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京市女大学生周末体育活动调查

南京市女大学生周末体育活动调查

一、南京市女大学生双休日体育活动情况调查(论文文献综述)

李艳艳[1](2020)在《高校女大学生旅游消费行为调查与营销对策探讨》文中研究表明伴随着经济的发展,人们受教育水平也不断提升,高校女大学生这一群体已经日益成长为一股不可忽视的消费群体。因此对这一群体的消费行为研究是十分必要的。本文通过高校女大学生旅游消费现状的调查结果,分析影响高校女大学生旅游消费行为的因素,找出高校女大学生旅游消费市场发展的问题所在,并针对问题给出建议。

戴治东[2](2019)在《合肥市大学生参与场馆健身的群体特征研究》文中研究表明通过资料法、调查法等对合肥市大学生参与场馆健身的群体特征进行研究,为促进大学生科学健身提供借鉴。研究得出:合肥市大学生参与场馆健身主要以大学一、二年级为主要人群,男生参与场馆健身的比例大于女生;健身的动机主要以减脂塑型和健身健美为主;以与同学结伴健身的形式进行锻炼;男生在选择练习内容时以力量练习为主,女生多选择操课;体育专业大学生参与场馆健身人数比例远超其他各专业学生,且具有职业预备性特征;大学生参与场馆健身的消费水平较低;大学生参与场馆健身的时间安排取决于课余空闲时间;几乎所有的大学生场馆健身过程中都使用健身类智能APP指导健身。

董佳杰[3](2019)在《温州高校体育俱乐部引入社会力量发展的路径研究》文中提出高校体育俱乐部是各高校根据《全国普通高等学校体育课程教学指导纲要》精神进行改革的产物,在激发学生体育兴趣、满足学生体育需求、培养学生终身体育意识方面取得了一定的成绩。但随着社会的发展,原来的俱乐部发展模式似乎走到了一个瓶颈期,在满足学生日益增长的更加多元化的体育需要方面显得有些不足。本文采用文献资料法、问卷调查法、实地考察法、访谈法、数理统计法、逻辑分析法,对温州地区9所高校(不含独立院校)的体育俱乐部进行调查,分析限制其进一步发展的因素,同时又实地考察了上海、深圳两地部分高校体育俱乐部,吸收借鉴部分成功经验,在社会力量办体育的背景下,对温州高校体育俱乐部引入社会力量发展的路径进行研究。目的在于加快推动温州高校体育俱乐部突破发展瓶颈,以更好地满足在校生日益增长的多元化的体育需求。主要结论如下:(1)温州高校体育俱乐部是以课外体育俱乐部的模式开展的,其主管部门有高校社联、公共体育部,实行的是俱乐部会长负责制;(2)温州高校体育俱乐部开展的项目数量偏少,以传统的体育项目为主,新兴的休闲体育项目开展较少;(3)影响俱乐部进一步发展的因素包括:休闲体育项目教师比例低;俱乐部主要依靠会费和学校活动经费维系,吸引社会赞助或自主创收的能力弱;俱乐部活动场地多局限在校内,部分项目器材老化及缺乏导致会员满意度不高,而俱乐部发展利用社会场地、器材资源的意识还较薄弱。(4)温州高校体育俱乐部引入社会力量发展的路径有:通过校企合作带动新项目在校内生根落地,同时又注重引入民族传统体育项目丰富校内体育项目;积极引入当地社会体育协会的教练或团队,申请调派社体中心的社会体育指导员,以补充校内师资资源;鼓励高校体育俱乐部“走出去”,通过校际体育场地共享、合理利用校外公共场地,同时通过拓展商业体育场所的方式拓展俱乐部活动范围;通过引入校外体育公司在校内经营或互联网体育产品的方式丰富器材配给,方便俱乐部日常使用;通过有偿社会服务、吸收部分社会会员、建立俱乐部校友基金会及开发俱乐部无形资产的方式,增加俱乐部经费收入,为俱乐部发展提供持续稳定的经费来源。建议高校相关部门要在工作上给予体育俱乐部工作更多的重视,保证体育俱乐部能发出独立的声音,要给予俱乐部更多的赞助自由,帮助俱乐部建立与兄弟院校之间和社会体育协会之间的联系,也要积极与学校基建或后勤部门沟通,为引入社会力量创造条件的同时保证校园秩序。

杨菊[4](2019)在《昆明市呈贡区本科高校大学生课余体育锻炼形式及需求的调查研究》文中指出大学生作为社会的一个特殊群体,体育锻炼关乎到他们身心的健康发展,对学生自身以及整个社会都有着极为重要的意义。对此,本研究对昆明市呈贡区本科高校大学生参与课余体育锻炼的形式及需求进行调查研究。并在全面了解现阶段昆明市呈贡区本科高校大学生的课余体育锻炼状况,发现大学生参与课余体育锻炼中存在的问题。进行有针对性地引导昆明市呈贡区本科高校大学生进行课余体育锻炼,树立终身体育的观念。促进大学生积极参与课余体育锻炼的研究,为组织大学生参与课余体育锻炼形式和标准的制定学校体育课程的设置提供依据和参考。本文采用文献资料、问卷调查、实地考察、专家访谈、个案调查、逻辑分析、等研究方法,以昆明市呈贡区本科高校大学生为研究对象。通过实地考察昆明市呈贡区本科高校大学生参与课余体育锻炼的情况,设计问卷调查大学生参与课余体育锻炼的形式及需求的研究;结合大学生对体育锻炼的需求分析昆明市呈贡区本科高校大学生在参与课余体育锻炼中出现的问题倾向;为实现高校开展全校性课余体育锻炼提供理论依据,更好地满足不同学科类型背景的大学生对课余体育锻炼的需求,为昆明市呈贡区本科高校培养大学生终身体育锻炼意识提供新的思路和方法。研究认为本科高校对课余体育锻炼的发展存在较多问题,从学校组织形式的发展目标为实现大学生“终身体育”锻炼意识和行为的培养角度看来,学校组织形式较少,大学生主要是以兴趣相同的伙伴一起锻炼、参与社团活动、参与宿舍以及班级的伙伴一起锻炼为主。不同学科类型背景的大学生参与课余体育锻炼的参与形式具有差异性;在参与锻炼项目需求中,男生主要以同场对抗性项目占据主要地位,而女生通常以休闲性及隔网的运动项目为主;对此,本文提出,各高校设置运动校园App,增加大学生参与课外体育锻炼的组织和指导培训,提高学生参与运动率,发挥体育教师的引导作用。吸引大学生参与课余体育锻炼的积极性,合理满足大学生的运动需求,不断提高大学生体育素质。

谷俊辰[5](2016)在《河南省高校体育场馆管理与社会开放研究》文中研究说明随着大众健身意识的不断增强,人们对于公共体育场馆的使用需求不断提高。《全民健身计划条例》中指出:高校作为事业单位应承担公共体育发展的责任。2014年10月出台的《国务院关于加快发展体育产业促进体育消费若干意见》中指出:凡是法律法规没有明令禁入的领域,都要向社会开放,体育公共服务基本覆盖全民。为促进河南省高校体育场馆教学、训练、社会开放以及其它体育活动的有序开展,本文以新公共服务理论为基础,运用文献资料法、调查法、访谈法、逻辑分析法对河南省高校体育场馆管理、运营、社会开放等进行分析,研究结果显示:河南省高校体育场馆在公共体育教学时间段的场地使用率不足50%(以室外篮球场为例),62%的学生认为公共体育课时闲置的体育场地没有充分得到利用,保证教学环境因素大大限制了学生的体育场地实际需求。非公共体育课程时间段高校室内体育馆使用率不足30%,尤其是上午6:00-10:00的时间,室内体育场馆闲置问题非常严重。学生和社会群体课余体育锻炼的体育场馆需求与可供使用的场馆差距较大,产生较大的高校体育场馆供需矛盾。河南省体育场馆管理中综合性承包制管理方式成为新的发展趋势,部分高校体育场馆委托第三方经营,大部分场馆自主管理是其显着特征。高校体育场馆向社会开放过程中学校日常教学使用、教职工锻炼使用、社会开放使用三者存在相互冲突矛盾。基于使用场馆三个主体方的各自利益诉求,河南省高校体育场馆在保证日常教学基本职能的前提下,可利用课余时间、周末及节假日对校内、外人员开放,供在校师生课外活动、社会人员参与体育锻炼,积极发挥高校体育场馆的公共服务职能。此外,高校领导和体育场馆管理者应进一步提高认识,注重高校体育场馆的社会效益。河南省政府应制定相关的地方性法规,明确高校体育场馆开放的责权利等问题,做到各尽其职。高校体育场馆应建立专业化的管理机制,在保证正常体育教学秩序的前提下,可根据不同的时间段向不同的人群开放,充分利用现有体育场馆,提升体育场馆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

刘慧[6](2014)在《地球科学专业大学生职业规划及教育研究 ——以南京大学为例》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作为一门历史悠久、关乎国计民生和人类生存的学科,地球科学对于国家和社会发展有着其显着的生存性需求和战略性地位,但是由于作为传统艰苦专业的特殊性,其日益增长的高素质人才需求与逐步降低的专业社会认可度之间的矛盾却在近些年愈演愈烈,主要体现在招生环节的人才吸引不力、培养环节的专业思想不稳定、就业环节的人才选留困境等。本文在呼吁更具自主性的招生政策和提升专业社会认可度同时,重点聚焦现行的招生和就业制度背景下的人才培养实践环节,运用职业规划的教育理念,从职业兴趣引领、职业技能提升、职业价值观的树立等角度,对研究型大学地球科学专业学生的职业规划历史演进、当前现状和职业价值观进行历史性、现实性的分析和研究,从职业规划的视角探索艰苦专业的人才培养支撑体系和教育体制,一方面帮助地球科学专业的大学生及早和有效开展职业规划并付诸行动,另一方面也为学科发展在现阶段的人才培养困境提供数据和信息,以期主管部门和高校的人才培养方案能够更为贴近当代大学生特征和现实,为学科发展培养更多高素质后备人才。本研究以地球科学领域大学生的职业规划及发展为主要研究内容,以职业规划理论为研究理论框架,以不同时期的价值观演变作为研究背景,客观理解和认识当代大学生的职业规划现状,探索地球科学专业领域具有中国特色的、新时期的大学生职业规划教育机制。本研究重点解决的问题在于:1、当前地球科学专业社会认知和认可度不高的历史性根源是什么,该如何客观理解?2、当前大学生对于地球科学领域的职业期望、职业价值观体现如何,职业规划教育可以从哪些方面更好的服务于人才培养工作?研究采用文献分析和历史研究相结合、量化研究和质性研究相结合的方法,以文献分析寻求艰苦专业大学生职业规划的理论基础,以历史研究阐述学科的时代背景和战略意义;以问卷调查分析的量化研究探索艰苦专业大学生职业规划现状,以对不同时期典型人物和当代大学生代表进行深度访谈的质性研究探索大学生职业规划的规律和价值观要素的形成机制。对于专业的历史角度的理解和现实角度的质性、量化分析,都旨在为地球科学专业的大学生提供更具有专业特色和意义的职业规划教育和指导工作。全文分为六章。第一章从学科发展的需要角度阐述地球科学专业大学生进行职业规划系统教育的必要性、重要性和紧迫性;对职业规划相关理论、地球科学学科相关概念进行了分析,对国内外大学生职业规划教育的有关研究进展进行了综述。第二章从地质学专业的起源和历史发展、学科内涵的演进、我国地球科学学科的发展现状和战略地位等方面,分析和阐述学科发展对于人才综合技能、全局眼光、学科交叉能力等方面的素质需求。对应这样的需求,阐述当前我国学科发展存在的科研思维和质量、理论创新和交叉融合、高新技术与开发、人才质量、平台构建等方面的差距。学科的差距归根结底是人才的差距,本文就此提出职业规划教育对于优质人才培养的重要性和积极意义。第三章从个人发展与社会环境之间相互依存和促进的角度出发,以南京大学地球科学专业的30届校友毕业去向为数据支撑,分析建国以来地球科学专业人员职业发展的历史背景、社会环境、职业分布及变化规律、职业价值观呈现,发现研究型大学学生在本专业就业以及在基础科研方向就业的比例在逐年下降;基于典型人物访谈阐述地学人才的成才因素并从中获得“名人效应”对于专业兴趣引领的积极作用、应用地质学前景和地质学的自由职业市场分析等方面的启示。第四章通过问卷调查的数据分析,发现地球科学专业研究型大学的学生对于专业的认可度堪忧,职业规划进展较为滞后,职业价值观呈务实和自我倾向,大学生专业认识、择业要素、职业期待、价值体现等诸多职业规划要素与学生个人属性呈显着相关性;第五章通过深入的学生访谈,从心理学、社会学角度探索教育方式、成长环境、职业指导与大学生职业价值观之间的互动关系,分析表明提升地球科学专业的本专业就业率的根本途径在于加强学生的专业兴趣引领工作,社会实践的缺失成为阻碍大学生职业规划进程的重要因素,揭示大学生的职业价值观尚未固化,需要更具有实效的教育手段的介入,激发大学生的积极价值观念。第六章在文献和历史分析的基础上,根据量化和质性研究的结果,针对地球科学专业职业规划指导教育机制提出建设性的解决方案。提出要通过校园文化建设和开展科普创作来弘扬地学文化;通过新生导学、名师引领来提升专业兴趣;探索以实践为主导的职业价值观教育思路;完善地学领域职业规划指导教育机制;以霍兰德职业兴趣六边形为蓝本,提出地球科学专业的职业世界六边形模型,用于开展更符合国情和贴近时代的职业规划指导;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和职业规划理论的本土化两个方面阐述本次研究对于大学生教育的普遍意义。

郝利双[7](2014)在《女性白领休闲行为特征研究 ——以南京市为例》文中提出社会学家预测人类将在2015年进入休闲时代,休闲将在人类的生活中扮演重要的角色。随着社会文明的进步,女性社会地位不断提升,女性休闲生活质量的高低关系着社会与家庭的和谐发展,而女性白领作为一个新兴的中层阶级,对社会的经济发展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她们也成为休闲活动的重要参与者,高质量的休闲生活对女性白领的身心健康及生活工作表现起着积极的作用。本文在借鉴国内外相关研究成果的基础上,对休闲和白领的概念进一步辨析,并以南京市女性白领这一特殊群体作为研究对象,通过发放问卷和深度访谈的方式获得第一手的数据资料,并利用相关数据处理软件对数据进行分析和处理。从休闲过程的角度出发,结合休闲学和社会学相关理论对女性白领在工作日、双休日及法定长假三种不同情境下的休闲行为特征进行分析,将“推拉理论”引入到休闲动机的研究,利用单因素评价模型对女性白领休闲动机的推力因素和拉力因素进行排序;重点对比分析了休闲限制因素对不同群体的女性白领的限制差异。最后基于卢因的人类行为模型和卡特尔行为特征公式和“推拉理论”女性白领休闲行为模型,并提出提升女性白领休闲生活的建议。本研究表明:(1)女性白领在工作日、双休日和法定长假不同情境下休闲态度、休闲活动的选择、休闲时间偏好等特征表现出明显的不同,在工作日女性白领对休闲的要求和期望明显低于双休日和法定长假;(2)女性白领休闲动机的“推力因素”主要集中在放松身心、保持身材和强身健体等因素的驱动,“拉力因素”主要是休闲益处、优质的服务、休闲产品等因素的吸引力;(3)休闲限制因素对不同年龄、婚姻状况、教育程度、收入及单位性质的女性白领表现出不同的限制程度,不同群体的女性白领休闲行为在相同情境下表现出不同的特征,同时在相同情境下由于个体特征的不同也会表现出不同的休闲行为特征和休闲限制;(4)女性白领的休闲行为对女性地位的提升、社会及家庭的和谐、女性白领进一步服务社会和幸福感的提升有重要的意义。

丁明叶[8](2013)在《“迎青奥”对南京小学生体育态度和行为影响的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青少年奥林匹克运动会(The Youth Olympic Games,YOG),简称“青少年奥运会”、“青奥会”。2014年南京青奥会是继成功举办2008年夏季奥运会后,中国将承办的又一世界盛大综合性体育赛事,这是奥林匹克送给南京的一个大礼物、大机遇。青奥会的教育本质、丰富的文化内涵和特有的运动形式以及青少年的身心发展特点,决定了青少年是青奥会运动的追随者。在从青少年向成人过渡的人生阶段,通过参与体育运动的教育过程,帮助他们完成社会化成长过程,不仅是青奥会运动所要实现的教育目的,也是学校体育的重要教育责任。在“迎青奥”影响下的小学生将会是2014年青奥会宣传南京的一支主力军,因而本文在数据调查的基础上,分析了自迎2014年南京迎接青奥会活动启动以来对南京小学生体育态度和行为的影响,进一步提升他们对奥林匹克以及体育的认知程度,就显得具有长远的现实意义。本文希望通过对此问题的研究,促进有关方面加强对小学奥林匹克教育的重视力度,为迎接2014年青奥会做好更加充分的准备。本文运用文献资料、专家访谈、问卷调查、数理统计等方法,对南京小学生的体育态度、兴趣以及体育行为在迎青奥时期的情况进行了细致的调查,向南京市的13所小学,发放小学生问卷1300份。通过研究与分析,本文得出如下结论:1、“迎青奥”的系列活动提升了学校体育教育的理念;丰富了小学校园文化建设;促进了小学体育的硬件建设;推进了小学的体育教学。其教育价值是巨大而显现的。2、“迎青奥”不但提高了南京小学生对奥林匹克知识的掌握程度,加深了小学生对青年奥林匹克运动会的认识和理解,关注度明显提升,而且激发了小学生的体育兴趣,明显改善了小学生参与体育活动的态度,对小学生的体育态度产生了积极的影响。3、“迎青奥”使小学生参与体育活动的时间明显增加,次数明显增多,对小学生的体育行为产生了积极的影响。4、学校为“迎青奥”开展的系列活动、大众媒体的宣传报道、家庭的影响是小学生获取奥林匹克知识和青奥会知识的主要来源,也是“迎青奥”对南京小学生体育态度和行为产生影响的主要途径。在调查研究的基础上,本文提出以下建议:1、作为一名学校体育工作者,要趁“迎青奥”的东风,进一步加强奥林匹克运动的宣传和教育。2、更好的营造全社会奥林匹克文化氛围。增进小学生群体的沟通与友谊,分享人类共同文化。小学生不仅是奥林匹克教育的主要对象,更是青奥精神的实践者和传播者。3、提升小学体育的软实力做好师资培训工作,推动学校体育深化改革。

王运土[9](2013)在《全民健身视角下家庭体育与课外体育结合模式研究 ——以南宁市中小学生为实证》文中认为随着当今经济社会飞速发展,人们生活水平不断提高,健康成为人们提高生活质量的重要生命诉求,体育运动是人们追求健康的重要手段之一。在当前和谐社会与全面小康社会建设大背景下,体育适应社会需求,其功能将更加多元化、延伸化。全民健身意义凸显,目前多数体育模式已经无法满足社会的发展形式,新时期建立家庭体育与课外体育相结合的模式,有助于寻找新的体育手段或创新原有的体育实践模式,具有重要的理论与现实意义。本文旨在以全民健身为视角构建家庭体育与课外体育结合的新模式,秉着理论到实证再到理论的逻辑顺序,运用文献法、访谈法、实地调查法,问卷法、数理统计法等方法,对南宁市家庭体育与课外体育结合的现状,模式的构建,构建后可持续发展等方面进行探究。结果表明:目前南宁市家庭体育与课外体育开展现状较好,而结合后的家庭体育与课外体育存在着健身意识较低,消费水平偏低,民族体育项目开展不理想,时间上不确定因素较大,运动方式单一。构建的理论模式原则:必须以促进青少年身心健康为原则;利于家庭和谐为原则;丰富体育运动项目为原则;加快经济发展为原则;场地上要结合一切可利用的场地,对公众开放学校运动场所;时间上要平衡运动时间,家长要利用学生和家长空闲时间制定运动计划;内容上丰富体育运动项目,特别是对民族体育项目的创新和改进,家长陪孩子间接的参与体育活动;在运行结合上,提出要发展南宁市经济和强化南宁市家长和孩子体育意识为结合模式的保障。可持续发展结果:需要政府政策的全力保障;要以经济发展为寄托;要以丰富和提高人文素养来优化;创新民族体育项目,建立具有特色的广西全民健身体系。

穆萌[10](2013)在《延边大学学生休闲体育现状与制约因素研究》文中提出随着我国改革开放的不断深入,社会经济的快速发展以及人民群众物质生活水平的显着提高,人们的余暇时间得到了增加。大多数人不能满足温饱的最基本生存状态,潜意识当中更多的是追求和享受高品位、高质量的生活。因而,在此基础上,我国在休闲体育方面得到了可喜的发展,休闲体育娱乐项目也逐渐变得丰富多彩起来。休闲体育是群众体育的坚实基础和主要类型之一,是一种科学、文明、健康的现代生活方式和生命状态。在当今这个社会,随着经济发展速度的急剧上升,人民群众的生活和工作方面的压力也相应增大,为了有效缓解工作生活的压力,使精神上和心情上得到了较好的放松,体现了自我价值追求,享受高质量、高品质的生活状态,人们在休闲娱乐的认识上不断增强,多以休闲方式主动地、愉快地去从事某种身体活动。如何利用好越来越多的余暇时间,即如何休闲,如何提高生活质量,对于人和社会的健康发展方面均具有重要的影响,成为一个事关人生意义和生命质量的重要问题。大学生是青年中文化知识水平最高的一部分,他们思维活跃,思想丰富,将成为国家日后建设的主力军,肩负着未来国家接班人的重要责任,是国家最宝贵的财富,是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后备军。但是随着经济发展带来的一系列社会因素,来自于学校、家庭、就业、经济等诸多方面的压力让大学生应接不暇,这些给他们的精神上和心理上造成了很大的压力和负担。基于此,大学生的健康状况就显得至关重要,成为社会各界关注的焦点之一。而休闲体育不仅对缓解大学生的压力和负担起着重要的作用,而且还能培养大学生的健身意识,影响到他们身心的全面发展,促进其终身体育及日后良好的习惯的养成。本文通过文献资料法、访问访谈法、问卷调查法等研究方法从现状研究和制约因素研究两方面论述了延边大学在校学生休闲体育参与状况。在总结前人研究结果的基础上,进行了大量文献阅读,梳理出有可能制约学生休闲的因素,通过调研,对问卷进行修正。对回收的问卷进行SPSS软件进行了信度、效度的分析。以期为延吉市高校体育教育事业的改革提供参考依据,使休闲体育活动向更有利于发展的方向迈进,积极发挥休闲体育的意义。

二、南京市女大学生双休日体育活动情况调查(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南京市女大学生双休日体育活动情况调查(论文提纲范文)

(1)高校女大学生旅游消费行为调查与营销对策探讨(论文提纲范文)

一、高校女大学生旅游消费行为的特点
    (一)旅游行为的普遍性
    (二)旅游内容的丰富性
    (三)旅游时间的灵活性
    (四)出游方式的多样性
    (五)旅游消费水平低
二、高校女大学生旅游消费行为的影响
    (一)积极影响
    (二)消极影响
三、高校女大学生旅游消费市场的现状
    (一)旅游产品单调,设计缺乏针对性
    (二)旅游社产品设计不符合高校女大学生需求
    (三)旅游基础设施仍需完善
四、高校女大学生旅游市场的发展对策
    (一)营销策略
        1. 价格营销,与高校女大学生消费能力相匹配
        2. 定制营销,丰富产品形式
        3. 文化营销,旅游产品具有特色和独创性
        4. 品牌营销,树立品牌形象
    (二)开发策略
        1. 根据高校女大学生兴趣开发产品
        2. 提供个性化服务
    (三)推广策略
        1. 借助网络的影响力
        2. 与高校学生组织进行合作
五、结语

(2)合肥市大学生参与场馆健身的群体特征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1 研究对象与方法
    1.1 研究对象
    1.2 研究方法
2 合肥市大学生参与场馆健身的群体特征分析
    2.1 大学生参与场馆健身的年级特征
    2.2 大学生参与场馆健身的性别特征
    2.3 体育专业大学生参与场馆健身的专业导向性特征
    2.4 大学生参与场馆健身的消费特征
    2.5 学生参与场馆健身的动机特征
    2.6 大学生参与场馆健身的时间特征
    2.7 大学生参与场馆健身的练习形式特征
    2.8 健身类智能APP的使用
3 结论

(3)温州高校体育俱乐部引入社会力量发展的路径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1 绪论
    1.1 选题的依据
        1.1.1 社会力量在体育事业发展过程中具有重要作用
        1.1.2 高校体育俱乐部是贯彻执行全民健身计划的重要载体
        1.1.3 高校体育俱乐部引入社会力量能带动体育及相关产业的发展
        1.1.4 温州高校体育俱乐部引入社会力量发展具有独特优势
    1.2 选题意义
        1.2.1 激发高校体育活力
        1.2.2 推进高校体育发展
        1.2.3 推动高校文化建设
        1.2.4 为温州社会力量办体育提供模式参考
    1.3 国内外研究现状综述
        1.3.1 国内关于高校体育俱乐部的研究现状
        1.3.1.1 关于高校体育俱乐部的目的和功能的研究
        1.3.1.2 关于高校体育俱乐部的现状及发展策略的研究
        1.3.1.3 关于高校体育俱乐部社会化发展的研究
        1.3.2 国外高校体育俱乐部的研究现状
        1.3.3 国内外高校体育俱乐部现状综述总结
    1.4 相关概念的解释
        1.4.1 高校体育俱乐部
        1.4.2 社会力量
        1.4.3 路径
2 研究对象与方法
    2.1 研究对象
    2.2 研究方法
        2.2.1 文献资料法
        2.2.2 问卷调查法
        2.2.2.1 问卷的设计
        2.2.2.2 问卷的效度及检验
        2.2.2.3 问卷的信度检验
        2.2.2.4 问卷的发放与回收
        2.2.3 实地考察法
        2.2.4 访谈法
        2.2.5 数理统计法
        2.2.6 逻辑分析法
3 结果与分析
    3.1 温州高校体育俱乐部的开展及管理情况分析
        3.1.1 温州高校体育俱乐部的开展模式分析
        3.1.2 温州高校体育俱乐部开展活动的次数和时间情况分析
        3.1.3 温州高校体育俱乐部开展活动的内容情况分析
        3.1.4 温州高校各体育俱乐部的会员数量和结构情况分析
        3.1.4.1 温州高校体育俱乐部的会员数量情况分析
        3.1.4.2 温州高校体育俱乐部的会员结构情况分析
        3.1.5 温州高校体育俱乐部的管理情况分析
        3.1.5.1 温州各高校体育俱乐部的主管部门情况
        3.1.5.2 温州各高校体育俱乐部的管理方式分析
        3.1.5.3 温州高校对申请成立新的体育俱乐部的管理办法
    3.2 通过引入社会力量扩充高校体育俱乐部项目和师资的路径分析
        3.2.1 温州高校体育俱乐部的项目开展现状分析
        3.2.1.1 温州高校体育俱乐部开展项目的数量分析
        3.2.1.2 温州高校体育俱乐部开展的项目特点分析
        3.2.2 温州高校体育俱乐部学生选项的动机分析
        3.2.3 加强高校体育俱乐部引进来,带动项目发展的路径分析
        3.2.3.1 通过校企合作的方式,带动新兴项目在校内生根落地
        3.2.3.2 以亚运会为契机,积极引入民族传统体育项目
        3.2.4 通过引入社会师资,达到“以人带项”效果的路径分析
        3.2.4.1 加强与社会体育协会的联动,引进项目教练或团队
        3.3.4.2 充分利用当地社体中心资源,申请调派社会体育指导员
    3.3 加强高校体育俱乐部走出去,扩大活动场地范围的路径分析
        3.3.1 温州高校体育俱乐部开展活动的场地现状分析
        3.3.2 加强高校间体育俱乐部的联系,促进校际体育资源共享
        3.3.3 充分利用校外公共体育场地资源,积极拓展商业性体育场所
    3.4 通过引入社会力量解决高校体育俱乐部器材问题的路径分析
        3.4.1 温州高校体育俱乐部器材现状分析
        3.4.2 以引进校外体育公司在校内经营的方式,摆脱俱乐部器材不足的困境
        3.4.3 积极引入互联网体育产品,丰富体育器材的配给途径
    3.5 通过引入社会力量拓宽高校体育俱乐部经费来源的路径分析
        3.5.1 温州高校体育俱乐部的经费情况分析
        3.5.1.1 温州高校体育俱乐部的活动经费来源分析
        3.5.1.2 温州高校体育俱乐部所收会费的情况分析
        3.5.1.3 温州高校体育俱乐部会员对收费的态度情况分析
        3.5.2 以体育俱乐部的有偿社会服务实现俱乐部创收
        3.5.3 改善俱乐部会员结构,以吸纳社会会员的形式增加俱乐部收入
        3.5.4 建立校友基金会,为俱乐部提供持续稳定的经费来源
        3.5.5 充分开发和经营体育无形资产,拓展俱乐部资金来源渠道
        3.5.5.1 充分利用市场,以冠名俱乐部的方式吸引赞助
        3.5.5.2 注重开展俱乐部竞赛活动,充分开发可吸引赞助的资源
        3.5.5.3 以联盟化的方式开发高校间的竞赛表演市场,增加俱乐部经费收入
4 结论与建议
    4.1 结论
    4.2 建议
5 参考文献
6 附录
    附录1
    附录2
    附录3
    附录4
    附录5
7 致谢
8 本人硕士期间的科研情况

(4)昆明市呈贡区本科高校大学生课余体育锻炼形式及需求的调查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前言
    1.1 选题依据
        1.1.1 学校体育教育的需要
        1.1.2 学校体育发展的需要
        1.1.3 全民健身发展的需求
    1.2 研究意义
        1.2.1 理论意义
        1.2.2 实践意义
第2章 文献综述
    2.1 相关概念的界定
        2.1.1 课余体育的概念
        2.1.2 组织形式的概念
        2.1.3 需求的概念
    2.2 国外课余体育锻炼调查分析
        2.2.1 关于国外课余体育锻炼研究现状
        2.2.2 关于国外课余体育锻炼形式的研究
    2.3 国内体育锻炼的现状调查研究
    2.4 我国大学生课余体育锻炼研究现状
第3章 研究对象与方法
    3.1 研究对象
    3.2 研究方法
        3.2.1 文献资料法
        3.2.2 问卷调查法
        3.2.3 实地调查法
        3.2.4 专家访谈法
        3.2.5 数理统计法
        3.2.6 逻辑分析法
        3.2.7 案例分析法
第4章 研究结果与分析
    4.1 昆明市呈贡区本科高校体育设施现状调查分析
        4.1.1 昆明市呈贡区高校发展概况
        4.1.2 运动场地设施的现状调查分析
        4.1.3 大学生对学校现有的体育场地设施的满意度分析
    4.2 昆明市呈贡区本科高校大学生参与课余体育锻炼的基本情况分析
        4.2.1 高校大学生参与课余体育锻炼的态度调查分析
        4.2.2 高校大学生参与课余体育锻炼的动机分析
        4.2.3 学校体育课对大学生参加课余体育锻炼的引导作用分析
    4.3 昆明市呈贡区本科高校大学生参与课余体育锻炼的形式分析
        4.3.1 昆明市呈贡区本科高校大学生参与课余体育锻炼形式的基本情况分析
        4.3.2 不同学科类型背景的大学生参与课余体育锻炼的形式状况分析
        4.3.3 不同性别的大学生参与课余体育锻炼的形式差异分析
    4.4 昆明市呈贡区不同学科背景的大学生参与课余体育锻炼的差异分析.
        4.4.1 不同学科背景的大学生对参与课余体育锻炼的锻炼计划情况分析
        4.4.2 不同性别的大学生参与课余体育锻炼的项目选择分析
        4.4.3 大学生每周参与课余体育锻炼的次数情况分析
        4.4.4 高校的大学生每周参与课余体育锻炼的持续时间情况分析
        4.4.5 高校大学生参与课余体育锻炼的体育消费情况分析
    4.5 昆明市呈贡区本科高校大学生参与课余体育锻炼的需求调查与分析.
        4.5.1 大学生参与课余体育锻炼的项目类型需求分析
        4.5.2 不同学科背景的大学生参加课余体育锻炼的组织形式需求分析
        4.5.3 大学生参与课余体育锻炼的场所需求分析
        4.5.4 大学生对专业健身的指导需求分析
        4.5.5 大学生对参与课余体育锻炼活动的持续时间需求
        4.5.6 大学生对参与课余体育锻炼活动的次数需求
        4.5.7 高校大学生参与课余体育锻炼的体育健康知识需求
        4.5.8 本科高校的大学生参与课余体育锻炼的体育消费需求
        4.5.9 体育明星效应及体育观赏性对高校大学生参加课余体育锻炼的影响情况
第5章 结论与建议
    5.1 结论
    5.2 建议
参考文献
附录 A
附录 B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的论文和研究成果
致谢

(5)河南省高校体育场馆管理与社会开放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致谢
摘要
Abstract
1 引言
    1.1 研究依据与意义
    1.2 研究方法
    1.3 国内外研究现状
        1.3.1 国内外体育场馆公共服务的研究现状
        1.3.2 国内外体育场馆管理与社会开放的研究现状
2 河南省高校体育场馆管理与社会开放现状
    2.1 河南省高校体育场馆资源调查结果
        2.1.1 河南省高校体育场馆概况
        2.1.2 河南省高校体育场馆的规模
        2.1.3 河南省高校体育场馆(地)的种类
    2.2 河南省高校体育场馆的利用情况
        2.2.1 体育教学时间段闲置场馆利用情况
        2.2.2 非体育教学时间段体育场馆利用情况
    2.3 河南省高校体育场馆开放现状
        2.3.1 河南省高校体育场馆开放形式
        2.3.2 开放对象与时间
        2.3.3 开放利用率
        2.3.4 开放经营情况
    2.4 河南省高校体育场馆管理方式
        2.4.1 体育教学部门管理
        2.4.2 学校职能部门管理
        2.4.3 综合性承包制管理
    2.5 河南省高校体育场馆经营管理状况
        2.5.1 体育俱乐部经营
        2.5.2 场馆冠名权经营
        2.5.3 场馆内部广告经营
3 河南省高校体育场馆管理与社会开放现状中存在的问题及影响开放因素
    3.1 存在的问题
        3.1.1 数量问题
        3.1.2 维护资金及使用问题
        3.1.3 供需矛盾问题
        3.1.4 高校日常教学、师生课外活动、社会开放三者使用场馆相互冲突博弈现象
        3.1.5 门禁问题
        3.1.6 缺乏相关政策及条例
    3.2 影响开放因素
        3.2.1 管理者意愿
        3.2.2 管理理念
        3.2.3 政府监管
        3.2.4 位置及信息因素
        3.2.5 居民体育消费水平
4 河南省高校体育场馆管理与社会开放的优化策略
    4.1 河南省高校体育场馆管理与社会开放策略
        4.1.1 合理配置资金,保证体育场馆的日常运营
        4.1.2 调控体育场馆的数量及其管理方式,解决供需矛盾
        4.1.3 调和高校日常教学、师生课外活动、社会开放三者冲突
        4.1.4 取消或弱化门禁
        4.1.5 加强法规建设,健全各种规章制度
    4.2 河南省高校体育场馆使用主体利益的优化策略
        4.2.1 转变思想意识,调整高校体育场馆管理结构
        4.2.2 引进、培养体育经营管理人才,建立高校体育场馆专业化管理机制
        4.2.3 注重媒体宣传,强化服务意识,树立良好的社会形象
    4.3 河南省高校体育场馆开放管理建议
        4.3.1 清晨面向老年人开放型
        4.3.2 课外活动时间、双休日面向学生开放型
        4.3.3 傍晚、节假日面向消费群体开放型
        4.3.4 寒、暑假面向社会团体、组织与单位开放型
5 结论与建议
参考文献
附件 1
附件 2
作者简历
学位论文数据集

(6)地球科学专业大学生职业规划及教育研究 ——以南京大学为例(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英文摘要
第一章 绪论
    第一节 选题源起及研究意义
        一、问题的提出
        二、研究目的和意义
    第二节 核心概念的界定
        一、概念界定
        二、相关理论背景
    第三节 研究现状及文献综述
        一、国外职业生涯教育现状
        二、国内职业生涯教育及研究现状
        三、国内外职业规划教育研究的启示
    第四节 研究思路和方法
        一、研究思路
        二、研究方法
        三、力求创新之处
第二章 地球科学学科发展背景及人才需求
    一、地质学的起源与发展背景
    二、现代地球科学学科内涵发展历程
    三、我国地球科学学科的发展与战略地位
    四、我国地球科学学科发展现状
    五、学科发展需求对于地学人才职业规划教育的启示
第三章 建国后我国地球科学专业人员职业生涯发展演变---基于数据统计和典型生涯人物访谈的研究
    第一节 地球科学学科高等教育发展历程
    第二节 改革开放后地球科学专业毕业生职业分布——以南京大学为例
    第三节 建国后地球科学专业人员就业价值观的演变
        一、建国初期:一元化的传统职业价值观
        (一) 建国初期地球科学人才的社会价值观
        (二) 典型生涯人物分析——中国科学院院士W院士
        二、改革开放后:务实求真的现实主义价值观
        (一) 改革开放后的地球科学人才的社会价值观
        (二) 典型生涯人物分析—国家杰出青年基金获得者S教授
        三、新世纪以来:个体幸福最大化的后现代价值观
        (一) 后现代价值观体现
        (二) 典型生涯人物分析—地质学家、自由职业者B先生
    第四节 数据分析和启示
        一、就业市场不断扩大和专业社会认可度之间的矛盾分析
        二、典型人物职业生涯发展对于职业规划教育的启示
        (一) 名人效应在专业兴趣引领中的作用
        (二) 应用地质学的职业前景
        (三) 地质学领域的自由职业市场分析
        (四) 地球科学人才的成才因素分析
第四章 地球科学专业大学生职业规划现状分析——基于调查的数据分析
    第一节 问卷调查工作设计
    第二节 调查数据分析
        一、地球科学专业社会认可度分析
        二、大学生职业规划进展分析
        三、职业期待
        四、职业价值观分析
        五、农村大学生的职业规划各要素对比分析
    第三节 小结
        一、综合性大学地球科学专业学生专业认可度堪忧
        二、职业规划进展不尽如人意
        三、职业价值观呈现自我倾向和务实趋势
        四、大学生职业规划要素随个人属性呈现差异性
第五章 地球科学专业大学生职业规划现状分析——基于访谈的质性研究
    第一节 大学生职业规划个案访谈
        一、A同学 立志科研,取法乎上
        二、B同学 心系小家,胸怀大家
        三、C同学 酷爱文学,取道地学
        四、D同学 步步紧扣,精心规划
        五、E同学 日行三省,孜孜以求
        六、F校友 勇于挑战,敢于担当
        七、X&Y校友 比翼双飞,各司其职
    第二节 个案分析对于职业规划教育的启示
        一、专业的内在吸引构成职业选择的根本动力
        二、社会实践缺乏成为职业规划滞后的广泛因素
        三、中美比较视角的启示
        四、当代大学生价值观的深层次体现
第六章 地球科学专业大学生职业规划特点及教育机制探索
    第一节 地球科学专业职业规划教育特点(实证总结)
    第二节 提升艰苦专业社会认知度和美誉度
        一、弘扬地学文化
        二、专业兴趣培养
        三、行业就业政策的鼓与呼
    第三节 地球科学领域的霍兰德职业世界探索模式
        一、霍兰德职业兴趣角度的职业世界探索分析
        二、职业世界六边形模型在职业规划指导中的应用
    第四节 开展以实践为核心的职业价值观教育
        一、职业价值观教育是高校教育的根本
        二、价值追求是个人发展的需要
        三、职业市场均衡发展有赖于职业价值观教育
        四、以实践为核心的职业价值观教育途径
    第五节 构建全方位的职业规划教育体系
        一、确保组织机构人力保障
        二、职业教育融入专业教育
        三、完善职业规划课程体系
        四、全员参与职业规划教育
        五、全程开展职业规划指导
        六、建立就业实习评估机制
        七、关注特殊人群职业辅导
    第六节 地球科学专业职业规划教育对于高等教育的普遍意义
        一、价值观教育的时代性和紧迫需求
        二、职业规划教育的中国本土化研究
参考文献
附录1 地质学类专业大学生职业规划调查问卷
附录2 访谈提纲
附录3 近30年校友职业分布
附录4 图表目录
致谢

(7)女性白领休闲行为特征研究 ——以南京市为例(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绪论
    1.1 研究背景
        1.1.1 休闲型生活方式逐渐取代原有的劳动型生活方式
        1.1.2 女性社会地位不断提高成为女性休闲的助推器
        1.1.3 休闲对女性白领的生活起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
    1.2 研究意义
        1.2.1 理论意义
        1.2.2 现实意义
    1.3 国内外研究综述
        1.3.1 国外女性休闲研究综述
        1.3.2 国内女性休闲研究综述
    1.4 研究目标、方法、内容、技术路线及创新点
        1.4.1 研究目标
        1.4.2 研究方法
        1.4.3 研究内容
        1.4.4 技术路线
        1.4.5 创新点
第2章 女性休闲相关理论
    2.1 休闲学相关理论基础
        2.1.1 休闲概念
        2.1.2 休闲差距理论
        2.1.3 休闲动机理论
        2.1.4 行为地理学理论
    2.2 社会学相关理论
        2.2.1 白领概念
        2.2.2 社会分层理论
        2.2.3 需要层次理论
        2.2.4 行为决策理论
    2.3 人类行为相关模型
        2.3.1 人类行为模型
        2.3.2 旅游需求影响因素模型
        2.3.3 卡特尔行为特征公式模型
第3章 南京女性白领休闲行为特征分析
    3.1 问卷设计和数据采集
        3.1.1 问卷的设计
        3.1.2 问卷发放与回收
    3.2 人口统计学特征
        3.2.1 年龄特征
        3.2.2 婚姻特征
        3.2.3 受教育程度
        3.2.4 收入水平
        3.2.5 工作单位性质
    3.3 女性白领休闲行为特征分析
        3.3.1 女性白领休闲态度分析
        3.3.2 女性白领休闲行为信息获取方式
        3.3.3 休闲活动的选择
        3.3.4 休闲时间偏好及单次休闲时长分析
        3.3.5 休闲空间距离分析
        3.3.6 休闲择伴分析
        3.3.7 单次休闲花费及付款方式选择
        3.3.8 女性白领休闲满意度分析
        3.3.9 本章小结
第4章 女性白领休闲动机及制约因素分析
    4.1 基于“推拉理论”的女性白领休闲动机分析
    4.2 不同群体女性白领休闲限制因素分析
        4.2.1 不同年龄段女性白领休闲行为限制因素分析
        4.2.2 不同婚姻状况女性白领休闲行为限制因素分析
        4.2.3 不同教育程度女性白领休闲行为限制因素分析
        4.2.4 不同收入和不同单位性质的女性白领休闲行为限制因素分析
    4.3 休闲动机及限制因素对女性白领休闲行为实施的影响
第5章 女性白领休闲行为概念模型及休闲品质提升对策
    5.1 女性白领休闲行为概念模型
    5.2 女性白领休闲的社会学意义
        5.2.1 女性白领休闲有利于女性社会地位的提升
        5.2.2 女性白领休闲有助于促进社会与家庭的和谐
        5.2.3 女性白领休闲有利于进一步发挥她们在社会中的作用
        5.2.4 女性白领休闲有利于提升她们的幸福感
    5.3 女性白领休闲生活品质提升建议
        5.3.1 政府层面的提上建议
        5.3.2 社会层面的提升建议
        5.3.3 企业层面的提升建议
        5.3.4 个人层面的提升建议
第6章 结论与探讨
    6.1 研究结论
    6.2 研究的不足之处
    6.3 前景展望
附录
参考文献
致谢

(8)“迎青奥”对南京小学生体育态度和行为影响的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1、前言
    1.1 选题依据
    1.2 文献综述
        1.2.1 国外研究现状
        1.2.2 国内研究动态
    1.3 概念的界定
        1.3.1 青年奥林匹克运动会的概念
        1.3.2 体育态度和体育行为的概念及关系
2、研究对象与方法
    2.1 研究对象
    2.2 研究方法
        2.2.1 文献资料法
        2.2.2 专家访谈法
        2.2.3 问卷调查法
        2.2.4 数理统计法
        2.2.5 逻辑分析法
3、研究结果与分析
    3.1 研究背景
    3.2 “迎青奥”对南京小学学校体育的影响
        3.2.1 提升学校体育教育的理念
        3.2.2 促进学校体育教学的发展
        3.2.3 丰富校园体育文化
        3.2.4 促进学校体育硬件的建设
        3.2.5 促进小学生终身体育意识的培养
    3.3 “迎青奥”对南京小学生体育态度的影响
        3.3.1 “迎青奥”对小学生奥林匹克认知程度的影响
        3.3.2 “迎青奥”对南京小学生体育兴趣变化的影响
        3.3.3 “迎青奥”对小学生参与体育活动态度的影响
        3.3.4 “迎青奥”南京小学生对体育相关维度态度的影响
        3.3.5 “迎青奥”影响南京小学生对青奥会事件关注程度
    3.4 “迎青奥”对南京小学生体育行为的影响
        3.4.1 “迎青奥”对南京小学生体育活动时间变化的影响
        3.4.2 “迎青奥”对南京小学生体育活动次数变化的影响
    3.5 “迎青奥”对南京小学生体育态度和体育行为影响的来源和途径
        3.5.1 “迎青奥”学校对小学生体育态度和体育行为的影响
        3.5.2 大众传媒对南京小学生体育态度和体育行为的影响
        3.5.3 “迎青奥”文化活动对南京小学生体育态度和体育行为的影响
        3.5.4 “迎青奥”家庭对小学生体育态度和体育行为的影响
4、结论与建议
    4.1 结论
    4.2 建议
5、参考文献
6、附件
7、攻读学位期间公开发表的论文
致谢

(9)全民健身视角下家庭体育与课外体育结合模式研究 ——以南宁市中小学生为实证(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1 绪论
    1.1 选题依据
        1.1.1 研究背景
        1.1.2 研究目的和意义
        1.1.3 研究理论支撑
    1.2 研究内容与方法
        1.2.1 研究对象
        1.2.2 研究内容
        1.2.3 研究方法
2 文献综述
    2.1 全民健身研究综述
        2.1.1 全民健身理论综述
        2.1.2 全民健身应用性综述
    2.2 家庭体育研究综述
        2.2.1 家庭体育理论综述
        2.2.2 对家庭体育应用性的调查研究
        2.2.3 家庭体育对小学、少儿影响的研究
        2.2.4 对家庭体育的消费状况的调查研究
        2.2.5 家庭体育模式
        2.2.6 家庭体育与全民健身、群众体育
    2.3 课外体育活动研究综述
        2.3.1 课外体育概念
        2.3.2 课外体育现状研究
    2.4 家庭体育与课外体育结合现状研究综述
    2.5 前人研究评述
3 家庭体育与课外体育结合的价值探析
    3.1 利于青少年身心发展
    3.2 促进家庭和谐
    3.3 促进学校教育改革
    3.4 加快社会的发展
4 家庭体育与课外体育结合的可行性分析
    4.1 客观上结合的可行性
        4.1.1 健身时间互同
        4.1.2 体育设施互补
        4.1.3 健身指导互助
    4.2 主观上结合的可行性
        4.2.1 健身目标共同
        4.2.2 健身功能互补
5 南宁中小学家庭体育课外体育结合现状调查与分析
    5.1 南宁中小学生参加课外体育状况
        5.1.1 参加课外体育的方式
        5.1.2 中小学生对家庭体育的态度
        5.1.3 参加课外体育的动机
        5.1.4 参加课外体育的时间
        5.1.5 参加课外体育的空间
        5.1.6 参加课外体育的内容
        5.1.7 参加课外体育的效果
        5.1.8 不参加课外体育的原因
    5.2 家庭因素对中小学生参加课外体育活动的影响
        5.2.1 中小学生家庭体育开展情况
        5.2.2 家长带孩子运动的时间
        5.2.3 家长带孩子运动的方式
        5.2.4 家庭体育消费情况
        5.2.5 家长不带孩子参加运动的原因
        5.2.6 家庭因素学生参加课外体育的影响
    5.3 对南宁中小学参加家庭体育与课外体育现状分析
        5.3.1 开展优势分析
        5.3.2 开展不足分析
6 家庭体育与课外体育结合的模式构建
    6.1 结合的原则
        6.1.1 促进青少年身心健康
        6.1.2 利于家庭和谐
        6.1.3 丰富体育运动项目
        6.1.4 加快经济发展
    6.2 结合模式构建
        6.2.1 场地共享结合
        6.2.2 指导上的结合
        6.2.3 时间上的结合
        6.2.4 空间上的结合
        6.2.5 内容上的结合
        6.2.6 运行上的结合
7 家庭体育与课外体育结合后的可持续发展探究
    7.1 以政府政策为保障
    7.2 以经济发展为动力
    7.3 以人文素养为寄托
    7.4 以民族项目为基础
8 结论
参考文献
附录
致谢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目录

(10)延边大学学生休闲体育现状与制约因素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研究目的和意义
第二章 文献综述
    2.1 相关概念的界定
        2.1.1 休闲的界定
        2.1.2 休闲体育的概念
        2.1.3 大学生休闲体育的界定
    2.2 国外休闲体育研究的起源与发展
    2.3 国内休闲体育研究的起源与发展
        2.3.1 国内休闲体育研究的起源
        2.3.2 国内休闲体育研究现状
        2.3.3 朝鲜族及其地区休闲运动研究现状
第三章 研究对象与方法
    3.1 研究对象
    3.2 研究方法
        3.2.1 文献资料法
        3.2.2 问卷调查法
        3.2.3 数理统计法
        3.2.4 访谈法
第四章 结果与分析
    4.1 延边大学学生休闲体育参与现状分析
        4.1.1 延边大学学生的余下时间状况分析
        4.1.2 大学生休闲体育行为特征分析
    4.2 不同的社会背景统计特征与其它制约因素的方差分析
        4.2.1 性别对各大因子制约评价的T检验
        4.2.2 学历对各大因子制约评价的方差分析
        4.2.3 民族对各大因子制约评价的方差分析
        4.2.4 休闲消费对各大因子制约评价的方差分析
第五章 结论与建议
    5.1 结论
    5.2 建议
参考文献
致谢
附录

四、南京市女大学生双休日体育活动情况调查(论文参考文献)

  • [1]高校女大学生旅游消费行为调查与营销对策探讨[J]. 李艳艳. 旅游纵览, 2020(21)
  • [2]合肥市大学生参与场馆健身的群体特征研究[J]. 戴治东. 佛山科学技术学院学报(自然科学版), 2019(04)
  • [3]温州高校体育俱乐部引入社会力量发展的路径研究[D]. 董佳杰. 温州大学, 2019(01)
  • [4]昆明市呈贡区本科高校大学生课余体育锻炼形式及需求的调查研究[D]. 杨菊. 云南师范大学, 2019(01)
  • [5]河南省高校体育场馆管理与社会开放研究[D]. 谷俊辰. 河南理工大学, 2016(02)
  • [6]地球科学专业大学生职业规划及教育研究 ——以南京大学为例[D]. 刘慧. 南京大学, 2014(05)
  • [7]女性白领休闲行为特征研究 ——以南京市为例[D]. 郝利双. 南京师范大学, 2014(02)
  • [8]“迎青奥”对南京小学生体育态度和行为影响的研究[D]. 丁明叶. 苏州大学, 2013(01)
  • [9]全民健身视角下家庭体育与课外体育结合模式研究 ——以南宁市中小学生为实证[D]. 王运土. 广西民族大学, 2013(S1)
  • [10]延边大学学生休闲体育现状与制约因素研究[D]. 穆萌. 延边大学, 2013(01)

标签:;  ;  ;  ;  ;  

南京市女大学生周末体育活动调查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