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1世纪文献检索课程

21世纪文献检索课程

一、面向21世纪的文献检索课程(论文文献综述)

刘露[1](2021)在《对高校图书馆开设留学生文献检索课的思考——以宁夏大学图书馆为例》文中提出高校文献检索课程作为一门方法课、一门信息素质课,能有效满足留学生完成学业、提升信息素养、培养终生学习能力的需求。高校图书馆作为信息化的重要基地,承担着提高留学生文献检索能力和信息检索技术的职责。文章以宁夏大学图书馆针对留学生开设文献检索课的实际授课情况为例,从师资和教学对象、教学内容、教学方式、考核方式、教材五个方面进行探析,以实现有效课堂教学时间的最大效益化。

王捷[2](2021)在《信息化时代大学生信息素养教育实践研究——以沈阳理工大学图书馆为例》文中指出[目的 /意义]信息素养是人们在现实生活中就信息应用方面的综合表现,信息素养是大学生必备的基本素质,对其未来发展具有重要意义。[方法 /过程]以沈阳理工大学图书馆信息素养教育为例,从大学生教育、教师教学和科研发展等需求多样性出发,开展多元化信息素养教育实践,形成了"课程整合教学—资源系列讲座—学科化服务—营造书香校园"的多层级、系统化信息素养教育体系。[结果 /结论]建立一支学科知识齐全的信息素养专职师资队伍,发挥新媒体技术优势,积极开展线上教育新模式,加强与国内外知名大学图书馆交流与协作,引领高校师生信息素养教育沿着正确道路稳步发展。

于良芝,王俊丽[3](2021)在《基于信息素养基础结构的信息素养教育赋能》文中提出20世纪80年代末以来,世界各国陆续在各级教育中开设信息素养课程。这些课程有别于以往的文化基础课和专业课,构成了信息社会特有的教育实践。本研究的目的是借鉴现代西方实践理论的目的情感结构概念和中国传统教育理念中的致知、致用、致远概念,考察信息素养课程在赋能学生方面的机制特点,为论证这一实践在整个教育实践中的独特地位提供洞见,同时为创新信息素养教育提供启迪。以我国北方某地六所高校为案例,聚焦相对正规的学分制信息素养课程,以学校为单位,采用课堂参与观察和师生半结构化访谈的方式,考察该类课程的赋能机制。研究发现,在被调研的课程中,存在一个由课程关涉对象及相关素养组成的结构。该结构体现着被调研课程对诸如"信息素养究竟是关于什么的素养""由哪些具体素养组成"等问题的认知,决定着课程能够给予学生的知识与能力边界,本文称之为"信息素养施教结构"。本研究还显示,根据对象之间的内在联系,该结构可以延展为包含更多对象的"信息素养基础结构"。这一结构关联着一组系统化的知识与能力,可以支撑信息素养教育从工具与智识两个方面以及致知、致用、致远三个层次对学生赋能。以基础结构为参照,信息素养施教结构越完整,它带给学生的赋能就越全面。除了信息素养基础结构和信息素养施教结构两大概念,本研究还提出了信息素养对象、对象关联素养等概念。这些概念共同揭示了信息素养教育的赋能机制,解释了它作为独特教育实践的合法性,同时显明:在原有文献检索课基础上形成的信息素养课程若能将智识赋能和致远赋能纳入其教育目标,将信息、数据、意义纳入其施教结构,有可能获得更广阔的创新空间。图3。表1。参考文献30。

尹怀琼,周良文[4](2021)在《“双一流”高校图书馆多元素养教育现状及策略研究——基于文本数据分析》文中研究说明通过调查"双一流"高校图书馆网站,收集与多元素养教育相关的信息,全面了解"双一流"高校图书馆关于多元素养教学课程、教学方式、教学内容等方面的现状。基于文本数据分析"双一流"高校图书馆近两年多元素养教育的主要内容和趋势,发现各高校图书馆多元素养教育方式发展不均,需构建多层次立体化教育模式;嵌入式教学方式还不够深入,需将多元素养教育融入学术实践;教育内容不够全面,还需进一步充实完善;跨学科协作实践的指导培训不足,需加强多元素养教育实践基地建设;教育人才短缺,需重视多元素养教育人才建设。

曹勇[5](2021)在《高校通识教育中的设计课程研究:概念、内容与课题方法》文中研究表明伴随我国高校新时代本科人才培养模式转型,美育、双创教育、跨学科教育逐步成为重要内容。它使设计教育从专业领域进入通识领域,面向高校非专业学生的通识设计教育快速发展,但对它的系统研究还很缺乏。因此,以其发展历史与现状为依据,以概念剖析与设计研究为方法,对其概念内涵、课程内容建构、课题设计方法进行了系统理论研究,并形成以下结论:设计通识是以设计学科为内容载体,以通识美育为育人目的的设计教育形态。它揭示了设计教育作为一种跨学科探索活动在职业教育与人文通识之间的往复运动。回归美育育人不仅是其应用功能,也揭示了设计创造力培养的主体内在根源和设计作为人文学科的价值本源。在育人与学科双重视野下,设计通识课程内容可分为设计语言、设计返身、设计自由3个层次,其知识形态特征应该是学科内的破界与贯通、学科外的跨界与交叉,其核心能力是设计形式生成的思维能力。通过“知觉-媒介-抽象”、“意义-符号-叙事”、“技术-结构-系统”、“观念-重构-生成”4种设计形式生成思维的训练,建立全人发展与身体、文化、技术与观念的广泛联系,它既是设计育人的特点,也是设计学科自身拓展的动力。通识设计的课题设计方法对应于课程的核心内容和内容层次,表现为微观的基于具体内容的设计方法、中观基于应用情境的设计方法,但宏观层面上讲通识课题设计的本质不仅是“关于设计教育的研究”,更是一种“设计的研究”。课题作为人文性的教学设计“形式”,在抽象层面也具有媒介、意义、结构、观念4方面特征,由此打开课题设计更为丰富的可能。

蒋德凤,曹红兵[6](2021)在《面向核心素养的信息检索课自主化教学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核心素养是知识、能力、态度等方面的综合表现,是人类发展必备的关键素养。新时代的信息素养也被赋予了新的内涵,信息检索课不仅要给大学生教授信息检索的知识,更要培养提高大学生的信息获取、分解利用和判断能力,进一步提高和完善大学生的核心素养和能力结构。本研究结合各高校图书馆开展信息检索课的情况,尝试使用自主教学和课内翻转教学方式,构建更利于提高大学生核心素养的信息检索课模式。通过信息检索课自主教学提升大学生的核心素养,达到培养和提升大学生独立思考、自主学习、信息意识、批判精神和创新能力等多种关键能力的目标。

赵亚鑫[7](2021)在《基于达尔克罗兹教学法的幼儿园音乐游戏开发研究》文中指出学前阶段是幼儿音乐启蒙和发展的关键期,而音乐游戏又是幼儿园的重要游戏种类之一。在当前深入学习贯彻落实《3-6岁儿童学习与发展指南》(以下简称《指南》)的大背景下,广大幼儿教师逐渐知悉艺术领域教育理念并在教育实践中不断尝试革新,幼儿园音乐游戏教学质量也有了一定的起色。但长期以来以知识传授为中心的观念始终影响着幼儿教师的教育实践,幼儿园音乐游戏价值的充分体现成为亟需破解的难题。根据幼儿身心发展水平和特点,半静态、半肢体动作的单一教学方式并不适合幼儿的音乐学习,因此有必要探寻一种适合幼儿音乐学习、符合幼儿思维特点的音乐教学法将幼儿园音乐游戏的价值充分体现,那么以“体验先于认知”为核心理念的达尔克罗兹教学法就是一个很好的选择,两者可谓天作之合,有异曲同工之妙,在实现音乐游戏由抽象到具象的转变,由被动听到主动做的跨越以及在幼儿的成长发展中具有重要作用。本研究以达尔克罗兹教学法为切入点进行幼儿园音乐游戏开发研究,首先,通过问卷调查法、访谈法和观察法对幼儿园音乐游戏的实施现状进行了调查与分析,了解到当前幼儿园音乐游戏实施现状并不理想,幼儿园音乐游戏的价值没有得到充分体现,对基于达尔克罗兹教学法的幼儿园音乐游戏开发有现实需求。其次,通过探寻音乐与游戏的天然联系,剖析幼儿身心发展特点与达尔克罗兹教学法的契合点,凝练基于达尔克罗兹教学法的幼儿园音乐游戏开发的现实价值,论证了达尔克罗兹教学法是适合幼儿学习音乐的有效方法且具有很大的研究空间和可行性。再次,选取S市F幼儿园大班40名幼儿为实践探索研究对象,制定实践探索方案,通过行动研究法围绕听辨反应游戏、歌舞游戏、表演游戏的音乐游戏形式以“计划-实施-反思-调整”的螺旋循环上升行动模式开展两轮行动,逐步优化基于达尔克罗兹教学法的幼儿园音乐游戏活动。最后得出实践探索的结论并进行反思,通过研究得出的主要结论为:第一,与实践探索前非参与式观察幼儿园音乐游戏活动中幼儿的表现相较发现通过基于达尔克罗兹教学法的幼儿园音乐游戏的实施,幼儿对音乐学习的积极性和参与度明显提高,兴趣更加浓厚,情绪更加高昂,注意力更加持久,对音乐学习表现出极大的热情,逐渐变得更加坚韧、开朗,越发灵敏、越发自信,对音乐的认识和感受也变的丰富而深刻,更加乐于大胆地用个性的全身体动作去传情达意。第二,通过实践磨课呈现出基于达尔克罗兹教学法的幼儿园音乐游戏开发的小中大班教学活动设计,以期为幼儿园音乐游戏教学提供新的视角和为一线幼儿园教师提供实例参考与启发,起到一个抛砖引玉的作用,从而为推动达尔克罗兹教学法在我国幼儿园音乐游戏教学中的推广与应用推波助澜。第三,总结出基于达尔克罗兹教学法的幼儿园音乐游戏教学建议,以期提供一定的启发参考。

史佳[8](2021)在《高校硕士研究生信息素养教育研究》文中认为随着大数据、区块链、人工智能等领域的发展以及在现实生活中的应用,社会对信息素养高水平人才的需求激增,信息素养教育作为实现终身教育、创建学习型社会的最佳途径,其重要性不容忽视。在疫情防控时期,信息辨别能力的重要性更是凸显了信息素养教育的突出地位。硕士研究生属于我国的高学历人才,具有较高水平的研究能力和专业素养,对研究生的信息素养教育开展研究,不仅对于研究生未来的职业发展具有重大的现实意义,同时也满足了信息社会对教育的现实要求。本文在文献调研的基础上,结合自身所学知识和借鉴他人的成果,概述了研究生信息素养教育的内涵、特性和理论基础;并以硕士研究生为调查对象,利用网络调研法和问卷调查法对各高校信息素养教育开展情况和硕士研究生的信息素养水平进行调研,利用SPSS数据分析软件对数据进行录入、整理、信度、效度检验和开展数据分析。调研的主要结论包括不同地区、类别的高校在信息素养教育的不同层面上呈现不同的发展水平。我国各高校研究生信息素养教育的整体水平较高,其中研究生的信息意识与观念和信息素养知识水平比较乐观,但其信息素养能力和信息伦理水平有待提高。各高校图书馆目前主要通过信息素养课程、培训讲座和比赛活动等方式开展研究生信息素养教育,在疫情防控期间,各校根据实际情况对各种开展方式做了相应的调整,以保障信息素养教育的持续运行。基于调研分析的结果,本文得出我国硕士研究生信息素养教育目前存在的问题,并根据我国处于后疫情时代下的现实状况和社会发展趋势,针对存在的问题提出具有可行性的建设性意见,以期推动研究生信息素养教育的深层次发展,分别是:推动国内外合作,创建信息素养教育协同发展规划;加大宣传力度,完善信息素养教育专门性设施建设;紧跟时代需求,加强信息素养教学团队建设;提升教学指向性,创新研究生信息素养教学体系。

姜雪[9](2021)在《印度理工学院计算机学科创立与发展研究》文中研究指明印度理工学院作为印度政府创建的国家重点学院典型代表,是印度高等教育系统重要创新和改革的产物。印度理工学院计算机教育在印度国内首屈一指,在世界范围内影响较大,培养出一大批享誉世界的高级计算机人才,成为众多具有世界影响力的跨国公司竞相招揽的对象。计算机人才从诞生、成长再到壮大的培养过程与其计算机学科从创立、发展再到崛起并建设成为国内一流、世界知名学科的历史进程保持一致。中国和印度两国在国情和历史发展背景方面较为相似,与欧美发达国家名列前茅的世界一流大学及一流学科相比,印度理工学院计算机学科的成长路径对我国高等教育创建一流学科,成功进行计算机教育,有效发挥计算机学科的社会服务功能具有重要的借鉴意义。本文采用历史研究法、个案研究法及文献研究法,由点到面,从纵向到横向尝试对印度理工学院计算机学科的发展历程进行立体化、系统化的梳理与剖析。从学科发展不同历史阶段的特点出发,以时间为线索,探寻其学术平台、师资队伍、科学研究、人才培养、学术交流、管理体制及社会服务等学科建设必要要素的特点及其相互之间的关系,归纳印度理工学院计算机学科的建设经验,指出学科建设中的不足之处,明确对我国建设一流学科的历史价值。以1963年印度理工学院坎普尔分校计算机中心的成立为主要标志,印度理工学院计算机学科正式创立。1963年至1982年是印度理工学院计算机学科的早期发展阶段,计算机中心、电气工程系和数学系开展了一系列的计算机教育与研究活动。1983年,计算机科学与工程系正式成立,由此,计算机学科拥有了规范化的学术平台,学术项目更加丰富。同时,以计算机应用为主导的科学研究方向的确立也推动了学科的蓬勃发展与快速崛起。从计算机学科创立伊始,印度政府就在国家财政支出和国家政策方面对其给予了大力支持。20世纪80年代,在财政及政策的双重保障下,印度理工学院计算机学科在学术平台、师资队伍、科学研究、人才培养、学术交流及社会服务等方面采取了一系列有力的建设举措,迅速成长为印度国内一流的计算机学科。1992年,“创新与技术转移基金会”在印度理工学院德里分校正式成立,标志着印度理工学院计算机学科进入产教融合、产学研相互促进的可持续发展阶段。从服务国家经济社会发展角度考查,印度理工学院计算机学科积极承担国家级政府资助及企业咨询项目的举措不但与国家科技政策及国家发展战略保持高度一致,同时还促进了企业与高校协同发展、校企协同育人的学科发展新模式的产生。在世界信息革命浪潮的推动及印度政府制定的建设信息技术产业超级大国战略目标的指引下,印度理工学院计算机学科不断发展完善稳步提升,培养的尖端计算机人才在国际知名计算机企业崭露头角。从学科建设的必要要素出发归纳印度理工学院计算机学科迅速崛起的主要原因是十分必要的。学科的快速发展无外乎是内外两种因素共同作用的结果。就外部因素而言,国际环境中有世界计算机技术的发展以及计算机革命浪潮的推动,国内环境有印度政府大力发展科学技术的科技战略,特别是建设计算机超级大国目标的指引;就内部因素而言,印度理工学院从学科平台、师资队伍、科学研究、人才培养、学术交流与合作、学科制度以及社会服务等若干学科建设的必要要素出发,采取了一系列措施推动了计算机学科的快速发展。本文最后总结出印度理工学院计算机学科快速发展的原因:紧跟国家科技发展战略部署,明确计算机学科发展定位;注重高水平师资队伍建设,为计算机学科的快速发展提供人力保障;促进以计算机学科为基础的多学科交叉融合,推进学科可持续发展;善于利用国际援助并不断深化国际合作与交流;积极争取多方资金支持为学科发展提供资金保障。近年来,学科建设过程中出现了如下问题:印度政府过多干预,削弱学术自治权;优秀师资数量增长与学科稳步提升存在失衡现象;高水平科学研究成果总量不足,阻碍国际学术影响力持续扩大。然而,本着“他山之石,可以攻玉”的原则,印度理工学院计算机学科的成功经验是值得借鉴和学习的。

孙莉[10](2021)在《21世纪初我国高等教育学的知识基础研究》文中指出我国高等教育于21世纪初迈入大众化进程,高等教育学也迅速在国家战略和社会需求的推动下获得了学科建制的身份。然而自高等教育学学科成立以来,其身份便颇受质疑,矛头直指学科内在知识逻辑合理性的欠缺。结合我国高等教育学的发展形势和现状,对其知识基础的构成及变化进行研究是新世纪高等教育发展、高等教育学学科建设、科学知识整合性发展等多重背景的要求。但分析本学科知识体系的相关研究成果却发现,已有成果要么停留在思辨及经验的角度进行逻辑推演式的论证,要么数据量小、样本采集类型较少,真正以数据为支撑对整个学科知识基础构成进行的实证探究尚处空白。所以本研究试图以整个高等教育学学科的知识基础作为研究对象,采集较大的样本数据对高等教育知识基础究竟“是什么”、“怎么样”、“怎么做”进行透视与反思。由于知识生产或创新后往往被正式发表为学术成果,并外化为两种知识载体的形式——文献或专利,所以已有文献计量学定义及研究成果中,将高被引的文献或专利视为某一学科或研究领域的知识基础。本研究以中国引文数据库(中国知网)和CSSCI(中国社会科学引文索引)数据库作为数据来源,将2000—2019年作为时间区间,利用Cite Space软件计量并通过人工校正获取并分析高被引论文及专着,研究拟按照“前期基础——现实数据——统计分析——现实审思”的思路推进开展。研究发现,在本学科知识基础的构成方面,按照被引频次统计出的代表性文献共包含163篇高被引论文和60本高被引专着,其中高被引专着中囊括学科经典教材3本、高等教育学高被引学术专着37本、跨学科经典专着9本。从知识基础的内容来说,高被引论文研究主题主要包括高等工程教育、高校思想政治教育、高等教育质量、大学治理等;学科内高被引学术专着主要涵盖大学理念、高等教育管理、高等教育研究方法等6个主题。最后,在知识基础的时间演进方面,被引文献聚类显示不同阶段学科知识基础的构成主题有所差异,体现出典型的“政策驱动”特征,但人才培养、大学治理始终是学科知识基础的重要研究内容;而对不同时期高被引学术专着的被引情况进行统计后发现,我国对经典专着的关注较为稳定,每个时间阶段被引量排名前20位的专着构成变化不大,高等教育价值论、实践论等始终是学人关注的焦点主题,国外专着的影响力虽略有下降但仍占据绝对优势,跨学科专着影响力整体呈现减弱趋势等。基于本研究设计的现实意义和初衷,结合分析过程与统计结果,发现高等教育学学术研究规范初步建立,但尚待提高;专门化知识体系基本成型,但独立性欠佳;经验型知识构成丰富,但理论探寻匮乏;学科的交叉学科属性明显显现,但知识整合能力不强;国际化特征表现强烈,但中国特色未能彰显。对比当前高等教育学科发展实况,对学科建设提出以下建议:增强学科自信,正视学科合法性质疑;基于现代学科标准,探索“再学科化”发展之路;面向高等教育实践,提炼基于实践的“理论之花”;强化本土意识,构建中国特色高等教育话语体系。

二、面向21世纪的文献检索课程(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面向21世纪的文献检索课程(论文提纲范文)

(1)对高校图书馆开设留学生文献检索课的思考——以宁夏大学图书馆为例(论文提纲范文)

一、引言
二、留学生文献检索课的教学实践情况
    (一)师资及教学对象
    (二)教学内容及课时安排
    (三)教学方式
    (四)考核方式
    (五)教材的选用
三、针对留学生开设的文献检索课程教学实施中存在的问题及思考
    (一)课时安排不合理,留学生对图书馆资源的利用率过低
    (二)教学手段较为单一,难以激发留学生的学习兴趣与课程参与度
    (三)图书馆教师队伍的断层,师资力量的储备迫在眉睫
    (四)缺少有针对性、通俗性高、可操作性强的文献检索教材
四、结束语

(2)信息化时代大学生信息素养教育实践研究——以沈阳理工大学图书馆为例(论文提纲范文)

1 信息素养的提出与发展
    1.1 信息素养概念与内涵演变
    1.2 中国信息素养教育发展历程
2 立足高校人才培养的信息素养教育实践
    2.1 实施多层级、区分化大学生信息素养课程整合教学策略
        2.1.1 低年级本科生的教学策略
        2.1.2 高年级本科生的教学策略
        2.1.3 硕/博研究生的教学策略
    2.2 开展系统化信息资源培训教育活动
        2.2.1 讲好新生信息素养教育第一课
        2.2.2 系统化信息资源培训讲座
    2.3 助力学校重点学科建设与科研服务工作
    2.4 建设书香文化素养教育基地
        2.4.1 营造书香校园,加强读者文化素质教育
        2.4.2 组织学生社团参与文化环境建设
3 思考与建议
4 结语

(3)基于信息素养基础结构的信息素养教育赋能(论文提纲范文)

0 引言
1 相关文献综述
2 教育实践的目的情感结构及其致知、致用、致远赋能
3 研究设计
    3.1 研究方法
    3.2 样本选择
    3.3 数据收集与分析
4 调研结果:案例学校信息素养课的目的情感结构与施教结构
    4.1 案例学校信息素养课的目的情感结构
    4.2 案例学校信息素养课的施教结构
        4.2.1 信息素养对象
        4.2.2 课程的信息素养对象观及对象关联素养
        4.2.3 信息素养施教结构
5 调研结果讨论:信息素养基础结构及其教育的赋能特点
    5.1 从信息素养施教结构到信息素养基础结构
    5.2 基于信息素养基础结构的信息素养教育赋能
        5.2.1 工具赋能与智识赋能
        5.2.2 致知、致用、致远赋能
6 结论

(4)“双一流”高校图书馆多元素养教育现状及策略研究——基于文本数据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0 引言
1 数据来源与研究方法
2 结果分析
    2.1 多元素养教育方式分析
    2.2 多元素养教育内容分析
        2.2.1 教学课程内容分析
        2.2.2 讲座培训内容分析
        2.2.3 馆员承担讲座培训内容比较
3 问题及策略
    3.1 多元素养教育方式发展不均,需构建多层次立体化教育模式
    3.2 嵌入式教学方式不够深入,需将多元素养教育融入学术实践
    3.3 教育内容不够全面,还需进一步充实完善
    3.4 跨学科协作实践的指导培训还存在不足,需加强多元素养教育实践基地建设
    3.5 教育人才短缺,需重视多元素养教育人才建设
4 结语

(5)高校通识教育中的设计课程研究:概念、内容与课题方法(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英文摘要
绪论 从设计为人到设计育人——通识设计课程研究
    一、背景:设计育人
        (一)在人人设计的时代:数字时代的技术、设计与人
        (二)学科之显隐:包豪斯百周年纪念中缺席的设计通识
        (三)设计亦育人:当代高校美育发展视野下的通识设计教育
    二、概念:何谓设计通识
        (一)“高校”:高等教育层面
        (二)“通识”:面向通识教育和“通识”中西比较差异
        (三)设计——以设计学科为内容载体的课程
        (四)设计通识与设计美育
        (五)通识与“专业通识”
    三、综述:研究史与问题
        (一)文献综述:从知识、理论、思维到课程实践
        (二)总体特征与突出问题
    四、研究内容与方法
        (一)目的:从“概念”到“形式”
        (二)内容框架:“为什么—有什么—是什么—教什么—怎么教”
        (三)方法:从解决问题到基于“概念设计”的研究
    五、研究意义与目标
        (一)意义:育人与学科的不可分性
        (二)目标:学术材料、理论建构、研究方法
第一章 为什么:历史语境与当代使命
    第一节 设计成为通识——学科发展中的历史渊源
        一、设计通识与 19 世纪欧美大学艺术学科初创—诺顿美术课程中的设计教育
        二、设计通识与 20 世纪初期专业设计教育变革—早期包豪斯教育中的通识渊源及美国新包豪斯的通识设计思想
        三、设计通识作为战后设计研究的目的与结果—欧洲“设计思维”研究与“设计”成为英国中小学国家课程
        四、设计通识成为当代设计学科拓展动力——当代斯坦福设计思维引发的设计学科变革
        五、我国传统设计教育史“专业”与“通识”关系——传统造物中工匠职业教育与文人艺术的交互
    第二节 设计作为美育——新时代高校美育的形式
        一、我国传统美育思想与设计美育的表现形式
        二、近现代我国高校“美育”理解变迁与设计美育特点
        三、当代我国高校“美育”发展历史机遇与困局并存
        四、设计教育成为当代高校美育载体的优点
        五、“设计美育”的当代中外美学理论基础
第二章 有什么:发展现状与比较思考
    第一节 贯通或是悬置?——中小学设计课程标准比较
        一、设计引领艺术、技术:英国国家课程中的设计课程
        二、设计作为视觉艺术素养:美国国家艺术标准
        三、我国中小学设计教育的“标准悬置”与“裂隙修复”
    第二节 从基础到前瞻——高校通识设计课程比较
        一、美国大学通识教育演化与课程制度形成
        二、美国大学通识课程中的设计课程
        三、美国通识设计课程的主要类型与学科内容-功能特征
        四、高校通识设计课程:从“专业科普”迈向“育人联结与学科前瞻”
第三章 是什么:研究核心——概念、内容、课题方法
    第一节 课程概念思考
        一、概念回溯:“设计通识”与“设计美育”内外两种视野
        二、内涵思考:比较视野下的课程内涵特征解析
    第二节 课程内容辨析
        一、学科内外:今天“设计”概念何为?
        二、育人对接:从核心素养视野到设计通识的核心素养
        三、设计实践/实验:“通过设计实践进行的教育”
    第三节 课题设计价值
        一、通识设计课程教学设计的特殊性
        二、过去教训:教学自身缺乏“设计”
        三、课题设计:使教学与课程成为一种“艺术”的核心
第四章 教什么:课程内容建构理论
    第一节 课程学视野:课程内容建构的学理基础
        一、当代课程理论中的课程内容
        二、通识设计课程内容建构的理论框架
    第二节 通识与美育视野:通识设计课程内容的三层次理论
        一、通识与美育的目标指向与层次性
        二、通识设计课程内容三层次理论
    第三节 学科视野:课程内容的知识与能力形态
        一、通识设计课程内容的知识形态:学科“破界”与“跨界”
        二、通识设计课程内容的核心能力:设计思维中的“形式思维”
    第四节 设计通识的核心能力——设计形式生成思维的培养
        一、从设计形式4 属性看设计形式生成思维的基本类型
        二、基于知觉-媒介-抽象的设计形式生成思维
        三、基于意义-符号-叙事思维的设计形式生成
        四、基于技术-结构-系统思维的设计形式生成
        五、基于观念-重构-生成思维的设计形式生成
第五章 怎么教:课题设计方法研究
    第一节 课题的本质与设计方法研究——作为教学设计的“形式生成”
        一、课题的本质及其设计方法:作为教学设计的“形式生成”
        二、设计通识典型课题分析
        三、通识设计课题设计方法:差异与应对策略
    第二节 微观:设计形式生成思维 4 种类型的课题设计研究
        一、基于“知觉-媒介-抽象”思维的通识设计课题研究
        二、基于“意义-符号-叙事”思维的通识设计课题研究
        三、基于“技术-结构-系统”思维的通识设计课题研究
        四、基于“观念-重构-生成”思维的通识设计课题
    第三节 中观:通识设计内容3 层次的课题设计研究
        一、“设计语言”的课题设计方法研究
        二、“设计返身”的课题设计研究
        三、“设计自由”的课题设计——在设计中自由
    第四节 课题设计方法总结与作为教学设计形式的展望
        一、微观和中观层面的课题设计方法总结
        二、宏观、抽象层面的课题设计方法展望
结论 “造物亦育人”——面向未来的高校通识设计课程
    一、异化与回应:设计作为一种通识性人文实践
    二、通识设计课程内容的再思考 ——设计学科核心素养与设计思维中的形式思维
    三、课题设计作为育人体验设计和课程推广关键
附录一:本文专业案例分析与通识课题设计目录
附录二 西南交通大学通识课《设计美育Ⅰ:从艺术到设计》课程教学(2020-2021 秋季学期)
参考文献
作者简介
致谢

(6)面向核心素养的信息检索课自主化教学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1 信息检索课有关核心素养培育和自主教学的现状及重要意义
    1.1 信息检索课有关核心素养培育和自主教学的研究现状与存在的问题
    1.2 核心素养与信息素养的内在关联
    1.3 自主教学在核心素养与信息素养培育的重要意义
2 构建适宜于大学生核心素养培育的信息素养课自主化教学模式
    2.1 课前学生意愿摸底
        (1)是否使用过图书馆文献资源:
        (2)检索过哪些中文数据库:
        (3)检索过哪些外文数据库:
        (4)使用过哪些搜索引擎查找学术文献:
        (5)检索方式的使用:
        (6)希望本课程的学习达到的学习目标:
        (7)希望通过课程学习的内容:
        (8)希望通过哪些方式达到想要的课程效果:
    2.2 教学内容高度凝练
    2.3 教学过程自主化管理
        (1)鼓励学生自主授课。
        (2)引导学生自主使用多种课程资源。
    2.4 学习过程自主化探究
    2.5 教学反思自主化评价
3 将核心素养融入信息检索课自主教学的几点建议与思考
    3.1 提升教师自主教学能力
    3.2 鼓励学生自主参与授课过程
    3.3 关注学生自主反思思维的培养
4 结 论

(7)基于达尔克罗兹教学法的幼儿园音乐游戏开发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一、绪论
    (一)选题缘由
        1.基于达尔克罗兹教学法对幼儿发展的现实意义
        2.基于达尔克罗兹教学法与幼儿园音乐游戏融合的现状及不足
        3.基于个人的研究旨趣
    (二)研究意义
        1.理论意义
        2.实践意义
    (三)研究目的
    (四)研究综述
        1.相关概念界定
        2.相关理论基础
        3.关于达尔克罗兹教学法的研究综述
        4.关于幼儿园音乐游戏的研究综述
        5.对已有研究的述评
    (五)研究方法
        1.文献研究法
        2.问卷调查法
        3.访谈法
        4.观察法
        5.行动研究法
        6.研究资料的编码
    (六)研究工具
    (七)研究思路
二、幼儿园音乐游戏实施现状调查
    (一)幼儿教师对幼儿园音乐游戏的理解不到位
        1.幼儿园音乐游戏目标制定偏移
        2.幼儿园音乐游戏组织形式不均衡
    (二)幼儿园音乐游戏教学方式单一,缺乏丰富的身体体验
    (三)达尔克罗兹教学法有待普及应用,幼儿教师缺乏相应认知
    (四)幼儿园音乐游戏开发较少且形式单一
    (五)对以达尔克罗兹教学法开发幼儿园音乐游戏有现实需求
三、基于达尔克罗兹教学法的幼儿园音乐游戏开发的可行性分析
    (一)音乐与游戏的天然联系
        1.音乐与游戏具有共通性
        2.音乐与游戏的审美活动对象都是人
    (二)达尔克罗兹教学法与幼儿身心发展特点相契合
    (三)基于达尔克罗兹教学法的幼儿园音乐游戏开发的现实价值
        1.与《指南》、《纲要》精神相契合,有助于回应音乐游戏中的异化现象
        2.与幼儿多元智能发展相适切,有助于丰富音乐游戏的教学形式
        3.与教师专业发展相呼应,有助于实现音乐游戏传统教学观念的转变
四、基于达尔克罗兹教学法的幼儿园音乐游戏开发的实践探索
    (一)实践探索的准备
        1.实践探索研究对象的选择
        2.音乐游戏目标的确立
        3.音乐游戏内容的设置
        4.音乐游戏实施的模式
        5.音乐游戏评价的形态
    (二)实践探索的过程
        1.第一轮行动——青涩的尝试
        2.第二轮行动——感知与创造
    (三)实践探索的结论与反思
        1.实践探索的结论
        2.实践探索的反思
结语
参考文献
附录
致谢

(8)高校硕士研究生信息素养教育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绪论
    1.1 研究背景
    1.2 研究意义
        1.2.1 理论意义
        1.2.2 实践意义
    1.3 国内外研究现状
        1.3.1 国外信息素养研究现状
        1.3.2 国内信息素养研究现状
    1.4 研究内容与方法
        1.4.1 研究内容
        1.4.2 研究方法
第2章 研究生信息素养教育理论基础
    2.1 相关概念与内涵
        2.1.1 信息素养的概念
        2.1.2 信息素养的内涵
        2.1.3 研究生信息素养及研究生信息素养教育概念
    2.2 研究生信息素养教育的特性
        2.2.1 专业性
        2.2.2 高层次性
        2.2.3 创新性
    2.3 信息素养教育的理论依据
        2.3.1 建构主义学习理论
        2.3.2 实践理论
        2.3.3 批判理论
    2.4 本章小结
第3章 我国研究生信息素养教育现状分析
    3.1 调查对象及调查方法
    3.2 调查结果及分析
        3.2.1 信息素养教育开展情况分析
        3.2.2 信息素养教育开展方式分析
        3.2.3 疫情防控时期信息素养教育开展情况分析
    3.3 本章小结
第4章 我国研究生信息素养教育调研分析
    4.1 调查对象及调查方法
    4.2 问卷设计规则与检验
        4.2.1 问卷设计规则
        4.2.2 问卷项目分析
        4.2.3 问卷效度检验
        4.2.4 问卷信度检验
    4.3 正式问卷的生成、发放与回收
    4.4 信息素养教育数据分析
        4.4.1 调查样本的基本情况
        4.4.2 信息素养教育总体水平分析
        4.4.3 信息素养各层面分析
        4.4.4 疫情防控期间信息素养教育现状分析
    4.5 个体差异对信息素养教育的影响性分析
        4.5.1 性别对信息素养教育的影响性分析
        4.5.2 年级对信息素养教育的影响性分析
        4.5.3 学习形式对信息素养教育的影响性分析
        4.5.4 入学学习方式对信息素养教育的影响性分析
        4.5.5 学科类别对信息素养教育的影响性分析
        4.5.6 年龄对信息素养教育的影响性分析
        4.5.7 研究成果对信息素养教育的影响性分析
        4.5.8 高校所在位置对信息素养教育的影响性分析
    4.6 本章小结
第5章 我国研究生信息素养教育存在的问题及建议
    5.1 我国研究生信息素养教育存在的问题分析
        5.1.1 高校之间信息素养教育发展差距大
        5.1.2 信息素养教育认知度低
        5.1.3 师资力量欠缺
        5.1.4 研究生信息素养教育缺乏指向性和全面性
    5.2 提升我国研究生信息素养教育的建议
        5.2.1 推动国内外合作,创建信息素养教育协同发展规划
        5.2.2 加大宣传力度,完善信息素养教育专门性设施建设
        5.2.3 紧跟时代需求,加强信息素养教学团队建设
        5.2.4 提升教学指向性,创新研究生信息素养教学体系
    5.3 本章小结
第6章 总结与展望
    6.1 研究总结
    6.2 研究不足及展望
        6.2.1 研究不足
        6.2.2 研究展望
附录
    附录1 高校硕士研究生信息素养教育现状调查问卷
参考文献
致谢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和其它科研情况

(9)印度理工学院计算机学科创立与发展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绪论
    一、选题缘由及研究意义
    二、核心概念界定
    三、国内外研究现状综述
    四、主要研究内容
    五、研究思路和研究方法
    六、创新点与难点
第一章 发端奠基:印度理工学院计算机学科的创立与早期发展(1963—1982 年)
    第一节 印度理工学院计算机学科的创立
        一、印度理工学院计算机学科创立的背景
        二、印度理工学院计算机学科的创立
    第二节 印度理工学院计算机学科早期发展的举措
        一、计算机学科学术平台逐步扩展与完善
        二、汇集国内外优秀学者组建高水平师资队伍
        三、确立以计算机基础理论为主导的科学研究方向
        四、以掌握计算机基础理论与基本技能为中心的人才培养
        五、争取国际援助为学科发展提供硬件与资金支持
        六、开展学科治理体制建设,为学科发展提供组织保障
        七、积极开展计算机社会咨询服务
    第三节 印度理工学院计算机学科早期发展取得的成效与存在的问题
        一、印度理工学院计算机学科早期发展取得的成效
        二、印度理工学院计算机学科早期发展存在的问题
第二章 国内一流:印度理工学院计算机学科的快速崛起(1983—1991 年)
    第一节 印度理工学院计算机学科快速崛起的背景
        一、第三次科学技术革命的蓬勃开展
        二、“计算机总理”拉吉夫·甘地带领印度迈向信息时代的决心
    第二节 印度理工学院计算机学科快速崛起的举措
        一、计算机学科学术平台的专业化发展
        二、构建以学术认同为基础的内聚性学术团队
        三、确立以计算机应用为主导的科学研究方向
        四、以实践型计算机人才培养为中心
        五、不断加强国内外学术交流
        六、完善五级管理体制确保管理自治与学术自由
        七、实施学校计算机素养与学习提升计划
    第三节 印度理工学院计算机学科快速崛起取得的成效与存在的问题
        一、印度理工学院计算机学科快速崛起取得的成效
        二、印度理工学院计算机学科快速崛起过程中存在的问题
第三章 国际知名:印度理工学院计算机学科的稳步提升(1992 年—至今)
    第一节 印度理工学院计算机学科稳步提升的背景
        一、世界信息革命浪潮的推动
        二、印度领导人建立信息产业超级大国战略目标的指引
    第二节 印度理工学院计算机学科稳步提升的举措
        一、计算机学科学术平台及设施的现代化更新
        二、构建以探索学科核心领域为目标的传承性学术团队
        三、确立以计算机前沿领域研究为主导的科学研究方向
        四、以创新性复合型计算机人才培养为中心
        五、积极提升计算机学科国际学术交流话语权
        六、实施旨在提升教学和人才培养质量的本科学术项目审查评估
        七、承担国家级计算机系统和程序研发项目,不断深化国际合作
    第三节 印度理工学院计算机学科稳步提升的成效与存在的问题
        一、计算机学科稳步提升取得的成效
        二、计算机学科稳步提升过程中存在的问题
第四章 印度理工学院计算机学科创立与发展的省思
    第一节 印度理工学院计算机学科快速发展的原因
        一、紧跟国家科技发展战略部署,明确计算机学科发展定位
        二、注重高水平师资队伍建设,为学科快速发展提供人力保障
        三、促进多学科交叉融合,推进计算机学科可持续发展
        四、善于利用国际援助并不断深化国际合作与交流
        五、积极争取多方资金支持为学科发展提供资金保障
    第二节 印度理工学院计算机学科发展中的问题
        一、学科发展后期印度政府过多干预,削弱了学术自治权
        二、学科发展后期优秀师资数量增长与学科稳步提升存在失衡现象
        三、高水平科学研究成果总量不足,阻碍国际学术影响力持续扩大
附录1 专有名词简称、全称及中译表
附录2 信息技术领域印度理工学院知名校友代表
参考文献
致谢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取得的科研成果

(10)21世纪初我国高等教育学的知识基础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绪论
    1.1 研究背景
        1.1.1 新世纪高等教育发展的需要
        1.1.2 高等教育学反思学科建设的需要
        1.1.3 科学知识整合性发展的需要
    1.2 研究进展
        1.2.1 国内关于高等教育学的研究进展
        1.2.2 国内外关于知识基础的研究进展
        1.2.3 高等教育学学科知识的研究进展
        1.2.4 国内外研究进展对本研究的启示
    1.3 研究意义
        1.3.1 理论意义
        1.3.2 现实意义
第2章 研究设计
    2.1 主要概念界定
        2.1.1 高等教育学
        2.1.2 知识基础
    2.2 研究计划
        2.2.1 整体思路
        2.2.2 具体研究内容
        2.2.3 研究线路图
        2.2.4 研究方法
        2.2.5 研究重点与难点
        2.2.6 研究创新之处
    2.3 研究工具及数据获取
        2.3.1 研究工具
        2.3.2 数据获取
第3章 我国高等教育学知识基础透视
    3.1 基础数据及处理
        3.1.1 中国引文数据库基础数据及处理
        3.1.2 CSSCI数据库基础数据及处理
    3.2 高等教育学知识基础的呈现
        3.2.1 高被引论文
        3.2.2 高被引专着
    3.3 高等教育学知识基础的内容分析
        3.3.1 高被引论文的研究主题
        3.3.2 高被引专着的内容分析
第4 章 我国高等教育学知识基础的演进
    4.1 共被引论文的阶段性分析
        4.1.1 共被引论文聚类主题的演进
        4.1.2 共被引论文聚类主题的演进特征
    4.2 高被引学术专着的阶段性分析
        4.2.1 不同时期高被引学术专着的构成变化
        4.2.2 不同时期高被引学术专着的变化特征
第5章 基于知识基础研究的学科建设路径探索
    5.1 我国高等教育学知识基础的现状审视
        5.1.1 学术研究规范初步建立,但尚待提高
        5.1.2 专门化知识体系基本成型,但独立性欠佳
        5.1.3 经验型知识构成丰富,但理论探寻匮乏
        5.1.4 交叉学科属性明显显现,但知识整合能力不强
        5.1.5 国际化特征表现强烈,但中国特色未能彰显
    5.2 基于知识基础研究的学科建设策略
        5.2.1 增强学科自信,正视学科合法性质疑
        5.2.2 基于现代学科标准,探索“再学科化”发展之路
        5.2.3 面向高等教育实践,提炼基于实践的“理论之花”
        5.2.4 强化本土意识,构建中国特色高等教育话语体系
第6章 结语
参考文献
作者简介及在学期间科研成果
致谢

四、面向21世纪的文献检索课程(论文参考文献)

  • [1]对高校图书馆开设留学生文献检索课的思考——以宁夏大学图书馆为例[J]. 刘露. 传媒论坛, 2021(19)
  • [2]信息化时代大学生信息素养教育实践研究——以沈阳理工大学图书馆为例[J]. 王捷. 农业图书情报学报, 2021(08)
  • [3]基于信息素养基础结构的信息素养教育赋能[J]. 于良芝,王俊丽. 中国图书馆学报, 2021(05)
  • [4]“双一流”高校图书馆多元素养教育现状及策略研究——基于文本数据分析[J]. 尹怀琼,周良文. 图书馆学研究, 2021(12)
  • [5]高校通识教育中的设计课程研究:概念、内容与课题方法[D]. 曹勇. 南京艺术学院, 2021(12)
  • [6]面向核心素养的信息检索课自主化教学研究[J]. 蒋德凤,曹红兵. 图书馆界, 2021(03)
  • [7]基于达尔克罗兹教学法的幼儿园音乐游戏开发研究[D]. 赵亚鑫. 大理大学, 2021(08)
  • [8]高校硕士研究生信息素养教育研究[D]. 史佳. 山西财经大学, 2021(09)
  • [9]印度理工学院计算机学科创立与发展研究[D]. 姜雪. 河北大学, 2021(09)
  • [10]21世纪初我国高等教育学的知识基础研究[D]. 孙莉. 吉林大学, 2021(01)

标签:;  ;  ;  ;  ;  

21世纪文献检索课程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