约
        二、风险投资家对风险企业的监控
    第二节 风险投资的风险控制方法
        一、严格执行业务计划书
        二、分段投资
        三、组合投资
        四、联合投资
        五、多阶段投资
        六、追加募资
        七、高贴现率
        八、合同制约
        九、股份和优先股的转换价格的调整
        十、管理咨询
    第三节 风险投资的人力资源管理策略
        一、人力资源管理是风险投资管理的核心内容
        二、人力资源管理的方法
        三、人力资源管理的几个问题
    第四节 风险投资的管理艺术
        一、风险投资的风险管理
        二、风险投资的高速管理
        三、风险投资的高能管理
第六章 营造良好的风险投资发展环境
    第一节 政府角色的经济学释义
        一、市场与政府
        二、风险投资发展的政府作用
    第二节 政府作用的国际对比分析
        一、美国政府的风险投资发展策略
        二、日本政府风险投资发展策略
        三、以色列政府风险投资发展策略
    第三节 我国政府在风险投资发展中的策略
        一、创造良好的风险投资政策环境
        二、建立与完善风险投资的法律体系
        三、扮演高新技术企业孵化器的“角色”
        四、建立风险投资的补偿与激励机制
        五、营造风险投资的良好运行环境
        六、充分调动风险投资积极性
        七、加快风险资本市场中介机构建设
第七章 建立高效率的风险投资企业制度
    第一节 制度理论的引入
        一、制度的涵义
        二、制度变迁的需求/供给分析框架
        三、制度变迁的原则
        四、制度变迁的方式
    第二节 风险投资企业制度的类型与比较
        一、公司制风险投资
        二、合伙制风险投资
        三、信托制风险投资
    第三节 不同制度类型的风险投资运行效率
        一、有限合伙制风险投资的运行效率
        二、公司制风险投资的运行效率
        三、信托制风险投资的运行效率
    第四节 发展以有限合伙制为主流模式的制度策略
        一、有限合伙制公司的治理机制分析
        二、大力支持信托风险投资基金的发展
        三、取消合伙企业双重纳税问题
        四、加快国有风险投资公司的改革步伐
第八章 健全风险投资退出机制
    第一节 风险投资退出机制的主要功能
        一、风险投资寻求退出的原因
        二、风险投资退出机制的功能
    第二节 风险投资的主要退出渠道
        一、公开上市(IPO)
        二、技术产权交易市场
        三、买壳上市
        四、收购与兼并
        五、其他退出渠道
        六、几种常见的退出渠道的比较
    第三节 境外创业板市场的成功经验与失败教训
        一、境外创业板市场的成功实践
        二、世界各国发展创业板市场的失败案例
        三、经验和教训
    第四节 我国风险投资退出的主渠道——创业板市场
        一、我国设立创业板市场的必要性分析
        二、建立我国的创业板市场的可行性分析
        三、我国创业板市场的早期尝试
        四、建立我国创业板市场的设想
        五、创业板市场起步——中小企业板
参考文献
后记
东北财经大学研究生学位论文原创性声明
东北财经大学研究生学位论文使用授权书

(8)当代中国风险投资思想演变(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导论
    第一节 研究背景和问题的提出
    第二节 国内外研究文献综述
        一、国外风险投资研究
        二、国内风险投资研究
    第三节 研究方法、创新之处和结构安排
        一、研究方法
        二、本文创新之处
        三、本文结构安排
第二章 风险投资一般理论与我国风险投资发展的现状
    第一节 风险投资一般理论
        一、风险投资的内涵
        二、风险投资运行过程
        三、风险投资主要特点
    第二节 我国风险投资发展的现状
        一、风险投资机构分析
        二、风险资本分析
        三、风险资本投资分析
        四、风险资本的退出
        五、结论
    本章小结
第三章 风险投资概念的引入和风险投资研究的兴起(1984-2000)
    第一节 风险投资概念的引入(1984-1996)
        一、以促进高新技术产业发展为目的
        二、信贷成为风险投资主要的实现方式
        三、政府直接成为运作主体
    第二节 风险投资研究的兴起(1997-2000)
        一、国外风险投资模式借鉴
        二、发展风险投资讨论的兴起
        三、风险投资体制及发展战略思想
        四、风险投资微观运行机制思想
    本章小结
第四章 风险投资思想的深入发展(2000-2004)
    第一节 风险投资体制建设反思
        一、风险投资运作机理思想
        二、风险投资体制建设思想
        三、风险投资发展战略思想的新发展
    第二节 风险投资契约思想
        一、契约理论
        二、风险投资机构契约思想
        三、风险企业契约思想
        四、风险投资机构和风险企业契约安排互动思想
        五、风险投资家和风险企业家契约思想
    第三节 风险投资退出思想
        一、风险投资退出时机思想
        二、促进风险投资顺利退出的思潮
        三、风险投资退出方式选择思想
        四、风险资本退出的经济解释
    第四节 风险投资决策思想
        一、期权决策思想
        二、模糊决策思想
        三、风险投资项目组合决策思想
    第五节 风险投资风险控制思想
        一、定性分析、定量管理思想
        二、主动控制风险思想
    本章小结
第五章 风险资本市场思想专题
    第一节 风险资本市场一般理论
        一、风险资本市场分类思想
        二、风险资本市场特征
    第二节 风险资本市场的经济解释
        一、连接风险资本供求论
        二、完善风险投资体制论
        三、优化企业资本结构论
        四、风险投资网络论
    第三节 创业板发展战略思想
        一、创业板建设的酝酿和筹备
        二、开设创业板思想
        三、创业板市场发展战略思想
    第四节 创业板制度建设思想
        一、发行上市制度建设思想
        二、交易制度建设思想
        三、监管制度建设思想
        四、退市制度建设思想
    本章小结
结束语
主要参考文献
致谢
论文独创性声明
论文使用授权声明

(9)西部地区中小企业发展的法律保障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第一章 中小企业理论概述
    一、中小企业的界定
    二、中小企业的基本特征
    三、中小企业存在和发展的原因
    四、中小企业的地位和作用
第二章 国外扶持中小企业发展的法律政策借鉴
    一、国外中小企业的立法模式和特点
    二、国外扶持中小企业发展的主要政策法律措施
    三、借鉴国际经验,建立和完善中国的中小企业法律保障体系
第三章 西部地区中小企业发展状况
    一、西部地区中小企业发展的现状及特点
    二、西部中小企业发展过程中存在的突出问题
    三、促进西部中小企业发展的对策研究
    四、构建西部地区中小企业发展的法律保障体系
第四章 西部地区中小企业设立的法律制度研究
    一、企业设立法制概述
    二、西部地区中小企业设立的一般条件和基本程序
    三、西部各种类型中小企业设立的主要法律依据
    四、完善西部地区中小企业设立的法律制度
第五章 西部地区中小企业法人治理结构研究
    一、现代企业法人治理结构概述
    二、我国法人治理结构及其相关法律规定
    三、西部地区中小企业法人治理结构问题及对策
第六章 西部地区中小企业信用担保的法律制度研究
    一、信用担保的法制概述
    二、中小企业信用担保体系的国际经验借鉴
    三、我国建立中小企业信用担保体系的探索
    四、健全西部中小企业信用担保的法律保障体系
第七章 西部中小企业利用风险投资的法律问题研究
    一、风险投资概述
    二、风险投资对中小企业发展的国际经验
    三、我国风险投资业发展探析
    四、构筑西部地区风险投资发展的良好外部环境
第八章 西部中小企业利用二板市场的法律问题研究
    一、“二板市场”的产生及其交易机制
    二、“二板市场”的共性特征
    三、“二板市场”是高科技企业的“孵化器”
    四、我国“创业板”市场创立探析
    五、构建我国及西部中小企业利用“二板市场”的法律制度
第九章 西部地区中小企业技术创新的法律保障
    一、技术创新与中小企业发展
    二、主要国家和地区支持中小企业技术创新的法律政策
    三、西部地区中小企业技术创新现状与问题
    四、健全西部地区中小企业技术创新的政策法律体系
第十章 西部地区中小企业利用外资的法律保障
    一、加入WTO为西部地区中小企业带来的机遇和挑战
    二、西部地区中小企业利用外资的现状及问题。
    三、西部地区中小企业利用外资的现行政策法规体系
    四、完善西部中小企业吸引外资法律制度的对策建议
第十一章 西部地区中小企业国际化的法律保障
    一、西部地区中小企业国际化经营的可能性与必然性
    二、扶持中小企业国际化经营的国际经验借鉴
    三、西部中小企业国际化经营面临的主要问题
    四、构建西部中小企业国际化经营政策法律保障体系
参考文献

(10)风险投资理论与中国应用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提要
英文提要
第1章 导论
    1.1 选题背景与研究意义
    1.2 国内外关于风险投资研究综述
    1.3 研究方法与框架结构
    1.4 本文的主要创新点
第2章 风险投资的理论层次阐释
    2.1 风险投资及内在属性
    2.2 风险投资的功能
    2.3 风险投资的运行机理
第3章 风险投资制度生成与演进分析
    3.1 风险投资制度产生的理论分析
    3.2 风险投资制度演进的历史考察
第4章 风险投资中信息不对称问题分析
    4.1 风险投资中的信息不对称的生成
    4.2 风险投资中“逆向选择”和“道德风险”问题的产生
    4.3 风险投资中信息不对称问题的解决方法
第5章 风险投资的组织形式及治理结构分析
    5.1 风险投资组织制度的演变
    5.2 风险投资机构公司制与有限合伙制的比较
    5.3 风险投资组织的治理结构分析
    5.4 风险企业的治理结构
第6章 风险投资的退出机制:功能、模式及比较
    6.1 风险投资退出机制的功能分析
    6.2 风险投资的退出方式
    6.3 首次公开发行(IPO)与企业并购比较
    6.4 首次公开发行、资本市场模式与风险投资的发展
第7章 风险投资的国际比较与经验借鉴
    7.1 国际风险投资发展模式
    7.2 风险投资的国际比较
    7.3 共性与启示
第8章 我国风险投资的发展历程与现状分析
    8.1 我国风险投资发展历程回顾
    8.2 我国风险投资发展的现状分析
    8.3 我国风险投资机构的投资情况分析
    8.4 当前我国风险投资发展中存在的问题及原因分析
第9章 我国风险投资发展目标模式探讨
    9.1 我国风险投资运作主体的培育与发展模式
    9.2 风险投资内在机制的模式建构
    9.3 风险投资退出机制的构建
第10章 我国风险投资发展的支持环境分析
    10.1 风险投资的政策环境分析
    10.2 风险投资的产权制度环境分析
    10.3 风险投资的法制环境分析
    10.4 风险投资的产业化基础与企业制度环境分析
    10.5 发展风险投资的人才环境分析
    10.6 风险投资发展的社会文化环境分析
参考文献
后记

四、浅谈我国发展风险投资需要解决的问题(论文参考文献)

  • [1]风险投资逐名动机与上市公司治理[D]. 孙杨斌. 湖南大学, 2018(06)
  • [2]我国多层次资本市场对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的支撑作用研究[D]. 姜永玲. 上海交通大学, 2016(03)
  • [3]基于交易成本理论的风险投资机理研究[D]. 张斌. 武汉理工大学, 2011(12)
  • [4]基于双重委托—代理运作模式的我国风险投资特征及其成因研究[D]. 郑庆伟. 华侨大学, 2011(03)
  • [5]风险投资与中小企业技术创新研究[D]. 张景安. 大连理工大学, 2007(02)
  • [6]风险投资中的委托代理问题研究[D]. 王君萍. 西北农林科技大学, 2006(05)
  • [7]我国风险投资发展障碍与对策研究[D]. 惠恩才. 东北财经大学, 2005(02)
  • [8]当代中国风险投资思想演变[D]. 郑卫峰. 复旦大学, 2005(07)
  • [9]西部地区中小企业发展的法律保障研究[D]. 田东霞. 中央民族大学, 2005(04)
  • [10]风险投资理论与中国应用研究[D]. 尹福生. 武汉大学, 2004(11)

标签:;  ;  ;  ;  ;  

浅谈我国风险投资发展需要解决的问题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