非生物因素对冬虫夏草主要菌株子实体分化的影响

非生物因素对冬虫夏草主要菌株子实体分化的影响

一、非生物因子对北冬虫夏草主要菌株子实体分化的影响(论文文献综述)

冯玉杰[1](2019)在《蛹虫草退化机制及新疆温室关键栽培技术的研究》文中研究说明目的:蛹虫草是兼具食用和药用价值的虫草属真菌,含多种对人体有益的活性成分。人工栽培是解决野生虫草资源严重不足的有效手段,蛹虫草的人工栽培需借助农业设施,新疆大量的日光温室,为蛹虫草栽培提供了足量的设施条件。而菌种退化是制约其发展的最突出问题,关于蛹虫草菌种的退化机制至今尚无定论。因此,本研究围绕菌种退化机制及利用新疆日光温室进行关键栽培技术研究,旨在为蛹虫草菌种选育和推广应用提供理论和技术指导。方法:(1)从收集和保存的蛹虫草菌株中筛选亲本菌株并培育子实体,利用悬挂法分离单子囊孢子,并对其交配型进行鉴定;从不同交配型单子囊孢子菌株杂交产生的子实体中分离菌种,筛选出子实体产量较高的F1代杂交菌株。(2)为了提高子实体产量及虫草素和腺苷含量,将同一子实体头部(CMS1)、中部(CMZ1)和基部(CMX1)分离的F1代菌株及亲本菌株(CM1406和CM1409)分别接种到大米和小麦为主料的固体栽培基质,研究不同菌株在不同栽培基质中子实体产量及虫草素和腺苷含量(高效液相色谱法);然后分别研究光照条件和温差刺激对CMS1和CMZ1菌株子实体产量及虫草素和腺苷含量的影响。(3)将优良菌株在新疆玛纳斯县新湖24连的日光温室进行栽培,对蛹虫草日光温室栽培模式进行初探。(4)为了研究菌种退化的机制,分别将F1代菌株,每隔3个月继代一次,共继代3次获得F4代菌株,筛选出退化菌株并对其菌种及单分生孢子交配型鉴定;并对正常菌株中分离的单分生孢子杂交形成子实体能力进行比较。(5)为了进一步研究菌种退化机制,将F4代正常菌株CMS1分离的单分生孢子菌株CMS1-2和CMS1-3分别连续继代,观察菌株继代过程中菌落形态变化,比较扇形区和非扇形区分离的单分生孢子分别与另一种交配型的单分生孢子杂交形成子实体能力;对这两株单分生孢子菌株第1代、3代和5代,在小麦栽培基质杂交原基形成阶段进行转录组测序。结果:(1)从亲本菌株CM1406和CM1409的子实体中共获得10株单子囊孢子菌株,其中7株为MAT 1-1交配型,3株为MAT 1-2交配型。不同交配型单子囊孢子菌株杂交可产生大量子实体,而单子囊孢子菌株只能形成少量或无法形成子实体。从单子囊孢子菌株杂交产生的子实体头部、中部和基部各组织分离50株F1代菌株,其中84%为异核体(同时含MAT1-1和MAT1-2交配型基因)。(2)选育的F1代菌株CMZ1和CMX1在不同栽培基质中子实体产量有显着性差异,且在小麦栽培基质中子实体产量更高;而CMS1子实体产量在不同栽培基质中无显着性差异;大米栽培基质更有利于子实体中虫草素和腺苷含量的积累。菌种分离部位、栽培基质、光照条件和温差刺激对子实体产量及虫草素和腺苷含量均有影响。(3)光照是子实体形态建成的必要条件,红光能够提高子实体产量和腺苷含量的积累,而白光有利于虫草素的积累。蛹虫草原基形成阶段,进行1015℃低温,处理4h·d-1,共7d,能够兼顾子实体产量和有效成分的含量。选用优良的F1代菌株,在9月次年4月进行蛹虫草人工栽培,对日光温室进行改造,原基形成阶段以红光补充光照,当子实体生长至1cm后换用白光;子实体接近成熟时延长光照时间至14 h·d-1,随着培养时间延长,通风换气时间和次数可适当加长。CMS1和CMZ1通过400g小麦,单盒子实体干重分别达38.00g和42.94g,且大米栽培基质获得的子实体中有效成分含量相对较高,能够实现日光温室栽培蛹虫草。(4)在杂交F4代菌种中分离到10株退化菌株,其中仅1株为单交配型;对正常菌株CMS1及10株退化菌株分离的单分生孢子交配型鉴定,发现CMS1分离的单分生孢子交配型MAT 1-1:MAT1-2接近1:2,且CMS1中不同交配型单分生孢子杂交子实体形成能力存在差异。而退化菌株CMZ1和CMX1分离的单分生孢子全部为MAT 1-2交配型,退化菌株CMS5及其他菌株分离的单分生孢子则全部为MAT 1-1交配型,表明,退化菌株中不同交配型单孢比例发生较大比例失衡。(5)单分生孢子菌株CMS1-3继代第3代(即CMS1-3Z3)出现明显的扇形区,约占菌落的1/4,颜色为黄色;扇形区单分生孢子与CMS1-2Z3单分生孢子杂交可形成子实体,而非扇形区单分生孢子与CMS1-2Z3单分生孢子杂交则无法转色,也不能形成子实体。随着单分生孢子菌丝继代次数增加,杂交形成子实体能力逐渐下降,第5代则只能形成少量不能完全发育的子实体。转录组数据KEGG功能富集及差异基因分析,推测菌种继代过程中,菌种退化主要与有性生殖和子实体形态建成相关基因表达量下调,突变加剧和有毒物质积累等,以及活性氧积累和清除活性氧能力下降等有关。结论:综上所述,通过不同交配型单子囊孢子和单分生孢子菌株杂交能够产生大量的子实体,为菌种选育提供了大量的材料;蛹虫草子实体形成是由不同单孢菌丝随机组合形成,以异核体占多数;人工栽培过程中,优良的菌株,合理的栽培条件和规范化管理,是保证利用新疆日光温室进行栽培的条件,不同生长阶段,给予不同的光照及合理的温差刺激,可提高子实体产量和虫草素的含量。蛹虫草单分生孢子为同核体,不同交配型的单分生孢子比例失衡及突变单孢菌株产生是子实体产量下降的主要原因;菌落局变是菌种退化的表现形式;根据转录组数据分析,蛹虫草菌种退化机制可能是以连续组织分离制备菌种的方式,有害物质积累导致细胞活力下降。

伍陵[2](2017)在《雪峰虫草生活史研究》文中指出雪峰虫草Ophiocordyceps xuefengensis T.C.Wen是近年来发现的虫草新种,是雪峰虫草菌与疖蝙蛾幼虫的复合体,研究发现雪峰虫草与冬虫夏草亲缘关系最为接近。目前,对于雪峰虫草的研究,已有其显微特征和化学成分方面的报道,但关于其人工培育及生活史的报道尚未出现。本文首次对雪峰虫草的生活史进行了较为系统的研究,主要内容及结果如下:1.雪峰虫草的人工培育优化雪峰虫草的培育条件,观察各个阶段的生长状况,同时收集孢子进行萌发实验。结果表明:菌丝初期呈白色,细绒毛状,成熟后呈淡锈色;成熟的菌丝互相扭结,形成小原基,小原基逐渐膨大,分化为无性子座,子座顶端呈白色,中下部呈淡锈色;继续培育,无性子座逐渐增大,顶端仍呈白色,中下部呈深锈色;分生孢子可萌发,形成菌丝体。2.雪峰虫草不同发育时期形态解剖学观察取不同发育时期的雪峰虫草,制作临时装片,用刚果红溶液染色,结果表明:a.菌丝有隔膜,分支。b.菌丝间有“H”型融合现象。c.分生孢子梗单生,不分支或分支。d.无性子座可以分为皮层和髓部。取无性子座,冷冻干燥、喷金后通过透射电镜观察,结果表明:无性子座表面密布着无性孢子,孢子呈卵圆形或圆形,大小为(3.25.0)um×(2.13.3)um,且表面光滑,每个产孢细胞均只产生一个分生孢子。子座的皮层与髓质都是由菌丝细胞构成,皮层细胞较小且排列紧密,髓质细胞之间有明显的间隙。用荧光染料DAPI分别对成熟菌丝、无性子座表面菌丝和分生孢子染色,荧光显微镜观察,结果表明:不同生长阶段的菌丝细胞粗细长短不等,但隔膜清晰可见。成熟菌丝细胞和无性子座表面菌丝细胞均存在单核、双核现象,但分生孢子为单核。3.SNPs分子标记在雪峰虫草生活史研究中的应用本实验通过构建雪峰虫草的基因组文库,以基因组文库为模板设计了30对引物,用同一引物对对不同菌株中进行扩增,序列比对、分析,比较不同菌株或样品基因型的差异。在雪峰虫草中,鉴定出36个SNPs位点,SNP发生率为0.129%。通过分析基因序列和图谱,证实雪峰虫草的菌丝体及无性子座均是同核体,成熟子座中具有子囊壳的部位是异核体。4.雪峰虫草交配型基因MAT1-1-1与MAT1-2-1的检测基于冬虫夏草交配型基因MAT1-1-1与MAT1-2-1的保守序列分别设计特异性引物,对不同雪峰虫草样本进行扩增,经检测、分析发现:雪峰虫草的僵虫体、子座(未具有子囊壳)、分离菌株均只含单一交配型基因MAT1-1-1或MAT1-2-1,而在子座的成熟部位(具有子囊壳)同时具有有MAT1-1-1和MAT1-2-1两种交配型基因。从多种样本检测结果表明:雪峰虫草是以异宗配合的方式进行有性生殖。综上所述,我们推测雪峰虫草的生活史为:在野外环境中,雪峰虫草菌的孢子侵染疖蝙蛾幼虫,在虫体内孢子萌发长出菌丝。当菌丝生长到一定阶段,扭结形成僵硬的菌核。在一定环境条件下,只含单一交配型基因的同核体菌丝可形成无性子座,并产生分生孢子。当无性子座发育成熟,在子座表面接受与其交配型基因互补配对的孢子,发生质配和核配从而进行雪峰虫草的有性生殖。

阮征,项坤,梁兰兰,李汴生[3](2015)在《双层平板法快速选育高产蛹虫草菌株》文中认为针对实际生产普遍存在的菌种退化现象,进行双层平板法快速选育高产蛹虫草菌株的研究。将选择培养基(代码C)、普通培养基(代码N)和加富培养基(代码R)进行两两组合,对退化菌种混杂的分生孢子进行双层平板分离、筛选和培育,并与传统的划线法做对比。通过对菌丝萌发、菌落形态、菌丝密度、出芽状况,以及扩种培养和生产考察结果的比较,优选出CR培养基组合(底层为选择培养基、上层为加富培养基)。经CR平板筛选的菌株分离效果好,性状优良、活力高、子实体粗壮且分化率高的蛹虫草纯种获得率高,可有效减少筛选的工作量,从而为工业化生产的稳定提供菌种保证。

陈玉保[4](2015)在《蛹虫草主要活性成分提取工艺及光温对其含量影响的研究》文中认为蛹虫草(Cordyceps militaris)作为一种珍贵的食用菌,主要含有虫草素、腺苷、虫草多糖、虫草酸和麦角甾醇等多种有效成分,已被证明具有与冬虫夏草相似的医药价值。本文从优化提取工艺和培养条件出发,旨在提高蛹虫草的质量和蛹虫草的开发利用价值。主要研究结果如下:1.探究了光照、温度对虫草素含量的影响。以正常培养40 d的物理生长指标相似的蛹虫草作为试验对象,比较光照强度、温度及处理时间对蛹虫草子实体中虫草素含量的影响,通过正交试验得出最佳组合为:光照强度为4000 lx、温度25℃、处理9天。经处理后的菌株虫草素含量由0.445 mg/g提升到2.187 mg/g。2.综合探究了光照、温度对子实体中虫草素、腺苷、虫草多糖、虫草酸、麦角甾醇5种主要活性成分含量的影响,优化得到的光照强度为2000-3000 lx、温度为20-25℃。在这种处理条件下,5种有效成分的含量都达到了一个较高的水平。3.对蛹虫草中虫草素的提取工艺进行了全面优化。比较了提取方式、提取次数、提取时间、液料比、提取剂pH、不同浓度甲醇、不同浓度乙醇及干燥温度对虫草素得率的影响,通过正交试验得出的最佳提取工艺为:以蒸馏水作为提取剂,液料比为100,提取2次,每次30 min,50℃烘干,虫草素提取率达到2.714%。4.探究了蛹虫草中虫草素、腺苷、虫草多糖、虫草酸和麦角甾醇5种主要活性成分的综合提取工艺。比较了提取时间、提取温度、液料比及不同浓度乙醇对5种活性成分的得率的影响,最终确定最佳综合提取工艺为:先以蒸馏水提取一次后,继续用60%乙醇进行再次提取、提取时间为60-80 min,提取温度为50℃-60℃,液料比为60-80。在这种提取条件下,各有效成分的得率为:虫草素得率为2.184 mg/g,腺苷得率为0.922 mg/g,虫草酸得率为208.05 mg/g,虫草多糖得率为33.01 mg/g,麦角甾醇得率为3.51 mg/g。

张俊,颜新培,李飞鸣,张仟[5](2014)在《人工蚕虫草研究进展及开发前景》文中指出随着人们生活水平和生活质量的不断提高,认识领域的不断扩大,对像虫草一类具有显着保健疗效的药用和食用产品的需求日渐增大,由于野生虫草资源紧缺,其物质基础和人工栽培技术研究非常热。近年来,蚕虫草因其形态与冬虫夏草的最为相似且有效成分和医疗保健功效基本相同,是野生冬虫夏草最佳的人工栽培替代品,本文就人工栽培的蚕虫草国内研究进展及开发前景进行综述,以期为更加全面、系统、深入的对蚕虫草开展研究以及推动蚕桑产业新领域开发提供帮助。

张园园[6](2013)在《蛹虫草培养关键技术研究》文中指出蛹虫草(Cordyceps militaris)是一种珍贵的食、药用真菌,不仅营养丰富,还具有降血压、降血糖、抗疲劳、抗肿瘤及增强人体免疫力等功效,是理想的保健食品。因此,探究蛹虫草的栽培关键技术,对蛹虫草的开发和利用具有重要意义。本文研究内容涉及蛹虫草栽培基质、主要环境因子、基本工艺参数优化及蛹虫草栽培中几种病原菌分离与鉴定。主要研究结果如下:1.通过测定不同营养条件下蛹虫草子座鲜质量、子座密度、子座长度、生物学效率及基质利用率等指标,建立不同营养条件与其各指标之间的数学模型,研究了不同碳源、氮源、无机盐、柠檬酸铁铵和三十烷醇对蛹虫草生长发育的影响规律。结果表明:蛹虫草能以单糖、双糖、多糖等作为碳源,以蔗糖为碳源时,蛹虫草生长最好,其最佳浓度为7.2g/L;蛹虫草对氮源的利用较广,其中以牛奶为最优氮源,其最佳浓度为43.9mL/L;在供试无机盐中,氯化钾对蛹虫草的促进作用最好,其最佳浓度为6.1g/L;此外,适量的柠檬酸铁铵和三十烷醇也有利于蛹虫草的生长发育,其最适浓度分别为0.4g/L和1.0mg/L。2.通过建立数学模型,研究了温度对蛹虫草菌丝生长速率以及基质初始pH对蛹虫草生长发育的影响规律。结果表明:蛹虫草在18℃28℃内均可生长,当温度为23.7℃时,菌丝生长速率最大,为4.1mm/d;培养基过酸或过碱都不利于蛹虫草生长发育,当基质初始pH为7.4时,蛹虫草生长发育过程中的各项指标均达到最佳。3.研究了基质用量、基质料水比、接种量对蛹虫草生长发育的影响以及子座培养时间对其虫草素含量的影响,并采用二次正交旋转设计方法研究了基质用量和基质料水比对蛹虫草子座鲜质量的影响规律。结果表明:基质用量为350g/盒,基质料水比为1:1.5,接种量为74mL/盒时,蛹虫草子座密度最大,生产周期最短,基质利用率最高,产量最高;此外,随着子座培养时间的延长,其虫草素含量在子座生长后期增加较快。4.利用16S rDNA和ITS序列分析的方法,结合细菌和真菌形态特征及细菌生理生化鉴定,研究了蛹虫草栽培过程中易导致病害的3种细菌和3种真菌。结果表明,病原菌株X1与Flavobacterium chungangense,X2与Flavobacterium chungangense,X3与Janthinobacterium lividum,Y1与Fungal sp. YX-2,Y2与Calcarisporium sp. LB2012-1,Y3与Gibberella intermedia AB92的进化距离较小,同源性较高,初步确定分别与其同种。这对蛹虫草常见病害的防治研究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

王蕾[7](2013)在《蚕虫草的人工培育研究及有效成份分析》文中研究说明蚕虫草是一种由蛹虫草菌寄生于家蚕幼虫身上并产生子实体的一种虫菌复合物。家蚕因其最容易饲养、培育规模最大、且形态与冬虫夏草虫体最为接近而被选作寄主。家蚕幼虫体和蛹虫草菌都具有很高的药用价值,其培育出来的蚕虫草是野生冬虫夏草最佳的替代品。本文以家蚕幼虫作为寄主,筛选感染死体蚕和活体蚕的最佳菌种,在优化死体蚕处理方法及死体蚕虫体生长条件的同时,重点考察了活体蚕虫草培育工艺路线,成功培育出了感染率高的蚕虫草,并对培育成功的蚕虫草中的主要有效成分进行了分析检测。1、通过对死体蚕虫草和活体蚕虫草感染菌种的筛选研究,确定了死体蚕虫草最佳的感染菌种为C23蛹虫草菌株和活体蚕虫草最佳的感染菌种为C22蛹虫草菌株。同时,筛选出了最佳的接种方法为注射液体菌种法。2、通过对死体蚕的处理方式及死体蚕虫草生长条件的优化研究,建立了死体蚕虫草的培育路线。研究表明,最佳的死蚕处理方法为将家蚕于100℃烘干30min,然后121℃高压灭菌;死体蚕虫草菌丝阶段的最佳生长条件为温度23℃、湿度70%;子实体阶段的最佳生长条件为温度23℃、湿度90%、光强150lx。3、通过对活体蚕虫草人工培育的方法优化研究,建立了活体蚕虫草的培育路线。筛选出了蚕体的最佳体表消毒方法为紫外照射30min,前期培养温度为7℃,低温培养时间为8d,注射量为0.3mL,培养土为粘土,培养土的含水量为15%。两次重复试验得出此培育路线的平均感染率高达89%。4、对蚕虫草各个部位(子实体、虫体、整体)的主要有效成分虫草多糖、虫草素和虫草酸进行了分析,并与野生冬虫夏草、蛹虫草子实体的主要有效成分含量进行了对比分析。结果表明蚕虫草中主要有效成分大部分集中在子实体中,子实体中虫草素的含量约为蚕体的2.45倍,多糖含量约为蚕体的2.98倍,虫草酸含量约为蚕体的5.45倍。蚕虫草的主要有效成分与野生冬虫夏草、蛹虫草进行对比,蚕虫草子实体中虫草素和多糖含量最高,其中蚕虫草中虫草素约为野生冬虫夏草子实体的2.98倍,为蛹虫草子实体的1.73倍;而多糖含量约为冬虫夏草子实体的6.61倍,蛹虫草子实体的1.52倍;但蚕虫草中的虫草酸含量较低,其含量约为冬虫夏草的0.42倍,蛹虫草子实体的0.5倍。而虫体中虫草素的含量也高于野生冬虫夏草的虫体,约为野生冬虫夏草虫体的2.66倍,但其虫草多糖和虫草酸的含量低于野生冬虫夏草的虫体,分别约为野生冬虫夏草虫体的0.38、0.05倍。与野生冬虫夏草整体的有效成分比较研究发现,蚕虫草的虫草素含量高于野生冬虫夏草,约为冬虫夏草的2.6倍,多糖的含量与野生冬虫夏草大致相当,其含量约为冬虫夏草的0.91倍,虫草酸的含量则低一些,约为冬虫夏草的0.24倍。蚕虫草中氨基酸的含量远高于蛹虫草子实体,其整体氨基酸含量约为蛹虫草子实体的2.57倍,其中必需氨基酸的含量约为蛹虫草子实体的1.66倍,半必需氨基酸约为蛹虫草子实体的1.6倍。

王荣宇[8](2012)在《蛹虫草种质资源ISSR分析与优质高产菌株筛选》文中研究表明蛹虫草是我国传统的食、药两用真菌,具有很高的开发利用价值。本实验引进蛹虫草菌株30株为实验材料,采用ISSR分子标记技术建立蛹虫草遗传图谱,从分子水平分析蛹虫草种质资源遗传多样性,通过生物学特性、稳定性及农艺性状比较研究,初步筛选出优质高产菌株,并以虫草素为主要比较参数,分别从子实体、大米培养基、菌丝体、液体培养基四个方面进行不同菌株间差异比较,筛选出高虫草素含量的优势菌种。同时采用大米与米糠混合配比栽培蛹虫草,试图探索米糠开发潜力,优化蛹虫草培养基。研究的主要结果如下:1.基于ISSR标记对蛹虫草的亲缘关系进行分析:筛选出11个引物,共扩增出71条清晰条带,多态性条带为64条,平均多态性为90.1%。采用UPGMA聚类分析结果显示,30个蛹虫草菌种在相似系数为0.74时可分为八大类,当相似系数为0.76时,第三类可再分为两类。结果表明同一地区菌种间的亲缘关系较近,不同地域的菌种亲缘关系相对较远。由此可见蛹虫草菌种间存在着较大的遗传分化,遗传多样性丰富,且在分布上呈现出地理来源的差异性。2.经过菌丝生长速度测定及出草实验筛选,筛选出7个菌丝生长速度快、产量高的优良菌株,可以用于生产推广。利用HPLC测定7个蛹虫草高产菌株虫草素成分含量差异,进行不同菌株间差异比较,虫草素含量较高有农生10号和农生4号。最后结合产量评价,本实验筛选到的子实体产量高、有效成分含量也相对较高的优质菌株是农生10号。3.对米糠与大米混合栽培结果表明米糠大米培养基中米糠比例为50%-60%时蛹虫草子实体产量高、质量好,具有良好的经济、生态效益。

曾宏彬,宋斌,李泰辉[9](2011)在《蛹虫草研究进展及其产业化前景》文中研究说明概述了蛹虫草的形态与分布、生物学特性、药理学、菌种选育、子实体栽培技术、液体发酵培养技术和产品研发等方面的研究进展,并探讨和展望了蛹虫草产业化发展方向和前景。

董建飞[10](2011)在《台湾虫草子实体的人工诱导培养研究》文中研究指明虫草类真菌具有抗菌、抗病毒、抗肿瘤、抗病原、抗氧化、抗辐射、杀虫、钙离子拮抗及增强人体免疫能力等功能,它们在医药、农业、食品工业及现代生物技术的应用中皆有十分重要的意义。近年来由于人类对自然环境的破坏和对野生虫草资源的滥采滥挖,导致野生虫草资源越来越少,野外采集比较困难,因此人工培养特定虫草子实体成为保护和利用这类生物资源的有效途径。人工培育虫草子实体可得到药材和保健食品的原料,进而分离其有效活性成分,同时在虫草分类、遗传育种等领域也具有重要价值。本实验对台湾虫草子实体的人工培养条件进行了系统研究,主要内容包括:试验菌株筛选、液体菌种培养基筛选优化、摇瓶种子最佳培养时间确定、不同因素和培养条件对人工固体培养台湾虫草子实体的影响,在此基础上通过响应面法进一步优化分析总结培养条件。采用平板培养方式对6株优良菌株进行了筛选。结果表明:菌株RCEF0868和RCEF5491在三种平板培养基中长势均良好,菌落直径大,其中RCEF0868培养14d菌落直径最大,产孢能力也较好,且在预实验中该菌株也培养出子实体,因此选择RCEF0868为进一步研究的菌株。通过液体摇瓶培养方式对五种液体摇瓶培养基进行了筛选,结果表明:菌株RCEF0868在液体培养基Ⅴ中培养15d后菌丝干重达到最高值,菌球大小均匀,发酵液色泽纯正,生长最好,因此选用液体培养基Ⅴ为液体摇瓶培养基。针对菌株RCEF0868在液体培养基Ⅴ中的摇瓶最佳发酵培养时间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种子液在培养3d左右开始生长,12d左右生长速率达到最大,24d菌丝体干重达到最高,继续培养菌丝体干重基本保持不变,故选择最大生长速率时期的种子作为摇瓶种子,确定该液体摇瓶种子最佳培养时间为12d。采用罐头培养瓶人工固体培养台湾虫草子实体,分别研究了固体基质栽培料、栽培营养液、营养液pH值、营养液量、接种量、培养温度、光照时间、光质、不同菌株等因素和培养条件对台湾虫草菌丝体生长、原基产生、子实体形成的影响。结果表明:人工固体培养台湾虫草子实体最适合的固体基质栽培料为大米,最适合的栽培营养液为栽培营养液Ⅴ,所需营养液最佳pH值为6.0,最佳营养液量为40ml,最佳接种量为10ml,最佳培养温度为25℃,菌丝培养阶段为黑暗培养,培养过程使用黑色塑料袋的效果较好,原基出现后给予光照,可获得子实体的量较多。通过响应面实验对人工培养台湾虫草子实体中影响较显着的三个影响因素进行了进一步的优化分析,得出人工培养台湾虫草子实体最佳培养条件为:营养液pH值为5.7,营养液量为40ml,接种量9.5ml,在此最佳条件下,进行3次平行验证实验,得到的子实体鲜重平均为2.32g,模型理论上预测子实体鲜重最高可达到2.38g,实验值与模拟计算值较接近,验证实验表明,与理论预测值相比相对误差仅为2.52%。在上述试验基础上,总结出人工培养台湾虫草子实体的工艺流程并申请了专利,为大规模培养提供技术支持。

二、非生物因子对北冬虫夏草主要菌株子实体分化的影响(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非生物因子对北冬虫夏草主要菌株子实体分化的影响(论文提纲范文)

(1)蛹虫草退化机制及新疆温室关键栽培技术的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中英符号缩略词表
第一章 文献综述
    1.1 蛹虫草生活史
    1.2 蛹虫草药用价值及有效成分
        1.2.1 虫草素
        1.2.2 腺苷
    1.3 蛹虫草菌种选育研究现状
        1.3.1 人工选择育种
        1.3.2 杂交育种
        1.3.3 原生质体育种
        1.3.4 诱变育种
        1.3.5 基因工程育种
    1.4 蛹虫草子实体形成研究进展
        1.4.1 蛹虫草交配型
        1.4.2 蛹虫草功能基因
        1.4.3 环境因素对子实体形成的影响
    1.5 蛹虫草人工栽培研究进展
    1.6 蛹虫草新疆栽培现状
    1.7 蛹虫草退化的机制
        1.7.1 核型的改变
        1.7.2 突变
        1.7.3 胞内有害物质的积累
    1.8 防止菌种退化的方法
    1.9 蛹虫草转录组研究进展
第二章 单子囊孢子杂交选育蛹虫草菌种
    引言
    2.1 试验材料
        2.1.1 供试菌种
        2.1.2 培养基及栽培基质
        2.1.3 主要试剂
        2.1.4 主要仪器设备
    2.2 试验方法
        2.2.1 亲本菌株子实体培养
        2.2.2 单子囊孢子分离及菌株培养
        2.2.3 单子囊孢子交配型鉴定
        2.2.4 单子囊孢子杂交
        2.2.5 蛹虫草菌种选育
    2.3 试验结果
        2.3.1 单子囊孢子菌株分离及交配型鉴定
        2.3.2 单子囊孢子菌株杂交
        2.3.3 消毒剂对菌种选育的影响
        2.3.4 杂交F1 代菌株交配型鉴定
        2.3.5 杂交菌株子实体培养
    2.4 讨论
第三章 不同环境因子对子实体产量和有效成分含量的影响
    引言
    3.1 试验材料
        3.1.1 供试菌种
        3.1.2 培养基及栽培基质
        3.1.3 主要试剂
        3.1.4 主要仪器和设备
    3.2 试验方法
        3.2.1 不同栽培基质培育蛹虫草子实体
        3.2.2 不同光照条件培育蛹虫草子实体
        3.2.3 不同温差刺激培育蛹虫草子实体
        3.2.4 子实体的采收及产量的统计
        3.2.5 虫草素和腺苷含量测定
    3.3 试验结果
        3.3.1 菌种和栽培基质对子实体数量和产量的影响
        3.3.2 光照条件对子实体数量和产量的影响
        3.3.3 温差刺激对子实体数量和产量的影响
        3.3.4 虫草素和腺苷提取和测定方法的建立
        3.3.5 菌种和栽培基质对子实体中虫草素和腺苷含量的影响
        3.3.6 光照条件对子实体中虫草素和腺苷含量的影响
        3.3.7 温差刺激对子实体虫草素和腺苷含量的影响
    3.4 讨论
第四章 蛹虫草日光温室关键栽培技术的研究
    引言
    4.1 试验材料
        4.1.1 供试菌种及场地
        4.1.2 培养基及栽培基质
        4.1.3 主要试剂
        4.1.4 主要仪器设备
    4.2 试验方法
        4.2.1 日光温室改造
        4.2.2 培养基及栽培基质的制备
        4.2.3 原种及栽培种的培养
        4.2.4 接种
        4.2.5 子实体生长管理
        4.2.6 子实体采收和数据统计
    4.3 试验结果
        4.3.1 栽培种发酵液的监测
        4.3.2 料液比对菌丝生长的影响
        4.3.3 蛹虫草栽培过程的管理
        4.3.4 子实体产量及虫草素和腺苷的含量
        4.3.5 栽培基质中虫草素和腺苷的含量
        4.3.6 蛹虫草栽培流程及条件
    4.4 讨论
第五章 蛹虫草菌种退化机制的研究
    引言
    5.1 试验材料
        5.1.1 供试菌种
        5.1.2 培养基及栽培基质
        5.1.3 主要试剂
        5.1.4 主要仪器设备
    5.2 试验方法
        5.2.1 单分生孢子交配型比例对菌种退化的影响
        5.2.2 转录组揭示蛹虫草菌种退化机制
    5.3 试验结果
        5.3.1 继代菌株子实体培育及交配型鉴定
        5.3.2 F_4代单分生孢子交配型鉴定
        5.3.3 单孢杂交子实体形成能力
        5.3.4 不同代单孢菌株杂交子实体生长情况
        5.3.5 单孢菌株继代过程菌落形态变化
        5.3.6 后代杂交形成子实体能力的比较
        5.3.7 RNA质量检测
        5.3.8 测序数据的产量及质量评估
        5.3.9 Clean reads与参考基因组比对
        5.3.10 基因表达量的统计
        5.3.11 差异基因表达分析
        5.3.12 GO功能富集分析
        5.3.13 KEGG功能富集分析
        5.3.14 转录组相关基因的q RT-PCR验证
    5.4 讨论
第六章 研究结论和创新点及研究展望
    6.1 结论
    6.2 创新点
    6.3 研究展望
参考文献
致谢
作者简介
导师评阅表

(2)雪峰虫草生活史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1 前言
    1.1 虫草的活性成分研究
        1.1.1 核苷类物质
        1.1.2 多糖类
        1.1.3 甾醇类化合物
        1.1.4 氨基酸类
        1.1.5 虫草酸
    1.2 虫草的药理作用研究
        1.2.1 对免疫系统的影响
        1.2.2 抗肿瘤作用
        1.2.3 对肾脏及肝脏的影响
        1.2.4 抗氧化衰老作用
        1.2.5 对心血管系统的作用
    1.3 虫草人工培育的特性研究
        1.3.1 温度、湿度
        1.3.2 光照强度及时间
        1.3.3 活性物质
    1.4 雪峰虫草的研究概况
    1.5 研究目的与意义
2.雪峰虫草菌的人工培育
    2.1 材料和方法
        2.1.1 材料
        2.1.2 方法
    2.2 结果和分析
    2.3 讨论
3.雪峰虫草不同发育阶段的形态学特征
    3.1 临时装片观察
        3.1.1 材料与方法
        3.1.2 结果与分析
        3.1.3 讨论
    3.2 透射电镜观察
        3.2.1 材料与方法
        3.2.2 结果与分析
        3.2.3 讨论
    3.3 荧光染色观察
        3.3.1 材料与方法
        3.3.2 结果与分析
        3.3.3 讨论
4.SNPs技术在雪峰虫草生活史研究中的应用
    4.1 材料与方法
        4.1.1 材料
        4.1.2 试剂及仪器
        4.1.3 方法
    4.2 结果与分析
        4.2.1 雪峰虫草样本间的SNPs检测
        4.2.2 雪峰虫草无性子座的SNPs检测
        4.2.3 雪峰虫草有性子座的SNPs检测
    4.3 讨论
5 雪峰虫草交配型基因MAT1-1-1与MAT1-2-1 的检测
    5.1 材料与方法
        5.1.1 材料
        5.1.2 雪峰虫草子座、虫体及菌丝体DNA的提取
        5.1.3 雪峰虫草交配型基因的克隆
        5.1.4 雪峰虫草交配型基因的检测
    5.2 结果与分析
        5.2.1 雪峰虫草交配型基因的验证
        5.2.2 雪峰虫草不同样本交配型基因的检测
    5.3 讨论
6 结论
参考文献
图版Ⅰ
图版Ⅱ
图版Ⅲ
图版Ⅳ
图版Ⅴ
附录
    硕士期间发表的论文
致谢

(3)双层平板法快速选育高产蛹虫草菌株(论文提纲范文)

1 试验材料与方法
    1.1 原料和试剂
    1.2 仪器和设备
    1.3 培养基
    1.4 试验方法
        1.4.1 菌种的制备
        1.4.2 培养基制备、接种与培养
        1.4.3 优选菌种的生产考察 (栽培试验)
2 结果与讨论
    2.1 不同双层平板上菌落形态的变化
    2.2 栽培试验结果
    2.3 不同双层平板菌种的选育结果
3 结论

(4)蛹虫草主要活性成分提取工艺及光温对其含量影响的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 人工蛹虫草与冬虫夏草的区别
    2 蛹虫草的有效成分及其功效
        2.1 虫草多糖
        2.1.1 抗肿瘤作用
        2.1.2 增强免疫力
        2.1.3 降血糖
        2.1.4 保肝护肾
        2.2 核苷类物质
        2.2.1 免疫调节
        2.2.2 抗癌抗肿瘤
        2.2.3 改善血液循环和心脑功能
        2.3 虫草酸
        2.4 麦角甾醇
        2.5 超氧化物歧化酶
        2.6 其他活性成分
    3 蛹虫草人工培育研究现状
        3.1 蛹虫草液体培养
        3.2 蛹虫草固体培养
        3.2.1 培养基
        3.2.2 温度和湿度
        3.2.3 光照
    4 立题依据与目的
第二章 蛹虫草子实体中主要活性成分积累的光温条件优化
    1 引言
    2 材料与方法
        2.1 材料与试剂
        2.1.1 试验菌株
        2.1.2 试验仪器
        2.1.3 试验试剂
        2.2 试验方法
        2.2.1 蛹虫草中虫草素积累的光温条件优化
        2.2.1.1 光照处理试验
        2.2.1.2 温度处理试验
        2.2.1.3 处理时间试验
        2.2.1.4 正交试验
        2.2.1.5 正交试验验证
        2.2.2 蛹虫草中5种主要活性成分积累的光温条件优化
        2.2.3 温度对蛹虫草子实体中5中主要活性成分含量的影响
    3 结果与分析
        3.1 蛹虫草中虫草素积累的光温条件优化结果
        3.1.1 不同光照强度处理对虫草素含量积累的影响结果
        3.1.2 不同温度处理试验结果
        3.1.3 处理时间试验结果
        3.1.4 正交试验
        3.1.5 正交试验验证结果
        3.2 蛹虫草中5种主要活性成分积累的光温条件优化
        3.3 温度对蛹虫草子实体中5种主要活性成分含量的影响
    4 讨论
第三章 蛹虫草子实体中虫草素提取工艺研究
    1 引言
    2 材料与方法
        2.1 实验材料
        2.1.1 实验菌株
        2.1.2 实验仪器
        2.1.3 试验试剂
        2.2 实验方法
        2.2.1 虫草素HPLC检测方法的建立
        2.2.2 单因素试验
        2.2.3 正交试验
    3 结果与分析
        3.1 虫草素的标准曲线的建立
        3.1.1 虫草素的HPLC检测结果
        3.1.2 虫草素标准曲线
        3.1.3 精密度试验结果
        3.1.4 重复性试验结果
        3.1.5 稳定性试验结果
        3.1.6 加样回收率试验结果
        3.2 单因素试验结果
        3.2.1 提取方法试验结果
        3.2.2 提取时间试验结果
        3.2.3 提取次数试验结果
        3.2.4 液料比试验结果
        3.2.5 不同烘干温度试验结果
        3.2.6 不同乙醇浓度提取试验结果
        3.2.7 不同甲醇浓度提取试验结果
        3.2.8 不同pH提取比较
        3.3 正交试验
        3.3.1 正交试验结果及分析
        3.3.2 正交试验验证结果
    4 讨论
第四章 蛹虫草子实体中5种主要有效成分联合提取工艺研究
    1 引言
    2 材料与方法
        2.1 材料与试剂
        2.1.1 实验菌株
        2.1.2 实验仪器
        2.1.3 试验试剂
        2.2 试验方法
        2.2.1 虫草素标准曲线建立
        2.2.2 多糖的提取及标准曲线建立
        2.2.3 腺苷标准曲线建立
        2.2.4 麦角甾醇标准曲线建立
        2.2.5 虫草酸标准曲线建立
        2.2.6 不同浓度乙醇提取比较实验
        2.2.7 提取时间比较实验
        2.2.8 提取温度比较实验
        2.2.9 液料比比较实验
    3 结果与分析
        3.1 虫草素标准曲线
        3.2 多糖标准曲线
        3.3 腺苷标准曲线
        3.4 麦角甾醇标准曲线
        3.5 虫草酸标准曲线
        3.6 不同浓度乙醇提取比较试验结果
        3.7 提取时间比较试验结果
        3.8 提取温度比较试验结果
        3.9 液料比比较试验结果
    4 结论
第五章 结论与创新点
    1 结论
    2 创新点
参考文献
致谢
作者简介

(5)人工蚕虫草研究进展及开发前景(论文提纲范文)

1 人工蚕虫草培育相关研究
    1.1 蚕虫草寄主—家蚕幼虫
    1.2 蚕虫草菌种筛选、接种方法及时间选择等方面研究
    1.3 人工蚕虫草培育条件优化
2 人工蚕虫草营养与活性成分相关研究
    2.1 蚕虫草营养成分研究
    2.2 蚕虫草有效活性成分相关研究
    2.3 蚕虫草中活性成分含量影响因素的研究
3 蚕虫草后继研究及展望

(6)蛹虫草培养关键技术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文献综述
    1.1 蛹虫草的生物学特性
        1.1.1 寄主及分布
        1.1.2 形态特征
        1.1.3 营养生理特性
        1.1.3.1 蛹虫草的营养需求
        1.1.3.2 蛹虫草的环境需求
    1.2 蛹虫草的有效成分及药用价值
        1.2.1 蛹虫草有效成分
        1.2.1.1 虫草多糖类
        1.2.1.2 虫草素
        1.2.1.3 虫草酸
        1.2.1.4 超氧化物歧化酶
        1.2.1.5 微量元素和矿物质
        1.2.1.6 其他活性成分
        1.2.2 药用及保健价值
        1.2.2.1 免疫作用
        1.2.2.2 抗肿瘤作用
        1.2.2.3 抗氧化抗衰老作用
        1.2.2.4 抗菌消炎作用
        1.2.2.5 降血糖作用
        1.2.2.6 其他作用
    1.3 蛹虫草的栽培技术
        1.3.1 栽培季节
        1.3.2 栽培原料
        1.3.3 培养方式
        1.3.3.1 固体栽培
        1.3.3.2 液体培养
        1.3.4 栽培管理
        1.3.4.1 发菌管理
        1.3.4.2 原基分化和子座生长
        1.3.4.3 采收
    1.4 蛹虫草栽培中常见的病害及防治
    1.5 本研究的目的与意义
第二章 蛹虫草培养基质优化
    2.1 材料与方法
        2.1.1 材料
        2.1.1.1 菌种
        2.1.1.2 培养基
        2.1.2 方法
        2.1.2.1 不同碳源对蛹虫草生长发育的影响
        2.1.2.2 不同氮源对蛹虫草生长发育的影响
        2.1.2.3 不同无机盐对蛹虫草生长发育的影响
        2.1.2.4 不同浓度柠檬酸铁铵对蛹虫草生长发育的影响
        2.1.2.5 不同浓度三十烷醇对蛹虫草生长发育的影响
        2.1.2.6 栽培方法
    2.2 结果与分析
        2.2.1 不同碳源对蛹虫草生长发育的影响
        2.2.2 不同氮源对蛹虫草生长发育的影响
        2.2.3 不同无机盐对蛹虫草生长发育的影响
        2.2.4 不同浓度柠檬酸铁铵对蛹虫草生长发育的影响
        2.2.5 不同浓度三十烷醇对蛹虫草生长发育的影响
    2.3 结论与讨论
第三章 几个环境因子对蛹虫草生长发育的影响
    3.1 材料与方法
        3.1.1 材料
        3.1.1.1 菌种
        3.1.1.2 培养基
        3.1.2 方法
        3.1.2.1 不同温度对蛹虫草菌丝生长的影响
        3.1.2.2 不同基质初始 pH 对蛹虫草生长发育的影响
    3.2 结果与分析
        3.2.1 不同温度对蛹虫草菌丝生长的影响
        3.2.2 基质初始 pH 对蛹虫草生长发育的影响
    3.3 结论与讨论
第四章 蛹虫草栽培中几个基本参数优化
    4.1 材料与方法
        4.1.1 材料
        4.1.1.1 菌种
        4.1.1.2 培养基
        4.1.2 方法
        4.1.2.1 不同基质用量对蛹虫草生长发育的影响
        4.1.2.2 不同基质料水比对蛹虫草生长发育的影响
        4.1.2.3 基质用量与基质料水比优化研究
        4.1.2.4 不同接种量对蛹虫草生长发育的影响
        4.1.2.5 子座培养时间对蛹虫草中虫草素含量的影响
        4.1.2.6 栽培方法
    4.2 结果与分析
        4.2.1 基质用量对蛹虫草生长发育的影响
        4.2.2 不同基质料水比对蛹虫草生长发育的影响
        4.2.3 基质用量及基质料水比优化研究
        4.2.3.1 模型建立与方差分析
        4.2.3.2 单因素对蛹虫草子座鲜质量的影响
        4.2.4 接种量对蛹虫草生长发育的影响
        4.2.5 子座培养时间对蛹虫草中虫草素含量的影响
        4.2.5.1 标准曲线的建立
        4.2.5.2 子座培养时间对子座中虫草素含量的影响
    4.3 结论与讨论
第五章 蛹虫草栽培中几种病原菌分离与鉴定
    5.1 材料
        5.1.1 样品采集
        5.1.2 培养基
        5.1.3 方法
    5.2 结果与分析
        5.2.1 菌株的分离纯化与保藏
        5.2.2 菌株形态观察
        5.2.3 细菌生理生化鉴定
        5.2.4 菌株 PCR 扩增产物
        5.2.5 序列比对和进化树的构建
    5.3 结论与讨论
第六章 结论与展望
    6.1 结论
    6.2 展望
参考文献
附录
致谢
作者简介

(7)蚕虫草的人工培育研究及有效成份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目录
第一章 前言
    1 冬虫夏草研究进展
        1.1 冬虫夏草研究概况
        1.2 冬虫夏草化学成份及药理功效研究
    2 蛹虫草研究进展
        2.1 蛹虫草概况
        2.2 蛹虫草主要活性成分及药理作用
        2.2.1 虫草素
        2.2.2 虫草多糖
        2.2.3 虫草酸
        2.3 蛹虫草人工培育研究进展
        2.3.1 温、湿度条件
        2.3.2 光照强度及时间的条件
    3 蚕虫草的研究进展
        3.1 菌种
        3.2 不同的剂型及接种的方法
        3.3 蚕虫草成分分析
    4 研究目的和意义
第二章 材料与方法
    1 试验材料
        1.1 供试菌株
        1.2 培养基
        1.3 试剂与仪器
    2 试验方法
        2.1 最佳菌种和接种方法的筛选
        2.1.1 蛹虫草液体菌种的培养
        2.1.2 最佳菌种的筛选
        2.1.3 最佳接种方法的筛选
        2.2 死蚕蚕体处理方法的筛选及生长条件的优化
        2.2.1 死蚕蚕体处理方法的筛选
        2.2.2 死体蚕虫草生长环境的优化
        2.3 活体蚕虫草人工培育条件的优化
        2.3.1 蚕体表面灭菌方法的优化
        2.3.2 前期培养温度的优化
        2.3.3 低温培养的时间的优化
        2.3.4 注射量的优化
        2.3.5 培养土的筛选
        2.3.6 培养土含水量的优化
        2.4 蚕虫草主要成分的检测及分析
第三章 结果与分析
    1 最佳菌种和接种方法筛选的结果
        1.1 最佳菌种的筛选
        1.1.1 死体蚕虫草菌种的筛选
        1.1.2 活体蚕菌种的筛选
        1.2 最佳接种方法的筛选
    2 死蚕蚕体处理方法的筛选及生长环境的优化结果
        2.1 死蚕蚕体处理方法的筛选
        2.2 死蚕蚕虫草生长环境的优化
        2.2.1 菌丝生长阶段
        2.2.2 子实体生长阶段
        2.3 小结与讨论
    3 活体蚕处理方法的筛选及生长环境优化
        3.1 蚕体表面灭菌方法的优化
        3.2 前期培养温度的优化
        3.3 低温培养时间的优化
        3.4 注射量的优化
        3.5 培养土的筛选
        3.6 培养土含水量的优化
        3.7 小结与讨论
    4 蚕虫草主要成分的检测及分析
    小结与讨论
总结、创新与展望
    1 总结
    2 创新
    3 展望
参考文献
附录
致谢
作者简历

(8)蛹虫草种质资源ISSR分析与优质高产菌株筛选(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前言
    1 蛹虫草及其开发概况
    2 蛹虫草的药理作用
    3 蛹虫草子实体的人工培养
        3.1 蛹虫草生长营养需求
        3.2 蛹虫草培养条件
        3.3 蛹虫草开发利用的前景
    4 利用分子标记技术在遗传多样性方面的研究
        4.1 RFLP 标记
        4.2 RAPD 标记
        4.3 ISSR 标记
        4.4 rDNA 序列分析
    5 虫草素研究概况
        5.1 虫草素的生物活性
        5.2 虫草素的生物合成
        5.3 虫草素的提取方法
        5.4 虫草素的检测方法
    6 本研究的目的意义和研究内容
第二章 种质资源 ISSR 分析
    1 种质收集
        1.1 实验材料
        1.1.1 供试菌株
        1.1.2 供试培养基
        1.1.3 主要试剂
        1.2 实验方法
        1.2.1 蛹虫草菌株活化实验
        1.2.2 平皿培养测菌株生长速度
        1.2.3 蛹虫草菌草栽培
        1.3 结果与分析
    2 遗传多态性分析
        2.1 实验试剂
        2.2 实验方法
        2.2.1 菌丝摇瓶培养
        2.2.2 蛹虫草菌种亲缘关系的 ISSR 分析
        2.3 结果与分析
        2.3.1 ISSR 引物筛选与扩增
        2.3.2 蛹虫草菌种 ISSR 标记聚类分析
第三章 优质高产菌株筛选
    1 高产稳定菌株筛选
        1.1 实验材料
        1.1.1 供试菌株
        1.1.2 供试培养基
        1.2 实验方法
        1.2.1 蛹虫草菌草栽培
        1.2.2 米糠与大米混合栽培蛹虫草
        1.2.3 米糠与大米混合栽培配比条件优化
        1.3 结果与分析
        1.3.1 30 个蛹虫草菌种出草实验的产量比较
        1.3.2 米糠培养基的成份配比与优化
    2 高虫草素含量优质菌株筛选与分析
        2.1 实验材料
        2.1.1 供试菌株
        2.1.2 主要试剂
        2.2 实验方法
        2.2.1 液体培养中菌丝体的处理
        2.2.2 培养液的处理
        2.2.3 子实体与大米培养基的处理
        2.2.4 样液的置备
        2.2.5 标准溶液的配制
        2.2.6 标准溶液和样品溶液的预处理
        2.2.7 标准曲线的制作
        2.2.8 样品含量测定
        2.3 结果与分析
        2.3.1 虫草素标准曲线
        2.3.2 蛹虫草的虫草素含量的 HPLC 测定结果
第四章 总结与讨论
    1 利用 ISSR 分子标记技术对蛹虫草种质资源亲缘关系分析
    2 高虫草素含量优质菌株筛选
    3 利用米糠与大米混合栽培与培养基优化
    4 展望
参考文献
附录
致谢

(9)蛹虫草研究进展及其产业化前景(论文提纲范文)

1 形态与分布
2 生物学特性
    2.1营养需求
    2.2环境因子
3 药理学
    3.1抗肿瘤
    3.2抗菌活性
    3.3对肝肾及呼吸系统的保护作用
    3.4抗氧化
    3.5调节免疫系统
    3.6调节内分泌与抗疲劳
4 产业化技术
    4.1菌种选育
    4.2子实体栽培
    4.3液体发酵培养
5 产品研发
6 产业化前景

(10)台湾虫草子实体的人工诱导培养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目录
1 文献综述
    1.1 虫草属真菌开发应用概况
        1.1.1 虫草在医药、食品、保健品方面的应用
        1.1.2 虫草在调节生态平衡和生物防治方面的应用
    1.2 虫草属真菌无性型的研究概况
        1.2.1 虫草采集和无性型分离
        1.2.2 虫草无性型确证
    1.3 虫草属真菌的人工培养的研究概况
        1.3.1 虫草属真菌人工培养子实体的研究进展
        1.3.2 虫草属真菌子实体的人工培养条件和环境因素
        1.3.3 虫草属真菌菌株的遗传背景因素
        1.3.4 虫草菌侵染寄主昆虫的机制和途径
    1.4 虫草属真菌交配型的研究进展
    1.5 台湾虫草研究概况
2 引言
3 材料与方法
    3.1 实验材料
        3.1.1 菌种及其来源
        3.1.2 主要仪器设备与试剂
        3.1.3 主要的培养基
    3.2 实验方法
        3.2.1 菌种活化
        3.2.2 菌种的筛选
        3.2.3 菌种液体摇瓶培养基的筛选
        3.2.4 摇瓶种子制备及最佳培养时间的确定
        3.2.5 固体培养料的配制和灭菌
        3.2.6 接种与培养
        3.2.7 不同因素和培养条件对台湾虫草子实体形成的影响
        3.2.8 台湾虫草子实体培养条件响应面优化
        3.2.9 最适培养条件的栽培验证
4 结果与分析
    4.1 平板法筛选菌株
    4.2 液体摇瓶培养基的筛选
    4.3 液体摇瓶种子液的最佳培养时间确定
    4.4 不同因素和培养条件对台湾虫草子实体形成的影响
        4.4.1 不同固体基质栽培料对台湾虫草子实体形成的影响
        4.4.2 不同栽培营养液对子实体生长的影响
        4.4.3 不同栽培营养液pH值对子实体生长的影响
        4.4.4 不同营养液量对子实体形成的影响
        4.4.5 不同接种量对菌丝、原基、子实体生长的影响
        4.4.6 不同培养温度对子实体形成的影响
        4.4.7 不同光照时间对子实体形成的影响
        4.4.8 不同光质对子实体形成的影响
        4.4.9 不同试验菌株对子实体形成的影响
    4.5 子实体培养条件的响应面优化
        4.5.1 响应面实验结果与模型显着性检验
        4.5.2 台湾虫草子实体培养条件的响应面分析与优化
    4.6 菌株 RCEF0868 人工培养台湾虫草子实体工艺的确立
5 讨论
    5.1 子实体、子座和孢梗束
    5.2 培养试验栽培菌株
    5.3 菌种液体摇瓶培养基和最佳培养时间
    5.4 影响台湾虫草子实体形成的因素和培养条件
    5.5 子实体培养条件的响应面优化
6 结论
参考文献
致谢
个人简介
攻读硕士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

四、非生物因子对北冬虫夏草主要菌株子实体分化的影响(论文参考文献)

  • [1]蛹虫草退化机制及新疆温室关键栽培技术的研究[D]. 冯玉杰. 石河子大学, 2019(10)
  • [2]雪峰虫草生活史研究[D]. 伍陵. 湖南师范大学, 2017(01)
  • [3]双层平板法快速选育高产蛹虫草菌株[J]. 阮征,项坤,梁兰兰,李汴生. 农产品加工, 2015(15)
  • [4]蛹虫草主要活性成分提取工艺及光温对其含量影响的研究[D]. 陈玉保. 湖南农业大学, 2015(02)
  • [5]人工蚕虫草研究进展及开发前景[A]. 张俊,颜新培,李飞鸣,张仟. 全国蚕桑资源多元化利用学术研讨会论文集, 2014
  • [6]蛹虫草培养关键技术研究[D]. 张园园. 西北农林科技大学, 2013(02)
  • [7]蚕虫草的人工培育研究及有效成份分析[D]. 王蕾. 湖南农业大学, 2013(07)
  • [8]蛹虫草种质资源ISSR分析与优质高产菌株筛选[D]. 王荣宇. 福建农林大学, 2012(01)
  • [9]蛹虫草研究进展及其产业化前景[J]. 曾宏彬,宋斌,李泰辉. 食用菌学报, 2011(02)
  • [10]台湾虫草子实体的人工诱导培养研究[D]. 董建飞. 安徽农业大学, 2011(01)

标签:;  ;  ;  ;  ;  

非生物因素对冬虫夏草主要菌株子实体分化的影响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