红皮病52例临床分析

红皮病52例临床分析

一、红皮病52例临床分析(论文文献综述)

龙海,蒋丽,邱月棨,姚南,刘力聪,谢昱明,熊峰,谭思齐,匡琪琪,尤睿璇,柴可,罗鑫,龙浩君,忻悦,郭子瑜,王佳琪,谭怡忻,张庆,张桂英,李亚萍,苏玉文,肖嵘,陆前进[1](2021)在《皮肤科病房危重症1 057例临床分析》文中研究指明目的总结皮肤科病房危重症患者的临床特点及救治经验。方法收集中南大学湘雅二医院皮肤科病房2011年7月9日至2020年12月31日期间收治的所有"病危"、"病重"患者,回顾其病历资料,总结疾病种类及构成比、主要并发症、病危/病重原因、重要救治措施及病情转归,对死亡病例进行死亡原因分析。结果共收治危重症患者1 057例,男女比例1∶1.11,18~65岁者占64.81%,收治病种主要涉及药疹(332例)、结缔组织病(226例)、大疱性皮肤病(104例)、银屑病(57例)、红皮病(45例)、感染性皮肤病(67例)等。其中,银屑病(39例)和红皮病(32例)以男性居多,结缔组织病(168例)以女性为主。常见并发症主要涉及感染、重要脏器损害或器官功能不全、低白蛋白血症及水电解质酸碱失衡。病危患者94例,告病危的主要原因涉及皮肤原发疾病、血液系统异常、呼吸衰竭、神经系统异常、肾功能衰竭、脓毒症、水电解质酸碱失衡。在危重症的救治过程中,43例使用大剂量糖皮质激素冲击治疗,264例使用丙种球蛋白冲击治疗,355例输入其他血液制品,34例实施血液灌流/免疫吸附、血浆置换、透析或人工肝等特殊治疗;42例转入重症监护室救治,12例转入外科手术,12例转入妇产科分娩或引产。经救治,989例(93.57%)好转出院。14例(1.32%)死亡,其中,7例因继发脓毒症、2例因严重肺部感染、2例因呼吸黏膜脱落堵塞气道致窒息死亡,其他3例分别因消化道大出血、脑出血、神经精神性狼疮死亡。结论皮肤科病房危重病例主要集中在重症药疹、结缔组织病和大疱性皮肤病等重症皮肤病以及合并重要基础疾病、出现重要器官功能障碍、脓毒症或严重的水电解质酸碱失衡等并发症的患者。治疗上,应尽早明确诊断并进行病情严重程度评估,监测及防范可能出现的并发症,及时请相关学科会诊协助。

张莹[2](2021)在《外周血流式细胞术在皮肤淋巴组织肿瘤诊断中的临床应用》文中研究指明皮肤淋巴组织肿瘤是一组发生在皮肤的、相对罕见的、异质性的淋巴造血组织肿瘤,诊断具有挑战性。蕈样肉芽肿和Sézary综合征(MF/SS)是最常见的原发性皮肤T细胞淋巴瘤,外周血受累是MF/SS患者的独立不良预后因素。因此,准确的评估外周血肿瘤负荷对患者疾病分期、指导治疗十分必要。红皮病是以全身弥漫性发红为特征的重症皮肤病,病因复杂。红皮病型蕈样肉芽肿和Sézary综合征(EMF/SS)常模仿多种炎症性红皮病(IE),部分EMF/SS患者组织学无特征性,鉴别诊断困难,但前者预后较差。因此,早期准确识别红皮病患者的潜在病因,尤其是鉴别EMF/SS引起的红皮病及IE对患者的对因治疗及改善预后非常重要。流式细胞术(FCM)可对单个细胞同时进行多参数分析,具有快速、客观、定量等优势,但目前尚无标准的用于评估MF/SS患者外周血肿瘤负荷的FCM检测和分析方案。因此,本研究通过建立多参数FCM对不同分期MF/SS患者及不同病因红皮病患者的外周血T淋巴细胞进行TCR-vβ克隆性及多种免疫表型检测,探讨FCM在MF/SS患者诊断、外周血肿瘤负荷评估以及EMF/SS与IE患者鉴别诊断中的临床应用。母细胞性浆细胞样树突状细胞肿瘤(BPDCN)是一种罕见的侵袭性造血系统恶性肿瘤,常以皮肤损害为首发表现。E2-2是调控BPDCN的一种重要转录因子。因此,本研究探讨了 E2-2免疫组化检查及外周血FCM检测在以皮损为首发临床表现的BPDCN患者诊断及肿瘤负荷评估中的临床应用。第一部分外周血流式细胞术在蕈样肉芽肿/Sézary综合征及其相关红皮病诊断中的临床应用第一章外周血流式细胞术在蕈样肉芽肿/Sézary综合征中的临床应用目的探讨外周血FCM在MF/SS中的临床应用。方法建立多参数FCM方案,并对2017-2020年在中国医学科学院皮肤病医院诊断的69例不同分期MF/SS患者的78份外周血标本进行TCR-vβ克隆性检测及T淋巴细胞免疫表型分析。结果78份MF/SS标本中,30份检测到克隆性TCR-vβ表达,在早期、肿瘤期、Ⅲ期MF及SS患者中分别占13.9%、54.8%、50%和100%。在对应分期标本中,克隆细胞比例平均分别为6.5%、18.3%、12.2%和74.9%。克隆性TCR-vβ种类呈明显异质性。在37份(47.4%)MF/SS标本中检测到至少一种全T淋巴细胞标记表达异常,主要为CD7表达减弱或丢失,其次为CD3及CD4表达减弱,偶见CD2、CD5及CD45表达异常。克隆性TCR-vβ细胞与表达CD4+CD7-CD26-表型细胞具有明显一致性。其中2例肿瘤期MF显示肿瘤细胞计数>1000/μl,诊断由ⅡB期修订为Ⅳ期。仅在2例SS患者中检测到CD164表达。结论外周血受累可见于任何疾病分期的MF/SS患者。FCM检测外周血T淋巴细胞免疫表型及TCR-vβ克隆性,可明确诊断SS患者,辅助诊断MF患者,客观准确的评估外周血肿瘤负荷,有助于准确分期。第二章外周血流式细胞术在淋巴瘤相关红皮病中的临床应用目的探讨外周血FCM在红皮病中的临床应用。方法对2017-2020年在我院就诊的33例不同病因红皮病患者(6例EMF,5例SS,22例IE)的外周血进行FCM检测。结果在3例EMF及所有SS患者中检测到克隆性TCR-vβ表达,而所有IE患者均为阴性,TCR-vβ克隆阳性对MF/SS诊断的特异性和阳性预测值均为100%。所有EMF/SS患者均检测到至少一种全T细胞表型表达异常,而仅在4份(18.2%)IE标本中检测到CD7表达减弱或丢失,余免疫表型无异常。在SS患者中,TCR-vβ克隆细胞计数均>1000/μl,CD4/CD8比值均>10,CD4+CD7-CD26-细胞比例均大于30%,与MF及IE患者的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T淋巴细胞功能亚型分析显示,EMF/SS的肿瘤细胞主要为TCM,而IE患者以TEM浸润为主。此外,研究显示CCR4和CLA在EMF/SS患者中表达明显高于IE患者,CCR4在泛发性湿疹及药疹患者中的表达高于健康志愿者,而CXCR3及CCR5在红皮病型银屑病中的表达高于湿疹和EMF/SS患者。结论外周血FCM检测可明确诊断SS患者,可辅助EMF与IE的鉴别诊断,对不同病因IE患者间的鉴别诊断亦具有指导意义。第三章流式细胞术结合临床病理分析在伴大细胞转化的蕈样肉芽肿诊断中的研究目的探讨伴大细胞转化的蕈样肉芽肿(TMF)患者的临床、病理特征及预后。方法回顾性分析2014-2020年我院诊断的24例TMF患者的临床、病理和免疫组化资料,以及16份TMF患者的外周血FCM资料。结果24例TMF患者中,早期9例,肿瘤期15例。组织病理显示,20例患者大细胞呈弥漫性分布,其中,4例肿瘤期患者可见瘤巨细胞形成,另4例患者大细胞呈灶状分布。免疫组化显示,CD30在18例患者中呈阳性表达,其中9例阳性大细胞比例>75%。外周血FCM显示,表达克隆性TCR-vβ的患者比例及克隆细胞比例在T M F患者中(分别为7 5.0%及15.4%)均高于不伴大细胞转化的MF患者(分别为22.8%和10.8%),且肿瘤细胞前向角散射明显增大。随访结果显示,5例(20.8%)肿瘤期患者死亡,平均为发生大细胞转化后3.3年。结论大细胞转化可发生于任何疾病分期的MF患者,常提示疾病进展、预后不良。结合皮损组织学检查及外周血FCM检测,有助于TMF患者的早期明确诊断及肿瘤负荷评估。第二部分流式细胞术结合临床病理分析在母细胞性浆细胞样树突状细胞肿瘤诊断中的研究目的探讨以皮损为首发临床表现的BPDCN患者的诊断。方法回顾性分析2010-2020年我院诊断的28例BPDCN患者的临床、病理和免疫组化特征,并对6例患者的外周血行FCM分析。结果BPDCN患者的发病年龄呈双峰分布模式。皮损主要表现为多发性(65%)、散在(20%)或孤立性(15%)斑块、结节或肿块。组织学上,多数病变(67.9%)显示肿瘤细胞呈弥漫性结节状浸润,少数呈间质性(14.3%)、浅表带状(7.1%)或血管附属器周围(10.7%)浸润模式。所有病变均无血管侵犯及坏死,仅1例显示表皮及附属器受累。肿瘤细胞类似于淋巴母细胞或髓系母细胞,细胞核轻度或明显异型,1例显示肿瘤细胞呈免疫母细胞样形态。免疫组化显示,CD4和CD56分别在17.9%和7.1%的BPDCN患者中表达丢失,CD 123和TCL-1各在2例髓系肉瘤患者中弱阳性表达,仅65%的BPDCN患者同时表达上述4种标记。E2-2染色显示,在27例BPDCN患者中呈弥漫强阳性表达,另1例显示阳性细胞比例约为20%,而所有髓系肉瘤患者均为阴性。六例BPDCN患者外周血流式细胞术检查均检测到肿瘤细胞,比例从1.5%到83.4%不等,且CD56呈异质性表达。结论BPDCN患者皮损的临床和组织学均呈异质性,E2-2可作为诊断BPDCN敏感且特异的免疫标记,BPDCN病程呈侵袭性,FCM有助于早期识别外周血受累,并评估肿瘤负荷。

许明明[3](2021)在《红皮病型银屑病临床特征的回顾性研究》文中提出目的:本研究通过收集166例红皮病型银屑病患者的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总结红皮病型银屑病的临床特征、实验室检查及治疗情况,从而提高对该病的认识并为更好的预防和治疗提供临床参考意见。方法:搜集2009年~2021年在新疆医科大学第四临床医学院皮肤科住院治疗的166例红皮病型银屑病患者病例,运用Excel表及SPSS22.0软件,统计并总结红皮病型银屑病的一般情况、临床特征、实验室检查、共患病及治疗方法。结果:本研究166例红皮病型银屑病患者中平均年龄51.35±16.38岁,年龄分布情况:9例患者年龄≤20岁(占5.4%);7例患者年龄21-30岁(占4.2%);20例患者年龄31-40岁(占12.0%);45例患者年龄41-50岁(占27.1%);39例患者年龄51-60岁(占23.5%);28例患者年龄61-70岁(占16.9%);18例患者年龄≥71岁(占10.8%);男性135例(占81.3%),女性31例(占18.7%),男女比例为4.4:1;其中3例患者有家族史,均为男性。发病季节无明显差异。婚姻状况中122例患者已婚(占73.5%);29例未婚(占17.5%);7例丧偶(占4.2%);8例离婚(占4.8%);152例患者常住新疆,14例住疆外;汉族占大多数,其次为维吾尔族、回族、哈萨克族、蒙古族、壮族、满族;有药物过敏史者35例,其中有29例抗生素过敏,2例中药过敏,1例巴比妥过敏,1例利福平过敏,1例普连膏过敏,1例地塞米松过敏。既往表现为寻常型银屑病者159例,初始的即表现为红皮病型银屑病者7例。病程时间越长,病例数出现越多。原银屑病患者发病平均年龄为37.68±16.49岁,原银屑病的病程3月~38年,平均14.08年。红皮病型银屑病的病程1天~9年,平均5.72月。平均住院天数为15.27±6.94天。诱发因素除了无明显诱因72例(占43.4%),有诱发因素中使用不明药物37例(占22.3%)所占比例最多,其次为上呼吸道感染25例(占15.0%),邮购药13例(占7.9%),不规则应用糖皮质激素5例(占3%),情绪因素5例(占3%),UVB照射加重3例(占1.8%),食用海鲜者3例(占1.8%),其他诱因2例(占1.2%),饮酒者1例(占0.6%);红皮病型银屑病的临床表现:(1)皮疹情况:所有患者均表现为全身弥漫性红色或暗红色皮疹,炎性浸润,片状或糠秕状脱屑,其中17例呈急性期,149例呈亚急性期表现,3例伴有不同程度的粘膜损害。(2)系统表现:双下肢凹陷性水肿29例,发热19例,关节痛14例,浅表淋巴结肿大10例,掌跖袜套样脱屑或掌跖角化3例。合并慢性疾病依次为:高血压病者22例,糖尿病者15例,冠心病7例,脂肪肝3例,甲亢1例,甲减1例。检验结果:血常规中白细胞升高50例,血红蛋白降低24例,嗜酸性粒细胞升高31例;尿液分析中蛋白尿12例,尿潜血7例;生化指标中总蛋白降低83例,白蛋白降低91例,免疫球蛋白E测定升高38例,谷丙转氨酶升高14例,谷草转氨酶升高12例,甘油三酯偏高22例,胆固醇偏高6例,血糖升高6例,血钠降低13例,血钙降低22例,血钾降低12例,血沉升高15例,25-羟基维生素D降低15例,肌酐升高2例。检查结果中:心电图异常30例,胸片异常26例;西医治疗中使用阿维A治疗36例,激素(地塞米松、甲泼尼龙、倍他米松注射液)11例,甲氨蝶呤11例,白芍总苷9例,复方甘草酸苷5例,阿达木单抗2例,雷公藤多苷片2例,环孢素1例,全身黑光治疗16例,阿维A+光疗10例,阿维A+激素8例,甲氨蝶呤+激素1例,甲氨蝶呤+阿维A1例,雷公藤+激素1例,阿维A+甲氨蝶呤+激素1例,阿维A+甲氨蝶呤+光疗1例,阿维A+糖皮质激素+光疗1例。结合四诊合参,中医证型:脾虚湿盛证65例,气阴两虚证55例,脾肾两虚证20例,湿热蕴肤证9例,血热证8例,血燥证3例等等。针对证型不同,临床中药基本方亦有所差别,中医治疗:清热养阴汤58例,健脾解毒汤55例,健脾益肾汤18例,参苓白术散12例,清热除湿汤7例,清热活血方6例,除湿止痒汤4例等等。中医综合治疗包括中药口服,药浴,中药塌渍治疗,放血疗法,中药涂擦治疗,中药封包治疗,中药药膏等等。结论:红皮病型银屑病常见的诱发因素为使用不明药物和上呼吸道感染。常见的伴发疾病依次为高血压病、糖尿病、冠心病、脂肪肝等。四诊合参,通过辨病、辨证、辨体,脾虚湿盛证是166例红皮病型银屑病的主要证型。

李亚维,孟昭影[4](2020)在《红皮病的病因及临床分析》文中研究说明目的探讨红皮病的发病原因、临床特点及实验室检查。方法对国内报道的红皮病临床分析类文献进行回顾性总结。观察患者的一般情况、病因、临床特点、实验室检查等。结果国内各地收治的1392例红皮病患者中,主要发病原因为继发于其他皮肤病的患者人数达960例,占68.97%,其中继发于银屑病、湿疹者较多,分别占65.42%和23.85%;药物相关患者243例,占17.46%;恶性肿瘤相关患者41例,占2.95%;原因不明患者148例,占10.63%。红皮病的临床特点主要表现为红斑、鳞屑、肿胀、瘙痒等症状,可累及掌趾关节、黏膜、指/趾甲及毛发,伴有淋巴结肿大、不规则发热等,也可出现心律失常、呼吸道感染、脾大、肝大、腹痛、腹泻等症状。血液常规和生化检查中出现各种异常,如白细胞增多、血红蛋白降低、血浆白蛋白、电解质紊乱、血沉加快等。结论红皮病的主要病因是继发于其他皮肤病及用药混乱,临床需要仔细询问病史,全面体检,注意筛查皮肤淋巴瘤、肺癌、胃癌等恶性肿瘤,对原因不明患者应长期随访观察,争取早发现、早诊断、早预防、早治疗。

马志翔[5](2020)在《中医疗法治疗寻常型银屑病的网状meta分析》文中研究指明目的:银屑病是一种以红色斑疹或丘疹上覆盖有银白色鳞屑为特征临床表现的慢性炎症性疾病,依据临床症状不同,可以分为寻常型、脓疱型、关节病型及红皮病型四种类型,其中以寻常型银屑病最为常见。本病的治疗一直备受关注,西药主要以缓解症状为主,多数患者停药后复发率高,而且副作用反应较大;中医药相关疗法相对于西药疗法,较缓和,强调个体化治疗,因人施药,疗效较好且复发率低,副作用反应较少。然而,当前治疗寻常型银屑病的中医疗法众多,且既往关于中医治疗寻常型银屑病的临床研究普遍存在研究方法运用不恰当,多数停留在临床经验总结,疗效评价指标针对性不强,病例数较少,研究设计不规范等等。在循证医学的角度来分析,临床研究水平不高,临床文献报道缺乏规范性的问题。因而迫切需要寻求更多强有力的证据,指导临床实践。因此,本研究采用网状meta分析的方法,探讨中医疗法治疗寻常型银屑病中疗效更优的治疗干预措施的循证医学研究,获得可指导临床的高质量证据。方法:首先设定纳入排除标准,确立检索中英文关键词,中文关键词有:“银屑病”、“牛皮癣”、“白疕”、“风癣”、“中医疗法”、:“针刺”、“电针”、“温针”、“火针”、“耳针”、“灸”、“放血”、“拔罐”、“刺络”、“穴位”、“推拿”、“梅花针;英文关键词有:“Psoriasis”,“Papulosquamous”,“Palmoplantaris pustulosis”,“psoriaasics”,“acupuncture”,“electro-acupuncture”,“warming needling”,“fire needling”,“bloodletting”,“auriculoacupuncture”,“auricular”,“moxibustion”,“cupping”等,以主题词结合自由词的方式建立检索式,一是系统详细地检索国内外专业文献数据库,二是在人工检索临床试验注册系统、临床试验报告论文、文献综述等中追踪查阅相关文献。在中国知网(CNKI)、维普资讯中文期刊服务平台(VIP)、万方数据知识服务平台(Wan Fang data),Pub Med,Excerpta Medica Database(EMBASE),Cochrane Central Register of Controlled Trials数据库进行检索,检索时限从建库至2020年01月01日;按照研究所需要的信息设计资料提取表,然后根据提取表内容,由广州中医药大学针灸康复临床医学院临床研究与数据中心的两位研究者负责信息提取和依据Cochrane偏倚风险评价工具(5.1.0版)对文献进行质量评价(当两人提取的信息出现不一致时,先互相讨论解决,若仍然不能解决,则请示数据中心负责人处理);采用网状关系图对不同干预措施治疗寻常型银屑病的PASI评分、总有效率、不良反应的文献情况进行评价。接着采用R语言(Version:3.6.1)下的“gemtc”(Version:0.8-2)包调用JAGS(Version:4.3.0)进行马尔科夫链蒙特卡罗(markov chain monte carlo,MCMC)模拟,当达到稳定收敛状态时进行估计和推断,将文献中不同针灸干预措施的疗效结局进行直接和间接比较,以节点分离法森林图进行展示,并在贝叶斯框架下以阶梯表比较各干预措施治疗寻常型银屑病PASI评分相对效应,再结合概率图,综合分析排序筛选出疗效最佳的干预措施,以期获得可指导临床的高质量证据。成果:纳入结果:通过系统检索国内和国外专业数据库,共获得15057篇结果。各数据库命中结果数目如下:Pub Med 1666篇,EMBASE 4046篇,Cochrane图书馆1638篇,知网CNKI 2302篇,维普524篇,万方1520篇;CBM 3361篇,其中中文文献7707篇,英文文献7350。对15057篇文献严格按照纳入和排除标准进行筛选,剔除重复文献1139篇,通过阅读题目和摘要剔除8717篇,在剩下的5201篇文献中,通过阅读全文,剔除4992篇文献,最终纳入研究的有209篇文献。根据事先设计好的资料提取表格,提取所纳入RCTs的基本信息、研究对象、样本量、干预措施、疗程、结局指标等。文献基本特征:所纳入的209篇文献发表时间为1997年到2019年,发表语言为中文或英文,经过质量评价后,发现文献普遍存在随机化不充分、忽略分配隐匿、盲法缺失以及未描述失访退出人数等缺陷,其中,结局指标涉及PASI的共154篇文献,涉及总有效率的共200篇文献,139篇文献提及了不良反应。从随机化看,明确提及采用了随机数字表法的共69篇文献,采用随机信封法、投掷硬币法、随机抽签法各有1篇,采用SPSS随机、SAS随机的各有1篇,采用区组随机有1篇,按就诊顺序的共有13篇,仅提及随机的共112篇文献,不清楚是否随机的共有9篇。从分配隐藏看,不完善的有1篇,交代不清楚的共有205篇,仅3篇进行了正确分配隐藏,其中3篇采用了密闭信封法实现隐蔽分组。从盲法运用看,正确运用盲法的有8篇,其中双盲4篇,而错误盲法有2篇,未提及盲法的共有199篇。从结果数据的完整性来看,大部分数据都有报告脱失病例情况,完整的共192篇,部分报道脱落和随访的情况未得到重视,不完整的共5篇,不清楚的共12篇。从选择性报告看,完整的有38篇,不清楚的共171篇,大部分未提及临床研究注册或protocol发表情况,信息不足,难以判断,大部分为风险未知。其他方面偏倚均不清楚。网状meta结果:(1)在PASI评分上,与安慰剂相比,只有火针[-4.79(-7.64,-1.96)]、走罐[-4.25(-7.58,-0.94)]、中药方[-3.77(-5.82,-1.71)]、中药浴[-4.13(-6.45,-1.80)]、雷公藤多甙[-4.04(-6.41,-1.68)]和白芍总苷[-4.29(-7.36,-1.25)]疗效较优且有统计学意义(P<0.05)。(2)在总有效率方面,与安慰剂相比,只有火针[2.64(1.80,3.49)]、走罐[4.00(2.75,5.34)]、自血疗法[2.77(1.30,4.32)]、中药方[2.41(1.77,3.09)]、中成药[2.04(1.31,2.80)]、中药浴[2.80(2.06,3.55)]、中药膏[2.16(1.41,2.93)]、复方甘草酸苷[2.24(1.47,3.04)]和白芍总苷[2.53(1.30,3.83)]的有效率均较高,且有统计学意义(P<0.05)。(3)在不良反应发生率上,此次纳入研究报道的不良反应以轻度胃肠道不适、皮肤干燥红斑、血脂异常、唇炎、头痛耳鸣、肝肾功能异常等不良反应为主,均属轻度反应,均可通过停止服用药物或者基本对症治疗后症状可自行恢复。与安慰剂相比,只有雷公藤多甙[-39.13(-86.49,-5.07)]、西药膏[-42.67(-123.27,-1.76)]和迪银片[2.14(0.26,4.16)]的不良反应率较高,且有统计学意义(P<0.05)。在贝叶斯框架下,通过综合比较不同干预措施PASI评分的MD值、总有效率的OR值和不良反应发生率的OR值,对疗效及安全性的优劣进行排序,最终得到中医疗法治疗寻常型银屑病的PASI评分排序结果:中药方>紫外线照射>阿维A>迪银片>西药膏>中成药>复方甘草酸苷>电针>中药膏>苦参素>西药>安慰剂>雷公藤多甙>中药浴>白芍总苷>走罐法>火针>针刺>自血疗法;总有效率的排序结果:中药方>电针>中药浴>雷公藤多甙>火针>走罐法>苦参素>复方甘草酸苷>中药膏>中成药>白芍总苷>针刺>西药膏>紫外线照射>耳针>阿维A>迪银片>西药>放血疗法>自血疗法>安慰剂;不良反应发生率的排序结果:雷公藤多甙>西药膏>火针>西药>中药方>中成药>安慰剂>中药浴>中药膏>苦参素>复方甘草酸苷>西药膏>白芍总苷>电针>阿维A>紫外线照射>迪银片>走罐法>耳针。结论:本研究收集了国内外数据库收集既往研究文献,通过运用贝叶斯框架下网状meta分析的方法,对现有临床证据进行评估,结果发现众多中医药疗法中,以凉血解毒类药物为基础方的中药方汤剂治疗寻常型银屑病的临床疗效较好,而且不良反应发生率较低,即相对其他疗法,其安全性较好。

李园园,施东雯,孙淑娟,邵丽芳[6](2020)在《165例红皮病临床分析》文中认为目的:分析红皮病的病因、诱因、临床特点、治疗方法及疗效。方法:回顾性分析2017年1月至2019年1月我院165例红皮病患者的临床资料。结果:165例患者中,男116例,女49例,男女比例为2.37∶1;平均年龄(53.46±18.58)岁;93.33%继发于原有皮肤病,3.03%继发于药物过敏,1.21%继发于肿瘤,2.42%不明原因;最常见诱因为不规范使用糖皮质激素;针对不同病因,给予相应方法治疗,有效率达72.73%。结论:红皮病以中老年男性多见,病因主要为继发于银屑病,其次为湿疹。红皮病的治疗、预后与原发疾病相关。临床上应根据不同病因采取不同治疗方法,同时给予对症支持治疗,提高患者生存率。

郭智玮[7](2020)在《红皮病型银屑病的回顾性临床分析以及皮损Toll样受体表达情况的探究》文中研究表明背景和目的红皮病型银屑病(Erythrodermic Psoriasis,EP),是银屑病的一种相对罕见且较为严重的临床亚型,病因和发病机制未明。临床特点为剧烈瘙痒的泛发性红皮病,伴水肿和大量脱屑,患者可能出现严重水电解质调节紊乱、体温调节异常以及代谢失衡。因其发病率低,缺少临床数据,尚未得到标准化的临床治疗指南。Toll样受体(Toll-like receptors,TLRs)在固有免疫中发挥模式识别受体的作用,识别组织损伤并激活下游信号通路,大量体外实验、动物试验发现银屑病的发生和维持中有TLRs的异常激活。但TLR各亚型是否在银屑病中的表达情况和作用,目前的研究报道尚未得出一致结论,且未有在红皮病型银屑病这一亚型的相关实验。本课题拟对就诊北京协和医院的EP患者进行回顾性研究,探究治疗效果及可能相关的临床因素;通过免疫组化,探究TLRs在EP皮损表达,为未来明确EP机制、寻找下一个治疗靶点提供方向。方法本课题对2015年10月1日至2020年5月1日于我院皮肤科病房接受诊治的诊断明确的EP患者病历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汇总患者基本临床特征、银屑病相关的临床危险因素、治疗以及疗效信息,疗效分为显效、有效、无效三类。使用SPSS 23.0统计软件进行差异性分析,计数资料使用卡方检验,计量资料根据是否符合正态性分别使用独立样本t检验或秩和检验,p<0.05表明具有统计学意义,分析各临床因素是否与疗效相关,以及各因素与治疗药物是否相关。对两种疗效评价方法使用Kappa一致性检验。选取15例诊断明确的EP患者皮损组织,进行组织切片以及TLR2、TLR3免疫组化染色,在显微镜下观察染色程度以及阳性细胞占视野总细胞比例,对切片进行定量评分,最终将染色结果分为阴性、弱阳性、阳性、强阳性4级。结果(一)回顾性分析1.基本信息:共纳入77例EP患者,男女比为3.05:1,年龄为50.62±17.13岁;既往银屑病类型中,主要为寻常型(77.9%)、关节病型(11.7%)和脓疱型(10.4%);既往治疗史中,中药(63.6%)、维A酸(50.6%)和糖皮质激素(39.0%)最多;62.3%患者合并代谢综合征,高血压(29.9%)和高脂血症(28.6%)最多;77.9%本次EP发病有明确诱发因素,主要为激素减量或停药不当(31.2%)、刺激性强外用药(24.7%)、感染(10.4%)和紧张压力等精神因素(9.1%);2.65例接受系统治疗,3例生物治疗,9例联合治疗。32例(41.5%)治疗显效,45例(58.4%)有效,没有无效或加重;3.24例报告了并发症,其中21例为感染,包括皮肤、肺部、泌尿系感染,6例报告了治疗相关副作用,包括药物性肝损、治疗后血脂异常;4.既往银屑病病程与疗效显着相关(p=0.031),银屑病病程越短,治疗效果越好;其余与疗效均无统计学差异(p>0.05);5.分析全部77名,分系统治疗、生物制剂、联合三组。各临床因素与临床应用治疗药物的种类均无统计学差异(p>0.05);6.分析仅接受系统治疗的62例,分为单用维A酸、维A酸+激素、维A酸+免疫抑制剂三组。性别与系统药物有显着相关(p=0.038);其余因素与系统治疗药物均无统计学差异(p>0.05);7.分析了基于症状体征和基于PASI评分的两种疗效评价方法,两者一致性一般(Kappa=0.460)。(二)TLRs的表达情况TLR2在一例EP皮损组织中有表达,染色深浅为浅棕色,阳性细胞比例为5~25%,综合染色结果表达强度为阳性(++),表达位置为基底层,在其余14例皮损组织中染色为无色、阳性细胞比例<5%,综合染色结果为阴性(-);TLR3在15例EP皮损组织中染色均为无色、阳性细胞比例均<5%,综合染色结果为阴性(-)。结论1.回顾性分析显示,既往银屑病程与疗效显着相关,性别、初发年龄、既往银屑病类型、系统症状严重程度、代谢综合征、治疗方案与疗效无统计学相关性;性别和系统治疗药物的选择显着相关,其余因素与治疗药物的选择无统计学相关性;2.TLRs的表达情况,15例红皮病型银屑病患者的皮损组织染色未见显着性阳性,EP皮损处不表达TLR2、TLR3。

韩露[8](2020)在《PCT联合WBC在泛发性脓疱性银屑病、红皮病性银屑病发热患者合并细菌感染中的诊断价值》文中研究表明目的本研究旨在探讨PCT、WBC、CRP、ESR等指标在泛发性脓疱性银屑病(GPP)、红皮病性银屑病(EP)发热患者合并细菌感染中的诊断价值;同时比较不同中医证型GPP患者的血液学指标,以期为GPP的中医辨证分型提供可能的客观依据。方法本研究采用单中心、回顾性研究,研究对象为2018年1月至2019年9月于武汉市第一医院皮肤科住院的89例GPP和EP患者。1.收集GPP和EP患者的临床资料包括住院号、性别、年龄、诊断、既往有无银屑病病史、发病诱因、是否发热、最高体温、局部皮损是否红肿热痛、淋巴结是否肿大、扁桃体是否肿大及是否有分泌物、病原学检查(包括来自于血、痰、脓、肺泡灌洗液、大便、尿液或其他培养物的标本)、胸部X线/CT、结核抗体、病毒抗体、WBC、NEU、LYM、NLR、PLT、PCT、ESR、CRP、中医证型、治疗方案和疾病转归等。2.根据有无发热,将89例患者分为发热组和不发热组,并根据发热程度的高低将发热组进一步分为低中热组和高热组;根据感染类型,将89例患者分为细菌感染组、疑似细菌感染组、非感染组和支原体、真菌、结核等感染组;根据中医证型将GPP患者分为毒热炽盛组、阴虚血热组、阴虚血瘀组。3.按照不同组别分别比较WBC、NEU、NLR、PLT、PCT、ESR、CRP等在各组间的差异;采用Person相关分析分析细菌感染组中WBC、NEU、PCT、CRP之间的相关性;采用二元Logistic回归分析GPP和EP发热患者合并细菌感染的影响因素;采用受试者工作特征(ROC)曲线评价PCT、WBC单独和联合水平对GPP和EP发热患者合并细菌感染的诊断价值。结果一般资料:(1)研究病例组成89例患者中共有GPP29例、EP60例。其中发热患者58例,包括细菌感染31例(其中肾上腺皮质功能减退1例),非感染16例,疑似细菌感染7例(其中肾上腺皮质功能减退2例),肺炎支原体感染3例及系统性真菌感染1例;不发热患者31例,包括非感染30例(其中肾上腺皮质功能减退1例)和结核感染1例。(2)诱因:本研究89例GPP、EP患者中43例找到明确诱因,包括12例免疫抑制剂减量不规律、12例上呼吸道感染、8例系统/外用不明药物、2例大面积外用激素突然停药、2例疲劳和7例其他原因(系统口服激素1例、服用“金银花露”1例、未行正规治疗1例、药物过敏1例、月经1例、中药外洗1例、使用胎盘素1例)。其中,免疫抑制剂减量不规律、上呼吸道感染、系统/外用不明药物为主要诱因。(3)性别:89例GPP和EP患者中共有男64例,女25例,男女比例为2.56:1。其中,发热组男42例,女16例;不发热组男22例,女9例。发热患者中,细菌感染组男24例,女7例;非感染组男8例,女8例。(4)年龄:89例GPP和EP患者年龄5-81岁,平均(48.28±1.5)岁。其中,发热组年龄5-81岁,平均(44.97±20.73)岁;不发热组年龄26-81岁,平均(54.84±12.84)岁。发热患者中,细菌感染组年龄11-68岁,平均(43.23±18.15)岁;非感染组年龄6-81岁,平均(46.56±22.51)岁。89例GPP和EP患者中,年龄<12岁者5例,占所有患者的5.62%;12岁≤年龄<18岁者4例,占所有患者的4.49%;18岁≤年龄<40岁者17例,占所有患者的19.10%;40岁≤年龄<60岁者37例,占所有患者的41.57%;年龄≥60岁者26例,占所有患者的29.21%。其中,年龄段在40-60岁所占比例最高,为GPP、EP好发年龄段。2.各组间参数比较:(1)发热组与不发热组参数比较:发热组WBC、NEU、NLR、PLT、ESR、PCT、CRP均高于不发热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2)发热患者中细菌感染组与不发热患者中非感染组比较(剔除肾上腺皮质功能减退患者):细菌感染组中WBC、NEU、NLR、ESR、PCT、CRP均高于非感染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但两组间的PLT相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3)发热患者中细菌感染组与非感染组参数比较(剔除肾上腺皮质功能减退患者):细菌感染组的WBC、NEU、PCT、CRP均高于非感染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但两组间的NLR、PLT、ESR相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4)发热患者非感染组中低中热组与高热组参数比较:低中热组的NEU、NLR、PCT均低于高热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但WBC、PLT、ESR、CRP在两组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5)GPP毒热炽盛组、阴虚血热组与阴虚血瘀组参数比较:WBC、NEU、NLR、ESR在不同中医证型间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具体如下:与毒热炽盛组相比,NEU、NLR在阴虚血热组、阴虚血瘀组中均低于毒热炽盛组,差异具有统计学差异(p<0.05),但两者在阴虚血热组和阴虚血瘀组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与毒热炽盛组相比,阴虚血瘀组的WBC低于毒热炽盛组,两组差异具有统计学差异(p<0.05),但阴虚血热组的WBC与毒热炽盛组、阴虚血瘀组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与阴虚血瘀组相比,毒热炽盛组和阴虚血热组的ESR均高于阴虚血瘀组,差异具有统计学差异(p<0.05),但毒热炽盛组和阴虚血热组间ESR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LT、PCT、CRP在不同中医证型间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3.细菌感染组中WBC、NEU、CRP与PCT之间的相关性分析:WBC与NEU存在显着相关(r=0.98,P<0.05),且两者与CRP之间均存在相关性(r=0.579,P<0.05;r=0.621,P<0.05),而与PCT之间相关性不高(r=0.275,P>0.05;r=0.245,P>0.05)。但PCT与CRP之间存在相关性(r=0.609,P<0.05)。4.GPP与EP发热患者合并细菌感染相关变量分析:将WBC、NEU、PCT、CRP纳入二元Logistic回归分析GPP、EP发热患者合并细菌感染的相关变量,结果显示PCT、WBC与GPP、EP发热患者合并细菌感染具有一定相关性(OR=1.01 P=0.06<0.1;OR=2.87 P=0.07<0.1)。5.PCT、WBC等指标对GPP、EP发热患者合并细菌感染的诊断效能:PCT和WBC对GPP、EP发热患者合并细菌感染均具有一定检验效能:当PCT单独诊断时,其ROC曲线下面积为0.767,最佳截断值为0.035ng/mL,其敏感度和特异度分别为0.800、0.687;当PCT为0.155ng/mL时,敏感度和特异度分别为为0.458、0.800;当WBC单独诊断时,其ROC曲线下面积为0.703,最佳截断值为10.315×109/L,其敏感度和特异度分别为0.733、0.625;PCT联合WBC的检验效能较两者增强,ROC曲线下面积为0.809,当联合因子截断值为0.48时,敏感度和特异度分别达到0.900、0.687。结论本研究结果表明GPP和EP的好发年龄段在40-60岁,男性发病率高于女性。PCT、WBC均可作为GPP及EP发热患者合并细菌感染的早期诊断指标,联合检测可以提高诊断的敏感度及特异度。NEU、NLR、PCT与GPP、EP发热程度有关,其在评判GPP、EP疾病严重程度方面具有一定参考价值。NEU、NLR在鉴别GPP毒热炽盛型与非毒热炽盛型(阴虚血热型、阴虚血瘀型)时具有参考意义;ESR在鉴别GPP阴虚血瘀型与非阴虚血瘀型(毒热炽盛型、阴虚血热型)时具有参考意义。GPP和EP发热原因复杂,临床需仔细搜索病原体,对免疫抑制和抗感染治疗抵抗患者应注意检查肾上腺皮质功能。

杨金淋[9](2020)在《320例银屑病住院患者的临床分析》文中研究表明[目的]本研究将我院320例银屑病住院患者作为研究对象,分析其临床资料,以求发现他们的一般住院规律,为银屑病的综合管理提供依据,以更好的服务于银屑病患者。[方法]检索2018年1月-2019年10月首次在昆明医科大学第二附属医院皮肤性病科就诊并且病案资料齐全的320例银屑病病人,对其性别、年龄、病程、遗传史、首发部位、住院时间、BMI值、BSA评分、PASI评分、合并代谢综合征情况及治疗方案进行统计分析,计量、计数资料分别以均数±标准差(x±s)、百分率(%)表示,组间比较采用卡方检验、独立样本t检验等,以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结果]1.本研究患者中男性210人,女性110人,分别占比总人数65.63%、34.37%,男女比例1.91:1。按临床类型统计:寻常型银屑病:男132人,女65人;关疾病型银屑病:男8人,女7人;脓疱型银屑病:男51人,女31人;红皮病型:男19人,女7人。各临床类型之间的性别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2.患病病程上10年<患病病程≤20年最多为71例,占总人数22.19%,其中寻常型45例,占本组长病程人数的63.38%;其他临床类型如红皮病型9例(12.68%)、脓疱型10例(14.08%)、关节病型7例(9.86%)。男、女患者平均病程分别为(9.897±10.916)年和(9.768±10.796)年,不同性别之间病程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559>0.005)。3.首发部位:躯干1 16例占总人数(320例)36.25%;上肢50例占总人数15.62%;头部80例占总人数25%;下肢74例占总人数23.125%。各临床类型之间的首发部位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4<0.05)。4.年龄:本研究中患者年龄3岁-93岁,平均年龄(46.125±14.28)岁;男性平均年龄(47.09±21.482)岁,女性平均年龄(44.28±19.004)岁,不同性别之间年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129>0.05)。5.本次调查发现320例患者中,发病月份为当年10月-次年4月发病202例占总人数63.13%,当年5-9月发病1 18例占36.87%。住院时间(以y表示)方面,y≤1周者89人,1周<y≤2周者197人,2周<y≤3周者32人,3周<y≤1月者2人。如下表5所示。可见住院时间1周<y≤2周者最多。6.身体质量指数(Body Mass Index,BMI):寻常型银屑病与关节病型、脓疱型之间BMI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关节病型银屑病与寻常型、红皮病型之间BMI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脓疱型型银屑病与寻常型之间BMI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红皮病型银屑病与关节病型之间BMI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7.在累及指甲方面,本研究组共发现64人,占总人数20%,其中寻常型、关节病型、脓疱型、红皮病型分别为34人、7人、12人、1 1人,不同临床类型银屑病之间累及指甲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8.受累体表面积(Body surface area,BSA):重度银屑病(BSA>10%)318人占99.38%,中度银屑病(BSA为3%-10%)仅为2人。9.银屑病皮损面积和病情严重程度(Psoriasis Area and Severity Index,PASI):本研究中轻中度银屑病(PASI≤10)107人(33.44%),其中寻常型银屑病81人占此型人数41.11%,红皮病型银屑病1人占此型人数4%,脓疱型银屑病22人占此型人数26.83%,关节病型银屑病3人占此型人数20%。重度银屑病(PASI>10)患者213人(66.56%),其中寻常型银屑病116人占此型人数54.46%,红皮病型银屑病25人占此型人数11.74%,脓疱型银屑病60人占此型人数28.17%,关节病型银屑病12人占此型人数5.63%。10.本研究中伴发代谢综合征(Metabolic syndrome,MS)者83例,占总人数25.94%,其中寻常型、红皮病型、脓疱型、关节病型分别为65、6、11、1人。寻常型、关节病型、脓疱型、红皮病型银屑病各自最常伴发的疾病依次为MS、高血压、MS、高尿酸血症。不同临床类型之间伴发MS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02<0.05)。寻常型伴发MS与关节病型、脓疱型伴发MS之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11.诱因:本组患者中存在明确诱因者33人(占总研究对象的10.31%),其中上呼吸道感染最多12例,占诱发因素明确患者的36.36%。12.本研究中有遗传史的患者第一次住我院时的平均年龄(25.20±12.543)早于无家族史者(30.44±12.335),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08<0.05)。男性有家族史的患者平均年龄(27.29±12.258)早于无家族史者(31.64±11.154),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5<0.05)。女性有家族史的患者平均年龄(21.68±12.063)早于无家族史者(29.53±14.231),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09<0.05)。13.银屑病肿瘤检测指标中,甲胎蛋白(原发性肝癌指标)偏高患者比例最高:169例受检67例异常,占此项检查人数的39.64%。14.治疗方面本研究320例患者中治疗手段最常用的是物理治疗(红光、紫外线、臭氧水疗)297例,其次为外用激素治疗205例,而近年来发展迅速的生物制剂使用人数仅有4例。[结论]1.银屑病好发于青壮年男性,男女发病年龄无明显差异;临床类型多为寻常型银屑病;感染为最常见的发病因素;病程长,常反复发作。2.银屑病多于冬春季节发病,紫外线照射强度和时间是银屑病发病的重要影响因素。3.银屑病是多基因遗传性疾病,有遗传史的患者发病年龄早于无家族史者。4.银屑病住院患者PASI评分和BSA值较高,病情严重程度多为重度。5.银屑病患者BMI值普遍偏高,常伴发MS、高血压、高血脂等代谢相关疾病。不同临床类型银屑病伴发的代谢相关疾病特点不同。6.治疗方面,物理治疗对银屑病患者皮损的恢复有很大帮助;而近年发展迅速的新型生物制剂治疗银屑病在我院使用仍偏少。

热比古丽·阿维力[10](2020)在《红皮病型银屑病维医诊疗临床回顾性分析》文中提出目的:本研究通过收集70例维医治疗的红皮病型银屑病患者的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总结红皮病型银屑病的维医辨证分型、临床特征、治疗情况、临床疗效、治疗前后系统性症状、血生化指标变化,进一步探索维医疗效影响因素,为红皮病型银屑病综合管理提供参考。方法:搜集2012年12月2019年12月在新疆维吾尔自治区维吾尔医医院皮肤科住院治疗的70例红皮病型银屑病患者病例,提取患者一般资料、治疗方法、病程、出院记录等信息进一步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本研究70例红皮病型银屑病患者中平均年龄39.97岁,其中36例患者年龄大于40岁(占51.4%);男性60例(占85.7%),女性10例(占14.3%),男女比例为6:1;4例患者有家族史、均为男性,66例患者无相关家族史;30例(占42.9%)患者在冬季发病、16例(占22.9%)患者在春季发病,冬春两季比较多见;平均住院天数约为32.97天;银屑病病程为10-15年19例(占27.1%)最为多见;平均住院费用1.0471万元,住院费用分布在0.5-1万元之间的患者32例(占45.7%)、所占比例最多;有加重因素的48例(占68.6%),其中饮辛辣刺激性食物17例(占24.3%)所占比例最多;伴有发热者23例(占32.9%),体温恢复正常平均天数约为6.26天;原气质为干热性,体液质为胆液质型患者54例(占77.1%);致病体液质分别为血液质的腐败型、咸味黏液质型、烧焦的沉液质型,其中血液质的腐败型为最多见,所占比例为87.1%;治疗上服用最多的内服药为菝葜糖浆、地锦草诃子膏、土茯苓诃子膏、龙葵果露,外用药玫瑰花油、巴旦木油,特色外治疗法为药浴疗法、湿敷疗法;治疗前后症状比较结果示,瘙痒严重程度、畏寒、皮肤肿胀渗出、下肢水肿、睡眠障碍、掌趾角化等症状明显减少,治疗前后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WBC、HGB、ESR、CRP,TC平均水平及异常率明显降低,治疗前后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HGB平均水平降低及异常率增高,治疗前后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LDL-C平均水平降低,治疗前后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TG异常率明显降低,治疗前后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本研究中治疗后PASI评分明显低于治疗前PASI评分,治疗前后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疾病转归结果显示70例患者中有效人数67例,所占比例95.8%;疗效影响因素的二分类逐步Logistic回归多因素分析时,ROC曲线结果显示实际住院天数的最佳临界值为21天,预测价值具有统计学意义(P<0.001)。结论:(1)血液质的腐败型是70例红皮病型银屑病患者主要证型。(2)维医综合治疗70例EP患者PASI评分较治疗前明显降低,血生化炎症指标,血脂指标,系统性症状明显改善,总有效率达95.8%。(3)维医治疗红皮病型银屑病最佳显效预测天数可能是21天以上。

二、红皮病52例临床分析(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红皮病52例临床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2)外周血流式细胞术在皮肤淋巴组织肿瘤诊断中的临床应用(论文提纲范文)

英文缩略词
全文摘要
Abstract
前言
    参考文献
第一部分 外周血流式细胞术在蕈样肉芽肿/Sézary综合征及其相关红皮病诊断中的临床应用
    第一章 外周血流式细胞术在蕈样肉芽肿/Sézary综合征中的临床应用
        引言
        对象(材料)与方法
        结果
        讨论
    第二章 外周血流式细胞术在淋巴瘤相关红皮病中的临床应用
        引言
        对象(材料)与方法
        结果
        讨论
    第三章 流式细胞术结合临床病理分析在伴大细胞转化的蕈样肉芽肿诊断中的研究
        引言
        对象(材料)与方法
        结果
        讨论
    参考文献
第二部分 流式细胞术结合临床病理分析在母细胞性浆细胞样树突状细胞肿瘤诊断中的研究
    引言
    对象(材料)与方法
    结果
    讨论
    参考文献
全文总结
综述(非论文相关) Cutaneous manifestations and treatment advances of adult T-cell leukemia/lymphoma
    References
综述(论文相关) 流式细胞术在皮肤病中的应用
    参考文献
在读期间发表文章及参加学术活动情况
致谢

(3)红皮病型银屑病临床特征的回顾性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前言
研究内容和方法
    1.一般资料
        1.1 研究对象
        1.2 诊断标准
        1.3 纳入标准
        1.4 排除标准
    2.研究方法
    3 统计方法
    4 技术路线图
结果
讨论
小结
致谢
参考文献
附录
综述 红皮病型银屑病的中医治疗
    参考文献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
导师评阅表

(4)红皮病的病因及临床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1 资料与方法
2 结果
    2.1 一般情况
    2.2 病因分类
    2.3 临床症状
    2.4 实验室指标
3 讨论

(5)中医疗法治疗寻常型银屑病的网状meta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引言
第一章 文献研究
    第一节 祖国传统医学对银屑病的认识
        一、病因病机
        二、辨证分型
        三、治则治法
    第二节 银屑病现代医学研究进展
        一、银屑病病因及发病
        二、银屑病的临床特征与分类
        三、银屑病的合并症
        四、与生活方式和治疗有关的合并症
        五、银屑病的治疗与管理
第二章 中医疗法治疗寻常型银屑病网状meta分析
    第一节 文献基本特征及偏倚风险评估
        一、资料来源
        二、检索方法
        三、研究的筛选
        四、数据提取
    第二节 纳入研究情况概述
        一、检索结果
        二、文献筛选、纳入过程及结果
        三、纳入文献的基本信息
        四、合并干预措施分组
        五、纳入研究的偏倚风险评估
    第三节 基于贝叶斯框架的网状meta分析
    第四节 网状meta分析结果
        一、银屑病面积与严重性指数(PASI评分)情况
        二、总有效率
        三、不良反应情况
第三章 讨论
    一、银屑病
    二、纳入研究的质量评价分析
    三、网状meta结果分析
结语
参考文献
致谢
附件

(6)165例红皮病临床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1 资料与方法
2 结果
    2.1 一般资料
    2.2 病因
    2.3 诱发因素
    2.4 临床表现及实验室检查
    2.5 其他检查
    2.6 皮肤组织病理及骨髓穿刺
    2.7 并发症
    2.8 治疗及转归
3 讨论

(7)红皮病型银屑病的回顾性临床分析以及皮损Toll样受体表达情况的探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部分 红皮病型银屑病的回顾性研究
    引言
    材料与方法
        研究对象
        资料收集
        统计学方法
    结果
        1 患者基本特征表
        2 各因素对疗效的差异性分析
        3 各因素对治疗方案选择的差异性分析
        4 疗效评价的一致性检验
    讨论
        1 基本特征
        2 实验室检查
        3 疗效评价和治疗药物
        4 研究创新性与局限性
    结论
第二部分 红皮病型银屑病皮损组织ToLL样受体表达情况的探究
    引言
    材料与方法
        仪器设备
        实验方法及步骤
    结果
    讨论
    结论
参考文献
附录
综述一: 红皮病型银屑病治疗进展的文献综述
    参考文献
综述二: 银屑病患者瘙痒症的发病机制研究进展
    参考文献
致谢

(8)PCT联合WBC在泛发性脓疱性银屑病、红皮病性银屑病发热患者合并细菌感染中的诊断价值(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缩略词表
前言
1 资料
2 研究方法
3 结果
    3.1 一般资料
    3.2 各组间参数比较
    3.3 细菌感染组中WBC、NEU、CRP与 PCT之间的相关性分析
    3.4 GPP与 EP发热患者合并细菌感染相关变量分析
    3.5 PCT、WBC等指标对GPP、EP发热患者合并细菌感染的诊断效能
讨论
    一、PCT联合WBC在 GPP、EP发热患者合并细菌感染中的诊断价值
    二、PCT等炎症指标在不同中医证型GPP患者中的研究
结语
参考文献
附录
    附录一 :综述
        参考文献
    附录二 :论文发表
致谢

(9)320例银屑病住院患者的临床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缩略词表
中文摘要
英文摘要
前言
资料与方法
结果
讨论
结论
不足之处
参考文献
综述 YKL-40与银屑病关系的研究进展
    参考文献
攻读学位期间获得的学术成果
致谢

(10)红皮病型银屑病维医诊疗临床回顾性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前言
资料与方法
    1 研究对象
        1.1 病历来源
        1.2 诊断标准
        1.3 纳入标准
        1.4 排除标准
    2 研究方法
        2.1 基本流程
        2.2 调查方法及内容
        2.3 疗效判定标准
        2.4 资料的质量控制
    3 统计方法
结果
讨论
结论
致谢
参考文献
附录
综述
    参考文献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
导师评阅表

四、红皮病52例临床分析(论文参考文献)

  • [1]皮肤科病房危重症1 057例临床分析[J]. 龙海,蒋丽,邱月棨,姚南,刘力聪,谢昱明,熊峰,谭思齐,匡琪琪,尤睿璇,柴可,罗鑫,龙浩君,忻悦,郭子瑜,王佳琪,谭怡忻,张庆,张桂英,李亚萍,苏玉文,肖嵘,陆前进. 中华皮肤科杂志, 2021(09)
  • [2]外周血流式细胞术在皮肤淋巴组织肿瘤诊断中的临床应用[D]. 张莹. 北京协和医学院, 2021(02)
  • [3]红皮病型银屑病临床特征的回顾性研究[D]. 许明明. 新疆医科大学, 2021(02)
  • [4]红皮病的病因及临床分析[J]. 李亚维,孟昭影. 中国现代医学杂志, 2020(21)
  • [5]中医疗法治疗寻常型银屑病的网状meta分析[D]. 马志翔. 广州中医药大学, 2020(09)
  • [6]165例红皮病临床分析[J]. 李园园,施东雯,孙淑娟,邵丽芳. 皮肤性病诊疗学杂志, 2020(03)
  • [7]红皮病型银屑病的回顾性临床分析以及皮损Toll样受体表达情况的探究[D]. 郭智玮. 北京协和医学院, 2020(05)
  • [8]PCT联合WBC在泛发性脓疱性银屑病、红皮病性银屑病发热患者合并细菌感染中的诊断价值[D]. 韩露. 湖北中医药大学, 2020(12)
  • [9]320例银屑病住院患者的临床分析[D]. 杨金淋. 昆明医科大学, 2020(02)
  • [10]红皮病型银屑病维医诊疗临床回顾性分析[D]. 热比古丽·阿维力. 新疆医科大学, 2020(07)

标签:;  ;  ;  ;  

红皮病52例临床分析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