血管性痴呆相关因素的研究进展

血管性痴呆相关因素的研究进展

一、血管性痴呆相关因素研究进展(论文文献综述)

寇晓宇[1](2021)在《补肾活血汤治疗脑小血管病轻度认知障碍临床疗效观察》文中提出目的:通过观察补肾活血汤治疗脑小血管病轻度认知功能障碍的临床疗效,比较治疗前后患者以记忆力为主的认知功能、日常生活能力和中医症候等变化,来客观评价补肾活血汤治疗本病的临床疗效及推广其在临床上广泛应用。方法:选取2019年3月至2019年12月就诊于天津中医药研究院附属医院门诊符合脑小血管病轻度认知障碍的患者,将60例病人分为中药组30例,对照组30例。两组患者在抗血小板聚集、降压、降糖及降脂稳斑等基础治疗的前提下,对照组予胞磷胆碱钠胶囊口服,中药组予补肾活血汤联合胞磷胆碱钠胶囊治疗。两组均以12周为治疗时间,所有患者均在治疗前进行Hachinski缺血量表(Hanchinski Ischemic Score,HIS)评分作为入组标准,在治疗前、12周后及入组一年后进行简易智能精神状态检查(Mini-Mental State Examination,MMSE)、蒙特利尔认知评估量表(Montreal Cognitive Assessment,MOCA)、词语流畅性试验(Verbal Fluency Test,VFT)、日常生活能力量表(Activity of Daily Living Scale,ADL)、血管性痴呆中医辨证量表评分,记录实验前后肝肾功能、血常规、尿常规、心电图等安全性指标及不良事件的发生。结果:1.两组患者实验前基础资料,MMSE、MOCA总分及各单项分数、VFT、ADL、SDSVD分数分布均衡,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2.认知功能:经过12周治疗后,对照组和中药组MMSE、MOCA总分数均较治疗前有所提高,中药组提高更明显,与对照组比较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前后MMSE单项分数比较,执行能力分数比对照组分数升高更明显,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前后MOCA单项分数比较,执行能力、计算力、抽象概括能力、延迟回忆分数均比对照组分数升高明显,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前后VFT分数,中药组与对照组及治疗前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对照组与治疗前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1年后,中药组与对照组及治疗前相比,MMSE、MOCA总分数差异仍有统计学意义(P<0.05),而对照组与治疗前相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MMSE各单项分数比较,在时间定向力、延时记忆力、计算力、执行能力方面中药组与对照组分数有明显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MOCA各单项分数比较,在执行能力、计算力、抽象概括能力、延迟回忆方面中药组与对照组分数有明显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VFT分数与治疗前相比,中药组分数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对照组分数明显降低,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3.生活能力:经过12周治疗后,ADL总分、BADL和IADL分数,中药组分数与对照组及无明显区别,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但中药组前后对比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1年后,ADL总分数比较,中药组与治疗前相比分数无明显变化,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对照组与治疗前相比分数明显降低,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中药组与对照组之间分数比较存在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BADL分数比较两组无明显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IADL分数中药组优于对照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4.中医症候:经过12周治疗后,对照组和中药组SDSVD分数均较治疗前有所降低,中药组降低更明显,与对照组比较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效果优于对照组。1年后中药组与对照组及治疗前相比,SDSVD分数差异仍有统计学意义(P<0.05),而对照组与治疗前相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1.补肾活血汤可提高脑小血管病患者总体认知功能及生活自理能力,并改善中医症候量表积分,且效果优于对照组。2.补肾活血汤对于轻度认知功能障碍患者早期有良好的治疗效果,1年后中药组治疗的远期效果仍明显。

刘静[2](2021)在《探讨运动针刺干预激活PI3K-AKT信号通路对VaD神经元保护及Caspase-3表达影响的研究》文中指出目的:观察运动针刺对Va D大鼠认知功能、海马组织中PI3K-AKT信号通路关键蛋白的表达及下游凋亡蛋白Caspase-3在血清中表达水平的影响,在动物实验的基础上进一步探讨运动针刺联合西医常规治疗对Va D患者的临床疗效、安全性能及其对血清中Caspase-3蛋白水平的影响。从而了解运动针刺治疗Va D的作用机制及疗效,可为运行针刺治疗Va D提供客观有效的依据。方法:1、动物实验研究:本实验以健康雄性SD大鼠为研究对象,采用Olsson法建立Va D动物模型,将造模术后存活的大鼠予以水迷宫行为学测试以检验造模是否成功,然后将造模成功的Va D大鼠随机分为4组,分别是模型组、头针丛刺组、运动训练组及运动针刺组,每组各8只。然后另外随机选取8只进行分离未结扎颈总动脉的大鼠作为假手术组和8只健康雄性SD大鼠作为正常组。分组完成后即可开始治疗,头针丛刺组予以皮内针针刺百会穴及左右旁开2mm三个穴位,运动训练组予以运动康复训练,运动针刺组即予以头针丛刺联合运动训练治疗,持续治疗时间为2周,治疗结束后开始进行Morris水迷宫训练,第1-5天进行定向航行实验,第6天撤掉逃生平台后开始空间探索实验,通过定位航行实验和空间探索实验分析运动针刺对Va D大鼠学习和记忆功能等认知功能的影响。水迷宫实验结束后,先采集各组实验大鼠全血标本,再断头剥离出各组大鼠海马组织,运用Western-Blot法检测PI3K-AKT信号通路中通路蛋白PI3K、AKT蛋白在各组实验大鼠海马组织中的表达情况,同时运用ELISA定量法检验各组实验大鼠血清中Caspase-3蛋白表达情况。2、临床实验研究:选取符合纳入标准的60例Va D患者作为实验研究对象,随机分为2组,分别为治疗组及对照组,每组各30例,对照组Va D患者给与盐酸多奈哌齐等基础西药常规治疗,而治疗组是在对照组的基础上加用运动针刺治疗,运动针刺是针刺百会及左右四神聪两穴的同时予以运动康复训练,治疗周期为4周,分别在治疗前后对Va D患者进行相关痴呆量表评分(MMSE、HDS、ADL)及血标本的采集,运用ELISA法检测Va D患者治疗前后血清中Caspase-3蛋白表达水平,并对Va D患者在治疗期间进行安全性能评估。结果:1、行为学检测结果显示:在定位航行实验结果中,模型组与正常组和假手术组相比,模型组大鼠的逃避潜伏期时间明显延长(P<0.05);与模型组相比,运动针刺组、头针丛刺组及运动训练组大鼠逃避潜伏期时间不同程度缩短(P<0.05),其中以运动针刺组干预效果最为明显;在空间探索实验中,模型组与正常组和假手术组相比,模型组大鼠的首次到达逃生平台时间明显延长及目标象限停留时间明显缩短(P<0.05);与模型组相比,运动针刺组、头针丛刺组及运动训练组大鼠首次到达逃生平台时间不同程度缩短及目标象限停留时间不同程度延长(P<0.05),其中以运动针刺组干预效果最为明显。2、Western-Blot及ELISA结果显示:模型组与正常组和假手术组相比,模型组大鼠海马组织中PI3K、AKT蛋白明显降低,血清中Caspase-3水平明显升高(P<0.05);与模型组相比,运动针刺组、头针丛刺组及运动训练组大鼠海马组织中PI3K、AKT蛋白呈不同程度升高,血清中Caspase-3水平不同程度降低(P<0.05)。其中以运动针刺组干预效果最为明显。3、临床实验结果显示:治疗前对照组与治疗组Va D患者血清中Caspase-3水平无明显差异(P>0.05),经运动针刺联合西医常规治疗后,可发现Va D患者血清中Caspase-3表达量低于对照组(P<0.05)。组内比较发现,两组Va D患者血清中Caspase-3水平均较治疗前降低(P<0.05)。且治疗后Va D患者的学习记忆功能力及独立生活能力较治疗前均有不同程度的改善,且以治疗组最为明显。结论:1、动物和临床实验研究发现Caspase-3在Va D患者及大鼠血清中含量升高,表明Caspase-3表达异常与血管性痴呆疾病的发生发展有一定的相关性。2、运动针刺防治Va D作用机制可能是通过激活PI3K-AKT细胞信号通路,并下调Caspase-3蛋白的表达。

姜海伟[3](2021)在《基于“毒损脑络”理论黄连解毒汤早期干预卒中后认知障碍的临床及实验研究》文中研究说明目的1.通过对缺血性卒中后认知障碍(PSCI)相关“毒邪”进行具体分类,了解各类毒邪的临床分布特征及总体特性,初步分析黄连解毒汤用于PSCI治疗的可行性。2.基于“毒损脑络”理论,通过黄连解毒汤早期干预PSCIND患者,分析其对认知功能、日常生活能力、实验室指标、中医证候评分的疗效作用,并了解PSCI毒邪的动态变化特点。3.通过实验研究探讨黄连解毒汤干预PSCI的应用时机及部分相关机制,并进一步讨论“毒损脑络”理论对于PSCI病机的合理性。方法1.参考大数据分析结果及“SDSVD量表”中的症状要素,对入选的123例PSCI患者,参考“一般病证+严重、秽浊、迁延邪气”原则制定“PSCI中医毒邪症状要素表”并进行“毒邪”分类,并采用“SDSVD量表”进行中医辨证分型,分析各类毒邪与各中医证型、非特异性症状、发病危险因素、实验室检查(CRP、NSE、D-D、FIB、Hcy)、TOSAT分型、影像学特征(侧支代偿、梗死部位、脑灌注)及认知功能等方面的分布特征及相关性,并从毒邪相兼情况及热性症状存在情况,评价PSCI相关“毒邪”分类方法的临床基础,分析毒邪的共同特性。分布率的比较采用?2检验,相关性分析采用Pearson相关性及Logistic回归分析。2.将60例PSCIND患者随机分为两组,对照组29例行西医基础治疗,治疗组31例加用黄连解毒汤,比较两组治疗前与治疗后1周、1月、3月、6月的MMSE、Mo CA、NIHSS、ADL、中医证候评分,比较两组治疗前与治疗后1周、1月的CRP、NSE、D-D、FIB、Hcy值,对治疗后1月、6月的疗效进行相关因素分析,总结分析“毒邪”的动态变化特点。计数资料根据方差检验情况行t检验或秩和检验,疗效相关性分析采用二元Logistic回归分析。3.将多发性脑梗死动物模型随机分为5组:假手术组、24h模型对照组、7d模型对照组、24h黄连解毒汤组、7d黄连解毒汤组。给药28天后对比观察其水迷宫检测结果以了解其认知功能,光镜观察梗死及周围区病理,CD34标记MVD,WB法测Notch信号通路Notch1、Jagged2、Hes1、Stat3蛋白及VEGF蛋白含量,ELISA法检测IL-6、IL-1β、TNF-β、IL-4、IL-10表达情况。各组之间的比较采用单因素方差(one-way ANOVA)分析。结果1.据“PSCI中医毒邪症状要素表”毒邪分类为热毒、痰毒、瘀毒、腑滞浊毒、正虚蕴毒。经Pearson相关性检验,各中医证型与各毒邪分布具有线性相关。Logistic回归分析发现,热毒与无多次脑梗死、无高血压、有糖尿病、侧支代偿差、CRP升高、嗜睡相关;痰毒与卒中到PSCI时间短、高脂血症、侧支代偿差、NSE升高相关;瘀毒与有高血压、吸烟、饮酒、小血管或前循环大血管病变、D-D及FIB升高有关;腑滞浊毒与侧支代偿差、CRP升高、嗜睡有关;正虚蕴毒与卒中到PSCI时间短、Hcy升高有关。整体毒邪与侧支代偿差、卒中到PSCI时间短、CRP升高、Hcy升高有关。各类“毒邪”相互交织,热象存在率平均达79.60%,提示各类“毒邪”存在共性及整体统一性。2.黄连解毒汤治疗PSCIND,在MMSE及Mo CA评分方面治疗组起效更早,可显着提高ADL评分(p<0.05)。对热毒内盛、痰浊阻络、腑滞浊留、气血不足证候评分可在治疗早期产生更积极作用(p<0.05),可防阴虚阳亢证进一步加重。治疗组在CRP、NSE、D-D方面的改善作用更明显(p<0.05)。二元Logistic回归分析发现,治疗后1月有效性与采用黄连解毒汤,降低热毒内盛评分及清除热毒相关,同时与CRP、NSE值降低、ADL值降低相关。治疗后6月有效性与采用黄连解毒汤、总体毒邪被清除ADL值降低有关。3.动物实验研究结果,在认知功能行为学方面24h及7d黄连解毒汤组定位航行及空间探索能力优于各模型对照组(p<0.05),24h黄连解毒汤组优于7d黄连解毒汤组(p<0.05)。24h黄连解毒汤组梗死及周围区存活细胞密度相对较高。各黄连解毒汤组在大脑皮层Notch1、Jagged2、Hes1、STAT3蛋白及IL-6、IL-1β、TNF-α、IL-4、IL-10表达改善作用均优于各模型对照组(p<0.05)。24h黄连解毒汤组在Hes1蛋白、IL-6、IL-4的表达优于7d黄连解毒汤组(p<0.05)。各黄连解毒汤组与对照模型组VEGF表达无明显差异(p>0.05)。24h黄连解毒汤组脑组织MVD显着优于7d黄连解毒汤组(p<0.05)。结论1.对毒邪的分类研究发现,各类毒邪在中医辨证分型、非特异性症状、TOSAT分型、实验室指标、影像学特征方面的分布具有一定的趋向性和相关性。多数毒邪相互交织存在,多数存在热性症状,具有整体统一性,采用黄连解毒汤早期干预PSCI具有可行性。2.采用黄连解毒汤干预PSCICN患者可对患者血CRP、NSE、D-D等及中医证候评分产生积极影响,可改善患者认知功能;黄连解毒汤对其整体毒邪具有清除作用,不单纯局限于热毒。其毒邪动态变化特点进一步反应了毒邪的整体性,也反应了随着病情发展进行“辨证论治”的必要性。3.在缺血性卒中急性期,尽早使用黄连解毒汤可减轻多发性脑梗死动脉模型大鼠的认知功能行为学损害,其部分机制是通过抑制Notch信号通路的激活、调节炎性因子及改善梗死周围区域微循环而实现的。“毒损脑络”理论反应了PSCI的病机特点,也反应了PSCI的“防”与“治”的整体一致性。

易艳兰[4](2021)在《补阳还五汤联合丁苯酞软胶囊对气虚血瘀型血管性痴呆患者认知功能的影响》文中提出目的:本课题将通过观察补阳还五汤联合丁苯酞软胶囊治疗气虚血瘀型血管性痴呆患者认知功能的临床疗效及优势,为血管性痴呆患者提供一种疗效确切、易于接受,适合推广的中西结合治疗方法。方法:收集广西中医药大学附属瑞康医院神经内科门诊及住院部的血管性痴呆(Va D)患者共78例,随机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各39例,研究期间2例患者出现脱落,最终入选共76例,观察组和对照组各38例。观察组男性21例,女性17例,年龄49-73岁,平均年龄64.56±5.20岁;对照组男性18例,女性20例,对照组年龄56-72岁,平均年龄65.33±3.47岁。对照组给予丁苯酞软胶囊治疗,观察组在对照组基础上加用补阳还五汤,两组同时予缺血性中风二级预防治疗,2组疗程均为12周。治疗前后分别釆用简易精神状态量表(MMSE)、脑卒中后生活质量评分表(SS-QOL)及中医证候评分表进行评分,并对其做出临床疗效评定,最后进一步作出讨论和得出结论。结果:(1)MMSE评分比较:两组患者经治疗后MMSE评分与治疗前比较均较前明显升高,P<0.05,差异有统计学意义。观察组MMSE评分上升幅度大于对照组,且两组治疗后比较,P<0.05,差异有统计学意义。(2)SS-QOL评分比较:观察组治疗前后比较,P<0.05,差异有统计学意义。对照组治疗前后比较,P>0.05,差异无统计学差异,两组治疗后比较,P<0.05,差异有统计学意义,观察组生活质量提高优于对照组。(3)中医证候评分比较:两组患者经治疗后中医证候评分均有不同程度下降,两组治疗前后(观察组治疗前后比较、对照组治疗前后比较),均有P<0.05,差异有统计学意义。观察组中医证候评分下降幅度优于对照组,两组治疗后比较,P<0.05,差异有统计学意义。(4)MMSE临床疗效比较:观察组有效率为55.26%,对照组有效率为26.31%,观察组疗效明显优于对照组,P<0.05,差异有统计学意义。(5)SS-QOL比较:观察组有效率为73.36%,对照组有效率为60.52%,观察组疗效明显优于对照组,P<0.05,差异有统计学意义。(6)中医证候疗效比较:观察组有效率为89.47%,对照组有效率为68.42%,观察组疗效明显优于对照组,P<0.05,差异有统计学意义。结论:丁苯酞软胶囊联合补阳还五汤在改善血管性痴呆患者认知功能上优于单独使用丁苯酞软胶囊,且能改善中医症状、促进神经缺损功能修复、提高日常生活能力及自理能力,值得进一步推广。

李玉秋[5](2021)在《“益气调血、扶本培元”药线灸对多发梗死性痴呆大鼠海马氨基酸类递质含量的影响》文中提出目的:观察“益气调血、扶本培元”药线灸对多发性梗死痴呆(MID)模型大鼠海马组织的氨基酸类递质氨酸(Glu)、天门冬氨酸(ASP)、甘氨酸(Gly)、γ-氨基丁酸(GABA)含量及相关蛋白N-甲基-D天冬氨酸受体亚型NR1、脑源性神经营养因子(BDNF)的影响作用,为针灸治疗MID提供一定的实验机制依据及推广应用依据。方法:将70只Wistar雄性大鼠使用数字随机法随抽取10只为正常组,余60只为预用栓子造模组;栓子造模组采用微血栓栓塞法造MID模型,经Morris水迷宫筛选出符合MID标准的大鼠40只后,按随机数字法将栓子造模组随机分为模型组、药线灸组、西药组和药线非穴组各10只。药线灸组予“益气调血,扶本培元”药线点灸治疗,西药组给予盐酸美金刚灌胃治疗,药线非穴组给予两肋下非穴点药线点灸治疗,正常组、药线非穴组予同药线灸组相同时间、相同程度的抓摸刺激。干预4w后,用酶联免疫法检测大鼠海马Glu、Asp、Gly、GABA含量,用免疫印迹法检测海马NR1、BDNF蛋白表达。结果:(1)Glu、Asp检测:与正常组相比,模型组大鼠海马组织的含量明显上升(P<0.01);与模型组比较,药线灸组、西药组含量显着降低(P<0.01);药线灸组与西药组含量无统计学差异(P>0.05);药线非穴组与模型组相比含量无统计学差异(P>0.05)。(2)Gly、GABA检测:与正常组相比,模型组的含量明显下降(P<0.01);与模型组比较,药线灸组、西药组的含量显着升高(P<0.01);药线灸组与西药组含量无统计学差异(P>0.05);药线非穴组与模型组相比含量无统计学差异(P>0.05)。(3)NR1蛋白检测:与正常组比较,模型组大鼠海马组织中表达显着上调(P<0.01);与模型组比较,西药组、药线灸组大鼠海马组织蛋白表达显着降低(P<0.01);药线灸组与西药组蛋白表达无统计学差异(P>0.05);药线非穴组与模型组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4)BDNF蛋白检测:与正常组比较,模型组大鼠海马组织中表达显着降低(P<0.01);与模型组比较,西药组、药线灸组大鼠海马组织中蛋白表达显着上调(P<0.01);药线灸组与西药组蛋白表达无统计学差异(P>0.05);药线非穴组与模型组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益气调血,扶本培元”药线灸可降低MID大鼠海马兴奋性氨基酸类递质Glu、Asp的含量,提高抑制性氨基酸类递质Gly、GABA的含量,拮抗NR1受体,从而减少兴奋性氨基酸的毒性损伤。“益气调血,扶本培元”药线灸可增加MID大鼠海马BDNF蛋白表达,保护海马记忆神经元,从而有效改善MID的认知功能障碍。

胡卓瑶[6](2021)在《基于HIF1-VEGF-Notch通路夏天无对血管性痴呆大鼠神经行为学的影响及其机制研究》文中认为目的:通过改良后双侧颈总动脉永久性结扎法(2-VO)制备血管性痴呆(vascular dementia,VD)大鼠模型,观察中药夏天无(Rhizoma Corydalis Decumbentis,RCD)对VD大鼠学习记忆能力、海马和皮质区形态学及细胞凋亡的影响,同时从HIF1-VEGF-Notch信号通路的角度出发,进一步探讨夏天无治疗VD的可能作用机制,旨在为活血化瘀药治疗VD提供实验依据。方法:1.分组、造模及给药:购入10-12周龄健康雄性SD(Sprague-Dawley)大鼠为研究对象。造模前适应性饲养一周,随机选出14只大鼠作为假手术组(Sham),剩余大鼠均使用改良2-VO法建立VD模型。造模完成后,按照数字表法将VD模型大鼠随机分为模型组(Model)、尼莫地平组(Nim)、低剂量夏天无组(RCD-L)、中剂量夏天无组(RCD-M)和高剂量夏天无组(RCD-H)。将夏天无及尼莫地平片配置成相应浓度的混悬液,各夏天无组依大鼠体重分别给予0.2 g/kg、0.4 g/kg、0.8 g/kg夏天无混悬液灌胃,尼莫地平组给予0.01 g/kg尼莫地平混悬液灌胃,假手术及模型组给予等量生理盐水灌胃,连续灌胃40天。2.神经行为学检测:Morris水迷宫记录各组大鼠逃避潜伏期,目的象限停留时间、首次抵原平台象限时间、穿越平台次数及运行轨迹图,观察各组大鼠神经行为学差异。3.形态学观测:HE染色观察各组大鼠海马CA1及皮质区神经元病理学改变,尼氏(Nissl)染色观测海马CA1区及皮质区神经元数量变化、尼氏体分布情况及其突起的变化。4.细胞凋亡检测:TUNEL法原位观察各组大鼠海马CA1区及皮质区神经元的凋亡情况,Motic计数分析软件计数阳性细胞数量并评价凋亡水平。5.微血管密度(MVD)测定:免疫组化(SABC)法检测各组大鼠海马CA1区及皮质区CD34蛋白表达情况,选取3个视野运用Motic计数分析软件进行微血管计数,取平均值以评定缺血区血管新生情况。6.VEGF/VEGFR-2蛋白表达检测:采用SABC法检测各组大鼠海马CA1区及皮质区VEGF、VEGFR-2平均光密度值(AOD),用Image pro plus图像分析系统对其进行分析。7.HIF-1α/VEGF/Notch通路蛋白表达检测:通过Western blot实验检测各组大鼠海马CA1区及皮质区中HIF-1α、VEGF及Notch蛋白的表达水平,运用Image J图像分析系统测定条带灰度值并对其进行数据分析。8.数据统计与分析:记录并统计所有数据,数据采用SPSS21.0软件进行统计分析,计量资料以均数±标准差(±s)表示,定位航行实验采用重复测量多因素方差分析,其他实验结果采用单因素方差分析,以P<0.05为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使用Graph Pad Prism 9绘制统计图表。结果:1.夏天无对VD大鼠神经行为学的影响:定位航行实验开展次日,模型组较假手术组大鼠逃避潜伏时间显着延长(P<0.05),后3日其潜伏时间持续维持较高水平状态(P<0.01),且运行轨迹冗长、杂乱。空间探索实验中,模型组较假手术组大鼠穿越原平台位置的次数明显减少(P<0.01),于目的象限停留时间明显缩短(P<0.01),首次抵原平台时间延长(P<0.01)。与模型组比较,各治疗组逃避潜伏时间、首次抵原平台时间均相对缩短(P<0.05,P<0.01),其中夏天无中、高剂量组及尼莫地平组差异显着(P<0.01),且穿越原平台位置次数显着增多(P<0.01),于目的象限停留时间明显增多(P<0.01),运行轨迹明显简单。2.夏天无对VD大鼠海马CA1区及皮质区神经元的形态学影响:HE染色显示,假手术组大鼠海马CA1区锥体细胞层次清晰,排列紧密,核仁明显;模型组海马CA1区细胞层次减少,锥体细胞发生固缩坏死,皮质区神经元深染,坏死明显;各治疗组较模型组海马CA1区及皮质区病理学改变呈不同程度减轻,其细胞层次较清晰,排列较紧密,其中以夏天无中、高剂量组及尼莫地平组较为明显。3.夏天无对VD大鼠海马CA1区及皮质区神经元数量的影响:尼氏染色显示,假手术组大鼠海马CA1区及皮质区锥体细胞突起明显,Nissl小体丰富,形态完整。与其比较,模型组CA1区及皮质区锥体细胞数量显着减少(P<0.01),Nissl小体明显减少。夏天无中、高剂量组及尼莫地平组较模型组CA1区及皮质x区锥体细胞数量显着增多(P<0.01),Nissl小体数量增多,突起较为明显。TUNEL实验结果显示,模型组较假手术组凋亡神经元数量明显增加(P<0.01)。而与模型组比较,夏天无低剂量组可减少神经元凋亡(P<0.05),夏天无中、高剂量组及尼莫地平组阳性凋亡细胞呈极显着减少(P<0.01)。4.夏天无对VD大鼠海马CA1区及皮质区MVD的影响:与假手术组比较,模型组海马CA1区及皮质区MVD显着增加(P<0.05,P<0.01)。各治疗组较模型组海马CA1区及皮质区MVD均不同程度增加(P<0.05,P<0.01),其中夏天无中、高剂量组及尼莫地平组MVD呈极显着增加(P<0.01),而夏天无高剂量组较尼莫地平组皮质区MVD明显增加(P<0.05)。5.夏天无对VD大鼠VEGF/VEGFR-2蛋白AOD值的影响:结果显示,模型组较假手术组海马CA1区及皮质区中VEGF、VEGFR-2蛋白表达水平极显着升高(P<0.01);与模型组比较,夏天无低剂量组可提高VEGF、VEGFR-2蛋白表达水平,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夏天无中、高组及尼莫地平组可显着提高VEGF、VEGFR-2蛋白表达水平(P<0.01),而夏天无高剂量组较尼莫地平组皮质区VEGFR-2蛋白表达水平明显提高(P<0.05)。6.夏天无对VD大鼠HIF-1α/VEGF/Notch蛋白表达的影响:Western blot实验显示,与假手术组比较,模型组大鼠海马CA1区组织中HIF-1α、VEGF及Notch蛋白含量均增高(P<0.05);低剂量夏天无组较模型组,HIF-1α、VEGF及Notch蛋白含量总体呈上升趋势(P<0.05),夏天无中、高剂量组及尼莫地平组HIF-1α、VEGF及Notch蛋白含量显着提高,呈极显着差异(P<0.01)。结论:1.夏天无对VD大鼠学习记忆能力具有一定改善作用。2.夏天无在一定程度上可减轻脑组织的病理性损伤,减少神经元凋亡,从而发挥神经保护的作用。3.夏天无可通过增加VD大鼠脑组织内微血管密度改善其血液供应。4.夏天无对VD大鼠的神经保护作用可能与其干预HIF1-VEGF-Notch信号通路,从而诱导血管新生有关。

李洁[7](2021)在《基于证候调查的调神益智针法治疗卒中后痴呆的临床研究》文中研究表明目的:采用证候学调查方法,明确卒中后痴呆(PSD)的证候分布特征;在此基础上,观察调神益智针法治疗卒中后痴呆的临床疗效和安全性,以期为卒中后痴呆的治疗提供一种安全有效的中医治疗方案。方法:1.证候调查:本研究以中医基础理论为指导,制定卒中后痴呆中医四诊信息调查表,进行证候学调查,对符合纳入、排除标准的病例进行问卷调查,并通过因子分析、聚类分析、二分类logistic回归分析得出PSD患者的证候分布情况。2.临床研究:将符合纳排标准的70例痰湿阻滞型卒中后痴呆患者,通过计算机随机分为试验组、对照组各35例。入选患者在采用基础药物治疗的基础上,对照组参照第九版教材《针灸治疗学》(2012)确定常规针刺治疗方案,1次/天,每周治疗5天,连续治疗4周。试验组每天采用调神益智针法治疗1次,每周治疗5天,连续治疗4周。并分别在治疗前后采用简易智能检查量表(MMSE-R)、蒙特利尔认知评估量表(Mo CA-R)日常生活自理能力量表(ADL-R)及临床印象变化量表(CIBIC-PLUS-R)对认知功能及日常生活活动能力进行评定,比较两组治疗前后上述量表的评分情况,并观察两组患者在整个治疗过程中有无不良事件发生。结果:1.证候调查:共纳入178人,根据证候调查基本方法以及统计学分析,制定出证候调查量表以及得出PSD临床组合证型,分别为:痰湿阻滞证、气虚血瘀证、肾阴亏虚证、阳虚水泛证、湿热内蕴证。其中痰湿阻滞证占比最大,达27.52%,故取其为研究二临床研究部分纳入证型。2.临床研究:(1)本研究共纳入符合纳排标准患者70例,治疗期间脱失7例患者(脱失率为10.00%,符合计划脱失率),实际完成63例,其中试验组31例,对照组32例;(2)基线资料比较:两组患者治疗前在性别、年龄、病程、病变性质、文化程度、认知功能及日常生活活动能力等方面进行比较,经统计学分析,差异均无显着性意义(P>0.05),具有齐同可比性;(3)智能状态方面:两组患者治疗4周后智能状态评分(MMSE-R、Mo CA-R)与治疗前相比均见提高,并且其差异均呈现显着性意义(P<0.01)。对两组MMSE-R评分疗效总有效率进行统计,结果显示,对照组及试验组分别为43.75%和70.96%,试验组MMSE-R评分疗效优于对照组,差异呈现显着性意义(P<0.05);对两组Mo CA-R评分疗效总有效率进行统计,结果显示,对照组及试验组分别为46.88%和70.96%,试验组Mo CA-R评分疗效优于对照组,差异呈现显着性意义(P<0.05);(4)日常生活能力方面:对照组与试验组患者治疗4周后ADL-R评分结果与治疗前相比,均见提高,且差异均呈现显着性意义(P<0.01);对照组以及试验组患者ADL-R评分疗效总有效率分别为50.00%及54.84%,两组ADL评分疗效相当,差异并未呈现显着性意义(P>0.05);(5)综合疗效比较:对照组总有效率为62.50%,试验组总有效率为87.10%,两组相比,后者综合疗效优于前者,差异呈现显着性意义(P<0.05);(6)安全性方面:两组治疗过程中均未出现明显不良反应,安全性分级比较差异无显着性意义(P>0.05)。结论:(1)基于对178例PSD患者的证候调查研究显示,卒中后痴呆中医临床常见五种证候类型:痰湿阻滞证、气虚血瘀证、肾阴亏虚证、阳虚水泛证和湿热内蕴证。痰湿阻滞证临床最多见。(2)“调神益智针法”治疗痰湿阻滞型卒中后痴呆患者,在改善患者认知功能方面及综合能力方面疗效显着,优于传统常规针刺治疗。该方法安全可靠,值得在临床上推广应用。

姜若文[8](2021)在《针刺治疗痴呆的系统评价及取穴规律研究》文中研究说明目的:旨在整理分析针刺治疗痴呆的临床研究情况,探究针刺治疗痴呆的获益和风险,总结针刺对患者生活质量、认知功能和不良事件的影响,归纳取穴规律。方法:使用计算机检索电子数据库(中国知网、万方数据库、维普数据库、PubMed、S ciencedirect、Cochran Library 等中英文数据库)并进行参考文献追溯,不限制语言和发表时间。纳入符合筛选标准的针刺治疗痴呆的随机对照研究或准随机对照研究。在国际临床试验注册数据集(ICTRP)和Cochrane对照试验注册中心库(CENTRAL)中检索相关临床试验注册信息,在科技论文在线数据库和 Open Grey数据库中检索可能的抽屉文件(灰色文献)。主要结局:简易精神状态量表(MMSE)评估认知功能、日常生活能力量表(ADL)评估生活质量、跌倒和走失情况。次要结局包括其他生活质量量表[Barthel指数(BI)、改良B arthel指数(MBI)、社会功能问卷(FAQ)等]、认知功能评价量表[如蒙特利尔认知评估量表(MoC A)、长谷川痴呆量表(HD S)、阿尔兹海默病评定量表——认知量表(ADAS-Cog)、Loewenstein 认知功能评定量表(LOTCA)等]和不良事件。适当选用荟萃分析、非参数检验、χ2检验、系统聚类分析、构建广义线性模型等统计学方法分析总结疗效、安全性和取穴规律。统计软件为 IBM SPSS Statistics 26.0、ASA Visual Statistics、GraphPad Prism 8和Cochrane协作组提供的RevMan 5.4。荟萃分析时,连续性变量以均值差(MD)做效应值、二分类变量以优势比(OR)做效应值、时间-事件结局以Peto OR做效应值,并计算其95%置信区间(95%CI),使用Cochrane偏倚风险评估工具和GRADE原则评价偏倚风险和证据质量(证据可信度)。Ⅰ型错误概率(显着性水平)a取0.05,Ⅱ型错误概率β取0.10。结果:截止2020年12月,共检索到相关研究报告3692篇次(6个中英文数据库检索3 63 3篇次,科技论文在线和Open Gary数据库检索5 9篇次),44条相关临床试验注册信息。最终纳入发表于2004年到2020年的43项研究(45篇报告),共325 1名受试者。主要结局:针刺可以改善患者的认知功能(MMSE:MD 2.00,95%CI 1.66—2.33;I2=61%;35项研究,2512名受试者)和生活质量(ADL:MD 3.13,95%CI 2.36—3.91;I2=48%;25 项研究,1841名受试者),但没有研究报告负面事件(跌倒、走失)。亚组分析提示,异质性主要来源于针刺方法:手法针(MMSE:MD 1.61,95%CI 1.3 9—1.83,I2=29%,27项研究,1817 名受试者;ADL:MD 2.70,95%CI 2.12—3.26,I2=3 5%;21项研究,1400 名受试者)、低频电针(疏波,频率低于 50Hz)(MM SE:MD 2.19,95%CI 1.64—2.75;I2=0%,5 项研究,428名受试者;ADL:MD 2.61,95%CI 1.15—4.08,I2=14%,2项研究,296名受试者)和高频电针(密波,频率大于等于 50Hz)(MMSE:MD 3.88,95 CI 3.2 5—4.3 9,I2=0%,5项研究,267名受试者;ADL:MD 5.76,95%CI4.16—7.35;I2=0%;3项研究,145名受试者)均可改善认知功能和生活质量;高频电针的效果优于手法针(MMSE:χ2=50.25,P<0.01;ADL:χ2=12.56,P<0.01)和低频电针(MMSE:χ2=16.15,P<0.01;ADL:χ2=8.08,P<0.01)。次要结局:与非针刺干预相比,针刺能更好地改善MoCA(MD 2.54,95%CI 0.66—4.42;I2=96%;7 项研究,478名受试者)、HDS(MD 1.75,95%CI0.94—2.56;I2=61%;8 项研究,540名受试者)、ADAS-Cog(MD 2.48,95%CI 1.50—3.47;I2=0%;5项研究,350名受试者)、LOTCA(MD 8.36,95%CI 3.05—13.67;1 项研究,60名受试者)、BI(MD 6.44,95%CI 4.33—8.56;I2=0%;3项研究232名受试者)、MBI(MD 11.96,95%CI 9.50—14.42;I2=0%;4 项研究,33 4 名受试者)和 FAQ(MD 1.39,9 5%CI0.75—2.03;I2=0%;2项研究,121名受试者)评分;且与非针刺干预相比,有低质量证据支持针刺的安全性(OR 0.91,95%CI0.45—1.84;I2=0%;9项研究,937名受试者)和患者依从性(OR 0.90,95%CI0.59—1.38;I2=0%;1 1项研究,113 0名受试者)无差异或差异很小。此外,针刺可能对精神行为症状、抑郁情绪、中医辨证量化评分、事件相关电位P300潜伏期、血Aβ1-42蛋白、血Aβ前体蛋白、血生长抑素有积极作用。取穴规律:纳入研究(共325 1名受试者)平均取穴(7.04±0.65)个,平均疗程(8.51±4.05)周;百会穴和额叶前部头针对认知功能存在积极影响;太溪穴、百会穴和额叶前部头针对生活质量有积极影响。结论:与非针刺相比,针刺更能改善痴呆患者的短期认知功能(中等质量证据)和生活质量(中等质量证据),以密波电针(频率大于50Hz)为着(低质量证据);且安全性和依从性与非针刺无明显差异(低质量证据)。针刺还可能对精神行为症状、心理状态等问题,对事件相关电位P300潜伏期、血Aβ1-42蛋白、血Aβ前体蛋白、血生长抑素等理化指标有潜在益处(中等到低质量证据)。针刺表现出有价值的长期效果趋势,具体效果有待未来进一步研究。取额叶前部头针、百会和太溪以给患者更多福祉;可结合临床辨证增减配穴,一般取穴2个到14个,每疗程不超14周。注册信息:CRD42020189948(PROSPERO)。

廖健颖[9](2021)在《皮质下缺血性脑血管病认知功能损害影响因素研究》文中研究表明研究背景随着我国人口老龄化的进一步发展,老年相关疾病的患病率逐渐攀升。老年人的日常生活受到认知功能障碍严重影响,社会、家庭也因此承受巨大负担。皮质下缺血性脑血管病(Subcortical Ischemic Vascular Disease,SIVD)引起的缺血性血管性认知功能障碍是血管性认知功能障碍最为常见的亚型。我国血管性痴呆患病率较高,但针对SIVD的研究较少,对SIVD引起的认知功能障碍的流行病学研究尚缺。与阿尔兹海默病相比,SIVD引起的认知功能障碍具有一定的可治性。明确危险因素与认知功能下降的特征,对早期识别、诊断和治疗SIVD认知功能障碍有一定的临床意义。目的(1)明确SIVD患者神经心理学改变与认知功能下降的特征,探索快速诊断和鉴别SIVD的早期识别指标。(2)探索SIVD患者认知功能下降的影响因素。为SIVD的早期预防提供理论依据。方法利用影像学检查结果,按照Erkinjuntti提出的诊断标准将497例SIVD患者纳入研究。按照认知功能水平下降的程度将患者分为NCI组、MCI组与Va D组。由经过培训的调查员记录患者的一般人口学资料与血液检查结果,并对患者进行神经心理学测试与日常行为能力评估。由有经验的神经内科医生对患者的影像学结果,包括患者的脑白质病变程度、腔隙性脑梗死梗死灶数目与脑萎缩病变程度进行评估。按脑白质病变程度将患者分为轻中度病变组与重度病变组,描述不同程度脑白质病变患者的认知功能改变特征。利用单因素分析、多元线性回归与结构方程模型,描述SIVD患者神经心理学改变与认知功能下降的特征,探索SIVD患者认知功能下降的影响因素。结果(1)与NCI组比较,MCI组与Va D组各个认知域的认知功能评估均严重受损,日常行为能力也严重下降(P<0.05);与MCI组比较,Va D组患者各认知域功能与日常行为能力均严重下降(P<0.05);(2)血液检查结果比较中,Va D组患者血Hcy水平、CRP水平与白细胞介素-6水平均高于NCI组与MCI组(P<0.05)。上述结果比较在NCI组与MCI组间无显着差异。Va D组叶酸水平低于MCI组(P<0.05),但与NCI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3)影像学结果评估比较中,三组患者间ARWMC评分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Va D组ARWMC评分为(12.06±6.64)分,高于MCI组(9.26±5.56)与NCI组(7.75±5.41)(P<0.05)。MCI组与NCI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Va D组患者各脑区ARWMC评分均高于其余两组(P<0.05)。MCI组额叶ARWMC评分高于NCI组(P<0.05)。其余各脑区MCI组与NCI组ARWMC评分无显着差异(P>0.05);三组的LI病灶数计数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Va D组高于MCI组与NCI组,MCI组高于NCI组(P<0.05)。Va D组除颞叶外各脑区LI计数均高于其余两组(P<0.05)。MCI组基底节区LI高于NCI组,其余各脑区LI计数NCI组与MCI组无显着差异(P>0.05);Va D组脑萎缩视觉评分为(14.23±6.6)高于MCI组与NCI组(P<0.05),MCI组与NCI组间无显着差异(P>0.05);(4)重度额叶、顶枕叶、幕下区、基底核区WMLs患者定向力、注意力和计算力及语言能力评分均低于轻中度患者,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重度幕下区WMLs患者回忆能力评分低于轻中度患者,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重度颞叶WMLs患者各个认知域的评价与轻中度WMLs患者的差异均不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1)SIVD患者存在全认知域的认知功能水平下降,以定向力、注意与计算力与语言能力为主,记忆力水平下降较为轻微;(2)SIVD患者WMLs以额叶、顶枕叶和基底节区为主,WMLs的严重程度与认知功能下降有关;SIVD患者LI的梗死灶数目与认知功能水平的下降有关,尤其是基底节区的梗死灶数目;SIVD患者常伴有脑萎缩,且脑萎缩的程度与认知功能水平的下降有关;(3)ARWMC评分、腔隙性脑梗死病灶数、脑萎缩视觉评分、血Hcy水平、CRP,IL-6均与SIVD患者认知功能水平下降相关。

王艳[10](2021)在《颞三针联合化瘀通络灸对VD患者同型半胱氨酸水平的影响及疗效研究》文中提出目的:观察颞三针联合化瘀通络灸对血清同型半胱氨酸水平的影响,以及改善血管性痴呆患者认知能力、日常生活能力的疗效。方法:收集2020年1月-2020年12月安徽中医药大学附属第二医院康复科及脑病科住院及门诊的血清同型半胱氨酸(Hcy)升高的血管性痴呆患者60例。将60例患者随机分为2组(针灸组、西药组),每组30例。两组患者均予以对症及防治并发症等基础治疗,针灸组予以颞三针联合化瘀通络灸治疗(针刺每日1次,每周6次,4周为一疗程,共2个疗程;化瘀通络灸每周二、周四、周六治疗一次,4周为一疗程,共治疗2个疗程);西药组予以盐酸多奈哌齐、叶酸片(两者均是每日1次,一次5mg,4周为一疗程,共2个疗程)。分别观察并记录患者在治疗前、2个疗程结束后当天及后2个月随访检测血液中Hcy含量、简易智力状态检查量表(MMSE)、蒙特利尔认知评估量表(Mo CA)、临床痴呆评定量表(CDR)、日常生活能力量表(ADL)、血管性痴呆辨证量表(SDSVD)等评分。结果:两组患者治疗前各个量表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与治疗前比较,2个疗程结束后及随访两组患者MMSE表、Mo CA量表、ADL量表的评分均有所上升,CDR量表、SDSVD量表评分有所下降;与西药组比较,2个疗程结束后及随访针灸组MMSE表、Mo CA量表、ADL量表的评分上升更明显,CDR量表、SDSVD量表评分下降更显着。两组患者治疗前血清Hcy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与治疗前比较,2个疗程结束后及随访两组患者血清Hcy均有所降低;与西药组比较,2个疗程结束后及随访针灸组血清Hcy降低更显着。结论:针灸组和西药组均能够改善VD患者认知能力、日常生活能力,但针灸组疗效显着;针灸组和西药组均可降低VD患者血清Hcy,且与药物组相比较针灸组效果更佳;颞三针联合化瘀通络灸对VD患者的治疗机制,可能与降低Hcy有关。

二、血管性痴呆相关因素研究进展(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血管性痴呆相关因素研究进展(论文提纲范文)

(1)补肾活血汤治疗脑小血管病轻度认知障碍临床疗效观察(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英文缩略词表
前言
临床资料与方法
    1 资料与方法
    2 受试者选择标准
    3 研究方法
    4 观察指标
    5 临床疗效判定标准
    6 统计学方法
统计学结果
讨论
结论
参考文献
附录
综述 脑小血管病轻度认知障碍的中西医研究进展
    1 脑小血管病轻度认知障碍的西医研究进展
    2 脑小血管病轻度认知障碍的中医研究进展
    3 补肾活血汤治疗脑小血管病轻度认知功能障碍的中医学基础
    4 脑小血管病轻度认知功能障碍展望
    参考文献
致谢
个人简历

(2)探讨运动针刺干预激活PI3K-AKT信号通路对VaD神经元保护及Caspase-3表达影响的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引言
第一部分 动物实验研究
    1 实验材料及方法
        1.1 实验动物及喂养标准
        1.2 实验仪器和试剂
        1.3 VaD大鼠模型制备
        1.4 动物分组
        1.5 实验干预方法
        1.6 Morris水迷宫行为学检测
        1.7 实验标本取材及保存
        1.8 检测方法及实验步骤
        1.8.1 Western-Blot法检测PI3K、AKT表达的实验操作
        1.8.2 ELISA定量法检测Caspase-3 表达的实验操作
        1.9 统计学处理
    2 研究结果分析
        2.1 定位航行实验结果分析
        2.2 空间探索实验结果分析
        2.3 PI3K及 AKT在海马组织中蛋白表达结果
        2.4 Caspase-3 蛋白表达结果
    3 讨论
        3.1 VaD动物模型的制备方法及行为学检测
        3.2 血管性痴呆与海马区神经元凋亡的关系
        3.3 血管性痴呆与PI3K-AKT通路的关系
    4 小结
第二部分 临床实验研究
    1 实验材料及方法
        1.1 研究对象
        1.2 血管性痴呆诊断标准
        1.3 纳入标准
        1.4 排除标准
        1.5 退出标准
        1.6 治疗方法
        1.7 观察指标
        1.8 实验过程
        1.9 ELISA 定量法检测 Caspase-3 表达的实验操作
        1.10 统计学处理
    2 研究结果分析
        2.1 两组VaD患者基线资料比较
        2.2 两组VaD患者治疗前后MMSE、ADL评分比较
        2.3 两组VaD患者治疗前后HDS评分比较
        2.4 两组VaD患者血清中Caspase-3 表达比较
        2.5 两组VaD患者临床疗效比较
        2.6 安全性指标及不良事件的比较
    3 讨论
        3.1 现代医学对血管性痴呆的相关认识
        3.2 中医学对血管性痴呆的认识
        3.3 讨论头针丛刺法治疗VaD选穴处方理论依据
        3.4 运动针刺法治疗血管性痴呆的关系
        3.5 西医基础抗痴呆药物的临床应用与分析
        3.6 Caspase-3与VaD神经元凋亡的关系
    4 小结
结论
不足与展望
参考文献
附录
缩略词表
综述 针灸治疗血管性痴呆研究进展
    参考文献
致谢
个人简历及攻读学位期间获得的科研成果

(3)基于“毒损脑络”理论黄连解毒汤早期干预卒中后认知障碍的临床及实验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中英文缩略词表
前言
第一部分:对PSCI相关中医“毒邪”分类的研究
    引言
    临床资料与方法
        1.研究对象
        2.纳排标准
        3.观察指标及研究方法
        4.统计学方法
    结果
        1.入选患者中医证型及有关实验室指标的总体分布情况
        2.各中医证型与所观察指标的分布特征及相关性分析
        3.毒邪的分类与所观察指标的分布特征及相关性分析
        4. 各中医证型与相应毒邪的分布特征及相关性
        5. 各类毒邪相兼情况分布特征
        6. 各类毒邪中热性症状存在情况
        7. 各类毒邪与所观察要素的相关性分析
    讨论
        1.PSCI的中医证候学研究
        2.对PSCI毒邪的分类定义
        3.对PSCI中医证型及毒邪分类研究结果的解读及探讨
        4.对于“素毒”与“新毒”的理解
        5.PSCI毒邪的整体统一性及黄连解毒汤治疗的可行性
        6.本研究需要进一步延伸的方向
第二部分:早期应用黄连解毒汤对PSCIND患者的疗效观察
    引言
    临床资料与方法
        1.研究对象
        2.纳排标准
        3.分组情况及治疗方法
        4.观察指标及研究方法
        5.统计学方法
    结果
        1.黄连解毒汤对认知功能MMSE评分的影响
        2.黄连解毒汤对认知功能MoCA评分的影响
        3.黄连解毒汤对神经功能NIHSS评分的影响
        4.黄连解毒汤对日常生活能力ADL评分的影响
        5.黄连解毒汤对各中医证候评分的影响
        6.黄连解毒汤对实验室指标的影响
        7.对治疗后1 月、6 月疗效的相关因素分析
    讨论
        1.PSCI的治疗与“毒损脑络”学说
        2.黄连解毒汤在脑血管病中的应用
        3.导师组有关黄连解毒汤在认知障碍方面的研究基础
        4.对神经、认知功能及ADL评分的影响作用分析
        5.对各中医证候评分及有关毒邪的动态影响作用分析
        6.对相关实验室指标的影响作用分析
        7.本研究的意义及仍需解决的问题
第三部分:黄连解毒汤对脑梗死动物模型认知功能影响的实验研究
    引言
    实验动物与方法
        1.实验动物
        2.试剂及仪器
        3.多发性脑梗死大鼠动物模型的制作
        4.随机分组及给药
        5.大鼠脑组织取材
        6.指标检测及方法
        7.统计学方法
    结果
        1. 各组大鼠的行为学认知功能检测
        2. 各组大鼠皮层组织 HE 染色病理检查
        3. 各组大鼠脑组织梗死周围区 MVD 检测
        4.各组大鼠脑皮层组织Notch信号通路及VEGF蛋白检测
        5.各组大鼠脑皮层组织炎性相关因子的检测
    讨论
        1.对PSCI发生机制的认识及所观察指标的选择
        2.黄连解毒汤对于脑缺血及PSCI影响的可能机制
        3.对PSCI相关信号通路的选择
        4.动物造模方法的选择
        5.对实验分组方法的选择
        6.对实验结果的解读及分析
        7.本研究的意义及有待延伸的方向
结语
参考文献
附录1 文献综述:“毒损脑络”学说与卒中后认知障碍
    参考文献
附录2 血管性痴呆中医证候诊断量表(SDSVD)
附录3 PSCI中医毒邪症状要素表
附录4 蒙特利尔认知评估量表(MoCA)
附录5 简易智能精神状态检查量表(MMSE)
附录6 日常生活能力(ADL)评分量表
附录7 大鼠改良神经功能缺损评分(mNSS)
附录8 各组实验动物水迷宫活动轨迹图例
附录9 各组实验大鼠梗死区及梗死周围区 HE 染色病理结果
附录10 各组实验大鼠梗死区及梗死周围区微血管密度情况
在校期间发表的论文
在读期间参与的科研项目
致谢

(4)补阳还五汤联合丁苯酞软胶囊对气虚血瘀型血管性痴呆患者认知功能的影响(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引言
第一部分 临床研究
    1 临床资料
        1.1 病例来源及观察数及分组
        1.2 病例资料
        1.3 诊断标准
        1.3.1 西医诊断标准
        1.3.2 中医诊断标准
        1.4 纳入标准
        1.5 排除标准
        1.6 剔除标准
        1.7 终止标准
        1.8 病例脱落标准
    2 研究方法
        2.1 研究设计类型
        2.2 研究对象及分组
        2.3 实验设计
        2.4 疗观察指标
        2.5 疗效评定标准
        2.6 安全性评价
        2.7 统计学分析
    3 研究结果
第二部分 讨论
结论
参考文献
附录
综述 补阳还五汤治疗血管性痴呆的研究概况
    参考文献
致谢
个人简历及攻读学位期间获得的科研成果

(5)“益气调血、扶本培元”药线灸对多发梗死性痴呆大鼠海马氨基酸类递质含量的影响(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引言
第一部分 文献研究
    1 现代医学对血管性痴呆的认识
        1.1 血管性痴呆的定义及临床症状
        1.2 血管性痴呆的诊断标准及量表应用
        1.3 血管性痴呆的分型
        1.4 血管性痴呆的病因及发病机制的研究
        1.5 血管性痴呆的相关危险因素
        1.6 血管性痴呆的流行病学研究
        1.7 血管性痴呆的治疗进展
        1.8 血管性痴呆的动物模型
    2 中医对血管性痴呆的认识
        2.1 概述
        2.2 中医病因病机
        2.3 针灸治疗血管性痴呆的概况
第二部分 实验与研究
    1 材料与方法
        1.1 试剂与设备
        1.2 实验动物及筛选
        1.3 动物分组
        1.4 动物模型的制备
        1.5 模型筛选
        1.6 干预方法及疗程
        1.7 取材方法
        1.8 指标检测
        1.9 数据统计
    2 结果
        2.1 “益气调血、扶本培元”药线灸对MID大鼠海马区各种氨基酸含量的影响结果
        2.2 “益气调血、扶本培元”药线灸对MID大鼠海马区NR1蛋白表达的影响结果
        2.3 “益气调血、扶本培元”药线灸对MID大鼠海马区BDNF蛋白表达的影响结果
    3 讨论
        3.1 MID的模型选择
        3.2 海马兴奋性氨基酸的毒性损害和受体损害是MID的重要发病机理
        3.3 抑制性氨基酸对兴奋性毒性的拮抗作用
        3.4 BDNF对海马神经元具有保护作用
        3.5 西药对照组的选择依据
        3.6 “益气调血,扶本培元”药线灸是传统中医理论和壮医理论结合的创新方法
        3.7 优选“益气调血,扶本培元”药线灸治疗MID的依据
        3.8 “益气调血,扶本培元”药线灸通过改善EAA毒性损伤及神经元损伤从而起到治疗MID作用
    4 问题与展望
结论
参考文献
综述 “益气调血,扶本培源”治则运用于血管性痴呆的研究概况
    参考文献
致谢
个人简历及攻读学位期间获得的科研成果

(6)基于HIF1-VEGF-Notch通路夏天无对血管性痴呆大鼠神经行为学的影响及其机制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致谢
中文摘要
英文摘要
中英文对照表
引言
第一章 夏天无对VD模型大鼠神经行为学及脑组织形态学的影响
    1 实验材料
        1.1 实验动物
        1.2 实验药物
        1.3 主要实验设备及仪器
        1.4 实验试剂
        1.5 主要试剂的配制
    2 实验方法
        2.1 动物模型制备及分组
        2.2 药物干预
        2.3 Morris水迷宫实验
        2.4 脑组织取材
        2.5 脑组织包埋
        2.6 脑组织切片制备
        2.7 HE染色
        2.8 尼氏染色
        2.9 一步法TUNEL细胞凋亡检测
        2.10 统计学处理
    3 实验结果
        3.1 夏天无对VD模型大鼠学习记忆能力有一定改善作用
        3.2 夏天无对VD模型大鼠脑组织内神经元有一定保护作用
    4.小结
第二章 夏天无对VD模型大鼠脑组织微血管及相关蛋白表达的影响
    1 实验材料
        1.1 实验动物
        1.2 主要实验设备及仪器
        1.3 实验试剂
        1.4 主要试剂的配制
    2 实验方法
        2.1 免疫组织化学
        2.2 统计学处理
    3 实验结果
        3.1 夏天无对VD模型大鼠脑组织内微血管密度的影响
        3.2 夏天无对VD模型大鼠脑组织内VEGF蛋白表达的影响
        3.3 夏天无对VD模型大鼠脑组织内VEGFR-2 蛋白表达的影响
    4 小结
第三章 夏天无对VD模型大鼠HIF1-VEGF-Notch信号通路的影响
    1 实验材料
        1.1 实验动物
        1.2 主要实验设备及器材
        1.3 实验试剂
        1.4 主要试剂的配制
    2 实验方法
        2.1 组织蛋白的提取
        2.2 蛋白浓度测定(96 孔板法)
        2.3 蛋白变性
        2.4 Western bloting
        2.5 统计学处理
    3 实验结果
        3.1 夏天无对VD模型大鼠脑组织中HIF1/VEGF/Notch蛋白表达的影响
    4.小结
第四章 讨论
    1 动物模型的制备
    2 实验药物的选择
    3 夏天无对VD模型大鼠神经行为学的影响
    4 夏天无对VD模型大鼠脑组织内神经元形态学的影响
    5 夏天无对VD模型大鼠微血管及HIF1-VEGF-Notch通路的影响
        5.1 HIF1与VEGF/VEGFR2 信号通路
        5.2 VEGF—Notch途径与血管生成的关联
        5.3 夏天无对VD模型大鼠脑组织内微血管新生的影响
    6 结论
    7 不足与展望
参考文献
文献综述 基于现代医学临床分型及中医证型的血管性痴呆动物模型研究进展
    参考文献
个人简介

(7)基于证候调查的调神益智针法治疗卒中后痴呆的临床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英文缩略词表
前言
研究一 卒中后痴呆的证候学调查研究
    1 资料与方法
    2 研究方法
    3 质量控制
    4 受试者权宜保护
    5 结果
    6 小结
研究二 调神益智针法治疗卒中后痴呆的临床研究
    1 临床资料
    2 研究方法
    3 结果
    4 小结
讨论
    1 现代医学对卒中后痴呆的认识
        1.1 PSD及其相关概念
        1.2 卒中后痴呆的流行病学
        1.3 卒中后痴呆的危险因素
        1.4 卒中后痴呆的发病机制
        1.5 卒中后痴呆的综合干预
    2 中医学对卒中后痴呆的认识
        2.1 古代医家对痴呆的认识
        2.2 当代医家对本病的治疗
    3 导师对卒中后痴呆的认识
        3.1 导师对卒中后痴呆病机治则的认识
        3.2 调神益智针法方义
    4 PSD的证候调查结果探讨
        4.1 患者的基线资料对PSD发病的影响
        4.2 证型分布特点
        4.3 痰湿体质的形成
        4.4 痰湿在PSD发病中的影响
    5 临床试验结果分析
    6.调神益智针法治疗PSD的机制
结论
参考文献
附录
综述 中医药治疗卒中后痴呆的研究进展
    参考文献
致谢
个人简历

(8)针刺治疗痴呆的系统评价及取穴规律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缩略语表
中文摘要
abstract
引言
背景
    1 概述和现状
    2 临床医学对痴呆的认识
        2.1 阿尔兹海默病
        2.2 血管性痴呆
        2.3 路易体痴呆
        2.4 额颞叶变性
        2.5 其他痴呆
    3 中医学对痴呆的认识
        3.1 历史源流
        3.2 病因病机
    4 预防与治疗
        4.1 预防措施及早期诊断
        4.2 药物干预
        4.3 非药物干预
方法
    1 检索策略
    2 纳入与排除
        2.1 筛选标准
        2.2 筛选流程
    3 结局指标与数据提取
        3.1 结局指标
        3.2 数据提取
    4 统计方法与证据质量评价
        4.1 统计分析处理
        4.2 偏倚风险评估
        4.3 证据质量评价
结果
    1 研究特征
        1.1 检索结果
        1.2 研究设计
    2 偏倚风险
    3 关键结果
        3.1 认知功能
        3.1.1 短期结局
        3.1.2 长期结局
        3.2 生活质量
        3.2.1 短期结局
        3.2.2 长期结局
        3.3 负面事件和不良事件
        3.3.1 负面事件
        3.3.2 不良事件
        3.3.3 脱失情况
        3.4 其他指标
        3.4.1 相关量表指标
        3.4.2 物理检查指标
        3.4.3 生化化验指标
        3.5 取穴规律
        3.5.1 一般规律
        3.5.2 诊断异同
        3.5.3 针法异同
    4 证据质量
讨论
    1 痴呆相关指标
        1.1 量表评价
        1.1.1 认知功能
        1.1.2 生活质量
        1.1.3 其他量表
        1.2 理化指标
        1.3 跌倒与走失
    2 针刺治疗
        2.1 腧穴选择
        2.2 安全性和依从性
    3 意义和局限性
    4 未来展望
结论
参考文献
附录
    附录一 计算公式(部分)
    附录二 原始研究偏倚风险记录表
    附录三 筛选流程图(PRISMA)
    附录四 其他相关证据总结
    附录五 PRISMA清单(checklist)
致谢
攻读学位期间的学术成果
个人简历

(9)皮质下缺血性脑血管病认知功能损害影响因素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英文缩略词对照表
中文摘要
ABSTRACT
前言
研究对象与方法
    1.研究对象
        1.1 病例选取
        1.2 入选标准
        1.3 排除标准
        1.4 分组依据
    2.研究方法
        2.1 神经心理学与日常行为能力评估
        2.2 头颅MRI扫描
        2.3 脑白质病变WMLs评分
        2.4 腔隙性脑梗死计数
        2.5 脑萎缩评分
        2.6 血液检查
        2.7 血管性危险因素记录
        2.8 数据统计方法
        2.11 质量控制
结果
    1.三组患者一般人口学资料比较
    2.三组患者血液检查结果比较
    3.三组患者神经心理学与日常行为能力评估结果比较
    4.三组患者影像学评估结果比较
    5.不同WMLs严重程度患者MMSE评分比较
    6.不同脑区WMLs严重程度患者MMSE评分比较
    7.SIVD患病影响因素的多元线性回归分析
    8.SIVD患者认知功能状况下降影响因素的结构方程模型构建
        8.1 测量模型的拟合优度检验
        8.2 结构方程模型的构建
        8.3 模型评价
讨论
    1.皮质下缺血性血管病的概况
        1.1 皮质下缺血性血管病引起的认知功能障碍
        1.2 皮质下缺血性血管病中的脑白质病变
        1.3 皮质下缺血性血管病中的腔隙性脑梗死
        1.4 皮质下缺血性血管病中的脑萎缩
    2.皮质下缺血性血管认知功能障碍与同型半胱氨酸的关系
    3.皮质下缺血性血管认知功能障碍与叶酸的关系
    4.皮质下缺血性血管认知功能障碍与C反应蛋白、白细胞介素-6 的关系
    5.结构方程模型中SIVD患者认知功能水平下降与缺血性脑损伤、同型半胱氨酸、C反应蛋白的相关关系
    6.结论
    7.研究中的不足
参考文献
综述 皮质下缺血性脑血管病认知功能下降的研究进展
    参考文献
攻读学位期间的研究成果
个人简历
致谢

(10)颞三针联合化瘀通络灸对VD患者同型半胱氨酸水平的影响及疗效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英文缩略词表
前言
文献研究
    1.血管性痴呆的简介
        1.1 中医病名起源与变迁
        1.2 中医病因病机
        1.3 西医病名的历史沿革
        1.4 流行病学
        1.5 西医病因及发病机制
    2.HCY与血管性痴呆的相关性研究进展
    3.血管性痴呆的治疗现状
        3.1 药物治疗
        3.2 非药物治疗
    参考文献
临床研究
    1.病例来源及分组
    2.诊断标准
    3.研究方法
        3.1 治疗方法
        3.2 实验指标的观察
        3.3 不良事件观察及处理
        3.4 统计分析
    4.研究结果与统计分析
        4.1 安全性结果
        4.2 一般情况比较
        4.3 血清Hcy的比较
        4.4 各个量表的比较
讨论
    1.针灸治疗VD依据
    2.针灸治疗VD的机制
    参考文献
结论
不足与展望
综述 同型半胱氨酸与血管性痴呆相关性的研究进展
    1.Hcy与VD相关性分析
    2.Hcy代谢的途径及其影响因素
    3.Hcy导致VD的机制
        3.1 与血管性疾病形成相关
        3.2 与脑神经直接相关
    4.干预Hcy对VD的疗效
    5.小结
    参考文献
附表
    附表一:简易智力状态检查量表(MMSE)
    附表二:蒙特利尔认知评估量表(MoCA)
    附表三:临床痴呆评定量表(CDR)
    附表四:日常生活能力量表(activity of daily living,ADL)
个人简介
致谢

四、血管性痴呆相关因素研究进展(论文参考文献)

  • [1]补肾活血汤治疗脑小血管病轻度认知障碍临床疗效观察[D]. 寇晓宇. 天津中医药大学, 2021(01)
  • [2]探讨运动针刺干预激活PI3K-AKT信号通路对VaD神经元保护及Caspase-3表达影响的研究[D]. 刘静. 广西中医药大学, 2021(02)
  • [3]基于“毒损脑络”理论黄连解毒汤早期干预卒中后认知障碍的临床及实验研究[D]. 姜海伟. 湖北中医药大学, 2021(01)
  • [4]补阳还五汤联合丁苯酞软胶囊对气虚血瘀型血管性痴呆患者认知功能的影响[D]. 易艳兰. 广西中医药大学, 2021(02)
  • [5]“益气调血、扶本培元”药线灸对多发梗死性痴呆大鼠海马氨基酸类递质含量的影响[D]. 李玉秋. 广西中医药大学, 2021(02)
  • [6]基于HIF1-VEGF-Notch通路夏天无对血管性痴呆大鼠神经行为学的影响及其机制研究[D]. 胡卓瑶. 江西中医药大学, 2021(01)
  • [7]基于证候调查的调神益智针法治疗卒中后痴呆的临床研究[D]. 李洁. 天津中医药大学, 2021(01)
  • [8]针刺治疗痴呆的系统评价及取穴规律研究[D]. 姜若文. 黑龙江中医药大学, 2021(01)
  • [9]皮质下缺血性脑血管病认知功能损害影响因素研究[D]. 廖健颖. 广州医科大学, 2021(02)
  • [10]颞三针联合化瘀通络灸对VD患者同型半胱氨酸水平的影响及疗效研究[D]. 王艳. 安徽中医药大学, 2021(01)

标签:;  ;  ;  ;  ;  

血管性痴呆相关因素的研究进展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