建立岱海湖湿地自然保护区的必要性

建立岱海湖湿地自然保护区的必要性

一、建立岱海湖泊湿地自然保护区的必要性(论文文献综述)

江婉舒,周立志,周小春[1](2021)在《基于熵权法的安徽省湿地重要性评估》文中指出湿地重要性评估是湿地生态系统功能有效管理的基础性工作,湿地功能要素的识别是科学、客观地评估湿地的保护价值及其重要性的前提条件,同时是识别湿地保护地空缺,加强湿地保护规划的重要基础。结合安徽省湿地特点,采用熵权法从湿地的必要性、稀有性、及其调节功能、资源功能等9个方面选取22个指标,构建了安徽省湿地重要性评估指标体系,对安徽省湿地斑块进行生态保护价值重要性评估,并根据自然断裂法,将安徽省湿地划分为极重要、高度重要、较重要和一般重要湿地,同时利用主成分分析法对湿地重要性的影响因素进行分析。结果表明:安徽省湿地重要性评估分值在0.974 1~6.558 8之间,其中极重要湿地(4.027 1~6.558 8)居多,主要分布在长江、淮河流域,面积约50.30万hm2,占研究区域湿地面积的48.29%,高度重要湿地(2.404 9~4.027 0)约13.25万hm2,较重要湿地(1.435 1~2.404 8)面积约18.17万hm2,一般重要湿地(0.974 1~1.435 0)约22.40万hm2,零星分布于全省;湿地鸟类资源、国家重点保护物种数、水资源、水质以及湿地的自然性等是安徽省湿地重要性的主要影响因素。建立的评估指标体系和评估结果为安徽省湿地的保护价值定位、优先建立建设和等级划分管理提供理论依据。

李兰[2](2021)在《青藏高原湖泊演化及生态环境效应研究》文中研究表明独特且复杂的自然地理环境为青藏高原储存水资源奠定了良好的基础。雪山绵延、冰川纵横、湖泊密布,众多大江大河的源地,滋养着流域内几十亿人口,青藏高原是名实相符的“亚洲水塔”。青藏高原湖泊是“亚洲水塔”水资源的重要载体,在高原环境下,其收支主要受冰川、冻土中地下冰等固体水资源及地表水、地下水汇集和蒸散发的影响,湖泊面积、数量的改变也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区域气候的变化。在近几十年气候的显着变化的背景下,青藏高原湖泊演化、江河源径流变化等,对于区域生态环境影响甚大,急需开展青藏高原湖泊演化趋势及其生态环境效应研究。湖泊的演化经历了从自然驱动到人和自然共同驱动的历程,为探究青藏高原湖泊的演化过程及其动态变化的驱动力,本文基于RS和GIS技术,提取了1980s-2020年青藏高原的湖泊数据,依照不同成因,将湖泊分为构造湖、冰川湖、热喀斯特湖、堰塞湖、河成湖和人工湖。重点研究了1980s-2020年青藏高原构造湖、热喀斯特湖和冰川湖的数量、面积和空间变化,分析了湖泊动态变化的驱动力及其生态环境效应。主要结论如下:(1)近40年青藏高原在整体变暖、大部分区域降水波动增加的过程中,青藏高原湖泊变化显着。湖泊数量由1980s的70005个持续增长至2020年的143582个;湖泊面积整体呈减少(1980s-1990年)-加速增长(1990-2020年)的趋势,由1980s的41347.84km2降低至1990年的40441.4km2,后增长至2020年的54634.44km2。1980s-1990年湖泊面积减少的原因是大部分区域气温降低,降雨减少;1990-2020年湖泊面积渐增主要是因为气温显着升高、降水量增多和冰川融水增多。(2)构造湖在1980s-1990年湖泊面积减少,1990-2020年面积持续扩张,总面积增加了11388.13km2;数量由1089个增加至1451个。空间分布方面,构造湖变化主要发生在内陆流域。结合区域年降水量和年均气温,发现内陆流域气温升高和降水显着增加,是构造湖数量面积增加的直接原因。(3)多年冻土区是热喀斯特湖发育的区域。1980s-2020年热喀斯特湖个数由60834个增加至120374个,面积由932.5km2增长至1713.57km2。空间上主要集中在可可西里地区和北麓河区域,区域内地势平坦,显着的气候变暖导致了多年冻土区发生了广泛的退化乃至融化,地下冰融水加上降水量增加,使得青藏高原多年冻土区内热喀斯特湖成倍增加。(4)热喀斯特湖是多年冻土退化过程中的典型地貌单元,也是青藏高原整个区域中湖泊演化过程中数量和面积发生变化最为显着的类型。为此,本研究选取多年冻土区热喀斯特湖泊点密度、冻土稳定性类型、年均降水量、地表温度、土壤水分、积雪面积、NDVI和坡度等评价指标,结合前人研究成果及专家评判确定指标权重,采用综合评判法获得了青藏高原多年冻土区热喀斯特湖易发程度区划图。其中高易发区占19.02%,主要分布在青藏高原中部包括可可西里地区。(5)冰川湖形成于冰川作用过程,补给源主要为大气降水和冰川融水。1980s-2020年间冰川湖的个数由8002个增加至20329个,湖泊面积由900.1km2增长至1620.5km2。空间变化方面主要发生在唐古拉山、喜马拉雅山、西昆仑山以及青藏高原的南缘区域。(6)采用NDVI、湖泊生态系统服务价值和冰川湖溃决灾害三类指标对青藏高原湖泊生态环境效应进行了评价。整体上青藏高原NDVI呈增加趋势,文中以2000-2019年NDVI差值作为评判植被退化和改善指标,显示植被改善区占37.58%;湖泊作为独立的生态系统,随着湖泊面积的增加,青藏高原湖泊生态系统服务价值也呈增加趋势;气温的升高和冰川的广泛退化造成冰川湖溃决日益增加,危害较大。(7)青藏高原湖泊作为一种资源兼具了水源涵养、生物多样性维持和区域生态保障等重要生态服务功能。其中热喀斯特湖和冰川湖经常被视为不良地质现象,其演化过程、尤其是溃湖的发生对区域重大工程、生态环境存在着潜在或直接的危害,在相关区域规划、工程建设、环境保护中应给予足够的重视。本文所获得的成果可为《第二次青藏高原综合科学考察研究》工作查清青藏高原湖泊本底、厘清其与冻融环境间关系提供基础数据,有助于促进对全球变化下湖泊生态系统演变的科学认识,服务于湖泊生态资源的合理开发和管理,以及为热喀斯特湖和冰川湖溃决防灾减灾提供基础性支撑。

龙昊宇[3](2020)在《洪泽湖湿地旱警水位确定方法研究》文中研究表明极端水文气象事件一直是困扰人类的重大难题,近年来呈现出广发频发的态势,已严重威胁到人类生产生活和经济社会发展。21世纪以来,由于全球气温升高和季风影响,洪泽湖区干旱事件频繁发生,作为苏北最重要的水源地和全国候鸟南北迁徙的密集交汇区,其在干旱事件下所受到的影响关系到周围区域水环境质量和动植物生存。本文选取洪泽湖湿地为研究对象,提出了一种基于候鸟生境需求,考虑生态服务价值和缺水量的湖泊湿地最佳格局确定方法,并在此基础上确定候鸟生存适宜水位。通过1984-2017年长序列Landsat卫星的TM/ETM+/OLI遥感数据,采用像元二分模型、趋势线分析、统计分析和归一化差异水体指数研究洪泽湖湿地的植被覆盖动态变化特征,构建洪泽湖四季的植被覆盖度-水体面积-水位关系模型,分季确定湿地植被适宜水位,并综合航运、供水等限制水位,开展洪泽湖湿地旱警水位确定方法研究。研究方法和主要结果如下:(1)1984-2017年间洪泽湖湿地的植被覆盖度整体呈现略微下降趋势,变化率为-0.07%,洪泽湖湿地的植被覆盖情况以退化为主,退化面积约为668.8km2,其中不显着退化(72.9%)所占比重最大。构建1984-2017年洪泽湖四个时期的植被覆盖度-水体面积-水位关系模型,根据三者关系模型得出四季洪泽湖湿地植被生长的最适宜水位为春季12.31m、夏季12.90m、秋季12.12m和冬季12.24m。(2)将湖泊湿地理想化的分为湖泊与沼泽两大块,内圈为湖区,外圈为沼泽。基于洪泽湖湖沼系统生态服务价值最大、缺水量最小的原则,结合重点保护候鸟的生境需求,确定夏候鸟最小生态水位为11m,冬候鸟最小生态水位为12.24m。(3)在湿地植被适宜水位和候鸟适宜水位的基础上,结合航运、供水等洪泽湖湿地用水需求,确定四个季度洪泽湖湿地Ⅰ、Ⅱ、Ⅲ三个级别的旱警水位分别为春季(3-5月)11.72m、12.09m和12.43m;夏季(6-8月)11.5m、11.68m和12.08m;秋季(9-11月)11.5m、11.85m和12.48m;冬季(12-2月)11.5m、12.19和12.52m。

张芳玲[4](2020)在《我国东北地区自然保护地特征及整合研究》文中研究指明随着《关于建立以国家公园为主体的自然保护地体系的指导意见》的发布,我国自然保护地建设已经进入全面深化改革的新阶段,为了响应这一指导意见,促进我国东北地区国家公园的建设以及自然保护地的整合,本文收集了我国东北地区的10类577处国家级自然保护地的数据信息,包括建设年代,自然属性,边界范围或地理坐标等。根据收集到的信息,采用数理统计和空间分析的方法,对东北地区国家级自然保护地的数量特征和空间分布格局进行了分析。在此基础上,结合东北地区生态系统的原真性、完整性、重要性以及生物多样性保护优先区等数据对东北地区国家公园建设的适宜区域进行了分析,提出了我国东北地区自然保护地的整合方案。主要结果和结论如下:(1)我国东北地区国家级自然保护地在19562016年这60年间,经历了停滞、发展、爆发3个阶段,无论是类型、数量还是面积,均呈上升趋势。受社会、经济、体制等多重因素的影响,东北地区自然保护地类型之间存在范围交叉重叠的现象,其中尤以自然保护区和森林公园范围重叠最多。按照自然属性给东北国家级自然保护地进行归类,可将其大致归为森林生态系统,内陆湿地生态系统,荒漠生态系统,海洋生态系统,草原草甸和地质遗迹6类,其中,东北地区分布最广泛的是森林生态系统类型和内陆湿地生态系统类型的自然保护地。(2)我国东北地区国家级自然保护地在空间上呈现聚集分布的格局,东南密,西北疏。辽东半岛-环渤海区域,长白山区域,张广才岭区域,大黑山和小兴安岭区域是自然保护地建设的高密度区域。东北地区国家级自然保护地倾向于分布在临近河流,交通通达性高的区域。东北国家级自然保护地建设水平与当地社会经济发展水平和人口规模无关。(3)我国东北地区国家公园建设潜在分布区域有8处,分别为大兴安岭,小兴安岭,呼玛河-黑河鄂伦春山地,分水岗-完达山,松嫩平原,张广才岭,长白山脉和龙岗山-千山。适宜建立国家公园的区域外,共有吉林龙湾国家自然保护区,吉林龙湾群国家森林公园,靖宇国家自然保护区和靖宇火山地质矿泉群地质公园等38处国家级自然保护地适宜进行优化整合。

王明元[5](2020)在《乌梁素海湿地水禽自然保护区鸟类分布特征及数字网络平台建设》文中研究说明乌梁素海湿地水禽自然保护区为自治区级保护区,位于内蒙古自治区巴彦淖尔市乌拉特前旗西部,荒漠与草原交界处最大的湖泊湿地,是鸟类重要的迁徙驿站,栖息繁殖地。本文于2018-2019对保护区不同栖息地类型的鸟类采取样线法进行实地调查记录基础上,收集整理2014年10月至2017年11月期间的调查数据,对保护区鸟类种类组成和时空分布特征进行研究分析,为数字化保护区建设提供基本数据资料。本文共调查记录到鸟类18目40科157种,雀形目种数最多41种;其次鸻形目38种;再次雁形目25种。按区系分类,古北种种类最多103种,其次为广布种50种,东洋种4种。珍稀濒危鸟类11目15科49种,国家Ⅰ级重点保护鸟类有4种,国家Ⅱ级重点保护鸟类有30种。《中国脊椎动物红色名录》濒危(EN)物种有4种,易危物种(VU)有4种,近危物种(NT)有23种。世界自然保护联盟濒危物种红色名录(IUCN Red List)濒危物种有1种,易危物种有4种,近危物种有8种。被列入《濒危野生动植物种国际贸易公约》(CITES)附录Ⅰ的有3种,附录Ⅱ有25种。《内蒙古自治区重点保护陆生野生动物名录》中鸟类11种。春季考察记录到104种,夏季考察记录到81种,秋季考察记录到93种,冬季考察记录到52种。调查的10个区域所分布的鸟类种类由多到少依次为东南岸(鱼池、坝头-明口子、沙尖子)、东岸(十二分场-坝湾)、北岸(瓦窑滩、五工区)、东北岸(坝湾-两眼井)、西南岸(河口-渔场)、旅游景区树林和沙尖子沙枣林、西北岸(小海子、大王圪旦)及湖中心、额尔登布拉格苏木西边的农田和沙尖子农田、额尔登布拉格苏木、坝湾村和二道沙居民区、阿尔齐嘎查南部的荒漠草原及山地,分别调查到分别为112种、72种、46种、44种、43种、35种、19种、18种、17种和10种。珍稀濒危鸟类的种数由多到少依次为东南岸(鱼池、坝头-明口子、沙尖子)、东岸(十二分场-坝湾)、北岸(瓦窑滩、五工区)、东北岸(坝湾-两眼井)、旅游景区树林和沙枣林、西南岸(河口-渔场)、额尔登布拉格苏木西边的农田和沙尖子农田、额尔登布拉格苏木、坝湾村和二道沙居民、阿尔齐嘎查南部的荒漠草原及山脚、西北岸(小海子、大王圪旦)及湖中心,分别调查到30种、16种、12种、9种、9种、8种、6种、6种、4种和1种。10个调查区域分为5种生境,分布鸟类种类由多到少依次为湿地、林地、农田、居民区、草原,分别调查到132种、35种、18种、17种和10种。本文初步对保护区鸟类建设物种档案,包括鸟类文字介绍、分布图和影像资料,收集整理127种鸟类的影像资料。本文中因所占篇幅限制而论文只展示保护区典型代表性的10种鸟类文字介绍和5种鸟类分布图。初步建设保护区微信公众号平台,介绍保护区概况、鸟类名录、鸟类档案及鸟类动态等内容,为数字化保护区建设提供基础研究结果。

周士园[6](2020)在《基于情景模拟的煤炭资源型城市湿地景观生态安全评价与预警研究》文中提出湿地是城市绿色基础设施网络的重要组成部分,具有重要的生态功能,其景观演化对城市整体的生态安全格局有着重要影响。由于特殊的自然环境条件和经济、社会发展模式,黄淮东部地区煤炭资源型城市存在的一个共性环境问题即一方面城镇化发展和农业生产等人类活动造成大量自然湿地的丧失,另一方面地下矿产资源的开采造成大量采煤沉陷湿地的形成,致使湿地的构成结构和空间结构发生了剧烈的变化,威胁着湿地的景观生态安全并制约了城市的可持续发展。本文从优化湿地生态规划的视角出发,针对黄淮东部地区煤炭资源型城市湿地的景观生态安全问题,在融合景观生态学、湿地学和生态规划学理论与方法的基础上,提出了“动态模拟-景观生态安全评价-预警反馈”的研究框架,并以淮北市为例进行了深入剖析。研究首先利用1988年、2002年和2018年的遥感数据和地理信息系统(GIS)建立了湿地景观演化监测数据库,模拟了淮北从成长期、成熟期到衰退期湿地景观的动态变化过程。同时综合经济、社会、自然、区位和政策的空间统计数据,定量分析了30年间湿地景观演化的驱动机理。进而采用情景模拟的方法预测了2034年湿地景观格局在趋势发展情景、快速城镇化情景、农田恢复情景和湿地生态保护情景中的动态变化。在此基础上,综合评价了不同时期淮北湿地的景观生态安全水平。最后,研究构建了湿地景观生态安全预警机制并提出了相应的调控对策。论文的主要结论如下:第一,黄淮东部地区煤炭资源型城市湿地的景观演化过程具有显着的动态性和阶段性差异。整体上,30年间淮北湿地的面积呈持续增加的趋势,其中1988年至2002年增长最快。研究采用了强度分析模型和叠加分析法分析了湿地与其他地类的转化情况。结果表明,研究期间湿地的转化强度为活跃状态,与农用地、建设用地之间的相互转化规模最大,主要集中于矿区范围内。研究采用了质心函数模型、空间自相关性分析模型和景观格局指数分析了湿地的空间分布格局变化,结果发现淮北湿地的质心呈先向东北方向迁移,后向西南方向折回的摆动式变化,与资源开发的过程一致;同时自1988年至2018年湿地空间分布的聚集性特征更为明显;此外,湿地在区域景观中的优势度不断增加,但斑块的稳定性不断下降,破碎化程度加剧。第二,在自然因素和人为因素的驱动下,至2034年淮北湿地面积仍将保持增加的趋势,但不同发展情景中湿地的景观格局有显着的差异。研究通过Logistic回归分析模型,识别了30年间影响淮北湿地景观演化的主导驱动因子。经济-社会因素中地下资源开发、城镇化和农业复垦为关键驱动力,政策因素发挥了重要的限制性作用,自然因素中高程是重要的解释变量。在此基础上,采用CA-Markov模型对淮北湿地景观格局在不同土地利用情景中的变化进行预测,结果显示:湿地生态保护情景中湿地得到最大程度的保留,湿地率达到7.71%,高于趋势发展情景。在快速城镇化情景和农田恢复情景中湿地转化为建设用地和农用地的规模较大,因此湿地率小于趋势发展情景。第三,除快速城镇化情景外,淮北湿地景观生态安全水平呈持续改善的趋势。综合黄淮东部地区煤炭资源型城市湿地景观演化的特征,研究从压力、状态和响应三个方面构建了湿地景观生态安全评价模型,从而计算了淮北不同时期的湿地景观生态安全指数(LESI),结果表明:2018年淮北湿地景观生态安全等级较2002年有所改善;趋势发展情景中淮北湿地景观生态安全水平将继续提高,但仍处于Ⅲ级预警等级;在湿地生态保护情景和农田恢复情景中湿地景观生态安全等级提高至Ⅱ级较安全等级,然而在快速城镇化情景中则呈恶化的趋势。局部地区湿地景观生态安全等级的变化在各情景中有所不同,因此在湿地生态规划中应进行差异化管理。第四,构建了湿地景观生态安全预警机制。结合当前国土空间规划变革的背景,研究提出了预警机制构建的目的、准则和主要作用。进而从预警触发、警情分析和预警反馈三个方面建立了预警机制的运作框架。预警反馈方面,研究从湿地保护专项规划和国土空间规划两个层面提出了整体调控策略;同时从斑块、节点和廊道三个层次提出了具体调控措施,包括湿地公园保护模式、小微湿地保护模式和低影响开发模式。本文通过对湿地景观演化的模拟预测和景观生态安全预警机制的建立,为完善黄淮东部地区煤炭资源型城市的湿地生态规划分析技术和规划体系提供了依据,具有重要的理论创新意义。同时,在当前深入推进生态文明建设的背景下,研究成果对于推进我国资源型城市生态修复具有重要的实践指导意义。论文选题源于国家自然科学基金(41671524):煤炭资源型城市绿色基础设施时空演变规律及其优化模型研究。该论文有图88幅,表29个,参考文献222篇。

季缘[7](2020)在《广州海珠国家湿地公园二期水鸟栖息地改造设计研究》文中研究说明水鸟,是指栖息或经常栖息于湿地的鸟类。珠三角地区处在国际重要的候鸟迁飞路线上,目前,广东省林业局已提出建设粤港澳大湾区水鸟生态廊道建设工程。广州海珠国家湿地公园位于广州市海珠区,兼具垛基果林农业景观与水鸟栖息地双重身份,公园二期的未来发展模式和改造方向成为一个亟待解决的问题。如何运用生态调研和研究手法理解湿地环境、解读水鸟栖息地,如何在果林景观基底中实现水鸟栖息地空间要素特征,如何平衡市民活动与水鸟栖息的双重需求,都值得在湿地公园水鸟栖息地建设进程中被不断深入探讨。本研究通过深入地探讨广州海珠国家湿地公园二期的水鸟栖息地现状研究方法和改造设计策略,对生态学与风景园林学进行交叉与融合研究,从而推广到其他粤港澳大湾区及其他地区城市湿地公园的水鸟栖息地营造。首先,通过梳理鸟类栖息地营建的一般步骤和修复方法,整理出海珠湿地二期水鸟栖息地改造的分析思路和研究步骤;通过对伦敦湿地公园、香港米埔湿地自然保护区、香港湿地公园和东京港野鸟公园四个案例进行文献资料整理,总结湿地公园在定位与园区规划、生境设计与观鸟设施和湿地科普三个方面的经验和方法。其次,对粤港澳大湾区水鸟廊道建设规划与湿地公园建设规划背景进行总结,对区域内湿地分布与候鸟迁飞情况进行梳理,对海珠湿地公园整体功能及水鸟栖息地建设现状分别进行总结和实地调研,明确公园在水鸟保护与公众教育方面的定位,以及湿地二期的功能和作用。第三,对湿地二期的水文、植被、基底、人为干扰等情况,以及水鸟的种类、分布、生境选择等情况进行调研与统计,总结场地现状生境类型和水鸟生境使用情况。整理海珠湿地的水鸟物种组成,根据生态类群总结其生境需求,明确改造目标。将现状与目标进行对比,确定目标鸟种,并进行空缺分析,针对性地提出改造策略。第四,基于上述分析结果,从定位与园区规划、生境设计与观鸟设施和湿地科普三个方面,为湿地二期水鸟栖息地改造提出具体方案。最后,将本次实践研究推广至粤港澳大湾区的一般湿地公园水鸟栖息地改造,总结为“区域定位-场地调研-营建目标-理想模型-空缺分析-设计方案-后期监测”七个步骤。

祁辉[8](2020)在《汉江滨河湿地功能退化因素分析》文中认为湿地与森林、海洋合称全球三大生态系统,湿地被誉为“地球之肾”,具有着防洪蓄水、调节气候、降解污染等作用。湿地不光为人们提供生产、生活资源,而且还是人们赖以生存的重要环境。随着人口压力的日益上升、全球经济的飞速发展、城市化进程的不断加快,导致人类对土地的需求日趋扩大,而对湿地资源的掠夺性开发利用和水环境的污染带来的环境问题不仅造成了湿地生物多样性的丧失和湿地环境的日趋恶化,也大大降低进了生态系统的稳定性,并使湿地成为退化最严重的生态系统之一。所以,人们越来越关注湿地的保护与开发利用了。汉江滨河湿地位于汉江上游(陕西段)流域,是我国南水北调中线工程的核心水源地和我省引汉济渭的引水水源地。近年来,由于对汉江及其滨河湿地管理保护不力,导致汉江滨河湿地功能退化严重,湿地面积逐年减少,生态环境破坏。因此,对汉江滨河湿地退化研究及修复,迫在眉睫。本文主要通过湿地退化因素的文献调研、典型湿地修复案例分析、湿地资源评价三个方面来分析汉江滨河湿地退化的因素并给出相应的修复策略。研究内容及获得的主要结论如下:1)对全国51个已经退化的湿地相关资料和文献进行调研,归纳总结了不同湿地的退化特征和退化原因,得出了7条湿地退化的一般特征以及12条影响湿地退化的主要因素;运用统计学的研究方法将这些退化因素划分为A、B、C、D四类,构建出湿地功能退化因素的评价体系。2)对我国4个典型滨河湿地修复案例进行了对比分析,按照修复效果差异总结出可以借鉴的修复经验与技术,归纳出滨河湿地的一般修复方案与措施。3)通过建立汉江滨河湿地资源指标体系,对汉江滨河湿地进行湿地资源综合评价。其中首先将湿地评价指标体系划分为3个层次,包括目标层、准则层及指标层;然后将准则层分成5个部分,将指标层细化为对应的17项指标。运用模糊层次分析法(FAHP)确定各个层次、各项指标的权重,再通过模糊综合评价法对汉江滨河湿地进行资源综合评价。结合专家综合赋分的方式,通过相应的矩阵计算确定出相应的评价指数,结合对评价结果做出的相应分析,得出汉江滨河湿地资源的现状评价结论。4)结合前面的研究内容,综合分析判定出汉江滨河湿地的8条退化因素,并提出了6条对应的修复策略。

郭一君[9](2020)在《国际重要湿地的条约保护义务及我国履约实践研究》文中研究表明国际重要湿地作为国际资源,具有不可替代的生态价值和巨大的经济、文化、科学及娱乐价值。为加强迁徙水禽及其栖息的国际重要湿地的合作保护,《关于特别是作为水禽栖息地的国际重要湿地公约》(Convention on Wetlands of International Importance Especially as Waterfowl Habitat,简称《湿地公约》)于1971年在伊朗拉姆萨尔(Ramsar)签订并在1975年正式生效,目前已有171个缔约国,是全球湿地保护领域影响最大、缔约国数量最多的政府间多边条约。《湿地公约》通过构建《国际重要湿地名录》(List of Wetlands of International Importance,简称《名录》)对国际重要湿地予以特殊保护,明确缔约国在保护国际重要湿地时需承担的条约义务,推动各国加强国际重要湿地生态养护以维持全球湿地生态特征。我国自1992年加入《湿地公约》以来,在应对湿地面积减少、生态功能退化等方面采取了积极行动,构建了以《环境保护法》为核心的湿地综合立法保护体系,采取设立国际重要湿地自然保护区、湿地公园措施,加强国际重要湿地资源的调查、检测等工作。截至2019年底,我国已指定57处国际重要湿地。因实施生态保护和修复、退渔还湿、退耕还湿等工程,我国湿地面积不断增加,生态功能有所增强。但是,我国国际重要湿地的生态保护与经济社会发展之间的矛盾仍然存在,工农业生产中的污水排放、违法建设、占用湿地对国际重要湿地保护产生了消极影响,国际重要湿地合理利用机制仍有待完善与加强,全面保护、优先保护的要求需要进一步落实。加强国际重要湿地的立法保护是加强我国履约能力建设、承担国际责任的必然要求,对于保护我国湿地资源、生物多样性保护与加强生态文明建设具有现实意义。本文立足国际重要湿地的经济、生态价值,分析在国际环境运动中逐步发展确立的湿地保护理念及《湿地公约》所确立的国际重要湿地保护的基本原则,结合条约义务规则及各国实践探讨我国在国际重要湿地保护中应当承担的条约义务。基于我国履约实践的成果及不足,我国应结合湿地生态保护的现实需要,通过加强湿地国家立法、完善名录保护制度等履约对策与建议,在全面梳理湿地保护政策基础上,构建合理利用、维持生态特征的湿地立法理念,将各地国际重要湿地保护实践经验上升为法律规定,为国际重要湿地及国家各级湿地资源保护、湿地生态文明建设提供法律制度保障,加强《湿地公约》的履约能力建设。

魏晨[10](2020)在《甘肃省湿地保护立法问题研究 ——以《甘肃省湿地保护条例》为例》文中研究指明湿地是由土壤、水资源、动植物等多种自然要素共同组成的复杂整体,在经济社会发展和生态文明建设中发挥着基础性、关键性的重要作用。甘肃省位于我国内陆腹地,湿地资源丰富,是西北重要的生态屏障。但近年来,随着经济社会的快速发展,人口数量的急剧增长以及城市规模的持续扩张,甘肃省天然湿地数量减少、质量下降、功能退化的趋势仍在继续,省内湿地生态系统正面临着严重的挑战与威胁。因而,建立完善的湿地生态保护法律体系,对甘肃省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和深远的历史意义。为有效保护湿地资源,维护湿地生态平衡,《甘肃省湿地保护条例》(以下简称《条例》)于2003年11月28日省人大常务委员会第七次会议通过,自2004年2月2日起正式施行。它的制定和颁布在全国范围湿地保护地方立法中居于领先地位,对甘肃省湿地保护以及湿地保护制度框架的形成起到了重要的推动作用。但《条例》施行十余年,也存在着“湿地概念定义不准确、湿地保护法律理念滞后、湿地管理体制不协调、公众参与度不够、法律责任追究不严”等五个方面的主要问题,需要及时予以弥补和完善。鉴于此,本文从湿地保护的基本理论出发,运用实地调研、价值分析和规范研究的方法,针对甘肃省湿地保护立法所存在的突出问题,提出了应充分结合省情实际,厘清湿地法律概念;将“生态优先”理念作为立法的指导思想;建立湿地保护协调机制,确立县级以上人民政府综合管理的职责;支持和奖励湿地保护的先进典型,细化和加强社会公众的事前参与度;对严重危害湿地的情节加以约束,酌情提高相应的经济处罚标准等具体思路及建议,旨在丰富和完善甘肃省湿地保护的法制理论,为今后湿地保护地方立法工作提供有效的法律对策和成功经验。

二、建立岱海湖泊湿地自然保护区的必要性(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建立岱海湖泊湿地自然保护区的必要性(论文提纲范文)

(1)基于熵权法的安徽省湿地重要性评估(论文提纲范文)

1 研究地区与研究方法
    1.1 研究区概况
    1.2 数据来源及处理
        1.2.1 遥感数据
        1.2.2 生态环境数据
    1.3 湿地重要性评估指标体系构建
        1.3.1 指标选取
        1.3.2 评估赋值标准
        1.3.3 指标权重的确定
        1.3.4 重要性评估方法
    1.4 湿地重要性的影响因素分析
2 结果与分析
    2.1 湿地重要性评估
        2.1.1 生态服务功能重要性
        2.1.2 生态保护功能重要性
        2.1.3 湿地重要性综合评估
    2.2 湿地重要性的影响因素分析
3 讨论
4 结论

(2)青藏高原湖泊演化及生态环境效应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选题背景及研究意义
        1.1.1 湖泊演化与生态环境变化息息相关
        1.1.2 遥感技术已成为资源环境调查研究的重要手段和方法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1.2.1 遥感技术在水体提取中的进展
        1.2.2 青藏高原湖泊动态变化及原因研究
        1.2.3 青藏高原生态环境研究
        1.2.4 存在的问题
    1.3 本文创新点
    1.4 研究内容及技术路线
        1.4.1 研究内容
        1.4.2 技术路线
第二章 青藏高原自然地质环境背景
    2.1 自然地理
    2.2 气象水文
    2.3 地形地貌
    2.4 地质构造和新构造运动
    2.5 地下水
    2.6 植被及土壤概况
    2.7 土地利用
    2.8 生态环境
第三章 青藏高原湖泊类型及发育特征
    3.1 遥感数据的选取与预处理
    3.2 遥感水体提取机理及方法
        3.2.1 水体提取机理
        3.2.2 水体提取方法
    3.3 青藏高原湖泊水体自动提取
    3.4 青藏高原湖泊类型划分
    3.5 青藏高原湖泊发育特征
        3.5.1 青藏高原湖泊规模及数量
        3.5.2 青藏高原湖泊几何形态特征
    3.6 青藏高原湖泊分布规律
        3.6.1 湖泊分布与海拔关系
        3.6.2 湖泊分布与坡度关系
        3.6.3 湖泊分布与构造关系
        3.6.4 湖泊分布与土壤类型关系
        3.6.5 湖泊分布与植被类型关系
    3.7 本章小结
第四章 青藏高原构造湖演化规律
    4.1 青藏高原构造湖演化分析
    4.2 青藏高原构造湖演化驱动力因素分析
    4.3 格尔木盆地典型构造湖演化分析
    4.4 典型构造湖演化
    4.5 本章小结
第五章 青藏高原多年冻土区热喀斯特湖演化规律
    5.1 热喀斯特湖演化分析
    5.2 热喀斯特湖演化驱动力因素
    5.3 青藏高原多年冻土区热喀斯特湖易发程度分区
        5.3.1 易发程度评价模型
        5.3.2 易发程度评价指标体系
        5.3.3 评价指标权重
        5.3.4 评价指标量化
        5.3.5 基于ArcGIS的综合评价
    5.4 本章小结
第六章 青藏高原冰川湖演化规律
    6.1 冰川湖演化分析
    6.2 冰川湖演化驱动力因素
    6.3 典型区域冰川湖演化分析
    6.4 本章小结
第七章 青藏高原湖泊生态环境效应
    7.1 青藏高原NDVI变化
    7.2 青藏高原湖泊生态系统服务功能价值
    7.3 冰川湖灾害效应
    7.4 本章小结
结论与展望
    主要结论
    研究不足与展望
参考文献
附表
攻读学位期间取得的研究成果
致谢

(3)洪泽湖湿地旱警水位确定方法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1 绪论
    1.1 研究背景及意义
        1.1.1 研究背景
        1.1.2 研究意义
    1.2 国内外研究进展
        1.2.1 水库旱限水位研究进展
        1.2.2 湖泊湿地旱警水位研究进展
        1.2.3 干旱指标研究现状
        1.2.4 存在的问题
    1.3 研究目的、内容及技术路线
        1.3.1 研究目的
        1.3.2 研究内容
        1.3.3 技术路线
2 研究区概况及干旱演变特征
    2.1 地理位置
    2.2 地形地貌
    2.3 气象水文
    2.4 河网水系
    2.5 生物资源概况
    2.6 社会经济
    2.7 干旱演变特征及旱灾概况
        2.7.1 干旱指数计算
        2.7.2 多尺度干旱特征
        2.7.3 洪泽湖湿地旱灾概况
3 湿地植被适宜水位确定
    3.1 数据来源及预处理
    3.2 研究方法
        3.2.1 归一化植被指数
        3.2.2 植被覆盖度
        3.2.3 植被覆盖度空间变化
        3.2.4 改进归一化差异水体指数
    3.3 植被覆盖度变化特征
        3.3.1 年内变化
        3.3.2 年际变化特征与动态变化趋势
    3.4 植被覆盖度与水位的关系
    3.5 小结
4 候鸟生存适宜水位确定
    4.1 数据来源及运算流程
        4.1.1 数据来源
        4.1.2 运算流程
    4.2 候鸟保护目标及其生境需求
    4.3 湖沼系统缺水量计算
    4.4 湖沼系统生态服务价值计算
        4.4.1 计算公式
        4.4.2 湖沼系统生态服务价值分类及计算
    4.5 候鸟生存适宜水位
        4.5.1 夏候鸟生存适宜水位
        4.5.2 冬候鸟生存适宜水位
    4.6 小结
5 洪泽湖湿地旱警水位确定
    5.1 旱警水位确定方法
    5.2 洪泽湖水位需求分析
        5.2.1 蒋坝站水位特征值统计及其频率分析
        5.2.2 基于生境需求的水位分析
        5.2.3 基于用水需求和防洪需求的水位分析
        5.2.4 基于通航保障的水位分析
    5.3 洪泽湖湿地旱警水位确定
    5.4 旱警水位合理性分析
    5.5 小结
6 结论与展望
    6.1 主要结论
    6.2 研究展望
参考文献
致谢
在学期间学术论文与研究成果
附表

(4)我国东北地区自然保护地特征及整合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1.前言
    1.1 研究背景及意义
        1.1.1 研究背景
        1.1.2 研究意义
    1.2 研究内容与技术路线
        1.2.1 研究内容
        1.2.2 技术路线
2.国内外研究综述
    2.1 自然保护地概念及发展现状
        2.1.1 自然保护地概念
        2.1.2 我国自然保护地类型及发展现状
    2.2 国家公园概念及研究进展
        2.2.1 国家公园的概念
        2.2.2 国家公园的研究进展
    2.3 自然保护地及国家公园分布格局研究
        2.3.1 自然保护地分布格局和优化整合研究
        2.3.2 国家公园选址布局研究
3.研究区域概况
    3.1 地理位置
    3.2 地质地貌
    3.3 气候
    3.4 水文
    3.5 野生动植物资源
4.东北地区国家级自然保护地数量特征分析
    4.1 数据来源与研究方法
    4.2 结果与分析
        4.2.1 自然保护地发展历程分析
        4.2.2 自然保护地类型统计分析
        4.2.3 自然保护地重叠情况分析
        4.2.4 自然保护地自然属性分析
    4.3 小结与建议
        4.3.1 小结
        4.3.2 建议
5.东北地区国家级自然保护地空间分布格局探究
    5.1 数据来源与研究方法
        5.1.1 数据来源
        5.1.2 研究方法
    5.2 结果与分析
        5.2.1 自然保护地省际及类型分布结构特征
        5.2.2 自然保护地最邻近指数分析
        5.2.3 自然保护地核密度分析
        5.2.4 自然保护地分布与地表水域的关系
        5.2.5 自然保护地分布与自然地貌的关系
        5.2.6 自然保护地交通可达性分析
        5.2.7 自然保护地分析与地区人口,经济发展水平的关系
    5.3 讨论与小结
        5.3.1 讨论
        5.3.2 小结
6.东北地区国家公园空间布局与自然保护地整合
    6.1 研究方法
        6.1.1 指标选取
        6.1.2 数据来源与处理
    6.2 结果分析
        6.2.1 东北地区陆地生态系统完整性分析
        6.2.2 东北地区国家公园建设的适宜区域分析
        6.2.3 自然保护地优化整合
    6.3 讨论与小结
        6.3.1 讨论
        6.3.2 小结
7.结论与讨论
    7.1 结论
    7.2 讨论
参考文献
附录A:东北国家公园潜在分布区内自然保护地统计表
个人简介
导师简介
获得成果目录
致谢

(5)乌梁素海湿地水禽自然保护区鸟类分布特征及数字网络平台建设(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1 引言
    1.1 内蒙古自然保护区鸟类分布特征研究现状及意义
    1.2 内蒙古自然保护区鸟类资源的数字网络平台建设现状和意义
    1.3 乌梁素海湿地水禽自然保护区鸟类研究现状及数字网络平台建设意义
2 乌梁素海湿地水禽自然保护区概况
    2.1 历史沿革及建设现状
    2.2 自然地理概况
    2.3 社会经济概况
    2.4 生物多样性
3 研究方法
    3.1 文献资料收集整理
    3.2 实地调查
        3.2.1 调查时间和区域
        3.2.2 调查内容及用具
        3.2.3 调查统计方法
    3.3 微信公众号平台建设
4 乌梁素海湿地水禽自然保护区鸟类种类组成及区系分析
    4.1 种类组成
    4.2 区系分析
    4.3 珍稀濒危鸟类种类组成及区系分析
    4.4 分析讨论
5 乌梁素海湿地水禽自然保护区鸟类时间分布特征及居留型分析
    5.1 季节分布特征
    5.2 居留型分析
    5.3 年际分布及动态变化特征
    5.4 讨论
6 乌梁素海湿地水禽自然保护区鸟类空间分布特征
    6.1 空间分布特征
    6.2 生境分布特征
    6.3 珍稀濒危鸟类空间分布特征分析
    6.4 讨论
7 乌梁素海湿地水禽自然保护区鸟类物种档案建立
    7.1 文字介绍
    7.2 分布图
    7.3 影像资料
    7.4 分析讨论
8 乌梁素海湿地水禽自然保护区鸟类微信公众号平台建设
    8.1 微信公众号注册
    8.2 微信公众号结构设计
    8.3 微信公众号内容编写
    8.4 微信公众号建设实例
    8.5 分析讨论
9 结论及建议
    9.1 结论
    9.2 问题及建议
参考文献
致谢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目录
资助项目
附录 :乌梁素海湿地水禽自然保护区鸟类名录

(6)基于情景模拟的煤炭资源型城市湿地景观生态安全评价与预警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致谢
摘要
abstract
1 绪论
    1.1 研究背景
    1.2 研究目的与意义
    1.3 国内外相关研究进展
    1.4 研究内容
    1.5 研究方法与技术路线
2 黄淮东部地区煤炭资源型城市湿地景观特征
    2.1 黄淮东部地区煤炭资源型城市湿地资源概况
    2.2 黄淮东部地区煤炭资源型城市湿地的特征
    2.3 黄淮东部地区煤炭资源型城市湿地景观演化的影响
    2.4 本章小结
3 淮北湿地景观时空动态演化过程
    3.1 淮北市概况
    3.2 土地利用信息的提取
    3.3 湿地时空动态转化过程
    3.4 湿地空间分布格局演化过程
    3.5 本章小结
4 淮北湿地景观演化驱动力分析
    4.1 湿地景观演化驱动因子的选取与处理
    4.2 影响其他地类演化的驱动因子
    4.3 湿地景观演化驱动力Logistic回归模型的建立
    4.4 湿地景观演化驱动力Logistic回归结果与检验
    4.5 本章小结
5 多情境下湿地景观演化的空间模拟
    5.1 CA-Markov模型的原理
    5.2 趋势发展情景模拟
    5.3 快速城镇化情景模拟
    5.4 农田恢复情景模拟
    5.5 湿地生态保护情景模拟
    5.6 本章小结
6 淮北湿地景观生态安全动态评价
    6.1 湿地景观生态安全评价的基本内容
    6.2 湿地景观生态安全评价指标体系构建
    6.3 湿地景观生态安全评价模型构建
    6.4 淮北湿地景观生态安全变化
    6.5 淮北湿地景观生态安全的地区差异
    6.6 本章小结
7 湿地景观生态安全预警与调控
    7.1 湿地景观生态安全预警内涵
    7.2 湿地景观生态安全预警机制构建
    7.3 湿地景观生态安全调控策略
    7.4 湿地景观生态安全调控模式
    7.5 本章小结
8 结论与展望
    8.1 研究主要结论
    8.2 创新点
    8.3 研究不足与展望
参考文献
附录
作者简历
学位论文数据集

(7)广州海珠国家湿地公园二期水鸟栖息地改造设计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选题缘起
    1.2 研究范围及相关概念释义
        1.2.1 研究范围
        1.2.2 相关概念释义
    1.3 研究目的与意义
        1.3.1 研究目的
        1.3.2 研究意义
    1.4 国内外研究现状
        1.4.1 水鸟栖息地选择研究
        1.4.2 基于水鸟栖息地的湿地公园规划与空间营造方法研究
        1.4.3 广州海珠国家湿地公园现状研究
    1.5 研究方法与技术路线
        1.5.1 研究方法
        1.5.2 技术路线
第二章 湿地公园水鸟栖息地修复与规划设计理论研究
    2.1 水鸟栖息地修复的方法与实践研究
        2.1.1 生态本底调查
        2.1.2 确定生境恢复目标
        2.1.3 研制修复措施与实践
        2.1.4 监测与评价
    2.2 以水鸟栖息地为基础的湿地公园案例研究
        2.2.1 公园定位与园区规划
        2.2.2 生境分区、设计与管理
        2.2.3 湿地科普与游赏设施设计
    2.3 本章总结
第三章 粤港澳大湾区水鸟生态廊道湿地公园中海珠湿地的定位与作用
    3.1 粤港澳大湾区湿地公园水鸟栖息地整体建设情况
        3.1.1 粤港澳大湾区水鸟生态廊道建设及广东省湿地公园建设概况
        3.1.2 粤港澳大湾区自然地理与水域分布情况
        3.1.3 粤港澳大湾区水鸟分布情况
        3.1.4 规划空间结构解读
        3.1.5 基于水鸟栖息地的大湾区湿地公园分类
    3.2 海珠湿地的功能与定位
        3.2.1 海珠湿地概况及其作为水鸟栖息地的功能
        3.2.2 海珠湿地公园的生态功能
        3.2.3 海珠湿地公园的文化功能
        3.2.4 海珠湿地公园的教育功能
    3.3 海珠湿地景区规划与水鸟栖息地具体建设情况
        3.3.1 公园总体规划分区
        3.3.2 海珠湖水鸟栖息地建设情况
        3.3.3 湿地一期水鸟栖息地建设情况
        3.3.4 湿地二期建设情况与水鸟栖息地
        3.3.5 海珠湿地水鸟栖息地建设情况对比
    3.4 本章总结
第四章 海珠湿地二期生境现状与改造策略
    4.1 湿地二期生境现状
        4.1.1 现状水文与竖向情况
        4.1.2 现状植被情况
        4.1.3 现状基质情况
        4.1.4 现状人为干扰情况
        4.1.5 现状生境类型与分布
    4.2 海珠湿地水鸟生态类群及其栖息地需求
        4.2.1 海珠湿地水鸟物种组成
        4.2.2 生态类群划分及其习性
        4.2.3 水鸟行为与湿地的关系
        4.2.4 水鸟栖息地特征总结
    4.3 湿地二期水鸟分布与生境选择情况
        4.3.1 调查方法与设备
        4.3.2 物种调查分析
        4.3.3 水鸟生境选择情况
    4.4 湿地二期水鸟栖息地GAP分析与改造策略
        4.4.1 水鸟生境空缺分析
        4.4.2 现状生境问题总结
        4.4.3 生境改造策略
    4.5 本章总结
第五章 海珠湿地二期园区规划与水鸟栖息地改造实践
    5.1 园区定位与设计原则
        5.1.1 园区定位
        5.1.2 设计原则
    5.2 园区规划
        5.2.1 功能分区
        5.2.2 游线规划
    5.3 生境设计与优化
        5.3.1 生境分区
        5.3.2 水文与竖向设计
        5.3.3 植被设计
        5.3.4 生境详细设计与管理
    5.4 观鸟设施设计与优化
        5.4.1 观鸟中心设计
        5.4.2 观鸟屋设计
        5.4.3 观鸟栈道遮蔽设计
    5.5 本章小节
第六章 总结与展望
    6.1 粤港澳大湾区湿地公园水鸟栖息地营造与恢复的分析方法
    6.2 研究的创新
    6.3 研究的局限与不足
参考文献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取得的研究成果
致谢
附录

(8)汉江滨河湿地功能退化因素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1 绪论
    1.1 研究背景及意义
    1.2 国内外研究进展综述
        1.2.1 国外湿地退化研究现状
        1.2.2 国内湿地退化研究现状
    1.3 研究的主要内容
    1.4 研究方法与技术路线
        1.4.1 研究方法
        1.4.2 技术路线
2 湿地的基础概述
    2.1 湿地的概念及分类
        2.1.1 湿地的概念
        2.1.2 湿地的分类
    2.2 湿地的基本功能
        2.2.1 调节功能
        2.2.2 供给功能
        2.2.3 文化功能
        2.2.4 支持功能
3 湿地退化因素的文献调研分析
    3.1 具体湿地的文献调研
    3.2 湿地退化的特征总结
        3.2.1 物理方面特征
        3.2.2 化学方面特征
        3.2.3 生物方面特征
    3.3 湿地退化因素的评价体系
4 典型滨河湿地修复案例分析
    4.1 鹤壁淇河滨河湿地修复
        4.1.1 鹤壁淇河滨河湿地概况及生态问题
        4.1.2 淇河滨河湿地的生态修复
        4.1.3 经验借鉴
    4.2 晋城丹河滨河湿地修复
        4.2.1 晋城丹河滨河湿地概况及生态问题
        4.2.2 丹河滨河湿地的生态修复
        4.2.3 经验借鉴
    4.3 顾洞河滨河湿地修复
        4.3.1 顾洞河滨河湿地概况及生态问题
        4.3.2 顾洞河滨河湿地的生态修复
        4.3.3 经验借鉴
    4.4 小浪底大坝下游滨河湿地修复
        4.4.1 小浪底大坝下游滨河湿地概况及生态问题
        4.4.2 小浪底大坝下游滨河湿地的生态修复
        4.4.3 经验借鉴
    4.5 案例比较分析及总结
        4.5.1 案例比较分析
        4.5.2 滨河湿地修复小结
5 汉江上游(陕西段)流域概况及湿地资源评价
    5.1 汉江上游(陕西段)流域的概况
        5.1.1 自然概况
        5.1.2 社会经济概况
        5.1.3 汉江滨河湿地概况
    5.2 汉江滨河湿地的资源现状评价
        5.2.1 评价指标体系的建立
        5.2.2 指标权重确定
        5.2.3 汉江滨河湿地资源评价的模糊层次评价模型
    5.3 汉江滨河湿地资源评价结果与分析
        5.3.1 生态功能
        5.3.2 水资源
        5.3.3 生物资源
        5.3.4 旅游资源
        5.3.5 保障体系
6 汉江滨河湿地退化因素分析及相应的修复策略
    6.1 汉江滨河湿地退化因素分析
        6.1.1 全球气候变暖
        6.1.2 盲目开垦,围滩造地
        6.1.3 湿地水体污染
        6.1.4 湿地资源过度利用
        6.1.5 湿地旅游业盲目发展
        6.1.6 公众对湿地的保护意识淡薄
        6.1.7 湿地管理部门之间的协调机制不健全
        6.1.8 政府投入湿地的保护设施及资金不足
    6.2 相应的修复策略
        6.2.1 加强对汉江上游流域的植被建设
        6.2.2 加强对汉江上游流域的水污染治理
        6.2.3 完善湿地的保护设施建设,加大湿地保护的资金投入
        6.2.4 可持续发展湿地生态旅游
        6.2.5 健全湿地管理机制,完善湿地保护法制体系
        6.2.6 实施湿地保护的宣传教育培训
7 结论与展望
    7.1 结论
    7.2 展望
致谢
参考文献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的主要科研成果
附录1 具体湿地文献调研情况表
附录2 汉江滨河湿地资源评价问卷

(9)国际重要湿地的条约保护义务及我国履约实践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导言
    一、问题的提出
    二、研究价值及意义
    三、文献综述
    四、主要研究方法
    五、论文结构
    六、论文主要创新及不足
第一章 保护国际重要湿地的价值与理念
    第一节 国际重要湿地的生态保护价值
        一、湿地的概念与功能
        二、国际重要湿地的生态特征
        三、国际重要湿地保护的价值
    第二节 国际重要湿地的保护理念
        一、湿地保护理念的提出与发展
        二、国际重要湿地的条约保护理念
第二章 国际重要湿地的条约保护义务及实践
    第一节 国际重要湿地的立法保护义务
        一、制定合理利用湿地的国家政策、法规
        二、加强国际重要湿地名录保护制度建设
    第二节 国际重要湿地的养护与管理义务
        一、加强国际重要湿地自然保护区建设
        二、提升国际重要湿地的科研、宣传与教育水平
    第三节 国际重要湿地的国际合作保护义务
        一、缔约国需加强国际重要湿地的协调合作
        二、缔约国信息共享与通知、报告义务
第三章 我国国际重要湿地保护的履约实践
    第一节 我国国际重要湿地的立法与政策支持
        一、我国国际重要湿地的立法保护体系
        二、我国国际重要湿地保护的政策支持
    第二节 我国国际重要湿地的养护与管理
        一、我国国际重要湿地全面保护机制
        二、我国国际重要湿地保护的创新实践
    第三节 我国国际重要湿地的国际合作保护
        一、国际重要湿地的双边、多边合作
        二、我国与湿地公约的合作
第四章 我国国际重要湿地保护的履约挑战及建议
    第一节 我国国际重要湿地保护履约能力有待加强
        一、我国国际重要湿地保护情况不容乐观
        二、我国国际重要湿地资源亟需专项立法保护
        三、国际重要湿地保护区管理措施有待加强
    第二节 我国国际重要湿地保护履约完善路径
        一、为国际重要湿地保护提供国家立法支撑
        二、完善我国重要湿地名录保护制度
        三、提升国际重要湿地的养护与管理水平
结语
参考文献
在读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与研究成果
后记

(10)甘肃省湿地保护立法问题研究 ——以《甘肃省湿地保护条例》为例(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绪论
    一、选题背景及意义
    二、国内外研究现状述评
    三、研究思路及研究方法
第一章 湿地保护的基本理论
    第一节 湿地的概念及功能
        一、湿地的概念
        二、湿地的功能
    第二节 湿地保护的理论基础
        一、湿地保护的生态理论基础
        二、湿地保护的可持续发展理论基础
        三、湿地保护的环境价值法理论基础
第二章 甘肃省湿地概况及保护现状
    第一节 甘肃省湿地类型及分布规律
        一、湿地类型与面积
        二、湿地的分布规律
    第二节 甘肃省湿地保护现状
        一、湿地保护成效显着
        二、湿地保护形势依然严峻
第三章 甘肃省湿地保护立法背景及立法实践
    第一节 湿地保护立法背景
        一、中央立法现状概括
        二、地方立法现状概括
    第二节 湿地保护立法实践
        一、酝酿阶段(1992年以前)
        二、起步阶段(1992~2003年)
        三、发展阶段(2003~2012年)
        四、完善阶段(2012年至今)
第四章 《甘肃省湿地保护条例》实施情况及问题
    第一节 《条例》实施情况
        一、湿地保护制度框架逐步形成
        二、促进了有关保护规划的不断完善
    第二节 《条例》在制定和实施中存在的问题
        一、湿地定义表述不准确
        二、湿地保护法律理念滞后
        三、湿地管理体制不协调
        四、公众参与度不够
        五、法律责任追究不严
第五章 《甘肃省湿地保护条例》修改思路及完善建议
    第一节 《条例》修改思路
        一、坚持问题导向
        二、强化理论联系实际
    第二节 《条例》完善建议
        一、明确湿地法律概念
        二、遵循科学的立法理念
        三、完善现有湿地保护管理体制
        四、细化公众参与制度
        五、加大违法成本
结语
参考文献
致谢

四、建立岱海湖泊湿地自然保护区的必要性(论文参考文献)

  • [1]基于熵权法的安徽省湿地重要性评估[J]. 江婉舒,周立志,周小春. 长江流域资源与环境, 2021(05)
  • [2]青藏高原湖泊演化及生态环境效应研究[D]. 李兰. 长安大学, 2021
  • [3]洪泽湖湿地旱警水位确定方法研究[D]. 龙昊宇. 南昌工程学院, 2020(06)
  • [4]我国东北地区自然保护地特征及整合研究[D]. 张芳玲. 北京林业大学, 2020(02)
  • [5]乌梁素海湿地水禽自然保护区鸟类分布特征及数字网络平台建设[D]. 王明元. 内蒙古师范大学, 2020(08)
  • [6]基于情景模拟的煤炭资源型城市湿地景观生态安全评价与预警研究[D]. 周士园. 中国矿业大学, 2020(01)
  • [7]广州海珠国家湿地公园二期水鸟栖息地改造设计研究[D]. 季缘. 华南理工大学, 2020(02)
  • [8]汉江滨河湿地功能退化因素分析[D]. 祁辉. 西安建筑科技大学, 2020(01)
  • [9]国际重要湿地的条约保护义务及我国履约实践研究[D]. 郭一君. 华东政法大学, 2020(03)
  • [10]甘肃省湿地保护立法问题研究 ——以《甘肃省湿地保护条例》为例[D]. 魏晨. 西北师范大学, 2020(01)

标签:;  ;  ;  ;  ;  

建立岱海湖湿地自然保护区的必要性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