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以自然为本”设计理念的时代意义

浅谈“以自然为本”设计理念的时代意义

一、简论“以自然为本”设计观的时代意义(论文文献综述)

欧阳欣畅[1](2020)在《自然的栖居 ——现代居室的生态影像营造与设计研究》文中研究表明

苏俊杰[2](2019)在《可持续发展观下仿生设计的现代设计观》文中研究说明基于可持续发展观下对仿生设计的现代设计观思考。首先阐述可持续发展观与仿生设计的概念,再根据仿生设计的纵向历史发展、横向领域内容两方面分析所蕴含的自然之道,最后结合案例、方法内容、目标理念进行分析并总结出现代设计观。仿生设计体现自然、和谐、生态、发展四个现代设计观,对现代及未来的设计有很重要的思想观、方法论的指导意义。

蔡丽莎[3](2019)在《“自然”视角下乡村景观色彩提升策略研究 ——以河南林州高家台村为例》文中认为“美丽乡村”是中国人居环境改善的重要指标,是国家发展的战略目标之一。目前中国部分乡村的面貌与美丽乡村的目标相距较远,通过乡村景观色彩的合理规划可以有效改善乡村面貌。河南省林州市石板岩镇高家台村于2018年入选中国传统村落名录,本文从“自然”视角出发,以高家台村的景观色彩为研究对象,展开的乡村景观色彩研究,对提升中国乡村景观色彩的审美高度具有一定价值和意义。鉴于乡村景观色彩提升对乡村景观塑造的必要性和有效性,笔者阅读了大量与“自然”相关的着作,收集了老子、庄子、玄学等“自然”学说的历史源流,对中国历史上与“自然”相关的论述以及国外相关的实践活动和研究成果进行了系统梳理;笔者追根溯源,对中国传统色彩进行了系统研究,比较了中西方传统色彩的不同特点,明确了以CMYK色模式、RGB光模式以及Natural Colour System即NCS系统为乡村景观色彩研究的科学手段;在理论研究的基础上,笔者七次前往地处山地的河南林州高家台村进行实地调研,在实地调研的基础上分析并总结出“自然”视角下,以乡村传统建筑色彩为核心的乡村景观色彩提升策略:第一、高家台村景观建筑常用材料,首先应继承旧时做法从周围自然环境中就地取材,以当地的本土建筑材料为主。第二、为促进高家台村景观色彩的和谐发展,应保护村中古风古韵的传统建筑,传承乡村的历史文脉。第三、当高家台村传统景观建筑风貌,因时代久远,实在无法留存或乡村基建不能就地取材使用自然材质时,可以考虑进行景观建筑外墙的涂装。第四、从“自然”之色出发,提取周围自然景观的色彩,诸如山、石、土地的色彩。第五、高家台村的色彩规划应分别从宏观和微观两个角度考量。同时,总结出乡村景观的美学内涵、设计原则和规划方法,为乡村景观色彩规划提供色彩提升与品评的参考依据。以“自然”为视角,以乡村传统建筑色彩为核心的关于提升乡村景观色彩的研究结果,在一定程度上可改善不和谐的乡村面貌,有利于提高乡村景观色彩的审美高度,促进“美丽乡村”的建设。

王峰[4](2018)在《论产品设计的发生过程和实现方式》文中提出设计应用如此广泛,其作用如此重要,但是,目前对设计的研究,多数研究都是站在一个狭窄的研究领域,认为“设计”就是造物之前的一个阶段,以后进入到生产和流通以至消费环节,主要是技术在发挥作用,都与设计毫无关系。这种对“设计”的狭窄化的理解,影响了设计的实践。因此,本研究致力于超越这种对“设计”的狭义的理解,以设计哲学为视角,将产品设计看作是一个动态的全生命周期展现的过程,从设计是产品的灵魂、是贯穿产品设计的全过程的立场出发来分析和理解设计的本质及其实现方式,将“设计的发生过程”客观展现,揭示设计的不同存在形态,从而达到对设计本质的深刻理解。首先,将产品设计的思维过程打开,系统梳理设计的目标任务、要素与结构、发生过程和发生条件,通过技术人工物中相对较窄、较具体的一个领域——产品设计,来探讨了设计发生的元过程。元过程既从本体论上指产品最初始状态的形成,即指作品完成的过程,也从认识论概括元过程,即指设计思维发生的基本逻辑。元过程概括为预见——搜寻——构思——表达。产品设计的元过程揭示了产品元初形成过程的重要性,即产品在作品阶段,设计师已经赋予了产品的灵魂和最基本的功能、形态,这是产品不同阶段演化的基础,所以具有初元的意义。元过程的探索认为产品以后形态发生变化,其内在的思维过程也不过是预见——搜寻——构思——表达这个基本逻辑的断重复。引入产品全生命周期这样一个概念,将设计的最终实现看作是一个设计主体与外在环境条件的约束互动,设计主体不断变化扩展,不断调整产品形态的动态活动过程。从设计者的角度看,设计是要在一个事物没出现之前“预先性”看到完成的结果,但是如果从设计的结果反过来看,设计是针对未来将要出现的事物“被发现”、“被创造”和“被呈现”的过程。描述产品设计的产品化(物化)过程,这个过程是设计的延续,或者称之为“后续阶段”。是设计作为人的思维成果朝着物化方向再实现的过程。如果按照产品全生命周期过程看,其实现方式为:思维成果表达(作品),被技术显现(制品),被商业包装、展示(商品),被用户购买、使用(用品),被用户遗弃(废品)。这个周期揭示出“产品的生命迹象,从无到有、从使用到废弃”的过程中设计始终贯彻其中。也就是说,产品的生命就是设计的生命,产品是设计思想、设计理念的载体,产品的生命结束了,这个产品的设计也就结束了,需求的不断变化促使新的产品设计的开始,设计推动人类及人类社会向前发展。尽管每一阶段的设计思维过程还是遵循基本逻辑,但每个阶段的设计者不同,最后的思维表达的结果形态有所不同,其过程也各有其特殊性。思维成果表达的作品阶段是设计师在主导。设计理念的形成过程,是产品的发端阶段,设计师要预见到产品的整体形态和系统功能,从细节构思产品的结构和材料,并通过完善的表达为产品的物质化、实现化打下基础。被技术显现的制品阶段是工程设计师在主导。制品是作品设计理念的延续过程,是产品设计理念的呈现阶段,工程师的工作是“如何实现”设计师的“设计形态”,因而制品阶段工程设计,主要根据设计表达去构思技术工艺,去搜寻技术实现方法,在生产之前预见技术风险和成本。设计师的表达是工程图和工艺流程图。被商业包装、展示的商品阶段是包装、企划设计师在主导。这个阶段仍旧是作品设计理念的延续过程。这一阶段的主要任务是将制品转化为商品,使其在商业环境中更有竞争力。包装、企划设计师的主要任务是“将产品投放至一个商业环境中,使其更具有竞争力”,因此,商品阶段设计的发生过程仍然经历了预见、搜寻、构思、表达的过程,即包装、企划设计师首先要预见一个商业环境或用户体验购买情景,搜寻各种同类产品、分析卖点,构思竞争优势和营销策略,通过多媒体表达其商品“魅力”和给消费者能够直观感受到的“价值”。被用户购买、使用的用品阶段是消费者在主导。产品设计理念中包含着设计师的观念、价值观、审美标准以及全新的生活方式等信息和内涵,以此引导消费。但消费者却不完全受设计师控制,在消费中,消费者通过感受体验、使用评价和参与设计预见产品的使用价值,然后去搜寻是否有更好的替代商品,对比性价比,最终决定购买行动。在使用中,使用者根据各自的使用情境预见产品具体使用过程,也会搜寻更好的使用方式,甚至进行简单的设计表达。被用户遗弃和再利用的废品阶段是工程设计师在主导、社会公众参与。社会公众参与是以政府和环保主义者为核心,科学家、设计师、企业家、学者以及全体公民响应,形成社会合力,开展针对环境保护的顶层设计,政府和环保主义者预见其危害,搜寻各种可能性和科学依据,构思环保政策和措施,表达环保新理念和顶层设计方案,消费者构思形态和材料的新用途,直接再利用。工程师依据设计语义和技术结构表达,去构思回收技术工艺,去搜寻回收技术实现方法,在回收之前预见技术风险和可能出现的成本费用问题,找到循环利用再生的技术方法,起到核心的作用。在第五章中,根据设计的发生过程和实现方式的探讨,提出“好设计”的标志,即好设计应该在制品、商品、用品和废品相互间协调目标的冲突,好设计应该是产品全生命周期的系统思考、好设计的未来应该以自然为本、以人为核心的理念展开。这实现这一目的,设计师需要与设计发生过程的不同主体协调一致,由此,使设计师的预见更有远见,搜寻更为整体系统、构思更全面深刻、表达更易于沟通交流。设计的影响因素很多,设计师在面对复杂的问题时,在不断选择和矫正中调和多重矛盾,以达到概念契合、表达契合、功能以及形态契合。设计过程就是“不断选择和矫正的过程”,设计的本质就是“调和矛盾”达到契合。

刘贻永[5](2017)在《公共雕塑生态设计论要》文中研究指明公共雕塑生态设计主要从生态设计原则、尺度生态、材料生态、观念生态、行为生态等方面入手,阐述了公共雕塑生态设计的内容及实现的手段和方式,并对公共雕塑生态设计发展的趋势进行了有益的探索。最后,对公共雕塑生态设计进行了总结。

李晓岑,朱霞[6](2017)在《传统工艺与中国品牌》文中研究指明目前,振兴传统工艺已上升为一种国家战略,与之相关的很多问题都有进一步探讨的空间,其中传统工艺与中国品牌的关系是当务之急。通过对传统工艺诸多特点的分析,认为传统工艺品牌的创建是振兴传统工艺的关键之一,它既是一种中国企业身份的战略,也是一种中国文化身份的战略。只有实施各种传统工艺的品牌战略,提升其品牌形象,工艺之中蕴含的丰富的民族文化才有用武之地,中国传统工艺才能以崭新的面貌在世界人民面前展现出自身的风采,并走上可持续发展的道路。

周申[7](2014)在《产品设计中禅意风格的符号解析与设计应用》文中研究说明禅是中国传统文化的核心,禅学是有关于传统人文、生活、审美的学科,同时,禅学在日本也得到了发扬和推广,形成了茶道、园艺等富含禅意思维的生活、艺术形式。禅文化凝结了在长期历史中形成了天人合一、无住为本的哲学思想,具有指导意义;同时禅意文化有凝结了老庄美学、魏晋玄学等主流传统美学观念,影响着工艺和美术的发展。禅意风格是当代设计中流行起来的新设计风格分支,其代表设计师有深泽直人、黑川雅之等,禅意风格的设计从符号形制到设计方法都具有不同于现代主义设计的新意义,具有空灵、纯净的美感,同时是对文化、情感和工艺的设计反思与回归。论文分为四个部分进行禅意风格设计符号的解析和设计应用分析,分别为禅意风格设计的中的美学价值辨析、禅意风格设计的形制符号表现、禅意风格的设计的符号生成规律及实现办法。论文主要分析了禅意的文化价值和美学特点,其次通过对产品案例的对比、解析以及符号语义分析法,解读其中的形制成分到内质构成,总结现象规律,形成具体的实现结论;同时论文中引证了一些现有的先设计研究方法如“无意识观察”法、“super normal”设计理论解析禅意风格中的语意关系。在论文中总结了具体的禅意风格的规律、成因以及实现办法。论文以禅意文化的核心价值展开分析其对产品设计的研究的影响,反映了产品设计在新的时代条件和人文环境下的发展方向,论文价值在于分析了产品设计中的新构成元素,如直觉性体验、“顿悟”感知在设计中的应用、设计中的感性思维成分等,这些研究方法和设计价值都不同与当下的现代主义中理性和逻辑性思考;同时在论文中,也针对未来的产品新体验、新交互模式进行了探索式的分析,使产品融入情境中,与人的交互三位一体。

王萍[8](2013)在《追寻设计的本原》文中研究表明小到一把日常使用的剪刀设计,大到一架翱翔天空的飞机设计,设计可谓无处不在,出现在我们生活的每一个角落。它自诞生之日起,就以能最大限度满足人类生产生活的需要为最终目的,给人类的衣食住行提供了极大地便利,成为人类生活不可缺少的重要组成部分。然而在社会正统价值观逐渐发生嬗变的当下,设计精神缺失、设计行为失衡、设计方法偏颇等问题造成设计界背离满足人类生活需要的最初目的,游离在混杂冷漠的生活之外。就中国现代设计而言,为追求“中国特色”而将中国传统符号简单粘贴,成为一种表演形式,造成中国精神内涵的缺失;再加上消费主义观念的盛行,盲目追求标新立异,设计成为劳作挣钱的工具,滥用设计之名过度包装、资源浪费、环境破坏等现象层出不穷本文针对设计界出现的这一系列现实问题提出“本原设计”这一论题,旨在倡导设计能回归“本原”的最终目的。“我们已经走得太远,以至于忘记了为什么出发”,借用卡里·纪伯伦的诗句,希望我们在追寻现代设计的过程中不要忘记设计的“本原”。“本原”即根本、根源,溯本求源,万物的本质属性及最初状态。世上没有无源之水、无本之木,设计的诞生就是源于自然、源于人性、源于生活,在循环往复中也必然要回归自然、回归人性、回归生活。在现代设计发展失衡的情况下,我们不妨与古为徒,返回原点寻找解决生活之道的智慧,还设计正统的本原价值观。文章全面梳理本原设计的理论内涵,通过对本原设计观的解读来追寻设计与人、自然、生活的本原情怀,从而指导当下中国现代设计实践,采用回归自然、回归人性、回归生活的多元化方式还原设计目的的真实面貌;重点从生活方式出发来探寻现代设计发展的新视角,希望以此纠正我国设计界的偏颇与局限,为现代设计朝着体现人文关怀与生活方式的道路前进提供一个思想依据。追寻设计本原,提倡设计回归真实目的,是每一个设计者应该为之深思的问题,亦对设计实践和社会发展起着巨大的推动作用。

柳芳[9](2013)在《针对贫困群体的可持续型设计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正如“弱国无外交”,社会上的贫困群体亦鲜有设计可享用。从发展经济学上讲,贫穷就是生活机会的缺乏,甚至,是生存机会的缺乏。“贫穷即罪恶”在当下社会流行,人们对“贫穷”避之不及,多有诟病。由于个人原因(行为选择、能力缺失)或文化原因(过度消费)等造成的“贫穷”,我们可以对其有争议;但是,若是因为家庭原因(高额医疗费、教养问题)、社会原因(政府、经济体制问题)、气候暖化原因造成的贫穷,作为设计师的我们,就应该对其伸出援助之手。在维克多·帕帕纳克关于设计论理论述的影响下,国内外涌现出诸多关于设计的社会价值、设计伦理之重心、设计师的道德自律意识的探讨论述。本文从贫困群体这一设计对象入手,旨在寻求一条有践行可能性的针对“贫困群体”的可持续型设计道路。第一章,是对本课题的研究现状和研究内容的分析。探索发现现阶段贫困群体无设计的现状的社会根源。第二章从理论渊源的角度,探析古今中外在设计道路上为“贫困群体”发声的先导,从拉斯金、莫里斯的民主设计、包豪斯的为大众的设计,再到维克多·帕帕纳克的设计伦理思想。第三章从“贫困群体”得定义和范围入手,界定本课题探讨的对象问题。并进而对当今世界不同纬度下为“贫困群体”设计进行了分析。第四章和第五章则分析了中国为“贫困群体”的设计现状,结合第三章内容提出了为“贫困群体”设计的标准化问题。第六章将为“贫困群体”设计置入目前消费社会的现实中,在这种欲求代替需求,消费变成浪费,设计成为商业扩张术时,从设计师的社会责任等角度探讨本课题可践行的途径。

刘小路[10](2013)在《成都漆器艺术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成都是中国历史上最重要的漆器产地之一。自商周时期,成都地区的漆器制作工艺就已经形成,经春秋战国的发展与积淀渐趋成熟,至两汉时期达到鼎盛,成为全国漆器生产中心。自20世纪20年代以来成都漆器在各地的频繁出土,逐渐引起了国内外学者对其学术价值的关注。从其历史发展与器物遗存的状况看,成都漆器不仅在中国漆器史上具有重要地位,而且其独特的审美价值与造物思想已经超越了工艺美术与器物文化的层面,延伸到了设计艺术的领域。本文以成都漆器艺术为研究对象,拟在考古学及历史学已有研究成果基础上,以设计学的视角为切入点,旨在探寻其造型与装饰设计的独特语言,并发掘其内在的审美价值与设计思想。通过文献研究、图像分析、图表演示及综合分析等多种研究方法的综合运用,本文对成都漆器艺术展开了三个层面的研究:1.器物层面,即从形(器形)、饰(纹饰)、色(色彩)三个方面来发掘成都漆器独有的审美特质与独特匠心。2.文化层面,即由表及里地探寻器物之中所承载的历史信息与文化内涵,厘清现有的一些认识上的争议或误区,明确成都漆器的文化特性与历史价值。3.观念层面,即对成都漆器所体现的造物智慧与设计思想及其对现代设计的积极意义进行深入探析与理性思考。通过对成都漆器艺术历史发展与审美表现的总体梳理与诠释,并结合上述三个层面的逐层探析与全面展开,本文最终形成了如下三点认识:第一,多元的文化观。在成都漆器的发展历程中,始终伴随着多元文化因素及观念意识的汇入、交融与重组,因此通过器物所传达出的文化观念,既表现为多元交融的复合性(观念、文化与工艺),又呈现出对后世影响的多种指向(器物、技艺与思想)。本文认为,正是文化观念的多源性与多向性,决定了成都漆器多元复合的文化特质及其在中国工艺文化史与中国漆文化发展史上的重要地位与价值。第二,整一的审美观。在成都漆器内质与外文的关系中,形成了融自然之美、器物之美、制度之美为一体的审美观。在此审美观念的影响下,成都漆器呈现出功能与审美的平衡、纹饰与器物的契合、纹饰内在的有机统一、造型与装饰风格的趋同四个方面的审美特质。第三,朴素的设计观。在成都漆器内在的自然-器-人(社会)的有机系统中,器物作为自然、人及社会之间关系的纽带,一方面处于自然之道的束缚,另一方面又受到社会之法的制约。然而,在造物过程中,蜀地漆工却并未因受制于天道与理法而表现出被动与无为,而是在遵从与顺应的过程中,逐渐形成了一套独特的造物哲学。本文认为,从设计的角度来考量成都漆器的造物思想与思维方式,其核心价值在于对“良器”的追求及由此所体现出的朴素的设计观,而这也正是本文对成都漆器设计研究的最终指向。

二、简论“以自然为本”设计观的时代意义(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简论“以自然为本”设计观的时代意义(论文提纲范文)

(2)可持续发展观下仿生设计的现代设计观(论文提纲范文)

一、可持续发展观与仿生设计
二、仿生设计的自然之道
三、仿生设计的现代设计观探微
    (一)观物取象的自然观
    (二)绿色环保的生态观
    (三)和谐观
    (四)生生不息的发展观
四、结语

(3)“自然”视角下乡村景观色彩提升策略研究 ——以河南林州高家台村为例(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1 绪论
    1.1 研究背景
        1.1.1 政策背景
        1.1.2 项目背景
    1.2 研究目的和意义
    1.3 国内外研究动态
        1.3.1 国内研究动态
        1.3.2 国外研究动态
    1.4 研究内容与方法
        1.4.1 研究内容
        1.4.2 研究方法
        1.4.3 技术路线
2 “自然”视角
    2.1 “自然”的研究
        2.1.1 老子思想对“自然”的认知
        2.1.2 庄子思想对“自然”的认知
        2.1.3 玄学思想对“自然”的认知
    2.2 “自然”美学思想的研究
        2.2.1 “六法”审美思想与色彩美学
        2.2.2 “自然”审美思想与色彩美学
    2.3 西方“自然”设计认知与实践
    2.4 本章小结
3 中西方色彩认知的同与异
    3.1 中国传统色彩
        3.1.1 “五色”理论对色彩观念的影响
        3.1.2 儒家思想对色彩观念的影响
        3.1.3 佛教思想对色彩观念的影响
        3.1.4 道家思想对色彩观念的影响
    3.2 西方传统色彩
        3.2.1 古希腊色彩特点
        3.2.2 古罗马色彩特点
        3.2.3 西方宗教色彩特点
    3.3 西方现代“七色”理论
        3.3.1 色相
        3.3.2 纯度
        3.3.3 明度
    3.4 乡村景观色彩数据分析依据
        3.4.1 CMYK模式
        3.4.2 RGB模式
        3.4.3 NCS系统
    3.5 本章小结
4 高家台村景观色彩探究
    4.1 高家台村概况
        4.1.1 地域特点和气候特征
        4.1.2 社会经济和历史人文
    4.2 高家台村景观色彩现状分析
        4.2.1 高家台村自然景观色彩
        4.2.2 高家台村景观建筑色彩
        4.2.3 高家台村景观民俗色彩
    4.3 高家台村景观色彩特点
        4.3.1 “自然”色彩的特点
        4.3.2 “传统”色彩的特点
    4.4 高家台村景观色彩提升策略
        4.4.1 CMYK色模式色彩提升策略
        4.4.2 RGB光模式色彩提升策略
5 “自然”视角下乡村景观色彩的应用
    5.1 乡村景观色彩规划前提
        5.1.1 以“自然”为根本
        5.1.2 以中西方色彩认知为脉络
    5.2 乡村景观色彩的美学内涵
    5.3 乡村景观色彩的设计原则
        5.3.1 “自然”原则
        5.3.2 传统建筑传承原则
        5.3.3 中西结合原则
    5.4 乡村景观色彩的规划方法
        5.4.1 调查基本原貌
        5.4.2 提取景观色彩
        5.4.3 依据色彩规律
        5.4.4 加入现代审美色彩
        5.4.5 形成色彩规划色卡
    5.5 乡村景观色彩评价内容
    5.6 乡村景观色彩管理思路
6 结论与展望
    6.1 总结
    6.2 展望
参考文献
致谢
附录
作者简介

(4)论产品设计的发生过程和实现方式(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绪论
    1.1 问题的提出及研究意义
        1.1.1 问题的提出
        1.1.2 研究意义
    1.2 文献综述
        1.2.1 设计本质的相关文献
        1.2.2 技术人工物以及造物相关文献
        1.2.3 产品全寿命周期设计
        1.2.4 产品设计过程的相关研究
        1.2.5 产品设计中的关系
        1.2.6 文献评析
    1.3 研究的思路和方法
        1.3.1 基本思路
        1.3.2 研究方法
    1.4 论文的创新点
第2章 产品设计的概念、特征和本质
    2.1 设计的概念
        2.1.1 设计概念的起源
        2.1.2 设计概念内涵的宽泛性
    2.2 产品设计的内涵和分类
        2.2.1 产品设计的定义
        2.2.2 产品设计的历史演变简述
        2.2.3 产品设计的分类
    2.3 产品设计的特征
        2.3.1 预先性特征
        2.3.2 创造性特征
        2.3.3 物化性特征
        2.3.4 价值性特征
    2.4 产品设计的本质
        2.4.1 产品设计是技术原理与人性化的契合
        2.4.2 产品设计是技术的功能和结构的契合(纯技术)
        2.4.3 设计是技术的目的与实现方式的契合
        2.4.4 产品设计是技术与社会的契合
        2.4.5 设计是人与自然的契合
第3章 产品设计发生的元过程
    3.1 产品设计发生元过程之一——预见
        3.1.1 预见的起点:来自需求的理念
        3.1.2 设计者预见的发生条件
        3.1.3 设计者预见形成的外在因素
        3.1.4 设计者预见形成的内在因素
        3.1.5 设计者预见的完成形式
    3.2 产品设计发生元过程之二搜寻
        3.2.1 搜寻的起点
        3.2.2 搜寻的本质和关键环节
        3.2.3 搜寻的结果
    3.3 产品设计发生元过程之三——构思
        3.3.1 构思的特点
        3.3.2 构思的依据
        3.3.3 构思的路径和方法
    3.4 产品设计发生元过程之四——表达
        3.4.1 表达的媒介选择和符号形式
        3.4.2 表达媒介的各自特点和适用范围
        3.4.3 表达的效果
    3.5 产品全生命周期与产品设计元过程的螺旋式上升
        3.5.1 产品的发展过程和全生命周期
        3.5.2 产品设计发生元过程的螺旋式上升
第4章 产品的设计实现方式
    4.1 作品----产品设计发生过程的实现方式
        4.1.1 为需求的被创造
        4.1.2 造型---作品的被呈现
    4.2 制品的设计实现方式
        4.2.1 设计要求与技术现实的平衡---被制造
        4.2.2 设计目标的具象化---制品的被呈现
        4.2.3 设计在制品阶段的存在方式
    4.3 商品的设计实现方式
        4.3.1 商品价值的实现---被定义
        4.3.2 商品形象的实现---被包装
        4.3.3 商品接受的实现---被展示
        4.3.4 设计在商品阶段的存在方式
    4.4 用品的设计实现方式
        4.4.1 被体验与评价
        4.4.2 被使用与再设计
        4.4.3 消费者参与设计
        4.4.4 设计在用品阶段的存在方式
    4.5 废品的设计实现方式
        4.5.1 废品的生态化处置---被废弃
        4.5.2 废品价值的挖掘---被利用
        4.5.3 物品文化被提升
        4.5.4 设计在废品阶段的存在方式
第5章 产品设计过程中的目标冲突与契合
    5.1 产品全生命周期各阶段目标的冲突
        5.1.1 从作品向制品过渡中的概念冲突
        5.1.2 制品向商品过渡中的功能冲突
        5.1.3 商品向用品过渡中的表达冲突
        5.1.4 用品向废品过渡中的形态冲突
    5.2 实现好设计标准的新路径——目标契合
        5.2.1 设计师提出解决预案过程中的概念契合
        5.2.2 设计师了解多种需求过程中的功能契合
        5.2.3 设计师强化产品核心功能过程中的表达契合
        5.2.4 设计师设计理念实现过程中的形态契合
第6章 结论
    6.1 产品设计的发生过程是设计师预见的表达
    6.2 产品设计是一个形态不断变化的动态过程
    6.3 设计的本质是调和矛盾达到目标契合
    6.4 设计本质的探讨有助于设计创新的实践
    6.5 展望
参考文献
致谢
作者简介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的论着及获奖情况

(5)公共雕塑生态设计论要(论文提纲范文)

一、公共雕塑生态设计基本要素
    (一) 设计原则
    (二) 尺度生态
    (三) 材料生态
    (四) 协同设计
    (五) 观念生态
    (六) 行为生态
二、公共雕塑生态设计基本趋势
    (一) 回归自然
    (二) 走向生态设计时代
    (三) 数字技术将全面应用于公共雕塑设计与制作中
    (四) 公共雕塑低碳设计、弹性设计、整体设计、可持续设计、协同设计等生态设计观念将深度融合。
    (五) 公共雕塑生态设计将迈向更深层的深生态设计。
三、结论

(6)传统工艺与中国品牌(论文提纲范文)

一、传统工艺与时代特征
二、传统工艺的本质和特点
三、中国文化身份与传统工艺品牌
四、走向世界的中国传统工艺品牌
五、结语

(7)产品设计中禅意风格的符号解析与设计应用(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目录
第一章 绪论
    1.1 研究背景
        1.1.1 当代产品设计中禅意风格的流行
        1.1.2 国内禅意风格的设计现状研究
        1.1.3 禅意风格的多样化因素和复杂性特征
    1.2 国内外禅意风格产品设计研现状及文献的研究
        1.2.1 国外禅意风格设计现状研究
        1.2.2 文献研究
    1.3 研究禅意风格产品设计的目的和意义
        1.3.1 研究的目的
        1.3.2 研究的意义
    1.4 研究的方法和内容框架
        1.4.1 研究的方法
        1.4.2 论文框架图表
第二章 禅意风格产品设计中所具有的美学价值来源
    2.1 禅意中的传统美学概念与哲学辨析
        2.1.1 禅意及禅意风格的概念
        2.1.2 禅意风格的美学在传统哲学中价值来源
        2.1.3 禅意风格的美学从传统美学中的价值获取
        2.1.4 禅意风格中特有的审美意识和观点
    2.2 产品设计中禅意风格的概述
        2.2.1 产品设计中的禅意风格的概念
        2.2.2 禅意风格设计在当代兴起的原因
        2.2.3 禅意风格设计的内涵与特征
        2.2.4 禅意风格的设计在不同国家地域的发展
    2.3 工艺美术与现代设计中的禅意美学风格
        2.3.1 传统工艺美术中的禅意风格特征
        2.3.2 建筑与景观设计中的禅意风格特征
        2.3.3 当代产品设计中典型的禅意风格特征
第三章 禅意风格的产品设计中符号特征的表现
    3.1 禅意风格的产品形态特征
        3.1.1 产品形态的自然化和有机化
        3.1.2 产品中的装饰要义
        3.1.3 禅意风格中的元素运用
        3.1.4 禅意风格中的尺度
    3.2 禅意风格的产品设计中色彩与质感表现
        3.2.1 产品中的色特征和搭配比例构成
        3.2.2 材质的特性
        3.2.3 产品在细节中的禅意表现
        3.2.4 产品中的触觉感受和性形制特征
    3.3 禅意美学风格的产品设计中的使用状态
        3.3.1 物以致用
        3.3.2 使用中的联觉性
        3.3.3 无意识(潜意识)设计
第四章 禅意风格的产品设计中的符号生成特点
    4.1 禅意风格设计中的自然观
        4.1.1 禅意风格的设计自然观
        4.1.2 后工业时代与禅意风格以自然为本的设计观
        4.1.3 日式禅意风格设计哲学 Wabi-Sabi
    4.2 禅意风格的产品中形制秩序构成
        4.2.1 禅意风格设计中的主要形制构成特点
        4.2.2 “空寂”美学与“留白”的意境
        4.2.3 极简主义与“空寂”美学的分析比较
    4.3 产品意象中的感知体验
        4.3.1 五感感知的互动体验
        4.3.2 产品中意象图形和使用场景的共鸣
    4.4 禅意风格的意境与体验价值
        4.4.1 禅意风格的符号意象
        4.4.2 直觉体验与关键点的顿悟
        4.4.3 禅意风格中的想象与联想的空间
第五章 禅意风格的产品设计的实现方法
    5.1 寻找设计原型的方法和原型生成规律
        5.1.1 几何原型的运用与原型要素的重复性
        5.1.2 追溯经典的产品原型基础
        5.1.3 自然原型的直接推送
        5.1.4 从无意识行为和潜在需求中获得原型
    5.2 设计的内在修炼与文化的积累
        5.2.1 对于文化认知的积累和思考
        5.2.2 由认知方式主导的设计结果差异
        5.2.3 获得“顿悟”和灵感的方法
        5.2.4 自我实现的“个人经验主义”设计方法
    5.3 产品的特质与禅意风格的情境氛围
        5.3.1 禅意风格的产品与“Super Normal”设计理念中的“无标签”意义关联
        5.3.2 削减产品本体和而深化产品的诗意
        5.3.3 残破枯败的张力美感
        5.3.4 情境系统:人、物、环境三位一体
    5.4 禅意风格的产品中的多样性模式和新交互实现方式
        5.4.1 禅意风格设计中的返璞归真要素
        5.4.2 产品实现方式的转化与提升
        5.4.3 设计中的女性主义特征新视角
        5.4.4 未来禅意风格的产品中全新交互体验模式的探索
第六章 结语
致谢
参考文献
附录

(8)追寻设计的本原(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绪论
第1章 当下设计之窘况
    1.1 设计精神缺失
    1.2 被解释的设计
    1.3 虚浮夸张设计
    1.4 过度包装设计
第2章 本原设计之我读
    2.1 本原一词的解释
    2.2 本原设计的内涵
        2.2.1 “反设计”理念回归
        2.2.2 设计源于自然
        2.2.3 设计为人服务
        2.2.4 设计源于生活
第3章 与古为徒,追溯求源
    3.1 道家造物思想的自然主义倾向
        3.1.1 老庄之道,自然天成
        3.1.2 反朴归真,清静无为
    3.2 重己役物、致用利人
    3.3 天地万物,与我为一
第4章 追寻设计回归本原的多元化方式
    4.1 回归自然
        4.1.1 绿色设计
        4.1.2 简约设计
    4.2 回归人性
        4.2.1 以人为本造物的发展过程
        4.2.2 以人为本设计的核心体现
    4.3 回归生活
        4.3.1 设计与生活方式
        4.3.2 用生活的智慧凸显中国特色设计
结语
参考文献
致谢
在学期间主要研究成果

(9)针对贫困群体的可持续型设计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目录
第1章 绪论
    1.1 课题研究的目的和意义
    1.2 研究现状和研究内容
第2章 理论渊源
    2.1 约翰·拉斯金和威廉·莫里斯的民主设计思想
    2.2 包豪斯为“大众”的设计
    2.3 维克多-帕帕纳克的设计伦理思想
    2.4 墨子的“兼爱”“节约”思想
第3章 为“贫困群体”而设计
    3.1 如何定义“贫困”
    3.2 “贫困群体”
    3.3 当代世界不同纬度下的为“贫困群体”设计
        3.3.1 基于西方“平民”精英主义的宜家设计
        3.3.2 基于人道主义的“为弱势群体的设计”
        3.3.3 山寨——中国特色的“贫困群体”设计
    3.4 本章总结
第4章 可持续设计
    4.1 “可持续”与“可持续型设计”
    4.2 基于可持续发展的“绿色设计”与“生态设计”
第5章 中国为“贫困群体”设计分析
    5.1 中国“贫困群体”的现状(数量/分布等)
        5.1.1 农村贫困群体
        5.1.2 城市贫困群体
    5.2 中国目前贫困群体的突出问题
        5.2.1 农村贫困群体的分散性
        5.2.2 脱贫群体的脆弱性
        5.2.3 少数民族贫困问题突出
        5.2.4 城市贫困带来的社会问题日益显现
    5.3 当前中国为“贫困群体”设计的一些有益尝试
第6章 为“贫穷群体”设计的标准化问题
    6.1 设计系统的标准化问题
    6.2 设计理念的标准化问题
    6.3 贫困人口设计的具体标准
        6.3.1 设计解决基本生存需要
        6.3.2 设计体现人性的平等和对发展的追求
        6.3.3 设计体现生活的勇气和强大生命力
        6.3.4 为“贫困群体”设计标准的细化(实用性、廉价性、生态环保性、情感关照性、艺术性、普适性)
    6.4 案例分析
        6.4.1 “studiomama”设计工作室
        6.4.2 设计界的“复古风”
        6.4.3 为生存而设计
第7章 以可持续为价值核心的“贫困群体”设计
    7.1 负责任的可持续型设计观
        7.1.1 为贫困群体的“可持续型设计”
        7.1.2 贫困群体人文发展与自然生态的统一
        7.1.3 “贫困群体”设计与市场效益的统一
    7.2 为“贫困群体”的可持续型设计与设计师
        7.2.1 去“精英化”
        7.2.2 去“理想化”
    7.3 本章小结
致谢
参考文献

(10)成都漆器艺术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绪论
    1.1 选题说明
    1.2 研究现状综述
    1.3 研究目的与意义
    1.4 研究路线、内容与方法
第2章 成都漆器综述
    2.1 概述
    2.2 地域空间与地缘优势
        2.2.1 地域与美材
        2.2.2 地缘优势
    2.3 成都漆器的历史发展
        2.3.1 发展期——商周
        2.3.2 成熟期——战国
        2.3.3 繁荣期——秦汉三国
        2.3.4 衰落期——魏晋以后
    2.4 主要墓葬与器物遗存
    2.5 本章小结
第3章 成都漆器的胎骨工艺与造型特征
    3.1 概述
    3.2 造物之术:胎骨与制法
        3.2.1 胎骨工艺举要
        3.2.2 成都漆器胎骨工艺的演变
    3.3 成器之巧:造型呈现
        3.3.1 品类与形制分析
        3.3.2 造型特征
    3.4 本章小结
第4章 成都漆器的装饰语言与视觉阐释
    4.1 概述
    4.2 髹漆与饰器:髹饰之道
        4.2.1 髹饰技法举要
        4.2.2 髹饰技法的演变及其影响因素分析
    4.3 形式与秩序:纹样之辨
        4.3.1 纹样的题材表现
        4.3.2 纹样的构图特征
        4.3.3 成都漆器纹样的审美特质
        4.3.4 纹样的时代演变——以云纹为例
    4.4 漆色与工艺:色彩之韵
        4.4.1 漆色工艺
        4.4.2 黑红主体二色及其成因分析
        4.4.3 尚五观念与五色之变
    4.5 本章小结
第5章 成都漆器艺术的价值取向
    5.1 概述
    5.2 多源与交融:文化价值
        5.2.1 辨正:文化属性与主体地位
        5.2.2 分层:文化结构的呈现与解读
        5.2.3 交融:从地方风格到地域共性
    5.3 美感与契合:审美价值
        5.3.1 造物在宜:材质之美
        5.3.2 范正器美:器形之美
        5.3.3 质体文饰:装饰之美
    5.4 功能与维度:使用价值
        5.4.1 利与用:用的五个层面
        5.4.2 器与质:质的双重指向
    5.5 本章小结
第6章 审视与反思:现代设计语境中的成都漆器艺术
    6.1 概述
    6.2 语境转换:走向式微与失语现象分析
        6.2.1 “域”的错位:观念与成器方式
        6.2.2 “消费”差异:审美废止与周期
    6.3 存在方式:现代诉求与结构变化
        6.3.1 文与质的范畴变化
        6.3.2 器与人的关系变化
    6.4 现代反思:成都漆器中的自然观与生态设计理念
        6.4.1 道器之间:传统工艺的自然观
        6.4.2 顺天造物:早期的生态设计理念
    6.5 本章小结
结论
致谢
参考文献
图录
附录1 成都漆器历史发展与现代传承大事记
附录2 出土成都漆器的墓葬(遗址)一览表
附录3 成都漆器品类及造型汇总表
攻读博士期间发表的论文及科研成果

四、简论“以自然为本”设计观的时代意义(论文参考文献)

  • [1]自然的栖居 ——现代居室的生态影像营造与设计研究[D]. 欧阳欣畅. 东南大学, 2020
  • [2]可持续发展观下仿生设计的现代设计观[J]. 苏俊杰. 艺术品鉴, 2019(24)
  • [3]“自然”视角下乡村景观色彩提升策略研究 ——以河南林州高家台村为例[D]. 蔡丽莎. 江西农业大学, 2019(03)
  • [4]论产品设计的发生过程和实现方式[D]. 王峰. 东北大学, 2018(12)
  • [5]公共雕塑生态设计论要[J]. 刘贻永. 艺术生活-福州大学厦门工艺美术学院学报, 2017(02)
  • [6]传统工艺与中国品牌[J]. 李晓岑,朱霞. 自然辩证法研究, 2017(02)
  • [7]产品设计中禅意风格的符号解析与设计应用[D]. 周申. 江南大学, 2014(02)
  • [8]追寻设计的本原[D]. 王萍. 齐鲁工业大学, 2013(04)
  • [9]针对贫困群体的可持续型设计研究[D]. 柳芳. 武汉理工大学, 2013(S2)
  • [10]成都漆器艺术研究[D]. 刘小路. 西南交通大学, 2013(10)

标签:;  ;  ;  ;  ;  

浅谈“以自然为本”设计理念的时代意义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