认知视角下的话语连贯性

认知视角下的话语连贯性

一、从认知角度看语篇连贯(论文文献综述)

张相丽[1](2021)在《认知视角下留学生HSK六级缩写衔接技能掌握研究》文中认为本文主要从认知视角出发分析缩写语篇衔接手段表现。通过对比分析备考HSK六级留学生缩写语篇和母语者缩写语篇,探索二者在衔接手段选用上的表现差异。第一章绪论主要陈述了本文的研究对象和研究价值、语料来源、研究方法。并综述衔接和六级写作相关文献。本文研究目的是从认知视角分析留学生衔接手段选用特点,并提出针对性的教学建议。第二章为理论依据。本文理论依据包括信息结构理论和认知语言学理论。信息结构理论为本文划分语篇信息提供依据。认知语言学为本文论述视角,本文从认知视角出发探讨留学生缩写写作的衔接技能。第三章为HSK六级原文与缩写语篇信息结构对比分析。划分语篇信息将便于研究论述,同时,也有利于分析叙事型语篇的共同特点以及缩写原文特点,并为留学生缩写提供有益建议。第四章为HSK六级原文与缩写语篇衔接手段表现分析。通过对比分析母语者与留学生语篇衔接手段表现,本文发现衔接手段选用与认知参照点有关。第五章为认知视角下留学生HSK六级缩写备考建议。综合全文分析,从认知视角出发为留学生衔接手段的选用和缩写写作能力的提高提出针对性的建议。

马严[2](2021)在《俄汉语情歌歌词中的概念隐喻对比研究》文中研究表明歌曲作为一种艺术表现形式,不仅是对人生经历和感悟的记录,更是承载着人们对情感的寄托。歌曲丰富了人的精神世界,展示了多样的认知方式,同时反映了人们的价值取向。歌词是以文字形式传达歌曲艺术价值的重要表达手段,隐喻则在歌词创作中发挥了重要作用。概念隐喻理论将隐喻上升到认知层面,隐喻成为人们的思维手段和基本行为方式。通过对歌词中概念隐喻的研究,可以加深我们对于歌词中隐喻的理解,并在对比中了解俄汉歌词隐喻使用的异同及其背后的成因,扩大歌词隐喻研究的视野范围。此外,该研究还有利于在歌曲这种为最广大人群接受的艺术领域实现跨文化交际与情感交流。本课题以俄汉语情歌歌词为研究对象,以认知语言学和对比语言学的相关理论成果为研究基础,对俄汉语情歌歌词中出现的概念隐喻进行总结和归类,探究俄汉语情歌歌词中概念隐喻类型的异同,并对俄汉语情歌歌词中隐喻的形成机制做进一步分析。全文共分为五章。第一章主要阐述本课题的国内外研究现状、研究的对象、方法及意义价值。第二章从认知语言学与对比语言学两方面对本课题研究的理论基础做出阐释。第三章对俄汉语情歌及歌词进行界定,归纳总结其类型及特点。第四章解读俄汉语情歌歌词隐喻中目标域内常见意象,划分始源域类型并进行实例分析,阐明俄汉语情歌歌词中的概念隐喻类型并总结其异同点。第五章以概念整合理论为基础对比剖析俄汉语情歌歌词隐喻的概念整合网络类型,结合实例对俄汉语情歌歌词隐喻的成因进行解析,阐释俄汉语情歌歌词隐喻异同现象背后之机理。

霍文博[3](2020)在《“热门·电竞”微博语篇研究》文中研究说明人类始终都在探索世界的过程中追求着一种更为简约的表达方式,不论是在具有物理属性的场景语境里,还是在网络这样的虚拟空间中。同理,对于“热门·电竞”微博语篇的研究也不会是一个例外。本文所研究的“热门·电竞”微博语篇是就狭义上微博所提供的优选服务产品“热门微博”中的“电竞”版块内容而言的。它是虚拟空间里的交际语言单位,是在微博“热门·电竞”版块中使用着的言语产品。“热门·电竞”微博语篇是博主的言语行为方式从现实世界的场景语境迁入到网络这样的虚拟空间后形成的具象化产物,是一种自然流变的话语存在状态。“电竞”的娱乐性特质能够直接影响到博主所采用的信息编码形式,决定着“热门·电竞”微博语篇的语用特征以及语体特征。在生成性上,“热门·电竞”微博语篇是一种线性材料的组合,是大于句子的连续话语;在信息性上,是一个相对完整的语义建构体;在功能性上,是言语交际与沟通的符号记录。本文以语篇语言学、认知语言学和社会交际语言学的相关理论为指导,对发布在微博平台“热门·电竞”版块上的语篇进行了梳理与探究,旨在说明“热门·电竞”微博语篇是博主(内容作者)发布在“热门微博”中“电竞”版块上的有关“电竞”信息的一系列连续话段或句子构成的语言整体。在信息编码方面,它是一个形式衔接、语义连贯的交际语言单位。其类型主要有结构类型和文体类型。结构类型探究“热门·电竞”微博语篇的构成要素“正文”“标题”“补充信息”“信息来源”“话题分类”的组合方式以及博主与浏览用户的语言互动情形,包括单独型语篇和组合型语篇。文体类型关注博主发布“电竞”信息的文本形式,有告启类、新闻类、评价类和混合类之别。在语篇功能方面,“热门·电竞”微博语篇既是互动式的娱乐媒介,又是多模态的“电竞”信息载体,还是共享型的“电竞”营销工具。这其中,娱乐媒介是其基本功能。“热门·电竞”微博语篇的词语特征主要是通过语法词、增义词、词语模、汉字谐音词以及字母缩略语等形式体现出来的。在句法特征方面,被动句和同体过度能够显现出“电竞”赛事活动的竞技色彩。前者是语篇适应“电竞”赛事气氛由主动态转换为被动态的句法表征,后者则是娱乐性、主观情态性在句法上的形象体现。在语篇的组合方式上,“热门·电竞”微博语篇的衔接有回指、时空衔接和逻辑衔接这三种形式。回指包括名词回指、代词回指和零形回指。时空衔接包括时间衔接和空间衔接。逻辑衔接有的是双向关系,具体指并列关系和递进关系;有的则是单向关系,包括说明关系、因果关系和目的关系。在连贯方面,“热门·电竞”微博语篇话题链带有“节点”标识,“节点”的分布能够显现语篇的连贯性。主位推进是“热门·电竞”微博语篇连贯的手段之一,分为一致型推进模式和派生型推进模式。此外,语篇的连贯性还可以通过语气的层递性显现出来。在语用特性方面,互文性、主观情态性是“热门·电竞”微博语篇的基本语用特性,阻拒性则是其特殊属性。在互文性当中,本文重点讨论了内部语篇和内部语篇、内部语篇和外部语篇在互文上的各种关联,得出了显性互文和隐性互文的分类标准。在互文的表现形式方面,主要有“借”“省”“增”“仿”“译”五种。此外,元话语和互文链也是语篇重要的组成部分。主观情态性的达成手段有语法手段和语义独立片段。语法手段是网络语言在“热门·电竞”微博语篇的具体体现,主要有同体过度、句末点号使用和副语言表义。在“热门·电竞”微博语篇里,语义独立片段主要有交待式、凸显式、入话式。它们是主观情态性最重要的表达手段。阻拒性是“热门·电竞”微博语篇编码技巧的体现方式,其重点是“电竞”词语的陌生化以及“电竞”语言表达式的复杂化。通过考察发现,“热门·电竞”微博语篇的语体是“电竞”语体,是一种专门用于表述“电竞”内容的语体。在语篇中可用于表征“电竞”语体的手段主要是词语的使用,其中具有代表性的是“电竞”术语和“电竞”用语,而作为补充的则是网络语言。“电竞”语体的特征包括“电竞”术语和“电竞”用语的统一、义项动态赋予以及语篇多元派生等。这些特征是语体渗透的产物。在“电竞”语体渗透的指向上存在着由内向外和由外向内的路径差别,进而区分出外指型渗透与内指型渗透两种类型。不论是哪种类型的语体渗透,其过程和结果都能显现“电竞”语体高度的包容性。总之,“热门·电竞”微博语篇研究是一项系统性的工程。我们希望实际探究得出的结论既可以清晰地阐释“热门·电竞”微博语篇在语言组织方面的特点,还能够对“电竞”产业的用语规范和普及传播进行理论上的铺陈。

汤礼新[4](2020)在《汉语“X看/见/瞧”类话语标记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本文运用话语标记和语法化的相关理论,从共时和历时角度对“X看/见/瞧”类话语标记进行全面系统研究。共时平面考察它们的性质特征、分类和语用功能,历时平面考察它们的来源、形成演变过程以及演化的动因和机制。除绪论和结语外,全文主体内容分为三章。第一章对“X看/见/瞧”类话语标记进行界定和分类。首先,根据话语标记的性质特点,对“X看/见/瞧”类话语标记在语义、句法、语用、语音、语体等五个方面的特征表现进行描写分析,并对9个“X看/见/瞧”结构是否为话语标记的情形进行定性分析。其次,从所处位置、语体、结构形式、典型性、语用功能等五个角度对“X看/见/瞧”类话语标记进行分类。第二章考察“X看/见/瞧”类话语标记的语用功能。其承担的语用功能可分为语篇功能、元语言功能和人际功能三类:语篇功能包括话题标记和衔接连贯功能,元语言功能包括标引说话人的主观态度和认识、凸显或强调话语内容、导引推论或判断,人际功能包括缓和面子威胁、导引问题征询。“X看/见/瞧”类话语标记具有多功能特点,但有核心功能和伴随功能之分,“我看、我瞧”主要承担元语言功能,“你看、你瞧”主要承担人际功能,“可见”主要承担语篇功能;“只见、眼看、眼见、你别看”主要承担元语言功能。第三章考察“X看/见/瞧”类话语标记的来源、形成演变过程,并探讨演变的动因和机制。首先,梳理了每类话语标记的来源和形成演变过程,将它们的形成演变过程概括为三个阶段。其次,探讨它们形成演变的动因和机制,演变的动因包括句法环境的改变、语义演化和去范畴化、高频使用,演变的机制包括重新分析、类推、主观化和交互主观化、隐喻和语用推理。

关永皓[5](2020)在《基于语篇连贯视角的《习近平谈治国理政》日译研究》文中提出翻译研究的方法、路径、范式在不断翻新,翻译理论也越来越丰富,翻译不应被看作是一个简单的两种语言之间的转换行为,而应同时兼顾语言、跨文化交际、语篇特征等属性,以更宏观的视角来看待。本论文认为,翻译的直接对象应该是原文语篇,而翻译的最后成果则是译文语篇。因此,本论文从语言学的视角,借助系统功能语言学、语篇语言学、句法学、语用学等的相关理论,宏观上从语法连贯、语义连贯、语用连贯三个大的角度,微观上则是从该三大角度的下位分类出发,以中文版《习近平谈治国理政》及其日译本《习近平国政运営を语る》两个语料为研究对象,在对照分析两个文本各自的语篇连贯的基础上,对语篇连贯在日译本中的重构进行了研究,目的在于探讨语篇连贯在汉译日翻译过程中发挥的指导性作用及应用的可能性,并以此检测译文的准确性。在语法连贯视角下,首先从照应、替代和省略、连接等多个具体的角度对日译本中的语篇连贯的重构展开了研究。在“照应”这一小节,主要探讨了第一、二、三人称及其复数的日译。在“替代和省略”小节,着重探讨了指示词“如此”、“这么”、“这样”的日译。“连接”小节里,对连词“以及”进行了研究,发现译文语篇要达到连贯重构的目的,不可过多受原文语篇的掣肘,而是应根据日语的语言特质、译文的语篇连贯特性等,作适度的增减及调整,不能简单地移植原文的结构。其次,从修辞连贯的角度对译文语篇的连贯进行了研究。具体是择取了有代表性的“排比”修辞格,从句子的排比和句子成分的排比两个角度分别展开了研究。原文语篇中的排比对译文语篇中排比的使用与否,具有较强的指导作用,多数情况下按照原文中顺序翻译为日语,即可重构连贯。另外还发现,语篇中存在“道路自信、理论自信、制度自信”日译词不同的情况。为了使语篇在连贯方面更紧密,有必要对译词进行统一化处理,以提高受众的接受程度。再次从句法连贯的角度,以“被”字句为探讨研究对象展开了研究。发现原文中的“被”字句与日语被动句在结构上存在一定的对应关系,多数的“被”字句可以译为日语的被动句,但也有例外,有的“被”字句翻译成日语被动态反而不自然,进行汉译日翻译时,需要同时兼顾译文的连贯性。然后是从语序的角度,包括主谓殊位、定语、状语等角度,考察了译文语篇中的连贯是如何重构的。通过对原文语篇的整体分析,发现主谓殊位主要发生在汉语的“是”字句中,数量也很少,且并未发现“是”字句以外的主谓殊位的情形。“定语”小节中,主要探讨了双重定语和多重定语的日译。整体而言,译文中多重定语的排序受到的制约因素很多,需要在译前准备阶段,译者对原文语篇进行深入的分析和理解,分析清楚多重定语之间的关系。最后从主位推进模式的角度探讨了一个较长篇幅语篇中连贯的重构,发现原文中的主位推进模式,在译文中往往会发生变化。主位推进模式是否要调整,不仅取决于译者,还要观察译文语篇连贯性是否得以保证,以及连贯是否顺畅。语法连贯是研究《治国理政》及其他中央文献日译的根本出发点和基础,同时也是首要层次,因为翻译说到底是语言之间的转换,译者要处理的首先是语言,尤其在书面形式的语篇中,这一特征更为显着。在由低到高的、划分为词、句、超句体、段落、语篇的各个层级上,中央文献的汉译日都要遵守译语的语法规则和使用习惯,译语语篇中的前后句子、前后段落的连接上,要流畅自然、不带逻辑矛盾,同时体现应有的、恰当的逻辑关系,以使译文语篇的连贯得以恰当重构。在语义连贯视角下,首先从小句经验功能角度对语篇连贯在《国政运営》的语篇重构中的作用进行了分析和研究,对及物性系统的六个“过程”(process)在翻译中发挥的作用,通过具体例子进行了分析和探讨。本论文认为,在《治国理政》的汉译日过程中,译文语篇的小句的“过程”类型的择取,要兼顾语篇的意义;其次,译文语篇的小句间逻辑依赖关系和逻辑语义关系,服从于译文语篇的整体意义,并同时受原文语篇中小句的“过程”类型的影响和制约;再次,由于原文语篇中的一个小句,在译文语篇中可以用两种或多种形式表达,同时为使译文语篇的语义连贯重新构建起来,小句也有可能进行分译、合译、不译,甚至有可能降至次一级的单位(词组、短语等)进行表达。其次从重复和同义性衔接两个角度,对《国政运営》中的句际语义连贯进行了探讨。通过对两个语料的对比分析,发现有的原文的衔接在译文语篇中保留下来,从而使译文语篇的连贯性比较明显;而有的例子中,衔接在译文语篇中没有完全保留下来,有衔接中断的现象,对语篇的连贯也产生了不良影响。为了使译文语篇的衔接和连贯也能清晰可见,保证语篇的连贯性,应当参照原文语篇中的语义上的连贯,使其在汉译日的过程中发挥指导作用。再次从同现关系的角度,对语义连贯进行了探讨。在《治国理政》的汉译日翻译中,要注意具体语义的表达,消除歧义,以确立该词的具体语义指向,消除模糊语义,重新构建译文语篇的连贯。然后从段际语义连贯的角度进行了探讨。发现通常需要让译文语篇在语义连贯方面与原文语篇保持一致,一般不做改动。为了保持语义连贯、保证原文意义的准确传达,有时需要对句子进行适当的处理,如分译、合译等。最后从深层逻辑语义的角度对两个实例进行了深入探讨。通过研究发现在《国政运営》语料中,有的深层逻辑语义没有翻译出来,造成译文读者难以把握原文语篇的意义,主旨不鲜明,导致翻译出现了失误,连贯发生了断裂。因此本论文认为,译者需要全面分析原文语篇的深层逻辑语义,并在译文语篇中以恰当的形式呈现。在语用连贯视角下,首先,对关联翻译理论进行了梳理,阐明了关联翻译理论视角下对语篇连贯重构进行研究的可行性;并从直接翻译和间接翻译两个不同的视角,对连贯在《国政运営》中的重构进行了研究。直接和间接翻译方法使《治国理政》的日译能够顺利达到翻译目的,在译文语篇的连贯方面也发挥了指导性作用。其次从文化语境的角度,对其在《国政运営》的语篇连贯重构中的作用进行了研究。通过分析研究可以发现,原文语篇和译文语篇在语域的三要素方面,对应清楚,所表述的主题基本一致。语场方面,原文语篇的连贯,在译文语篇中以相同的语言结构保留;语式方面,原文和译语之间对应性强,各自也都达到了语式的要求;语旨方面也符合讲话人与听话者之间的关系。原文的语篇连贯在译文语篇中得以重构,达到了翻译的目的。最后从语域的角度,对其在《国政运営》的语篇连贯重构中的作用进行了研究。语域包含语场、语式及语旨,三者之间关系紧密、缺一不可,任何一项的改变都会影响语言使用,从而导致不同的语域产生。语式方面,结构上存在对应,句式既有变化又有规整,如长句与短句的结合严密。语旨方面,译文语篇也没有改变原文语篇的讲话特色,也存在着对应关系。因此可以说,语场、语式、语旨对日译及《国政运営》的语用连贯重构有指导性的作用。通过以上三个视角的探讨和研究,本论文认为三者在《国政运営》中相互依赖、相互支持,缺一不可;三者所构建的译文语篇《国政运営》的连贯在整体上不是线性的或单向的,而是一个互相交织的立体网络。语法连贯处于最基础维度,是汉译日翻译和译文语篇实现连贯重构的根本出发点,也是首要视角和必须正确处理的首要问题。语义连贯与语法连贯紧密相联,且处于语法连贯的上一层次。语法连贯与语义连贯之间并非泾渭分明、互不相关,而是同时发挥指导作用、并行不悖的关系。语用连贯是高于语法连贯和语义连贯的一个维度,处于二者之上,《治国理政》和其他中央文献的日译,在使译文语篇的语法连贯和语义连贯的同时,也要兼顾语用连贯。通过研究得出的初步结论是,语篇连贯在中央文献汉译日的翻译中具有实用性和可操作性,同时对译文语篇中的连贯重构具有指导性作用。语篇连贯在译文语篇中的重构,可使译文语篇更具有连贯性,同时也使语篇特征更为清晰。基于语篇连贯角度的本次研究,不再局限于“信、达、雅”的翻译标准,而是将中央文献的汉译日翻译看作是超越字对字、句对句逐一翻译、机械翻译的翻译,将研究视野拓展至语篇层次,探讨语篇层次上的译文语篇的连贯重构。本论文中使用的研究方法有如下几种:文本对比分析法、文献综述分析、跨学科研究方法、问卷调查等。本论文的创新之处在于以下三点:(1)视角独特。本次研究是从一个崭新的语篇连贯的视角对《习近平谈治国理政》展开的汉译日翻译研究。从调查、分析的结果来看,到目前为止,尚未发现相同或相似视角的研究,是一次有益的尝试。(2)问卷调查与数据分析紧密结合。通过问卷调查获得日译本的相关数据,并以获取的数据为依据,对日译本的受众接受度进行分析,同时也是对本论文的客观性的支持;(3)紧密联系中央文献研究实际。本次的研究结果,可以为语篇连贯视角下的中央文献的汉译日实践和研究,提供一定的有价值的参考。本论文所采取的视角和方法,是为了能更好地翻译和研究《治国理政》,具有一定的参考价值和实用价值;同时也期待能为其他中央文献的外译研究提供有价值的参考,为提高外宣翻译质量、助力中国声音的海外有效传播提供一定的参考。

赵耿林[6](2016)在《语义缺省的认知拓扑研究》文中提出语义缺省是一种特殊的省略现象,在形式上表现为语义空位。话语意义的理论在很大程度上是缺省阐释的理论,语义缺省研究在语言学中占有重要地位。语义缺省研究是在前人的语义省略、语用省略、缺省预设、含义理论、缺省语义学等研究成果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目前,语义缺省研究的最新成果主要体现在Jaszczolt的缺省语义学理论之中。语义缺省研究的重要任务是对缺省意义的识解过程和语篇意义的建构过程做出合理的解释,而意义阐释过程与人类的后台认知有关,以往的研究大多关注缺省部位的填补问题,很少对其认知过程做出描述。有鉴于此,本研究拟从认知语言学的视角对语义缺省的认知过程进行模拟和阐释。本研究关注的问题有三个:一是语义缺省的认知理据是什么?二是语义缺省的认知机制是什么?三是语义缺省应该遵循什么认知原则?本论文的主要研究内容如下:第一,探讨了认知的拓扑性和语言的拓扑性,提出了认知拓扑观的研究路径。狭义上说,语言拓扑性主要是指空间图式中物体所表现出来与形状无关、与大小无关、与距离无关的特征。广义上说,语言的拓扑性除了拓扑不变量的性质外,还具有拓扑连通性和拓扑连续性。本研究基于拓扑学的的三大拓扑性质,将认知语言学与拓扑学结合起来,把认知拓扑观概括为三方面的内容:认知拓扑等价观、认知拓扑连通观和认知拓扑连续观。认知拓扑等价观主要体现在范畴理论和隐喻理论之中。根据概念拓扑同化机制,世界上所有事物包括语言都具有“万变不离其宗”的拓扑属性,人们正是根据这种拓扑等价的属性来划分范畴的,有着共同拓扑性质的事物即为同一范畴。根据隐喻理论的恒定假设,从源域到目标域的隐喻映射必须保留源域的认知拓扑结构,即意象图式结构。一方面,源域空间与目标域空间之间有着共同的拓扑性质或拓扑结构,这是隐喻发生的前提;另一方面,在隐喻映射的过程中,其拓扑性质和拓扑结构得以保留,这是人们理解隐喻的基础。认知拓扑连通观将框架、脚本、图式、icm和心理空间等认知模型看作是心理拓扑空间,不仅心理拓扑空间内部元素之间是相互连通的,而且空间与空间之间可以通过映射和投射等方式建立连通关系,因此,语言可以看作是由连通的网络组成的拓扑空间。认知拓扑连通观可以解释“表面上不连贯的含有语义缺省的语篇为什么能被理解为连贯的语篇”这一现象。语义缺省会导致语篇从表面上看起来不连贯,但人们仍然能将表面上不连贯的语篇理解为连贯的语篇,这是由于人们的心智连贯性在起作用。我们在理解语义缺省的语篇时,心智连贯性表现为人类认知拓扑结构的连通性,只要语言表达中语义缺省的程度不破坏认知结构本身的拓扑连通性,部分语言信息的缺失,不会影响语言的整体理解,由此,语义缺省的认知理据是基于语言空间的拓扑连通性。认知拓扑连通观还可以解释从语义缺省到语篇连贯的实现过程,语言表达的不完备只是形式上的不连通,不代表理解上的不连通,因为人类具有将缺失的图形组织成完整的图形(即格式塔)的认知能力,同样地,也可以将含有语义缺省的语篇组织成一个连贯的语篇格式塔。认知拓扑连续观认为语言拓扑空间之间存在中间地带,可以将语言看作为连续统,认知拓扑连续观和认知语言学中的连续统的观点是相一致的。认知语言学反对形式语言学的模块论,认为不应对词汇、语法、语义和语用做严格的区分,语言知识和语言使用能力也没有明显的区别,语言知识来自语言的使用,和百科知识并无太大的区别。认知语言学中的“语义百科观”和“词汇-语法连续统”体现了语言的连续性思想,和认知拓扑连续观是相吻合的。第二,本文将缺省意义的阐释过程看作是一个动态的整合过程,基于认知拓扑观和认知整合观,结合前人提出的整合模型的优点和特点,构建了概念整合拓扑网络模式,作为分析语义缺省和语篇连贯的认知机制。该认知模式包括“激活-连通-整合”三个子过程,将认知语言学中的激活观、连通观、整合观和拓扑观统一到一个认知模式中。概念整合拓扑网络模式被用于描述缺省意义和语篇意义的建构过程:语言表达的显性信息激活相应的心理拓扑空间、空间元素以及空间拓扑结构,显性信息和激活的隐形信息形成连通的网络,然后被整合成一个识解格式塔,该格式塔是一个认知拓扑完型结构,一个语篇格式塔,这意味着含有语义缺省的不连贯的语篇实现了语篇的连贯。第三,本研究在jaszczolt的缺省语义学的意图性认知原则的基础上,区分了语义缺省的发话人原则和受话人原则,并提出了四个认知原则,包括突显原则、守恒原则、意图性原则和关联原则。一方面,在话语表达和语义缺省的运用阶段,发话人必须遵守突显原则,突出交际中最有用的新信息,而对受话人已知道的信息隐去不说,使其处于语义缺省的状态;此外,发话人还需要考虑受话人的认知环境和认知能力,在保持信息总量不变的情况下,如果受话人知道和推导的信息多,发话人所表达的信息就要少,相反,受话人知道和推导的信息少,发话人所表达的信息就要多,即遵守守恒原则。另一方面,在话语理解和缺省意义的阐释阶段,受话人在激活、连通和整合的认知过程中需要遵守意图性原则和关联原则,其阐释的语义内容应和发话人的真正意图建立最佳关联,以理解发话人所传递的准确含义。本论文将拓扑学引入到认知语言学中,提出了认知拓扑观,为认知语言学理论的发展开拓了一条新的研究思路,对跨学科的研究具有一定的启示作用,对其他的语言学的相关学科也有一定的借鉴意义。本文在认知拓扑观的理论框架下,揭示了语义缺省的认知理据和构建了语义缺省的认知机制,这为语义缺省研究提供了一个全新的视野,丰富了语义缺省研究的内容。本文将语义缺省研究提升到语篇分析的高度,将其归为话语意义阐释理论的组成部分并对其进行分析和描述,体现了语义缺省研究对语篇分析的重要意义。

王振红[7](2015)在《从心理认知角度简析语篇连贯》文中研究说明认知过程是人最基本的心理过程,在阅读语篇的过程中也必然有认知心理的运作。现阶段许多语言学家开始从心理认知的角度来探析语篇的连贯性。在理解语篇的时候,不仅要理解语篇的外在形式,还要有效地开展心理认知活动对语篇的背景知识和预设内容等进行深层的解读,才能更好地理解语篇连贯。认知语言学中的缺省预设和原型理论在解读语篇连贯的实际应用过程当中起到了积极的作用,证实了从心理认知角度来研究语篇连贯具有切实的可行性。

王璐[8](2012)在《英语教师学术论文写作中的篇章连贯研究》文中研究表明本文主要根据程晓堂(2005)的语篇连贯框架对欠连贯语篇中所反映的篇章连贯方面的问题进行了探讨。判断语篇是否连贯的最基本依据是看语篇是否有效地传达了作者希望传达的意义。通过对教师给学术期刊所投稿件的样本分析可以看出,欠连贯语篇在主位结构、信息结构和命题结构等方面的问题尤为突出。主位结构属于语篇的形式范畴,而信息结构和命题宏观结构属于语篇的内容范畴,任何一方面出现问题都可能成为导致学术论文欠连贯的主要原因。

李天贤[9](2012)在《认知框架视角下的语篇连贯研究》文中指出人类的言语活动要求交际双方表达思想清楚、前后脉络贯通,避免前言不搭后语,这就是言语活动的“连贯”要求。“连贯”是哲学、心理学、语言学、人工智能等的共生课题。连贯研究在阅读与写作等言语活动中具有悠久的历史,而真正引起广泛关注的则是Halliday和Hassan《英语的衔接》(1976)出版之后的事情。在随后的三十多年里,连贯研究已成为系统功能语言学和语篇分析等领域的重要课题,其研究广度与深度都得到了极大拓展,研究成果丰硕。这些研究只能说部分解决了“什么是连贯”等基本问题,但目前仍缺乏一种公认的连贯研究模型。随着近年来认知语言学的迅猛发展,人们开始思考借用其概念与方法去诠释连贯。受此启迪,本文采用“认知框架”概念,意在构建语篇连贯解读的认知框架模型,探究语篇连贯研究的新视角或新方法。研究假设:语篇连贯就是解读语篇意义,是解读者在微观、中观和宏观认知框架中,通过激活语篇的词素、词、小句、段落等语言符号所裹挟的概念和概念关系,在其心智中产生的意义关联。认知框架的工作定义:认知框架(简称“框架”)是建立在人类体验之上、与场景相关的概念结构,是信仰、社会实践、制度、意向等的图式表征,是语篇编码概念所预设的背景知识,是特定言语社团成员交流的认知基础,是微观、中观和宏观三位一体的认知结构。各章的内容和主要观点如下:第一章介绍选题缘由、研究目标与方法、主要观点与创新。第二章梳理语篇与语篇连贯的定义与分类,归纳出语篇连贯研究的语言形式功能、语用推理、认知心理和多维研究等方法,从而提出从认知框架视角研究语篇连贯的必要性。第三章从认知框架的特征、定义与分类出发,重构语篇连贯研究的微观、中观和宏观认知框架三位一体的理论模型。第四、第五和第六章分论微观、中观和宏观认知框架如何作用于语篇连贯。第四章把词素、词、小句等语言单位所激活的概念与概念场,视为解读语篇连贯的微观认知框架的启动因素,而概念隐喻和概念转喻则是语篇连贯中起作用的两种主要微观认知框架类型。概念隐喻作用于语篇连贯取决于源概念场和目标概念场中各概念与概念关系的系统映射,概念转喻作用于语篇连贯则取决于同一概念场中各概念间的邻近关系。第五章探究语篇连贯解读的中观认知框架,句际与段际之间的各种逻辑语义关系与意象图式是其具体表现。因果、相似和邻近等逻辑语义关系是语篇连贯解读的观念联络原则,意象图式则是感知体验在人类心智中反复出现的模式,是连接语言与认知思维的中介。第六章根据框架语义学与构式语法的互补关系,提出语篇构式是语篇连贯解读的宏观认知框架。语篇构式是语言的构式研究推广到篇章层次的自然要求,在更高层次上揭示了语篇理解的整体性与宏观意图。论证结构和故事结构是两种典型的语篇构式,它们在宏观层次上保证了语篇连贯。第七章考察认知框架的动态性对语篇连贯解读的作用。认知框架是语篇分析的一种方法、策略和世界观,用于分析言语产品,既可揭示构建者的话语意图,又能洞悉因不同解读者的认知视角差所蕴含的不同语篇连贯方式。媒体对2008年金融危机的报道揭示了不同话语构建者的认知视角差,对宋词人李清照《如梦令》原文与英译文对比分析,则彰显了不同解读者的认知视角所衍生的多重语篇意义。第八章回望本研究的主要内容、创新与不足。本研究有三方面的创新:(1)以认知语言学的“认知框架”为语篇连贯研究的理论根据,开创了语篇连贯研究的新方法和新视野;(2)从微观、中观和宏观三方面范畴化“认知框架”,并用于构建语篇连贯解读的认知框架模型,突破了言内与言外的二元对立分类标准;(3)提出了“语篇构式”概念,既拓展了构式语法的研究层次,又能确保语篇连贯的正确解读。

王军[10](2011)在《关联理论视角下语篇连贯的动态研究》文中研究指明从形式和语义角度对语篇连贯的静态进行研究,以及对其语用推理因素的研究未充分揭示语篇连贯的认知性进行阐述。人类的交际活动是一种认知活动。关联理论是建立在认知基础上、置语篇连贯于动态交际过程之中的。交际双方相互合作通过认知语境建构语篇连贯,所以连贯又是动态的交际双方运用认知语境共同追求最佳关联的结果的。

二、从认知角度看语篇连贯(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从认知角度看语篇连贯(论文提纲范文)

(1)认知视角下留学生HSK六级缩写衔接技能掌握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1 绪论
    1.1 选题目的与研究价值
    1.2 研究综述
        1.2.1 关于语篇衔接的相关研究
        1.2.2 关于HSK六级写作的相关研究
    1.3 研究对象
        1.3.1 HSK考试介绍
        1.3.2 HSK考试缩写写作要求
        1.3.3 HSK考试缩写评分标准
        1.3.4 小结
    1.4 语料来源
    1.5 研究方法
2 理论依据
    2.1 认知语言学相关理论
        2.1.1 当前空间语篇(CDS)
        2.1.2 认知参照点原则(CRP)
        2.1.3 理想化认知模型(ICM)与突显原则(Salience)
        2.1.4 原型范畴化理论(The Theory of prototypes)
    2.2 信息结构理论
        2.2.1 信息结构理论概述
        2.2.2 与语篇研究相关的信息结构理论
        2.2.3 本文语篇研究信息结构划分依据
3 HSK六级原文与缩写语篇信息结构对比分析
    3.1 叙事型语篇的信息结构
    3.2 本文对信息结构的划分
    3.3 信息结构对比分析
        3.3.1 原文语篇信息结构表现
        3.3.2 留学生缩写语篇信息结构表现
    3.4 “信息点”对比——以Y01为例
        3.4.1 “信息点”划分依据
        3.4.2 原文语篇“信息点”表现——以Y01为例
        3.4.3 留学生缩写语篇“信息点”表现
4 HSK六级原文与缩写语篇衔接手段表现分析
    4.1 本文对衔接手段的分类
    4.2 原文语篇衔接手段表现分析
        4.2.1 原文形式关联衔接表现
        4.2.2 原文指称关联衔接表现
        4.2.3 原文连接关联衔接表现
    4.3 母语者缩写语篇衔接表现
        4.3.1 母语者缩写语篇形式关联表现
        4.3.2 母语者语缩写语篇指称关联衔接表现
        4.3.3 母语者语缩写语篇连接关联衔接表现
    4.4 留学生缩写语篇衔接表现
        4.4.1 留学生缩写语篇形式关联衔接表现
        4.4.2 留学生缩写语篇指称关联衔接表现
        4.4.3 留学生缩写语篇连接关联衔接表现
    4.5 母语者与留学生衔接手段表现对比分析
5 认知视角下留学生HSK六级缩写备考教学建议
    5.1 培养语篇意识
    5.2 认知参照点的确定与转换
    5.3 正确认识衔接手段
    5.4 强化考试技巧
结语
参考文献
附录A
附录B
附录C
附录D
致谢

(2)俄汉语情歌歌词中的概念隐喻对比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РЕФЕРАТ
第一章 绪论
    一、研究对象及目的
    二、研究现状
        (一)国外研究现状
        (二)国内研究现状
    三、研究的理论意义和实践价值
    四、研究的方法与手段
    五、研究的创新之处
    六、研究内容及语料来源
    本章小结
    注释
第二章 理论基础
    一、认知语言学相关理论
        (一)概念隐喻理论
        (二)概念整合理论
        (三)语篇连贯理论
    二、对比语言学的相关原则
        (一)可比性原则
        (二)共时性原则
        (三)同语体对比原则
    本章小结
    注释
第三章 情歌歌词概述
    一、情歌的概念界定及类型
        (一)情歌的概念界定
        (二)情歌的类型及特征
    二、情歌歌词的概念界定及类型
        (一)情歌歌词的概念界定
        (二)情歌歌词的类型及特征
    本章小结
    注释
第四章 俄汉语情歌歌词中的概念隐喻类型对比研究
    一、俄语情歌歌词中的概念隐喻类型
        (一)俄语情歌歌词隐喻中目标域内常见意象解读
        (二)俄语情歌歌词隐喻中始源域的类型划分
        (三)俄语情歌歌词中的概念隐喻实例解析
    二、汉语情歌歌词中的概念隐喻类型
        (一)汉语情歌歌词隐喻中目标域内常见意象解读
        (二)汉语情歌歌词隐喻中始源域的类型划分
        (三)汉语情歌歌词中的概念隐喻实例解析
    三、俄汉语情歌歌词中概念隐喻类型的异同
        (一)俄汉语情歌歌词中概念隐喻类型的共性
        (二)俄汉语情歌歌词中概念隐喻类型的差异
    本章小结
    注释
第五章 俄汉语情歌歌词中概念隐喻的形成机制
    一、概念整合视域下俄语情歌歌词隐喻的成因
        (一)俄语情歌歌词隐喻的概念整合网络类型
        (二)基于概念整合理论的俄语情歌歌词隐喻的实例解析
        (三)概念整合视域下隐喻对俄语情歌意境的阐释
    二、概念整合视域下汉语情歌歌词隐喻的成因
        (一)汉语情歌歌词隐喻的概念整合网络类型
        (二)基于概念整合理论的汉语情歌歌词隐喻的实例解析
        (三)概念整合视域下隐喻对汉语情歌意境的阐释
    三、俄汉语情歌歌词中概念隐喻成因的异同
        (一)俄汉语情歌歌词中概念隐喻成因的共性
        (二)俄汉语情歌歌词中概念隐喻成因的差异
    本章小结
    注释
结论
参考文献
附录
攻读硕士期间所发表的学术论文
致谢

(3)“热门·电竞”微博语篇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选题缘起
    1.2 研究对象
    1.3 研究意义
    1.4 研究现状综述
    1.5 研究思路
    1.6 研究方法
    1.7 语料来源
第二章 “热门·电竞”微博语篇界说
    2.1 “热门·电竞”微博语篇的内涵
        2.1.1 “微博”和“语篇”
        2.1.2 “热门·电竞”微博语篇
    2.2 “热门·电竞”微博语篇的类型
        2.2.1 结构类型
        2.2.2 文体类型
    2.3 “热门·电竞”微博语篇的功能
        2.3.1 互动式的娱乐媒介
        2.3.2 多模态的“电竞”信息载体
        2.3.3 共享型的“电竞”商务营销工具
第三章 “热门·电竞”微博语篇的词语与句法特征
    3.1 “热门·电竞”微博语篇的词语特征
        3.1.1 语法词
        3.1.2 增义词
        3.1.3 词语模
        3.1.4 谐音词
        3.1.5 字母缩略语
    3.2 “热门·电竞”微博语篇的句法特征
        3.2.1 被动句
        3.2.2 同体过度
第四章 “热门·电竞”微博语篇的衔接与连贯
    4.1 “热门·电竞”微博语篇的衔接
        4.1.1 回指
        4.1.2 时空衔接
        4.1.3 逻辑衔接
    4.2 “热门·电竞”微博语篇的连贯
        4.2.1 话题与连贯
        4.2.2 主位推进与连贯
        4.2.3 语气与连贯
第五章 “热门·电竞”微博语篇的语用特性
    5.1 “热门·电竞”微博语篇的互文性
        5.1.1 互文性表征
        5.1.2 互文的表现形式
        5.1.3 互文的特殊形式
    5.2 “热门·电竞”微博语篇的主观情态性
        5.2.1 达成主观情态性的语法手段
        5.2.2 语义独立片段
    5.3 “热门·电竞”微博语篇的阻拒性
        5.3.1 “电竞”词语陌生化
        5.3.2 “电竞”信息表达式复杂化
第六章 “热门·电竞”微博语篇的语体特征与渗透
    6.1 “电竞”语体特征
        6.1.1 “电竞”术语与“电竞”用语的统一
        6.1.2 义项动态赋予
        6.1.3 语篇多元派生
    6.2 “电竞”语体的渗透
        6.2.1 “电竞”语体渗透的指向
        6.2.2 “电竞”语体渗透的类型
第七章 结语
参考文献
作者简介及在学期间所取得的科研成果
后记

(4)汉语“X看/见/瞧”类话语标记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绪论
    一、选题缘由和研究意义
        (一)选题缘由
        (二)研究意义
    二、研究现状
        (一)话语标记研究概况
        (二)“X看/见/瞧”类话语标记研究现状
        (三)目前研究的不足
    三、本文研究对象、目标和思路
    四、研究方法和语料来源
        (一)研究方法
        (二)语料来源
第一章 “X看/见/瞧”类话语标记的界定和分类
    第一节 “X看/见/瞧”类话语标记的界定
        一、“X看/见/瞧”类话语标记的特征表现
        二、“X看/见/瞧”结构的定性分析
    第二节 “X看/见/瞧”类话语标记的分类
        一、分布位置分类
        二、语体分类
        三、结构形式分类
        四、典型性分类
        五、语用功能分类
    小结
第二章 “X看/见/瞧”类话语标记的语用功能
    第一节 “X看/见/瞧”类话语标记的语篇功能
        一、话题标记功能
        二、衔接连贯功能
    第二节 “X看/见/瞧”类话语标记的元语言功能
        一、标引说话人的主观态度和认识
        二、强调或凸显话语内容
        三、导引推论或判断
    第三节 “X看/见/瞧”类话语标记的人际功能
        一、缓和面子威胁,协调人际关系
        二、导引问题征询
    小结
第三章 “X看/见/瞧”类话语标记的形成演变及动因机制
    第一节 “X看/见/瞧”类话语标记的形成演变过程
        一、“X看”类话语标记的形成演变
        二、“X瞧”类话语标记的形成演变
        三、“X见”类话语标记的形成演变
    第二节 “X看/见/瞧”类话语标记形成的动因和机制
        一、“X看/见/瞧”类话语标记的形成动因
        二、“X看/见/瞧”类话语标记形成的机制
    小结
结语
参考文献
致谢
个人简历、在学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与研究成果

(5)基于语篇连贯视角的《习近平谈治国理政》日译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致谢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研究缘起
    1.2 研究对象
    1.3 研究方法
        1.3.1 调查问卷概要
        1.3.2 问卷问题说明
        1.3.3 问卷调查结果
    1.4 研究目的
    1.5 研究创新点与意义
    1.6 论文结构与内容
第二章 文献综述
    2.1 语篇溯源及界定
    2.2 衔接与连贯
        2.2.1 衔接
        2.2.2 连贯
        2.2.3 衔接与连贯的关系
    2.3 语篇连贯与翻译及外宣翻译
        2.3.1 语篇连贯
        2.3.2 语篇连贯与翻译
        2.3.3 语篇连贯与外宣翻译
    2.4 语境及翻译语境
    2.5 国内外中央文献翻译及翻译研究的概况
        2.5.1 《治国理政》以外的中央文献日译及研究概况
        2.5.2 《治国理政》的日译及研究概述
    2.6 本章小结
第三章 语法连贯与《治国理政》日译
    3.1 衔接与《治国理政》日译
        3.1.1 照应视角
        3.1.2 替代和省略的视角
        3.1.3 连接视角
    3.2 修辞连贯与《治国理政》日译
    3.3 句法连贯与《治国理政》日译
        3.3.1 “被”字句的范围
        3.3.2 “被”字句的日译
    3.4 语序与《治国理政》日译
        3.4.1 语序变化
        3.4.2 常位与殊位
        3.4.2.1 主谓殊位
        3.4.2.2 定语
        3.4.2.3 状语
    3.5 主位推进模式与《治国理政》日译
        3.5.1 主位与主位结构
        3.5.2 主位推进模式
        3.5.3 主位推进模式在《国政运営》中的重构
    3.6 本章小结
第四章 语义连贯与《治国理政》日译
    4.1 小句经验功能
    4.2 句际语义连贯与《治国理政》日译
        4.2.1 重复
        4.2.2 同义性衔接
    4.3 同现关系与《治国理政》日译
    4.4 段际语义连贯与《治国理政》日译
    4.5 深层逻辑语义与《治国理政》日译
    4.6 本章小结
第五章 语用连贯与《治国理政》日译
    5.1 关联翻译理论
        5.1.1 直接翻译与《治国理政》日译
        5.1.2 间接翻译与《治国理政》日译
    5.2 语境
    5.3 文化语境与《治国理政》日译
    5.4 语域与《治国理政》日译
    5.5 本章小结
第六章 结语
    6.1 研究总结
    6.2 中央文献日译方略
        6.2.1 语法连贯视角下的方略
        6.2.2 语义连贯视角下的方略
        6.2.3 语用连贯视角下的方略
    6.3 研究展望
图目
表目
参考文献
附录一 《习近平谈治国理政》目录
附录二 调查问卷原文
日本语要约
在学期间科研及获奖情况

(6)语义缺省的认知拓扑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导论
    1.1 选题缘由与研究背景
    1.2 研究内容与研究问题
    1.3 研究方法及研究意义
    1.4 论文结构
第2章 文献综述
    2.1 引言
    2.2 省略认知观VS省略生成观
    2.3 语义空位的研究视角
        2.3.1 语义视角
        2.3.2 语用视角
        2.3.3 语篇视角
        2.3.4 认知视角
    2.4 语义缺省研究回顾
        2.4.1 语义缺省研究的发展脉络
        2.4.2 语义缺省的相关概念
        2.4.3 缺省理论研究回顾
        2.4.4 Jaszczolt的缺省语义学
    2.5 小结
第3章 认知拓扑观
    3.1 引言
        3.1.1 体验观
        3.1.2 突显观
        3.1.3 注意观
        3.1.4 拓扑观
    3.2 认知拓扑观的理论基础
        3.2.1 拓扑学基础
        3.2.2 认知的拓扑性
        3.2.3 语言的拓扑性
    3.3 认知拓扑观的主要内容
        3.3.1 认知拓扑等价观
        3.3.2 认知拓扑连通观
        3.3.3 认知拓扑连续观
    3.4 小结
第4章 语义缺省的认知理据
    4.1 引言
    4.2 数学中的拓扑连通性
    4.3 认知空间的拓扑连通性
        4.3.1 知觉的拓扑连通性
        4.3.2 人工神经网络的拓扑连通性
    4.4 语言空间的拓扑连通性
    4.5 小结
第5章 语义缺省的认知机制
    5.1 引言
    5.2 认知拓扑整合观
    5.3 概念整合拓扑网络模式的理论渊源
        5.3.1 Fauconnier的概念整合模型
        5.3.2 Glenberg的索引假设
        5.3.3 Zwaan的浸入式经历者框架
    5.4 概念整合拓扑网络模式的内部结构
        5.4.1 心理拓扑空间
        5.4.2 识解格式塔
    5.5 概念整合拓扑网络模式的构建过程
        5.5.1 第一阶段:激活
        5.5.2 第二阶段:连通
        5.5.3 第三阶段:整合
    5.6 概念整合拓扑网络模式的实例分析
    5.7 小结
第6章 语义缺省的认知原则
    6.1 引言
    6.2 发话人原则
        6.2.1 突显原则
        6.2.2 守恒原则
    6.3 受话人原则
        6.3.1 意图性原则
        6.3.2 关联原则
    6.4 小结
第7章 语义缺省与语篇连贯
    7.1 引言
    7.2 语义缺省与语篇连贯的关联性
    7.3 从语义缺省到语篇连贯的实现途径
    7.4 语义缺省与语篇连贯的实例分析
    7.5 小结
第8章 结论
    8.1 结论与启示
    8.2 不足之处和未来的展望
参考文献
后记

(7)从心理认知角度简析语篇连贯(论文提纲范文)

1 语篇连贯研究的发展
2 心理认知在语篇连贯中的作用
    2.1 缺省预设与语篇连贯
    2.2 原型理论与语篇连贯
3 小结

(8)英语教师学术论文写作中的篇章连贯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一、引言
二、理论基础
三、研究方法
四、研究结果
    (一)主位结构不明(正)确
    (二)信息分布不合理
    (三)命题宏观结构缺失
五、结语

(9)认知框架视角下的语篇连贯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致谢
摘要
Abstract
目次
插图
表格
1 导言
    1.1 选题缘由
    1.2 基本假设与问题
    1.3 研究目标与创新
    1.4 主要方法与观点预设
    1.5 基本结构
2 文献综述
    2.1 语篇与语篇连贯概说
        2.1.1 语篇的定义
        2.1.2 语篇连贯界说
        2.1.2.1 语篇衔接的局限
        2.1.2.2 语篇连贯的定义
        2.1.2.3 语篇连贯的范畴化
    2.2 语篇连贯研究方法论
        2.2.1 语言的形式功能研究
        2.2.2 语用推理研究
        2.2.3 认知心理研究
        2.2.4 多维度研究
3 认知框架的理论构建
    3.1 语篇的认知结构
        3.1.1 认知结构术语
        3.1.2 认知框架与语义结构
    3.2 认知框架的特征
        3.2.1 认知框架的动态性
        3.2.2 认知框架的典型性
    3.3 认知框架的分类
        3.3.1 词汇框架
        3.3.2 知识框架
        3.3.3 交互框架
        3.3.4 社会框架
        3.3.5 文本类型框架
        3.3.6 其他框架
    3.4 认知框架模型
        3.4.1 认知框架与语篇分析
        3.4.2 认知框架模型的构成
4 微观认知框架:概念与概念场
    4.1 微观认知框架的概念结构
        4.1.1 语言单位与概念
        4.1.2 概念场的定义与特点
        4.1.2.1 概念与概念场
        4.1.2.2 概念场的特点
    4.2 微观认知框架与概念隐喻
        4.2.1 概念场与概念隐喻
        4.2.2 概念隐喻的系统性
        4.2.3 概念隐喻的连贯性
        4.2.4 语篇连贯的概念隐喻分析
        4.2.4.1 散文和诗歌中的概念隐喻
        4.2.4.2 口语语篇的概念隐喻
    4.3 微观认知框架与概念转喻
        4.3.1 概念转喻的认知基础
        4.3.2 概念转喻与语篇连贯
        4.3.2.1 指称转喻连贯与替代转喻连贯
        4.3.2.2 词汇转喻连贯
5 中观认知框架:观念联络与意象图式
    5.1 中观认知框架的哲学基础
        5.1.1 观念联络
        5.1.2 意象图式
    5.2 句际连贯关系
        5.2.1 因果关系
        5.2.2 相似关系
        5.2.3 邻近关系
    5.3 段际连贯关系
        5.3.1 段落的性质
        5.3.2 因果关系
        5.3.3 相似关系
        5.3.4 邻近关系
    5.4 意象图式连贯
        5.4.1 意象图式的分类
        5.4.2 《白杨礼赞》的意象图式连贯
        5.4.2.1 《白杨礼赞》的意象图式
        5.4.2.2 《白杨礼赞》的意象图式融合
6 宏观认知框架:语篇构式
    6.1 构式语法与语篇构式
        6.1.1 语言的构式研究方法
        6.1.2 语篇构式存在的必要性
        6.1.3 语篇构式的主要观点
        6.1.3.1 语篇的惯例化要求
        6.1.3.2 语篇与句法互补要求
        6.1.3.3 结构式的语境依赖要求
        6.1.3.4 语类框架知识要求
    6.2 语类框架与理解
        6.2.1 认知框架与理解整体性
        6.2.2 语类认知框架
        6.2.3 宏观结构与理解的整体性
        6.2.4 语篇超结构与认知框架
    6.3 语篇构式的表征
        6.3.1 惯例化的结构式
        6.3.2 语篇构式的表征方式
    6.4 语篇构式与语篇连贯
        6.4.1 论证结构
        6.4.2 故事结构
7 认知框架转换与语篇连贯
    7.1 作为语篇分析的一种方法
        7.1.1 认知框架再定义
        7.1.2 认知框架分析法
        7.1.3 金融危机的认知框架分析
        7.1.3.1 金融危机的命名方式
        7.1.3.2 金融危机的隐喻
    7.2 认知框架转换与多重语篇连贯
        7.2.1 认知框架转换
        7.2.2 认知视角
        7.2.3 认知视角的融合
        7.2.3.1 认知视角的“有界”与“无界”
        7.2.3.2 文学翻译中视角的“有界”与“无界”
        7.2.3.3 认知视角融合的“有界”与“无界”
8 结论
    8.1 本研究的主要观点概述
    8.2 研究的创新与应用价值
    8.3 本研究的局限
参考文献
附录
    一、汉语语篇
    二、英语语篇
    三、《如梦令·昨夜雨疏风骤》英译四种
作者简历

(10)关联理论视角下语篇连贯的动态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一、语篇连贯
二、关联理论与认知语境
    (一) 关联理论
    (二) 关联理论的认知语境观
三、关联理论对语篇连贯的动态研究
    (一) 认知语境对语篇连贯的解释力
    (二) 明示推理模式对语篇连贯的解释力
    (三) 关联理论对语篇连贯分析的补益之处
    (四) 关联理论对语篇连贯分析的局限性

四、从认知角度看语篇连贯(论文参考文献)

  • [1]认知视角下留学生HSK六级缩写衔接技能掌握研究[D]. 张相丽. 四川师范大学, 2021(12)
  • [2]俄汉语情歌歌词中的概念隐喻对比研究[D]. 马严. 哈尔滨师范大学, 2021(09)
  • [3]“热门·电竞”微博语篇研究[D]. 霍文博. 吉林大学, 2020(01)
  • [4]汉语“X看/见/瞧”类话语标记研究[D]. 汤礼新. 华侨大学, 2020(02)
  • [5]基于语篇连贯视角的《习近平谈治国理政》日译研究[D]. 关永皓. 天津外国语大学, 2020(08)
  • [6]语义缺省的认知拓扑研究[D]. 赵耿林. 西南大学, 2016(12)
  • [7]从心理认知角度简析语篇连贯[J]. 王振红. 英语广场, 2015(07)
  • [8]英语教师学术论文写作中的篇章连贯研究[J]. 王璐. 英语教师, 2012(08)
  • [9]认知框架视角下的语篇连贯研究[D]. 李天贤. 浙江大学, 2012(05)
  • [10]关联理论视角下语篇连贯的动态研究[J]. 王军. 东北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11(05)

标签:;  ;  ;  ;  

认知视角下的话语连贯性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