冻伤包衣剂的制备工艺研究

冻伤包衣剂的制备工艺研究

一、冻疮涂膜剂的制备工艺研究(论文文献综述)

李丽[1](2018)在《矿物源农药对苹果树腐烂病的防效评价及制剂制备》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为筛选出对苹果树腐烂病菌菌丝生长抑制作用效果较好以及对离体枝条的保护作用较强的矿物源药剂,以期获得具有良好防效、对环境友好的矿物源药剂,进一步为生产中防治苹果树腐烂病提供一定的理论依据,本试验将苹果树腐烂病作为防治对象,以7种矿物源农药为试验对象,采用菌丝生长速率法、涂布平板法以及离体枝条烫伤接种法对矿物源药剂进行了进行了药剂筛选、药剂致病机理、以及制剂加工工艺优化与涂抹剂制备等方面的研究。所取得的研究结果如下:1.防治苹果树腐烂病菌的矿物源药剂药剂筛选及机理研究采用菌丝生长速率法对7种矿物源农药进行初筛选结果表明,7种矿物源农药中,除了腐殖酸砷和腐殖酸对苹果树腐烂病的抑菌率小于80%,77%氢氧化铜、77%波尔多液、77%硫酸铜钙、86.2%氧化亚铜和腐植酸钠5种矿物源农药的抑菌率均高于80%。表明这5种药剂对苹果树腐烂病都有相对的抑制作用。菌落生长影响结果表明:不同浓度5种矿物源农药对该病菌菌落生长均具有显着的抑制作用,其中腐植酸钠对该病菌菌落生长的抑制率最高,EC50为2.60μg/mL,其次为氢氧化铜和氧化亚铜,EC50分别为71.15和77.40μg/mL硫酸铜钙次之,EC50为95.73μg/mL波尔多液效果最差,EC50为159.60μg/mL;腐殖酸钠使该病菌的菌丝变细、扭曲,畸形发育,甚至死亡;采用涂布法对分生孢子的萌发进行测定结果表明:5种矿物源农药对该病菌分生孢子的萌发均具有显着的抑制作用,以腐殖酸钠对孢子萌发的抑制效果最好,EC50为1.38μg/mL,其次为氢氧化铜和氧化亚铜,EC50分别为69.67和65.48μg/mL硫酸铜钙次之,EC50为102.98μg/mL波尔多液效果最差,EC50为145.41μg/mL;同时,随着不同药剂浓度的升高,其抑菌活性均呈逐渐增加趋势。而且孢子的形态以及数量也具有一定的影响,腐殖酸钠、氧化亚铜以及氢氧化铜的致畸作用均很强。硫酸铜钙和波尔多液对该病菌的分生孢子的致畸作用比较弱,没有特别明显的畸形现象。采用烫伤法对离体枝条防效测定结果表明,5种矿物源农药中用腐殖酸钠药剂处理过的枝条病疤面积最小,对该病的防效最佳,为86.83%。因此,腐殖酸钠可以作为用来防治该病的最佳矿物源农药。2.涂抹剂制剂加工工艺优化助剂筛选的试验数据分析结果表明:对腐植酸钠矿物源制剂的最佳助剂条件采用响应面法进行了优化,得其最佳配比为:100 mL0.5%腐殖酸钠溶液中添加表面活性剂十二烷基磺酸钠为175mg、防腐剂苯甲酸钠为133 mg、紫外保护剂抗坏血酸为49 mg时抑菌率最大,为89.75%。载体的筛选数据分析结果表明:其中硅藻土和有机膨润土对腐殖酸钠抑制该病菌具有较大的促进作用,海藻酸钠也有一定的促进作用,但促进作用略低于硅藻土和有机膨润土,而羟甲基纤维素钠对腐殖酸钠抑制苹果树腐烂病菌的生长具有一定的抑制作用。但以有机膨润土和硅藻土作为载体时容易分层,以海藻酸钠为载体时则无沉淀无分层现象发生,因此确定海藻酸钠为腐殖酸钠的最佳载体。最佳的温度条件是28℃;最佳的光照为12h的光暗交替。3.涂抹剂质量标准检测与防效评价研制获得的腐殖酸钠涂抹剂各质量控制指标基本符合国家规定,腐殖酸钠涂抹剂直观分析表明海藻酸钠的成膜性与其他载体的成膜性相比较具有较好的作用,符合涂抹剂质量控制。该涂抹剂的成分为含有5%的腐殖酸钠、0.25%表面活性剂十二烷基磺酸钠、0.19%防腐剂苯甲酸钠、0.7%紫外保护剂抗坏血酸、8%海藻酸钠以及6%丙三醇。涂抹剂在温度为(54±2)℃和温度为-15℃的条件下,贮藏14 d后均不分层且其防效与原来的药液没有明显的变化,腐殖酸钠涂抹剂对侵染该病菌的苹果树的离体枝条的最高防效为86.90%。

李瑜[2](2018)在《金创喷膜剂对大鼠早期压力性损伤的HFSCs和炎症反应的影响研究》文中研究说明目的:压力性损伤的高发率及难治性一直是困扰临床医务工作者的难题,严重者甚至危及生命[2]。被列为全球对患者造成严重伤害的五大最常见问题之一,给患者家属带来巨大的痛苦及经济负担。目前临床尚无治疗压力性损伤的理想用药。西医治疗普遍费用较高、难操作,传统中药组方龟板散由龟板配伍黄连、红粉和冰片组成,化腐解毒、活血止痛,用于诸疮溃烂,疮门不敛等症,效果良好,但外用散剂吸收慢,易诱发肉芽肿样病变,且中药普遍组方复杂,机理不明确。因此临床亟待开发一种成分简单、使用便捷、机理明确的外用中药新型制剂。喷膜剂为现代新型中药制剂,喷洒成膜,可以延长药物时间,隔离杀菌,符合压力性损伤的湿性愈合原理。本研究拟借鉴龟板散的组方,进行有效组分配伍、剂型改良及机理探讨。本研究在课题前期研究的基础上,结合组方的有效成分及药理作用选取龟板、黄连、冰片的有效成分单体S8、小檗碱(berberine,以下简称B)、右旋龙脑制成金创喷膜剂(S8+Ber,以下简称SB),应用于早期大鼠压力性损伤模型,观察疗效。促进细胞增殖及抑制炎症反应是修复皮肤损伤的关键,已知毛囊干细胞(HFSCs)是皮肤修复中重要的干细胞来源,因此本研究拟从HFSCs信号通路及炎性介质角度探讨其作用机理,为中药在临床压力性损伤治疗的应用及新药开发打下基础。方法:取Sprague-Dawley(SD)雄性大鼠,采用磁铁压迫法及缺血-再灌注来构建大鼠早期压力性损伤模型;造模后的SD大鼠于术后1d开始给予皮下注射5-溴脱氧尿嘧啶核苷(5-bromo-2-deoxyuridine,Brd U),以50mg/kg剂量,连续注射7d。1.预实验确定金创喷膜剂(SB)各成分的最佳浓度,采用单因素设计及正交试验进行成膜材料筛选,优化处方工艺。2.采用PH值、成膜时间、溶膜试验、稳定性试验等对金创喷膜剂进行质量检测。3.实验分组及用药:将造模后的大鼠分为正常组、模型组、金创喷膜剂(SB)组、十四酸甾醇酯(S8)组、小檗碱(B)组、阳性对照组、溶媒组。正常组不做处理,模型组给予生理盐水,金创喷膜剂组给予金创喷膜剂,阳性对照组给予3M喷雾剂,溶媒组给予溶剂,每次1喷,每日两次(Bid),早上8点,晚上8点,观察各组大鼠创面愈合情况,采用国际通用PUSH计分表,从创面大小、创面情况、总有效率、费用、愈合时间等方面对各组创面修复进行评分,病理切片观察皮肤创面修复情况,对各组用药疗效进行评价。4.采用Western-blot、实时定量聚合酶链锁反应(Quantitative real time polymerase chain reaction,q RT-PCR)技术、免疫荧光检测各组大鼠皮肤创面组织修复过程中的Wnt/β-catenin信号通路的相关蛋白及m RNA表达情况;采用Brd U免疫荧光双标检测细胞增殖情况。5.采用酶联免疫吸附法(enzyme-linked immunosorbentassay,ELISA)检测血清中CRP、IL-6、TNF-α的水平情况。6.取1~3 d SD乳鼠,按照课题组前期建立的方法分离培养鉴定HFSCs,采用2-(2-甲氧基-4-硝苯基)-3-(4-硝苯基)-5-(2,4-二磺基苯)-2H-四唑单钠盐(CCK-8)筛选金创喷膜剂细胞用药浓度,采用免疫荧光、Western-blot、q RT-PCR技术检测细胞内Wnt3a、β-catenin、GSK-3β、Lef1、C-myc、Cyclin D1基因的表达情况。成果:1.采用缺血10h再灌注2h外置磁铁压迫SD大鼠背部皮肤造模方法,成功构建了大鼠2期压力性损伤模型;2.筛选出金创喷膜剂各处方有效浓度为:S8 1.5mg/ml,B 2mg/ml,右旋龙脑1mg/ml,成膜材料最佳处方比例为PVP-K30含量为6%,HPMC含量为0.4%,乙醇浓度为30%。3.质量检测显示,制备的金创喷膜剂药液及药膜各方面性质良好,稳定性及适用性较强;成膜稳定性较好,储存时要避免高温。4.药效观察显示,用药组(SB、S8、B、阳性对照组)的PUSH计分普遍低于模型组,尤以SB、S8组修复效果明显,创面愈合总有效率高、愈合时间快(P<0.05),相比对照组,SB、S8组的创面及周围皮肤毛发生长较快,皮肤结痂快而厚,且较早出现痂皮脱落;进一步HE染色显示,术后7d,SB、S8组创面皮肤毛囊生成增多,术后14d,SB、S8组可见新手的毛细血管;HE染色还显示,B组术后炎性因子浸润较轻。5.组织皮肤Western blot结果显示,同模型组比较,SB组术后3d,β-catenin、Left1、C-myc、Cyclin D1表达显着增加,GSK-3β表达下调(P<0.05);术后7d,Wnt3a、β-catenin、Left1表达表达显着增加,GSK-3β表达下调(P<0.05)。S8组术后3d,Wnt3a、β-catenin、Left1表达显着增加;术后7d,Wnt3a、β-catenin、C-myc、Cyclin D1表达表达显着增加,GSK-3β表达下调(P<0.05);术后14d,Left1表达显着增加,GSK-3β表达下调(P<0.05);而B组各蛋白表达无明显趋势,P组各相关蛋白表达均呈现下降趋势。q RT-PCR检测结果亦提示,同模型组比较,SB组术后3d,Wnt3a、C-myc、m RNA表达增强,GSK-3β、Cyclin D1的m RNA表达下调(P<0.05);术后7d,β-catenin、C-myc的m RNA表达增强,GSK-3β的m RNA表达下调(P<0.05);术后14d,Cyclin D1的m RNA表达增强,GSK-3β的m RNA表达下调(P<0.05)。S8组术后3d,Wnt3a、β-catenin的m RNA表达增强,GSK-3β的m RNA表达下调(P<0.05);术后7d,Wnt3a、β-catenin、C-myc、Cyclin D1的m RNA表达增强,GSK-3β、Left1的m RNA表达下调(P<0.05);术后14d,β-catenin、Left1、C-myc的m RNA表达增强,GSK-3β的m RNA表达下调(P<0.05)。6.采用Brd U免疫双标结果显示,术后7d,相对于模型组,SB组、S8组Wnt3a蛋白表达均大幅增加,且主要集中在毛囊干区域。而B组增加不明显,Brd U标记显示SB和s8组新生的细胞明显增加,并且主要在毛囊区,其中S8细胞增值更明显,模型组的新生不明显。免疫荧光结果显示,相对于模型组,金创喷膜剂组、s8、小檗碱组均大幅增加,以S8组表达最强,且β-catenin蛋白在毛囊干位置表达较多。GSK-3β蛋白表达均降低,但各组间差异不大;Left1蛋白在正常组、金创喷膜剂组、S8组、小檗碱组在毛囊干表达均有增加,以SB组表达较强;金创喷膜剂组C-myc蛋白表达增强,其余各组表达不明显。Cyclin D1蛋白表达均有增加,以金创喷膜剂组、S8组增加明显,且S8组在毛囊干表达最强。7.ELISA检测,与模型组比较,SB组、B组TNF-α、IL-6、CRP水平降低(P<0.01)。8.免疫荧光显示,培养细胞表面表达CK15阳性。CCK-8检测显示,SB的最佳药物浓度为1ug/ml。Western blot结果显示,SB作用于HFSCs后β-catenin、Lef1、C-myc、Cyclin D1表达呈升高趋势,GSK-3β表达下降(P<0.05)。q RT-PCR检测结果提示,SB作用于HFSCs后β-catenin、Left1、C-myc、Cyclin D1的m RNA表达呈升高趋势,GSK-3β的m RNA表达下降(P<0.05)。结论:1.磁铁对称性压迫背部皮肤造模法构建SD大鼠早期压力性损伤模型稳定、简便、易于推广。2.本研究所制成的金创喷膜剂处方组成较合适,成膜较稳定,为开发临床压力性损伤用药奠定了实验基础。3.SB可能通过激活Wnt/β-catenin信号通路及抑制炎症反应来促进大鼠早期压力性损伤的修复。4.SB可能激活HFSCs中的Wnt/β-catenin信号通路进而促进HFSCs的增殖。

刘春河,张国跃[3](2017)在《安痛舒贴质量标准研究》文中指出目的建立安痛舒贴的质量标准。方法采用薄层色谱法定性鉴别姜黄、甘遂,采用高效液相色谱法测定马钱子和当归含量。马钱子含量测定,Ultimate C18色谱柱、Capcell Pak C18 MG柱(250 mm×4.6 mm,5μm),乙腈-0.01 mol/L磷酸二氢钾与0.02 mol/L庚烷磺酸钠等量混合溶液(用磷酸调pH至2.8)(20∶80)为流动相,流速为1.0 m L/min,柱温为35℃,检测波长为260 nm。当归含量测定,色谱柱同上,甲醇-0.05 mol/L磷酸溶液(26∶74)为流动相,检测波长为319 nm,柱温为35℃。结果士的宁进样量在0.024 920.438 4μg、马钱子碱进样量在0.023 920.478 4μg、阿魏酸进样量在0.089 20.802 8μg范围内,与峰面积线性关系良好;回归方程分别为Y=5.598 24×106X+77 520(r=0.999 9)、Y=6×10-7 X+0.007 5(r=0.999 8)、Y=6×10-2 X+0.563 87(r=0.999 8),平均加样回收率马钱子碱为99.97%,士的宁为96.87%,阿魏酸为97.68%(n=6)。结论该质量标准操作简便易行,定性、定量方法准确度高、重复性好,检测设定指标合理,可用于安痛舒贴的质量控制。

樊荣丹,陈晨,张樱子,陈鹰[4](2014)在《喷膜剂中成膜材料的研究进展》文中研究表明喷膜剂是一种结合膜剂、喷雾剂、巴布贴剂的优点制成的新剂型,喷膜剂中的成膜材料既是一种药物载体,又可通过成膜,发挥保护创面、减少皮肤水分蒸发、促进皮肤水合作用等功效。随着药用高分子成膜材料的发展,成膜材料的选择成为喷膜剂制备成功的关键因素。喷膜剂应用的成膜材料种类不断增加。本文查阅相关文献,将报道的成膜材料进行了归纳综述。

王明耿,王宇鹏,王梅[5](2013)在《双花洗液质量控制标准提高研究》文中研究表明目的改进和完善双花洗液的质量控制方法,提高其质量标准。方法在原标准基础上,分别对方中蛇床子、苦参、百部、黄柏、冰片的TLC法鉴别方法进行了改进与完善;采用RP-HPLC法建立了成品中黄芩苷的含量方法。结果在本文选定的色谱条件下,TLC斑点清晰、分离效果好、阴性无干扰;黄芩苷在0.138~0.920μg范围内线性关系良好,平均加样回收率为98.67%,RSD为1.00%。结论所建立的方法简捷、可靠、准确度高,可用于双花洗液的质量控制。

蔡曰鹏[6](2010)在《奶牛乳头保护膜的研制及临床试验研究》文中认为奶牛乳房炎是牛场中最常见的疾病之一,对奶业生产造成巨大的经济损失。本病主要由多种非特定病原微生物感染或各种损伤引起。奶牛乳房炎的治疗首选的是抗生素疗法,由于其产生的抗生素残留、耐药菌株等问题,危害到消费者的身体健康,并给预防和控制该病带来了困难,因此对奶牛乳房炎的防治要以“预防为主、治疗为辅”的方针,因此开发一种安全、无毒、无药残、使用方便,能有效预防乳房炎的制剂就显得尤为重要。本试验通过在干奶期使用乳头保护膜预防乳房炎为切入点,研制了奶牛乳头保护膜并进行临床试验。1保护膜溶液各组分的优化组合用壳聚糖和聚乙烯醇-124为主要成膜材料,加入相应的增塑剂、增强剂,本试验在单因素试验的基础上,选出最合适的成膜材料和相应的增塑剂、增强剂,并确定各因素的用量范围,最终通过正交试验设计法,以膜拉长倍数、感官柔韧性、膜附着性、成膜时间、外观质量效果为判定标准,筛选出保护膜各成份的最优水平组合。结果表明,最合适的成膜材料为聚乙烯醇-124,增塑剂为甘油,增强剂为CMC,其用量分别为:聚乙烯醇-124质量百分浓度为8.0%、甘油的体积分数3.0%、CMC质量浓度为0.05%。2皮肤刺激性和毒性试验为了验证保护膜是否对皮肤具有刺激性和毒性,以健康白兔为试验动物,背部脱毛,涂上奶牛乳头保护膜溶液,观察试验兔背部涂膜区有无红斑和水肿等明显的变化;全身表现、有无死亡情况、采食情况、呼吸、四肢活动等的变化。结果显示试验兔背部涂膜区未出现红斑、水肿等变化;未出现死亡及不良状况,采食、呼吸、四肢活动均未出现明显异常。表明该乳头保护膜液对皮肤无刺激性、无毒性,可以用于干奶牛的临床试验。3留样观察试验为了研究奶牛乳头保护膜溶液的稳定性,将制备好的保护膜溶液进行性能测定后,密封保存,在室内温度条件下,分别存放在阳光可以直射到的地方和避光的地方,记录保护膜溶液的外观情况,并每3个月对膜的性能进行测定。结果表明,存放于阳光可以直射到的地方的保护膜溶液,在第15个月时,外观颜色稍微变白,其它性能未见变化,pH值介于6.51-6.92;避光存放的保护膜溶液,在15个月时,其外观没有肉眼可见变化,其它性能也未见变化,pH值介于6.53-6.93。4奶牛乳头保护膜的临床试验在干奶期使用乳头保护膜,对奶牛临床型和隐性乳房炎的预防效果观察。选取324头干奶牛,1296个乳区,将每头奶牛4个乳区分为左右两部分,左侧使用奶牛乳头保护膜,做为试验组;右侧不做任何处理,做为对照组。以奶牛离开产房第一次回奶厅挤奶为期限,用LMT法检测隐性乳房炎;在奶牛产后2个月内,根据乳房的外观症状、触诊情况、乳汁变化检测临床型乳房炎。试验组乳区临床型乳房炎乳区阳性率为1.08%,对照组乳区阳性率17.44%(P<0.01);试验组乳区隐性乳房炎乳区阳性率为10.31%,对照组乳区阳性率46.45%(P<0.01)。表明在干奶期使用奶牛乳头保护膜对临床型和隐性乳房炎具有较好的预防效果。

吕慧英,刘建芳,侯艳宁[7](2009)在《涂膜剂中成膜材料的研究和应用进展》文中指出

姚威,李忠忠[8](2008)在《涂膜剂的研究进展》文中提出查阅近几年来国内外涂膜剂的相关文献资料并进行总结。涂膜剂的主药成分以中药为多,西药研究较少,临床以治疗局部疾病为主,正在向治疗全身疾病发展。涂膜剂在医药界的应用越来越广泛,越来越受重视。

牛翔[9](2008)在《毛细管电泳在酶联免疫分析及天然产物有效成分检测中的应用》文中认为毛细管电泳技术自20世纪60年代发展起来之后,已逐渐成为分析分离检测的重要手段,本文分五章来介绍毛细管电泳在酶联免疫分析及天然产物有效成分检测中的应用。第一章对毛细管电泳(CE)的基本原理、分离模式、检测技术等进行了介绍,列举了毛细管技术的应用进展及前景展望;对毛细管电泳电化学检测进行了介绍。详细介绍了毛细管电泳电化学免疫分析及在分析糖类物质中的应用。提出课题并加以简略说明。第二章在毛细管电泳-电化学检测研究工作的基础上,应用OPD-H2O2-HRP间接测定HRP含量的体系,提出了一系列装置改进的措施。用一种简单可靠的联用检测接口,解决了以往铂微电极与毛细管对接耗时长、对接不准确等问题;将样品池与缓冲溶液池装入自制的密闭有机玻璃仪器中,提高实验的耐候性及抗干扰能力。提高样品池高度,解决了样品池与底物之间的高度差的问题;使用自制的聚乙烯醇涂层管,节约成本,提高检测效果。第三章采用毛细管区带电泳电化学检测(CZE-ED)方式分别检测并分离了D-半乳糖、乳糖、蔗糖、葡萄糖、阿拉伯糖。要用循环伏安法确定五种糖标准物的检测电位为+0.7V;并分别考察了电泳缓冲液浓度、分离电压和进样时间对D-半乳糖、乳糖、葡萄糖、蔗糖、阿拉伯糖的电泳迁移行为的影响,最后确定铜圆盘电极为工作电极,工作电极电位为0.7V(VS.饱和甘汞电极),电泳介质为0.1mol·L-1NaOH,分离电压为15kV,进样电压为15kV,进样时间为10s。在此条件下,五种糖能够较好的检测并分离。第四章采用水提醇沉法提取纯化了当归及党参中的多糖,所提取的多糖干燥后,用1 mol·L-1硫酸在100℃水浴中将其水解。随后,建立了快速测定当归及党参多糖中单糖组成的高效毛细管电泳电化学方法。在第二章的优化条件下,分别考察了混合样品中五种糖的迁移时间并测定了当归及党参多糖的单糖组分。当归水解样品中检测到三种糖,通过标准加入法及与五种糖标准混合样的电泳谱图中的迁移时间作比较,确定这三种单糖分别为乳糖、蔗糖、阿拉伯糖;党参水解样品中检测到三种糖,通过标准加入法及与五种糖标准混合样的电泳谱图中的迁移时间作比较,确定这三种单糖分别为乳糖、D-半乳糖、蔗糖。建立了一种快速检测中草药中糖组分含量的方法。第五章建立了毛细管电泳电化学分离和测定蛇床子及其制剂中3种香豆素类活性组分的方法。系统考察了缓冲溶液中背景电解质pH、表面活性剂浓度、有机改性剂种类和浓度对分离的影响。实验结果表明:在缓冲液浓度为10mmol·L-1、缓冲液pH为10.5、SDS浓度为20 mmol·L-1、甲醇浓度为10%时的优化条件下,蛇床子及其制剂中3种香豆素类活性组分得到基线分离,且方法具有较好的重现性。

曹智勇[10](2005)在《薄层扫描法测定冻疮涂膜剂中蛇床子素的含量》文中指出

二、冻疮涂膜剂的制备工艺研究(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冻疮涂膜剂的制备工艺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1)矿物源农药对苹果树腐烂病的防效评价及制剂制备(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Summary
第一章 文献综述
    1.1 苹果树腐烂病研究概况
        1.1.1 苹果树腐烂病的发生与为害
        1.1.2 苹果树腐烂病的危害症状
    1.2 病原菌研究概况
        1.2.1 病原菌
        1.2.2 病原菌的生物学特性
        1.2.3 病原菌的致病力分化
        1.2.4 病原菌的致病机理
    1.3 苹果树腐烂病综合防治研究进展
        1.3.1 农业防治
        1.3.2 化学防治
        1.3.3 生物防治
    1.4 矿物源农药在植物病害防控中的研究现状
        1.4.1 矿物源农药研究进展
        1.4.2 矿物源农药的作用机制
        1.4.3 矿物源农药应用于植物病害防控中的研究
        1.4.4 研发矿物源制剂的现状
    1.5 研制防治苹果树腐烂病的药剂的迫切性
    1.6 本研究的目的及意义
    1.7 技术路线
第二章 防治苹果树腐烂病菌的矿物源药剂药剂筛选及机理研究
    1 材料与方法
        1.1 试验时间与地点
        1.2 试验材料
        1.3 试验方法
    2 结果与分析
        2.1 矿物源农药对苹果树腐烂病菌菌丝生长的影响
        2.2 矿物源农药对苹果树腐烂病孢子萌发的影响
        2.3 不同矿物源药剂对接种病原菌的离体枝条防治效果
    3 结论与讨论
第三章 涂抹剂制剂加工工艺优化
    1 材料与方法
        1.1 供试材料
        1.2 试验方法
    2 结果与分析
        2.1 助剂对苹果树腐烂病菌生长的影响
        2.2 腐植酸钠矿物源制剂最佳助剂条件响应面优化
        2.3 腐植酸钠矿物源制剂载体筛选
    3 结论与讨论
第四章 涂抹剂质量标准检测与防效评价
    1 材料与方法
        1.1 材料
        1.2 方法
    2 结果与分析
        2.1 腐殖酸钠涂抹剂质量测定
        2.2 腐殖酸钠涂抹剂热贮性测定
        2.3 腐殖酸钠涂抹剂对离体苹果树腐烂病枝条防效测定
    3 结论与讨论
第五章 结论与创新点
    1 主要结论
    2 创新点
参考文献
致谢
导师简介
个人简介

(2)金创喷膜剂对大鼠早期压力性损伤的HFSCs和炎症反应的影响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引言
第一部分 研究背景
    第一节 压力性损伤的研究进展
        1.压力性损伤的定义及分期
        2.压力性损伤的流行病学调查
        3.压力性损伤的发生机制
        4.压力性损伤的治疗
        5.压力性损伤的实验模型
    第二节 喷膜剂的研究现状
        1.成膜材料
        2.透皮吸收促进剂(Penetrationenhancers,PE)
    第三节 金创喷膜剂的成分及药理
        1.龟板
        2.黄连
        3.冰片
    第四节 毛囊干细胞及Wnt/β -catenin信号通路的研究进展
        1.毛囊干细胞
        2.Wnt/β -catenin信号通路
        3.Wnt/β-catenin信号通路对毛囊干细胞的调控
    第五节 皮肤修复与炎症反应
        1.白介素6(IL-6)
        2.肿瘤坏死因子α(TNF-α)
        3.C-反应蛋白(C-reactive protein,CRP)
    第六节 研究思路
第二部分 实验研究
    第一章 构建大鼠早期压力性损伤模型
    第二章 金创喷膜剂的制备及工艺研究
        第一节 金创喷膜剂的处方含量筛选
        第二节 金创喷膜剂的处方工艺优化
        第三节 金创喷膜剂的质量检测
    第三章 金创喷膜剂促大鼠压力性损伤皮肤修复及机制探讨
        第一节 金创喷膜剂促大鼠压力性损伤皮肤修复
        第二节 金创喷膜剂调控Wnt/β-catenin信号通路促大鼠压力性损伤皮肤修复
        第三节 金创喷膜剂抑制炎症反应促大鼠压力性损伤皮肤修复
        第四节 金创喷膜剂调控Wnt/β-catenin信号通路促HFSCs增殖
结语与展望
参考文献
附录
在校科研和发表论文情况
致谢

(3)安痛舒贴质量标准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1 仪器与试药
    1.1 仪器
    1.2 试药
2 方法与结果
    2.1 桃仁的显微鉴别
    2.2 姜黄的薄层色谱鉴别
    2.3 甘遂的薄层色谱鉴别
    2.4 马钱子含量测定
        2.4.1 色谱条件
        2.4.2 溶液制备
        2.4.3 测定波长选择
        2.4.4 方法学考察
        2.4.5 样品含量测定
    2.5 当归含量测定
        2.5.1 色谱条件
        2.5.2 溶液制备
        2.5.3 测定波长选择
        2.5.4 方法学考察
        2.5.5 样品含量测定
3 讨论

(6)奶牛乳头保护膜的研制及临床试验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文献综述
    1 前言
    2 国内外研究动态及发展趋势
        2.1 乳房炎的病原及分类
        2.2 乳房炎的发病规律
    3 干奶期的管理
        3.1 干奶期理解的误区
        3.2 干奶期的意义
        3.3 干奶时间
        3.4 干奶法
        3.5 干奶期的粗精料
        3.6 干奶期的钙、磷营养平衡
        3.7 干奶期的维生素平衡
        3.8 干奶期的奶牛体况
    4 奶牛乳腺基本防御屏障
        4.1 物理性防御屏障
        4.2 免疫系统构成奶牛乳腺的防御屏障
    5 干奶期乳腺免疫力下降机理分析
        5.1 干奶期物理性屏障的变化
        5.2 干奶期某些关键基因表达的变化
        5.3 干奶期免疫活性细胞和体液因子功能的变化
        5.4 干奶期免疫抑制的变化
    6 影响奶牛干奶期乳腺免疫力低下的因素分析
        6.1 干奶期乳腺解剖结构和生理机能的影响
        6.2 人为因素的影响
        6.3 环境卫生的影响
        6.4 饲料中维生素的影响
        6.5 其它影响因素
    7 目前预防奶牛乳房炎的主要方法
        7.1 加强饲养管理
        7.2 疫苗防制奶牛乳房炎
        7.3 药物防制奶牛乳房炎
        7.4 应用其它方法防制
        7.5 奶牛乳头保护膜(剂)
    8 奶牛乳头保护膜成膜材料的研究现状
        8.1 药用合成高分子材料
        8.2 药用天然高分子材料
    9 研究的目的和意义
第二章 奶牛乳头保护膜各组分的优化组合
    0. 引言
    1 试剂和仪器
    2 方法
        2.1 CMC溶液的配置
        2.2 壳聚糖溶液的配制
        2.3 聚乙烯醇-124溶液的配制
        2.4 保护膜溶液的配置
        2.5 膜的制备
        2.6 膜拉长倍数的测定
        2.7 感官柔韧性
        2.8 膜附着性测试
        2.9 成膜时间
        2.10 外观质量效果
        2.11 保护膜性能评分原则
        2.12 正交试验
    3 结果分析
        3.1 壳聚糖溶液所成膜的性能
        3.2 聚乙烯醇-124溶液所成膜的性能
        3.3 甘油体积分数对保护膜性能的影响
        3.4 可溶性淀粉对保护膜性能的影响
        3.5 CMC对保护膜性能的影响
        3.6 正交试验
        3.7 保护膜溶液各组分的优化结果
    4 讨论
        4.1 成膜材料的筛选
        4.2 增强剂与增塑剂的选择
        4.3 成膜剂各组分的优化组合
        4.4 实验室评价
第三章 乳头保护膜的安全性试验及留样观察试验
    试验一:皮肤刺激性试验与毒性试验
        1 材料与方法
        1.1 试验动物及试剂
        1.2 试验方法
        1.3 判定标准
        2 结果
        2.1 皮肤刺激性试验结果
        2.2 皮肤毒性试验结果
        3 讨论
        3.1 皮肤刺激性试验
        3.2 皮肤毒性试验
    试验三 乳头保护膜溶液的留样观察试验
        1 材料与方法
        1.1 试验试剂与仪器
        1.2 试验方法
        2 结果
        2.1 溶液外观及膜的性能测定结果
        2.2 溶液pH值测定结果
        3 讨论
第四章 乳头保护膜的临床试验
    1 材料与方法
        1.1 试验动物及试剂
        1.2 试验方法
        1.3 判定标准
        1.4 数据处理
    2 结果
        2.1 奶牛乳头保护膜对隐性乳房炎的预防效果
        2.2 试验组与对照组乳区感染强度对比
        2.3 奶牛乳头保护膜对临床型乳房炎的预防效果
    3 讨论
        3.1 结果比较
        3.2 临床试验的基础
        3.3 季节因素分析
第五章 小结
    1 奶牛乳头保护膜的各组分优化组合
    2 皮肤刺激性试验和毒性试验
    3 乳头保护膜留样观察试验
    4 奶牛乳头保护膜的临床试验
创新
参考文献
致谢
作者简介
导师评阅表

(7)涂膜剂中成膜材料的研究和应用进展(论文提纲范文)

1 药用合成高分子材料
    1.1 聚乙烯醇 (polyvinyl alcohol, PVA)
    1.2 聚乙烯吡咯烷酮 (Polyvinylpyrrolidone, PVP)
    1.3 丙烯酸树脂
    1.4 卡波姆 (Carbomer)
    1.5 聚乙烯醇缩甲乙醛和聚乙烯醇缩丁醛 (PVB)
2 药用天然高分子材料
    2.1 甲壳素、壳聚糖及其衍生物
    2.2 海藻酸钠
    2.3 乙基纤维素 (Ethylcellulose)
    2.4 白芨
    2.5 玉米朊 (Zein)
3 结语

(8)涂膜剂的研究进展(论文提纲范文)

1 涂膜剂的处方研究
    1.1 处方组成
    1.2 处方的筛选
2 涂膜剂的制备工艺研究
3 涂膜剂的质量研究
4 涂膜剂的局部刺激性与毒理研究
    4.1 局部刺激性
    4.2 局部毒性实验
5 涂膜剂的稳定性研究
6 体外经皮吸收研究
7 临床应用
8 对涂膜剂发展的展望

(9)毛细管电泳在酶联免疫分析及天然产物有效成分检测中的应用(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毛细管电泳技术的方法和应用
        1.1.1 毛细管电泳的基本原理
        1.1.2 毛细管电泳的历史发展历程
        1.1.3 毛细管电泳的分离模式
        1.1.4 毛细管电泳的进样技术
        1.1.5 毛细管电泳检测技术
        1.1.5.1 紫外检测器
        1.1.5.2 质谱检测器
        1.1.5.3 电化学检测器
        1.1.5.4 化学发光检测器
        1.1.5.5 荧光检测器
        1.1.6 毛细管电泳检测技术的特点
        1.1.7 毛细管电泳应用进展
        1.1.7.1 糖及缀和物的分析
        1.1.7.2 手性分离
        1.1.7.3 蛋白质分析
        1.1.7.4 DNA及碎片分析
        1.1.7.5 小离子与细胞分析
        1.1.8 毛细管电泳技术的前景展望
    1.2 毛细管电泳-电化学检测技术
        1.2.1 电化学检测方式
        1.2.1.1 离柱检测方式
        1.2.1.2 柱端检测方式
        1.2.2 安培检测电极形式
        1.2.2.1 柱圆盘电极
        1.2.2.2 集成在柱电极
        1.2.2.3 双电极
        1.2.2.4 阵列电极
    1.3 毛细管电泳电化学免疫分析
        1.3.1 免疫分析技术
        1.3.2 电化学酶联免疫分析
        1.3.2.1 电化学分析测定方法
        1.3.2.2 电化学免疫分析标记物
        1.3.2.3 酶联免疫分析
        1.3.3 毛细管电泳免疫分析
        1.3.4 毛细管电泳免疫分析的综合应用展望
    1.4 毛细管电泳在糖类分析中的应用
    1.5 毛细管电泳对香豆素类天然产物的分析研究
    1.6 本实验主要内容
    参考文献
第二章 毛细管电泳电化学检测酶联免疫分析装置的改进
    2.1 引言
    2.2 实验部分
        2.2.1 仪器与试剂
        2.2.1.1 仪器装置
        2.2.1.2 主要试剂
        2.2.2 实验方法
        2.2.2.1 铂微工作电极的制备
        2.2.2.2 酶促产物纯品制备
        2.2.2.3 实验步骤
        2.2.3 装置改进
        2.2.3.1 自制一维电极调节器装置
        2.2.3.2 样品池及进样系统的改进
        2.2.3.3 自制聚乙烯醇涂层的石英毛细管
    2.3 结果与讨论
        2.3.1 DAP的电化学行为
        2.3.2 熔融石英管涂层前后的效果比较
        2.3.3 进样装置的改进对实验结果的影响
        2.3.3.1 电动进样与重力进样出峰效果的比较
        2.3.3.2 进样池与缓冲液池加密闭容器前后的比较
    2.4 小结
    参考文献
第三章 D-半乳糖、乳糖、蔗糖、葡萄糖、阿拉伯糖的毛细管区带电泳电化学检测与分离
    3.1 引言
    3.2 实验部分
        3.2.1 仪器与试剂
        3.2.2 实验方法
    3.3 结果与讨论
        3.3.1 检测五种糖时毛细管内径的选择
        3.3.2 检测电位的选择
        3.3.3 运行缓冲溶液浓度的选择
        3.3.4 分离电压和进样时间的选择
        3.3.5 五个标准样品的迁移时间和混合标准样品的迁移时间
    3.4 小结
    参考文献
第四章 当归及党参多糖的提取及单糖组分的CE-ED分离分析
    4.1 引言
    4.2 实验部分
        4.2.1 仪器与试剂
        4.2.1.1 仪器装置
        4.2.1.2 主要试剂
        4.2.2 实验方法
        4.2.2.1 多糖样品的制备
        4.2.2.2 多糖的水解
        4.2.3 实验步骤
    4.3 结果与讨论
        4.3.1 五个标准样品的迁移时间和混合标准样品的迁移时间
        4.3.2 检测电位的选择
        4.3.2.1 当归多糖水解样品的测定
        4.3.2.2 党参多糖水解样品的测定
    4.4 小结
    参考文献
第五章 毛细管电泳测定蛇床子及其制剂中香豆素类成份的含量
    5.1 引言
    5.2 实验部分
        5.2.1 仪器与试剂
        5.2.2 缓冲液与样品溶液配制
        5.2.3 蛇床子及其制剂提取液的制备
        5.2.4 电泳条件
    5.3 结果与讨论
        5.3.1 缓冲溶液pH对分离的影响
        5.3.2 表面活性剂浓度对分离的影响
        5.3.3 缓冲溶液浓度对分离的影响
        5.3.4 有机添加剂种类及浓度对分离的影响
        5.3.5 含量方法学研究
        5.3.5.1 线性范围
        5.3.5.2 最低检出浓度的测定
        5.3.5.3 系统稳定性测试
        5.3.5.4 回收率的测定
        5.3.6 药材提取液中香豆素类化合物的含量测定
    5.4 小结
    参考文献
致谢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及待发表的学术论文目录
符号与缩写

四、冻疮涂膜剂的制备工艺研究(论文参考文献)

  • [1]矿物源农药对苹果树腐烂病的防效评价及制剂制备[D]. 李丽. 甘肃农业大学, 2018(09)
  • [2]金创喷膜剂对大鼠早期压力性损伤的HFSCs和炎症反应的影响研究[D]. 李瑜. 广州中医药大学, 2018
  • [3]安痛舒贴质量标准研究[J]. 刘春河,张国跃. 中国药业, 2017(18)
  • [4]喷膜剂中成膜材料的研究进展[J]. 樊荣丹,陈晨,张樱子,陈鹰. 中国药师, 2014(03)
  • [5]双花洗液质量控制标准提高研究[J]. 王明耿,王宇鹏,王梅. 陕西中医学院学报, 2013(02)
  • [6]奶牛乳头保护膜的研制及临床试验研究[D]. 蔡曰鹏. 石河子大学, 2010(02)
  • [7]涂膜剂中成膜材料的研究和应用进展[J]. 吕慧英,刘建芳,侯艳宁. 华北国防医药, 2009(03)
  • [8]涂膜剂的研究进展[J]. 姚威,李忠忠. 医药导报, 2008(12)
  • [9]毛细管电泳在酶联免疫分析及天然产物有效成分检测中的应用[D]. 牛翔. 青岛科技大学, 2008(S1)
  • [10]薄层扫描法测定冻疮涂膜剂中蛇床子素的含量[J]. 曹智勇. 江西中医学院学报, 2005(03)

标签:;  ;  ;  

冻伤包衣剂的制备工艺研究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